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循环经济范例

低碳循环经济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1

(一)低碳生活

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life)”。就是尽量减少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对于普通人来说,低碳生活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成为人们推进潮流的新方式。它给我们提出的是一个愿不愿意和大家共创造低碳生活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要注意节电、节气、熄灯一小时……从这些点滴做起。除了植树,还有人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坚持爬楼梯,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烦。“低碳生活”的提出反映出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其他的一些环境问题让人类对自身所生活的环境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所以“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低碳生活的出现不仅告诉人们,你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你可以怎么做。

(二)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环经济的定义,国内外文献有多种说法,国内最早由刘庆山于1994年开始使用,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目前,最权威、简洁的定义普遍认同2009年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的提法:“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是综合反映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典型经济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二、我国经济发展与循环经济和低碳生活之间的矛盾

(一)存在的问题

对于我国而言,由于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CO₂排放强度也相对较高。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超过2/3,这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格局大不相同。有数据表明,我国能源消费的CO₂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中国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能源需求和消费增加,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目前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非常明显:我国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能源需求也在快速增长阶段,“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难以回避;“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高碳”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我国能源是以煤为主的“高碳”结构,国内优质能源不足,能源结构不利于节能;我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又加重了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国内工业化比重不平衡,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比较大;我国经济南“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我国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绩效考核体系以及执法监管体系仍很不完善,在体制、政策、法规方面有待进一步健全。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进入低碳时代的途径

发展中国家的排放空间已被严重挤占,必须探索新型的可循环的低碳发展的道路。发达国家历史,目前和未来相当长时期的高人均排放已经和持续过多地占用全球碳排放空间,全球已失去了按公平原则分配碳排放空间的机会。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沿袭发达国家以高能源消费为支撑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必须探索低碳发展之路。对中国来讲,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提供很好的机会来实现经济结构转变,促进低能耗、高附加值行业发展。尽管目前我国进行二氧化碳绝对减排还不符合现实国情,但是结合国内的能源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和土地利用政策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减缓排放的效果及需求,实现国内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应通过以下途径:一是投资于新能源、洁净能源等能源基础设施等形成资本积累,通过资本增长率提高来促使产出增长率提高;二是新增投资于低碳能源技术促进新知识、新技能的产生,并外溢到其他经济部门,推动技术进步,从而产生内生增长;三是新增投资到低碳产业部门,往往会形成新的就业,于是通过劳动增长促进经济增长;四是新增投资用于改善碳排放产生的经济效益,通过碳生产力提高以促进经济增长并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低碳发展将成为中国应对两个全球危机的必然选择。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日益紧迫的形势下,我国应把低碳发展作为推动能源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全球气候关系的核心战略选择,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三、发展循环经济与进入低碳生活的对策

(一)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替代能源与可在生能源

循环经济与低碳生活的实现都需要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近期,我国已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重点,国务院下发了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明确了近期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焦炭、造纸、制革、印染等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具体目标任务,以优化能源结构。在中期要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推进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碳收集与埋存技术的应用;更长远看,建立以可再生能源、沾净煤、先进核能等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除了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外,还必须加快开发清洁的替代能源,尤其是战略性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向“低碳富氢”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应减少地下含碳能源的开采,大力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地热能等新能源。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2

[关键词]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

1引言

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是经济发展的典范,其特征是资源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以及与环境的和谐。循环经济强调需要促进经济活动,以形成“资源—产品—可再生资源”反馈过程。资源循环经济的特点是低采矿、高利用率、低排放、减少废物排放,以及在这个持续的经济周期中合理和可持续地使用所有材料和能源。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的特点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建立以低能耗和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工业体系。低碳能源系统是指通过开发清洁能源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而不是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低碳技术包括洁净煤技术(IGCC)和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低碳工业系统包括火电减少、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在当前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欧洲和美国的发达国家正在积极推动以高效率和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积极推进“低碳技术”,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抢占低碳产业经济的制高点。世界上悄然开始了低碳经济的斗争。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是在背景中,基本目标、发展要求、动机等实际上是彼此接近的。从根本上说,都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以能源高利用、温室气体低排放的形式发展,从而实现绿色、可持续地发展。资源循环型经济和低碳经济侧重与经济、生态两个方面来处理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绿色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问题。

2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产力水平低。中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国一直以实现经济建设为中心目标,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存在一定的冲突。我国为了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所以第一生产要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则需要消耗许多自然资源,所以对环境有相当大的破坏。第二,众多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庞大的人口基数就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中国人在食物、衣服、住房和交通方面所需要消耗的资源是其他国家的数倍。这时对环境的要求就极其高了,因为人们需要从自然中获取对应的资源,从而才能生存。但是如果获取资源的方法不正确或者极端,也将会成为对自然环境的一种巨大的伤害。所以人口基数大与自然资源不足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矛盾冲突点之一。第三,第一、二、三产业相比较国外发达国家,时间较短,所以考察衡量方式过于传统,缺少创新,这对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我国积极号召企业要发展低碳经济与资源循环型经济,由于我国并没有因此提出并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所以这并没有受到企业的重视和响应。但是由于我国对经济的发展有着严格的指标,所以绝大多数企业依旧是大力地发展传统行业经济,从而能够获得更好的考核成绩。对于目前来说,我国对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还只是口头上的提出,切实执行还需一定时间的等待。我国部分企业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污染环境的代价上的,所以国家在号召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第四,技术要求高。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需要科学技术,只有科学技术不断地创新,应用于不同产业的生产制造之中,不断提高企业本身的技术生产,最终达到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促进低碳循环经济链条的形成。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是谁也不可以否认的地方。但是,对于目前来说,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发展技术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无法从技术上保障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实现,所以整个发展过程依然比较缓慢,导致很多企业或者个人都丧失了信心第五,没有完整的发展计划以及制度。一个国家想要促进经济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周期,其中也不缺乏多次阵痛,并且需要很多代人的努力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国家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发展。同理可得,我国想要发展低碳经济与资源循环型经济也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这需要政府制定合理完善的发展制度,并且对于相关的发展策略进行有效地指引。然而,根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没有完整地发展计划以及发展制度。我国在促进低碳经济与资源循环型经济方面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因为没有法律约束力,许多企业都忽略了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为了自己的利益,仍然采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虽然有些系统现在表现出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优势,政府出台了一些鼓励政策,这些政策的激励实际上是由企业通过传统经济产生自己。与利益相比,它实际上是非常小的,所以很多企业宁愿放弃这些政策仍然使用粗糙和传统的方法来制作,都不愿意失去自己的利益。第六,绝大多数人对于循环经济以及低碳经济意识的淡薄。循环经济想要得到大力的发展,这需要消费者的配合。消费者如果偏向于使用一些节能环保的产品,那么企业自然而然地就会去发展有前景的循环产业和低碳产业了。但有些遗憾的是,我国目前的消费者循环与低碳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所以我国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较为困难。

3促进我国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式

第一,政府主导。首先,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政府在经济运行体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政府应该引入一些更令人鼓舞的政策,以前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政策对于商业决策者来说太小了。只要有一定的利益,企业会心甘情愿地去配合政府的政策,去改进企业原有的生产技术,从而政府可以更加快地渡过整个经济转变的“阵痛期”。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政府和企业也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发展才能够更加持久。政府在制定政策的同时,也可以多借鉴其他国家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经验,但需注意的是,政府在借鉴的基础上,要结合我国国情,从而提出适合我国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例如,我国需要建立相关的监督部门,来促进各个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有了监督部门,可以使那些在生产过程中不合格的企业,如对于一些高能耗或者是高污染的企业采取一定的整顿措施,如果不整改,则受到处罚或者收重税的方式制约其发展;对于低碳绿色的产业发展要提供政策和资金保证,政府应该引进大量科技人才,发展各行业的科技力量,同时多多支持各高校的科学实验,鼓励学生们勇于创新、敢于创造。只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才足以支撑我国科研事业的不断发展,从而有利于我国循环产业和低碳产业的发展,促使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快速增长。最后,政府应该做好宣传工作,广泛地宣传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优势,从而提高公众的责任意识。第二,企业积极配合。首先,企业先要树立起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企业作为经济中的微观主体,在经济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企业在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还要注重自身对社会效益的作用,这将有助于在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中制定“减少,再利用,再循环”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原则。企业不应该只负责自己的产品生产,还应该多关注产品在后续包装的销售过程,尽可能做到产品后续残余包装之类的回收再利用。例如,德国的饮料瓶子买的时候都是有押金的,里面的饮料喝完之后,拿到超市的回收站,放进去之后,就可以拿到一个条子,之后就可以在超市中消费,在最后结账的时候,进行抵押。当然这也只是其中可以采用的一种方法,企业在产品后期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配合政府政策,积极向推进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产业转变,同时也可以塑造优秀的企业形象,为企业本身赢得了声誉。第三,个人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是产品生产销售的最终目的,所以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下所产生的产品的发展离不开我国群众的支持和配合。消费者对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下的产品的理解和支持是我国推动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缺少公众支持的产业经济注定是不可能长久的。一方面,公众参与也是履行资源保护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为全社会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于公众而言,目前市场上的各种行为都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相悖。因此,如果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公众所倡导的,最重要的是改变公众的消费观念。鼓励他们选择回收行业和低碳经济的产品,使这种绿色消费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流消费方向。但是消费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通过各种媒体,公众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教育和引导,形成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节约资源,绿色消费和废弃包装材料得到重用,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公众努力营造全社会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第四,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发展成为环境友好型经济。要加强对企业和公众的宣传工作,使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公众接受这一观念后,更好地促进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地方和中央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统筹规划地方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在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碳排放和环境影响以及资源消耗是经济发展的目标。目前,中国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10%、50%和40%。与传统的产业结构模式相比,中国的产业结构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甚至达到70%以上。因此,中国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使中国成为服务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管理密集型国家,使服务业成为中国GDP的主要推动力。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在工业发展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特别严重。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的第一、二、三产业,提高这些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中国提出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我国出台的鼓励性政策促使第三产业发展,使其成为我国GDP增长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论

