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目的范例6篇

低碳经济的目的

低碳经济的目的范文1

关键词:低碳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007-03

2003年以来,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核心的低碳经济理念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得以传播。由于农业生产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农业中的能源消费构成了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题中之应有义。作为一个农业大省,黑龙江省发展低探农业的有效路径是依靠农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一、当前农业结构的特点

(一)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黑龙江省农用地总面积3 950.45万公顷,其中,林地面积2 440.43万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比重最高,为61.77%;耕地1 187.07万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比重位居第二,为30.05%;牧草地222.64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5.63%;园地6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0.15%;其他农用地94.44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2.39%。

从目前的土地利用结构上看,比较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林地、园地、牧草地占比超过了农用地总面积的65%,有利于森林碳汇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为0.31公顷(合4.6亩/人),远远超过全国人均耕地水平(1.4亩/人)。因此,从短期看,黑龙江省的“人地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十分尖锐。

但是,从长期看,黑龙江省拥有众多资源型城市,这些资源型城市一旦进入资源枯竭期,必然要求城市定位转型,发展接续产业,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加上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全面建设的铺开,也将对农业用地造成挤占。因此,从长期看,黑龙江省保护耕地面积、保护农业用地面积的任务将十分艰巨。

(二)农业附加值结构

2012年,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 113.7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478.2亿元,增长5.8%;林业增加值62.3亿元,增长6.7%;牧业增加值506.5亿元,增长7.9%;渔业增加值29.2亿元,增长7.8%;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7.5亿元,增长8.9%。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68.5:3.5:24.8:1.3:1.9变化为69.9:2.9:24.0:1.4:1.8。

从农业附加值结构上看,黑龙江省农业附加值的主要贡献行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林业、渔业和服务业附加值贡献比较小。

从种植业看,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四大粮食作物2004—2012年连续9年喜获丰收,产量呈增长趋势,巩固了“全国产粮第一大省”的地位。对比之下,甜菜、油料、烤烟、亚麻等主要经济作物的产量则波动较大。以亚麻为例,2011年产量1.2万吨,同比下降46.7%;2012年产量1.0万吨,同比下降12.1%。目前,黑龙江省亚麻纺织生产能力已从占全国60%降至20%。可见,主要经济作物的产量波动对种植业的生产力造成了不利影响。

从畜牧业看,近几年畜牧业迅猛发展。2002年以来,黑龙江省实施了奶业振兴计划,积极发挥粮食、秸秆丰富的优势,突出发展奶牛养殖。目前,黑龙江省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基地,奶牛存栏量、鲜奶产量和乳制品加工量3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完达山、龙丹、飞鹤等本地品牌受到市场认可。另外,生猪产业也在继续做大,初步形成了全国猪肉生产基地。但是,根据上文的土地利用数据,用于支撑畜牧业发展的牧草地仅占全省农业用地面积的5.63%,显然过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林地、牧草地被过度开垦成为农田,一方面造成了土壤流失和沙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另一方面牧草供给的大幅减少也使得牛羊养殖成本显著提高,不利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快速成长,加工规模从小到大,加工层次由粗到精,市场竞争力由弱到强。2008年,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 500亿元,比2000年增长2.3倍;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 700个,比2000年增长3.7倍;全省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126个,打造了“完达山”、“飞鹤”、“龙丹”、“摇篮”等乳业名牌和“五常”、“北大荒”等米业名牌。依托着独特的资源优势,黑龙江省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发生金融危机后,由于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业仍然不乏市场需求。但是,从总体来看,在农业生产上,产业链条短、经营规模小的问题仍然突出。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农户家庭化生产的带动作用尚存在明显的差异化。在畜牧业中,“龙丹”等龙头企业在全省建立的乳源基地分布较广,能够有效推动农民家庭养牛产奶,带动农民增收;在种植业中,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的联系尚较为有限,种粮农民的订单式生产不十分普遍。

(四)基础设施建设

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势头,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得以不断强化。首先,农业机械化稳步推进,种植环节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2011年,农业拖拉机拥有量增长了5.4%,但产销环节机械化程度有待提高,农用运输车拥有量下降了13%。其次,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方面成效显著。在“撤并自然屯,壮大中心村、发展小城镇”的战略指导下,截至2012年,黑龙江省共整合368个自然屯,新建和改造423个中心村。但是,在自然屯的整合撤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农村子女失学问题严重、农村住宅楼空置率过高等问题。

二、未来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基于以上分析,从低碳经济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角度来看,黑龙江省的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如下:

(一)优化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首先,从建设用地的角度来看,应重点保障东部铁路通道和跨省区公路运输通道等建设用地;保障农副产品深加工、能源等产业发展的建设用地;保障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建设用地。因此,应适度增加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加快城镇现有建设用地整合,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

其次,从农业用地的角度来看,要保护耕地面积,加强黑土地的水土流失治理和西部荒漠化的综合治理,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种植业用地尤其是粮食基地的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同时为了畜牧业的长期发展,应深入推动“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加强天然林、牧草地和湿地的保护力度。

