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农业技术范例6篇

低碳农业技术

低碳农业技术范文1

(一)农户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收益

低碳经济要求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要求农户应采用低碳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少地投入化学用品,保护环境以及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这些都需要农户尽可能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减少农药的施用。生产投入的减少,可能导致产出的减少。因此,农户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是技术上的投入,以及可能带来的产出减少。相应的收益是:从长远看,产品需求可能增加,农户最终是盈利的。当然,这也取决于其他利益主体的行为。

(二)龙头企业实施安全低碳技术与管理的成本收益

对于龙头企业,实施安全低碳技术需要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标准化程度,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在产品的包装、运输中,需要采用合理的技术、安全卫生的包装材料,以保证流通环节的产品质量安全[2]。对于产品定价,还需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水平,以合理定价。技术上的规范与质量管理均需要投入成本,而产品竞争力与良好的社会声誉则会给企业带来收益。

(三)政府加强安全低碳监管的成本收益

目前这种污染环境的“化学农业”难以在短期内有效改善,“低碳化”的整体规模也很难迅速扩大[3]。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户与龙头企业面对“安全低碳农业”缺乏积极性,低碳技术需要的大量投入阻碍了其产业化发展。保证投资和融资,确定农产品的“低碳”标准立法,建立有效的预警、监督与惩罚机制,这些都需要政府的大量投入。但是,“低碳农业”有效运行之后,政府的整体成本会显著下降,运行效率会更高。

(四)消费者选用安全低碳产品的成本收益

显而易见,安全低碳农产品的投入成本高,其定价相应也高。消费者会在“安全低碳”与价格之间进行权衡。高价格的安全低碳产品会让消费者更放心,但会损失消费者的一部分经济利益。但大多数时候,消费者不得不选择生活中的某些必需品,即便知道存在劣质危害,这使得一些生产者去冒险违法生产劣质不合格的产品,这一问题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

二、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行动策略博弈分析

(一)政府与农户之间低碳博弈分析

在目前我国农价稳定的政策环境下,农户采用高碳技术得到的收益很高,例如化肥等的施用,少量的投入即可以带来大量的产出。而采用低碳技术,虽然一方面农产品最终收获的价格较高,这个价格高于采用高碳技术农产品的价格,另一方面采用低碳技术的投入成本也可能较低,但是采用低碳技术所对应的农产品产量也很低,例如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综合分析考虑,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相应是较低的。因此,在这种情形下,基地农户不愿意采用低碳技术,这形成了一种均衡。打破这一均衡的方法是引入政府对农户采用低碳技术的财政补贴。一方面,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农户、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农户给予财政补贴,或者对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给予补贴,以便降低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采用低碳技术农产品的收益;另一方面,对采用高碳技术的农产品予以处罚性的政策和法律,例如征收碳税、环境治理费用等等。在政府财政补贴的参与下,农户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减少。导致的结果是农户会选择采用低碳技术,这就因此打破了原有均衡,形成了新的均衡。

(二)政府与龙头企业之间低碳博弈分析

对于龙头企业来说,在目前农产品价格较稳定的背景下,龙头企业采用技术化的生产方式、“化学农业”等得到的收益很高,其付出的相应成本则很低。目前发生的很多食品安全事件,其主要原因是生产加工者的生产成本低,其收益远大于成本。生产加工者通过使用农药、添加剂等改善了产品的外观和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结果却得到了更高的效用,于是很多生产加工者甘冒风险。若龙头企业提供低劣产品,这种行为会对消费者产生负外部性,这种负外部性会影响社会稳定、增加政府监管成本。龙头企业若没有采取安全低碳技术及管理,最终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就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对消费者及政府的利益都会有损害。虽然采用低碳技术得到的价格可能高,但是一方面采用低碳技术的产出很低,另一方面采用低碳技术本身需要成本,例如循环经济中的人工成本、农家肥等等。综合分析,龙头企业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很低,因此龙头企业不愿意采用低碳技术。为打破这种均衡,需要政府一方面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龙头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或者对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予以补贴,以便降低龙头企业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因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另一方面,需要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质量监管制度等政策制度。惩罚性赔偿制度是指法院判决侵权行为人应承担的赔偿额高于其侵权行为引发的实际损害额的一种民事赔偿制度[4]。惩罚性赔偿制度则会使这些生产加工者在其原有成本的基础上,考虑惩罚性赔偿所带来的额外成本风险,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种行为。质量监管制度也是如此,质量监管制度的推行会促使龙头企业严格按标准进行生产、检验、包装、运输和贮存,进而产品质量得到保证,也给龙头企业带来了额外的成本。惩罚性赔偿制度、质量监管制度等政策制度的推行,都使得龙头企业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使龙头企业充分考虑成本收益,放弃使用高碳技术,选择采用低碳技术,因此打破了原有均衡,形成新的均衡。

(三)龙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低碳博弈分析

在农业产业化利益相关者之间:一方面,若龙头企业向消费者提供低劣产品,使消费者的相关权益受到损害,即这种行为会对消费者产生负外部性。若龙头企业没有采取安全低碳技术及管理,最终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对消费者的利益会有损害。另一方面,如果龙头企业采用安全低碳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价格高、产量少。结果导致龙头企业不愿意采用安全低碳技术,即使采用安全低碳技术,因为低碳产品成本价格高,虽然低碳产品质量可靠,但是考虑到价格因素,消费者对高价格安全低碳产品的购买量也很少,这形成了一种均衡。

打破这种不利均衡,需要政府的参与,需要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予以补贴,才可能使采用低碳技术的产品降价、消费者愿意购买;或者对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龙头企业予以财政补贴,给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予以财政支持,以便降低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或者对购买和使用低碳农产品的消费者予以补贴,降低因购买低碳技术产品的成本。另一方面,政府官员问责制度、社会责任监管制度的建立等,都有利于打破原有的不利均衡。政府官员问责制度有助于减少和抑制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的行为,减少带来的相应损失,也有利于明确相应的责任主体;严格按标准进行生产、检验、包装、运输和贮存,产品质量就可以得到保证,这有利于提高竞争力,保护人身安全、生态环境以及合理利用资源,也有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社会责任监管制度的推行,意味着除政府外,社会公众的参与对龙头企业采用低碳技术成本收益的影响。因采用低碳技术对龙头企业社会声誉信誉、媒体社会形象、以及企业品牌价格等都会带来影响。总体上,会使龙头企业采用高碳技术的社会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社会成本减少。在此基础上,龙头企业进行选择时会充分考虑社会责任带来的成本收益。

综上,在政府财政补贴和社会监管的参与下,龙头企业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减少;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的成本减少。这会使得龙头企业愿意选择采用低碳技术,消费者愿意购买低碳技术产品,因此打破了原有均衡,形成了新的均衡。

三、政策建议

首先,政府应对农户采用低碳技术进行财政补贴。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农户、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农户给予财政补贴,或对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给予补贴,以降低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采用低碳技术农产品的收益;对采用高碳技术的农产品予以处罚性的政策和法律,例如征收碳税、环境治理费用等。使农户在政府财政补贴的参与下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减少,让农户选择采用安全低碳技术。