建设和谐社会是每一个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但是和谐包括的不只是人与人之间,它也包括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使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毕竟这是对双方的有利的一种发展方式,人类可以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文章在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当前循环经济发展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所产生的问题,并作出了一定的解释。以下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回答,并根据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不同社会角色,进行了相应的社会分析。社会中有哪些不同的责任,政府是企业和个人应该有一个促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参考方法。总之,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低碳化规范,低碳化也是实现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强新能源开发利用,推动现有能源产业技术改造,建立全民共识,是促进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龚苗苗.我国绿色包装产业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视角[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8,11(4):9-12.

[2]王美多,陈伟.绿色经济视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新论[J].现代经济信息,2018(17):13-14.

[3]陈茹.绿色经济理论下的我国低碳经济创新发展途径[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3(3):55-57.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3

[关键词]资源紧缺;低碳经济;烟台市蓬莱区;循环经济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在经济方面取得的进展是有目共睹的,究其根本,是因为蓬莱区是没有盲目追求经济数字,而是将目标放在了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之上,并在实践中坚持这两种经济理念,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仅促进了本区经济发展,而且在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方面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因此探究蓬莱区经济发展的启示,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明晰两种经济内涵,全员思想统一

在经济发展浪潮中,蓬莱区采取多种举措,让政府人员和普通群众都明晰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两种经济的内涵,并促使其认识到发展两种经济所带来的长远效益,进而达到全员思想统一。这两种经济在本质上而言是相同的,都是借助科学技术,在制度和政策的指导下,将投入多、耗能高、污染严重的经济模式转变为投入少、耗能少、轻污染,但是效益高的具有生态、环保意义的经济模式,从而让整个社会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进。但是两种经济在概念与侧重点方面也切实存在不同。低碳经济是通过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及开发使用清洁能源的方式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其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低碳经济理念的产生,是基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情况。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是针对现实问题所提出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只有城市内自上至下在思想上保持统一,才能在实践中做到劲往一处使,这也是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的思想基础。

2把握重点,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对蓬莱区主要生产能源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蓬莱区开发了许多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等。滨海城市具有天然的风能优势,蓬莱区大力开发风电项目,并相继引进了许多大型的风电项目,如华润风力发电,每年的产电量高达2亿度,进而能够减少1万吨煤炭的使用。同时,蓬莱区还发展了生物质能,以鸡粪为原料的沼气工程,一年能够消耗掉18万吨的鸡粪,并能够产生2200万度电。除此以外,以秸秆、禽畜粪便为原料,在农村地区还建设了近一万个沼气池,年产电80多万度,可供农村日常用电,并能节省煤炭8千吨。

3打造循环农业,促进生物质产业发展

众所周知,蓬莱区是我国重要的葡萄产地,且当地的禽畜养殖业发展较好。以蓬莱区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开创出一条具有蓬莱特色的循环生态农业道路。具体而言,在葡萄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葡萄籽,可以用其制作禽畜饲料,禽畜的粪便在发酵后,则能够为沼气发电提供支持,变废为宝,沼气池产生的沼渣和沼液,则可以用于农业种植,为葡萄种植和生长提供养分。因此三方成为一个循环的闭路,实现了资源的精细化循环化利用模式。循环经济发生,其核心有两点:一是资源的高利用率;二是循环利用,形成一种减量投入、循环利用的生产模式。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益。从蓬莱区的历程可以看出,城市构建了一条资源—商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产业模式,在废物利用原则下,蓬莱区某公司打造了“鸡—肥—沼—电”的循环生态模式,在实现公司经济追求的基础上,保证了社会与生态两者的效益,实现了三方共赢。该公司属于食品公司,因此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水,且冲刷鸡舍时还会产生大量的稀鸡粪,鉴于此,该公司以沼气为纽带,率先使用了生态工程技术,花费500万元,建设了一个大型沼气工程和一个自主电力发电工程,每日能够发电约4000度,为公司节约电费180万元。同时,沼气池产生的沼渣也得到充分利用,成为农业种植的肥料之一。

4始终坚持做好减排工作

全球气候变暖,改变了人们的思想,也是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概念产生的源头,为了达到节能减排目标,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为行业树立榜样,蓬莱区民和牧业有限公司一马当先,与世界银行签订了减排协议,承诺每一年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减少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此外,蓬莱区企业还根据自身实况,建设开发了废水处理———中水回用工程,为“节水减排”做出重要贡献,截至2019年12月,蓬莱区生产领域的重复用水率达到72%。

5鼓励支持发展两种经济的企业

民和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是蓬莱区内的大型企业之一,企业集饲料生产、销售、养殖、加工、葡萄种植为一体,曾在2003年跻身亚洲地区家禽企业50强,也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标杆。该企业下公有31个孵蛋、养鸡场,包括29个不同类型的分厂,如饲料加工分厂、食品加工分厂,每年能为市场提供鸡肉4万多吨,自己能够产生10万吨的有机肥,产生沼气100万平方立米,该企业还曾获得部级绿色食品认证。当前,该企业每天产鸡粪约500吨,传统的鸡粪处理方法是将其售出,卖给农民。在两种经济理念下,在2007年,该企业开始筹备建设鸡粪沼气池,投入了7000万元,在2008年建设成一个国内最大的以鸡粪为主要原料的沼气发电工程。这对企业而言,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为蓬莱区的生态发展做出了贡献,更为重要的是大大延长了企业的产业链,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6将产业结构调整放在首位

蓬莱区不仅是著名的葡萄产地,还是蕴含丰富历史的名城,借助这一优势,蓬莱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并且积极开发葡萄酒业,对于低能耗、高产生、低污染的绿色产业,如科技产业也积极扶持。调查显示,蓬莱区的旅游业以建设休闲城市为中心,积极推进文旅、餐饮、娱乐多项发展,在2019年共接待1125万次旅客,综合创收140亿元,对促进城市发展大有裨益。利用自身的葡萄产地优势,蓬莱区积极打造葡萄酒示范区,致力于发展高端葡萄酒品牌,目前,蓬莱区已有13家高档酒庄,例如中粮君顶、盛唐等,每年能够生产13万吨葡萄酒,每年收入高达32亿元。在高新产业方面,蓬莱区挖掘更多绿色项目,将眼光放在海洋资源、生物技术等项目之上,蓬莱区内,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占比达到43%,调查显示,蓬莱区高新产业与工业耗能比为1∶5,但是其产生的GDP占省内GDP总量的65%。蓬莱区发展新型环保产业,注重工业废弃物的再利用。目前,蓬莱区已有多家生产黄金尾矿的企业,如金正建材有限公司,一年能够利用23万吨废弃物,避免了固体废弃物的填埋处理,减少土地浪费,降低环境污染程度,是矿产资源有效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

7结语

综上所述,蓬莱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经济发展不仅在数字上令人瞩目,其经济模式更值得其他城市学习。蓬莱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致力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批批绿色企业和绿色产业在蓬莱区崛起,共同将蓬莱区打造成一座绿色健康文明区域。

参考文献:

[1]胡娜,张庆堂,闫国伦.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包装之路探索[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1):109.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4

关键词:循环农业;低碳经济;生态环境;生产结构

目前农村污染以及农业污染问题较为严峻,化肥以及农药等污染物的使用,使河流、土地以及空气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废水以及粪便等,也会因为没有得到及时处理而对环境造成破坏。所以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实现低污染、低能耗的低碳化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双赢的局面,各地开始尝试构建循环农业,并已获得一定成效。

一、现代循环农业及其原则

(一)内涵

事实上,循环农业就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运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而循环经济是指,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以及能源节约等有机融合在一起的经济发展模式,极为符合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环保理念,能够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内外针对循环农业的定义并不统一,但其基本内涵却保持着一致,即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合理对废物、资源以及产品进行多次再利用,实现对农业生产、消费产业练结构的切实优化,以确保物质能量资源能够进行多层次以及多极化的循环利用。

(二)原则

在开展循环农业模式时,需要遵循的原则主要分为四点:第一,减量化。要尽量减少对购买性资源的使用,需要借助各项科学技术从源头起进行资源节约;第二,再循环。要对水、光、热等可更新式资源进行循环运用,以达到对环保与能源矛盾进行有效缓解的目标;第三,再利用。要在做好农产品加工开发的基础上,对农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废料进行多级化开发,使其所具有的价值能够被完全发掘出来,进而有效降低生产污染排放量;第四,可控制。要运用技术对生产系统所排放的有毒以及有害物质进行可控处理,以降低农业系统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二、低碳经济环境中循环农业发展策略

(一)构建低碳化生产结构

在进行低碳化生产结构构建过程中,首先应进行种养结合模式推广,要通过种植豆科作物,像菜豆以及大豆等,对土壤肥力进行强化,以确保其具有的固氮能力可以在土地中得到有效利用;其次要对草场载畜量进行严格控制,并要对畜群结构进行科学设计,要通过此种方式对过度放牧现象进行有效管控,以缓解草原沙化以及土地退化的问题,确保草原能够逐步恢复原有的生态状态,以保证蓄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最后做好农村工业布局规划,要通过构建废弃物集中处理区的方式,提高对工业废弃物以及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力度,并要通过招商引资加大低能耗、低污染项目落实力度,以从源头起对污染物产生量进行控制,最大限度保证农村环境以及自然景观不会被影响。

(二)强化政府引导力度与手段

各地政府要在对本地农业发展情况进行实际调查的基础之上,对循环农业建设目标进行确定,并要以此为核心制定出阶段化建设重点与建设目标,以确保各阶段建设任务能够得到高质量落实。同时要建立起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以及绿色GDP核算体系,并要将农业环境效益以及环境成本与干部政绩挂钩,进而提升有关人员对于各项工作的积极性与关注力度。此外还要加大农业生态环境有偿使用制度的推广力度,要通过建设政府补偿机制的方式,营造出良好的环境资源保护范围,从而切实增强政府人员以及民众的环保意识,以为循环农业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加大低碳技术使用力度

一方面要提高对优良动物以及植物品种的利用力度,要通过对科技化农业技术的运用,对农业产品单位面积产量进行提升,确保农业生产效率可以得到有效提高;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地热能、太阳能以及生物能的开发与运用率,要确保新型可再生能源可以在农业经济中发挥出相应作用,以便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同时要做好农村废弃物无公害化处理,要通过此种方式达到零排放以及低排放的目标,进而切实减少环境污染源。此外还要加大对灌水利用技术的研究力度,要对现行水利基础设施进行改进与优化,并要加大对新型灌溉技术的引进,以形成节约化、立体化循环农业模式。

(四)改进完善农业产业结构

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生产以及产品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力度,要按照当地实际情况探索出与之相符的循环农业以及生态保护模式,确保能够突出地方特色,树立其更多拥有本地区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同时要对循环农业以及生态农业产业链进行延长,要通过对农业能源资源产业结构进行改进的方式,对资源能源研发进行深化,并要积极进行清洁能源创新,保证农业生产循环化以及低碳化水平。同时要建设专业化农业废弃物处理产业,要确保能够及时对农村生活以及生产废弃物进行处理,保证能够在实现无公害化处理的同时,实现对废弃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以达到无害化、低碳化生产目标。

三、结束语

各地方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要提高自身对于经低碳经济的认知程度,并要按照循环农业内涵以及发展原则,结合各地方实际情况,通过对构建低碳化生产结构以及加强政府引导等手段的运用,确实改善并解决农业生产所存在的污染问题,保证各项资源所存在的价值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开发与利用,切实减少对资源的过度浪费与破坏,确保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朝向绿色化以及科学化方向发展,进而构建起良好的农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凌红.低碳经济背景下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09):215-219.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5

关键词:低碳经济;循环农业;创新发展

0引言

低碳经济循环农业是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发展转型所追求的,即从传统的粗放型农业发展逐渐转化为集约型、低碳型农业,体现循环农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高度节约利用与对生产环境的有效优化,为我国未来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有利基础。

1低碳经济与循环农业的基本发展概念

1.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未来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对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正向影响,希望打破传统中各国高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遗害,尤其是全球环境气候明显恶化问题。根据当前调查研究表明,世界各国若按照无节制状态进行持续性高能耗经济发展,到2100年世界各国的平均气温将最高上升6.1℃,直接导致北极夏季冰川的全部消融,像东京、纽约、上海等大型沿海城市都会不复存在。所以结合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可以了解到低碳科学发展、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善待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为了有效促进人类经济的共同发展追求,发展低碳经济应该成为一种必然。

1.2循环农业

我国是全球公认的传统农业大国,但实际上我国在农业发展方面面临诸多问题,例如最基本的粮食食品安全保障问题、气候变化改善问题、自然资源环境保护问题以及节能减排问题等等。可以说多年以来我国农业发展都处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劣等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按照联合国粮食组织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低碳农业生产系统中存在30%以上的农业生产废弃物排放量,这一数据明确说明了我国未来的农业发展方向必然要发生转变,选择低能耗、低污染、高集约发展路线,争取实现高产量、高安全与高生态综合经济效益,克服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诸多环境保护问题。换言之,在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农业循环农业发展所追求的是低碳农业技术基础与生态农业长效经济发展模式,它也应该成为未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科学载体存在,围绕它制定一系列的农业发展战略。

2我国东北地区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循环农业发展问题与创新探究

2.1东北地区传统农业发展现状

东北地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多年来其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为国家农业整体贡献良多,整体上带动了整个国家农业产业的向前推进。但长期以来,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既不存在绿色低碳经济机制,也缺乏循环性,即以长期粗放发展为主导思想,对生态环境发展并不友好。就以东北某省为例,该省目前的农业耕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现象严重。根据该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2017年全省的耕地面积为448.2万hm2,耕地保有量380.0万hm2,这相比于2016年在耕地面积方面减少了89.1万hm2。这其中每年都有许多耕地被建设项目占用,而同时伴随周边工业生产所造成的严重生态污染,其中的优质耕地资源正在快速锐减,再加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流动性的逐年增大,人地矛盾愈发突出,目前该省的耕地保护形式正面临空前危机。

2.2东北地区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可能性

如果从经济发展规律层面看,我国东北地区在经济发展上严格讲还未进入中高速增长期,所以其农业增长方式在转变方面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其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与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就是佐证。为此,应该为地区灌输低碳农业经济思想,思考如何快速实现对农业经济发展类型的快速创新转变,为东北地区全面推行实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帮助他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条件,解决东北地区的传统农业发展方式问题。所以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大力推行发展基于低碳农业经济思想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是具有可能性的。

2.3东北地区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循环农业创新发展路径探究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循环农业创新发展应该成为我国东北地区未来农业产业进化升级的基本技术体系,为此提出了3点创新发展路径希望为东北农业重焕新貌。

2.3.1强化循环农业发展理念

考虑到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大、农业生产效率高单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所以要结合农业资源保证国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正式告别传统农业发展形式,逐渐向新型农业经济内模式出发转变。具体来讲,就是要基于“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等多方面实现发展原则转变,制定推出节水、节能、节资源的“三节约”资源回收利用机制,同时围绕农业资源、农产品以及农业废弃物建立农业再利用循环模式,实现自然经济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争取尽早实现农业生产的低排放、高效率以及低资源使用,确保农业发展逐渐从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方向发展转变,解决当前东北的农业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问题。