(二)稳定种植业生产,继续大力发展畜牧业

首先,看种植业。在粮食作物的生产方面,主要任务是在粮食产量已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粮食质量的提高,即发展优质粮食和绿色农产品生产,积极建设非转基因大豆、强筋小麦和优质马铃薯等生产基地,打造寒地黑土等绿色品牌。在经济作物的生产方面。一是要稳定亚麻等传统经济作物的产量。黑龙江省亚麻生产能力的显著下降昭示了纺织业的发展危机。其重要原因有几个方面:龙头企业哈尔滨亚麻纺织厂改制不顺、濒临破产;民营亚麻厂并起,但多数规模小、效益差;省财政对亚麻产业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亚麻原种基地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等。因此,对于亚麻纺织业,如何走出困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二是要大力推进蔬菜的生产和出口,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建设优质蔬菜生产大省,推进蓝莓、食用菌、蚕蜂、果蔬等绿色特色产业升级。

其次,看畜牧业。在种植业和畜牧业之间,过去黑龙江省是粮食大省,一直以粮为纲,但未来应该由粮食大省向畜牧大省转变,实现主辅换位。为提高畜牧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加快发展畜牧业,应突出抓好比较优势强、产业关联性大的“两牛一猪”生产,重点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或养殖小区的建设,尽快建成全国最大、具有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质乳、肉、蛋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加强界江、界河渔业资源保护。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延长产业链条

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增强龙头企业对基地和农户的带动能力。

首先,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深入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建设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其次,基地的建设是推动龙头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建立符合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发专业村和专业小区。

再次,发展订单农业,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延伸产业链,搞好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基地农户的对接,让企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相辅相成。

在黑龙江省,畜牧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推动了以乳业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业的超常规发展。与之相比,种植业的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是今后需要重点推进的领域。

(四)深化农业机械化进程,适度建设小城镇

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应进一步深化农业机械化进程,适度建设小城镇。

首先,机械化的主要任务是推进机械化向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后续环节发展。在养殖业中,要重点推进奶牛的机械化榨奶方式,以替代传统的手工榨奶方式,重点推进渔业和生猪饲养的机械化水平。在种植业中,耕、种、铲、收四个环节里,春耕起垄使用农业机械较为普遍,拖拉机已广泛应用于大多数农业家庭,但是在随后的播种、铲草施肥灌溉和秋收环节中农业机械使用还远远不足,因此,应重点推进这些环节的机械化进程,力争主要农作物实现全程机械化,从而提高种植业生产效率。

其次,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小城镇建设要适度有序,切不可盲目追求过快的规模和速度。“撤村建镇”本有种种好处,例如:撤销自然村后,可以还原耕地,增加耕地面积或增加无人区面积,保护生态平衡;可以节约基础建设的投入,集中使用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可以集中使用文教、卫生资金,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教育质量和医疗条件;可以加强社区管理,稳定社会治安,降低犯罪率。但是,如果不注意保持“撤村建镇”的适当规模和速度,步伐迈得过快过大,则“撤村建镇”的负面影响将被不断膨胀放大,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三、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内生动力:机制体制创新

(一)建立商品粮生产基地利益补偿机制,并探索其动态调整方式

由于粮食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比较大,而粮食的供给需求弹性都偏小,因此,对商品粮生产基地应实行保护耕地和支持粮食生产相结合的利益补偿政策,这将有利于促进农业节能减排,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了确保补偿资金的稳定来源,应建立商品粮生产基地利益补偿的长期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调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坚持政府主导,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产粮大县、粮食产业项目和水利、农机等工程的补贴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参与,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态补偿方式,拓宽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的路子。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形成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提高粮食生产的成本收益率。

(二)深化集体林区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

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作为主要改革目标。但是,在产权制度改革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兼顾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将集体林业的经营权通过承包到户转让给农户,经营权的放活有利于增加农户收入,但由于林业生产活动的投入产出周期很长,容易诱发农户经营中乱砍滥伐、低价转让林地等短视行为,从而影响地区生态环境和地区整体的长期利益。因此,需要强化对承包农户的约束机制,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放开林地的处置权。采取多种形式的确权方式,例如将林地使用权赋予多个农民组成的联合体,以避免林地细碎化等问题的产生。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经验和借鉴,积极探索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路径和方法,有效推进国有林区的市场化运作。

(三)探索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新型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土地流转制度

当前,农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的生产方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的市场要求。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程度,必须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在坚持和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应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大力发展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农业,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培育土地流转有形市场,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交易中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将农民的分散土地连接起来,发展连片种植,使经营形式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社、场县共建等规模经营方式转变。

(四)培育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龙头企业无疑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引擎。为了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应注重龙头企业加工资源的整合,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着力培育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面广的大型龙头企业。另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关系才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只有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真正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目前,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主要是签订产品收购合同或要素供应合同,以契约为纽带,是契约的联结。在这种契约式联结中,两者的利益分配主要由龙头企业主导而较少由中介组织或专业市场带动,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在与龙头企业的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对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所带来的利润分享份额缺乏话语权。因此,今后,应注重发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强化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博弈力量;同时,壮大市场中介组织的规模,加强中介组织和专业市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建立资产联结、服务联结等多种利益联动关系,推进两者的利益联结机制向规范化、多样化、内在化、平等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严立冬,崔元锋.绿色农业概念的经济学审视[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

[2] 高文铃,施盛高,等.低碳农业的概念及其价值体现[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2).

