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商业发展趋势范例6篇

社区商业发展趋势

社区商业发展趋势范文1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一二月合刊

南粤之地 有容乃大

——关注广东智能家居市场

自古就是中国富庶之地的广东,历经改革开放的洗礼,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及成熟开放的市场机制,汇聚了以珠三角地区为代表的最为先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从最为熟知的安防产业重地深圳到刚刚落户顺德的全国首个智能制造基地,广东当之无愧成为集群优势最为突出的产业龙头。

面对近年来日新月异的智能家居产业,国内外智能家居厂家也相继把广东作为首选战略要地。对于广东地区的集成商来说,一方面占据地域优势使得他们享有得力的供应商资源,另一方面广东人灵活务实、广采博纳的性格也使得广东地区智能家居市场发展呈具多样性,开放性以及包容性的特点。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3月刊

聚焦区域 走进广西

——关注广西智能家居市场

提到广西,人们首先想到刘三姐歌中的山美水美,在这一片少数民族聚居地上,保持着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淳朴的风土人情。现如今,在东盟、大西南、泛珠三大背景催化下,享受中央沿海开放城市等利好政策影响,经济飞速发展。

通过我们的采访发现,虽然广西当地有一些智能家居集成商奋战在一线,但整个市场处在不温不火的状态,客户整体消费认知度偏低,消费能力有限,还属于前期引导阶段。影音、环境控制、水暖电改造、新风空调等相关商家开始涉足智能家居,给市场带来些许繁荣感觉。但目前客户主要集中在金字塔尖部分,并且缺乏消费认知。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4月刊

聚焦区域 走进云南

——关注云南智能家居市场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有着“彩云之南”的美誉,丰富的有色金属矿藏和发达的旅游业给这里带来了蓬勃的发展商机,也使得这里的人生活消费呈现极端的两极化。

通过我们的采访发现,云南的智能家居市场相对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尚有一定的差距,这既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与当地人注重关系经济而非市场经济有关。在当地,智能家居难以被广大终端用户所认知和接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价格无法做到亲民,但智能家居是未来发展趋势,这是所有集成商共同的认知,能够早一步在这个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未来市场成熟时,收获成功的可能性也将越大。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5月刊

聚焦区域 走进宁夏

——关注宁夏回族自治区智能家居市场发展

宁夏回族自治区盘踞黄河上游,北倚贺兰山,南凭六盘山,历史文化悠久,古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相比较以北上广为代表的一线市场,宁夏地区由于受限于地理位置、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整个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目前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加之市场上存在的产品性能缺失、信息闭塞、消费意识薄弱等等方面的制约,这在很大程度上无疑阻碍着智能家居市场的健康发展。

然而,我们仍然看到了宁夏智能家居从业者身上那种“探索、创新、不折不挠”的品质,他们共同经历着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默默地选择坚守,始终在寻求创新经营策略。不断的通过明确的市场定位、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多样化系统定制方案等方式来推动行业向前大步迈进,也正是有了他们的付出和坚持,才让更多的行业同仁们看到希望的曙光就在前方。

特别专题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一二月合刊

智能家居微博那些事

微博,很多时候,就是那只传说中的“蝴蝶”。她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而当企业将这种“蝴蝶”力量运用于商业传播上进行微博营销时,所产生的杠杆效应往往出人意料的强大。发展中的智能家居行业能否借此东风,进一步推动智能家居消费理念的传播?同样值得我们期待。

微博营销被用在企业传播的多个方面,既能推广新品牌,也能做好企业公关,或者放大企业传统广告的效应,微博这只“蝴蝶”掀起的微博营销旋风席卷了不同的企业。这同样也包括尚处新兴发展阶段的智能家居。虽然眼下微博给行业带来的改变还十分有限,但通过点点滴滴的微改变,更大的变化也正在悄然间孕育。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4月刊

关注影音集成趋势下的智能化融合

——2012年智能家居行业新趋势分析

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一直以来受到了来自各界的广泛关注,厂商层面家电、对讲、IT、控制类厂商多头并入已势必然,而在集成商群体中同样不乏安防、网络、影音、家装类的商家转投而来。在这其中,与智能家居同样锁定高端客户群体的影音集成商,无疑具备了与智能化融合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在影音大集成趋势的推动下,智能家居与影音集成渐行渐近。

前些年,智能家居厂商与集成商在摸索中发现,植入了影音系统的智能家居体验式营销可以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直观体验。而在影音大集成趋势下的定制安装行业中,智能家居也正成为不可或缺的新系统组成部分。

智能家居与影音集成的融合,已不单纯停留在项目和解决方案的层面,而正逐渐由此影响到厂商的渠道整合。可以说,大融合的趋势同时为智能家居和影音集成开辟出全新的市场空间。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5月刊

智能家居电商那些事

——电子商务为智能家居带来了哪些改变?

随着国内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日,网购已然成为很多人生活中重要的购物选择之一。尽管智能家居涉及多系统联动、复杂的设计安装和专业的售后维护环节,但在电子商务浪潮来袭之下,单一功能、无线控制、价格低廉的背景音乐、无线开关、智能插座以及相关配件为代表的智能家居产品开始在各网络购物平台上风生水起。而随之而来的渠道冲突、价格混战也成为不少经销商和厂家的切肤之痛。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智能家居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发展之路,具有广阔的前景。对比相对成熟的家装行业不难发现,同样是较为复杂的设计、本地施工等工作,也均出现了相应的商家提供网络平台上的服务。随着智能家居未来的快速发展,加之网络平台的巨大影Ⅱ向力,在不断提升消费认知的基础上,有朝一日,我们期待智能家居元素在传统家装中的体现也将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7月刊

单体机品质升级主机型群雄并起

——2012家庭背景音乐市场新趋势分析

在智能家居与影音集成融合发展的行业趋势下,我们依稀观察到家庭背景音乐市场发生的新变化。在传统主机型厂商纷纷推出分体机产品,进而扩延产品线的同时,一批借由公共广播转向主机式背景音乐的品牌开始将目光转向迅速增长的民用市场。

无论是称作背景音乐、家用中央音响,亦或是多房间音乐系统,市场的蓬勃发展,引发了新一轮的厂商关注热潮。在此形势下,我们看到了单体机产品的不断功能革新与主机型厂商的群雄并起,行业大发展势必带来新一轮市场洗牌与渠道整合。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8月刊

智能家居无线应用那些事

无线智能家居产品一直以来以免布线、易安装等优点,成为小空间居室智能化装修和已装修住宅智能化改造的重要选择。在国外市场,不少无线智能家居产品甚至出现在超市当中,可供业主自行DIY安装。在智能家居发展不断升温的国内市场,无线智能家居产品也正以其独具的魅力,在悄然间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从发展趋势来看,无线组网是家庭网络未来的发展方向。家庭网络组建的基本原则是安装简单、使用方便、扩展性好且不用布线。目前我国大部分住宅建设都没有考虑家庭联网的需要,基础设施严重缺乏,重新布线费时费力,影响美观和推广,而采用无线的方式可以避免很多问题。目前活跃在市场上的封闭协议无线产品也不占少数。面对市场上纷繁复杂的产品,如何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无线智能家居系统将成为我们探讨的重点。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10月刊

2012年楼宇对讲市场发展趋势概述

年终安防大展延期至十二月举办,让此次市场前瞻专题有了更多年终盘点的意味。在房地产市场总体低迷的外部环境影响下,依稀记得在2011年的深圳安博会采访时,不少企业高层将2012年的发展规划更多定位在了扎实内功,以管理出效益。不过,从即将过去的一年来看,楼宇对讲市场依然迸发出令人惊喜的活力。

