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技术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低碳技术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低碳技术论文

低碳技术论文范文1

(一)低碳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1)能源消耗少。

结合不同生物的特点,充分发挥它们在生产系统内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在实现收益最大化的同时,既尽可能地利用了农业生产条件,又减少了资源消耗,达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

(2)生产可持续。

低碳农业既满足当下人类社会的需要,又不破坏满足后代人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它涉及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农民增收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

(3)产品、环境双绿色。

绿色、环保贯穿低碳农业的全过程,生产、生态能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安全需要。

(4)多领域的协调。

低碳农业发展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需要相互配合。生产和生态的协调,制度的健全,管理的高效,技术的创新等,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又要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二)低碳农业技术创新的内容

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农业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广。

1.节省型农业技术。

此类农业技术主要包括节地、节水、节药、节肥等节省型农业生产技术。一方面推行低产田改造技术,提高高产耕地比例,另一方面推行立体种养模式,如“稻田养鸭”或“蔗基鱼塘”的生态农业系统,有效提高土地的产出率;采取科学措施,积极发展防渗渠道和管道输水,减少水的渗漏和蒸发,同时大力推广间歇灌溉、滴灌、喷灌、微灌等节水农业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加强抗病虫品种、生物农药和病虫害物理防治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减少农药对人畜的毒副作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节肥方面,要重点推行测土配方和平衡施肥技术,降低化肥的施用量,减少化肥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浸染,改善土质.

2.新型的育种技术。

这种技术使植物的生命力顽强,抗病虫害能力增强,单位面积产量更高,并且能加强碳储存的能力。育种主要有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基因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和细胞工程育种等。

3.有机肥的更有效利用。

化肥过度使用会引起土壤板结,并且碳排放过高,污染环境。现在多提倡有机肥,它含有丰富的腐植酸,可以改变土壤结构,使土壤变得松软,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同时有机肥富含的氮、磷、钾、钙等多种营养元素,可以达到作物增产的效果,不过,有机肥的肥效较慢,容易造成土壤肥力不足,所以在施肥的过程中,可将有机肥与化肥根据一定配比交叉使用,各取所长,使肥效发挥到最大。

4.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此类能源可重复利用,如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等。在风能丰富的农村地区建立风能发电站,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水电站。在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建立太阳能电站等,并且加快其规模化、产业化,使之用于生产、生活,增强服务社会经济生活的功能。

5.循环利用农业技术。

这类农业技术主要包括农副产品和废弃物的肥料化、饲料化和能源化应用三大方面。如秸秆还田可培肥地力;生物工程技术和腐熟堆肥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可将畜禽粪便和秸秆发展成沼气、制造成有机肥,既减少养殖粪污、秸秆等直接排放引起的污染,又增加了能源;同时,在秸秆产出量大且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广应用青贮方法,将青秸秆转化为大型牲畜的青贮饲料。

6.农作制度创新技术。

该类技术以土壤耕作为中心,包括少耕、免耕、水稻直播、灌溉、轮作等多类技术[1],促进土地的修复和保护,达到降低农业生产系统碳排放,农田生态固碳的目的。

二、低碳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

(一)传统思想的束缚

1.传统意识根深蒂固。

长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生活模式决定了农民要改变过去那种依赖化肥农药、对环境危害大的农业模式,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过渡。新技术要在农村推广,必须首先打破农民选择简单、易学、成本低的传统习惯,改变观念;其次,思想观念的改变需要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有足够的认识,要有改变的勇气和决心,需要认真钻研和勇于实践的精神;第三,需要宽裕的资金支持。这都是目前我国农民普遍缺乏的。

2.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难以改变。

在中国漫长的农耕文明中,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分散经营、各自耕种的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阻碍了有效推广新技术,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低碳农业需要一种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模式。

(二)相关制度有待健全

1.低碳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监督体系不完善。

截至目前,我国没有关于低碳农业的评价指标和监督管理相关的标准和措施。2011年1月19日颁布的《中国低碳城市评价体系》,针对的是对城市低碳的评价,几乎没有涉及低碳农业。既然缺乏具体的评价指标和体系,监督管理就不存在。我国传统的粗放式生产方式使农民的低碳意识比较薄弱,监督管理不易实施,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是在国际大环境下被迫接受的低碳意识,“我们并没有深刻认识如何发展低碳农业的模式和路径,甚至对发展低碳农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缺乏基本的自觉”,没有找到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农业发展模式,所以,低碳农业的监督工作无从谈起。

2.低碳农业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备。

2001年农业部启动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制定了《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2009年又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等法规。这些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为发展低碳化农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在实际实施中,缺乏针对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此外,我国的低碳农业发展也缺乏中长期的规划。

(三)低碳农业发展中遭遇的障碍

目前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各种创新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方面的障碍,具体表现如下:

1.财政投入不足。

我国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大部分利用率已经很低,要想为农业生产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来实现设备利用率的提高。目前我国政府对低碳农业的资金投入缺口较大,“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2.精壮劳力的缺乏。

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需要精壮劳力的广泛参与。目前我国农村大批的精壮劳动力外出从事各种各样的城市产业,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留守的弱、老、妇、幼,他们无法承担推广低碳农业技术的重任。农村劳动力匮乏成了不争的事实。

3.农业生产模式的严重制约。

首先,规模化程度较低的分散的农户农业生产模式妨碍了创新技术推广;其次,农户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对应用新技术的风险缺乏有效的风险规避,农户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兴趣不大;第三,农村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目前,我国农村产业还处在粗放式生产经营阶段,生产者主要靠老传统、老经验就能获得一定的收益,因此,对新技术的使用兴趣不大

4.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相对于发达的城市网络来说,农村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目前我国涉农网络较少,资源库建设投入不够,农村科技信息资源缺乏,涉农计算机应用系统不完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服务系统。农民缺乏了解低碳技术的有效的、便捷的信息渠道,创新技术很难在农村普及。

5.金融支持缺乏力度。

由于利润偏低,回收周期长,所以在农村金融领域,信用社处于一枝独秀的地位。农民在使用新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村信用社无法满足大量的资金需要,农民很难从信用社取得贷款,一些好项目和产品因资金问题而作罢,这大大妨碍了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降低了农民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三、克服低碳农业技术创新障碍的路径

