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安全的重要性范例6篇

资源安全的重要性

资源安全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信息资源特性;信息资源安全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7

近年来,民办高校逐步实现了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但是,由于民办高校起步晚,信息安全技术相对落后,致使其信息资源安全无法得到有效地保障。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信息资源安全,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影响民办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1 加强民办高校信息资源安全保障的必要性

近年来,各民办高校对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民办高校信息资源安全[1-5]问题也日益突出。目前,关于民办高校信息资源安全问题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还不很成熟,国内外也缺少相对成熟的成套理论与通用模式,因此,如何有效地对民办学校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探索各种民办高校信息资源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已经成为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民办高校信息资源特性

概括下来,民办高校信息资源具有以下特性:

(1)来源开放性。民办高校的某些信息资源可由校内外人员以各种途径和传播。所以,这些信息资源是开放式的,也往往是比较难管理的。

(2)内容多元性。由于大多数民办高校都已拥有了自己的各类信息系统,因此,信息资源也因信息系统内容不同而呈现出多元性。

(3)政策动态性。在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信息资源现状,决策者不同时期的决策也具有差异性,使得信息资源具有浓重的政策动态性。

(4)影响广泛性。目前,民办高校大部分信息系统师生参与度高,涉及面广,若不能及时处理由此引发的安全问题,将会可能影响正常教学活动展开、科研办公等,甚至可能会造成混乱。

(5)问题突发性。随着民办高校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关于信息资源的问题复杂多变又非常隐蔽,若出现了安全问题,在极短时间内就可通过网络引起校内外人员关注并被迅速传播,极易引发突发性信息资源的安全事件。

3 民办高校面临的信息资源安全风险

由于民办高校信息资源的不同特性,其引发安全问题也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然而,由于信息资源安全问题的隐蔽性与复杂多变性,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民办高校面临各种可能的信息资源安全风险。

3.1 信息资源安全宣传教育力度不够,部分师生安全意识淡薄

由于自身体制的原因,大多数民办高校对信息资源安全的重视不够,较少开展关于信息资源安全的各种宣传教育与培训活动,导致部分师生安全意识不强,在使用相关信息系统时,往往只注重使用,并未过多地顾及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只能被动地解决信息资源安全问题。

3.2 信息资源安全培训欠缺,信息安全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虽然各种信息系统已在大多数民办高校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缺乏专业的信息资源安全管理人才和配套的信息安全培训,造成现有信息安全人员技术水平相对不高,无法及时发现并处理信息资源的安全隐患,影响了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

3.3 信息资源安全保障投入有限,缺乏信息安全总体规划

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民办高校资金匮乏,对信息安全保障并未进行过多地投入,也没有设置专门负责信息资源安全的部门。另外,民办高校缺乏信息资源安全总体规划,当出现信息资源安全问题时,往往只能被动地解决,没有一整套的信息资源安全预警机制来防范,从而给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由于安全意识淡薄,宣传不到位,没能引起相关部门关于信息资源安全问题的足够重视,使得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缓慢,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信息资源安全风险,成为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4 民办高校信息资源安全保障的应对策略

为了更好地推进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民办高校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宣传信息资源安全,强化师生安全意识,开展必要的专业信息资源安全培训,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信息资源安全人才队伍。要做好民办高校信息资源安全保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

4.1 强化监督与管理,加强信息资源安全培训和宣传教育,增强信息资源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切实提高信息资源安全管理水平

一方面,民办高校可以每年度定期组织相关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安全教育培训,普及信息资源安全知识。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可以通过讲座、校报、校内广播、网上浏览等多种形式来普及安全知识,对广大师生进行信息资源安全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信息安全环境。

4.2 加强信息资源安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专业信息资源安全人才

信息安全人才队伍建设是建立民办高校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和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各民办高校应该围绕信息资源安全需要,不断完善信息资源安全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打造一支富有信息资源安全意识、信息管理技术过硬的信息资源安全人才队伍。

4.3 多种方式提高民办高校信息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民办高校可以定期对已有的各种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安全检查,加强对各种信息资源的管理,及时进行信息安全产品更新换代,减少信息资源安全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努力提高民办高校信息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4.4 构建民办高校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信息资源安全问题具有内容多元性的特点,正是这个特点,单一的信息资源安全防范措施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出现的信息安全问题。通过构建民办高校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将会有效提高民办高校信息化水平。

5 结论

随着高校信息化的逐步深入,民办高校信息资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在分析了民办高校信息资源安全保障的必要性后,本文归纳了民办高校信息资源安全特点,提出了目前民办高校面临的信息资源安全风险,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民办高校信息资源安全保障对策,力图达到提高民办高校信息化水平,保证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研究目的。

参考文献:

[1]熊平.高校信息安全教育改革[J].科技咨询导报,2007,10:167-168.

[2]邓吉平.论新时期高校信息安全保密工作[J].科技创新导报,2008(35):178-178.

[3]杨莹.高校信息安全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4(36):2955-2956.

[4]杨建国.网络环境下高校信息安全的管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2):61-63.

[5]孟坛魁,梁艺军.高校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6):122-124.

