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文化论文范例

低碳文化论文

低碳文化论文范文1

1.低碳经济下文化产业价值诠释。

低碳经济下文化产业的价值有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之分。其显性价值是指在考虑环境收益和环境成本的前提下,文化产业在合理协调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产业内企业的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资本结构等因素,把其预期自由现金流量按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贴现率折现的现值。假设企业风险适中,并永续存在,那么决定文化产业价值的核心就是产业内企业预期自由现金流量。预期自由现金流量取决于文化企业自身合法经营获得的利润以及投融资增减的资金。其具有隐性价值,是由于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中担当道德机构角色,体现了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它们引领舆论导向,倡导并践行低碳,不但有利于低碳经济下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也为自身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了获利能力。该隐性价值的存在是文化产业的文化特质决定的,它是潜在的,不可定量度量的。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共同构筑了文化产业的价值内涵,文化产业的显性价值是其在外界环境约束下合法经营的直接结果,而隐性价值是其反作用于外界环境,强化低碳的社会影响力,间接获得的。隐性价值的存在促使其显性价值的提高,显性价值提高后又作为强有力的证据,印证隐性价值的彰显,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低碳经济的涵义及文化产业低碳发展的内容。

在低碳经济下文化产业能够低碳发展主要取决于正确的环保价值观的树立以及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首先,树立环保价值观是文化产业低碳发展的首要任务。价值观是人们对某类事物的基本看法和观念。它规范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取舍和价值追求,同时还包含着价值尺度和评价标准。低碳经济不但给产业发展带来碳排放的约束,同时也为产业发展带来了使用碳金融的机遇。文化产业如何决策、风险与收益的权衡等都体现其价值观念。其次,努力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虽然文化产业总产值不断飙升,但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却存在文化含量缺失的情况。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必然存在资金瓶颈,借助资本市场的文化企业越来越多。很多做大做强的文化企业在发展中逐渐偏离主业,近几年不乏有多角化经营到房地产业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只有通过创新,努力打造文化主业持续发展,才能确保产业长久发展和低碳化带来的社会效益。

二、二者的互动关系

1.低碳经济能提高文化产业的运行效率。

首先,低碳经济条件下产业内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然需要树立长期观念。低碳经济对文化企业碳排放量有约束,根据国内外学者的主流观点,碳排放权应当作为资产来管理,属于无形资产范畴。一个企业在追求利润时必然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为提升企业价值,必须重视碳资产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带来的影响,促使企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平衡发展。作为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然而对碳资产投资回报并不能凭借短期的效益,比如低碳技术的改造,低碳技术的创新会给企业带来潜在的利润,而潜在利润现实化是需要长期的投资,其结果必将是丰厚的回报。并且企业改变能源结构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次,低碳经济促使产业内企业更新风险管理理念。低碳经济要求文化产业低碳发展,需要对碳资产进行投资,那么风险也会随之而来。创新风险管理理念,树立碳风险管理有助于文化企业长期发展。如果企业被社会公众在碳资产管理等方面出现问题,将在市场上遭受消费者歧视。并且企业是否履行其社会责任对缓解气候变化方面有所作为,也对企业商誉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低碳与金融行业相结合创新出碳金融,为文化企业投融资带来方便,同时也可以优化配置碳排放量的分配。但投融资风险无处不在,这需要企业审时度势、未雨绸缪,树立低碳风险理念。第三,低碳经济促使产业内企业丰富其预算管理体系。碳预算是管理的延伸,是在文化企业低碳目标的指引下,通过预测与决策,对企业生产活动以及日常活动的碳排放、能源消耗进行计划和规划,使企业碳排放量按照预定的计划与规划运行。并且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低碳预算是其内部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结果,该预算的实施需要全体员工参与,有必要把低碳预算纳入到全面预算范畴之内。

2.低碳经济下文化产业的价值提升促进这一经济模式的推广。

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其可以左右舆论导向,可以宣传一种价值观,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这也是文化产业履行其社会责任的一方面。产业内有些企业率先实施低碳发展,并以该产业为标杆,利用其媒介的作用,不但可以让低碳深入人心,而且可以左右人们的行为,让这一种经济模式得到人们的认同并相互监督履行。

三、低碳经济下促进文化产业的价值提升路径

1.打破区域划分促进大型综合文化集团形成。

利用低碳约束,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实现文化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培育竞争力强的大型综合性文化集团。虽然当前各大城市群抱团发展,但不同城市群间的地域划分仍是文化企业大发展的阻碍。如果能够打破文化企业的区域化分割和行业化分割,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建立有序竞争的文化大市场,统一市场监管,必然为文化企业抓住低碳化的机遇快速发展扫清障碍。

2.不断完善碳资产信息的披露制度。

由于我国低碳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没有对碳信息披露的严格规定,使得资本市场不能对碳信息进行定价,造成了投资者投资的盲目,从而可能影响企业的价值。虽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不能一蹴而就,但我国要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碳信息披露体系,通过对外披露督促企业管理者按照低碳发展思路管理企业。

3.提高人们低碳意识并借助资本市场和舆论效应约束文化企业行为。

低碳文化论文范文2

农业产业化安全低碳发展,帮助龙抬头企业开发潜在低碳需求,应对食品安全危机后的市场萎缩、赢回市场信心和信任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低碳化、信息化、农村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抢抓国际国内市场机遇,打造安全低碳的竞争优势,突破碳税和碳标签等新的绿色壁垒的重大战略选择。

二、发挥市场机制基础作用和消费者选择机制的作用

1.发挥低碳生活、低碳消费对安全低碳需求和生产的引导和拉动作用。

全社会加大安全低碳知识宣传普及,倡导低碳生活、低碳品味和低碳文化,提高消费者对安全低碳技术与产品在经济社会生态的巨大附加价值的认同,让安全低碳成为消费者主要选购标准,优先选购,引导低碳消费和需求。需求导向和市场选择会产生巨大持久市场压力和动力。加强农村和农户普及低碳知识和低碳技术,激发农民低碳生活和,开发农村低碳需求,引导农户的低碳理念。

2.塑造低碳需求市场。

激发全体居民潜在的低碳生活和低碳需求,提高低碳商品的附加价值,是消费者愿意为低碳水平支付较高的价格。通过巨大的低碳需求来刺激农业产业化主体采用安全低碳技术与模式。

3.建立碳汇交易市场体系。

通过自愿性碳市场交易,生产者同容易通过碳汇交易实现生态价值,在金融市场上融资。健全了碳交易市场规则,了碳排放标准、碳足迹核算标准、碳汇标准、低碳水平标准,完善低碳农产品价格信息系统和机制,低碳和高碳产品的市场鉴别与选择机制。美欧日等国家实施的森林碳汇、地质碳汇的自愿碳市场交易来引导农业产业化采用低碳技术与模式。