(一)科技兴农,健全农村教育和服务体系

1.健全农村基础教育与科技教育体系。

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水平,将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一方面保证农村的每个孩子都能上学,实现义务教育水平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本地的职业院校联合,实行订单培养,为低碳农业培养一批技术骨干。

2.构建面向小农经济基础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一方面,结合我国国情和民情的发展道路,发挥各地方的地理优势,建立起以村为基础,以村组织或合作组织为依托的低碳农业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各类媒体普及低碳农业新技术知识;另一方面,组织相关专家深入田间地头,针对农民的需要,现场指导,及时解决各类问题,加快创新技术的应用。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人才是推动低碳农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发展低碳农业技术创新主要需要三类人才:一是高水平的技术研发人才。要想发展低碳农业,技术优先,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人才比较匮乏,所以需要通过研发投入的倾斜和设立重点基金项目等手段扶持低碳农业关键技术攻关,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技术研发队伍。二是能吃苦耐劳的农技推广人才。在农村,新技术的推广需要有人带头、指导,不厌其烦的讲解。农用网络的不发达和农民的素质决定了这类人才必须能吃苦耐劳,熟悉当地的土地情况和农作物的种植情况,能实际性的指导农民使用新技术,将低碳农业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实干高效的经营管理人才。这种人才能对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开发低碳、绿色环保农产品市场空间的发展潜力,提高新技术的实用性。

(二)建立网络化的农技推广模式

1.建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模式。

首先,强化政府主导的六大农技推广体系的职能,提高推广效率,宣传、介绍最新科研成果,使科学技术变成实际生产力。其次,鼓励科技单位、高等院校和用户积极沟通,双向选择,满足不同农业主体的科技创新所需,实现理论、实践双赢。第三,鼓励建立非政府性质的农技推广机构,由一小部分人带动一大批人,实现农业科技的转化。

2.缩短农技推广的路径。

减少农技推广过程中的中间环节,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与应用主体之间的广泛交流。现实农业生产中“专家、基地、农户”、“专家、协会、农户”、“专家、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缩短农业科技推广路径,解决科研与推广、科技与应用的分离。

3.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应用网络。

(1)鼓励农户、涉农企业、大学生村干部、驻村干部、农业科技人员、农户合作组织等积极参与到农业科技应用实践之中,加快农业新科技的应用。

(2)加强各应用主体间的网络化联系与合作。农户、涉农企业对农业科技知识的学了专业的职业教育外,还应加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对农业新科技的应用能力。

4.加强农村合作组织建设,以较大的农业生产规模应对市场风险,获取更多利润。

(三)建设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低碳技术论文范文2

煤矿的绿色开采技术正是基于低碳经济的背景所产生的。作为世界煤炭大国,每年世界前三位的煤矿开采量与生产量必然会带来矿区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所以重点研究绿色开采技术,打造带有循环性的绿色环保经济工业产业带是我国煤矿资源开采产业的必经之路。绿色开采技术的原则就是要体现开采工业与生态环境二者兼容的可持续发展,在保证高效率的同时,还能做到低排放。所以煤矿的绿色开采技术涉及到土地、河流、建筑物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矿区资源安全检测、保水开发技术等多个方面。

2煤矿绿色开采的技术体系

煤矿绿色开采技术从广义上讲是在开采时要尽可能降低对环境和其他资源的污染等不良影响,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讲,煤矿绿色开采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是“保水技术”,即对水资源的保护。其次是通过离层注浆、填充和条带开采来保护土地资源和建筑物。第三点是安全合理地从矿井保护层及安全面抽取大量瓦斯,避免施工时发生突发爆炸等危险,同时也达到了煤矿与瓦斯共同开采的目的。第四,为了保护煤层巷道安全的支护技术与减少矸石排放的技术。第五,地下气化技术。这五种技术共同构成了煤矿绿色开采技术整体体系。实际上,由于煤矿开采所导致的环境变化与安全问题都和开采后所造成的地质岩层运动有关,因为岩体岩层被开采所破坏。所以煤矿的绿色开采技术主要要基于以下几点理论来展开,首先就是开采之后岩层内可能存在的“节理裂隙场”分布和离层规律。其次是岩体由于受到应力而被破坏,所以必须通过岩层的控制技术来保证岩体不会被进一步破坏。最后是要研究开采对岩层地表移动所造成的影响规律。

3绿色开采技术的应用实践

3.1关键层理论

岩层在煤矿开采时受到巨大应力,导致被破坏,所以必须采用控制技术来保护岩层。近年来为了突破这一难题,岩层的关键层理论应运而生。关键层理论之所以被提出,就是为了研究覆岩中硬度较高的厚硬岩层可能在开采过程中出现的节理裂隙,这些裂隙的分布对瓦斯抽放、保水工程以及开采沉降控制可能产生影响。所以,关键层理论可以被视为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理论基础。

3.2卸压瓦斯抽放方案的优化

经过不断的实践得出结论,如果煤层开采导致岩层出现移动,即便是渗透率极低的煤层,其渗透率也会骤增数十倍甚至百倍,这就为煤层的气送运移及开采创造了条件,所以煤层的瓦斯抽放应该是我国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主要途径之一。因为煤矿绿色开采技术与关键层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将煤层气作为一种资源充分利用于采煤过程中,通过岩层的移动和对瓦斯抽放的卸压作用来优化抽放方案,进而提高瓦斯的抽出率。所以要做到煤炭与煤层气的双向共采,就必须在开采过程中形成采瓦斯和采煤两套系统。借助岩层运动的规律与关键层理论中节理裂隙场的分布规律来抽放瓦斯。

3.3具体实践应用

通过关键层理论中的采动裂隙分布规律,建立了抽放瓦斯的O形圈理论,在我国淮南、阳泉等重要矿区已经投入试验和应用,O形圈理论也是瓦斯抽放钻孔位置选择布置的理论依据。另外,邻层开采煤层的下位关键层会产生破断运动,这种运动有利于控制煤层裂隙的发育。例如阳泉3矿的13煤综放面,初期开采时它的上邻近层在瓦斯卸压及抽放时会遵循抽放孔巷随着开采进程由采空区中部移动到O形圈内的规律。所以阳泉3矿13煤的综放面邻近层的瓦斯卸压就应该采取瓦斯向高抽巷布置的方案进行优化。最后是煤炭的地下气化技术,这是一种整体性很强的绿色开采技术。它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很看重,比如通过对煤炭进行控制性燃烧来控制地下煤炭气化所产生的苯与酚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以及因为煤炭燃烧所形成的二氧化碳的抽放处理等等。

