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湿地状况及生态修复策略

盐碱湿地状况及生态修复策略

作者:崔易梦 马樱宁 江宁 周曦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滨州市北海新区位于山东省最北部、渤海湾西南岸,是环渤海经济圈与济南都市圈的交汇点。2008年4月滨州市北海新区正式揭牌成立,优美的自然环境将成为支持新区发展的重要条件。新区起步区内黄河故道盐碱湿地的修复建设,就是完善新区开发环境的重要示范。黄河故道位于北海新区起步区西侧。规划设计用地总面积约1.68km2,北海二路、北海四路、滨港九路3条城市主干道横穿其间。保护和恢复黄河故道湿地对于提高北海新区生态系统承载力、改善和提升区域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盐碱湿地现状及现行景观生态修复手段

盐碱土一般在气候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等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影响下形成。我国有100多个城市地处盐碱区,原生植物绿化覆盖率很低。城市绿化建设中的盐碱改良不同于农业用地,一般资金投入较少,技术手段相对较为落后。现行绿化盐碱用地生态修复手段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客土,即利用外来土壤置换盐碱区域土壤,藉此达到种植的土壤条件,需要客土量非常大,平均每绿化1m2就需要1m3优良的种植土;二是排盐,即利用暗管排水等技术降低土壤盐碱含量,该手段工程实施技术难度大、成本高,在实际绿化建设项目中利用率较低。

2黄河故道湿地现状分析

黄河故道湿地具备湿地滩涂的景观特色,芦荡从生,但由于地处滨海海岸,地下水位高,土壤盐碱化,植被生长不良,亟需生态恢复及景观复建。一是水体。现状水体联系性较差,驳岸多为滩淤地。周边水网发达,地下水埋深在0.7~1.2m;二是土壤。地块盐渍化较重,是直接受海水和黄河水的盐渍作用而成的滨海盐碱土[1];三是地形。现状地表平坦,地势低平,但缺少变化;四是植被。现状植被主要以大片芦苇为主,有少量其他草本植物,绿化覆盖率较低;基本无大型乔木生长,没有成熟的植物群落。

3盐碱湿地景观生态修复原则

盐碱湿地景观生态修复强调生态优先、场地适宜、功能凸显、文脉传承、经济合理,具体有以下原则:一是可行性原则。在创意发挥的同时,必须具有经济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整体性原则。在控规指导下从街区、街道、建筑、公共空间和景观多方面整体考虑,使黄河故道和整个新区城市形态有机融合。三是地域性原则。规划中应将黄河故道的演化过程体现在景观布局和结构中,展现地域文化特色。四是生态性原则。充分保护和利用河道及湿地的自然形态,借鉴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为乡土物种提供栖息地。五是人性化原则。充分考虑居民活动的亲水性,强调人的参与性、文化性、艺术性。六是可持续性原则。确保生态湿地及城市滨水绿地长期同生共存,延续河道、湿地的生态及景观效益。

4基于生态低碳可持续原则的盐碱湿地景观生态修复

滨州市当地的土壤水文条件极大地限制了湿地景观生态恢复工作的开展。一味地大力引入景观树种,单一采用大面积客土种植,不但对原取土地的土地资源造成破坏,而且对于建设经费也是一个挑战[2]。由于当地土壤含盐量多在0.4%以上,单纯应用耐盐碱植物,则可选种类较少,景观效果单一。应坚持客土与景观树种、乡土树种、耐盐碱树种相结合的方式,在与城市衔接紧密地段建立具有自我恢复和调节功能的复层混交植物群落,而在湿地保育区域着力恢复乡土植物景观与盐碱湿地特色植物景观。滨州市承载着黄河文化。黄河故道因常年冲刷和风蚀而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湿地水洲纵横,野趣盎然,保持着原有河滩地的植被特色。黄河故道湿地景观恢复建设更应具有彰显城市特色、展示城市发展记忆的功能。从黄河的波涛及河道冲刷和风蚀形成大小不等的新月状堆积物中,提炼出沙丘这一文化和地域特征载体,将其体现在黄河故道规划设计的布局和结构中,并进一步将历史文化、城市景观特色融入其中(图1)。综合以上理念,将黄河故道分为城市新貌区、开放空间区、过渡区、湿地景观区4个阶段,该划分与黄河故道衍生进化的节奏保持一致。

4.1总体规划

在总体规划方面,随着黄河故道生态景观的逐步展开,沙丘景观元素数量由多到少,形态运用由人工到自然逐渐变化,实现城市新兴滨水环境到自然湿地环境的过渡(图2)。

4.2应用

在生态环境改造方面,利用客土的方式局部塑造特色地形,辅以挡土墙固土护坡,在其上配置相应的公园式种植或生态自然式种植,而沙丘以外的区域则保持原生自然植被景观(图3)。这样不但大大减少了客土需土量,降低了经济投入;而且通过重点选用一些具有极强或较强耐盐碱特性的树种及当地乡土树种,与景观树种、现状植物搭配结合,最终形成高低错落、复层混交的种植景观效果[3]。在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方面,沙丘景观地形的侧立面可用于当地地质特色展示、黄河岩画展示、民居夯土墙元素展示、砂岩浮雕文化展示等,同时沙丘元素本身即为黄河故道湿地自身演化形成的抽象表达(图4)。在休闲活动参与方面,沙丘元素则主要应用于景观特色体现、活动场地设置、配套设施结合等部分。在湿地景观规划过程中,人类的干扰应被严格限制在一定的影响区域内[4]。根据总体规划中沙丘元素由多到少的布局,休闲活动中的人类参与也相应得到控制(图5)。

5盐碱湿地植物景观恢复规划

一是通过沙丘元素改善滨河绿地与城市道路之间的土壤条件,建立丰富的植物群落,而临河空间除个别景点需创造小环境保持开阔疏朗的面貌,并以突出的春夏景观统一整个水域空间。二是配合整体布局特征,北部2个片区呈现较多城市绿化面貌;而南部2个景区则更多体现地域植物和湿地植物特征,恢复原有的植物景观风貌。在植物材料选择方面,主要以乡土植物为主,辅以具有观赏性的耐盐碱植物。试验表明:强耐盐(土壤含盐量为0.4%~0.6%时可正常生长)植物有白刺花、紫穗槐、龙柏、凤尾兰、珍美海棠、沙枣等;中度耐盐(土壤含盐量为0.2%~0.4%时可正常生长)植物有石榴、枣、杜梨、桑、石楠、五叶地锦、美国凌霄、合欢、金银花、绒毛白蜡、苦楝、构树、无花果等;轻度耐盐(土壤含盐量为0.1%~0.2%时可正常生长)植物有棣棠、女贞、青桐、黄栌、圆柏、垂丝海棠、槐树、大叶黄杨、火炬树、紫藤、蔷薇、紫叶李、紫荆、碧桃、月季、樱桃等;除了乔灌木以外,马蔺、地被菊、鸢尾、萱草、三叶草、高羊茅、结缕草、匍匐剪股颖等都具有耐盐性[2]。#p#分页标题#e#

6黄河故道盐碱湿地景观生态修复的价值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大片的地段正在失去原有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特征,植物特色的保留和展现更是屈指可数[5]。黄河故道盐碱湿地景观生态修复规划不仅是保护利用生态资源的景观亮点,更是从地貌、植被等多方面展现黄河文化的媒介。其规划及后期实施使局部景观得到提升,完成从自然提炼到自然再现的规划节奏,带动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善,传承和记录地域的历史文化特色,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