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态经济范例

低碳生态经济

低碳生态经济范文1

[关键词]低碳经济;煤炭经济;模式研究

基于近几年来全球变暖、环境持续恶化的现象,我国提出了低碳的发展理念,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煤炭资源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占据着我国经济的重要地位。而其污染大、碳排放高的特点已经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严重不符。为了适应当前低碳经济的社会发展需求,我国提出了建立煤炭经济生态圈,坚持低碳的发展理念。而企业相关部门和煤炭行业的相关负责部门应积极沟通,采取相应的对策,通过促进煤炭行业的低碳转型,从根本上实现无污染、低排放的产业模式。为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一种长期形态。

1低碳经济对煤炭行业的影响

由于受世界产业格局的影响,我国曾长期作为发达国家高碳排放产业的基地,而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仍处于落后地位,这也是我国碳排放量连年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受我国能源资源结构的限制,煤炭依旧是我国的主要能源,而随着相关低碳理念政策的不断出台,煤炭在出口环节也开始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虽然煤炭经济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其生产在加工的程序上仍旧处于碳排放水平的底端。而随着国民低碳减排的意识不断深入,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为了更好地促进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我国提出了建立煤炭经济生态圈的理念,煤炭行业及其相关的产业正在面临重组的境遇。

2推行煤炭经济生态圈的概念及发展意义

2.1煤炭经济生态圈的概念内涵

煤炭经济生态圈是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必然产物,它融合了生态角度和煤炭行业的共同发展的形态。在低碳经济发展的的背景下,煤炭经济生态圈从节能以及生态方面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改进,在构建和改善产业体系、增强煤炭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也积极注意到了生态环境和环保的内容,充分协调了企业与政府、市场之间的关系,实现了资源环境的平衡,在提升优化生产环境的同时,也增强了低碳意识。而煤炭经济生态圈以煤炭的加工产业为主,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积极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产业模式可以实现不同阶段相关产业的聚集,从而实现生态圈经济的良性互动交流,使各个相关的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促进煤炭生态经济圈的低碳发展和产业的优化升级。

2.2煤炭经济生态圈发展的意义

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发展和优化始终都围绕着“低碳”这一主题,可见生态圈对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一方面煤炭经济生态圈的产业模式打破了传统模式发展下“高排放、高污染”的问题,提高了煤炭产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生态圈模式使煤炭业发展的中心始终围绕着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煤炭企业的发展处于低碳发展的核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组成要素探究

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发展模式不仅仅只是针对单纯地发展煤炭产业,由于在煤炭的开采利用过程中会涉及相关的产业,而这些相关的产业则构成了整个经济体系,因此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发展核心是带动和共同发展经济生态圈中的所有相关产业。而构成经济生态圈的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主体

上文提到过,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发展目的是带动经济圈内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就煤炭经济生态圈的主体构成来说。其一是煤炭产业。煤炭资源集中的地域都可以划分为煤炭产业,而煤炭产业作为生态圈内发展的核心地位。可以协调相关产业明确分工,提高工作效率。其二,与煤炭产业相关的企业。煤炭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产业范围较广,例如,钢铁、电力都有涉及。其三是辅助单位,如政府事业单位、科研部门。在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建设时期,主体之间应该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在经济圈的发展中实现资源互补。而辅助单位需要在帮助企业不断进行创新的同时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促进生态圈内的共同发展。

3.2环境

企业在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发展过程中,与环境的影响是息息相关的。通常包括政策、市场、生态这三方面。企业管理人员需要提高意识,足够重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力。在生态环境方面力求把污染降到最低,减少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此同时还要根据市场和相关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方向。为低碳环境下企业的良好发展做出贡献。

3.3资源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源的影响。只有不断地提高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率,才能最终实现经济利益。在煤炭企业经济生态圈中,社会资源和煤炭资源是主要的两个方面。显而易见,煤炭资源作为生态圈中的主导,想要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就必须对煤炭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提升。

4煤炭经济生态圈发展要点

4.1减少消耗,及时处理污染

上文提到过,煤炭行业作为一个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产业”,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难免造成消耗产生污染排放。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下,煤炭企业必须不断地创新管理方式,减少原材料和能源消耗。与此同时,通过专业的技术手段及时处理产生开采利用环节产生的污染物,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2集约化生产,提高利用率

在煤炭企业经济生态圈的发展进程中,企业应该把重心放到集约生产的模式下,对现有经济生态圈的企业资源及时整合,促进各企业之间密切配合,实现资源共享,在集约化生产的模式下积极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经济圈内经济效益的共同提升。

4.3开采清洁

资源高效的集中整合是经济生态圈模式下非常显著的优势,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被充分利用起来。无论是资源还是技术,都可以充分结合。以保证在煤炭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将低碳生态的理念贯彻在每一个环节,实现资源开采的清洁。

4.4技术创新

任何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创新,煤炭经济生态圈也不例外。低碳背景下重点强调的就是生态环保和节能减耗。因此要求圈内企业不断加强创新和技术投入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在技术投入和创新时侧重点应该着重于节能减排的方向,在获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5结语

在当前社会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背景下,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和建设煤炭经济生态圈的运营模式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我国煤炭产业经济生态圈模式概念、意义、组成要点及发展建议的探究。很直观地了解到该生态圈模式对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带动相关企业共同发展获利的同时,还顺应了我国经济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丽燕.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经济生态圈的模式探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9(02).

[2]刘健伟.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在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探讨[J].商,2016(34).

[3]张丽燕.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经济生态圈的模式探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9(02).

[4]李筱雨.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02).

低碳生态经济范文2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寻求排放少、污染少的发展模式,力求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作出贡献。煤炭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源消耗量大、污染高等特点极为突出,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煤炭经济亟需进行改革创新,为此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得以提出并逐步展开实践。文中将对该生态圈模式在发展中所需的基本元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中应当注意的关键点。

关键词:

低碳经济;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要素;关键点

为了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我国提出要建立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努力使低碳经济成为现实。生态圈模式建设以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效益理念、节约环保理念等为核心,将煤炭企业发展与生态发展相结合,使煤炭企业能够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在低碳经济的基础上建设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是煤炭企业及相关行业发展必然趋势,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低碳经济的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发展的基本元素

(一)主体

首先是主体要素,这一要素包括三部分,第一是煤炭产业,它在生态圈的建设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煤炭资源集中或企业集聚的地方都可算作是煤炭产业,在生态圈中,这些企业应当进行明确的分工,协调开展各项工作;第二是与煤炭有密切关联的产业,这类产业涉及的范围较广,电力产业、钢铁产业等都可纳入其中;第三是辅助机构,如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等。在建设生态圈时,各主体应当综合发挥自身的作用,努力实现在资源与信息等方面的共享,在运作中进行优势互补,共同实现对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开采。辅助机构应当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设备创新,为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使得生态圈内的经济能够协调发展。

(二)资源

资源要素主要包括社会资源与煤炭资源。生态圈中各主体开展的各项活动都是紧紧围绕资源进行的。该模式的生态性主要表现为对社会资源以及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使用,只有不断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才能最终实现煤炭产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煤炭资源在整个生态圈建设中占据基础性地位,它是生态圈建设、形成的重要保障。在生态圈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各企业负责人与科研人员应当对煤炭资源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共同制定开放方案,使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能够更加规范化与合理化。

