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工作年底总结范例6篇

民政工作年底总结

民政工作年底总结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合理确定投资规模,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切实解决政府投资项目拖欠工程款为重点,加强领导,扎实工作,狠抓落实,加强监督检查和舆论监督,确保清欠目标按期完成。

二、**年清欠工作目标和标准

(一)**年清欠工作目标

1.重点解决政府投资项目拖欠工程款,确保实现“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投资项目清欠要在**年年底前基本完成”的工作目标。其中,县级财政投资项目拖欠工程款要在**年8月底前基本做到财务结清,政府拨款投资项目要在**年年底前基本做到财务结清。以上清欠目标按各建筑施工企业在中国工程建设信息网填报汇总的拖欠工程款总额为基数进行考核。

2.积极推进房地产和其他社会项目的清欠工作,突出抓好结算工作,落实拖欠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为2006年全面完成清欠工作打好基础。

3.完善农民工工资日常支付制度,同时以规范建筑业企业的劳务用工行为为重点,加强建筑企业用工制度建设。

4.健全防止拖欠工程款的长效机制。根据上级有关政策抓紧出台《大足县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防止在建项目和新开工项目发生新的拖欠。

(二)明确已竣工项目拖欠工程款的标准

1.财务结清,即建设单位或项目法人已经偿还拖欠工程款。

2.合同结清,即双方经过协商签订还款合同并经过公证(进入司法程序的除外)。

3.已进入仲裁或司法程序,经过判决并执行。

4.有明确政策规定可对拖欠工程款予以核销或经审计部门对工程造价进行审计核减,以及社会中介机构(承发包双方认可)认定应予核减的工程拖欠款。

三、工作原则

(一)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

县政府有关部门牵头组织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投资项目拖欠工程款的清欠工作,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还款情况的监督检查;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及县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和项目的资金渠道,积极按期偿还拖欠的工程款。

(二)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

以解决政府投资项目拖欠工程款为重点,带动清欠工作全面开展。县级政府投资项目的拖欠,由县计经委和县财政局牵头,由各行业主管部门、县国资办负责于今年8月底前完成支付;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投资项目产生的拖欠,由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负责于**年底前基本解决。

(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

积极探索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的治本之策,运用行政管理、市场制约、企业自律等综合治理的手段,加强工程建设、工程担保、信用体系、风险保障、工资支付等方面的管理,明确有关部门、建设单位、房地产开发和施工企业的责任,完善和落实长效管理机制。

四、**年清欠工作措施

(一)认真解决好政府投资工程拖欠问题

1.对政府投资项目,属于政府全额投资项目的拖欠,县财政部门应按资金来源渠道加快资金拨付,必要时可采取资金调度的方式;属于政府参与投资的项目,由项目主管部门商财政部门、项目审批部门提出解决方案,报政府批准后实施;属于超概算的项目,由项目主管部门研究提出处理方案,报项目审批部门批准解决;属于部门自筹资金不到位的项目,由该项目的主管部门负责落实资金偿还;属于地方用财政性资金配套不落实的项目,责成地方政府从本级财政用于建设的资金或土地出让金收入中划拨专项用于偿还,难以偿还的应与施工企业协商,以政策补偿的方式偿还;对不具备还款能力的项目,可以通过资产变现等渠道筹措还款资金。

2.根据全县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要充分利用财政部关于“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用于西部地区的比例,继续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以及县财政局“整合资金,加快‘普九’债务清偿”和“加大对街镇乡的转移支付力度,确定适当比例用于街镇乡债务的消化”的工作思路,各相关主管部门、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要制定相应的清欠措施,确保我县清欠工作如期完成。

3.对因项目竣工未结算产生的拖欠工程款,承发包双方应按《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尽快完成结算,如逾期仍未完成结算且承发包双方在规定期限内未进入仲裁或司法程序的政府投资项目,由审计机关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审计,提出处理意见,仍未解决的要抓紧进入仲裁或司法程序。

4.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要抓紧对因各种原因造成的“烂尾楼”、“死账”等项目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意见和措施。对“四久工程”要按有关规定,尽快进入处置程序。

(二)充分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清理房地产开发等社会项目拖欠的工程款

县国土房管局和县开发办要积极配合,充分运用房地产企业信用档案,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阻”的机制。对有拖欠工程款记录且又不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偿还拖欠工程款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要记入企业信用档案,对恶意或严重拖欠工程款的企业要记入“不良业主名单”,向社会曝光并向有关部门特别是银行进行通报,不准再新开工项目,联合工商部门加强监管,防止采用异地注册企业的方式逃避还款责任。鼓励施工企业通过司法程序解决工程款拖欠问题。

(三)积极支持、配合法院清理拖欠工程款,加快判决案件的执行

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和县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人民法院落实对已判决案件的执行。请县人大督促人民法院加快对已受理拖欠工程款或工资等案件的审结速度,加大对已审结案件的执行力度。

(四)继续做好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

我县目前已基本解决2003年底前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今后解决拖欠或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主要由县劳动保障部门负责。要加强对建筑业企业工资支付行为的日常监督管理;督促建筑企业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加强对建筑业企业劳务用工行为的监督检查;要建立解决建筑业企业拖欠或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以贯彻落实《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为契机,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推行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完善应急处理机制,从源头上防止拖欠或克扣农民工工资的行为产生。

(五)建立拖欠名单公示制度

将目前尚拖欠工程款的项目清单在“重庆市建设工程信息网”或《大足周刊》上进行公示。相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对这些业主新开工项目,在项目立项、规划、征地、建设、竣工验收等环节进行限制,贷款银行要依法减少授信额度或者不提供授信。

(六)加强监督检查,建立清欠工作目标考核制度

今年解决政府投资项目拖欠工程款问题对于完成三年清欠工作总目标关系重大。清欠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县政府有关部门和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的目标考核内容,年终将按项目完成情况对县政府有关部门和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进行目标考核。县级财政资金已拨付到位的,有关部门应按要求立即支付,对不及时支付的,县计经委、县财政局要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制裁;对逾期未能基本解决政府投资项目拖欠工程款问题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和行业,一律对其新建县级财政投资、地方配套的项目,暂停或减少县级财政补助资金,并对其当年政府投资新开工项目数量等进行限制;对违规审批项目的责任单位和人员要追究行政责任;对拖欠数额较多和还款滞后的重点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重点行业进行专项督查和监管,定期通报。县国资办要对县属国有企业建立清欠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做好防止发生新欠工程款的工作。

(七)做好网上填报工作,及时准确上报清欠情况

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和相关责任部门要按照足清欠办发〔**〕1号、〔**〕3号文件要求,加强检查督办,做好网上填报工作。从本月起,每月月底前,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及相关责任部门要将每月解决拖欠项目的完成情况报县清欠办。

(八)加快建立和完善清欠工作的长效机制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意见》(〔**〕78号)和市建委等11个部门《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通知〉的实施意见》(渝建发〔**〕69号),抓好各项政策规定的落实。国务院有关部委出台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实行建设工程合同保证担保的若干规定(试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和《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从建筑市场活动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方位探索建立了预防新欠工程款工作的长效机制。我县有关部门要立即转发,并组织专项检查,督促抓好贯彻落实。

五、**年清欠工作总体安排

(一)县政府有关部门对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报送的属于县级财政拨款的拖欠项目清单要进行逐一核对,并将核对情况反馈县政府,县政府据此落实各项目责任部门。

(二)根据上述责任划分,将目标考核落实到项目上。县政府有关部门及属县政府授权的融资主体负责还款的项目,7月底还款比例应达到70%以上,8月底应基本完成;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负责解决的政府投资项目,8月底还款比例应达到60%以上,10月底应达到80%以上,12月底要基本完成。

(三)从7月份起,县清欠协调小组应对县政府分解落实由各街镇乡及县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完成的拖欠工程款项目中,影响面较大的典型项目进行认真剖析、重点跟踪、专项督办,以点带面,积极推进清欠工作。

(四)县清欠办分别于8月份及10月份公布一批“不良业主和不良企业”名单,加大对不良名单的通报力度,促进清欠工作的开展和长效机制的运行。

民政工作年底总结范文2

一、 工作开展基本情况

(一) 新农合筹资情况。

1.参合情况。2019年全县参合人数142757人,实际参合率99.87%,比上一年度年度增加4329人,参合率提高3.03个百分点,其中,民政、计生、残联三个部门共支助参合4991人;各乡镇人民政府兜底资助贫困人口参合2164人,贫困人口参合参合率达100%。

2.参合资金筹集情况。2019年筹资总额81371490元,其中,农民个人筹集16528080元,民政、计生、残联三个部门共支助参合资金598920元;各乡镇人民政府兜底资助贫困人口参合资金259680元,贫困人口参合参合率达100%。

(二)四重医疗保障落实情况。

1.第一重:新农合基本补偿。截止5月底,全县新农合补偿13.81万人次,发生医疗总费用4249.53万元,新农合基本医疗补偿支出2781.14万元。其中:门诊补偿12.85万人次,补偿资金334.09万元;住院补偿9652人次,补偿资金2420.03万元,住院实际补偿比66.82%,超过省州要求的65%的补偿水平。