2.3.2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综合循环农业模式

东北地区要合理利用自身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综合发展模式。首先基于生态学原理、高科技农业技术将农业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联系起来,选择适合于东北农业发展的正确生态发展模式,即要充分利用东北丰厚的土地资源与搞生产效率,不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与增收途径,打破传统农业壁垒,大量增加农产品出口,强化东北地区在全国的农业竞争优势。而借助东北地区的大量多类型农业资源,也希望建立一个巨大的土壤储碳库,发展有机农业土壤固碳技术,同时建立合理的农作物轮作制度,大量施用腐熟畜禽粪尿有机肥配合秸秆还田方式实现土壤培肥、保肥保墒,尽量采取生态农业发展方法减少环境所带来的一切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性,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当然,东北地区也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低碳经济视角下地方循环农业的横纵两向优化发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开发休闲、生产、生态于一体化的多功能观光农业项目,全面解决现代农业社会中所存在的人地复杂关系与人地矛盾冲突关系。即通过生态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结合建设综合农业体系。总而言之,就是要建成东北地区具有生产示范、科普教育、生态化、有计划的观光旅游农业圈,主导农业的低碳经济循环化发展。

2.3.3建立“四位一体”的低碳经济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东北地区要保证在同一块土地上建立基于养殖、种植、沼气生产与积肥的“四位一体”有机结合发展模式,实现对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为农民增收建立有效发展渠道。

3结语

大力推广低碳经济、建立循环农业模式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以东北地区为例主要探究了这两大项建设思路,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地方农业发展的可持续价值观,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问题,转变思路,走新发展路线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向上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雪.低碳经济视角下循环农业的发展创新模式[J].经济研究参考,2014,(18):30-31.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6

(一)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与国内学者的来料加工研究

2008年,张坤民教授等人主编出版了论文集《低碳经济论》,并请国家环境保护部周生贤部长为该书作序。序言写到:“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这段文字给出了低碳经济的简明定义。国内其他论述低碳经济的文献定义与此大同小异,或者直接引用这一定义。庄贵阳博士认为,低碳经济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鲍健强教授根据碳利用方式差异把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农业社会是基于碳水化合物利用基础之上的低碳经济,工业社会是基于碳氢化合物使用基础上的高碳经济,未来社会是基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基础之上的低碳经济。这些论著对低碳经济的定位很高,说它是一种新经济形态,是一种新经济发展方式,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等等。截至2012年底,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的标题含“低碳经济”一词的文章有7148篇;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书名含“低碳经济”一词的著作和博士硕士论文有502部。这个概念在中国的流传广度恐怕远远超过了英国,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话语体系。

(二)对新经济形态的来料加工式研究浪潮

如果把近代到20世纪中期的世界经济视为一种形态,那么此后的世界经济的确呈现一种新的形态。国内外学者从多种视角分析描述新经济形态,并用不同的概念加以表达和标识。诸如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生物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概念,先后在国外提出,一度都被说成是新经济形态。这些概念提出后不久就被引进国内,展开来料加工式研究:首先对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出现的新概念进行介绍、解读和诠释,然后根据国内需要进行加工改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但是往往缺乏原创性的话语体系。图1反映了1996—2012年国内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文献数量变化(根据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期刊中标题分别含三个概念的文章数量制作)。三种文献数量变化呈现一定的周期性:知识经济文章1996年为1篇,1999年达到5731篇,以后逐步减少;循环经济文章2000年为6篇,2006年达到2664篇,以后逐步减少;低碳经济文章2007年为10篇,2010年达到2888篇,2012年已经减少为1361篇。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生态经济等文献数量变化也有这种周期性。上述概念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现代和未来经济的某些特征,把各个概念所揭示的特征综合起来,可以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但是随着国内外出现的新经济形态名词增多,它们表达的新意呈递减倾向。本文不研究知识经济、循环经济概念,仅就低碳经济话语体系而言,它究竟是否能够反映一种新经济形态?未来经济是否具有低碳特征?按照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来应对气候变化是否可行?这些问题看来还需要深入研究。

二、地球系统碳循环平衡机制中源与汇的逆向变化

判断一个概念和学术话语体系是否科学,不是看它有多少论著,是否被官方文件采纳;关键看它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是否科学揭示了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和未来趋势。为了说明低碳经济的话语纠结和行动偏向,需要分析地球系统碳循环机制的变化。

(一)自然碳源和碳汇的动态平衡

碳是地球上存量较大的一种化学元素,全球碳总量大约为41.65万亿吨,以二氧化碳、碳酸钙、碳水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等多种物质形态分布于海洋、土壤、陆地生物圈和大气层。不同圈层中的碳处于循环变化之中,主要有三条循环链:(1)在海洋和大气层之间,主要通过海水对二氧化碳的溶解和海洋生物活动等过程吸收大气中的碳,同时又通过相反的作用加以排放;(2)在陆地生物圈和大气层之间,主要通过各种生物活动特别是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把碳固定和保存下来,当这些生物死亡和腐烂时,体内的碳部分留于土壤,部分释放到大气中;(3)在海洋和陆地之间,主要通过大气和水的运动发生碳循环。地球系统碳循环中的排放和吸收分别称为碳源和碳汇,当没有人类活动干预时,二者基本上处于动态平衡中。在正常年份,海洋和陆地每年对大气层的碳排放量和吸收量在1600亿吨左右,见表1。如果发生大规模火山爆发等剧烈活动,年度排放量也可能超过吸收量,但是在长期内会趋于均衡,这是一种客观规律。

(二)人口与碳源的增长

自从地球上有人类以来,人的活动就形成一种碳源。因此,地球系统的碳源可以分为自然碳源和人口碳源:自然碳源是海洋和陆地自然界的碳排放,人口碳源则是人类社会对碳的需求和利用所形成的碳排放。后者主要由四个层面构成:(1)人作为一种生物或动物的躯体含有一定量的碳,并通过各种生理活动形成碳排放;(2)生产粮食、蔬菜、水果等各种经济作物形成碳排放;(3)利用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形成碳排放;(4)制造各种含碳材料和设备用品形成碳排放。其中前两个层面的碳源有相应的碳汇构成循环链,是地球上出现人类以后碳循环的组成部分;后两个层面到目前为止基本上属于单向排放,没有对应的碳汇,或者碳汇很低,远远不足以保持平衡。随着地球上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和人均碳排放水平逐步上升,人口碳源不断增长。近20年来,除了德国、英国、法国等少数发达国家人口碳源有所下降之外,多数国家以及由此构成的世界人口碳源总量的增长态势没有改变。1990—2011年,全世界人口由53亿人增加到70亿人以上,增长了32.08%;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由227亿吨增加到340亿吨,增长50.44%。虽然不同国家人口数量和人均排放水平对碳源的贡献大小有差异,但是全世界人口增长是推动碳源增长的主要因素。

(三)人类活动引起的碳汇下降

碳汇是指陆地生物圈和海洋对大气层中碳的吸收或清除。其中陆地生物圈的碳汇主要由森林、草原、湿地和各种农作物的碳吸收能力构成。据估计,全世界绿色植物(包括陆地植被和海洋植物)每年光合作用将750亿吨碳转化为糖类化合物。由于人类活动的多种影响,特别是对陆地生物圈的干预,碳汇呈现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为:(1)世界森林面积减少,质量下降;(2)草原退化,湿地减少,局部土地荒漠化,基本丧失碳吸收能力;(3)部分国家和地区耕作方式不当,导致农业碳排放大于吸收;(4)越来越多的地面建设公路、铁路和各种建筑物而硬化,完全丧失碳吸收能力。以森林为例,8000年前地球上森林面积大约为6220万平方公里,由于人口增加对食物和各种生活设施、用品产生无止境的需要,到处毁林开荒,筑路造屋,加之自然因素的影响,现存森林面积仅剩3336万平方公里,减少了46.4%。1990—2000年,地球森林平均每年消失1.5%,2000—2005年平均每年消失1.7%。据测量,每年每平方公里森林净吸收碳量为270—1125吨,同8000年前相比,现在地球系统因森林减少而丧失的碳汇为每年77.87亿吨至324.45亿吨。加上草原退化和湿地减少等方面的损失,碳汇下降比碳源增加对全球碳循环失衡的影响更为严重。

