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范例6篇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范文1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育我国众多教师的基地,是培养出更多优秀教师人才的摇篮。高师院校的学生是我国未来的人民教师,合格的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对于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重视起来。为了促进高师学生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加强对高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极有必要的。因此,在构建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积极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创新对高师学生心理引导的有效方法。

一、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现的特殊性

在高等师范院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专业院校相比最大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师范性”,注重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保证师范性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对面向高师学生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要紧紧围绕这一特性来展开活动,不仅要考虑到高师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状态变化,也要对心理问题的预防、解决和心理素质的强化加以重点培养。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在服务高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上的适应能力和基本工作能力,使高师学生对自身的心理健康更加关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未来教师生涯中发挥以身传教的意义。

二、构建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体现在了两方面,一个是教育主体,一个是受教育主体。首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群,高师学生要极大的发挥主体性作用,体现健康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能自主提升内心思想觉悟。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要重视自身主体性的发挥,注重自身教育的主导型、创造性以及能动性,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精神。

(二)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师院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实施在整体教育教学规划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辅导,把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效益。另一方面是从高师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说,在提升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对内在也要提升,要使高师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观念,这样才能成为全面的、综合的现代教师人才。

三、关于构建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措施

(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

在落实建设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时,需要有系统的、完备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这样才能做到有章可循。因此,在构建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时,首先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规定和章程,规划对高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同时,在设立学校内部心理健康咨询室后,提出相应的心理咨询室管理规定,相关教师以及管理人员要定期进行学生的案例分析,对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改善心理状态的建议及方法进行研讨和交流。

(二)组成高素质、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其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高师院校在针对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一支具有高专业水平和高专业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是重要前提。高师院校要定期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积极参加全国召开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交流会,从而不断提升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综合教学水平,也能通过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出自身灵感,从而打造属于自身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之路。

(三)建立健全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在构建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发展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其不仅关注了高师在校生的心理状态,也对高师学生在今后工作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对学生全身心健康以及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培养为主要目标,对我国优秀教师人才的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因此在今后的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中,着力发展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中学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追求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加,也逐渐意识到健康对中学生的重要性。目前,正是中学生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时期,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紧张,性格内向,缺乏锻炼,加之家庭压力,社会的影响等种种原因,常常被一些心理疾病困扰,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促进心理健康重要手段之一的体育锻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对中学生的智力、人格、情绪、自我概念等不同的心理健康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及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

1.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健康的全面关注的表现。不同学科的学者对心理健康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国际心理卫生协会把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人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在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志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的生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个标准:(1)有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估计自身能力;(3)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要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持有个性的完整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展个性;(10)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国内学者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1)智力正常;(2)能够正确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3)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4)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5)意志健全;(6)能够从心理上接纳自己;(7)行为符合公认的行为规范;(8)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9)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调节、平衡各方面的心理冲突。

2.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我国中学生大多属于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1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及精神分裂等方面。社会的高速发展在给我们带来日益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使我们的身心受到更多的心理困扰,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而体育锻炼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迄今为止,已经有许多学者就体育锻炼与一些心理健康指标(如情绪、个性、人格、自我概念、认知过程等)之间的关系,以及体育锻炼对心理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体育锻炼对中学生智力的影响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力、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2.体育锻炼对中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中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3.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格的形成及其发展与人的行为活动密不可分。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锻炼者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的紧密结合,从而促进人格的发展。Brawley研究指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更易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著名学者麦亦尼认为,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创造性、消除紧张、保持友谊、使人乐观等心理保健价值;还有一些研究发现,体育锻炼还可以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等。

4.体育锻炼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心灵、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由于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壮、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

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像。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自尊变低(自尊指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有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三、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

只有根据自己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来参加体育锻炼才能促进心理健康,反之会给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体育锻炼应因人而异,两种不同的锻炼方式:一种锻炼方式是散步、慢跑,另一种锻炼方式是踢足球、打排球、练习体操与放松练习相结合,每周3~5次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每次锻炼时间20~30分钟。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身体健康寓于心理健康,不良的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科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而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中学生整体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未来。因此,积极、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育一代新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于晶.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4(4).

[2]赵玉梅.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中等教育研究,2006.

