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之家建设实施方案范例6篇

职工之家建设实施方案

职工之家建设实施方案范文1

一、指导思想

全面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开展建设“教工之家”活动。通过开展建家活动,增强工会的自身活力,按照《工会法》的要求,依法治会、依法维权,把工会办成教职工信赖的群众组织,充分发挥工会在学校建设中的作用,维护教职工队伍的团结稳定,确保学校各项任务的完成。

二、奋斗目标

努力争创“模范教工之家”。

三、工作要求

(一)认真贯彻执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落实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

1、协助党政领导认真贯彻执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尊重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和民利。

2、在事关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能代表教职工,反映教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并得到采纳。

3、有创建“教工之家”的规划、计划和实施方案,领导机构健全。

4、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改革方针和管理制度的讨论和制定。

(二)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搞好宣传工作

1、协助党政组织教职工学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有政治学习制度、计划、学习记录和笔记。

2、工会有学习日制度,学习记载和笔记,每月一次。

3、协助学校办好宣传栏,定期更换宣传内容,每学期至少二次。

4、组织教职工参加普法知识竞赛和《工会法》知识竞赛,参与面达85%以上。

(三)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制度,认真落实教代会的“四项职权”

1、教代会制度健全,制定教代会实施细则,每年召开一次以上教代会,按期换届。

2、教代会代表民主产生,结构合理,具有参政议政能力。代表人数占教职工总数的25%以上(其中教职工群众代表60%以上)

3、教代会“四项职权”落实。教代会通过的各项决议,行政领导无随意改动。

4、工会代表教职工参与教职工的年度考核,评先表模,职称评定等活动,教代会(或教职工大会)每年评议一次领导干部和中层干部,有评议的原始记录。

5、教代会提案收集整理规范,提案处理率达100%,立案的提案解决率80%以上。

6、教代会档案资料齐全,整理规范。

(四)推行校务公开,实行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

1、有校务公开的工作制度,实施细则,工作专班,校务公开栏。

2、校务公开内容真实、全面,时间及时,程序合法,档案资料齐全,整理规范,公开内容按时定期更换,按时月报。

3、加强与教职工和社会的联系与沟通,建有接访制度(或接待日),设有校长(或投诉)信箱,有接访记录。

4、党风廉政建设群众满意率达75%以上。

(五)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为教职工办实事好事

1、正确贯彻执行国家工资政策和有关劳动保护法规,参与有关学校人事制度,结构工资改革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分配方案的制度。

2、协助学校党政每年为教职工办几件实事、好事。妥善处理和解决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3、参加上级和学校组织的扶贫济困活动,对困难教职工进行“爱心帮扶”,建有困难职工档案。

4、建有对老、弱、病、残教职工的探访制度,协助搞好离、退休教职工的管理工作。

5、建有女职工委员会(小组),维护女职工的特殊权益,做好女职工的“五期”保护和卫生保健,定期进行妇检。

(六)重视和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提高教职工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

1、协助党政制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2、协助党政抓好师德教育,积极组织师德教育活动,及时总结,推广和表彰先进典型,建有先进教职工档案。

3、协助学校开展以教学为中心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竞赛和评比活动,促进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5、积极组织教职工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有计划,有安排,组织工作落实,教职工参与面达60%。

(七)“教工之家”活动阵地落实

1、有教工阅览室和工会活动室。

2、管理制度健全,有兼(专)职管理人员,有完好的活动器材,固定的活动时间、详实的活动记载,坚持常年活动。

(八)加强工会组织建设,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

1、学校工会组织机构健全,委员会按时换届并由民主选举产生,届内干部队伍稳定。

2、工会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工会干部热爱工会工作,能努力学习工会理论和知识,办事公道,作风正派,能密切联系群众,为教职工服务,接受教职工监督。

4、工会工作每年定期向教职工报告工作,接受教职工评议,教职工对工会工作的满意率达90%以上。

5、工会财务制度健全,有专账、专人管理,账目清楚,按期审计公布经费开支情况;按规定足额上解工会经费,建有工会财务档案。管理好工会资产。

四、具体措施

(一)认真制定并宣传建家规划,并通过全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让会员和职工明确建家目标,保证全体会员参与到建家活动中来。

(二)围绕目标和上级工会的要求积极开展自查及建家的各项活动,确保各项指标的落实。

1、组织健全。确保机构健全完善,教职工入会率达100%,完成上级工会下达的指标。

2、分工明确。学校成立党、政、工相关人员组成的创建“教工之家”活动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职责,形成建家活动由工会具体负责日常事务,党、政、工齐抓共管的大好局面,使学校建家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3、制度健全。认真制定并完善工会各项责任制度并逐步达到完善,确保工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工作规范。重点落实上级工会的工作要点,结合工会规范化工作的要求,认真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5、活动正常。按照上级工会要求和我校工会实际,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落实上级工会各项任务。

职工之家建设实施方案范文2

【关键词】建筑信息模型管理;虚拟施工;职业道德

目前规模不大的一般项目,投资较小,项目的设计也都是普通设计,很少应用一些新的理念,项目管理多是粗放管理,项目效益都一般,往往产值很大,但利润却很小,甚至亏损,要想改变这种局面,作为一个项目管理者应该不断学习掌握国内外一些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及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我国的法律、规范及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不断加深对建筑信息模型管理(BIM)的认识,意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1. 建筑信息模型管理(BIM)的概念

