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减排的含义范例6篇

低碳减排的含义

低碳减排的含义范文1

关键词:低碳经济 碳金融 新型 金融业

我国是世界上减排结构较大的提供者之一,将来5年期间,碳每年的平均交易量约为2×109t。相关人士提出:我国迎来了碳交易的新时期。部分发达国家于2012年需达成5×109tCO2减排指标,我国在市场上出售的减排指标约占全世界的65%以上,从而表明将来大约3×109t来自中国减排指标。由此可以推断,碳交易同金融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以下简要针对碳金融与低碳经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一、碳金融的概念

当前,碳金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定义,我国对碳金融的认知较为统一的观点为:碳金融指的是同碳相关联的金融行为,也可以将其称为碳融资。人们将其看做环保项目的融资内容之一,同时也讲碳金融作为买卖碳物质的行为。通常来讲,碳金融包含了全部为限定温室气体排放服务的金融行为,包含:银行借贷、直接投资、碳指标买卖等。

二、碳金融的工具

1.碳货币

对于碳金融来讲,其较为常用的工具为碳货币,同时,碳货币也是世界各个国家所要争夺的重点。相关人士认为:一个大国的发展,一般同国际大型产品,尤其是可以与能源结算或者能源计价相绑定等存在密切的关联。例如:上世纪的煤炭同英镑绑定、石油同美元绑定等,都表明国际货币同能源交易的途径。同时,著名学者刘颖也强调:碳货币对于国家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碳货币是一项构想出的货币系统,同时也是衡量社会各个货币价值的新指标。在当前碳货币系统下,除了国家黄金存储及经济实力以外,碳的排放标准必将变成对其货币价格及地位造成影响的关键条件。在碳货币时期,标准的初始制定人员都必将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及主动权。

2.碳信贷

相关人士指出,虽然银行对于绿色信贷的积极性不断增强,然而,在银行的总体信贷系统中,绿色信贷所占据的比例依旧较低,最本质的原因在于没有创建完善的推动绿色信贷前进的环境。包含以下内容:其一,因为关于绿色信贷的定义相对较为模糊,缺乏具体的标准,现今,在银行进行贷款规模统计期间,没有创建绿色信贷的专用通道,也没有让绿色信贷相关政策发生倾斜;其二,我国相关企业对绿色信贷的要求仍位于初级时期;其三,当前绿色信贷所处的融资项目技术评价较为复杂,银行在实施期间缺少技术及人力;其四,绿色信贷仍存在一定的项目风险,在控制过程中较为困难。想要推动绿色信贷发展,相关政府及管理部门就需要不断增强绿色信贷的发展能力,极大政府推动力度,增强发展银行绿色信贷的能力,颁布相应的优惠及鼓励方针政策。同时,银行也需要转变自身观念,不再仅重视以往节能减排的信贷,同时还需要关注绿色信贷的业务。想要减弱绿色信贷业务风向,就需要同碳权抵押融资、节能减排借贷相融合。

3.碳期货

碳期货指的是以碳买卖市场的交易经验为基础,应对市场风险而衍生的碳期货商品。同时,因为碳排放指标具备容易交易、同质性明显、参与人数较多、价格变化较快的特征,所以,更适合利用期货的形式进行买卖。创建碳期货的买卖市场也能够遵循价格的相关规律,为相关企业指导期货买卖提供高效、科学的价格信号。现今,我国对碳期货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旨在通过发现期货市场的价格规律及风险管理方法,对我国碳资源的定价造成影响,创建同我国需求相吻合的市场系统。

4.碳基金

对于碳基金来讲,其是碳汇基金的统称。世界上一般指的是在清洁生产标准下买卖温室气体放权的特定资金。依据我国现今的发展情况,制定了中国形式的碳基金定义,将世界的碳基金更加本土化。一般来讲,碳基金可以被划分成以下四种类别:其一,世界银行性形式的碳基金;其二,国家形式的碳基金;其三,政府合作形式的碳基金;其四,金融部门设定的盈利形式的碳基金;其五,非政府管理形式的碳基金;其六,私募形式的碳基金。相关人士对碳基金的投资及目标进行了深入探索。对于碳基金的目标来讲,其不仅需要对碳汇的增长进行关注,同时还需要对商业部门及公共部门降低CO2排放量的内容予以重视,并且从中挖掘低碳技术的商机,进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通常来讲,碳基金的投资可以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其一,推动我国低碳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其二,增强低碳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其三,对孵化器进行投资。

三、碳金融的相关政策

想要促进碳金融的不断发展,需要创建有利的条件及环境,所以,相关部门及政府需要对其予以一定的方针政策支持。我国著名人士高建平曾指出,需要对五个方面予以关注:其一,创建买卖平台,对碳排放标准及配额买卖市场深入研究;其二,增大宣传力度,应让企业明确CDM标准及节能减排包含的商机;其三,对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其四,促进中介市场的形成,激励民营团体参与到金融活动中;其五,创建鼓励标准,规划一定的政策、方针,并给予一定的税收、信贷、投资导向配套政策,推动金融活动与节能减排相结合,发展低碳经济。

著名学者王斌建议,首先,创建财政环境基因,进而有助于低碳项目的应用与研发,同时创建节能减排方法;然后,极大人才培养及相关部门的建设力度,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低碳观念及认识,创建高水准、高技术的低碳队伍;最后,实行低碳城市或低碳园区的试点。

四、总结

总而言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碳金融必将成为未来抢占市场先机的关键。所以,相关人员应及时转变自身观念,认清碳金融的重要性,进而促进我国更快进入低碳经济。因此,对我国低碳经济与碳金融进行探讨是值得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刘雪玲.国内银行业低碳金融业务发展分析[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04).

低碳减排的含义范文2

低碳饮食的“前世今生”

热衷于减肥的朋友,大多对“低碳饮食”不会感到陌生。作为一种以控制体重为目的的膳食方式,低碳饮食在国外已经兴起了30多年,然而,时下流行的“低碳”饮食,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是低碳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原意

低碳饮食(Low Carbohydrate Diet),即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是指减少碳水化合物(推荐摄入量是20-60克/天,所提供的热量(20%1天),提高蛋白质和脂肪摄入的一种饮食模式。这一概念是由阿特金斯医生在1972年撰写的《阿特金斯医生的新饮食革命》中首次提出的,目的是为了鼓励美国众多的肥胖者减肥。低碳饮食最初主要是作为减肥方式为人们所知,强调不吃主食,以果蔬为主。

低碳饮食模式一般分3个阶段进行:

起始期

一般摄入小于20克/天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是主要供能物质上2周后,体重减轻。

发展期

慢慢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且体重继续减轻。

维持期

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所需碳水化合物的量,并形成长期的饮食习惯。

营养专家点评:

这种流行于海外的低碳饮食模式,并不适合国人。自古以来,我国就形成了以五谷杂粮为主食基础的饮食结构,如果将米、面、薯类、豆类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完全摒弃,取而代之以蔬果、肉类等食物,很容易造成饮食不均衡,导致营养不良和体质下降,时间长了,还可能引起头晕目眩、脱发、皮肤干燥等问题。

新解

低碳生活讲究的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而与之相适应的“低碳”饮食,也被赋予了新意,是指通过改善饮食习惯,减少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减缓地球变暖的速度。当下最流行的“低碳“饮食,即为以多素食少红肉、多天然少加工的饮食方式。目前国内外的素食者队伍日渐壮大,其中就有不少“低碳”饮食的践行者,因为在众多食材的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高的食物就是肉类,所以减少肉类摄入、多吃素食就成为这类人群的饮食原则。