[3]张力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因素.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健康行为;培育促进;生命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4-0014-03

一、问题的提出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学校和班级教育的应有之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区在《健康新地平线》文件中更是强调:“在迎接21世纪挑战的时候,两个中心尤为重要,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健康促进是指与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一些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自己改进和处理自己的健康问题的能力。”“健康第一”“健康行为”“健康促进”成了当今促进生命成长的重要理念与行动追求。

目前,学校健康促进的研究与实践在世界各地不断发展,以健康促进生命的发展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就十分强调健康促进学校(health promotion schools)。WHO西太区在其《健康新地平线》文件“生命的准备”和“生命的保护”中就积极倡导“不仅确保儿童生存,而且提供尽可能好的支持,以便在增进健康的环境中培养健康的行为”。以健康促进学校的发展,以健康的行为促进生命的成长正是教育的本质与使命。诚然,人最本质的是生命,而健康是生命之源,在教育追寻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现代教育中,培育学生健康的行为习惯显得十分迫切与重要。

然而,在学校教育中,尤其在班级教育中,在“以德育为首”的理念指导下,培育学生健康的行为习惯常常偏重于育德导行方面,学生的身心培育常常处于从属地位或者停留于口号、形式。“身心”健康是美德承载之绿舟,以“健康第一”和“健康促进”为指导和行动,在教育中大力培育健康(尤其是身心健康)行为,将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健康行为促进儿童生命成长的内涵与诉求

1.健康、健康行为、健康促进的界定

《辞海》中指出,“健康”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健全的身心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各种生理和心理指标来衡量。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

“健康行为(healthbehavior)”是指人体在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时的行为表现。在心理学上泛指有机体外现的活动、动作、运动、反应或行动。

“健康促进”在《辞海》中意指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旨在提高自我保健意识,降低健康危险因素,以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和良好生产力状态的过程。

2.健康行为促进生命成长的基本诉求

生命的成长需要健康行为的呵护。健康的行为及其培育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对健康的系统性理解。完整的健康应是包含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健康的社会(人际)环境等多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集合体。第二,学校培育学生健康的行为不可能一蹴而就,健康行为的养成是一个渐变的动态过程。第三,健康行为的培育需要参与人员的多层次性,不仅是学生自身,还应包括学校领导、教职工、家长以及社区等,需要构建健康教育与支持的合力。第四,健康行为的培养措施是全方位的,学生主动参与,学校改善物质环境、营造积极氛围、开设相关课程,家庭积极介入,社区积极帮助,以满足学生的健康需求。

3.儿童健康行为习惯养成的意义

健康行为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儿童时期是生命成长的黄金期,儿童期个体在身体发育、群体生活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健康教育的最佳目标人群。在此时期培育他们健康的行为,追求积极、阳光的生活方式,必将影响其终身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在推进学校健康促进行动中,就一再强调:“在校学生正值成长发育阶段,是能够养成健康的习惯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健康促进容易对在校学生起作用,而且对他们进行健康促进教育是具有低投入高效益特点的;他们能够作为改变现状的力量,来改善他们的家庭和社会的健康状况。”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是生命勃发和精神发育的最佳时期,学校教育应该为儿童生命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

三、健康行为促进生命成长的培育模式探索

班集体如何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方式,从而有效地促进生命的成长,达到健康促进的目的?健康促进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其主要内容有:建立健康的管理策略和模式;创造支持性环境;提高参与意识和技能等。在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培育与促进中,探索一种可操作、有实效的培育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基于健康行为促进生命成长的基本诉求与特征,我们构建了一个“生态型发展式的健康行为培育模式”,其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生态型发展式健康行为培育模式图

此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第一,遵循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培养学校、家庭、社区等共同发挥作用的理念;第二,吸收教育生态学的理念,充分关注到作为社会生态系统之一的教育;第三,学生的健康行为培育处于一个开放的状态,体现了培养的多元性、丰富性、主体性和发展性。此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学校、班级、家长、社区的积极影响,通过树立健康促进理念推进健康项目训练,培育健康行为塑造健康生态文化,营造健康心理构建健康环境,最终促进生命体的健康发展。

四、培养健康行为,促进生命成长的实施路径

班级是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的最佳场所,班级教育为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平台。然而,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与培育是一个颇为复杂的系统工程,WHO就健康促进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内容,即学校健康政策、学校健康教育、学校社会环境、社区关系、个人健康技能和学校卫生服务。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借鉴这些内容,在具体运作中,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树立“健康第一”观念,优化健康养成环境

