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制度论文范例

采购制度论文

采购制度论文范文1

 

社会发展中的金融法与环境法问题经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批准“,社会发展与法律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10月17~18日在复旦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复旦大学法学院、复旦大学医事法中心、复旦大学民商法学科主办。来自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德国洪堡大学、英国班戈大学、日本神奈川大学、韩国西江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的知名教授以及复旦大学部分教师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30余篇,围绕“社会发展与法律改革”的主题,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沦,是一次高层次的学术研讨会。   此议题研讨由复旦大学法学院杨心宇教授、王全弟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吴宏伟教授评议。主要论文包括:   (1)俄罗斯前总理、俄罗斯联邦审计院秘书长、莫斯科大学国家审计学院院长S.M.沙赫赖(ShakhraySergey)教授作了《国家审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的报告。他认为,国家审计是在有限的社会资源条件下国家优化解决社会经济任务的工具,它以公民监督国家效率的机制合理取代了几个世纪以来国家监督个人行为的制度。作为现代社会的监督制度之一,它提出了社会经济改造中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问题,特别重视分析各种改革与战略的社会代价。国家审计制度是一项转向新经济类型和高水平社会发展的前提手段。   中国学者评论认为,俄罗斯的审计制度对于俄罗斯的反腐败有重要作用。国家审计制度从学术角度来说是宪政的视角,值得中国学者研究与借鉴。   (2)莫斯科大学法律系系主任A.K.戈利琴科夫(GolichenkovAleksandrKonstantinovich)教授作了《生态立法的新的法律编纂》的报告,介绍了俄罗斯生态立法的主要任务、结构、主要途径(跨部门的法律编纂)、法律部门的区分与整合(环境保护法与自然资源法区分整合后形成生态法)、法典制定者必须解决的问题,认为生态立法改变了环境保护活动的法律基础,将会促进向清洁技术转化并保障国内经济在高生态标准下进一步增长,促使建立真正的国内生态安全体制。中国学者讨论认为,俄罗斯将环境保护法与自然资源法整合为生态法,这种跨部门的综合性的立法,即社会法的产生,值得我们研究。   (3)英国班戈大学法学院院长德莫特•卡希尔(DermotCahill)教授就其论文《欧盟内欧洲法院在公共采购领域对透明原则的运用》发表了演讲,介绍了欧盟在公共采购领域的一些最新发展,欧盟法确立了公共采购领域的透明原则及非歧视原则。欧洲法院(ECJ)的诸多判例已经对27个欧盟成员国不透明的公共采购现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强化了透明原则,产生了扩大适用非歧视和透明度一般原则的结果。英国法院遵循了欧洲法院的司法判例,以致几乎所有该论文讨论的新近案件中,公共机构都被认定为违反了欧盟法律或一般原则。中国学者结合金融危机及中国的政府采购,与克希尔教授探讨了多层次的金融监管问题。   (4)复旦大学法学院朱淑娣教授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金融规制法研究》为题作了演讲,以利益平衡为视角,探讨了中国金融领域的重大问题。朱教授指出,金融规制法律规范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规制发生的正当性、规制的合理限度和规制的法律控制3个方面。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金融公法   2社会发展与侵权责任法改革   规制主要目标包括:双向兼顾性目标、利益平衡化目标和全球化贡献目标。会议还收到复旦大学法学院张建伟教授提交的论文《金融危机的法律思考》,俄罗斯的S.G梅德维杰夫教授提交的论文《俄罗斯联邦银行储蓄保险制度》,探讨了相关中、外金融法律问题。此议题的研讨由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高富平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法学院段匡教授评议。   主要报告有:   (1)中国民法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医事法研究中心、民商法学科负责人刘士国教授作了《中国侵权责任法制定中的争论问题》的主题发言,向中外学者介绍了中国侵权责任法的立法进程等基本情况,着重对以下几个立法中的争论问题及主要意见予以介绍和评述:①侵权责任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否仅规定侵犯民事权利,是否再规定侵犯利益;②关于统一死亡赔偿金的规定;③关于要不要规定国家赔偿责任;④关于责任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关系;⑤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是否规定矿害等工伤事故责任;⑥楼上抛掷物伤人找不到加害人可否由相邻人赔偿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刘士国教授认为:①侵权法调整的就是侵犯绝对性民事权利产生的社会关系,法与法律有区别,即使法律没有规定的权利,也可能存在于社会生活规则中,那就是法律之外的法涉及的权利,反对对利益作出特别规定。②统一死亡赔偿金标准是大势所趋,有利于保护受害人。③主要从性质上说,国家赔偿是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平等关系,就此,侵权责任法应作规定。鉴于国家赔偿法是民法的特别法,侵权法仅规定一条就可以了,表明这是侵权责任的一个类型及赔偿的性质,具体条文由国家赔偿法规定。④采用责任能力规定是正确的和必要的,这涉及侵权法和民法通则相关规定的改革。监护人责任应以被监护人无责任能力为条件,如被监护人有责任能力,被监护人应承担责任,不能赔偿的,由监护人承担补充责任。前者,是直接责任。侵权法以救济受害人为主要目的,也有教育、预防的功能,未成年人有过错,应予批评教育,甚至责令赔礼道歉。⑤侵权法应规定矿害事故的使用人因违反对被用人的安全保障义务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而且不限矿害,凡使用人对被使用人违反安全保障义务均应承担民事责任。⑥楼上抛掷物伤人找不到加害人不应由相邻人赔偿,法院不宜以共同危险行为或公平责任加以判决。加害人不明,公安机关应予立案侦查。   如仍不能确定加害人,公安部门可会同民政部门,对严重受害者实行社会救济。此外,受害人仍可依医疗保险减轻所支付的医疗支出,保险制度已对此具有救济功能。   对于中国侵权法的制定,外国专家饶有兴趣,就诸多问题与刘士国教授进行了探讨。#p#分页标题#e#   (2)韩国西江大学法学专门大学院长严东燮教   授以《韩国制造物责任法》为题,介绍了韩国制造物责任法的概要内容、制定该法以后韩国案例的动向,指出了该法的缺陷,提出了如下修改完善的建议:应对“缺陷推定”作明文规定;《制造物责任法》适用范围应当包括预售公寓的缺陷责任;应明确规定免责事由“法令制定的标准的遵守”中的“法令”局限为强制性的;法规条文应更明确。   (3)华东政法大学张礼洪教授就其论文《对侵权行为过错认定标准的新认识》作了报告。他以《阿奎利亚法》中关于过失的原始文献为基础,对完善现有的过失判断标准提出了建议:侵权过失的判断标准以客观过错为基本原则,即过失是对行为人没有尽一个理性善良的人的义务,预见或者预防自己行为的后果进行的。过失的存在以存在不法行为、侵权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为前提。过失概念本身就蕴含了因果关系。过失的存在以行为人是否尽一般人应采取的谨慎义务为标准,但是,还应根据社会的一般认识,以造成损害的危险是否由行为人所知或者被害人是否根据自己的意志将自身处于一个不应处于的危险区域来判断行为人的过失。   (4)复旦大学民商法学博士生王淑华作了《未登记过户之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的发言,她认为我国《物权法》对机动车的物权变动采用登记对抗主义,机动车所有权自买卖交付时发生移转,登记过户仅是买受人据以获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的要件。交通事故的受害人不属于物权变动不得对抗的“第三人”范畴。转让交付但未办理登记过户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的,应由对机动车享有运营支配权和运营利益的机动车实际所有人承担赔偿责任,登记的所有人一般不承担赔偿责任,除非其对于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过错构成侵权行为。会议还收到复旦大学民商法学博士生王康提交的论文《机动车交通事故共同侵权损害赔偿中的保险责任研究》。   3社会发展中的医事法律问题   此议题的研讨由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韩长印教授主持,复旦大学王全弟教授评议。主要报告有:   (1)日本神奈川大学法科大学院森田明教授作了《日本医疗诉讼与医疗的法制度的动向》的报告。   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介绍了日本国内患者权利运动的发展、重大医疗事故诉讼持续增加的特点以及最新的法律制度的施行:产科医疗补偿制度、对因出生时的原因造成的脑性麻痹患儿的无过失补偿制度、医药品副作用受害人的无过失补偿制度及预防接种被害人的补偿制度。   (2)复旦大学法学院姚军副教授作了《医疗事故侵权责任范围的正确确定》的演讲,他提出,作为法治社会核心价值的社会公平的核心内容,要求行为(或责任)人对己方行为及其不良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即法律上对己不利的后果)。在具体承担法律责任时,它又意味着责任人仅对由自己造成的不良后果承担责任,而不应对超出该不良后果部分负责;同理,基于该核心价值(也是诸法的基本原则),医疗事故的责任人也只应对其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立法即司法上不应强迫其承担超出该后果的责任。   (3)复旦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博士满洪杰从比较法的角度进行了《人体试验侵权责任研究》的发言,建议我国应当构建独立于医疗过失责任的人体试验侵权责任制度。人体试验侵权责任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但可以在对过错的举证上采取举证责任倒置。在因果关系问题上,应当采取相当因果关系、倒置。在因果关系问题上,应当采取相当因果关系、疫学原理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推定理论来进行综合判断。   (4)复旦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博士生李燕以《双性儿童性别确定的法律问题探究》为题,提出双性儿童并不是不正常的,当前医学界普遍施行的、经父母知情同意而为双性儿童确定性别的性别再造手术,并不符合儿童最大利益原则。性别确定应是儿童自己的宪法权利,父母对子女性别再造手术的知情同意权与双性儿童自己的宪法基本权利相冲突。法律应承认男女二元性别体系外的第三种性别,双性儿童的性别确定应待其长大后自己决定。   韩长印教授评议认为,医事法的研究提醒学者注意到平时不为大众所关注的处于弱势群体的少数人的权利,也提醒学者们思考我们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等方法论问题。由于医事法内容的中外共同性,中外学者就医疗过失认定、损害赔偿、医疗诉讼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4社会发展中的其他民商法律问题   此议题的研讨由人民大学法学院吴宏伟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段匡教授评议。主要论文有:   (1)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法学院莱因哈德•辛格(ReinhardSinger)教授作了《变迁中的民法典的社会模型》的报告,介绍了社会模型的概念和它作为法律发展因素的功能、在19世纪私法秩序的社会模型的发展以及德国民法典的社会模型的变迁,提出了现代私法中的民主化和社会国家化、告别契约法中形式自由伦理模式,强调程序的和实质的合同正义,强调了民法的社会责任。   (2)复旦大学法学院王全弟教授所作报告《两岸担保物权比较研究论纲》,就如何确立保证债权获得完全清偿的制度,比较了2007年3月中国大陆《物权法》与台湾地区在2007年3月经立法院审议通过的担保物权修正草案,在担保物权的追及力、担保物权的实行期间、抵押权顺位、动产抵押、最高限额抵押、权利质权和商事留置权7个方面对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的物权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有利于两岸发展及法律相互借鉴与完善的建议。   (3)复旦大学法学院胡鸿高教授作了《中国企业并购及其法律改革》的报告,介绍了中国企业并购及其法治演进历程与特点、中国企业并购的模式、企业并购突出问题与法律改革。胡教授呼吁,企业并购,不仅应当有利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且要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加强信息披露法制,增加透明度,保障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还应当特别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企业并购中,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发展社会保障公益事业,建设和谐社区与社会。目前当务之急,在于通过法律改革,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和实现机制,倡导和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p#分页标题#e#   (4)复旦大学法学院何力教授作了《中国海外资源投资的法律问题及对策》的演讲,指出中国的资源特需改变了世界资源供求格局,阐述了中国海外资源投资的进展,分析了经济主权和资源主权成为中国海外资源投资的法律障碍,分析了中国海外资源投资的环境法和政治动乱问题,最后就中国海外资源投资保护的法律对策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5)复旦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博士生盖威作了《社会组织在我国协商治理模式中的地位与功能》的论文发言,建议进一步完善立法、修定民法通则、明确规定社会团体法人和非法人团体,尽快制定社团法、修改现行特别法增加法律责任的规定,进一步扶持社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淡化一些社会组织的行政色彩,转变政府中心主义治国理念,确立以民为本、以市民社会和市民组织活动为导向的治国之策,进一步完善协商治理机制。   (6)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法学院托马斯•莱塞尔(ThomasRaiser)教授作了《合同与合同法》的报告,俄罗斯A.Sherstobitov教授向会议提交了《关于俄罗斯联邦民事立法修订的构想》的论文,复旦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博士生韩伟、王森波分别提交了论文《斯多葛派的伦理哲学与罗马法的转型》、《必亦正名乎?———美国加州同性婚姻立法风波透析》。

