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的概念范例6篇

生态修复的概念

生态修复的概念范文1

[论文摘要]开展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应理清环境、生态、环境生态、生态恢复、生态建设、生态工程等与之相关的一些概念及科学内涵,避免概念上的混乱。我国的生态工程与国外的环境生态修复和生态恢复有较大差别,将生态学应用于农林水等生产领域,是我国生态工程研究与实践的突出特点。流域生态修复是今后生态修复的发展方向,水土保持工程是建设项目生态修复的主体;当前亟待开展生态修复机理、生态修复潜力、生态修复指标体系等方面的研究。

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战略思指导下,水利部提出了“加强封育保护,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水土流失防治新思路。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启动后,各地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加配套,积极开展封山禁牧、轮封轮牧,努力探索和总结生态修的技术和经验。生态修复已为水土保持工作者所熟知,但其学涵义及有关问题尚待明确和研究。现对生态修复的若干关概念、理论及有关问题作一讨论,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1 生态修复相关的重要概念和理论

1.1 环境与生态

广义上讲,环境是人以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如现代人居环境即为广义的环境概念;狭义上讲,环境是影响有机体生长、发展和生存的外界物理条件的总和。生态系统简称生态,是有生命的主体(包括人类)与无生命的客体的总和。研究有机生命体与无机环境关系的科学称为生态学,研究生命体以外的无机环境的科学称为环境学。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离不开环境学和生态学,而后者尤为重要。

1.2 生态环境与环境生态

生态包括环境,“生态环境”的说法是不科学和难以理解的,可以牵强地理解为与生命体最密切相关的环境。我国所谓的生态环境实际就是生态,准确地讲“生态环境建设”应为“生态建设”[1]。生态修复是对生态系统的修复,故不能称为生态环境修复。

环境虽然是无机的,但完全从无机角度理解环境是不完整的。特别是自然环境,本身是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整体状况,只有应用生态学原理研究、认识和理解环境,才能更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这就是环境生态学。环境生态作为概念不易理解,但环境生态学无疑是科学的,他对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的形成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1.3 干扰与生态演替

自然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如火灾、水灾、泥石流、虫害、大风、人类活动等,改变着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这些事件称之为干扰。干扰可分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干扰促使某一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发生变化,旧的环境和物种破坏了,新的环境和物种又会产生,并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其相对稳定。在没有严重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生态系统会定向地、有秩序地由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这称为生态内因演替。演替的结果,最终会出现一个相当稳定的生态系统状态,这称为顶极稳定状态。每一演替阶段有其特定生物群落特征,顶极稳定状态的群落称为顶极群落。干扰常使生态系统受损并改变,称为外因演替。生态系统正常演替总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干扰使演替进程发生变化,严重时,如人类大规模活动,则使生态系统向相反方向演替,这称为逆序演替。生态修复就是使被干扰生态系统的逆序演替转向正常演替[2]。

1.4 生态稳态与生态阈值

生态系统不是绝对平衡的,而是永恒地发生着演替,旧的平衡打破了,新的平衡就会产生,当演替到顶极状态时,在很长时间内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即稳态。生态系统动态平衡中的稳定状态,称为生态稳态。稳态生态有相当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在干扰作用下虽不断地振荡和变化,但只是量变;当干扰严重并超过其调控能力时,系统将发生质变、崩溃,而走向逆序演替,甚至不可逆演替。稳态生态抵抗干扰的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称为生态阈值[2]。只有研究生态稳态和生态阈值,才能确定修复生态系统的类型、区域、难易程度、时间周期,并确定合理的修复指标。

1.5 人与自然共生理论

人与自然共生和和谐相处,是人类对“自然改造论”深刻反思后产生的新认识。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不是其对立面,脱离生态规律的自然改造,损害了自然生态系统,必然损害人自身。人与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互利互惠的共生现象。任何形式的自然改造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共生的基础之上。f.vester基于共生现象的研究,总结了人类系统与生物系统之间生物控制的8条规律。据此研究,生态学家提出了以最小能量输入和最小物质消耗以保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的生态设计原则。这也是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2 国外的环境生态修复与生态恢复

修复的本意是对错误和缺陷进行纠正的作用或过程,修复最早从污染环境治理角度被定义为:借助外界作用力使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部分或全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环境生态修复起源于环境修复,生态恢复又受环境生态修复的影响。