1.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在教育教学中把培养健康行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作为教育生活的第一要义和重要使命,并将之作为生活的任务贯彻到学生整个成长过程之中。

2.营造健康促进发展环境。班级存在于学校,学校健康的环境文化是激发和促进学生参加健康活动、主动培养健康意识、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习惯的外部环境。(1)完善物质建设,为培养健康行为提供物质保障。我校创建了舞蹈室、少先队活动室、科技园、快乐体育园等近三十个学生活动场室、园区,增添运动设施,优化健体资源,营造健康氛围,提供活动空间。同时还把风雨球场命名为“君健楼”,寓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勉励学生自然运动,刚强劲健,力求自我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教室、食堂、场室、照明通风、垃圾处理、安全防护等都按照健康标准设置与匹配。(2)创设人文环境场。为培育完整的、有教养的人,学校以“德、孝、公、信、为、笃、学、勤、思、精”为内容培育具有传统精神和现代品位的时代勇者、仁者,为班级营造了一个独具文化韵味和心理健康吸纳的“磁场”。(3)营造学校和班级的人际环境场。建立催人奋发、和谐和乐、互尊互爱、尊重团结的人际环境,形成高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着重在五个方面加以重视:学校校风对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发挥支持作用;创造一个相互关心、信任和友好的学校环境并吸引学生关注和参与;学校和班级给有困难的学生提供适当支持与帮助;学校和班级提供一个使所有学生都受到重视和尊重的环境;学校以及班级关注家长对学生的健康需求。(4)营造宣传环境场。利用墙报、专栏、液晶显示屏等开展健康宣传。这些环境文化的营造和优化措施有利于让班级学生从中呼吸到身心健康的新鲜空气,在优美的物质环境和优质的心理环境的双重熏陶下,班集体和学生的心理机能以及健康行为将受到潜移默化的自然教化。

(二)建立健康行为习惯养成服务、预警及评价机制

1.建立健康促进领导小组。班级成立健康促进委员会,其成员包括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一部、家长委员会、社区及共建单位人员、志愿者等,对班级健康政策、环境以及学生健康优良的行为习惯养成进行规划、指导、服务与推进。以建立“建设联盟共同体”促进班级健康教育的立体开展。

2.完善学校健康服务体系。班级要努力依靠学校的力量,学校要努力给班级提供发展条件。一方面,加强健康行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掌握适合自己的健康行为养成方式,逐步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习惯。另一方面,学校联动家长、卫生部门、社区做好学生健康监测、健康检查、健康预警、丰富健身场所、建立健康行为成长档案等工作,了解学生健康行为和习惯,多管齐下,共同保护,引领学生走向健康之路。

3.做好学生健康体质检测。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健康体质检测。在探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我校建立“三维”(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健康测评标准,从体质、体能、体格等方面进行设计,内容主要是:(1)身体健康(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等);(2)心理健康(积极心态、良好的情感、多元智能、自我认同、自控能力等);(3)社会适应(和谐人际关系、团队精神、道德品质、意志行为等)。

(三)推进健康教育,优化课程活动

1.整合健康教育内容和资源,全面推进健康教育。以《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南,以促进健康为核心,以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作为教育目标,切实落实五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内容,实施小学三级水平,引领学生“培养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自觉地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切实“坚持健康知识传授与健康技能传授并重原则;健康知识和技能传授呈螺旋式递进原则;健康知识传授、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形成相统一原则;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原则”。同时把健康行为教育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卫生教育、生理教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整体教育效应。

2.重视活动的开展,以活动为抓手,寓教于乐,让健康行为教育与活动共在。一方面,可以结合班级开展喜闻乐见的体验活动;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学校的传统文化(活动),让健康教育融入学校的教育活动之中。如我校是一个传统文化很浓厚的学校,蕴涵着丰富的健康教育资源,“传承传统文化,德行智趣共生”是我校的办学特色,可以藉由校园活动文化的力量在传统文化活动和优势项目建设中渗透健康教育。

3.加强校内外闲暇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持之以恒开展“两课三操”、大课间、“三棋”活动,促进学生生命健康成长。优化学生的闲暇活动,指导学生开展有益身心发展的课外体育活动,指导家长开展家庭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以此提高班级的健康行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层面,提升班级健康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行为的发展

