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世界范例6篇

低碳世界

低碳世界范文1

自从去年12月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后,绿色经济以不能再热的程度风靡世界。就在刚刚过去的5月19日,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在地中海和东南欧气候与能源安全峰会上甚至表示,国际社会团结合作发展绿色经济、打击投机炒作是应对当前经济危机的重要途径。将绿色经济当做应对经济危机的两条拐杖之一,可见希腊对其的重视程度。

在去年的6月8日,2009全球绿色经济峰会在中国天津举行,并发表《天津宣言》,明确表示社会各界需要携手共进,加强务实合作,致力于发展绿色经济,为谋求人类长远福祉而不懈努力。

今年的6月8日,全球绿色峰会又将移师上海,届时来自国内外的数百名政策制定者和商业领袖将会聚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开诚布公地讨论未来五到十年间可持续性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机遇和挑战。

对于绿色经济的重视,已毋庸讳言。据悉包括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兼总工程师朱宏任在内的众多相关部门的领导,都将在今年的峰会上进行演讲,探讨一条可行道路。

毫无疑问,一定程度上绿色经济的确成为应对世界危机和各个国家的具体问题。因为经济的发展与环境问题早已不是高枕无忧的问题。如何和从贫穷走向富裕,从粗放走向集约,是个同GDP不相上下的难题。

中国路径

“哥本哈根会议后,世界各国达成了继续发展低碳经济的共识,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全球公认的准则。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对于那些富有创新精神的政府机构和企业来说,现在正是制定新战略的最佳时机。”2010年5月20日,彭博商业周刊亚洲董事总经理陈敏枝于第二届全球绿色经济峰会的会上表示。

将全球绿色经济峰会定在中国召开,不是偶然的。中国是世界上的人口第一大国,如北京、天津和上海一样的大都市,正在引领全球低碳投资的新浪潮。

两年前,北京奥运会召开,被国际奥委会评价为“无与伦比”。当时北京奥运会将绿色奥运作为主题之一,并力倡绿色出行和碳平衡。两年后的今天,上海世博承续了这个主题,并且有所发展。

两次国际性的重要会议,都有低碳的共同主题,有其必然性。

就在5月20日的全球绿色峰会的会上,彭博商业周刊亚洲董事总经理陈敏枝表示,一个新的发展前景和轨迹将会在峰会上得以描述。据悉,本次会议由彭博商业周刊、上海市政府和中国企业联合会联合主办。主办方之一的上海市正在进行的世博会,就致力于探索和展示新的城市发展战略,并寻求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解决方案为目标。

事实上,在环保道路上上海已经成绩卓然,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相关领域的风向标。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果应用于世博会的项目上,上海夺得了多项世界或国内“第一”:

世界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行(1400多辆新能源汽车在世博会园区内外示范运行);目前世界最大单体面积(3万多平方米)太阳能屋面主题馆示范运行,年发电量可供上海4500户居民一年的用电量;世界上最集中的半导体照明技术示范应用,世博园区内共有10.3亿颗LED芯片使用;世博场馆室内照明光源中约有80%采用了LED绿色光源,相较于普通白炽灯省电达90%左右等等。

这些成绩,无不体现了上海市对绿色经济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彭博新能源财经公司也高度关注新能源的未来,该公司总裁Michael?Liebreich在第二次全球绿色经济峰会的上明确表示“着眼清洁能源的前景,此时此地正是举办本次峰会的最佳选择。”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公司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首次跻身清洁能源投融资排行榜榜首,美国则退居次席。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很有可能继续引领世界步入低碳投资的新浪潮。

“曼尼托巴”样本

全球气温上升,水土资源污染正日益威胁人类的生存,这是“低碳生活”得以广泛关注的直接理由。所以不难理解当前以“绿色”和“节省”为代表的“低碳主义”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并益发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相对于以国家倡导与企业实践的低碳投资路径,低碳投资的趋势也逐渐蔓延至移民领域。一个不得不提的个案是,在传统投资移民热点国家加拿大的以“阳光之都”曼尼托巴省为代表的绿色城市,正受到“低碳一族”的火热追捧。正是因为移民低碳投资的刺激,曼尼托巴省的人口在近两年来大幅增长,大大超过加拿大的平均水平。

据国内著名投资移民机构锦国怡凯执行董事宁立先生介绍,投资绿色城市的选择也是相关背景作用下的结果。随着加拿大移民政策日趋严格和魁北克和联邦省投资额的要求日益增高,给了以曼尼托巴省为代表的二线“绿色城市”投资移民项目更多的机会,往往后者凭借其“快、易、好、省”的“绿色快行道”,而抓住了新的发展契机。

首先,曼省投资移民不仅政策稳定,且申请条件要求相对于魁省、联邦宽松很多,在“节省”方面占足优势。魁省和联邦对申请人的资产均为80万加币,投资金额为40万加币,而曼省仅要求申请人有35万加币的资产,投资金额可低至7.5万加币,“门槛”无疑低了很多,成本的“节省”不言而喻。同时,曼省投资移民对申请人的商业背景要求很有很大弹性。具有三年商业背景、个人净资产35万加币以上(现金部分不少于120万人民币)的企业主或高级管理者均可,申请人可以是符合条件的公司所有者、股东、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经理或项目经理等。

其次,曼省投资移民审批简单,办理快捷,且无居住地要求。其整体审理速度目前在16-18个月,相对于联邦等省2-3年的审理周期大大缩短了很多。宁立先生介绍说,如此短的周期对于让孩子以永居身份到加国读书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绿色快行道”。

宁立还指出:曼尼托巴之所以受到“低碳一族”的青睐,除去其在申请过程中的诸多优势,还胜在其自身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低消费、高质量的“低碳生活”。这在绿色经济风靡的情况下,更成为曼尼托巴的比较优势。

曼尼托巴被称为“世界上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又被称为“加拿大的阳光之都”。从自然条件来看,它不仅是加拿大而且是整个北美最大的小麦产地,加拿大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农场都位于曼省。同时,曼省拥有丰富的未经污染的湖水资源,清澈的湖水与蔚蓝的天空不仅交映成如画的风景,更带来清洁通透的空气。曼省所有的电力都是通过水力发电获得的,没有污染也没有温室效应,堪称“低碳”的楷模。

从生活方式上看,曼省如同加拿大其他大城市一样维持着较高的生活水准,而花费相对于其他省而言低廉得多,其境内的城市都以房产物美价廉而著称于加拿大。这使得曼省成为一个供养家庭的好地方,不仅适于生活和工作,同时也是投资创业的理想去处。同时,曼省的医疗保健在加拿大位于首位,没有医疗保险费,6%的消费税在各省份中也是最低的。

高水准、低消费的生活水平,安宁、平静的社区,伴之而来的是极低的犯罪率和稳定和谐的社会关系,方方面面都深得“低碳一族”的喜爱。

的确,这是一个低碳投资的全新理念。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加拿大2010年将接受24万至26.5万新永久居民,其中就有不少来自中国的“低碳移民”。

低碳世界范文2

关键词:低碳经济

一、主要发达国家加快低碳经济转型,构筑全球竞争新格局

(一)大规模投入低碳领域,促经济复苏,培育新增长点。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盟和日本推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都将低碳领域作为投资的重点。

