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范例6篇

网络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网络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范文1

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缺乏兴趣,理想无目标,价值观认识不够等等问题。追其原因,不仅是一切以经济为导向的社会观念,当今社会风气和当代高校教育更不上时代的发展等一系列原因造成的。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转变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自然也会会影响到教育领域一系列的转变或革新,教育体制的变革和教育理念的变新,直接导致教育环境的转变,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的发展使学生生活习惯发生巨大转变

随着网络步伐的发展,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并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时期的新挑战,网络的自由性影响了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处于的主导地位。因为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影响范围广的传播媒介,包括手机在内都可以随时随地的上网,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手段,各种无论正确与否的思想观点都可以在网络上很容易地展现。然而高校学生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社会阅历少,辩识能力欠缺,主要因为好奇心和反叛心理的影响,因此会受到一些负面的不健康的思想影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是教师说学生听的传输式教学模式上的,但是网络化的发展使这单一式的教育受到严重的冲击,在现在的状态下学生只要发生了困惑也许不再找老师沟通,而是上网需求帮助,从而得到的回复会含杂着各种各样的观念,使学生难以辨认。

(二)多样性的价值观造成冲击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贫富差距的拉大,生活理念的不同。各种价值观念相互影响,使传统的信仰和价值观念受新的挑战,高校学生出现无正确的信仰价值观。纵观高校学生主流的信仰为“钱”教,并伴随着强烈的利己主义,现实主义,这一部分人群占有相当大的市场。那么如何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防止不正确的、不利于长期身心发展价值造成对高校学生内心世界的占据,是当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应该面对的首要的问题。

(三)素质教育目标和传统理念的抨击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培养四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由于中国几千年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在漫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顺从,对于高校学生来讲,听话、老实、好好学习、这样系列要求的发展下,培养的学生就是那种僵硬式思维,无法突破条条框框,那么必然给以后工作中的创新带来了阻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科技时代的发展,单一的顺从不能适应当今市场的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重新定位自己的任务和教育方法。

二、当今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对当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能够适应新的形势变化,首当其冲的要认清所处的环境与面对的新课题,笔者认为,当今高校所面对的新的挑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略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环视当今,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也在发生着速变,媒体涉及的生活的各个领域,过去的纯理论型的、说教式的内容与缤纷多彩的社会现实生活相比,也容易让人反感。由于报纸、杂志内容不再是传统的宣传式语言,更多的是报道社会生活,并且伴随着言论的自由化,使学生很容易获得各种各样的观念,会与学校老师所讲的观念相比较,也许会更容易接受社会上的观念。因为它们更加亲和或是更有利用价值,更能让自己快速的过上美好的生活,而老师说教式的观念则显得过于死板,不能让学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只是一味的强调应该这样做,并没有解释这样做得好处,也没有揭露社会上的一些观念也许只看到了表象,而没有看到实质,有时甚至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厌恶感,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作用,使其效收获甚少。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化的影响缺乏足够重视

网络的发展无疑给课堂的资源添砖加瓦。但是网络的不规范性与无法可控性也隐藏着重重危机。随着网络普及化,手机都可以随时随地的上网搜索,稍有疑惑都可以在百度中搜索,得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可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的准备明显不够,没有意识网上的思想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现在的对网络的处于初级的不完善阶段,对信息不畅通的过去,学生思想单纯的时代有一定的作用。但在当今信息量巨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更加活跃,他们的个性更加凸显,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再对学生采取高压式方式,而不是耐心的沟通,分析的方式,那么思想教育也许就成为了一种空洞的行为。因此在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完全适应在网络环境下的变化,对新时代网络教育的特点、可能出现的不可预见性的问题缺乏正确的科学理论指导。

三、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挑战的应对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在面对新的挑战情况下,应该坦然面对,找到应对措。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深思:

(一)依靠网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沟通形式

为紧跟高校情况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的教育方式与内容也要随之变动。例如尽可能地利用网络,多媒体等高科技的资源,由灌输变为引导。在方式上,充分利用网络高科技成果组织网上讨论活动,利用网上群讨论拉近老师与学生距离,利用电子邮件及QQ私聊与学生在唔方便的心态下谈心并保证绝对保密,通过这些更接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方法来改变传统式的教育模式而最终实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互动。

(二)建立专业化高素质、懂得有效沟通的队伍

培养既懂得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又懂得与时俱进掌握新的沟通手段的人才。一方面要求教育者能与受教育者之间进行的真正的、有效的交流,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与当今社会传播的一些主流观念并要能够辨别是非,值不值得学生接受,同时能够以敏锐的思维迅速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另一方面,要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对有问题的学生,老师需要理解和关怀、帮助他们走上正轨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做到让学生充分的明白,现在所做的事都是为以后的就业、美好生活打下基础。

(三)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能动性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是受教育者也是参与者。把单一的主客体关系,变成双向客体,学生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达到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辨别社会上其他观念的优缺点,从而寻求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余文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分析(J)科技导向2012(17).

