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专业实践范例

物流专业实践

物流专业实践范文1

最近几年我国物流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部分高校都开设了相应的物流专业,现阶段已经有25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此专业。众所周知,物流行业自身就是复合型服务性质的产业,行业中不仅涉及了运输、仓储、货代等方面,还涉及了信息业、互联网等。因此高校中的物流专业一定要具备实践性、应用性、理论性,才能更好地为物流业提供高品质、符合行业标准的专业性人才。就目前各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实践教学的开展包含了校内物流实验,以及校外企业的实训,但是各本科院校物流实践实验室建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没有制定完善的实验室使用制度;实验室的规模不能满足现阶段物流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部分院校中还没有专门的实验室。而高校内部的实验室是让学生对相应的物流软件进行模拟操作,大多数情况下也只是进行验证性的实验,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单一、不复杂,这样一来就使得在人才培养方面上存在一定的欠缺。

1.1实践教学设置存在欠缺

由于物流是新兴行业,使得高校在开设物流专业时没有过多的经验储备,导致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的制定存在严重欠缺,实际教学课时不足。虽然现阶段部分院校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但实际上还存在投入不足以及师资力量缺乏的现象。由于部分院校不具备相应的物流软件,依然在使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演示,加之学校就业指导方面的不完善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实践教学效果非常的不理想。

1.2实践课程设置过于简单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物流课程相对简单,并且还在使用传统方式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水平上的不足。而物流专业中涉及的多数课程都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流业务中的实际操作方法,从而导致本科毕业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水平不能满足社会的真实需求。

1.3没有完善的教学保障体系

目前多数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起步较晚,且在资金投入上不是特别充足,导致部分院校没有专门的物流实验室,或者是多个专业共用一个实验室情况普遍存在;即使是建立实验室的学校也多是规模较小,相应的设备软件等都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通常情况下只能进行相应的模拟演练,而不能进行仿真训练,这样就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完善本科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2.1构建其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2.1.1建立基础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从本科院校角度上来说,这一体系的构建需要将理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进行有效融合,并依靠校内实验室以及校外实训来完成,进而为学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知识平台,推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提升自身知识储备及实践能力。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教学进行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物流环节和程序进行教学,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分类。例如:交通运输、仓储储备、配送等,使学生能够对每一环节进行有效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做好技能方面的培训工作,进而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良好构建。

2.1.2模拟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实践教学开展期间,教师可能模拟物流企业真实的运转情况,例如:仓储系统、物流配备中心的运作管理系统等。有效组织学生对物流环节进行模拟演练,从物品采购、仓库存储、交通运输等环节进行了解,使其更好地认识到物流行业的工作流程,并对其各环节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认知。

2.1.3建立起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进行综合实践教学期间,会涉及众多的实践内容及知识,不仅包含了对物流工作流程的综合模拟、物品供应的实训,还包含了仓存管理系统的实训等。而这一过程中,就要求学生将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良好的运用,进而解决实际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创新能力、实际应变能力得到良好的提升。而综合实践教学不仅实现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有效融合,更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其能够从中获取相关知识,进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

2.2加快物流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首先,要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指导作用,并且还要在这一基础上逐渐完善、规范本科物流专业的相关规章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纲领文件,提升办学条件和水平,同时还以实践教学体系作为根本,促进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完善以及创新。此外,还要根据实践教学的情况,对物流专业教材、教学模式、教师资源等进行有效的调整,进一步对高校资源进行整合,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提升学生自身参与性,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推动物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有效融合,想要保证学生自身实践能力能够有所提升,就一定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起健全的物流实验室,确保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以及学生自身的需求。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实现对某些特定环境的模拟,因此,实践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使用这种方式让学生有一种真实的感受,更好地提升实践能力和水平。最后,物流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充分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更好地满足物流行业发展真实需要。所以一定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切实提升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使其能更加深入地对实践教学进行探究,提升物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此外,学校还可以聘请物流行业的成功人士或者是专家进行讲座,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物流行业的动态以及发展方向,进而推动学生自身综合实力、实践的能力。

3结论

物流专业实践范文2

文章在国家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大背景下,针对高校培养的物流人才理论性强与社会对物流人才实践性要求高的不匹配现状,对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调整优化物流专业结构,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集群对接;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推进校内实践教学和考核机制改革等措施。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当前,中国经济正迈入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人才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上述背景下,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成为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其中,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成为未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毋庸讳言,当前高等教育院校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趋同性。高职院校力争升入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努力成为综合类大学,各高校培养的人才“千校一面”、特色缺失、就业率低。而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的不匹配性问题突出。作为与地方经济紧密相连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院校,为社会或者地方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是大势所趋,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物流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一个对实践要求高的行业,地方高校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应与之相对应。而地方本科院校要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其当前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调整人才培养思路,强化实践教学。本文基于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分析其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学校转型发展中如何进行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1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虽然应用型高校和研究型高校同属于本科办学层次,但是对学生培养的目标和学生就业的侧重点却理所应当不同。研究型本科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侧重理论和学术研究型,更擅长于研究物流方面的某一理论和某一项技术,掌握物流业发展的某一规律,研究物流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更适合于行政事业单位和物流研究院所相关岗位。而与一般研究型高校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则更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特征,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应用性本科院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应该是更适合物流生产活动中一线管理岗位[1]。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多为地方政府主管或共建的,生源主要以本地为主,国家赋予地方院校的使命是重点为所在地区服务,适当服务周边地区。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该紧紧围绕“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能力型、创新型、创业型”的培养目标要求[2],针对区域产业发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和比较强的适应性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按照区域产业升级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专业课程设置与区域产业链紧密衔接,制定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培养方式。如本地的主导产业是服装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石化产业和农业,物流管理专业针对这些行业的特点,设置服装物流方向、电子信息物流方向、石化物流和农产品物流方向。为了让培养的物流人才更容易被企业接受,学生毕业后能顺利上岗,学校要与各行业的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签订共同培养协议或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等适合不同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3],体现其源于地方、服务地方的特色。

2地方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尤其是物流管理专业就业难与企业物流人才严重缺口的矛盾折射出高等教育体系存在一定问题。尤其对于服务地方经济的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脱节问题严重,其原因主要表现为:

2.1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不够科学合理

培养方案的优劣决定培养的人才的素质和社会适应性。但是很多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均是本校在职老师集体讨论的结果。据调查,大部分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起步较晚,招聘的教师大多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并非物流专业毕业。而且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没有接触过社会。因此,培养方案的制定不能否认会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缺少企业管理层的参与和对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缺乏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合。因此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理论性较强,实践性不足。

2.2课程设置大而空,与地方产业联系不密切

据统计,目前全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有600多家,其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地方院校有200多家。不管是综合类高校还是地方性院校,教育部对物流管理专业评估采用统一的标准,致使地方院校特色不明显。很多地方院校课程完全按照教育部要求来设置,专业课程标准化严重,没有地方特色,没有行业特色。例如大多数学校统一开设《物流学》、《供应链管理》、《第三方物流》、《物流信息管理》、《物流成本管理》、《运输管理》、《物流经济学》、《库存管理与控制》、《物流技术与装备》等课程。即使有些高校划分了具体方向,如企业物流、国际物流方向等,但方向课程设置通常是一些常规课程,如企业物流方向中设置了《企业物流》、《物流战略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课程,没有一项与地方产业相关的课程和方向。同时,课程开设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知行分离。即便设置了实践课程,开设率非常低,仍然是理论讲解为主,使培养的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功底不深,动手操作上又技能不足,导致就业时的高不成低不就。与此同时,大多数院校不重视实践教学考核,考核方式不规范,考核力度远远低于理论教学。

2.3实践教学条件有限[4]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其必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课程中开展一系列实践教学,在课程中需要增加一些实验课程,如物流仓储、配送作业流程操作和物流相关软件的操作。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可以建立专业实验室或者开展校企合作,将实践基地建在企业。而实际上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因为是省市共管,往往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导致资金缺乏,实验室建设简陋,技术设备较为落后,无法正常开展教学。即便有很多地方院校积极的与地方物流企业或物流园区进行合作,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但因为学校位于二三级城市,当地的物流企业均为中小规模企业,企业业务量小、操作简单低端、管理落后,无法提供教学所需要的实践条件,致使实践教学难以开展到位。

2.4师资结构不合理,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缺乏

物流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具有充足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担任教学工作。但事实上,很多地方性院校为了实现综合院校的发展目标,提升本校师资层次,只追求高学历、高职称,忽视教师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专业实践能力,导致很多物流管理专业表面上师资较强,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占较高比例,但真正能担任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却非常缺乏。甚至很多教师不是物流相关专业毕业的,缺乏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对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物流管理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却因为种种原因难以进入学校。此外,副高以上职称评审条件也由省里统一制定,主要考查科研成果、论文、专著等,导致很多专业教师忙于学术研究,对实践技能的提高漠不关心和重视。

3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改革的趋向

3.1调整优化物流专业结构,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集群对接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学生就业岗位需要为导向,并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因此,学校应与当地产业紧密结合,要根据地方主导产业结构,建设一区一品的特色专业群,形成专业集群效应,实现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和新型产业的对接,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技术人才。如广东惠州本地主导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纺织服装产业、石化产业,惠州学院作为惠州唯一的地方本科院校为此设置了相应专业院系:电子系、服装系、化工系。而物流管理专业并没有设置相应的专业方向,导致培养的学生无法顺利就业于本地产业服务中。因此,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应紧紧围绕这些产业进行专业方向调整,在原有专业方向基础上增设石化物流方向、电子物流方向和服装物流方向。在方向培养方面可以采用订单培养模式,企业有什么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就可以设置什么样的课程与之对应。如石化物流方向可开设危险品化工知识、石化加工流程与工艺、危险品储运、化工物流装备使用与维护等。教学过程采用双方合作培养模式,化工类的专业教师主讲危险品化工知识、石化加工流程与工艺等课程,物流专业的教师主讲物流学、危险品储运、化工物流设备使用与维护等课程。

3.2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办学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充足的场地和资金,同时物流设施与设备的种类繁多且更新速度快。地方本科院校受条件差、政府资金支持不足的双重影响,难以进行大型实验室建设。同时地方院校基本分布在二三线城市,本地严重缺乏可合作的大型物流公司。因此为了保证地方院校实践教学的需要,就要建立经济实用型且能培养地方性一线管理人才的实训基地。如选择建立《物流管理沙盘模拟》实验室,这种实验室建设成本低且实用性较强,能模拟第三方物流企业整个管理和作业系统,通过构建整个经营环境的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理念,使其具备一定管理能力。另外,还可以购置或者与企业共同开发一些符合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物流操作流程的物流软件,如《第三方物流软件》、《供应链管理软件》、《仓库管理系统软件》、《运输配送系统软件》、《物流系统仿真软件》等。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整个物流运作流程和整个物流系统的优化与设计过程,提高学生对整个物流过程的熟悉,在虚拟的操作过程中让其具备实践中的组织和协调管理的能力。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除了学校自建实验室,实践教学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和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去企业进行参观和顶岗实习,可以有效地节省教学成本,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但在校外实习基地建立方面,如果实习基地企业选择不当会给人才培养的质量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学校有关部门从企业的需求、学校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出发,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力资源优势和企业的物质资源优势,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探索建设“校企合作”办学的订单培养模式。如让合作企业设置实训的生产岗位和企业培训中心,提供培训岗位,实现人才培养校企共同承担,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主导实践教学并兼有学生成绩考核。可以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理论教学阶段,由学校老师进行讲授,第二个阶段是实践教学阶段,请企业高管进入课堂或者直接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企业实训岗位,亲身体验,使其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3实施校内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教学方法由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进行“满堂灌”的被动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参与、老师引导和指导,以掌握技能、综合运用理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教学目标的主动式教学。可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归纳式教学和项目设计式教学[5]等方式。

(1)启发式案例教学法

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积极使用案例教学。在讲授理论知识之前先让学生试着阅读和分析案例,在案例分析中启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之后再结合案例问题进行知识点讲解和结合。在知识点讲解完成后再分组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一些相关案例,让学生从中熟悉物流行业概况,包括企业发展沿革过程、营业项目、服务特色、设备设施基本情况以及具体的作业流程和发展战略等,使他们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培养其洞察、判断和分析能力。

