采购策略分析范例6篇

采购策略分析

采购策略分析范文1

1MRO采购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1.1MRO采购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MRO采购,在当前的生产型企业采购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打破了企业BOM采购为王的局面,逐步融入企业采购管理中。MRO采购,主要指的是企业对设备的采购和维护。很多生产型企业长久以来,对MRO物料的采购缺乏认知,使得库存量大,成本支出较高[1]。很多物料采购后并没有投入使用,造成了资源浪费。在很多大型的生产型企业中,MRO采购成本甚至高达63%左右,但是采购物料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凸显和应用,经常只占到所有物料使用价值的40%不到,不仅造成了库存积压,而且降低了企业利润,加大了采购成本支出。因此,改进MRO采购是提高企业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的必然选择。

1.2MRO采购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1.2.1组织机构一体化明显很多塑料生产企业对于MRO的采购,集中于物资采购部门,并没有细分出来,仍然采用一体化的生产模式,部门选取一个领导代表打理,各分区、各采购部门均受到统一的管理和监督。对于不同采购阶段的人员考核、采购物料的战略部署,仍然以集中化模式推进,效率低,一体化明显,效果较差。1.2.2地域化集中明显MRO采购,涉及到不同区域的物料采集,甚至很多物料都源自国外,衍生出不同的分管和领导部门。很多塑料企业在不同区域设置不同的采购分区,总部直接对分区负责,分区负责具体的采购任务,采购标准、采购数量、采购规划均直接向总部汇报。对于塑料企业所用到的大件的物资配件,总部指导分区集中采购,并督促分区协调好订单处理和供货方式,以将成本降低到最低,不影响产品线上的稳定运营。1.2.3采购价值链管理方式很多大型生产型企业,将MRO采购归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步骤,并采用采购价值链的管理机制,将采购管理细分到财务、生产、采购等各个部门,让整个采购过程形成一个闭环,避免环节出现脱节,带来错误的采购指示,浪费人力物力资源[2]。很多塑料企业开始尝试“新产品研发-产品设计-物料采购-配件交货-物料使用-物料维修”的采购价值链,加强对每个环节的监管和督促,以做到资金解决,生产到位,从每个阶段节省采购成本,最大化企业生产效益。1.2.4强化战略采购目标战略采购,是很多大型生产企业在长久的发展进程中总结出的采购规划,很多大型企业在总部设立统一管理的战略采购部门,明确规定出采购物料的品种、标准等,并储备一些高品质的供应商,达成战略合作规划和目标,对一些物料的生产条件、使用风险、使用价值等进行评估和预测,以战略发展的标准保证采购的顺利完成和低风险[3]。很多大型企业对战略采购极为重视,人员配备高,战略采购在总采购物资总额中占比大,成为企业战略布局的重要表现方式。通过战略采购布局,降低了不必要的成本消耗,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利润空间。

2塑料企业建立MRO采购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2.1塑料企业建立MRO采购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2.1.1提高原材料产品质量的必然选择塑料企业对原材料的采购极为关注,通过MRO采购方式,能够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采购模式和供应条件,挑选出更有质量保障的供应商,建立更为长远的战略合作,合理规划采购数量和采购频率,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供应商按照MRO物料采购要求供货,塑料企业采购人员对所供应商品进行核验,以确保物料采购的合理性,降低原料采购成本输出。2.1.2促进原材料产品更新的必然要求充分利用MRO采购方式,能够基于与供应商长久战略合作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订单产品供给流程和服务步骤,并对供给商品严密监督,在新技术改革的要求下不断提高原材料产品的质量,优化产品创新,为产品线生产高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塑料企业赢得更高的市场地位提供充分的条件。2.1.3优化原材料产品库存的必由之路MRO采购能够合理安排物料供给,有效降低不必要的库存积累,推动资金链的有效运作。塑料企业要与供应商进行密切沟通,在强化物料供给效率的基础上,妥善处理物料供给数量和供给频率,减少由于不必要的库存积压而占用大量的资金,影响生产的有效运转。2.1.4提高供应弹性的必然发展趋势塑料企业的快速发展,对生产项目的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MRO采购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和变化及时调整采购物料的数量、质量、供应时间、供应方式等,以改善库存分布,提高采购管理水平,对于物料需求的变化及时反映和改进,以更好的供应弹性提高MRO采购水平。

2.2塑料企业MRO采购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2.2.1对MRO采购认识不足,仍以直接性生产物料采购为主发展至今,仍然有很多塑料企业将采购集中于BOM采购,MRO采购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力度还远远不足。很多企业着眼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忽视了采购的监控。对MRO采购认识不足,重视直接性生产物料采购,MRO采购方法和执行力不够。MRO采购所涉及到的各个部门沟通较少,采购人员职责划分不合理,加大了采购的风险[2]。很多塑料企业采购方面,主要集中于对物料的选择和供应商的挑选,忽视了对设备的更新和维护,导致设备的疏漏问题严重,实际操作力度不足,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生产延误时有发生。此外,很多MRO采购极为关注价格层面,忽视了产品的质量,很多塑料企业的采购甚至从零售商处小批量购买,质量较差,甚至出现以次充好,为企业的稳定生产埋下了隐患。2.2.2MRO采购缺乏既定规范和标准,一体化供应水平低MRO采购多为非生产性物料,很多物料都是外购,设备使用和维护缺乏专业性人员,导致物料设备损坏的情况时有发生。加之很多塑料企业对采购人员缺乏专业培训,采购人员经常出现采购需求不匹配、采购数量和采购质量较差的情况,影响企业生产。我国很多塑料企业的MRO采购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极具战略性的供应商,一体化供应效果差,很多采购人员由于专业度不够,采购仅仅考虑物料价格,忽略了物料质量和间接成本,设备质量无法保障,成本支出缺少控制[1]。此外,很多企业忽视了对供应商的战略管理,使供应商处于主动地位,对所有的供应商和每个供应商的供货量没有记录和备案,使得采购成本和质量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2.2.3MRO采购时间缺乏计划性,影响企业生产MRO采购的时间缺少控制,长时间的采购影响生产速度和效果。对于一些生产设备,企业缺少监管和定期维护,直到出现问题才紧急寻找检修人员,影响了正常的产品生产进度。很多设备配件只有个别供应商才可以提供,缺乏普遍性,一旦供应商缺少库存,就会延迟交货,影响企业正常生产速度。此外,很多企业的MRO采购涉及到好几个部门,部门间的沟通不足,MRO采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无法满足企业生产需要。MRO采购的管理上,很多企业缺乏对专业人士的挖掘,也缺乏相应的电子类管理系统,数据积累不足,管理不到位。2.2.4MRO采购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对设备维修和监管力度不够MRO采购管理制度缺乏必要的监管,很多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管和维修,很多塑料企业也没有配备高技术人员,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水准欠佳,对特别的备件缺乏专业技能,对于零配件的产品结构、产品性能、产品功用都缺乏必要的了解,维修和维护的耗时耗力,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导致问题延迟,影响产品的稳定生产。