其次,应建立一个能够促使龙头企业选用安全低碳技术的激励约束机制、风险机制、合同机制、责任机制和声誉机制等机制的制度安排,促使龙头企业在充分考虑其成本收益的基础上,选择实施安全低碳技术。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龙头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或对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予以补贴,以便降低龙头企业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因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推行惩罚性赔偿制度、质量监管制度等政策制度,让龙头企业通过惩罚性赔偿等制度充分考虑法律成本,使其不采用安全低碳技术和管理的成本上升、收益下降、风险提高,采用安全低碳技术和管理的成本下降、收益提高。使龙头企业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让其放弃使用高碳技术,选择采用低碳技术。

再次,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予以补贴,使采用低碳技术的产品降价、消费者愿意购买;或对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龙头企业予以财政补贴,给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予以财政支持,以便降低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或对购买和使用低碳农产品的消费者予以补贴,降低因购买低碳技术产品的成本。使龙头企业在政府财政补贴和社会监管的参与下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减少;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的成本减少。最终让龙头企业愿意选择采用低碳技术,消费者愿意购买低碳技术产品。

低碳农业技术范文2

1中国农业低碳化转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1如何提高低碳农业的经济效益?

低碳农业是典型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低碳农业就是要统筹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Ol。虽然节约能源资源、应对气候交化是每个公民的社会责任,但在法律制度、市场机制、政府政策还没有把这种社会责任转化为经济利益之前,农民的本性还是“经济人”,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首先考虑的是生存,而不是社会责任、生态发展。“经济”性是低碳农业的生命力所在,对缺乏经济可行性的发展模式农民必然缺乏积极性,即使在政府大力扶持下这些项目实施了,但如果没有长久的经济效益作保证,这些项目也难以持久。目前我国低碳农业的标准还未制定,但是从功能卜来看,目前在实践中推行的循环农业、绿色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农业低碳化转型的努力,可以说是我国低碳农业的雏形。因此,从这些模式推行的艰难就可以预测农业低碳化转型可能面临的困难,这些模式至今难以大面积推广的原冈主要是因为不“经济”:循环经济的推广过于注意循环,忽视“经济”性;我国推行的十大生态农业模式在技术上虽较成熟,但是生态农业规模化生产的要求与我国农业的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相冲突,生态农业推广的基础条件难于得到满足,生态农业发展也难于取得规模效益;我国市场机制还不完善,水、能源、化肥等农业资源脱离市场实际价值造成资源滥用,目前的市场机制也不能把这些模式产生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切实转化为农民的经济效益,如由于我困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尚不规范,某些绿色食品被假冒伪劣食品打败,即劣币驱逐良币;还有的模式虽然项目落地时是‘‘经济”的,但是随着外部条件发乍改变,以前‘经济”的模式很可能不再“经济”,例如,在豫北的清丰县,政府鼓励种植速生林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并大力扶持利用林地空间进行林菌、林菜、林药问作,林下养殖等复合种养,实行以短养长,在政府扶持下这种模式曾经得剑较快推广,然而,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木材价格大幅度下跌,导致在农民眼里种植速生林已不再“经济”,因而出现大量毁林滥伐现象,也凸显生态农业发展的脆弱。

要使农业的低碳化转型从理想成为现实,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在设计的制度框架下使低碳农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1.2如何消除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利影响?

在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现在的农业生产也产生很多弊端:不仅消耗大最的化石能源,还加剧能源危机,加剧水土大气污染,破坏生物多样性,影响气候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因此,人们常常把现代农业称为石油农业、机械农业、高碳农业。推动农业的低碳化转型,应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既要利用和发挥现代农业的积极成分,又要继承发扬传统农耕生产方式和技术的优势,不断探索、推行新的能够适应我国国情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和技术体系。另外,推动农业低碳化转型不仅要解决技术问题、经济问题,还要考虑农民需求层次升级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问题。譬如,如果拟推广的低碳农业模式会改变农民业已习惯的高石化能源投入、低人工投入生产方式,有可能因为不能满足农民对安全、便利、舒适、健康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需求而遭到农民反对。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变之中,农业发展具有化学化、机械化、水利化、设施化、规模化、集约化和牛物化等特点。在诸多变化中,化学化和机械化转变倾向最为明显,例如,我国农民已习惯了使用以石油和电能为主要动力的各种机械而不是依赖过去的人力和畜力,习惯了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而不是以往费时费力的农家肥、人工除草。

1.3如何消化产业转型的初始成本?

高碳农业的低碳化转型足对旧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否定,期问必然伴随技术的变迁、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劳动力素质提升、低碳文化创新、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转型,从而将产生较高的转型成本,某些模式如有机农业的转型周期长,见效慢,还带有较高的不确定性风险。虽然政府会因为低碳农业的正外部性承担一部分转犁成本,但作为农业低碳化转犁发展的主体,农民仍将额外承担大部分的初始转型成本和风险。原则上,低碳农业带来的高效益可以逐渐弥补部分或全部成本,但对农民来说,这些更多属于长远的利益,预先支付的转型成本过大有可能阻碍农业转型,如喷灌、滴灌足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但设施造价高这一门槛阻碍了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低碳农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当前转犁成本与长远利益的分离问题。

1。4如何培育发展与低碳农业相适应的高端生产要素?

与现有农业发展模式相比,低碳农业要求的生产要素相对高端,如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高层次的技术研发推广人才、与规模化相适应的管理人才、高素质的农民等。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人才断层、知识老化问题严重,科研成果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适应,与低碳农业发展的许多相关问题目前还缺乏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一些科研成果缺乏产业化支撑。例如,我国节水农业技术的总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很少,节水灌溉设备产业化程度低,缺乏适宜于不同区域水土条件的节水农业技术集成体系和应用模式。

低碳农业需要规模化经营、公司化运作、合作化发展等,因而要求一批有带头能力的经营能人、管理高手,以及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生产者,而我国从事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多数是年纪大、文化低的中老年人和妇女,这些劳动者不易接受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模式,必将制约低碳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2中国农业低碳化转型的推进路径

2.1加强法律保障

以国家规范形式保障低碳农业健康发展是国际通彳『的规则,我国的法律设计必须跟上低碳农业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与低碳农业有关的法律并不完善,例如还没有为低碳农业专门立法;低碳农业发展理念还没有融入《农业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相关法律不够详细,缺乏操作性,导致执法效果不佳等。

完善法律体系,尽快把低碳农业发展纳入国家正式制度,一是要制订专门法律来规范低碳农业发展;二是要修订现有相关法律,注入低碳农业理念的新内容,加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口】。各地也要根据地方实际,制订相应的法规条例以促进本地区低碳农业发展。