(2)归纳式教学法

教师先安排学生去企业参观和体验实习,然后再根据实习内容,安排学生进行理论问题的讨论。然后老师再通过适当的点评和统一分析讲解,把学生感性的、零乱的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3)项目设计式教学法

在落实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带学生深入企业调研,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在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将不同问题设计成不同设计项目,布置多人为一组共同参与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项目。按照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学科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共同讨论、研究后将任务分配给每个人,让其独立完成各自任务,最后由项目小组负责人汇总后整合提交设计方案。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防止理论与实际脱节。还可以使得不同性格爱好和不同基础、掌握不同方法的学生在合作中得到协调能力的提高。

(4)将竞赛类活动列入人才培养计划

将与物流相关的“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大学生挑战杯”、“暑期社会实践”等竞赛项目列入到大学生培养计划中,成为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参加两次此类竞赛活动才能获得毕业学分要求,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参加此类活动,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很多地方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实践能力,必须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从企业行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聘用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构建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努力打造一支专兼聘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另一方面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双师型”教师校外实习、培训基地,通过顶岗工作,挂职锻炼等方式,尽可能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引导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改革应用型院校教师职称评审、职务晋级等方面的评价标准。

3.5进行学生考核机制改革

大多数高等院校存在统一的评估制度和重理论考核轻实践考核的不合理考核方式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教育部首先应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出台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大学特点的评价体系和评估制度[6]。其次,学校实施以实践能力考查为主的实践教学考核新方式。现代社会企业需要的是既有理论又具有实践技能的综合性人才,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一套适合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该考核机制要强调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案例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技能展示、合作协调的团队精神等[7]。

(1)积极推行“双证制”

将理论考试和应用技能考试作为毕业考核的双重要求,在正常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开展的各项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的水平等级考试,包括全国物流师证书、报检员证书、报关员证书和国际货代员证书等,为学生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

必须改革传统的以笔试为主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建立笔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试制度。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采用实际操作、口试、上机考试等多种考核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上机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合理性来确定成绩。通过建立基本技能的教学考核体系,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环境中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物流设计大赛、相关的社会活动和各种职业技能测试。

(3)改革毕业论文考核方式

改变以往传统的毕业论文文科写作方式为理科毕业设计方式。每个学生的选题来源于真实企业的问题,就某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优化设计,形成设计方案。考核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否合格,不再以是否就某个方面进行现状、问题分析和提出解决对策等学术研讨性标准来衡量,而是以是否帮企业解决问题、方案可行性和应用价值如何来评价。让学生真正的下功夫独自完成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而不是网络复制粘贴,随便蒙混过关,既没有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运用又浪费大量实习时间。

作者:贾卫丽 李普亮 单位:惠州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宇楠.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3(20):31-32.

[2]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Z].2013.

[3]石海信.本科院校的转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钦州学院石化专业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3(8):54-58.

[4]张滨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企业导报,2010(12):219-220.

[5]王辉,秦一方,张永林.基于能力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08(28):156-157.

物流专业实践范文3

为了研究快递行业发展特点给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带来的影响,以及其提出的新要求,部分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相关调查与分析,根据调查与分析的结果发现,目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1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随着快递行业的不断发展,许多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没有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给以高度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理念仍然注重的学生专业技能的单一培养,致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得不到有效完善.与此同时,教学内容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变,教材版本陈旧,并且没有充分运用学校教学资源,从而无法提高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无法帮助学生很好的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给高校学生未来发展造成极大影响.

1.2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在物流行业不断发的过程中,快递行业已经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给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部分高校出现师资力量不足情况,没有对教师进行严格培训和考核,教师也不注重自身综合技能提升,使得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出现各种问题.与此同时,由于学校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学生对校企合作不够重视,使得他们在实践学习中,不能对企业的需求有深入的了解,只是走马观花式的练习,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没能得到真正提升,浪费企业和学校的学习资源,最终影响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高.

1.3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由于企业和高校的管理机构和制度不一样,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定位、教学目标等不够明确的问题,使得其教学效果出现与企业的管理制度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给高校学生到企业实习带来一定影响.与此同时,各高校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不到位,没有根据快递行业的发展来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使得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出现各种表面化问题,根本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现代化建设中,高校教育改革推广力度还不够强,有一半左右的学生不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的重点知识和要求,给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带来很多困难.高校学生在实习期间,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指导流程,对物流行业和快递行业的发展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严重影响高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另外,高校在学生物流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力度不够,使得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不能很好的符合快递行业的发展要求,无法满足实际工作中的高效操作、管理和运营等多个方面的需求,是当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该的重视的问题.

1.4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实践联系较少

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联系较少,没有对快递行业发展特点进行全面分析,没有对物流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合理预测,使学生的探索力和创新力提升受到限制,导致高校毕业生不能很快的适应社会发展.与此同时在运用各种基础知识的时候,教师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得他们在参加各种实践训练时不能全身心投入,并且,学生的实践练习和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没有得到合理的评估,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给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提升带来极大影响.

2快递行业发展特点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新要求

随着物流管理水平和供应链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早期时候相关研究人员为了研究快递行业发展特点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影响,对物理管理人才的技能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的来说,其技能过主要包括物流、商业、管理三个方面,在具体的数值上他们分别需要具备18种、33种、32种技能.与此同时,对职位招聘和猎头公司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上述三大技能的重要程度依次是管理、物流、商业,这个结论在跟多国家都基本相似.在快递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物流行业受到一定影响,使得物流、商业、管理三个方面的技能已经转变为18种、36种、36种,给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管理技能、商业技能和物流技能的不断提升,尽可能的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和视野,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各高校需要对校企合作、实践练习等给以高度重视,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和投入力度,构建合适的快递行业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才能让高校学生在规划、练习、操作等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以真正满足快递行业发展特点提出的新要求,推动我国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

3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策略

3.1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师资力量,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提高

高科技信息网络时代,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明确教学目标,才能在对物流行业发展情况和快递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全面分析基础上,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能力,以不断加强学生、师生之间的互动,给高校学生未来良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根据当前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在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加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注重增加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以不断提升教学师资力量,形成独特的教学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将快递行业的发展特点进入到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处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等综合能力,才能更好的满足物流行业和快递行业的发展需求.