2.第二重:大病保险报销。2019年大病保险个人筹资标准按筹资总额的6%提取,人均34.2元,全县共计488.12万元,上半年上划州级统筹账户240.87万元。截止5月底,全县新农合大病保险共为488人补偿,大病保险补偿资金120.07万元,资金使用率24.60%,新农合实际补偿比例在大病保险补偿后实际补偿比提高了10.54个百分点,达75.35%。

3.第三重:民政计生医疗救助“一站式”补偿。民政、计生医疗救助对象为11类精准扶贫医疗救助人员,补偿实行患者在医院住院连同第一重、第二重一起“一站式”结算,所救助的民政、计生资金由医院现场减免,新农合代付给医院。1-5月,全县11类精准扶贫医疗救助人员精准救助管理系统属性维护5908人,精准民政、精准计生救助补偿470人次,发生总费用223.19万元,其中保内费用213.43万元,民政、计生医疗救助共计补偿支出27.61万元。民政、计生医疗救助后,政策范围内实际补偿比达92%,超过省州规定的90%以上目标要求。

4.第四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慢性病兜底救助。按照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慢性病医疗救助方案规定,2019年去1月1日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患24种重大疾病和29种慢性病就医的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经新农合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偿和民政计生医疗救助后,剩余的个人自付合规医疗费用由慢性病救助基金予以全额兜底救助,使患者政策范围内费用报销比例达100%。1-5月份,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慢性病备案登记患者195人,共兜底救助87人次,救助资金6.07万元,建档立卡贫困保内费用报销比例达100%。

(三)县级公立医院住院预付包干工作开展情况。

1.基本情况。我县于2016年7月出台由县人民政府出台《xx县县级医院住院总额预付制实施方案(试行)》,从2016年1月1日起执行。方案确定县人民医院2016年住院总额预付包干资金为1537万元,标准服务量8618人次,县民族中医院总额资金167.9 万元,标准服务量为1029人次。

2.资金拨付。根据方案规定,2016年已经按时拨付县医院4个季度预付包干资金和上半年质量考核结算资金共计1333万元、县民族中医院50万元。但由于县人民医院多种原因导致住院费用突破1537万元总额,经县人民医院请示,县长办公会议通过,追加拨付了预付资金400万元,总共已经拨付1733万元,超出预付总额1537万元的196万元。

2019年度预付资金按照省合医办文件规定,在方案未出台前暂时按照2016年度预付标准进行拨付,已经于今年4月份拨付县医院第一、二季度预付资金538万元和县民族中医院58万元。

3.监测数据变化。

由于医疗机构对“总额预付”的核心内容理解不透彻,缺乏自主控费的意识,各种不合理和违规行为明显上升和外力因素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转诊转院制度的严格执行等原因影响,县人民医院的各项监测数据较上年度均大幅度变化,其中,住院人次增加1374人次,增长16.12%,超出总额预付方案核定服务量8618人次1278人次;住院总费用增加717.3万元,增长32.82%;系统补偿费用增加600万元,增长41.35%;住院次均费用增加368.8元,增长14.38%;自付费用自付费用高于全州县级医院平均值27.75%,增加 13.7元,增长1.62%;转诊人次县医院全年上转病人821人次,减少281人次,转诊率降低25.5% 。

二、存在问题

(一)各类资金未到位。

1.筹集参合资金未能及时到位。一是部分乡镇收缴的个人参合资金未能及时上划至县合医局收入专户。二是残联部门资助参合的残疾人2131人,参合资金255720元未落实。

2.县级参合配套资金未拨付。根据要求我县2019年参合人数为142725人,县级应配套资金161.89万元,县卫计局已将请示报县人民政府,目前未拨付。

3.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慢性病兜底救助,县级配套资金未到位。根据《xx州提高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慢性病医疗救助保障水平实施方案》xx府办法〔2016〕78号文件要求,我县应配套资金133万元,但是因财政困难目前还暂时未拨付到账。

(二) “一站式”补偿工作未能全面推开。

1.部门协调配合有待加强。医疗健康精准扶贫“一站式”服务和慢性病兜底救助工作涉及卫计、民政、财政、扶贫、合医、医疗机构等多个单位和部门,目前协调配合还不够到位,对开展“一站式”及时结报工作存在“合医一家管,对接两头难”的现象。

2.“一站式”救助对象认定和维护工作量大。建档立卡精准人员身份属性维护、慢性病对象的认定和维护需要工作量大,涉及民政、扶贫、卫计、残联等部门,而且实行动态管理,工作量较大,精准扶贫救助人员的系统认定维护工作比较滞后, 出现“救助对象”多头跑的情况发生。

3.医疗救助部门要求的的申报材料不明确,缺乏规范性,合医局和医疗机构收缴整理材料困难。

(三)新农合系统个人数据急需进一步完善。由于各乡镇在采集参合人员信息时,未按照户籍信息采集,导致姓名、身份证、性别等数据不全或缺失等问题,鉴于2016年中财办对我省新农合基金审查时,身份证号码缺失或不为18位的均扣减相应的配套资金,我县新农合的基础数据急需完善。

民政工作年底总结范文3

同志们:

今日召开全县组织工作、首要任务是进修和贯彻全国组织部长大会和省、州组织工作大会、人才工作大会暨底层组织建立年发动部署大会精神,布置部署全县组织工作、人才工作和底层组织建立年运动。

2012年是“十二五”的残局之年、起步之年,县委团结率领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点,深化贯实科学发展观,高举“发展、团结、斗争”的旌旗,紧紧环绕“加快发展,加速转型,推进跨越”主基调,全力推进“五化五县”发展计谋,起劲克制特重干旱等天然灾祸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出优越态势,具体和超额完成了年头确定的各项首要目的,顺畅完成了开好局、起好步。全县组织工作紧紧环绕中间、效劳大局,科学经营,精心部署,狠抓重点,统筹推进,党的建立和组织工作、人才工作等各项工作获得了分明成效,顺畅完成了县乡集中换届、成功召开了县第十一次党代会和人代会、政协会。在此,我代表县委,向全县组织系统的同志们致以亲热的问候和衷心的感激!

刚才,同志传达了全省组织部长大会暨人才工作大会、全省底层组织建立年发动部署大会以及全州组织工作、人才工作暨底层组织建立年发动部署大会精神;丽琼同志对抓好组织工作、人才工作和底层组织建立年运动作了详细布置部署,我完全赞同,请大家结合实践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出力抓好党的建立和组织工作,为完成经济社会“稳中求快、提速转型、更好更快、加快进位”的目的要求供应刚强的组织包管

本年是施行“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要以加速改变经济发展方法为主线,把“稳中求进、提速转型”作为本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总目的,把“稳中求快、快中保好、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加快进位”作为本年经济工作的总要求。全县本年生产总值预期目的56.8亿元,增进22%左右;财务总收入7.47亿元,力争超越7.7亿元,增进16%,力争增进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进50%,力争增进60%。我们要紧紧环绕这一中间和大局,出力抓好党的建立和组织工作,为完成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供应刚强的组织包管。

(一)抓班子,建强经济社会发展“批示部”。班子指导发展的才能,决议发展的速度和质量。2012年,县委以开展县乡换届为契机,依照“团结、务实、勤劳、清廉”的要求,配齐配强了县乡指导班子,优化了班子构造,进一步营建了“发展要快、习尚要正、作风要实、干部要干”的优越政治生态情况,到达了省委提出的“换届要换出但愿、换出奋发向上、换出新气候”的要求。本年,要以抓好发展型党组织和指导班子为切入点,提拔发展型指导班子建立的科学化程度。一是抓勤学习型指导班子建立。当时,一些指导干部热衷应付,忙于事务,疏于进修,有的甚至基本不念书,思想理论、营业才能和常识储藏不克不及顺应新情势下的工作要求。全县各级党组织必需把理论进修作为管思想、管偏向的大事来抓,认真坚持进修准则,起劲到达学以明志、学以树德、学以增智、学致使用的目标。要持续抓好科学发展观理论专题培训,在武装思想、指点理论、推进工作上狠下功夫,实在进步实行岗亭职责的才能。二是抓好发展型指导班子建立。发展是一个班子永葆活力与生机的源泉,要结合换届后增强指导班子建立实践,不时健全完美工作机制,进步指导班子本身建立程度。要加速干部人事准则变革措施,选拔发展型干部,建立发展型班子。重点是环绕贯实《深化干部人事准则变革大纲》和《干部任用条例》,紧扣“五化五县”经济社会发展计谋,环绕工业强县和城镇化带动计谋以及招商引资、项目建立等重点工作,坚持凭科学发展实绩选人用人的光鲜导向,找准难点,抓住关键,坚持不懈地推进各项准则变革,健全民主引荐、民主测评准则,加大公开选拔、公推公选力度,把“小我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结构一盘棋、执行落实一根针”的优异干部选拔到指导岗亭上来,以鼓励各级干部干事创业、加快发展。三是抓好实干型指导班子建立。各级指导干部要依照“为民、务实、清凉、高效”的要求,结实树立准确的政绩观,以造福群众、造福社会为起点,多搞“惠民工程”、“富民工程”,不搞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分外存眷那些在关键岗亭、主要岗亭、艰辛岗亭的长时间静静贡献的干部,不克不及让综合本质高的人吃亏,不克不及让干实事的人吃亏,不克不及让诚恳人吃亏。往后,县里审核干部工作实绩,首要是看经济建立效果和社会提高水平、看硬件的增强和软情况的改善、看当时的发展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看经济增进总量和人民群众获得的实惠、看经济社会发展效果和党建工作成效,积极营建勤政为民、扎实苦干的浓重气氛。要扎实推进干部人事准则变革,进一步进步选人用人的公信度。认真贯实“一个意见、三个方法”,标准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准则,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进步干部工作民主质量。要从严治理干部。要增强干部常常性教育和日常治理,为有针对性增强干部治理供应根据。要加大治庸治懒治散力度,认真执行问责准则,让那些在其位不谋其政者落空地位,让那些无所作为混日子者混不下去,让那些不担任任渎职不尽职者遭到追查。要抓好泉源工程,做好指导干部的培育储藏工作。完美年青干部到底层磨炼工作准则,坚持多岗亭培育磨炼干部,有方案布置优异年青干部到艰辛底层、复杂情况、重点工程磨炼,增进才干。要克制论资排辈、均衡赐顾帮衬、吹毛求疵的思想观念,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年青干部要勇敢启用。树立来自底层一线党政指导干部培育链,扎实抓好培育磨炼底层干部的泉源工程。