3提高塑料企业MRO采购供应链管理的具体方法和应对策略

3.1制定严谨的采购计划,确保MRO采购任务依照计划顺利进行强化塑料企业

MRO采购供应链管理,要制定严谨的采购计划,特别是生产相关的生产设备,一定要做好部署和规划,以免设备突然出现故障,影响生产线的有序进行。对于设备要制定适时的维修和检查,对于可能出现的故障和风险及时防范于未然,对于设备日常的工作状态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生产设备可能出现的磨损要做好备案,以防影响企业生产的稳定进行[2]。对于采购计划,要制定相应的MRO设备体系,规划好设备替换的时间、规格、型号等,以采购一定的设备储备,对突然损坏的设备及时更替,保证生产线正常运行。对于MRO采购的资金和数量,要依据企业需求和企业实力,对所选择的供应商进行斟酌,以保证MRO采购的高成果。MRO采购还需要将设备维护人员、采购负责人员、采购进度、设备维护时间进行细分,以保证责任到人,任务到位。MRO采购,要依据采购任务创建采购组,挑选高素质的、专业度高的采购人员进行任务执行,从采购货源、货物价格、供应商选择到后续的供应合作,都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则和章程,以妥善、有序地进行MRO采购。采购过程中,还需要协调好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产品生产部门、原材料采购部门之间的关系,对于财务支出、原材料要求和标准、产品生产计划要做到稳定运作,协调发展,保证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生产稳定化,推动企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3.2精心挑选合适的供应团队,基于共赢的基础上保证标准化合作

MRO采购过程中,供应商和供应团队的选择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产品生产是否稳定进行、原料成本是否控制在可用范围。供应商的选择方法,要采用精选原则,与少数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精选供应商不是容易的,不仅要保证利益的一致性,还需要保证供货质量、供货数量、企业财务状况、企业信誉、企业区位的合理性,以保证MRO采购成本的最小化[3]。对于供应商的挑选,可以从某一设备、某一生产线拓展开来,并及时对试点的产品和供应商进行考核和评估,以挑选出优质高效的供应团队,达成长久的战略合作,集中采购。确定正式的合作关系,也不能放弃对供应商的监管,要加强对供应商的培训,以确保利益的最大化和目标的一致性。在后期的磨合和合作过程中,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对于一些可能性要求要及时磋商,以保证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确定合作关系后,在交货问题上也要提高警惕,要严格约束供应商,让他们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准时交货,以避免对生产线产生不必要的耽搁和损害。货物预定之初,要对交货时间有一个预测,双方达成一致,供应商要严格遵守时间规定,保证按时交货。准备交货的同时,还要保证产品的质量和货物的生产效率,保证供应商降低库存的基础上提高货物运作,完善交货流程,保证MRO物料管理的周期使用。

3.3强化相同设备的企业联合,做好MRO采购的监管力度

当前,很多供应商为了保证自己的市场地位,往往着眼于市场稀缺性,很多设备的零部件往往采用特殊制作工艺和制作条件,导致塑料企业MRO采购必须挑选原设备配置的供应商,在合作过程中,供应商占据有利地位。MRO采购数量不大,产生的间接成本多,加上货物运输的物流成本等消耗,为塑料企业生产增加了压力[1]。与此同时,MRO采购的数量、频率都不明确,供应商的库存储备存在很大误差,过多库存影响供应商的经济链,库存过少影响塑料企业生产的稳定性。因此,MRO采购要加强这一部分的规划,实行与现有设备配件供应商的强强合作,将持有同种设备的供应商联合起来,保证库存的可见性,MRO采购尽量确定出较为准确的采购数量和频率,让供应商根据采购需求确定库存数量,消除不必要的资金占有,并将货物存储过多和货物存储不足的风险降低到最低。此外,很多MRO采购涉及到国际采购,就需要强化对中国海关监管制度和监管力度的认知,对于所需证明和书面内容要提前做好准备,以免耽误备件使用时间。在使用期间,如果发现设备问题,如果处于保修时间内,要及时联系供应商予以维修或更换,更换期间也要注意海关监管的相关条例。同时,国际进口的费用较高,运输成本高昂,要对此做好预算,并制定最为节省的运费支出计划。

3.4对采购物料进行严格分类,并对MRO采购供应链管理进行评估

塑料行业在采购过程中,会采购多种多样的物料储备,采购后要将其进行严格分类并详细记录,以避免需要替换的时候手足无措。MRO采购完成后,还需要与供应商沟通与交流,对所有的物料资源进行细分和整理,将物料数据记录备案,供应商与塑料企业的数据更新要一致,对物料的描述要尽量简洁,品名、型号、功能都要介绍清楚,以免物料误用,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MRO采购,还需要加强监管和评估,对供应商的交货流程、交货数量、交货方式、交货价格要做好记录,款项结算要制定好计划,明确结算的时间和频率。确立对供应商的合作后,还需要定时加强对供应商的评估,对于出货效率、供货质量、订单处理效果等都要加强审核和评估,以免后期监管不严导致供应商重视不够,出现漏洞,造成损失。监管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化资源管理,强化管理体系和监管流程,实现网络监管,积极引进电子管理系统,强化对MRO采购的监管力度,对采购物料和采购流程加以梳理和细化,及时更新物料数据,推动电子管理系统的一体化,实现MRO采购供应链的精准、精确、高效。

4结束语

总体来说,塑料等生产企业已经意识到了MRO采购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将其融入到企业管理中。通过对MRO采购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分析,了解到MRO采购供应链管理的优势,有效融入企业管理,不仅能够为企业的稳定增收保驾护航,而且能够及时弥补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企业的正常稳定生产,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生产企业的核心任务,MRO采购供应链能够保证企业的稳定生产和良性运营,全面把控成本输出,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最大限度发挥原材料价值,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对MRO采购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能够有效改善MRO采购供应链管理,保证企业的生产速度和发展的稳定性,为企业获得最大的利润空间奠定基础。

作者:张志勇 单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继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策略———以小米科技为例[J].中国商贸,2014(13):107-108.

采购策略分析范文2

[论文摘要] 本文从生产需求、采购计划、小规模采购与供应商管理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小制造业采购管理的弊端,并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提出了在面向订单生产的基础上要加强市场需求预测,利用mrp系统科学地编制采购计划,在改进小规模采购弊端的同时,探讨了建立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的必要性。

 

近年来,受经济全球化、技术迅猛发展以及顾客需求多变等因素影响,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企业将面临更加残酷的竞争,而中小制造业由于销售、资本规模的限制,在直接面对欧、美、日等国先进企业的挑战面前,其竞争将更加残酷。 

对于中小制造业的定义,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行业对其界定的标准不尽相同。各国一般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定义,质的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形式、融资方式及所处行业地位等,量的指标则主要包括雇员人数、实收资本、资产总值等。 

我国2003年2月19日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对主要行业的中小企业的标准界定如下: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制造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制造业。 

概括地说,中小型制造业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 

在我国,中小制造业尽管经济总量不是很大,但数量众多,尤其在小城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其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几乎影响了该地区的就业、发展、乃至稳定。而为了存续发展,不被淘汰。在外界市场环境因素,企业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关键的便是降低其制造成本。有资料显示,对于绝大多数制造企业来说,外购材料成本占其总成本的40%~60%。因此采购成本节约的每分钱都能将直接变为利润。一家企业能否得以存续经营,采购管理便成了重中之重。

一、采购方面现存的主要问题 

首先,生产计划的制定要依据一定的决策信息,决策的信息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需求,另一方面是资源。而需求信息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用户订单,一个是需求预测。通过对这两方面信息的综合,得到制定生产计划所需要的需求信息。目前我国中小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大多是依订单生产,不大注重市场需求的预测。 