4.实行推荐性或强制性的碳标签制度。

碳标签制度,让消费者很容易识别低碳水平和高碳商品,让消费者优选选择低碳商品,刺激低碳生产

三、建立最严厉的多层次的质量安全和环境污染监管体体系

构建行政监控、司法监督、龙头企业监督、消费者监督、公民监督多元利益相关主体参与的全社会全面全程监管体系。一要建立严密行政监控体系。着力根除质量安全监管、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监管上的地方政府不作为、乱作为、渎职、弄虚作假、腐败行为。明确职责,增加检验检测次数,监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预警水平,提高监管水平和力度。构建科学有效的低碳农业综合评价体系,根据碳足迹建立碳排放核算体系和监控体系,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提供客观依据。食品安全和碳减排列入政府任期目标和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实行县区长负责制。二要完善司法监督。增加环境法庭和环境法官,立案并及时审理重大的质量安全和环境污染违法犯罪行为和政府的渎职和腐败性为,审判质量安全侵权、污染侵权的民事案件,从重从快判处重大公共案件违法犯罪分子,时刻保持高压势态。探索构建惩罚性赔偿制度面,让质量侵权和污染伤害责任人破产绅士倾家荡产。三要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导的全面全程自查监控体系。在农业产业化价值链和供应链上实施全社会全面全程监管体系,首要的是落实龙头企业主体责任。将质量安全责任和碳减排目标合理落实到农业产业化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通过内部自查自纠,将质量安全隐患和污染消灭在萌芽状态。实施“减量化”的目标管理,农业碳汇效应为考核指标,根据碳足迹建立碳排放核算体系和监控体系。建立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全员全面全程的质量与碳排放监管与保证体系。四要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完善食品源头可追溯制度,开通网络微信、微博、手机电话、短信等多种渠道,消费者有质量疑虑,让消费者方便快捷查到质量、产地和市场信息,增加发现几率,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的指导意见》,建立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有奖举报制度。公开各食品监管部门、环保局、公安和纪检监察部门举报电话、微信、E-mail;开通24小时投诉举报热线。举报奖励金额不设上限。赋予举报者请求司法保护权。广泛聘请义务监督员。五要发挥网络媒体曝光和监督作用。公布黑名单企业,使其无法获得贷款、和财政补贴。列入重点污染企业名录的企业也必须公开相关信息和数据。

四、制定和完善法律体系,加大侵权主体的民事与刑事责任

一要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公益诉讼制度是以司法手段维护质量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法器,对食品安全违法和违法排污、破坏环境、环境污染的龙头企业起到潜在震慑效果。关键是通过法律制度设计消除对诉讼成本过高的担忧。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公益诉讼应减免诉讼费,将原告承担的诉讼成本转嫁给败诉的被告,增加惩罚性赔偿责任,提高原告诉讼收益。修订行政诉讼法,列入环境公益诉讼的条款,比如明确规定政府部门环境信息不公开,社会组织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如果企业排污超标,要求其公开排放信息而置之不理,社会组织可请求行政机关去撤销其环评许可等等。支持设立民间环境监测机构,为环境公益诉讼收集污染证据提供最大支持。二要加大民事和刑事责任,提高质量安全和环境污染的违法成本,产生足够强大的威慑。以危害公共安全罪加大对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的刑事责任,实施最高刑惩,让其破产;加大民事承担责任,根据科学研究对人体危害来判定对身体潜在伤害的损失处以几百万、几千万的伤害赔偿。建设食品安全信用系统,不良企业和责任人终身禁入。

五、建立健全碳财税支撑体系

即是在充分考虑安全低碳的公益性和正外部性,以安全低碳为标准,着眼于优化整个低碳农业产业化价值链上价值与财政再分配,采取低碳农业产业化的碳税和低碳补贴政策。目前,一要完善能源税,加大龙头企业、种养加储运环节上高排放、高能耗、高污染能源的生产成本,迫使采用低排放清洁能源。二要逐步实施低碳补贴。(1)政府应对农户采用低碳技术、原料与设备进行财政补贴。(2)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龙头企业给予财政补贴,降低龙头企业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因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或使其低碳产品降价、减少价格劣势,促进消费者购买。(3)给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予以财政支持,以便降低采用低碳技术的研发成本,提高低碳技术的收益。(4)公共采购安全低碳技术专利,无偿地转让农户和龙头企业使用。(5)对购买和使用低碳农产品的消费者予以价格补贴,抵消因购买低碳技术产品的增加差价。(6)推广沼气等新能源的财政补贴,推进沼气发展。(8)为减少田间农作物秸秆燃烧带来雾霾和二氧化碳,提高回收农作物秸秆的财政补贴金额。今后,在建立ISO14067碳足迹国际标准和碳排放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开证碳税。对内销的高碳农产品征收碳税,提高种养加碳排放的生产成本、提高高碳农资成本和高碳技术成本,迫使其放弃高碳农业生产资料和高碳生产技术。对出口产品征收碳税以免国外在征收碳税,将税收留在国内。碳税要专款专用,用于节能减排效果好的企业奖励,并支持低碳技术研发。

六、建立健全碳金融支撑体系

探索适合农业产业化安全低碳发展的碳汇金融市场和交易。无论是农业环境改善、还是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采用,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些投入往往是基地种养殖专业户和龙头企业难以承受,需要碳财税和碳金融的支持。低碳农业技术风险高,难度大,只有加大和碳财税和碳金融支持力度,才能激发农产品出口企业采用安全低碳技术与模式的积极性。为此,构建碳为核心的汇碳金融市场体系、低碳农业碳金融组织体系、低碳农业碳金融产品体系和低碳农业碳金融政策体系。在总结碳汇交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推广扩大碳金融市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和农业产业化安全低碳发展的碳金融市场,包括森林碳汇、农作物碳汇?远期碳汇期货为主体的农业碳汇交易市场。碳金融就是根据碳足迹核算的生态经济价值为依据,以低碳产品为抵押的、以碳汇预期价值为依据,在碳交易市场和金融市场融资的行为活动。政府、金融机构、项目主体各方的共同努力,构建碳金融市场交易平台,健全碳金融风险管理与防范机制。积极推进低碳金融服务创新,进行碳金融衍生品的开发。引导低碳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以及农业碳汇市场建设,建立我省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基础作用。

七、健全低碳技术创新推广体系

低碳技术对农业产业化价值链的价值创造与增值、成本节约和质量环境改善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增强农业产业化安全低碳发展的科技支撑,构建一个强力的农业产业化安全低碳技术创新与推广的科技政策和科技服务支撑体系,是保证农业产业化安全低碳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支点。健全安全低碳技术创新体系。要充分利用科教大省和科技优势,加大财政投入,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集中攻克关键的重大的安全低碳技术。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组建安全低碳技术创新研发中心,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快农业低碳技术研发,尽快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低碳核心技术。逐步建立健全低碳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技术推广体系、技术保障体系与技术服务体系,完善支撑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龙头企业根据安全低碳需求研发安全低碳产品,开发安全低碳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

八、发挥龙头企业实施安全低碳技术和模式的组织作用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挥安全低碳技术与模式的示范、带头和组织作用。质量安全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受损最大的是龙头企业,事实上第一责任人,承担了所有风险和责任,同时龙头企业组织管理能力最强,理应成为农业产业化安全低碳发展的龙头,在选择安全低碳技术、模式和路径,建设安全低碳基地、优化整合价值链和供应链管理等起示范、带头和组织作用。充分利用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扶大扶强一批安全低碳型龙头企业。建立一个能够促使龙头企业选用安全低碳技术的激励约束机制、风险机制、合同机制、责任机制和声誉机制等机制的制度安排,促使龙头企业在充分考虑其成本收益的基础上,选择实施安全低碳技术。帮助龙头企业提升资本、技术、品牌和管理能力,积极扶植种养加的安全化、低碳化、规模化和集约化,保证农业产业化安全低碳发展。龙头企业要转变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式,走低碳型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龙头企业要提高低碳科技创新能力,安全低碳技术嵌入农业产业化模式

九、着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安全低碳产业化基地

支持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安全低碳基地,围绕龙头企业建安全低碳基地,围绕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建基地,围绕开发项目建基地,推动安全低碳标准、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建设、集约化经营。在农业产业化基地大力推广低碳作物品种、低碳耕作制度、低碳施肥养地和低碳栽培技术、综合利用技术、秸秆综合利用等。在积极推进质量安全标准和碳排放分级标准。要要组织实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工程,发挥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十、引导基地农户采用安全低碳技术和模式