1 美国奥巴马政府推行绿色新政,培育新能源产业。

2009年2月,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签署《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实施总额为7872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内容包括开发新能源、节能增效和应对气候变暖等方面。其中,开发新能源为核心内容,与开发新能源相关的投资总额超过400亿美元,按计划,在未来三年内,美国可再生能源的产量将翻一番;制定严格和实施的汽车排放标准,大力促进绿色建筑等的开发,以及建设全新的智能电网;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发展低碳经济,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问题上掌控主导权。奥巴马政府以开发新能源为核心的绿色新政并非仅追求经济复苏的短期目标,更着眼于经济的未来,培育新能源产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重振美国经济。

2 欧盟促经济复苏与低碳经济转型战略结合。

在德国、英国等多个欧盟成员国先后出台本国经济刺激计划后,欧盟委员会为协调各国行动,最大限度发挥各国经济刺激举措的潜力,以形成规模效应,于2008年12月,推出总额为2000亿欧元的(约合252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为实现欧盟发展低碳经济的“三个20%目标”(2007年,欧盟提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将可再生清洁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费量减少20%。)的投资为480亿欧元(约合605亿美元),显然,欧盟把促进经济复苏和增加就业机会的短期措施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中期战略结合起来。2009年3月,欧盟宣布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1323亿美元),用于绿色经济建设,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抵制全球气候变暖,并稳固欧盟在环保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3 日本投资低碳革命。

2009年4月,日本公布总额为15.4万亿日元(154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包括紧急对策,稳定就业和金融体系;投资未来,着眼于今后的增长战略;以及刺激日本的活力等方面。投资未来的核心内容就是低碳革命,投资规模达1.6万亿日元(合160亿美元)。目标是到2020年太阳能利用达到世界第一;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规模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在世界上最早实现普及环保汽车;推进低碳交通革命,发展世界最先进物流;成为资源大国,领导世界低碳再循环潮流。

(二)制定和实施中长期战略规划。主导世界低碳技术和产业发展。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主要发达国家凭借低碳领域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优势,制定和实施发展低碳经济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力图在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增长中获得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1 美国立法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发展清洁能源,向低碳经济转型。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竞选之初就明确表示,将在美国实行温室气体减排、促进清洁能源及能效领域发展、并且重返国际气候谈判舞台,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是美国在这个方向上迈出的重要一步。《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明确规定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到2050年减少83%。自2012年起开始实行温室气体总量控制与排放权交易制度,发电、炼油、炼钢等工业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配额将逐步减少,超额排放需要购买排放权。到2020年,电力生产中至少15%为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另有5%通过节能措施减少能源消费,两项相加必须达到20%。投资1900亿美元用于发展新的清洁能源技术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包括可再生能源、碳捕获和储存、电动和其他先进技术交通工具、基础科学研发等。《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构成了美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法律框架,表明美国在气候变化政策基调上的根本性转变。

2 欧盟推进低碳经济转型,要引领世界低碳技术发展。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欧盟国家走在了世界前列。英国是低碳经济最为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为了推进低碳经济转型,英国《2008气候变化法案》,规定到2050年温室气体削减80%,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2009年7月,英国政府《低碳转型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世界上首次将温室气体量化减排指标进行预算式控制和管理,确定“碳预算”指标,并分解落实到各领域。《规划》要求英国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2008年水平的基础上减少18%,即相当于在1990年排放水平的基础上减少34%。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的份额,其中40%的电力来自绿色能源领域,这既包括对依赖煤炭的火电站进行“绿色改造”,更重要的是发展风电等绿色能源。在住房方面,英国政府拨款32亿英镑用于住房的节能改造,对那些主动在房屋中安装清洁能源设备的家庭进行补偿。在交通方面,新生产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要在2007年基础上平均降低40%。同时,英国政府还积极支持绿色制造业,研发新的绿色技术,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向低碳产业倾斜,确保英国在碳捕获、清洁煤等新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规划》标志着英国政府正主导经济向低碳转型。

欧盟委员会在平衡与协调各成员国的基础上,于2007年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三个20%目标”。2008年12月,又通过为实现“三个20%”的目标而制定的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该计划包括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修正案、欧盟成员国配套措施任务分配的决定、碳捕获和封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车co2排放规划和燃料质量指令六项内容。目前,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已经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规,将会推动欧盟经济继续向高能效、低排放的低碳方向转型。

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建议欧盟在未来十年内增加500亿欧元(约合630亿美元)发展低碳技术,以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供应安全方面的挑战,保持欧盟的经济竞争力。根据欧盟委员会的这项立法建议,欧盟发展低碳技术的年资金投入将从目前的30亿欧元增加到80亿欧元。欧盟委员会已联合企业界和研究人员制定了欧盟发展低碳技术的“路线图”,计划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储存等六个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发展低碳技术。

3 日本政府主导建立低碳社会。

日本是资源稀

缺国家,历来重视节能减排。近年日本政府在大力推行节能减排计划的同时,主导建立低碳社会。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低碳社会是日本发展的目标”,即著名的“福田蓝图”,它包括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其中提出了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减排量比目前减少60%至80%。“福田蓝图”标志着日本低碳战略的形成。2008年9月,日本政府通过《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为实现“福田蓝图”确定了数值目标及日程。特别是在2020年前实现回收二氧化碳并进行地下储存的“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技术”(ccs)的应用,为实现“低碳社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09年4月,日本公布《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目的是通过实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绿色经济。这份政策草案除要求采取环境、能源措施刺激经济外,还提出了实现低碳社会、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等中长期方针,其主要内容涉及社会资本、消费、投资、技术革新等方面。此外,政策草案还提议实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和征收环境税等。这份政策草案如能获得通过并实施,将使日本环境领域的市场规模从2006年的70万亿日元(约合7100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120万亿日元(约合12000亿美元),相关就业岗位也将大大增加。通过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绿色增长”。

二、全球碳交易市场快速发展,未来受后京都国际气候协定影响

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附件一发达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其中,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为保证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京都议定书》确立了三种灵活减排机制,即排放贸易机制(et)、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行机制(ji)。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这三种机制在本国以外取得减排额,缓解国内减排压力,以较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也可以通过项目合作获得减排的资金和技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温室气体减排权成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目前,全球碳交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在“总量控制与交易”体制下,对有关机构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进行交易。市场主要包括各自独立的三个体系: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 ets)、澳洲新南威尔士(nsw)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均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二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亦即将可证实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用于交易。市场主要包括清洁发展机制和联合履行机制,前者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后者在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之间展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并将所获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出售给有减排要求的发达国家政府或机构。

(一)全球碳市场交易规模迅速扩大,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占主导地位。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2008年,全球碳交易额年均增长126.6%。尽管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基于项目的清洁发展机制一级市场交易额下降,但二级市场依然活跃;基于配额的交易仍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全年交易额达到1263.5亿美元,比2007年的630.1亿美元增长100.5%,超过2005年交易额的10倍。从全球碳交易量来看,也呈快速增长的势头,2005—2008年年均增长59.5%。2008年,全球碳交易量达到48.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2007年的29.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增长61.4%,是2005年交易量的3倍。世界银行预计2012年全球碳交易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在全球碳交易中,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一直占主导地位。2008年,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交易额为919.1亿美元,交易量为30.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分别比2007年增长87.3%、50.1%,占全球的比重分别为72.7%、64.2%。清洁发展机制仅次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其交易额和交易量分别占全球的26%和30.3%。从市场规模上看,清洁发展机制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清洁发展机制的增速不可小视,2008年,清洁发展机制的交易额和交易量分别比2007年增长154.5%、84.5%,远超过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和全球碳交易的平均水平。