BIM是信息模型管理的简称,它是未来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建筑信息模型管理(BIM)是指在建筑设施的全寿命周期创建和管理建筑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应用三维、实时、动态的模型软件和数据库,涵盖了全部构配件和设备、管线和各种建筑组件的几何信息、时间信息、空间信息、地理信息及工料信息和工程数据模型,并以此对建筑项目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利用数字模型对项目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营的过程。BIM的核心技术是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这个模型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

1.1在建筑施工前进行三维模型虚拟施工。

在平常的施工中,我们经常会出现土建与安装、水暖等各工种出现矛盾的情况,这时往往造成返工,又费时又费力。如果我们先用三维模型虚拟施工,在工程开工前先对工程项目施工方案进行模拟、分析与优化,虚拟的施工技术可以清晰地展示整个施工过程,提供了一份“施工操作说明书”。我们能够查看各个构件之间的空间关系、各种管线的分布情况以及发现碰撞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把事中、事后控制变为事先控制,从而大大降低管理成本、减少风险、增强管理者对施工过程的控制。并且我们可以利用BIM对分包商或工人进行开工前的培训和技术交底,为工人的实际操作提供参考,从而减少实际操作失误,避免返工。

1.2在项目管理中进行施工方案N维虚拟施工。

(1)在当前项目管理中进行施工方案的编制主要依靠项目部技术人员的经验。然而,面对庞大且复杂的工程仅仅依靠经验来编制施工方案已显得力不从心。由于建筑项目的单一性和不可重复性,施工方案同样具有不可重复性,不能像生产线一样批量生产。通常是,当某个工程即将结束时,一套完善的施工方案才展现于面前,结果为时已晚。这样就易出现一些项目管理的通病如:进度拖延、质量返工、安全问题、成本超支等情况。建筑信息模型管理(BIM)虚拟施工技术的出现,我们可以利用虚拟施工技术测试对施工方案进行比选,选出最优的施工方案。

(2)施工方案的优化选择是一个重复的过程,即“初步施工方案――模拟――发现问题――更新方案”,直到在正式施工前找到一个最佳施工方案为止。从而降低返工成本,减少资源浪费与冲突及安全问题。在分析中再加入时间、成本等因素,从而形成施工方案的N维虚拟施工。BIM在项目管理中无所不能的表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BIM将是引领建筑项目管理的新宠。因此我们要掌握它和利用它。

2. 加强项目管理者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

2.1学习和遵守职业道德是对建造师的基本要求。

做事先做人,一个人必须先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自觉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提升正气,才能勤奋工作和保证工作效率和质量。当今社会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充分暴露了当前国民道德滑坡,一切向钱看的不良心态,迫切要求进行全民道德教育,唤醒人们的良知。尤其现在的建筑领域频频出现“楼歪歪”等事件,迫切要求对建筑领域进行道德教育和治理。首先应对建造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因为建造师承担着工程项目实施管理的核心职责,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运作,其执业行为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成败。只有加强建造师职业道德学习使其具备“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公平公正、承担责任”的职业道德,才能在社会中生存发展,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优质工程。

2.2学习职业道德能加强建造师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

在我们的社会里,各行各业都有它的地位和作用,也都有自己的责任和职权。但有些人借职权钻空子,谋私利,这是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学习职业道德解决在工程建设中高估多算、转包工程从中渔利、收受贿赂等不正之风,重点解决好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缩短工期、杜绝敲诈勒索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通过职业道德学习使我们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就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脚踏实地工作,尽心尽责地为企业为单位创造效益,实现职工的自我价值,增加责任感,树立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2.3学习职业道德能促进建筑企业的发展。

现阶段建筑企业从宏观到微观都建立了经济责任制,并与企业、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从业者的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信息观念、时间观念、物质利益观念、效率观念都很强,这使得建筑企业产生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观念相对转弱,又往往会产生只顾小集体利益,不顾大集体利益;只顾本企业利益,不顾国家利益;只顾个人利益,不顾他人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学习,教育员工顾大局,识大体,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之间的关系,防止各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思想对员工的腐蚀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学习使员工摆正心态,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分配和各级关系,使企业形成一个强大的团队促进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2.4学习职业道德能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力。

当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迫使各建筑企业采用各种方法拓展业务,求生存发展。但行业之间为了自身的利益,会产生很多新的矛盾,形成自我力量的抵消,使一些建筑企业的经营者在竞争中单纯追求利润和产值,不求质量,或者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偷工减料等,不顾社会效益,损害国家、人民和消费者的利益。这只能给建筑企业带来短暂的收益,当企业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也就失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难以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在建筑企业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可使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创造社会效益,从而提升企业形象,获得持久而稳定的市场份额。同时,可使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公正诚实,从而提高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

职工之家建设实施方案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是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在新一轮以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为标志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专业建设与改革的着力点是要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而这一切理念、思路与成效最终都要落实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践条件等,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具体实施中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能否理清这些关系将直接影响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条件建设的思路与进程,制约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并最终决定着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通过三年来对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认为,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设计中,高职院校对上述核心要素关系的处理关键要做到“四个契合”。