4结语

低碳技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低碳建筑;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

1引言

建筑业是耗能大户,是节能减排所重点关注的行业。在借鉴现有低碳建筑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拟总结与归纳低碳建筑管理的影响因素,为低碳建筑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2低碳建筑的概念界定

关于低碳建筑的概念,目前还未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定义,但学者们认为其核心是降低碳排放。如国内学者张仕廉等[1]的研究指出,所谓低碳建筑,就是在建筑材料的整个生命周期里能够通过尽可能地减少使用化石能源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此建设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建筑;李启明等[2]则强调建筑的低污染、低能耗和高利用率。由此可见,关于低碳建筑的概念界定,可从广义层面和狭义层面来进行定义。从广义层面来看,低碳建筑是在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时间范畴上,通过前期关于低碳建设目标的设定、低碳建筑的设计规划、建筑材料以及建筑设备选型的严格把关,中期的施工过程中对低碳目标的管理以及建筑产品质量的管控,后期的低碳建筑运营过程的把控,来达到清洁能源高使用率、二氧化碳的低排放量,以此来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现代化的且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从狭义层面来说,低碳建筑是在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中以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为目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基于可持续发展观念而建设的节能、减排以及减碳型建筑。

3文献回顾

近几年,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低碳建筑进行了探索。仇保兴[3]通过对我国的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与梳理,指出要想大力发展与推广低碳城市建造的模式,就必须从“绿色建筑”和“低碳生态城建设”两个方面同时入手。而现阶段低碳城市建造模式在我国的建筑市场政策缺乏,经济、技术落后的形势下其推广度非常缓慢,迫切需要一个健全的市场运营模式来加快其在建筑行业的推广和应用。赵黛青等在关于低碳建筑国内外研究状态以及发展部署的研究中,分别从宏观政策和统筹管理方面、技术发展路线方面、相关配套服务机制方面探究了低碳建筑发展在我国建筑业发展中的可行路径。陈通和姚德利(2012)将生态城市理念引入低碳建筑管理中,提出以政府为管理主体的低碳建筑管理体系,并建立包含宣传教育、财政补贴以及税收优惠等的政府激励机制。王长江等(2012)以河北省建筑业为例,运用有序Logistical回归模型方法探讨了我国建筑业实施低碳建筑的影响因素。

4影响因素归纳

低碳建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与建筑材料、施工工艺、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还与参与项目的各利益相关方有关。低碳建筑的管理要从宏观层面考虑参与方间的关系以及过程管理、目标管理。因此,低碳建筑管理的影响因素包括:①项目环境。项目环境不仅包括工程项目的建设环境,还有工程项目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具体观察变量是地理位置、建设条件、政策支持以及公众支持。②项目特性。主要指项目的范围、规模、项目的复杂性、技术的先进性以及项目的建设目标。具体观察变量是项目规模、项目复杂性、技术先进性、项目建设目标。③主体特性。主体主要是工程项目的业主、实施方以及监控方,包括业主的融资能力、管理能力,实施方的技术能力,监控方的监督能力等。具体观察变量是业主融资能力、业主的管理能力、实施方的技术能力、监控方的监督能力。④规划。主要是指目标的规划以及实施计划的制定,具体观察变量是:目标规划科学性、计划制定合理性。⑤组织。主要是指组织机构的设置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具体观察变量是组织机构合理性、资源配置合理性。⑥协调。主要是针对相关方的关系协调以及信息的上通下达。协调的具体观察变量为相关方融洽度、信息沟通畅通性。项目环境、项目特性、主体特性为外生变量,规划、组织、协调为内生变量,以此构建理论模型(见图1)。

5实证分析

通过问卷设计、问卷调查,首先向参与低碳建筑、绿色建筑等节能型建筑的从业人士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50份有效样本问卷。其次对回收的有效样本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信度、效度检验,以及借助AMOS来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本次调查的Cronbach’sAlpha值为0.920>0.70,可见该量表具有很高的内在一致性,所以可靠性较强。运用SPSS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低碳建筑管理影响因素分为6个因子,各因子负荷均大于0.5,效度较好,即可以区分为项目环境、项目特性、主体特性、规划、组织与协调。运用AMOS软件绘制结构方程模型图,选取卡方与自由度比值(CMIN/DF)、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数(GFI)、修正拟合优度指数(AGFI)、规范拟合指数(NFI)等作为评价指标,并通过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计算来评价模型拟合度。具体结果为:CMIN/DF=2.112<3;RMSEA=0.071<0.08;GFI=0.903>0.90;AGFI=0.918>0.90;NFI=0.902>0.90。各路径系数结果如图1所示。综合上述检验结果,低碳建筑管理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解释能力较强。

6结论

综合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可知项目环境、项目特性对于工程项目规划有显著影响,主体特性对于协调有显著影响。在低碳建筑的管理过程中,对于前期工作的准备与考察很重要,影响了工程项目的规划与组织,工程项目的相关方能力则对于关系协调起着重要影响。同时,项目环境中政策的影响作用较大,项目特性中则项目的复杂程度与项目的建设目标影响作用较大,主体特性中业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特别是财务方面的融资能力。但是对于管理能力、管理绩效的影响却未作深入研究,还有待下一步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张仕廉,章丽玲.低碳建筑开发阶段间的互动研究[J].建筑经济,2010(05):34-37.

【2】李启明,欧晓星.低碳建筑概念及其发展分析[J].建筑经济,2010(02):41-43.