加强对农民的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教育和知识宣传,既是政府责任,也是龙头企业和媒体的社会责任。普及低碳知识和技术,培育农民低碳生产和生活意识,引导基地农户采用安全低碳技术与经营模式,促进从高碳种养殖想低碳种养加模式转变。为基地农户提供可行安全低碳技术方案和模式。包括:种养加环节采用新型能源和清洁技术;优化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培育优良品种,延长减排链条;改进施肥、用药、饲养、养殖、防治病虫害等技术;实施保护耕作,减少碳素流失;推行秸秆过腹还田;整治养殖污染技术等等。帮助基地农户因地制宜选择安全低碳模式,提高种植养殖的碳汇效应。向农户推荐低碳种养加组合模式、绿色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技术的综合植保模式、观光休闲种养加模式等等。

十一、加强安全低碳标准建设,优先对出口产品实施低碳认证制度

低碳文化论文范文3

一、国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认识

在我国关于生态消费、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以及低碳消费方面的研究尽管起步比较晚,但也取得了不少成就。我国政府坚持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在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节能减排,积极环保,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中央关于科学发展的理论以及节能减排的举措,为我国民众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消费提供了政策指引和理论指导。

在学术界,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探讨也是硕果累累。消费经济学的创始人、湖南师范大学消费经济研究所尹世杰教授早期发表了《论生态需要》,提出倡导生态消费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发展生态消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中他特别提到了消费文化的重要作用。刘志在《论我国消费模式的生态化选择》中,认为“非生态化”消费模式导致全球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分析了“非生态化”消费模式的困境,提出要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消费模式,实现消费模式的生态化选择。还有其他学者如赵运林、邹冬生认为生态消费也称为绿色消费,是可持续发展在消费领域最本质的表现,它从维护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出发,坚持消费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林长清等在《绿色消费模式与循环经济相关性的探讨》一文中,认为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在消费领域的具体形式,是人类发展模式的一次历史性转变,是一种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消费观,既强调消费的重要作用,又强调消费和再生产其他环节与环境的动态平衡。文章还提出了建立绿色消费体系的重要意义以及相关对策。毛中根在《可持续消费与构建和谐社会》一文中提出可持续消费是人类消费模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传统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浪费自然资源、加重环境污染并导致人性扭曲,给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与危机。他着重强调了可持续消费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希望通过加强消费教育、实施扩大消费规模和实现可持续消费并举的调控政策、支持绿色生态产品供给、加大广告传媒治理等措施,来推广可持续消费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我国能源消耗占世界总量的1/4、二氧化碳排放占总量的1/5,“碳排放”己经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和社会问题。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以及缓解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所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这既符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又可以面对来自国际上的挑战。“十一五”规划《纲要》强调:“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树立生态消费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了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2010年3月份的“两会”期间,“低碳”成为“两会”代表们热烈讨论的议题之一,很多代表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提案。温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

三、促进我国低碳消费的对策思考

3.1政府应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加强环境立法。这是指立法机关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规范人与环境的关系的法律行为,主要表现为保护自然资源、限制自然资源的使用。通过环境立法,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告知人们,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违法者将要受到怎样的制裁等。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制止企业和消费者有损环境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倡导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目前,我国环境立法还是立法工作的一个短板,我国要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低碳消费,在法律方面的努力空间还很大。

3.2企业主导低碳消费

我国应充分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的先进经验和总结国内的成功法律规范,对目前法律体系中能够体现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相关规定进行梳理和完善,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综合考量我国企业承担环境社会责任的力度和宽度,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寻求平衡,完善我国企业环境社会责任追究机制,强化企业环境社会责任,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和谐统一。因此,我们应作出行之有效的制度设计以支撑企业环境社会责任追究机制,从而构筑完整的企业环境社会责任体系。

低碳文化论文范文4

(一)龙头企业实施安全低碳技术与管理的成本收益

对于龙头企业,实施安全低碳技术需要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标准化程度,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在产品的包装、运输中,需要采用合理的技术、安全卫生的包装材料,以保证流通环节的产品质量安全。对于产品定价,还需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水平,以合理定价。技术上的规范与质量管理均需要投入成本,而产品竞争力与良好的社会声誉则会给企业带来收益。

(二)政府加强安全低碳监管的成本收益

目前这种污染环境的“化学农业”难以在短期内有效改善,“低碳化”的整体规模也很难迅速扩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户与龙头企业面对“安全低碳农业”缺乏积极性,低碳技术需要的大量投入阻碍了其产业化发展。保证投资和融资,确定农产品的“低碳”标准立法,建立有效的预警、监督与惩罚机制,这些都需要政府的大量投入。但是,“低碳农业”有效运行之后,政府的整体成本会显著下降,运行效率会更高。

(三)消费者选用安全低碳产品的成本收益

显而易见,安全低碳农产品的投入成本高,其定价相应也高。消费者会在“安全低碳”与价格之间进行权衡。高价格的安全低碳产品会让消费者更放心,但会损失消费者的一部分经济利益。但大多数时候,消费者不得不选择生活中的某些必需品,即便知道存在劣质危害,这使得一些生产者去冒险违法生产劣质不合格的产品,这一问题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

二、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行动策略博弈分析

(一)政府与农户之间低碳博弈分析

在目前我国农价稳定的政策环境下,农户采用高碳技术得到的收益很高,例如化肥等的施用,少量的投入即可以带来大量的产出。而采用低碳技术,虽然一方面农产品最终收获的价格较高,这个价格高于采用高碳技术农产品的价格,另一方面采用低碳技术的投入成本也可能较低,但是采用低碳技术所对应的农产品产量也很低,例如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综合分析考虑,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相应是较低的。因此,在这种情形下,基地农户不愿意采用低碳技术,这形成了一种均衡。打破这一均衡的方法是引入政府对农户采用低碳技术的财政补贴。一方面,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农户、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农户给予财政补贴,或者对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给予补贴,以便降低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采用低碳技术农产品的收益;另一方面,对采用高碳技术的农产品予以处罚性的政策和法律,例如征收碳税、环境治理费用等等。在政府财政补贴的参与下,农户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减少。导致的结果是农户会选择采用低碳技术,这就因此打破了原有均衡,形成了新的均衡。

(二)政府与龙头企业之间低碳博弈分析

对于龙头企业来说,在目前农产品价格较稳定的背景下,龙头企业采用技术化的生产方式、“化学农业”等得到的收益很高,其付出的相应成本则很低。目前发生的很多食品安全事件,其主要原因是生产加工者的生产成本低,其收益远大于成本。生产加工者通过使用农药、添加剂等改善了产品的外观和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结果却得到了更高的效用,于是很多生产加工者甘冒风险。若龙头企业提供低劣产品,这种行为会对消费者产生负外部性,这种负外部性会影响社会稳定、增加政府监管成本。龙头企业若没有采取安全低碳技术及管理,最终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就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对消费者及政府的利益都会有损害。虽然采用低碳技术得到的价格可能高,但是一方面采用低碳技术的产出很低,另一方面采用低碳技术本身需要成本,例如循环经济中的人工成本、农家肥等等。综合分析,龙头企业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很低,因此龙头企业不愿意采用低碳技术。为打破这种均衡,需要政府一方面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龙头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或者对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予以补贴,以便降低龙头企业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因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另一方面,需要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质量监管制度等政策制度。惩罚性赔偿制度是指法院判决侵权行为人应承担的赔偿额高于其侵权行为引发的实际损害额的一种民事赔偿制度。惩罚性赔偿制度则会使这些生产加工者在其原有成本的基础上,考虑惩罚性赔偿所带来的额外成本风险,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种行为。质量监管制度也是如此,质量监管制度的推行会促使龙头企业严格按标准进行生产、检验、包装、运输和贮存,进而产品质量得到保证,也给龙头企业带来了额外的成本。惩罚性赔偿制度、质量监管制度等政策制度的推行,都使得龙头企业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使龙头企业充分考虑成本收益,放弃使用高碳技术,选择采用低碳技术,因此打破了原有均衡,形成新的均衡。