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契合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对受教育者在发展方向及素质规格方面提出的要求专业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体系中最为基础的下属目标,直接指导专业教学计划,具有预定发展结果的目标导向和激励调控功能以及为教育评价提供依据的价值尺度功能。因此,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教学的预期结果,指完成一定的专业教育教学活动后,学生在认知、技能和态度三方面应达到的状态。专业培养目标在素质规格方面具体表现为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统称为职业行动能力或职业综合能力。培养规格是指学生在接受了三年的专业学习与培训后,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能够胜任的某种职业领域的综合性工作任务。方法能力指有效、准确、快速地学会新知识、新技能、新经验,并能够把学到的和使用过的知识、技能、经验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到新的情境和行动领域之中。具体表现为:能够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独立学会相关知识与经验;能够认识任务结构,独立地把已获得的知识运用到特定的没有预先给定解决方法的任务中,评价问题解决方法和解决过程。社会能力指在专业要求的情境下合作、沟通与互动,最终解决问题与冲突,以及对自身和他人具有负责意识和行动能力。具体表现为:在工作领域中理解社会交往和利益冲突,能够理智地、认真负责地与他人讨论,达成共识,形成解决方案。专业能力一是指直接与职业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实践中形成的如对材料、装置、工具、机器等的操作技能);二是指知识的迁移;三是指知识的应用。在培养目标所涵盖的上述三种能力中,方法能力是基础和核心,没有方法能力,无法习得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路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各专业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系统思考与设计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专业教学活动的结构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专业办学理念、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途径、培养模式运行保障等要素。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几个含义:第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以一定的教育理念作指导。教育主体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定位,对人才培养模式所包含要素及其结构的确定,对整个培养过程的设计都体现了教育主体的教育理念。第二,人才培养模式体现的是整个学程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活动,包括“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谁来培养人”的全过程,因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既包含着目的性要素,也包含着技术性要素。第三,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是决定不同类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特征。第四,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是专业培养计划,包括课程体系,课程教学计划的实施、监控与评价。第五,人才培养模式不是自然形成和随意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达成培养目标,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人为设计的,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结构样式和运行方式。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旦形成,要保持其相对稳定性,不可随意更改。 

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的关系非常密切培养目标是专业设置的出发点和归属,是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确定课程设置的前提。准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给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反过来说,选择最佳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变了,培养模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如果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不能适应培养目标的变化,就会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无法实现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契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职业院校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一定的培养目标,并围绕目标组织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样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具体化为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得到运行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亦称教学计划)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生产劳动、军事训练、课外活动等内容及其顺序、时数安排的教育教学指导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文本形式,其编写要围绕人才培养的三个核心问题——“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谁来培养”,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进行描述和设计,并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要素与格式的规范性与完整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导专业人才培养的纲领性和实施性文件,要素齐全和格式规范是培养方案编写的基本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部分包括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学制与招生对象、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实施、考核与评价等要素;支撑部分包括专业调研材料、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制度与条件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等要素。

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与区域性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依据是专业调研结果,通过调研确定相关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准确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模式构建提供了可靠性依据。同样的专业在不同区域的高职院校中培养目标有所区别,体现出区域性特点。例如,同样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分别设在东北和闽南,培养目标就有所区别,因为工程施工的气候环境与质量标准要求都有所区别。 

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性与个性化高职院校属于区域性高等学校,为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是区域性高校办学的出路。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不同,对人才的规格、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这些不同要求在区域性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要有所体现,这就是创新,就是个性,最终反映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实践中。  

另外,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都有赖于专业教学团队、实训实习环境、校企合作机制等相关条件和制度作保障,因此,还需要理清课程设置、师资团队建设、实训实习条件建设与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关系问题。  

  

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契合  

课程指课程计划中规定的所有教学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即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其在课程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进程安排及其达成标准的体系的总称。课程设置指对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教学内容及其进程所进行的体系组合和科学安排。从专业教学的角度看,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系统化思考与设计之后,编制而成的专业教学活动的具体安排;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只有依附于课程设置,它才变得“有骨有肉”。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要靠系统化的课程与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来实现。课程作为学校的产品是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设置取决于专业培养目标,因此,课程设置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契合,每一门课的课程目标都要体现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在当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厘清三个问题:  

专业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根本依据如今大家都在讲,高职的课程改革要打破学科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那么,为什么要打破普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呢?根本原因就在于本科与高职的培养目标不同。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的高级专业化教育,以传授各类专业技术及相关理论为主要内容,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现场的高级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操作人员,而不是培养某一学科领域的学者和学科专家。要实现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实施与这一培养目标相契合的课程。  

课程设置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高技能人才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现场以“转化”和“推广”设计方案、科研成果为职责,示范、组织、带动一线工人执行设计方案,把各种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养具有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即胜任某一职业领域典型工作任务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实施与这一培养目标相契合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即把学生的学习内容设计为工作任务,把学习过程设计为职业行动过程,让学生通过工作实践、工作任务的完成实现学习,这种课程也叫做学习领域课程。通过一门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完成某个职业(或专业)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全部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从事一个职业的资格。  

如何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契合的课程学习领域课程作为一种课程模式,是以某职业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它是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其基本特点是保证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学习领域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它来源于具体的职业行动领域,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采用专门的课程开发方法与技术。目前,可以采用世界上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工作过程导向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bag)和“实践专家访谈会”(exwowo),通过整体化的职业资格研究,按照“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重新构建学习领域模式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与课程设置相契合  

课程的实施,首先依赖于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课程实施的人力资源保障;课程的实施,还依赖于一定的教学条件,教学条件是课程实施的物质保障。因此,课程设置与实施的需要是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条件建设的根本依据。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区别于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设计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时更强调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实习教学场所建设,并与课程设置相适应。  