2.2加大政策扶持

归根到底,气候是一种困际公共品,低碳农业的正外部性也需要发挥政策的扶持作用。构建农业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等综合政策体系,旨在提升农民、企业等低碳农业主体转型的积极性,引导资源、要素流入低碳农业。适应低碳农业发展要求,农业科学技术政策重点应放在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项目上,推动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引进、应用、推广。适应低碳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农业组织政策要鼓励、引导农民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合作,支持涉农企业展开产业链整合,延伸产业链条。利用财税政策促使农qk低碳化转型,一方面是通过设屯低碳技术研发推广的专项资金、税收减免、贷款贴息、低碳产品政府采购等鼓励低磷农业发展,另一方面是通过能源税、碳税、资源税、排污收费等限制高碳农业发展。农业低碳化转型往往需要先期投入转型资金,有些模式如生态农业虽然先期转型成本不高,但是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后才能实现赢利,在这种情况下,也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除了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以外,还应通过金融政策创新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低碳技术开发、购买低碳农业设备等。低碳农业发展不仅需要培育、引进高层次科技人员,壮大科技推广队伍,还要大力开展农业实用低碳技术培训,把农民培育成为有文化、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低碳农业生产者、经营者。

2.3强化市场推动

单纯运用行政方式强制推动节能减排的成本较高,引导资源要素向低碳农业方向配置还必须完善市场机制,只有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真正把资源环境的约束和压力转变为农民实施农业低碳化转型的自发动力。政府要加快构建清洁能源市场、能源效率市场、碳交易市场等,完善资源环境价格体系,探索利用碳交易机制、碳金融机制、低碳农产品市场机制进行生态补偿的有效途径,晟终使低碳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利町图。

2.4加强技术支撑

技术是农业低碳化转型的内生动力。农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是由多种原因引致的,低碳农qk技术开发与创新必须具有‘系统”视野,高度重视各种技术创新与集成。由于低碳农业涵盖了产业链各个环节,低碳农业技术体系也应该涵盖整个产业链,如低碳原料与设备、低碳种养业、低碳加工业、农产品低碳物流、农业废弃物低碳处理等综合配套技术。从农业与温室气体的排放关系来看,农业低碳化转型的技术路径从理论上讲既包括节碳技术,也包括生物同碳技术。目前农业领域的节碳技术有节能技术、立体种养的节地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精准施肥技术、生物农药及综合防治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农业机械节能减排技术、农用废水净化技术、可降解地膜技术等。目前生物固碳技术开发与应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耕地免耕、培育“固碳型”作物品种等技术,增加耕地阎碳能力;二是通过提升生态系统管理技术,保护林地、草地、湿地等碳库资源,保持生态系统的长期闶碳能力【3】。另外,我国发展高碳农业还有来自人121方面的压力,低碳农业技术研发推广不能以降低农业产量为代价实现低碳目的;从满足农业劳动者工作、生活需求层次上升角度出发,发展低碳农业不能让人类回到农耕文明时代,我国还要开发推广节约人力、改善劳动者工作条件的技术及设备。从低碳技术来源看,除了加强自主创新之外,我围还要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低碳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国外低碳农业发展先进技术和模式。

2.5培育低碳文化氛围

低碳农业技术范文3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初是由英国在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提出的。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呼吁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气候变暖问题,从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人手,建立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低碳发展模式。但是到目前为止,作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还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严格定义,国内普遍认同且被普遍采用的概念是: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新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演变。与此相关联,碳生产力、碳锁定、碳足迹、碳中和、碳税、碳源、碳汇等与低碳经济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新概念、新术语也相伴而生。通过这些概念与术语,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特征。碳生产力,简单地讲,就是指每排放一定量的碳,所能够生产出的GDP或产品的实物量。在全球都在严格控制C0排放的大背景之下,实现碳生产力价值的最大化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碳生产力的过程。碳锁定最早是由西班牙学者格利高里•乌恩鲁提出和使用的,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对化石能源系统高度依赖的技术盛行于世,政治、经济、社会与其结成一个“技术一制度综合体”,并不断为这种技术寻找正当性,并为其广泛商业化应用铺设道路,结果形成了一种共生的系统内在惯性,导致技术锁定和路径依赖,阻碍替代技术(零碳或低碳技术)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核心就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从根本上解除碳锁定。碳足迹,指的是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2007年12月,联合国开发署的《应对气候变化:分化世界中的人类团结》对碳足迹的解释是:一个国家的碳足迹可以通过存量和流量进行衡量。国家碳足迹的深浅同过去和现在的能耗方式密切相关。尽管发展中国家总的碳足迹在加深,但发达国家更应承担排放的历史责任。碳中和是指计算出个人或者团体的CO,的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投资建设节能环保新设施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抵消掉,以此达到环保目的。这个概念最初是由英国伦敦的未来森林公司提出,旨在通过节能环保、植树绿化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碳税也叫碳关税,是指根据化石燃料的碳含量征收的一种货物税,因而仅限于含碳燃料。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一直主张征收碳税,因为同传统的碳减排政策相比,碳税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实现同样的减排目标,还可为探索清洁技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碳汇与碳源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CO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将碳源定义为向大气中释放CO: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源量和碳汇量就是指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碳量。所以,低碳经济也被称为碳汇经济,是指由碳源、碳汇相互关系及其变化所形成的对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影响的经济,即碳资源的节约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提高。可见,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21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革命,将比以往的工业革命意义更为重大、影响更为深远。低碳不仅意味着环保和节能减排,同时也意味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重大转变。因为低碳经济正在创造一种新的规则,碳排放是其新的价值衡量标准,从个人到企业再到国家,每一个参与者都将在新的标准下重新谋划;低碳经济也将催生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以低碳经济、生物经济等为主导的新能源、新技术将改变未来的世界经济版图,每一个国家都会在这场巨变中重新定位,以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2低碳农业的基本内涵

由于低碳农业在我国的发展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相关的研究还比较零散,不够系统。笔者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对低碳农业的概念、特征和功能作简要的述评,由此对低碳农业的基本内涵进行大致的界定。

2.1低碳农业的概念

吴一平等认为,“低碳农业就是以低消耗(能源、资源)、低污染(环境、产品)、低排放(废弃物、CO等温室气体)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实质是能源、资源利用高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以及清洁生产问题,核心是能源、资源利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张全国强调,“低碳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而且进一步解释说,低碳农业是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像生态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在农业的能源消耗越来越多,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电力、石油和煤气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况下,低碳农业还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许广月则从农业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农业的功能、农产品的生命周期等方面对低碳农业的内涵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低碳农业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出现的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为特征,以提高碳汇能力和减弱碳源能力为突破口,统筹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进行低碳化设计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形态。

2.2低碳农业的特征

梁龙等认为,完整的低碳农业应该具有以下4个特征:①它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光热资源利用最大化、外源性投入最优化、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开放性系统;②它是一个高固碳、高中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两高三低”的高技术集成系统;⑧它是一个从原料开采、农资生产,到农业生产,再到产品使用和废物处理的全生命周期过程;④它是安全型系统,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可能对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吴一平等则认为,以农业多功能为核心的低碳农业具有3个特征:①实现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统一。低碳农业必须在符合经济规律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平衡自然规律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统一。②完善以农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农业多功能性,随着现代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农业与其他部门的结合空前紧密,迅速形成互进互动的一体化生产体系,进而使得农业和其他产业联系更加紧密,形成良性循环。③低碳农业的多目标性。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农业投入的高效化,使得现代低碳农业的整体收益较之传统农业迅速提高,可以满足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重目标的需求。

