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工程课程范例

物流工程课程

物流工程课程范文1

关键词:物流工程;有效教学;教学效益

一、有效教学的认识

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使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有效教学是指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构建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效益,即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二、《物流工程》课程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物流工程》课程是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特色课程。我校是吉林省较早创办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该专业自2004年本科招生以来,一直以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为主,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物流工程》课程是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及物流运作过程的设计与控制等,该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物流实践能力、培养物流应用型人才是有着积极地作用的。《企业物流工程》课程与其他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相比,它的实践性、研究性和参与性较强,有利于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而有效学习就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性的、研究性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另外,有效教学对培养和提升《物流工程》课程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三、《物流工程》课程实施有效教学的组织过程

(一)课前的有效准备

《物流工程》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能使教学达到有效,使学生能够获得能力的提升,授课教师应做好相应地课前准备工作。对于青年教师最好能去企业实践锻炼一段时间,教师赴企业单位实践锻炼可采用脱产或半脱产方式进行,实践锻炼单位的选择须与教师所从事专业对口,与《物流工程》课程授课内容紧密相关。这可以提升青年教师对物流工程设施设备以及物流系统的布局设计的认识,为更好地讲授《物流工程》课程打下基础。教师在授课前应提前备好课,每堂课事前都要明确教学任务。制定具体地、科学地教学目标。熟悉教学内容并掌握多种教学方法,能熟练地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最近,由于疫情的影响大部分高校都在开设网课,超星、雨课堂、腾讯会议、钉钉、蓝墨云班课等一系列的网络教学软件被广泛的应用,一方面增加了教学手段,另一方面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熟练运用这些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有效地教学也是我们高校教师目前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另外,为了使教学达到有效,使学生获得进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并给学生提供与《物流工程》课程相关的扩展资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能带着问题来听课,这可以使有效教学做到事半功倍。

(二)课上的有效组织

作为教师为了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要对课堂有一定的掌控能力,这就要求在熟悉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组织好教学语言,不要滔滔不绝,要做到语言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教学时还要做好课堂时间组织,要合理分配各部分的教学时间,做到知识重点、难点突出。教师还应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通过图片、视频来教学;利用实物来教学。尤其在物流工程设施设备方面通过图片、视频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认识理解,如果学校有条件也可以带领学生去物流实习基地亲自去感受各种物流工程设施设备。《物流工程》课程课上教学还应注重案例教学,注重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学生变被动听讲到主动参与。通过案例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一方面,要结合《物流工程》课程的内容来有目的的选择,例如:系统布置设计SLP方法和实际结合的案例;搬运系统分析方法SHA在实际中的应用等等。另一方面,选择案例最好选择时事和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案例。如:通过对武汉疫情中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利用所学的设施选址和设施布置与设计的知识来和学生讨论它的布局设计的特点;利用SLP方法来重新对所在高校布局的进行优化。这些都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能力,使课堂上的组织更有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课后的有效练习

课后如何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得到有效地提升,这就要求学生课后做到有效地练习,而课后练习切忌搞题海战术,不要使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而花费大量时间反复抄写作题。我们应根据《物流工程》课程内容来设计课后练习,最好能通过组织《物流工程》课程课后学习小组来练习。而练习的内容最好以开放型的讨论题或案例题为主,通过小组练习使学生在相互讨论、训练中不断地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参与与《物流工程》课程相关的竞赛,熟练利用各种物流软件参与竞赛,例如: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举办“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竞赛。这会使学生思维与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另外,授课教师和学生也应建立多种有效地沟通渠道,能在课后的有效的时间内帮助学生解决训练中遇到的难题。课后的有效练习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物流工程》的知识得到有效地提升。

四、《物流工程》课程实施有效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

(一)有效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教

师尊重学生,才能切实地关注学生,教师应以学生角度看问题,尊重学生和理解学生才能真正的接近学生,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发挥作用做到有效。尊重学生才能使有效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在《物流工程》课堂上或课后练习时,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训练讨论中难免会出现由于紧张或理解不到位导致学生语言表达不清、解释不明白、不会讲等现象。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以鼓励为主,要肯定学生好的地方,在不断地启发和肯定中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课后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信息反馈。对课上不积极回答问题和课后不参与小组讨论的个别学生,作为老师应该更加关注他们,鼓励和帮助他们参与其中,通过小组间的竞赛增加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促进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作为教师也应在不断地丰富个人知识储备和教学反思中提升自己的能力,使教学达到有效。

(二)有效的评价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教师通过一段的教学后,学生能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而对学生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评价要有效、科学,不能只在《物流工程》课程结束后安排一次期末考试。通过一次期末笔试不能有效地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更体现不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因此,应注重对《物流工程》课程教学有效性进行科学的评价。目前,我校也对教学的考核有了一些改革,更加关注有效教学过程考核。如增加了随堂测试、期中测试,并使课堂表现也在评价中占有一定比例,而学生参与相关竞赛获得较好地成绩也会计入到《物流工程》课程的最后成绩。

(三)学习第二学历有助于有效教学

《物流工程》课程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计算机技术、交通运输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和环境工程等。为了能使学生学习更加有效,教师应鼓励学生研学第二学历。如鼓励学生学习机械管理专业、建筑工程专业、计算机专业等这都会对《物流工程》课程学习产生促进作用,使其学习更加有效。学习了机械管理专业一定会对物流工程设施设备有更深刻的认识;学习了建筑工程专业对物流设施选址和设施布置会有更深理解;学习了计算机专业对物流模拟仿真软件在《物流工程》中的应用也是如虎添翼。因此,学习第二学历有助于有效教学。综上所述,实施有效教学应更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教学,努力提升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彭亮有效教学中“有效”的再认识基础教育课程2020067-11

[2]王艳辉姬晓飞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教学法探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0639-40

物流工程课程范文2

1.1促进中职学生今后的发展

事实上,中职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较差,再加上现在的中职学校培养学生侧重的是专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也导致了学生在进入企业后只能从事操作性的工作,而对于分析统计、综合管理等任务却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这也无疑为学生的未来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如果学生想要从事其他工作,那么这样的教学方式将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其理论分析与方案设计的能力明显要高于中职学生,因此其在今后的个人发展上,就拥有比高职生有利的条件。开展科学的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有利于促进中职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涯和拓宽道路方向。