[2]田晓清.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互联网研究2012(10).

[3]马坡.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及其应对(J)科技导向2011(12).

网络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范文2

[关键词]网络 负面新闻 法律认知

网络媒体是一种具有强大融合功能的传播媒介,在当今大众传媒中,网络媒体可以通过链接、复制、转载等功能,整合其他所有大众传媒的信息。同时网络具有传播的快捷性、信息的丰富性、表达的新颖性、空间的虚拟性、参与的互动性等特点,对大学生产生着深刻且广泛的影响,网络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又一个重要领域和空间。青年大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对各种信息需求旺盛,对网络信息趋之若鹜。可以说当今的大学生使用网络、参与网络互动,进行网络生活已经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方式。通过网络大学生们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但同时也应当看到,网络信息的来源是复杂的,其内容参差不齐,其中的不良信息、不良价值观念肆意泛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不良的网络信息、虚拟自由的网络环境也影响着大学生对法律观的认知。

一、网络新闻对大学生的法律认知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前,很多涉及法律内容的文章在网络中传播,大学生们从中获得了对法律相关的知识,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法律的基本认识,但这种认知往往是感性的,不能使大学生形成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同时,网络负面新闻的存在,对大学生的法律认知和法律观念的形成,产生了负面影响。大学生的法律认知是大学生群体在法律观念、法律制度、守法态度上的心理体验和评价。法律认知包括心理的认知、观念的认知和守法态度的认知,这个认知是一个由浅层认知到深层认知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深化的过程。当前,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的法律认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网络负面新闻影响大学生遵守法律观念的形成。从司法部门的有关数据统计来看,当前大学生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法律观念较强,他们自觉遵守法律,在自己的生活、社会交往中,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在心理上认同公民守法在社会稳定中的重要意义。但是,也有部分学生的守法观念处在自觉认识的边缘,他们之所以守法,是害怕被法律惩戒,而不认同作为社会个体应当守法。大学生守法观念的形成,不仅受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影响,还受到周围社会个体因违法而遭受惩戒产生的警示作用的影响。同时,当前网络新闻中传播的法律事件,也对大学生的守法意识的形成发生了正面或负面影响。网络新闻中不恰当的犯罪情节描述,犯罪分子逃脱的报道,犯罪分子面对司法机关严厉打击后的“坦然自若”的报道,使得部分大学生对违法犯罪产生了侥幸心理,甚至有的大学生从中学会了犯罪的一些手段和方式,显然网络负面新闻无疑催化了部分大学生违法犯罪欲望,对他们遵纪守法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消极作用。

2.网络负面新闻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对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产生了怀疑。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视法律为至高无上的权威,应是法制社会的基本认识。当前,网络媒体通过新闻事件的报道,使大学生们看到了依靠法律权威,正确维护合法权益的正能量,看到了法律的惩恶扬善,认识到了法律在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正义中的重要作用。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法律对社会各方面生活发挥着重要的稳压器的作用,它是平衡社会关系和利益,调节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利器,在社会稳定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但是,当前,负面新闻的报道也使得法律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一些权大于法的新闻报道和媒体表现出的无奈,使得大学生对法律的尊严认识、地位认识大打折扣,一些大学生认为,在当今社会,权力可以极大地干扰法律的正常运行,社会关系可以瓦解法律在维护社会公平中起到的作用,由此导致一些大学生不自主地在受到法律侵害时,不是寻求法律的帮助,而是寻求社会关系的帮助。因此,网络负面新闻使大学生对法律权威的认识产生了冲击,对法律的尊严和地位产生了怀疑。

3.网络负面新闻的影响,使得大学生的民主平等观念受到了冲击。作为现代法治社会精髓的民主与平等观念,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持肯定和认可态度,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地完善发展,它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但是,也应当看到,由于受网络负面新闻不全面报道的影响,且大学生法治观念尚处于不完善时期,认知能力相对较弱,使大学生的法治平等观念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大学生甚至认为资产阶级的民主才是完全的民主,对当前我国的民主法治制度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悲观消极情绪。

4.网络负面新闻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认识发生失衡。权利与义务是法律内涵的核心,权利与义务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对等关系,世界上不存在无任何权利的义务,也不存在无任何义务的权利,权利与义务是相互的,只有权利与义务达到统一,相互依存,权利与义务才能符合法治理念,才是正确的法治观念。但是,当前网络负面新闻的宣传,使大学生对权利与义务的认识发生失衡。网络媒体中报道的诸如个别领导干部,不履行相应义务的新闻,普通老百姓只见履行义务而不见权利的新闻,使得部分大学生将这些社会个案现象误认为是社会的普遍现象,这导致了大学生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认识的偏差与失衡。