2.3低碳农业的功能

李晓燕等认为,低碳农业具有多元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5个方面:①农业生产功能。低碳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它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调整农业结构等手段,既保证作物高产稳产,又不会对气候变化增添压力。可持续性的农业生产是低碳农业的基本功能。②安全保障功能。低碳农业采用的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体系,通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生物质能源等手段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保障农业安全。③气候调节功能。低碳农业提倡发展农业生物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如生物燃料作物、作物秸秆等,提倡发展循环农业和立体农业,以减轻农业生产对气候变暖的压力。④生态涵养功能。低碳农业的生态涵养功能主要体现在治理农业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等方面。⑤农业金融功能。低碳农业具有其他农业形态所不具备的资金融通功能,即发展低碳农业所减少的碳排放量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既做到了节能减排保护大气,又能获得不菲的收益。许广月则对传统农业过分注重经济功能的倾向进行了利弊分析,强调低碳农业应该统筹兼顾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实现3种功能的有机统一。综上所述,尽管人们对低碳农业的内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见解,但就其实质来看,至少在以下3个方面是没有异议的:①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理念在农业发展中的实现形式,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②低碳农业的“低碳”体现在农业生产、经营、消费的全过程,关键是通过技术和制度的创新,实现碳能源的低消耗、环境的低污染、温室气体的低排放,同时获得最大社会收益;③低碳农业本质上是一种节约型、安全型、健康型、效益型经济。

3发展低碳农业的主要障碍

低碳农业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应运而生的一种绿色的农业发展模式,是对现有高碳农业模式的一种反思,它要求在农业生产、经营、消费的全过程实现碳能源的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约有限资源,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显然,发展低碳农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优先选项,理应大力推广。但在现实中,和工业的转型升级相比,农业的低碳发展和转型升级却面临着更多的障碍。

3.1思想观念的障碍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生事物,理论上的探讨仍然有限,实践中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尽管理念先进,但却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首先,对地方领导干部来讲,招商引资、发展工业是重中之重、头等大事,因为投资和项目是地方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财政收入的主要保障。而农业往往投入多、收效慢,很少有领导去认真研究低碳农业的发展问题。其次,对广大农民来讲,大多数人由于经历、经验和知识所限,只能局限于眼前利益,认为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离自己很遥远,没有积极性。其三,与工业对环境造成的明显影响相比,整个社会对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许多人可能还不知道现代农业也是一个高碳产业,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来源,因而对发展低碳农业重视不够。

3.2体制机制的障碍

改革开放后在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经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成功地解决了土地集体所有制下农民的温饱问题。但要发展低碳农业,这种体制就不适应:首先,分田到户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和散户经营,投资少、规模小,因而,能够看得到的短期利益是经营者优先考虑的目标,他们对保护生态和低碳技术的应用、推广缺乏动力;其次,农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规模化经营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说是不相容的,推广低碳农业难度较大;其三,目前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对农民进行土地流转限制太多,不利于土地的规模经营,也不利于低碳农业的发展。

3.3生产模式的障碍

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农民长期以来形成了对化肥、农药使用的严重依赖和惯性思维,这种高碳化的化学农业生产模式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首先,化肥、农药的长期使用,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结果又导致新一轮种植时化肥、农药用量增大,形成恶性循环;其次,由于农技人员缺乏,农户很少得到系统的技术指导,农民所购买的化肥、农药包装上说明又不够充分、恰当,导致化肥、农药的使用结构不合理、方法不科学,既增加了农业投入成本,又污染了环境;其三,国家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也在无形中强化了这种农业生产模式,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还在增加,农业的低碳化发展仍有不小的阻力。

3.4技术标准的障碍

发展低碳农业,关键是要有新技术、新标准对农业的低碳化发展给予强有力的支撑和推动,但在我国,由于科技投入不到位、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等原因,支撑、推动低碳农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标准仍然比较缺乏。首先,支撑低碳农业发展的成熟对路、前景广阔的技术比较少,一些急需的技术出现空白,无法满足实践的需要;其次,现有的、成熟的低碳技术,由于推广应用不到位,没有起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作用,反而造成了发展低碳农业的“不经济”,影响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其三,相关技术规范和评价标准不完善,没有考虑到前后衔接的问题,比如,有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常常政出多门、前后不一,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低碳农业的发展。

3.5人力资本的障碍

与一般农业相比,发展低碳农业需要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或者说经过培训、具有一定知识的人力资本是发展低碳农业必须投入的前期成本之一。但在我国农村,目前的现状、劳动者的素质令人忧虑。首先,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留在农村的基本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农业劳动力呈现“老弱妇孺”化倾向,根本没有能力发展低碳农业;其次,与城镇居民相比,我国农村居民接受教育的年限普遍较短,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速度较慢,不利于低碳农业的发展;其三,农村的教育培训机构不健全,农民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的培训渠道和培训机会都不多,这也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影响低碳农业的发展。

4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

发展低碳农业,农民是主体、政府是主导、技术是关键,低碳农业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几乎都与这3个方面密切相关。所以,在推进低碳农业发展的问题上,任何思路的设计、对策建议的提出,都要充分考虑到这3个主要因素,综合协调,汇聚共识,使低碳农业真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4.1形成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绩考核导向低碳农业

能不能顺利发展,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而政府作用的充分发挥,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推动。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核心问题,即如何才能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并全力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最好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考核,把低碳农业的发展纳入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以考核机制的刚性转变保证低碳农业的发展。就目前来讲,政绩考核机制的转变,首先必须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形成的4种偏好,即:GDP偏好,以实现经济的片面增长为核心;投资偏好,以盲目扩大投资为动力;外资偏好,以超国民待遇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外贸偏好,以不计成本的出口创汇为功劳,把各级领导干部的注意力切实引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主题。其次,要加大“三农”问题,特别是农业的转型升级、农村的生态保护、农民的培训教育等事关农业长远发展问题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农业、发展农业。

4.2建立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比技术更重要,好的制度会促进创新,不好的制度则会遏制创新。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制度具有激励和约束功能。制度构成了社会的保护和激励结构,使人们对创新具有可以预见的期待,从而极大地激发整个社会的创新热情和创新积极性。就发展低碳农业而言,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关键是要通过激励与约束手段的运用,达到鼓励低碳发展、限制高碳发展的目的,从而有效地引导农业低碳化发展。比如,可以通过政策优惠、金融支持、生产补贴等各种措施,旗帜鲜明地对低碳发展予以鼓励和奖励。也可以通过生态补偿等手段,对高碳农业征收生态补偿费用,加大高碳农业的成本,通过经济利益的反差,引导各经济主体自觉走向低碳发展。

4.3完善支撑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

低碳农业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低碳技术是其最重要的支撑。所以,发展低碳农业就必须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通过技术创新、引进、吸收、消化等多种途径,关注低碳技术前沿,跟踪低碳技术趋势,尽快完善我国的低碳农业技术体系,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完善我国农业低碳技术体系,亟需解决以下问题:首先要加大对农业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确保农业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广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其次,要制定促进农业低碳技术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转让和使用予以税收方面的优惠;其三,要优先开发通用性强、使用范围广、经济效益高的低碳农业技术,比如种养殖清洁生产技术、农业固碳减排技术、农村新能源技术等。