2.1 环境修复与环境生物修复

环境修复是对被污染的环境采取措施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到未污染前的状态。早期的环境修复主要采用工程技术手段,以后采用物理和化学手段。1972年美国尝试采用微生物生命代谢活动降解管线泄漏造成的汽油污染,1989年对exxon val-dez油轮泄油造成污染的阿拉斯加海海面进行修复(阿拉斯加研究计划),从而出现了环境微生物修复技术,后来出现了环境植物修复技术,最终形成了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环境生物修复被定义为利用生物生命代谢活动降解被污染环境的污染物,并使之无毒化和无害化。

2.2 环境生态修复

20世纪6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h.t.odum提出生态工程概念,受此启发,欧洲一些国家尝试应用研究,并形成所谓“生态工程工艺技术”,实际属于清洁生产的范畴。随着生态学与环境生态学的发展,90年代美、德等国家提出通过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来修复污染环境的概念,并通过选择特殊植物和微生物,人工辅助建造生态系统来降解污染物,这一技术被称为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该技术至今还不成熟,国外的环境生态修复也只是对轻度污染陆地的环境修复,最典型的事例就是通过湿地自调节能力防治污染。这与我国的生态自我修复有很大差别。

2.3 生态恢复

生态修复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修复

随着地球上人口的剧增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强度日益加大,有毒、有害废气物质不断的输入环境,远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而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这个重大问题,对于大气污染和地表水污染之力的研究已十分广泛,许多技术已相当成熟并被广泛应用。

对于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之力来说,由于其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以及难治理和修复周期长等区别与大气和地表水体污染的特点,其修复问题已成为环境科学研究日益活跃的领域,同时也是世界性难题。虽然人们已在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一些实用技术,但这些修复方法往往会破坏场地结构、造成二次污染,对于污染面积巨大且污染程度较轻的土壤甚至难以应用。为此,近年来,人们在污染环境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甚至生物修复取得一定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生态修复的理念,并对其概念、内涵、原理、产业化途径等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应用的探索,试图以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污染环境的修复和治理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

一、生物修复—生态修复的基础

生物修复是对污染环境实施修复、之力的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是正在发展中的技术,是生态修复的基础。

目前被广泛认同的生物修复定义,是指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修复被污染环境或消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过程,这是狭义的定义。

除了微生物修复外,植物修复、动物修复乃至酶学修复等方式的出现,赋予了生物修复更广泛的内涵,即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蚯蚓等动物以及水生藻类、陆生植物,甚至酶及分泌物等的代谢活性降解、减轻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改变重金属的活性或在环境中结合态,通过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或物理特性二影响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速率。

目前使用最广、最有效的生物修复技术仍是微生物修复。

二、物理与化学修复—生态修复的构成要素

从修复原理来看,物理修复与化学修复是指充分利用光、温、水、土、气、热等环境要素,根据污染物的理性性质,通过机械分离、蒸发、点解、磁化、冰冻、加热、凝固、氧化—还原、吸附—解吸、沉淀—溶解等物理怪和化学反应,使环境中污染物被清除或转化为无害物质。通常,为了节省环境治理的成本,物理修复或化学修复往作为生物修复的前处理阶段,近年来根式作为生态修复的构成要素。无论是环境要素或生态因子,还是工程措施,对于修复生物的生命活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影响要素。若将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环境条件和生态因子在有利于生物生活的同时,也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或转化,将极大地提高生物修复或植物修复的效率,这一点对于生态修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物理与化学修复措施与生物修复的结合,是生态修复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其利用的是否直接关系到生态修复的有效性和成败。在实际的修复过程中,把物理修复、化学修复措施更好地与生物修复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有效的生态修复技术。

三、植物修复—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

植物修复这一概念大约是1980年代前期提出来的,其最初的思想是利用超累积植物的的超量富集作用来去除污染环境中多余的重金属。

目前,植物修复这一技术已经涵盖了污染环境治理的各个方面,如城市树木、草坪乃至花卉植物对大气或室内空气的净化;池塘中水生植物通过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利用而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污染土壤及水体中无机污染物的去除及有机污染物的讲解等。