5.网络负面新闻的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动摇对司法公正的信心。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心,既是对当今社会司法机关的信任,也是信任法律,遵守法律规范的基础。但是由于网络媒体负面新闻的报道,使得大学生对当前司法机关是否能够公正执法、是否能够公正审理、是否能够判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信任危机,甚至有的大学生不相信司法机关能够按规定履行司法程序,不相信司法机关能够不徇私情、一视同仁地执行法律。

二、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法律认知影响的原因分析

针对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法律认知的影响,笔者认为应当进行必要的分析与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规避网络的负面影响,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策略,促进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增强与法律素养的提升。

当前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他们在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意识形态等方面还没有完全定型,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还不完整、不全面,因而难免对网络中的负面新闻缺乏正确的判断、理性的思考,其法律认知出现偏差和失衡也在情理之中。同时,网络对求知欲望强烈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具有较强的诱惑力,其中的负面新闻也往往带有很强的诱惑性、感染性,对大学生的影响非常深刻,负面新闻所倡导和宣传的不规范、不完善的法律理念,对大学生产生误导作用不可低估。因此,在当前网络媒体环境下,其中的负面新闻、负面信息必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法律认知上的影响。

在此网络媒体背景的影响下,大学生法律认知素养的提高,法治观念的增强,高等院校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尤其在网络媒体环境下,如果高校不重视网络的作用,对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不予以认真对待,就会使当代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指导,对法律的认知只能处于放任、自发状态,必然制约大学生法律观念的形成。同时,我国高校当前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存在滞后现象,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书本,他们缺乏对法律知识的丰富素材,法律观念是不稳固的,一旦网络中出现涉及法律方面的负面新闻,就很容易对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产生冲击。

三、应对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法律认知影响的策略

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法律认知的影响是现实存在的,针对这种问题,必须采用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推进大学生法律认知水平的提高。

1.加强新闻立法,遏制负面新闻的产生与发展。当前,国家应不断完善新闻立法,规范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行为,加强对新闻行业相关的法律规制。同时,也要加大对传媒市场的执法检查力度,加强新闻行为的监督、规范,针对检查监督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制止、打击。要发挥新闻行业自律协会的作用,出台和完善新闻机构从业行为标准,增强新闻传媒机构的新闻自律意识,加强新闻行业的自律建设。

2.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提高其科学应对媒体的能力。面对来源复杂的网络海量信息,大学生应明辨是非,科学分析其中的“真善美”与“ 假恶丑”,应具有从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中去伪存真的能力,理性对待各种信息的干扰。媒体素养是当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媒体的环境下,大学生应当具备较强的信息抗干扰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这就要求高校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加强对大学生应对媒体、认识媒体、辨别媒体和驾驭媒体的能力,使他们免受负面新闻的不良影响。

3.强化大学生的法律认知教育。当前在学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着重视法律知识掌握,而轻视法律认知的问题,存在着重视感性认识教育,缺乏大学生对法律理性认识的倾向。针对这种情况,应丰富大学生法律观念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特别是选择具有典型性、权威性和趣味性的网络信息,来开拓大学生的法律知识视野,通过案例教学、典型法律案件分析,提高大学生应对法律事件的能力,使大学生法律认知的水平得到提升。

4.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推进法律文化的宣传。校园网络不同于大众互联网络,它具有典型的育人功能和特征,高校应重视培育网络育人文化,发展网络育人文化,传播网络育人文化。针对网络对大学生法律认知的负面影响,应当加强校园网中的法律文化的宣传,结合大学生实际进行法律知识传播,开展网络法律活动,宣传法律文化知识。应从营造法律育人氛围,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等方面,加强对校园法律文化的宣传,通过网络法律文化影响和教育,使大学生法律素养得到提高。

总之,面对网络新闻对大学生法律认知产生的不良影响,必须在正视问题存在的基础上,弄清原因,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生法律认知教育。在注重发挥学校作用的同时,应当积极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尤其作为新闻媒体,要积极改善传媒环境,推进网络健康文化的建设,促进大学生法律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组.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概况及特点——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调查报告[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S1).

[2]巩军伟.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途径探究——以大学生法律社会实践为视角[J].兰州学刊,2008(S1).