采购制度论文范文2

一、中兴事件的前因后果

(一)中兴通讯公司在美国市场屡次被限

其实早在2012年10月8日,中兴通讯公司就被美国众议院的情报委员会以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建议阻止其在美国开展投资活动[4]。2016年3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以中兴通讯公司秘密向伊朗出口产品为由,对中兴通讯公司进行了出口管制。由于中兴通讯公司遭受美国出口管制的存在,直接导致了中兴通讯公司从美国进口产品的周期受到了极大影响,到货的时间长短就存在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中兴通讯公司整个供应链蒙受了非常巨大的损失[5]。整整一年之后的2017年3月7日,中兴宣布以8.92亿美元(约62亿人民币)罚款的代价,与美国政府达成和解。而中兴通讯公司2011~2015年的净利润一共加起来也不过是59.85亿元。相当于这五年都白干了[6]。再加上2018年4月16日来自美国商务部的芯片禁令,中兴通讯公司在短短五、六年时间内就连续三次遭到了美国政府的行政禁令,而且美国政府一次比一次下手还要狠,一次比一次更加不讲道理。

(二)中兴以外中资企业在美国市场同样被限

2005年8月3日,由于美国政府的行政干预,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退出对美国优尼科公司的收购计划[7]。2008年,华为曾经试图联合贝恩资本对3Com公司进行并购,但却以国家安全为由被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否决[7]。2010年8月,华为尝试与美国电信商Sprint公司进行电信领域合作,却被美国政府以或对美国公共和私人部门客户构成重大风险为由禁止参与合作。2010年10月,华为试图收购美国3Leaf公司的专利技术,却再次被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2012年9月28日,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签发总统令宣布禁止三一重工在美国进行风电投资项目。可以说,中资企业的发展随着自由贸易的步伐越走越大,可是在原本应该享受自由贸易的美国市场却遭受到了来自美国政府的连续多次不间断的野蛮干涉。

(三)中资企业在美国市场被限的主要原因

凡事都有因果,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近十年来,美国政府对中资企业表现出来的野蛮行政禁令,折射出的其实是美国在面对日益强大的中资跨国企业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自信与畏惧感。2008年9月15日由于次贷危机加剧而不得不宣布破产的雷曼兄弟公司在美国引爆了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从那以后,与全球市场疲软相向而行的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包括美国市场)的投资开始急剧增加,中国也由此取代了美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尤其在通讯技术领域,中资企业从3G时代的跟跑、到4G时代的并跑、再到即将到来的5G时代以华为、中兴为首的中国通讯公司终于实现了技术领跑。这也许正是昔日霸主美国所不愿意面对的残酷现实,这才以莫须有的借口宣布了芯片出口禁令。客观地讲,虽然中资通讯公司在5G技术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但是目前市场上各种硬件的芯片却大多被美国公司所垄断。美国政府宣布的芯片出口禁令对于中兴通讯公司无异于釜底抽薪,而美国不惜牺牲自己芯片市场份额为代价企图把中兴扼杀在5G时代的摇篮里,由此可见美国政府是真的急眼了,非常害怕中国企业在5G时代全面领先。

(四)中兴事件对于中国科研发展的历史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各行各业中一直弥漫着一种“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思想。回首过去的这些日子里,在此思想下催生了一件件让人印象深刻的事件,现在依旧历历在目。1980年9月26日,中国的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成功实现了首飞。由于后来轻信了与美国麦道航空公司的所谓合作,放弃了运10的自主研发,导致中国的第一次大飞机研发胎死腹中。直到30多年后的2017年5月5日,中国自主研发的大型喷气式客机C919在浦东机场首飞成功,中国的大型喷气式客机的研发才重新步入正轨。上世纪90年代初,联想公司曾经在公司发展战略上面临关键的抉择。时任联想董事与总工程师的倪光南认为,联想应该对标英特尔“芯片”技术,全力研发“中国芯”,坚定走技术路线。而柳传志则认为,联想不应该在研发上浪费钱,芯片造不如买,对于企业利润才是最重要的。最终倪光南出局,联想ASIC芯片等项目中止,联想从此走上了专注贸易加工的不归路。中兴事件再次给中国敲响了警钟,有望扭转过去几十年“造不如买”的思想,从而达到对独立自主搞研发思想的高度统一,促进中国各行各业向产业链的高端市场稳步迈进。

(五)独立自主才是科学发展的硬道理

中兴事件爆发后,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出:“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在引进高新技术上不能抱任何幻想,核心技术尤其是国防科技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改革开放之前,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宝贵思想,中国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创记录地完成了“两弹一星”的自主研发。改革开放之后,面对外国技术封锁,中国独立自主研制出了一大批国之重器:中国空警-200、量子通讯技术、北斗导航系统、第四代隐身战斗机J20、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国产航母等。“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说:“感谢国外对我们的技术封锁,逼得我们必须走出一条自力更生之路。”不仅是中国的军用领域,在中国的民用领域同样如此。2008年以前,中国“红外探测器”全部依赖进口,美国严格禁止对中国出口。2009年开始,高德红外开始致力于国产研制与批产化。2014年,高德红外完成了国产自主红外芯片的研发及批量化生产,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成立了不少汽车合资企业,然而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走在了世界前列的却是从2004年开始自主研发新能源技术的比亚迪,就连汽车工业的老大哥奔驰也跑来中国主动寻求与比亚迪在新能源技术方面的合作。无数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是科学发展的硬道理,一万年也不会过时。只有这样,才能把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摆脱被别人掐脖子的危险处境。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升级中国的产业能力,占据高端产业链,掌握话语权与定价权。

二、中国引进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中兴之痛”

中兴事件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引发巨大的社会思潮,在于这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偶然发生的历史事件,而是一件能够引发中国人痛定思痛的去从根本上解决类似问题的催化剂。中兴事件的发生虽然本质上已经超越了单单的一个商业行为,但是其背后所产生的威慑程度才是需要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世界五百强企业能够被一个政府禁令威慑到其生存,根本原因还是太过于依赖于国外的核心技术,自身的研发水平跟不上企业高速发展的步伐。不仅在中国的企业之间,在中国的高校当中同样也存在着类似的“中兴之痛”。目前高校的教育科研对于国外科技期刊数据库的依赖程度非常高。此现状是多种情况综合产生的。有中国高校学术界“崇洋媚外”的心理因素造成的,有中国自主科技期刊数据库建设相对国际化程度不够高的客观因素造成的,也有中国高校的职称与论文评价体系重洋轻中的体系因素造成的。笔者对目前近20年里中国引进国外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整体情况做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对国外期刊数据库的数量、价格、合同条款和服务分别进行了总结归纳。