1.2根据行业特点,有必要开展衔接课程

就目前我国物流行业的基本情况而言,因物流管理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劳动强度大、时间长,对于年龄尚小的中职生来说,难以适应这种高难度的工作。由此,很多中职学生在选择物流管理专业后,毕业后并没有从事与此相关的工作,也使得物流管理专业人员流失率大。因此,开展必要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积极鼓励中职学生继续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心理和生理上吃苦耐劳的能力。

2当前物流管理专业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2.1缺少一个相对合理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方案

因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这些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不强,甚至几乎为空白。对于同一个班级中拥有较强的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中职学生来说,太过简单的物流管理基础课程可能会使他们逐渐失去兴趣,在似懂非懂的状态下难以有效掌握相关专业技能;而对于一开始就进行大跨度的物流专业知识讲解,会使得没有基础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产生“畏难情绪”,打击学生的信心最终可能导致学生放弃专业学习。原因就是因中高职专业衔接课程缺乏合理的衔接培养方案。

2.2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不合理

就目前很多中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来讲,很多学校开设的关于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相似度很高,这也足以说明高职的课程不能完全满足中职学生继续求学的真正需求。而前面说到,因缺乏合理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培养方案,生源的基础实力参差不齐,这也给中高职专业衔接课程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没有考虑到高职教学各类生源的素质差异,中高职衔接课程也存在很大的而艰巨性与复杂性,生源结构过于复杂,其起点不同,素质不适应,最终导致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叠、断档且不适应。

2.3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展存在滞后性

近几十年来,我国中职教育的改革力度在不断加大,但其教学内容并没有完全摆脱学科本位的框架,课程改革的脚步还是相对滞后,且存在很大的不完善性。然而,对于中高职课程的建设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在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中职教育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弹性较大,这无疑为衔接课程的设置带来了不确定性,很多中高职衔接课程为避免这样的情况,依然开展老旧的教学模式和内容。

3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研究

3.1基于工作过程的衔接课程开发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衔接应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以具体的范例性工作任务为内容,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进行学习,以获得可迁移的知识。因此在开设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衔接时,应充分根据市场的变化,将工作是为教学的一部分,并将其作为一个整体,采取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创新的人才。

3.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性的课程实践

充分分析市场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基于工作过程原理开发出具有系统性的实践衔接课程。按照物流企业的工作设置环节,将工作过程引入衔接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清楚每一个环节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样的实践引入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对于基本知识的运用,更能促进学生多项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良好的公共关系协调能力、操作和管理能力以及一定的商务谈判和营销能力。

3.3制定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

为实现有效的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就应针对衔接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的表现、学生的反馈等因素进行充分分析,以掌握衔接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挖掘课程设置存在的不合理性和不完善之处,因而进一步对中高职衔接课程进行调整分析。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是衡量课程开展效率、效果以及真正作用的最佳途径。因此,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全面促进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开展。

4结语

物流工程课程范文3

【关键词】物流成本管理;CDIO教育模式;改革

1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社会对物流工程专业人才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内多个城市和地区将物流业作为支柱产业。物流工程专业教育必须契合国家和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1][2]。一般知识教育要求实验和实践相结合,但是物流工程教育在我国发展较晚,知识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还很弱,在教学中更强调知识学习,而轻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3]。作为物流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教学表现得尤为突出。CDIO是一种国际教学模式,它包含了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构想、设计、实施和运作。它起始于麻省理工学院,在全球多个大学得到了实施,国内的清华大学和汕头大学已经实施过,取得了显著成绩[4]。这充分表明CDIO的教学理念是科学和可行的。本文分析了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基于CDIO的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相应对策和措施,以利于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教学,培养更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物流人才。

2CDIO教育模式

CDIO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建立的一种先进的教育模式,它是一种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4]。它继承和发展了欧美的工程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工程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高等院校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强调理论知识和个人的学术能力,而很少注重实践和团队合作,从而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难以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CDIO模式更注重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结合,通过教学循环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于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很多高等院校很普遍。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的方向和内容由教师决定,教学目标和时间由教师掌握。因此,学生在学习中扮演着被动的角色。这种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潜能很难被挖掘出来,师生之间的互动难以实现。由于学生不能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实践环节成为学习中最薄弱环节。相关文献进行了对物流成本管理教学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5]。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物流行业的发展,物流教学和培训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加强。在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教学问题上存在着以下问题。

3.1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教学偏重理论教育

由于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涵盖多学科知识,包括统计学、数学、财务会计和管理学等多个理论体系,与企业实际结合紧密。一方面受到课时限制,教师会更偏向于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环节。另一方面,很多教师缺乏完备的知识体系,更欠缺专业实践环节的经历。因此,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更偏向于理论教学,整个课时教育中轻视实践,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去努力学习。

3.2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课程教学方式采用板书或PPT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很难被学生理解和领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难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有必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物流成本管理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课程考核方式主要以期末试卷考试的方式进行,一般期末考试成绩占70%~80%,平时成绩占20%~30%。这种考核方式让学生把精力更多的放在期末考试上,而忽略平时学习过程的参与。缺乏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评估,使学生参与物流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对物流理论和实践的脱离,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基于CDIO的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对基于CDIO的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采用项目驱动的学习方法,让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联系更紧密,实现了综合教学,解决问题、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4.1基于CDIO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根据CDIO的概念,工程教育应同时强调学科知识学习和技术实践。然而,在过去的工程教育中,仅仅从单一的方式来关注理论的学习。因此,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撰写融合了实践的综合教学计划,将分离的知识点形成一个相关的知识网络,设计出更有意义的课程实践项目。在课程实践项目中将构思、设计、实施和操作都融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例如,首先提出一个企业物流背景和各项成本数据,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实现情景分析和建模,并实现数据计算和仿真实验,最后做出项目决策。另一方面,可以开展校外企业实践的教学模式。校外实践教学可以与物流企业合作,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到企业观摩学习或参与物流企业某个具体物流项目的成本预测、分析与控制,理论联系实际,增加社会实践经验。