低碳农业技术范文4

1低碳经济与现代低碳农业产生的背景和意义 1.1低碳经济与现代低碳农业产生的背景 进入21世纪,全球气候变暖与能源、粮食危机成为困扰世界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各国政府所相互角力的政治、经济“中心”工作。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背景下的调整与快速发展阶段。在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2007年9月8日,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并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以往的传统农业,化肥和农药扮演了重要角色,曾经为解决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化肥和农药的高能耗、高污染等不仅影响土壤的可持续发展性能,同时也带来了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过高,影响了食品安全并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人民的身体健康。更为重要的是化肥和农药的生产要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因而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耕地上大量使用化肥造成30%的碳排放,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因此,发展“低碳农业”必将成为“低碳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低碳经济与现代低碳农业产生的重要意义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农业的现代化不仅是改变农业和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出路,也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现代农业不仅要依靠科技创新与先进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而且更需要注重发展低碳农业,减少能源消耗,适应国家低碳经济转型的需要并做出重要贡献。低碳农业可以看作是对现有农业发展模式的一种升华,一种在农业生产、经营、消费过程中实现碳能源的低消耗、环境的低污染、温室气体的低排放,并同时获得最大社会收益的农业发展形式;其本质是节约型、安全型、健康型、效益型经济。低碳农业实质上就是在系统集成的前提下,通过内部自然性资源和外部各投入要素的优化组合,利用技术和制度创新,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系统的低投、高产、低碳、生态的整体目标。现代低碳农业要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环保、生态、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新道路,也是后现代农业的一种重要体现。 2现代低碳农业应具有的特点与功能 2.1现代低碳农业特点 现代低碳农业,做为三农的重要支撑,必然要在形式上与功能上,具有现代化农业与低碳要求相结合的特点和功能。现代低碳农业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是现代低碳农业要具有现代农业的创新特点。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即环保、高效、生态安全等特点。在技术上应体现先进性,在模式上具有创新性,能够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代低碳农业是自然生态系统光热资源利用最大化,外源性投入最优化,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开放性系统。二是现代低碳农业应是一个高固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高技术集成系统,发展的同时,注重与低碳、高效与能源消耗相结合,适应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总体需要。三是现代低碳农业是一个综合的生态安全型系统,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可能对环境与经济、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2.2现代低碳农业应具有控碳功能 所谓控碳功能,即要发挥碳汇的重要功能。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森林及其他植被亚生态系统、水生亚生态系统一样,农业的碳汇功能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实现的,绿色植物是吸收和固定大气中CO2的主要动力。吸收的这部分碳由植物以碳水化合物的形式储存下来,成为植物生物体的一部分,可以捕捉碳,而成为一种重要的碳汇形式。在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作用的同时,增加其它形式作用,如农业生态系统的景观空间,实现最大的绿色覆盖率是一条基本的途径。农业生态过程的碳排放途径多种多样。从农资准备使用,到作物生产,再到农产品形成与收获等等,在各个环节都会产生碳排放。一是以农业所需生产资料来看,生产种子与化肥将需要大量的电力、石油等能源的使用,而间接成为农业参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大户。二是农产品的加工、包装、流通过程也涉及大量能源消耗。三是动物特别是草食性反刍动物的饲养过程中,也会排放CH4等大量温室气体。第四,各类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如秸秆燃烧等,一直是政府和环境减排所关注的重点。可见,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都耗用能源,既是碳“源”,又是碳“汇”。因此,现代低碳农业,应着重增汇减排技术措施,加强农业土地整治等增加碳“汇”手段,减少各个环节的可能的碳排放源,使农业生产由碳“源“向碳“汇”转变,发挥整体的碳汇功能。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同时,满足低碳的现实需求。 3发展现代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 3.1资源短缺,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资源短缺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与耕地、水资源等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耕地资源流失严重,草地资源数量少、质量低,退化、酸化、沙化越来越严重;同时农业用水浪费现象严重,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只有40%,是发达国家的一半。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多年的掠夺式开发,导致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森林、草原退化现象严重;天然林面积减少,森林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下降,草地过度放牧,导致草地资源退化、沙化、碱化。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2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低 工业化发展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同时有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给环境污染带来了沉重压力,土地和水资源等受工业“三废”污染,镉、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使农产品的安全性受到威胁;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大幅增长,并导致严重的地下水资源污染;化肥、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的不合理使用,造成土、水的富营养化以及动植物的质量下降,因此我国农产品贸易经常受制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p#分页标题#e# 3.3基础设施落后,高新技术应用有限 我国长期以来实施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导致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够,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等基础设施发展落后,土地产出率低。我国现有的农业水利设施大多是20世纪50、60年代建造的,功能老化,配套设施不全,破坏严重,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低,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脆弱。 3.4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农业科技含量低,生产方式落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进步在农业产业增长中的贡献率低;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水平低,远落后于欧美、日韩等国家。作为现代农业实施的主体———农民,普遍存在科技知识少,文化水平不高等特点,农业科技人员的比例小,生产管理水平低等问题。尤其是近年来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大量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农业主要劳动力呈兼业化、老龄化、女性化的趋势,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4现代低碳农业发展方式的选择 4.1运用生态理论、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经济 现代循环农业必须遵循“4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可控化”的原则。生产环节的原料,有序循环,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循环”。现代循环农业通过科学研究、合理配置,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物质和能量,有效防控有害物质或不利因素进入循环链,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相协调,并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是实现低碳农业的最佳方式。通过建立“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机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实现农业生产的低资源消耗、低废弃物排放、高物质能量利用。发展循环农业是农业发展方式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必然要求和解决农业资源短缺与环境退化的现实选择。 4.2科技引领发展,完善低碳农业技术体系 用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来实现现代农业在发展模式上的转变。引领农业向高科技、集约化、低能源消耗方向发展。培养实用型农业科技人才,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贡献率。 4.3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开发有机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等新形式,使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向农业深度与广度方向发展,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统一协调,大力开发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以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4.4推广清洁能源,构建友好型生态系统 综合利用农业剩余物,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和推广使用新能源。以新型清洁,低能耗资源利用技术替代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技术发展方式,推广太阳能和沼气技术等新型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在各个环节注重减排增汇技术手段的应用,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实现增汇低碳的要求,构建低碳、和谐的生态系统。 4.5转变耕作方式,应用现代农业管理技术 要从农业基础农事操作,配套技术应用,良种良法结合等技术手段入手,综合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发挥现代农业碳汇功能。寻求高产、优质、生态、高效与低碳的有效结合,全面提升现代低碳农业的可持续生产能力与水平。具体措施如实施保护性耕作,改进作物品种,有机和无机肥管理,采用合理的轮作方式等。 4.6拓宽发展途径,实现低碳农业综合发展 以农业森林碳汇为例,种植或生长在草场或农田周围的成片或不成片的特殊森林,如果树、防护林、薪材林等,它们也是农业碳汇的组成部分。构建以基本农田为核心的生态圈,与生物技术,病虫害防治等结合,提高其碳汇效应。要维护和完善现有的湿地,防止破坏性开发,真正发挥境内水系和水库湿地的碳汇作用。实施施肥新技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精准农业施肥技术等。重视与养殖相关的减排技术,如反刍动物的碳排放远远高于非反刍动物,因此开发优良品种减排,优化饲养管理技术减排。研究和改进秸秆青贮和氨化技术等成为一种必然需要。 4.7完善制度建设,提高民众广泛参与积极性 在制度层面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立农业布局调整机制,在保证粮食安全前提下,必须实行种养殖有机结合,进行结构调整,这显然需要在政府引导下统一调整。建立农业清洁生产与生态补偿机制,在经济上提高农民生产方式转变的积极性。未来的低碳农业,是一种高技术、高标准的行业,可以考虑建立农业准入机制,对发展精品农业、精准农业、有机农业、特色农业实行资格准入,并享受土地、经济、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大力依靠科技进步,在发展和使用本国低碳经济技术的同时,学习、借鉴、引进新技术。引导民众广泛参与。低碳经济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选择,也是一种社会选择。生活方式和习惯将给未来排放带来相当的影响,因此应该鼓励民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在碳市场上为现代农业争取更多份额。