无论是外资品牌频频对接高端楼盘,还是本土企业深化管理,亦或是资本市场为行业注入发展的新动力。国内楼宇对讲市场即将走过多姿多彩的2012,而在此期间多家业内厂商对于智能家居领域的进一步关注同样顿为引人关注。

展会报道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4月刊

细数infoComm China展中的智能家居元素

2012年4月11日,infoComm China北京专业视听及系统集成技术展于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举行。尽管本届展会的主题围绕视听集成设备与技术展开,音视频、投影、会议系统等无疑成为大会的主角,但智能家居依旧成为infoComm的展出亮点之一。与此同时,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智能家居及影音集成商也共赴本次视听盛宴。

仔细搜罗不难发现,包括快思聪、AMX、ITAV、威尔、杜亚、威仕达等在内的业内厂商,分别从中控系统、电动窗帘等角度,展出了各自应用于智能家居领域的主打产品。更深层面的系统集成为行业注入了多元化的前进动力,而在影音与投影配套设备方面相关升降投影架,电视、屏幕支架等产品也为集成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6月刊

新品牌层出不穷 终端化趋势明显

——从PALM展看2012家庭背景音乐市场新趋势

在智能家居与影音集成融合发展的行业趋势下,通过本届展会我们也依稀观察到以背景音乐为代表的家庭影音娱乐方面发生的新变化。在传统主机式厂商纷纷推出分体机产品,进而扩延产品线的同时,一批借由公共广播转向主机式背景音乐的品牌开始出现,部分厂商开始将2.4G无线应用于背景音乐解决方案中,而传统关注在工程领域的厂商也开始将目光转向迅速增长的民用市场。

家庭背景音乐市场的成长历程与智能家居在国内的发展密不可分。借助智能家居工程渠道,又有着可以独立成系统的特性,以及与家庭影院差异化的产品定位,种种要素让背景音乐市场在几轮市场洗牌后从毫不起眼,到已经初具市场规模。随之而来的是新一轮的厂商进入所带来的竞争加剧。以控制软件、网络功能融入、主机IP化、界面优化等等为代表的细节方面紧跟市场潮流的迅速完善。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6月刊

新趋势·新品牌·新产品

——广州国际建筑电气技术展览会智能家居元素大盘点

2012年6月9日,广州国际建筑电气技术展览会楼宇自动化暨智能家居展在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盛大召开。在影音集成融合智能家居、应用市场细分化和技术协议标准化的行业发展趋势下,新老品牌对国内智能家居市场的关注力度不断提升。

其中,酒店客控市场设备定制化趋势明显,不少厂商纷纷推出酒店客控箱,将控制模块定制整合,更趋符合酒店应用需求。家庭多媒体终端结合智能控制、实现互通互联,集成了智能家居控制功能的多媒体影音终端的集中亮相成为本届展会一大看点。此外,KNX、ZigBee和enocean等国际标准在国内市场的推广工作进展明显,国内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线对接行业标准成为市场发展趋势之一。国内外新品牌竞相逐鹿智能家居市场,迎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层出不穷,这也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期待。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9月刊

新品牌·新趋势·新契机

——2012年上海国际智能建筑展特别报道

9月20-22日,2012年上海国际智能建筑展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作为关注国内智能家居领域的重要展会之一,透过这一窗口我们更为直观的感受到行业不断出现的新变化。令人感到欣喜的是,本届展会上又有大批的行业新面孔亮相,不少新品牌开始加入国内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的大潮之中。传统企业则不断优化、升级自身产品线以保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其中,与相关国际标准的结合成为了不少国内企业的共同选择。

另一方面,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发现一些在区域市场历练多年,与行业共同成长的集成商逐渐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已然成为区域市场的中坚力量。同时,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注入集成市场,成为了推进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9月刊

影音集成加速智能化融合 渠道整合拓展市场新空间

——2012中国影音集成科技展(CIT)特别报道

2012中国影音集成科技展于9月14-16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作为融合最新影音娱乐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的盛会,CIT2012在重点展示视频、音频、智能控制与流媒体播放等众多方面新技术与整体解决方案的同时,我们也关注到影音集成与智能家居融合发展的速度正不断加快,智能家居正逐渐成长为影音市场的新兴渠道。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11月刊

从CEDIA2012中国展看智能家居发展新趋势

日前,CEDIA2012中国展在上海成功举办。作为围绕高端影音集成与定制安装领域的专业展会,CEDIA展延续了上届以来小而精的特色。在与业内商家的沟通,让我们逐渐感觉到市场的点滴变化与细微处蓄积的发展趋势。

网络云音乐、无线传输、智能控制APP等消费电子元素的日渐火热。历经从山寨模仿到品质升华过程的国内品牌与并不轻易改变设计思路的国外品牌,或许都将经历新一轮的产品革新与市场洗牌。在定制安装行业日新月异发展背后,各种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显著提升。在此形势下,专业厂商更应当做到回归本源的看法也得到了业内的认同。影音领域的不少国外品牌均经历了多则几十年的发展与积淀,这也同样给国内奋战于新兴领域的商家以启示。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12月刊

细分化市场 多品牌运营

全产线延伸 集成化发展

——从行业大展看楼宇对讲市场发展新趋势

社区商业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城市商业网点 区县级商业网点 规划编制 对比

制定和实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是构建一个地区商业发展框架的主要手段,也是促进城市商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近些年,我国商务部积极推动地级以上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取得较快进展。截至2007年3月,全国38个重点城市已全部编制完成商业网点规划,241个地级城市中已有180 个城市编制完成商业网点规划,总编制完成率达78.1%。科学合理的城市商业规划,对保障公平的竞争秩序,创建布局合理、业态丰富的购物和消费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将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先导作用。

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趋势和特点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商业空间网络整体框架建设、商业行业结构优化体系建设、政府规制政策体系建设和城市商业网点选址的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我国城市商业网点的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许多城市已经制定的商业网点规划,体现出规划制定者更能够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统筹考虑地区经济的协调与发展,同时,逐渐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一是布局趋向合理化,逐渐形成以传统的繁华区或商业街为中心向外辐射,即同心圆向外扩张的模式;二是组织形式的创新,多种业态形式的商业设施,连锁经营比例不断上升,物流业加速整合;三是服务人本化,坚持先进市场设计理念与本土消费习惯相结合,立足实际,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利民便民,充分体现为人服务的功能;四是法制化建设进程加快,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通过推动商贸流通体系的发展来促进商业的快速发展 ;五是信息化助动,网络化运行,规模化发展,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对传统商业加以改造,大幅度提高商业服务质量和效率;六是在商业领域融入了环保意识,注意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七是强化了区域协调意识,既注意到了城市内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也考虑了市外尤其是周边地区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从实际出发,从全局着眼,统筹规划;八是体现了适度超前意识,在把握城市经济和消费发展趋势的同时,借鉴国内外商贸业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在网点分布、业态设置、购物环境等方面适度超前,留有发展空间。

根据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的要求,目前已经完成了所有36个大中城市的商业网点规划,249个地级城市已基本编制完成,369个县级市的商业网点规划工作从2008年起,已在全国正式启动。

我国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大中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建设的同时,许多地方却忽视了区县商业网点的建设。