(四)人口碳源和碳汇逆向变化是导致大气层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人口碳源和碳汇可以发生相同和不同方向的变化,包括二者同时增加、同时减少、一个增加另一个减少等。二者增减方向相反的变化称为逆向变化。如上所述,自近代以来人口碳源和碳汇发生显著逆向变化,即在人口碳源增加的同时碳汇减少。这意味着地球系统的碳循环平衡机制受损,由此引起大气层碳含量增加。据计算,1850—1990年,人类活动累计向大气层排放了3360亿吨碳,其中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了2120亿吨,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排放了1240亿吨;这些碳之中有1070亿吨被海洋吸收,850亿吨被陆地生态系统吸收,剩余1440亿吨存留于大气中,占目前大气层碳总量的19.2%。众所周知,地球上的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是原始生物特别是原始森林在地壳运动中通过漫长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它们的碳最初来自生物从大气层和土壤中吸收的碳。

人类自近代工业化以来通过大规模开采使用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将原来生物从大气中缓慢吸收并固定下来的碳迅速释放到大气中去。假如这种释放的速度得到适当控制,大部分能够为植被再吸收,少部分由人类通过碳捕捉加以回收,总体循环是不会失去平衡的。现在的问题是,人口碳源和碳汇逆向变化打破了地球系统碳循环的平衡。既然如此,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减源增汇(指减少碳源和增加碳汇,下同)两个方向作出努力,修复碳循环平衡机制,并维护它的健康运行。毫无疑问,提高化石能源利用效率,全面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修复碳循环平衡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从降低或减少碳源、提高或增加碳汇的关系来看,低碳经济的话语体系和行动方案中存在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

三、低碳经济的话语纠结

所谓低碳经济的话语纠结,是指以低碳经济概念为核心的话语体系存在一些疑难问题,同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概念内涵相互缠绕,没有科学表达地球系统碳循环平衡规律,也未必正确反映未来经济的本质特征。

(一)低碳经济概念存在内涵局限

1.低碳经济术语存在信息容量局限和表达缺陷。从词义看,高碳和低碳分别反映某种系统中碳数量高低不同的两种情况。由于二者变化方向相反,在内涵和逻辑上一个不能包含另一个,即不能说高碳包含低碳或低碳包含高碳。这是浅显的道理。在低碳经济文献中,高碳和低碳术语主要是对碳源而言,如果把碳源达到一定水平称为高碳,那么碳源降低到一定水平就是低碳。对碳汇而言,高碳和低碳的术语表达也应当和碳吸收水平保持一致。以森林碳汇为例,森林越多,生长越快,吸收的碳就越多,就其固碳水平来说应当称为高碳;相反,森林越少,生长越慢,吸收的碳就越少,就其固碳水平来说应当称为低碳。应对气候变化要求在减少碳源的同时增加碳汇,这两种信息和要求严格来说是低碳术语不能同时表达的。

如果硬性规定低碳术语同时表达减少碳源和增加碳汇两方面信息,很容易引起误解。例如,某些建筑物以木材部分取代钢材和水泥,说是体现了先进的低碳理念,被称为低碳建筑。其实,木材的主要化学成分就是碳,比钢材和水泥的碳含量高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讲,大量使用木材的建筑应该说是高碳建筑,正如碳含量较高的钢材被称为高碳钢一样。虽然少使用钢材和水泥可以间接减少碳基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但是使用木材需要砍树,相应减少碳汇,这不利于清除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低碳一词表达了碳量定向变化的信息,可以用来限定范围较小的某些经济活动,如低碳技术、低碳产业,都可以理解;但是经济活动中存在方向相反的碳量变化,用低碳一词来限定复杂的经济形态是不科学的。

2.低碳经济概念没有揭示碳源碳汇的逆向变化和动态平衡规律,对相关经济特征的认识主要限于碳源方面。国内外关于碳源和碳汇关系的研究相当多;有些论述低碳经济的文章也提到碳汇,但是同对碳源的分析相比显得无足轻重。前面引述的一些定义和其他能够看到的定义,都是从碳源方面概括低碳经济特征。所谓“三低”,即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被视为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从碳源方面强调节能减排。这方面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毕竟还不能全面反映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当然,任何定义所能揭示的概念内涵总是有限的,不要求一个定义反映所有内涵。人们的认识可以发展,一个科学概念的内涵也留有扩充空间。低碳经济概念存在内涵过窄和定向表达的限制,要么只反映碳源方面的特征和要求,要么以反映碳源特征为主,不能充分包含碳汇方面的内涵。如果要揭示碳源和碳汇的逆向变化,在概念内涵中把提高碳汇放在和降低碳源同样重要的地位,则不能强调和突出“低碳”特征,严格地说不应称为“低碳”。

3.根据碳元素高低或碳能源利用方式变化给经济形态命名的方法不科学。当出现一种新经济形态或提出一种新经济形态构想时,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命名。给经济形态命名有多种方法:根据主导产业命名可称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现在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也指部门经济),根据资源配置方式命名可称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根据某种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要素命名可称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根据资源利用方式命名可称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等。这些命名所形成的概念能够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低碳经济是根据人类活动特定领域碳元素的增减或碳能源利用方式的变化给经济形态命名,这种方法存在很大局限。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化学元素起码有几十种,具体资源种类更是成千上万。尽管碳作为一种经济资源非常重要,但毕竟不是唯一重要的资源,也不是唯一重要的化学元素。对生命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氢、氧等元素和碳同样重要。淡水资源不足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在一些地方比碳排放问题更加紧迫。如果看到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节约用水非常重要,提出创建低氧经济或低氢经济,那是不能接受的。根据一种化学元素或一种具体资源利用方式的变化来给经济形态命名的方法显然不科学,难以准确揭示现实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坦率地说,低碳经济概念是一些西方学者带有片面性思维的产物,无论它在一定时期内流传多广,其内涵缺陷注定不适合成为一个科学概念。

(二)低碳经济构想没有描绘出一种新经济形态

低碳经济文献所提出的基本观点和主张在20世纪中后期的相关文献中就已经形成。例如,早在1972年,巴巴拉•沃德、雷内•杜博斯等人就组织国际上几十位专家编写了《只有一个地球》一书,科学而又充满激情地分析了当时世界面临的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问题。书中写到:“只有在全球范围内的真诚合作和联合行动,才能使人类避免受到地球上气候发生意外的灾难性变化时所带来的危害。”1981年,布朗出版了《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阐述了能源利用方式转型的认识和主张。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编著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其中第七章“能源:环境与发展的抉择”、第八章“工业:高产低耗”,深刻分析了世界能源和气候变化问题,提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排放、开发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措施。后来许多文献对这些问题做了更加充分的研究。英国能源白皮书在分析本国面临的各种挑战基础上提出创建低碳经济,不能说毫无新意;但它主要是吸收国际上已经取得的认识成果,应用常见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本国发展战略和政策,谈不上描绘什么具有世界意义的新经济形态。

同英国能源白皮书相比,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的探索领域有所拓展,并且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但是仍不足以支撑一种新经济形态。不论是潘家华先生所讲的碳生产力水平,还是鲍健强教授提出的三个阶段划分以及其他学者的论述,看来都未能展示一种完整的新经济形态体系。国内低碳经济论著的很多内容是从近些年研究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的论著中移植过来的。例如,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撰写的《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第四章专门研究发展循环经济问题,在分析循环经济内涵时写到:“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形态,与目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的现行形态比较,循环经济具有‘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的特点,即所谓的‘三低一高’。”“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代表着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这同前面引述的低碳经济定义中的特征概括几乎完全一样。有些分析低碳经济的文章认为,低碳经济就是循环经济,只不过强调的重点和概念表述不同。从原始社会以来,碳就是各种经济形态的基础性资源,其利用方式的改进可以促使原有经济形态的发展和完善,但是难以产生新经济形态。

(三)发展低碳经济思路不足以应对各种环境问题

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除了全球变暖之外,还有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等等,这些问题需要统筹解决。未来经济及其发展方式必须统筹兼顾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应当蕴含综合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方法手段,至少提供这种思路。低碳经济思路强调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这必须同别的环境问题结合起来综合采取多种方法加以解决。虽然一些研究低碳经济的文章考虑到气候变化以外的环境问题,但是所提出的应对措施大多是应用或引用研究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成果,而不是研究低碳经济产生的独立见解,没有提供综合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循环经济实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这对各种环境问题都是适用的。它强调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因此要求在实践中从过去的一次性利用资源转向循环利用资源,从单一利用资源转向综合利用资源,从主要依靠煤炭石油等一次性能源转向主要依靠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说,循环经济包含一种新的资源利用方式。国内外提出的发展低碳经济的方案没有超出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和有关法律文件及规划所涵盖的范围。低碳思路明显偏窄,远远不足以应对各种环境问题,即使应对气候变化也是不够的。实际上,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最终实现碳排放和吸收的循环平衡。