作者简介:何建仓(1984-),通讯作者,男,河南新乡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粗糙集、粒计算;巨筱(1976-),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牛丹丹(1985-),女,助教,研究方向:LTE协议栈。

资源安全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旅游资源;资源安全;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标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开展各项旅游活动的载体.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由于各项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措施不到位、经验缺乏、加上旅游者自身安全意识淡漠以及对旅游安拿问题研究相对滞后等诸多原因,旅游资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如稀之宝的敦煌壁画和雕,面临风化剥落的威胁;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的汉白玉浮雕、铜制品,遭受酸雨的侵蚀;一些曾扬名灭下的苏州园林和庭院,正从地图上消失;举世闻名的云南石林,也越来越受到人为的破坏……与此同时,旅游地传统的民风民情文化逐渐被异化、冲淡或消失等等.自然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即使在一定程度上能更新但也不能恢复原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一旦被毁将就水远失去,旅游资源安全问题应该引起足够关注.因此,深入旅游资源安令研究,加强旅游资源安全管理,对旅游资源进行安全评价,查找、分析和预测旅游资源安全系统存在的危险、隐患,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

1.1旅游资源的定义国外把旅游资源称作旅游吸引物(touristat—tractions),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而且还包括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因素,甚至还包括舒适快捷的交通条件.而在我国,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视角,对“旅游资源”概念的具体界定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认识,提出了许多关于“旅游资源”概念的表述.但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的是:“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等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涵盖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类型.

1.2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生产资料,是旅游活动最基本的载体.换句话说,旅游资源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稳定,旅游资源安全的内涵和意义深远.谷树忠,等人(2006)在综合各种解释和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资源安全”的基本定义,所谓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这个概念揭示了资源安全的本质,在我国使用较为广泛.鉴于此,我们可以得出,旅游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可以获得稳定的旅游资源供给,同时旅游资源基础难以依存的生态系统处于良好或免遭不可恢复破坏的状态.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旅游资源需在数量、质量、结构和功能上保证持续、稳定的供给.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需考虑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各地区在旅游开发利用时,做到有一定的旅游资源赋存量或储备量,以备及时、持续的利用.二是人们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保证旅游资源基础的生态系统不被破坏.旅游资源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对外进行着物质、能量的交换,以维持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平衡.此外,我国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去分析和探究旅游资源安全的本质内涵.如:从经济学观点来看,是指其对一个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具体来说是指旅游资源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状态.在旅游生产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资源的占有和使用过程,以及原始提取、加工改造中,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改变、可利用范畴的延展或局限;在旅游资源分配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所获利益的再分配问题;在旅游产品交换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产品在市场流通渠道中的畅顺;在旅游资源消费中的资源安全,是旅游者对作为旅游产品载体的旅游资源的占用与消耗.消费结构越合理,旅游资源利用效率越高,对资源的破坏越低.从可持续发展观点看,旅游资源安全是指是在生态与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基础之上,旅游业的发展要以不破坏其难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他资源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观念,运用科技创新方法,维持生态系统与人文环境的动态协调,实现可持续利用资源并且有助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利用.由此可见,旅游资源安全的内容丰富,需要深入探讨.2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的“天一人一机\"系统旅游资源安全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通过对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和内涵的研究,我们将影响旅游资源安全的因素分为三个子系统,即旅游资源安全状态应由生态子系统(天)、行为子系统(人)和保障机制子系统(机)三大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2.1生态(天)子系统生态子系统是天然禀赋状况,是旅游资源安全的基础,为旅游资源安全提供基本保证.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主要由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结构、质量和资源的承载能力等组成.一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种类、结构的多样性增加了旅游资源供应的安全性,也满足多样性的旅游需求,促进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资源的质量越高,开发利用的成本越低,利用效率越高,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度开发,所以旅游资源的安全程度也就越高;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数量做保证,某种程度上说,数量越多越安全;另外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抵御自然等灾害能力越高,则安全的保证程度越大,反之资源短缺、脆弱,安全的可靠程度就低.保证旅游资源的生态子系统的安全,就是要维持生态系统在数量、种类、结构等方面平衡,实现旅游资源的自我更新和恢复.

2.2行为(人)子系统行为子系统是人类的行为对旅游资源安全影响的直接作用力,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行为、旅游企业经营行为、以及旅游者行为等构成.旅游资源安全问题的很大方面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例如:开发商在景区的大量建设、过度开发;旅游企业过分商业化、舞台化,扭曲民俗旅游资源的原始性;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旅游者外来文化对旅游地的传统文化的冲击等.旅游资源的行为子系统的安全,就是树立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观念,防止n-目开发、重复建设、模仿跟风;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防范经营过程中造成生态破坏;严厉禁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减少旅游者的“碳足迹”.