其次,采购人员素质低、采购手段落后。主要表现为从业人员使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较差,缺乏利用现代化手段编制采购计划的能力。同时,由于从业人员每天与金钱、物资打交道,使得该部门较为敏感,管理者往往选择自己信得过的人从事采购工作,任人唯亲的现象较为普遍。 

第三,中小制造企业根据顾客订单进行产品设计,组织原材料采购和生产,受企业规模、销售额、资金的限制,企业采购较为谨慎,采购方式比较原始、零散,无法获得规模采购带来的效益。 

第四,订单式生产方式使得企业对顾客需求缺少前瞻性,往往根据往年的销售情况、采购经验编排采购计划。由于企业的采购计划不够周密,以致企业在采购工作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尤其当订货周期短、交货日期较为紧张时,这种被动就更加突出。 

二、对策 

第一,在面向订单生产的基础上增加面向市场预测需求的生产。需求预测是企业的一种需求管理方法,主要是准确地了解未来的产品需求。是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市场供求调查所得到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全面系统地对拟建项目产品未来市场需求量、需求构成及其变化趋势,作出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进而作为制定采购计划的依据。 

市场需求预测一般按下述步骤和程序展开。(1)确定预测目标。(2)拟定预测方案。(3)搜集整理资料。(4)建立预测模型。(5)进行分析评价。(6)修正预测结果。(7)提出分析报告。 

第二,利用mrp科学编制采购计划。众所周知,erp是一个庞大的管理信息系统,其优势众多,但为什么很多企业的应用都会以失败告终呢?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管理基础薄弱,而中小制造业由于人力、资金、规模尤其是引入成本等原因,更不适合立即引入erp,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我国中小制造业更宜先引入最为基本的mrp(materials requirement planning)。 

mrp就是依据大日程计划(mps)、材料表(bom)、现有存量和已定未交订单等资料,经由计算而得到各种依赖性需求(dependentdemand)物料的需求状况,同时提出各种新订单补充的建议,以及修正各种已开出订单的一种实用技术。 

具体步骤如下:(1)计算总需用量。(2)计算净需求量。计算出总需用量后,再复核现有库存量(减项)、已订未交量(减项),已指派用途量(加项,即应领用未出库余量),则得到净需求量。(3)计算决定批量。 根据外购的既定决策,将确有“净需求”的料品提出“请购”的要求。(4)决定应入库日期。订购作业的基础资料中,“交货期”或“完工日期”是第二个关键因子。由于要配合“生产投入”的日期需求,势必提前一天或数日先入库备用。(5)计算先行度,决定应订购日期。 

经上述五步骤,用料需求的“计划阶段”完成。 

第三,充分发掘小规模采购的技巧。中小制造业没有能力构成大规模采购的能力,因此通常进行小批量采购,在采购中以下两类问题最为常见: 

一是最小订货量问题。 无论是标准件还是定制件都有最小订货量的要求。这是因为供货商要生产够一定的数量才能覆盖其为生产出这一原材料所投入的成本,这一数量通常被称为平衡点产量。比如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制图、制版、开模具及人工等等费用,供货商为承担这类费用,往往要求采购方购买一个最小批量。如果达不到这一批量,生产厂家将会出现亏损而不愿接单。 

二是价格问题。由于采购批量较小,公司往往要付出比通常高很多的价格才能购买到所需产品,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那么怎样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有一方立足之地呢?中小制造业能应用的采购技巧主要有: 

一是尽可能寻找固定的合作伙伴,与之实施联合采购。 

二是选择供货商时应尽量挑选那些规模及经营方式与本企业要求相匹配的厂家,而不要一味地求大、求全。 

三是一旦找到合适的厂商,尽可能与之结成合作伙伴,签订长期的供货协议以取得对方的信任与支持。 

第四,加强供应商关系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suppli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srm),是企业供应链(supply chain)上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建立在对企业的供方(包括原料供应商,设备及其他资源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等),以及与供应相关信息完整有效的管理与运用的基础上,是对供应商的现状、历史,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沟通、信息交流、合同、资金、合作关系、合作项目,以及相关的业务决策等进行全面的管理与支持。 

良好的供应商关系具有的优势非常明显:(1)制造商对供应商给予协助,帮助供应商降低成本、改进质量、加快产品开发进度;(2)通过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提高效率,降低交易、管理成本;(3)长期的信任合作取代短期的合同;(4)比较多的信息交流。 

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内容包括从最初的供应商开发,供应商稽核,供应商供货比例设置,以及供应商的评价。很多企业针对每一款物料会建立合格供应商清单,只有稽核后满足要求的供应商,才能够成为合格供应商。合格供应商才有提供物料或服务的资格。同一款物料一般不是只有一个合格供应商,因此采购部门在下采购订单时,需要根据供应商以往的供货表现,价格等来分配采购的比例。每个季度甚至每个月会对供应商从按时交货,价格,服务,合作意愿等方面对供应商的供货表现进行评价,帮助供应商改善和提高。 

对供应商的管理应集中在如何和供应商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以及维护和保持这种关系上。主要体现在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供应商的激励机制,以及合理的供应商评价方法和手段。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采购管理环节的系统性很强,而且各环节间具有依存性,如果不注重供应商管理,中小制造企业就很可能因为小规模采购的劣势而被市场淘汰。 

总之,采购管理是一项围绕降低成本和风险而进行的管理工作, 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 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系统性和依存性。中小制造业要完善企业内部采购管理,不可操之过急, 也不可能一步到位, 只有持之以恒毫不松懈地进行, 才能取得应有的绩效。同时,良好的公司文化、健全而严密的管理制度和高层管理的全力支持也是完善采购管理流程不可或缺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张英:摘录《时代经贸》,第17期,2007 

[2](台湾)傅武雄.《制造业物料管理实务(制度化电脑化推动宝典)》.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3]胡松评:《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海尔、沃尔玛成功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孙敬延:《中小制造企业采购管理策略探讨》.《财会月刊(综合)》, 2008-02 

[5]张为民白士强:《采购管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08 

采购策略分析范文3

[关键词]政府;绿色采购;效应分析;规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 F06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05-0047-05

政府绿色采购(Government Green Procurement)①指在政府采购中选择那些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准的产品和服务,选购那些无污染、有利于健康以及循环经济发展的产品和服务,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强化的今天,政府绿色采购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获得推行。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着力构建和完善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政府绿色采购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政府绿色采购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整体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我国的消费需求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推进,消费者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需求快速提升,绿色消费成为生态文明背景下消费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可持续的绿色消费理念,是我国在消费模式转型和升级初期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绿色采购具有良好的规模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其在引领绿色消费中的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有利于形成可持续生产体系

政府采购的绿色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技术标准,而且要按照产品生命周期标准使产品从设计、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到废弃的全过程均符合环保要求,也就是说,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最小。这一方面会促使企业按照政府要求的绿色标准来提供商品和服务,促进清洁技术、环保技术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从而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缓解我国资源和能源短缺与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矛盾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政府采购规模巨大②,通过有效的政府绿色采购,可以实现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回收全过程的绿色化,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产品生产和消费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浪费,最终形成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体系。

(二)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有利于增加绿色产品的供给

通过政府绿色采购发挥政府调控经济的政策功能,探索实现政策目标的途径和方式,是法律赋予政府采购的任务之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1]通过开展政府绿色采购,制定绿色采购清单,要求生产商和供应商努力达到绿色标准,一方面有利于刺激企业绿色产品和服务的研发与生产,提高整个市场绿色产品的供给比例,适时实现与国际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的接轨;另一方面通过将绿色准则纳入政府采购模式,能够以政府公共权力代言人的身份对相关生产者和供应者造成积极影响,引导其产品供给向绿色和环保类型的转变。在整个过程中,政府绿色采购的强制执行与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互为补充,能够对市场导向产生积极的引领作用。