(二)抓思想,凝集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源”。上一年的县乡集中换届,一些乡镇指导班子调整幅度较大,干部交流力度很大,有的从底层到机关,有的从机关到底层,有的从营业性强的部分到综合部分,有的从前提好的当地到前提艰辛的当地,这些都邑惹起思想上的转变,有的能够变得越来越好,有的能够由好变差,有的能够还存在不克不及准确看待进、退、留、转的“后遗症”。关于这些问题,要依据换届后指导班子的新状况新特点,实时把指导班子建立的重点转到思想政治建立上来,推进指导班子思想政治建立常常化、标准化、准则化。一要实在抓好理论武装。各乡镇各部分指导班子和班子成员要盲目把进修作为一种生涯立场、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作为实行好职责的第一需求,结实树立终身进修的思想,着重增强对市场经济、社会治理等范畴常识的深化进修,不时进步指导发展的才能、统筹发展的才能、效劳发展的才能。二要结实树立准确的政绩观。作为指导干部,要结实树立对上对下对前史担任的政绩观。一个当地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届干给一届看的事业。经过此次换届,很多同志走上了新的指导岗亭,想多干事、早出成果,热情可嘉、值得鼓舞,但切不成心浮气躁、急于求成。过去,有的班子成员上来就是“三把火”,起劲想把工作做得更好;有的但愿一会儿来个“天翻地覆”的转变,热衷于干“马到成功”的事;有的沿袭保守,思绪不清,在求发展、求立异中固然趾高气扬,但在详细落实中又怕这怕那、畏首畏尾、办法不力,致使工作望而却步。我们要鼎力倡议和鼓舞新班子在承继中立异,在立异中发展,要咬定发展不不坚定,加速发展不懒惰,科学发展不折腾,多做打根底、利久远、惠庶民的实事,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功德,让人民群众享用更多的发展效果。三要突出抓好干部政德建立。政德是干部的从政之德,是干部人格与质量、思想与行为的内涵原则,是干部世界观、权利观、事业观在指导工作和从政运动中的详细表现。我们也可以浅显地解读为官德。我们要紧紧环绕幻想崇奉这一官德之魂,认真贯实中心组织部上一年印发的《关于增强对干部德的审核意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规范,准确掌握干部德的评价规范,坚持把德的考评后果作为选拔任用的首要根据,注重选拔那些人品崇高、确有才干、实绩突出的干部,果断根绝“重才轻德、以才蔽德、以绩掩德”的景象,把干部的政德建立抓紧抓实抓好。四要坚持和贯彻好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党内政治生涯的根本准则。换届工作曾经完毕,当时要普遍开展民主集中制教育,重点增强党政“一把手”和新进班子成员的民主集中制教育,让他们盲目进修民主集中制,擅长把握民主集中制。依照“集体指导、民主集中、单个酝酿、大会定定”的准则,树立完美班子议事和决议计划准则。严厉贯实“三重一大”准则,真正做到依法决议计划、科学决议计划、民主决议计划。新班子的成员来自方方面面,性格阅历不尽一样,一同同事就要思想上求共识,情绪上求共融,工作上求共进。一把手要以身作则,带头坚持民主集中制,当“班长”欠妥“家长”;班子成员既要自动担责、各司其职,又要互相支撑、亲密共同,分工不分居;班子成员之间要坦诚相见,待人以诚,大事讲准则,小事讲作风,谋事不谋人,用权不争权,相互信赖,相互尊敬,相互体谅,相互支撑,不讲晦气于团结的话,不做晦气于团结的事,在团结中干事,以干事增进团结。党政正职要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多沟通多磋商,讲境界、讲作风。

(三)抓步队,打造经济社会发展“主力军”。完成加快发展、加速转型、推进跨越,关键是指导干部的才能要加快进步,常识构造和才能构造要加速转型,干军队伍的全体才能本质要有一个新的跨越。我们要时辰坚持一种激烈的“身手惊恐”认识,下鼎力抓好干部的才能建立,进一步立异干部教育培训的方法办法,不时进步干部政策理论程度特殊是推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调和的才能。一是在培训对象上要统筹统筹。针对调届后指导班子和干军队伍建立的实践,一方面,要重点抓好党政指导班子成员、后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特殊是“一把手”的培训。另一方面,要重点抓好新进班子、交流任职干部的培训,重点抓好工业经济工作、城镇化建立、农业乡村工作等范畴干部的培训,进步培训质量和效益,为经济发展供应有力包管。要充沛发扬县委党校、县内短期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乡村党员干部现代长途教育站点的效果,认真总结经历,进一步办出特征、进步质量。在抓好各级在职干部教育培训的还,积极探究树立离退休干部教育培训新机制,把老有所学落到实处。二是在培训的内容上要符合实践。坚持以用为导向,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训什么。当时,要紧紧环绕科学发展主题,重点增强对工业经济、财产园区规划建立、城市(城镇)规划建立治理等发展中急需常识、紧缺常识的培训,社会治理、应急措置、媒体运用等培训,进步抓发展、促调和的才能。对新进班子成员特殊是党政正职,还要增强指导办法、科学决议计划、心思调适以及抓班子带步队等方面的培训,促使其尽快顺应岗亭、履职尽责,使干部学了就能用、学了就精干、学了就有用、干了就奏效。三是在培训的方法办法上要灵敏多样。近年来,经过举行短期培训班、“论坛”、“讲座”等方法,约请有关专家、学者和指导干部到我县讲学,还,有针对性地遴派干部到兴旺地域进修,获得了必然的成效。但针对当时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干军队伍建立的实践,还要多请一些经历丰厚的指导干部讲课,让干过实践工作的指导、专家讲怎样干实践工作,使干部听得进、学得实、用得上。要针对干部阅历、才能“短板”,接纳挂职磨炼、现场观摩、挂包项目等方法,在学中干、干中学,经过理论历练加速干部生长。组织部分要有方案地把干部放到重点项目建立、园区建立、城镇建立及各项重点工作中去仆从进修、挂职磨炼,指导干部在经济建立第一线增强磨炼、进步才能。