4.2基于CDIO模式的教学方式构建

结合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特点,按照CDIO教学理念,开展案例教学模式和情景模拟教学模式。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在业内累积了大量企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教师可以针对这些案例提前做好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在教学中针对这些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开展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情景模拟教学是指根据授课对象可能担任的职务,编制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情况相似的测试项目,将授课对象安排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情景模拟教学中,学生根据所承担的角色,完成相应物流成本管理各项活动。比如,让学生分组模拟仓储管理人员、运输管理人员和包装人员等角色,从成本最优的角度进行决策,通过不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4.3基于CDIO模式的考核体系构建

教学考核的目的是为了考核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基于CDIO模式的课程考核,结合物流成本管理的特点和企业相关岗位的工作特性,设置不同的教学考核模块,设计相应的考核要求。如PPT演示、各模块项目答辩和角色扮演等方法,教师关注教学的过程性考核,更注重学生平时课堂学习的表现。在评价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为考核点,设置考核点不同的权重,由考核小组汇总得到课程考核成绩。

5结论

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CDIO的教育理念,探讨了以CDIO为基础的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教学体系,并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学形式和考核形式三方面进行了改革。实现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达到为物流行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

[2]何黎明.把握发展趋势创新流通模式实现生产资料流通又好又快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5(8).

[3]谢如鹤,张素芬,周耀.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工程化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4]顾佩华等.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物流工程课程范文4

在教学内容上,采用了从全球供应链或国际供应链的视角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和讲授,其间又融入了国际物流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企业实战经验,如:保税物流、供应链金融、物流管理咨询方法和方案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供应链方案设计与策划能力的国际物流人才,教学内容一共分为十二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国际物流管理的背景及框架内容进行概述;第二章国际性产品设计、第三章国际企业原材料管理、第四章国际企业生产管理、第五章全球配送管理、第六章国际企业库存管理和第七章国际运输管理,主要从企业全球化物流运作的观点出发,涉及从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配送、库存和运输直到消费者手中国际物流的整体管理流程;第八章海关作业管理,主要是通关作业内容的介绍;第九章逆向物流管理,主要是涉及整个国际物流运作过程中原材料、产成品及其他物品的逆向物流运作所涉及的问题及相应的管理方法;第十章保税物流与国际供应链金融,主要涉及保税状态下的物流管理及运作方法,以及国际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资金流的管理等相关知识;第十一章国际物流整合规划,主要是利用前面章节的知识对国际物流管理进行整合规划;第十二章国际供应链的咨询方法和方案设计,主要是讲授将国际物流各个章节和之前所学的各种课程集成起来,针对企业供应链物流流程进行诊断咨询,从而提出一体化的国际供应链解决方案的流程和方法。其中,第九章、第十章和第十二章的内容,是根据国际物流的前沿知识和应用新增而成,同原章节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此项改革主要解决了目前国内该课程教学内容的不统一且不科学的定位,实现了内容和体例的创新。

2《国际物流管理》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课程各章节采用案例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在整体课程上采用CDIO工程教育式的教学方法。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所创立的“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与学习”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

经过国内外几十所高校的探索与实践,充分证实了CDIO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学生的项目应用与设计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系统掌控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显著的教学效果。《国际物流管理》是一门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课程,包含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物流运输、仓储、配送、库存控制、海关业务、产品与包装设计、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诸多知识,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供应链方案(项目)设计与策划能力的国际物流管理人才。

由于基于“理论+案例”的传统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无法实现上述课程的教学目标,而CDIO国际工程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于2007年起,经过七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国际物流管理》课程上大胆且创新性地采用了CDIO国际工程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即课程讲授伊始,首先提出一个国际供应链的项目设计要求和背景。要求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有效地集成此前所学的各门课程及本课程各章节的知识,以小组竞赛的形式,通过PPT演示汇报各自的项目设计方案。

通过该教学法的改革,使学生们切实掌握了物流的系统性,以及将以前所学的各个看似孤立的课程或单元集成起来,针对实际的国际物流项目,提出一体化的国际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能力,也解决了目前国内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法的难题和不足。学生真正掌握了国际物流的内涵和精髓,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实战和项目设计能力、创新与系统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结论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经济学、管理学与工程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需要一个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多学科的知识结构。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方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和分析与设计供应链解决方案的整体思路。但这恰恰是物流管理专业所需培养的目标,也是目前我国企业急需的紧缺人才的素质要求。

物流工程课程范文5

一、前言

自物流概念引入我国以来,物流行业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物流热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但是在高速度的背后,物流市场的不规范、物流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物流人才的紧缺和低质量等问题一直制约着物流业发展过程中量变到质变的转变。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达到100多万人。而国内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1]在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适应新的形势,纷纷开设了物流专业,可以说物流专业教育在高等职业院校日渐兴盛,并且随着物流业的高度发展,这种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截止2003年底,正式招收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及其方向的高等院校已达171所,其中,专科层次的院校为124所,占全国812所高职高专院校的15.271%。[2]至2008年,全国高职(专科)院校增加到1087所,从现有数据看,已有220所高职学院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占全国872所高职学院的25.229%,有的还专门成立了物流系。时至今日,高职院校已成为培养物流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力量。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在物流人才的培养上,多下工夫,在结合行业对物流人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拥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物流行业输送适合企业实际需要的物流人才。

二、高职物流专业设置分析

从设置物流专业的高职院校来看,总体分为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含物流经济)两大类,一般情况下,物流学科是在每个高职院校自己的相关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物流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培养形式也借鉴了这些相关学科。拿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来说,为了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该院于2002在经济管理系设立了物流管理专业,进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物流专业的师资大多来自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也借鉴了这两个专业。还有一些学校以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机械工程、物资管理、工业工程、交通工程为相关专业,设立了物流专业。因此,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设置应该以相关专业为依托、突出院校的专业特色、培养具备现代物流基本原理与方法、知识结构合理完善的物流人才。

三、高职物流专业培养方向分析

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条件和物流学科的特点,有必要对物流专业的培养方向做一个划分。根据目前我国高职物流教育的现状,现阶段可以大概把物流学科的研究、培养方向划分为以下4个方面。