低碳经济的目的范文2

摘 要 以低碳经济为视角,通过文献资料法,透析低碳经济背景之下体育发展的现状,对目前低碳经济下的场馆建设、体育用品、体育项目几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低碳经济条件下体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体育 场馆建设 体育用品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等方方面面,体育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其影响。本文以低碳经济为视角,利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研究和分析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体育发展的现状,力图提出低碳经济条件下体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为我国体育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走低碳发展道路,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也是体育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突破我国体育发展过程中资源的瓶颈性约束;有利于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升级和企业科学技术创新,打造我国体育产业未来的国际核心竞争力,加快由体育用品制造向体育用品创造转变的步法,研究低碳经济下的体育发展有助于完善体育行业的理论结构,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立足于当前国家宏观政策,研究低碳经济下的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三大主题“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充分体现了绿色体育的深刻内涵,也显示出其价值对提升中国整体形象的重要性。因此,2010年两会大力的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又不应局限于经济一个方面,而应在体育领域推广以及发展,进而为体育行业的发展找到有利的支撑点。体育场馆建规划的不合理,体育项目设置不合理,导致更多的资源被浪费,体育用品制造业还是以粗放的方式为主,消耗的材料和取得的收益成反比。低碳经济下的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三、低碳经济与体育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能源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所酝酿的产业革命机遇亟待国家战略规划的强力支撑,并以此助推经济发展模式由“高碳时代”转化为“低碳时代”。从技术变革与生产力进步的角度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所蕴含的行业为革命本质上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使这种发展模式下的产业生产力与生态生产力相互融合而非相互抵消。体育行业作为低碳的新兴行业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低碳经济下的体育发展是人们向往的也是盼望我们生活的环境得到保护, 希望地球的生态平衡不再被破坏。而现在人们对低碳体育的价值认识现状还处于基层的阶段, 这也是开展低碳体育的难点所在。

四、目前低碳经济条件下的体育发展现状分析

(一)场馆建设方面

2008年底,我国体育场地数量达到104万个,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7.9个,同时建成世界上投资规模最大的奥运会场馆,初步满足了全民健身的需求,为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各省区市陆续对本地大型的体育设施进行了更新换代,从国家到地方在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的投入资金、建设数量上都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期,有力地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一方面,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力度的增大改善了当地体育事业发展的条件,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对提升城市形象,扩大城市知名度,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体育场馆利用率低是普遍的问题。很多地方把体育场馆的建设作为城市标志性建筑,致使场馆建筑规模过大。大型运动会后根本不给群众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场馆的低碳节能问题严重。我国建筑能耗惊人,建造和使用直接、间接消耗的能源已经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6.7%。我国现有建筑中95%达不到节能标准,新增建筑中节能不达标的超过八成,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能源负担。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场馆占地面积过大,占用过多的土地,由于建筑空间过大导致能耗过高而难以运营,造成了资源的闲置浪费。

2.能耗水平和国外体育场馆相比,同类型场馆能耗在两倍以上。

3.场馆灯光耗能极为严重,耗能是国外同等水平的80%以上。

4.采暖和制冷系统是电耗的主要组成部分单位面积的年耗电量是在70—300度,电耗指标高。

5.普遍存在40%以上的节能空间。

(二)体育用品制造业

随着20世纪90年代我国体育社会化、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体育用品市场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但是我国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型产业,完全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低。

中国的体育用品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但总的来说,规模小的企业偏多,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较差,产业结构不合理,单位能耗较大。2009年北京市技术监督局公布了一季度对各大商场销售的健身器械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结果显示:总合格率仅为25%。共抽查器械产品24种,其中抽查16种电动式健身器械产品,合格率为“0”;机械式健身器械8种,合格6种,合格率为75%。许多能源就在不合格中被消耗掉,不合格产品被废弃处理,增加能耗。再加上假冒产品充斥着市场,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各种能源消耗极大。

(三)体育项目的开发

目前,体育行业的体育项目数不胜数,就奥运会就有28个大项301个小项。在这些不胜枚举的体育项目中存在许多的高碳体育项目,诸如:F1,达喀尔汽车拉力赛,国际汽车拉力赛,摩托艇,赛摩等,这些项目都是能耗极高的项目。当然还有不少地方政府、企业为了开展低碳环保的体育项目而破坏当地环境的,项目虽得以开展但是却失去了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现代化体育场馆设施是体育文明的标志,然而体育文明建设和发展所需要的一切不可能无穷无尽地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索取而得,离开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体育文明将失去牢固的根基。由于场馆建筑的“水泥森林”替代了天然森林,16届法国阿尔贝维尔的冬季奥运会毁掉了30多公顷森林,数以万计的动植物失去了家园,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还有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开展攀岩、高尔夫球、定向越野等项目,破坏当地国家规定的森林保护区、退耕还林保护区、以及耕地保护区。

五、低碳经济下体育行业发展的对策

(一)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低碳体育建设标准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不少关于节能环保的法律法规,对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节约资源、控制碳排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例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等。上诉立法都有若干部配套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可在其基础之上拟定出体育行业的低碳法律法规、制定并出台体育行业的低碳指标,做到行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进而做到控制和限制高碳体育的作用。