(三)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是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突破口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要有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建立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势在必行,其中政府绿色采购是一个有效突破口。国际经验表明,政府绿色采购在促进绿色生产、提倡绿色消费等方面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政府绿色采购所特有的“政府信用”不仅会促使并引导社会公众主动消费绿色产品,加快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而且还能够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进而建立整个社会的可持续消费模式。据联合国统计署调查,政府绿色采购能够通过示范效应积极培养公众的绿色消费习惯,84%的荷兰人、89%的美国人和90%的德国人在购物时会考虑选择环境友好型产品,这有利于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

二、政府绿色采购的综合效应分析

在研究和论述政府影响经济的行为时,通常会涉及政府管制、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几个概念。但事实上政府还有一部分行为是直接参与微观经济活动的,一般将其称之为政府参与,最典型的就是政府绿色采购。③政府参与不同于政府的政策命令,也不包括政府基于强制力量所行使的行政行为,而是通过平等的经济关系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影响的。④

(一)政府绿色采购的经济效应分析

政府绿色采购兼具私人采购的商业行为和政府采购的非商业行为双重性质。首先,作为一种采购行为,政府采购与私人采购一样,行为的成立在于采购人与供应商之间自由意思表达的一致。其次,作为政府采购的公共资金支配者与供应商进行活动行为时,政府享有单方面变更或中止采购行为内容的特权,从而否定了商业行为的意思自治原则和契约自由原则。

上述推理隐含了一个假定前提,即生产技术和市场需求是固定不变的。但现实中的情况更为复杂:政府绿色采购对绿色产品的生产技术、市场需求可能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对绿色产品的生产成本有较大影响;传统产品可能遭受绿色壁垒,从而失去已有的国外市场;产品成本不仅要考虑采购成本,还要考虑使用成本和处理成本;政府考虑的成本不仅包括经济成本,还包含社会成本;绿色产品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可减少资源需求,抑制资源价格的过快上涨。因此,从动态的角度更加全面地认识政府绿色采购成本,是对政府绿色采购经济效应进行客观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认为,污染实质上是一种经济浪费,是资源使用不完全、无效率和无效果的表现,而绿色则意味着资源的充分、高效利用。政府绿色采购的巨额市场可使绿色产品生产达到规模经济,激励绿色技术开发,降低绿色产品生产成本;政府绿色采购有利于企业突破绿色壁垒,保住已有的国外市场;政府绿色采购有利于抑制资源价格的过快上涨。因此从经济效用的角度讲,政府绿色采购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政府绿色采购的生态效应分析

环境是公共物品,污染环境是“公共悲剧”⑤,污染者大量消费环境资源,但其私人成本远小于社会成本,结果把环境成本强加给社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负外部性。与传统产品相比,绿色产品向外界排放更少的有害物质,减少了环境污染;绿色产品的可循环使用,一方面减少了废弃物污染;另一方面也减少了产品需求,从而减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绿色产品的节能特性,减少了能源生产、消费过程中的污染。

政府绿色采购激励绿色技术开发,降低绿色产品成本,倡导绿色消费观念,促进绿色产业形成,从而极大地保护了环境,降低了社会成本。同时,绿色产品的正外部性,依靠市场自身力量难以有效提供,需要政府的干预,政府绿色采购不乏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环境友好型的公共采购政策,对于激励产品革新及增加对设计合理的环保产品的关键性作用。政府采购其通常采购和分配的物品不以制造和转售为目的,无盈利动机和需要。在政府绿色采购中,不但要做到采购“绿色”的产品,还要保证所购买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绿色”的,没有对环境造成损害或损害明显低于正常水平,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活动,全方位、全过程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循环经济的确立和发展。

政府绿色采购的对象仍然具备商品的本质特征,即成本与收益的均衡考量。但与以往相比,政府绿色采购同时注重采购对象的环境因素,通过选择对社会有益、对公众健康有保障的商品,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政府绿色采购的生态效应突出表现在它体现了一种价值导向,即在购买和消费商品时,注重商品的环境因素,使采购行为与社会的环保要求相一致,用购买权鼓励环境行为和使用价值俱佳的商品及生产企业。

(三)政府绿色采购的示范效应分析

政府绿色采购的示范效应是指政府的采购行为对个人消费行为的导向性影响。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大量消耗、大量排放、大量污染”为主要特征。尤其是在工业化过程中,生产是“粗放型”的,消费是“资源浪费型”的。例如,在传统生产模式下,生产者只注重产品的生产成本,忽视产品进入流通和消费领域后的回收利用,在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时较少考虑采用有利于综合利用的原材料等,因而生态效益非常低下。有鉴于此,世界各国纷纷推出各项有关政府绿色采购的政策和措施,包括:推出鼓励和推动绿色采购的法律与行政命令;制订和出版各种指导纲要与手册;列出绿色采购产品清单等。总体来看,各国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国家政府确立政策方向,指导下一级政府进行采购⑥;另一种是以地方团体先自发的绿色采购行动为主导,政府仅属于辅导协助的地位(如瑞士联邦建筑物组织会议作为民间行业组织负责协调建筑业采购)。[3]

由于政府绿色采购具有公开性、公平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因而能够给消费者带来购买的示范效应,并有助于从消费环节塑造生态消费和可持续消费模式。这是由于政府具有权威性,政府绿色采购往往被认为是“理性地掌握了更多信息,具有不可被欺骗性”。[4]具体来讲,政府购买在普通消费者[中往往是理性的象征,因此,其他社会主体常常会效仿政府的购买行为,在消费中跟随政府进行消费品或消费服务选择。政府正是通过绿色采购活动,示范地引导人们改变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减少因不合理消费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从而在全社会塑造起生态消费和可持续消费的模式。

三、我国政府绿色采购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我国政府绿色采购的实践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政府机构节能采购工作,并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1年11月,原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发起了“政府机构节能行动倡议”,号召政府采购要优先购买经国家认证的节能设备或产品,率先淘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低能效设备和产品。2002年,我国颁布了《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2004年12月,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出台了《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公布了《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要求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资金进行采购时,在技术和服务等指标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节能产品采购清单中的产品,对于未按要求采购的,财政部门可以拒付采购资金。这是我国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从而推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制度与政策上的突破。

2006年11月22日,财政部和环保总局正式公布《关于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首批《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要求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时,要优先采购环境标志产品,不得采购危害环境及人体健康的产品。同类产品在性能、技术、服务等指标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采购清单中的产品。《产品清单》列举了汽车、彩电、门窗、家具、涂料、人造板材、木地板等14类、81家企业、856个型号的产品⑦。该文件要求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中央一级预算单位和省级(含计划单列市)预算单位实行,2008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实施意见》的出台表明中国政府绿色采购工作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政府已正式将环境准则纳入采购模式,对于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各地政府绿色采购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一些部门和单位陆续开展了试点工作。例如,北京2008奥运会行动规划中明确表示:“在奥运设施建设中,广泛使用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北京奥组委对每一类采购产品都规定了产品的环境要求,优先选购获得环境标志的产品。此外,一些地方政府颁布或制订了地方的政府绿色采购法规,如贵阳市政府颁布了《贵阳市政府绿色采购管理办法》,以地方规章的形式保障政府绿色采购;青岛市开始了政府绿色采购的实践,深圳和厦门等一些城市也正在制定本地政府绿色采购的法规。