在污染环境治理中,从形式上来看,似乎主要是植物在起作用,但实际上植物修复过程中,往往是植物、根系分泌物、根际圈微生物、根际圈土壤物理和化学因素(这些因素可以部分人为调控)等在共同起作用。因而,总的来说,植物修复几乎包括了生态修复的所有机制,是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

利用植物对重金属如Ni、Zn、Cd、Hg、Cu、Se,放射性核素如Cs、Sr、Ur,多环芳径,石油,化学农药,有机氯溶剂如TCE,废弃炸药如TNT等的修复研究均有报道。

生态修复的概念范文3

[论文关键词]老年人口腔修复认知

口腔义齿修复的患者群主要集中于老年人,因此,正确把握老年人对口腔义齿修复知识的掌握情况,是配合口腔修复医生开展临床工作的关键。老年患者在接受口腔义齿修复治疗之前就了解相关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我院口腔修复科从2007年6月到2009年10月对350例老年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50例患者中男212例,女138例;年龄60~85岁,平均70岁。所有对象均为在本院口腔修复科接受治疗的初诊患者,神志清醒,能理解回答调查问卷的内容。

1.2问卷调查方式: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方式。内容尽量不出现口腔修复专业术语。调查问卷由2个部分组成:①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情况。②对口腔修复基本概念、修复前治疗过程、修复治疗就诊次数、修复过程中常见问题、修复后出现的并发症、修复材料及修复后注意事项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解。

1.3统计分析方法: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发出350份问卷,收回310份有效问卷。

2.1不同文化程度对调查内容的了解程度比较:见表1。

2.2310例老年患者对口腔义齿修复知识的了解情况:详见表2。

310例老年患者对口腔义齿修复知识的了解情况依次为:患者对可摘义齿需经常清洗吗了解得最清楚达91.1%,对口腔义齿修复后不良反应的食物嵌塞了解为70.1%,对可摘局部义齿的概念的了解62.1%,对如有不适要到医院复诊的了解68.5%,对固定义齿的概念的了解56.4%,对急、慢性龈炎的了解56.4%。由此可见患者对口腔义齿修复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认识最为缺乏。

3讨论

3.1老年患者对口腔义齿修复的知识了解直接影响了修复医生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对是否义齿修复成功有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对口腔修复的概念和成功率了解得不太清楚。患者对拔牙后多久才能修复,以及活髓牙在牙体预备时需要麻醉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得不够,提示临床医生在进行牙体预备时就应该积极和患者有效沟通,对修复事宜多解释,常规口腔义齿修复治疗的就诊次数、可摘义齿和固定义齿修复需要的就诊次数是口腔义齿修复治疗过程中重要环节。但本次调查结果却不理想,说明医生在治疗前没有和患者讲解这方面的知识,导致患者在修复时对正常的就诊次数产生厌烦的情绪,甚至可能出现医疗投诉。所以在为老年患者实施修复前应明确就诊次数,缓解患者心理状态。

3.2口腔义齿修复过程中常见的不适问题直接影响患者治疗时的情绪和患者、医生的配合度,进而影响治疗效果。本调查结果表明,患者对牙体预备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因此应在日后工作中加大对这方面知识的宣传力度,先宣传后操作,以便让患者更好地理解在牙体预备时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发生。很多老年患者由于对这方面知识的缺乏,导致对修复时的不良反应没有准备而影响治疗效果。在本次调查时,许多患者提出,临床医生应在进行治疗前先给患者详细讲解治疗中、治疗后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良好的心态接受口腔义齿修复。在临床口腔义齿修复工作中,患者对口腔材料的了解也十分重要,因为修复材料和修复体结构的了解有助于理解口腔义齿修复的治疗费用,以减少患者对费用的误解。本次调研结果表明,老年患者对修复体结构及修复材料的情况了解较差,这与患者的知识结构、经济实力有明显关系,在使用牙体预备时要将其性能、价格等相关信息告知患者,让患者根据本人的实际状况来合理选择修复材料。

生态修复的概念范文4

一、概念图及其作用

概念图是美国心理学家Novak提出的反映学生对相关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的可视化思维结构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反映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体现学生对某一领域知识的理解。概念图包括概念、分支和层次、概念间的连接线和连接语、例子等几部分,如图1所示。