低碳技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产业;动力机制;演化路径

1引言

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新能源集群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优势。现阶段,影响新能源产业集群化的原因主要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动力机制比较复杂,对新能源产业的集约化发展从不同角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环境不断被破坏,煤炭和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面临着枯竭的风险,因而低碳经济理念一经提出就被联合国所重视,同时也是每个国家所重点关注的话题。为进一步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深入分析其集群的动力机制,因此,本文从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两个大的方向对低碳经济背景下新能源产业集群动力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对新能源产业集群的背景、基本特征和演化路径等内容展开了探讨。

2低碳经济背景下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发展背景

2.1能源需求快速增加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持续提升,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多,截至目前,我国煤炭、电力的消费和生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同时,我国的石油消费量高居全球第一位。现阶段,我国各行业生产仍然以石化资源等不可再生能源为主,包括天然气和煤炭等,在所有资源中占比90%,未来石化资源的消耗量还会逐年增加。相关统计结果显示,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从2016年的43.6亿吨标准煤上升至2020年的49.7亿吨标准煤。近年来,受到低碳经济理念的持续性影响,新能源利用率不断上升,但上升幅度仍然不容乐观,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仍将保持化石能源消费的刚性增长,新能源仍然难以成为能源消耗中的主流。

2.2能源供应形势严峻

不可再生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是现阶段我国各行业生产主要依赖的资源,在2009年之前我国不可再生能源的储备量超过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能源储备量,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能源被大量消耗,在2009年之后我国能源则主要以进口为主,到2020年我国进口煤数量达3.04亿吨。我国在石油方面则成为净进口国,2020年我国进口的石油为5.42亿吨,我国进口石油的占比高达73.54%。现阶段,我国天然气也主要依靠进口,因此,我国能源的紧缺和需求的增加使得新能源的研发和应用成为我国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

2.3节能减排起步较晚

我国对低碳经济理念的认知要远远晚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认知,由于我国的生产和发展主要依靠石化能源等不可再生能源,因此,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居于世界前列。同时,由于我国节能减排工作起步较晚,如果未有效实行节能减排措施,则会大大提高我国的能源消费量。根据荷兰环境评估署数据,2019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14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总量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7%,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国家。为响应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理念的基本要求,我国需要加快节能减排的步伐,尽可能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大对新能源开发技术的资金投入力度,满足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因此,集群化发展是减少环境污染的必然需求。

3低碳经济背景下新能源产业集群的特点

第一,新能源产业集群以政府为依托。自我国倡导低碳经济以来,政府就为新能源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各个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特点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推动了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发展。政府部门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引入了适合当地的外来经济主体,以便于推进当地新能源经济的发展。在政府的帮扶下,新能源企业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和补充,并通过对引进企业的管理从而实现新能源企业的集群效应[1]。

第二,新能源产业高度依靠相关联产业的发展。现阶段,新能源发展的内在动力主要为利润空间的扩大,为最大限度地提高新能源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拉长新能源价值链和丰富新能源产业链,这是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的又一个主要特点,完整的新能源价值链和产业链能够提高新能源企业的工作效率,并且有利于缩短企业之间联系的时间,在提高新能源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以高度发达的地方网络为依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互联网被运用在经济发展工作当中,并形成了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信息化经济发展模式,当地政府也依托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对新能源产业的集约化管理。产品的运输是新能源产品得到广泛运用的关键环节,因此,运输成本则是影响新能源企业利润空间的主要因素,如果新能源企业以地方网络为依托则可以大大减少新能源产品的运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产品的可运输性。与此同时,政府依托“互联网+”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积极鼓励新能源企业大胆地创新与发展新能源产品的运输方式,并为新的新能源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范本,为促进新能源产业聚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以上3种特点可以总结出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具体定义:各种新能源企业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集中在同一个区域并在同一时间开展相关业务活动和交流,借助互联网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创新后的企业管理制度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从而达到保护能源安全的目的,促进传统企业的转型与升级,实现创新型新能源企业的有效集聚。

4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

低碳经济背景下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集群仍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各种先进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新能源产业中的深入应用,新能源会逐渐向高效产业集群的方向发展和优化。发达国家的新能源产业集群的高效发展主要依靠的是新能源企业的内部因素,同时,产业集群的发展也是新能源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深入分析其动力机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内部动力机制和外部动力机制两个大的方面入手,并对这两个大方面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细化整理和分析。

4.1外部动力机制

4.1.1社会因素

工业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使得煤炭等化石能源接近枯竭,同时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燃烧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破坏了臭氧层,导致全球温度迅速升高。由此可见,工业时代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导致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困境,由于化石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近年来,能源的枯竭与人类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因此,新能源的开发是解决不可再生能源紧张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协调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重要方式。新能源的开发是推动人类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是目前比较理想的解决途径。新能源产业集群属于社会经济的范畴,市场的各种经济现象、地理位置、人们的经济行为等内容都会影响新能源产业聚集的形成和发展。新能源产业集聚一般都是由某种传统行业发展而来的,因此,社会关系是影响新能源产业集群的主要外部因素之一。

4.1.2政治因素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新能源的开发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全球范围内关注的重点内容,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温室效应等问题。为深入贯彻落实低碳经济理念,各国政府针对经济发展内容和产业结构进行干预和调整。联合国气候大会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通过《京都议定书》,即人类第一部限制各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法案。我国为了响应低碳经济理念和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先后制定了《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为新能源产业集群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各地政府也针对新能源产业集群出台了相关政策,为其提供充足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同时也为吸引优秀的企业集聚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助于促进传统企业的转型与升级,并向信息化、科学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促进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因此,政治因素是驱动我国新能源产业集聚的外在因素之一。具体来说,针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新能源技术的进步,各地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得新能源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产业集群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例如,在2013年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新能源企业的补贴力度,促使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与上年相比增长了37.6%,同时,纯电动汽车的销量也迅速增加。这表明在政府的支持下,新能源产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新能源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我国现阶段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能源企业实现自我发展和进步的实际需求,基于此,各地政府要结合本地新能源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并积极引导外地企业进入本地,形成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优化市场经济结构,促进新能源企业发展,提高新能源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新能源行业的健康发展,贯彻可持续发展总战略,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4.2内部动力机制