首先,高职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它是职业工作领域的具体化,是跨学科的与企业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综合性教学项目。这种教学项目的实施,一方面,像过去那样,只靠单科教师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依靠教师团队的力量共同承担;另一方面,教师仅仅具有学科与专业理论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具有专业操作技能和企业工作经验,才能指导和带领学生完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教学项目,所以,要求师资队伍要专兼结合、教师要提升“双师”素质。  

其次,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一般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等三个不同的课程类型构成,不同门类的课程体现不同的课程模式,像过去那种“粉笔加黑板”的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学科实验室等已经无法满足这些门类课程实施的需要,必须建设多元化的教学实践场所。这种多元化或表现为实践场所的功能上,或体现为实践场所的性质上,或落实在不同建设主体和建设地点上,而关键是与课程的设置与实施相契合。  

再次,对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课程设置要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和系统化的设计。专业建设涵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条件建设等要素,在抓住专业建设根本问题和主要矛盾的同时,三方面的改革实践也应该遵循三者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和系统化的设计。但事实上,三个方面的建设从时间进程上往往表现为齐头并进、不分先后。在师资队伍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没有转变、新的理念没有形成的阶段就开始了课程与教学改革,在没有搞清楚课程应该如何设置之前,就已经着手大规模地开展实训基地的规划与建设,致使课程与教学改革和实训条件建设都存在相当的盲目性。

总之,从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重点和方向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者一定要立足于传统观念的更新和建设理念的转变,在编制和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在宏观思考、中观设计和微观实施上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什么;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应该构建什么样的培养模式,设置什么课程;为了模式的运行和课程实施需要组建什么样的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什么样的实习实训条件,等等。只有理清了这些问题与关系,才能避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盲目性、片面性和孤立性;在此前提下所编写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真正成为指导专业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专业建设与改革才能取得预期成效。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彭元.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职工之家建设实施方案范文4

1.要建立档案管理组织体系。一个稍具规模的工程项目,从项目立项到完工这一过程将形成一定数量的项目档案,对这些档案如何管理是项目各参建单位、档案管理部门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做好这个时期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有由上至下的组织机构作保证。一是项目业主单位要设立相应的机构。比如,设立项目部,由项目经理总负责,项目部下设施工组、质量组、计划组、设备组、物供组等,配备相关的技术负责人,在负责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分别对项目档案的形成、汇集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管。有条件的应配备项目档案专(兼)职管理员负责集中管理项目档案。二是施工承包单位要有技术负责人分管项目档案工作,也可配备资料员负责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三是档案业务主管部门要协调各部门做好项目档案形成、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在协调做好这些工作的同时还要履行档案的检查指导监督职能。在实际工作中,凡建立了合理的组织体系的企业或部门,并进行有效地运作,各负其责各把其关,其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开展就有声有色得心应手。

2.要建立健全项目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项目档案管理既然是一个系统工程,那么就需要有相应的措施来管理,有相应的规范和制度进行约束。日常工作中,项目档案管理需要建立的制度主要有:有关领导分工负责制;项目技术人员负责制;项目档案归档范围与分类标准;档案移交制度;交工文件分类整理编制规范;档案保管利用制度等。建立健全项目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既是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的要求和重要内容,也是项目档案管理有章可循的有效保证。要让所有参加工程建设项目的工作人员懂得,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安全质量控制的过程中,不可忽视项目档案材料的形成、积累、归档工作;因此,要求各参建单位应针对本单位本部门在工程建设项目中承担的角色认真负责,并制订切实可行的工程项目档案管理规章制度,真正做到把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纳入到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纳入财务预算;纳入合同管理之中”。使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和科学,达到项目档案管理与项目施工建设同步进行的目标。实际工作中,凡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工作计划性强,管理科学,制度落实,程序规范的单位和部门,其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也相应规范,否则不然。

3.要依据国家项目建设档案管理规范。目前,项目建设档案管理规范主要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登记办法》,除此之外,还有各行业或地方政府颁布的有关项目建设档案管理等规范性文件也需要了解和熟悉。参建单位只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和了解,才能较好地管理项目建设档案,保证项目建设档案的收集齐全、完整归档。一谈到档案管理规范,有的人尤其是施工单位片面地认为这只是档案管理部门及档案人员应知晓的事情,于己关系不大。其实,一个工程项目建设从立项到完成中间有许多环节,主要包括:项目立项的可行性研究、立项审批、项目设计、施工、中交验收等等。完成这些过程少不了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承包单位、工程质量监理等单位的参与,同时也负责本部门形成的项目技术文件按要求整理移交归档。档案管理部门在项目档案管理方面是以国家或行业的档案管理标准去履行检查指导职能。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得知,由于有的参建单位先前对国家或行业有关项目档案管理规范不甚了解,因此,在做具体项目档案时临时抱佛脚或我行我素随意乱套标准,结果在档案移交时过不了关,常常使工作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项目档案只有在国家有关规范有效约束之下去操作去管理,才能满足或达到归档要求,因此,对国家项目建设档案管理规范的认识学习、熟悉了解是参建单位不容忽视的问题。

职工之家建设实施方案范文5

创建职工之家是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的一把金钥匙

总部设在浙江省乐清市的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是以输配电气为主业的民营企业。主要生产高压电器、低压电器、成套电器、仪器仪表、交通电器等产品,同时涉及金融业、地产业、贸易业、服务业,是一个同心多元发展的现代企业集团。集团下属企业70多家,有700多家协作企业,在全国300多个城市设立了600多家销售公司,有员工10000余人。生产产品已达300多个系列3万多个规格,产口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营业收入60多亿元,企业资产总额近30亿元。企业位居全国民营企业第5强。版权所有