(三)龙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低碳博弈分析

在农业产业化利益相关者之间:一方面,若龙头企业向消费者提供低劣产品,使消费者的相关权益受到损害,即这种行为会对消费者产生负外部性。若龙头企业没有采取安全低碳技术及管理,最终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对消费者的利益会有损害。另一方面,如果龙头企业采用安全低碳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价格高、产量少。结果导致龙头企业不愿意采用安全低碳技术,即使采用安全低碳技术,因为低碳产品成本价格高,虽然低碳产品质量可靠,但是考虑到价格因素,消费者对高价格安全低碳产品的购买量也很少,这形成了一种均衡。打破这种不利均衡,需要政府的参与,需要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予以补贴,才可能使采用低碳技术的产品降价、消费者愿意购买;或者对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龙头企业予以财政补贴,给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予以财政支持,以便降低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或者对购买和使用低碳农产品的消费者予以补贴,降低因购买低碳技术产品的成本。另一方面,政府官员问责制度、社会责任监管制度的建立等,都有利于打破原有的不利均衡。政府官员问责制度有助于减少和抑制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的行为,减少带来的相应损失,也有利于明确相应的责任主体;严格按标准进行生产、检验、包装、运输和贮存,产品质量就可以得到保证,这有利于提高竞争力,保护人身安全、生态环境以及合理利用资源,也有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社会责任监管制度的推行,意味着除政府外,社会公众的参与对龙头企业采用低碳技术成本收益的影响。因采用低碳技术对龙头企业社会声誉信誉、媒体社会形象、以及企业品牌价格等都会带来影响。总体上,会使龙头企业采用高碳技术的社会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社会成本减少。在此基础上,龙头企业进行选择时会充分考虑社会责任带来的成本收益。综上,在政府财政补贴和社会监管的参与下,龙头企业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减少;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的成本减少。这会使得龙头企业愿意选择采用低碳技术,消费者愿意购买低碳技术产品,因此打破了原有均衡,形成了新的均衡。

三、政策建议

1.政府应对农户采用低碳技术进行财政补贴。

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农户、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农户给予财政补贴,或对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给予补贴,以降低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采用低碳技术农产品的收益;对采用高碳技术的农产品予以处罚性的政策和法律,例如征收碳税、环境治理费用等。使农户在政府财政补贴的参与下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减少,让农户选择采用安全低碳技术。

2.应建立一个能够促使龙头企业选用安全低碳技术的激励约束机制、风险机制、合同机制、责任机制和声誉机制等机制的制度安排

促使龙头企业在充分考虑其成本收益的基础上,选择实施安全低碳技术。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龙头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或对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予以补贴,以便降低龙头企业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因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推行惩罚性赔偿制度、质量监管制度等政策制度,让龙头企业通过惩罚性赔偿等制度充分考虑法律成本,使其不采用安全低碳技术和管理的成本上升、收益下降、风险提高,采用安全低碳技术和管理的成本下降、收益提高。使龙头企业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让其放弃使用高碳技术,选择采用低碳技术。

3.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予以补贴

使采用低碳技术的产品降价、消费者愿意购买;或对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龙头企业予以财政补贴,给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予以财政支持,以便降低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或对购买和使用低碳农产品的消费者予以补贴,降低因购买低碳技术产品的成本。使龙头企业在政府财政补贴和社会监管的参与下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减少;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的成本减少。最终让龙头企业愿意选择采用低碳技术,消费者愿意购买低碳技术产品。

4.政府应给予充分的支持。

低碳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链;金融服务;生态农业城镇;新型低碳城镇

一、国内外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的重新配置要求及信息化程度等息息相关的。而要让城镇真正起到为居民提供就业和保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就需要选择符合当地区域优势的产业链,由它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而要想让这个产业链得以充分发展,就需要投融资的活动。所以金融服务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国外不少学者都关注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他们大都认为通过对某些具体领域或行业的资金倾斜以引领相关产业,Kyung-HwanKim在其论文中阐述了在城市化进程中金融支持通过对房地产行业的投融资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Stopher,PeterR在论文中说明金融向轨道交通项目的倾斜为城市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Cho,Wu和Boggess在论文中强调了金融业通过对土地投资与开发的支持促进了城市化建设[3]。新玉言在其书中分析了国外城镇化的基本模式:以西欧为代表的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镇化,此类模式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促进的局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的城镇化建设模式也称英美模式,英国的城镇化过程形成和完善了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美国的城镇化过程是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城市扩展的;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工业后发达国家城镇化模式城市圈模式,日本城镇化是以大都市为核心的空间集聚模式来获得资源配置的集聚效益。韩国的城镇化是在政府的公共政策指导下以首都圈为核心的空间高度集聚;以拉美和非洲部分国家为代表的受殖民地经济制约的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模式,拉美国家的城镇化是过度城镇化的代表,由于只相信市场机制而放弃政府指导,实行土地私有制,结果导致大量失地农民到城镇使得城镇化水平远远超过了同期经济发展水平。非洲国家的城镇化由于城镇人口急剧增长而经济发展没有跟上去,导致就业率下降,出现了贫民窟甚至出现饥荒[4,5]。上述国外城镇化发展经验说明了,需要实施多元化城镇发展道路,降低对资源和环境的危害,城镇化一定要有主导产业支持,要发挥政府在城镇化中的积极作用;应建立可持续的稳定的城镇建设投融资新机制,制定并实施完善的公共干预政策。所以政府的宏微观政策的适度引导是必须的。结合国外的城镇化道路,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吸引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不少学者提出要通过对某一领域或行业的金融支持如水资源建设项目资金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活动、企业投融资支持、居民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建设金融政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及城镇化进程中农业的现代化提供资金。Chang,Miao在论文中提出通过向水资源建设项目提供大量资金支持推动了城市化建设[6]。李黄衙玺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一方面要通过开发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另一方面通过增大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支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7]。何静和戎爱萍认为针对存在的基础设施融资单一、金融支持不足等问题应该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如开发多元化的TOT和BOT等融资模式;建立城镇化金融服务和业务拓展体系;完善农村保险及农村要素市场化等[8]。李建华提出积极完善有利于金融体系建设的扶持政策如支持民营企业投资改制的金融机构及积极发挥财政的支持力度等、健全联动机制及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等政策措施[9]。熊湘辉和徐璋勇根据量化分析结果提出通过增加城乡一体化产业融合资金支持,加大金融机构对城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金融机构对城镇化的服务水平等途径以实现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10]。在应用层面,基于传统城镇化模式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在十八大上我国高层再次提出新型城镇化以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投资等问题。这些年全国先后对各种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进行了探索,出现了一些新型城镇化模式如天津、江苏、成都、广东和浙江温州等模式。它们的共同性就是:工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农地向集约经营集中,村民向新型社区集中和土地有偿转让使用。最近,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十多个部委参与编制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经完成。该规划将涉及资金投向全国20多个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围绕未来城镇化战略布局,下一步国家将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输油气管道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发挥其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新型城镇化强调消费升级和城市智能化;城镇化将成调结构、经济再平衡平台;新型城镇化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统筹。

二、面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于产业链的金融服务定位

(一)利用资金导向直接或间接引导新型城镇化的布局合理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城乡水、电、热、气、房及道路和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符合不同地域特点的产业园区建设、新能源利用率和新兴产业如节能节水节电等设施的布局等规划设计及建设的金融服务定位。另外,也要投入部分资金合理整治现有的田、水、路、林和村等综合问题。利用政府资金及政策主导,利用PPP项目、创业投资、科技金融及风险投资等市场引导产业结构合理、城镇建设规划合理、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小城镇、中心村和新型社区的规划合理、城镇软硬件配置合理。公共服务的金融扶植。对于新型城镇的公共服务领域如医疗和社会保障、绿化带的规划及建设、垃圾回收工程等在绿色生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中是相辅相成的,政府主导投入资金包括利用PPP项目在新型城镇建立比较大型的医院并建立社018年第11期下旬刊(总第715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11,2018(CumulativetyNO.715)区医院,同时部分吸收社会资金加入到医院建设中,这样为医学院的毕业生提供实习和工作的就业机会,同时还降低了当地居民就医的成本。