1.物流管理工程方向

物流教学的重点是对物流整个系统的管理与运作。涉及的面比较广,是物流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以交通运输、物资管理、工业工程、企业管理等学科为背景的专业都可以归为这个培养方向。大部分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属于这个培养方向。

2.物流信息技术方向

物流教学的侧重点在与物流管理中信息系统的设计,运用及管理。注重信息流在物流系统中的通畅流动。如: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上海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就属于这个培养方向。

3.物流设备方向

物流教学的侧重点是物流设备与设施的设计、使用与保养、维护等。如:武汉交通职业学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现代港口物流设备及自动控制方向)、北海职业学院的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专业就属于这个培养方向。

4.国际物流方向

物流教学的侧重点是培养懂得国际物流法律与政策,国际物流事实务。能进行国际物流活动的人才。主要是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开设物流相关课程。如: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物流专业就属于这个培养方向。随着物流学科的不断完善与成熟,有必要建立物流一级学科并可考虑设立物流工程与管理系,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的中高级物流人才,并在专业培养方向上有所侧重,为不同的物流领域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物流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四、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分析

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均应具备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大块,即支撑知识、核心知识和外延知识。

1.支撑知识

由于物流学科是交叉学科,具有经济学属性、管理学属性、工学和理学属性。因此物流运作离不开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的支撑。对于支撑知识的课程的设置与不同的院校的学科背景有关。如果物流学科设置在有经济管理背景的学院,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经济管理的知识会丰富一些;设置在有交通运输管理背景的学院,运输系统的知识会丰富一些;设立在有海事背景的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知识会丰富一些。但是不管设立在哪个学院,物流专业人才的支撑知识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物流专业培养体系中应该包括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学、物流环境与地理、物流基础设备管理与养护、环境工程、运筹学等课程。

2.核心知识

是指物流专业的人才需要具备物流领域的基本知识,理解物流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会用物流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能够解决物流领域的一般问题,能够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提供工具支持。从目前来看,在高职课堂上主要开设:现代物流学、供应链管理、配送管理、商品养护与运输、物流信息技术、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物流案例教学、国际物流学、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等核心课程。

3.外延知识

一个物流人才出去以后,只有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个人素养,才能够很快的融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外延知识主要包括个人品质、法律基础、英语、计算机、语言能力、身体素质等几个方面。在大学课程中主要开设:思想道德、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法律基础、体育、大学生心理学等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外延知识。

五、高职物流专业培养体系分析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上,各高职院校不仅要突出特色,还要加强基础课程的配置,必须在“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上下功夫,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学生。因此,课程体系也要向综合化发展,整个课程体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我们根据物流学科的特点与性质,结合对各大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培养计划的了解,对物流专业培养体系建立了以下的模式。#p#分页标题#e#

1.课堂教学环节

该环节以理论讲解为主,可开设的课程有(表略)。

2.实践环节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用人单位对我们高职学生的要求也是毕业后能立即上岗。因此,实践教学已成为高职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和特色部分,物流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其实践技能课程是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确定了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后,高职院校必须构建一整套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为了培养物流管理一线、实践型、岗位操作型人才,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强化实际操作与技能。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应该选出针对培养目标的实用性理论知识,增加实际岗位训练和实务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考虑采用以下实践教学模式。

(1)建立校内物流专业技能训练中心 校内建立物流综合实训室,包括物流功能实训、供应链一体化实训、物流装备与技术实训。按照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保证学生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模拟实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例如,我们可以建立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和“第三方物流”模拟实验室,利用教学软件模拟企业实操流程,让学生进行定岗训练;同时,我们还可以建立配备有“自动分拣机”、“条形码识别机”、“标准化集配车”等设备的物流管理模拟配送实验室,用于物流配送各环节的实践性教学。此外,应配置合适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人员,以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作和应对未来的专业发展。

(2)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建立实习基地是我们加强实践教学的有力保障。一方面,由于理论教学对有些专业知识、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可组织学生去物流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或把相关课程安排在企业中,并邀请有经验的物流工作人员进行实践指导和知识点的讲解。另一方面,学生在经过专业知识和模拟实训后,一般能满足企业相应岗位的任职要求。不过,学校的模拟训练环境与企业实际运营环境毕竟有一定差距,为了真正能培养出具备一定操作、实践型的实用人才,保证达到培养目标,实现专业主干课程的消化,将课堂知识实践化,最大可能的实现学生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零距离,就必须经过企业实地演练这一环节。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与运输企业、仓储配送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合作,建立校外教学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相相关物流企业或物流岗位进行顶岗实践。同时,还应安排相关老师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跟踪与指导,为学生提供岗位实习计划、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指导学生完成顶岗实结。在此特别提出的是,对于毕业班学生的顶岗实习,我们除了要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外,还应尽量争取使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可以留在该单位,以部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3)招企业进驻学校 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资源,学校与企业可采取新的合作方式,由学校提供场地、管理,由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师资等,即学校留有一些实训空间,招企业进驻学校,而企业的运营可由物流专业的学生参与。如“华润万家校园超市”进驻于各大高职院校,首先选派华润万家的管理人员组织学生培训,然后提供商品给校园超市,由在校学生全权负责校园超市实体店的运营,包括超市中商品的定价、进货、理货、销售、货款结算、退货、运输等。这样不仅打破了部门、行业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而且也为物流专业甚或其他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和实践锻炼平台。

(4)积极开展各类物流竞赛活动 组织学生团队参加全国性物流知识、技能竞赛,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进取精神。

(5)举办各类专题讲座 聘请高等院校和著名企业的物流专家和代表定期地为学生开展专业知识和行业动态方面的讲座,使学生及时了解物流行业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3.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环节