(三)环境

环境要素主要指生态环境要素、市场环境要素以及政策环境要素。企业的发展与环境变化是有着密切的关联的,煤炭经济生态圈也不例外,因此在其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对环境要素予以密切的关注,同时管理人员应当意识到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煤炭企业发展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而生态环境、市场环境以及政策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煤炭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与发展方形。因而生态权在建设的过程中,煤炭企业应当对环境予以足够的重视,努力降低污染,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还要根据政策与市场环境的变化情况,调节自身的发展方向,力求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之间的关系,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二、基于低碳经济的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发展的关键点

(一)集约化生产

在生态圈模式的建设与发展中,企业应当意识到开展集约化生产的重要意义,对生态圈内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采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生态圈建设要求各相关企业能够通力合作,在资源、信息等众多方面实现共享,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互补,促进各自经济效益的共同提升,开展集约化经营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必然途径。

(二)处理污染物

在生态圈的建设中,煤炭相关企业应当协调好自身发展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赢,因此一定要对企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必要的处理,与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利用新型技术、新型设备生产,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要利用技术手段技术处理已产生的污染物,或对其进行再利用,以减少其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使生态环境效益能够得到提升。

(三)创新技术

节能、环保是低碳经济强调的重点内容,因此生态圈内的煤炭及相关企业应当加强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充分提高煤炭资源的实际实用效率,减少对能源资源的开采,对资源进行必要的保护。另外各种生产技术也应当向着低排放的方向发展,避免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为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赢奠定良好基础。

(四)清洁开采

集群效应是生态圈模式的突出特点,无论是信息、资源还是技术都能够实现高度共享,因此煤炭企业在发展中应当充分利用共享资源,获得相关企业在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实现对能源资源的清洁开采,将生态环保理念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境中。

三、结束语

从低碳经济的角度出发建设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是势在必行的,它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对社会经济建设、社会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模式中包含主体、资源、环境三大要素,各要素在生态圈建设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还应当把握好关键点,使相关企业能够开展集约化生产、清洁开采,并对技术进行必要的创新,对生产环节以及生产污染物做出相应改善。

作者:郑爱华 单位:山东省邹城市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南屯煤矿

参考文献:

[1]高英.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研究[J].民营科技,2016(07)

低碳生态经济范文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各行各业都在不断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力求建设无污染、少排放企业模式。其中,低碳经济,作为国内外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正在被各大企业所倡导。煤炭行业作为一个高碳行业,也在不断的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正在积极、努力构建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本文对此进行了相关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

低碳经济;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着很多问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污染量过大,产出较低,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由此低碳经济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范围内。所谓低碳经济,指的就是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创新手段以及新能源手段开展的全新的经济模式,其中的煤炭经济生态圈就是以该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而建立形成的新兴模式[1]。

1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概述

1.1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煤炭消费第一的国家,煤炭的使用率仍然很大,对煤炭的需求量也一直不断地增加。作为一种非再生资源,煤炭的总储量是有限的,长期、大量的开采最终一定会导致煤炭资源的枯竭,影响我国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曾向世界表态,相比较2005年,2020年的单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会下降40%左右[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建立高效的低碳经济,建立并采用最新型的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

1.2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定义概述

煤炭经济生态圈,整合了节约理念、生态效益理念、绿色发展趋势理念等,通过外部环境的推动作用以及煤炭产业集群扩张效应而建立的一种以煤炭产业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态,也就是一种生态集群圈。它的发展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是顺应煤炭行业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煤炭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将煤炭经济圈进行了行业和生态角度融合。其发展背景以及指导思想主要为低碳经济理念。构建煤炭经济生态圈的目的是建立煤炭资源开发为主、加工产业为辅,并带动相关产业及其辅助机构快速发展。在一定的煤炭发展行业区域空间内,煤炭经济生态圈可以集聚不同圈层的产业,最终实现煤炭产业和其相关的经济产业之间资源和信息的合理优化配置,形成良性互动发展的生态圈经济。建立煤炭经济生态圈的主要原则是坚持发展低碳经济、集约开发资源、系统升级煤炭产业。总之,要想做好煤炭经济生态圈建设就必须积极处理好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在主体与局部的关系处理得当的基础之上,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最终对煤炭资源进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的合理、适度地开采,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煤炭行业生态圈内的经济健康发展。

1.3实行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发展意义

在目前的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经济生态圈逐渐形成,其构建和发展始终以“低碳经济”为指导,以“低碳经济”为中心点。对未来煤炭经济以及集群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煤炭经济生态圈建设之后可以带动煤炭行业和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固化的煤炭行业发展模式,也就是“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模式,通过低碳、低污染来提高煤炭行业以及煤炭企业的整体效益。②煤炭生态经济圈带动了煤炭行业以及周围区域相关行业的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通过建立集群效应来发挥煤炭产业的核心主导作用,并积极的带动周边产业的相应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煤炭经济生态圈的系统要素分析

所谓煤炭经济生态圈,它是一个集群效应,发展内容不仅仅只有煤炭经济,还包括其他经济生态圈中的产业。整个经济生态圈就是一个集合群,期间涉及很多的相关行业和产业,而煤炭资源的开采自然也就会与这些涉及行业进行相互关联,最终构成了统一的经济生态系统。概括煤炭经济生态圈的系统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三大要素:资源要素、主体要素以及环境要素。

2.1主体要素

煤炭经济生态圈的主体要素主要由煤炭产业、煤炭相关产业以及辅助机构三部分构成[3]。可以说,煤炭经济生态圈的主体要素就是煤炭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这些主体要素涉及的行业众多,主要有煤炭开采加工企业、钢铁产业、煤化工业、煤炭深加工产业、发电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等。作为煤炭经济生态圈中核心的煤炭产业,主要是指煤炭企业的聚集,该聚集多在煤炭资源较为丰富密集的地方,通过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等来实现优势互补,进行煤炭开采。这种聚集在一定程度上也便于企业进行技术、知识、设备的创新研究,从而拉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

2.2资源要素

煤炭资源和社会资源共同组成了煤炭经济生态圈中的资源要素。这两种要素也是主体要素的作用对象。只有合理的开发煤炭资源,并进行正确的资源使用才能实现煤炭企业的最大化利益,也是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煤炭资源在整个生态圈中是基础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没有煤炭资源就难以形成整个煤炭经济生态圈,所以,对煤炭资源应该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多行业共同作用下实行合理的煤炭资源开发工作,最终提高煤炭资源的正确利用率。煤炭经济生态圈若想发展成为一个创新的、生态化的煤炭主体功能区,就必须对煤炭资源进行充分重视和合理利用。

2.3环境要素

煤炭经济生态圈的环境因素主要构成要素有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不能脱离环境这个大空间,煤炭经济生态圈也同样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随着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建立,环境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生态圈的构建一定会对环境造成一些影响,所以今后的发展中一定要充分重视生态圈中的环境因素,尽量做好发展中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3低碳经济下的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发展要点

3.1集约整合煤炭资源

对煤炭资源进行集约化整合以及集约化生产,充分提高该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3.2合理处理污染排放物

合理、高效处理并使用煤炭资源后产生的污染物。在对煤炭资源进行开采和利用之后都会产生一定的污染物,所以在今后的煤炭经济生态圈发展中要着重建立有效的污染处理措施,并采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和再次利用,重复再利用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3.3清洁开采煤炭资源

生态圈模式因为具有集群效应,所以其他相关行业可以对煤炭开采提供技术支撑,进而进行清洁开采。

3.4技术创新,降低原材料的消耗

低碳经济主张节能、减排,所以煤炭行业和相关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新技术投资与研发,并创建最新的管理方式,通过技术创新,最大程度上降低原材料的消耗和使用,减少污染排放,从而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结语

本文研究了低碳经济大背景下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发展模式,就其要素组成、涵义内容以及存在意义做了相关论述,旨在为煤炭行业和企业提供经济发展空间和未来发展指引,只有建立符合我国煤炭产业发展趋势的煤炭经济生态圈,才能确保我国煤炭行业乃至整个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今后,相关行业和企业应该把握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行业和企业调整、转型,最大程度上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

作者:刘二娟 单位:郑煤集团运销公司

参考文献:

[1]张洪潮,王欣欣.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4):8-10.