概念图是将知识用图形化表示的工具,有利于学生组织学习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的长时记忆,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和理解,有助于疑难问题的解决。概念图能形象直观表达知识结构,有效呈现学生的思考过程及知识间联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构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概念图把知识高度浓缩,并将各种概念及其关系进行加工、概括,对已知或未知的知识进行层次排列,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使之系统和完整,使学生掌握学习归纳的方法,促使学生能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概念图作为表示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空间网络图可以将概念之间联系的这种隐性的关系显性化,学生可以利用概念图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通过概念图在原有认知基础上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利于梳理归纳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掌握高中生物学知识,并灵活运用知识。

二、高中生物概念图的教学意义

1.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核心概念

在包含众多复杂关系概念的章节中,使用概念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巩固生物学核心概念。

例如,必修三《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章的教学中,利用概念图教学,要求学生用概念图的形式表示: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又如,在学习必修三“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四节免疫调节中,指导学生利用概念图构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如图3(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尝试填完该图中相应的生理活动,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根据老师的提示画出概念图),很好地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本节的核心概念。

在本章的课后练习要求用学生利用概念图表示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构建免疫的知识网。这样教学与课后习题相衔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概念图中概念的连接和位置的改变实际上是学生认知结构变化的反映。如概念间的连接要学生进行横向思维,同时可从中发现概念间新的联系,形成新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概念图的基本操作,学生就可以通过概念图来进行自主学习,而教师的关键就是组织、引导学生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立知识网络的连接点以及寻找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

2.利用概念图构建生物学知识体系

在高三生物复习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高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和拓展,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对知识的应用,因此在生物复习课中应用概念图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区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知识的有意记忆。

引导学生绘制概念图,学生更主动参与知识的回顾与提炼过程,整合新旧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达到灵活迁移知识的目的,有效地提高复习效果。

例如,复习必修三《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时,在初学构建概念图的基础上,让学生绘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概念图,如图4,能充分发挥和体现概念图的作用。

概念图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进入自主的高效率知识管理状态,而高效率的知识管理将促进高效率的知识建构,高效率知识建构能促进学业成绩的迅速提高。概念图的构建贯穿着学生的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的过程,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促使学生联系前后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融会贯通,把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自学能力,最终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

三、概念图教学的基本方法

学生在学习之初,学习的知识点与认知水平差距较大,知识基础薄弱,很难将知识要点即最基本的概念与相关的知识建立联系,找不到知识之间的连接点。而概念图作为一种元认知工具,通过构建概念图,激发学生弄清概念间的意义关系,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从机械学习转变为学生有意义的学习,跨越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鸿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有目的学习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概念图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直观、形象地展现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组织、构建和整合,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法组织概念图教学活动。

1.填空型概念图

填空型概念图是指从完整的概念图中删除某些节点或链接,要求学生填充完整,这种题型是往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概念图试题的主要题型。同时,这种题型不需要学生进行整体的思考,答案是单一的,老师可以简洁高效地进行评价,对学生而言相对比较简单,也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在人教版高中实验教材中必修一第一章“走进细胞”的课后练习中第一次出现的有关概念图的练习就是以这种形式出现的。

在概念图的教学练习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设置预留不同空格数量的概念图,水平比较高的学生,甚至不提供任何暗示,还可以提供包含部分错误的完整概念图,让学生纠错,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例1,在下列空白处和问号处填写适当的名词:

学生完成的情况,如图6。

2.任务驱动型概念图

在学生对概念图的应用比较熟悉时,可设定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某个范围,提供一个核心概念,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核心概念,组织相关的概念,创造性地构建概念图,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人教版高中《生物》实验教材中许多章节中就比较常见这种概念图的题型。比如在必修一第五章的课后练习中就有这样一道题目:“画一个概念图,将呼吸、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这五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示清楚(概念的下面可加注少量文字)”这样的题型提供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构建概念图,有利于对概念之间的广度和深度理解,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为下个阶段的学习提供参考。

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先让学生独自完成、小组讨论,再班级汇报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学生可自行体验、评判不同学习阶段构建的概念图,从中发现自己认知上的改变,思维能力和反思能力的提高;可能还发现之前没注意到的一些概念间的联系,对概念新的认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达到创新性学习的目的。在小组讨论中,同伴间对概念的不同理解,引发的争论与协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案例:以概念图的形式总结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哪些内容?