(二)增设低碳体育发展的部门机构,加强对体育项目开展的监督

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20余个国家机构组成的国家气候变化协调部门,这足以见得国家对环境气候的关注度,这在国际上并不多见,也体现了我国对气候环境变化的高度重视,在此大的环境之下,体育行业可以增设专注于低碳体育发展的部门机构,制定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报告,也可建立一个政府、企业、群众多方参与的相互监督机制,以更好地带动体育行业的发展。

出台体育行业的低碳指标,对体育的项目开发和运营进行综合的评价、开发项目的低碳评价、引入了建筑材料和设备全生命周期的评价,保证建筑材料的低碳环保。

(三)科学统筹体育场馆布局,降低体育建筑能耗

发达国家一百多年体育场馆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表明,体育场馆的建设必须遵循行业建设规律,量力而行,适度建设。体育场馆的规划、建设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与城市的发展相适应;二是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三是要与全民健身体系的建设相适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格局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将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布局在人口密集、信息发达的核心城市,加强体育场馆配套公共交通的设置,以保证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益,进而减少资源的浪费。

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开发城市低碳建筑。一是引入场馆建筑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提高场馆建筑节能标准,加大标准的检查、执行力度;二是对既有高耗能场馆建筑开展节能改造,鼓励能源服务公司对既有场馆建筑进行改造;三是支持对重要的节能建筑材料开展研发和产业化;四是利用财税政策鼓励场馆建设者和消费者投资、购买节能低碳建筑材料,对于购买节能低碳建筑的消费者给予减税优惠;五是开展节能低碳场馆建筑示范。

降低体育场馆电力损耗,加强体育场馆电力的节能研究。2010年全国发电量为41413亿千瓦时,火电占到总发电量的81.6%。水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25.5%,核电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2.4%,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量微乎其微。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电力的损耗直接关系到碳的排放量。

(四)提升体育产品升级和技术进步

开发和采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新技术和新材料。生产过程的技术改进,降低能耗就可以直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都要把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程度作为设计目标,充分考虑产品在原料获取、生产加工制造、运输销售、使用及回收处理等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各种影响。另外,要提升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积极鼓励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加快技术研发步伐,加速产品升级换代,加快从体育用品制造向体育用品创造转变。

参考文献:

[1] 连桂红,孟凤芹.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第21卷第2期).

[2] 张冀.让更多的“中国制造”走出国门[N].光明日报.2003.1.13.

[3] 陆星.体育场馆节能新概念[J].体育学刊.2010.17(2).

[4] 伍小红,谢慧松.绿色体育价值支点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

[5] 许传宝.生态体育:绿色奥运的核心理念[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5).

[6] 王国樑.低碳经济——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3.

低碳经济的目的范文3

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一个与环境气候相联系的概念。狭义的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量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目标是应对当前气候变暖问题。广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投入、高产出经济发展方式,其目的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国家经济发展由高碳能源生产向低碳能源生产转变,由高碳消费低碳消费转变,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新型金融方式,其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低碳能源系统是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和二氧化碳捕捉以及储存技术,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能源汽车节能建筑、节能与减排与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

2.碳金融

一般而言,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碳交易的发展,而碳交易的成功又依赖于发达的金融体系。低碳金融,是由低碳经济发展来的,十余年来国际金融新兴的一种金融,即低碳金融是与碳有关系的金融活动,也可以叫碳融资。金融界有人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界定了碳金融的内涵:从狭义上讲,世界银行把碳金融定义为提供给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资源;广义的碳金融是指气候变化的市场化解决方案。同时,又提出碳金融的四大功能:减排的成本收益转化功能;能源连转型的资金融通功能;气候风险管理和转移功能;国际贸易投资促进功能。

3.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的相互联系

碳金融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走碳金融之路。金融以经济为核心,低碳经济的发展引导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发生转变,为与之相关的金融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机遇与空间,促使金融体系由传统金融向低碳金融发展。而低碳经济和其他经济活动一样离不开金融的支撑。金融机构资金的投入,能够引领低碳经济低碳经济领域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二、我国低碳经济和碳金融发展的现状

1.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我国也不例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开始大力提倡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量,虽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但成果并不显著。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还很多。

(1)高碳排放经济仍无法舍弃

我国的能源主要是煤,石油等,这些能源还在大量使用,使我国的碳排放量远高于其他国家,而且为了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还在继续依赖高碳经济。而低碳经济的发展的关键是低碳技术,但低碳技术实现难度大,涉及范围广,严重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且低碳技术前期投资大,短期内可能无法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因而为了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我国的高碳排放量经济短期内仍无法舍弃。

(2)我国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支持

国外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我国却仅仅希望依靠降低能源消耗中的碳排放来实现低碳经济是不可能的的。低碳经济发展过程的低碳技术的发展,是实现高资源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的关键,因此我们应该加大低碳技术开发的投资力度,加强与国外的在低碳技术开发上的合作,学习外国先进的经验与技术,实现国内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2.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