(二)推动面向产业链的金融支持定位及金融服务政策研究

针对各地区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扶植适合当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产业链如新型生态农业城镇、新型低碳工业城镇、新型贸易城镇、新型生态旅游城镇、新型低碳矿区城镇及民族特色城镇等。具体措施如下:1.在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地区,建立新型生态农业城镇。其金融扶持对象主要是以农业的生产、加工和贸易等与农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建立农业生态合作园区,吸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生物科技等具有现念的高新科技企业及传统加工企业等进驻,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新型生态农业城镇化道路。通过创投基金、PPP项目、国家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或由政府担保金融机构的发行面向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债券,或进行农业产业链金融衍生品创新鼓励高科技农产品相关公司的创新活动。另外,由政府主导,增大对绿色生态农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成立市县或镇级农业信息公司,由农业信息公司统一筹划,通过网络、媒体及其他推广形式将城镇所生产的农作物推向需要的世界各地,并采取政府投入、企业投入、个人入股和吸引风险投资等多种融资形式,推动当地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及相关信息的流通。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推动了新型城镇建设。2.在工业基地,建立符合当地产业链特色的新型低碳工业城镇。通过政府、企业、银行、个人及风投的金融服务,加大对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科技、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7大产业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支持科技企业多种融资渠道。积极鼓励达到国家规定的创业板市场或中小板市场企业上市条件的科技企业上市,或者以获得企业未来生产出来的产品或者以本企业生产的其他产品为条件,折价获得融资资金,或者允许满足某种条件的企业发行票据。或者通过产权交易所或者对于节能减排的项目的企业通过碳金融市场获得资金。以新型低碳工业的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带动新型低碳工业城镇居民的就业,同时加大资金投入物流业、信息业,将信息业和物流业充分融合,建设物流金融业务,以便通过各种信息通道将工业重镇中生产的产品及时送往世界各地。3.在边境或有河流、海洋等水陆运输的区域,建立新型贸易城镇,重点通过对国内贸易或出口贸易的现代服务产业链资金扶植,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在这些地区,可增加对建设物流仓储基地及物流金融场内场外交易市场的资金力度,以便对进行贸易的产品及时有效地保存,对贸易产品占用的资金及时转换成所需要的企业生产资金,有利于提高生产企业的流动资金回收,提高物流金融交易市场参与者的资金利用率。同时,在贸易城镇,还需要建立新一代信息技术公司,加强与世界的贸易交流与合作,提高城镇居民的就业率。4.在适合旅游的地区,建设适合宜居的新型生态旅游城镇。规划旅游高新技术园区,通过多元化融资方式增加对旅游文化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等产业的开发力度,从而带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充分利用和结合高科技的特点和优势,建立动漫旅游基地等,针对当地天然的秀美环境或人文环境与环境净化技术及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进行天地人的融合,在提升新型生态旅游城镇吸引力的同时,保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各类消费需求推动高科技产品的不断创新,针对当地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的文化创意、旅游文化、出版发行、体育健身、娱乐休闲等的投融资活动,实现旅游与高科技、文化产业及现代服务城相融合的目标,使得当地城镇的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5.在矿区基地建设新型低碳矿区城镇。由于污染严重或资源破坏严重,所以需要设有高科技产业园区,强化资金对高科技的支持力度,主要是增强对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以便运用高新技术降低矿区的污染和破坏,用一些新材料、新能源等新产品替代矿区资源。另外,建设省市级碳金融交易平台,以便通过碳指标的买卖降低矿区环境污染,同时又获得了部分因减少矿区资源开发而导致的经济损失补偿,同时,有规划地合理开采矿区资源,并建立资源储备周转站和物流仓储周转站,以便降低仓库土地占有率,合理利用矿区土地资源,这样不同的领域吸收不同文化水平和专业水平的人员就业,同时带动新型矿区城镇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得一个城镇不会因为某一领域的萧条导致所有行业的不景气最后是导致人才外流,城镇经济实力下降。6.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建设新型民族城镇,结合民族特色和宗教信仰。通过政府民族政策的引导和政府资金主导,有秩序地在城镇规划和住宅建筑、桥梁设计等方面打上民族的烙印,另外吸引社会资金如通过对民族特色感兴趣的公司或机构融资到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产业如林、牧等产业、文化产业或者当地的旅游业或者现代服务业,同时借助于金融创新平台,创设民族文化金融,通过这些产业的引领带动城镇其他行业的发展,建立具有民族风情的城镇。

(三)强化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代服务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为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实物市场,在省市级建立符合不同区域特点的碳金融市场,交易当地的碳排放量指标及相关金融衍生品,为资源行业及涉及到的领域提供融资和套保的机会,不同的科技企业类型设计不同的科技金融创新产品、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产品的同时,需要保证产业结构的协调,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创业投资发展。在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从新型城镇国际化的视角探索扶植、支持、转型和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计算机及软件服务业、租赁业、信息咨询服务业、会展服务、科技服务、医疗、文化旅游业、教育培训业、社会福利业、服务外包、物流、仓储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等行业,在某些符合条件的地方,建立省市级国际物联网都市和碳金融市场、物联网下的物流金融场内和场外交易市场以便新型城镇企业参与其中,增大科技金融、碳金融、物联网服务投融资、物流金融、文化产业金融以及面向服务外包的投融资业务,扩大本地中小企业的投融资模式。

(四)教育培训的资金引导,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持续发展动力

利用资金引导,结合所在区域的高中职技术院校,在新型城镇区域通过远程教育、成人教育或者中职升高职、高职转本甚至研究生教育等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为新型城镇的建设培养一批了解当地资源优势、地域特点、农业生产特点和企业发展类型等的高端应用型技能人才以及对农业发展和企业特色产品拥有一定研究能力的科研技术管理人员等,建立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行业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提升当地城镇的人才专业技能水平和地方城镇特色的管理水平服务。

(五)公共服务的金融扶植

对于新型城镇的公共服务领域如医疗和社会保障、绿化带的规划及建设、垃圾回收工程等在绿色生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中是相辅相成的,政府主导投入资金在新型城镇建立比较大型的医院并建立社区医院,同时部分吸收社会资金加入到医院建设中,这样为医学院的毕业生提供实习和工作的就业机会,同时还降低了当地居民就医的成本。由于新型城镇的居民不少来自农村,所以针对当地地域的特点和病症的多发性,应该在当地的高等医学职业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增加对当地居民的相关病理研究和病例解决方案的设计,这样针对新型城镇居民包括新迁移的农民的常见病症,培养出新型居民急需的具有较高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水平的医护人员。可以从现有的熟悉当地病理特点的合作医疗卫生室中的卫生员中选出人员到相应的高职卫生院校学习或从高职卫生院校中选聘医生及护士到城镇社区为居民服务。

(六)建立完善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风险管理体系

通过各级政府及科研机构还有实施单位的努力,建立较完善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风险管理体系,降低由于可预知因素带来的风2018年第11期下旬刊(总第715期)时代Times险。借助于信息业,在进行新型城镇规划及行业资金投向时,加强资金风险敞口控制,同时通过培训等手段强化新型城镇的各个部门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以降低各种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风险。从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的同时,降低融资面临的风险,降低由于市场波动引起服务经济产品的市场价格风险,降低签单风险、贸易对家风险、科技金融产品交易风险、服务外包合同风险或其他不能履行的违约风险等信用风险,降低误解政策或者执行政策偏离导致的产业升级或转型风险,或者其他人为操作风险。