3.2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开展各种实践教学活动

在不断完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各高校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人才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才能促进高校教育不断改革和创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各高校要尽可能的争取政府的支持,在资金投入方面得到有效保障,才能完善各种实践教学配套设置,有效建设各种实训基地.与此同时,根据物流企业发展需求、快递行业的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加强高校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快速提升专业技术水平,确保每个课程得到合理、科学的设置,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在不断开展各种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到企业实习,对快递员的职业发展流程、工作流程等有更全面的了解,才能真正培养出物流行业不断发展所需的人才.

3.3注重实践联系和应用,全面提升教学水平,不断优化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构建和完善,不断可以增强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真正促进高校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在根据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来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以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推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断优化.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教师必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注重实践应用、加强实践操作的同时,不当提升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让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培养多层次、多元化、专业型的应用人才有着重要影响.在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时候,可以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以不断丰富高校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高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业务能力.由此可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真正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是快递行业、物理行业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

4结束语

物流专业实践范文4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物流管理;校企协同育人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了一定的支撑作用。近几年来,高职院校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工作,现代学徒制可以实现产业与专业需求对接、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对接、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对接、职业证书与毕业证书对接。高职院校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资源共享等方面均有所突破,已初步实现了校企联合招生、学徒工学交替、校企双元育人。双方应致力于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有效模式,实现校企合作双赢,保证可持续发展。

1现代学徒制下校企协同育人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校企协同育人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现代学徒制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各社会主体基于自身的利益诉求,在相关的规章制度约束下进行的一种博弈[1]。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付出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也期待能获得相应的利益。但我国目前缺乏能够激励和保障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培训的法律制度,与之相匹配的规章制度和标准也还不够健全。政府缺乏对现代学徒制行之有效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没有文件对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成本补偿和税收优惠做出具体明确规定,也没有对现代学徒制中企业该承担的责任和任务做出规定。学徒的法律身份不明,没有具体的法律条文明确现代学徒制培养过程中学生(学徒)的合法身份,因无法可依,企业在处理学生(学徒)的待遇、保险、劳动安全等方面比较棘手,面临一定的风险。学生在工作中因意外出现安全事故,企业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承担医疗费用,一旦处理不妥会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并带来负面效应,这些隐性的风险会影响企业的合作意愿。

1.2校企协同育人的内驱力不足。企业对校企协同育人积极性不高,出现了“校热企冷”的现象,人才培养主要还是由学校承担,校企合作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是逐利的,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内驱力就是劳动力需求,借助试点项目解决用工难问题及进行企业宣传,因而主动性不够。现代学徒制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要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与学校一起进行专业建设、课程的研发、实习指导等工作,无形之中加大了企业的经济压力,在没有政策激励的情况下,企业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内驱动力不足。

1.3企业增加了协同育人成本。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需要大量的师资力量和运营成本,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企业要安排师傅指导、专人负责,解决学生基本生活需求、支付报酬及购买保险。学生将来就业还是双向选择,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利益损失,增加了企业人才培养及管理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推行和持续发展。

1.4校企双主体育人缺乏实质融入。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还停留在表面阶段,没有深度融合,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导致难以真正落实双主体育人,师资队伍中企业导师的数量不足,校企师资比例失衡。现代学徒制的推进需要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师傅在教学上的协同与配合,交流反馈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上的学习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任务。但目前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交流不够,对彼此的教学情况了解不深入,因此,双方在教学配合上有所欠缺。

2现代学徒制下校企协同育人在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实践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部级骨干专业、广东省二类品牌专业。与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双方从2014年开始合作,2017年与公司联合申报物流管理现代学徒制省级试点专业,2018年2月成功获批,现正从理论与实践推进,已连续招生2年,2018级学生(学徒)已经在企业顶岗实习。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实现校企合作无缝对接,注重校企协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和评价,构建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通过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技术服务、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合作,校企深度融合,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上共同发挥功效,使人才培养紧跟行业、企业、岗位需求,校企合作成果明显。经过近三年的试点工作,双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为现代学徒制实施做好顶层设计,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服务水平。构建完善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可协调各方因素,形成校企合作办学合力,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紧密联系,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2]。

2.1政府给予制度和法律保障。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和法律,建立健全现代学徒制的利益保障机制,为现代学徒制保驾护航。为了发挥企业在举办职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政府方面要加强法律、法规、相关政策的制订与落实,从法律层面上明确学徒的非全日制企业员工的身份,其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真正实现学生(学徒)的“双身份”管理。让企业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从而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开展协同育人,共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2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方案要紧贴市场,让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对接,最后是学生角色与工人角色对接[3]。校企双方通过项目建设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教学,为教学提供专业咨询,根据市场与企业需求,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规格和知识、能力、素质标准,参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工学高度融合的教学模式。这些举措有效提高了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缩短了培养周期,破解了教学硬件明显滞后于生产应用的问题,达到人才培养与就业的统一,最大限度地缩小了企业用人标准与学校育人标准之间的差距。以岗位能力为标准,结合行业标准和就业需求,实现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课程内容连接岗位要求,校企共同制订职业核心课程体系,围绕职业能力、岗位能力、就业能力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式课程体系,根据岗位能力需求的新变化不断调整课程模块,如加入跨境电商、销售、客户服务、礼仪课程等内容,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2.3建立校企合作双向交流机制。为有效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我院设立了校企合作交流平台,成立了学徒制校企合作委员会,通过定期召开研讨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创新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方式及管理的新体制,及时解决学徒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避免由于双方信息沟通不畅产生误解,影响双方合作的稳定性和持久性[4]。不定期举行校企研讨会,探讨现代学徒制项目建设,双方就企业的人才需求、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能力素质培养、顶岗实习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探讨。加强校企双方的文化交流,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促进彼此间的理解与沟通,形成合作共赢的价值认同,促使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落到实处。通过学徒制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引导企业把学生作为未来的员工进行培养,促使企业关注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培养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员工,增强企业参与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合作意愿,提高校企深度合作的积极性。