(四)未来经济未必具有低碳特征

判断未来经济是否具有低碳特征,应当在明确界定低碳内涵的前提下,全面分析未来经济对碳资源的利用规模、方式和趋势,而不应单纯从碳基能源变化来下结论。可以肯定,未来经济将不像现在这样依赖煤炭和石油等碳基能源,但是由此判断未来经济具有低碳特征,看来还缺乏说服力。

1.世界能源正在向清洁化和再生化方向发展,逐步转型,低碳概念不足以反映这种转型。清洁化就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比例,减少排放和污染;再生化就是全面开发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石油等一次性能源。清洁化和再生化将引起能源总消耗中碳基能源比例的下降,低碳或无碳能源比例上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排放和污染减少,这种变化在低碳经济文献中被称为低碳化。应该说,清洁化和再生化正确反映了未来能源利用发展趋势;低碳化从相关解释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够准确。未来将实现从碳能源为主向氢能源(包括源于氢能的太阳能和源于太阳能的风能、水能)为主转变,可再生能源最终将替代一次性能源。这一变化不只是从高碳到低碳的数量递减,而且是能源形态和利用方式的转型。

全世界已探明的煤炭和石油可采储量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煤炭还可以用200年左右,石油还可以用50年左右。如果不加快能源转型,无论怎样减少消耗,这些化石能源早晚会耗竭。因此,实现能源转型是必由之路,也是从源头解决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的根本办法。促进这种转型和替代的首要动力是碳基能源按照现在的一次性消耗速度在不久的将来会耗竭,必须全面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来加以替代;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是促进这种转型和替代的次要动力,即使通过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达到同排放量的平衡,前一个动力也将最终导致能源转型。退一步说,就算能源利用具有低碳化趋势,但是世界经济通过农业和其他生物方法利用碳资源呈明显增长态势,现在断言未来经济总体上具有低碳特征还为时过早。

2.农业碳利用呈增长态势。人类维持生存和发展,需要各种含碳农产品,因此必须采用各种生物方法来利用碳资源。事实上,通过农业生产各种含碳农产品,是更基本、更古老、更重要的碳利用方式。由于世界人口不断增长,人均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业技术日益进步,主要农产品产量呈明显增长态势。除非地球上人口大量减少,否则不存在含碳农产品利用的减少。例如,1960—2009年世界谷物产量由9.62亿吨增加到24.93亿吨。由于各种农产品及其秸秆都有一定的碳含量,平均碳含量在50%左右,因此农产品可以称为含碳产品。图2反映了1960—2009年世界谷物碳产量增长态势(按每吨谷物含碳0.46吨计算)。谷物碳产量增长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说明世界农业碳利用的增长态势。广义农业不仅生产各种含碳食品,而且提供含碳量很高的棉花、木材和部分生物能源(酒精等)。目前各种农产品和植物秸秆的年产碳总量超过煤炭和石油产量,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前者增长量将大于后者减少量。单纯从煤炭石油产量和消耗变化来概括未来经济的低碳特征,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

3.碳材料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由于碳元素的独特性质,它不仅是地球上生物的基本元素之一,也不仅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个时期的主要能源,而且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永恒的重要材料。纯碳能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可以是坚硬的钻石,也可以是柔软的纤维。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英国两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明了二维碳分子材料。这是人类已知的最薄材料,可以只有一个原子的厚度,被称为二维材料,将为物理学和材料学带来许多新发现,甚至引起电子工业革命。未来社会在碳基能源减少的同时将出现碳基材料增加。美国制造的波音787客机机体材料60%左右为碳纤维材料,使得机体重量大大下降,强度提高。未来碳基材料应用将非常广泛。综合分析未来各个领域碳利用量的变化,整个经济中的碳资源利用量不是减少,而是增加。如果据此判断未来经济具有高碳特征,未必准确;从碳基能源减少判断未来经济具有低碳特征,也未必准确。换句话说,单纯根据碳资源消费量及其利用方式变化来判断未来经济特征,结论未必可靠。

(五)未来经济的碳循环动态平衡

如前所述,人类活动引起地球温室效应增强和气候变化的问题症结在于碳排放和吸收失衡,排放量超过了吸收量。在现代和未来经济发展中除了要想方设法减少碳排放之外,还应从四个方面做出更大努力:一是加强森林保护和营造,增加碳吸收;二是调整和优化农业种养殖结构,改进生产技术,力求实现农业碳平衡,在此基础上根据整个经济活动碳平衡需要创造一定的净吸收能力;三是加快二氧化碳捕捉和碳回收再利用技术的开发应用;四是加紧研究人工光合作用技术,力争早日取得突破。一些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捕捉技术日益成熟,正在推广应用,我国在这方面也不落后。如果这项技术不断创新改进并得到广泛应用,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碳吸收问题。总之,人类应当有智慧、有能力通过减源增汇,在未来经济中实现碳循环动态平衡。

四、低碳经济的行动尴尬

从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算起,到现在整整10年了。一些西方国家的行动方案存在明显偏向,在实施中出现尴尬局面。这是值得反思的。

(一)一些西方国家片面强调减少碳源,相关行动方案遭到国际社会反对和抵制

鉴于近代以来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为减缓温室效应,必须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减源增汇实现净吸收,直到源和汇在适当水平上达到平衡,最终保持稳定。应该说,目前地球碳循环失衡程度并不大,变化也比较缓慢,只要各国加强分工合作,从减源增汇两个方向不断努力,修复碳循环平衡是完全可能的。如果只减少碳源,碳汇继续下降,或者二者发生任何导致长期净吸收为负值的变化,则不能恢复平衡。这是人类应当力求避免出现的后果。《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文件反映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共识,都有减源增汇两方面的内容。但是这些文件往往是各种意见妥协的产物,未能明确提出修复地球系统碳循环平衡机制的目标,也未能根据各国不同情况提出有差别的行动方案。值得指出的是,英国提出的低碳经济方案中的重减源轻增汇倾向尤为明显。2003年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提出的减排目标是,在2050年之前将英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当时水平上减少60%,在2020年之前取得切实进展;没有增汇目标。

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相关方案也是强调减少碳源,不提或少提增加碳汇。英国等国家能源短缺问题突出,开发新能源和减少碳排放问题相当紧迫,潜力较大,也有技术优势;在增加碳汇方面则无潜力和优势可言。所以,这些国家强调减少碳源甚于增加碳汇。但是各国国情差异很大,要求各国都按照英国提出的创建低碳经济的思路和模式来减少碳源,难免遇到种种困难,实际上不太可行;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之间,认识和行动上也有很大分歧。国际上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在行动中步履维艰,同方案对目标方向定位的局限性是分不开的。2009—2012年先后在哥本哈根、坎昆、德班和多哈召开四次世界气候大会,发达国家总是片面强调减少碳源,轻视乃至忽视增加碳汇,致使各国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争论不休,难以协调行动。撇开某些发达国家的自私心态不说,从行动方案上看,减排思路过于狭窄,主要体现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和技术优势,没有合理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努力方向。

2008年,欧盟单方面立法宣布将国际航空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遭到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20多家航空公司的反对;欧盟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于2012年1月1日正式将国际航空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规定其可对所有进出欧盟国家机场的航班征收碳排放税;2012年2月22日,国际民航组织包括中国、美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国家在内的23个国家签署《莫斯科会议联合宣言》,共同反对和抵制欧盟的做法;2012年11月12日,欧盟被迫暂停上述做法。英国倡导发展低碳经济,但是多年来本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没有大幅度减少,还把1200万吨垃圾运往亚洲国家填埋。如果广大发展中国家按照所谓创建低碳经济的思路来减排,路子可能越走越窄,无法实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赢。

(二)低碳经济产业的畸形结构:农业的缺失和跌落

在世界经济中,碳利用的最大产业是农业或第一产业,而不是第二和第三产业。如前所述,世界农业发展呈现高碳趋势,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农业碳产量不断增长(见图2);二是农业碳吸收水平逐步提高,向净碳汇产业方向发展。表2反映了2007年全世界主要农产品及其秸秆年产量和碳含量。当年全世界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总产量为106.68亿吨,小于农业生产中的生物物质碳含量。如果在农产品中加进木材和饲养动物、家禽的碳含量,碳产出总量会更大。讲如何通过发展农业来增加碳汇。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有关研究报告和方案或者不提农业增汇,或者对农业增汇的定位较低。这些国家在考虑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时往往忽略或小视农业,因而忽略农业比重较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增汇潜力。在英国等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产业结构中,农业所占比例极低,2010年英国农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不到一个百分点,而且也没有什么发展潜力。这实际上是一种畸形产业结构,难以想像由此能够形成一种新经济形态。中国一贯重视发展大农业(包括林业),其战略定位和贡献成就远远超过英国等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也不限于应对气候变化。