三、结论

低碳文化论文范文6

1.组建一流的学科专业,注重教学内容的国际视野和学术前沿。中英双方合作协议规定,宁波诺丁汉大学由中方提供建设资金、后勤保障与学生服务;由英方负责课程设置、教学师资与教学管理。据此,学校利用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办学的优势,引进诺丁汉最具优势的、同时也是国际最前沿、国内最急需的学科专业。目前学校设置的教学院所与学科专业,都是英国诺丁汉大学在历次全英大学专业评估中的五星级专业。这样既保证了所设学科专业的适恰性、前沿性和高起点,也保证了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时代价值与学术意义。学校所设学科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学科前沿性。如,国际文化传播学专业,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文化认同、传播学、新闻学、艺术理论、电影文化学等领域的最新进展介绍给学生,帮助他们建立在全球文化多样性理解基础上的国际视角;国际学专业,利用经典的与新兴的国际政治学理论、历史学成果,指导学生全面、客观、批判地回顾过去数十年全球走过的发展道路,评价与分析当今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环境保护、低碳零排放、能源再生可利用专业,引入国际先进理念,探讨学术发展前沿,运用工业化加快给人类地球带来严峻挑战的大量事实,揭示可持续发展原理,阐释应对性策略。

2.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确保教育家办学和“教授治教”的专业水准。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是关键。一流的学科专业说到底还要看师资力量的支撑。学校花极大的代价进行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根据合作协议,学校坚持从英国诺丁汉大学选派高水平的管理骨干和教学骨干;另一方面向全球公开招聘优秀中青年教学人员,优先录用中国在海外留学的优秀博士。如,学校历任执行校长与各教学院所长负责人,均为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管理高层和著名专家学者。首任执行校长高岩教授原为英国诺丁汉大学副校长、亚洲文化研究著名专家;继任执行校长彼得巴特利教授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副校长、英国皇家动物学会会长;前任执行校长罗杰•伍兹教授曾任英国现代语言大学委员会主席,2006年获选为英国皇家艺术协会(FRSA)高级会员;现任执行校长尼克迈尔斯教授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曾是该校较年轻的教授之一。他们坚实的专业功底、成熟的教学经验、卓越的学术成就、丰富的领导阅历和颇高的国际知名度,确保了教育家办学的专业水准和“教授治教”的大学传统,体现出“内行领导”的学术凝聚力和“与世界接轨”的国际化视野。

3.聘请国内外学术大师讲学,营造浓厚的国际学术交流氛围。学校依托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学术优势,聘请国内外学术大师讲学。从2006开始,学校设立“诺贝尔奖大讲堂”,先后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艾伦•麦克德尔米德教授、李政道教授莅临讲演;设立“中国院士讲坛”,相继邀请中国科学院韩启德院士、中国工程院徐匡迪院长、国家再制造重点实验室徐冰士院士等亲临讲学;设立“全球名人讲座”、“诺丁汉大学教授讲座”等,其中英国诺丁汉大学知名教授讲座36场,国外专家学者讲座127场。这些大师的讲座,不仅介绍了不同领域的学术前沿,揭示相关课题的发展态势,而且向广大的学子展现知识创新的非凡人生,营造浓厚的国际学术交流氛围。6年来,通过组建一流的学科专业,聘请一流的师资,邀请学术大师讲座等一系列扎实的学术建设,师生严谨刻苦、努力认真、自由讨论、平等对话,追求本真的科学精神油然而生,形成了好学上进的校风环境与真做学问的浓厚氛围。

二、以学生为中心,创建“多元化”课堂活跃学生思维

1.坚持各项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教学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一定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爱默生1838年在哈佛大学美国大学优秀生联谊会上的讲演中指出:“学院有其不可缺少的职责,那就是教授最基本的道理。但是只有当他们的目的是创造而非训练;当他们在宾至如归的讲堂里聚集起每一朵天才的火花,在熊熊的智慧之火旁点燃起青年人心中火焰的时候,他们才能服务于我们。”[2]正是这种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校也正是由于坚持了这种“教学”的理念,坚持了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与学”,才能够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把知识结构变革成他们的内在素质。

2.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课堂。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以学习为中心,这是我们的教学原则。学校创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课堂,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习惯,开创了教与学的新局面。宁波诺丁汉大学的课堂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可以根据需要随机安排。如有讨论课、对话课、演示课、实验课、作业课、情境课、演剧课、与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网络联合授课等等。即使是以讲授新知识为主的讲授课,教师也不是口若悬河、一讲到底,他们或者提纲挈领,勾勒知识意境;或者画龙点睛,揭示科学奥妙;或者要语不烦,点缀问题真谛;或者妙语连株,启发学习兴致,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感知、省悟、讨论、争辩。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的认知灵感迅捷通畅,想像空间自由驰骋,逻辑思维严密深邃,发现学习几度酿成。

三、实行导师制,引导学生探寻问题的自主学习

导师制(Tutorial/seminar),就是每门课程在讲授的时候分成若干个小班,每班一般不超过16名学生,由1-2名教师担任导师,全面负责学生的学习、授课与指导。导师经常与学生见面,了解学习情况,询问疑难困惑,指导方法思路,拓展认知视野,尤其是注重于引导学生“深入就里找问题”,“转换视角提问题”,“联横合纵追问题”,“穷极八方解问题”,直至疑虑洞开,前嫌尽释。校长杨福家院士多次指出,“英国的一些著名高等院校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它们很早实行了导师制,像牛津、剑桥,15世纪开始就实行导师制,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关心。每个人的火种是不一样的,需要靠同学的力量、靠家长的力量、靠教师的力量一起把不同的火种点燃”[3]。为此,学校引进导师制,通过导师引路的办法,开启学生刨根究底的特质。考生进入宁波诺丁汉大学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高考重点线以上,英语成绩115分以上,这就使得学生具有接受“全英文教学”的学习基础。但刚入学时,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被动听讲,不大喜欢主动提问题。针对这种状况,在导师制的小班课堂上,教师就有可能提问每个学生,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实践证明,导师制使每位学生受到关注,得到激励,问答法点燃了学生的潜在资质,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每个学生经过不断的摸索,探究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望。#p#分页标题#e#

四、严格的考试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

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毕业生颁发英国诺丁汉大学学位证书,考评制度亦与之接轨,最基本的理念是关注学生的成长。

1.测验检查侧重于衡量学生具备的情感与态度。平时的课堂教学、讨论发言、小组学习、阶段小结中,会随机穿插一些少而多的测验检查,形式有口试、笔试、纸质、网络等。每次教学测验检查活动对于课程学习都很重要,对于学生的成长进步同样重要。学校比较注重短、频、快的诊断性评价,很少有算总账的终结性评价。平时的测验检查主要涉及课程学习的智力因素,诸如学生的认知、记忆、思维、想像、分析、判断等等,甚至需要考评学生对于课程概念、专业知识、理解水平、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程度。然而,检测的重点则是侧重于衡量学生形成的情感与态度。这种测验检查,其实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是在考量教师的观察水平与辨别能力:要求教师必须于学生讨论发言的细微处、测试答案的差异点、认知信心的区分度等方面,捕捉到学生种种非智力因素的成熟状态,辨别出学习付出的劳动量;它是在考量教师职业的公平性、责任心与人格尊严:因为不能打“印像分”、“关系分”与“感情分”。

2.闭卷考试侧重于检查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闭卷考试虽然也一样侧重于检查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但更多的则是能够让学生看到收获和回报,看出自己在整体中的区间位置,知道目标的达成程度。学校从来不做一次考试定胜负的事情,而是将测试检查、闭卷考试、专业论文的多次分数,按照一定比例换算成标准分,将累加的总分作为某门课程的学业成绩。考卷通常由任课教师草拟,提交英国诺丁汉大学,再统一送交相关高校任职的外审专家评审,再由任课教师根据他们的意见修订。教师打分的试卷也要寄给英国同行抽样检查,送呈统一聘请的校外同行审核,最后确定分数等次,存入学生成绩档案,作为厘定颁发毕业学位证书的唯一依据。只获得最后分数等级的学生是不能获得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毕业证书的。