1989年德力西成立工会,1997年组建集团工会,现温州地区有会员4000多人。德力西以职工代表大会作为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集团工会作为职代会的工作机构,设立了同级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并下设组织工作委员会、生活工作委员会、劳动保护工作委员会、宣传教育工作委员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委员会、工资集体协商委员会、女职工委员会及13个基层工会、一个女职工学校;制定并实施了工会主席职责、工会工作任务、工会集体领导制度、工会财务管理制度、合理化建议管理制度、工会档案管理制度等20多项工作制度;设立了工会专用帐户,配专职会计和出纳,按时足额上缴工会经费。形成较为健全的工会组织网络,工会也多次受到上级工会表彰,现已被推荐申报为

“省级模范职工之家”。

一、对创建职工之家的几点认识

“建家”是落实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职工则是企业的主体。企业只有依靠广大职工,才能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才能创造出财富。创建职工之家活动,让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职工的聪明才智,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和劳动关系,推进企业发展,如果忽视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那么企业则一事无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本目的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弘扬先进文化,为人民谋利益。创建职工之家,实施民主管理,就是实践、实现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理论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创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有效方法。

“建家”是非公有制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建家就是建企业”,这是建设职工之家的指导思想。根本的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企业的发展。我们在建设职工之家中,始终坚持这一指导思想。也正是由于这种一致目的,使职工方和企业方找到了有机的结合点,找到了共同语言,劳资双方的关系得到和谐发展。随着企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员工队伍的迅速扩大,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协调劳资关系,树立共同的价值观,规范企业行为,增强企业活力,保证企业健康发展这些突出的问题急需解决。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企业方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得到全体职工的认同,才能形成合力。德力西在实践中认识到,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鼓励职工发表意见,提合理化建议,让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是最有效的办法。而要做到这些,工会必须开展创建职工之家活动,并建好这个家。

“建家”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工会工作的需要。全国总工会主席尉健行强调,当前,在工会工作任务上,要在企业建立健全调整劳动关系的机制,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调动职工和企业两个积极性。而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还能最大限度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从而共谋企业健康发展。

二、创建职工之家的方法和措施

德力西创建职工之家活动,以“五有”,即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有效益、有人心,“七上墙”,即工会工作任务上墙、工作职责上墙、组织网络上墙、工会活动上墙、年度计划总结上墙、工会文件上墙、先进人物上墙为基础;做到“四个规范”,即组织建设规范、工会制度规范、经费管理规范、档案管理规范为基础,从而全面推进“五个机制”建设,“五个机制”即职工维权机制、职工民主管理机制、和谐劳动关系机制、职工教育机制、职工和企业“双赢”机制。

德力西“建家”的主要方法与措施:健全组织机构,加强硬件建设。公司专门成立了“建设职工之家”活动领导小组,集团公司执行总裁担任组长,工会主席担任副组长,各子分公司工会负责人担任组员。工会会员可以定期向领导小组提出意见或要求。如2001年,为了加强“建家”工作,职工代表在第三次职工代表大会上审议通过了《创建模范职工之家的方案》,并扩建了“职工活动室”等,增设健身房、图书室、室、台球室等。

建立职工董事制度,逐步形成领导民主制。德力西民主选举产生的四名职工董事,都是企业人事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的骨干,他们既是从事本行业的专家,又见证了德力西的发展过程。同时,他们因工作关系,和基层保持着经常性接触,在广大员工中有广泛的活动空间。因此他们在董事、股东中陈述意见,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由于德力西明确了管理层和董事局的职责,职工董事可以具体负责企业的日常运营,对关键领域的经营管理进行经常性监督,发挥直接沟通作用。

建立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2000年4月,德力西德制定了平等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2000年5月董事局与工会通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关于完善工资制度的方案》,并于2000年7月10日正式启用这一方案。2001年11月3日,第三次职代会还就职工关心的工作时间、节假日加班、劳保福利、劳动保险等问题制定了多种办法,并多次修改、补充,使职工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此后,职工代表召开了两次讨论会,形成了《工资集体协商意向书》和《工资集体协商协议书》,保证使广大职工的工资水平每年提高15%。实施全员参保方案,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2001年10月,董事局根据《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关于社会保险费征缴监督检查办法》等法律法规,决定对德力西集团符合法定参保条件的所有员工实行保险。2001年11月,公司出台了(德力西职工全员参加养老保险管理制度》,并按照“先核心(即全资、控股公司)、后松散(即参股、协作企业),稳步推行”的原则扎实推进保险工作。截止目前,德力西已为员工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人身保险、生育保险、财产保险,并按月发放医疗补贴。工会还专门成立了“职工互助互济基金会”,为员工做好再保险。