低碳生态经济范文4

关键词:低碳经济;煤炭经济;生态圈;实施措施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提升自身的生活水平,对煤炭资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成为了煤炭经济发展的新方向。而低碳经济引领着煤炭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保护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能够更好地提升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煤炭经济生态圈以低碳为建设中心,坚持低碳的发展理念,遵从生态圈的发展规律,实施低能耗、低排放、无污染的生产模式,促进煤炭产业经济效益的获得。

1煤炭经济生态圈在低碳发展条件下的基本概念、内涵及实施原则

1)煤炭经济生态圈是时展的必然趋势,符合当今时展的要求,成为了当前产业应用最多的生产模式,实施产业聚集效应的表现形式,使行业发展更加的细致化、具体化,构建出完整的产业系统,制定了一系列升级路线,增强企业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煤炭经济生态圈从生态角度、节能方面及低碳经济进行了改进,充分考虑生态环境、能量使用及绿色环保等内容,妥善处理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协调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发展,促进资源、环境及效益的平衡化,科学地发展企业的经济生产,合理利用企业现有的资源,全面提升产业的生产环境,增强低碳生产对环境的保护[1]。2)煤炭经济生态圈具有重要的内涵。经过世界各级组织研究发现,煤炭经济生态圈在低碳经济下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效地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由整个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共同组成,结合一些相关的辅助机构形成完整的经济圈。煤炭经济生态圈以煤炭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通过政府实施的保护政策,提升了煤炭资源的利用情况,增强了煤炭资源的产出效率,优化了各个部门的生产配置设施,增强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煤炭企业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煤炭经济生态圈在实施过程中遵守“优产、聚集、升级”的原则,构建出优良的实施原则。企业精选出优质的煤炭资源,实现产业化的生产规模,加工出社会所需的产品,优化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合理配置资源的生产装置;适度开发煤炭资源,促进经济圈的高效发展,增强资源的集约开发,提高相关产业的聚集,提升产业生产系统的升级,从而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扩大环境所能承载的能力范围[2]。

2经济生态圈的结构层次,明确生态圈的基本特征

在低碳经济下,企业要充分掌握煤炭经济圈的基本特征,了解到它具有的空间、组织关联和生态的基本特征。煤炭经济圈在空间布局上具有一定的完整性,遵循了中心分布原则,以经济较强的企业为核心,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煤炭产业形成了一定的组织关联性,与相关产业、组织相互依存、互帮互助,结合产业的全面发展趋势,实施产业链的全面转化,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升产业的综合实力。煤炭经济生态圈综合利用资源共享机制,合理开发煤炭资源,通过产业之间的协同作用,逐步完善资源的生态功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了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有效地缓解企业经济与资源之间的矛盾,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要明确生态圈的结构层次,了解到在低碳经济下煤炭经济生态圈可以划分为外圈层、中圈层和内圈层,完善以开工、加工为主体的内圈层,创建以交通运输为核心的中圈层,建立以政府、服务、出售为主要内容的外圈层,实现三个圈层的统一,将它们有机地联合在一起,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增强生态圈的综合实力,保障了资源的合理利用[3]。

3煤炭经济生态圈的主要构成要素,促进各种相关因素之间的平衡

煤炭经济生态圈正在发生着改变,逐渐建立起相应的辅助机构,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联系,融合多种企业的管理机制,实现全新的经济生态模式。煤炭经济生态圈的主体构成要素包括煤炭、相关产业与辅助产业。煤炭产业占据着核心的地位,相关产业扩大了企业对资源的生产和开发,增大资源利用的范围。辅助产业包括政府部门、服务行业及科研机构,有效地增加资源利用的方式。煤炭企业只有让这些产业进行联动合作,才能推动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发展,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促进资源的合理开采和利用,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和提升。煤炭经济生态圈资源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社会资源和煤炭资源,积极改革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生态圈的经济发展。企业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市场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合理开发和使用自身的产品,增大自身的经济效益。企业加大对煤炭资源的投入,形成生态圈的保护模式,有效地保护煤炭资源的使用情况,对煤炭资源增加大规模、高效率的开发区域,推动企业主要的生产力量,展现出不同形式的煤炭资源开采措施,从而促进企业对资源实现产业化生产,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结构[4]。环境要素是煤炭资源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改变资源生产的实施策略,做到资源生产零污染、高质量,提高企业对环境的生态保护。煤炭经济生态圈的环境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市场、政府及生态环境,在发展和生产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积极利用市场、政府及生态环境要素,关注着环境的变化情况,调节自身的发展方向,使环境要素影响着企业对未来生产的规划,增强了企业对环境的重视程度,提升了社会的环境质量。

4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的发展过程

从分析不难看出,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是近些年来在资源日益紧张且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增加情况下所提出的一条煤炭行业发展道路,要想走好这条路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着手:第一,为了进一步提升煤炭资源利用率,应当逐步采取集约化生产。第二,基于环境保护要求下,加大技术设备研发与应用来实现煤炭清洁开采,同时借助于政策奖励、强制关停落后设备等手段促使行业实现更大范围的清洁生产。其次,针对煤炭使用后产生的污染物需采取严格控排举措或者是重复利用起来。这样一来有助于减轻煤炭行业对环境所造成污染。第三,通过政策、税收等方式引导节能新技术地研发,并鼓励煤炭企业积极创新生产管理方式,以此达到最小开采资源消耗获取较高经济与环保效益。

5结语

全世界都在探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低碳经济的运行。煤炭企业需要积极整合低碳经济发展形式,开展煤炭经济生态圈,遵循“优产、聚集、升级”的生产原则,剖析经济生态圈的结构层次,明确生态圈的基本特征,掌握到生态圈构成的三大要素,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提高企业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为企业未来的生态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祝朝刚.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分析[J].知识经济,2013(15):123.

[2]李洪超.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3(3):2.

[3]张惠惠.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分析[J].企业导报,2015(18):21.

低碳生态经济范文5

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优化、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缓解或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排放含量,最终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条件共赢的一种发展形态。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必然要求有与其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即低碳经济观念,包括低碳发展观、文化观和创新观。低碳经济观念倡导一种新的生活实践方式,以人类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为价值目标,通过尊重自然的整体价值,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通过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融合使人类的生态文明观念得以升华。因此,作为人类生态伦理价值观念调整的产物,从新的维度,丰富了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为解读生态文明的构建提供了新的阐释路径。