《全民节能减排手册》指出,每人每年少浪费0.5千克猪肉,可节能约0.28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0.7千克的CO2。如果全国平均每人每年减少猪肉浪费0.5千克,每年可节能约35.3万吨标准煤,减排91.1万吨的CO2。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每天吃肉,每年造成的排碳量是吃素者的两倍。但需要指出的是,如果素食主义者食用的是反季节蔬菜,也会增加较多的碳排放。

营养专家点评:

长期吃素有损健康。建议素食者针对不吃肉导致的营养素缺乏,进行相应的营养补充。

[知识加油站: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是指减少日常作息所耗用的能量,从而降低空气中碳,特别是CO2的排放。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让人类返璞归真地从事各种自然活动。

“低碳”饮食三部曲

要想做个“低碳”饮食达人,买什么、怎么烹饪、怎样储存食物等各方面都有一定之规,因为在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部存在着高耗能、非低碳因素,需要加以取舍。

STEP1:采买

在琳琅满目的农产品和精加工食品中,挑选“低碳”的食材相当重要。要想成为低碳饮食达人,首先就要学会挑选低碳食品。

少红肉,多白肉

低碳饮食并非不吃肉。营养专家的建议是,以白肉代替部分红肉,既营养又健康。一组典型的研究结果显示,得到1公斤牛肉、猪肉和鸡肉,所需的谷物分别为7公斤、4公斤和2公斤;而牛、猪和鸡,把植物蛋白质转化为动物蛋白质的效率分别为6%、9%和18%。也就是说,在常见的肉中,鸡肉是最低碳的,而牛肉表现最差。

在营养学上,红肉是指牛肉、羊肉、猪肉、狗肉等肉类,它们都含有很高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吃得过多易导致肥胖、脂肪肝、高血脂等疾病。白肉是指鸡肉、鸭肉、鱼、虾蟹等,这些肉类富含优质的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相比红肉来说,更益于健康。

以本地、时令食材为主

尽管发达的物流业,每天都会将天南海北的美食送到我们身边,但低碳饮食达人却主张,采买应以本地出产的时令食材为主。时令农产品在正常季节产出,有充足的阳光照射和雨水灌溉,不仅新鲜、口感好,营养价值和品质都比反季节更高,还可以避免受到过多农药、生长剂、保鲜剂、催熟剂等化学制剂的影响。、此外,反季节蔬果、长途运输的农产品,在生产或运输中通常要耗费更多能源,给环境带来较大负担。

多买天然食物,少细加工食品

购买天然食物是低碳人士的首选,从健康角度讲,精细加工的食品存在一些不足和健康隐患,比如这些食品在加工过程中,通常需要添加增香剂、色素、防腐剂等多种食品添加剂,有些食品还含有较多油脂、盐或糖分,营养价值较天然食物打了一定折扣。,相比较而言,天然食物不仅营养价值高,口感也更加自然。

从环保角度看,食品加工、包装、储藏都需要消耗大量资源,特别是那些过度包装、过小包装的食品,所耗费的资源更多,因此应尽量减少消费量。购买包装好的加工食品时,建议选择那些使用了再生包装材料或可回收使用包装的食品,如采用玻璃瓶包装的啤酒、酱油、饮料等,或是简装、大包装的食品,避免过度的环境污染。

少量多次购买

不少上班族都习惯于每周到超市采购一次,把吃的用的一网打尽。其实,每次少买一些食材,每周多采购几次,更加符合“低碳”饮食要求。一来可以避免大量采购的食物变质,造成浪费;二来还可以节约将其储存在冰箱里消耗的电量。

STEP2:烹饪

低碳食材买回家后,怎样加工也是有讲究的,低碳达人推崇凉拌、蒸、煮、白灼等更健康的加工方式,烧烤、油炸等加工方式因污染环境、食物营养价值损失多而不被看好。有研究发现,烹饪食物时的温度越高,产生的致癌物质就会越多,食物的营养成分损失也越多。因此,“低碳”饮食主张,煎炒烤炸等传统烹饪方式,不应在厨房中唱“主角”。

凉拌

凉拌是蔬菜最低碳也最健康的吃法,草酸含量高的菠菜、苋莱等可以先焯一下再凉拌。

可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营养成分不易被破坏。

煮、炖

减少油烟,避免饭菜中加入过多油脂,养分流失少。

STEP3:外出就餐

对上班族而言,外出就餐的机会很多。如何做到饮食低碳,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适量点菜,避免浪费

少而精的菜肴,既可饱口腹之欲,还能节约金钱和资源。

拒绝一次性餐具

低碳减排的含义范文3

【关键词】 碳关税 纺织业 建议对策

一、碳关税背景

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关税,2009年6月26日,美国国会众议院微弱优势通过了《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这一法案尽管还没有完成立法程序,但是其中的“碳关税”条款已经引发了关于美国到底是在进行环境保护还是在实行新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的争论。

中国纺织业由于技术水平落后,产品难以达到国外制定的标准,纺织品原有的价格低廉等优势也受到冲击,整个行业面临巨大的压力。随着国际贸易竞争的白热化,纺织服装业极有可能因碳减排不达标,成为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纺织品进行贸易制裁的对象,继而被征收“碳关税”。因此,对于中国纺织行业来说,碳减排不只是一项环境义务,更是一项事关自身生存发展的大计。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出口拉动,且行业内大多数企业的能源利用率较低,由于有着出口的刺激,以及企业自身技术水平的限制,企业缺乏主动转变生产方式以及降低能耗水平的动力。基于以上种种原因,迅速降低我国碳排放强度的成本将相当大。而长时间依靠大规模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伴随着全球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包括环境的污染,以及我国目前所承受的国际舆论的压力等等,都已经成为我国纺织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巨大阻力。

二、碳关税研究现状综述

中国国内现在针对碳关税影响的定量研究尚处在发展阶段,在有关分析节能减排对经济造成影响的学术论文中,CGE模型是最为常用的分析工具。测算碳关税政策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研究方法也主要以一般均衡模型(CGE)为主。可计算的一般均衡(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模型作为政策分析的有力工具,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30多年的发展,该模型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宏观经济、国际贸易、区域经济、财政税收、能源、环境、就业与收入分配等众多领域的分析。

在碳关税的研究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准确测算产品生产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能耗。为了确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需要测算产品的隐含能源和隐含碳排放量。所谓隐含能源是指产品生产全过程(包括原材料开采、产品加工制造直至把最终产品运输至终端用户的整个过程)中所消耗的总能源量。而隐含碳排放则是指产品生产全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研究者们大多采用投入产出法结合CEG模型对碳关税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时也有生命周期法等不同方法得到应用。国内学者中如鲍勤、汤铃、杨列勋(2010);沈可挺、李钢(2010)等多采用的方法是在中国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构建社会核算矩阵(SAM),计算能源消耗和隐含碳排放,并以此作为CGE建模的核算框架。万毅(2010)通过采用澳大利亚MONASH大学与湖南大学联合开发的MCHUGE模型结合投入产出数据和各种经济参数(进口品与国产品的替代弹性、不同劳动力之间的替代、劳动力与资本的替代)对碳关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刘强、庄幸、姜克隽、韩文科(2008)则通过生命周期法计算了出口贸易产品的载能量。在测算出了各部门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之后,利用CGE模型测算碳关税对各部门的影响。

三、碳关税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影响

现有的估算碳关税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方式以一般均衡模型为主,但是由于CGE模型的设计适合用于宏观经济的研究,因此大多数研究者更多地从国家整体的角度分析碳关税的影响,而并没有对某个单一生产部门进行具体分析。鲍勤、汤铃、杨列勋他们的研究基于2007年数据,使用包含37个生产部门和4个国外账户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测算了美国征收碳关税对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他们设计10种碳关税税率,计算结果显示碳关税将直接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巨额损失,将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除此以外,碳关税在节能碳排上的效果有待进一步的分析,其在改善环境、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的问题上可能效果甚微。沈可挺、李钢他们在分析中国工业品出口的隐含碳排放量的基础上,采用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测算了碳关税对中国工业生产、出口和就业的可能影响。模型的评估结果表明,每吨碳30美元或60美元的关税率可能使中国工业部门的总产量下降0.62%―1.22%,使工业品出口量分别下降3.53%和6.95%,同时使工业部门的就业岗位减少1.22%和2.39%,而且以上冲击可能在5―7年甚至更长时期内产生持续影响。