目前,我国的很多行业都设置了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和行业准入制度。为此,国家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实行“双证书”制,也就是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在取得高校毕业证的同时,还拥有“职业资格(技能)证书”。但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做不到学校教学与“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试的同步完成,经常是学生在校学完专业课程,通过校内考试即可。学生如要考取“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则要另外参加考前培训,重新组织考试。结果是费时、费力、通过率不高。高职院校要想真正实施好“双证书”制,必须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将“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试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直接引入到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3]同时,有条件的学院还应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近早在学院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方便学生的培训和考证。目前,物流专业可以考的资格证书很多,如报关员、外销员、外贸单证员、助理物流师、进销存管理师等。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在指导学生考证时,应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培养目标及物流行业岗位要求,有所侧重和选择,但要注意尽可能多的提供可考取的证书类别,使学生在考证上能有更多的选择。此外,还可以考虑在相关专业之间进行证书替换,如,学生可以用助理电子商务师证替换助理物流师证,或用高级营销员证替换物流师证。这样即能保证学生的“双证书”要求,又可以满足个别学生的不同需求,以拓展学生的就业面。

六、高职物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分析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物流管理作为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师资力量极为匮乏,教师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拔尖教师数量少,社会经验少,且大多数教师原先所从事的并不是本专业,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经验不足。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在开办物流专业上整体起步较晚,使得许多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课程专业建设上尚处于摸索阶段,物流的整体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如何构建一支高素质的物流师资队伍,已成为高职物流教育目前所面临的一个最为迫切的任务。我们认为各高职院校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打造一支优良的物流师资队伍。第一,引进高学历人才,派遣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物流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和硕士学位。第二,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派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三,鼓励教师参加全国物流专业师资培训班和物流方面的学术会议和论坛。第四,从企业、社会和有关学校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中选聘兼职教师。#p#分页标题#e#

物流工程课程范文6

已有较多学者探索交通运输和物流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侧重于从OBE理念、情景模拟法、案例式实践化教学、校企合作、混合式教学等方面。但是鲜有从思政教育理念融入该课程的角度进行教学改革研讨,仅有东南大学何杰老师研究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课程思政建设是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思政专业建设重要前提和基础,探索《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思政教育的新路径、新方式对于交通运输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路径重构

将思政教育理念、目标融入《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中,合理利用多元教学平台和内容形式,革新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具体包含:确立教学和思政目标、挖掘思政教学内容、构建课程思政矩阵、细化教学案例设计、强化教学效果评估等内容。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通过全面梳理国家交通战略和深入挖掘课程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精准识别专业知识与思政育人的结合点和角度,有机统一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素养的同时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水平。确立教学和思政目标:强化“价值引领”教学目标,融入思政思想理念于交通运输专业课中,在教学中增加国家政策方针战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国家民族自豪感、使命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挖掘思政教学内容:以教学与思政目标为导向,对照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梳理国家战略方针、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教学大纲,寻找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的结合点、角度。构建课程思政矩阵:梳理课程章节内容思政要素、对比不同课程内容与思政要素的结合度、典型性关系,排序思政要素重要性,确立不同教学章节重点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和结合点。细化教学案例设计:基于课程思政矩阵,针对各教学章节和内容,搜集思政教学资源和材料,细化设计教学内容、形式,以知识传授为基础,突出思政要素呈现,构建典型思政教学案例。强化教学效果评估:基于“价值引领、能力提升、知识传授”教学目标,构建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融入思政教育理念的课程评价方式,注重教学反馈,不断改进课程思政效果。

2课程专业目标与思政目标

(1)课程专业目标。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能针对特定需求,运用运输系统规划、设计、组织、管理等理论解决交通运输复杂工程问题;理解并掌握交通运输(道路运输)工程实践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2)思政育人目标。培养学生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能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建立高远的国家战略意识和担当使命感,为实现交通强国战略做贡献;树立学生的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精神,立志服务于我国交通领域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3课程思政内容挖掘

基于《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章节教学内容,各章节挖掘思政要素如表1所示。

4课程思政矩阵与典型教学案例

4.1思政矩阵。基于课程内容思政要素挖掘、内容与思政要素结合度及典型性关系,形成课程思政矩阵,如表2所示。

4.2典型教学案例。以第2章运输与物流体系规划中的“物流运输通道规划”和第7章现代运输与物流系统发展动态中的“绿色物流”为设计案例,分别以“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为重点思政融入要素,下面将从设计理念、案例内容、实施过程和育人效果反馈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4.2.1案例一:“一带一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

(1)设计理念。“家国情怀”思政点重点融入:以提出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为思想政治元素,与第二章内容“运输与物流体系规划”有机结合,以“一带一路”为切入点,讲授国际物流大通道空间、时间和经济特性的同时,引导学生立志投身于国家大方针、大战略,帮助学生树立国家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案例内容和实施过程。观看《一带一路》纪录片片段,分析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运输物流内容,讲授国际物流运输大通道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影响特征和经济推动特性,强调“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中国、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立志投身于国家发展的激情和志向;预习《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课堂上增加讨论发言环节,请学生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中的大通道为例,说明其时空特性和经济特性,特别说明通道对于区域省份经济发展和国家四大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作用。

(3)育人效果与反馈。通过学习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学生不仅对运输物流通道的空间、时间和经济特性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同时建立了宽广的世界视野和战略大局观,燃起了专业学习热情和国家自豪感,深刻认识到个体工作对于国家战略实施实现的重要作用。

4.2.2案例二:发展绿色物流,保护地球生态

(1)设计理念。“社会责任感”思政点重点融入:以绿色物流发展史作为思想政治元素与绿色物流目标、功能内容相结合,在传授绿色物流目标功能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发展绿色物流的原因和未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保护地球生态的使命感。

(2)案例内容和实施过程。观看《绿色物流》介绍视频片段,帮助学生对绿色物流的源起、定义、功能和实现方式有全面直观的了解,讲授绿色物流发展历程、必然性和重要性。强调绿色物流是行业、经济、社会、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重点说明绿色物流的定义、目标和实现方式,让学生认识绿色物流是贯穿运输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同时涉及多个行为主体,从而深刻理解发展绿色物流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

(3)育人效果与反馈。通过学习绿色物流发展历程、定义、目标、管理措施,学生不仅对绿色物流的由来、基本定义和实现方式有了理论认识,同时理解了绿色物流发展对于行业、经济、社会和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从而选择从事物流绿色化方面工作,学生普遍反馈对于现代低碳环保运输、车辆电动化发展有了本质的理解。

5结论

本文重构了《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的教学路径,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课程,建立课程思政矩阵,优化完善教学案例,有机统一“价值引领、能力提升、知识传授”,达到专业课与思政课的“齐头并进”目标。思政教育工作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积累、广博的学术视野。同时对老师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养、国家战略方针政策理解要求都很高。需要紧紧把握总书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精神,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方式,聚焦思政教育要素,贯穿教育教学过程,培养专业水平过硬、思想水平过关的新工科本科生。

参考文献:

[1]李立周.新时代教育工作语境下“物流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策略[J].物流技术,2022,41(3):143-147.