(1)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我国已先后在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方面,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低碳金融方面和联合国环境署《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以及《绿色信贷环保指南》等有关指导性的政策和纲要。这些政策和纲要可操作性差,缺少低碳金融的支持性政策,妨碍了金融机构的发展。

(2)碳金融的发展局限

目前国内碳金融市场发展不健全;很多企业对碳金融和CDM的商业价值认识不足;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程序还很陌生;以及碳金融项目本身较长的开发周期、不确定的风险因素、较高的交易成本等都影响了金融机构与相关企业的参与热情。

三、积极采取措施解决相关问题

1.加大银行对低碳项目的投融资力度

低碳经济的发展拓宽了银行的贷款产品范围和金融服务内容,给银行带来了金融创新新领域的压力和低碳经济发展资金的巨大需求。银行在履行社会职责的同时分享低碳经济带来的的盛宴。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业应该加强在碳金融核心部分的研究,加强对CDM 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的了解,将低碳经济项目作为贷款项目支持的重点,采取积极相应的贷款政策,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对相应产业的投资力度。商业银行在开展碳排放交易时,要积极创新贷款管理机制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并做好资金的风险管理,重视潜在的政策风险,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保证低碳项目开发的顺利进行。

2.加强对碳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

碳金融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发展要以相关政策为支持,不断探索和总结实践经验。首先政府应该将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金融监管机构要不断拓宽视野,更新服务理念,转换监督方式,探索监管新思路。有关部门要规范碳金融管理机制,积极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加强对相应碳金融业务国家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制定和完善低碳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保障低碳市场运转的规范化;构建部级碳交易管理平台,形成合理的交易价格;采取一系列经济惩罚奖励政策,包括税收补贴价格和贷款政策等,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和生态补偿金制度,制定鼓励企业的节能减排措施;建立政府、媒体、企业与公众相结合的宣传机制,培养低碳领域人才,提高人们的低碳意识和理念,引导人们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逐渐建立一个低碳社会。

3.提高碳金融领域的科技水平

政府应该投资建立以企业模式运作的独立公司碳基金,以帮助工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捕获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加大产品的生产能源的利用率,废物循环使用,处理温室气体的净化,新能源的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掘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投入;大力促进商用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在碳捕获、碳储存等领域占领绿色产业的技术制高点;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建设示范低碳发电站,发展清洁煤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低碳经济的目的范文4

[关键词]低碳经济 金融 对策

1.引言

低碳经济以开发性价比较高的清洁能源的应用为基础,它的发展方式是以最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发展低碳经济,倡导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新趋势。然而,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能源的紧张与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等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在低碳经济的发展问题上,我国应该顺应国际发展潮流,大力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但是,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使得我国对能源、原材料等资源需求的压力一直很大,并在短时期内很难改变。低碳经济是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能够缓解资源短缺问题,保护环境,而且能够优化产业结构,我国要从金融支持的角度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2.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金融政策支持存在的问题

2.1商业性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存在进入渠道障碍商业银行是以赢利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信贷资金的投放以盈利性和安全性为原则。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由于要建立必要的资源高效利用体系,因此盈利风险将会增大,现有的商业银行考虑到自身利益,不愿把贷款给低碳经济企业。而且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将多个生产环节进行组合,这样,生产链与资源循环的周期会加长,投资回收期就会比较长,这是和目前商业银行要求短期流动性的经营目标相悖的。

2.2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低碳经济发展支持力度不够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主要体现在银行的经营目的与发展低碳经济的项目融资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一致性。一是现有政策性银行的主要任务与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路不对称,二是现有政策性银行的贷款门槛与低碳经济企业的发展不对称,三是已有的政策性银行所扶持的产业目标与低碳经济企业不一致。总之,三家政策性银行都没有把低碳经济企业的发展作为扶持对象,大部分的低碳经济项目和企业从政策性银行获得贷款融资支持的难度很大。

2.3资本市场不能为低碳经济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支持我国低碳经济企业发展的资本市场还不健全,直接融资的比重较低。从经济的发展角度来说,低碳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样需要尊重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调节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资本市场与其他市场相比,从配置资源的有效性来看发挥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资本市场的资金融通规模不断扩大,但主板市场对企业的资本、利润等经济性指标要求较高,大部分低碳经济企业无法上市。

2.4低碳经济项目融资业务和产品品种较少,金融创新不足目前,支持低碳经济项目发展的融资产品和服务品种相对较少,还不能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证券、租赁、理财等金融衍生品和比较全面的现代金融产品和业务,不能充分为低碳经济项目的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产品,这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不一致。

2.5没有建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从我国目前金融政策的运行来看,金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并没有对节能环保的低碳经济发展引起充分的重视,有时仍然存在着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短浅意识,只注重短期收益而忽视经济增长质量与社会效益的问题。目前针对低碳经济发展仍然缺乏足够的金融支持政策,我国要明确规定低碳经济信贷项目的范围,对低碳经济项目的优惠信贷措施,以及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中的职责和定位等具体内容。