2.3保障机制(机)于系统旅游资源安全的保障机制子系统主要为生态、行为子系统的安全提供组织制度和物质技术保障,它由安全管理组织、安全政策制度、安全资金技术、周边礼区保障、事故保险等方面内容组成.安全管理组织是整个旅游资源管理的组织保证;安全政策制度关系到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的有力执行;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离不开资金、技术的支撑;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离不开剧边礼区的支持;旅游资源安全保险是规避、化解旅游资源利用过程中遇到风险的有力手段.保障子系统的内容共同为旅游资源安全的提供安伞保障.在旅游资源安全系统中,生态子(天)系统安全为旅游资源安全提供皋本保证;行为(人)子系统安全决定于行为作用力的正负,正向作用力可以减少旅游资源发利用中的损失,是旅游资源安全系统的重要推动.保障机制(机)子系统是为旅游资源安全的生态、行为子系统提供管理支持、资金和技术等保障,是生态子系统和行为子系统安全的重要调控.3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1旅游资源安全的研究现状关于资源安全的评价研究成果较多,如王礼茂(2002)分析了影响资源安全5个主要因素(资源本身的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运输因素、军事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14项指标,初步组成了资源安全的评估指标体系;姚予龙、谷树忠(2002)研究了资源安全的机理,阐释了资源安全的经济学含义;梁亚红(2008)。WWW.133229.COm在明确影响自然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资源因素、政治因素、运输因素、经济因素、军事因素、技术进步和资源替代因素)基础上,构建了含有资源禀赋状况、资源开发状况、资源进口安全、政治安全因素、经济安全因素、运输安全因素、军事安全因素7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的自然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内容较为全面.然而,国内外关于旅游资源安全层面的研究不多,学者大多是探讨旅游资源的评价。和旅游资源安全『口j题产生的原凶12-14~,认为主要南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造成;另外,我国还有些学者针对旅游地生态安全进行_r评价,如曹新向(2006)¨根据生态足迹模型,并以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和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的比值米确定旅游地生态安全的状况,构建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周国海(2009)¨以生态安全理论为基础,应用压力一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了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压力指标反映人类活动给环境造成的负荷,状态指标表征环境质量、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状态,响应指标表征人类面临环境问题所采取的对策与措施.它较好地反映了自然,经济,环境,资源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些研究都是旅游资源安全的重要内容,对于构建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不乏有启示意义.3.2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和系统分析,以及参考已有的相关文献,同时按照层次分析法的结构,提出旅游资源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共分三层次(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共23个指标,其中生态(天)子系统包含8个指标,行为(人)子系统包含9个指标,保障机制(机)子系统包含6个指标,具体见表1.

3.2.1生态(天)子系统指标构成生态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于判断其对日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的影响程度,包括:①旅游资源的总量,反映了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禀赋状况.总量越多,可利用的空间越大;②旅游资源品质,反映了资源的价值和抵御灾害的能力.资源价值高,往往旅游资源的品质、等级也高;同时品质好的旅游资源,保护的压力越大,对整个资源的生态系统安全影响较大;③旅游资源结构,反映了旅游资源的多样性,结构多样,利用空间越大,越利于生态的平衡;④自然灾害发生概率,概率高,对整个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和资源安全的破坏程度越大;⑤植被覆盖率,影响了生态的自我恢复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性;⑥旅游资源承载力,反映资源容量的大小,容量越大,破坏程度越小;⑦旅游资源的退化速度,资源生态系统有进化过程,但是退化速度过快,直接影响生态的自我更新和生态平衡;⑧工业“三废”排放量,目的地工业企业排放的“三废”,造成的酸雨等物质对自然资源破坏严重.

3.2.2行为(人)子系统指标构成行为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来衡量旅游者、开发商、旅游经营者的行为和资源保护意识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程度,包括:①旅游资源的储备率,合理的预留储备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②旅游资源综合利用率,利用率越高,使用价值和程度越高,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③景区新增建设面积,影响了植被覆盖率和生态系统平衡;④本地居民人口增长率,人口增加,资源需求量增加;开发利用和破坏的机会加大;⑤旅游接待人次增长率,接待人次增加,对旅游资源的需求量越大,影响到旅游资源的承载力;⑥本地文化异化现象,文化异化对本地文化是一种破坏,不利于文脉的传承;⑦游客行为,文明的出游行为,对资源安全有利;反之,给景区景点造成破坏和环境污染;⑧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反映了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也影响到旅游资源安全;⑨本地居民资源保护意识,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影响到旅游资源安全.

3.2.3保障机制(机)子系统指标构成保障机制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于衡量保障措施和手段对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的作用大小,包括:①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制度,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旅游资源开发使用和保护越合理,旅游资源越安全;②管理人员的结构,管理组织结构合理,职责落实到位,责任到人,资源越安全;③资源安全教育和宣传情况,宣传教育以提高旅游资源保护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较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④资源保护的资金技术投入,资金技术的投入并不是越大越好,不投入也不利于保护,关键是科学的支配资金和利用技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开发利用的限制条件越多,门槛越高,开发的难度加大,直接减少了对旅游资源的破坏;⑥旅游资源保险状况,保险是化解和规避自然灾害对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灾害防范有利.