十多年来,中国高度重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1995—2011年中国森林覆盖率从13.4%提高到20.36%,净增森林面积66.82万平方公里,现在每年可多吸收二氧化碳约24.5亿吨,相当于目前每年全国排放总量的30%。与此同期,中国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由33.7亿吨增加到约80亿吨,净增46.3亿吨,扣除因森林面积增加所增吸的二氧化碳数量,2011年比1995年净增21.8亿吨。这意味着,中国目前的二氧化碳净排放总量约为55.5亿吨,大体与美国的排放总量相当,并没有西方国家渲染的那么多。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森林覆盖率相对较高,最近数十年来没有增加,因此净吸收能力没有提高。英国高调要求减排,但是2000—2010年10年累计净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只有几千万吨,大大少于中国森林面积增加所多吸收的数量。但是这些国家在每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总是抓住中国不放,甚至围攻中国,只看中国碳源增长,不看中国碳汇增长和人均排放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要求中国与发达国家一起承担相同的减排义务。国内一些地方也顺着西方国家的思路高调谈论减排,轻视大农业的增汇作用,急于降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以体现所谓产业结构高级化,这种脱离国情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茧自缚。

农业在低碳经济产业结构中的缺失或跌落,不能不说是低碳经济的一种行动尴尬。诚然,农业中的种养殖业也要减少碳排放,但是种养殖业并非只排放温室气体,它也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只要种养殖品种结构合理,耕作方式得当,就能够实现净吸收。采用科学方法进行耕作,农田土壤可以起到固碳作用;农产品生产吸收二氧化碳,这些产品消费又排放二氧化碳,生产中的碳汇和消费中的碳源基本上能够平衡;农业总体上究竟是碳源还是碳汇,关键看农作物秸秆和一些残留物如何利用。如果对秸秆简单做燃烧处理或遗弃,可能造成净排放;但是如果实行综合利用,则可能形成净吸收。例如,目前我国农村户用沼气池大约有3500万座,各类农业废弃物处理沼气工程3.95万处,每年生产沼气约122亿立方米,沼肥3.85亿吨,相当于替代185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00多万吨。农作物秸秆、皮渣和人畜排泄物通过沼气池转化为清洁能源和肥料,可以实现农业发展对二氧化碳的净吸收。有人运用中国1990年的数据计算,当年农业碳排放为5.8亿吨,碳吸收为6.5亿吨,净吸收为0.7亿吨。这说明中国农业总体上属于碳汇产业。从碳汇视角看,农业发展是呈现高碳趋势,而不是低碳趋势。

(三)减源增汇任务优化组合:摆脱尴尬的出路

各国国情不同,减源增汇两方面的潜力有差异。有些国家减少碳源潜力较大,增加碳汇潜力较小;有些国家增加碳汇潜力较大,减少碳源潜力较小;有些国家两方面的潜力都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宜按照单一减排思路来制定目标和分担义务。国际社会可以通过协商,制定包含减少碳源和增加碳汇两方面内容的组合式目标体系,各国分别选择适当的目标组合为修复碳循环平衡机制承担义务。例如,加拿大、巴西等国碳汇规模大,碳源规模相对较小,目标组合是维护和保持碳汇规模,同时控制碳源使之不显著扩大;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国碳源规模较大,碳汇规模及其潜力较小,主要努力方向是减少碳源;中国、美国等国减少碳源和增加碳汇都有较大潜力,相对来说,中国增加碳汇和美国减少碳源的潜力更大。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7

关键词: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产业结构;生态治理;低碳发展

引言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是当前国人最为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18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后,该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其中创新作为重点的经济发展方式,已被放到了比之前任何一个时期都重要的地方。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处理好我国当前经济迅猛发展和自然资源消耗当中产生的分歧。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创造发展模式的同时整理好资源,需要把创新放在首要位置,始终走绿色发展道路,通过科学技术改善自然资源利用,同时依据我国经济发展特征,开创适合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道路,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进步。生态环境是所有人类进行学习、生活等所有事情的空间,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水平的高低。在中国加大力度进行经济建设时,资源短缺、环境被污染以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情况随之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且从长远发展来看,我国急需加强全民生态文明的意识,并强化对绿色经济建设的脚步,这就使得国家要对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理念与经济发展理念做出调整,加强建设高产出、低投入,少排放、低消耗且可持续循环的经济发展体系,并优化产业的具体结构,从而构建出一个绿色环保且可持续循环的绿色经济体系。而绿色经济发展体系的建设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要在市场运行结构优化、制度建设、绿色消费等多方向做出改良,促进绿色经济环境和建设的和谐发展。

1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意义

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是我国对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做出整体分析后,所提出的重要经济发展理念。该理念的提出不但关乎我国的持续性发展,也是其他国家实现共同持续发展的努力方向所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使许多资源被过多的耗费与自然环境被污染,在资源短缺与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的情况下,使可持续性发展遭受阻碍。因此,我国亟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而调整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以及生态环境和资源相互的关系,借助技术手段与消费观念的转变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制造。进行绿色经济是我国实现人民群众享受幸福生活的最佳方式,只有协调好经济发展和资源以及环境的关系,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方式来减少资源的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才能够真正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只有做出合适的转变才能避免发展和消耗的冲突,进而创建出合适的发展模式,才可以给人民群众带来健康的生态环境[1]。构建绿色经济发展体系,能够使我国在绿色环保的科技产业中向前迈进,借助技术革新等手法,处理能源短缺的难题,不但可以达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也可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水准的提高。创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是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主要途径,在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成方面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2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构建思路

2.1全民普及绿色发展理念

构建绿色经济发展体系是我国的重点工作之一,而普及全民绿色经济发展理念是决定绿色经济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最初必须在社会各界倡导绿色经济理念,使人民群众意识到绿色经济的优势,并了解该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如此一来,就能很好地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而绿色生产是体现绿色经济的第一步,因此要加强人民群众的绿色环保理念,让其意识到生产期间导致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以企业本身与社会持续发展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心里面真正认同绿色发展的理念[2]。推动企业的绿色生产的改良,借助先进技术模式降低资源的损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实现资源的循环使用。将绿色生产的理念在社会各界人士当中深化,塑造良好的绿色发展氛围,让人们在日常消费过程中也贯彻绿色消费的理念,利用绿色消费的方式来推动我国企业绿色生产的进度,从而达到构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目的。绿色理念的深入人心必须在生产、生产、销售等种种过程当中进行,这样才能很好地形成绿色生产链,进而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体系建设。

2.2构建现代化的绿色产业体系

绿色产业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环节,所以,务必要第一时间构建现代化的绿色产业体系,进而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形成。而在构建绿色产业发展体系过程中,可以对于一些实力强有代表性的产业进行重点扩大发展,如此,既能给其他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提供参考,还能带动其他有关联的产业共同进行转型升级,并推动有关的产业做出改变和整理。在加大绿色产业改革时,要从绿色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增强技术创新与自主研发,借助技术手段改良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突破产业发展时期被能源所限制的困境,增强资源的利用率,朝着清洁生产方向迈进[3]。绿色产业体系的构建,为生产过程中达成绿色经济建设提供动力,也给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前提条件。

2.3健全绿色产业发展的经济体系

想要顺利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还需要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而政策扶持能够给达成绿色经济建设目标的产业带来良好的市场及政策环境。政府部门应借助自身对经济体系宏观调控的作用给该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进而构建出健全的监督管理制度、查验管理体系、监督体系,不但可以督促各种绿色产业发展的行为在规范之内,还可以给绿色产业进步提供正确的方向。政府能够依据地方经济建设的情况商定出绿色产业建设的方针,同时给绿色产业发展提出实质性的意见。为了保证绿色产业在结构调整、立项时期上可以满足绿色发展的需求,相关监管部门可以创建考核评价体系,这样不但能给绿色产业发展当中碰到的难题给予相关的办法,给绿色产业的相关行业规范做出约束,还给绿色生产的各种发展标准做出审核,从而保证绿色产业发展时做到环境、经济以及资源的和谐发展。同时,为保障绿色发展时期的环境保护,政府需要完善整个环节的环境管理监督体系,严控企业违规、违法生产,把工作重心放在重点板块的监管、控制,保障绿色发展体系的顺利开展[4]。