在共同而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清洁发展机制是目前比较有效和成功的方法。减排成本的巨大差异,使发达国家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金、技术。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碳技术的同时,也促使其自身技术的创新和在出口,因而是一种双赢的机制。中国是目前清洁发展机制下项目交易的主要供给方,2008年占全球的比重高达84%,印度和巴西位列第二和第三,占全球比重分别为4%、3%。

(二)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兴起,全球统一市场和规则尚待形成和制定。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涉及欧盟27个成员国,近1.2万个工业温室气体排放实体,有巴黎bluenext碳交易市场、荷兰climex交易所,奥地利能源交易所(exaa)、欧洲气候交易所(ecx)、欧洲能源交易所(eex)、意大利电力交易所(ipex)、伦敦能源经纪协会(leba)和北欧电力交易所(nordpool)等8个交易中心,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第二阶段(2008-2012年)和第三阶段(2013-2020年)的安排中,欧盟继续逐步加大减排力度,并将减排限制扩展到更多的行业(如航空业)。此外,欧盟还打算在第三阶段时,在配额分配中引入拍卖机制,以提高碳交易的效率。

美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体系,但已有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东部及中大西洋10个州区域温室气体减排倡议、加州全球变暖行动倡议等区域碳市场,进行配额交易和基于项目的自愿减排量交易。早在2000年成立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已推出2012年后美国碳交易期货产品,并已开始交易。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规定要实行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政府为发电厂及工厂等设定碳排放量上限。其中85%的限额由政府免费配给,余下的15%限额由各公司购入。只要排放量低于上限,就可以转售限额,借此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美国全国碳交易市场有望以该法案为基础形成。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交易体系于2003年1月正式启动,它对该州的电力零售商和其他部门规定排放份额,对于额外的排放,则通过该碳交易市场购买减排认证来补偿。2007年澳大利亚新任总理陆克文执政后,加入了《京都议定书》,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制定了澳大利亚国家减排措施与建立碳交易体系计划,暂定2011年推行。

亚洲地区碳交易起步较晚。新加坡贸易交易所于2008年7月初成立,计划推出核证减排量交易。香港交易所已经开始研发排放权相关产品,筹备温室气体排放权场内交易。日本环境省曾表示日本正在制定一个类似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总量管制与配额交易,但推

出时间未定。

随着低碳经济政策的逐步成熟和完善,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发展自己的区域性碳交易市场。欧盟于2009年1月提议建立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将其作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方案内容之一。显而易见,欧盟要主导未来国际规则的制定。虽然欧盟承诺扩大其排放交易体系,吸收其他发达国家加入,但要形成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尚需时日。

(三)后京都国际气候协定影响全球碳交易发展趋势。

未来全球碳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的谈判结果,即达成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减排协定,以取代即将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此结果将对欧盟、美国等国家的气候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些政策正是未来全球碳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自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达成“巴厘行动计划”并启动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以来,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严重分歧,迄今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2012年到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表现消极,对发展中国家一直呼吁的发达国家提供环保技术和资金支持等也不愿列入谈判议题,相反却试图给发展中国家制定难以接受的减排目标。鉴于目前的谈判形势,联合国气候变化事务高官认为,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恐难达成新的减排协定。

但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日益重视,让人们对全球碳市场发展的前景仍充满了期望。在2009年低碳博览会上,由国际排放交易协会(ieta)的《温室气体市场民意调查》显示,碳市场各利益相关方都期待全球碳市场的蓬勃发展。

三、发达国家纷纷实行碳税政策,威胁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

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将通过世界经济贸易的传导机制,给尚未承担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带来影响。目前,备受关注的是美欧发达国家欲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挂钩,实施所谓的碳关税,此举将改变国际贸易竞争格局,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构成严峻挑战。

(一)碳税:发达国家促进国内企业减排的主要政策手段。

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手段,包括排放税(能源税、碳税)、排放权交易等,其中,征收碳税最具市场效率,因而受到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的推崇。碳税制度最早由芬兰于1990年开始实施,此后瑞典、挪威、荷兰、丹麦、斯洛文尼亚、意大利、德国、英国、瑞士等也相继开征碳税。综观这些国家的碳税政策和实践,可以看出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把环境政策与税收政策相结合,把碳税作为环境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使其在各国绿色税制改革中充当重要角色。碳税一般是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按其含碳量设计定额税率来征收的。建立碳税制度,将燃料成本内部化,并以此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可以使企业根据各自的成本选择控制量。但碳税政策对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构成不利影响。开征碳税将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尤其是钢铁等能源密集型部门,使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降低甚至丧失。为抵消碳税给企业带来的经济负担,各国通常免除能源密集型部门碳税,或实行税收返还优惠政策。

(二)碳关税:发达国家力图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挂钩。

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规定,美国有权对从不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限额的国家进口能源密集型产品征收碳关税。此前,法国政府也建议欧盟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美欧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试图通过碳关税这一贸易措施促使发展中国家在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中承诺采取强有力的减排行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如果不设立具体减排目标,则美国有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欧盟也会仿效。

发达国家实施碳关税使气候成本内部化,将改变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使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下降甚至发生逆转。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对各国各部门碳排放的统计,中国的出口商品中所含的碳排放量是最高的。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实施碳关税,中国的出口商品将受到更大的冲击。目前机电、建材、化工、钢铁等高碳产业占据了中国出口市场一半以上的比重。作为“高耗能产品”品类之一,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机电产品1528.6亿美元,约占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的61.%。显然,征收碳关税在短期内对上述行业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所谓碳关税,实则为绿色贸易壁垒的新形式。总的来看,发达国家将实行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发展中国家高能耗、高排放、低能效的生产模式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其产品出口势必越来越频繁遭遇绿色壁垒,并由此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可见,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所拥有的竞争优势,以及他们制定低碳经济“游戏规则”的主导权将影响国际贸易格局,从而为发展中国家“高碳经济”增长带来新的障碍。

四、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

我国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和贸易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世界低碳经济趋势深入发展,传统的高碳经济和贸易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应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积极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经验,逐步建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框架。

(一)加快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是根本,制度创新是保障。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的工作目标要求,借鉴和吸收低碳经济的先进理念,深入研究和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构建完善的低碳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转型。

(二)加强低碳经济体制机制建设。

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探索建立适应我国国情、支持低碳经济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寻求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建立碳交易市场机制是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手段。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可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在特定区域和行业内开展碳排放交易。国内区域性排放交易体系的建立需要结合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同时考虑高中低碳排放区域。目前,长江三角洲和珠江山角洲制造业集中,也是高碳排放集中区,可先行建立试点碳交易体系。先从区域入手探索碳交易是循序渐进的一个选择,而行业碳交易的阶段性探索,初期可选择能源、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等行业试点。

(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要综合运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严格控制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推进能源节约,重点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等完善的低碳经济体系。