2.4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平台。校企双方根据师傅聘任标准,成立了由学校专业教师、企业管理技术人员组成的15人“校企联合教学团队”,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双主体育人,形成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现代学徒制教学团队。采用导师组负责制,发挥校企双方育人优势和积极性。导师组由两名教师组成,一名来自学校,主要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以及专业文化课程教学工作;另一名为企业师傅,负责徒弟职业素养养成、技术技能的传授。在校期间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在企业期间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两个育人主体密切配合,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联手打造校企互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公司派人不定期来校开展讲座,讲座中穿插进行了企业文化展示、企业发展历程介绍、优秀毕业生宣讲等活动,使学生(学徒)提前了解企业,利用企业文化影响和熏陶学生(学徒),从观念到行为上逐渐塑造学生的职业思维,最终融入企业,成为企业的一员。企业应将现代学徒制培养作为企业发展人才储备的重要方式,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训练,将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强化学生(学徒)精益求精的技术技能水平和认真负责、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2.5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现代学徒制要在职业教育中顺利实施并推广,相应的制度建设是关键。相关制度的制订,有利于将现代学徒制工作落到实处,为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5]。校企共同建立各项管理制度,构建现代学徒制规范的运行机制。协同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管理与指导,建立实习管理与反馈制度。建立顶岗实习学生评价考核制度,校企双方按照一定标准、等级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核。校企合力为实习学生构筑“安全网”,联手建立实习安全保障制度,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加强预防与安全预警制度,为学生购买保险,防患于未然。

2.6校企协同因材而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只有根据不同人的特点用其所长,用人所强,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统筹考虑学生的知识、经历、能力、性格气质等因素,做到人尽其才。在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个性和特长为学徒量身订制发展规划,进行跟踪培养,力争让其在最适合的平台发挥价值和作用。学生(学徒)刚进企业顶岗实习时,校企协同对学生(学徒)的性格、特长、责任感、专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进行测试,据此采取有针对性的用人策略,将他们放在与自己的性格和能力相匹配、能充分发挥出自己才能的岗位,同时指派合适的企业师傅指导,以发挥学生(学徒)特长,发挥各自独特的价值,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为学徒将来胜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依照测试结果,3位英语较好的学生(学徒)安排在采购岗位,5位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学徒)安排在仓储岗位,3位性格外向开朗的学生(学徒)安排在客服岗位。让他们在各自岗位学以致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快速成长。

3结语

物流专业实践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育;物流管理;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的作用越显突出。国家颁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等一系列推动物流产业发展的文件,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2018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次提及了物流产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对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物流从业人员从“量”的要求变成了“质”的要求。现代物流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发展趋势。随着智能仓储、无人配送、无人分拣等自动化作业模式的出现,对物流的实践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大多数高校对该专业都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校内的实训,一部分是企业实习。就以我校而言,校内实训就是根据专业方向不同建立了一些实训室,有一些基本的物流设备,有一些仿真实训软件,学生根据课程的需要做一些课程实训,能解决一些基本的业务流程和技能的实践学习。还有部分的学生因参加物流技能大赛的需要,还进行了业务流程的再现,也用上了RF、WMS等信息技术,基本上能重现主流的物流作业方式。

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教师没有实际物流管理从业经历,大部分的教师是从高校直接到学校从教。自身没有现场工作经验,缺乏对物流作业的直观认知。没有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照本宣科脱离实际。同时在现有的条件下也没有建立教师企业学习的渠道,导致教师实践能力难以提升。学校的实训教学设施设备更新慢,大多数的实训室只能满足最基本的业务流程操作。内容简单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我校而言,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人数较多,实训室的数量和工位也严重不足,这些客观条件的存在导致校内实训教学效果不佳。校企合作融入不够,校外实训基地挂牌的多,能实际安排学生作业的岗位少。对学生而言基本上是在企业业务繁忙需要更多的人力时才欢迎学生去工作,从事的也是一些简单的最基本的操作,也难以做到岗位轮换,对学生提升实践能力的意义不大。另一个融入不够的是对教师而言也很难长时间安排在核心岗位轮岗学习,教师的实践能力也没有通过校企合作得到提升。这就导致校企合作大多流于形式。

三、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思考

怎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革。

(一)教学模式的改变

专业课教学时多采用参与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采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选择合适实际业务案例,让学生去讨论,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环节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考核也以小组考核为主,这样也加强的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同时在案例学习的过程中穿插相关的理论,这样学生学习理论积极性会更高,理论和实践就能有机结合。学生在课堂案例分析后,还可以通过课程实训来验证结果,借助学校的实训室来进行业务重现。这样就解决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学生就能真正掌握到一定的技能,同时也找到了理论的支持。

(二)加强深度校企合作

选择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合作模式也要有所变化。从学生方面而言,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新生阶段可以安排学生去企业参观,对物流管理工作有一个感性的认知。知道了物流是做什么,了解了物流作业基本的现状。在大二时学生已学过一定的专业课程,在这个阶段可以利用周末或者假期安排学生去物流公司专业实践学习,例如,学习了快递的实务后,如果再安排学生自己去物流公司送快递,那么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也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大三时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在顶岗时要同企业沟通让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作业,全面提升实践能力。从师资方面而言要派教师下企业顶岗,在企业工作半年或者一年,在不同岗位担任助理角色,这样能更多的接触企业实际业务,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知道了业务怎么处理,以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就会更贴合企业的要求。校企合作的形式也可以发生一些改变,可以双方共同成立物流学院。在这个学院是学校老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授课,我们承担一些基础课程的教学,企业派业务骨干对实务课程进行教学,假期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这样学生能更好地提升实践能力,毕业时基本上就能胜任岗位的需求。还可以经常性的开一些讲座,请企业的资深专家来讲物流发展形势、企业文化、最新的物流技术等。这样让学生更了解这个企业,既能帮助学生就业,也解决了企业用工的需求。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我们的实践教学一定要跟得上形势,教学方法、内容要与时俱进。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淑华,布乃鹏.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研究[J].科技风,2017,(02):29.