(1)学生完成的概念图,如图7。

(2)经小组讨论、老师讲评、学生修正后的概念图,如图8。

五、概念图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学会构建概念图后,在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归纳与总结时,引导学生自觉地利用概念图进行自主学习。

如在《组成细胞的分子》的教学案例中,引导学生构建概念图,从概念图中,学生很快找到核心概念: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发挥它们的核心作用,将从元素到细胞相关的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实现了知识正向迁移,从而发展了学生多种自主学习能力。

2.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构建生物概念图时,学生要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必需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清概念以及概念间的关系,因此,构建生物概念图,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生成和发展。为了更好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帮助学生:整理生物资料理解生物知识解析概念间的关系形成某生物主题的概念图在己有知识结构中嵌入新概念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固定学习内容修正与完善。

例如在前面的教学案例《组成细胞的分子》中,可以看到:构建生物概念图是离不开思维的,用连线将从元素化合物细胞个体的一系列概念连接起来需要纵向思维;而用交叉连线将从细胞、细胞的种类再形成不同的生物个体。在连接各概念时要进行横向思维。实际上在构建生物概念图过程中会有不同思维的碰撞,将概念进行重新组合和定位,在绘制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学生发散性思维、联想思维、对比思维、图形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的发展。

生态修复的概念范文5

设备是进行生产的技术装备,设备的使用寿命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检修情况,由此产生了设备的小修、中修、大修。小修是对设备进行局部修理。通常只需修复、更换部分磨损较快和使用期限不大于修理间隔期的零件,并对设备作局部调整以保证设备能正常运转到下一次计划修理时间。中修是对设备进行部分解体,修理或更换部主要零件与基准件(主要更换件一般为10~30%),或修理使用期限不大于修理间隔期的零件。同时检查整个机构系统,紧固所有机件,消除扩大的间隙,校正设备的基准,以保证设备能恢复和达到应有的标准和技术要求。大修需将设备全部拆卸分解,修理基准件,更换或修复所有丧失了工作性能的主要部件或零件。设备大修理是固定资产的局部再生产,是对耗损的固定资产进行的部分补偿。大修理的质量原则是:一以出厂标准为基础;二是修后的设备性能和精度应满足产品工艺要求,并有足够的精度储备;三是对有些磨损严重、巳难以修复到出厂精度标准的机床设备,如由于某种原因需大修时,可按出厂标准适当降低精度,但仍应满足修后加工产品和工艺要求;四是达到环境保护法和劳动安全法的规定要求。从上述概念来看,小修、中修、大修是指在计划预修制中,根据修理工作量的大小和对设备性能恢复的程度来区分的,他们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并无质的区别,其目的都是恢复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局部丧失的工作能力的过程,其区别仅在于修理工作量的大小和对设备性能恢复的程度。因此,

二、从新准则有关规定看取消大修理费专项费用的合法性

设备维修涉及“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这两个会计核算中的主要账户。财政部于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原制度”)中规定的“两费”分别属于资产类和负债类科目,其期末余额在资产负债表中均有专项列示。而“新准则应用指南”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中删除了“待摊费用”与“预提费用”科目,并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也相应取消了这两个项目,尽管新准则未对原制度规定的待摊、预提有关业务的账务处理及报表列示作任何说明,但没有任何一处地方明确表示允许待摊、预提。

新准则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符合准则规定的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支出只是确保固定资产处于正常工作状态,通常不满足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应在发生时计入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不得采用预提或待摊方式处理。新准则应用指南规定,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如不满足资本化条件,应当直接计入管理费用。企业发生的与专设销售机构相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直接计入销售费用。这些规定表明,目前大修费属专项费用的概念来自于“原制度”下我们传统的管理和核算理念,是管理和核算中存在的一种惯性思维和概念,已经不符合新准则的要求和精神,缺乏存在的依据,在会计核算管理中取消大修理费专项费用具有合法性、规范性。