3.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旅游景区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权重的赋值.通过旅游景区管理者、旅游者、院校专家们组成德尔菲小组,对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两两互判,构造判断矩阵,然后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步骤,使用yaahp0.5.2软件进行计算,分别计算出准则层、因素层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使用软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评价因子权重的计算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系统中,行为子系统和保障子系统的权重值分别为:0.3528和0.3771,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程度较大,生态子系统的权重值为0.2702,说明先天的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禀赋,是旅游资源的一种生态进化和演化过程,而后天的人为因素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和破坏显著.三个子系统的各自指标权重情况:生态子系统各指标中,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影响相对较大,权重值为0.1592;工业污染物排放对旅游资源直接造成破坏,权重值为0.1179;退化速度是衡量资源安全的破坏速度,权重为0.1179;旅游自然的禀赋状况,如总量、品质、结构等影响也不小;植被覆盖率和资源的承载率也不容忽视,其权重值分别为0.1015,0.1122.在行为子系统中,根据权重值可以分成三层面,其一是本地居民的资源保护意识和行为,分别为0.1433,0.1199和0.1226,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较大;其二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旅游资源的储备率和综合利用率权重值分别为:0.】199和0.1147;其三是新增因素的影响,有新增建设面积、新增加的本地人口和旅游人次以及本地文化异化,这些方面也是旅游资源安全的重要制约因素.在保障子系统中,资金技术的投入和教育是重要的保障措施,其权重值为0.1948和0.1884;制度规范、管理队伍和利用的条件相对也比较重要,分别为0.1649,0.1704和0.1595;从目前看来旅游资源安全保险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权重值为0.1221,但是未来旅游资源安全保障的一项有力措施.4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管理的策略通过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系统的内容分析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值确定,可以了解影响旅游资源安全的因素及其程度.为更加全面加强旅游资源的安全管理,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本文提出如下相应的策略:4.1加强生态(天)子系统的安全管理对于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安全,要求在旅游资源数量、质量、结构、承载率、抵御自然灾害和文化旅游资源“文脉”的传承等方面加强安全管理,保证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旅游资源结构的合理性和“文脉”的永续传承,维护旅游资源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可持续性的旅游资源需求.具体措施有:①在旅游资源数量上,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总量进行摸底,统计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各自的数量,建立旅游资源档案,并调查分析旅游资源的状况,正在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需加强管理;对于尚未利用且濒临灭绝的旅游资源,加强保护、做好档案记录,使其自然进化;对于新发现的旅游资源,既要保护也要科学转化利用,维护旅游资源数量的多样性.②在旅游资源质量上,按照《中国旅游资源等级评价办法》,对目的地旅游资源等级进行评定,并依据等级采取保护措施.③在旅游资源结构上,既要保护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更需重视,以维持旅游资源的协调.自然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具有一定的自我更新能力,能够稍微复原;而人文旅游资源破坏,将永远消失.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合理的“舞台化”等方式,让人文旅游资源得以永续传承.④对于旅游资源的承载率,在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时,需要依据国家标准计算出旅游环境容量,为防止旅游高峰期因旅游容量超载导致事故发生和资源受损.⑤自然灾害是造成旅游资源危害的最重要的因素,为此,需针对在自然灾害中经常受损的旅游资源,通过安全技术构筑安全防护拦,强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⑥文化旅游资源是易损资源,虽然文化资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一旦不注意保护,亦易失传.根据文化资源的等级申报相应级别的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确定好相关传承人,使人文旅游资源的“文脉”得以传承.

4。2加强行为(人)子系统的安全管理加强行为子系统的安全管理,形成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序,促进游客养成文明的出游行为,促使目的地旅游企业规范经营,增强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的文化认同.行为子系统管理的具体措施:①要贯彻执行土地、城建、林业、园林、水利等部门对资源开发利用行政许可,提高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准人门槛,健全科学的旅游资源使用审批.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方案需连同有关部门认证,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序.②规范目的地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旅游管理部门树立科学的经营观,注重长远利益,引导旅游企业守法经营,严格禁止盲目跟风、模仿,重复建设给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同时在限制旅游景区内企业的数量,在经营期间强化环保观念.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也一再影响了资源的安全,景景点垃圾成堆、废气物难以处理,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致使物种灭绝,毕态失去平衡.为此,倡导文明出游,“低碳”出行,减少“碳足迹”,景区适当给文明出游的旅游者予奖励.④旅游者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生活方式、着装礼仪等,目的地居民日常生活受到影响,有的产生了“异化”和“崇拜”现象,甚至“文化冲突”等行为.为此,目的地需设立文化体验区,让游客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使其了解文化渊源,不断增强主客双方的文化认同.

资源安全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水安全;战略意义;重视

前言

水是地球万物的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极为重要而活跃的因素,是维系地球生态系统功能和支撑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

目前,全世界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缺乏饮用水,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共计约17亿人喝不上洁净水。中国也有很多人口不能引用洁净水,甚至饮水都成了首要问题,前一时期中国西南地区持续干旱造成的饮水困难,更让人体会到水安全的问题。

因此,我们应正视现实,关注水安全,从全局的、战略的、长远的高度和角度,审视对待水安全问题,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尊重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加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供定需,以水定发展,节约保护、科学利用水资源、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障饮水安全、健康安全、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水安全与和谐社会建设

目前,我们正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关注水安全,防治并降低水污染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水安全事关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生命健康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如果水安全得不到保证,就不可能建设和谐社会。因此,建设和谐社会依赖于水安全,即水安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支撑。

水与空气、食物是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水是一切生命和环境的血液,既是人类生命之源、又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通过水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能有效的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平衡。水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无论在游牧部落时代,还是在农耕社会,无论是今天,还是在未来社会中,水总是不可缺少的、不可替代的资源,人类傍水而居,依水而发展,水使人类生生不息,水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诞生与发展,而文明的演进又赋予水更多的光彩和灵气。人不能没有水,生态环境更离不开水,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更不可能建设和谐社会。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国家安全要素由传统的军事、政治、经济诸要素而扩展到包括科技、文化、环境等非传统要素,水正是这样一个非传统的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要素之一。水安全问题从形成和发展阶段就深深地打上了国家或区域的烙印,是国家或区域安全的基础条件之一,是战略资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以水资源匮乏、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为特征的水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成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直接影响国家安全。古今中外都把水作为社会与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政治手段和有力的武器,治水的最初目的并不是出自人道主义的考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自然历史条件以及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纵观中国的历史,历朝历代的盛衰,无不与水、治水活动密切相关,正如古人所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试想一个洪水泛滥的地区,怎么可能有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秩序,甚至会出现社会不稳。如果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一直处在洪涝灾害的威胁之中,经济建设就不能顺利进行,社会稳定就难以保障,人民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同样,如果人的饮水问题解决不了,或者喝不上安全洁净的水,连当代人的生存、健康都受到威胁,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我们也应当注意,水安全是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绝对的水安全是不可能的。当出现水安全事故,如果有充足的准备,能够及时处理事故,并能控制事故损失和对损失进行补偿,这样我们就确保了一定程度水安全。