区县经济是城市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服务于城市但又依托于城市,是连接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桥梁和纽带。区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区县社会经济发展平台之一的商业服务业对促进和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从根本上缓解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大中城市的商业网点建设正在逐步趋于成熟,许多城市正在致力于把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做精、做深、做出特色。但是,在做好大中城市规划的同时,不能忽视区县商业网点规划在全局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面对诸多机遇与挑战,区县需要针对区县域内的城乡商业及现代服务业体系结构、商业及现代服务业业态形式进行深入的剖析,制订出延伸至各个乡镇的区县商贸及现代服务业的布局规划及其发展对策,以促进区县商业及现代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区县级的商业网点布局与大中城市相比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国家高度关注“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区县商业不仅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枢纽,还是服务于地区产业结构甚至是深度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在规划水平较高的前提下,甚至会成为再造地区产业布局、带动区县经济增长的“龙头”,因此,应当将科学制定区县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作为区县经济发展的一个契机而给予高度重视。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与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对比

(一)规划原则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原则:以人为本,远近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结构调整、布局优化、改造与新建相统筹的原则;大型商业设施建设与中小商店生存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规划的调控功能与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相结合的原则;技术进步的原则。

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原则。区县商业网点的布局,不仅是一定区域内的商业店铺如何摆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此规划布局同时基本决定了一个区域内第三产业发展的结构和态势,因此,要把商业网点规划的重要性上升到重构区县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布局的高度来认识。制定规划的基本原则有:

第一,通过制订区县商业网点规划,实现商业网点合理布局,为城乡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以人为本、利民便民的要求。

第二,要以区县城乡总体规划为指导,结合其它各层面规划,立足于区县整个城乡的发展,统筹考虑,兼顾地方特色。

第三,区县商业网点规划是立足于将区县建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面向依托的大中城市,服务城市。围绕区县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结合区县城乡总体规划,按照构筑集散型、功能型、服务型现代城乡一体化商业服务业总体要求,引导和促进商业及服务业的城乡一体化、现代化进程,全面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促进市场繁荣,方便城乡人民生活,完善和优化城乡现代商业及服务业载体网络和市场体系,推进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四,区县商业网点布局在把握城市经济和消费发展趋势的同时,要放眼长远,以满足消费需求和引导消费趋势为目标,在网点数量、规模、档次等方面适度超前,留有发展空间,不断完善功能,提升商业网点功能。区县网点布局要在把握城市化发展趋势的同时,根据小城镇建设的要求配置商业及服务业设施。县级以下的乡镇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统筹镇商业及服务业网点建设,为小城镇建设留有余地。

第五,要注意把握区县商业网点规划与大中城市网点规划侧重点的区别,在区县规划中,要同时兼顾满足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商业服务需求。

(二)规划内容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内容。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主要包括城市商业中心的规划布局、区域商业中心的规划布局、社区商业的规划布局、商业街的规划布局、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划布局、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规划布局、其他商品交易市场的规划布局、物流基地的规划布局、城郊商业的规划布局、其他类型商业网点的规划布局等方面内容。

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的内容。区县商业网点规划应当涵盖区县商业发展规划与布局和区县服务业规划。区县商业发展规划与布局包括县域商业中心、大型零售百货、超市、专卖店、批发交易市场、特色商业街、社区(乡镇)便民商业中心等。区县现代服务业规划包括县域商贸中心、宾馆、饭店、大型休闲娱乐、旅游、金融、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等服务业,以及其他现代服务业。

(三)技术路线

1.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技术路线。首先进行基础调查。以研究商业发展现状,为编制规划过程中目标的确定、战略的选择以及布局的优化提供基础支撑为目的,主要调查城市建成区内各类商业网点的位置、规模、经营情况等,以及由这些网点所组成的商业功能区(如商业街、商业中心区)。收集城市总体规划及必要的专项规划、最近的五年发展规划、第三产业/服务业规划、城市统计年鉴、商业普查数据、商业在建拟建项目、政府工作报告、商业发展历史资料、当地民俗特点与文化景观类资料、有关商业发展的设想等相关资料。

进一步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包括商业发展环境分析、商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商业发展环境分析,主要包括:

区位分析。地理区位:自然条件、区域位置、交通环境等情况分析;经济区位:通过区域城市的对比分析,确定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制定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交通分析。内部交通:城市用地与内部交通的关联;外部交通:对外经济联系。

经济分析。对人口结构、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生活指标分析。

产业分析。产业发展特点,研究主要产业(特色)与商业网点建设的关联性。

商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主要包括 :

总量分析。网点总量、面积总量(已建、在建、拟建)、就业总量。

结构分析。行业结构(购物、餐饮、娱乐等)、业态结构、规模结构。

布局分析。网点分布、功能区分布。

经济表现分析。人均销售额、地均销售额、经济贡献。

发展趋势分析。通过问卷对居民收入情况、消费结构、消费倾向等进行分析,作为确定商业网点规模、布局的重要支撑。

根据分析研究,制定出适合城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2.区县商业网点规划的技术路线。区县商业网点规划的总体思路是以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规划建设为基本框架,考虑不同乡镇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充分利用各乡镇自身的资源、产业、交通、区位等优势,打造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业态齐全、便民利民、服务地区经济,符合现代商业流通规律和服务业发展规律的城乡一体化商业服务业平台。

结合笔者制定若干区县商业网点规划所采用的技术路线(见图1),区县商业网点规划可以分为如下程序:

首先,要对区县以及其属下的各个乡镇地的商业及服务业现状进行彻底详细的调查,分别计算出规划区域近年实现的三产增加值、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社会消费品的零售额、以及按照行业分类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其他行业的零售额,作为网点规划的基础资料。

其次,对于属于商业核心地区的商业及服务业,要采用逐户普查的方式,逐一调查其业态类型、载体面积、经营状况等;对于大型自然村的商业及服务业,进行重点抽查。此外,还要考察集贸市场的交易状况、市场规模、交通、配套设施、卫生环境及组织管理情况,将具有农村特色的集市贸易、农村传统商业形式纳入调查范围。

再次,依据区县城乡总体规划和商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对未来商业及现代服务业功能、结构、空间布局和建设规模做出统筹设计,制定出符合区县经济发展的区县商业网点规划。

结论

本文所研究的区县商业网点主要是指一般发展水平区县的商业网点规划,不包括目前我国部分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总量逼近大中城市的区县。在做规划时,一般将区县商业网点划分为四级,即县城级商业中心、重点镇级商业中心、一般镇级商业中心和中心村及以下商业网点,每一级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和服务需求来设计。县城级商业中心发展方针遵循提高功能档次、引进新型业态、引领消费趋势、 加大连锁经营份额、挖掘地区优势的原则,主要面向本县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商业业态齐全,在中档为主的基础上向多层次发展;重点镇级商业中心遵循强化主体地位、贴近人民生活、加强连锁店份额,主要为居民提供基本的服务公建设施;一般镇级商业中心是指为本镇范围内的常住人口提供基本商业设施的商业集中地区,由综合食品店、百货店、餐饮和集贸市场构成的综合购物中心,以及由小副食、小食品、小百货和早点部组成的若干综合便民店,形成大集中小分散的居民购物网络。

总之,制定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至关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工作,要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和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区县商业网点规划是通过科学的规划手段,深化城乡商业流通领域的改革,统筹、优化城乡商业及服务业一体化网络格局,使区县商业网点布局具有超前性、合理性和可实施性,形成重点突破与均衡发展相协调的商业格局。在规划中要突出“新建”与“改造”、“ 重点乡镇”与“一般乡镇”、“城市”与“区县”、“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合理的规划,形成等级分明、分工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商业网点体系。以高水平的商业及服务业设施体系为载体,促进以商业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强城乡的经济实力,提高农民的收入,突破“三农”问题的“瓶颈”,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提升城乡商业文化的内涵,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萍.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理论框架的构建[J].现代商贸工业,2007