[2]孙海云,赵晓宇.高校课程思政在运输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现路径[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5):106-108.

[3]姚娟娟.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物流专业课程的教学探讨——以“国际海洋运输”为例[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2(6):103-104.

[4]陈月明.精准思政视角下“运输管理”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物流技术,2022,41(2):133-137,155.

[5]陈绍炯,李淑娟.基于三全育人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以“国际物流”课程为例[J].物流技术,2022,41(1):134-137.

[6]刘嘉欣.OBE教学理念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J].物流技术,2022,41(1):151-155.

[7]李华.基于课程思政的《冷链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物流科技,2021,44(12):168-170.

[8]王琳,殷勇,户佐安,等.结合课程特点的交通运输系统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大陆桥视野,2021(6):127-128.

[9]何杰,夏荣霞.《道路运输系统规划设计与组织》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8):87-88.

物流工程课程范文7

关键词:OBE教育理念;CDIO教育理念;教学改革;混合式教学模式;案例教学

0引言

课程教学质量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进而提高高校专业竞争力和就业水平的重要基础。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必需掌握的重要能力之一,更是用人单位最关注的能力之一。目前物流行业发展较快,市场对应用型物流人才需求非常旺盛,尤其是对具备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的物流人才需求较大。而据相关学者研究表明,目前高等院校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侧重于管理类内容的教学,缺乏定量分析的设计型和工程型内容的教学,导致学生所学内容较空洞,不具备工程与设计能力,无法更好地将理论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而课堂案例教学是弥补设计型和工程型教学内容缺失的重要途径。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basedEducation,OBE),最早起源于美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是成果导向型的[1];而CDIO教育模式是以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全生命周期为背景的教育理念为载体,以CDIO教学大纲和标准为基础,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和获取工程能力,是过程导向型的。通过OBE理念与CDIO教育模式的结合,可更好吸纳两者的优势,更好发挥其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理论指导和引领作用。因此,基于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效果相结合的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同时,此种教学改革的实施可有效提高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严峻就业形式下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就业需求,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1文献综述

围绕OBE教学理念的应用研究方面,牛佳等(2020)初步探索了OBE教学理念在工科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具体路径[2];杜学领、张开智(2020)指出,数字化实验与OBE教育理念高度契合,能够满足“新工科”背景下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OBE理念的数字化实验教学设计原理和实践案例[3];淳柳等(2021)研究发现,基于OBE理念的研究生英语教改模式与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可以较好地促进学生专业素养与实践技能的双提升[4]。在CDIO教育理念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王保建等(2016)研究了双导师背景下,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课程教育改革及实践方案[5];张建军(2017)基于CDIO教育理念,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评价指标体系,深入研究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路径[6];余发军等(2020)以物联网课程为例,提出了基于CDIO教学理念的课程教改和实践应用方式[7];严小燕等(2020)提出了基于CDIO理念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及具体路径[8]。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曹彩凤、曾东香(2020)研究指出,CDIO教育模式可较好地实现OBE的教育理念,因此两者的结合对于更好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价值[9]。基于此,较多学者站在不同视角,研究了OBE与CDIO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的应用场景和实践路径,如姚晓林等(2018)构建了基于OBE-CDIO理念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框架,从而改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10];宫培松等(2020)指出,将OBE-CDIO教育理念引入BIM实践教学改革中,可以较好的提高与行业需求相匹配的专业技能[11];崔洪振等(2021)基于OBE-CDIO教育理念,以软件工程课程为例,设计了课程培养达成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课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综合评价[12];刘爱群等(2019)初步探索了将OBE-CDIO理念融入安全工程专业教学,从而提升课程整体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13]。综上可得,目前相关学者分别基于OBE和CDIO教育模式研究工科专业或课程教学改革的较多,而研究实践性较强的管理类课程的相对较少,且学者们围绕以上两种教育理论主要研究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体系构建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缺乏基于OBE与CDIO相结合的理论,以教学案例为突破口,实现对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问题的深入探讨。本文拟结合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特点,基于OBE与CDIO相结合的理论深入研究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研究成果的实施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能力,进而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同时,通过此次教学改革可真正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与时俱进,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2基于OBE-CDIO理念的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理论框架

OBE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收获高标准、高质量的学习成果,同时注重持续改进,是结果导向型的;而CDIO教育模式的核心是尽可能接近工程实际来设计课堂教学,侧重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注重过程的衔接性、科学性、完整性和管控度,是过程导向型的。对于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而言,首先,基于OBE理念预期教学产出,反向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其次,采用CDIO教育理念,以课程案例教学内容设计为突破口,反向设计课程教学体系,从而确保案例教学能够满足实际需要;而采用CDIO教育理念指导的课程教学设计可作为实现课程教学预期目标的有力手段,将OBE理念与CDIO理念进行有机结合可更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教学、学生考核方式乃至整体教改方案,提供最接近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以确保学生达到行业要求的能力水平。基于OBE-CDIO理念的课程教学改革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首先,充分调研用人单位对物流系统分析、设计与优化等岗位物流人才的能力需求;其次,围绕岗位能力需求,采用基于OBE的教学产出理念,明确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基于CDIO的教学过程理念,围绕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等四大维度,设计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结构、教学过程的考核方式以及整个课程的教学改革总体方案;紧接着,实施教学改革总体方案,并基于对学生与相关用人单位的调研数据来对教学效果进行总体评价;若用人单位的能力需求与学生的实际能力或课程教学目标存在差距,则需要进一步立足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岗位能力需求,基于OBE的教学产出理念来重新设计和修正教学目标,进而重新调整教学内容以及后续的教学改革总体方案,从而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逐步迭代升级的基于OBE-CDIO理念的课程教学改革理论框架。