物流专业实践范文6

【关键词】实践教学;物流管理;实验项目

1引言

201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52.8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6%。物流在经济中地位越来越重要。物流运行的质量会影响其他产业,进而影响经济发展。而物流产业的发展则受到物流管理人才的影响。我国每年虽有几十万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毕业,但应届毕业生对物流行业的适应度不好,大学生的人才价值没有很好地体现。企业希望应届毕业生能够快速地胜任岗位工作,完成角色转换,这就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高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专业素养,提升实践能力等。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研究。如谢如鹤(2010)以广州大学的物流实验体系为例,介绍了物流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及内容[1]。朱丹(2011)从物流人才市场需求角度出发,提出应用型物流人才的五个能力层次,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验体系[2]。陈太广(2012)分析了物流实验教学体系在运行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3]。范宇(2016)从双重仿真的思路提出了电子商务与物流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4]。陈爱玲,罗彦芳(2017)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的综合实验平台,并设计了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标准[5]。王冬良,燕珍(2017)在研究现有物流实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问题探究式的实践教学体系[6]。这些学者们有的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更多的是从单个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将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从物流管理常用的七大功能角度来构建物流管理专业校内的专项实训。

2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2.1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

物流活动是国民经济活动的最基础的活动之一,物流管理专业是为科学分析物流活动的规律,并解决实际物流活动问题的专业,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践性。物流行业目前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人才的效用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校培养出来的物流管理人才,是否能够较好的符合企业的需求,帮助物流行业高质量完成转型发展,取决于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否很好地和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切实解决企业的问题。因此在专业教育时,高校的理论知识教育需要辅助企业的实际案例和实际问题才能很好的教学生学以致用[7]。

2.2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主要是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且以理论教学为主,以笔者所在的武夷学院为例,其物流管理专业(2017级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学分为40.5分,占总学分的25.31%,这其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见习和专业认知见习共18分,真正的实验教学学分为22.5分(总学分160分),可见实验教学的学分占比偏低。目前大多数本科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都将实验室建设和实验项目开发作为重点内容,也相应地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多则有投入几百万的物流实验室,少则有几十万,十几万的实验室。物流管理实验和实训教学内容,主要以软件操作,仿真模拟为主,而大多软件的更新换代时间为5年以上,而物流行业正处于日新月异的阶段,有的高校在软件过时后,没有相应的经费及时更新,或购置其他软件,则导致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因此,高校的教学软件往往无法时刻保持与时俱进,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现实脱轨,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的专业素质也大打折扣,无法满足我国当前物流行业转型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项目,实验内容的设计上多联系实践,将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融入到实验教学中,保证实验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面对当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困境,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应该探索一条能够适应当前物流行业发展需求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企业需求的角度,从物流经典的七大功能要素的角度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

3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项目设计

3.1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设想

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以校内实训为主,校外实训为辅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10]。把物流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分为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校外实训分为认知见习、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

3.2校外实训

3.2.1实施递进式的实践能力培养

校外实训以大一的认知见习,大二大三暑假的专业见习,和大四的毕业实习为主,依托校企合作实施递进式的实践能力培养。为了扎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双方共同设计认知见习、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的选拔考核、顶岗实习,采用逐步深化的递进式实践培养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的培养,基本实现以下目标:一是通过对合作企业的了解,使得学生获得对行业较全面的感性认知;二是进一步巩固学生在校内所学的理论知识;三是通过岗位历练,使得学生较深入地了解物流行业及其具体岗位的能力素质要素,明确自身努力的方向;四是将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与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反馈到教学系统,促进专业建设改革。

3.2.2实施项目驱动式的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开展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实践的能力。由合作企业提出实际问题或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将这些问题提炼为管理活动优化的项目,由实习生团队通过实际岗位的历练完成项目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提升学生工作积极性的同时,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在校企双方指导老师的鼓励和共同指导下,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努力发现企业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炼出科研选题进行研究,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3.3校内实训

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则可以分为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详见图2。校内实训的项目,可以以校企合作的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开发设计,如运输管理中的甩挂运输设计,则可以以合作企业的资料作为背景,进行方案设计,使得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良好的结合起来。

3.3.1专项实训

物流管理有七大基本功能,可以根据这七大基本功能开始相应的实验课,如仓储实训,相应的实验项目可以根据仓储作业的流程,分为入库管理、库存管理、出库拣选和打包出库等。有些与相应的理论课程相配套,如运输管理的实验项目,有与之对应的有运输管理实务、物流学、国际货运实务等的理论课程。包装这一物流功能经常被包含在其他功能中,往往不独立开设理论课程或实验课,因此可以将其与仓储或装卸搬运等类的实验课融合在一起。本文为了七大功能的完整性,将其独立列出。

3.3.2综合实训

物流管理专业的综合实训分为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和比赛类综合实训。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则可以根据课程或专业方向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调整,大体上有物流成本核算,物流工程课程设计和物流中心规划设计等,可以锻炼学生将各种物流功能进行综合考虑的整体设计思维。物流比赛类实训,则是考虑近几年物流管理专业参加较多的比赛,如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流仿真设计大赛和创业之星比赛等,相应的可以开设一些比赛类实训,可以用比赛的案例直接作为实训的内容,让学生分组进行方案设计,锻炼学生物流沙盘的能力,使得学生掌握物流服务方案设计的能力,起到以赛促学,以赛代训的目的。

4结语

校企双方的良好互动是本文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难点。双方合作的关键在于双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对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的需求,成为双方的共同利益点。对高校而言,只有不断探索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高层次的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企业才会借助与高校合作完成自身的转型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如鹤,陈宝星,周耀旭.物流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04):177-179.

[2]朱丹.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1):98-101.

[3]陈太广.物流实验实训教学体系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2(02):149-150.

[4]范宇.基于双重仿真思路的电商物流实验教学体系讨论[J].高教学刊,2016(11):112-113.

[5]陈爱玲,罗彦芳,郭艳丽.基于综合实验平台的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39(02):192-194.

[6]王冬良,燕珍,余振宁.基于问题的探究式物流实验教学研究[J].物流技术,2017,36(08):168-171+188.

[7]狄华军.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实训体系建设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08):141-142.

[8]林勋亮.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验体系建设探索[J].中国市场,2010(10):5-6+9.

[9]曾一帆.校内实验实训项目的设计与开发研究———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0(06):57-64.