(四)抓清廉,净化经济社会发展“好习尚”。一要狠抓党风廉政建立责任制的落实。结合实践,对党风廉政建立细化目的,分化任务,增强审核,增强追查,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逐级抓落实、大家有责任,起劲构建横向到边、纵向究竟的党风廉政建立责任收集。各级指导干部要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在抓好分担工作的还,时辰留意抓好党风廉政建立,在管好本身的还,管好分担系统、分担部分的廉政工作,管好家人、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二要树立健全预防糜烂机制。要依照省委关于构建反腐倡廉工作三道防地加速推进惩办和预防糜烂系统建立的指点意见,增强党风廉政建立,营建优越发展情况。增强党风廉政建立宣布道育,出力推进廉政文明建立,认真落实清廉自律各项规则,促进指导干部清廉自律;增强准则保证,深化贯实惩防系统《施行大纲》,认真落实廉政说话、经济责任审计、对重点范畴和重点环节增强治理监视等准则的落实,推进政务公开,执行标准治理,阳光操作,泉源管治,梗塞破绽;鼎力推进机关廉政准则建立,健全车辆运用、公事招待、机关考勤、财政治理等准则,用准则标准和约束干部行为。三要加大对糜烂案件的查处力度。纪检监察机关要充沛发扬本能机能效果,在查处糜烂问题上毫不手软,特殊是要在改变干部作风,优化发展情况方面加鼎力度。四要进一步健全联络底层和群众的工作准则。以深化开展“三个建立年”暨“四帮四促”运动为载体,持续深化施行好“55510”工程,促进广阔党员干部带头大兴亲密联络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辛斗争之风,坚持到群众中去、到遥远的当地去、到工作推不动的当地去,到坚苦突出、矛盾集中、问题复杂的当地去,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正把心思用在谋发展上、把精神花在解难题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坚持做到在实在处理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在推进工作向纵深发展上下功夫,在推进作风建立日常化、常态化、准则化上下功夫,坚持打好作风建立这场攻坚战、耐久战,以作风建立新效果保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出力抓大好人才工作,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加速转型、推进跨越”供应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县委历来高度注重人才工作。近年来,全县不时加大工作力度,人才步队建立不时增强,人才工作体系体例机制进一步立异发展,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式根本构成,人才生长情况不时改善,人才生机和竞争力分明加强,各类人才在全县变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中发扬了主要效果。然则,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县人才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与现阶段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多不顺应的当地。首要显示在:一是人才总量较小,全体本质偏低。二是散布不合理,构造性矛盾突出。专业技能人才首要散布在教育、农口、卫生系统,一些主要财产、重点工程专业人才严厉缺乏。三是高条理人才匮乏,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紧缺,特殊是工业园区、城市规划治理、交通水利等主要发展范畴专业人才紧缺。四是有的部分对人才工作注重不敷。“重物质资本开拓、轻人才资本开拓,重招商引资、轻招才引智”的景象依然存在。人才是我县发展之基、转型之要、跨越之本。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务必惹起高度注重,坚持不懈地施行“人才强县”计谋,发明性地做好育才、引才、聚才、用才工作,实在为全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加速转型、推进跨越”供应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一)在引进人才上有新打破。2012年,先后面向县表里公开应考了89名师范类大专以上卒业生、4名县财务信息中间人员、5名医疗卫生专业技能人员和8名懂规划与建立、园区治理的专业技能人才充分到教育、卫生、园区治理等行业。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依据分歧范畴、分歧阵线、分歧财产所需人才思况,打破人才的地区限制,依照“需求什么、就引进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准则,进步人才引进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抓紧有序引进一批工业园区建立、城市规划治理、招商引资、项目建立等专业型紧缺人才,起劲做到引才与引智、引才与引资、引才与引项目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有利于吸惹人才,也有利于留住人才。

(二)在培育本乡人才上有新打破。增强本乡人才培育,是处理人才发展的持久之计、基本之策。2012年,我县以“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人科技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等为依托,增强乡村适用人才培育,逐渐培育了一指示范带头户,有3765人获农人技能员资历。要充沛发扬教育在人才培育中的根底性效果,实在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地位,持续增强根底教育,积极发展高中教育,实在抓好职业教育,实在抓好幼儿教育,具体推进持续教育,经过发展各类教育,把生齿资本转化为人力资本,把人力资本转化为人才资本。把培育立异型人才摆在人才步队建立的突出地位,积极探究和履行立异型教育方法办法。增强理论培育,不时进步自立立异才能。接纳“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探究树立人才交流机制,鼎力培训我县急需的紧缺的各类人才,实在进步培训程度,鼎力培育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本乡人才。县委党校、县职业技能学校等要充沛发扬本身本能机能优势,进一步立异办学理念,改变办学方法,进步办学程度,起劲为全县培育各类本乡人才作出应有的奉献。

(三)在用好用活人才上有新打破。以用为本是人才发展的主要方针,无论是发现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人才。人才只要用好用活,发扬效果,进步效能,才干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的主要推进力气。人才运用要一直坚持理论规范,不惟学历、不惟资历、不惟威望、不惟身份、不限地区、不拘方式,只需有利于推进发展、促进转型,就要勇敢地运用。在村、居(社区)换届中,我们从契合前提的创业带富妙手中选拔了24人担任村、居(社区)党组织书记,选拔81名创业带富妙手进村、居(社区)党组织班子中,在8个村执行了支书、主任“一肩挑”。还,从乡镇机关党员干部中下派6名、“大学生村官”中选拔3名辨别担任党组织书记,进一步优化了村两委班子构造,加强了班子引领发展的才能。在2012年县乡集中换届中,在认真调查的根底上,辨别选拔28名副科级干部任正科级指导干部,选拔26名股级干部任副科级指导干部,使乡镇党政指导班子32岁以下年青干部达39人,相较换届前添加19人,31岁至40岁干部相较换届前添加16人,乡镇指导班子均匀春秋为36.3岁,相较换届前年青2.7岁。乡镇指导班子大学及以上学历75人,相较换届前添加10人,乡镇党政班子构造进一步优化,班子战役力、凝集力分明加强。因而,在用好用活人才上,我们要准确对待和积极指导人才的特性,丢弃吹毛求疵的思想,多看长处、少看缺陷,容纳其缺乏,充沛发扬人才的优点,让各类人才真正遭到尊崇、表现自我价值。把人才本质才能与岗亭要求结合起来,把每一个优异的人才都放在最适宜的岗亭上。实时发现、勇敢运用各类优异人才,包管人才“量才录用、才尽其用、用当当时”,特殊是对中青年人才要热情关怀、鼎力搀扶,勇于和蔼于给他们压担子、搭台子、铺路子,让他们在干事创业中发扬效果、禁受磨炼,真正让想干事的人有时机、精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位置。树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鼓励保证机制,特殊是要加大从精神层面临人才的鼓励力度。

(四)在增强人才工作组织指导上有新打破。要深入看法做大好人才工作对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主要意义,实在把人才工作归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结构。要实在树立“一把手”抓“第一资本”、抓“第终身产力”的责恣意识,负总责、管全局、抓协调,真正把人才工作落到实处。县人才工作指导小组要发扬协调效果,增强对人才工作的研讨、经营和指点。组织部分要认真实行人才工作牵头抓总的职责,宣传、统战、教育、科技、人社、文明、卫生等有关部分和行业系统要环绕工作职责,各司其职,亲密共同,保证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要普遍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气存眷、参加和支撑人才工作,构成全体推进人才工作的强壮合力。

三、出力抓好底层组织建立年运动,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修建坚实的底层碉堡

在全国组织部长会上,中组部将本年确定为“底层组织建立年”。当前,省、州底层组织建立年发动部署大会已接踵召开,省委组织部提出了落实“底层组织建立年”的施行意见和“十项举动、百项任务”。州委紧扣全州底层组织建立面对的新情势、新任务、新要求,提出抓好“十大工程、百项任务”的目的和办法。我们要抓住这一时机,超前经营,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坚持以创优为动力,以“强组织、增生机,创优迎十八大”为主题,实在掌握底层党建工作的特点,全力霸占底层党建工作的难点,出力打造底层党建工作的亮点,深化开展“底层组织建立年”运动,不时创始党的底层组织建立新场面,起劲使全县底层组织建立鼎力推进、大步提拔、大见成效,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修建坚实碉堡。

(一)坚持把“抓落实”作为关键环节。根底不牢,地震山摇。抓底层党建工作,既是一种政治责任,又是一种工作责任。近年来,我县各级党组织以开展各类进修教育运动为契机,在推进底层党建工作方面作了很多的探究和立异,获得了一系列打破和成效。然则,全县党的底层组织建立工作还存在发展不服衡的矛盾和问题,除了受经济前提等客观要素制约外,一个主要的缘由就是局部单元、部分对底层党建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没有落实到位,有的党员指导干部作为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说起来主要、做起来非必须、忙起来不要”的景象在一些乡镇、村居和部分仍然存在。各乡镇、县直各单元各部分党组织担任人必然要高度注重底层党建工作,实在担负起底层党建的政治责任,亲身抓底层党建。作为党委书记、党组书记、支部书记,对党建工作必然要结实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渎职、抓欠好党建是不称职”的理念。进一步树立健全党建特殊是底层组织建立责任制,增强审核,落实责任。坚持指导干部年度述职要“述”党建,群众评断要“评”党建,班子审核要“考”党建,选用干部要把抓党建状况作为主要根据,经过层层传递责任压力,构成抓底层打根底的强壮动力。县委组织部和各级各部分担任党建工作的同志要把抓党的底层组织建立作为根本职责,实在专心抓、用力抓,抓出实效。