总之,水安全的内涵主要包括:一是水安全的自然属性,即产生水安全问题的直接因子是自然界水的质、量和时空分布特性;二是水安全的社会经济属性,即水安全问题的承受体是人类及其活动所在的社会与各种资源的集合;三是水安全的人文属性,即安全载体对安全因子的感受,就是人群在安全因子作用到安全载体时的安全感。具体说就是水安全和水资源系统的丰枯等属性有关,和人类社会的脆弱性有关,和人群心理上对水安全保障的期望水平、对所处环境的水资源特性认识以及自身的承载能力等有关。人群的安全感是水安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即人群必须感觉到水供应、水环境质量、洪水预防等是安全的,如果人群感觉到威胁,就会引起恐慌,进而影响社会经济正常秩序,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比如悬河,虽然河堤可以保证洪水顺利通过,但河边的人群肯定感到恐慌和威胁,从而不能安居乐业。

因此,水安全问题的出现有三方面的原因,这和它本身的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是水资源的不可替代性,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因此水资源被称为基础性自然资源;二是水资源供给的有限性,水资源是稀缺资源,人口增长是水资源稀缺的最原始驱动力,由于不能满足人们对水资源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存在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等安全供给问题;三是水资源系统的整体性,水资源系统内部存在内在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系统,如果水资源系统结构遭受破坏,如水质污染等会导致水资源系统功能衰减甚至消亡,进而产生水安全问题。

《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这是“十一五”时期中国环境保护工作一项重要的指导方针。说到底,保护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只有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之路,才能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水安全的战略意义

水安全不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且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人类活动不断加剧,使水安全问题更加突出,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水安全问题,不仅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而是由人类自身活动造成的。

其实,从20世纪80年代初和最近在进行的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看,中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并没有发生很大变化。应该说,水安全的威胁更多来自人们自身的行为,无节制的水需求、污染水和浪费水都给水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这些问题多是人类自己造成的,要解决水安全的问题,人类需要严格自律,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严格按自然经济社会规律办事,建设好和谐社会,规范人类活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从而为实现水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纵观许多古文明的兴衰,我们发现,这些文明之所以从强盛走向衰落,是因为他们在文明发展过程中很少或根本没有遵循生态规律,对自然界肆意开发和掠夺,从而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崩溃,最终酿成文明的衰败。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能领略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如果我们再不改变自己的行为,在自然界面前依然我行我素,那么,数百年后,巨大的热浪将会席卷地球每一个角落,海洋中漂浮的冰山将会融化得无影无踪,全球性的悲剧将会不期而至。因此,要从掠夺型、征服型和污染型的工业文明走向协调型、恢复型和建设型的生态文明,节约保护水资源,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社会全面发展。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人们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进行索取掠夺,以致出现了人与人争水、地区与地区争水、人与生态环境争水、污染物与生态环境争水、污水与径流争河道、人与水争地等不良现象,使水资源不断减少,污染加剧,水体弱化或丧失正常功能,不能维持其社会与经济价值,改变了水文循环平衡,并且降低了水质,直接影响人类对水的基本需求,该作用后果是隐性、广泛和滞后的,当长期作用累积超过承受阈值时,就会危及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转和良性循环,进而引发一系列水安全问题。我们在防止水对人侵害的同时,更要防止人对水的伤害,如果人对水的侵害不及时控制,反过来又将出现水对人类更大的伤害。水资源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水利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矛盾交织,情况复杂。因此,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人与自然、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当代与未来的关系,统筹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阻碍和影响环境和资源问题的社会深层次矛盾,消除阶级、种族以至国家间的资源环境歧视,通过实现人类社会内部的和谐,进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维护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不同区域之间的人的公平,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水:治理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方红松,刘云旭.关于中国的水安全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2,(1).

[3]王星桥.全球关注“水安全”[J].瞭望,2000,(4).

[4]王菊思.中国的水污染与水短缺问题[J].生态学报,1990,(1).

资源安全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食品资源;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食品安全成为社会及全人类关注的重要问题。

1环境污染对食品资源安全的影响

1.1大气污染对食品资源安全的影响

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地球上生物种类逐渐减少,地球资源枯竭、酸雨等问题成为污染食品资源的首要问题。大气污染主要是指人类在生活及生产活动中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及由污染物转化成的二次污染大气的物质达到一定浓度后对人类生活环境的损害。大气污染的原因非常多,由于污染源不同,毒性也不同,主要污染源包括煤和石油在内的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业生产排放的气体。植物、动物等长期在被污染的大气环境中生长会造成发育不良,严重的会导致死亡,进而影响食品资源的安全性。农作物受氟污染后除了农作物本身被污染,氟化物还会通过畜牧养殖业所食用的草进入食物链污染食品。

1.2土壤污染对食品资源安全的影响

土壤污染主要是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及农药的使用,使污染物进入土壤中,日积月累形成毒素污染。土壤同时是废品的处理地和一些工业垃圾的堆放地。通过土壤掩埋的方式进行处理,使垃圾中大量的无机物污染与有机物污染进入土壤中。大气和水体的污染都会对土壤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转化,对人类产生间接影响。