(四)构建绿色贸易体系。

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发展低碳经济必将和国际贸易联系起来,国际贸易规则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框架下将会有所调整。我国应适时调整贸易政策,绿化外贸出口商品结构,适当限制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并扩大工业制成品进口,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外贸发展模式。调整和修改我国某些不合时宜的外贸政策法规、环保政策法规,使其适应国际市场绿色贸易发展的趋势,并充分体现我国要履行的国际环保公约的义务,综合考虑贸易活动中环境影响、气候成本内部化等问题。

(五)积极参与低碳化的国际合作。

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性的,因此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要依靠经济、知识、技术和治理的全球化。我国经济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中,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不仅要强调自主创新,也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差距。

低碳世界范文3

(一)大规模投入低碳领域,促经济复苏,培育新增长点。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盟和日本推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都将低碳领域作为投资的重点。

1美国奥巴马政府推行绿色新政,培育新能源产业。

2009年2月,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签署《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实施总额为7872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内容包括开发新能源、节能增效和应对气候变暖等方面。其中,开发新能源为核心内容,与开发新能源相关的投资总额超过400亿美元,按计划,在未来三年内,美国可再生能源的产量将翻一番;制定严格和实施的汽车排放标准,大力促进绿色建筑等的开发,以及建设全新的智能电网;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发展低碳经济,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问题上掌控主导权。奥巴马政府以开发新能源为核心的绿色新政并非仅追求经济复苏的短期目标,更着眼于经济的未来,培育新能源产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重振美国经济。

2欧盟促经济复苏与低碳经济转型战略结合。

在德国、英国等多个欧盟成员国先后出台本国经济刺激计划后,欧盟委员会为协调各国行动,最大限度发挥各国经济刺激举措的潜力,以形成规模效应,于2008年12月,推出总额为2000亿欧元的(约合252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为实现欧盟发展低碳经济的“三个20%目标”(2007年,欧盟提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将可再生清洁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费量减少20%。)的投资为480亿欧元(约合605亿美元),显然,欧盟把促进经济复苏和增加就业机会的短期措施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中期战略结合起来。

2009年3月,欧盟宣布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1323亿美元),用于绿色经济建设,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抵制全球气候变暖,并稳固欧盟在环保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3日本投资低碳革命。

2009年4月,日本公布总额为15.4万亿日元(154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包括紧急对策,稳定就业和金融体系;投资未来,着眼于今后的增长战略;以及刺激日本的活力等方面。投资未来的核心内容就是低碳革命,投资规模达1.6万亿日元(合160亿美元)。目标是到2020年太阳能利用达到世界第一;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规模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在世界上最早实现普及环保汽车;推进低碳交通革命,发展世界最先进物流;成为资源大国,领导世界低碳再循环潮流。

(二)制定和实施中长期战略规划。主导世界低碳技术和产业发展。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主要发达国家凭借低碳领域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优势,制定和实施发展低碳经济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力图在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增长中获得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1美国立法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发展清洁能源,向低碳经济转型。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竞选之初就明确表示,将在美国实行温室气体减排、促进清洁能源及能效领域发展、并且重返国际气候谈判舞台,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是美国在这个方向上迈出的重要一步。《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明确规定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到2050年减少83%。自2012年起开始实行温室气体总量控制与排放权交易制度,发电、炼油、炼钢等工业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配额将逐步减少,超额排放需要购买排放权。到2020年,电力生产中至少15%为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另有5%通过节能措施减少能源消费,两项相加必须达到20%。投资1900亿美元用于发展新的清洁能源技术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包括可再生能源、碳捕获和储存、电动和其他先进技术交通工具、基础科学研发等。《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构成了美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法律框架,表明美国在气候变化政策基调上的根本性转变。

2欧盟推进低碳经济转型,要引领世界低碳技术发展。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欧盟国家走在了世界前列。英国是低碳经济最为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为了推进低碳经济转型,英国《2008气候变化法案》,规定到2050年温室气体削减80%,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2009年7月,英国政府《低碳转型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世界上首次将温室气体量化减排指标进行预算式控制和管理,确定“碳预算”指标,并分解落实到各领域。《规划》要求英国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2008年水平的基础上减少18%,即相当于在1990年排放水平的基础上减少34%。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的份额,其中40%的电力来自绿色能源领域,这既包括对依赖煤炭的火电站进行“绿色改造”,更重要的是发展风电等绿色能源。在住房方面,英国政府拨款32亿英镑用于住房的节能改造,对那些主动在房屋中安装清洁能源设备的家庭进行补偿。在交通方面,新生产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要在2007年基础上平均降低40%。同时,英国政府还积极支持绿色制造业,研发新的绿色技术,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向低碳产业倾斜,确保英国在碳捕获、清洁煤等新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规划》标志着英国政府正主导经济向低碳转型。

欧盟委员会在平衡与协调各成员国的基础上,于2007年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三个20%目标”。2008年12月,又通过为实现“三个20%”的目标而制定的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该计划包括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修正案、欧盟成员国配套措施任务分配的决定、碳捕获和封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车CO2排放规划和燃料质量指令六项内容。目前,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已经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规,将会推动欧盟经济继续向高能效、低排放的低碳方向转型。

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建议欧盟在未来十年内增加500亿欧元(约合630亿美元)发展低碳技术,以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供应安全方面的挑战,保持欧盟的经济竞争力。根据欧盟委员会的这项立法建议,欧盟发展低碳技术的年资金投入将从目前的30亿欧元增加到80亿欧元。欧盟委员会已联合企业界和研究人员制定了欧盟发展低碳技术的“路线图”,计划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储存等六个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发展低碳技术。

3日本政府主导建立低碳社会。

日本是资源稀缺国家,历来重视节能减排。近年日本政府在大力推行节能减排计划的同时,主导建立低碳社会。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低碳社会是日本发展的目标”,即著名的“福田蓝图”,它包括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其中提出了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减排量比目前减少60%至80%。“福田蓝图”标志着日本低碳战略的形成。2008年9月,日本政府通过《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为实现“福田蓝图”确定了数值目标及日程。特别是在2020年前实现回收二氧化碳并进行地下储存的“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技术”(CCS)的应用,为实现“低碳社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09年4月,日本公布《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目的是通过实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绿色经济。这份政策草案除要求采取环境、能源措施刺激经济外,还提出了实现低碳社会、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等中长期方针,其主要内容涉及社会资本、消费、投资、技术革新等方面。此外,政策草案还提议实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和征收环境税等。这份政策草案如能获得通过并实施,将使日本环境领域的市场规模从2006年的70万亿日元(约合7100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120万亿日元(约合12000亿美元),相关就业岗位也将大大增加。通过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绿色增长”。

二、全球碳交易市场快速发展,未来受后京都国际气候协定影响

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附件一发达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其中,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为保证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京都议定书》确立了三种灵活减排机制,即排放贸易机制(ET)、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行机制(JI)。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这三种机制在本国以外取得减排额,缓解国内减排压力,以较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也可以通过项目合作获得减排的资金和技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温室气体减排权成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目前,全球碳交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在“总量控制与交易”体制下,对有关机构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进行交易。市场主要包括各自独立的三个体系: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ETS)、澳洲新南威尔士(NSW)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均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二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亦即将可证实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用于交易。市场主要包括清洁发展机制和联合履行机制,前者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后者在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之间展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并将所获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出售给有减排要求的发达国家政府或机构。