(二)坚持把“全掩盖”作为工作重点。党组织掩盖是抓好底层党组织建立的前提和根底。当时,因为经济社会正在发作普遍而深入的革新,传统的底层党组织设置方法已难以顺应新要求,呈现了一些“空白点”和“盲区”,致使党的工作没有实在具体掩盖,党员教育治理没有实时跟进,不少党员还游离于组织治理之外,一些需求底层党组织处理的问题难以处理。尤其是党员活动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传递的疾速性,给底层党组织的治理和效劳带来了新的应战和坚苦。为此,近年来我县在扩展底层党组织掩盖面方面进行了很多积极的探究和立异,树立跨省(区)结合党组织,创立结合型党小组、财产型党小组、功用型党小组等做法获得上级组织部分的一定。我们要依照效劳发展、效劳社会、效劳群众、效劳党员的要求,深化推进效劳型、发展型底层党组织建立,不时加强底层党组织的效劳功用,进一步立异底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树立一个、稳固一个,稳固一个、带动一批,要进一步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出力构成“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本共享、事务共商、效劳共担、群团共带”的区域化党建工作系统。要充沛运用收集媒体等新兴载体,深化拓展党建工作空间,出力加强党的工作在各类社会群体特殊是青年中的影响力、感化力,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党的运动,实在扩展党在底层的组织掩盖和工作掩盖。要深化研讨,接纳针对性办法,增强民族地域底层党建工作,掌握工作特点,突出工作特征。乡村党建工作,要注重处理选好带头人,增强活动党员教育治理,建好用好党组织运动阵地等问题,发扬党组织在新乡村建立中的战役碉堡效果。社区党建工作,要注重处理好“有人管事、有人做事、有处议事”,进一步整合党建资本,进步党组织治理底层社会、效劳社区居民的才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要在持续扩展掩盖面的还,出力探究党组织开展运动、发扬效果的渠道和方法。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要以开展离退休党组织和党员创优运动为抓手,积极推进“五好”党支部建立,不时探究离退休干部系统党组织设置的有用路子。还,要统筹抓好工业园区、机关和学校等事业单元党建工作,加强各范畴党组织的凝集力和战役力。

(三)坚持把“务实效”作为基本任务。增强底层党组织建立,就是要延长和拓展党组织、党员效劳群众、效劳发展的理念,最终让人民群众切实在实获得实惠。年以来,我县坚持以开展深化进修理论科学发展观、践行主旨教育、创优等运动为载体,以增强党的底层组织建立为抓手,有力稳固和夯实了党的底层根底。但仍有少量单元和部分抓根底还不敷扎实,知足于做外表文章、注重方式,在有针对性地处理群众存眷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上还存在必然的差距。为此,要依照“既务虚、更务实,既顾全、更效劳,既有位、更有为”的思绪,紧扣“抓党建、打根底,调构造、转方法,上项目、强财产,惠民生、促调和”的要求,充沛发扬底层党组织的战役碉堡效果和广阔党员的前锋榜样效果。要把党建扶贫作为底层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深化推进“四帮四促”、“双万”结对帮扶运动,在以党建工作促进扶贫工作上获得新成效。要愈加注重总结经历,发现典型、培养典型、宣传典型,特殊要留意发目前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党组织、党员效果发扬得好的进步前辈典型,进行系统总结和宣传,进一步凝集各方力气,进一步发动和组织底层党组织、广阔党员在推进发展、实行职责、效劳群众中创进步前辈、争优异,实在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优势,把党的组织资本转化为科学发展资本,把党的建立效果转化为科学发展效果。

民政工作年底总结范文4

关键词: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基础条件;娄底市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2-0127-03

一、娄底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1.人口总量增长平缓,但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娄底市2001―2008年的人口状况为:2001年总人口399.8万,人口增长率0.002%,城镇人口80.03万,城镇化率为20.14%;2002年总人口402.16 万,人口增长率0.006%,城镇人口106.49万,城镇化率26.48%;2003年总人口403.89万,人口增长率0.004%,城镇人口113.49万,城镇化率28.10%;2004年总人口405.10万,人口增长率0.003%,城镇人口119.54万,城镇化率为29.51%;2005年总人口407.58万,人口增长率0.006%,城镇人口123.51万,城镇化率30.3%;2006年总人口412.04万,人口增长率0.011%,城镇人口133.91万,城镇化率32.5%;2007年总人口416.12万,人口增长率为0.01,城镇人口142.28万,城镇化率34.24%;2008年总人口418.4万,人口增长率0.005%,城镇人口146.82万,城镇化率为35.09%。由此可以看出,2001年到2008年期间,全市的人口呈缓慢增长的态势,到2008年总人口达到418.4万,年增长率为0.59%,波动不大。但2008年城镇化率达到35.09%,8年间提高了近15个百分点,位居湖南省前列。

2.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1―2008年,娄底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经济实力显著提高。地区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179.85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528.4亿元,翻了三番。2006年,娄底市在巩固“十五”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开创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9.12亿元,增速达12.8%;工业增加值达到160.02亿元,增长18.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9.6%,较上年提高29.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的贡献力明显增强。到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为528.40亿元,增长11.0%,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态势。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246.13亿元,增长13.6%,比全市GDP增速高2.6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15.2%,上升13.7个百分点;园区工业增势强劲,全年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71.55亿元,增长33.3%,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5.5%。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58.23亿元,增长7.7%,在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考核中,娄底排名市州第7位,继续保持在全省先进行列。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娄底市的经济结构调整也在稳步地推进。特别是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的调整与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22.2∶37.8∶40调整至2008年的18.2∶50.4∶31.2。

3.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区域发展条件得到改善。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娄底市近几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在不断加大,2001―2008年累计完成投资额845.56亿元,年增长率达23.79% 。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01.77亿元,在“3+5”城市群体系中的8个城市中排在第 八 位,同比增长 31.3%,相对于2001年增长了422.58%。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59.63亿元,增长32.7%。全社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9.94亿元,增长50.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4.4%,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完成116.41亿元,增长57.9%。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在激活消费市场、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条件。

4.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娄底市通过深化认识、强化责任、政策支持,放宽了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从土地征用、行政审批、税费收取、信贷等方面优化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促进了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民营经济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逐步提升,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2007年底,娄底市497家规模工业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达到了318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3.9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70.82亿元,其中非公有制企业工业增加值46.9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7.49%;2007年娄底市40家大中型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占16家,占大中型企业的40%。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娄底市经济的发展、社会就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企业技改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注入了新的活力。

5.进出口增长波动较大,但总体规模扩大。2001―2008年,娄底市经济外向度显著提高。2001年,进出口总额为0.73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0.33亿美元,出口总额0.4亿美元。而到了2008年,全年进出口总额10.62亿美元,其中出口额 4.63亿美元,进口额为 5.99亿美元。相对于2001年进出口总额上涨 1354.79%,且增长率呈W型变化;出口额上升1029.27%,年均增长 40.46%,进口额上涨 1 715.15%,年均增长 82.20%。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贸易顺差额却逐年下降,增长率波动呈W型变化。

6.外商直接投资额不断增加。2001―2008年,娄底市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八年间全市累计直接利用外资5.5亿美元,年均增长18.17%。2000年实际利用外资仅为2 846万美元。到2008年,全市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为重点,突出重点项目、重点园区、重点产业招商。全年新批外资项目,实际到位外资 1.2亿美元,相比2001年增长近 321.64%。

7.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娄底1979年设立地级建制,1999年撤地设市,可以说是一座年轻的城市。近年来娄底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截至2009年底,全市城镇人口142.48万,城市化率34.24%,比2000年提高了11.24个百分点,年均递增1.41%。中心城区大力推进“北扩南移”,加快扩容提质,常住人口由2000年的26万增加到34.8万,建成区面积由26平方公里扩展到40.6平方公里;县市城区建设各具特色,冷水江、新化、涟源、双峰城区人口分别达到14.8万、14.68万、12.26万、10.1万;建制镇发展到57个,全市城镇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60%以上,以市本级为中心、县市城区为节点、小城镇为纽带的城镇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与此同时,城市承载力大幅提高。截至2009年底,全市城区总面积达到94.5平方公里,城市道路达到572公里,城区绿地率达到25.97%,绿化覆盖率达到28.63%。燃气普及率达到74.86%,万人拥有公交车辆5.75标台。娄底中心城区坚持项目筹资、路网捆绑、开发建设同步推进,大力推进城市“绿化、美化、净化、序化、亮化”, 加快道路、污水垃圾处理、城市生态治理等一批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规划建设了住宅小区、专业市场、公园广场休闲场所,形成了三纵七横的城市主干路网,构建了城北工业区、中心商业区、城南行政区的功能分区格局。相继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全国十佳宜居城市称号,城市知名度、宜居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

二、娄底与其他七城市之间的差距

城市群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促进区域内城市之间的均衡发展,以提高整体经济实力。但目前娄底与长株潭比较,在很多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有:

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2008年,娄底的GDP528.40亿元,人均GDP 13 509元,财政总收入40.07亿元,人均财政总收入957.70元,一般财政预算收入42.99亿元,人均财政预算收入1 027.4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 2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 920元,以上指标在“3+5”城市群八城市中的排名分别为第七、第七、第七、第六、第五和第八名。娄底的GDP总量和人均GDP分别只有长沙的0.18和0.3,财政总收入和人均财政总收入分别只有长沙的0.12和0.18,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和人均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只有长沙的0.21和0.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有长沙的0.71和0.43。