为了研究碳关税纺织品贸易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其中有关纺织业的相关数据作为分析碳关税对中国纺织业影响的参考资料。

同时他们建立的模型估算出纺织业在60美元每吨碳关税税率下第1年的就业岗位降幅达5.48%,由此可见碳关税政策对中国纺织业的冲击十分明显。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2010年四季度,纺织行业从业人员数为611.4万人,服装制造业从业人员数为424.3万人,中国纺织行业、服装制造业及相关产业的就业总人口超过一千万,碳关税的征收很有可能造成大量纺织业工人的失业,对于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刘强、庄幸、姜克隽、韩文科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的方法来估算出口贸易产品的载能量和碳排放量。生命周期评价是一种对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原料与能量需要量以及对环境排放进行量化评估的研究方法。他们将出口产品按照能耗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过程中的直接能耗,另一类是产品的原材料或中间产品中所隐含的间接能耗。他们将出口贸易产品中的这种全能耗量定义为产品的“载能量”。

为了测算碳关税对纺织品贸易的影响,本文计算出口纺织品CO2完全消耗系数:

ei=∑Xij?鄢αjβj/Xj Ei=E(I-A)-1

其中E为行业CO2排放强度系数矩阵,其第i列元素ei为i行业的CO2排放强度系数,即表示i行业生产单位货币价值的所产出CO2排放量;其中,αi表示能源j折标准煤系数,βi表示能源j的CO2排放系数。Ei为CO2完全消耗系数矩阵,表示指某行业每提供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需要直接和间接产出CO2排放量。

本文统计了2005―2010年纺织品出口量和相关的能耗数据,根据单位价值能耗,估算了20―60美元碳关税标准下中国纺织品应缴纳的关税税额。

由表6得出,碳关税的征收将会对中国的纺织品贸易带来巨大的影响,在未来某一时间发达国家开始征收碳关税,国内从事纺织品出口贸易的企业很有可能遭受几十亿美元的损失或者造成自身市场竞争力的下降。中国的纺织品贸易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带来的价格优势,一旦这种竞争优势受到削弱,国内纺织企业的生存状况也将随之恶化。中国的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众多,这些企业普遍缺乏抗风险能力,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期间大批中小企业破产,碳关税的征收同样会对这些抗危机能力薄弱的企业造成严重影响,也将会对纺织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出口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

四、建议对策

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提出征收碳关税,很大程度上是为缓解因减排义务所导致本国产业的竞争力下降。中国纺织业及其相关产业和中国许多制造业一样具有高能耗、高排放的特点。中国工业品出口的能耗和碳排放状况意味着发达国家提议的碳关税政策可能对中国的工业品出口造成较为严重的冲击。

1、政府应对碳关税的策略

第一,扩大内需,减少纺织品对出口的依赖。同时推进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的转让。改善传统纺织业的能源利用方式,研究开发纺织新材料,纺织业能耗。“绿色产品”将是未来主导世界市场的主流,政府应加强相关的投资和税收优惠的力度,鼓励纺织企业开发绿色纺织品,构建绿色纺织业。

第二,积极争取碳关税规则制定的主动权,鉴于目前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碳排放量参照标准,针对发达国家可能提出的过于苛刻的出口产品的碳排放标准,同时维护本国的利益,中国政府应积极参与国际公约或者协定中“碳关税”的协商和谈判,成为规则制定的参与者。联合发展中国家共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不是成为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贸易规则的牺牲品。因此,中国应加强同国际社会的沟通,积极参与到碳关税和节能减排规则的制定中去,以争取更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规则的确立,为国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继而推进全球性减少碳排放目标的实现。

第三,为低碳、节能减排事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无论企业是进行节能减排还是生产方式的创新,都需要大量资金。因此我国需要加快建立碳交易市场,实现与发达国家接轨。我国应对低碳产业开放资本市场,提供的融资服务。

2、纺织行业以及企业应对碳关税的策略

第一,开发新材料,纺织行业加快新型面料的开发应用。以化纤织物为原料的制衣业,碳排放量很高,而要达到降低碳排放量的目标,就应使用丝绸、棉布、麻布这类天然纺织原料。品牌服饰企业在纺织面料的选择方面也应倾向于环保型面料。加快技术创新,增加科技投入,发展绿色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开发和生产优质的绿色产品,以冲破国际绿色壁垒,扩大在国际市场的贸易空间。

第二,在出口贸易中,我国的中小型纺织企业纺织产品普遍附加值低,缺乏自主创新。面对国外市场更高的准入标准,出口产品的适应能力亟待提高。就纺织服装业来说,要想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成为重中之重。未来,绿色低碳将是大势所趋,而拥有创新能力的的企业将是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也将是市场竞争的胜利者。

【参考文献】

[1] 鲍勤、汤铃、杨列勋:美国征收碳关税对中国的影响: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J].管理评论,2010(6).

[2] 沈可挺、李钢:碳关税对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影响――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评估[J].财贸经济,2010(1).

[3] 刘强、庄幸、姜克隽、韩文科: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8).

[4] 万毅:低碳时代碳关税征收的一般均衡分析[D].湖南大学,2010.

低碳减排的含义范文4

关键词 低碳经济;概念;关系;威胁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10-0123-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0.021

发展低碳经济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现已成为国内外的热点话题之一。国内提出低碳经济的时间不长,距2007年9月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首次提出中国要“发展低碳经济”不足3年。据调查,目前许多人不晓得什么是低碳经济,不甚了解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大意义,有些“知者”对现阶段我国要不要发展低碳经济心存疑惑,对如何发展低碳经济,特别是如何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低碳发展现念心中无数。思想支配行动,理论指导实践。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有针对性地研究、探讨、分析、解决在发展低碳经济上具有基本性、现实性、普遍性的认识问题,对于提高人们参与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全新变革和从以碳基燃料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向以清洁能源为特征的生态文明的巨大飞跃,战胜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新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概念是低碳经济知识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是专家学者开展低碳经济基本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点,是开展低碳经济社会宣传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何谓低碳经济?国内外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迄今尚没有比较一致的严格定义。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低碳经济概念及其内涵作了广义或者狭义,宽泛或者较为严格的定义及阐述。

低碳经济概念最早正式出现,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即: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通过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按照广泛认同的英国鲁宾斯德的解释,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低碳经济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其核心是低温室气体排放(Low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Economy),或低化石能源的经济(Low Fossil Fuel Economy),是能够满足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CCICED,2008)。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1]。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是一场依靠技术创新与政策措施来实施的新能源革命,其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要求建立同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鼓励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与市场机制,其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的比例,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2]。低碳经济,简言之就是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大规模应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以及开发利用去碳技术(如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低碳经济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来说,是一种经济形态,主要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碳生产率即每单位碳排放所创造的GDP或附加值比较高;二是社会人文发展水平、生活质量比较高[3]。低碳经济狭义解释,就是建立一个比较少地依赖化石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体系;低碳经济更深层次理解,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问题,它要求改变现行的高碳型经济增长方式,以获得更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和更高层次的国家核心竞争力[4]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理念或口号,追求在生产或生活中能源利用效率更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更大,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人为排放强度更小;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要摒弃20世纪工业化过程中化石能源消费高,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大的增长模式,通过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度安排和创新,以及发展观价值观的根本转变等途径,形成以低能耗、低碳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式[5]。低碳经济是指兼顾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低增长或负增长。其内涵包括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实施刺激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其核心基础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最近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灾难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其实质是指社会经济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能够实现低碳排放[6]。综上所述,关于低碳经济的性质,有机会说、经济模式说、经济形态说、经济体系说、能源革命说等不同提法;普遍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新经济模式。