(一)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引进数量

目前来讲,中国各大高校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建设经费超过了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这种现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无法有效改变。而与美国公司在芯片产业的垄断地位相似,在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行业美国公司也长期保持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比如美国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美国EBSCO公司、美国ProQuest公司、美国JohnWilley公司、美国CengageLearningGale公司、美国JSTOR公司、美国LexisNexis公司等[14]。根据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2017年的统计数据,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从1997年引入到中国开始的前几年发展较缓慢。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引进的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开始急速增长。直到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这一增长趋势才开始逐渐放缓。2010年中国政府的“四万亿”措施见成效,中国引进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数量又引来小高峰。到2016年为止,整整二十年时间内,中国引进的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数量从1个增长到了140个,涨幅非常惊人。

(二)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垄断价格

由于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目前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中国在购买这些产品的时候不得不被迫接受高定价。2016年中国引进140个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花费了近13亿人民币,平均下来,每个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年使用费高达一千万人民币[14]。这个价格还仅仅是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当年的访问与使用下载费,第二年要想要继续使用的话必须续费,而且这个续费的费用还在以近10%的涨幅每年递增。值得注意的是,10%的年涨幅不仅远远高于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约2%的年涨幅数据,更是超过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近7%的年涨幅数据。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年涨幅都是非常不合理的。但是短期来看,中国高校面对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这种高定价与高年涨幅的“双高”不合理窘境难以改变。

(三)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霸王条款

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在与中国各大高校签订具体商业合同的时候存在许多不合理的霸王条款。这也是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谈判专家组与这些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进行谈判的重点内容之一。[14]目前在中国有各式各样的高校一千多所,类别繁多,包括985大学、211大学、普通本科大学、独立本科大学、高职高专学校。这些高校的经费情况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样的985高校拥有雄厚的经费,而一些高职高专学校的经费就少得可怜。同样的,由于中国目前的特殊国情,客观存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区域发展程度不统一的状况,一些偏远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对地方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相对比较欠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往往倾向于以中国发达地区高校的985高校的购买价格为标准,来推广给中国的其他地区的高校,不情愿考虑地域差异与高校类别不同的区别。除此之外,中国高校在购买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时候没有选择,基本上只能以包年包库的方式进行购买,无法按照具体使用量或下载量来付费。

(四)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糟糕服务

根据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的统计,高校图书馆对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服务有很大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交流培训、平台使用、售后服务这三大方面。首先是交流培训的问题。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往往是只关心签合同卖钱,卖完等于完事,缺乏长期面向高校开展专业的培训活动,即教在校师生如何使用数据库,尤其是宣传、推广、培训活动这些做得不够到位。其次是平台使用的问题。根据高校图书馆的反映,有些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平台响应较慢。比如工程索引数据库(EI)在访问的时候体验较差,服务器很不稳定,经常出现无法访问或响应速度极慢的情况。最后是售后服务的问题。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售后人员经常出现变动,导致很多时候不能对访问使用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部分中小规模高校反映的访问使用问题在半年甚至一年之后才能得到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方面的反馈,明显不被重视。

三、有效解决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建设中的“中兴之痛”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兴事件注定成为本世纪的一件标志性事件,此事件的影响也必然异常深远,其背后的真正博弈不仅仅是公司与公司的对抗,而是处于上升期的中国与处于衰落期的美国两个国家之间的对弈。最终的胜负不仅关系到通讯技术行业、芯片行业等高科技行业的发展与格局,更关系到中美两国各个层面产业链的再平衡,甚至关系到中美两国之间的国际关系与地位。这也是为何在最近多次强调目前世界正处于近百年未有的历史重大变革当中[15]。总书记说的比较委婉,直白一点的意思就是:此役之后,中国将重新主导世界的发展与国际秩序。在此激烈斗争的背景之下,中国科学研究的信息化资源体系建设的高地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需要去争夺的阵地。针对目前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在中国垄断地位的情况,中国的各类高校、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也必须有所作为去改变这一不合理的不利现状,团结一致、努力奋斗。笔者也尝试分别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解决上文所提到的问题。

(一)团结壮大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

聚沙成塔,众志成城。中国各类高校如果有意向购买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应该积极加入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迅速壮大组织规模,团结一心,一致对外,争取更大的话语权与谈判权。中国最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曾经在2016年高调在美国投资建厂,却由于水土不服等原因被美国工会搞得很没有脾气。假如中国的高校能像美国工会这样团结在一起,相信一定能够让曾经趾高气昂的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们头疼一阵的了。

(二)加大与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的谈判力度

毫无疑问,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已经发挥了非常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值得肯定,而在有些方面依然可以有更大的谈判空间。首先是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价格。目前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价格的年涨幅平均在10%左右,但是数据库每年进行更新的数据量并不能保证比上一年增加10%,甚至有的数据库更新量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因此10%的价格年涨幅并没有实际的数据支持。数据库合同方案应该充分考虑普通本科、高职高专学校、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优惠折扣力度。更理想的一种订购方式是所有加入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的高校作为一个整体来采购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然后各大高校根据实际的访问使用量来按比例分摊订购费用。其次是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付款方式。由于目前有些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存在无法正常访问、平台响应时间较慢的问题,可以采用扣除小部分购买费用作为服务押金的方式,在完整合同年执行完毕之后根据数据库平台的访问服务实际情况支付尾款。最后是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售后服务。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应该提供长期、稳定、有效的售后管理服务体系,及时完善数据库平台的统计数据,向高校用户开放统计数据的后台查询权限,为高校的师生提供多种方式的专业培训来指导如何更加科学有效便捷地使用数据库。

(三)优化中国的高校论文与职称评价体系

世界上有两个很有意思的国家。一个是迷之自信的印度,一个是迷之不自信的中国。著名国家安全战略专家金一南教授前不久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的讲座中表示:“当今的中国社会存在一种崇洋媚外的不正当风气,而这种风气在学术界尤为突出”。在当今中国高校的论文评价体系当中,同一篇论文,在外文科技期刊上发表所获得的收益远大于在中文科技期刊上发表。正是这种不平衡的论文评价体系,让中国的学者们纷纷热衷于紧跟外文科技期刊的研究热点、使用外文科技期刊的方法论来研究中国的问题、甚至为了达到外文科技期刊的发表要求而在其他地方做牺牲。这种削足适履的学术氛围必然造成学术界崇洋媚外的风气。高校里的职称评价体系同样如此,许多高校在评选教授的条件中硬性要求必须有留学或者访问学者的经历。如此可笑的评价体系岂不是让中国本土培养的伟大核物理学家于敏再世也无法评上教授了?霸权在手的美国到处喊“美国优先”而毫无违和感,那是因为“美国优先”代表了美国本国的利益。在中国高校里面喊“美国优先”却是为哪般,难不成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这四个职称称谓当中有三个含有“教”字,讲师的中心词也是“讲”,而高级职称当中的教授与副教授除了要“教”之外还要会“授”,正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两千多年前,孔子等诸子百家游学四方,宣讲自己的学说,从来没有忘记“教”与“授”的重要性。而在当今的职称体系之下,不少高校的教师不学无术,只会溜须拍马,甚至连课都不愿意教,却凭借取巧发论文、蹭课题,堂而皇之评上副教授甚至教授,不能不说是目前教育行业极大的悲哀。“论文至上”指导思想下的中国高校的确在论文数量上出现了大爆发,甚至发文数已经雄踞世界之首。然而这么多论文当中有多少是东拼西凑、模仿抄袭、为了论文而写论文的“垃圾论文”呢?也许我们从最终的论文—成果—应用转化率上可以得到答案。人的行为是因目标变化而改变的,在这个中华崛起的最关键时期,中华民族自信应该在教育界形成普遍共识,早日优化中国高校的论文与职称评价体系也就势在必行。在2018年5月28日的两院院士会议上的讲话高屋建瓴,为中国的科技自主创新与制度改革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曾经说过,中国要走向富裕、走向发达、走向现代化,必须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最近在考察烽火集团有限公司的时候也再次强调“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国之重器必须靠自己”。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根本法则,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这条路必须走。目前三大老牌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均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是中国知网,仗着在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比较垄断的地位,学着外文期刊数据库那样每年都在疯狂涨价,年涨幅达到10%左右;而在期刊内容建设与服务上面却有点不思进取,平台界面的操作性与导航分类等实用性功能依旧大而不精。重庆维普与万方从市场格局上有效打破了中国知网的市场垄断,在内容上也收录了不少中国知网没有收录的期刊,填补了缺口与空白;与高校合作的价格保持稳定,没有像中国知网那样每年都肆意涨价;某些操作界面的友好度与实用性超过中国知网;但是最大的问题在于重庆维普与万方的收录期刊有不少存在的现象等学术不端正行为;此外在某些数据比如影响因子、某些描述比如是否为核心期刊的归纳总结上存在低级错误。笔者认为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这三家期刊数据库商业化氛围过于浓烈,而学术化氛围有待加强,距离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针对万方收录中某些期刊存在的圈钱行为,笔者有两个有效解决方案。以万方收录的《青春岁月》为例,此刊物为旬刊,每年发36期,可是每期杂志居然厚得像一本书一样有近300页。此刊物大部分收录的论文都是两页甚至一页的快餐文。高校可以加强制度建设来杜绝此类现象的大量存在:(1)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对于无法提供对公汇款凭证的不予报销。(2)规范学术评价机制,对于一到两页的快餐文不予认定科研成果。值得肯定的是,目前中国部分顶尖高校与中国科学院已经在这个方向上进行了有效探索,纷纷建立了大数据知识资源中心、知识服务平台及服务体系。北京大学推出了“开放研究数据平台”、复旦大学了“社会科学数据平台”、武汉大学建立了“中国高校科学数据管理与服务机制与平台”、中国科学院创建了国际专利检索服务平台,融合了汤森路透国际专利数据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涵盖108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超过9000万条数据。此外,中国科学院还设立了中国开放获取科研知识云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平台(ChinaXiv)。在这场战役当中,国家的意志与力量不可或缺。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的要求。同年9月,部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配合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这是一项由国家投入的公益工程,由国家免费向公众提供学术资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已经在国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200家研究机构落地使用,有力促进了中国优秀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有力推动了文化“走出去”。