3.促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对策

3.1需要专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资金的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部分的商业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目标就要追求利润产业经济的最大化,提高商业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然而,从现实的情况看,在低碳经济的生产过程中,无论是企业内部的低碳经济生产,还是环保工业链的建立,项目投资规模大,回报收益不确定,这些因素都会给资金的回收带来较高的风险,从经济指标是来看就是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投入产出比。这种投资及生产经营的特征就与商业金融机构的逐利行为存在一定矛盾,导致的结果是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推进很容易出现市场规律不能发挥作用的情况,会出现资金供给的市场失灵。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需要有关部门创新金融组织,通过建立专为低碳经济生产提供资金支持的组织,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优惠的资金支持。

3.2组建低碳经济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是金融产品的一种,通常情况下,产业投资基金资产会对不同的实业项目进行分散投资,投融资方式以投资收益按投资的比例进行分成,其特点是投资集中、操作专业、风险分散。为符合组合投资原则,产业投资的方向要具有跨行业、综合性的特点。

低碳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在不同的区域进行组建。在有效的监管条件下,允许证券公司从事低碳经济企业的投资、融资金融服务,尽可能地发展保险公司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投资者进入低碳经济行业,放宽社会保险基金及保险业的投资领域,允许低碳经济产业投资基金进入风险资本市场。低碳经济产业基金可以利用其融资的开放性、共同承担风险的特点,从社会中筹集资金。

3.3开发绿色抵押等银行类金融产品低碳经济的银行类金融产品的开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在国家出台商业银行信贷政策,规定商业银行在发放商业贷款的同时,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体系需要考虑节能减排实施情况、资源循环利用率、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第二,商业银行开发低碳环保信贷产品进行项目融资,这些融资是专门用于支持低碳企业再利用、再循环、再制造,倡导节能减排,企业能源节约使用和资源的重复利用为目标的低碳经济生产转型。

3.4创新银行绩效评价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的业绩评价机制需要突破创新。在低碳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等对低碳经济的投入还需与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利率以及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金融监管因素相结合。可以从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支持低碳经济,降低低碳经济的经营成本。

3.5开发低碳经济资产证券化产品资产证券化是金融不断发展的产物,是金融市场一种以资产为基础的信用经济,是专业的金融机构以项目的资产所产生预期收益作为支付保证,或权益做抵押而发行的一种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的证券。融资的证券通过严格的风险隔离安排以及提高信用的级别数,发行方式主要的面向社会公开。从长远来看,开发低碳经济资产证券化产品是一种可行的项目融资途径。利用低碳项目融资,可以吸引社会投资资金参与低碳经济项目的投资,有利于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3.6保险领域

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新产品的保险,如建立低碳经济风险准备金,形成灵活、有序的低碳经济的保障机制,防范和化解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

我国应鼓励保险公司加大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的保险支持力度,如从费率上给予优惠,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另外,还应该积极吸引国外风险资本对低碳经济企业进行投资,充分利用外资的积极作用,以提高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为目标,积极推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建设,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结论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后,我国走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势在必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导经济范式,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由粗放经济向集约式经济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我国经济不能再靠以资源消耗的高代价发展了,要走资源利用少、污染排放少的发展之路。从战略的高度去把握,用全局的视野去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除此之外,发展低碳经济能优化产业结构,更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没有充分发挥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因此,必须结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对投融资的需求,在综合分析我国金融可承受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2]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8).

低碳经济的目的范文5

关键词:低碳经济;财务管理;财务创新

一、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财务管理概述

1.低碳经济的概念。众所周知,近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威胁,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也就应运而生。所谓“低碳经济”,就是环保、绿色的经济环境,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一系列举措,最大可能化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率,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一种社会经济发展体制。低碳经济的运行有如下特点:污染低、能耗少、可循环再利用;可使企业长期受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使企业可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同时最大化。2.低碳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内涵与意义。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是指在企业的资产、负债、支出、收入、现金流量等多方面财务状况,根据相关财务理论以及假设,充分考虑企业各种财务目标后,对企业资产价值,现金流进行规制配化的经济管理。但是,低碳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则有所区别:首先,二者的最终目标不同,传统的财务管理主要追求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低碳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则不仅要追求经济利益,还要将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考虑在内,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性,这就区别于传统财务管理以自我为中心;其次,对参与财务管理的各个主体影响不同,参与财务管理的主体不仅有企业,还有投资者和社会。低碳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的运行有以下的意义:首先,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对于一些非低碳项目,假设从传统财务管理继续管理和开发的话,虽然可能从短期来看,会给企业带来相对可观的利润,但从长远来看,却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违背;相反,若采用低碳经济下的财务管理模式舍去或改善非低碳项目,也许在短期内会对企业的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失,但是从长远角度看,却是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从企业投资者的角度来说,因为现在各国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实现绿色可持续的经营管理模式,陆续了很多有利于企业和个人从事低碳经济的优厚的政策、法规,给予那些实行低碳财务管理的企业或行业部门许多的优惠。由此,如企业实现低碳财务管理的话,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持续经营,同时也会给投资者带来稳定的经济利益。最后,从社会角度来说,低碳财务管理有益于保护环境、节约生态资源,从而引导整个社会的良好发展。