刘晔等:低碳经济认识探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10期笔者认为,关于低碳经济概念的界定,宜明确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客体、目标和途径等重大问题,并且予以定性。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是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其中,政府处于核心地位,起着领导决策、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国家干预等主导作用;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力军,在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实现低碳技术创新、低碳产业创新、低碳管理经营创新等方面,负有主要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科研机构是开发研究和攻克低碳科技难关的“领军人物”;社会组织是政府、企业、人民群众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人民群众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基础和基本力量,其参与发展低碳经济的程度及生活消费方式状况,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动员国家力量,动员整个社会所能动员的所有力量。从上下层面讲包含中央、地方、单位(如企业)等各个层次的力量;从来源主体讲,包含政党、人大、政府、司法、社会组织等各种主体的能力;从所覆盖的领域讲,包含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外交等方面所产生的力度[7]。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三大新挑战,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客体。发展低碳经济的总目标是建立低能耗、低碳排放、低污染、高碳生产率、高社会人文水平和社会生活质量的能源生产方式、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消费方式,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是引导需求――选择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降低能源服务需求;优化结构――优化生产结构和服务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提高技术效率――加快技术研发、促进终端用能技术水平改进;改善能源供应――建立高效、清洁、低碳的能源供应体系,推动能源转换部门技术进步。鉴于生活消费方式转变的早晚及实现作用程度很可能对低碳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甚至决定性的影响,所以笔者认为广义的低碳经济可定义为:低碳经济是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紧缺和生态环境恶化挑战,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低增长或负增长、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引导需求、优化结构、提高技术效率、改善能源供应、实施激励政策、完善市场机制、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促进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低碳排放模式转型和生活消费朝向低碳、节约、文明方式转变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消费方式。

2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循环经济是21世纪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和利用高效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经济活动生态化和循环化的有效途径。低碳经济是继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之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社会生活方式的新变革,是人类关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领域。探析并明确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对于借鉴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快推进低碳经济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关系,是既有根本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共存于人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社会这一伟大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其主要区别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产生的环境背景不同。低碳经济产生于碳基能源大量开发利用,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的环境背景;循环经济产生于资源能源紧缺,生产生活废物大量排泄,大气、水体和土壤大量污染的环境背景。二是观念理念不同。低碳经济要求转变过度依赖化石燃料、环境无价、高能耗、高排放等传统的能源消费观念理念,树立可持续的能源发展、环境成本、提高能效、清洁能源、节约合理用能、控排减排公共负产品二氧化碳、碳中和、低碳生活等新的现代能源生产消费观念理念;循环经济要求转变过度依赖资源投入、高投入、高排泄、高废弃、重产品交换价值生产优先等传统的资源利用和商品生产观念理念,树立节约资源、循环高效利用资源、清洁生产、控排减排生产生活废物、变废为宝、服务优先等新的资源利用和商品消费观念理念。三是基本要求不同。低碳经济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节能减排、有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碳生产率、减缓全球气候变化、遏制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为基本要求;循环经济以减小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的减量化、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提高资源生产率、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污染为基本要求。四是主要特征不同。低碳经济以低能耗、高能效、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特征;循环经济以资源低耗、废物低产生、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为主要特征。五是核心与关键不同。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提高能效、发展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其关键是开发研究推广应用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和联产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技术、交通部门和商用/民用部门先进用能技术、碳捕获和存储(CCS)技术;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其关键是开发研究推广应用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回收利用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六是评价角度不同。低碳经济是从保护全球环境的角度,评价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而循环经济是从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评价资源利用的经济成本。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密切联系有五个重要标志。一是国家战略的趋同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第一章总则第三条明确规定:“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虽然低碳经济目前在我国没有在法律上将其规定为国家战略,但是从国际看,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施控污减排和有效地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世界各国面向未来的共同战略选择;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发展阶段,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中国政府已经把节能减排、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并且正视和关注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国际热点问题,从战略高度把积极、主动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提升中国未来国际竞争力、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要求和内在动力。将发展低碳经济在最高的法律层面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二是发展宗旨的一致性。发展低碳经济和发展循环经济,其目的都是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全新变革,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三是发展内容的相互包容性。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发展循环经济包括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容。从资源与能源的属种关系看,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循环经济是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的经济,低碳经济是高效利用碳基能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经济。从《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看,该法共7章58条,其中有6章16条从综合管理和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角度,在低碳经济的主体要求、制度规范、节能、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激励措施和法律责任等6个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如,鼓励和引导公民使用节能产品,实行能耗重点监督、能源效率标识制度,企业使用高效节油产品,建筑物采用节能技术工艺,农业机械节能,国家机关带头使用节能产品、设备和措施,服务性企业采用节能产品,开发利用沼气等生物质能源,运用税收等措施鼓励进口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限制耗能高、污染重的产品出口,将节能项目列为重点投资领域和给予优先贷款等信贷支持,政府优先采购节能产品,对违法企业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吊销营业执照、承担赔偿责任等。另一层含义是,发展低碳经济包含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容。比如,为节能和提高能效,淘汰落后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和设备,并将其再利用和资源化,这既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四是发展成果的相互促进性。发展低碳经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促进全球生态环境的基本平衡,必将在最大的范围内为区域城市、生态工业园区和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大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六大体系――企业内部生产工艺的内循环体系、企业之间生态链产业化的循环体系、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社会循环体系、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必将推动低碳经济的政策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经营创新。五是消费模式的共同性。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都倡导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指把人类的生活消费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增强环境支撑能力及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上,纳入到生态系统之中,接受生态系统对人类生活消费的约束。两种经济都提倡历行节约节俭、反对铺张浪费,都主张绿色、文明、健康、务实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3 减缓气候变化威胁

发展低碳经济、减缓气候变化威胁这一国际社会的共识,源于对全球气候变化情况及其原因的科学认识,源于对气候变化给人类发展带来各种灾难的清醒认识,源于发展低碳经济对减缓气候变化巨大作用的深刻认识。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汇集世界各地专家定期评估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IPCC(2007)报告警告,多种因素的叠加将使全球变暖很快突破2℃这个临界点;如今全球气温比工业革命前约高0.8℃,同时还在以每10年0.2℃的速度上升,加上大气中现有CO2带来的0.6℃长期变暖效应,还有北冰洋和南极冰原消融将吸收而非反射太阳辐射,这也会导致再升温0.3℃。报告最具决定性的结论是,数字模拟和归因技术证明,最近50年来大部分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很可能是由于过多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的。报告认为,自1750年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全球大气中CO2、CH4和N2O的浓度已明显增加,1970-2004年这34年间增加了70%。其中CO2的排放增加了大约80%。报告还认为,目前全球CO2的排放量一年超过230亿t,和1800年相比增加30%,并警告说,如果到2030年全球能源结构仍以化石燃料为主导,按照CO2当量计算,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0-2030年间将会增加25%-90%。世界气象组织温室气体公报《2007年全球大气观测中的温室气体状态》告示: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全球大气中CO2的浓度分别为379 ppm、381.2 ppm、和383.1 ppm,过去10年平均年度绝对增加2.0 ppm[8]。全球CO2浓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碳基化石燃料的使用。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温室气体历史累积排放统计,1850-2005年世界各国CO2累积排放11 143.3亿t。其中美国3 282.6亿t、占世界29.25%,欧盟27国3 019.4亿t、占世界的26.91%,中国929.5亿吨、占世界的8.28%,居世界第三位[9]。世界气象组织估计,如果按目前排放量继续等值排放,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体积浓度将近乎直线增长,2050年为450 ppm,2100年将增加到520 ppm。在这一令人担忧的增长趋势下,21世纪的地球将会继续变暖。其影响将是全方位、大尺度、多层次、长期性,甚至是不可逆的,不仅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将遭到直接损害,人类自身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和经济基础也将受到直接和潜在的威胁。