4.2.1运输成本低

新能源具有较强的可运输性,产品对运输条件要求不高且具有运输成本低等优势,是提高新能源企业和产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助于提高新能源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新能源产品可以进行长时间和长距离的运输,借助新能源产品的运输将各个新能源企业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产业聚集。但如果新能源产品不能进行长时间的运输,则企业的运营只能依靠短距离的市场消费来维持,因此,不利于产业的集聚和集约化发展。新能源产品在具有可运输性的前提下还需要节约运输成本,反之如果某种新能源产品的运输成本较高导致市场竞争力降低,运输成本的提高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利润空间,无法进一步扩大市场,从而使得新能源无法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例如,光伏作为现阶段应用范围广泛的新能源产品,就同时具备运输成本低和可运输性强两种优势。目前,我国的光伏能源可以远销国外,一方面促进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促进与国外的经济交流;另一方面说明我国产业集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受劳动力缺乏和工人成本不断提升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出口形势和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在我国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及基础设施高度发展的影响下,我国新能源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得到了提升,由此可见,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高水平发展和完善是降低新能源产品运输成本的主要因素,也是提升我国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必要需求。

4.2.2产业价值链拉长

产业价值链是扩大新能源企业整体经济利润空间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是影响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内在驱动因素。在一个新能源企业中如果所涉及的业务类型越多则产业价值链就越长,这就使得整个生产工作被细化为不同的精细化环节,被分解后的生产环节就具备了较高的专业性,每个环节中劳动力的分工更加明确,生产环节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整合新能源企业中的有效资源,从而将企业连接为一个新能源产业集群[2]。但需要注意的是,新能源产业集群不是范围越大越好,也不是靠企业的数量取胜,而是依靠产业集群的质量取胜。集群的质量和适合的条件指的是企业各个环节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脱离整体单独存在的,企业内部的每个生产环节都需要与前后企业的连接环节相适应,整体的发展和促进才是优质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具体体现。

5低碳经济背景下新能源产业集群的演化路径

技术是影响新能源产业聚集的关键因素,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企业发展的活力源泉,基于此,本文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对低碳经济背景下新能源产业集群的演化路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演化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通过政府或者其他方式将传统企业引入新能源产业园区中,随后引进新能源研发技术相关企业并促进二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园区科研所,并鼓励各企业积极参与技术讨论与交流,重点建立创新技术联盟。与此同时,要注重对先进技术的引入工作,及时实现技术的升级与转化,如果企业在引进相关研发技术后无法实现技术的吸收和升级,则代表该新能源企业的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特定的要求。对此,为实现技术引进效果的最优化,需要引进与企业自身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技术,打开市场,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第二,新技术引进后综合分析园区内所有新能源企业应用技术的共性并建立技术创新交流平台,为新能源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提供先进的新能源研发技术,引导企业将技术应用在实际生产环节当中,实现技术与实践的融合,提高技术应用的有效性。

6结语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新能源产业集群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为促进新能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提高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与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综合分析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认识到政治因素、社会因素、产业价值链和运输成本对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影响,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保护自然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怀文.低碳经济背景下新能源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和演化路径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6,35(9):155-160.

低碳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电子信息材料;低碳经济;发展;应用

社会的发展速度越快,对自然界的伤害也就越大,而电子方面的材料对生活空气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必须要建立节能环保的生产概念,必须保证低碳生活,并且社会已经有了明确的态度,必须要控制污染,减少能源的浪费,做到经济环保。而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子信息材料的使用需求越来越大,进而影响了社会的生态平衡。那么,要想在这一种材料中实施低碳经济,如何去做呢?

一、电子信息材料在低碳经济中的发展

1、光电子材料。这种材料主要包含了液晶的元素,它在电子信息的生产中,使用非常的频繁。液晶的这种材料,主要是用于电器类的显示屏,而这一种材料可以在电流经过时,将液晶这种材料进行改变,并将其液晶的序列进行重新排布。而当再一次经过电流时,电气的显示屏是不会被屋外的光线穿透的,这也就符合了社会低碳经济的理念。曾经的电气显示屏,危害大,且消耗量也大。而如今的液晶显示屏,已经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并且还可以对显示屏的色度进行调和。另外,它还是一种非线性的材质,一般情况下,液晶的材料都是处于软凝聚的形式,所以,它才可以很好的进行光学反应中的折变反应,而对于电流较低时,电子设备就会发挥很强的功效,由此,可以看出,这一种材料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而根据光学反应中的原理得知,要想影响液晶材料的性能,运用光学反应,对其进行干扰,让液晶的材料很好的对电气的显示屏进行反射。总的来说,就是将光电子材料的某一性质用到液晶材质中,研究出低碳的电子显示屏材料。因此,在未来科技的领域中,电子信息技术还是存在着很大的进步空间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完善它的不足之处,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的各项需求。2、集成电路和半导体。根据现在社会的需求,电子信息材料的集成电路和半导体,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材料,主要属于多晶硅。而现在在各行各业中,使用最多的就是集成电路和半导体材料,就像现在的西门子,差不多改良后的西门子,都包含了这一种材料。它主要制作的流程就是将HCL也就是盐酸和纯度非常高的硅的粉末进行反应,并且在进行混合时,需要设定合适的温度,然后反应出三氯氢硅,再利电子信息材料在低碳经济中的发展应用□张鹏宇河北正定中学高三在校学生用化学中分馏的方法,进行提纯,最后再进行还原反应的操作,获取纯度更高的多晶硅。它便是以后电子信息材料中不可获取的元素。并且,西门子还通过集成电路和半导体材料,对其他零碎的部件也进行了全面的改良,获取了非常不错的结果。同时,也减少了很多能源的损耗。

二、电子信息材料在低碳经济中的应用

2.1电子信息材料在集成电路中的运用

由于现在科技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现在的集成电路和半导体材料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也成为了环氧模塑料中非常重要的生产材料,并且,根据这一种的材料的性质,能够非常方便的完成整个生产过程,同时也能够很好的做到节能减排,尽可能的保持低碳经济的生活。

2.2电子信息材料在光电子中的使用

光电子的使用,主要是将一些有用的信息进行传递,所以,对于电子信息材料的使用上,主要是为了对其他部件指令,因此,在其他行业的电子材料使用中,也被广泛的使用。当然,现在为了更好的满足低碳生活的需求,很多电子材料的功能都被不断的改进,并进行高度集中,尽可能的发挥自己最有效的功能,并且减少对生活环境的污染。

2.3电子信息材料在新型部件中的使用功能

为了更好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就必须先对电子信息的材料进行全面的检测,必须保证所使用的电子信息材料所消耗的能源是非常少的,并且污染性不大。因此,开始针对这一项问题,使用新型部件,希望尽可能的既满足电子信息材料的使用功能,也能很好地满足绿色环保的需求。而为了有效的满足这一项需求,就必须将电子材料的面积进行扩大,并对其所包含的的部件进行智能化设计,尽可能的减少一些耗费能源的部件的使用,但同时又能保证材料本身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电子信息材料使用的理念,也是必须要解决的一项难题。根据现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的对电子信息材料进行改善,希望尽可能的达到环保的要求。另外,在电子信息材料的低碳经济理念的发展中,要不断的纳入新的科技理念和科学技术,才能达到理想中的状态。

参考文献

[1]陈海燕.电子信息材料在低碳经济中的发展应用思路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4,(10):177.