强化民主管理意识,形成民主管理合力。德力西集团实现职工民主管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职代会。1998年11月,德力西正式实施职代会制度,凡属涉及到职工经济权利和民利的重大问题,重大改革,都提交职代会讨论。2001年11月,德力西集团第三次职工代表大会召开,来自集团四个区选举出的128名代表充分利用职代会这一载体,全面落实五项职权:一是知情权,代表们讨论通过了董事局《关于德力西“十五”规划的报告》;二是平等协商权,代表们审议通过了《工会资集体协商工作方案》;三是审议决定权,代表们一致通过了《全员参保方案》、《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方案》等方案;四是评议监督权,各公司主管领导在职代会上作述职报告,接受职工代表评议和监督;五是推荐选举权,会上选举产生了十名工资集体协商职工方代表,并推荐四名职工担任集团公司董事,这一建议被董事局采纳,2002年1月四位职工董事正式上任。会后,工会还收到近百份职工代表提案,这使德力西民主管理迈向一个更高的台阶。同时,在党委的领导下,还开展了企务公开工作。把企业的重要事项和职工普遍关心的问题及时向职工公布,明确具体办事机构和相关部门职责,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组织实施,职工参与,职代会评议,部门各司其职”的企务公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强化教育职能,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工会根据企业青年多、外来职工多、女职工多的特点,组建了外来务工青年学校和浙江省第一家女职工学校,并以此为载体,组织员工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截至2002年7月底,已有3000多人次参加了113课时的女职工保健知识培训、tqm全面质量管理培训、信息化管理培训、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烟法》培训,从而使女职工增强了健康意识、安全意识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意识,提高了政策水平。工会还通过组建讲师团,开展“姐妹献爱心”、“创建文明家庭”、技术创新等教育活动,使广大职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技术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员工们高兴地说:企业给予了我们最大的福利——教育,这会让我们终生受益。

广泛发动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工会组织活动坚持小型为主、灵活多样的方式。为了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组建了职工乒乓球队、篮球队、象棋队、模特队、工人艺术团和德力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每逢节假日,举办本企业大型活动或组织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文体活动,充分展示企业的实力和形象。仅2002年1—10月,就举办过第三届职工书画摄影作品展、庆国庆职工集体婚典、“我为德力西发展进一言”合理化建议活动、职工技能大比武和创建文明家庭等20多项重大职工活动。通过组织活动,进一步融洽了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广大员工都把“德力西”当成自己的家,与企业共命运、同发展。

三、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所产生的作用与意义

职工与企业双赢是德力西创建职工之家的出发点,自我们成立工会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以来,在协调劳资关系,推进企业改革,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达到了职工和企业共发展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由于“建家”,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开展技术革新,技能竞赛,qc攻关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能力,企业也被评为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省质量管理奖和国家技术进步奖,从而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协调了劳资关系,营造了和谐的文明环境

通过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全员劳动合同,全员参保等工作,有效解决了劳资双方的利益和矛盾,和谐了劳动关系,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既提高了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又保证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劳资双方团结和睦,没有发生一起劳动纠纷,形成了一个团结、奋进,向上、健康的文明环境。企业也因此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全国重合同守信用单位。

(三)树立了共同的价值观,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标志着职工对企业发展的方向,人本观念,事业追求,价值取向等高度的认同感,是企业强大凝聚力、向心力的体现。而要达到这种高度,寓不开全体职工共同参与。德力西创业初期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现正在向价值最大化转变,这一转变,充分体现了企业的崇高境界和社会责任感。德力西在不断发展企业自身的同时,没有忘记回报社会。据初步统计,1998年以来,德力西先后通过光彩事业,扶贫济困,希望工程,教育事业,劳模协会,慈善机构等,捐资了2000多万元,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创造了驰名商标,提升了企业形象

德力西商标,1999年被国家工商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2000年初评为中国十大最受欢迎商标,2001年又被评为美中著名品牌。这些荣誉,不仅是企业主的努力,更舌职工共同心血的结晶。由于德力西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企业先后被评为中国明星企业、全国机械工业管理示范企业、农业部最高利税总额企业、中国最大的低压电器出口基地等,企业形象得到了有效提

升。

四、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的几点启示

(一)“与时俱进”,为创建职工之家工作的不断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

江总书记说,要“与时俱进”,这也完全适合创建职工之家工作。非公有制企业“建家”,是一个新生事物,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尤其是理论指导工作滞后。如德力西集团整体兼并国有企业杭州西子集团,原国有企业的职工身份变为私营企业的职工,产权置换和身份转换后,“建家”工作如何适应经济关系的

变化和劳动关系的调整,都需要进行积极的探索、创新。我们不能用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要用动态的辩证的思想去处理、协调和沟通。

(二)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适用于非公企业版权所有

职代会是在总结和吸收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经济民主、政治民主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已经有了二十几年的实践,是最为广大职工群众了解和欢迎的一种民主管理形式,具有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相结合的特点,容易为企业和职工所接受;确立职代会为基本形式,容易与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相衔接,现有法律规定了非公企业中的工资协商谈判、签订集体合同、职工董、监事产生都必须经过职代会讨论通过,已经为在非公企业中建立职代会奠定了法律基础;而许多立志于发展中华民族工业的非公企业经营者都有一定程度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能够接受职代会制度作为企业的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确立职代会制度作为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并不意味着否定其他职工民主管理形式的存在,多种民主管理形式可以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当然,非公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组织结构、经营方式等,不同于国有、集体企业,职代会中的职权、内容、活动方式、活动时间也应不拘泥于国有、集团企业职代会模式,而是要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紧密结合非公企业的实际,用创新精神,给职代会制度的“运行轨道”以科学、适当的调整,使职代会这个传统的行之有效的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形式在非公企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三)加强工会的自身建设是非公企业实行职工民主管理的重要基础。