气候变化带来生态灾害。IPCC (2007)认为,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增幅超过1.5-2.5℃(与1980-1999年相比),所评估的20%-30%的物种可能面临增大的灭绝风险;未来10年内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至少有2.07亿人将缺少引用水;到21世纪中期,在亚洲,还会有另外1.3亿人受到饥饿威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人类发展报告2007/2008――应对气候变化:分化世界中的人类团结》中指出,海平面上升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根据推断,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1米(概率约为70%-80%),会影响陆地面积的0.3%,人口的1.3%,GDP的1.3%,城镇区面积的1.0%,农业区面积的0.4%,湿地区面积的1.9%。气候变化带来粮食减产灾难。根据中国农业和气候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中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产量持续下降,受气温升高、农业用水减少和耕地面积下降等因素的综合作用,2050年中国的粮食总生产水平可能下降14%-23%[10]。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计算,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各年代和21世纪2001-2006六年间,我国因水灾、旱灾导致的成灾面积(成灾面积指因水、旱灾导致的减产量达到平常年总产量的30%以上的灾害波及范围)和粮食减产数量,基本上呈逐年递增态势。其中,成灾面积分别为:20世纪50年代912.9万hm2/年,20世纪60年代1 588.0万hm2/年,20世纪70年代974.3万hm2/年,20世纪80年代1 729.0万hm2/年,20世纪90年代2 254.8万hm2/年,2001-2006年1 992.1万hm2/年;因自然灾害各年代年均粮食减产数量和其占同年代年均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20世纪50年代379.5万t/年、2.1%,20世纪60年代612.3万t/年、3.5%,20世纪70年代662.7万t/年、2.4%,20世纪80年代1 595.1万t/年、4.2%,20世纪90年代3 290.9万t/年、7.0%,2001-2006年3 404.3万t/年、7.4%[10]。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利用。中国《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6)预测未来50-100年,中国北方地区的部分省份年均径流量将减少2%-10%,而南方地区平均增幅却达24%;2050年西部冰川面积将比20世纪中叶减少27%。UNDP的报告指出,青藏高原面积相当于整个西欧,并且拥有4.5万多座冰川,正在以每年131.4 km2的速度融化;依照目前的速度,中国2/3的冰川――包括天山――将在2060年之前消失,到2100年将完全融化。中国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遥感监测发现,近30年来青藏高原的冰川总面积已经减少了1/10以上。预计到2050年冰川面积将减少到现有面积的72%,到2090年将减少一半,国际冰雪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喜马拉雅冰川的收缩速度比任何地方的冰川都要快,可能在2035年之前完全消失。这个地区一直被称为“亚洲水塔”,冰川融化将影响到亚洲地区的24亿人口,占目前全球人口的40%。《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指出,过去近50年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21%,冻土层最多减薄了4-5 m。冰川融水将使河川径流季节调节能力大大降低,加大中国水资源供应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气候变化严重威胁海岸带和低洼地区的人居环境和社会经济。预计未来随着海平面继续上升,海岸侵蚀加重,成潮海水入侵加剧,沿海淹没范围扩大,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增长将减缓甚至衰退[6]。气候变化对卫生等社会公共领域影响巨大,气候变化将增加疾病发生和传播的机会。气候变化将带来福利灾难。《斯特恩报告》预测表明,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的话,气候变化将造成全球人均福利至少削减5%,综合环境健康等“非市场”因素、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系统增强的反馈效用和气候影响的不对称性等各种因素,任由气候变化而不采取任何行动将可能造成人均福利比目前水平降低20%[9]。

为减缓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威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2007年5月,国务院制定下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国发(2007)17号]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2007)。2008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6次集体学习中强调,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大力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力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继续开展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建设,加强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大力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加快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领域重大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大力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推进能源管理体制和价格改革,完善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决策协调机制和全社会广泛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机制。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效,1991-2005年,中国累计节约能源8亿tce,相当于减排18亿t CO2,2007年每单位GDP能耗比2006年下降了3.27%;通过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200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5%,相当于减排3.8亿t CO2;通过开展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1980-2005期间累计吸收46.8亿t CO2,减少毁林排放4.3亿t CO2;通过实行计划生育,1970年以来至今,中国累计少生3亿多人,按世界人均排放水平计算,每年少排12亿t CO2[9]。

发展低碳经济以应对气候变化,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也要动员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社会大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所以应鼓励和引导社会大众转变传统消费观念,告别铺张浪费陋习,摒弃炫耀消费、奢侈消费、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树立新的消费观念,践行健康、文明、节约、节俭的生活方式。这是减缓气候变化威胁的一项近效性、长效型和实效性都很强的十分重要措施。因为社会大众是社会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其衣、食、住、行、医疗、教育、娱乐、通讯等社会生活,一时一刻、时时处处都离不开碳基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从个人、一时、一事微观层面看,坚持传统不良生活方式,浪费能源增加碳排放数量似乎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从社会大众、一定时期、各类生活活动的宏观层面看,浪费能源增加碳排放总量却是极大,甚至难以估量。还因为社会大众是社会生产的引导者和推动者,其选择高碳还是低碳的产品和生活方式的广度、深度和持续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社会生产、产品、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进程。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应把气候变化作为各种科普和提高全民素质活动的重要内容。针对城乡、不同地区、不同系统、不同人群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取灵活多样、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因地制宜地开展气候变化的宣传和科普活动,宣传与转变社会大众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关系密切的基本的低碳知识和低碳生活方式,宣传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威胁方面做出的战略决策和采取的重大措施行动。推动广大人民群众认识日常生活的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 维基百科释义:碳足迹是一个人,或一个产品或装置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所释放的温室气体总量),并认识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在向环境容量中增添碳足迹,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要求人们减少碳足迹和用植树造林增加碳汇等方式增加碳补偿,进行碳中和,减少自己的碳足迹。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购置衣物、调整饮食结构、使用节能建材和器材、选择出行和旅游方式、节能使用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和通讯工具、就近享受医疗教育服务、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水杯、塑料袋等一次性消费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的生活习惯和使用低碳节能清洁环保产品的消费习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崔大鹏. 中国梦、低碳经济与国际合作[A]. 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主编. 低碳发展论[C].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9. [Cui Dapeng. China Dream, Low-Carbon Economy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A]. Zhang Kunmin, Pan Jiahua, Cui Dapeng Editor[C].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Beijing: Chinese Enviornmental Press, 2009.]

[2]吴晓青. 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 环境保护, 2008, (5): 22-24. [Wu Xiaoqing. Suggestion for China's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8, (5): 22-24.]

[3]潘家华. 满足基本需求的碳预算及其国际公平与可持续含义[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8, (1): 35-42. [Pan Jiahua. Carbon budget meeting basic demands and impli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fair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World economy and politics, 2008, (1): 35-42.]

[4]夏光. 动员国家力量发展低碳经济[J]. 绿叶, 2009, (5): 39-43. [Xia Guang. Mobilizing National Efforts to Develop Low-Carbon Economy [J]. Green Leaf, 2009, (5): 39-43.]

[5]周宏春.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重心[J]. 绿叶, 2009, (1): 65-68. [Zhou Hongchun. Focus on China's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J]. Green Leaf, 2009, (1): 65-68.]

[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 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5-10, 35. [Energy Research Discussion Group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Chinese low-carbon road in 2050: Energy Requirement and Scenario Analysis of Carbon Emission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0: 5-10, 35.]