[2]史博娟,占胜发,曹坤阳,邹细雁.低碳经济背景下信息产业的发展研究[J].科技广场,2014,(06):118-126.

[3]谢芳,刘兴纲,董孝斌.关于电子信息产业的低碳明天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1,(01):161-163.

[4]王泽填.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9):25-28.

低碳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低碳经济;造价管理;建筑工程;控制措施

0引言

本论文主要讲述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工程造价管理控制的问题,阐述了在工程造价编制问题上贯彻低碳经济运行的必要原因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经过实际论证,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供工程造价的相关领域研究者参考以及评析,从而对工程造价管理控制的长远发展起到助推的作用。

1工程造价概述

1.1建筑施工工程造价的内涵

顾名思义,工程造价可以简单且通俗的阐述为工程的建造总价,其实就是对工程建设过程中所进行投资的一切资源进行前置预算,主要为工程建设提供一个预算投入理论依据和资金风险管控作用。因此,作为工程建设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造价所承载的作用是不可忽略,它甚至引导着整个项目的顺利进行进度和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1.2工程造价的具体特点

(一)整体性:众所周知,工程造价的顺利编制是建立在整体建筑工程的基础上的,是整个施工过程中所有经济资源消耗的汇总。工程造价要伴随着施工进度的开展而不断开展,两者是明显的伴随关系。(二)预测性:造价预算是工程造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程开工之前建筑单位对于工程成本的前期预测。根据前期的造价预算,施工单位才能在后来的实际建造过程中遵循必要的施工方案开展施工。工程造价的前期预算决定了后来的一系列施工问题。(三)分类性:工程造价的编制要根据实际的建造项目分门别类的进行价格核算与控制。在具体的实际造价核算过程中,无论是必要的施工原材料还是施工设备,人员工资,都遵循的是会计上类似的成本核算方法,是进行核算的有效途径。

2低碳经济与工程造价管理概述

2.1低碳经济的定义

低碳经济是在保证国民经济平稳持续增长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技术创新、手段发明、产业转型等手段来实现成本的降低、污染的减少和生态的保护。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保问题日益严重,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在这种尖锐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其能很好的兼顾经济的平稳增长又能保障生态环保效应。与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不同的是,低碳经济格外注意对于环境的保护以及能源的节约,能耗要降低、污染要降低、排放要降低,最终形成了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目标的经济发展形式。

2.2建筑行业实施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中国经济高度发展,在此基础下茁壮成长的建筑行业已经俨然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中流砥柱,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利益方面,建筑行业所需的能源众多,不光是必要的建筑能源同时也包括生态环境能源。工程造价是建筑施工环节不可或缺的成本统计工作,在此领域内开展低碳经济运行原则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减少对于生态、经济等资源的消耗。

2.3低碳经济与工程造价管理结合简述

2.3.1低碳背景下工程造价管理的特点

(1)环保性:低碳经济的最主要目标就是保障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不谋求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低碳经济要求各行各业都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入手,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尽可能的降低对于生态的不良影响。(2)持续性:低碳经济的重要目标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做竭泽而渔的错误行为。工程造价的编制与整体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联系紧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3)低成本性:简而言之,将工程造价与低碳经济联系起来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降低相关施工过程的总成本,减少其对生态资源等多领域重要资源的浪费。

2.3.2低碳经济条件下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意义

低碳的概念核心便是节约,也就是以正确的价值观和适当的指导理论体系对绿色生产加以引导,对所投入的费用、能源、资源等进行有效控制,从而达到以更小的经济成本投入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工程造价控制通俗的说就是对资源、资金进行有效的控制,那么建筑行业的发展将会更上一层楼,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也将会受到重要影响。

3低碳经济条件下工程造价管理遇到的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实施改革开放,经过30多年的艰难发展,我国的经济得到快速提升。但与此同时,生态、资源等遭到了空前浪费与过度开采。我国在工程造价领域实施低碳运行尚处于初级阶段,与西方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诸多问题:

3.1低碳经济观念淡薄,实际运行困难重重

受我国多年以来的传统经济运行模式的束缚,低碳经济观念并未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这一点在建筑施工内部尤甚。长期以来,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工程造价过程中很少会尽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不要说基层的工作人员就是企业内部的高层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也存在很大差距,由此造成的资源流失是巨大的,情况堪忧。

3.2缺少实际的参考样本,开展效果不理想

虽然我国大力推动低碳经济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但实际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出现这种问题的关键在于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缺少强有力的参考样本,基层造价编制人员不知道如何下手,从哪下手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建筑企业内部的运行机制和管控机制并未发挥充分的作用,对于频发问题的待解决环节不重视,由此造成的隐患损失更加严重。

3.3必要规范性文件和准则的缺失,实际运行失误众多

我国大力推行低碳经济运行,但实际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文件和准则的缺失。工程造价涉及到的是人、财、物等重要资源,要想从根本上降低其使用水平,就一定要依靠法律条文的约束作用。所以,必要规范性文件和准则的缺失致使工程造价的低碳运行很难取得实质进展。

3.4忽略客观实际,刻意迎合低碳而丧失根本原则

通过大量的实地走访发现,存在为数不多的建造单位为了迎合低碳经济的要求,故意在实际的建造过程中出现偷料等欺骗行为。建筑施工开工前都要向有关部门进行备案审查,但有的施工企业阳奉阴违,私自偷工减料以减少成本总额。