3基于OBE-CDIO理念的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路径

3.1明确用人单位的物流能力需求。通过在智联招聘网搜索物流类岗位,之后详细梳理每个岗位所需要的与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相关的岗位职责和能力,紧接着对岗位职责能力进行归类划分,可得学生需具备的物流能力如表1所示。主要包括物流系统需求分析能力、物流系统控制和流程优化能力、物流系统分析能力、物流节点选址及网络规划能力、运输系统规划设计能力、提供物流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以及物流系统综合评价能力等。

3.2基于OBE教学产出理念的教学目标设计。围绕上文分析得出的物流能力,采用OBE教学产出理念,反向设计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得教学目标能够满足学生所需的物流能力要求,如表2所示。

3.3基于CDIO教学过程理念的教学内容设计。围绕上文研究得出的教学目标,采用CDIO教学过程理念,系统深入设计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同时,为了使得教学内容能够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重点通过案例教学方式来实现学生的深度参与,进而提高学生物流系统分析、设计与优化的能力。在案例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可以围绕校企合作物流项目、教师物流类科研项目(包括政府类科研课题、企业类科研课题以及纵向科研课题等)、物流专业优秀本科/硕士毕业论文、物流类创新创业项目以及物流类企业的最佳实践等五个方面探索课程案例库建设。由于以上科研项目的设计与实施都是基于系统思维,依托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相关理论,围绕物流的某一具体方面进行的系统性研究。因此,可结合课程的特点,基于物流系统的理论,将以上科研项目等的设计框架及实施成果以教学案例的形式进行呈现,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学生更好掌握课程内容,提高其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乃至创新创业能力等提供坚实基础。

3.4教学过程考核和教学改革总体方案。在明确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逐步调整课堂教学方法,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采取课前、课中、课后紧密结合,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教学过程。通过混合式教学改革,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合理分工,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以及线上与线下教学环节的合理布局。同时,围绕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调整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单元设计、课时分配等内容,修正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等。如围绕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比重,改革考核评价方式,适度加大针对案例教学以及学生的物流系统分析与优化实验报告的考核比重,降低课堂理论教学的考核比重。同时,也要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平台,结合学生课前预习和提问、课中参与讨论、课下投票和作业等环节,构建线上与线下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科学、客观评价,最终形成符合OBE-CDIO教育理念的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总体方案。

物流工程课程范文8

关键词:产教融合;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模式;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7年10月18日,同志在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发展“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是实现应用型高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途径。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受各方面因素干扰,人才供给侧与产业结构需求侧不能完全相适应,因此,深化产教融合对于培养优秀教育人才,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产教融合是实现应用型高校跨越式发展和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等方式实现高校与产业的深度合作,从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甘俊伟等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情况,基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思想,提出深化校企改革、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等策略,提升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水平[2]。张彦春等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综合分析法,对我国工程管理硕士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培养目标并借鉴国外工程管理硕士办学经验,在课程设置与培养环节等方面对我国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提出对策与意见[3]。吴仁华等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为切实解决工程管理专业团队的师资力量提供策略,同时依托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的培养,探索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教育师资建言献策[4]。徐水太等以“一带一路”的背景分析工程管理硕士培养的现实意义,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深化师资教育改革两个方面,提出加强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措施[5]。蔡彬清等应用OTP模式,从培养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角度进行探求,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真实的培养需求,以期实现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6]。从上述分析来看,各高校应更加注重产教融合下教育教学体制的建设,本文以物流工程与管理领域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模式研究为例,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模式中的问题,旨在为我国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借鉴。

1物流工程与管理领域专业设置与方向

自2019年工程管理硕士(MEM)改革后,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招生方式与培养模式开始发生改变,随着物流行业近年来的发展,高校开始注重物流人才的教学培养。截至2020年7月,全国共91所院校设立物流工程与管理硕士点,地区分布如图1所示。其中:985院校14所,占比15.38%,211院校共34所,占比37.36%。由图1可以看出,华东地区开展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的高校数量最多,占比37.36%;其次是华北地区,占比25.27%;再次是华中地区、东北地区,占比10.99%和10.00%;最后依次是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华南地区,分别占0.08%、0.07%和0.02%。从开设学院类别来说,大都将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开设在经济管理学院,其次是交通运输学院,设立为商学院的数量也较多。从开设的研究方向来说,设置不同学院分别有其不同的侧重方向,经济管理学院侧重于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企业管理和物流经济分析等方向;交通运输学院侧重于供应链优化与风险控制、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等方向。

2产教融合下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系统的教育教学体系尚未规范、成熟。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的开设,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不断促进着自身教学体系的完善。2019年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调整了招生方式,之前教学体系偏向工科方向培养,主要是培养学习技术,研究物流系统的资源配置、供应链协调与路径优化等工程领域,而物流工程与管理改革后则偏重于学习物流管理知识,目标为培养具有逻辑思维的管理层人才。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设立应主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在培养过程中缺少较为鲜明准确的教育教学体系设立,教学过程不仅会造成学生获取知识范围受限,而且容易给学生造成困扰,使其对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如何进行实际运用产生困惑,最终或许会导致不利于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发展的现象出现。

2.2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师资体系构建不全面。强大的师资力量是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推力,所谓“严师出高徒”也突出师资力量的重要性。在工程管理硕士培养过程中,如果缺乏优秀的青年教师,便无法将国外等优质教学资源与教学思想引入到国内,从而达不到促进国内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的目的。同时,缺乏优秀的教师资源也会使教学与实践相分离,物流学科主要注重培养具有基础技能与管理知识的人才,仅有书本知识离达到教学要求相距甚远,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物流专业人才是改进物流工程与管理硕士培养模式的重点。