二是城镇化水平低。2008年,长株潭三城市的城镇化率分别为61.25%、48.8%、49.4%,而娄底还只有35.09%,为“3+5”八城市中最低的,城市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同时城市的发展重规模,轻质量,大气、水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短缺,严重威胁到人居环境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经济发展质量总体不高。一是娄底的几大支柱产业都表现为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特征。如娄底综合能耗产出比为2.848吨标准煤/万元GDP,而全省平均水平为1.32吨标准煤/万元GDP。二是机械制造业发展层次低。代表娄底机械制造业水平的主要是小型农用机械和矿山机械,尽管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但与长株潭的交通机械、工程机械等制造业比较,技术含量低,工艺简单,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拉动作用不强。三是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领先于城市化,在工业中原材料和重化工比例偏大,在第三产业中高层次的服务业比例明显偏低,第三产业的积极作用还远没有发挥出来。

四是科技事业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科技人才不足,娄底目前每万人中科技活动人员只有4~5人,而长株潭三城市平均为56.6人。娄底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为2%~2.1%,而长株潭平均为9.63%;研发机构少,娄底目前拥有科技研发机构39家,其中企业科研开发机构有25家,而长沙一市就有100多家;科技投入偏低,娄底2006年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和科技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为0.38%,而长株潭三城市平均为1.4%。

五是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在五种运输方式中,娄底目前还只具备二种,即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水运有条件,但没有恢复。市内的公路交通网还不十分完善,特别是到重点旅游景区不很通畅,出市的公路交通还有三个方向(往南、北、西)也没有解决好快捷方便的问题。铁路运输的主要问题是往南(衡阳)不能直达和境内车站货物吞吐量有限,满足不了娄底货运量较大的需求。

六是思想观念不够解放。从党政机关和干部层面上来看,官本位思想重,小集体利益重,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因循守旧,不思发展,对外排斥,包容心不强,导致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缓慢。从中小企业层面上看,小富即安的心态和家族经营方式束缚着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产品做不精、规模搞不大、品牌打不出,企业之间竞争有余,而合作欠佳。从“十一五”产业发展思路来看。也偏于保守。依然是以能源原材料为主,这是娄底的优势,没有错。但从工业化进程的标志来看,要过渡到工业化中期阶段,必须发展以高加工度装备工业为主的先进制造业。而在这方面娄底的发展思路中体现得少,创意不多。思路决定出路,如果没有很好思路,娄底的先进制造业不但做不强,也不能很好的承接核心城市制造业的战略转移。

娄底尽管被列入“3+5”城市群建设之中,且有一定的产业优势,但就其目前的经济总量(GDP)和财政收入来说,与核心城市差距较大。娄底的GDP也只占八城市GDP的6.3%,对整个城市群来说无足轻重。如果娄底不加快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缩小与长株潭的差距,就难以融入“3+5”区域的主流经济,且完全有被区域经济边缘化的危险。

总之,娄底城市发展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机遇,但也面临着城市产业结构不优、经济活力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功能不健全等制约因素。城市的发展需要克服不利因素,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有效地抓住机遇,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娄底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测

1.娄底市域总人口预测。2001年,娄底市总人口399.88万;2008年全市总人口为418.4万。其中近五年间,平均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01%。未来二十年间,考虑到人口基数的变化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预计2010年之前,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维持目前水平;2010年前后开始人口自然增长率有上升的趋势,但随着基数的增大,人口则逐步下降。现对娄底市域人口预测按速度预测法进行。具体公式为:P=Po*(1+x)*n*YPo:基数年人口数;P:预测期人口数;X:预测期人口自然增长率;Y:预测期人口机械年增长数量;N:预测年数。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机械增长规模,根据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预测,2006―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1‰,2010―2020年为9.1‰,2006―2010年每年增加3万人,2010―2020年每年增加3.9万人。本研究在现状的基础上,参照规划成果,预测2006―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2010―2020年为8.4‰。关于人口机械增长,考虑到国家区域发展宏观政策的变化、中部崛起政策的实施、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获批、相关大型项目的建设、户籍制度的改革等因素,娄底市的人口聚集能力将会增强。因此,本研究将2006―2010年的人口机械增长数调整为每年2.6万人,2010―2020年按每年3.6万人计算。这样,预测2010年全市总人口约为425.2万左右,2020年约为461万人左右。

2.市域城镇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2006年全市域人口412.04万,自然增长率为6.5‰;城镇人口72万,自然增长率为5.8‰,城镇化水平为32.5%。全市城市化水平预测采用人口转移法:

UL={[P01(1+X1)n/K1][P02(1+X2)n/K2]} / PUL:城镇化水平;Po1:基准期中心城非农业人口数;Po2:基准期中心城外市域其他乡镇非农业人口数;X1:中心城非农业人口增长率;X2:市域其他乡镇非农业人口数增长率;N:预测年数;K1:非农业人口占中心城常住人口的比例;K2:非农业人口占乡镇常住人口的比例;P:全市总人口数。

用人口转移法计算,结合市域总人口的预测,得出预测期城市人口和城镇化水平结果如下:2010年城镇人口168万,城镇化水平为39.6%,年均提高2.1个百分点;2020年城镇人口将超过200万,城镇化水平为47%~50%,年均提高1.0个百分点。

民政工作年底总结范文5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及成效

(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一是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2020年,全区城乡居民参保人口56.29万人,参保率达99.14%,超过《责任书》绩效目标(95%)4.14个百分点。

二是筹资水平稳步提高。2020年,我区筹资标准800元/人,人均较去年增加60元。其中个人缴费250元,比上年提高30元;财政补助550元,比上年提高30元。筹集基金45033.12万元。

三是基本医保保障水平稳步提升。截止11月底,全区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报销35.21万人次,支出36704.73万元,占应筹基金总额的82%。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75.6%,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超过《责任书》绩效目标(75%)0.6个百分点。其中:住院报销6.11万人次,支出30462.14万元。住院分娩定额报销0.29万人次,支出261.09万元。门诊慢性病报销9.37万人次,支出5405.22万元。普通门诊报销16.72万人次,支出417.08万元,政策范围内普通门诊报销比例50.3%,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其他门诊报销2.72万人次,支出159.2万元。

四是基金综合监管进一步加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确保医保基金安全运行的工作意见》。组织开展打击欺诈骗保“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和“两机构一帐户”重点治理,追回和扣款医保基金150余万元,约谈了25家定点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对3家定点医疗机构给予暂停城乡居民医保基金结报、结算关系。全面落实医保医师制度,开展医保医师处方点评,进一步规范医师的诊疗行为,从源头上遏止冒名顶替就诊、不规范书写病历、过度检查和开大处方等问题。

五是医保基金支付方式改革进一步深化。积极推进按病种分组付费改革。三级医院按病种付费病种数增加到358种;市二院、市中医医院按病种付费病种数增加到467种,并增加了中医院门诊按病种付费优势病种20种;镇街(中心)卫生院、民营医院基本医疗保险按病种付费病种数增加到365种。截止到11月底,全区城乡居民按病种付费执行率54.9%,超过医改考核指标(50%)4.9个百分点。完善医保基金支付顶层设计。出台了《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实施方案》(贵政办[2020]31号),对市人民医院从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总额中切分,实行总额预算支付,执行“总额预付、结余退回、超支不补”;对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按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管理要求实行城乡居民基金按人头付费政策,落实“总额预付、结余留用、超支不补”。

(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一是大病保险资金筹集积极推进。2020年,区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筹资3940.40万元(按人均标准70元),较去年增加433.14万元,增加幅度12.35%。采取按季度拨付与承办商业保险公司,已按时序进度拨付。

二是大病保险保障更加有力。截止11月底,全区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报销1.25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加0.43万人次,增长幅度52%;报销资金4018.0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018.88万元,增长幅度34%;大病保险支出占应筹资资金102%,大病保险合规费用报销比例65%,超过《责任书》绩效目标5个百分点。

(三)城乡医疗救助

一是困难群体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全面落实。2020年,全区共落实困难群体资助参保53888人(其中全额资助47665人,定额资助6223人),超过《责任书》绩效目标(5.31万人)788人,资助人群增加幅度1.48%。资助资金1202.7万元,较去年增加12.5万元,财政资助参保资金投入增加幅度10.5%。

二是困难群体“应助尽助”政策全面落实。加强与区民政、扶贫开发等部门交流沟通,强化数据共享,全面实行城乡低保、特困供养、贫困人口按月动态调整更新,进出有序。今年以来动态调整贫困人口1219人次(新增320人,减少899人)、动态调整城乡低保特困人员4123人次(新增2310人,减少1813人)。

三是直接救助人次及救助水平持续上升。截止到11月底,全区直接救助29529人次(其中“一站式”直接救助结算29148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306人次,增加幅度为10.48%;“一站式”直接救助结算率98.71%,较去年同期上升3.54个百分点。发放直接救助资金270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514.59万元,增加幅度23.55%。

四是重点救助对象和重特大疾病患者医疗有保障。截止到11月底,全区医疗救助重点救助对象住院自负费用年度总额合计887.61万元,住院医疗救助年度总额合计633.39万元,重点救助对象住院救助资金占其自负费用平均比71.36%,高于国家省评估指标(≥70%)1.36个百分点。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8269人次,占直接救助人次比例28.0%,达到国家省评估指标(≥28%)。