1.3水体对食品资源安全的影响

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加,城市中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也越来越大。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被排放到河流、海洋,慢慢进入地下水层,使水和水底的生物群落发生变化,水体被污染。这对渔业养殖和农业种植也带来了威胁,影响渔业资源安全性,也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了间接性的安全影响。影响食品安全的污染水资源主要有无机有毒物、有机有毒物和病原体等,包括各种重金属和氟化物;由苯酚或多环芳烃合成的积累性强的有机化合物;生活污水、畜牧养殖、医院废水排放中的病毒及寄生虫等。

1.4放射性物质对食品资源安全的影响

天然和人工的放射性物质也会对食品资源产生安全影响。放射性物质(大概95%存在于食物中,5%存在于水中)主要侵害人体消化道。当一个区域发生核试验泄漏或工业泄漏事故后都有天然的放射性物质通过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人的身体,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在体内形成内照射,这种内照射是由多种射线组成,当内照射的浓度达到危害的程度后,对人体损害开始显现,主要后果是引起癌症、白血病和器官的损伤等,由于人体差异性大,接受放射性物质的容量也不相同,所以放射性物质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期限及危害程度都不相同。

2食品资源本身对自身安全性的影响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工业生产等产生的化学物质给农业生产和畜牧业养殖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了解,对于食品安全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重视。针对这种情况各大企业推出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绿色食品,似乎不添加化学物质生产出来的食品就会更安全。其实,很多食物资源本身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天然的毒素,这些毒素也会引起人类中毒,影响人体健康。

2.1含有天然毒素的植物

含有天然毒素的植物最典型的是马铃薯,当马铃薯发芽后会在其内部产生一种叫茄碱的成分。茄碱是一种弱酸性的甙生物碱,当人进食发芽马铃薯后的十几分钟会产生头晕、咽喉部烧灼感、恶心、腹泻等症状,严重的会发烧、昏迷,甚至全身抽搐。

2.2食品资源中的天然毒素

食品中的毒素主要有生物碱、甙类、有毒蛋白和肽、酶以及其他有毒物质。生物碱是一种含氮的有机物,多存在于植物中,主要是烟草的叶茎中。烟草中的生物碱称为烟碱,少量食用会使人产生兴奋感,大量食用后由于对人的神经中枢产生作用,会使人产生麻痹。甙类主要是通过异体蛋白注射入人体后产生过敏中毒,蘑菇中的一些有毒蘑菇含有毒肽,会通过酶的作用分解人体内的维生素释放出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2.3含有天然毒素的动物

含有天然毒素的动物最典型的是河豚鱼,其毒素主要是河豚毒素和河豚酸,0.5克的河豚毒素就可以导致一位体重在60公斤左右的成年人死亡。

3结语

食品资源及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需要加强对食品资源及食品安全的控制,以促进人类食用健康的食品,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资源安全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水安全;意义;主要内容

一、水安全的战略意义

水安全不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且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人类活动不断加剧,使水安全问题更加突出,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水安全问题,不仅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而是由人类自身活动造成的。应该说,水安全的威胁更多来自人们自身的行为,无节制的水需求、污染水和浪费水都给水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这些问题多是人类自己造成的,要解决水安全的问题,人类需要严格自律,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严格按自然经济社会规律办事,建设好和谐社会,规范人类活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从而为实现水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能领略到气候变化的威胁。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人们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进行索取掠夺,以致出现了人与人争水、地区与地区争水、人与生态环境争水、污染物与生态环境争水、污水与径流争河道、人与水争地等不良现象,使水资源不断减少,污染加剧,水体弱化或丧失正常功能,不能维持其社会与经济价值,改变了水文循环平衡,并且降低了水质,直接影响人类对水的基本需求,该作用后果是隐性、广泛和滞后的,当长期作用累积超过承受阈值时,就会危及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转和良性循环,进而引发一系列水安全问题。

水安全与和谐社会建设。目前,我们正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关注水安全,防治并降低水污染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水与空气、食物是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水是一切生命和环境的血液,既是人类生命之源、又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通过水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能有效的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平衡。水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水安全问题从形成和发展阶段就深深地打上了国家或区域的烙印,是国家或区域安全的基础条件之一,是战略资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以水资源匮乏、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为特征的水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成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直接影响国家安全。如果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一直处在洪涝灾害的威胁之中,经济建设就不能顺利进行,社会稳定就难以保障,人民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同样,如果人的饮水问题解决不了,或者喝不上安全洁净的水,连当代人的生存、健康都受到威胁,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我们也应当注意,水安全是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绝对的水安全是不可能的。当出现水安全事故,如果有充足的准备,能够及时处理事故,并能控制事故损失和对损失进行补偿,这样我们就确保了一定程度水安全。

资源安全的重要性范文6

em ergency network synergy resilience of

intercity major hazards

zhao lin—

du,cheng ting

(institute ofsystems engineering,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0096)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intercity emergency network,emergency network synergymechanismof intercity major hazards based on resilience is established.then the level of synergy resilience of intercityemergency network is studi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risk resilience,information resilience and resource resilience,which gives prominence to the impo~ance of synergy resilience mechanism to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intercity emergencynetwork

key words:major hazards;emergency management;emergency net—work;synergy;resilience