网络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 青少年 网络 道德教育

互联网已经广泛渗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引起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开始形成青少年的第二个生存空间―――“网络社会”,构筑起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虚拟社会”。有资料显示,我国已有1000多万青少年互联网用户,今后5年,青少年互联网用户将发展到5000万,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青少年学生是一个庞大的上网群体,网络对其成长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因此,面临网络的种种挑战与考验,如何加强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我们校外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成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其中网络文化已成为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价值导向的重要因素。认真研究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规律,趋利避害,已成为传统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网络道德是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的。既然网络是一种新的交往、沟通和相互联系的方式,它必然有自己的运行和交往、沟通的具体规则。网络形成之初,它不过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技术手段和工具,因此适应物理空间的既有道德规范基本上就可以满足网络应用的需要。然而,随着互联网络超乎想象的扩张,特别是由于电脑网络是一种分散式的网络结构,人们之间的交往一改传统意义上“面对面”的形式,每个主体都成为隐蔽在计算机后面的符号。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正以迅猛的速度介入中青少年的生活。它对青少年当前的学习及今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重要的影响,然而,各种各样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接踵而来。有的学生因迷恋于网上游戏而影响学业;有的青少年因热衷于网上聊天,结果错交网友;有的因沉醉于上网,患了“上网综合症”……这些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德育工作也并非毫无办法,因为网络说到底还是一种新的技术工具。它给青少年德育工作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例如,利用网络开展青少年德育工作具有传统政治思想工作不可替代的优势。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加强引导,把青少年的德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来开展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政治思想工作。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青少年宫的德育工作者,在提高自身网络知识的同时也要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网络时代,学会利用网络,因势利导,积极规范青少年的上网活动。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加强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必须对青少年学生上网有正确的认识。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同志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我们要充分认识学生学习网络知识的积极意义,创造条件让他们上网。同时,也应该看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可以成为传播暴力、色情内容,散布信息垃圾,侵犯他人权益以及进行其他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当代中青少年走上社会后,用网络造福人类还是祸害人类,取决于他们如何利用这一工具,取决于他们的网络道德观。青少年是道德观尚未完全形成的群体,如果对他们上网不加以引导和管理,学生就容易受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

2.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青少年宫的教师,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青少年的表率。教育者应当受教育。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另一个是我们自身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问题。师生只有在同一个网络平台进行交流,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青少年上网的指导。

3.在青少年学生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青少年的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目前,虽然网络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但网络方面也不是全无法规或规范。其问题在于,对网络的“虚拟身份”比较难于管理,也有不少人对网络上的法律规定或规范熟视无睹,甚至公然违背。鉴于网络世界的特点,我们一方面,要为他们普及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另一方面,则需要用道德这种无形的约束力去引导规定学生的网上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自觉地遵守网络法规或有关规定,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络人。

4.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的青少年网站。青少年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所以要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少年儿童网站,如雏鹰网、童网、中青网等十几家青少年网站。正如一位家长指出的:“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孩子们就没有闲暇时间浏览!他看自己喜欢的内容还看不过来呢!”

5.鼓励、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免费资源,在青少年宫的培训活动中,组织学员自己设计制作网页或网站,主动占领网上阵地。在当今网络时代,仅仅对青少年儿童上网活动进行引导和规范是不够的,我们的德育工作者还应该主动出击,利用网络提供的免费资源,如免费主页空间、网络互动交流等。

6.加强技术研究与管理,以技术控制有害信息的传播。充分利用一些好的过滤软件,可以有效地阻挡住色情、犯罪、、、反政府等不良信息,也可以过滤网络游戏、聊天室等,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网络空间。

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任务,还需要社会、家庭的密切配合,特别是我们校外教育主阵地的青少年宫来说,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长与孩子共同创设健康的家庭网络氛围。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引导青少年学习网络知识,同时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使青少年学会正确运用网络,真正成为新世纪网络世界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张文峰.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法学刊, 2003,20(2):4.

[2]孙振,丁立富.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巢湖学院学报,2003,5(5).

[3]杨治清.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探索.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15(1):3.

网络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范文4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发展基础,对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多元化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认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让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所偏移,导致了大学生对传统的文化疏远与冷落,严重缺乏社会道德感,危及了我国文化安全与现代化事业的进步,所以在大学生教育中要不断地创新网络文化的建设,提高学生自身的认知和感知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文化素养。

关键词:

网络文化;大学生文化认同;影响;问题;对策

我国经济在不断迅速发展,这就推进了信息技术的进步,充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网络文化对学生文化认同有着严重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受到不同文化的负面影响,出现排除传统文化的现象,引发了中国的文化认同危机,所以文化认同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很大的联系,要全面分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培养大学生媒介的素养教育,使其能够正确地对待和使用一些网络文化。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认同产生的影响

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网络文化的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开展大量校园活动,但是不正确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认同有着很多负面影响,当今网络文化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网络文化建设的不完善导致大学生走入网络文化的误区部分院校重视主要学科专业的发展,而忽视了文化气息的培养与积累,导致很多院校的网络文化建设管理不完善,并且管理理念比较落后,没有充分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在针对性的网络文化建设上存在误区,在学校日常浏览网页上经常会出现各种消极信息和网络谬论,造成学生对文化认同有着排除心理。

(二)网路文化使得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弱化当今的网络文化平台比较广泛,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这样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文化平台了解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并且渠道也比较广泛,这就导致大学生对接受传统知识教育的途径越来越少,在网络文化平台中的监督力度往往比较薄弱,这就充分导致网络文化平台中的信息质量问题,大学生往往无法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和标准性,网络文化建设严重消弱了主流文化的权威保障性质。