(四)健康脱贫综合医疗保障

一是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待遇落实成效显著。截止到11月底,全区贫困人口综合医保报销共49531人次,总费用8846.76万元,总报销7986.01万元(其中基本医疗保险报销6130.96万元,大病保险补偿716.13万元,医疗救助820.71万元,“351”政府兜底139.33万元,180”补助178.86万元),实际报销比为88.2%,比普通人群住院高27个百分点。“180”待遇享受15559人次,累计补偿178.86万元,慢性病门诊费用实际报销比达到96.3%。

二是2014、2015年已脱贫人口综合医疗保障待遇调整平稳。在落实对2015年底前已脱贫人口在实现分类资助参保后,于今年八月将2014、2015年已脱贫人口健康脱贫综合医疗保障政策由“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调整回归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框架内。

(五)知晓率满意度情况

通过半年、年度两次督查考核问卷调查,共抽查询问40人,群众对医疗保障民生工程政策知晓38人,满意39人,知晓率、满意度分别达95%、97.5%。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民生工程组织领导。一是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科室负责人和经办机构负责人为成员的区医疗保障局民生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一把手”对民生工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责任机制。二是认真对照《责任书》,及时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贫困人口综合医疗保障、城乡医疗救助四项民生工程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项目责任人,落实责任机制。三是建立民生工程报送联络员和民生工程督查等制度,出台了《区医疗保障民生工程责任制度》(贵医保办[2020]17号)和《区医疗保障民生工程工作督查考核指导实施方案》(贵医保字[2019]46号)等制度。

(二)完善医疗保障民生工程实施方案。根据2020年省、市医疗保障民生工程方案,结合我区实际,及时调整我区医疗保障民生工程实施方案,先后出台了《2020年市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实施方案》(贵医保发[2020]46号)、《2020年市区健康脱贫综合医疗保障实施方案》(贵医保发[2020]47号)、《2020年市区城乡医疗救助实施方案》(贵医保发[2020]48号),筑牢了我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道防线。

(三)深化医保基金支付改革。一是完善医保基金支付顶层设计,夯实了医共体按人头付费和总额预算支付政策,压实医共体牵头单位和总额预算单位强化自身监管责任,共同维护基金安全。二是积极组织开展打击欺诈骗保“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和“两机构一帐户”重点治理,追回和扣款医保基金150余万元等。三是全面落实医保医师制度,开展医保医师培训,签订医保医师协议240余份。四是开展医保医师处方点评,进一步规范医师的诊疗行为,从源头上遏止冒名顶替就诊、不规范书写病历、过度检查和开大处方等问题。五是积极推进按病种分组付费改革,1-11份全区城乡居民住院40729人次,其中执行按病种分组付费22346人次,占住院总人次(执行率)54.9%,超过医改考核指标4.9个百分点。

(四)开展参保人员信息全面清查。一是开展数据比对。开展了城乡居民参保信息与全市参保人员信息系统数据比对,开展了公安户籍人口与全市参保人员信息系统数据比对,并将筛选出重错漏信息和可能未参保人员名单下发至镇村入户核查。二是开展了乡村干部“进百村入万户”信息大核查活动,摸清参保状态和参保信息。三是及时落实整改。清查工作结束后,全区1381人重复参保全面落实退费退保;未参保补交医保费4943人;5827条参保人员信息差错漏,由医保经办机构全面整改纠正到位。

(五)全面推进医保公共服务优质化。一是全面推进医保经办业务进政务服务窗口,公开医保办理事项,优化服务流程,梳理整改医保经办需提供不合理证明的规定。二是实行辖区定点医疗机构和医保经办机构联网结算全覆盖,落实医保“一站式”“一单制”即时结算,即患者出院时,只结算个人自付的部分,患者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多少、大病保险补偿多少、医疗救助救助多少、健康脱贫综合医保政府兜底多少,全部在城乡居民医保报销凭证一单体现。三是积极推进医保电子凭证、医保微信公共号和医保皖事通办,开展线上缴费、查询和医保结算业务,打好医保线上线下服务组合拳。四是面向社会公开医保服务热线电话,为城乡居民提供医保政策咨询、异地转诊备案、医保信息查询等服务事项。五是扎实推进医保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融入长三角,辖区4家公立医疗机构和7家民营医疗机构全部完成异地结算联网;区内参保市外就医、市外人员本地就医基本实现了联网直接结算的目标,1-11份全区住院就医异地联网直接结算1752人次(其中跨省直接结算344人次)。

(六)持续不断地深化医保民生政策宣传。在宣传活动开展方面:今年以来,多次在主城区秀山门广场、和平路路口等地分期举办了医疗保障民生工程宣传进社区活动。设立了咨询服务台,当场接受咨询2000余人次,发放民生工程明白卡1.6万份;设立宣传展板,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健康脱贫综合医保政策和各项办理流程向城乡居民全面展示。在宣传阵地建设方面:强化经办机构和协议医疗机构结算窗口宣传,把张贴医保民生工程标识、医保报销政策和各种事项办理流程作为考核经办机构和协议医疗机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医保部门网站、民生工程网站、宝地、各级微信群、QQ群转载宣传医保民生政策。出台奖励性文件,鼓励干部职工向各级党委政府和重要部门网站、专刊和各类新闻媒体投稿,报道医保民生扶贫政策和工作开展情况。在健康脱贫综合医保宣传方面:印制健康脱贫“351”、“180”政策海报1000张,在各镇街、医疗机构宣传栏和人流量集中处张贴到位;印制贫困人口政策宣传折页4万张,通过镇村和医疗机构发放到每个贫困户家中。通过乡村政务公开栏、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窗口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脱贫政策和高血压糖尿病“两病”政策宣传,提高了贫困人口对健康脱贫及慢性病政策的知晓程度。在基本医保筹资政策宣传方面。印制《区2021年度城乡居民医保政策、缴费政策宣传海报》3000余份和宣传单13万份。将宣传海报张贴到每个村民小组、城市每个小区以及街头路口等重要路段和学校、医疗机构等重要场所。各镇(街)和医保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分别通过微信群、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单、召开动员会、面对面入户宣传等方式,深入开展医保政策、筹资政策宣传。健全舆情舆论应对机制,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做到“三个讲透”:把参保的目的和意义讲透,把基本医保个人缴多少和政府补助多少讲透,把城乡居民医保报销比例和报销程序讲透,积极引导城乡居民自愿自觉参保。

三、面临的形势和机遇挑战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意见》)和全面实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市级统筹第一年,更是应对2020年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后,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健康脱贫综合医保“351”“180”和“1579”补充政策如何整合回归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项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内关键之年,医疗保障工作将面临前所未有地改革,改革将纵到边深到底,改革将围绕《意见》、紧扣“待遇保障、筹资运行、医保支付、基金监管”四大机制和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公共管理服务六个方面涉及22项,进行医疗保障全领域、全覆盖改革,因此,形势喜人而严峻,困难压力与机遇并存。

1、健全全民医保制度,人人都有医保,人人医疗都有保障。但面临压力巨大,任务艰巨,集中表现在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费筹资难,筹资缴费也是人民群众进入基本医疗保障序列唯一路径,筹资难度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2021年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费筹资个人缴费标准由去年250元又增加30元,达到280元;二是贫困人口、城乡低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筹资缴费彻底改变过去由政府全额资助参保,实行定额资助参保,政府承担250元,个人要缴费30元。

2、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市级统筹,原则上提高医保基金抗风险能力。但从市医保局、市财政局、国家税务总局市税务局印发的《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市级统筹实施方案》(池医保发[2020]39号)规定看“市对县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实行分账核算。各县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当期收支发生赤字,对完成当年预算收入任务的县区,不够支付当年待遇的,可从该县区的历年结余中予以解决,仍不够支付的,由各县区自行解决;对未完成当年预算收入任务的县区,当年支付不足部分,由各县区自行解决”。因此,全区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费筹资和基金监管仍然压力大、任务艰巨,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抗风险能力没有得到加强。

3、持续深化国家及省医保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制度,保障人民群众获得优质廉价的好药,发挥公立医疗机构“三医联动”主体地位。但从我区公立医疗机构在落实国家第一、第二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和省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方面,仍然存在不到位,主要表现在镇街卫生院、城市社区服务中心落实率低,甚至未开展,因此,国家及省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还没有完全惠及全区人民,人民群众购药仍有一定负担。

4、全面实现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解决人民群众异地就医难、医保结算难问题。但任重道远,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问题:全国各地区医疗保障政策不统一、异地就医监管缺失、信息化建设层次低、不统一。前两者,将从国家和省的层面上解决,目前《意见》已明确规定,将尽快落实。后者将是我们当前难点和堵点。由于我区各定点医疗机构医保信息系统是不同开发商经营,且医保经办信息仅留在市级层面,而且存在诸多不完善,因此,虽然异地就医备案成功,但由信息化建设层次低、不统一等,造成医保结算网络不稳定,影响异地直接结算。