职工之家建设实施方案范文6

总部设在浙江省乐清市的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是以输配电气为主业的民营企业。主要生产高压电器、低压电器、成套电器、仪器仪表、交通电器等产品,同时涉及金融业、地产业、贸易业、服务业,是一个同心多元发展的现代企业集团。集团下属企业70多家,有700多家协作企业,在全国300多个城市设立了600多家销售公司,有员工10000余人。生产产品已达300多个系列3万多个规格,产口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营业收入60多亿元,企业资产总额近30亿元。企业位居全国民营企业第5强。免费公文网版权所有

1989年德力西成立工会,1997年组建集团工会,现温州地区有会员4000多人。德力西以职工代表大会作为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集团工会作为职代会的工作机构,设立了同级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并下设组织工作委员会、生活工作委员会、劳动保护工作委员会、宣传教育工作委员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委员会、工资集体协商委员会、女职工委员会及13个基层工会、一个女职工学校;制定并实施了工会主席职责、工会工作任务、工会集体领导制度、工会财务管理制度、合理化建议管理制度、工会档案管理制度等20多项工作制度;设立了工会专用帐户,配专职会计和出纳,按时足额上缴工会经费。形成较为健全的工会组织网络,工会也多次受到上级工会表彰,现已被推荐申报为

“省级模范职工之家”。

一、对创建职工之家的几点认识

“建家”是落实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职工则是企业的主体。企业只有依靠广大职工,才能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才能创造出财富。创建职工之家活动,让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职工的聪明才智,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和劳动关系,推进企业发展,如果忽视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那么企业则一事无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本目的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弘扬先进文化,为人民谋利益。创建职工之家,实施民主管理,就是实践、实现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理论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创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有效方法。

“建家”是非公有制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建家就是建企业”,这是建设职工之家的指导思想。根本的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企业的发展。我们在建设职工之家中,始终坚持这一指导思想。也正是由于这种一致目的,使职工方和企业方找到了有机的结合点,找到了共同语言,劳资双方的关系得到和谐发展。随着企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员工队伍的迅速扩大,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协调劳资关系,树立共同的价值观,规范企业行为,增强企业活力,保证企业健康发展这些突出的问题急需解决。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企业方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得到全体职工的认同,才能形成合力。德力西在实践中认识到,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鼓励职工发表意见,提合理化建议,让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是最有效的办法。而要做到这些,工会必须开展创建职工之家活动,并建好这个家。

“建家”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工会工作的需要。全国总工会主席尉健行强调,当前,在工会工作任务上,要在企业建立健全调整劳动关系的机制,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调动职工和企业两个积极性。而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还能最大限度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从而共谋企业健康发展。

二、创建职工之家的方法和措施

德力西创建职工之家活动,以“五有”,即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有效益、有人心,“七上墙”,即工会工作任务上墙、工作职责上墙、组织网络上墙、工会活动上墙、年度计划总结上墙、工会文件上墙、先进人物上墙为基础;做到“四个规范”,即组织建设规范、工会制度规范、经费管理规范、档案管理规范为基础,从而全面推进“五个机制”建设,“五个机制”即职工维权机制、职工民主管理机制、和谐劳动关系机制、职工教育机制、职工和企业“双赢”机制。

德力西“建家”的主要方法与措施:健全组织机构,加强硬件建设。公司专门成立了“建设职工之家”活动领导小组,集团公司执行总裁担任组长,工会主席担任副组长,各子分公司工会负责人担任组员。工会会员可以定期向领导小组提出意见或要求。如2001年,为了加强“建家”工作,职工代表在第三次职工代表大会上审议通过了《创建模范职工之家的方案》,并扩建了“职工活动室”等,增设健身房、图书室、室、台球室等。

建立职工董事制度,逐步形成领导民主制。德力西民主选举产生的四名职工董事,都是企业人事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的骨干,他们既是从事本行业的专家,又见证了德力西的发展过程。同时,他们因工作关系,和基层保持着经常性接触,在广大员工中有广泛的活动空间。因此他们在董事、股东中陈述意见,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由于德力西明确了管理层和董事局的职责,职工董事可以具体负责企业的日常运营,对关键领域的经营管理进行经常性监督,发挥直接沟通作用。

建立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2000年4月,德力西德制定了平等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2000年5月董事局与工会通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关于完善工资制度的方案》,并于2000年7月10日正式启用这一方案。2001年11月3日,第三次职代会还就职工关心的工作时间、节假日加班、劳保福利、劳动保险等问题制定了多种办法,并多次修改、补充,使职工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此后,职工代表召开了两次讨论会,形成了《工资集体协商意向书》和《工资集体协商协议书》,保证使广大职工的工资水平每年提高15%。实施全员参保方案,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2001年10月,董事局根据《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关于社会保险费征缴监督检查办法》等法律法规,决定对德力西集团符合法定参保条件的所有员工实行保险。2001年11月,公司出台了(德力西职工全员参加养老保险管理制度》,并按照“先核心(即全资、控股公司)、后松散(即参股、协作企业),稳步推行”的原则扎实推进保险工作。截止目前,德力西已为员工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人身保险、生育保险、财产保险,并按月发放医疗补贴。工会还专门成立了“职工互助互济基金会”,为员工做好再保险。