低碳农业技术范文5

关键词:低碳农业;影响因素;路径

当前,我国积极地发展低碳农业,旨在减少碳排放,提高环境保护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维护粮食安全等。不过,发展低碳农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农民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积极性不高,低碳农业基础设施不完,低碳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不高等。若是不能够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就容易影响农业发展。基于此,要开阔低碳农业发展思路,构建科学的低碳农业发展方案,以便指导低碳农业,促进低碳农业发展。

一、低碳农业与低碳经济的概述

(一)低碳农业

低碳农业主要是指在整个农业生产生活中尽最大化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保障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当今,低碳农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需要高度地重视低碳农业,为低碳农业发展、推广等提供有效的支持。

(二)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主要指的是通过利用新技术、新能源、新生产方式、新发展手段等发展得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经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更加注重发展低碳经济,希望提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造福子孙后代。

二、推动低碳农业经济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

发展低碳农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收益水平,保证社会经济发展效益。低碳农业对比于传统农业更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激发社会经济发展活力,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我国应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确保经济发展质量。

(二)有助于保护社会环境

过去主要通过施化肥、打农药的方式进行种植管理,达到提高粮食量产量的目的,但是这种发展方式容易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等,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在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后,可以减少水土污染。所以说,发展低碳农业有助于保护社会环境。

(三)有助于维护粮食安全

当今,世界面临一定的粮食危机。基于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国际关系的变化,使得我国在进口国外粮食方面存在限制,不利于满足人民对粮食的需求。当前,我国有必要发展低碳农业,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加大粮食产量,解决粮食危机,维护粮食安全。

三、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

(一)农业生产生活污染严重

一方面,农药、化肥使用不合理。随着社会发展,我国提倡发展低碳经济,希望农民改善农业发展方式。然而,农业发展方式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大部分农民会通过施肥的方式使水果、蔬菜等茁壮成长,而在所种植的水果、蔬菜等发生病虫害时,会通过打农药的方式,治理病虫害,更是有些农民会用高浓度的农药治理病虫害,这无疑更会加剧土地污染。少部分农民才会通过施有机肥、物理治理病虫害的方式进行农业管理。总体来看,农业土地污染相对严重。耕地资源是有限的,并且土地污染治理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十分阻碍了业发展。另一方面,农业废弃物处理不科学。在种植果蔬时,农民会使用塑料薄膜,给果蔬保温,保证果蔬成长。农民因不注重回收、处理塑料薄膜,而使农业产生了污染。比如,有的农民不注重在果蔬不需要保温措施时回收塑料薄膜;有的农民指出已经用过的塑料薄膜利用价值不大了,所以会通过焚烧、掩埋的方式,处理塑料薄膜。

(二)农民收益低导致动力不足

一般而言,农业生产所获得的收入远比不上进工厂打工、去城市寻找工作等获得的收入多。加之,农业生产对比于为他人打工面临的事项要多。比如,在打工时,只需按部就班的完成自己工作任务即可,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而从事农业生产需要考虑节气、季节、降水等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还需要治理病虫害、灌溉农作物等。为获得客观的收入,要关注市场动态,了解农作物价格,进而改变农作物种植策略。此外,外界自然天气的变化容易造成农作物减产。由此可见,从事农作物生产面临的风险大,也不容易提升农民经济收入水平。低碳农业是一种有助于农业发展,保证农民获得良好的收益的农业形式。不过,农民会因低碳农业发展难度大、投入多、见效慢等,而不愿意以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指导农业生产种植等多项工作。

(三)低碳农业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低碳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低碳农业的基础,为提升低碳农业发展水平,就需要完善低碳农业基础设施。从目前现状来看,低碳农业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低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一些地区可应用大型农业机械设备,推动农业生产运转工作,而一些地区缺乏大型农业机械设备,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这些地区的农民往往通过人力收割、种植等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节水灌溉设施水平低。通过健全节水灌溉设施,有助于节约水源,保障灌溉水平。然而,一些地区没有建设节水灌溉设施,存在严重地大水漫灌的问题,极大地浪费水源。

(四)低碳农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在不断提高低碳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的情况下,才可以更好地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动力。目前,低碳农业技术水平并不高。主要表现在,低碳农业技术种类少,低碳农业技术不够先进,的缺乏配套技术政策支持等。在这种情况之下,农民就不容易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升自身农业生产收入水平,并且会使得低碳农业陷入停滞不前的发展状态。

四、低碳农业发展路径探究

(一)创新农业生产生活方式

1.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在现代社会下,应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展低碳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施肥方面:可以使用农作物秸秆转化技术,将秸秆转化为肥料,鼓励农民使用这种肥料。在这种情况之下,就可以减少化肥对土壤的伤害,提高土地资源保护水平。发展现代农业:了解农村发展情况、发展资源,打造特色观光农业,构建现代化农业,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2.推广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低碳经济的提出,我国有必要推广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加大沼气建设。沼气属于一种清洁资源,可用于做饭,而建设沼气池还可以将农作物秸秆和农户畜、禽等粪便等转化成绿色有机大肥料,对于改善土壤质量,促进农作物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需要投入资金支持沼气池建设。开展宣传工作。使用农药容易造成水土污染问题。政府需要开展农药使用危害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农药使用的危害。与此同时,要宣传科学使用农药的方法、注意事项,确保农民合理使用农药治理病虫害。

(二)激发农民参与低碳农业的热情

为带动农民参与低碳农业的积极性,改善农民农业生产观念,就需要完善低碳农业发展的考核机制。完善低碳农业补贴机制。低碳农业对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益等局域重要价值。但是发展低碳农业所需要的资金量大,这是导致农民对低碳农业望而却步的一项原因。为解决农民资金问题,可以完善低碳农业补贴机制,对于发展低碳农业的农民进行补贴。同时要打造优质工作队伍,确保低碳农业补贴机制的持续性推进,保证农民享受低碳农带来的好处。构建考核机制。将村两委在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低碳经济推广、低碳农业经济补贴工作落实情况等作为考核指标,督促村两委落实工作,。而村委会则需要为农民介绍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并给予他们合理的补贴,激发农民参与低碳农业的热情。在村两委超出考核指标后,就可以对其进行奖励。