(三)网络文化建设让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偏移网络文化成为了多部分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从而使得人生价值观发生了偏移,对信仰有了负面感知,使得大学生正常的价值观标准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处于成长期,如果受到了负面网络文化的干扰,会陷入功利与迷茫的困扰之中。

(四)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出现排除心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气息,值得大学生去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是最具有生命活力的思想理念,但是我国传统文化不断地受到外国文化的侵蚀,使得传统文化的继承出现了问题,当今网络成为了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学生可以见识到更广阔的他国文化,从而忽视了最具有东方美的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出现了排斥心理,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产生了严重的文化危机。

(五)网络文化使得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道德观的培育,但是网络文化是开放性、共享性、虚拟性的,所以大学生通常会通过网络文化来释放自己的压力,寻找乐趣,把自己的人生理想置之度外,对社会的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完全丧失,在网络世界里也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出现了很多不道德的现象,值得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消除的对策

(一)在网络文化建设中融入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要积极地占领网络的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地融入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把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融入到网络文化中,要充分利用多种网络手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的网络文化内容,把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当代网络媒介互相有机结合,把网络文化建设作为校园党团活动的重要工具。

(二)实行网络文化建设多元化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校园的网络文化建设中要实行多元化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把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网络文化相互结合起来,传统正确的方针和思想,还要注重和社会网站的合作,不定时地展开教育文化活动,提高网络文化对传播正确中国传统文化的效率,增强网络文化积极的影响力,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让学生能够利用网络文化平台学到更多的知识,跟的上时展的脚步。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包括网络读书、网络知识大赛、网络艺术欣赏等,这种创新性质的网络文化不仅仅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还能让大学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活跃了校园的网络文化气息。

(三)加强网络文化的监管工作在网络文化建设中要不断地加强网络文化的监管工作,不断优化网络文化的育人环境。当今我国的网络文化建设监管工作中存在很多的漏洞和疏忽,导致网络文化带来了很多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病毒和影响,所以加强网络管理与净化网络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网络文化的监管部门要对信息的和传播做出严格的监督行为,针对不良信息及时地处理和过滤,针对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网络犯罪的行为给予有力的惩治,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倡导正确的网络规范意识,让学生在网络文化平台中有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在网络文化建设中还要不断地实施创新,这样才能增强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感染力,为大学生创建健康、良好的精神平台。

(四)有力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在学校中要有力地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让学生在摆脱了社会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有很强的自律性,这就需要学校在日常教育工作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模式,把网络道德教育归入到思想政治课程中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五)在校园网络文化教育中加强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措施要让学生充分接触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不断地提升民族文化的生存力度,唤醒大学生文化的自觉意识,这样才能促进民族的振兴,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历史使命感,在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中不要只是让学生学习一些理性知识,还要让大学生去接受优秀的传统思想,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技能,还要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觉接受良好传统文化的素养,最大限度增强大学生对西方的腐朽文化与低俗文化的抵抗力,充分解决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问题。

三、总结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各个院校要把主流文化作为核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加强监督力度,传播正确的思想,让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得到全方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鲁全信,杨绍安.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消解路径[J].学术交流,2014(3).

[2]秦慕星.微文化传播时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认同研究[J].东方教育,2014(1).

网络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范文5

[关键词]数字摄影 影像服务 网络媒体

在当今社会中,影像已经成为人们快速、直观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影像重要来源的摄影,也顺应时代潮流走向数字化。摄影全面数字化后,数字影像作为摄影的主体因其自身的信息量大、直观、生动、符合当今读图时代的需求、适应当今网络信息技术传播的特点,已经成为互联网内容的主要载体之一。互联网因其交互性、瞬时性、开放性、多媒体性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第四传播媒体或称作新媒体形式。摄影同网络媒体结合从开始就注定要改变摄影传统的产业结构、营销模式、传播方式,也带来了与受众群体相关的交流模式、阅读习惯的变化。如今数字化信息时代里,人们已经习惯通过互联网去阅读影像、传播影像、消费影像。探索摄影与网络之间的关联、现象和问题,无论是在理论意义还是实践价值上,都有着重要作用。国内外研究网络与影像的书籍、著作有一些,无论是从传播学的角度还是从影像的角度都有所涉及,但是这些研究只是作为其研究结果的一部分。目前,拥有数码相机的大众群体在不断增加,影像带来了大众时代,影像对网络的诉求会越来越多,所以研究摄影与网络之间的关系对摄影在网络媒体时代的自身生存与发展、面临挑战进而不断调整方案与策略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网络媒介的技术环境