(一)全球碳市场交易规模迅速扩大,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占主导地位。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2008年,全球碳交易额年均增长126.6%。尽管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基于项目的清洁发展机制一级市场交易额下降,但二级市场依然活跃;基于配额的交易仍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全年交易额达到1263.5亿美元,比2007年的630.1亿美元增长100.5%,超过2005年交易额的10倍。从全球碳交易量来看,也呈快速增长的势头,2005—2008年年均增长59.5%。2008年,全球碳交易量达到48.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2007年的29.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增长61.4%,是2005年交易量的3倍。世界银行预计2012年全球碳交易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在全球碳交易中,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一直占主导地位。2008年,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交易额为919.1亿美元,交易量为30.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分别比2007年增长87.3%、50.1%,占全球的比重分别为72.7%、64.2%。清洁发展机制仅次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其交易额和交易量分别占全球的26%和30.3%。从市场规模上看,清洁发展机制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清洁发展机制的增速不可小视,2008年,清洁发展机制的交易额和交易量分别比2007年增长154.5%、84.5%,远超过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和全球碳交易的平均水平。

在共同而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清洁发展机制是目前比较有效和成功的方法。减排成本的巨大差异,使发达国家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金、技术。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碳技术的同时,也促使其自身技术的创新和在出口,因而是一种双赢的机制。中国是目前清洁发展机制下项目交易的主要供给方,2008年占全球的比重高达84%,印度和巴西位列第二和第三,占全球比重分别为4%、3%。

(二)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兴起,全球统一市场和规则尚待形成和制定。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涉及欧盟27个成员国,近1.2万个工业温室气体排放实体,有巴黎Bluenext碳交易市场、荷兰Climex交易所,奥地利能源交易所(EXAA)、欧洲气候交易所(ECX)、欧洲能源交易所(EEX)、意大利电力交易所(IPEX)、伦敦能源经纪协会(LEBA)和北欧电力交易所(Nordpool)等8个交易中心,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第二阶段(2008-2012年)和第三阶段(2013-2020年)的安排中,欧盟继续逐步加大减排力度,并将减排限制扩展到更多的行业(如航空业)。此外,欧盟还打算在第三阶段时,在配额分配中引入拍卖机制,以提高碳交易的效率。

美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体系,但已有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东部及中大西洋10个州区域温室气体减排倡议、加州全球变暖行动倡议等区域碳市场,进行配额交易和基于项目的自愿减排量交易。早在2000年成立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已推出2012年后美国碳交易期货产品,并已开始交易。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规定要实行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政府为发电厂及工厂等设定碳排放量上限。其中85%的限额由政府免费配给,余下的15%限额由各公司购入。只要排放量低于上限,就可以转售限额,借此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美国全国碳交易市场有望以该法案为基础形成。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交易体系于2003年1月正式启动,它对该州的电力零售商和其他部门规定排放份额,对于额外的排放,则通过该碳交易市场购买减排认证来补偿。2007年澳大利亚新任总理陆克文执政后,加入了《京都议定书》,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制定了澳大利亚国家减排措施与建立碳交易体系计划,暂定2011年推行。

亚洲地区碳交易起步较晚。新加坡贸易交易所于2008年7月初成立,计划推出核证减排量交易。香港交易所已经开始研发排放权相关产品,筹备温室气体排放权场内交易。日本环境省曾表示日本正在制定一个类似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总量管制与配额交易,但推出时间未定。

随着低碳经济政策的逐步成熟和完善,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发展自己的区域性碳交易市场。欧盟于2009年1月提议建立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将其作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方案内容之一。显而易见,欧盟要主导未来国际规则的制定。虽然欧盟承诺扩大其排放交易体系,吸收其他发达国家加入,但要形成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尚需时日。

(三)后京都国际气候协定影响全球碳交易发展趋势。

未来全球碳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的谈判结果,即达成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减排协定,以取代即将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此结果将对欧盟、美国等国家的气候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些政策正是未来全球碳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自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达成“巴厘行动计划”并启动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以来,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严重分歧,迄今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2012年到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表现消极,对发展中国家一直呼吁的发达国家提供环保技术和资金支持等也不愿列入谈判议题,相反却试图给发展中国家制定难以接受的减排目标。鉴于目前的谈判形势,联合国气候变化事务高官认为,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恐难达成新的减排协定。

但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日益重视,让人们对全球碳市场发展的前景仍充满了期望。在2009年低碳博览会上,由国际排放交易协会(IETA)的《温室气体市场民意调查》显示,碳市场各利益相关方都期待全球碳市场的蓬勃发展。

三、发达国家纷纷实行碳税政策,威胁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

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将通过世界经济贸易的传导机制,给尚未承担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带来影响。目前,备受关注的是美欧发达国家欲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挂钩,实施所谓的碳关税,此举将改变国际贸易竞争格局,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构成严峻挑战。

(一)碳税:发达国家促进国内企业减排的主要政策手段。

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手段,包括排放税(能源税、碳税)、排放权交易等,其中,征收碳税最具市场效率,因而受到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的推崇。碳税制度最早由芬兰于1990年开始实施,此后瑞典、挪威、荷兰、丹麦、斯洛文尼亚、意大利、德国、英国、瑞士等也相继开征碳税。综观这些国家的碳税政策和实践,可以看出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把环境政策与税收政策相结合,把碳税作为环境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使其在各国绿色税制改革中充当重要角色。碳税一般是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按其含碳量设计定额税率来征收的。建立碳税制度,将燃料成本内部化,并以此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可以使企业根据各自的成本选择控制量。但碳税政策对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构成不利影响。开征碳税将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尤其是钢铁等能源密集型部门,使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降低甚至丧失。为抵消碳税给企业带来的经济负担,各国通常免除能源密集型部门碳税,或实行税收返还优惠政策。

(二)碳关税:发达国家力图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挂钩。

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规定,美国有权对从不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限额的国家进口能源密集型产品征收碳关税。此前,法国政府也建议欧盟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美欧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试图通过碳关税这一贸易措施促使发展中国家在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中承诺采取强有力的减排行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如果不设立具体减排目标,则美国有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欧盟也会仿效。

发达国家实施碳关税使气候成本内部化,将改变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使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下降甚至发生逆转。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对各国各部门碳排放的统计,中国的出口商品中所含的碳排放量是最高的。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实施碳关税,中国的出口商品将受到更大的冲击。目前机电、建材、化工、钢铁等高碳产业占据了中国出口市场一半以上的比重。作为“高耗能产品”品类之一,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机电产品1528.6亿美元,约占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的61.%。显然,征收碳关税在短期内对上述行业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所谓碳关税,实则为绿色贸易壁垒的新形式。总的来看,发达国家将实行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发展中国家高能耗、高排放、低能效的生产模式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其产品出口势必越来越频繁遭遇绿色壁垒,并由此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可见,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所拥有的竞争优势,以及他们制定低碳经济“游戏规则”的主导权将影响国际贸易格局,从而为发展中国家“高碳经济”增长带来新的障碍。

四、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

我国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和贸易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世界低碳经济趋势深入发展,传统的高碳经济和贸易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应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积极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经验,逐步建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框架。

(一)加快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是根本,制度创新是保障。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的工作目标要求,借鉴和吸收低碳经济的先进理念,深入研究和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构建完善的低碳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转型。