(五)建设高质量的中国科技期刊

就像拥有大量优质的商户支撑起了走向世界的淘宝,在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时候,不应该忘记建设高质量的中国科技期刊,因为没有大量优质的中国科技期刊就不可能建成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所以,中国的顶尖高校可以尝试带头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大学科技期刊,让中国的一批优秀学者们在中国的大学科技期刊上就能发表具有较高学术声誉的论文。复合材料研究方面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创刊于美国和加拿大等国,8年前录用自亚洲的稿件只占15%,该数目至2015年却达到76%;1999年中国发表了19936篇SCI论文,其中38%发表于中国期刊,2016年中国发表了290600篇SCI论文,其中只有8.8%发表于中国期刊;亚洲地区已经超过欧洲地区和北美地区,成为世界上学术贡献最多的区域,而中国的贡献在亚洲地区又是最多的。但让人感叹的是目前中国没有出现顶级科技期刊。试想一下,如果中国人在国外科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有很大一部分能够转向投稿在中国的顶尖科技期刊上,那么,国外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必然下滑而中国顶尖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必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此高质量的中国科技期刊的建设目标当中,北京大学等中国一流高校走在了前列。北京大学已经开始建设并运营“北京大学期刊网”,承担北京大学各种学术期刊的出版、保存、展示与宣传工作。

采购制度论文范文3

(一)文献数量和趋势

通过检索数据分析,从1988年陈维民等在《军事经济研究》期刊发表文章《战争准备的国民经济动员计划》开始,截至2013年9月份,国民经济动员领域共有556篇学术论文在相关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明显低于其他领域研究成果。556篇学术刊物中包括期刊文章512篇,博士和硕士论文44篇。内部发行的《中国国防经济》2002—2012年11年间共发表国民经济动员相关文章242篇,占所有公开发表文献数量的近一半,反映了国民经济动员研究领域的特殊性。根据发文数量可以大致将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的研究分为3个阶段:萌芽期(1988—1993年)、起步期(1994—2000年)和迅速发展期(2001年以后)。国民经济动员起源于战争动员,我国学者对国民经济动员的认识和研究是在和平时期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将战争动员转变为国防动员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故而,国民经济动员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此外,由于国民经济动员涵盖较多国防、军事、政治领域涉密信息和内容,许多实践指导性的应用性研究不能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也是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公开成果较少的原因之一。但总体上,从理论研究的视角,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基本代表的和反映了国民经济动员的理论研究进展。国民经济动员领域文章数量从2001年以后开始迅速增加,到2005年最高值82篇,整体上呈波动增长的趋势。硕士、博士论文能够体现一个领域全面系统的研究状况,国民经济动员领域44篇硕士、博士论文都在2003年以后,其中硕士学位论文37篇,博士学位论文为7篇,说明国民经济动员研究逐步系统性和深度化。

(二)载文期刊统计分析

除硕士、博士论文外,1988—2013年间所统计到的754篇文献分布在115种学术期刊中,这些期刊涵盖经济、军事、法学、科技、流通等多个领域。通过分析发现,文献分布期刊虽然面较广,但却高度集中于《中国国防经济》《军事经济研究》《国防》和《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文章数量分别为242篇,186篇、96篇和58篇,占期刊文献总数的77.2%,占据了国民经济动员研究发文数量的一多半。由此可见,《中国国防经济》《军事经济研究》《国防》和《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主要学术阵地。另外,《国防技术基础》《商业时代》《中国政府采购》《中国军转民》等期刊上发文数量也较多。除了国防、军事等领域的期刊外,一些国民经济动员研究文章主要发表于国民经济动员具体结合和交叉领域的期刊中,如期刊《中国政府采购》中刊载了8篇关于军用物资采购方面的文章,《中国物流与采购》刊载有2篇后勤物资动员的文章,国民经济动员仿真模拟研究的文章则多发表于《计算机与数字工程》等计算机类专业期刊。

(三)对论文作者研究单位统计分析

对国民经济动员文献作者单位分布的研究,可以掌握有关专业人才的聚集及所在机构的状况,从而把握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队伍的建设情况。1988—2013年公开发表的556篇文献作者来自于218家单位。这些研究单位可以分为军队系统、政府经济动员系统、地方科研院所和高校、其他(企业等)4种类型,军队系统发表的文章数量最多,为253篇,占总数的45%,其次为地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共发表233篇。以各级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为主的政府部门发表67篇。具体到单位,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国民经济动员文章数量最多的是军事经济学院和北京理工大学,均为85篇,占文献总数的15.3%。其次是华中科技大学和国家发改委国防动员研究发展中心,数量分别为40篇和28篇,分别占文献总数的7.2%和5%。另外,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国防大学等单位文章发表数量也较多,如表1所示。其中,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主要集中在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17家院校,博士学位论文最为集中,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主。同时,通过不同单位发表文章的时间和数量可以看出,从1989年5月原国家计委国防司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会这一启动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系统研究的标志性事件开始,国民经济动员的研究逐渐由传统的军事院校和军工部门扩散到地方高校和研究机构,研究主体逐渐多元化,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在非公开出版物《中国国防经济》发表的242篇国民经济动员文章中,来自军队系统的作者仍是主体,占作者总数的56%。与公开发表文章作者组成不同的是,《中国国防经济》中来自各级经济动员管理机构的作者比例较大,仅次于军队系统,占作者总数的35%,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仅占6%。

(四)研究内容分析

通过对文献关键词和研究内容的提炼,将798篇国民经济动员相关研究文献分为8大内容,分别是:国民经济动员问题与对策、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体系、国民经济动员预案与仿真模拟、国民经济动员能力与潜力、国民经济动员模式与体制机制、军民融合视角的国民经济动员功能拓展与特征、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特征和趋势、其他分散内容。针对国民经济动员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是国民经济动员业务部门工作者的理论总结和提升,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起点,文献数量最多,为157篇,占19.7%。国民经济动员模式与体制机制研究是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动员持续发展的核心,文献数量次之,为136篇,占文献总数的17%。针对市场经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革命、军事变革等新形势下国民经济动员的特征和趋势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地指导国民经济动员的健康持续发展,该类文献数量为118篇,占文献总数的14.8%。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体系是国民经济动员研究首要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我国国民经济动员领域研究者所重视,文献数量116篇,占文献总数的14.5%。另外,军民融合视角的国民经济动员功能拓展与特征研究、国民经济动员能力与潜力研究也是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重要内容。

(五)研究方法分析

通过文献分析,总体上,目前国民经济动员研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还较为单一,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中绝大多数国民经济动员研究文章以描述性研究为主,占文献总数的68%,这些论文多从不同层面分析我国国民经济动员发展现状、问题,并针对解决对策、未来发展方向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国民经济动员发展的初级阶段,这类描述性研究文章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另外,经验总结法、模拟法、个案研究和文献研究法也为一些国民经济动员研究者所运用,其中模拟法类研究论文主要源自国家国民经济动员仿真演练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

二、重要领域研究概述

以上研究内容划分的八大研究内容涵盖了798篇文献所涉及的国民经济动员研究领域,本部分选取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体系、动员能力与潜力、动员模式以及新形势下对国民经济动员发展的研究4个重要领域进行概述,以便更清晰地把握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主要脉络。

(一)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体系

对国民经济动员的认识和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它随着国民经济动员实践的逐渐深入而不断发展和成熟。国家发改委国防动员研究发展中心(1998)回顾了我国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前瞻性地提出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需着重研究国民经济动员与市场经济接轨、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国民经济动员融入国民经济整体布局规划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朱庆林(2000)指出,中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创新热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内容涵盖了动员的范畴、地位、功能、模式和快速动员与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其特征表现为全面性、本土性、阶段性和探索性。陈德第(2003)从16个方面对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澄清了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中的一些模糊认识,并提出了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的研究框架。孔昭君(2005)借鉴决策理论学派和管理理论学派的观点研究了国民经济动员学的研究纲领构建,建议从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评价和国民经济动员决策支持系统两方面入手,形成国民经济动员科学研究的突破口,完善国民经济动员学科体系。焦智立等(2008)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中国特色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苗野(2008)分析了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认为进一步推进国民经济动员理论队伍建设,必须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构建新型的国民经济动员理论队伍培养体系和模式。王欢欢(2009)通过对国防动员与国民经济动员法律概念比较分析,指出“国防动员”与“国民经济动员”之间有交集也有区别,并不是包含或相离的关系,并表明在现实立法中,应将国防动员与国民经济动员分别立法,以满足现实所需。