一、低碳文化观:生态文明价值建构的理念依据

文化是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但在社会变革尤其在文明进步过程中的作用,有时却远远超过其他制度安排。文化在社会实践中从物质、精神、制度乃至人类行为等层面,积累和创造各种财富和经验。低碳文化观作为低碳经济观念的内核,是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在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思想认识、行为态度、道德伦理等精神因素的总和。因此,低碳文化观要求人们在思想意识等层面,实现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生成实践活动中,自觉做到低能耗、低排放,从而维持碳循环平衡,抑制全球气温变暖、缓解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生态危机,促进各种低碳科技成果的产生,以及各种新的可再生清洁绿色能源科技蓬勃发展,使人类在能源利用方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步从工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首先,以低碳文化观推动社会生态自然价值实现。合理的低碳文化观以低碳价值观为构建前提,正确的价值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能在社会变革、文化冲突,以及价值扭曲时,保证发展社会道路方向的准确性。同时,也对外部事物、事件作出对与错、好与坏、是与非的判断,制约着行为主体的生活信念、行为意志、处世态度甚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价值观源于社会生活,反过来又能决定人的生产活动、社会实践及生活方式。低碳价值观摒弃传统纯粹以追求人类物质价值和经济价值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将自然、环境和生态价值作为评判生产方式、经济模式、社会形态、生活态度和社会活动的主要标准。与工业社会价值观不同的是,低碳文化观推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模式,倡导以生态平衡替代经济价值作为社会发展的评价标准,不啻为缓解生态危机的一剂良方。

低碳经济时代构建的低碳文化观,彰显了时代的要求,保证了生态文明的价值构建导向,推动了自然环境改善和生态价值的实现。在低碳价值观引领下,人类将崇尚低污染、低碳排放、低环境污染的绿色生活,企业将更重视社会责任,发展以节能减排、控制污染、控制碳排放为主流的生产模式,生态环境建设水平自然会成为评判工作业绩的重要尺度,也将引导社会发展突破传统工业化生产模式,以生态经济取代由来已久的工业经济。其次,以低碳文化观促进生态道德意识养成。低碳文化观倡导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做到低能耗、低排放,从而维持全球的碳循环平衡,抑制全球气温变暖,消除由气候变暖所引发的生态危机。生态文明作为低碳社会高于工业文明的一种文明形态,呼唤公众和社会建构与之相适应的低碳文化观。低碳文化观可以促使人类自身生发内在的低碳观念,进而培育和养成一种生态道德意识,倡导人类在生产和生活的改革方面控制、降低碳排放,在建构低碳社会的同时,建构低碳文明,“通过道德意识、伦理评价等”[1]对低碳社会经济主体产生积极影响。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能使人们从道德意识层面强化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意识,通过道德、意识的自觉促进低碳社会的文明建设。应当说,一直以来,人们的道德意识、生态道德意识的养成从未被忽视,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社会、低碳文明对人们的生态意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与期待,而且表现出从未有过的迫切性。低碳文明是要求的生态道德意识,不仅强化了对自然环境的爱护与尊重,突出了“碳因素”、低碳文化观的重要性。通过低碳文化观所促进的生态道德意识,核心内容是“减碳”意识的养成,因此,自然会成为新型生态道德意识产生的文化理念依据。最后,以低碳文化观推进社会生产关系协调发展。在我国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阶段,以增长为主题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根植于社会各界的观念之中,地方政府工作业绩评价方式长期延续GPD单一衡量标准,限制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尽快生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价值观,建立与低碳文化相符的非正式制度,改善以单一能源消耗为主的传统发展范式,以成为实现经济模式顺利转型的必要条件。

低碳文化观是推崇低碳环保的发展模式,是当今世界国际合作和经济发展的主体思想。低碳文化观作为新型文化形态诞生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危机日益加重的背景下,并通过制定诸如清洁发展机制等国际准则,以制度形式约束各国政府的经济发展行为。因此,低碳文化观在改变原有生产、发展等观念的前提下,能够有效改善现行经济发展模式,以法律、法规等制度形式协调现有落后的生产关系,推动社会向生态文明过渡。人类社会从未像今天这样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样态,文化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新型的低碳经济催生了低碳文化,与低碳文化相伴随的低碳文化观对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以及新型生态道德意识建构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可以认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不仅是新型的社会经济转型与重构,更是一种文化理念的转型与重构。

二、低碳发展观:生态文明价值建构的现实保证

低碳发展观是低碳经济观念的核心内容之一。当低碳经济步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后,低碳发展观便成为人们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效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等多重关系的理性综合认知与权衡,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再思考与再认识,体现出认识的升华,以及对现有发展观的超越。低碳发展观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导,主要目的是在改变传统工业文明发展观的前提下,让公众认识到低碳的必要性和高碳的危害性,使低碳意识自觉贯穿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使低碳发展观成为生命自觉,进而实现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转变,从而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p#分页标题#e#

首先,低碳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生态文明提供产业依托。低碳经济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以资源的再循环、再利用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有效替代为原则,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生态和环境,达到经济社会长期持久、科学合理稳态增长的和谐状态。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的优势地位相互更迭,产业联动性不断提高,产业内部结构优化与产业拓展、产业融合相结合。而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是我国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这就需要我们以低碳发展观为原则,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逐步优化低碳产业结构[2](p.6),探索走出一条发展与生态相得益彰、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的新路径。在人口激增、环境恶化的现实背景下,生态文明的实现必须立足低碳发展观进行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而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和结果。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有多种渠道,在低碳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低碳、绿色、可持续经济为突破口,提高以金融服务和高新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业比重,提高以绿色新能源工业为特征的制造业内涵,提高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附加值的制造服务业,促进整个产业链条的价值从资源型分布转变为可持续型分布,是延伸产业链条,充分利用资源,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

其次,低碳发展观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为生态文明提供物质条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强调增长的效益,同时包含产业结构优化、资源与环境相协调、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科技的进步等,这与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转变增长方式要求经济体改变原有的能源消费结构,在技术创新上实现重大突破,尤其是在全球性能源资源紧缺的前提下,必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加大投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以资源节约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低碳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要解决增长的结构性问题,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在这个意义上讲,低碳发展观是发展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平台和切入点。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时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深入发展,发展绿色低碳生态经济既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国际竞争的新焦点,还是提升国家绿色控制能力的重要手段。低碳发展观促进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生态文明提供坚实的民众基础、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撑。

最后,低碳发展观促进消费方式转变为生态文明提供民众基础。低碳发展观一方面顾及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另一方面,注重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强调降低能源和资源的过度消耗,从而保证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与资源利用的公平性。低碳消费方式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以低碳为消费基础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持人与自然良性循环发展的生态消费行为,是人类在资源匮乏、环境危机、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兴起的一种兼顾代内与代际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消费理念。低碳发展观的价值意义一方面通过对生产和发展引导得以体现;另一方面,也对公众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向低碳转变产生积极作用。低碳发展观视阈内的消费方式,倡导改变传统的高碳生活方式,既是一种理性的消费观,也是一种科学、文明的生态化消费方式。与以往所倡导的各种消费理念、模式相比,低碳发展观引领的消费观念,不仅强调合理消费、节约消费、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等观念,更应关注降低碳排放的消费及其模式。与低碳发展观息息相关的消费观念并不否定消费时尚,而是倡导层次更高、内涵更丰富的自觉降低碳排放、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消费时尚。低碳发展观要求公众的消费符合低碳标准,并使之成为公众的一种自觉,使正在建构中的生态文明获得民众基础。

三、低碳创新观:生态文明价值构建的实践基础

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工业文明发展到现阶段,环境与资源的负外部效应放大,从实践的层面要求向低碳环保的生态文明转变。文明更迭意味着破旧迎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必然要改革陈旧的生产方式、生产观念和落后的发展理念,而低碳创新观有利于打破传统观念束缚,为生态文明价值构建创造新的路径。生态文明价值核心在于和谐理念,体现为天地人三者相互依存,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共荣共存、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关系。低碳创新观能为生态文明价值核心理念的实现提供必要的实践基础。首先,以低碳资源创新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工业文明时期,各种形态的物质资源成为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和力量,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由市场定夺,物质利益成为衡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标准。人自身的道德修养、社会习性在工业文明时期往往被忽视或遗弃,绝对以利益优先的“理性经济人”模式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方式。如欧文•拉兹洛所说,人类生存的极限并不在于地球的自然资源的限度,而在于人的内心,在于人类对于自己的生活态度、生存方式的选择[3](pp.3-5)。