(三)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

为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支持低碳农业发展,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一方面,加大对农业生产设备的投入力度。了解不同地区农业生产设备投入情况,针对缺乏农业生产设备的地区,开展农业生产设备投入工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用以改善当前的农村灌溉方式。成立专项资金,支持农村灌溉,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比如,建设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滴灌、涌泉灌等灌溉基础设施,节约水源,增强水资源利用率。

(四)提高低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1.提高农业科研能力

农业企业、民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为提升低碳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激发农业发展活动,就需要增强这些机构、院校的科研能力。比如,可以建立科研低碳农业科技资金支持项目,鼓励他们参与科学研究工作。与此同时,政府可以组织低碳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并从这些机构、院校选拔优秀的人员,进而开展培训活动。

2.寻求多层次科技交流

为增强低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必要寻找多层次科技交流,激发低碳农业科技创新灵感。寻求多层次科技交流涉及的工作事项如下所述,举办低碳农业科技交流活动,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以及科研人士等沟通、交流低碳农业科技创新方法、思路等。此外,可以积极低于在低碳农业科技水平高的国家,交流科技研发手段,并借鉴其科技研发经验,根据我国低碳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发展需求等,优化低碳科技研发工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便提高社会发展水平。低碳农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国要主动地推进低碳农业发展,改善农业发展现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由于低碳农业科技支撑着低碳农业发展,政府需要极加大低碳农业科技研发力度,开发新技术,从而确保农民顺利开展农业种植、生产等多项活动。

参考文献:

[1]旷爱萍,胡超.因子分析与熵值法下广西低碳农业发展质量综合评价[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15(03):61-69.

[2]师帅,荆宇,翟涛.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低碳农业发展的作用及实施路径研究[J].行政论坛,2021,28(01):139-144.

[3]邓悦,崔瑜,卢玮楠,赵敏娟.市域尺度下中国农业低碳发展水平空间异质性及影响因素———来自种植业的检验[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1,30(01):147-159.

[4]莫桂烈.农业低碳化: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探索———以桂林市为例[J].新农业,2020(13):66-69.

[5]王心宇,彭馨怡,骆美婷,张艺娇,戴小文.经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型现代低碳农业发展研究———以成都平原地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04):134-142.

[6]朱海华.浙江水稻主产区农户低碳生产行为调查———以化肥施用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04):69-72+75.

[7]田永.低碳“三农”与碳交易抵消机制的关联性研究———基于碳交易驱动乡村振兴低碳化发展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9(08):46-51.

低碳农业技术范文6

要:针对天津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在调研的基础上,探索天津低碳农业发展的途径,并提出对策建议。其中,天津低碳农业发展,可以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发展循环农业、发展现代林业、利用可再生能源等4种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低碳农业;发展路径;对策研究;天津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1.014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ianjin Low Carbon Agriculture

QIN Jing, JIA Feng-ling

(Rural Economy and Zoning Institute of Tianjin,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al problems of Tianjin low carbo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athway of the low carbo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was discussed and targete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on the basis of Tianjin low carbon agriculture investigation. Among them, Tianjin low carbo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could be achieved by eco-tourism agriculture, circular agriculture, modern forestry, and 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 four ways.

Key words: low carbo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ath; countermeasures study; Tianjin

低碳农业是一种通过产业转型、技术改进、新能源利用、制度创新等手段,降低农业系统的碳源,扩大碳汇效应,以温室气体减排为核心的新型综合农业形态。低碳农业走向的是降低对能源的依赖,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道路[1-3]。如果用低碳经济的内涵衡量,低碳农业可以说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高碳农业)的生物多样性农业。其特征可以概括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即人们生存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4]。“十二五”期间,天津市启动实施低碳城市试点建设,低碳消费理念和行为方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部分[5]。在此背景下,低碳农业潜力巨大,应用前景也非常广阔。

1

天津低碳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天津地理环境独特,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农村经济发达。经过多年的发展摸索,积累了国内外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宝贵经验,农业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发展农业的现代生产经营方式得到较大提升。但由于城市化、人口压力、传统农业耕作方式惯性等因素,天津农业发展仍具有高碳特征。2005—2010年间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年均增长率为2.67%。2010年天津全市耕地化肥施用量为25.54万t,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为640.42 kg·hm-2,比发达国家的警戒线225 kg·hm-2,高出1倍多;全市农药使用总量从2001年的3 605 t增加到2010年的3 721 t,单位面积的农药使用量从2001年的8.49 kg·hm-2,增加到2010年的9.33 kg·hm-2,;农膜的使用量也在不断增加,2000年天津市农膜使用总量为8 738 t,到2010年农膜使用量增加到12 009 t。

目前,天津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相对欠缺。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比,林木覆盖率增长缓慢,林业建设体系尚有待完善。另外,以植物秸秆、禽畜粪便等为主的农业废弃物是制约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喉结所在。通过对宝坻大口屯镇及宁河潘庄镇的部分村庄走访调研访谈发现,虽然天津在塑料大棚、地膜覆盖、日光温室等循环农业方面取得了较快的进展,但目前对农业区县的农业节能减排所产生的问题及其所暗含的潜力仍然重视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规模化程度较低,农民群众的低碳农业意识较为薄弱;种植业能源浪费较为突出,养殖业污染需要治理的空间有限;农业废弃物治理问题尚待深入研究等等。这些现象从更深层次反映了低碳农业的相关研究滞后、低碳技术边缘化及低碳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等问题。

2

天津低碳农业发展途径

结合低碳农业特征及低碳农业发展现状,探索天津低碳农业的发展途径如图1所示。

2.1

探索多样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

多元化农业发展模式是低碳农业发展的核心元素和载体之一,其节能减排对低碳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天津都市农业特点,走低碳发展道路,可将天津农业区县大致可分为四种农业发展区:环城农业区、滨海农业区、远郊农业区和蓟县农业区;通过多样化的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促进天津展低碳农业“多快好省”地发展。

2.1.1

东丽、西青、津南、北辰环城农业区

该区应依托花卉、沙窝萝卜、食用菌、观赏鱼、小站稻、特色蔬菜和优质果品等产品资源,通过市民农事参与、休闲度假娱乐和乡村民俗文化等低碳消费模式重点发展低碳旅游,提高旅游体验质量。

2.1.2

塘沽、汉沽、大港滨海农业区

该区应依托特殊的海洋资源条件、特色鲜明的农渔产品条件以及良好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重点发展低碳农业技术创新模式,通过科技示范为主实施低碳试点示范工程,加快研制更高燃效的旅游交通工具,使用清洁能源,采用低碳或者零碳能源代替高碳能源等;旅游企业要通过转让机制和市场化运作同发达国家进行技术转让。

2.1.3

静海、武清、宝坻、宁河远郊农业区

该区应进一步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和农村传统文化优势,依托湿地、林地、农田、地热等特殊资源,重点发展低碳观光模式,鼓励旅游者以共乘方式出游,旅游景区环保旅游观光车碳减量计数器等。

2.1.4

蓟县农业区

该区应以低碳农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开发低碳旅游产品,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努力提升水平和档次,以农家生活体验和生态旅游观光为主要发展模式,深挖文化内涵,完善公共设施,着力提升低碳品质。