(二)国民经济动员能力与潜力

如何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和潜力是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目标,也是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核心内容。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国家政治制度与价值观念、国家形象等软实力表现方式在不同方面都影响着国民经济动员的质量与效率,应当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国家形象的战略设计等方面提升和积累软实力,以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邵丹(2005)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的内涵、构成、影响因素及其重要地位,并分析了我国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了国民经济动员能力优化理论的数学模型,对如何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提出了对策和建议。赵新海等(2007)研究了国民经济财力动员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从财力动员的体制、财力动员信息建设、财力动员的规模、财力动员的结构、财力动员的时效评价5方面构建了国民经济财力动员评价指标体系。禹红霞、甘瑶(2008)在分析军工企业在战备状态、紧急状态和其他各类国民经济动员中作用的基础上,着重从信息技术、军民融合等方面提出了增强军工企业应急动员能力建设的主要途径和保障措施。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是指蕴藏在国民经济中为国家安全服务的人、财、物资源,是各部门、各单位“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物质基础。国民经济实力和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有着密切关系,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蕴含在国民经济体系之中,经济实力水平决定经济动员潜力水平。崔博(2005)对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指标体系进行了归类建设,弥补了原国家潜力指标体系的不足,完善了整个潜力指标体系。另外,一些研究者从供给视角、产业链视角、战争财力动员对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和潜力进行了研究。

(三)国民经济动员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创新国民经济动员模式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其中,宁波市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发挥政府宏观调控部门组织协调作用,利用独特的区域经济优势系统整合动员资源,创立了有效提高国民经济动员保障能力的“宁波模式”,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随着国民经济动员的发展,传统的经典动员模式逐渐表现出局限性,促使了敏捷动员模式的产生。与传统动员模式相比,敏捷动员模式具有动员需求的敏感性、需求变化的适应性、物资保障的快速性、动员结果的可靠性、动员成本的经济性等优势。国民经济动员“寓于式”发展模式则是多种安全威胁下国民经济动员准备的最佳模式,是指着眼保存国民经济动员“战时应战”能力,增强国民经济动员“急时应急”能力和“平时服务”能力,将“急时应急”和“平时服务”能力寓于国民经济动员“战时应战”能力之中。另外一些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国民经济动员模式进行了研究,如国民经济动员联盟组织模式、财政金融动员模式、行业协会和经济动员机构的“授权-合作”模式。

(四)新形势下国民经济动员发展研究

围绕市场经济、军民融合、信息化战争、网络经济等背景条件,我国学者对新形势下国民经济动员的功能定位、发展趋势、对策等进行了大量研究,有效地指导了我国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顺利开展。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国防理念要求国民经济动员不断拓展自身功能。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如何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相衔接是拓展“急时应急”功能的关键,从规划计划、预案编制与演练、物资储备、法规制度、管理体制等方面实现应战应急资源共享,有利于促进国家应战应急体系一体化建设。构建以需求为牵引的军地“融通式”物资应急采购模式能够有效地将国家经济力量转化为军队后勤保障力,同时也是军队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库桂生(1994)研究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国民经济动员的关系,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面临的新问题,并从动员准备、法律法规、预案和国防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网络经济时代的信息化战争对国民经济动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国民经济动员的动员形式和内容产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同时也给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必须从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组织体系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把网络经济时代的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做得更好。李连宏(2004)根据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现状,提出新军事变革条件下国防科技工业动员的发展策略,强调应以科技进步为基础,加强武器装备信息化,形成平战结合、军民兼容的国防科技工业。张国权等(2007)提出了信息化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的七大新理念:一体化、精确化、快速化、法制化、数字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理念,对信息化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同时,许多研究者针对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的具体领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推动了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结束语

采购制度论文范文4

关键词:医院药品管理;药品物资采购;库存管理

前言

因为医院药品物资采购和库存管理非常复杂,有必要对其展开专业研究。笔者认为将研究重心放在相关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方面,找到导致这些问题的深层因素,对于改善此类工作效率具有积极意义。故此,本论文便形成了三部分内容:第一,药品物资会计采购即库存管理对医院的重要性;第二,现阶段相关工作存在的问题;第三,建立信息系统实现“管理会计采购”工作模式。以下对三部分内容予以详细论述。

一、药品物资会计采购及库存管理对医院的重要性

之前医院系统药品物资会计采购及库存管理,是以财务会计为主的管理方式,主要针对的是货币信息,而今因为医院处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此方面工作需要从传统财务会计管理方式向管理会计转变,后者精于整合信息挖掘信息降低经营风险式。在管理会计思想之下,医院药品物资采购和库房管理的重要之处体现两个方面:第一,涉及到了医院资产资源管理,科学管理方式会降低医院管理成本。医院药品物资包括了中西成药以及各种资源设备,它们是维持医院开展业务的保障,所以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会计管理,要让动态会计技术在采购和库存管理中得到应用,实现药品和物资的及时供应,同时又不挤占医院现金,降低医院经营风险。第二,对于整个医疗行业来说实现良好的会计采购和库存管理是实现资源整合,确保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否则会导致不同地区医院或者同地区不同医院资源配置差异过大,给患者或者给当地人民群众健康带来潜在的风险[1]。在未来医院整个行业要进行资源整合,医院之间既是竞争关系也是合作关系,科学合理的管理物资便决定了其核心竞争力强弱,也决定了整个行业的经营状态。甚至于在外来能否和先进国家医疗系统达成合作,形成技术交流与,也决定于对药品物资的管理水平。

二、现阶段相关工作存在的问题

1.采购部内控不足

在现代经营管理模式之下,内控成为了资源整合、风险规避、低成本运营的有效手段。进一步说,内控是对人、财、物等资源以及工作流程建立动态监控,确保医院的管理有序,降低管理成本。然而因为医院部门多、人员复杂、管理繁琐之故,内控制度并没有切实落地,特别是采购部因为需要采购的药品和物资很多,要对接每个部门,还要对这些物资形成良好的库存管理,一旦某个流程出现错误,就会形成多股诺骨牌效应,小错变成大错,最后影响医院正常运营。导致内控不足有两个原因:第一,制度不完善。制定了内控制度,但是缺乏监督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导致采购部工作人员风险意识弱,精益化管理程度差,容易造成库存积压等问题。第二,缺乏管理会计思维。传统会计采购当中是以货币信息为主,并没有管理会计思维,缺乏风控意识,不利于内控的落实。而内部审计是管理会计的核心之一,审计部门对医院经营的有效性、合法性、真实性予以监督,是保证内控得到执行的有效手段。但事实上很多医院药品物资采购缺乏管理会计思维,只是在收支预算之下进行采购,并没有形成成本意识,往往导致账实不符、低耗品积压、易耗品供应不足、资金占用严重等问题。第三,在全民医保的时代之下,没有认真贯彻医保方面的规定,也没有有效学习相关文件,对可报销药品形成管理,使其对接当地人口状况,避免这些药品供应不足或者供应过剩。甚至于在错误经营理念下,诱导患者大量购买药物,造成了患者经济负担,也使得有限药物资源得不到合理分配,降低了医药价值。

2.合作单位零库存影响

现如今医药企业或者药品大区经销商都在进行精益化管理,零库存成为关键词。零库存即上游生产企业对渠道进行的一种管理模式,生产、供应、库存动态对接,尽力不让销售渠道出现积压,在理想情况下这的确是一种非常好的管理手段,能够给本企业和合作单位带来不小的收益。但是一旦因为物流、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零库存管理就会被打乱,下游企业的销售就会出现问题,比如医院就会因为药品或者物资断货而不能继续正常运营。医院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会出现一定的积压,比如易耗品会多准备10%左右,但是积压毕竟占据成本,对于医院来说也是一种风险[2]。

3.管理会计缺失

鉴于医院药品物资采购工作的复杂性,收支预算的科学性,需要建立数据化管理平台,将财务管理融入到采购和库存管理中,将药品物资分类管理并和具体部门形成对接,实现电子对账、电子盘点,确保药品物资采购和实际消耗量符合,杜绝过多积压,确保形成动态的“管理会计采购”模式。但是现阶段医院采购部门缺乏管理会计、熟悉现代采购的采购人员,使得药品物资采购工作效率低,不能满足医院发展所需[3]。

三、建立信息系统实现“管理会计采购”工作模式

“管理会计采购”工作模式首先需要医院内外建立信息系统,确保内部部门良性沟通,医院和上游企业形成良好的业务对接,在此基础上将管理会计思维植入到采购活动中,形成动态采购和库存管理,降低积压以及资金占用,落实内控,确保医院药品物资形成良性供求。

1.落实内部控制保证资源得到整合

因为采购和每个部门都有关联,所以必须要全面落实内部控制,要充分建立审计制度、采购制度,确保内部控制得到监督管理。另外,为了确保内部信息流通,需要完善内部局域网功能,实现部门之间有效交流,利于财务部门、采购部门、库房部门、人力资源等关键部门形成配合,形成科学的统计(药品物资分类以及使用周期),制定高效采购计划。采购部门为了确保采购任务得以完成,平时工作中要积极利用互联网和药品物资提供商保持联系,实现多方询价,保证采购计划的最佳性价比,从而降低企业采购成本[4]。在医生当中要明确职责树立道德标准,要确保用药合理,降低患者经济压力同时确保药物给那些需要的患者,从而降低宝贵资源浪费,提升药物的价值。库房要对医保报销药品予以综合管理,要确保报销名单上的药物的量处在合理范围之内。

2.产业链经营模式实现信息对称

医院要将上游药品企业、物资供应企业、物流企业围绕在自己周围,形成紧密的产业链经营模式,确保信息在产业链中流动,上游企业有任何变动,医院立刻能够获悉并且积极地调整形成对策,从而使得采购和库存管理始终健康运转,避免过度积压提高库房使用效率[5]。当然,产业链中要发挥医院专业功能,采购人员要严格控制药品品质,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3.采购活动中确立管理会计思维

管理会计是对内进行人、财、物以及经营活动形成计划、监控和落实,从而确保经营活动合法性、有效性、真实性、高效性。其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更主要的在于传统采购活动中会计思维的转化[6],需要采购人员拥有风险意识,通过各种信息的采集、比对、总结、分析,找到最佳的采购方式方法[7]。建议医院给采购部配置智能采购软件,利用软件系统来协调各部门采集数据,并将财务计算融入其中,结合医院的收支预算形成合理的采购计划,采购计划报批财务部门获得确认后形成具体业务。这便是所谓的采购智能化[8]。

四、结语

医院药品物资采购以及库存管理必须要以管理会计为基础,结合管理会计具有的资源整合、风险规避、成本控制等优势,使得采购工作流程健康有序,其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为工具,保证该项工作在外部纵向和内部横向实现良性对接,实现采购和库存管理动态监控,降低医院资金占用,降低医院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董美丽.基层医院药品采购及库存管理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35):379-380.