1987年9月,我国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1994年4月20日,我国首次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当时的信道宽度只有64Kbps。这一年,动工建设了第一代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我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第七十七个国家。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网络版进入国际互联网络,这是我国开通的第一家中央重点新闻宣传网站。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2008年1月,截至2007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已增22.1亿人,并且仍然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延伸,极大地改变了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传媒,冲破了时空的限制,为我们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通信、开展合作、共享信息和智慧提供了平台。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交往都借助乃至通过互联网络来实现。网络宽带的普及和P2P技术的发展对文化的冲击起到很大作用,无论是从网上下载还是观看后人们的议论过程,都因为有了网络而使一切发生着改变。网络打开了一扇体制外的天窗,去年底以前,还没有被管制的BT下载和其他下载方式,为人们提供了方便的下载渠道,很多人在网络上下载包括美剧、韩剧等各种影片。网络的开放和便捷性使得观看成本微乎其微,网络所具有的即时性、互动性、连续性等优势,使得受众可以主动的选择。网络的发展,离不开概念和技术的进步。2003年以前,互联网服务器是向用户单向传递,比如。大型网站(新浪网、搜狐网、新华网等)的新闻频道,将信息向所有的浏览者单向传递,并不是网站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2003年以后,web2.0的概念引入到互联网中来,web2.0的概念是信息及服务在互联网上每个节点多向传送,服务器、用户终端都是互联网上的节点,他们都可以产生和接收信息及服务。例如P2P下载,每个用户都是内容的提供者和接收者,用户和用户以及网站之间形成互动联系并相互影响。更符合互联网特性,每个节点都是组成部分之一,不但可以产生内容,还可以从任意一点进行多点传播,在web2.0模式下的内容产生和信息传播,都超过其他模式,并且还将因为用户的彼此互动而产生其他价值。网络的进步还催生出很多社会化的网络软件应用,其中包括博客(以日志形式发表的社会网络平台)、网摘、即时信息等技术的出现为摄影的数字影像搭建了丰富而多样的平台,这是我们传统摄影所无法比拟的,它改变了传统的影像传播形式和对影像媒介传播的经验和认知,影像作为媒介的内容在技术进步后所带来的新的价值,包括在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都是前所未有。网络的发展是很快的,未来将是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人们对网络期望也会越来越高,对网络服务的需求会更加多样,网络发展的趋势是不断朝着综合性和多功能性发展的,一些专业机构和门户网站在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都占有优势,他们的收集、编辑、整合能力会给用户提供具有准确性、权威性、效率性的服务,现在和未来的网络环境是多元和丰富的。

网络媒介的影像服务

目前网络为影像所提供的功能和服务主要包括影像在网上展示交流、信息、商业、娱乐等方面,涉及的网站有综合类网站、个人网站、商业性的服务网站和教育性质的网站等。当前社会化的网站一般都会提供个人空间、网络影像存储、在线打印等服务。由于图片在互联网上传输快捷、方便,各种图片社将商业眼光转移到影像网络平台上来。在90年代中期网络技术还不算发达的情况下,世界很多的图片社已经实现了在线。如今,个人和图片社在网上商业交易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了。如果你的作品通过传统方式推广不利或者没有更好的渠道,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进行传播,那是一个更好的窗口,你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在一家图片网站上注册一个账号,注册是免费的是对所有用户开放的,注册后就会得到一个个人空间,把自己要发表的作品上传,里面有个影像展览的编辑系统,然后把作品编辑好发到社区里,网站的编辑们会对上传的作品定位,他们会把最新上传的作品排在首页或最前面,也可能根据点击率最高的放在前面,或者把作品到他们主页的固定推荐栏里。受到推荐的用户会被列入推荐摄影师栏里,结果会让更多人看到和有更多机会来展示自己的作品,从而引起大家的关注,像博联社、大象网站等都是这样的媒体。还有一些综合性网站,它的内容包括新闻、教育、器材、交易、论坛等栏目,新闻栏目提供影像方面最新信息和形式动态,让网民了解相关信息。影像平台为摄影者提供免费注册的空间,让大家来展示自己的作品,教育栏目为摄影爱好者提供摄影方面的知识和内容,有时候聘请业内专业人士作点评,器材栏目提供各种厂家的摄影器材资料及最新报价,在网络上可以进行交易。有的论坛还刊有摄影师和模特的相关信息,为大家所需提供各种方便。

摄影与网络媒体的融合

摄影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对影像的传播、商业交易等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社会方面,摄影数字化以后,通过网络媒体传播更加便利,改变了以前依靠传统的报刊、杂志、出版社等媒体的传播和展示方式,现在借助个人博客、QQ网络日志等网络技术手段都会实现。和传统媒体不同,网络媒体是交互性、开放性的,传统媒体都有自己的办报方向和思想,有自己的定位和读者群,所以在传统媒体上发表作品会受到一定限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是多元的,人们可以不受任何人约束不受任何机构限制,通过网络自由的展示自己、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艺术思想、不同的理念的数字影像通过网络呈现在众人面前,为大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视觉盛宴。有些电视台通过网络让网民评审出节目的好与坏,最近几年,央视的春节晚会就是这样评审出群众喜爱的节目的。有的个人通过网络传播炒作自己让自己出名的,有的通过博客发表自己观点包括名人写博的。摄影通过网络媒体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社会现状,并有利于借助大众的力量解决现实问题。比如前段时间网民通过人肉收索让南京某腐败的局长下台的事例,体现了话语权的公众性,体现了网络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