物流专业实践范文7

关键词:物流;高校;教育;实践

如今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日新月异,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国家对于物流行业的发展也给予了更多的重视。从针对性的政策环境构建,到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物流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建立起了规范化的发展环境。作为新兴的行业,物流产业能否取得良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综合素质较高、实践能力过硬的专业人才的培育和选拔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培育实践当中,实践能力的培育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加强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1物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当今,新的技术革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对物流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如今,我国政府将智慧物流的发展作为现代物流业前进的一大新生动力,积极引导物流企业以互联网思维以及大数据等手段,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对物流服务的组织形式和服务模式进行深入的革新,从而推动物流行业的整体转型跨越发展[1]。智慧物流即在物流的整个过程中综合统筹地运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的新型技术,进而在运送、储存、包装、装卸、流通、配送等各个程序中实现高度智能化、信息化的管理和操作。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物流企业经营的效率,对物流作业的程序进行精简和改良,降低经营成本。智慧物流的革新进程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依托于智能化、信息化的软硬件系统的构建。同时,也要求高校切实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从而推动智慧物流的发展[2]。

2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智慧物流成为当今物流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当今大部分物流企业都进行了重新地定位,果断进行了整合与收购。而其对物流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单一转向了复合。首先,分拣、配送、包装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环节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这些程序中解放出来,取而代之的是自动化的流水线和人工智能。例如,在末端的配送环节方面,京东正在积极推动无人车配送技术的实践运用。每辆无人车都包含了6个货舱,在输入目的地之后,无人车能够智能化地规划配送的目标和路线,每天能够配送至少10单。而物流客户在无人车的用户窗口输入提货码,便能很方便地取到自己的快递。其次,物流企业的运营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新的运营方式也推动了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企业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同时,在需求决定供给这一定律的支配下,市场需求也正在推动物流行业实现专业化,例如医药物流、粮食物流、冷链物流等。所以,有着较强的专业素质,且专业技能过硬的专业化人才越来越为物流企业所青睐。想要进入智慧物流领域的工作岗位,职工必须要对生产过程有十分深入的理解,能够熟练适用信息化的物流设备,科学使用物流管理系统以及相关软件,能够收集和分析物流运行过程中的基础性数据,同时能够维护智慧物流进程中各类信息化设备的正常运转。例如,能够排查并修复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周期性地对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监控并维护物流网络等[3]。这些新的变化和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的专业人才培育造成了挑战。如何使人才培育能够与行业的飞速进步与巨大变化相接轨,同时与区域的物流实际发展情况相适应,从而能够为企业培育出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是当今高校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3实践措施解析

要实现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高速发展,就必然要深入地把握本区域的物流行业发展道路,并将其作为发展的依托,为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方向和目标。在不同的省份和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企业的分布格局也有较大的不同。所以,不同区域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客观上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故高校在开展物流专业人才培育的前期,一定要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此外,如果仅仅依靠高校进行物流专业新型人才的培育,往往难以达到目标。在人才培育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的参与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开展深入的校企合作,深挖合作领域,扩展合作的广度,在课程开设、师资培育、实训开展等领域,在学生实训、就业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有着很大的必要。

3.1政府构建积极政策环境,引导鼓励行业发展

相关部门应积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同时构建起有机、自洽的政策环境,为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为校方组织的团体社会实践、学生个人自觉进行的社会实践等给予一定的资源和资金倾斜,并提供一定的奖励作为激励机制;应在校方与社会组织、物流企业等接洽的过程当中,充当好沟通的桥梁,从而切实推进高校学生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与高等教育水平的高低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是否过硬,实践能力是否够强,都直接决定着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占据足够的优势。在高校的人才培育体系当中,只有对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以及利用理论知识完成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以足够的重视,才能促进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切实收获到进步,从而为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5]。

3.2强化教培体系,平衡理论实践

高校在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开展教学实践改革的过程当中,要对实践课程以及实训教学有足够的重视。在课程体系规划当中,要给予实践课程更大的比重。在理论课程、公修课、实践课程等类型课程的编排之间找到平衡。校方可以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聘请管理人员在学校课程编排过程中参与评估,积极寻找教学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学实践以及人才培养能够更加符合智慧物流发展的要求。

3.3建设高规格实验室,建立实训基地

校方要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以确保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够顺利进行。要积极建设学校内部的实验室,并对实验室的软硬件设施加以完善,提高实验室的规格,确保学生能够在实验课程中切实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与此同时,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高质量的实训基地,与企业共享资源,革新以往只偏重于理论教学的教学模式。在建设物流实验室的过程中,要注意严格按照实际流程开展设计和建造,为学生的实践、观察提供便利。此外,要对计算机实验室加以充分利用,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开展虚拟仿真实践,使学校能够在可以控制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与物流实际相贴合的模拟时间环境,开展体系的实践能力培育。在校企合作体系下,建立校外的实训基地,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的学习阶段到社会上就业的实践阶段的过渡,例如,在双11等电商的销售旺季,天猫等具有自营物流的电子商务平台,往往会对一线操作人员有较大的需求。如果在此时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电商平台的自营物流环节人员短缺的问题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另一方面高校学生也能够在这一过程当中得到宝贵的锻炼,强化其实践能力。

3.4革新教学手段,强化师资建设

在物流专业的建设过程当中,可以从“引进来,走出去”两个方面开展。“引进来”即积极邀请业内的专家学者进行各种学术报告;开展校企合作,邀请物流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专题演讲等。“走出去”则是校方积极支持和引导教师参与各类学术组织,出席行业会议,开阔自己的视野,紧随理论发展的前沿[6]。

3.5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实践能力培育的体系当中,学生才是绝对的主体,也是影响培养方案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要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就一定要深入把握学生的客观需要和特点,为学生指引未来发展的道路,以及其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学习实践的意义,进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建立知识体系、发展实践能力。学校也可以通过多种类型的实践活动、竞赛等来激励学生。例如,利用学校内的物流实验室,举行相关竞赛,对物流企业的运营进行模拟,并为成绩优异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奖励。

4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只有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过程当中,切实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育,才能促进学生真正地适应智慧物流发展的需要,从而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汤伟,雷勋平,刘晨,等.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以铜陵学院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25(5):183-185.

[2]陈艳,ChenYan.基于复合型、国际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探讨——基于青岛理工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调查问卷分析[J].物流技术,2015,34(3):291-294.

[3]赵凯.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研究——基于河南财经学院教学实际[C]//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2010.

[4]童光展,毛静.基于协同创新的物流管理专业群教学模式研究——以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167.

[5]魏遥,王姗姗.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研究——以阜阳师范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7):281-284.