三、从企业管理本质要求看取消大修理费专项费用的紧迫性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企业基本上推行的是以修理为中心的设备管理制度,企业实际管理和核算中有大修理费用专项费用的概念根深蒂固。例如,多年来实行计划预修制度,后来许多机器制造企业又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改为“三三制保养”及“三级保养”加“两级修理”的制度,近年来,有些企业又引进和学习了国外的一些新的维修体制。这些体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和状态完好(如完好率指标的考核),断然是必要的。可是,一旦存在大修理费用就会有专项的概念,业务部门单独编制计划,并往往需要委托专业维修企业实施,会造成企业原内部能自己修理的通过大修外委修理,浪费财力和现有的修理能力,甚至原本可以不修或少支付修理费的却因为有了大修专项的概念后必须按计划发生费用和业务。对实行内部考核企业来讲因为大修属专项费用,又成为逃避考核(不考核生产单位)的渠道。而就核算来讲目前大修费用属生产经营支出均属修理费用合算。具体来讲,长期无止境大修理引起如下弊端:一是严重阻碍技术进步。一个企业如果不及时更换技术上陈旧的设备,只靠修理来维持生产,又忽视修中有改的话,只进行原样修复,其设备水平至多只能维持出厂时的精度和效率。如长春汽车厂,建厂时技术并不落后,但是在建厂后的25年的生产过程中,其主要设备是依靠修理来度日的,没有进行设备的技术更新,其设备技术水平仍停留在原有水平,甚至有相当多的关键设备还不如当初。由于技术进步缓慢,生产效益低,曾经站稳多年的市场,也逐渐地失去了市场。所有这些产品落后的状况,其产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长期依靠修理建厂时的那些老设备,技术上落后的设备得不到适时的更换、改进,必然会冻结技术进步。二是形成了一个庞大落后的修理行业。

由于我们的工业结构落后,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企业都是“大而全”和“小而全”,在工厂设计时就确定了相当规模的维修车间,以分散的方式进行本厂设备的大、中修理。长期以来,对现有设备的无止境的修理,其后果之一,促进了企业后方的“大而全”和“小而全”,整个国民经济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修理行业。而且因为存在大修理费用专项的概念,业务部门单独编制计划,并往往需要委托专业维修企业实施,会造成企业原内部能自己修理的通过大修外委修理,浪费财力和现有的修理能力,甚至原本可以不修或少支付修理费的却因为有了大修专项的概念后必须按计划发生费用和业务。三是对技术上陈旧的设备,长期进行修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尽管设备在大修理中可利用原有设备零件的2/3,甚至4/5,但大修的成本是很高的,而且是一次比一次更高,越修越贵。这由设备的使用规律就可以很明白地看出来可以说,由于设备使用时间越长,设备的性能就越差,而如果进行修理的话,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进行修复补偿。四是多次大修过的设备,其使用费将随之增加,由于设备使用时间的加长,设备的消耗如原材料、燃料动力的消耗将会明显增加,设备日常保养、维护中小修费用也将随之增大。因技术故障所造成的停工损失和废次品损失越来越大。这种设备的劣化程度就使设备的使用费用剧烈增加。因而如果继续使用旧设备,是十分不经济的。

生态修复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1 关于“生态恢复、生态修复”的理解

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我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环境突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目前学术上用的比较多的是“生态恢复”和“生态修复”,生态恢复的称谓主要应用在欧美国家,在我国也有应用。而生态修复的叫法主要应用在日本和我国。关于“生态修复”一词,近年来也不时见诸文献报道,它和“生态恢复”一词十分相近,有时互相通用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修复”一词,带有修理、整治、补偿使之回归原来状态的意思,带有更强的人为措施促进的含义。为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水利部提出治水新思路,把“生态修复”概念引进水土流失治理领域,表明了人们对水土流失的治理的认识逐渐从保水保土的层次提高到了生态学层次。

在生态修复的研究和实践中,涉及的相关概念有生态恢复(Ecological Restoration)、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生态重建(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生态改建(Ecological Renewal)、生态改良(Ecological Reclamation)等。虽然在涵义上有所区别,但是都具有“恢复和发展”的内涵,即使原来受到干扰或者损害的系统恢复后使其可持续发展,并为人类持续利用。

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以生态恢复为目标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指在特定的土壤侵蚀地区,通过解除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根据生态学原理,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的单独作用,或辅以人工调控能力的作用,使部分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概念,标志着中国治理水土流失的理念有了重大突破。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概念的界定应符合中国的土壤侵蚀面积广、类型多、强度大,经济落后,人口众多等国情。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和丧失很严重的地区,土地荒漠化、沙尘暴、洪水灾害、水资源短缺等,已严重威胁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福利。为此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工程措施,如植树造林、自然保护区建设、退耕还林等,但总体上我国的生态环境还是相当严峻。水土流失治理的对象是水土流失区,也就是生态系统的退化区。依据恢复生态学原理,应该从满足系统的功能、结构的恢复和改善并使之能自我维持的三方面要求上来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通过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结构的改善、土地可持续利用;创造条件促进群落进展演替;采取措施加快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等,才能使部分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