[7]王韬, 吉姆•沃森. 通往低碳未来之路[J].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09, (16): 51-55. [Wang Tao, Jim Watson. Leading Economy to Low-Carbon Style [J]. Resources and Human Settlement, 2009, (16): 51-55.]

[8]熊焰. 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7-9. [Xiong Yan. Low-carbon Road: Redefinition of Word and Human Life [M]. Beijing: Chinese Economy Press, 2010: 7-9.]

[9]樊纲主编. 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学家的建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170-178. [Fan Gang Editor. Trending Towards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A Economist's Propositions for China and The World [M]. Beijing: Chinese Economy Press, 2010: 170-178.]

低碳减排的含义范文5

    一、碳税与能源税实施概况及两者关系

    1987年经合组织(简称OECD)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之后,碳税(或二氧化碳税)就成为了环境政策的重要话题。碳税是针对二氧化碳排放征收的一种税。具体而言,碳税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为目的,对化石燃料(如煤炭、天然气、汽油、柴油等)按照其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种税。

    从20世纪90年代初极少数国家开征碳税到现阶段受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各国税制体系中引入碳税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0年到1992年间的先行期,以芬兰为首的北欧国家首次开始征收碳税;第二个阶段是从1993年到2001年间的推广期,在此期间,为了达到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欧盟在欧洲范围内大力推广碳税,实施碳税的国家从最初的北欧五国扩大到欧洲其他发达国家,如德国、意大利、英国等国在这一期间相继引入了碳税;第三个阶段是从2002年到现阶段,碳税的节能减排作用被世界范围内的多数国家所认同,一些发达国家及地区已经实施或即将推行碳税制度,如美国的科罗拉多州布德市,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相继在2006年11月、2007年10月1日和2008年7月1日开始征收碳税,而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将择机开征。

    能源税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括所有与能源相关的税收行为。广义上是指针对从事应税能源开发、利用、消费的企业和个人在开发利用能源和消费能源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课征的税收。①能源税包括三种类型:一是能源消费税,即针对某些燃料及能源消费品征收,从而限制能源的消费,如燃油税。二是能源环境税,即针对能源消费过程中排放的环境污染物征收,如碳税、硫税。三是能源基金税,即向某一些特定能源的所有用户征收的能源税,形成专项基金,用来鼓励社会能效投资。从能源税的分类可知,碳税在某种意义上属于能源税的范畴。

    在我国,能源税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税种,而是对以各种能源产品为课税对象的所有间接税种的统称,包括能源销售环节的增值税和使用环节的消费税,还包括更广泛意义上的能源开采环节的资源税。本文研究的能源税是对各种可以直接或通过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有用能源的资源征收的所有间接税种的统称,包括国外征收的燃油税、汽车燃料税、电力税以及我国征收的成品油消费税(燃油税)等税种。这些税种一方面用来筹集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则用于引导生产和消费活动。

    狭义上的能源税更加接近于能源税的定义,即对所有化石燃料征收的税。从实践角度来看,部分欧盟国家将碳税和狭义的能源税均纳入环境税收体系中,有些国家却将碳税纳入能源税的制度体系,而OECD国家的大量文献中,可以看到“碳——能源税”(或能源——碳税)这一术语被广泛采用。这充分证明,除了节能减排以及环境保护功能以外,碳税和狭义的能源税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碳税和能源税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课税目的方面,碳税是在人们意识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二氧化碳过度排放的基础上设计和实施的税种,因此碳税的二氧化碳减排征收目的更为明确。而能源税的初期征收目的并不是二氧化碳减排,而是普遍意义上的增加税收收入或者带有一定的节约能源的含义。

    课税范围方面,碳税与能源税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合,都对化石燃料进行征税。对于可再生能源,大多数欧洲国家采取免征能源税的方法,但对于核能和电力能源,有些国家将其纳入能源税的课税范围中。因此,某种意义上,能源税的课税范围要大于碳税。

    税基方面,碳税的税基是根据化石燃料中所含有的碳含量(一吨碳等于3.67吨二氧化碳的含碳量)确定;能源税的税基是能源的使用数量,或更准确而言是根据能源的热值来确定,例如美元/万亿焦耳、每千瓦时等。

    税负方面,能源税与碳税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实践表明,碳税的征收需要考虑能源税的税负水平。如瑞典对燃料征收的一般能源税的税目为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但是当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税也相继开征后,一般能源税的税负水平呈不断下降趋势。

    税收作用机理方面,碳税通过价格机制影响能源消费和燃料选择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影响较为直接且明显,而能源税的课税对象是燃料和核能,燃料选择变化刺激较少,并且主要通过能源价格引导的能源储备来实现二氧化碳减排。

    征税效果方面,碳税和能源税的征税效应可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从直接效应的角度而言,碳税与能源税都具有一定的二氧化碳减排和节约能源等作用,但是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抑制温室效应方面,根据含碳量征收的碳税效果理论上要优于能源税。碳税和能源税的间接效应一般指对收入分配和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大部分研究认为,碳税的间接效应相对有限,同时碳税收入的利用方式对其间接效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相比而言,能源税的课税范围广泛,税负转嫁的可能性较低,因此间接效应比碳税要弱一些。

    税收制度运行的经济成本方面,国外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同样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目的时,能源税的执行成本要高于碳税。以美国数据为基础的实证研究表明,如果将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开征能源税比开征碳税要多损失大约20%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二、碳税与能源税功能定位的协调

    能源从天然状态到加工使用,一般要经过开采、开采加工、消耗及回收再利用等四个环节。从保护资源、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维持生态平衡的角度来看,健全的税收制度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对各个环节发挥作用。只有厘清各种能源税收和碳税的功能定位问题,才能真正从制度上确保税收在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中应起到的作用。

    首先,在能源资源的开采环节,税收可以起两个作用,一是调节因资源禀赋差异造成的级差收益,二是将资源开采活动的外部成本内在化。从理论上来说,将开采过程中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量化,并以此作为设定税率的依据,使资源价值中包含资源环境成本,从而实现外部性内部化的目标。这是税收促进节能减排的第一个环节, 相关税种为资源税。现阶段,我国的资源税调节开发自然资源的企业因资源结构和开采条件的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以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其次,在能源的消耗环节,能源供给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影响能源需求的因素为能源利用率和能源回收率这两者的高低,而能源利用率和回收率又受到能源价格、能源节约设备的投资成本、废弃物排放成本等因素的影响。通过适度的税收制度安排,一方面对有利于节约能源消耗的“节耗投资”实施税收优惠来降低“节耗投资成本”,另一方面对资源的使用征收或提高使用税,即提高消费税(或销售税、增值税),以增加消耗成本。可供选择的税收措施具体有:节耗投资税收优惠,如所得税投资抵免;节耗投资设备或节耗产品,如节能产品的税收优惠;节耗技术优惠;对能源产品和能源高消耗产品征收消费税,如燃油税、汽车消费税。

    第三,在污染物排放环节,可以通过征收排污税来增加废弃物排放成本,这一措施不仅有利于提高节约能源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促使能源的回收利用。各国实践证明,碳税和硫税等环境税收制度对提高能源效率、改善环境质量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环境税“双重红利”理论的不断发展,以能源税和碳税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税制改革,很有可能成为21世纪可持续发展领域最具影响力和可操作性的经济政策。

    第四,在能源替代和能源资源再生环节,也可以通过税收政策来鼓励能源替代和资源再生能力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和使用。而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相关的税收措施,实际上都有利于恢复和提高资源的再生能力,因而对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现行增值税在资源综合开发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正是体现了税收在这一方面的功能。