5、全面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增强人民群众对优质医药服务获得感,提升基金使用效率。自去年以来,我区基本构建了以区医共体按人头付费和市人民医院总额预算支付为整体设计,以推进定点医疗机构按病付费为常态化,以打出欺诈骗保以及侵占挪用医保基金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为重点,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织密扎牢医保基金监管的笼子,取得一定成效。但定点医疗机构按病种付费工作落实还不到位,1-11份全区城乡居民按病种分组付费执行率刚刚超过医改考核指标,还没达到预期效果。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2021年全区医疗保障及民生工程的工作思路:继续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和十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创新工作思路,遵循“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保障体系,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二是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三是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四是推进国家及省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政策落实,五是加强医保经办队伍建设,提升医疗保障服务水平。

1、加强2021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费筹资工作,确保筹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区2021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费筹资工作动员会精神,压实镇街、村居筹资主体责任和区直相关部门帮扶责任,严格按照《市区2021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筹资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按时节点完成筹资任务。加大“两节”外出务工返乡返城人员筹资,确保年度筹资任务和全民医保工作全面完成。

2、健全和完善全区三项医疗保障制度,保障城乡居民待遇不减,保障公平适度。在完成2020年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后,将依据国家、省、市医疗保障部门要求,结合我区医疗保障工作“十三五”期间取得成效和新形势发展的实际,充分吸纳“1579”补充政策和健康脱贫“351”“180”兜底政策合理合规部分,健全和完善全区“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城乡医疗救助”三项医疗保障制度,保障城乡居民待遇不减、保障公平适度。

3、加强国家及省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落实。积极与区卫健部门对接,将国家及省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区医共体牵头单位和镇街卫生院、城市社区服务中心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保障人民群众获得优质廉价的好药,发挥公立医疗机构主体地位的作用。

民政工作年底总结范文6

    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在长期领先改革的深圳,从统计数字看,民营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加速度的过程。

    第一阶段是民营经济恢复发展时期(1979-1986年底)。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前,全市只有6户个体工商户,年营业额不足3万元。1979年以后,深圳按照“先繁荣后规矩,先活跃后有序”的思路,在允许和支持本地居民发展个体经济的同时,大胆实行“打开城门,积极引进”的方针,允许邻县、外省的个体户进入特区经营。到1985年底,全市个体户发展到2118户,其中一部分个体工商户无论在经营规模还是在雇工人数等方面,实际上都已突破个体经济的界限,开始向民营企业转变。

    第二阶段是民营经济的稳步发展时期(1987-1991年底)。随着国家1987年《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及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颁布,深圳市政府又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和优惠条件,吸引了全国各地大批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来特区创办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同时,在第一阶段积累了相当资金的个体工商户也正式注册为民营企业。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至1991年底,全市民(私)营企业已发展到1024户,总注册资金近15000万元。

    第三阶段是民营企业迅猛发展时期(1992年至今)。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国家确立了发展市场导向经济改革的总方向,深圳民营经济进入了迅猛发展的新阶段。这十年来,每年注册的民营企业户数增长速度都比较高。党的十五大关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和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宪法修正案,激励起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从1999年3月下旬开始,深圳出现了一股民营企业注册登记热潮,最高峰时每天诞生200多户。到2001年底,全市有民(私)营企业 54888 家,总注册资金816亿元,分别是1991年底的53.6倍和544倍。

    深圳民营经济的几个特点

    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在全国总体来看,有几个公认的特点。一是规模小。二是人才少,技术落后。三是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粗放。四是多集中在零售和餐饮等传统饮食服务业。导致这些问题的,当然与以往的政策对民营企业不利,民营企业融资难,因此难以吸引到优秀人才等相关的。

    但是与全国民营企业这些问题相比,深圳的民营企业反映出来的特点正好相反。

    第一,深圳民营企业规模比较大

    截至2001年底,全市共有注册资本超过千万元的民营企业有1940家,其中注册资金超亿元的企业有20家。民营集团公司有48家。实现连锁经营的企业为80家,而加盟连锁的门市超过2000间。“华为”、“中兴”等一批优秀民营企业成为带动国内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华为技术公司、安圣电器公司分别名列2000年全国民营企业纳税第1位和第2位,顺电实业公司、爱施德公司也进入全国民营企业纳税百强行列。

    第二,民营企业进入多种产业领域

    因为深圳改革领先,对民营企业进入的领域限制较少,因此深圳的民营企业进入的产业领域不断因改革而扩展。民营经济在其他地区的投资领域和经营范围,过去主要是的传统商业、饮食服务业。而在深圳,因为政策和立法的合理,民营企业进入的领域早已扩展到工业、种植业、服务业的各个领域,打破了过去只是为国有部门“拾遗补缺”的传统局面。近几年,民营企业占全市批发商业企业的80%以上,占零售企业和饮食企业的90%以上,工业生产型的民营企业增长迅速,目前约占民营企业总数的20%,每年的工业产值也占全市工业生产总值的将近20%。

    第三,民营企业进入高科技领域

    截止2001年底,深圳主要从事科技产业的民营企业超过2500家,经深圳市科技局正式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有113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60家。民营科技企业2001年的技工贸总收入达到282亿元,工业总产值为270亿元。近几年来,深圳民营科技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约10%,民营科技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的约20%。由于融资相对的便利和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的机制比较宽松,促进了深圳科技型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为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开辟了新的途径。深圳的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过程得以促进。深圳民营企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成为发展高新技术和实现产业升级的一支生力军。

    第四,民营企业注重研发和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推进器,深圳民企已经成为技术开发创新活动的重要主体。1999年底,全市14家市级技术开发中心中,有4家落户在民营企业。全市科技研究开发人员,有40%以上集中在民营企业。深圳民营科技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占总数的64%。由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创造的产值占深圳民营科技企业总产值的88%。这充分改变了一般人对于民营企业就是技术构成低,设备落后的认识。

    第五,从个体户和小作坊转向现代企业制度

    深圳民营企业的生态分布很正常,有初级形态的个体户和小作坊,也有更多的在向有限责任公司演进和转化。而一些业绩良好而规模比较大的民营企业,大多注重管理模式的改进。比如华为技术公司每年都花大量时间,研究企业管理模式的改进,每年都要总结出一些“管理要点”。深圳许多民营企业都开始从提高管理效率中争效益。 这五个特点,说明深圳民营企业在健康发展中,能够逐渐提高竞争能力,在国内外企业竞争激烈的深圳,具有充分的活力和生命力;也说明了国有企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政策,对于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正确的。

    政策和地方立法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深圳市委和市政府本着改革的精神,对民营经济的重视与有力支持,是深圳民营经济得以快速而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80年代中期,当许多地方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尚处于争论、观望阶段的时候,深圳市委、市政府就制定了《关于鼓励科技人员举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深圳经济特区民间科技企业登记注册办法》、《关于发展特区私营企业的若干规定》等重要政策。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后,市委、市政府及时总结深圳民营企业的发展经验,适时调整有关政策,了《深圳经济特区民间科技企业管理规定》、《深圳经济特区私营企业暂行规定》等两个特区规章,市政府各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

    党的十五大确立民营经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以后,市委、市政府又及时组织了两次旨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调研。2000年底,市委、市政府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意见》,使民营企业长期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得到解决。近几年,深圳市委和市政府都把发展民营经济的工作列入全市经济工作的日程。政府文件中部署民营经济工作的内容逐步得到落实执行,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

    在立法方面,深圳得邓小平南方讲话的风气之先,率先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民营经济提供了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国内比较早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而民营企业成为这一制度变迁的最大受益者。

    深圳早在国家出台公司法之前,就于1992年率先出台了《有限责任公司条例》、《股份有限公司条例》、《合伙条例》等引导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法规规章,催生了一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的民营企业,在组织形式上为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深圳自1992年获得全国人大授予的特区立法权之后,着重参照国际惯例来完善经济立法。一批促进市场导向改革的重要法规规章,都是在国家尚未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之前,就已经在深圳率先推出,率先实行。因此,各种企业面临的法治环境比较好。

    深圳市政府也通过推行审批制度改革和提高行政效率措施来为企业发展提供方便。深圳市政府通过审批制度改革,废除了一批审批项目,精简了办事程序,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办事效率,企业的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以民营企业注册登记一事为例,原来辗转许多部门,需要五、六个月时间才能办成,现在基本上一个月之内就可完成。2000年以来深圳民营企业的注册,以每天200-300家的速度增长,正是这种改革效果的生动反映。

    深圳的独特地理环境也是重要因素。深圳毗邻香港,购买力巨大的独特经济地理位置、海陆空全天候的交通运输条件、高素质的管理和专业人力资源、丰富的劳动力供应、需求旺盛的本地市场等优越的商业和投资环境,也是深圳民营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深圳民营企业发展的就业意义

    深圳从一个仅有三万余人口的边陲乡村农业渔业小镇,在短短二十年时间内成长为一个有700人口的重要区域性经济城市过程中,在人力资源方面,主要依赖高低两端对全国各地劳动力的较强吸引力。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悬殊的比例可以看出,深圳发展中,本地劳动力不可能是深圳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主要供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