(二)加强低碳经济体制机制建设。

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探索建立适应我国国情、支持低碳经济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寻求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建立碳交易市场机制是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手段。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可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在特定区域和行业内开展碳排放交易。国内区域性排放交易体系的建立需要结合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同时考虑高中低碳排放区域。目前,长江三角洲和珠江山角洲制造业集中,也是高碳排放集中区,可先行建立试点碳交易体系。先从区域入手探索碳交易是循序渐进的一个选择,而行业碳交易的阶段性探索,初期可选择能源、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等行业试点。

(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要综合运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严格控制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推进能源节约,重点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等完善的低碳经济体系。

(四)构建绿色贸易体系。

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发展低碳经济必将和国际贸易联系起来,国际贸易规则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框架下将会有所调整。我国应适时调整贸易政策,绿化外贸出口商品结构,适当限制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并扩大工业制成品进口,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外贸发展模式。调整和修改我国某些不合时宜的外贸政策法规、环保政策法规,使其适应国际市场绿色贸易发展的趋势,并充分体现我国要履行的国际环保公约的义务,综合考虑贸易活动中环境影响、气候成本内部化等问题。

(五)积极参与低碳化的国际合作。

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性的,因此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要依靠经济、知识、技术和治理的全球化。我国经济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中,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不仅要强调自主创新,也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差距。

低碳世界范文4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

投资和企业司司长詹晓宁

今年是《世界投资报告》诞生20周年。今年报告的关注点是低碳经济投资,研究了跨国公司可以在哪些方面支持发展中国家向低碳经济转型,抓住低碳经济带来的机遇。今年的报告还研究了外国直接投资(FDI)流量和政策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其中有两个关键信息:

首先,对FDI流量的短期前景“谨慎乐观”, 中长期前景比较乐观;

其次,世界各国政府正在重新调整它们对FDI的认识。投资自由化的长期趋势仍在继续,但各国政府逐渐在加强对FDI的审查和 监管。

全球国际投资的趋势和前景

全球FDI流量在2009年下半年跌至谷底,在2010年上半年出现了缓慢复苏,这意味着在短期内FDI的前景比较光明。联合国贸发组织估计,2010年全球FDI流入量有望升至1.2万亿美元以上,2011年进一步增长至1.3万亿至1.5万亿美元,2012年则上升至1.6万亿至2万亿美元。然而,我们也应该考虑以下因素:FDI流量在2009年急剧下跌之后,尚处于恢复阶段。去年,全球FDI流入量进一步下降了37%。不仅如此,2010年至2012年较为乐观的FDI前景中仍然伴随有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尤其是全球经济复苏还比较脆弱的现实。

2008年以来,全球FDI流量的格局出现了重大变化。中短期之内这些变化预计还将继续。首先,2009年全球FDI有一半流入了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全球FDI流出量中有四分之一来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作为FDI的目的地和来源地,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相对作用还会进一步增强,因为全球FDI是在这些经济体的带领下复苏的。其次,服务业和第一产业吸收的FDI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 制造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三,尽管此次危机造成了跨国公司的销售额和附加值下降,但是FDI存量和资产仍在不断增加。

全球跨国并购市场的持续疲软是造成2009年FDI流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总体而言,跨国并购的金额比2008年下降了近65%。绿地投资在危机期间表现出一定的抗跌能力,但是反弹的速度低于跨国并购。

2009年,世界各地的FDI流入量均出现下滑;2010年初,流入大部分地区的FDI开始恢复。FDI的演变特征和作用不尽相同,各个地区均有自身的鲜明特点。

流入非洲的FDI又有了新的来源地,尤其是来自亚洲发展中国家的FDI。由于初级产品价格复苏,预计2010年流入非洲的FDI会缓慢增长。

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对南亚、东南亚和东亚地区的FDI影响相对较小,而且它们是率先止跌回升的地区。在亚洲,借助FDI促进产业升级的趋势正在向更多的行业和国家扩展。

2010年,西亚各国政府大规模开发基础设施的努力有助于FDI流入量的复苏。

2009年,拉丁美洲地区的跨国并购大幅下挫,因为许多外国子公司被当地公司收购,从而导致FDI流入量减少。今年流入拉美地区的FDI有望恢复增长,而FDI流出量预计将强劲反弹。该地区的跨国公司经过多年的区域内发展,目前开始向全球市场扩张。

对于流入转型经济体(东南欧和独联体)的FDI,在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新一轮私有化进程以及经济复苏的推动下,2010年流入该地区的FDI将出现反弹。外国银行在东南欧发挥了稳定作用,但是它们的大规模进入也引发了人们的隐忧。

流入发达国家的FDI在连续两年下滑之后,有望在2010年止跌回升。发达国家的高失业率引发了人们对外向投资可能会影响国内就业的担忧。

国家和国际投资政策的趋势

下面从国家和国际投资政策层面来看当前的趋势:在各国政府继续推动投资自由化的大趋势下,在特定方面对FDI加强监管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其中包含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首先,政策导向存在二元性。各国一方面继续推动外国投资自由化和促进外国投资,另一方面又出于各种政策目的强化其投资监管框架。

其次,政府设法重新调整国家与投资者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联合国贸发组织发现,2009年对外国投资产生影响的政策措施中有近三分之一属于更严格的监管,这是自1992年此类措施占比最高的一年。

很多政府推出的庞大的经济刺激方案以及采取的国家救助措施并未导致大规模的投资保护主义。但投资保护主义的隐患及隐形投资保护主义犹存。6月底在多伦多举办的二十国集团峰会授权联合国贸发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继续监控东道国的投资政策。

第三,从国际投资协定的层面来看,各国继续签署新的协定(大约每周签订四项),国际投资协定网络不断扩大。国际投资协定体制还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进展:

(1)国际投资协定出现了新的整合趋势――尤其是在区域层面。例如,《里斯本条约》的生效使欧盟取代各成员国成为签约主体;一些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也在商签或修订相关协定,推动区域投资区的建设。

(2)国际投资体制的改革,如许多国家重审其双边投资协定,或对国际投资协定重新谈判。

(3)对国际投资协定内容的创新。

最后,投资者―政府的投资争端解决(ISDS)体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国家修订了国际投资协定中的投资者与国家间争端解决条款,设法降低投资者提出争端请求的可能性,或提高争端解决程序的效率及正当性。此外,几套主要的国际仲裁规则已经或正在修订。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再诉诸国际仲裁程序,退出《投资争端解决中心公约》。这些变化对国际投资体制产生重大影响。

总的来看,各国决策者在如何使投资政策与其他政策相互相互协调、相互支持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这包括投资政策与其他政策(与农业、金融和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政策)间的相互衔接。

低碳经济投资

今年世界投资报告的一个主题是低碳经济投资。目前,关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政策讨论已经不再局限于是否采取行动。现在的问题是应该采取哪些行动,采取多大力度的行动,以及由谁来执行。发展中国家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其中的机遇和风险,同时还要迎接两大挑战:首先,确保融资畅通并且对适当的领域进行投资;其次,研发或获取相关技术。在这方面,跨国公司既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方,也是低碳投资和低碳技术的供应方。因此,它们既是导致气候变化问题的原因之一,也是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

实际上,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在全球积极开展低碳投资。联合国贸发组织估计,2009年仅流入三个主要低碳行业(可再生能源领域、循环再利用领域以及与环保技术有关的产品制造领域)的FDI就达到了900亿美元。跨国低碳投资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随着世界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其潜力将不可限量。