社区商业发展趋势范文3

关键词:商业建筑;建筑设计;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所谓商业建筑指的是为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提供场所的特定建筑。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种类日渐繁多,商品交换更加频繁,商品交换的规模也空前扩大,需要商业建筑紧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不断发展创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商业建筑的功能日益多样化,商业建筑的规模化也不断扩大,并逐渐成为地下商业街、商品购物中心、大型超市、大型批发市场、专业商店、大型商场、商品交易场所于一身的综合型建筑物。作为城市综合体和建筑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建筑形式,商业建筑的发展趋势对建筑设计发展的新走向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我们通过对商业建筑的发展,能够较好的预测建筑设计发展的新走向,为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性意义。

一、商业建筑发展

1.1商业建筑

商业建筑是一项多功能、规模化的建筑,是指主要是针对有形的商品而展开交易买卖的商业建筑场所。商业建筑具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商业建筑的规模可以将其划分为大型商业建筑、中型商业建筑和小型商业建筑三种类型;按照商业建筑所涉及到的市场范围可以将其分为超级商业建筑和近邻型的商业建筑;此外,按照商业建筑形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商业建筑划分为综合商业建筑和单体商业建筑;按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能够将其划分为体验业态商业建筑和物品业态商业建筑两种。商业建筑的主要功能主要包括:为各类日常用品和生产资料等的零售商店、商场、批发提供场所;为金融、证券等行业的交易场所及经营管理业务活动提供商务办公场所;提供餐馆(含中西餐厅、饮食店、酒吧等)、会所(亦称会员俱乐部)、旅馆(含宾馆、酒店、招待所等)、文化娱乐设施(如卡拉OK歌舞厅等),为会员提供休憩、饮食、聚会、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的场所等。

1.2商业建筑开发设计的要求。

1、商业建筑开发设计必须具有齐备的生活系统

为了能够满足城市精英阶层的居住、消费、休闲、娱乐、社交多种形态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商业建筑必须拥有齐备的生活系统。齐备的生活系统应该包括具有国家化标准的写字楼、星级较高的酒店、规模较大的购物中心。同时,对于商业建筑来说,它包含着多种功能,因此,必须用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团队进行专门的物业管理,为每一位使用者提供完备、舒适的环境和服务,提高综合服务等级,促进项目管理的专业化。

2、商业建筑开发设计必须具有便捷的交通设施

商业建筑与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和城市的经济分布状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于商业建筑来说,商业建筑各项功能的实现必须紧紧依靠便捷的交通设施才能完成。便捷的交通设施能够为办公人员带来极大的便利,提高办事效率,从而增加收入,促进事业的发展。对于交通设施的选址来说,最好选择安排在地铁站或者交通运输点,这样将有利于商品和货物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人流和资金,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资源的浪费,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作为联系顾客与商业设施的载体,商业建筑也是制约商业聚集的一个重要因素。

3、商业建筑开发设计必须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商业建筑开发利用必须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因此必须充分考虑经济、交通、人口、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首先,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商业建筑的选址应该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具有较强的流动资金有利于商品的扩散。从交通来看,商业建筑区位因素的考虑应该着眼于交通发达的地区,主要包括交通枢纽和各火车站点。从人口来看,应该选择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有利于资金、信息、技术和商品的流动。对于环境来说,商业建筑应高选择自然环境好的地区,为消费者提供一种舒心的环境。

二、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2.1 通过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 现在是信息时代, 更应该是生态文明时代。人们运用高新科技,探索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的原则进行设计。

2.2 应当体现地域特点和民族文化, 要处理好传统风貌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处理好开放型社会和民族精神的关系。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节约型城镇结合起来, 弘扬历史文化, 反映时代特征。

2.3 要考虑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观念的综合, 突出时代精神。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及运用。世界各国都面临能源紧张的局面, 我国也不列外, 节能材料及技术的研发运用势必成为建筑材料及技术的主流。新材料、新技术, 尤其是节能环保材料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及运用正好能缓解能源匮乏。所以要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

2.4 自然环境, 我国南北跨度较大, 全国各地的气候、地形及地理环境差异也比较大, 建筑开发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环境景观的规划设计中, 未来发展趋势应该注重原生态的开放, 是景观具有亲人性, 如在活动绿地的建设, 应减少太多的人工臆造。完美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 以便减少建筑体量, 把建设所需资源降至最小。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 避免环境的破坏, 资源的浪费及建材的浪费。

2.5 承重结构体系将要以框架为主。框架结构有利于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 提高抗震性能, 并可以提供自由分割的空间, 丰富立面造型, 使用面积系数也可提高, 结构轻。

2.6 住宅的使用寿命要大大延长, 超耐久性住宅将要大量出现, 人们很迫切的要求提高住宅的耐久性, 现在超耐久混凝土的研究正在兴起, 不久将来有望使混凝土的耐久性达到几百年, 当住宅采用框架结构之后, 就可以采用超耐久型混凝土从而大大提高住宅耐久性,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7建筑设计的智能化趋势。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的日渐广泛,建筑设计中的智能化趋势日益显露出来。在建筑设计中,应该根据人们的需求,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为人们提供较为先进的服务,尽量减少人们不必要的劳动支出,运用智能机器或只能技术就能实现简单的操作。比如在建筑清洁方面、防盗设施方面等。

2.8建筑设计的人本化趋势。人本化趋势是建筑设计中的又一大趋势。建筑设计将会更加贴近人民生活,贴近人民的需求。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说,建筑设计中人本化趋势是较为明显的。它会根据不同的商业类型对商业进行设计,比如,专业商店、批发商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地下商业街等。此外,现代商业建筑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也特别关注社会价值、公共利益和文化品位,影响人们的生活模式。现代商业建筑外观的审美,不仅仅是外装修材料、立面形式、比例、色彩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强调人的参与意识。

2.9建筑设计的功能化趋势。建筑设计的又一大发展趋势是实现其功能化。对于一个建筑来说,并不仅仅局限于居住功能,而是为了给居民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将休闲娱乐功能、商业功能等融为一体,体现建筑设计功能密集型的发展趋势。

三、生态建筑设计的特点

3.1 一要重视设计地段内的土地、环境及植被的特点, 因地制宜, 整体、全面的考虑设计区域内部与外部环境关系, 人与环境和谐共存设计过程的多学科综合性。

3.2 为实现这些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有效途径:

3.2.1 开放地下空间:解决城市用地紧张, 向城郊扩张, 会使耕地减少,生态平衡破坏,向空中发展会增加城市人均密度增加,空气污染。节省土地资源,减少对土壤的破坏;节约能源:土壤具有隔热和蓄热双重功能;有利于生态平衡, 不破坏植被,不占农田;防尘、防毒、地下空间无大气污染;利于储存蔬菜、水果、粮食;抗震性能好, 维护费用低。

3.2.2 物质能量循环利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 人们对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有了很大进展, 如对太阳能, 风能转化为人们生活的动力来源。

3.2.3加强绿化设计,城市与建筑的绿化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绿色植被有释放氧气,净化空气,杀菌,调节空气等作用;还具有一定的心理功能。

3.2.4建立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四、结束语

商业建筑作为建筑设计中的一大重要内容,其发展趋势对建筑设计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商业建筑设计要求和发展趋势的探讨,对我们今后的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通过对商业建筑发展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今后建筑设计过程中的生态化、智能化人本化和功能化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根据具体施工和建筑条件,采用先进的建筑施工,不断推进建筑设计朝向科技化的方向发展,推动我国建筑事业再上新台阶,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延博.对商业建筑设计原则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6(20)