(二)我国政府绿色采购面临的障碍

1.对政府绿色采购产品的定义比较模糊

政府绿色采购是一个新颖的研究课题,对政府绿色采购和绿色产品的概念均引自西方国家,在我国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就很难确定政府绿色采购产品的范围和种类,绿色产品与现有的环保产品、节能产品之间的关系也很难确定。具体而言,国外所指绿色产品实际涵盖了环保、节能、再生的含义,而且国外在实施政府绿色采购的初期似乎更强调产品的再生。而我国的绿色产品概念比较模糊,《政府采购法》中也没有具体的规定,似乎只包括环保的含义,这种环保似乎与节能是相互独立的,从“节能清单”和“绿色清单”中都包含“打印机”可窥见一斑。对政府绿色采购产品的定义不精确,导致绿色采购在实际操作中有较大的寻租空间,客观上不利于绿色采购的健康发展和生态效益的实现。

2.缺乏完善的政府绿色采购行政法规体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消费环节要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绿色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政府机构要实行绿色采购。”《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在消费环节,要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上述《意见》和《决定》是我国目前政府绿色采购所遵循的依据,但它们并非是有效的法律依据,且不能营造出适宜绿色采购的法制氛围,对政府绿色采购的范围、采购实体、招标门槛、招投标程序、仲裁机构、争端解决方法等政策性问题也没有作出明确规定,难以规范和指导政府绿色采购行为。

3.受到政府绿色采购成本高昂的制约

政府绿色采购客观上必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就绿色采购的对象而言,其效应分为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在短期内,政府绿色采购的产品与普通产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都能满足同样的消费需求,但受绿色产品供给的制约和成本高昂的限制,在政府采购中高价同质的环保产品长期处于劣势。此外,政府绿色采购的生态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长期来看,政府绿色采购的产品不仅仅受其自身成本高昂的制约,其对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上下游环节的“绿色要求”决定了产品的回收再利用等必然增加政府采购的成本,因此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绿色采购面临产品种类少、选择性小、价格偏高、政府积极性差的多重矛盾,呈现出一种尴尬的发展局面。[5]

4.政府绿色采购的技术性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绿色产品认证机构的选择有待加强。目前我国实施绿色产品认证的机构主要有三家: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标认证中心、中环联合认证中心。多家有资历的认证机构参与到政府绿色采购产品的认证中有利于防止认证机构的垄断。但是,认证机构过多也可能引发为招揽生意而私自降低认证标准的现象。[6]其次,政府绿色采购产品的认证标准需要统一。我国当前与绿色产品相关的认证标准有多种,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执行的强制性产品国家标准;中标认证中心执行的是该中心颁布的环保产品标准;中环联合认证中心执行的是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这些标准都具有国家承认的法律效力和各自的特点,但由于隶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其标准设定的门槛和要求不同,所以很难达到统一。

四、完善我国政府绿色采购的对策建议

要有效规范政府绿色采购,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确定政府绿色采购的环境政策目标、指导原则和相关的配套制度。[7]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特点、新要求,从法律制度、经济激励、采购标准和绩效监督四个方面完善政府绿色采购的宏观环境和微观条件。其中,重点是建立政府绿色采购的清单制度和供应商的绿色准入制度。

(一)制定和完善有关政府绿色采购的政策法规,为政府绿色采购奠定法制基础

首先,从西方发达国家推行政府绿色采购的实践来看,通过立法的形式强制推行或鼓励实行政府绿色采购是颇有成效的做法。[8]因此,以生态环保理念为指导,制定和完善有关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制度,是现阶段我国推行政府绿色采购的首要措施。此外,由于绿色产品的价格和标准等因素具有发展的不稳定性,为增强其与传统产品的竞争力,在政府绿色采购的发展初期应当主要通过强制性法令或政策来推动,并借此来规范企业生产环保型产品。

其次,在具体的政策法规方面,我国目前有关政府绿色采购的相关法律政策陆续出台,但整个法律制度还不完备,结构性和功能性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相关政策只是《意见》和指导性文件,不具有强制执行力,缺乏法律应有的效力和规范性;二是现行的法律规范体系中缺乏对绿色采购的明确规定,只做出了概括性的要求,缺乏实施细则;三是缺乏对非绿色采购行为处理的规定,使得采购机关在绿色采购中所承担的责任过低,导致政府绿色采购权威性和稳定性缺失。因此,有关部门应当加大调查和研究力度,尽快完善有关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法规,实现与国际政府绿色采购法律体系的接轨。

(二)通过经济手段减少绿色产品生产和供应的机会成本,扶植政府绿色采购发展

由于政府绿色采购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因此仅靠法律制度的强制推行是不够的,应当通过经济手段,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政府绿色采购的发展:第一,实施价格补贴。由于大多数绿色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费用要高于非绿色产品,因此政府在采购时可为绿色产品支付额外的费用,或者对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实施价格补贴。第二,实施财政补贴。由于绿色产品的生产具有较高的正外部性,导致生产者和供应者的机会成本较大、成本较高,因此应对绿色产品生产企业和供应企业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对于更新、改造生产设备和工艺手段的资源消耗型企业也可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以鼓励更多的企业从事绿色产品生产。第三,对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进行适当的税收减免,对浪费性消费和污染环境的消费可以重税。例如,开征高额的增值税和资源税,抑制其生产和消费;对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在税收上给予适当的减免,降低厂家生产成本,引导公众消费绿色产品,从而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风气,为政府绿色采购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三)制定绿色采购标准,“绿色采购”清单,明确绿色采购的合理范畴

首先,应尽可能地制定全面、系统的政府绿色采购环保标准和标识,对涉及节能环保的产品进行分级分类,明确政府优先采购的产品类型和最低节能环保标准,明确政府优先采购的绿色条件。只有绿色标准标识体系齐全,绿色采购才有依据。以日本为例,日本政府在颁布政府绿色采购法的同时,还针对日本企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促进循环型社会的形成,主要包括生产产品一直到消费的整个过程,目的是鼓励生产有利于减轻环境负荷的产品,使产品更加环保,以及对生产环保产品和劳务进行输出。

其次,应制定并全面、及时的“绿色采购”清单。2006 年底我国参照国际惯例颁发首批《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2007年初财政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再次调整后的《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将绿色清单从调整前的81家增加到444家。但客观而言,我国目前的“绿色采购”清单仍需进一步完善:一是通过认证将那些还没有进入清单的企业和产品及时补充进去,扩大清单范围,并对清单进行动态管理;二是要及时、合理地调整已列入清单的环境标志产品,对一些节能环保影响大的产品应列出明确的优先采购目录。

(四)公开绿色采购信息,完善监督机制,提高政府绿色采购的行政效率

采购策略分析范文4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理论;应用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1

近年来,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更注重从管理角度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多以横向一体化取代原有的纵向管理模式,竞争关系在各企业中的表现更趋向于供应链方面的竞争。而作为供应链管理中的主要环节,采购管理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也随之发生极大的改变,要求采购管理过程中注重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应用,以此促进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一、供应链管理与采购管理的相关理论概述