二、低碳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

企业的财务管理受到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而低碳经济的到来改变了企业的财务环境,与此同时也改变了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其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环境的影响。近年来,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注意,中国作为世界上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较大国之一,也积极配合全球减排行动,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正是这种政治导向,使得政府等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能减排,企业也随之受到感染,积极投入低碳化热潮。政策环境的变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减排任务方面,很多西方国家已经出台了切合自身问题的减排目标,我国也不例外。其次,征收碳税方面,对没有达到碳排放标准的产品,会受到缴纳“碳关税”的惩罚。以此来遏制企业的碳排放量。最后,在构建碳交易市场方面,很多国家根据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来定价,这就形成了新的资产类型———碳排放配额。2.法律环境的影响。为了迎接低碳、绿色、环保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关于低碳经济,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欧盟、美国、澳大利亚等一些发达国家先后征收碳税,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可再生能源法》等多部环保法律,旨在从环境保护,清洁能源等多方面角度确保低碳经济的有序开展。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一方面为重视环保、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对那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量、没有社会公德心的企业加大了惩罚力度。3.经济环境的影响。“碳金融”这一概念的出现,意味着低碳经济时代下企业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碳金融的定义为服务于那些目的在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各种金融交易活动,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就是其主要内容。金融机构也向低碳项目靠拢,例如银行、债券市场、证券交易所等在投资时将资金放在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一些金融机构甚至开发出绿色金融产品,例如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等。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凡是积极从事低碳经济的企业更受投资者的喜爱,理性的投资者更愿意将资金投给企业,相反,如果企业不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则必然在未来的市场经济中淘汰。4.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前人类因为自己的欲望而去大肆消耗高能源高污染物,结果导致全球气温上升,那么现在也需要为自己的愚昧行为埋单。如今人类的节能环保意识日益加强,消费价值观相对于以前已发生较大变化,逐渐倾向于低碳的生活方式,阿里巴巴、淘宝、京东、支付宝等网购流行起来、绿色办公、线下支付、生活缴费、网购火车票、网络购票、预约挂号、地铁出行、电子发票等低碳消费方式,这些消费方式不仅便捷了我们的生活,更为低碳经济贡献了一份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审时度势,研究和开发低碳节能的消费产品,运用和低碳理论相一致的财务管理来分析产品的成本和利润,树立节能环保的良好品牌形象。只有做到这些,才可能会被广大消费者接受,才不会被竞争激烈的社会所淘汰。

低碳经济的目的范文6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

低碳经济的早期思想起源于1999年,美国学者莱斯特•R•布朗发表的“主张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力争构建零污染排放、无碳能源的经济体系”。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从此,低碳经济的思想就在全世界广泛传播,我国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也越来越重视。低碳经济指的是基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创新新能源结构,追求低碳经济的绿色的GDP,主要表现在于技术创新的发展观。中国政府曾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6%。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相关部门也出台相应节能减排的相应政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应顺应社会环境的变化,积极主动的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发展的优势。

一、低碳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内涵

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涉及到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它是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给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包括经济经济环境、社会环境、金融环境、法律环境等,企业要想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就要采用低碳财务管理。低碳财务管理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减少煤炭等传统高碳能源的耗用,促进经济和环境的统一、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具有低碳财务发展目标;低碳财务管理理念;考虑低污染、低排放的资金筹集及资金分配措施。在低碳经济的影响下,企业要重视本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节能法律政策,不能为了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无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制定可持续的财务管理发展规划,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的调整财务管理的模式。

(一)追求的目标不同

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侧重于追求企业的经济利益,只重视经济的再生产,财务管理的目标包括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这也是被大多数企业所认同的。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将自身看作是整个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难以满足低碳经济的要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只反映了企业资金价值的增值,强调企业内部价值最大化,不能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也不能适应低碳经济强调的生态环境并重的目标。低碳经济倡导环境、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在考虑企业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强调社会责任。企业将自己看作是社会的一部分,当企业的财务活动有助于生态环境发展时,企业的环境价值将提高,则企业的综合价值将增大;当企业的财务活动破坏生态环境时,企业的环境价值将降低,则企业的综合价值将减少。以企业综合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将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财务管理手段和方法不同

传统的财务管理在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时候未考虑生态和社会效益,低碳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在资金的筹集、投资、营运和分配方面均考虑了生态和社会效益,采取的财务管理手段和方法主要表现在:首先,在资金的筹集过程中,传统的财务管理在选择资金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模式的时候只关注资金的来源,而低碳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充分考虑低碳经济因素,筹资过程中对有关项目进行充分的分析、统筹安排,将企业未来实行低碳发展所需的资金纳入筹集资金的预算中;其次,在投资决策方面,传统的财务管理只关注所投资的项目的成本、利益,而低碳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则会考虑低碳收益和环境成本;再次,从营运角度来看,传统的财务管理更多的关注如经济订货量、最佳订货周期、存货周转率等内部环境指标,低碳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则要求企业在保持资金的高效利用的同时要树立环保意识,遵守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关法律制度;最后,从企业利润分配来说,传统的利润分配方式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企业利润,低碳经济下的利润分配过程则还考虑低碳经济的因素,将企业的利润分配与企业的发展目标有效的结合起来。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财务管理战略制定