[2]余艳红,侯连兵,霍启录,等.精益管理在药品采购及库存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5):300-302.

[3]刘颖秀.医院药品管理中药品物质会计采购与库存管理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8(7):268-268.

[4]许国宏.数据驱动物资采购与供应精细化管理[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8,13(12):77-81.

[5]许重远,王晋豫,付源,等.精益理论与方法在医院药品采购与库存管理中的应用[J].药学与临床研究,2008,16(4):310-312.

[6]张健,何亚坤.浅谈对医院管理会计的认识[J].商业经济,2010(8):63-64.

[7]张教赟.医院药品库存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2(21):68-69.

采购制度论文范文5

[关键词]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员;监控;管理

随着我国对教育和科研的高度重视,国家对高校学科及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持续增加。安徽农业大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以农林生命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的省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合作共建高校,是全国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十所高校之一,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是安徽省“特色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学校下设19个学院(部),园艺学院是我校建立较早的院系之一。学院先后购置了大批仪器,仪器设备的种类、数量、金额都在逐年增加。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得以提高,实验教学条件得到逐步改善,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管理上面出现的种种问题,比如,仪器设备的迅速增多,实验场所的增加和实验室管理人员数量的不足,现代科技的发展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实验室技术人员管理技术的滞后,仪器设备的大量采购和利用率低下之间的矛盾。基于以上矛盾,传统实验室的管理模式,结合网络技术及数字化校园建设创建而成的大型仪器共享监控管理系统应用而生。平台可在线查看学校所有大型仪器信息及状态,仪器测试可以采用网上预约、网上收费等规范化管理。各个实验室安装了摄像头,一部分常用的精密仪器及易发生危险事故的仪器,安装了刷卡系统。实验室安装了门禁系统,新的管理模式不仅有利于促进高校大型仪器设备规范化管理和高效安全使用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能更好地促进大型设备资源共享,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益。

1学院仪器设备概况

园艺学院实验中心教学和实验平台,是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的教学实验基地、科学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担负着学院本科课程实验、开放性实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以及本科生、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的实验平台。为了满足本科教学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学院结合学科发展需要,借助国家和学校对本科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先后购置了大批实验仪器。仪器数量多,种类齐全,完全可以满足本科实验教学和研究生科研实验的需要。

2大型仪器共享监控管理系统在实验室管理中的现状

实验中心教学和实验平台,是本科教学和科研的基地,不仅承担着本科教学的任务,也是大学生科研创新的孵化器。由于实验室多、区域面积大、仪器设备种类与数量多、流动人员数量多且杂,长久以来,实验室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自觉性差,缺乏有力的监管威慑力。很多学生抱着浑水摸鱼的心态,仪器弄坏了,常常找不到“肇事者”。第二,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研究生一般以导师为单位,常采取“大带小”、“老领新”的传帮带的学习模式,由于对仪器操作也是一知半解,所以经常出现不规范操作,损坏仪器,而且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第三,由于缺乏专项的维修基金,很多贵重仪器维修费用昂贵,导致一些仪器无法按时修复,等待维修费的到位。结果导致影响师生仪器的使用,大大影响实验进程。为解决实验室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学院依托安徽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中心大型仪器共享监控管理系统为平台,组建了园艺学院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监控系统。学生经过申请,由学院实验中心授权,得到批准授权之后,才能有权进入实验室,刷卡使用仪器。学生的每次进入实验室刷卡,使用仪器,都在仪器共享系统中有详细记录。一旦发现违规操作,轻者对其提出警告、多次警告无效者,直接取消授权资格,不得使用仪器。实践证明,大型仪器共享监控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后,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能够规范使用仪器,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有力的保障了实验室的专属使用和实验室的安全,使实验室管理更加科学化和智能化。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在研一新生入学后,每年由实验中心组织新生进行安全培训,对实验室安全规程、实验室用电安全、实验室生物与化学安全、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以及常用仪器的使用进行现场培训。学生经过培训后,大大提高了安全意识和仪器规范操作的能力。

3大型仪器共享监控管理系统下实验室管理的存在的问题

3.1实验室技术人员管理水平落后。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1]。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益和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各高校把人才建设作为学校的首要任务,纷纷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来吸引高层次人才,引进教师时都需要专业背景,高学历高职称。而实验技术人员一般被认为是教学辅助人员,学校重程度不足,很少引入高层次人才,实验员学历参差不齐。再则,实验技术人员在晋职晋级、工资待遇、评优评先等方面难以与教师实现同等对待,从而导致高层次人才不愿加入到实验室管理队伍里来[2]。相对于教学、科研岗位教师,实验系列教师的地位较低,可申报的课题项目种类少之又少,没有经费的支撑,便没有机会参加学术研讨会,业务培训等,这样不利于管理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长此以往,大多数实验员不能真正融入团队的科研工作中,只能安于现状,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仅局限于做好最基本的实验室日常维护与运营工作。

3.2仪器设备利用率低,共享程度不够,资源得不到高效利用。目前学院仪器利用率较低,主要是以下原因导致。由于受实验条件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制约,本科实验教学一般都安排一些简单的基础实验,这大大降低了学生操作精密仪器的机会,同时也降低了一些仪器的使用率;一部分仪器是由于课题需要购置的,课题结束后,只能闲置,利用率不高;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购置仪器时,论证不充分,信息不畅,导致仪器重复购置,利用率低。而目前大型共享系统里共享功能还没有启用,只是能满足学院内部仪器使用,对于其他学院,乃至外校申请使用,暂时还没启动。

3.3考核制度死板,不利于调动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实验技术人员的本职工作是服务于教学、科研工作。管理好实验室,为实验课做准备,维护好仪器设备,保障本科教学及科研的顺利进行。但是,目前对于实验室技术人员的考核及职称晋升的考核指标主要是看教学工作量、论文和项目,对服务教学、科研中的实际贡献指标基本没有涉及。这就导致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室管理工作中态度懈怠,缺少积极性。

4大型仪器共享监控管理系统下实验室管理的建议

4.1建立建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实验室技术人员的考核,要结合其职业属性和岗位特征,参照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科研技术人才考核体系,引入市场化、社会化的评价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3]。根据不同岗位和实际工作具体内容,设定不同的考核指标,注重量化、个性化,使考核标准的导向定位能真正起到激励和指导的作用。考核不仅仅是要考量课题、论文数量等业绩水平,还要把服务教学、科研的实际贡献量纳入其中。比如参与学院实验室建设、实验课程建设、实验技术的改造、仪器设备功能的开发、仪器设备的维修及改进等工作。建立建全实验室绩效考评办法,激发实验室技术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创新型和积极性。突出实验室技术人员在实验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提高其职业认同感,激励他们职业的自我实现[4]。

4.2加强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管理人员不但承担着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设备维护工作,还承担着实践教学任务,这就要求实验室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和操作能力,所以,在国外教职人员可以没有博士学位,但实验员必须具有博士学位[5]。而就目前现状而言,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应该从提升学历和提高管理技术这两个方面入手。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鼓励有志人员攻读博士学位,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设立专项经费,选派骨干人员参加相关技能培训和学术会议;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国内外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的实验室进行学习深造、锻炼提高;学校要经常举办关于实验教学成果或实验室建设研讨会,增加他们的交流机会。多项措施并举,为实验室技术人员提供全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的进修机会。为他们提供同专职教师同样的发展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在职人员的职业素养,更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实验室管理队伍里来。

采购制度论文范文6

[关键词]内部控制;疾控中心;科研;管理

近年来,国家在医学科研的投入逐年增加,疾控机构科研经费也迅速增加,科研实力水平已成为衡量疾控中心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样,包括纵向课题如部级、省部级、厅局级及单位内部自立课题,以及横向课题,而疾控中心科研管理能力相对不足,给科研管理带来挑战。本研究采用内部控制理论,探讨在疾控中心科研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1]。20世纪40年代,国外就对内部控制理论进行了研究;50年代,美国颁布了《会计与审计法》[2],明确了政府部门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内部控制理论研究,2006年国家卫生部颁布了《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3],明确了医疗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2012年,国家财政部统一了行政事业内部控制管理规范,明确了内部控制目标,加强了内部控制的力度和方法。2014-01-01实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16年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4]。上述规定也适用于我国的公立医院、疾控中心等事业单位,可以提高单位的内部控制能力水平,有助于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发展,标志着公立医院、疾控中心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开始。

2科研管理内部控制的问题和分析

2.1内控建设重视不足。由于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内部控制管理思想意识不强[5],科研管理部门以及科研课题负责人对内控的重视不足,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培训学习不到位,意识不到科研管理中的风险以及实施内控的必要性。而且从单位领导到科研管理部门均不熟悉内部控制,缺乏对科研管理内部控制的顶层设计,不能真正使用内部控制原则来指导科研管理。