传统观念中对采购的认识强调其为内部需求的反应,集中在产品或服务的获取方面。而现阶段的采购工作更侧重于满足企业营运需求、确保采购流程有效、使供应源的选择更为合理且适应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从采购流程角度,主要体现在首先对产品或服务型态进行确定,判断应用一次性或持续性的采购方式。其次需对采购的总金额与实际需求量进行确定,保证与供应商议价过程中获得更明显的优势。最后保证能够企业与供应商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或直接结为策略联盟。而所研究的供应链管理主要由SCM领域人士提出,且在长期完善与发展过程中,很多学者对其概念从六方面进行概括,即:①供应链管理的原动力在于市场需求,而管理中心以用户为主;②供应链管理强调在供应链中对核心业务进行定位,并使其他业务外包;③企业间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共享利益的同时可共同承担风险;④供应链运作时需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优化,保证供应链各流程得以改进;⑤使产品生产时间得以缩短,满足实时需要;⑥使采购以及运输等各环节中涉及的相关成本控制最低[1]。

二、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采购管理策略分析

(一)采购中的全面策略

以往学者对采购中涉及的全面策略进行系统分析,将其以许多次策略进行概括,如供应商的开发、供应商的缩减以及与供应商的合作等。综合考虑全面采购策略主要包括:第一,确保供应策略,主要指为供给需满足企业预期计划需求,而预期计划很大程度上受供需状况变化影响,也可能给因议价方式而发生变化,要求注重相关信息与材料的收集。第二,支出供应策略,要求采购单位在与供应商合作中引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如通过网络通信系统的应用使双方能够保持随时沟通,尤其采购单位需及时了解供应商产品知识等并提出改进的建议。第三,环境变动策略,指与采购单位相关的如政策变动或市场环境的变化等,需做好预测工作。

(二)采购中的分阶层策略

该观念的提出主要源自Robert E・Speckman,其对采购策略由不同管理阶层中所执行的策略构成,且各阶层在任务方面也有所不同。从最高管理阶层,即公司阶层角度,采购策略的任务集中在使人员采购能力以及其中的议价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能够对市场环境以及供应商选择方面综合分析以获取更多利益。而其以下阶层即企业的事业部阶层,任务在于管理库存与分析价值并协调其他各部门的关系。另外,在最底阶层方面则负责执行采购的策略,保证采购活动满足企业预期计划需求[2]。

三、采购管理中应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具体策略

除上文中提及的全面采购策略以及分阶层采购策略外,企业中常用的策略也体现在由Peter KraIjie所提出的竞争导向策略,确保在此策略分析基础上对采购单位与供应商的关系进行分析。而在具体应用供应链管理理论中,采购管理的实施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物料分类管理

许多大型企业中所采购的物料无论在种类或数量上都可能成千上万,很难与每种物料供应商保持长久合作关系,所以需在采购物料分类中遵循一定的原则,即:综合分析物料在企业中的实际价值;物料的可靠性与获取物料的难易程度;供应市场存在的风险情况;采购单位与供应商之间在优势与劣势方面的对比分析。采购单位可根据这些原则判断未来与物料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发展趋势。

(二)供应商的选择

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通常将供应链管理作为利润的主要来源,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便需做好供应商认证工作。对于已认证的供应商应保证供应商能够将成本分析表提供给企业,从表中找出存在的问题使不合理成本得以控制。另外,也需注意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保证有效规范采购业务的同时合理选择供应商,并对建立合作关系的供应商进行产品质量以及采购等内容的沟通。

(三)采购策略的制定

采购策略制定过程中首先应注重采购流程的优化,可引入现代先进企业中成功的采购管理经验,但需保证切合企业自身实际状况,如以分散采购配合集中采购的模式等。其次在战略物资采购方面,要求产品或服务的供应需长期稳定,注重做好与供应商合作关系的构建。最后对于重要物资的采购,前提应从物资自身需求量较大等特征角度出发,在议价谈判中利用采购量大的优势降低采购成本[3]。

四、结论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势的提高需注重采购策略的科学合理。而在实际采购管理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作用,确保其能够实现采购成本降低的目标,通过物料的分类管理、供应商的选择以及采购策略的制定等方面的完善,以促进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雷霆.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理论及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0.

采购策略分析范文5

在已有并购决策研究成果中,能给企业并购实践提供有效支持的,仅局限于企业并购活动中的财务分析与估价方法等方面[3].相比之下,在并购策略分析与选择等方面比较有效的决策评价方法与支持工具甚少。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企业战略并购决策过程的系统考虑,忽视了或过分简化了并购过程中复杂性问题的处理。

刘可新等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分析评价并购策略决策支持系统的框架,主要是研究一般战略评价工具用于支持企业并购策略的分析与评价,但并没有根据并购决策的特点,来考虑对并购决策过程的支持。

本文试图综合考虑并购决策的复杂性,系统考虑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与信息结构,针对战略并购决策的特点,用系统观点研究战略并购决策问题,研究支持战略并购决策的技术和方法,提出面向决策过程辅助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

一、 战略并购决策的特点、过程与信息结构

(一)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特点

战略并购决策有着与企业其它管理决策活动不同的特点:

1.战略驱动性 战略并购,是完全由企业战略驱动的企业行为,其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竞争上的长期战略优势,使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并非单纯追求规模扩大和财务上短期盈利。企业并购过程中各个层面的决策都不能离开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企业不同的战略选择决定不同的共购选择。

2.多主体性 制定并购策略、确定并购目标。选择并购方式,不仅要考虑并购企业的发展战略与自身条件,还要考虑目标企业的状态,以及考虑国家产业政策、金融政策、法律环境、制度环境与市场竞争结构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并购活动中,并购企业、并购对象与国家(政府)是不同的利益主体,不同主体的决策目标显然不会完全~致,并且各主体的决策相互影响。并购选择决策本质上是一个具有多个决策主体的复杂决策问题。

3.劣结构性 并购决策不仅涉及的因素多。指标体系层次多,是复杂的多主体、多准则的决策问题,而且许多信息是描述性的,甚至是模糊的。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与先前并购的经验和教训常常是确保企业并购正确决策的重要方面,同一企业的并购,在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经营管理者来决策,企业并购策略的制定、并购目标企业以及并购方式的选择,往往也会有不同的结果。企业并购决策是一种典型的劣结构化决策问题。

4.系统关联性 战略并购决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我们必须把企业作为一个子系统放到企业所处市场环境这个大系统去考察;其次,并购活动直接影响到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方方面面,并购决策包括一系列具体的相互关联的选择决策,企业决策者在并购决策中必须系统地考虑并购决策的全过程。

5.过程动态性 战略并购,从时间上说,是一个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动态过程,不能把并购仅看作是在某个时间点上发生的交易事件。完整的战略并购决策,既包括并购前的战略分析、并购中的一系列的选择决策,也包括并购后的整合规划,是一个多阶段的动态决策。

6、不确定性 企业并购活动中会面临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企业承担的财务风险、企业并购整合运营情况等。在并购决策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不确定性的存在,不仅要有对各方面未来变化的预测,还要有具体的风险规避与风险控制决策。

(二)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与信息结构

首先,战略并购企业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战略并购工作组。战略并购工作组通常应由一名高层管理人员领导,包括若干战略规划人员、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并购活动管理人员以及并购和财务等方面的领域专家。战略并购决策通常包括一系列具体的相互关联的动态选择与规划决策过程。我们将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概括为下面八个主要阶段:

1.企业竞争格局的分析评价主要由企业战略规划人员负责分析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竞争格局以及企业竞争对手的能力和战略,分析企业自身的资源状况与企业的关键竞争资源和核心竞争能力,明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与劣势以及战略成长的机会与威胁。

2.企业战略定位与策略分析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对企业竞争格局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明确企业的发展远景,分析企业战略定位及目标的合理性,确定是否调整企业战略定位及目标;确定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与竞争格局变化所要建立的目标战略优势以及所要获取的目标战略资源、所要形成的目标战略能力、和所要进入的目标战略市场;并由企业战略规划人员进一步分析资源、市场和能力战略需求的实现途径。

3.并购策略选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确定企业是否采用并购策略,明确实施战略并购的目的及选择何种并购策略。战略并购按照并购动机可分为以增加盈利为目的的并购和以降低风险为目的的并购。同行或竞争者之间的水平并购主要是为了集中资源和客户,从而扩大规模、扩大知名度、增强在同行业的竞争能力。控制或影响同类产品市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纵向并购主要是为企业找到稳定可靠的供应渠道和销售渠道,降低采购费用和销售费用,为企业竞争创造条件,以利于对市场变化迅速做出反应;跨行业的横向多角化并购可以使企业迅速进入前景良好的行业或领域,降低或化解经营风险,获得更为稳定的现金流量;跨地区的并购是企业在新(地区)市场上渗透或扩张的捷径,在存在多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情况下,是打开一国市场的必由之路。

4.并购对象选择与目标企业评价并购策略确定后,企业战略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以及并购策略确定企业理想并购对象(以此作为并购对象的选择与评价标准)。并购、财务等方面的领域专家在适当的范围内确定可能的并购对象并对其作初步可行性分析;然后对初步可行的并购对象进行评估,确定最有并购价值的并购对象为候选目标企业。

5.并购企业整合运营规划高层管理人员与相关部门管理人员根据企业战略目标以及目标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并购企业整合运营的总体规划,包括并购整合运营规划资金需求。经营战略协同与管理制度整合、人事管理与就业安排以及财务管理与会计处理等方面。

6.并购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并购工作组负责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根据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企业并购策略与实现目标、企业资源状况以及并购企业整合运营规划情况,综合分析评价对当前候选目标企业并购方案的实施可行性。

7.选择并购方式与确定并购价格并购工作组在评估并购对象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并购策略。并购能力与条件以及目标企业的特点,(谈判、协商)选择合适的并购方式,在并购方式选择的基础上,(谈判、协商)确定企业并购价格。

8.并购融资决策财务领域专家根据企业并购价格和企业整合运营规划情况,预测并购融资总需求,分析不同金融工具、融资方式的资金成本与财务风险,选择最佳的金融工具与融资方式(自己集资、银行贷款与发行证券等)。

上述战略并购的基本过程在实际企业并购中常常是一个需往复调整的动态过程。根据上述对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的概括,我们给出如图1所示的反映企业战略并购决策基本过程的信息结构图。

二、企业战略并购决策支持的功能要求与系统框架

(一)支持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功能要求

战略并购决策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通常企业并购有投资银行与会计师事务所作并购选择、资产评估等方面的顾问,但企业高层管理者在战略并购决策中应该自始至终都是真正决策主体。投资银行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并购顾问在并购业务及其具体运作上的确能为企业提供很多帮助,但决不能完全代替企业决策者决策。因为只有企业决策者才真正完全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如何运用并购策略、整合运营并购企业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企业战略的正确制定以及并购策略的正确选择是企业战略并购成功的根本保证。另外,战略并购决策支持系统只是支持而不是也不可能代替企业决策者和相关领域进行并购决策。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功能应是为战略并购决策人员提供决策分析工具与信息环境,对战略并购决策过程进行管理与控制,从而确保企业战略的正确制定以及并购策略的正确选择。

基于上述认识和前述战略并购的基本特点,我们认为,企业战略并购决策支持系统,作为辅助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支持工具,除了必须具有模型求解。定量分析。定性推理与人机交互等一般决策支持系统的决策支持功能外至少应具有如下决策支持功能:

1. 战略驱动功能促使企业决策者在企业战略驱动下进行企业并购决策;

2.关联互动功能促使企业决策者在并购决策各阶段系统考虑战略并购决策的全过程;

3.虚拟仿真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分析并购中劣结构的决策问题,如并购对象选择与并购整合规划等;

4案例学习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参考先前企业并购的经验和教训创造性地做出合理的并购决策;

5.多人决策支持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充分考虑企业战略决策以及并购活动中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影响;

6.专家会议支持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充分利用各领域专家的集体智慧做出正确的并购决策;

7.专家知识支持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综合利用相关领域专家知识分析推理战略并购决策问题。

(二)支持企业战略并购选择决策的技术、方法

1.Petri网的动态决策过程的建模技术基于Petri网对并购过程的模型化描述能很好地反映决策行动间的动态关系。采用基于Petri网的并购决策过程模型作为企业战略并购动态决策过程中各阶段企业决策者交互决策与各类决策模型方法工具以及战略并购相关专家领域知识的支持平台,从而可确保企业决策者在企业并购选择决策过程中决策行为始终受企业经营战略的驱动,在各具体决策阶段都能系统考虑战略并购决策的全过程。

2.企业间竞争博弈的建模与分析技术对当前与未来企业竞争对手以及市场竞争格局的分析是企业依据企业战略目标确定下一步市场竞争战略的基础,企业间竞争博奕模型与战略管理领域专家知识的结合可有效支持决策者分析企业竞争对手以及所处市场竞争格局,从而确定是否调整企业战略目标与是否采用并购策略及选择何种并购策略。

3.基于案例推理的交互式评价方法在制定企业并购策略、确定并购目标与选择并购方式中,经营管理者的创造性决策思维与先前企业并购的经验与教训常常能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并购决策。企业并购基于案例推理交互式评价主要包括并购案例特征抽取、检索评价、修正学习与系统交互方式等方面。企业并购有很多失败的案例。我们特别重视并购失败案例对并购选择决策的启示。

4.动态虚拟现实仿真建模技术企业并购对象选择与企业整合运营规划,是相当复杂的劣结构化决策问题,难以用单一的简单静态模型描述。为此,将动态虚拟现实仿真建模技术与其它定性定量方法结合用于支持企业并购对象选择与企业整合运营规划决策。企业虚拟现实仿真模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模型、企业成长机制模型与企业生产技术能力(知识)模型等。

5.并购相关领域专家知识战略并购决策具有典型的劣结构性特点,如果不注意适当运用并购相关领域专家知识而纯粹的定量化方法,很难支持企业并购决策中的劣结构问题。事实上,在实际的企业并购选择决策中,战略管理、企业并购、财务会计等领域专家知识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将并购相关领域专家知识作为支持企业战略并购选择决策的重要工具之一。

6.企业并购选择(多人)广义决策模型及其求解方法企业并购选择决策中,通常存在一些不易量化的决策变量,甚至涉及到处于不同地位的决策主体,不同地位的决策主体通常有不同的利益考虑。因此,在企业并购选择决策支持工具中,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定量优化模型与定性推理知识相结合的(多人)广义决策模型要比仅仅考虑单个决策主体的单人纯定量决策模型更合适。