1.个性心理层。个体存在于班级之中。个体健康水平是班级健康的核心。在班级健康教育中主要从生命个性的角度,去关照富有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对待不同的心理问题要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式,直面个体的不同需要和不同层次,张扬其生命个性。

2.班级心理层。班级心理的优化是班级整体行为提升的重要途径。在班级中要善于构建一个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监督、自主发展、合作和谐,具有群体意识、民主意识、学习意识、团结意识的生态型班集体,创设健康浓厚的班级文化,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达成班级群体永褒积极进取、合作互动、健康成长的心理状态。

3.校园心理层。校园心理是班级心理成熟的条件。校园应该成为班级心理释放和心理吸纳的“心理广场”。构建学习、创造型校园,让心灵沐浴书香,让学生亲历实践,在灵动的学习和活动中,提升校园心理境界,给班级和学生释放心理困惑和形成健康心理创设美好的空间,营造高品位的氛围,催生班级健康行为。

主要参考文献

[1]尚大光.有效学校健康促进模式[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赵彩凤.有效学校健康促进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10).

[3]吕姿之.学校健康促进[J].中国健康教育,2003,(9).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范文4

【摘要】整体护理模式是以促进及恢复病人的身心健康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他不但注重对病人身体健康的护理,也十分注重对其心理上的指导和帮助。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于促进病人心理健康和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阐述健康教育对整体护理的作用和意义,并为健康教育工作在整体护理中的展开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健康教育;整体护理;作用;建议

整体护理是一种以病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结合病人病情、心理、社会文化需求特点,以解决病人在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健康问题为主要任务的,为满足病人心理需要和健康需要而进行的护理工作。健康教育可帮助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促进其身心健康的恢复,对提高整体护理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健康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健康教育不但是实现更高质量的整体护理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恢复患者健康的必然要求,它是患者与医务人员进行沟通的桥梁,也是医务人员指导患者心理健康的有效工具,其作用和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健康教育满足了患者的心理需求

由于健康的缺失,病人在治疗期间难免出现惊慌、焦虑的情绪,这对于其身体健康的恢复是十分不利的,为了避免病人出现抑郁心情,保持病人对于疾病治疗的积极态度,帮助病人尽早恢复健康,采取一定的心理指导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健康教育恰恰满足了这一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增强病人对于治疗的信心,最大程度地减轻其沉重的心理负担,使其积极地配合医院的治疗,保持乐观的心境,这不但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还能激励患者在日后主动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长久地保持身心健康。

2 健康教育有利于病人身体健康的恢复

由于缺乏必要的医疗知识,大部分患者很难客观认识到自己的病情,这一方面增加了其心理负担,另以方面不利于其对自身病情的自我检测和控制,不利于其疾病的治疗。健康教育通过对病人进行病情上的讲解和心理上的疏导,不但能使病人正确认识自身病情,消除其心理压力,也能使其具备一定的医疗知识,对自己的健康情况进行密切的自我检测和自我控制,这将使医院的治疗工作进行得更为顺利,也有利于病人尽早恢复其身体健康。

3 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

一方面,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不但要向病人讲解其病情,还要向病人传授一定的医疗健康知识,这促进了医护人员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巩固和不断丰富,使其专业知识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另一方面,健康教育有利于医护人员对医疗经验的不断累积,提高其在医疗和护理工作中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与病人的沟通,有助于增强医护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使其更加认真负责和耐心热情地投入到护理工作中去,这不但有效促进了病人身心健康的恢复,也有利于医院医疗护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4 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可以说,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对直接影响着其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患者与护士的沟通和接触相对密切,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护士负责,绝大多数的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技术和医疗知识水平较为信任,对护士健康教育的依从性也相对较高,因而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较为显著。这一方面使护士为患者留下亲切、认真负责、热情地印象,一方面使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得到提升,不但大大提高了患者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而且构建了病患与医护人员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 健康教育在整体护理工作中的开展

由于健康教育不但涉及每个病人的病情,更涉及病人的性格特点和心理需要,因而其实施要因人而异,灵活调节,以下是笔者对健康教育在整体护理工作中开展的具体建议:

1 了解病人心理需求:护士要在进行整体护理工作之前对病人的病情、信仰、文化背景社会背景进行了解,揣测病人的心理需求和性格特点,以此来确定将要对病人进行的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手段。由于病人的病情、背景和性格特点各不相同,护士应因人而异地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整体护理方案和健康教育计划,以适应不同病人的不同心理需求。