    现阶段,我国的能源税虽然在功能定位上体现了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税收理念,但依然难以改变生产和消费中能源消耗率高、污染严重等诸多缺陷。具体而言,资源税虽然对石油、天然气、煤炭征税,但税率不高,征税的目的主要是调节级差收入,对其合理开发和节约消费重视不够;增值税法规定:对煤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居民用煤炭制品按13%低税率计征增值税,与对能源消耗征高税的要求不符;消费税只对汽油、柴油和直接消耗能源的摩托车、小汽车等少数产品征税,不仅范围窄,而且立法目的并不明确指向节能;缺乏碳税等污染物排放环节的环境税收制度。因此,从提高政府干预的有效性看,应该通过税收制度改革,尽快出台碳税,同时健全现行能源税收体系,对能源开发、利用进行有效调节。

    三、碳税与能源税制度安排的协调

    (一)征税模式的协调

    从各国的碳税实施经验来看,协调碳税与原有能源类相关税种之间的关系,对于顺利推进碳税制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国处理碳税与原有能源税的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一是荷兰模式,在不改变原有税制结构的前提下引入碳税;二是英国模式,在原有税制的课税对象范围之外引入碳税;三是芬兰·瑞典·丹麦模式,在对原有能源税实行减税的同时引入碳税;四是挪威模式,提高原有能源税税率的同时引入碳税;五是意大利·德国模式,扩大原有能源税收课税范围,实现税制的绿化。具体阐述如下:

    1.不改变能源税的前提下追加碳税。荷兰是采取这种碳税引入方式的典型国家,采用这种方式的前提是不改变原有能源税制体系。在具体实践中这种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依据各种化石燃料的碳含有量确定税率的纯粹碳税方式;另一种是原有的各种化石燃料的税率低于按照碳税标准确定的税率时,增加税率较低的化石燃料或将不在课税范围之内的化石燃料纳入碳税体系的方式。对于前者而言,它的优点是能够在原有能源类税种的基础上,重新构筑具有新的课税目的的税种。换言之,可以在不破坏原有税制及其他相关制度体系基础之上引入新税,因此不涉及协调与原有税制有利害关系的群体的利益问题。但是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如果在经济低迷时引入会存在较大的阻力,因此,必须把握好出台的时机。

    2.将能源税课税对象以外的化石燃料纳入碳税制度框架。英国是采取这种模式的典型国家,即将原有能源税课税对象以外的化石燃料纳入碳税课征范围之内,这实质上与第一种模式中的后一种情况类似。除了对没有纳入课税范围之内的零税率的化石燃料实行碳税制度以外,这种模式有时还将原有税制中税率低于碳税税率标准的化石燃料纳入课税范围。对于不在原有能源类税制课税范围之内的化石燃料而言,适度提高其课税比例,增加其税收负担可以有效抑制温室气体排放。

    3.对能源税采取减税措施并引入碳税。这种模式主要由芬兰、瑞典、丹麦等国家采用。该模式采用的是降低原有税制中用于交通运输的化石燃料税率,同时实行以碳含有量多寡为课税标准的新税(纯粹的碳税)的方法。比如,瑞典将原有能源类税种的税率降低1/2以后引入了碳税。采取此种模式一般面临的难题是改革后的税制是中立型的还是增税型的。对于瑞典的改革而言,碳税改革实质上属于增税的情形。从碳税要实现的节能减排目标来看,也应该属于增税型的税制改革方案。

    4.提高能源税税率的同时引入碳税。挪威率先采取这种模式,②按照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对原有能源税实施增税改革,具体做法是依据碳含有量设定课税标准后,提高原有课税对象中税率低于碳税制度标准的化石燃料的税率。例如,适度提高用于交通运输的化石燃料以外的石油所适用的税率,同时引入碳税。

    5.能源税采取增税措施并扩大课税对象范围。意大利和德国通过采取这种方式强化了税制的温室气体减排效应。这种方式的目的在于提高原有税种的税率来达到抑制温室效应的目的。在德国,除了此项措施以外还开征了电税。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全面利用原有能源类税种的税制体系。

    综上所述,对经济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而言,若要使税制顺利运行并取得较好的节能减排效果,应采取第三种模式——芬兰模式来协调原有能源税收和碳税之间的关系。能源税可以支持总体能效提高,碳税能够为燃油替代提供激励作用,两者应并存。但是,为了不增加税收负担,并能够顺利推行新税种,通常又应适度调整能源税。

    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碳税与能源税协调运行模式可以在以下三种方案中选择:一是在目 前资源税和消费税的基础之上按照碳排放提升税率,但不开征碳税。二是在资源税、消费税及环境相关税种之外单独开征碳税。三是把碳税作为环境税的一个税目与环境税同时开征。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税制改革目标而言,第三种选择最为可行。

    (二)税收负担的协调

    化石燃料的税收负担问题影响纳税人的福利水平,过高的税负会招致相关纳税人的抵制,产生较大的社会阻力。因此,碳税的开征初期应设计较低的税负水平,同时考虑对受碳税影响较大纳税人的相关税收返还和补贴等优惠政策,以减弱碳税推行的阻力。

    我国可以适度调整能源总体税收负担,注重能源消耗环节的税收调节作用。在具体制度改革方面,资源税应扩大征税范围并转变税率形式,消费税中的成品油税目税率也可适度调高,并将价内税形式改为价外税,提高消费者的节能意识。考虑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使碳税起到激励纳税人二氧化碳减排行为的同时不能对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消费者的生活水平产生过多影响。因此,引入初期应选择税负较低、对经济负面影响较小的碳税模式,经过5年左右的过渡期以后(“十二五”规划末期)再逐步提高税率。改革后的能源类产品总体税负保持在35%左右比较适宜。此外,有必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和国际协调等方面的需要,建立碳税的动态调整机制,更好地发展碳税在二氧化碳减排和节能方面的作用。

    注释:

    ①亚娟《论中国能源税的立法生成:模式与构建》,《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6期。

低碳减排的含义范文6

关键词:碳关税;碳税;隐含碳

Abstract:How about the relationship about carbon tariff and carbon tax,Moreover,what effectwill the problem of embodied carb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give them.This essaywilldraw up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m on the basis of scholar’s research and current situations.

Key words:carbon tarif;f carbon tax; hidden carbon

一、“碳关税”出台的背景与争议 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 洁能源安全法案》(ACESA),其第三篇减少全球变 暖污染是关于“碳关税”的专门条款,此举旨在降低 美国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美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

自此,“碳关税”这一课题迅速成为国际贸易热点.

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 化碳排放关税.

(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争议 发达国家推崇征收碳关税的原因有二,一是为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二是为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建立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而发展中 国家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此举是其在借环保之名 行贸易保护之实。理由是:发达国家采取“两头堵” 政策:一方面控制发展中国家对其急需的钢铁、煤 炭、石油等高碳产品的出口税,另一方面在其国内对 进口到本国的发展中国家生产的高耗能产品征收碳 关税。另外,美国至今尚未签署《京都议定书》,更 没有履行相关减排指标.

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上,发达国 家要求以“总排放量”作为承担减排责任的基础,而 发展中国家则要求以“人均排放量、历史排放量”作 为基础。发达国家倡导“低碳经济模式”发展中国 家是支持的,但这种模式要从各国现有的科技水平、 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状况出发。比如我国在改革开 放后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但 在历史上,美国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多,并且其人均排 放量是我国人均排放量的四倍以上[1]。此外,二氧 化碳的排放量不能仅仅以绝对量来衡量,更科学的 方法是要看能源消费弹性,即一国GDP增长速度和 能源消耗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二)法律分析 1.碳关税征收虽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合法。应该 承认的是碳关税的征收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但其合法性又如何呢?现实中,“碳关税”不仅与 WTO的基本规则不符,也违背了《联合国气候变化 框架公约》(UNFCCC)所确立的“共同而有区别的 责任”原则。具体理由如下: (1)碳关税不是在针对 产品征税。其课税的客体,是“碳”,但其不是一项 可以进口的产品。(2)碳关税的征收违背“最惠国 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要求母国给予缔约国 的待遇不得低于任何第三国。但是,由于碳关税的 计量标准是碳的排放量,而每个产品由于其所用原 料、原料产地、加工技术均不同,都会造成碳的排放 量不一致,这就使同一类型的产品遭遇到不同的待 遇。(3)在关贸总协定中规定了“环境保护”例外条 款,即允许为了保护“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命或者 健康所必需的措施”,或者与“保护不可再生自然资 源”和“此类措施与限制国内生产和消费同时实 施”。碳关税的征收初衷是为了遏制温室气体排 放,缓解全球气温变暖,即是“为了保护人类、动物、 植物的生命或者健康”。但是GATT第20条第(b) 项的实施除了这个必需的目的性要求外,还需要符 合“必需”这一程度要求。那么征收碳关税是否满 足该条的“必需”呢?不论是在GATT时期还是在 WTO时期,“最低贸易限制要求”一直是最基本的标 准,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了“相称性考虑”标准[2].