在文化方面,摄影与网络的结合,促进了摄影的发展速度,加大了影像的传播力度、拓展了视觉文化的深度,使影像文化的内涵丰富和扩展在网络时代获得新的机会,影像的传播与大众的联系更为广泛。网络在文化上具有比传统文化形态更优越的功能。首先,它具有迅速传播知识、信息的功能,并且具有迅速、交互、图文并茂的特点。其次,它具有娱乐服务功能。网络文化使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大大丰富,人们可以同时以文字、声音、图像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和娱乐节目。可以说,互联网为人类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空间。网络文化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网络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具有深刻影响。网络文化影响着百姓的日常生活。人们的吃、住、行、沟通交友等日常活动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网络与文化的结合推动着一个新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2006年以来,很多省市区都提出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之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丰富着生产力的内涵,拓展了经济发展的空间。网络文化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网络文化传播迅速、直观,覆盖面广。一个新的想法一旦出现并在网络中传播,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以大众最为容易接受的方式迅速传播。从积极的方面看,它有利于推动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商业方面,网络媒体的商业服务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影像营销模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摄影走向了数字化,它影响到人们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一种力量的工具、一种文化的象征。

网络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范文6

关键词:儒家“慎独”思想;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是一把无形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当今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无序性,给网络主体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使网络主体出现了网络道德意识的混乱,网络道德判断能力的减弱以及网络诚信缺失等社会问题。因此,要想尽快改变网络环境中的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建立一个新型的网络道德标准,而我国儒家的“慎独”思想在这方面的建设中能够发挥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儒家“慎独”思想的内涵解读

“慎独”是一种个人道德修养的方法,属于传统儒家的基本修身范畴。从其产生以来一直被历代学者所重视。因为“慎独”能够在真实体现一个人的个人修养的同时也能够很好的约束一个人的个人行为。我国的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对“慎”作了如下解释:“慎,谨也。从心,真声。”《广雅•释诂四》:“慎,敕也。”王念孙疏证:“谨与敕同义。”《易•坤》:“慎不害也。”孔颖达疏:“曰其谨慎,不与物竟,故不被害也。”可见,“慎”有“谨慎、慎重”之意。《说文解字•犬部》:“独,犬相得而斗也。从犬,蜀声。羊为群,犬为独也。”段玉裁注:“犬好斗,好斗则独而不群,引申假借之为专一之称。《广韵•屋韵》:“独,单独。”由此可见,“独”具有单独之意。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慎”主要有“谨慎、慎重、小心”之意;“独”则主要是“单独、孤独”的意思。那么所谓的“慎独”到底如何解释呢?“慎独”虽然一直被认为是儒家的一种道德修养功夫,但孔子、孟子从未直接论述过,却是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这样的话语。“慎独”一词最早出自《大学》、《中庸》之中。《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立足于“诚意”讲了“慎独”的两个意义。其一,是强调不自欺。君子之慎独,要使自己意念诚实。其二,通过小人闲居为不善来反正慎独的必要性。内心世界的道德修养,总是要呈现到外表上来的。所以为了不使自己流为小人之列,君子在独处时就必须要谨慎自己的心意,使得心意诚实。《辞源》:“慎独,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汉语大词典》:“慎独,在独处中谨慎不苟。语出《礼记•大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现代汉语词典》:“慎独指古人的一种修养方法,指人独处时谨慎不苟。”由此可见,“慎独”思想实际上是一种道德修养,它是通过自我克制、自我约束所达到的一种道德境界,这种思想所强调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内在品格。

二、儒家“慎独”思想与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

儒家“慎独”思想与网络文化建设有什么联系呢?可以说网络它突破了人与人之间原有的障碍,使人们摆脱了压抑自我的束缚,在主体身份隐匿而平台又极具开放的网络面前,社会所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道德冲击。面对网络社会道德问题的大量存在,如何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待科学技术,解决网络技术所带来的道德问题就尤显突出。……网络社会呼唤着道德主体责任和义务的觉醒,促进网络主体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并最终形成理想的道德人格,达到儒家所谓的“慎独”境界。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我们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创造和改变世界的一种新的高科技手段和一种有效途径,在网络社会迅速崛起的今天,当代网络文化建设也越来越受到我国有关学者的广泛关注,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实际上,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里网络主体在没有外界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处于一种隐匿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主体能否做到慎隐,就需要网络主体依靠自身的自控能力来约束,那么儒家的“慎独”则能够提高网络主体的思想道德素养,使其在纷繁的网络社会里做到慎言、慎行;使其在面对复杂的网络问题时能够自觉的用这种道德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能够理性地对待和处理网络问题。因此,我们说儒家“慎独”思想与当代网络文化建设研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网络主体脱离外界的监督和法律约束的时候,在这个虚拟的环境中如何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我们需要借助“慎独”思想来修养自身,同时我们还应该把这种思想运用到网络文化建设中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道德修养。