2 健康教育计划的不断优化:随着治疗的进展,病人的心理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心理需求也将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护理人员不但要密切观察和检测病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也要细心留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的变化,并结合这些变化对每个患者的健康教育计划进行不断的修改和优化,从而使健康教育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的、适应性强的动态过程,而非死板的一成不变的过程。

3 健康教育的实施: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检测疾病过程、处理病人症状、按处方合理用药、恰当处理危险因素,除此之外,还要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消除其紧张焦虑的情绪等等。在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待病人要耐心热情,语言要中肯温和,以此来使病人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4 效果评价和不断改进:医院应定期、有计划地对护士的整体护理工作尤其是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绩效评估,这要求医院管理部门建立完整的绩效评估机制,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和奖惩措施,并对护士的日常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以此来激励护士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护理技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健康教育和整体护理。

总而言之,整体护理应当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整体护理工作中的健康教育应当是动态的、完整的。护理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重要性,结合每个病人的不同特点和需要,制定和不断完善其健康护理方案,并注意在整体护理工作中累积经验,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素质和护理水平,以期达到更好地整体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孟广军.健康教育在整体护理中的重要作用.[J].山西医学教育.2010(1):49

[2] 邱丽萍.运用整体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健康教育.[J].吉林医学.2010(32):5900

[3] 王景亚.慢性疾病的健康教育技巧.[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32):225

[4] 耿面兰.呼唤沟通的临床意义及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0(11):1085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范文5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以及县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围绕落实“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营造健康环境、普及健康锻炼、倡导健康生活、培育健康干部”为主题,以增强干部队伍身心素质为目标,以规范干部日常行为、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为重点,坚持科学引导、扎实推进,坚持贴近实际、干部参与,坚持宣传倡导、健全机制,努力在干部队伍中营造健康向上、奋发有为的良好风气,进而带动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活动内容

1、开展健康教育,树立健康理念

要开展多层次、多样性的健康知识教育,使健康理念深入人心。一是举办健康知识讲座。邀请专家来乡里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争取每年至少开展两次专题讲座。二是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完成县委组织部健康知识教育培训计划。三是发放《干部健康手册》到每一位干部手中。

2、制订健身计划,普及体育锻炼

全乡机关干部根据自身状况制订一份全年健身计划,计划中要明确健身的目标、锻炼的时间、选择的体育项目等。全乡领导干部的健身计划须于5月1日前报办公室,并由主要领导审阅签字。

健身计划制订后,每一名干部都要保证时间、保证质量、按计划进行锻炼。要求每名干部每天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不少于1个小时,每人至少掌握并经常参与一项体育健身活动,全年至少参加一次集体性的体育健身活动比赛。乡里将适时组织几次全乡性的篮球、乒乓球、登山等体育竞赛活动,通过以赛带练、以赛促学的方式,在广大干部中普及一项适宜全体机关干部的健身操,各单位要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并保证每天做一次健身操。

3、进行健康体检,掌握健康状况

健康体检是了解干部身体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预防疾病和及早发现、治疗疾病的重要举措。每年要安排全乡干部进行至少一次健康体检。每次体检结束后,由体检医生填写体检表并提出健康诊疗意见一式两份,一份由医院存档,一份交体检者所在单位。如发现特殊重大病情或特殊阳性体征的情况,医院要及时向乡党委报告;需要进一步检查、住院治疗或转外就医的,严格按照医疗保险制度的有关规定办理。对于虚报瞒报重大病情,延误干部诊疗时机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4、开展谈心活动,化解心理隐患

根据平时掌握的干部心理情况以及干部本人要求,乡党委、政府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机关干部开展谈心活动,听取他们的倾诉,了解掌握干部的所想、所盼、所做、所急,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及时解决他们心理上存在的抑郁、急躁、焦虑等问题。每个干部每年度写一份思想汇报材料交乡党委,以便掌握干部思想动态。谈心活动要形成制度,每年每位干部至少开展2次谈心活动。如遇有特殊情况的,还要及时找有关干部谈心。

5、建立健康档案,把握健康脉搏

根据健全体检和谈心活动的情况,乡党委、政府与医院建立干部健康档案,档案内容包括每次体检情况、重大疾病诊断书、慢性疾病诊断书,预防治疗措施以及心理症状、心理健康评估情况等。同时,建立健全信息交流制度,对健康档案进行动态管理。

三、几点要求

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保健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乡保持干部身心健康活动领导小组由兼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事务。

2、各负其责,团结协作

各部门尤其是在本方案中承担了具体任务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相关职能部门要从全局出发,对实施本方案予以积极支持、配合,确保保健活动顺利有效开展。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范文6

体育与健康结合是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学校体育如何适应教育改革需要,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过去单纯地追求身体(体质)的发展和运动技术的传习变为在新的健康理念指导下的体育教学?