忽视人类生存环境,物质利益左右的发展模式,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造成人自身发展的失衡。低碳资源创新观推崇低能耗、低碳排放的生活作息方式,是一种新的生活理念、生活态度和生活状态。低碳经济催生的新的生活观念,也一定会促进人类旧有思维和观念的更新与变革。通过低碳资源的创新,既可改善现代人的生活品质,又能减少对有限资源的占用和浪费,降低了人与人之间因争夺有限资源造成矛盾冲突的风险,实现了向现代自然生活方式的回归。在低碳创新观念指引下,人们将更追求生活品质,选择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改变以物质利益为主的发展模式,减少人与人之间由于恶性竞争引起的矛盾,使自然资源在现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得到有效分配,推动生态文明价值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其次,以低碳制度创新推动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即社会各个层面间相互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和谐发展的影响因素很多,当代社会,环境和自然资源在社会各层面间的公平分配、密切配合、相互促进是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工业文明时期经济快速发展,资源和环境的掠夺性开发,往往忽视各阶层间的资源分配,于是,种种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如国家间发展失衡、地区间发展失衡、城乡间发展失衡、阶层间发展失衡等,已成为工业文明发展的表征,为未来的发展埋下不稳定因素,限制和阻碍了和谐发展脚步。#p#分页标题#e#

制度是约束社会主体追求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等个人行为的道德伦理规定。按照诺斯的观点,制度是社会主体间的“博弈规则”,可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维持社会和经济体系的平稳运行,提高发展效率[4](p.36)。现阶段人与社会之间的不和谐发展状态,是现有制度安排协调社会和经济发展失效的结果。低碳制度创新观以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为基本价值观,是契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与之配套的制度创新将颠覆传统制度束缚,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一个科学、稳定的制度平台。构建与低碳经济适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通过规则强制性限制和约束各阶层的利益诉求,使自然资源能够得到合理使用并在社会各阶层之间得到合理分配。低碳制度创新是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最后,以低碳技术创新推动向生态文明的过渡。社会发展是人类创造性的开发和改造自然的结果。但是,自然界拥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对自然实行破坏性和掠夺性开发,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我们……”[5](p.283)。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已使大自然千疮百孔:土地不断沙漠化、雨林覆盖面积迅速缩减、各类物种濒临灭绝等等,不一而足。这一切都给人类社会敲响了警钟。

凸显低碳为核心内容的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之间是平等、共生、理性的相互依赖关系。人类开发自然资源应以可再生、可持续为基本原则,不仅需要人类改变以往以“战胜”自然和向自然“索取”为主的发展方式,也需要能够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社会进步共存的技术支持。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技术作为“利器”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过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从工业社会向低碳社会过渡中,技术的作用无可替代。所不同的是,昔日的技术增强的是“战胜”和“索取”自然的能力,而低碳技术则会放弃旧的理念,不仅保持生态友好,更应通过技术创新,成为建构生态文明的“助推剂”。以低碳为目标的技术创新竭力于突破原有技术壁垒,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开发新型可再生资源,降低碳排放,真正实现低碳经济模式取代现有工业化经济模式之目的。

低碳生态经济范文6

[关键词]生态伦理;低碳经济;路径

进入21世纪,使用化石燃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在碳排放量日益增加的今天,化石燃料的不当使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机,比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气候变暖等。因此,专家和学者意识到改善环境危机应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由高污染、高排放、低产量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向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1.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有所体现,但当时并未对低碳经济进行明确定义。一般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基于一定的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促进能源高效利用与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以缓解能源危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1.2低碳经济的特征

低碳经济主要有3个特征。一是发展性。低碳经济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低碳环境背景下促进经济低碳发展。二是经济性。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低碳经济发展既要避免能源过分消耗又要保证经济状况平稳运行。三是目标性。低碳经济的目标就是实现高效能、高产出、低排放、低能耗。

2发展低碳经济面对的伦理困境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应有之义,但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的伦理问题。

2.1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早在2010年,我国成为第一大能源消费大国,一次能源消费量远超美国。据估算,到2020年,中国对一次能源的需求将达到29.47亿吨标准煤。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问题不禁让人担忧。能源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的生产速度远不及其消费速度,只能从能源出口国转变为能源进口国,虽然能源进口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能源紧张压力,但是也会造成能源安全威胁问题,造成我国经济不稳定。由于我国能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急剧增加,也会造成生态多样性失衡、气候异常升高等现象。此外,我国部分地区能源消费多以煤炭为主,且多采用直接燃烧,从而造成了很多环境问题。

2.2缺乏低碳创新能力

我国是重工业发展大国,工业化起步较早,很多企业都存在机器老化、技术落后等问题,在创新方面存在不足。长期以来,我国低碳技术多借鉴国外,尽管当前我国已经掌握热电多联产技术、生物发电技术等一些低碳技术,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比较落后,虽然这样做可以直接应用于实践领域,但往往无法掌握核心技术,造成低碳创新能力较低的原因是科研支持投入不足、人才流失严重等因素。

2.3低碳消费意识薄弱

从我国以及世界的经济增长模式来看,对能源的消耗量不会急剧下降,尤其是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快甚至可能会延迟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尽管公众对低碳经济有所了解,仍然有一部分人没有将低碳消费的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我国从公众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做到低碳消费,但是由于部分公众对低碳消费不以为然,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减少能源消耗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意义重大,因此没有形成绿色消费习惯,低碳消费意识仍然淡薄。

2.4低碳政策及法规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低碳经济政策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第一,我国尚未征收环境税与碳税,现行征收的税只有资源税和燃油消费税,也并不是针对气候变化征收的税种,并且现有税种的约束力不够。第二,征收碳税优惠力度不高,优惠政策较分散,且我国针对低碳经济的法律制度也不完善。首先,尽管我国有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间接性法规,但是并没有关于低碳经济的基本立法,发展低碳经济也因此很难成为一种受法律与政策支持的长期经济发展策略。其次,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不断改善,原有关于低碳经济的立法如果不及时修订,就很难适应不断改变的经济状况。再次,关于低碳经济对外贸易立法滞后。尽管我国有关于对外贸易的立法,但是一些法规已经不适应实际情况。最后,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处罚力度较轻。虽然我国刑法针对破坏环境设立了专门法条,但是在罪名体系、惩罚力度等方面仍存不足,调整范围有限。

3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

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创新,发展时必定会面临一些伦理困境,因此我国要从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公众消费方式等方面采取应对之策,构建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

3.1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生产领域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企业又承担着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生产任务。所以企业应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达到节能减排的环保目的。首先,企业在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同时,也应大力开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如天然气、太阳能、水能等。其次,企业应促进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开发新能源能够使能源消费低碳化,进而会逐渐减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最后,企业应注意调整产业结构,改进传统重工业,实现在生产消费方式上的低碳化。