2.2

针对种植业和畜牧业强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农业部门区划类型包括种植业区划、养殖业区划、渔业区划等,这类区划为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从此为切入点,天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废弃物利用,必须重点抓好种植业和畜牧业的转型发展。

2.2.1

发展现代种植业

首先,减少化石能源使用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护农田土壤和提高农产品质量,进而大幅度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其次,满足小康生活需要,减轻环境污染。再次,提高种植经济效益。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价格促使农民增收,进一步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最后,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差异,扩大农业的地域分工。

2.2.2

发展现代畜牧业

直接来自于牛和猪的甲烷排放是温室气体甲烷的重大来源。有关资料表明,全球18%左右的温室气体来源于畜牧业[6]。畜牧业在天津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按照发展低碳农业的要求,天津畜牧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式。首先,提升产品质量。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消费的选择性越来越强,更加关注绿色和有机等健康标准。为此,要大力发展不用有害添加剂的绿色畜产品。其次,扩大沼气利用。鉴于畜禽粪便排放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之一,要大力利用畜禽粪便发展沼气。一方面可以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另一方面通过替代薪柴和化石能源,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最后,推动规模养殖。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推广先进养殖技术和集约开发利用沼气。

2.2.3

发展低碳农业必须提高对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率,实现“变废为宝”的跨越性转变[7-8]

首先,开展周密系统的调查研究,要弄清全市各区县各类农作物废弃物及畜禽粪便的数量,市相关部门要把发展循环经济、再生利用农业废弃物摆上重要日程,明确有关部门的责任,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深刻认识各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价值。其次,结合市不同区县农作物废弃物的种类特点,因地制宜地展开循环经济、废弃物再利用的试点工作,探索循环利用的途径。再次,以农业园区为载体,加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推广力度。最后,在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区县,加大牲畜或畜禽的排泄物及畜栏垫料等肥料化、能源化的推广力度。

2.3

增大林业碳汇能力

现代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与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对于实现生物圈稳定和繁荣意义重大。针对天津森林生态体系的现状,今后应通过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林木覆盖率,增加林业碳汇。

2.3.1

加强现有森林保护

加强对蓟县山区现有森林保护和工程区管护,建立稳定的护林队伍;加强森林防火防御体系和林业病虫害预防体系建设;对低效林和灌木林进行健康和近自然经营,并补植改造;优化林木种苗建设,重点培育适合天津自然条件的抗性强、耐盐碱树种。通过对现有林地科学管护,提高林业碳汇能力[6]。

2.3.2

实施路网绿化工程

以公路、铁路、河流为骨架,开展绿色通道建设,实施高速公路、河流两侧、农田林网、城市周边及村镇绿化建设工程。

2.3.3

以富民产业推动林业建设,优化总体布局

以林农富裕为目标,让农民参与碳汇林业建设。根据区域特色,积极优化林业总体布局。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在平原农区实施农田林网和用材林、经济林建设;在北部山区实施水源涵养林建设;在西北部实施防风固沙林建设;在东部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在各类风景区、小城镇及村庄等实施片林建设。在全市形成“三网、三带、四区、多片”的林业总体格局。

2.4

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低碳”农业

推动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建立低碳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根据天津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具体情况,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以农村和农业为载体,天津低碳经济下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按照地域可划分为农村居民居住区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农业园区可再生能源利用进行探讨[9]。

2.4.1

农村居民居住区可再生能源利用

农村用能主要以电和燃气为主,随着天津程式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生活水平和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地提高,农村机动车拥有量越老越多,因此,农村用柴油量也越来越高。而电、燃气、柴油均可以通过可再生能源得到。根据各乡镇各类可再生能源资源现,以低碳小城镇示范、低碳社区示范、低碳型宜居示范村建设为试点,大力开发利用农村现有的可再生能源。

2.4.2

农业园区可再生能源利用

农业园区的主体是农业企业,能源利用以电能为主。天津农业园区中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其中生物质能主要来源于工人产生的生活垃圾[10-11]。因此,首先,可利用各种现有的生物质能规模化生产固体燃料、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发电等。其次,还可以利用风能和水能发电。最后,太阳能既可以用来发展日光温室,也可以通过光电转换和光热转换成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灯用于农业生产。

3

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天津低碳农业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以获取政府的财政支持和低碳技术政策的支持以及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保证,更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主动参与,在农业生产中采取具体措施,以保证低碳农业发展的顺利进行。

3.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政府应该基于低碳农业的多功能属性和其产出价值的综合多元性来提供保护和支持的措施,给予资金、法规及政策上的支持,促使低碳农业进入良性发展。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和扶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企业资金等参与低碳农业开发建设,努力拓宽投资渠道,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实现天津农业产业的更新换代和升级调整,促进天津都市型低碳农业的发展。

3.2

完善低碳农业技术体系,加强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低碳技术及其研究、开发、应用的能力体系,不仅是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彰显低碳竞争力水平的关键[12]。天津现代农业较为发达,结合低碳农业发展现状,在低碳农业方面,应更加注重通过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天津低碳农业技术体系应着重从“加强生态综合防控技术、推广有机农业技术、生物质能转化技术、实施垄作免耕技术、覆膜节水灌溉技术、低产田高燥技术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几个方面构建。

3.3

实施低碳科技人才开发机制,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科技人才的培养经费应向低碳人才的培养倾向,加强低碳科技人才的继续教育。要合理有效地使用低碳科技人才,开发他们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优势。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正确评价、聘用创新型科技人才,激励其不断创新[13]。

3.4

大力宣传低碳农业,推广低碳农产品

低碳农业不仅是唤起民众的关注和积极参与,引导消费者对低碳农产品消费支持是低碳农业长久发展的基础。此外,低碳农业是一个新兴的农业种植模式和技术体系,对于广大的农民而言,需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农业思维,搭建便捷的服务平台,宣传推广农业技术及绿色产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低碳农业意识。在实践中,天津应注重“三个始终坚持”,集中多方力量,采取多种模式,搭建低碳农业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低碳农产品的普及。

参考文献:

[1] 梁青青,田敏. 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现状研究[J]. 农业经济,2012(1):50-51.

[2] 闫玲.低碳经济与中国农业发展展望[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72):83-85,93.

[3] 刘玉晓,何学良,李春媛,等.浅议低碳农业在中国的发展[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6):123-124,127.

[4] 杨立志. 浅谈发展低碳农业的意义与策略[J].农民致富之友,2010(11):62.

[5] 今晚网-今晚报. 天津确定低碳城市试点建设“日程表”分三步实施[EB/OL]. [2012-04-06]..

[6] 漆先望,张宁俊,温静,等. 低碳经济时代的四川产业发展战略[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7]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天津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12-03-22] http:///tjep/ConInfoParticular.jsp?id=30790.

[8] ,王文杰.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开发前景[J].天津农业科学,2009,15(3):46-49.

[9] 贾凤伶,刘应宗. 低碳经济下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研究[J].中国农机化,2012(1):75-79.

[10] 王爱军,张燕,张小桃,等.河南省农业生物质资源能源利用潜力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2(7):76-79.

[11] 董照锋,张乐,祁东光,等.商洛市农村生活用能现状及农村能源发展方向探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6):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