1 引言

“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出现使城市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充分利用,建设城际应急网络的呼声越来越高。由于城市重大危险源具有分布范围广,有些还以线状和网络分布在人口密集、公共设施集中的区域,以及危机工作状态复杂等特点,一些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源有明显向城市整体区域扩散的趋势,因此,面对每一座城市有限的应急管理资源,城市安全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经济的具有弹性的城际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来应对重大危险源等隐患所引发的各种意外中断。如何建立城际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间的协同机制,已经成为城市安全管理领域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考虑到城市应急网络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能力,本文将弹性的概念引入到城际应急网络中,在系统分析城际应急网络主体结构和应急网络弹性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将研究构建基于弹性的城际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协同机制,重点研究应急网络协同弹性水平,提高城市应急网络的自适应和恢复能力。

2 城际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结构

城市群就是在具有发达交通条件的特定区域内,以一个或几个经济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特大型或大型城市为核心,连同周围分布的若干个与其有经济内在联系和地域相邻的大小不等的城市,通过经济辐射和扩散所能影响的区域范围,包括其中的农村居民点。例如,南京城市群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以南京为核心、车程一小时左右的城市密集带,包括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滁州、淮安、巢湖等相邻的城市。将城市群中的重大危险源应急体系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一个一体化、透明化、网络化的城际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如图1所示),以集聚整个城市群内的应急管理资源,通过共享的信息资源增强整个城市群的应急管理能力。

如图1所示,坐落在城际应急网络中的城市应急管理主体已经跨越了城市边界,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城际应急网络管理中心 (2)各城市的应急管理中心

包括本城市的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其主要职责有:组织编制本城市的应急救援预案;督促、检大危险源企业应急救援预案的

编制及备案工作;统一协调、指挥本城市的安全应急救援工作等。

(3)各城市的应急救援力量

包括公共应急救

援部门(消防、公安、交通、医疗等)、专业救援队伍(铁路部门救援、矿山行业救援等)和重大危险源企业自备的应急救援队伍。

3 城际应急网络协同的弹性机制

3.1 城际应急网络弹性

为应对城市重大危险源等隐患所引发的各种意外中断,城际应急网络不仅要注重城市内部各个应急管理主体之间的协同,而且要注重城市群各个城市之间的协同,并注重在提高协同性的基础上增加反应性、适应性和自修复能力,即弹性。具有弹性的城际应急网络,表现为一定的鲁棒性、自组织和自修复能力,能够承受各类突发事件的冲击。

组织弹性不是什么新概念,一个组织成功应对不可预见事件的能力一直是取得成功的核心要素。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弹性”这一术语被广泛用来描述组织对意外中断的反应并恢复其正常功能的能力 。由于城际应急网络是一种复杂的网络组织,面对众多危机事件的影响,弹性在城际重大危险源应急管理中就显得尤其重要。基于对弹性的理解和认识,可将城际应急网络弹性定义为:城际应急网络系统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能够恢复到初始状态或理想状态的能力,包括恢复到正常绩效水平(应急资源储备、专业救援人员比率等)的速度。城际应急网络形式是一种获得弹性的恰当方式,城际应急网络上的组织在获得较低的内部弹性的同时却能获得极高的外部弹性 ,只有蕴含足够弹性的城际应急网络,才能真正抵御各种不可预知的危机事件,才能有效

保障城市安全。

3.2 基于弹性的城际应急网络协同机制

在城际重大危险源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众多的重大危险源和有限的城市应急管理资源,如何确保城际应急网络能够抵御各类危机事件的冲击,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具有弹性的城际应急网络不仅能使城市应急管理主体及时应对各类危机事件,而且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

每座城市的应急管理中心依据重大危险源的风险弹性信息。通过对监测的重大危险源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存在危机以及危机类型和等级情况,并及时将重大危险源信息传递到城际应急管理中心,处于网络hub节点的城际应急管理中心一方面及时将危机信息在整个城际应急网络中传播,实现危机信息共享;另一方面针对危机事件配置应急救援力量和应急管理资源,实现应急管理资源的快速流动和优化配置。在这种动态协同机制的作用下,城际应急网络形成了一种弹性应急决策机制,及时高效地处理重大危险源带来的各类危机事件。因此,围绕城际重大危险源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应急管理中心为节点的城际应急网络协同弹性机制(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在城市群范围内,各城市的应急管理主体通过协同关系形成一个以城际应急管理中心为核心节点,各城市应急管理中心为边界节点的城际应急网络。各管理中心根据重大危险源的风险弹性变化,在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之间实现弹性信息和弹性资源的协同,以提高应急决策的弹性水平。

在城市群内的城市之间通过应急管理中心之间的协同,不仅实现了弹性信息流在网络中的共享和资源的弹性优化,提高了单个城市应急资源的可得性,而且在城际动态协同机制作用下所形成的弹性决策,使得单个城市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危机事件。因此,这种城际间的协同在增强城际应急网络弹性的同时也增强了单一城市的弹性。

4 城际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协同弹性

城际应急网络弹性涵盖城市群内城市应急管理主体在内的整个城际应急系统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取决于每座城市所具备的组织弹性水平、风险弹性信息,而且取决于各座城市应急网络之间信息流、物流(应急资源)协同的弹性水平。因此,为提高城市应急反应能力、城市安全度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城际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协同弹性机制是保障城市安全的必然选择。