3.专业论文侧重于测试学生发展的水平与状态。学校特别重视学生论文的写作。视论文为学生学以致用的主要生成物,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试金石。因而每门课程的论文比较多,如课堂讨论、平时测验、阶段测验要写论文,大多数课程考试也是写论文,有些专业还须提交1万字左右的原创性毕业论文。论文字数无论长短,都要求广泛查阅资料,追寻研究论题怎么样;精心推敲构架,考问逻辑思路是什么;确凿论证观点,揭示知识创新在哪里;注明引用出处,明白学人品质有哪些。学校的各门专业课都开设了相应的论文指导讲座,教师强调论文应是基于事理依据与事实证据的论点阐述;强调论文是独自潜心探寻真理的逻辑展开结论或者是发现过程论证的论说性文体。学生在上百次的论文写作中学习成长,在研究中探求真理,渐渐习得严谨缜密、追求本真的科学精神。

五、有特色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增长

低碳文化论文范文7

关键词:低碳农业;农业经济;认识研究

低碳环保为现阶段社会及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心思想,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为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实现低碳农业经济能够为人类的工作与生活提供保障。在中国社会经济体系中,农业经济占有特殊位置,我国正处在社会形式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要想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将低碳环保作为我国农业经济的战略目标,最大程度提升我国整体经济水平。

一、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作用

(一)低碳农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转变

现阶段,农业出现产品供给不足、农民收入水平下降、环境资源破环等问题,国家在处理问题过程中受资源匮乏、肥料资源利用率下降、环境保护力度不高等因素的限制,影响农业生产与发展进程。低碳农业的实现,需要将利用化学肥料及生产农药等帮助动植物生长的理念转为利用有机化肥及生物农药获得农业产品的最大经济效益,增加资源利用价值,建立农耕操作、耕作技术与现代先进农业技术融为一体的农业生产经济体系,降低农产品投入成本,排除化学物品对农业产品的干扰作用,维持生物多样性发展,进而实现经济发展的低碳转变。

(二)低碳农业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当前,中国的许多地区种植农产品仍采用化肥与农药价格增长的方法,但是这样会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影响生态环境。所以,需要将投资高、产量低的农业发展趋势转为投资低、产量高的农业经营模式,尽量降低有害农业物品的投放数量,防止环境受到污染,并且依据最少的物品投资实现农业经济的最大效益,例如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等,以此提升产品使用效率,增加劳动产量,降低成本,促进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低碳农业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经过调查,农业为温室中污染气体产生的源头之一,在农业集中化发展与大规模使用肥料及农药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威胁,一方面增加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增加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甚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样会提高气候大幅度变化的几率,影响农业产品的不稳定生长。农作物生产结构与空间发生变化,极易引起病虫害的发生与传递。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进程加快,致使土壤质量不佳、生态环境被破坏。当农业经济生产模式转为低消耗、低污染的管理理念时,不但能够满足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求,也能够适应全球气候的各种变化方式,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进程。基于此,重点发展低碳环保的农业经济,创新资源充分利用理念,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二、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制定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机制

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制定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机制,结合目前我国各种可利用资源的情况与农业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具有统筹性与科学性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机制,设计一套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执行方案,明确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优化现有低碳农业经济建设内容,制定一些农业经济考核制度与统计方式。

(二)加强财政部门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工作

低碳农业要快速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果,就要加强财政部门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工作,通过采取优惠政策方法和奖励措施,构建政府大力支持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平台,以农业生产基本设施与农业产品生长区域、农业开发与科技利用为主要途径,对低碳农业经济进行改善。同时,注重农村经济教育、卫生设备的资金投入与网络构建的资金,不断整合农村生产环境,进而促进农业产品生产效率。此外,支持科研机构研发农业品种与技术工作,对专业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并认真分析的行为给予鼓励与奖励,促进专业人员全身心投入到低碳农村经济建设工作中,凸显现代农业科技的价值。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通过植树造林、环境建设、绿化园林等活动的组织与实践,对这些活动进行适当补贴可以为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规范农村生产的农民行为

对于低碳农业经济的建设,离不开农村生产的农民的规范行为,相关政府的工作人员应深入低碳农业的财政经济、税务水平,制定资金补贴、税务降低或减免方式大力支持农村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村企业,落实鼓励政策带领农村企业实现低碳农业产品投资的经济化,提倡低碳技术的引用,用先进技术取替滞后技术,促进低碳技术的升级与推广。同时,将农村产品质量与诚信和安全保障纳入低碳经济责任制度中,鼓励产品制造人员遵从低碳经营理念。对于农户,整顿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建立健全农业专业技术研讨会或农民集体合作会议,树立农民低碳环保意识,通过无公害或绿色农药,体现农村生产行为的规范性与合理性。

(四)开发并推广低碳先进技术

开发并推广低碳先进技术为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其既是低消耗、低污染的基础,又是农村发展低碳经济的保障。首先,扩展低碳农业经济生产设备,尤其是创建农业示范园林、畜牧业合理养殖区域。其次,提高太阳能与绿色能源的使用率,应用测图技术定期对土壤含量与质量加以检查,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整合农村环境。最后,强化农作物生产制度,缩小农药与农业化肥的使用范围,可以利用粪肥或是有机肥料更换化肥,通过对低碳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五)增强农民对低碳农业经济的认知

发展农业经济最主要的执行者是农民,农民的监督与执行职能对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政府应使用有效方法,增强农民对低碳农业经济的认知,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是农民认识到低碳农业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强化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第一,制定全方位农业生产科技方案,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带领农民学习先进技术、新型品种、创新工艺等文化知识,使农民的科技知识技能得到补充,为农民参与低碳农业经济建设活动提供条件。第二,政府相关负责人可以对低碳农业经济知识加以宣传,借助电视、报刊、广播等传播媒介向农民介绍低碳知识,同时发放经济发展小书或举行低碳研讨会议宣传低碳经济的意义,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化。基于此,增强农民对低碳农业经济的认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实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关于低碳农业经济的认识与研究活动为农村实现低碳农业经济指明方向,低碳农业的建设不仅能够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而且能够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升经济效益,为农民的生活提供保障。基于此,国家各个政府机构应深入认识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作用,采用科学有效措施,制定切合实际的低碳农业经济建设方案,通过制定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机制、加强财政部门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工作、规范农村生产的农民行为、开发并推广低碳先进技术、增强农民对低碳农业经济的认知等方法促进低碳农业的生产与发展,为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帆.关于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思考[J].美与时代:城市,2013(07).

[2]周勇.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1(17).

[3]文再坤.发展湖南低碳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C].低碳农业与湖南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2013.