3.2提高低碳技术创新能力

低碳技术的发展影响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虽然我国在低碳技术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低碳技术的发展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首先,应形成低碳技术的生产理念。低碳技术生产理念就是要把科技生产社会道德相结合,形成科技道德理念,符合人与自然平等相处的和谐自然价值观。其次,加快开发低碳能源技术,努力提高低碳技术生产水平。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应坚持自主创新技术优先发展,同时缩短技术的应用周期,将当前技术与长远规划相结合,制定低碳技术的实践标准。最后,加强低碳能源技术的国际合作。研发与应用低碳技术不能闭门造车,与许多国家进行合作成为提升我国低碳技术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国应积极参与国家间发展低碳经济的论坛会议,增加与其他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资金、技术、人才等的联系,利用国际间共同发展的有利优势,促进我国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3.3树立生态低碳消费观

发展低碳经济不能只停留在生产领域,也要在生活领域实践,应注重改变铺张浪费的消费方式,形成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消费者的低碳消费方式与发展低碳经济密切相关,低碳经济不是降低居民的生活质量,而是一种良性转变。首先,加强宣传,增强居民的低碳消费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人人都了解,但是却有部分公众不能完全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应提高公众对低碳消费的认知与理解,大学可以开设与发展低碳经济相关的学科与专业,也应该通过各种媒介向公众传播低碳消费意识,例如可以通过一些自媒体宣传低碳消费。其次,公众应该践行低碳消费方式。低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公众养成低碳消费的行为习惯,使人人成为“低碳公民”,公众应在吃、穿、住、用、行等各个方面践行低碳消费,例如,通过多植树增加森林吸收碳排放量的能力,减少土地荒漠化面积,同时减少对已开发和未开发景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原有环境的完整性。低碳消费理念需要从国际到地区、从政府到个人等主体全面参与。

3.4完善低碳政策与管理体系

政府是低碳经济政策与法规的制定者,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政府应根据我国实际经济运行状况放权市场做好资源配置,也应该宏观调控低碳经济的实践环节,将发展低碳经济纳入国民发展规划。首先,政府应制定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应政策,完善相应的奖励机制与惩罚机制,对积极践行低碳经济的主体与个人给予精神上与物质上的奖励,对从事高碳产业的企业和个人则应进行批评教育及惩罚。其次,我国应改进政绩考核机制,改变以往将单一经济增长作为绩效考核方式,应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放在相同的位置,实行“绿色GDP”考核机制,并完善其他发展低碳经济的监测机制。再次,实施任何政策都需要保障法律的强制性。制定低碳经济的相关法律,并不是一味地制定法律和修改规章,而是应该针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法律,应理性选择低碳经济的法律实现路径,应及时补充相关法条,并且对相应的立法进行有效监督与管理,保证发展低碳经济的立法发挥最大效应,将我国建设成一个低碳大国、绿色大国。

4结语

目前,我国的低碳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应对气候变化的任务要比其他国家更为艰巨,发达国家碳消费主要产生在消费领域,而我国的碳消费主要产生在生产领域。因此,我国应促进低碳经济良性发展,更注重生产领域的低碳化,在借鉴优秀外国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调整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低碳创新技术带动低碳经济发展。发展低碳经济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深化低碳经济理论,适度应用在低碳经济实践领域,构建出一幅低碳生活、低碳生产、低碳消费的生态友好画面。

主要参考文献

[1]周茜.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我国低碳经济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

[2]朱文杰.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8(12).

低碳生态经济范文7

1低碳经济的兴起

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未遭污染的土地———我们都承认这些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但是,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我们又该为之付出什么呢?1992年一篇《增长的极限》文章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如果目前世界人口增长、工业化、污染、食品问题以及资源枯竭等趋势继续保持不变,那么这个星球将在下个百年面临增长的极限。国际社会开始并逐步认识并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关注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二氧化碳的减排问题首当其冲。而化石能源的日益减少则要求人类必须转换依赖碳能源而发展起来的经济体系,需要找到新的替代能源,需要发展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在此现实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低碳经济的出现,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一条新路。

2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内涵是:第一,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包括碳能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第二,低碳经济是相对于新能源而言的,矿物燃料逐渐被替代能源如太阳能和核能所取代,并通过植树造林创造新的能源方式,最大程度减少二氧化碳的累积和排放,实现经济的低碳和无碳发展;第三,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为碳量排放而言的,节能减排的意识、观念的改进,政策的宣传等方式减少碳量排放,释放环境压力,实现低碳生存,减少气候灾难,实现人类在地球上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综上所述,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3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新机遇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目前,中国已经确立了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同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一系列努力。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不断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在客观上为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我国先后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以及《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等文件。这些文件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不仅从理论的阐述、观念的创新、政策的导向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且不断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推进技术创新,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上又提出并不断改进新的模式和建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又提出了基本要求———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十二个五年规划又一次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到了一个战略高度。《建议》同时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也就意味着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经济的清洁发展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4生态视角下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

低碳经济是一个技术经济问题,但由于世界各国发展不均衡,目前已演变为政治问题。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全民努力,从身边做起,例如节约用电,合理用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4.1遵循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发展低碳经济,应遵循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而不是从人的根本利益出发,把自然当作索取的对象,一切以人类为中心,为人的利益服务,认为在自然界中只有人才具有内在价值,而自然和其它存在物不具有内在价值只具有工具价值。我们应该从传统的价值论出发,肯定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承担起人类对维护和促进具有内在价值的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的义务,这是人类所负有的客观的义务。正如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举行的会议所强调的目标一样,世界都在为保护环境而竭尽全力。

4.2继续推进费改税,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目前我国只有排污费,但由于排污费征收标准过低,还不到治污投入的20%,导致环境资源的廉价使用,环境持续恶化,开征环境税无疑能极大地缓解我国面临的严峻环境压力。环境税除了能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外,完善环境税对中国的税制建设还是非常有好处的。开征环境税也能改善财政状况,增加财政收入,为节能减排、环境的治理创造更有力的条件。完善资源税、消费税、车船税等其他与环境相关的税种。尽快开征独立环境税,把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碳和废水排放都纳入环境税税目。例如二氧化碳来源于含碳原料的燃烧,可以对含碳原料征收“碳税”。含碳多的原料(如煤)要比含碳少的原料(如天然气)负担更重的税。经济学家计算出有效率碳税的取值范围是每吨5至10美元,然后逐步增加。即便在较高水平上征税,也只能使电力收费提高2%,这种水平的碳税仍会导致相当的气候变化。应主张征收更高的碳税(每吨100美元)从而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更大的影响,以防止未来气候的严重变化。继续扩大环境税征收范围。结合税制改革情况,进行整体优化,构建起成熟和完善的环境税制。

4.3积极鼓励技术创新,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与应用。未来低碳技术将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标志———谁掌握了先进的低碳技术,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一个重要的支撑就是“低碳技术”,因此,发展低碳技术成为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很多无碳、低碳能源技术都很有前景,都有各自的应用范围和优势,但将来哪一种能够成为主流技术,关键看谁能够率先突破。因此,国家应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战略意义,确定重点研究技术领域。从当前中国国内外低碳技术现状来看,短期内,中国应该大力发展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从中长期看,中国的主要技术研究领域应当包括:主要行业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生物与工程固碳技术,先进煤电、核电等重大能源装备根据《哥本哈根一致》所提出的削减目标造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不仅要大力发展先进低碳技术,更要注重科技创新和低碳技术在其他行业中的应用,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低碳化。#p#分页标题#e#

低碳生态经济范文8

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高效生态经济成为热点。高效生态经济是指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其在产业类型上形成由清洁生产企业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形成由若干生态工业园区组成的生态产业群;在生产工艺上做到无废或少废,实现生产过程再循环、再利用,最终表现为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一方面是高效生态经济,另一方面是低碳经济,厘清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对具体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经济发展目标的可实现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高效生态经济和低碳能力建设之间存在耦合关系。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相互依赖于对方的一个量度,且通过良性的互动实现各实体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高效生态经济系统与低碳能力建设系统之间通过不同层面的耦合机制而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相互协调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能源结构改变、产业结构调整、管理、法制、科技、教育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就构成了低碳发展战略的支撑体系,这些能力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低碳能力建设主要通过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来促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