2.3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能力未统一。据有关院校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只有17%左右的大学生毕业后可基本独立工作,另外83%的大学毕业生还需要利用2~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锻炼才能独立上岗[4]。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如何运用有限的课程体系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物流专业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现代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高度对接,学生才能做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有问题,从而推动物流行业的向前发展。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不仅仅能够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更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提高整个人才队伍的素质与水平[5]。因此,培养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能力相结合的物流专业人才,是各大高校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2.4缺乏人才使用信息反馈机制。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与实践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教授,还需要物流经验丰富的社会人员参与,这对高校来说,是个较难解决的问题。在教学管理与实践方面,高校应当多听取有经验的企业工作人员的建议;在人才评估与评教调查等方面,校方也应当邀请企业员工参与。向企业输送物流人才时,企业应在与高校签订合同的同时,也与高校签约建立人才使用的信息反馈机制。建立适当的人才使用信息反馈机制不仅可以实现物流人才的高质量培养,与企业建立长久人才输送关系、避免物流人才的浪费,而且将物流人才的使用信息进行反馈,会反过来推进高校物流课程体制的变革,高校可以通过反馈机制更改相应的课程模式,培养更为合适的物流人才发展的课程体系,从而形成校企双向互动、良性共同发展。

2.5校企合作制度不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已经成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流。校企合作其实是一种开放式的人才利用模式,学校和企业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开放式教育交流的场地,学校为企业提供合适的人才,实现人才和市场的紧密结合。目前,国内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设立大学生科技园区、校内支持技术转让、创办校办企业、设立实习基地等[6]。这些校企合作模式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设立的大学生科技园区,易出现人才培养过于区域化,不利于先进理念的引入;再如实习基地的设立,操作不当可能会引起实验过于规模化、老旧化,缺乏创新性。校企合作制度不完善,高校培养的物流人才无法与企业所需相匹配,企业内部耗费大量财力物力进行再培养,将会形成浪费时间与资金的现象。如果能够改善校企的合作制度,将减少物流人才流失,更为企业节约人才培养成本,达到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效果。

3产教融合下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模式策略

3.1形成较为规范且成熟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较为规范且成熟的教育教学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几点内容。首先,教学材料应该围绕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内容与模块设定除了公共管理类课程之外,还应设定公共基础课与方向选修课,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处理真实突发情况的能力,结合企业自身需求创办特色专业。其次,教育实践的薄弱环节也应加强,确保在当前课程体系的规模框架下,设立前沿专题讲座,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与组会的形式分别进行,也可以邀请企业专家作为指导教师进行场外指导,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与组会,将实践教学与系统知识相结合,培养质量高、专业性强的高素质物流人才。最后,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也应适当提高。物流专业是一个交叉性学科,加之与实际联系较为紧密,传统教学体系的设立大多忽视学生与教师课堂互动这一重要问题,单一强调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被动接受。如果将传统课堂翻转为趣味课堂,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将改变这一固定模式,学生更易将课堂理论知识消化,教育教学将取得良好效果。

3.2改进教学方式,推进“双导师”制。传统课堂授课大都以课本为主,课堂案例为辅,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课本知识。由于物流专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离不开对现实情况的分析与思考。因此,高校在改进教学方式时,应注意抛弃传统固有甚至老旧的课本知识,将最新的物流知识与实际物流运作过程中发生的情况进行汇总,在课堂上结合实际案例统一授课。在完成教学方式改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科知识与专业能力的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入前沿热点问题与技术,实时更新课堂内容,实现对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的全面培养。针对师资力量薄弱这一重点突出问题,高校要积极引进青年优秀教师,在教师遴选上,需按照国家规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规格来进行选择。在校外导师的选择上,更应该严格考察其是否符合相应标准。校内与校外导师交流方面,高校应设立一套稳定的沟通平台,利用双导师的优势来促进人才培养。“双导师”制的优点还体现在对于项目的推进与合作交流,以项目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实现物流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3.3建立学生评估与人才使用状况的反馈机制。高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在向企业输送后,由于缺少相应的评估与使用状况反馈机制,高校无法接收到向企业输送员工的真实状态,这不利于后续人才培养,容易造成人才培养脱节等现象。为此,设立相应的学生评估与人才使用反馈机制,可以改善此类状况。首先,要保证高校与企业间有畅通的信息流通渠道。其次,建立配套的咨询服务体系。咨询服务体系内容包括高校与企业两方面,高校可以利用该体系得到人才使用状况的信息,而企业也可通过该服务体系向高校传递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改进建议。最后,建立流动信息监督机制[6]。为确保高校与企业间信息交流的准确性,建立相应的信息监督机制,保证两者间信息流通的准确,若有故意篡改、恶意破坏校企合作等现象,该监督机制可发挥其作用,可以确保校企合作长期、良性发展。

3.4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学的核心,而企业是学生实践专业知识的场所,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格外重要,规范的校企合作制度必不可少。要形成规范的校企合作制度,首先,校企双方要达成相应的共识,高校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企业以招聘具有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目标,在兼顾两者目标的基础上,双方达成共识,共同为人才培养、物流行业的发展做出努力。其次,加快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平台、提供实际演示,校企双方应积极完善教学基地相关设施设备,以便学生进行观摩学习。最后,加强双方合作监督管理。在校企双方合作时,应加强对两者合作的监管,确保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结合行业对人才需求进行培养,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5国家强化相关扶持性金融政策支持校企合作培养的支持力度。国家鼓励相关金融机构在不违反原则性的基础上支持产教融合项目,加大对产教融合性实验基地的建设投资。加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投资建设,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大力支持国有企业等在高校设立产教融合的实验基地,并鼓励地方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另外,国家也支持职业院校和高校建设产教融合的实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

4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我国高校设置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的基本情况、产教融合背景下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相关对应策略等三个方面,对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统一梳理。研究发现,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我国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仍然存在着教育教学体系不规范、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能力还未统一等问题。进而提出规范教育教学体系、“双导师”制以及完善校企合作等培养模式。本文通过对产教融合下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究,旨在为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建设提供借鉴,为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王琦峰.产教融合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物流工程与管理领域为例[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20,33(4):90-95.

[2]甘俊伟,李进军.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物流技术,2019,38(8):148-153,160.

[3]张彦春,王孟钧,邹德剑,等.工程管理硕士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1):119-122.

[4]吴仁华,蔡彬清,陈群.依托工程管理专业学位培养现代职教师资的探索———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5):19-24.

[5]徐水太,张超美,冯羽生.“一带一路”背景下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6):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