2.2管理机制不畅。单位在科研管理上“重申报、轻管理”,把工作重心放在项目申报上,而疏于对现有项目经费的管理,在经费管理缺乏管理流程的细化,过度依赖国家或者省市现有科研管理制度,不能根据本单位情况制定更为切实可行的制度或流程,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目前科研经费管理涉及到项目负责人及所在部门,以及科研、财务、审计、人事、后勤等职能部门。在经费管理上存在项目负责人及所在部门、部门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沟通交流不足、经费执行不合理、甚至超支或剩余过多等管理机制问题。

2.3预算编制不规范。从事科研的人员多为专业技术人员,对科研预算编制的要求缺乏了解,项目申报期间预算编制不规范,有的甚至随意编写;单位在管理上缺乏相关制度,科研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的目标不清晰,导致项目经费执行困难;而预算调整过程,缺乏必要的内控制度约束管理,存在科研资金管理的风险。

2.4经费支出核算粗放。在科研支出过程中缺乏有效管理,在审批流程中存在制度不完善,经费核算粗放,支出不按预算执行,超出预算编制范围,审批不严等问题,导致支出流程和报销单据不规范,甚至是虚构支出等。在结余项目经费使用上,未明确指定经费的结余比例、使用范围和使用流程等。财务部门在报账单的审核、报销程序等方面存在疏漏。审计部门只进行定期检查一些项目资金的支出,对项目经费情况不能及时掌握。

3科研管理内控体系的建立

3.1成立内控领导小组。针对内控体系的建立、实施和监督,单位成立了专门的内控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明确财务部门作为牵头部门,科研、人事、后勤、审计等职能部门等共同参与,发挥各部门的主动性,共同构建内控体系。对于科研管理内部控制,疾控中心内设科研培训处,主要负责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结题和报奖的管理,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外部管理要求和内部管理环境,不断完善各项科研管理制度,设有专人负责科研管理,实现对科研的全过程管理。

3.2强化内控知识学习。单位的高层管理者及科研管理人员不断加强内部控制的知识和理论学习,邀请外部会计师或审计师事务所协助建立科研内控体系和制度,借鉴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开展国家最新的科研管理文件的培训,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深对内部控制原则的理解并加以运用。确保单位科研管理内控体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通过建立内控体系,规范科研活动,提高疾控中心的科研管理水平。

3.3风险防控。按照内部控制方法,梳理工作流程,抓住关键环节,确定控制目标和风险点,制定控制措施。从方法流程到组织流程,成立一把手为核心的领导组织机构与具体工作部门,执行以“风险”为核心,“流程”为内容的建设工作[6]。在风险防控方面,单位通过自查、互查和针对风险程度进行等评级估等方式,查找出一级、二级、三级风险点共248个,其中将科研课题、科研奖励、临床试验项目经费、学术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换届等科研管理相关工作均作为二级风险点。同时,一级、二级风险点制定了风险防控流程图,明确决策、执行、监督各方的职责权限,厘清环节和工作流程,可操作性较强。建立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出台单位落实科研经费的审批流程,针对单位实际情况,细化科研经费管理的操作流程以及风险防控措施,确保科研管理有章可循。

3.4制度化与流程化。根据疾控机构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加强多部门协作,落实不同部门在科研管理中的职责,明确科研、财务、采购、资产、审计等职能部门职责,科研部门负责科研内容合理性审批,财务部门加强财务管理,采购部门负责科研设备、耗材的采购,后勤部门负责设备的验收、维修、校准,审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审计监督。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工作奖励办法、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中心学术委员会管理办法、中心伦理委员会管理办法、论文(著)管理办法等相关内控制度,对本单位的经济和业务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7]。按照业务流程规范化管理要求,通过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健全完善中心“协同办公系统”,对“科研课题备案登记表”、“科研课题年度进展表”、“科研课题结题表”、“论文备案登记表”、“伦理审查申请表”、“合同审查备案表”等多项实施流程化、信息化管理,基本达到科研管理流程的内部控制全覆盖。

3.5预算和支出内部控制。科研经费是实施科研项目的重要基础[8],因此必须重视科研预算、支出等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科研部门加强对政策文件和项目指南解读,确保科研人员正确认识科研预算,协助编制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科研预算,为科研人员提供支持;财务、审计部门加强对科研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确保科研预算顺利执行;制定科研预算的调整制度,在科研预算执行困难时,保证科研预算调整的合理合规。同时,科研部门与财务、采购、审计等部门多方协作,制定科研经费支出的流程、核算、采购等制度,为科研支出提供保障;财务部门加强对科研预算的核算,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在确保可以支出真实性的同时,确保科研支出按预算执行;采购、审计部门,加强对科研设备、耗材、药品等采购管理,控制科研支出风险。

4小结

采购制度论文范文7

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信息安全;安全建设原则;安全防护架构;行业级监管机构和认证机构;安全防护实施

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及缺陷,我单位专家张杰宏同志已经在《电脑知识与技术》杂志中论述过,详细内容请参考2019年9月版发表的论文《医院信息系统安全现状及缺陷》,在此不再赘述。本文主要针对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缺陷,提出相应的安全防护方案。

1医院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原则

在《医院信息系统安全现状及缺陷》论文当中,张杰宏同志将医院信息系统分为三类,传统信息系统、智能医疗设备、传统医疗设备。其中传统医疗设备是安全防护的重点环节,理由是传统医疗设备未被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覆盖,且构造精密,技术高端,市场被国外品牌垄断,我国家未掌握主动权,所以是安全防护的重点。根据医院信息系统分类和安全防护重点,依据“机构践行方针,技术支撑管理,系统划分门类”的建设原则,理所当然地将防护工作分为传统信息系统条线、智能医疗设备条线、传统医疗设备条线共三个条线。同时从安全方针、安全机构和人员、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技术四个角度,对医院信息安全进行建设。

2医院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架构

医院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架构采用“外部感知试探,内部强化加固”的防护模式。安全防护边界外部,采用势态感知、风险评估、漏洞扫描、渗透测试、等保测评、上级检查、公安检查等等多种检测方式,探测系统的安全能力。根据探测到的真实安全防护能力,对内部进行安全加固。安全的核心内容是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加固从两个角度共八个方面进行。从技术角度加固安全规划、安全建设、安全升级、安全运维。从管理角度,丰富安全方针、安全制度、安全机构和安全人员。

3倡导成立行业级监管机构和认证机构

医院信息系统安全防护体系比较复杂,尤其是新兴的智能医疗设备和种类繁多、技术含量高的传统医疗设备。单独一个医院不具备足够强大的人力、财力和技术力用以支持信息安全建设。须要建立专业的行业级监管和认证机构,对主流的传统信息系统、智能医疗设备、传统医疗设备进行全方位的安全认证,只有通过安全认证的产品和设备才允许被各大医院购买。目的是保证信息安全工作贯彻执行,同时减轻医院的工作负担。

4医院信息系统安全技术指标

依据前文分析,传统信息系统、智能医疗设备和传统医疗设备的安全需求差别较大,在制定安全指标时候,要分别为每个门类制定不同的安全指标。

5医院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实施

安全防护实施分为四个建设角度和五方面支持。建设方案:应授权专门的部门或者外聘专业团队对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进行总体规划。统一考虑安全保障体系的总体安全策略、安全技术框架、安全管理策略、总体建设规划和详细设计方案,并形成配套文件。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安全技术专家对总体安全策略、安全技术框架、安全管理策略、总体建设规划、详细设计方案等相关配套文件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进行论证和审定,并且经过批准后,才能正式实施。安全设施:预先对产品进行选型测试,确定产品的候选范围,并定期审定和更新候选产品名单。确保安全产品采购和使用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确保密码产品采购和使用符合国家密码主管部门的要求。团队配备:从内部人员中选拔从事信息安全岗位的人员,签署岗位安全协议。成立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设立安全主管、安全管理各个方面的负责人岗位,并定义各负责人的职责。对信息安全岗位的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岗位技能培训和相关安全技术培训。对安全责任和惩戒措施进行书面规定并告知相关人员,对违反违背安全策略和规定的人员进行惩戒。工程实施:授权专门的部门负责工程实施,制定详细的工程实施方案控制实施过程,并要求工程实施单位能正式地执行安全工程过程。制定工程实施方面的管理制度,明确说明实施过程的控制方法和人员行为准则。授权专门的部门负责测试验收的管理,并按照管理规定的要求完成测试验收工作。测试验收结束后,安全建设工程宣告结束并投入使用。各方支持:系统安全防护建设过程中,须要政策、财力、人力、后勤和技术五大层面的支持。

6总结

“态度决定一切”,医院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工作的核心是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呼吁大家一定要注意信息安全,不可疏忽大意。

参考文献:

[1]张杰宏.医院信息系统安全现状及缺陷[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9).