尽管许多发展中国家并不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但吸引低碳外国投资和技术仍能为它们带来机遇。主要的好处包括扩大生产能力,提高出口竞争力,缓和全球气候变化,并且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从长期角度来看,后者是大势所趋。

各国政府需要在追求最大回报的同时,把引进低碳外国投资的风险降至最低,但是这并不能一蹴而就,因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缺乏经验。此外,促进低碳外国投资以及相关技术转让的国家战略必须与国际层面的气候变化和投资政策相互协调。但许多发展中国家缺乏金融资源以及有效完成这一任务的制度能力。有鉴于此,建立国际支持框架至关重要。

联合国贸发组织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的诸多挑战,以及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利用跨国公司促进发展的机遇。我们建议推动全球合作伙伴关系,让投资与气候变化政策相得益彰,从而促进低碳国投资。这种合作伙伴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因素:

建立清洁投资促进战略。应将低碳外国投资的潜在作用纳入发展中国家适合本国的行动方案,建立扶持性政策框架。

实现清洁技术的转让。发展中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方面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包括锁定相关技术,建立技术跨界流动框架,促进通过国内公司和外国子公司的联系传播技术,以及增强国内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

确保国际投资协定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有许多政策办法,包括加强国际投资协定中促进低碳外国投资的条款,并重新拟定和阐明其中可能导致与气候变化相关政策措施之间冲突的规定。

实行统一的跨国公司温室气体报告标准,并强化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信息披露制度。

成立国际低碳技术援助中心。此类中心可支持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制定并实施国家气候变化缓解战略和行动计划。

中国FDI的最新趋势和突出特点

最后介绍一下中国FDI的最新趋势和突出特点:

1.FDI流入流出基本情况。根据贸发组织的估计,中国2009年FDI流入量达到约95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FDI流出量达到约48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六。截至2009年底,中国吸收外资存量估计约为4700亿美元,海外投资存量约为2300亿美元。

2.中国对外投资的潜力。对中国而言,继续加大对外投资力度(特别是制造业领域的海外投资)已成为其经济持续发展、再上台阶的必然要求。按照邓宁的“投资发展路径”假说,中国经济总体上已经到了海外投资大规模增长的阶段,目前海外投资和吸引外资1∶2的比重可望在不远的将来升至1∶1。

3.中国对外投资的作用。近年来,亚洲地区由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驱动的产业升级过程出现了一些新特征:首先,区域内外国直接投资对于产业调整和升级的贡献不断增大;其次,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到了区域产业调整和升级的过程中;再次,更多的产业和更高技术的产品加入到区域内“雁阵”式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在亚洲新的一轮产业调整和升级过程中,中国正日益显示出成为领头羊的巨大潜力。例如,中国在东盟的直接投资2009年估计达到近30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也已经成为其他发展中区域(特别是非洲)重要的外资来源。中国对非投资在2006年到2008年达到年均26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中仅次于南非。

4.FDI和产业结构调整。在产业调整和升级的战略中,引导外资内迁是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对那些具有一定技术含量、资源和环境约束较小、且劳动密集的产业而言。对中资企业而言,在政策引导上则应更多地着眼于推动其走出去。将制造业产业链向海外延伸,以低收入邻国为生产基地和出口平台建立以基于亚洲的生产和出口体系,将帮助中国企业突破产业升级中面临的一些瓶颈。中国的对外投资已进入从量的增长到质的飞跃转变的时期,即从点式投资向国际一体化生产体制过渡,进而建立中国的全球生产网络。

中国清洁能源经济与外资政策建议

2009年,中国在清洁能源经济方面的投资近350亿美元,居世界第一;风电装机规模连续四年翻番。与此同时,中国已显露出在低碳相关的设备制造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迹象――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组件出口国,也是风力发电机制造能力最大的国家之一。然而,某些领域出现了产能过剩:仅多晶硅生产就有50多家企业,产能20多万吨。因此,中国需要大力培育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做到市场和产能同步发展。而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成本的持续降低是一个关键。

低碳世界范文5

如果换一个老总,只要稍加宣传,今天的征星联宇公司或许会迈上很大一步台阶。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对很多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展示品牌形象的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不知有多少企业挤破脑袋要搭上世博会的顺风车。但是征星联宇却显得过于低调,尽管它的超节水马桶被世博会联合国馆、世博会生命阳光馆、世博会上汽通用馆、世博会主题馆等选用为指定的节水产品。

虽然没能借助上海世博会的大好时机顺势发展,但是征星联宇董事长陈林长坚信,超节水产品一定会占据未来的市场。谈起这项关乎人类绿色生活和健康安全的事业,这个64岁的花甲老人口若悬河。“这个产品乍一看仅是一个马桶,实际上它犹如观音菩萨一样能够真切的普渡众生,面对资源环境的突出问题它能够救苦救难。我一定会为这项事业贡献毕生精力,让全人类及子孙后代同享新产品带来的恒久祉。”

在位于海淀区西直门附近的一座老商务楼里,陈林长接受了本刊的专访。面对自己花了近20年时间持续创新的升级技术“多孔位通配节水便器”,陈林长如数家珍深入浅出的展示着产品的神奇功能。从他的描述中,记者了解到这种超节水马桶的几大特征:节水省钱减少排污,停水照用无水不愁,开关脚动避免感染,阻虫防毒隔臭保洁,速排止逆抵御倒灌,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与传统马桶关联的所有问题与困扰。

这听起来很像电视广告里的说辞,但事实上陈林长发明的“多孔位通配节水便器”都是已用事实证明了的。新产品曾多次通过中国和新加坡的国家检测认可(国际专利号:PCT/CN2005/002328,中国专利号:ZL 2005 1 0006902.7),还通过了2012年北京市住建委专家组的严格评审和首肯,并被列入《北京市绿色建筑适应技术推广目录》“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专项领域中的独家指定节水产品。更有趣的是,国内外官员和有识之士曾多次把它当作特殊礼物馈赠亲友,可见其卓越的综合性能和高品质的属性已经将其升华为马桶界史无前例的国际性高科技珍稀礼品。

技术革命

1993年,中央电视台一档关于北京市80%的马桶有漏水现象的专题报道吸引了陈林长。当时他简单算了一笔账,1个漏水的马桶1个月就要漏掉8吨水!天生好奇,创新一根筋的他立刻买来一个传统马桶进行“解剖”,他想看看这个圆圆的怪物究竟为什么胃口会这么大?如何征服它?如何让它服服帖帖的为人类服务?而这一头扎进去就是20年!