3.5相关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专业素质急需提高

造价相关行业从业者的基本技能和职业操守直接决定了该行业的营运生产、投资创造的能力,但是中国建筑行业由于发展相对较晚,工程造价这一领域仍然具有较大的缺陷,从目前的状况来看:1.造价编制人员对于自身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能力认识不够,并不具备胜任的资格。2.造价编制人员对于整体的施工流程了解不充分,无法充分贯彻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3.造价编制人员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不充分,没有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4低碳经济条件下提升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水平的重要途径

4.1建立健全的法律文件,创新工程造价管控体制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水平,就一定要依靠法律条文的约束作用,相关的政府部门一定要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对于频发的各种问题要记录在册,详细记清必要的情况和惩处方式。根据相关的行业准则,政府部门要建立一个以市场引导为主力的,政府积极参与支持的创新型造价管理体制。

4.2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

工程造价相关从业者以及整个行业,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从业人员必须要对自身应该掌握的职业技术掌握过硬,同时培养自身的行业基本职业操守,最大程度地提高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做到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施工建筑单位对所有的从业者都要进行施工技术的淬炼与提升,大力保障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3建立工程造价信息服务平台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水平,就一定要建立一个灵活、多变的工程造价信息服务平台:一是拓宽建筑施工资料的收集与传送,具体包括了原材料、施工设备等各个方面。二是在资料汇总和处理阶段要不断创新,总结出符合企业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的核算方法。三是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建筑单位不仅要迎合国家对工程造价领域实施的相关法令条款,做到坚决依照国家法律进行造价建设,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还需要对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进行客观考量,深度分析自身的问题症结之所在,更好的为完善相关监察管理体系做准备,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提高各个单位的工作效率,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输出。

4.4提高相关观念的宣传力度,重视实践

外界的低碳观念宣传是重要的辅助手段,只有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强大的氛围才能感染到建筑企业内部的工程造价编制工作。低碳观念的广泛传播在另一方面也能发挥对于造价编制的监督作用,收效是双方面的。

5结语

通过上述内容主要讲述了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工程造价管理控制的诸多问题,阐述了在工程造价编制问题上贯彻低碳经济运行的必要原因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希望能够对工程造价领域甚至是整个建筑行业提供一些帮助,为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效益的高水平产出做出一些贡献。

参考文献:

[1]叶志光.浅谈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建筑业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2).

[2]孟聪龄,李剑锋.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建筑节能体系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03).

[3]沙凯逊,邓晓红.关于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制度创新的思考[J].建筑经济,2014(07).

[4]庄爱民.试论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工程造价的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04).

[5]张清队.工程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内容与措施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3(03).

[6]黄伟新.探索如何有效地控制建筑工程造价[J].低碳世界,2014(08).

[7]王维斌.探索施工中建筑工程造价如何合理有效控制[J].建筑•建材•装饰,2015(07).

低碳技术论文范文7

交互式电子期刊首先是以电子书的形式出版,即完整地呈现纸质版期刊,包括期刊封面、目录、论文、封底等各项。由于采用数字出版,不存在传统出版的印刷成本问题,电子期刊就能轻松地将彩色图片呈现给读者,从而避免纸版黑白印刷带来的曲线层次不清、扫描照片边界模糊等问题。电子期刊绕过了印刷环节,出版周期大为缩短,制作成本大幅下降,并能够节约纸张、保护树木,在倡导环保低碳的今天是极受欢迎的,避免了纸质期刊的滞销和资源浪费问题。此外,电子期刊无需纸版的发行流通过程,无需仓储空间,这也极大地降低了期刊的流通成本。读者通过互联网就能随意地浏览和购买电子期刊,十分方便,有利于期刊在国内外流通,提高国际影响力。电子期刊虽然以整本书的形式发行,但通过各类搜索引擎,可搜索到整本期刊,也可通过定位关键内容直接搜索到单篇文章,也就是说读者可以选择全书阅读,也可以选择单篇浏览。

2提供在线辅助信息

交互式电子期刊除了呈现论文本身,还能提供丰富的在线辅助信息。在线辅助信息包括比正文更为详尽的信息,比如对外文的即时翻译,通过点击文章中的任意单词或者选择语句段落,即可实时地将文字翻译成不同的目标语言;研究方法和技术更深入的叙述、更形象的表达,三维动画实验流程图、实验设备实物照片、分子结构立体图、动态数据等均可链接于正文中合适的位置;建议可阅读的参考文献著录项目,以及某些重要的原始数据、数学推导过程、计算程序、框架图、结构图、详细注释、统计表等[3]。对于正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能直接弹出引用的原文片段以及链接到提供全文的网址,方便读者核实信息、加深理解。在线辅助信息对于提高学术论文的完美档次是非常有必要的。电子期刊提供在线辅助信息,一方面给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全面、更广泛的信息,为科研创造了更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把编辑的工作成果更加具体地呈现给读者和作者,提高了编辑的工作积极性。

3读者自助直接在线出版模式

随着个人化媒介时代的到来,以往媒体单向传播性变成了双向互动性,信息接受的主动权逐渐转移到受众方面,个体受众同时也是一个个能独立向外扩散信息的媒介。科技学术期刊在出版后的很长时间里甚至是永久性地为科研服务,因此学术论文将一次又一次地接受业内人士的检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不同见解,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的不同的数据和结果,均可在交互式电子期刊中进行及时注释,并自助直接在线出版[4],方便学术交流。这样的出版方式完全利用了互联网的优势和便捷,可为学术论文提供长期的科学讨论和记录,论文中所记载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均会得到验证,后来者将从中受益,少走许多弯路。学术论文的读者自助直接在线出版评论和注释,相当于集体评论和互动式公开讨论,借助读者力量甄别文章质量。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使作者不敢随意提交低质量的稿件,更不敢进行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未参加创作却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5]。读者自助直接在线出版模式在无形中建立了一个科学诚信评价体系,在众多读者的检视下,学术腐败是无处藏身的,作者的学术失信现象终会被记入本人的信用档案。为了避免进入学术诚信“黑名单”,作者投稿时一定会慎之又慎,稿件的质量自然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高质量稿件的处理流程快得多,节省了审稿专家和编辑的时间。专家审稿制是保证论文质量、杜绝论文造假行为发生的重要手段。然而科技学术期刊尤其是中小型期刊,拥有的审稿专家资源是很不足的,而且并非所有的审稿专家都那么认真负责,加之国内科技学术期刊的编辑往往没有足够的科学经历和经验,审稿过程难免仍会遗留一些不合理甚至错误之处。读者的在线评论、注释,对学术论文起到了有效的监督和斧正作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审稿专家不足留下的遗憾,利于推广真实有效的科学研究成果。