一、对中学进行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发展的需要。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心理上的突然“断乳”,出现了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的不平衡,加之学业上的重大压力,都会使心理上缺乏准备的中学生感到局促不安,无所适从。另外性机能的迅速成熟,也会造成这个时期学生心理的不适应,如果这个时期的学生没有受的良好的教育,没有明确的道德观念,没有充实的精神生活,并且由于缺乏成人的适当监护,照顾而接受不良性刺激,就会造成心理失常等种种后果。健康教育可以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走上社会打下牢固的基础。

2.健康教育是教改的需要。一个健康的人应当是智力发达、情绪稳定,既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健康的心理。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我们必须突破封闭、僵化、保守、落后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开拓进取、自强自力、艰苦创业的精神,帮助学生增强搞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学校教育与健康相结合的途径

1.要树立现代体育观。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都是为增进学生健康和增强学生体质服务的,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事实上,从目前学校的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状况来看是分离开的,健康教育只偏重于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体育又过于偏重于运动技术的教学,忽视锻炼习惯的养成,体育情感的培养,造成二者分离、脱节的现象。

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而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界定的健康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不虚弱,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全的状态。”具体说:一是身体不虚弱,没有疾病;二是心理要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强。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承、相关互依在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新健康理念,给学校体育带来一场革命性变化,它破除只注重生理健康的倾向、树立全新的健康教育观,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培养学生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现代体育观是生理、心理与社会三维体育观,它所追求的不仅是学生体质的增强和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还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与社会化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现代健康观与现代体育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2.体育课要突出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特点。新制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方面,明确和充实了五方面的内容:一是发展身体的目标;二是认知发展能力的目标;三是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的目标;四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五是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能力的目标。新的课程标准反映新的教育理念,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突出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如何通过体育课堂教学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良好的品质呢?

(1)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生动活泼的体育学习氛围,使学生的不愉快情绪能得到渲泻,沉重的心理负担与精神压力能得到减轻与解脱。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体育教学的主人。

(3)在课程教学总目标的指导下,指导学生自定学习目标,自选学习内容,自主进行学习,教师加强指导,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享受体育,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

(4)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教材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或抓住课堂上出现的某些偶发事件,教育学生怎样面对现实,如何控制情绪,从而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与应激能力等。

3.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沟通的渠道。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应多与学生沟通,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对那些心理承受力较弱和抗挫折能力较差的学生。对学生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心理压力要及时引导和尽力解决。对一些体育教师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争取学校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体育老师也要注重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与班主任及时准确了解学生的近期表现出和异常的思想行动,形成“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的局面。

4.加强对学生身体监测与评价。体育教学中的评价包括课的评价和成绩的考核与评价。以前我们评价一堂课的优劣。追求量化评价,强调所谓的科学性,不论什么样的体育课都要有脉搏曲红规律,用心率来评价课。成绩的考核与评价强调学生身体素质达标测试和“百分制”的“四合一”赋值方法,体质的增强就成了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的标准。

体育教学转向素质教育,就是确立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以人的健康为核心,以人的合理发展为根本,突出“身心合一”形神兼备的健身统一性和“内外合一”“刚柔相济”的健身系统,克服对肌肉力量,筋强骨壮和意志磨练的片面追求,强调对身体健康与健身评价的综合性、科学性,改变单纯因外部行为度量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效果和健身效果。同时尊重学生的先天条件、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区别对等,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的角度来全面评价教学的效益。体育学习所取得的效果,不仅是对学生身体的生物改造,而且是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影响学校健康教育的因素

1.缺乏系统的科学的健康教育。目前学生的健康知识较缺乏,特别是农村中学,很多人既没有树立现代的观念,又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精神性和心理性疾病有所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