2.4制定绿色生产发展规划及完善相关保障机制

绿色经济发展是一项繁杂并且整体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整个社会一起加入。所以,为保障绿色经济能够顺利进行,相关部门需指定完善的发展计划,进而给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第一,推动绿色产业与绿色项目发展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我国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应积极给绿色发展企业和项目提供政府的扶持力度以及资金的支持。第二,推动我国新能源、绿色建筑以及绿色交通等一系列绿色相关的产业进行发展,进而给我国绿色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一定的政策保障。第三,增强对绿色低碳人才的栽培。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目标,不但需要各个产业之间的配合,还需要对应的人才,如此才能推动产业的进步。绿色低碳人才不仅需要获取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并且还需要熟悉以及掌握一定的专业能力,这就需要因此,需鼓励各大高校、职校增加对绿色低碳人才的培养策略,进而为绿色产业进步输送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第四,制定绿色发展的政策,逐步改善绿色发展的条例,进而给绿色低碳经济的进步带来良好的法治环境。

3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的有效策略

3.1以生态建设为基础,促进生态发展

在以往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在经济发展时,通常以牺牲生态环境为获得经济收益首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出现了生态平衡被打破、水资源被污染物等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需要转变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仅注重经济的观念,应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进行植树造林,复原植被,提高植被的覆盖程度,避免水土流失的现象发生,维护好生态环境,提升生态资源的利用率,解决好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让生态环境进一步的得到改善,进而推进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进程,给现在的经济模式提供帮助,从而给经济提供服务,推动绿色经济的进步[5]。

3.2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打造全新经济

目前,随着经济、产业的快速增长,科技手段依旧是实现生产的重要助力,倘若企业掌握了核心技术,那就可以非常有优势地推动经济飞速进步。被社会各界给予高度评价的绿色经济,正在进行着非常快速的发展,只有不断改善经济发展模式,改进以及升级产业结构,掌握核心技术并应用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给我国其他产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科技创新的同时给社会经济带来收益,并且在这个时候,在生态环境的这把大雨伞之下,将自然资源进行整合给社会共享[6]。

4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构建途径分析

4.1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总书记在人民代表大会上多次提出,“我们国家要时时刻刻坚持发展的硬道理,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这一席话让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道路走得更加坚定,促进人民把这一理念深入到日常以及生产过程中,进而实现绿色经济的建设、高效地使用好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健康的目的;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和谐发展的道路,坚定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建设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进而给中国梦提供一个绿色、环保的发展环境。

4.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资源还处于发展不够平衡的情况,还需要加强改进产业的结构,优化好资源的配置,让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例如: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等工程。让更多的社会与自然资源放在最好的位置,人类需要坚持好绿色经济的理念推动经济建设,让各行各业的产业都能够充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完善好资源的配置,调整好产业结构,进而缩短我国不同地区间的差异。同时,需尊重经济市场的发展规律,在改变产业结构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市场在资源配置里面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推动绿色经济更好更快地进步[7]。

4.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美丽中国

在现在社会大背景下,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实行绿色经济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改变,从浪费型经济往节约型经济改变,从封闭型经济往开放性改变,跟着经济形势的状态一直改变,也需要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往绿色经济、地毯经济等道路迈进,使越来越多的关于经济发展的理念给绿色经济、生态环境提供服务。改变经济的发展模式,不但能够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够有效节省自然资源。最主要的是需要时刻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而建设和谐的发展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不被破坏,达成我们中华民族共有的中国梦[8]。

5结语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8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经济及绿色金融基本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各部门通过相关技术手段创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多开发清洁能源进行替代,进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互利共赢经济发展形态。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考虑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政策,一方面金融部门对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支持等服务,另一方面在自身业务发展过程中考虑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二、甘肃省绿色金融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一)可行性分析

1.政府支持绿色金融发展可行性。甘肃省政府出台多项政策进一步培育绿色产业和经济主体,构建完善高效的绿色金融体系。2018年1月,甘肃省政府办公厅以“一号文件形式”顺利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意见》,明确我省将在5年时间内在政策支持下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组织体系、政策支持服务体系、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等。2018年2月,甘肃省政府又出台了《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着重支持绿色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加快传统企业结构升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目前,甘肃省政府正积极筹备规划争取国家批准兰州新区作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2.甘肃省碳减排资源丰富。甘肃省拥有大量的节能减排资源,太阳能资源达到全国第二,还有很丰富的风能,天然气等。甘肃省建立国内首个国际碳基金项目,推动国内碳基金发展。世界银行牵头的国际碳基金在我国资助的第一个项目—“小孤山水电代替火电项目”就是在甘肃省张掖市成立。近几年甘肃省CDM项目开发数量快速增加,甘肃省应把握低碳经济带来的投资机遇,建立低碳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二)必要性分析

发展生态文明,激发地区绿色经济必要性。甘肃省作为一个多民族地区,出现严重的地区分化,大量人口迁移、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等现象,生态恶化和能源枯竭极大地拉低了甘肃省绿色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当前甘肃省应加快推动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损害,高度重视生态安全,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甘肃省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甘肃省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1.甘肃省绿色信贷规模不断扩大。绿色信贷目前成为甘肃省绿色金融发展的主体。截止2017年9月末,甘肃省银行机构绿色金融业务总量2011.29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的11.2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绿色债券取得突破。2017年5月,甘肃银行10亿绿色金融债券首次发行成功,其中6.25亿已投向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污染防治等绿色产业项目。兰州银行30亿绿色金融债也获得审批,且10亿元绿色金融债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3.绿色保险初有成就。甘肃省目前对全省1435家企业进行重点监控,开展环境污染责任险试点,开办环责险的承保公司主要包括平安财险甘肃分公司、人保财险甘肃分公司等7家保险公司,参与投保企业达到866家,保费收入3765.8万元,承担责任险金额26.8亿元。目前甘肃省政府还在鼓励保险公司对农牧业保险、森林保险进行承保,强化风险保障,进一步丰富绿色保险种类,从而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

(二)当前甘肃省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

1.甘肃省绿色企业上市数量少。截至2018年1月份,我国以环保产业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达到103家,甘肃省28家上市公司中符合绿色企业要求的仅有大禹节水1家。无法对绿色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从而对披露企业环境信息造成困难。2.绿色金融和绿色项目标准缺失。由于绿色金融理念近些年才在全国范围内兴起,目前尚未有统一标准,缺乏第三方认证和统一信息披露机制。目前大多数机构仅限于在绿色信贷方面提供服务,对于其他很多产品的开发和认知都少之又少,没有体现出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创新理念,这也将阻碍绿色金融交易市场向着成熟的方向发展。3.绿色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不足。甘肃省现阶段绿色金融产品主要以绿色信贷为主,相关机构节能减排产品创新不足。甘肃省节能减排资源虽然丰富,但有关碳金融市场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碳金融产品或衍生产品没有创新,企业和金融机构只是简单的把CDM当成是一种获得额外利润的机会,甘肃省缺乏相关专业储备人才进行能力建设。

四、加快发展甘肃省绿色金融的建议与思路

(一)增强公众绿色金融发展理念和意识,提高企业参与度

2017年甘肃省祁连山生态事件被通报批评后,甘肃省应引以为戒,增强公众绿色环保意识,加强发展绿色金融理念。激励经济活动主体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产业绿色经济,实现其均衡、协调发展。对生产企业实施约束措施,即政府对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强制实行高收费政策,迫使将污染物的排放转化成为成本费用,倒逼企业采取相应的经济技术措施和改进技术进步,转变自己的污染行为。

(二)政府出台配套的政策措施

甘肃省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文件科学规划,确立绿色金融信息甄别机制,由相关部门进行绿色项目项目评级,对合格企业绿色项目进行登记,从而构建绿色金融项目库,为绿色金融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政府也应建立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加大对绿色信贷的财政贴息程度鼓励相关部门结合产业政策来参与绿色投资和绿色产业领域。健全监督体制,强制性保证环保企业不定期完整披露企业信息,不断提高企业的自我约束能力,最大程度减少风险。

(三)积极探索开展绿色金融创新实践

甘肃省应把握低碳经济带来的投资机遇,建立低碳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应当加强金融服务的涉入,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政府应当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和私人参与者进行碳金融相关的金融创新,使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有着更多样化的选择,从而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债券和保险,拓宽绿色金融项目库融资渠道,减少融资成本,为其发展提供新出路。

参考文献

[1]姜再勇.甘肃省绿色金融发展思路[J].甘肃金融,2017,(01).

[2]尚洁,孙光慧.甘肃省发展碳金融市场的SWOT分析———基于CDM的研究视[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