三、当代网络文化建设存在中所存在的问题

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互动性、虚拟性、个性化等特点。我们知道,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可以说已经成为了网络时代,今天,网络以自己独有的姿态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可否认,网络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凡事都有两面性,网络就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比如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等。这些网络越轨行为的发生给我们的社会生活以及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影响,使我们的社会秩序遭到了严重破坏。

1、网络越轨行为频频发生

“目前我国网络环境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三类行为,即网络谣言、网络诽谤及人肉搜索”。“网络瑶言应当被归于谣言的基本范畴,只不过网络语言是在数字化传播时代,以互联网为传播介质,对某些特定的社会信息以及新闻事件进行刻意或非刻意的‘改造’,在网络人群中传播并福射到线下生活,在网民的社交圈、生活圈范围内所进行的传播”。随着网络的发展,微信、微博、论坛、大型交流平台等这些网络媒介就成了网络谣言迅速传播的主要途径。例如:在2011年3月的“抢盐风波”,这场风波来自于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发生大地震后,某网名为“渔翁”的普通员工在群内发出的信息,自此之后浙江盐商趁机大肆炒作和哄抬价格“抢盐风波”的虚假信息又借助口头传播、网络信息传播、短信、论坛博客、微博、短信、即时聊天工具等广泛传播,“抢盐风波”背后的浙江盐商在进行大幅度涨价之后,谋取较大的暴利。还有2016年2月,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公安局网安大队在工作中发现,有一网友在微信朋友圈上一条消息称:一名孕妇因感染H7N9死亡。此消息一出,多数网民认为是事实,故大量转发出去。造成了市民们的恐慌,类似的谣言有很多,此类谣言的出现给民众带来了极大地恐慌,扰乱了社会正常秩序。此外,诸如“韩寒门事件”的网络诽谤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些网络越轨行为的存在给网络安全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目前,网络社会和现实生活已经全面融合,这样的一种虚拟与现实的联系使得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在这种多元化发展的网络文化当中也使得一些粗俗化、庸俗化、色情化的低俗文化现象不断滋生。比如一些的建立以及传播对广大网民尤其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恶劣影响。另外网络“串诗”以及一些文学作品诗词歌赋的篡改实际上是对我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恶搞,这样的一种网络文化传播形式是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侮辱,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尤其是对孩童的影响极大。

2、网络主体缺乏网络道德素养

我们国家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加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一直在不断地完善网络文化的监管制度,制定有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制度。目前,我国的互联网职能部门已有16个之多,相关法律30多部,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不法分子会钻法律的空子做一些违法乱纪之事。比如一些虚假广告,网络诈骗,利用网络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决定了网络主体在网络环境中需要高度的自律来要求自己。在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里,很多时候网络主体缺少网络道德责任感,利用网络的隐匿性常常会做出一些失当行为。比如利用微信朋友圈博得同情骗取他人钱财,或者是利用高科技的网络手段盗取他人的个人信息,对社会及个人信息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四、利用儒家“慎独”思想加强当代网络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

1、政府部门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完善网络法律体系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治国方略。那么,建立健全和完善网络法律体系则是当代网络文化健设的强有力保障。实际上,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我国的法律制度迄今为止仍然是不完善的。即使是完善的法治国家,也仍然需要社会主体具有道德这种自我约束的内在力量,因此儒家“慎独”思想的最终实现也必然要求网络法律法规的制定、发展和完善。所以任何国家治国都要求法治与德治的统一。在我们现有的法律之上建立一整套完善、安全、科学、有效的网络监管制度,制定完善的网络法规;同时政府职能部门还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技术投入,给予相应的经济支持。

2、加强网络文化教育,提高网络主体道德素养

现实社会生活中道德的表现多种多样,但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的网络道德不同于现实生活,这种道德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它更多地要求网络主体发挥自我的道德自律意识,实际上网络道德的实现应该是现实生活中道德实现的一种延伸表现。那么,如何更好地提高网络主体的这种道德素养呢?我们应该定期进行网络文化道德建设的宣传教育,尤其要加强学校对与于网络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和认识网络道德文化建设,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要借鉴“慎独”思想的这种自我约束力,使网络主体能够真正的从自身出发提高网络道德素养,自觉遵守网络行为准则,树立正确而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之,儒家“慎独”思想在当代网络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和利用其来提高网民的网络道德素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给网络主体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姚闯.借鉴“慎独”思想加强网络道德建设[D].辽宁大学,2013.

[2]匡文波.论网络文化[J].图书馆,1999(2).

[3]杨珂.网络越轨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D].湖北大学,2014.

[4]李文超.公共危机中的网络瑶言传播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杨珂.网络越轨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D].湖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