3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

3.1 退化坡面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丘陵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3,耕地面积1.33 亿hm2,其中有坡耕地4667 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35%。在山区丘陵区,坡耕地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场所。

退化坡耕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少施化肥,增施农家肥料;种植绿肥植物,增加固氮作物品种;轮作、套作,间种、混种;减少化学防治,增加生物防治;植等高植物篱等。退化林地、草地、荒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在封禁的基础上,补种乡土树种、草种。封禁时间的长短因生态系统类型、受损程度、气候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乔木林、灌木林、草地生态系统可分别为8a 以上、5~8a、3~5a。一般坡度小于20°的坡地可修建成水平梯田;坡度小于10°的也可通过水土保持耕作措施,达到控制土壤侵蚀的目的。另外,对于坡度更大的坡地(>20°),就需建立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

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就是在同一地块上相间种植农作物和林木(含经济林木和草),包括配置在缓坡耕地上的水流调节林带、生物地埂(生物坝、生物篱),配置在梯田地埂的梯田地坎防护林及坡地农林(草)复合工程。水流调节林带能够分散、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增加渗透,变地表径流为土内径流,阻截从坡地上部带来的降雨径流。多条林带可以做到层层拦蓄径流,达到减流沉沙,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

3.2 退化河流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在土壤侵蚀地区,导致河流退化的驱动力主要有修路、开矿、河岸放牧、化肥与农药的面源污染、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点源污染、过度捕鱼等,对由于这些驱动力所导致的退化河流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最重要的是要减轻或解除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让河流休养生息。此外,还可采取如下两种方法:①减少河流人工直线化的程度,增加河流弯曲度,以增加河流生境的多样性,进而增加水生生物多样性;②在河流两岸种植生物隔离带(种类和宽度应因地制宜),一方面防治面源污染,另一方面为河流水生生物增加营养源。

同时,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施生态应急补水工程,至少要满足天然绿洲生态系统最小生态需水量;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适当减少人工绿洲面积,使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面积比例调整到1:1 左右。

3.3 退化矿山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该生态系统的土壤、植物等组分完全受损,缺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对这种严重退化的生态进行生态修复,可采取的方法有:覆盖土壤,对土壤进行物理处理,添加营养物质,去除有害物质,种植适应性强的先锋树种或草种、间种乡土树种或草种。植被恢复对于矿山生态恢复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但这种生物措施必须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才能早日见效。开采前严格规划弃土场、尾矿坝。根据矿场范围内地形特点以及矿种、蕴藏量、开采方式等规划弃土场。弃土场必须先设置拦沙坝(挡土墙),以控制植被恢复前水土流失。拦砂坝应根据弃土场地形以及每年弃土量而逐年加固加高。同时弃土场周围要修防洪沟。尾矿坝必须纳入整个工程预算之内,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产,以减少对下游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危害。护坡护岸工程。矿区采场台阶、边坡以及公路等附属工程的边坡,应全部规划护坡工程,以防止采场及公路等出现滑坡、崩塌。同时矿区下游河道也要对河坝、河堤等加固、加高,经常清理河床淤积的泥沙石,以防洪水冲毁堤坝、农田、公路、桥梁、房屋等。

4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途径

4.1 “封禁”法―――生态自然修复该方法适用于受损程度较轻的生态系统。如封山禁牧、舍饲养畜、退耕还林还草、调整用地结构,以电代燃料、发展沼气、生态移民等,这是生态系统恢复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措施。

4.2 “封禁+补种”法―――自然和人工共同修复

通常选择植物群落演替中的先锋物种,它有较强的抗逆性、较强的生命力和再生能力,如南方的马尾松、杨梅、沿海风沙区的木麻黄等,以此迅速形成利于植被进展演替的小气候和生物环境。该方法适用于受损程度较重的生态系统。

4.3 “果―牧―沼、草―牧―沼”法―――人工强化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