物流专业实践范文8

关键词:ERP;实践教学

2013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推进物流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工信部信〔2013〕7号),明确指出信息化正在全面渗透和融合到物流活动中,成为现代物流最重要的核心特征和时代特征。要加快培养既懂物流业务、又懂信息化的融合型人才。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了企业的物流、商流和信息流,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通过调研发现现阶段ERP课程主要开设在会计、信息等专业,但是关于物流企业所需要的信息化技能型人才,他们要掌握和熟练使用的ERP各相关模块的实践课程,研究高职物流管理的相关文献资料较少,有必要对ERP实践课程加以研究、改善,进一步探讨如何更好地适应物流管理信息化的需要,如何将ERP纳入到物流管理教育体系中来,形成更加成熟的观点。构建一套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可以使ERP课程在高职物流专业开展起来。培养学生深入领会供应链的思想,同时让学生更进一步提升包括采购、仓储、销售等环节业务能力,熟练操作ERP系统以适应现代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复合型物流人才。

一、物流企业岗位需求特点分析

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017年达到56.7万亿元,2017年物流业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9%,物流业从业人数逐年增加。根据最新的物流产业大数据平台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比例调查显示,物流以初级和中级岗位需求最多。为了使培养的高职学生符合企业需求,必须对物流企业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其职业岗位群及主要岗位,了解物流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从而构建课程体系。通过对15家物流企业和社会物流进行调研,我们发现,物流企业岗位级别有四层:基层操作岗位,基层管理岗位,中层管理岗位和高层管理岗位。物流企业岗位需求具有三个特点:第一,物流企业的基层操作岗位、基层管理岗位人才缺口量最大。第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ERP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各部门广泛应用,具有ERP处理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将是物流企业需求的主流。第三,物流职业岗位综合化。随着物流服务向供应链两端延伸,要求学生既懂仓储,也要懂得采购、仓储、销售、财务、管理等方面,对岗位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

二、构建ERP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1.构建ERP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既要体现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发展后劲,ERP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主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2.构建ERP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1)课程内容结构框架

ERP实践课程内容应该根据企业管理工作流程以及ERP各模块的特点来完成其课程结构和内容的设计。还要考虑ERP课程融入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之中,避免该课程由于缺乏与横向课程的联系和与纵向前后续课程衔接不当而独立于其他课程之外。按照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院釆用式“五位一体”的培养计划,基本思路是:构建“ERP认知实习-ERP软件实操-ITMC物流电子沙盘实训-企业经营实战模拟——ERP顶岗实习”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开展ERP协会、物流协会等学生社团活动,物流技能大赛、企业管理沙盘对抗大赛等比赛,以第二课堂的形式丰富教学内容。

(2)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ERP实践课程教学设计的方案为:针对高职三年教育,ERP实践课程贯穿整个高职学习。其中第一学期主要是通过参观用友和物流企业进行认知实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ERP系统的结构功能、企业实施ERP的环境、业务范围等。第二学期学习用友U10.1,内容包括总账管理系统、应收和应付款管理系统、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和存货核算管理系统等。通过特定的实训项目和反复训练,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与ERP操作方法,培养企业急需的“既懂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又熟悉企业业务操作”的复合型人才。第三学期开设ITMC物流经营沙盘实训,让学生模拟营销主管、采购主管、仓储主管、财务主管等职位,完成物流企业经营。学生深入了解企业运作流程,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领悟正确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第四学期开设企业经营实战模拟实训。在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进行综合实训,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下,应用ERP系统完成企业日常的供销存经营活动。第五个学期正式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轮岗实习。该阶段学生亲自参加企业ERP的实施,能够针对企业ERP的应用、管理完成相关的工作。

3.构建ERP实践教学运行的保障体系

(1)教学方法

模拟实训教学法:以《ERP在供应链中的管理》课程教学为例,以武汉阳光世纪有限公司经营活动期间发生的实际经济业务及会计凭证作为模拟实训对象,建立一个仿真职业环境,以学生为主,按照实际企业运作模式进行实训,让学生独立完成账套创建、供销存业务处理、存货核算等,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用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实训,可以缩短学生从学校走向实际工作岗位的时间,实现了课堂教学和岗位需求的近距离衔接,为企业培养实用型物流人才。角色扮演教学法:对ERP软件以“角色扮演”法通过分岗、联岗、轮岗综合模拟,每个学生按照岗位分工模拟企业中的角色,并且定期进行岗位轮换,让学生了解了各个岗位的业务流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衔接关系,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实训的实战性。

(2)教学模式

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而是围绕学生的技能培养实施教学全过程。利用系统软件、电子沙盘等教学方法,模拟企业经营,在“教”中将ERP实践课程与物流专业课程有效衔接,学生在“学”中理解信息系统的在物流企业的运用,学生在“做”中掌握ERP系统各模块的操作。构造一种以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任务驱动、过程导向”的指导思想,以具体的任务开展教学活动,以企业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环节,使综合素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3)教学团队

对武汉城市职业的物流管理专业进行充分的调查,物流专业的教师均比较年轻,在社会经验方面存在欠缺,同时考虑到ERP系统的更新与维护,我们决定从企业和软件公司聘请高级技术人员组成“ERP实践教学团队”,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ERP课程教学团队组成表。

4.构建ERP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1)变“单样考核”为“多形式的考核”。考核既要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要反映学生应用信息系统处理业务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沟通的综合素质。在考核中,应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在校内通过职教云平台、实操、笔试、报告的形式加以考核。同时与校企合作共建符合企业要求的校外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企业填写“工作经历成绩单”,记录顶岗实习情况,确保实习效果。将校内和校外综合情况作为学生ERP实践课程的总成绩。(2)变“期末考核”为“平时考核”。ERP实践课程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将平时每一个阶段的训练综合考评,主要目的是系统而适时地获得评价信息。(3)变“课程结业考核”为“证书考核”。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企业培训取到ERP认证证书,或者参加沙盘比赛获得证书作为课程考核的加分项,鼓励学生积极深入探索ERP技能。

三、结束语

随着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高职物流管理ERP实践教学领域将成为一个不断变化、动态的研究领域,我们将密切关注企业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更新课程教学方法来适应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洑建红.高职经贸类专业ERP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

[2]刘峥.高职经管类课程ERP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唐山学院学报,2012,(1).

[3]叶剑明.财经高职ERP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