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一头扎进马桶事业,让陈林长饱尝了创业路上的种种艰辛滋味。

陈林长是学文出身的,原本对技术并不在行。就凭他的雄心壮志,克服了研制新马桶令人难以置信的重重困难。在“解剖”传统马桶的过程中,陈林长发现传统马桶的排水管道呈S形,在排污时,马桶内的水面超过S弯的高点,靠大量的水冲力来形成虹吸。一般情况下,都不能把便池里的污物完全抽走,且常常堵塞通道使排污失效。因而,滞留下的部分粪便直接倒回并滞留在便池,常常迫使人们实施机械疏通并无奈地对其进行反复多次的冲洗。再说,马桶水封对菌毒、虫害和污秽的抵御能力其实是特别脆弱的,几乎是形同虚设。而排污通道又“口无遮拦”,当排污主管道堵塞时,便引起粪便从马桶倒灌入室现象的发生。因此,低层住户的马桶经常出现冒泡和大量倒灌脏污的情况,让使用者不堪忍受。

陈林长的创新之处在于免去了传统马桶上狭长的虹吸排污弯道,演变成仅40毫米极短距离的直接排污结构,在马桶内部通道的排污出口处设有只出不进的止逆式单向排污阀门,隔绝了通过排污管从外界化粪池进来的菌毒、脏污、虫豸、蛇鼠等等的任何侵袭,真正做到了长期使用卫生间无返味。

毫无疑问,这道止逆式单向排污阀门至关重要,它必须保证非常高的密封性和经久耐用性能。陈林长做过实验,可以充分说明这种航天材料的高品质,将航天材料和钢铁同时放进高温火炉里焚烧,当钢铁被融化的时候,这种航天材料仍完好无损。现在有子弹打不进去,也不怕强硫酸腐蚀的塑料材料。考虑到新产品应该具有高品质性能的可靠性,因此在选择材料的时候,选用了世界上科技含量最高的航天材料来特制节水马桶的技术核心部件。而与该核心部件相配套的诸如五金件、螺丝、螺母、弹簧链、小插销等全部都是不锈钢的高品质材料。

节水专家

陈林长发明创新的马桶最卓越的性能是将用水量降到了极致,在确保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实现了超级节水,每次只用一杯水(约0.3升)就能够涮干净,堪称“节水减排”的高科技、人性化的超级节水产品。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稀缺而又浪费比较大的国家,陈林长介绍说,我国城市生活用水占用水总量的65%,其中30%以上为厕所马桶用水。全国正在使用中的传统马桶总量近2亿只,按照6升/次的用水量计算,3人一户,每人每天6次,一年将用掉114个日产19万吨自来水水厂的产水总量。

要是在北京近2000万常驻人口的大都市,全面普及使用该“多孔位通配节水便器”,参比现行6升/次国家标准,每年可节约清水资源近3亿立方,可减少自来水的费用消耗15亿元之巨,可减少电耗40亿度以上,减少原煤消耗近15亿千克,减少碳排放总量43.5亿千克,减少生活污水排放总量近3亿立方,减少治污设备的投资和运行成本5亿元以上。

此外,还能减少因过度开采地下水而引发的系列危害,避免城市可能发生的地面沉降带来的风险;还能缓解南水北调和海水净化等与水资源相关的工作压力,以及因为水资源日益匮乏的供水压力,被动实施水价提升、阶梯水价等产生的经济负担和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低碳世界范文6

Xie Fang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Suzhou 215011,China)

摘要: 低碳文化是低碳经济的基石,低碳经济催生了低碳文化,低碳经济的建设需要低碳文化的引领和约束。本文阐述了经济发展低碳的必然性,分析了文化和低碳经济的关联性,从世界观和行为生活文化两方面探讨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低碳文化的应对方式,指出低碳文化是引领低碳经济实现的有效途径。

Abstract: Low-carbon culture is the base of low-carbon economy. Low-carbon economy promotes low-carbon 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economy needs the guidance and obligation.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the association of culture and low-carbon economy are discussed in this work. Low-carbon culture of world view and the culture of action and life is the method to promote low-carbon economy.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低碳文化 低碳生活

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low-carbon culture;low-carbon life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314-01

1经济发展与低碳

18世纪英国发生的产业技术革命不仅是一场技术的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200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世界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在这200多年的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日益显现。违背自然规律,通过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污染获得的经济增长对子孙后代来说是不可持续的,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如灾害性气候增多、气候变暖带来冰山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等。

20 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加速,城市化也在不断发展,伴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幅上升,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空间。从长期看,在人类和大自然的互动过程中,我们没有太多的选项,“和谐”共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深层次的环境与社会问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获得了全社会的认同,正形成新的“和谐”氛围。近年来与低碳相关的一些名词,如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生活、低碳技术等,不断涌现。从低碳经济的模式出发,世界各国正在制定和完善其经济产业结构、生产和消费模式,改善生态环境。

总体来说,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优化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其本质是低碳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与制度的创新,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创新。

2低碳文化与低碳经济

低碳文化主要是指人们生活、生产过程中,具有的低碳行为和意识,属于科学文化的范畴,具有鲜明的低碳排放与低碳消费的科学特征,是节能减排时代的特有文化。一般地,文化与时代的经济活动与形态密切关联。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经济活动及其有限,对自然的影响也近乎为零,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自然是社会的主宰。到了农业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有所增强,对自然的索取也在不断增大,局部地改造了自然,但自然界强大的自我修复和再生功能,确保了人类和自然相对地“和谐共处”。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人类中心主义”盛行,产生掠夺式发展和严重的环境污染行为,导致社会发展的可持续不可进行。对环境和发展过程的反思导致环境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社会的追求。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节能减排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与社会的共识,对经济发展和其模式产生重大影响,低碳生活、低碳生产与文化关联,催生了低碳文化。通过对工业社会的价值观、环境破坏及可持续发展的反思,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基石,创造出适度消费、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低碳文化,实现低碳生产、低碳排放、低碳消费的行为模式。

低碳经济是在本世纪能源与环境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瓶颈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类的生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以2003年英国有关能源未来的白皮书为起点,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都在创建低碳经济,发展以高效能、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技术,由此引领产业、技术的变革。低碳经济的核心是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促进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确保社会向低碳生产、低碳生活和低碳排放方式的转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是低碳能源的核心,其中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新能源技术是关键,替代常规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3低碳文化的应对

低碳经济需要文化、政策和技术等层面的创新和保障,在构建低碳产业和生产方式的同时,需要构建低碳文化。构建的低碳文化将反作用于人的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影响我们的生活、行为与工作方式,从而使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的规范,形成与促进低碳经济。低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制度政策的保证,更需要我们世界观的发展,需要将低碳理念在我们的世界观中固化,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将低碳文化的能源观、科技观、教育观等融入我们的观念中。低碳文化包含方方面面的内容,此处将从世界观和行为生活文化两方面探讨低碳文化的应对。

世界观是我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其对人类的实践活动起决定作用。长期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盛行,技术的进步是为了更进一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而对自然界的负面影响则考虑甚少,甚至不考虑。例如,长期工业化生产和向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导致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世界的碳循环被打破就是这种世界观对人们行为作用的结果。要进行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经济,首先在我们的世界观中要植入低碳环保的理念,使之成为低碳文化的有机组成,从内心深处为二氧化碳的减排奠定基础。

我们的低碳行为生活方式不仅是低碳经济的组成部分,而且影响低碳生产,是低碳经济的基础。低碳文化倡导低碳生活,并对我们的行为进行约束,使低碳行为生活成为我们的一种自然选择。构建低碳文化,需大力弘扬我们传统的节俭文化,摒弃奢侈文化,树立节俭为荣,奢侈为耻的文化氛围,把中华民族的勤俭节约美德发扬光大。鼓励日常行为生活中各种低碳行为,如以步代车、拼车、开小排量汽车、使用太阳能等绿色能源,遏制不良的、过度的消费,养成低碳生活习惯,使得低碳环保成为我们行为生活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张一鹏.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J].中外能源,2009,(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