7.基于Agent的群决策与专家会议智能化支持技术战略并购决策比企业一般管理决策要复杂。战略并购决策,通常需要企业中多个具体的决策人一起对企业并购中的某些决策问题共同做出决策,是典型的群决策问题;有时还需要运用专家会议的形式听取并购活动各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基于Agent的群决策与专家会议智能化支持技术是企业战略并购中科学决策的重要支持手段。

(三)战略并购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

基于上述我们对战略并购决策基本过程与信息结构的分析以及所提出的企业战略并购选择决策支持技术与方法,本文运用多Agent智能决策支持的基本原理,提出如图2所示的基于Agent的战略并购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 在图2所示的战略并购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中,我们将所有Agent分成两大类:任务管理Agent与决策支持Agent。任务管理Agent包括:企业战略分析Agent、并购策略选择Agent、并购对象选择与评估Agent、并购方式选择与定价入gent、企业整合与运营规划Agent、并购方案可行性论证Agent、并购融资决策Agent与决策过程控制Agent。决策支持Agent包括:方法选择Agent、数据处理Agent、模型选择Agent、知识处理Agent、案例推理Agent、专家会议Ag6nt与界面Agent。如果我们将参与决策的管理者与领域专家也看作特殊的智能决策支持Agent,那么就形成了一个多Agent的战略并购人机协同决策系统。多Agent的战略并购人机协同决策系统具有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如图3所示。

采购策略分析范文6

[关键词] 在线采购; 拍卖; 竞争; 策略; 不可分物品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1. 044

[中图分类号] F71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1- 0077- 02

0 引 言

采购拍卖,又称为反向拍卖,是指在互联网上借助拍卖的形式完成采购。与传统采购相比,采购拍卖使采购过程更加透明,可以杜绝腐败,减少企业内部监督成本,降低采购成本,节约资金。基于这些优点,采购拍卖在企业采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般的采购拍卖需等所有的投标均递交后才做出采购决策,而本文研究的在线采购拍卖则要求采购商在每接到一个投标后立即做出采购决策。

目前在线采购拍卖主要应用在线算法和竞争分析理论来进行研究。该方法通过自身算法的设计技巧,以保证最坏状况下的结果与离线状态下的最优结果相比差距不大。基于这个特性,该方法在金融、经济及管理领域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1]。该方法在拍卖领域的应用是近10年才开始的,且已有的相关研究都是基于物品连续可分的假设,然而实际生活中很多物品是不能无限分割的,因此,本文研究不可分物品的在线采购拍卖策略。

1 不可分物品在线采购拍卖的策略设计

1.1 问题的提出与假设

本文考虑一种不可分物品的在线采购拍卖,采购商通过互联网所需购买的物品的基本要求、需求量及拍卖开始和结束时间。供应商在拍卖期间陆续到达并投标,采购商接到每个供应商的投标后需要立即做出采购决策,包括是否购买,以何种价格购买多少。本文将在采购量一定的情况下,设计一个应用于不可分物品采购的在线采购拍卖机制,使得采购商的采购成本相对较优。

针对该问题,本文先给出以下文字和符号定义:

定义1 在不可分物品的采购拍卖过程中,对于供应商的任意投标序列δ1,用C(δ1)表示采购商只知道部分信息的情况下利用在线算法做出实时决策时的总采购成本,COPT1(δ1)表示整个投标序列δ1已知的情况下,利用离线算法得到的最优采购成本。如果存在与δ1无关的常数r,满足不等式CA1(δ1) ≤ rCOPT1(δ1)(r ≥ 1)则称不可分在线算法A1是竞争的,竞争比为r。

为了便于讨论,在研究前先做如下基本假设:

(1) 供应商的投标范围为[■,p],p 为采购商的保留价格。

(2) 投标商仅知道自己的估价,且采购商对不可分物品的需求曲线为:p(q) = p · λ■(q = 1,2,…,q*;λ = ■)。其中,p(q)表示采购商购买第q件物品时的支付价。

(3) 假设供应商按照到达的先后顺序进行报价。采购商在接到第i个投标商的报价bi后,立即做出采购与支付决策。

(4) 总采购量q*在采购发生前已经确定,且每个投标商的供货能力均能满足采购商的需求。

(5) 采购商的需求曲线是采购商的私有信息,而其支付是基于需求曲线,这一信息是共有信息。

(6) 设供应商的有效投标序列为b* = (b1,b2,…),采购商相对应的支付序列为p* = (p1,p2,…)。

1.2 离散的在线采购拍卖策略

本文对于不可分物品的在线采购拍卖,考虑采购商的需求曲线是离散的这一特殊性,给出离散的在线采购拍卖(Discrete Online Procurement Auctions ,DOPA)策略。

(1) 首先为采购商确定一个基础价格p0( ■ ≤ p0 ≤ p),其中p0 = p/r。只有供应商的投标价格低于p0时,才考虑向该供应商采购商品。

(2) 当采购商接到第i个投标者的投标时,若bi < min{p/r,p(qi - 1)},则称该投标为有效投标,考虑购进物品,反之不考虑购进物品,除非此供应商为最后一个投标者。

(3) 从投标者购进物品的数量为Δqi = qi - qi - 1,其中qi 表示采购商在接收第i个有效投标者投标之后已采购物品的数量总和,且q0 = 0,当i ≥ 1时满足qi = [p-1(bi)]。给予投标者i的总支付为:

pi(Δqi) = ■min[p(j),p/r],i = 2,3,…,n

(4) 整个采购拍卖设定一个时间,在拍卖即将结束且无供应商进行投标时,采购商将以最高价格p 购进剩余物品,为保证策略的激励相容性。此部分物品将从当前报价最低的供应商那里进行采购。

2 DOPA策略的竞争比分析

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假设采购商已经购买了数量为q的物品,根据DOPA策略,最坏情形是在购买q物品后无供应商到达或后续投标均为p,一直到采购拍卖即将结束,采购商不得不以最高价格p 购进剩余物品,则总在线成本为:

CDOPA = (q* - q) · p + p1(q1) + ■p(j)

离线情况下为一次性购进所有物品所支付的边际成本不会低于p(q + 1),则离线成本为COPT1 = p(q + 1) · q*。因此,完全基于该需求曲线的不可分物品网上采购拍卖问题的竞争比为:

r = ■ = ■ ≤ ■

此外,根据DOPA策略可知,购买量为q*时的完全基于需求曲线的在线采购成本不小于以购买量为q时的单位支付价格购进所有物品所需的成本,即:

r = ■ = ■ ≥ ■ = λ■

综上所述,对于不可分物品的在线采购拍卖,当其完全基于采购商的需求曲线,且其采购量为q*时,基于DOPA策略的竞争比为:

λ■ ≤ r ≤ ■

通过对不可分物品在线采购拍卖策略进行竞争分析,发现其竞争比与采购量和采购商对物品的估价范围有关。采购商物品下限估价过低,会让这种在线采购成本的变动幅度增大;对物品上限的估价过低,虽然采购成本有可能下降,但使交易很难达成。所以,采购商在充分了解采购物品的市场行情后要根据自己对分配效率的具体要求和对时间的容忍度来合理地对物品进行估价,设置物品价格合理的上下限。

3 结 论

本文对网络环境下不可分物品的在线采购拍卖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不可分物品的特点,结合在线算法和拍卖理论,给出基于离散的需求曲线的在线采购拍卖策略,并分析了该策略的竞争性能。该策略的竞争比仅与采购量和采购商对投标的估计有关,在采购量一定的情况下,对物品的合理估价可以适当降低竞争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