[2]冯悦.对商业建筑设计原则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17)

[3]顾洪峰,陈卓.浅析促进商业发展的商业建筑设计的几点原则[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4)

社区商业发展趋势范文4

关键词:商务中心区 发展评价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54(2011)08-56-03

北京市已把商务中心区(CBD)建设作为带动全市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但如何对发展程度高低、发展趋势优劣以及发挥作用大小进行量化监测和评价,是北京商务中心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本课题希望在此领域有所突破。

一、国际商务中心区理论研究成果借鉴

商务中心区发展有其自身特点,对区域发展状况、发展潜力和中心区转移与衰退风险的分析评价,是CBD评价指标体系与其他功能区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区别。在此,对国外相关研究理论和评价指标的选取作简要介绍。

(一)CBD发展状况评价

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从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国际化水平等方面综合评价CBD发展状况。

注重经济评价,因为CBD赖以生存的条件与城市经济规模和经济地位有着重要的依存关系,只有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城市才能发展CBD,反之,CBD优势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CBD与城市经济之间是互动的关系。

关注产业结构评价,因为国际大都市产业发展规律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即随着经济发展,各地产业结构呈现有规律的升级化变动。劳动力出现产业间的转移,逐步从第一产业转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关注国际化水平,因为只有在世界或区域经济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才更有利于CBD的集聚和发展壮大。而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以及金融机构的聚集程度,反映了CBD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甚至全球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的控制和调度能力。

(二)CBD发展潜力评价

国外相关研究多采用容积率指标反映CBD区域发展的空间潜力。商务中心区区位条件优越,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需求量、土地稀缺程度、规划控制程度均高于其他区域。提高商务中心区容积率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但建筑容量增大会带来建筑环境劣化,降低使用舒适度。为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相协调,城市规划中的容积率存在客观上的最合理值。西方发达国家成熟CBD的容积率在3~7左右。在寸土寸金的CBD,容积率是反映区域地理拓展空间和利润提升空间的重要指标,但是受客观条件限制,目前,该指标数据采集存在较大难度,考虑暂不纳入北京CBD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三)CBD转移及衰退风险评价

关注CBD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各种不利因素对CBD建设的影响。目前,国际发达城市中心区要素和经济活动已集聚到相当规模,CBD人口压力过大、发展空间和资源承载力有限、社会管理难度增加、商务成本过高等问题逐渐显现,规模不经济现象使得区域功能向外扩散成为必然。上世纪80年代,纽约、巴黎、伦敦、东京在具有相对区位优势的城市边缘区形成了新的功能中心――副都心①,与CBD核心区在空间上相互呼应,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双核或多核发展是国际大都市城市功能演变的普遍过程,区位演变大致经历三个阶段(见图1)。

副都心吸引CBD人口、产业逐步外移,一些城市CBD呈现功能升级与高度专业化趋势,而另一些城市CBD功能却出现衰退。CBD的变迁是有征兆的,国际学术界最早用计量方法界定CBD发展结构的研究成果当属墨菲和万斯的CBD指数。该指数包括CBHI(商务中心高度指数)和CBII(商务中心强度指数)②,并将CBHI≥1;CBII≥50%的周围街道所包含的连续街区,认定为CBD。墨菲和万斯指数的监测原理是:如果在CBD周边地区测度到CBHI≥1且CBII≥50%,而原CBD中CBHI

迈克尔・波特提出产业竞争阶段理论。他认为,国家、城市或地区经济发展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即生产要素导向(factor-driven)阶段、投资导向(investment-driven)阶段、创新导向(innovation-driven)阶段和富裕导向(wealth-driven)阶段(见图2)。前三个阶段是区域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力量,第四阶段则是发展的转折点,有可能走下坡路。

一国或区域产业发展不一定是直线前进的过程,既可以跨越式发展,也可以循环发展。如由生产要素导向阶段直接走向创新导向阶段实现跨越发展,由富裕导向阶段走向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或投资导向阶段实现循环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区域产业如果仅停留在生产要素导向阶段,就无法持续提高竞争力;一旦进入富裕导向阶段而不及时创新调整发展战略,区域发展迟早会走下坡路。因此,关注CBD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和创新能力评价是波特产业研究理论给予本文的重要启示。

不论是国际CBD评价研究的基本理论,还是北京CBD发展的实际特点和未来需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设施完善程度、人力资源状况、科技创新能力及企业国际化水平都应作为评价研究的重要内容,具体评价指标也应围绕此内容设置。

二、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一)确定评价角度及指标体系框架

北京CBD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全面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要求和功能区特点,吸收国际CBD评价研究的有益经验,从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辅助竞争力三个方面,科学反映北京CBD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其中,核心竞争力集中反映区域竞争力强弱,评价指标应反映区域经济实力和经济运行的效果,具体涵盖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经济效益、企业发展等评价内容;基础竞争力对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具有支撑作用,是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评价领域应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人力资源状况;辅助竞争力又叫初始竞争力,主要体现区域自然优势,包括环境和资源状况等。北京CBD以国际商务活动为主,因此此部分评价以商务环境为主。

(二)指标体系说明

1.经济发展

商务中心区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枢纽,经济是其规划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了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情况和主导产业发展的规模,在经济发展目标层下设立了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经济效益和企业发展四个评价领域层。

经济规模。具体选择了“区域GDP增长率”、“区域GDP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两项指标。区域GDP增长率用来衡量功能区经济规模扩张的速度,功能区吸引、占领和控制资源的潜力及持续率;区域GDP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反映CBD经济的带动效应,突出CBD的首都经济增长极概念。

产业结构。决定着功能区未来发展的走向和趋势,是监测区域功能转移和衰退的重要指标。设置“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区域GDP的比重”、“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区域GDP的比重”指标来反映主导产业的发展情况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经济效益。CBD产业结构具有高级化趋势,经济发展呈现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特点。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万元GDP能耗”和“万元GDP水耗”指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利用水平加以评价,同时也可与其他功能区进行横向比较,反映不同功能区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企业发展。本评价体系设置“入区企业总数增长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前者反映功能区产业集聚和吸引能力;后者反映功能区企业的经营水平。此外,还设置了“三资企业收入比重”指标对外资企业经济结构进行分析,以评价功能区国际化发展水平。

2.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评价涵盖内容较广,应涉及劳动力就业、城市设施建设、环境卫生管理、城市秩序维护、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等各方面。但考虑目前北京商务中心区仍处于投资导向发展阶段,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提升区域产业功能是现阶段区域发展和建设的主要思路。因此,评价体系设置“基础设施投资额增长率”指标,直接对区域建设投入规模变动趋势进行监测,并间接反映城市建设基础条件的完备程度。此外,北京CBD发展正处于上升阶段,产业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劳动力吸纳能力持续增长是区域发展的另一突出特点。且学术界对国际CBD的发展评价也比较关注就业指标,因此设置“从业人员增长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外籍及港澳台人员占区域从业人员比重”、“专业技术人员占区域从业人员比重”以反映区域人力资本状况和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反映区域环境卫生、城市秩序、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指标存在较大缺口,数据采集难度较大,故指标体系暂不考虑上述评价内容,待今后加以完善。