在危机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城际和各城市应急管理主体要建立动态的协同机制,这种城际运作的动态性决定了城际应急网络的弹性也具有动态性。城际应急网络的弹性与风险弹性相关,当风险弹性与应急网络资源和信息弹性水平相平衡时,应急网络的弹性水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当风险的弹性变化增加时,为应对风险带来的突发事件,需要提高应急网络的弹性,应急网络由原来的弹性平衡状态向新的平衡状态演进,并在持续追求平衡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协同机制(如图3所示)。可见,城际应急网络的运作过程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具有随着风险特性动态变化的特性。

4.1 城际重大危险源的风险弹性

重大危险源是指工业活动中危险物品或能量超过临界量的设备、设施或场所 。城际重大危险源是城际应急网络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了解城市群中重大危险源的数量、类型及分布情况是主动应对城际重大危险源风险的有效途径,也是合理配置应急管理资源的重要依据。因此,城市应急管理主体是否掌握重大危险源的变化规律,即风险弹性信息是决定应急资源优化配置效率高低、城际应急网络协同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城际重大危险源的风险弹性信息可以通过危险源的监控数据和危险源事故发生的概率分析获得。城际应急管理中心应定期开展所管辖城市群内的重大危险源的普查、监控工作,针对七大类危险源:贮罐区、库区、生产场所、危险建筑物、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 ,统计各个城市危险源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以界定城市群中众多重大危险源的分布区域。另外,风险弹性信息还体现在危险源事故发生的次数和事故危害性大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上,城际和各城市应急管理中心可以绘制如图4所示的城际重大危险源风险弹性变化曲线,了解历年来由重大危险源等隐患所引发的各类安全事故

变化情况

风险弹性信息反映了城市群区域的风险状况,使城市应急管理主体能够对各城市的重大危险源进行综合安全规划,有效预防和控制火灾、毒物泄漏等重大事故的发生。

4.2 城际应急网络信息协同弹性

应急活动需要的信息来自不同的地域、空间、单位和部门,必须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才能交换数据、共享信息,支持应急反应的各种活动。信息协同水平是影响城际应急网络运作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城市间、企业间、企业与政府管理部门

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甚少,信息流缺乏弹性常是导致危机爆发、危机控制不力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充分考虑信息协同的弹性水平,而建立弹性信息系统是实现信息协同弹性的关键。城际重大危险源分布的复杂性、预测的不确定性,都对信息系统在城际应急管理主体之间实现应急信息共享与交流提出了更高的弹性要求。在整个城际应急系统中,信息的共享与交流都需要有效的信息系统支持,弹性信息系统的构建不仅需要每座城市建立综合的信息系统,而且要求这些信息系统之间能实现有效的整合,从而为城际应急网络内的信息协同提供支持。弹性信息系统是城际应急网络中的基础子系统,如果该系统缺乏弹性,将大大影响城际应急网络的弹性水平,其构建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为风险弹性构建信息系统;另一方面,为应对信息需求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满足城际危机事件应急管理信息集成的要求,应使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弹性。

在弹性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不仅实现了弹性信息流在预警、反应、干预、救援和评估恢复各个关键环节之间的协同,而且实现了弹性信息在各城市应急管理主体、城际应急管理中心之间的协同(如图5所示)。在这种基于弹性的信息协同机制的支持下,城际应急管理主体能够迅速做出应急决策,应对危机事件的爆发。

4.3 城际应急网络资源协同弹性

在城际应急管理中,资源是指可被城市用以掌握、缓解和消除危机的安全基础设施、安全监控与应急救援物资、安全人才等,这些资源的储备、调度和使用等都需要科学的规划与协同。资源协同弹性是指城市应急管理主体配置和利用资源的灵捷性 。对于城际应急系统,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现有应急资源利用的灵活性,以最少的安全投入实现最大的安全经济效益,而资源的弹性优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1)城际安全经济效益函数 由于弹性的城际应急网络具有有效调度应急资源的能力,不需要针对城市群内每个城市的应急所需分别配置资源,而是实现应急资源在城市群中的整体优化配置,避免同种类型的应急资源在多个城市内的重复储备,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安全投入的增加。因此,相比于单一城市内的优化配置而言,n种应急资源在城市群中的优化配置,能够以更小的安全投入达到相同的城市安全产出,即为单个城市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2)应急资源有效性的判定

对于不同的城市群,由于地理位置、网络结构以及重大危险源分布等的不同,各种应急资源存在有效、无效资源之分。有效应急资源是指城际应急系统更多地获取这种资源,增加储备,能够使城际安全经济效益得以提高。无效应急资源是指资源的增加并不能使城际安全经济效益得以提高,甚至反而降低的更快。有效、无效应急资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根据重大危险源的风险弹性进行判定。一般而言,110、119等公共应急资源都是有效资源,而一些专业的应急资源(如电力救援物资、矿山行业救援队伍)对于不同的城市群可能是有效资源,也有可能是无效资源。根据城际安全经济效益函数,各种资源的弹性函数

为 :

资源弹性表示影响安全经济效益的某种应急资源每变动百分之一会使城际安全经济效益变动的百分数。当>0时,加大投入或储备这种资源,可以使城际安全经济效益q增加,应急资源x.应为有效资源;当<0时,继续投入这种资源,安全经济效益q反而下降,这种资源为无效应急资源。城际应急管理主体应该尽可能地多获取有效应急资源,减少无效应急资源的储备。有效、无效应急资源的判定有助于城际应急管理主体更好地选取储备资源类型,避免因盲目增加无效资源而导致城际应急系统投入成本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