一、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的作用机制

(一)企业层面上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低碳能力建设会促使企业建立生态型企业文化,通过生态技术的创新、开发各种节能生态产品、提高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率、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提升环境绩效进而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要正视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生态营销创新、抢占潜力巨大的绿色产品市场、提高企业的生态形象和塑造企业的生态品牌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企业层面,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发展机遇、企业成本、企业效益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四个方面(见图1)。

1.发展机遇

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目前,我国的经济支柱产业不少属于高能耗产业,对碳的依赖性很高。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形态。而这“三低”技术,对于我国企业特别是那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品牌、以物质资源消耗为主、简单加工而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企业和外向型企业来说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压力。而且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发达国家为维护本国企业的竞争力,必然会对进口的高碳产品设置种种障碍,如碳关税、碳配额购买、碳准入、碳审计与信息披露等。因此,目前阶段是中国企业存在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中国企业选择低碳产品的市场机遇。巨大的市场机遇将推动我国节能环保型企业的跳跃性发展。向低碳方向发展,国家和各级政府必将加大对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以及低碳技术研发的投资。因此,企业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低碳产品,并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集聚经济的形式,逐步形成低碳企业的集团化、集群化和国际化,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倒逼机制,逼那些没品牌、没知识产权的粗放型生产企业,抓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低碳产业兴起的时机,加大科研投入,开展低碳设计,开发低碳产品,满足市场需要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只要善于把握,低碳经济将为我国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企业成本

发展低碳经济,必然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从短期看就会增加企业成本,但是长远并不一定如此。首先,如果不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损失将比发展低碳经济投入的成本更大。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斯特恩的报告认为,气候变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可能达到全球每年GDP的5%-20%,对发展中国家影响尤为严重。但若现在就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所需成本仅为全球每年GDP的1%。据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与管理系主任邹骥预测,中国若在2030年后采取更激进的措施抑制排放增长,那么2050年前每年的成本估计将达2840亿美元,2050年后每年的成本估计将高达5080亿美元[7]。其次,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是必然要付出成本。麦肯锡的研究表明,约75%的减排能通过非技术措施,或现有成熟技术措施实现,约25%的减排潜力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成本为零,甚至为负。最后,发展低碳经济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在企业中推行节能评估、清洁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生产流程与设备等。同样的产出,但原材料、能源消耗减少了,劳动力成本减少了、污染排放物减少了,对企业来说就是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因此可以说,应用减排技术、发展低碳经济为我国企业创造了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3.企业效益

我国企业的低碳实践不仅有助于环境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例如,河南同力水泥2006年以来投入2800多万元实施余热发电工程和40余项低碳技术改造,取得了1.04亿元的经济收益,相当于其全年销售收入的4.4%,全年净利润的50%。如果考虑由此带来的外部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低碳企业的收益无疑会更大。今后,污水、废气等排放权将像股票一样可以自由买卖,这无异于天上掉下个“金”馅饼,减少的“垃圾”排放还能卖钱。因此,低碳能力建设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可以取得经济、环境和社会综合效益的最佳选择。#p#分页标题#e#

4.企业竞争力

在经济活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发展不仅要面临国内的竞争,还要应对国际的竞争。现在的全球贸易中,越来越多的是以倾销和反倾销来作为贸易应战方式,未来碳标准可能冠冕堂皇地成为贸易自由流动的工具。因此,中国企业要想保持行业增长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位置,尤其要注意碳成分的含量。否则,发达国家间可能形成“低碳共同体”,设置碳排放国际规则,形成“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新壁垒。现在,欧洲的一些超市开始推行商品的碳排放标识。消费者的行为选择必然最终传导到商品的生产过程,高排放高耗能的生产方式会被市场拒之门外。因此,企业不能把低碳发展看作额外的负担,而应该把低碳发展变成我国企业增强自身实力的竞争王牌。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目标是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的高效率的和谐发展,而从企业层面来看,低碳能力主要体现为企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低碳生产的选择、经营、盈利和竞争能力的高低。若企业能够把握机遇发展低碳产品,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综合效益和增强竞争力,而且还会在微观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应,从而促进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

(二)区域层面上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低碳能力建设是我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内在要求。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数量的增长了,而是要更多地关注区域发展的质量。在区域层面,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区域产业结构及区域经济政策四个方面。

1.区域能源消费结构

区域经济系统有投入才会有产出。能源投入是所有经济活动的基本保证。当前生产经济活动的能源投入以煤炭和石油等高碳化石燃料为主,因此,区域的能源消费就成为主要的碳源。这就是意味着区域低碳能力建设的本质是能源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调整问题。所以,积极推进各类能源技术的研发和采用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合理调整区域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区域经济活动的碳排放,对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过度追求经济总量和速度,经济以资源、能源密集型的粗放性增长方式为主,过度依赖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化工业拉动。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造成对国际资源、能源市场的严重依赖,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而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逐步减弱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高碳模式造成的资源耗费和环境问题使整个社会在生产、环境、经济等各个方面都遭受了很大损失。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碳排放正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绿色壁垒,限制我国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因此,如果不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可能出现资源和能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承载、社会难以接受的困境。

3.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实体支撑。目前,中国各区域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决定了经济的高碳特征。因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打造新的低碳产业链和构建低碳产业体系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低碳产业体系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新能源、清洁能源以及节能产业。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智能电网业务、工业节能和建筑节能等;二是环保产业。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固定废弃物的处理等;三是减排产业。包括余热回收、余热循环与余热发电等循环经济产业等。

4.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产业结构的地域差异使得我国在低碳发展时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区域经济政策的合理制定与实施则可以促进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同时也有助于缩减区域差异。研究表明,征收碳税将导致能源开采产业和高排放产业出现明显的产量下降,促使产业结构朝着低碳经济方向转变。而差别碳税可使碳税税率较低的地区产业份额减少趋势有所缓和,碳税税率较高的地区情形正好相反,从而区域间人均GDP的差异趋于缩小。

总之,在区域层面上,低碳能力建设要以区域经济政策为激励,转变区域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调整区域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这样,区域发展就可以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从而促进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

(三)社会层面上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思想是以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提高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并最终推动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与发展低碳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发展低碳经济旨在针对包括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内的资源要素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体制下,通过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实现能耗降低、能效提高、低碳排放甚至碳捕获与封存,进而推动节约型社会的顺利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因此,低碳能力建设有助于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顺利建设。在社会层面上,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方式及社会制度四个方面。

1.社会意识意识

是行动的基础,因此个体低碳意识的合力是社会低碳发展的重要保证。许多调查显示中国居民对低碳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因此,政府应该加大环保教育和宣传的力度,以引起市民对低碳生活的高度认可。在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阶段可增设环保知识教程,并将其列入必选考试内容;也应在学龄前教学内容中增设环保知识教程。建议通过新颖的城市规划建设在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处设立专门的环保宣传教育展室,为吸引和接待儿童、学生以及来自社会公众的参观和学习服务。除了加强在校学生的低碳知识教育外,还应开展多层面、多渠道的“大众”环保教育。可借助博物馆、科技馆、电视等传媒加大专业低碳知识的宣传力度,使群众环保活动从自发走向自觉、从无组织走向组织性。