3.区域环境

北京CBD经济功能定位是建成集办公、会展、酒店、居住及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国际商务区。区域环境建设一方面要努力改善区域商务设施条件,提供高效、快捷的商务配套服务;另一方面还要有效控制商务成本的增长。对于城市中心区来说,发展空间有限,人口产业集聚,房地产开发需求增长,会迅速带动商务成本扩张,虽然一定水平的商务成本能够有效进行行业筛选,吸引较高经济实力的优秀企业进驻,但过高的成本会对产业集聚形成压力,并影响产业的外迁和区域功能的转移。香港商务中心区就面临过这样的问题。因此,评价体系从商务设施、商务成本两个评价领域进行研究,分别设置“写字楼建成面积增长率”、“星级宾馆出租率”、“零售餐饮企业营业面积增长率”三个指标反映商务活动服务和接待能力,设置“商品房销售价格指数”、“商品房租赁价格指数”监测区域商务成本变动趋势。

三、指标体系权重

按照“层次分析法”,我们分层设计了专家打分矩阵,请若干专家对每一层指标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将比较所得的标度值作为矩阵的元素,然后运用统计软件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将最大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即得到北京商务中心区评价指标体系各层指标的权重(见下表)。

①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城市副都心是城市边缘区域的中心,是以CBD为核心的六边形的顶点,具有一定的区域中心腹地范围,其地理位置往往是位于交通枢纽地区,具有相对较高的可达性。

②计算公式为:CBHI=中心商务用地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基底面积。CBII=中心商务用地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面积*100%。计算方法为:测出商业区内主要街道的相对长度,用临街两侧商业部门所有铺面(楼层分开计算)与临街方向的长度之比来计算CBHI,用商业部门占街道两侧房屋总数的百分比计算CBII。若CBHI≥1且CBII≥50%,说明该街道已符合中心商业区的特征。

参考文献

社区商业发展趋势范文5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服务业;流通服务业

[中图分类号] F0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08-0039-06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长三角区域以上海为核心,以江苏和浙江为两翼,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担负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作用。长三角区域的服务业发展水平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各大区域中居于首位。

一、长三角区域服务业的崛起

近20年以来,长三角区域服务业持续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升。表1所显示的是2009年长三角区域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全国水平的比较。

总体而言,2009年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后期阶段,三次产业结构中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仍占据着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地位,但服务业产值比重与制造业的差距正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长三角区域的服务业发展水平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各大区域中居于首位。其中,上海已呈现出从“工业型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的态势,服务业产值比重以及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均达到50%以上,人均服务业增加值高达46,525.7元,远远超过其他地区水平[1]。江苏和浙江两省的服务业水平落后于上海,但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均远远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

1.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变化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服务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高。

(1)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趋势进一步加快,长三角各省市也逐步向服务经济转型,服务业在长三角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升(见图1)。

从全国总体水平来看,1990年~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稳步增加,由31.6%增长至43.4%,上升幅度达到了10%以上。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1990年至2000年这10年间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2000年至今发展速度相对减缓。1990年长三角区域服务业占GDP比重为28.5%,2000年该比重为40%,到2009年达到44.8%。上海市作为长三角龙头,服务业发展水平最高,20年内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31.9%上升至59.4%,增长幅度达17.5%。江苏和浙江两省服务业发展水平略落后上海,但增长幅度均在10%以上,分别为13.6%和13.7%。

(2)服务业就业人员比重不断提高。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地位不断提升的同时,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就业人员,服务业在总体就业人员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见图2)。

从服务业就业人员比重来看,全国以及长三角区域各省市都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2000年~2009年间全国及长三角区域服务业从业人员增幅基本保持在5%以上,其中2005年上海地区的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已经超过50%,2009年达到57.5%。江苏和浙江两省相较于上海,服务业就业比重偏低,2009年分别为35.4%和35.9%,但仍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增幅分别为6.6%和5.0%。

(3)服务业劳动生产效率不断提升。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不但服务业对GDP与就业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服务业本身的劳动生产效率也在不断增加(见图3)。

从服务业效率来看,不论是全国范围还是长三角各省市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长。1990年~2009年全国服务业劳动生产效率平均水平逐年递增,从4,515.60元/人上升至55,498.29元/人;长三角区域平均水平从6,816.93元/人上升至91,426.27元/人;江苏省平均水平从5,985.94元/人上升至84,736.82元/人;浙江省平均水平从6,104.91元/人上升至72,378.72元/人;上海的服务业水平较为发达,1990年服务业劳动生产效率为10,335.35元/人,1990年至2000年这10年间增长速度最快,2000年为88,789.08元/人,进入21世纪增速起初趋于平缓,之后稳步上升,2009年达到167,181.77元/人。

2.服务业内部结构状况

(1)产值结构。2009年,长三角区域服务业内部结构开始呈现出优化的态势。从服务业的四大分类(本文所采用的服务业分类法主要依据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服务业四分法,即将服务业分为生产业、流通服务业、消费业和社会业[2] )来看,长三角区域生产业对服务业总产值的贡献较高,为40.52%;其次是分配业,为31.85%;消费业和社会业分别为6.61%和21.02%。从两省一市来看,上海市的生产业发展水平为49.39%,位于长三角前列,浙江省和江苏省分别为41.30%和34.52%(见图4)。

(2)就业结构。2009年,服务业内部就业结构也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从服务业四大分类来看,社会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长三角区域社会业对就业人数吸纳的比例为48.36%,流通服务业、生产业和消费业分别为23.69%、21.88%和6.07%。从两省一市来看,江苏省社会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强,为64.05%,浙江省和上海市分别为54.46%和28.21%。 上海市流通服务业和生产业就业占比在长三角两省一市中位于前列,分别为35.96%和26.57%;浙江省分别为16.82%和23.39%,江苏省分别为17.70%和15.72。浙江省、上海市和江苏省的消费业就业比重分别为5.33%、9.26%和3.53%(见图5)。

从各类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来看,1995年到2009年之间,服务业的就业结构实现了较大的调整。首先,流通服务业在服务业总体就业水平中的地位逐渐弱化,从1995年50.38%的就业比重下降至2009年的28.17%。其次,生产业和社会业的服务业总体就业水平提高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生产业就业占比的增长幅度更大,从4.70%增长至21.88%,社会业则从44.93%增长至49.95%(见图6)。[3]

二、长三角区域流通服务业的总体状况

上述分析可见,近年来长三角区域服务业迅速崛起。而流通服务业,又称分配业,是为第一、二产业与最终消费者之间提供联系的服务业,是服务各个产业部门使其得以发展的链条和网络,是各类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流通的主要形式。[4]流通服务业的特征是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本质上是一种连带性或追加性的服务,流通服务的需求和提供是在商品直接需求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5]

从流通服务业产值比重来看,1995年至2009年间,长三角各省市均有下滑。浙江省下降趋势最为明显,从61.05%降至34.52%,其中2000年至2005年间降幅最大,这与浙江省在此期间生产业比重提升较快有关。江苏省的流通服务业下降较小,从48.77%降至41.69%。之后也同样出现稳步发展的态势。上海市的流通服务业发展水平落后于苏浙两省,从44.53%降至28.54%(见图7)。

从流通服务业就业比重来看,1995年至2000年间,长三角三省市的流通服务业就业比重处于下降阶段。1995年~2009年浙江省从50.75%降至23.50%,江苏省从50.74%降至21.29%。上海出现了先降后升的态势,2005年为上海市流通服务业就业比重的转折点,2009年为50.93%(见图8)。

由于在流通服务业中,“物流”和“商流”是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基本内容,其对应的现代物流业(物流)和批发零售业(商流)占据着流通服务业的主导地位,所以下文就以现代物流业和批发零售业作为重点行业对长三角区域的流通服务业进行深入研究。

1.现代物流业

当今世界正呈现出生产国际化、贸易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物流服务已成为促进国际及(区域)贸易的必要条件。社会化大生产必然会引起国际(区域)分工,任何地区都不可能包揽一切生产活动,这就需要地区间的分工协作。现代物流业已成为一个新兴的、充满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现代服务产业。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地区间贸易范围逐渐扩大,物流业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更加明显(见表2)。