低碳技术论文范文8

关键词:低碳农业;农业经济;认识研究

低碳环保为现阶段社会及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心思想,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为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实现低碳农业经济能够为人类的工作与生活提供保障。在中国社会经济体系中,农业经济占有特殊位置,我国正处在社会形式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要想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将低碳环保作为我国农业经济的战略目标,最大程度提升我国整体经济水平。

一、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作用

(一)低碳农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转变

现阶段,农业出现产品供给不足、农民收入水平下降、环境资源破环等问题,国家在处理问题过程中受资源匮乏、肥料资源利用率下降、环境保护力度不高等因素的限制,影响农业生产与发展进程。低碳农业的实现,需要将利用化学肥料及生产农药等帮助动植物生长的理念转为利用有机化肥及生物农药获得农业产品的最大经济效益,增加资源利用价值,建立农耕操作、耕作技术与现代先进农业技术融为一体的农业生产经济体系,降低农产品投入成本,排除化学物品对农业产品的干扰作用,维持生物多样性发展,进而实现经济发展的低碳转变。

(二)低碳农业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当前,中国的许多地区种植农产品仍采用化肥与农药价格增长的方法,但是这样会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影响生态环境。所以,需要将投资高、产量低的农业发展趋势转为投资低、产量高的农业经营模式,尽量降低有害农业物品的投放数量,防止环境受到污染,并且依据最少的物品投资实现农业经济的最大效益,例如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等,以此提升产品使用效率,增加劳动产量,降低成本,促进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低碳农业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经过调查,农业为温室中污染气体产生的源头之一,在农业集中化发展与大规模使用肥料及农药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威胁,一方面增加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增加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甚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样会提高气候大幅度变化的几率,影响农业产品的不稳定生长。农作物生产结构与空间发生变化,极易引起病虫害的发生与传递。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进程加快,致使土壤质量不佳、生态环境被破坏。当农业经济生产模式转为低消耗、低污染的管理理念时,不但能够满足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求,也能够适应全球气候的各种变化方式,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进程。基于此,重点发展低碳环保的农业经济,创新资源充分利用理念,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二、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制定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机制

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制定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机制,结合目前我国各种可利用资源的情况与农业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具有统筹性与科学性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机制,设计一套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执行方案,明确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优化现有低碳农业经济建设内容,制定一些农业经济考核制度与统计方式。

(二)加强财政部门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工作

低碳农业要快速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果,就要加强财政部门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工作,通过采取优惠政策方法和奖励措施,构建政府大力支持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平台,以农业生产基本设施与农业产品生长区域、农业开发与科技利用为主要途径,对低碳农业经济进行改善。同时,注重农村经济教育、卫生设备的资金投入与网络构建的资金,不断整合农村生产环境,进而促进农业产品生产效率。此外,支持科研机构研发农业品种与技术工作,对专业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并认真分析的行为给予鼓励与奖励,促进专业人员全身心投入到低碳农村经济建设工作中,凸显现代农业科技的价值。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通过植树造林、环境建设、绿化园林等活动的组织与实践,对这些活动进行适当补贴可以为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规范农村生产的农民行为

对于低碳农业经济的建设,离不开农村生产的农民的规范行为,相关政府的工作人员应深入低碳农业的财政经济、税务水平,制定资金补贴、税务降低或减免方式大力支持农村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村企业,落实鼓励政策带领农村企业实现低碳农业产品投资的经济化,提倡低碳技术的引用,用先进技术取替滞后技术,促进低碳技术的升级与推广。同时,将农村产品质量与诚信和安全保障纳入低碳经济责任制度中,鼓励产品制造人员遵从低碳经营理念。对于农户,整顿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建立健全农业专业技术研讨会或农民集体合作会议,树立农民低碳环保意识,通过无公害或绿色农药,体现农村生产行为的规范性与合理性。

(四)开发并推广低碳先进技术

开发并推广低碳先进技术为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其既是低消耗、低污染的基础,又是农村发展低碳经济的保障。首先,扩展低碳农业经济生产设备,尤其是创建农业示范园林、畜牧业合理养殖区域。其次,提高太阳能与绿色能源的使用率,应用测图技术定期对土壤含量与质量加以检查,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整合农村环境。最后,强化农作物生产制度,缩小农药与农业化肥的使用范围,可以利用粪肥或是有机肥料更换化肥,通过对低碳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五)增强农民对低碳农业经济的认知

发展农业经济最主要的执行者是农民,农民的监督与执行职能对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政府应使用有效方法,增强农民对低碳农业经济的认知,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是农民认识到低碳农业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强化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第一,制定全方位农业生产科技方案,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带领农民学习先进技术、新型品种、创新工艺等文化知识,使农民的科技知识技能得到补充,为农民参与低碳农业经济建设活动提供条件。第二,政府相关负责人可以对低碳农业经济知识加以宣传,借助电视、报刊、广播等传播媒介向农民介绍低碳知识,同时发放经济发展小书或举行低碳研讨会议宣传低碳经济的意义,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化。基于此,增强农民对低碳农业经济的认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实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关于低碳农业经济的认识与研究活动为农村实现低碳农业经济指明方向,低碳农业的建设不仅能够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而且能够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升经济效益,为农民的生活提供保障。基于此,国家各个政府机构应深入认识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作用,采用科学有效措施,制定切合实际的低碳农业经济建设方案,通过制定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机制、加强财政部门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工作、规范农村生产的农民行为、开发并推广低碳先进技术、增强农民对低碳农业经济的认知等方法促进低碳农业的生产与发展,为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帆.关于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思考[J].美与时代:城市,2013(07).

[2]周勇.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1(17).

[3]文再坤.发展湖南低碳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C].低碳农业与湖南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2013.

[4]张莉侠,曹黎明.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