而征收碳关税是与该标准参照因素不相称的,因为 征收碳关税对世界贸易秩序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 并且其“碳减排”目标可以通过对本国产品直接征 收碳税实现.

2.碳税征收的必要性。碳关税的征收存在瑕 疵,但气温变暖,环境恶化的警钟长鸣,对“碳”征税 不失为一种良策。法国、加拿大亦在酝酿相关政策.

既然是势必发生的问题,我国就应寻求积极的对策.

二、碳税征收标准之考量 (一)由谁纳税 对于纳税主体而言,问题的关键即是———向碳 密集产品的生产者征收,还是向消费者征收?按照 《京都议定书》的模式,由碳密集产品的生产者纳 税,就会造成“碳泄露”,即一国可以对能源密集型 或者碳排放密集型产品进行离岸制造和生产,以人 为达到本国的“碳减排”目的,但由于其他国家相关 产品的供应量增加,可能导致全球碳排放量的增长, 从而使得国际碳排放控制的努力无效,也就是“产 品隐含碳”问题。此问题可以从中美贸易中得以体 现,从1997年到2003年,中国高达10%左右的碳排 放量是由于为美国消费者生产高碳密集型产品所导 致的.

为了有效解决国际贸易中的“碳泄露”问题,清 晰明了的展现各国实际消费的“碳”排放权,由“最 终消费者”纳税的模式便应运而生,在此种模式下, 碳排放计算目前有三种方法: (1)全程分析法。此 种分析方法是指在评价一类货物的全部生命阶段中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原料的开采及提取,货物的 生产制造、运输及销售、使用和维修、回收利用、最终 的处置。(2)碳足迹。2009年6月4日,《商品和服 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PAS 2050:2008)及使用指南》中文版,在PAS 2050: 2008中将产品碳足迹定义为是一个用来描述特定 活动或实体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土地公 顷”作为单位,计算人类生产生活直接和间接占用 的碳排放权的面积。其可以用来分析以下四类数 据:一是关于所拥有的资源与已消耗的对比的数据; 二是特定人群对外来资源的依靠程度的数据;三是 特定团体自我解决自身废物的处理能力数据;四是 自然的生产能力与特定人群对资源的需求度的对比 数据。(3)hybird全程分析法。Tery在2008年研发 了hybird全程分析法,此法可用于对类似于个人消 费的产品碳排放评价。此法是一个从下而上的过 程,要对所需数据进行现场收集再在此基础上计算 隐含碳的相关数据.

(二)课税基础是什么 在气候变化的议题之下,利用碳或者二氧化碳 作为课税基础是较为合理的,因为它可以直接与环 境问题联系在一起。但是其具体的征收范围到底多 大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第一种类型是“碳排放 税”,即征“在国家内耗费的能源”,只对燃料征税, 不对耗费碳燃料所生产的产品征税。第二种类型税 收是“碳消费税”。这种方式将对卖到家庭中消费 的能源或者生产产品,也对耗费碳燃料所生产的产 品征税.

这两类课税基础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对待在国 际贸易流通中对产品的态度。根据各自定义,碳消 费税的课税对象包括在外国生产本国消费的产品; 碳排放税是只对在本国消耗的能源征税不包括国际 贸易中的产品流通。在碳消费税的税收系统中,生 产过程中释放温室气体的进口产品将被征税以至于 国内的类似领域的生产将不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 位.

三、中国之对策 (一)碳税征收建议 我国是碳密集能源消费大国,通过开征碳税使 此类能源和产品价格上扬,促使消费者使用低碳产 品或清洁能源,进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可以表 明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但是,我国目前的税 制体制中已有能源税、消费税和环境税,这就引发出 第一个问题,即我国是在此三种税制外另立门户,还 是对其加以改革.

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背景,应对环境税进行改 革。因为,能源税和碳税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税收,二 者的计税标准和征收目的是完全不同的。碳税的征 收依据是含碳产品的碳排放量而不是能源的数量, 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能源税则没有此设 置初衷.

第二个问题即是纳税主体为谁,我国《环境法》 实行“谁污染谁付费”原则,但是,具体到碳税,这一 原则是否合理呢?笔者认为,应该由最终消费者纳 税而不是生产者。理由有二: (1)市场

转贴于 讲求供需平 衡,只要对消费者征收碳税,消费者在价格的导引下 便会放弃对该类产品的购买,进而使生产者进行技 术革新,减少产品含碳量,同时加强消费者的绿色环 保理念; (2)国际贸易中存在“碳泄露”问题,发达国 家将大量的碳排放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但这些 真正的消费者并不在我国境内,为了使这些产业在 国际贸易竞争中处于公平地位,纳税人应该是外国 的消费者而非生产者.

此外,如何对碳税收入再分配也是一个不可避 免的问题,是专款专用还是与其他税收收入一起由 国家财政机构统筹分配,笔者建议专款专用,主要原 因在于当前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紧迫性,为了全方 位的减少碳排放,我们还应从根源上治理,建立类似 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绿色基金,用于支持新能源新 技术的研发,绿色植物的栽培,以及碳密集产品的回 收利用上.

(二)发展低碳经济 1.确立产品“低碳标签”制度,建立“低碳产品 认证”体系。鉴于产品标签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在 每一产品的标签上标明各个产品的碳排量,一方面 可以为发展“低碳消费”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也会对 生产商开展“低碳生产”加以监督。另外,建立低碳 产品认证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3],目前社会大众对 什么是“低碳产品”还是很模糊的,需要政府指引, 同时低碳产品认证体系的建立会加快我国产业升 级,尽快实现碳减排目标.

2.低碳绿色理念法律化。“态度决定一切”,低 碳经济模式的顺利构建不仅需要制度的保障,政策 的支撑,更加需要理念的指引。为此,一要在全国范 围内大力宣传“低碳消费”“绿色消费”的环保积极 作用,转变传统家庭消费观念;二要在政府采购层 面、企事业运作层面真切的将“低碳”“绿色”“节 能”作为指向标,发展低碳产业、低碳贸易、低碳技 术、低碳消费成为社会考核指标;三要通过修宪或修 改环保法,将“低碳”环保理念法律化,法律的权威 性和执行性能更好的保障低碳经济的健康运行.

(三)鼓励我国制造业走出国门,跨国投资 虽然Internet使人与人的交流变的方便快捷, 偌大的地球被世人亲切的称为“地球村”,但是商品 与消费者的距离并没有因为Internet的出现而缩 小,距离依然如故,西方学者称之为“food miles”.

正是因为foodmiles的存在,就离不开运输,而货物 在运输过程中就造成了大量的碳排放,因为绝大多 数的交通工具的动力来源依然是高碳密集型的化石 燃料。同时,国际贸易中我国在产品隐含碳这一问 题上的弱势,也可以在我国制造业走出国门之后大 大缓解,不会因为外国对我国征收碳关税而使该行 业在国际竞争中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