2002年至2008年这6年间①,长三角区域16市的物流业产值在服务业产值中的占比均呈现出下降态势,这与前文中得出流通服务业产值占比降低的结论相对应。但现代物流业自身实现了较明显的发展,总的来看,长三角区域物流业产值平均增长率为61.98%,其中舟山的增长率最高,达340.93%;另外增长率在平均值以上的城市有上海(101.14 %)、南京(106.96%)、无锡(78.26%)、常州(66.29%)、泰州(100.29%)和嘉兴(91.78%)。

下文用区位商来分析长三角区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区位商的计算方法为:某市物流业增加值在长三角区域的比重与该市服务业增加值在长三角区域比重之比。[6]图9和图10分别为2002年和2008年长三角16市物流业区位商分布,图中颜色越深表明物流业区位商越高,产业集聚程度越明显。

2002年区位商大于1.4的城市有泰州、湖州和台州;区位商处于第二层级1.2~1.4的城市为扬州、镇江和舟山;第三层级区位商为1~1.2的城市有常州、杭州和宁波;第四层级区位商为0.9~1的城市有南京、南通、苏州和嘉兴;上海的区位商为0.86,处在第五层级;无锡和绍兴的区位商则为最低水平。2002年至2008年间,长三角16市物流业区位商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舟山、泰州、上海和南京增长较为明显,而苏州、杭州和台州的区位商略为下降。2008年,区位商较高的城市为舟山和泰州;第二层级的城市为南京、湖州和镇江;第三层级的城市为扬州、常州、上海、嘉兴、宁波和台州;无锡处于第五层级;南通、苏州、杭州和绍兴则处于长三角最低水平。比较2002年和2008年长三角16市物流业增加值的区位商,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集聚态势,将这些城市集聚态势在长三角地图中表现出来(见图11),集聚路径大致为5条:

扬州南京;

南通上海;

苏州上海;

杭州嘉兴上海;

台州宁波舟山。

南京、上海和舟山3城市物流业集聚态势明显。

2.批发和零售业

对于一个区域的全部经济活动来说,贸易活动,尤其是区域内的批发和零售交易,是这个区域与外部世界最主要的“连接器”之一。通过对批发零售业的增加值数据进行分析,2002年~2008年间长三角各个城市批发零售业区位商之间的偏离程度逐渐拉大。2002年区位商最高的城市是无锡,数值为1.51;最低的城市是上海,数值为0.80;2008年区位商最高值为1.58,仍为无锡;最低值为0.65,该城市为舟山。从各城市的区位商变化来看,出现上涨态势的城市有南京、无锡、常州、镇江、绍兴和台州,其中涨势较为明显的为南京和镇江;其余城市的区位商均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下降,其中泰州、湖州和舟山的下降值均在0.3以上。从区位商的分布来看,2008年长三角16个城市可划归3个组别:第一组包括7个城市,分别为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和台州,区位商在1.10以上,这些城市有相对较强的贸易职能;第二组包括4个城市,分别为杭州、宁波、嘉兴和绍兴,区位商在0.90至1.10之间;第三组包括5个城市,分别是上海(这与上海的优势在于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等生产业)、扬州、泰州、湖州和舟山,区位商在0.90以下,这些城市的贸易职能相对较弱。从增加值的区位商来看,长三角区域的批发零售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转移趋势,路径从泰州、湖州和舟山向南京和镇江转移(见表3)。

四、结 语

长三角区域服务业持续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升。近年来,流通服务业在长三角区域服务业中的总体占比出现了下降趋势。但作为流通服务业的重点行业,现代物流业和批发零售业实现了较快发展。其中,现代物流业产值平均增长率为45.78%,并呈现出5条集聚路径,其中南京、上海和舟山3城市集聚态势明显;批发零售业方面,长三角区域贸易职能最强的城市为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和台州,且批发零售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转移态势,路径从泰州、湖州和舟山向南京和镇江转移。

[注释]

①由于长三角区域物流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数据目前全部更新到2008年,故本文数据更新到2008年。

[参考文献]

[1]上海统计年鉴2010[Z].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张祥建. 2009年上海城市经济与管理发展报告 [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3]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Z].

[4] 方远平,闫小培.大都市服务业区位理论与实证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5] 江小涓,裴长洪.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6] 芮明杰. 产业经济学[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Research on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He Jun

(Institute of Finance & Economic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0433,China)

社区商业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 社区化 电子商务模式 发展优势 凡客

电子商务对于现在的企业和个人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词汇,从最初用于企业间的业务联系,到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商业模式也从B2B发展到B2C再到C2C的形式,给企业的经营战略带来很大的冲击,也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好的创业平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相应软硬设备的完善,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也逐渐发生变化。据统计,我国去年网络的交易额比上年增长了97%,几乎是翻倍增长,专家还指出,今年的交易额增长率将达到80%左右,这无疑是一片十分具有潜力以及诱惑力的市场,也是为什么许多大企业如腾讯、百度等已经或者准备进军网络购物市场的原因。而不论是B2C或是C2C,它们都由买家和卖家以及互联网服务平台构建形成,尤其是近几年,我国互联网的用户数量快速上升,网上采购的形式已经被消费者所接受及喜爱,特别是C2C的电子商务模式更呈现迅猛发展的趋势。而网络用户逐渐形成社区化,用户在购买网上产品时,信赖相关论坛的评价和推荐,这也提高了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推广力,电子商务社区化无疑会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另一个新起点和新趋势。因此,如何利用现有的基础打造电子商务社区化发展的合适平台将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一、C2C发展新趋势——电子商务社区化

1.电子商务模式

对于以往电子商务模式的区分,可以分为B2B、B2C和C2C这三种,但无论如何分,它们的构成都无法离开三个成分,即买家、卖家和网络平台。而从网站的创业目的以及具体切入电子商务的方式来分,可以将其分为平台模式、网上零售商模式以及社区化的电子商务模式。前两种是现存且发展较为成熟的模式,第三种则为目前正在开发和探索的新发展趋势。

平台模式较为典型的则为淘宝网和阿里巴巴,它们都是以提供增值服务来获得盈利的一种电子商务模式。阿里巴巴是为企业和企业之间提供信息相互的平台,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随着买家和卖家在这里聚集,相互沟通更加便利而且商机更多,通过用户的亲身体验以及用户之间的相互推荐,逐渐建立用户对服务平台的信任机制,并愿意成为会员为增值服务支付相关的费用。而淘宝网则从表面看是C2C形式,但从实质上看其更是B2C的形式,因为是商家为个人提供一个创业的平台,提供免租的电子形式的店铺,其盈利来源则是用户对一些增值业务的付费,但在众多商家信息中,创业者或者个人想在市场中脱颖而出似乎很难。因为商店、产品的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这适合实力雄厚的大巨头来做,如百度准备进军电子商务,这必然会给淘宝和阿里巴巴带来很大冲击,所以这个模式的进入门槛较高,一般的小虾米只能浅尝辄止,很难与大巨头抵抗。