低碳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要求企业转变财务观念,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使其在管理及决策时重视社会效益,为企业的长远利益考虑。为保证低碳财务管理战略的有效制定和实施,企业还需构建绿色企业文化,建立激励机制,使管理人员与企业的利益一致。企业根据国家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绿色的财务管理制度,创新财务管理内容。具体如下:

(一)在筹资方面,低碳经济下的企业在筹集资本方式需要积极转化思路,充分预测保护环境所需要的资金,考虑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下的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知识资本,制定绿色筹资计划,拓宽融资渠道,广泛的收集各项资本以迅速的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规划中,应该重视节约减排,充分把握相关的低碳发展的优惠福利和支持政策筹集所需的资金,加强企业低碳化技术改造,这不仅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益,也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在投资方面,在传统的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中,企业只将项目的内部财务效益作为计算指标,并没有考虑项目的外部成本。在低碳经济下,企业对投资项目的评价指标应该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即在考虑企业本身财务效益的前提下,还应该充分考虑企业因考虑环境因素而增加的技术成本、人力成本、设施运营费用,要考虑潜在隐藏成本(如废弃物管理、环境保险等)、或有成本(如罚款、法律费用等)以及形象和关系成本(如公司形象、与监管的关系等)。主要措施如下:

1、制定兼顾社会效益的投资策略。企业的投资方向包括对外投资和对内投资,企业在低碳经济理念的影响下,企业对内投资时应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对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对外投资时,投资活动应该在充分考虑自身发展的前提下,结合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充分考虑环境保护,顾及其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在选择投资方案时充分考虑所选择的方案是否符合国家相关低碳经济的政策,密切关注政府支持的新兴产业,既要考虑目前经济效益,更要兼顾长期利益。

2、构建低碳投资方案评价体系。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在构建投资方案评价体系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环境成本和效益,在具体的投资项目选择时,要综合考虑项目本身给企业、社会所带来的低碳贡献,考虑项目是否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三)在资金营运方面,低碳经济对企业的影响也表现在对资金的营运管理活动中。在资金营运过程中,可以添加碳资产周转率作为资金营运评价指标,该指标反映企业碳资产周转速度,是一定时期内营业收入净额与平均碳资产总额的比率。碳资产周转率越高表明碳资产周转次数越多,企业对碳资产的利用效果越好。当然,该指标属于相对数,应与业低碳投入的绝对数结合使用,这是由于我国还处于低碳经济初期,企业对低碳投入相对较小,因此该指标大有可能是碳资产的绝对值小导致的。企业要想保证资金营运过程中的平衡,就要在资金安排时,注意合理调配资金,要减少因环境污染和破坏而引起的罚款,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同时也能避免企业因破坏环境而失去部分市场份额,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四)在利润分配方面,目前关于企业收益分配的观点主要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对消费者分配等。在低碳经济时代,在低碳经济时代,企业的分配不能只考虑国家、投资者、债权人等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全面考虑国家、投资者、债权人、生态环境和社会利益,扩大对低碳项目的资金积累。具体措施如下:

1.按比例提取绿色股利。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发展思路,这为正确处理低碳经济和分配公平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利润分配,不仅要关注传统的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管理人员、债权人等,还要关注社会生态环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在利润分配时,可以考虑提取一定比例的股利用于绿色公益金,即绿色股利。绿色股利可以由于普通股利之前发放,这种方式有利于增强投资者的环保意识,鼓励投资者重视低碳投资。

2.设立绿色专项发展基金。利润分配时将一部分留存收益用于建立绿色专项发展基金,有利于低碳项目的资金积累,适当的减少企业的债务风险,减少融资问题,保证低碳项目的顺利开展,促进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

(五)其他方面,在低碳经济视角下,不仅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融资渠道、投资决策、资金运营、利润分配方面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企业的财务核算及报表列报、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也需要进行创新,更要构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保障机制,保证低碳经济下的财务管理顺利进行。主要措施表现在:首先,传统的企业财务报表上所反映的成本是实际发生的成本,并不包括生态环境成本,比如一次性筷子制造厂反映在财务报表上的成本包括包括锯割、运输和加工木材等成本,但并不包括因伐木而引起的环保成本;不锈钢厂的财务报表上的成本不会包括后期治理因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成本。被砍伐的树木和破坏的水、空气环境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而这些环境成本需要由企业承担,低碳经济下的财务核算就是揭示了企业因破坏生态环境而引发的成本,并将外部环境成本转化为可计算的成本,在财务报表中反映,同时在附注中应增加披露有关企业生态责任信息,以有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其次,培植低碳的财务管理文化。构建以和谐的生态价值观为核心的绿色企业文化,追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企业文化是长久的经营管理活动的保障,企业应当加强对员工的环保意识的宣传,使之充分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低碳意识。总之,低碳经济下的财务管理是一个全世界都在努力达到的目标,它是改善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然选择。企业要想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谋求更快更好的发展,一定要尽快适应环境,充分考虑各项环境因素,构建低碳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新型管理模式,并不断的调整和更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和方式,从而带动企业经济的低碳可持续发展。

作者:彭瑶瑶 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梁浩.低碳经济对我国企业财务的影响一基于财务环境起点论的分析[J].财会研究,2010(15):47-48.

[2]鞠成晓,肖文锋.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战略探究[J].南昌大学学报,2014(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