采购制度论文范文8

知识管理研究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国内外高校、企业、图书馆和科研等各个领域,影响着这些行业的人才培养、资产配置、高新技术和产学研等的发展。从广义上讲,知识管理是指对与知识相关的各种有形、无形的资产和信息资源的全方位、全过程管理[1]。图书馆是知识管理的主体,体现在知识管理制度和模式的建立、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创新、团队协作能力和技术发展等诸多方面,需要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管理体系。MdAnwarulIslam为学术图书馆(KMSIL)创建了知识管理框架,对来自39个国家的107名图书馆员的知识管理与服务创新的认识程度进行了调查,强调了知识管理对学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要性[2]。杨溢等对知识管理和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资源、服务、知识和创新4个方面提出了知识管理服务创新能力框架,强调了知识与服务融合的重要性[3]。2014年,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构建了知识管理的学科知识平台,开展知识整理、挖掘和主题搜索的知识管理服务模式,为师生提供学科评估和增值服务[4]。知识管理被认为是深化和泛化图书馆服务功能的新挑战。例如特色数据库建设、创客空间、智库管理、图书采购决策、隐性知识管理、知识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平台构建等。虽然知识管理应用逐步泛在化,但仍然有学者指出知识管理并未系统地应用于图书馆,其效果缺乏定量研究,缺乏系统性及可视化,其技术标准化研究仍有待发展[5]。笔者对国内外的中国知网和读秀Ebsco数据库中关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论文进行梳理和综合比较,试图把握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界的发展特征与研究趋势,以期有助于提高其研究的系统性与整体性。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笔者选取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和读秀学术搜索中的Ebsco外文数据库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以“主题=知识管理and图书馆”和“主题=knowl⁃edgemanagementandlibrary”为检索词进行高级检索,以确保其精确性。对2004—2018年10月国内外的相关文章数量、研究热点和主题进行对比分析;对2015—2018年10月国内外相关文章的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和共词分析,以期探索知识管理研究的重点和发展方向。通过国内外期刊文献对比研究,揭示其研究数量和内容进展,并对相关文献的数量与主题、载文期刊、词频统计、共现图谱等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出国内外知识管理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等。借用CiteSpace、Bibexcel和Pejak等软件工具,对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与可视化共现。

3国内外期刊及发文量统计对比

学术论文的数量和内容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总体情况。根据对CNKI(3664篇)和读秀Ebsco-Library,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Abstracts(3680篇)的检索结果绘制出2004—2018年期间国内外期刊年代与数量分布的折线图。

3.1快速发展阶段(2004—2008年)

此阶段,国内外发文量迅速增长。国内的研究成果数量远高于国外,文献量基本保持持续增长,尽管有小幅波动,但该领域的研究非常活跃,2008年国内外发文量达到峰值。这个时期的相关研究主题主要是图书馆管理、知识共享、知识服务、知识创新、隐性知识、知识管理模式系统和应用等。

3.2成熟发展阶段(2009—2018年)

2009—2018年国内外的发文量都有所下降。从2013年开始,国外发文量保持稳定增加,到2016年又有所下降;而国内发文量处于下降状态。这并非意味着知识管理将要退出图书馆领域,而是反映了知识管理研究逐渐走向成熟时期,期待着新的进展与突破。2009—2014年的研究主题集中在知识管理模式、规划、建设、机制、实践和知识服务、管理系统等。2015—2018年,更多的研究是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一些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模式、框架应用案例和成效进行审查和验证,分析知识管理模式的成熟度,对其各个环节和细节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力求突破发展。在这一阶段,图书馆几乎每个部门都相应地开展了相关知识管理工作,包括信息技术、参考咨询、采购、流通、服务等,这被认为是图书馆创新功能的主要挑战。国内外相关研究主题转向图书馆管理、高校图书馆、学术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创新、馆员、知识服务、隐性知识和信息技术等。不同阶段研究主题的变化反映了国内外知识管理实践的发展变化规律。国内外的研究主题与热点在同一阶段的内容基本一致,这从整体上反映出知识管理研究特点与发展趋势。

4国内外载文期刊及分布的对比

英国著名文献学家B.C.Bradford于20世纪30年代率先提出文献计量学的三大定律之一——布拉德福定律,对文献分散规律进行了经验定律,即按照科技期刊所载的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以递减的顺序排列之后,把这些期刊分为专门面对该学科3个区域,即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并且3个区域文章数量相等,其数量形成1∶n∶n2(n约为5.0,为布拉德福常数)的关系[6]。两个数据库各收录的期刊论文数量为3664篇和3680篇,载文期刊种类超过100多种,根据布拉德福定律的3个区域表划分标准,各个区所占检索文献数量相等,比例各为总数的1/3,国内文章核心区为3664/3≈1221篇,国外期刊核心区为3680/3≈1226篇。依据表1所统计出来CNKI载文数量排前11种的期刊文献总量为1158,即为“核心区”期刊,第12-15种期刊为“相关区”;Ebsco载文数量排前15种的期刊文献总量为847,均属是“核心区”。表1中国内CNKI的15种期刊都为图情类期刊,有核心期刊《现代情报》《图书情报工作》等9种,占总量的60%,发文数量870篇,占总发文量的58%。国内外载文期刊及发文量的对比说明,“知识管理”一直以来受到国内外图情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国内外的核心和权威期刊,对该类文章的接受度较高。

5国内外期刊论文高频关键词分布统计与共现分析

5.1关键词词频统计

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论文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分布统计,有助于发现和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以“主题词=知识管理and图书馆”和“KnowledgeManagementandLibrary”,分别对CNKI和读秀Ebsco-Library,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Abstracts数据库进行高级检索,时间为2015年1月1日—2018年11月1日。该段时间内,CNKI的检索论文数量是415篇,Ebsco的检索论文为592篇,有小部分论文没有提供关键词。用Bibexcel软件提取关键词,进行数据清洗(主要指将同义词、近义词进行合并,例如“知识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合并为“创新”,“li⁃brarian、librarianship、subjectlibrarian”合并为“li⁃brarian”等),再对关键词词频进行统计,得出表2的中英文高词频关键词各15个,大于等于12频次的关键词和大于等于8频次的关键词。中英文词频最高都是“知识管理”,表明本体研究在国内外图书馆研究领域中都是占第一位。CNKI数据集中词频较高的有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创新、图书馆管理、知识服务等;情报学、数字图书馆、馆员、隐性知识、实践和战略等研究次之。通过关键词频率的高低可以辨识国内外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主题的异同性。国内外研究主题大体相同,但国内比较侧重本体与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创新、图书馆管理和馆员等关系的研究;国外侧重本体与馆员、学术图书馆、图书馆、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等关系的研究,特别重视馆员在知识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5.2关键词词频共现图谱分析

用Pajek对关键词进行共词网络分析和可视化,得出图2和图3,其网络布局中的节点就是关键词,节点的颜色深浅、大小表示其程度的大小;节点间的连线代表两个关键词的共现关系,线条的粗细,颜色的深浅,表示共现关系强弱和关联性。通过图2可以显示,图书馆与知识管理共现频次较高,关联性较强的关键词有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实践、战略、馆员。与其他关键词的共现频次和关系较弱。与知识管理共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和相关研究归纳如下:①图书馆。标识词有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学术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图书馆管理。图书馆是主体,其自身的管理与建设是知识管理顺利开展的前提,是整个共现图谱和学术领域的研究基础。②馆员。标识词有馆员、librarian、train⁃ing。“馆员”一词的研究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图3显示librarian与知识管理的共现程度最高最强。表明馆员是图书馆建设、服务和知识管理的主体,是有效开展知识管理的支柱。③创新。标识词有创新、innovation。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中知识管理与创新的共现频率极高,仅次于图书馆研究。④信息技术。标识词有informationtechnology、infor⁃mationscience、可视化研究、共词分析、聚类分析。人工智能、新媒体等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图书馆个性化和精准化服务的发展,是知识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⑤信息管理和服务。标识词有in⁃formationmanagement、informationliteracy、knowl⁃edgesharing和知识服务。信息管理和知识服务是有效开展知识管理的目标。

6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热点与趋势分析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研究涵盖了业务中的主体、技术、管理、客体和应用等的全过程。该领域的研究正处于从局部研究向整体研究的发展过程,由点到面的研究逐步深入和细化,这是目前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6.1优化馆员知识结构,促进知识管理发展

龚蛟腾早在2008年提出,图书馆实现馆员从文献信息管理员到知识馆员的角色转变是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7]。图书馆人才培养的重点:一是项目管理技能和知识的提升;二是数据管理、知识管理和服务技能的增长[8]。面对知识管理带来的新挑战,馆员优化转型的重点是充分挖掘显性和隐性知识,提升知识管理实践能力,构建团队协作能力,加强沟通技巧和项目管理技能。

6.2加强知识管理,增值知识服务

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前者有效地提高了后者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后者推动了前者的创新与发展。知识管理是复合图书馆环境下资源挖掘和整合的服务项目,是在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基础上构建的智慧化、动态化知识服务平台,是图书馆增值服务的体现[9],能满足读者专深化的需求,增强图书馆读者的服务体验和综合效益。

6.3馆员与用户协同发展,打破知识管理创新瓶颈

读者的知识管理已经成为图书馆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用户参与机制,是创新知识管理提升服务效能的基础。知识管理是管理理念、服务内容和资源利用的开放与创新,是内部开放和外部开放创新[10]。内部开放创新主要是指图书馆内部知识、资源、技术、管理、服务的综合开发与有效利用;外部开放创新是指以外部专家和读者为创新伙伴,强调对其技术和知识的开发和利用。构建知识管理平台,汇聚专家、馆员和读者的智慧,促进协同发展,是提升创新凝聚力,打破知识管理发展瓶颈的重要环节。

6.4提高知识管理的泛在性与链接性,促进全域性发展

图书馆各部门对知识管理的需求在日益增长。在富媒体环境下,知识管理战略框架已经覆盖到信息技术、资源建设、流通管理、知识空间、知识服务、参考咨询等模块[11]。知识管理已经逐步发展深化、细化到图书馆各个管理部门。链接性与泛在化管理,要求图书馆必须重视知识管理中的专业人才配备、技术支持、制度保障等,构成一个全域化的知识管理体系[12],从整体上提高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与服务水平。

6.5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提高知识管理技术战略

人工智能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人工智能和人机互动技术的发展成为处理海量信息资源和数据的核心技术,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技术及标准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欧阳智等认为,人工智能支持了知识组织、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的发展,可使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发生实质性的改变[13]。实现知识管理技术智能化,有利于科学、合理地配置知识资源,促进人机协作机制的发展[14]。通过智能问答、智能推荐,最大程度地定位读者信息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和精准化知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