网站商场模式,也称为网上零售商,目前具有代表性的网站商场模式的有当当、凡客诚品、京东商城以及乐淘鞋城等网上商城。它有两种实现形式,第一种是类似于平台模式,即通过构建网络平台,吸引商家入驻,作为出租商铺的网站,其还要提供增值服务以及监督诚信等工作;另一种方式是商家自身建立网站来开展网上销售业务,而与平台模式不同的是,商家自己对自己负责,包括网站的构建,以及电子商务中所涉及的制作生产、设计、采购、库存、物流、收款等流程,尽管这样可以为企业自身带来更多的利润,减少支付给第三方中介或服务平台的费用,也减降低了企业风险外露的风险,但是构建自身的销售平台需要大量的资金,考虑的层面更广,进入门槛更高,所以一般不适合没有经验以及资金不充足的创业者进入。

转贴于

在现有的两种模式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一种较为新型的模式,即社区化模式。它也有两种实现模式:一种是以篱笆网为代表的模式,它在B2C基础上,除了为商家提供电子店铺的平台,让商家可以公平竞争、宣传自家的产品外,还为消费者建立一个可以相互交流的讨论区,来发表自己对于购买产品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为新购买者提供意见;第二种实现方式,是在现有的社区讨论基础上,开展网络营销,建立相关购买链接,如腾讯公司推出的拍拍网,就是基于其大量的QQ用户而推出的网络商城,这样更方便用户了解产品并容易对产品产生信任。这种新型的模式对于启动资金的要求不是很高,重要的是用心经营以及用户的满意度和推荐度,这为想进入电子商务的创业者来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2.C2C新方向——电子商务社区化

经常网上购物的用户都知道购买某家店的产品时最看重的是这家店的评价,以及对产品的评价。除此,用户在选择商品前,还回去专门的讨论社区看看有没有好的推荐或者通过交流确定适合自己的产品,因为社区中的用户没有利害关系,只是将自己的购买心得和好的意见进行分享,所以用户对社区评论的信任远胜过商家产品的介绍和推荐。依托于腾讯巨大的网络用户资源而建立的拍拍网,为C2C提供了交易平台,它通过群聊或者QQ空间的形式将有相关需要的用户联系到一起,方便随时交流和获取信息。除此,美国在线商店Buy.com也推出一项服务即可以让Facebook的用户在个人资料网页中销售物品。这不仅为提供了便捷的社区化的网络销售方式,也降低了个体卖家所承担的成本。而我国国内也逐渐开始关注这种新的电子商务模式,在一些专业的社区如BBS上增添了电子商务功能,并提供网上支付平台。因此,不管是从国外还是国内来看,这种社区化的电子商务模式被大众所接受并喜爱,势必将成为C2C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二、电子商务社区化发展优势

社区化电子商务之所以成为新型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得得益于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发展优势,结合现有的社区化电子商务平台如拍拍来分析,电子商务社区化的优势主要体现下三个方面:

首先,社区化电子商务平台逐渐将虚拟网络实体化,增近买家和卖家的距离。因为网络购物的特殊性,所以顾客不能直接接触到所要购买的产品,尽管网络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丰富海量的购物信息,但是如何让顾客对网上销售的产品产生信任,是网络卖家吸引顾客,销售产品的最有效途径。而社区化电子商务平台就是将基于用户对所在社区的信任和依赖感,增进用户这件的亲密度,这样用户之间分享的信息,推荐的产品则比卖家自己宣传来得简单且有成效。社区化的形成就满足了人们对网络安全感的缺失,将社区感情带来的优势贯穿到挑选、选择以及评价等整个网络购物过程,可以促进交易的完成。

其次,社区化与电子商务的互动共进。社区化网站因其具有针对性,有专门的用户群体,社区中的成员往往因为某个兴趣爱好或者购物的需要加入社区论坛,因此这将有利于卖家很好的确定其面对的细分市场,从而有针对性的提高成员所希望得到的商品的信息,有助于提高社区成员的忠诚度,也增强了消费者对社区的“黏度”。同时,社区成员对社区依赖性增强,将吸引更多的非会员的加入,顾客对商品的使用评价将会影响更多的人,信息价值在不断增加,这也让顾客自身感觉其价值的提升,而社区成员数量的增加、忠诚度的提高将进一步利于网络销售的进行,扩大销售范围以及提高销售额度。从而使社区发展和电子商务业务扩展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此外,电子商务社区化可实现品牌营销和消费者利益的双赢。由于商家通过社区化平台可以看到消费者关于产品的期望以及现有产品的意见,从而分析消费者的心理,从源头把握市场需求。并且从设计开始、到产品质量以及功能的完善、物流的人性化服务以及售后退订服务等,提高消费者对卖家的信任,不仅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而且有助于消费者建立对网络品牌的忠诚度,品牌忠诚度的建立将为企业营销省去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成本。另一方面,社区化的电子商务模式也提高了消费者在购买过程的地位,因为他的购买行为不再是单个的感觉,他的消费评价将影响社区内以及将要加入社区的其他成员的想法和购买意愿,从而决定购买行为。而消费者劣势地位的改善将进而促进消费者认可这种社区化的电子商务模式,提高用户在网络购买中的谈判能力。因此,这是一个对消费者和卖家都有利的双赢结果。转贴于

在现有的两种模式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一种较为新型的模式,即社区化模式。它也有两种实现模式:一种是以篱笆网为代表的模式,它在B2C基础上,除了为商家提供电子店铺的平台,让商家可以公平竞争、宣传自家的产品外,还为消费者建立一个可以相互交流的讨论区,来发表自己对于购买产品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为新购买者提供意见;第二种实现方式,是在现有的社区讨论基础上,开展网络营销,建立相关购买链接,如腾讯公司推出的拍拍网,就是基于其大量的QQ用户而推出的网络商城,这样更方便用户了解产品并容易对产品产生信任。这种新型的模式对于启动资金的要求不是很高,重要的是用心经营以及用户的满意度和推荐度,这为想进入电子商务的创业者来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2.C2C新方向——电子商务社区化

经常网上购物的用户都知道购买某家店的产品时最看重的是这家店的评价,以及对产品的评价。除此,用户在选择商品前,还回去专门的讨论社区看看有没有好的推荐或者通过交流确定适合自己的产品,因为社区中的用户没有利害关系,只是将自己的购买心得和好的意见进行分享,所以用户对社区评论的信任远胜过商家产品的介绍和推荐。依托于腾讯巨大的网络用户资源而建立的拍拍网,为C2C提供了交易平台,它通过群聊或者QQ空间的形式将有相关需要的用户联系到一起,方便随时交流和获取信息。除此,美国在线商店Buy.com也推出一项服务即可以让Facebook的用户在个人资料网页中销售物品。这不仅为提供了便捷的社区化的网络销售方式,也降低了个体卖家所承担的成本。而我国国内也逐渐开始关注这种新的电子商务模式,在一些专业的社区如BBS上增添了电子商务功能,并提供网上支付平台。因此,不管是从国外还是国内来看,这种社区化的电子商务模式被大众所接受并喜爱,势必将成为C2C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二、电子商务社区化发展优势

社区化电子商务之所以成为新型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得得益于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发展优势,结合现有的社区化电子商务平台如拍拍来分析,电子商务社区化的优势主要体现下三个方面:

首先,社区化电子商务平台逐渐将虚拟网络实体化,增近买家和卖家的距离。因为网络购物的特殊性,所以顾客不能直接接触到所要购买的产品,尽管网络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丰富海量的购物信息,但是如何让顾客对网上销售的产品产生信任,是网络卖家吸引顾客,销售产品的最有效途径。而社区化电子商务平台就是将基于用户对所在社区的信任和依赖感,增进用户这件的亲密度,这样用户之间分享的信息,推荐的产品则比卖家自己宣传来得简单且有成效。社区化的形成就满足了人们对网络安全感的缺失,将社区感情带来的优势贯穿到挑选、选择以及评价等整个网络购物过程,可以促进交易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