[4]张莉侠,曹黎明.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

低碳文化论文范文8

[关键词]功能定位;北京家具;产业特点;创新发展

1绪论

1.1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

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1]。加之北京低碳循环行动、大气污染治理、清洁空气行动等相关政策相继出炉,对于传统制造型的家具产业而言,生产环节不可避免地面临疏解转移,而存量企业则必须突破困局寻求适合自身又符合政策向导的新发展方向。2017年6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出台,落实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在“四个中心”定位的引导之下,北京家具产业逐步实行转型升级,在品牌建设、产品布局、系统搭建、工厂改造等方面做出重大调整,引进国际先进工艺设备,进行生产线的绿色改造,促进行业生产技术的提升,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家具制造体系,加速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

1.2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北京家具产业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快速发展,产品远销国内外,其品牌、理念已经在全国形成较强影响力,但总体而言,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科研投入等方面尚未达到“高精尖”产业水平,随着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以及市场竞争日益严峻的形势,家具产业亟需政府部门进行战略统筹、顶层设计,引导行业向产业链高端发展。本文通过论证研究北京家具产业发展现状以及首都功能定位对于产业带来的新挑战,结合当下发展背景市场环境分析,从而对北京家具产业的规划方向上得出有价值的发展理念和建议。

1.3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路线本文的研究方法如下:(1)文献查阅。通过查询大量文献,将了解搜集到的信息分类整理,为下一步撰写论文提供依据。(2)资料搜集。通过走进北京市内生产基地和展销中心进行实地调研,企业内部及官方网站资料搜集,总结和分析家具产业发展现状。(3)论证分析。分析研究北京家具产业面临的问题以及现阶段政策要求,为产业规划定位做准备,结合日常工作实践,提出北京城市新功能定位下家具产业创新发展的理念与建议。

2北京家具产业发展概况

2.1北京家具产业特点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五年间,北京家具产业发展紧随政策引导,不断进行优化调整,逐步实现产业定位从低端向中高端制造转变,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发展方式由粗放式规模扩张向集约式绿色低碳转换,改革方向由信息技术应用的自动化工业向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智能化工业转变。在此新常态下,“高精尖”经济结构逐步构建。由表1可知[2],2016~2020年间北京地区家具制造业总产值变化明显,呈逐年下降趋势,仅2020年出口值受疫情影响有小幅回升。

2.2北京企业发展状况

2.2.1家居卖场

如今消费结构升级和大数据深度融合,促使家居零售释放巨大潜力,催生多业态融合,构建家居新零售,在低频的家居消费场景中嵌入高频零售场景,打造沉浸式消费体验。如居然之家计划打造由“设计之家、环保之家、未来之家、市民之家”四大主题场馆组成的“生活方式体验中心”、城外诚家居计划融智慧化运营、智慧化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家居卖场”、蓝景丽家集生活场景、特色街区、科技赋能为一体的“家居•商业•生活•场”等等,消费场景不断被重塑,以此满足市场需求。另外,受疫情影响,从2020年开始家居零售数字化转型加速,为对冲线下门店遭受的损失,家居零售卖场大力推广线上商城,并通过各大平台进行直播带货[3]。通过前期引流、家居场景直播、后期收尾工作,带来全链数字化营销模式,突破传统模式瓶颈迎来较好发展。

2.2.2家具企业

在科技应用引领制造创新发展,环保理念促进绿色健康发展的大趋势下,家具制造业逐步完成从原材料加工到零售物流的全产业链优化改造。天坛家具投建板式智能加工中心,配合MES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全自动化智能生产;傲威环亚低温静电粉末喷涂等生产线正式投产,从根源上杜绝VOCs的产生和排放;曲美家居在生产方面打造综合信息流自动化的集成智造平台,通过ERP系统打通制造端与零售端,顺利完成智能制造体系建设;黎明文仪将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纳入发展规划,制定了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推进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通过智能化生产系统极大地减少了生产成本和能源消耗。同时,家具产业整体也存在不可回避的问题,如各企业生产基地与展销中心分布太过分散,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集群优势产业园;部分企业还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导致效率低下,在市场环境时常处于劣势;在未来碳达峰、碳中和的远景目标下,制造业还需完成绿色低碳转型[4],所需的专业技术支持和远景规划指导,期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北京城市新功能定位下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3.1北京“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定位

2017年6月,市规划国土委、市发改委等6部门联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在开篇正文第一章就阐述了北京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规模及空间布局,即坚持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5]。规划后,北京“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应运而生,切实履行为党政军领导机关提供优质服务、为文化教育创意产业发展服务、为外交外事国际活动服务、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服务的职责。

3.2疏解非首都功能给产业带来的影响

自大力实施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来,家具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集群效应逐步形成。通过最近几年的产业调研发现,一方面北京地区家具企业在数量上的减少直接导致了总产值的不断下滑,而严峻的政策措施促使企业进行产业链全方位革新,不少企业用实力完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另一方面,津冀地区形成了以河北深州经济开发区、廊坊大厂工业园区、唐山汉沽经济开发区、天津宝坻开发区、芦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为代表的具有影响力的北京家具产业集群,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完成了北京家具的完美升级转型。

3.3新功能定位对产业的发展要求

北京家具产业要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应避免陷入定位模糊、方向不明而导致的混沌局面,这既要符合家具产业本身的特质也要合理运用相关政策措施,挖掘产业特色和优势资源,并准确把握特色和定位,才能在有序健康发展的路上走得更远[6]。红木家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属于文化创意产业,以部级非遗技艺传承单位龙顺城、中国古典家具品牌元亨利为例,两者以推动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为己任,开创红木产业化生产与销售之先河。龙顺成成立的京作非遗博物馆,展示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完整展现了明清宫廷家具的发展史。元亨利推出文化艺术示范馆多年,馆内珍藏高端明清黄花梨、紫檀家具等藏品,成为当地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2020年,两者一同参加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携手馆藏精品亮相文化服务专题展,诠释传统工艺美术魅力,为红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7]。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技术中心、智能制造、绿色生产或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其中,低能耗、高效能的绿色技术与产品将成为企业研发重点,科技创新与应用将成为企业能否突破瓶颈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以天坛家具、曲美家居、黎明文仪为代表的家具企业,打造部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实现了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并实现全生命周期过程的绿色管理要求[8]。2020年,三大企业同时入选第一批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项目[9],这给予智能化转型升级的企业提供了极大支持。

4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对北京家具产业现状和城市新功能定位分析,总结出北京家具行业发展所要坚持的原则与方向,同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实现家具产业高速创新发展,助力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建设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而努力。

4.1结论

4.1.1坚持技术创新之路

北京家具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壮大,既需要高效的生产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做支撑,同时也需要高效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这一切的核心源自于技术创新。在家具制造业进入由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融合生产,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到智能制造领域的全新工业4.0的时代[10],科学技术毋庸置疑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依然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耕技术研发,用高质量新产品迅速战略市场份额,把握先机。一方面,引进先进工业生产技术,加大资源投入以优化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鼓励制造企业合作品牌设计师,研发原创产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搭建适合企业自身使用的管理系统,实现从研发端口到生产端口再到销售端口的数据流程贯通,线上线下同步管理,提高生产运营管理效率。

4.1.2坚持绿色发展之路

随着目前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想要家具制造业实现长足发展,就要继续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近年我国正式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目前这项重大工程已经进入系统谋划、总体部署阶段,“双碳”战略所提倡的绿色、环保、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推进现代工业进行绿色技术革新。将绿色健康、节能降耗、资源循环、低碳环保全面融入企业的实际生产制造经营中,建立健全绿色管理体系[1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12]。

4.2建议

4.2.1发展家具文化创意产业

传统家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当下文化中心建设就是要充分运用北京深厚的文脉底蕴和文化资源,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络大力支持和推动“家具中华老字号、家具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发展,紧密围绕北京文化中心定位,挖掘中国家具文化内涵,传承并发扬传统工艺技能,用文化内涵支撑家具行业发展空间。同时,发挥好“北京家具产学研联盟”“设计专业委员会”等组织联盟作用,以自主品牌、智能家居、绿色制造为方向,以设计研发产业创新为支撑,整合家具行业上下游及跨界优质资源,打造家具文化创意产业研发基地。

4.2.2实施创新驱动设计赋能战略

家具产品的灵魂在于设计研发,家具产业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为实现创新驱动设计赋能战略目标,加速企业转型升级,迈向产业链高端之路,需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创新设计能力、完善家具制造业创新体系。设立创新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包含设计专利、知识产权保护规范设定及运营,家具制造核心技术、生产设备学习培训等专业化服务,帮助行业开展跨界合作延伸产业链,形成创新驱动、高端发展、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的家具产业发展新格局,同家具文化创意产业研发基地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战略目标。

4.2.3建立北京家具团体系列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