强化民主管理意识,形成民主管理合力。德力西集团实现职工民主管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职代会。1998年11月,德力西正式实施职代会制度,凡属涉及到职工经济权利和民利的重大问题,重大改革,都提交职代会讨论。2001年11月,德力西集团第三次职工代表大会召开,来自集团四个区选举出的128名代表充分利用职代会这一载体,全面落实五项职权:一是知情权,代表们讨论通过了董事局《关于德力西“十五”规划的报告》;二是平等协商权,代表们审议通过了《工会资集体协商工作方案》;三是审议决定权,代表们一致通过了《全员参保方案》、《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方案》等方案;四是评议监督权,各公司主管领导在职代会上作述职报告,接受职工代表评议和监督;五是推荐选举权,会上选举产生了十名工资集体协商职工方代表,并推荐四名职工担任集团公司董事,这一建议被董事局采纳,2002年1月四位职工董事正式上任。会后,工会还收到近百份职工代表提案,这使德力西民主管理迈向一个更高的台阶。同时,在党委的领导下,还开展了企务公开工作。把企业的重要事项和职工普遍关心的问题及时向职工公布,明确具体办事机构和相关部门职责,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组织实施,职工参与,职代会评议,部门各司其职”的企务公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强化教育职能,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工会根据企业青年多、外来职工多、女职工多的特点,组建了外来务工青年学校和浙江省第一家女职工学校,并以此为载体,组织员工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截至2002年7月底,已有3000多人次参加了113课时的女职工保健知识培训、tqm全面质量管理培训、信息化管理培训、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烟法》培训,从而使女职工增强了健康意识、安全意识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意识,提高了政策水平。工会还通过组建讲师团,开展“姐妹献爱心”、“创建文明家庭”、技术创新等教育活动,使广大职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技术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员工们高兴地说:企业给予了我们最大的福利——教育,这会让我们终生受益。

广泛发动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工会组织活动坚持小型为主、灵活多样的方式。为了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组建了职工乒乓球队、篮球队、象棋队、模特队、工人艺术团和德力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每逢节假日,举办本企业大型活动或组织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文体活动,充分展示企业的实力和形象。仅2002年1—10月,就举办过第三届职工书画摄影作品展、庆国庆职工集体婚典、“我为德力西发展进一言”合理化建议活动、职工技能大比武和创建文明家庭等20多项重大职工活动。通过组织活动,进一步融洽了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广大员工都把“德力西”当成自己的家,与企业共命运、同发展。

三、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所产生的作用与意义

职工与企业双赢是德力西创建职工之家的出发点,自我们成立工会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以来,在协调劳资关系,推进企业改革,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达到了职工和企业共发展的目的。主要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由于“建家”,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开展技术革新,技能竞赛,qc攻关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能力,企业也被评为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省质量管理奖和国家技术进步奖,从而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协调了劳资关系,营造了和谐的文明环境

通过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全员劳动合同,全员参保等工作,有效解决了劳资双方的利益和矛盾,和谐了劳动关系,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既提高了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又保证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劳资双方团结和睦,没有发生一起劳动纠纷,形成了一个团结、奋进,向上、健康的文明环境。企业也因此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全国重合同守信用单位。

(三)树立了共同的价值观,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标志着职工对企业发展的方向,人本观念,事业追求,价值取向等高度的认同感,是企业强大凝聚力、向心力的体现。而要达到这种高度,寓不开全体职工共同参与。德力西创业初期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现正在向价值最大化转变,这一转变,充分体现了企业的崇高境界和社会责任感。德力西在不断发展企业自身的同时,没有忘记回报社会。据初步统计,1998年以来,德力西先后通过光彩事业,扶贫济困,希望工程,教育事业,劳模协会,慈善机构等,捐资了2000多万元,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创造了驰名商标,提升了企业形象

德力西商标,1999年被国家工商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2000年初评为中国十大最受欢迎商标,2001年又被评为美中著名品牌。这些荣誉,不仅是企业主的努力,更舌职工共同心血的结晶。由于德力西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企业先后被评为中国明星企业、全国机械工业管理示范企业、农业部最高利税总额企业、中国最大的低压电器出口基地等,企业形象得到了有效提

升。

四、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的几点启示

(一)“与时俱进”,为创建职工之家工作的不断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

江总书记说,要“与时俱进”,这也完全适合创建职工之家工作。非公有制企业“建家”,是一个新生事物,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尤其是理论指导工作滞后。如德力西集团整体兼并国有企业杭州西子集团,原国有企业的职工身份变为私营企业的职工,产权置换和身份转换后,“建家”工作如何适应经济关系的

变化和劳动关系的调整,都需要进行积极的探索、创新。我们不能用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要用动态的辩证的思想去处理、协调和沟通。

(二)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适用于非公企业免费公文网版权所有

职代会是在总结和吸收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经济民主、政治民主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已经有了二十几年的实践,是最为广大职工群众了解和欢迎的一种民主管理形式,具有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相结合的特点,容易为企业和职工所接受;确立职代会为基本形式,容易与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相衔接,现有法律规定了非公企业中的工资协商谈判、签订集体合同、职工董、监事产生都必须经过职代会讨论通过,已经为在非公企业中建立职代会奠定了法律基础;而许多立志于发展中华民族工业的非公企业经营者都有一定程度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能够接受职代会制度作为企业的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确立职代会制度作为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并不意味着否定其他职工民主管理形式的存在,多种民主管理形式可以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当然,非公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组织结构、经营方式等,不同于国有、集体企业,职代会中的职权、内容、活动方式、活动时间也应不拘泥于国有、集团企业职代会模式,而是要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紧密结合非公企业的实际,用创新精神,给职代会制度的“运行轨道”以科学、适当的调整,使职代会这个传统的行之有效的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形式在非公企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三)加强工会的自身建设是非公企业实行职工民主管理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