2.社会生产方式

#p#分页标题#e#

低碳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能力建设要求社会生产方式着力构建以绿色产业为核心的低碳产业体系,壮大以生态工业园、绿色农业、低碳服务业、低碳旅游业等为主导的低碳产业支撑体系,建成以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为主导的循环经济框架,全面推广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8]。

3.社会生活方式

低碳既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要采取有效的宣传推广手段在城乡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养成文明、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和习惯。在城市要重点加大节能灯具的推广,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深入开展公共机构及交通节能。在农村要重点推广沼气使用和节柴改灶,稳步推进太阳能光伏利用,秸秆优质化能源利用,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和薪柴消费。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或以步代车。倡导生活简单、简约化,尽量减少“面子消费、奢侈消费”。推进住房实施节能装修。引导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和科学合理使用家用电器。倡导使用消费地生产的产品。

4.社会制度

制度经济学认为,社会制度是保证社会有序发展的基础。因此,低碳能力建设离不开社会制度的保障。这首先要以建立健全发展低碳经济的领导体制、协调机制和考核机制为基础,强有力地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其次要完善激励约束法规、政策,形成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制定完善新能源、节约能源、节能建筑等方面的法规,在能源、节能、农业、林业相关法规中增加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关内容,对已经出台的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加强检查监督,确保制度落到实处。制定清晰、稳定的鼓励政策,通过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有利于资源能源节约以及发展低碳产业的财政税收政策体系、贷款优惠担保措施,以加快建立低碳产业经济体系。

总之,宏观层面上,低碳能力主要体现为整个社会观念、技术和制度等因素表现出来的能力的高低。人类社会的发展要以人为本,人类生产和消费的双重属性决定了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存在。既然目前的发展方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首先要意识到这种危险性,提高社会责任感;其次要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追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要制定严格的社会制度,激励和监督人类行为。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正是经济、环境和社会和谐的大家庭,人类在地球上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而这正是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高效生态经济对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

高效生态经济是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并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由此可见,高效生态经济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它以清洁生产的企业、生态工业园组成的生态产业群和区域间的经济循环为依托,从而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

(一)高效生态经济对企业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

高效生态经济对企业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清洁生产是以节约资源和能源、减轻消耗和污染为目标,通过排污审计、筛选工艺并实施防治污染措施等技术和管理手段达到防治工业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双重目的的生产过程。高效生态经济可以促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一方面可以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单位产值物质材料和能源的使用,即降低能源强度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采用新技术替代传统技术可以改善能源结构和降低单位能耗的CO2排放强度。冯相昭等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在1971-2005年间约89%的CO2减排量来源于单位GDP能耗的不断降低,一次能源结构的逐步改善对CO2减排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源技术创新和清洁能源的利用不但能增加产出、提高碳生产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而且能有效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无疑是驱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清洁生产是通过对工艺和产品的持续不断改进来达到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它强调在生产、使用、处置全过程中预防污染而不是某一环节的权宜之计。许多企业用技术创新和加强清洁生产管理的办法降低原材料用量、节约管理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致力废物利用、实现效益增长,从而大大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

(二)高效生态经济对区域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

高效生态经济对区域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上。生态产业园区是包含若干工业企业,也包含农业、居民区等的一个区域系统。它通过产业园区内物流和能量的正确设计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企业和产业间的共生网络。在生态产业园区内的各企业内部实现清洁生产,做到废物源减少,而在各企业之间实现废物、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达到尽可能完善的资源利用和物质循环以及能量的高效利用,使得区域对外界的废物排放趋于零,达到对环境的友好。生态工业园综合地运用了生态经济学和循环经济理论,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生态产业园区实现局部的低排放、低能耗和低碳发展,以此为依托,区域整体的低碳能力就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高效生态经济对社会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

高效生态经济对社会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各个区域之间的循环经济发展上。循环经济要求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具体操作是,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循环经济促使整个社会的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资源、能源的再利用,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和环境保护,有助于加快低碳能力建设步伐。#p#分页标题#e#

总之,高效生态经济的实践发展,首先是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实现微观区域的低碳生态发展,然后是依托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实现中观区域的低碳生态发展,最后是通过各区域间的循环经济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低碳生态发展(见图4)。通过微观———中观———宏观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可以促进企业———区域———社会的低碳能力建设水平的提高。

三、高效生态经济和低碳能力建设相互作用机制的耦合

前面分析表明,低碳能力建设有利于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反过来,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低碳能力建设,即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因此,高效生态经济和低碳能力建设之间存在着耦合机制(见图5)。

(一)微观层面的耦合

微观经济学认为,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在全球低碳经济背景下,哪家企业抓住发展机遇,顺应时代潮流,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否则,企业面临的发展空间在其他低碳企业的挤压下会越来越狭窄。因此,企业低碳能力建设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存在与发展。如果企业连存在和发展的机会都没有,何谈利润最大化。企业一旦决定了低碳发展方向,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如何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收益的问题了。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生产技术的选择,而高效生态经济在微观层面的基础内容就是清洁生产技术,所以企业低碳能力建设促进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从而获得最佳利润,而利润的增加可以反过来促进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这样就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积累因果机制,这就是高效生态经济和低碳能力建设在微观层面的耦合机制。

(二)中观层面的耦合

中观层面的经济体就是区域经济,其内部的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政策都在不同侧面影响着其综合竞争优势,而且其中任何一项的变动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低碳能力的高低。比如能源消费以煤炭石油为主,碳排放就高;经济发展是粗放,资源消耗就多;产业结构低层次,技术采用低档,环境污染就严重,经济竞争力就弱;经济政策不支持低碳产业,碳排放就难以降低。因此,区域的低碳能力建设决定着区域的综合竞争优势。而能将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政策等综合采用、进行有效组合的就是生态产业园区,它恰好就是高效生态经济中观层面的支撑体。在生态产业园区,通过低碳生态产业链将区域的低碳能力建设和高效生态经济发展融合在一起。低碳生态产业链可以实现资源在上、下游链上企业之间的循环利用、变废为零,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投入与环境污染,这样既增强了区域低碳产业发展能力,又促进了区域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

(三)宏观层面的耦合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能源等投入要素的使用必然产生碳物质等的环境排放。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目标是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尽量做到无废或少废而有助于低碳能力建设;而碳排放反过来要影响经济发展的外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质量,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济正处于以资源密集开采和快速消耗为特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进程中,能源资源的有限性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在2009年9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我国政府提出,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即国内生产总值的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为实现这一目标,整个社会成员都要秉承低碳理念,在自己的所属范围和领域内实施低碳行为;由于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人类本身生产和消费的双重属性影响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两个方面决定着社会低碳能力建设水平,社会制度则是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制定的准则,激励和保证社会低碳能力建设的实现。由于地球的资源有限、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社会发展又离不开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废物排放,循环经济发展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资源减量化有效节约利用以及废物回收再利用化来降低资源的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因此它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低碳能力建设,而社会低碳能力建设水平的提高又可以进一步促进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9]。由此可见,低碳能力建设和高效生态经济在宏观层面存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耦合机制。

通过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耦合作用,社会的各区域间会逐步一体化。区域相互间的贸易和非贸易壁垒将逐步降低或消失,进而形成一个超越区域界限甚至是超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服务自由流动的统一经济区域。推动高效生态经济和低碳能力建设有利于增强区域合作意识,促使区域各地区按照各自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积极开展产业分工协作,加强横向联合,共创区域发展新优势。区域内的产业集群通过统一布局、统一管理来实行区域内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增强区域整体优势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