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产业发展范例6篇

电影产业发展

电影产业发展范文1

关键词:电影产业;现状;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6月8日

在2015年不到100天的时间里,我国电影票房就已经突破了百亿大关。可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均收入的日益提高,大众文化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强。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大众的喜爱,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电影产业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种,具有其特殊性,电影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推动力,还能够为人民大众提供更多更优秀的电影文化产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

一、当前中国电影文化产业现状与趋势

(一)电影市场发展态势良好。我国电影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体制方面的改革,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电影制作机构及电影院数量都大幅增加,电影票房收入更是逐年上升。广电总局公布的近6年的中国电影票房数据显示,我国电影票房增长速度迅猛,一直保持着25%以上的增长率。并且截至2014年,国产票房占据总票房的份额比例为54.5%,高于进口票房份额比例9个百分点。

(二)电影产业衍生品开潮兴起。在发达国家的电影结构中,票房收入只是电影产业收入的一部分,对他们而言,电影产业只是其他相关产业进行拓展的一个平台,是其开发衍生品的一个依托,他们使电影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最终实现收益最大化。在美国,电影票房收入在电影产业总收入中所占比例甚至还不到50%,但是开发衍生品所取得的收入却远高于电影票房,一些衍生品甚至畅销全球。例如,在国内风靡的《超能陆战队》,其中机器人“大白”的衍生品受到影迷的追捧,正版“大白”公仔、毛绒玩具等销售量巨大,利润可观。近年来,我国的电影产业开始借鉴国外的经验,也尝试开发衍生品,例如《喜羊羊与灰太狼》在衍生品的开发和经营方面就取得一些成就,虽然不能和美国动漫衍生品的开发相提并论,但也算是一种进步。

(三)营销力度加大。如今我国的电影产业已不再是卖方市场,而在买方市场情况下,电影想要有可观的票房收入,必须要吸引观众的目光,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让消费者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营销活动就变得至关重要,因而营销费用在电影投入中所占的比重也日益提高,营销力度不断加大。

(四)营销策略多样化。随着网络等各种新媒体的发展,营销策略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例如《小时代》就利用多元化的营销策略,取得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首先,其通过数据分析,准确定位消费人群,主打新媒体传播;其次,其宣传跨度大,持续时间长,其宣传从电影开拍一直持续到电影上映;郭敬明导演的另一部新作《爵迹》,还未开拍其宣传就已经到位,郭敬明每隔几天就在微博上公布一名参演的明星,极大的引起了观众的兴趣,让观众充满期待;再加上其他微博大V的转发,充分发挥明星效应,轻轻松松就能获得几万的转发与评论。除了用微博造势外,《小时代》的电影外延产品也先期出炉,引起了大量歌迷的关注。多样化的营销策略将电影的宣传工作做得十分到位。

(五)电影类型日益丰富,趋于多元化。随着观众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我国的电影类型逐渐丰富起来,例如《爸爸去哪儿了》这种非传统的影片,其票房收入也超过了6亿元;此外,各种微电影也不断涌现,一些中小成本的电影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二、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优秀人才相对较少。我国电影产业的人力资源不足,许多方面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不能满足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的需要。我国有号召力的导演屈指可数;在电影创作方面缺乏有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在影片的制作方面,高级的技术人才不足。所以,我国电影产业要增强电影从创作到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人力资源,培养优秀人才。

(二)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电影产业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电影创新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在这两方面,我国电影产业都亟待改进。在内容方面,电影创作严重缺乏想象力,许多电影只是翻拍老题材,最近还有一些电影为了追求票房收入,只是将一些热播的电视剧进行浓缩,利用明星效应来提高票房收入,结果观众对此评价并不高。一些中小成本的电影,例如《泰濉贰《心花怒放》等,凭借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内容上的创新,深受观众的喜爱。在形式方面,形式创新还是要依靠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可以先引进一些国外的电影放映制作设备及相关的人才,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电影产业技术研发的支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三)中国电影技术支撑不足,影片质量较差。我国电影技术人才匮乏,电影的制作、放映等许多高端的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可见,在高端电影制作放映技术研发和设备生产方面,我国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尚存在巨大差距。电影的一些特效制作只能委托国外的技术人员来完成,短短几分钟的特效就要花费大量资金。没有技术做支撑,我国电影产业要想制作出高质量的影片,打造自身的品牌形象,都会举步维艰,难以实现“质”的飞跃。

(四)国产电影海外竞争力与影响力较低,缺乏国际市场的开拓。和好莱坞影片相比,我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十分有限,国产电影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很小,中国电影难以跻身全球主要电影市场的排行榜。中国电影只能依靠销售海外版权的方式获得海外收益。而且我国电影产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国际销售渠道,因此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还需要克服种种障碍。

(五)电影产业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由于法律具有相对固定性,因而电影行业的相关法律不能紧紧跟上电影产业的发展步伐,法律不可避免存在一些滞后性。我国现行的《电影管理条例》是在2002年开始实施的,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电影产业十分需要新的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管理电影市场。

三、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建议

(一)培养优秀的电影人才。加强电影人才的培养对于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电影人才的培养不仅包括专业演员的培养,还包括电影的创作、拍摄、制作、经营和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政府要加大对电影人才培养的支持,可以提供一些培训,设立一些激励基金等;除了政府和电影产业的努力外,还需要高校等各方面的努力,培养适应电影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二)提高我国电影创新能力。要振兴我国电影产业,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电影的形式与技术方面,要树立自主创新意识,通过引进高新技术,然后学习消化,最终实现再创新。打破国外电影高新技术和设备生产的市场垄断,加快改变高新技术设备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此外,在内容方面,要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紧跟时展步伐,从当下的现实生活出发,创作出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优秀作品,不断丰富电影的题材与类型,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同时,还要注重培养电影创新人才,树立创新理念。

(三)增强电影制作能力,提升电影品质。提高影片的品质,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技术层面改善影片的质量;二是从内容方面丰富影片的文化内涵。首先,在技术方面除了引进相关的电影制作、放映设备之外,更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身的电影制作能力,研发出高端的电影设备,减少对国外设备的依赖;其次,要充分利用我国深厚且丰富的文化资源,汲取文化的营养,创作出深入人心的电影故事,给观众精神滋养。电影必须回归其本质,而不能一味追求高票房。

(四)与其他国家开展合作,开拓国际市场。我国电影产业在立足于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必须走出去,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可以同海外的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争夺国际市场的阻力,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合拍的模式实现国内电影市场与国际电影市场的接轨。在这种模式下,一方面我国可以和其他国家在投资和运营方式方面开展合作;另一方面我国电影企业还可以与其他国家共同进行创作,积聚多种智慧,促进文化融合。

(五)创新营销观念,采用多种营销策略。首先,企业要以消费者和市场为中心,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推出符合消费者需要的电影产品;其次,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精准定位消费人群,针对特定人群进行宣传,例如《小时代》就通过对相关微博搜索量和书籍的阅读人群进行调查研究,将消费人群定位到青少年群体。此外,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而言,要和一些大片争夺市场,其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因而其可以将目光投放到我国的二三线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地区对文化娱乐的消费需求增加,然而一些文化娱乐产品的供给没有跟上消费者的需求,中小企业可以积极开发这些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

(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规范电影市场秩序。国家需要加快推进《电影产业促进法》立法进度,加快《著作权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增强对电影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让电影产业的发展有法可依,进一步规范电影市场的秩序,为其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促进企业间公平、有序竞争。政府还可以根据电影市场的发展状况,及时推出相关政策,与法律相互补充。

四、结语

我国电影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作用也将日益凸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的开展,电影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传播我国的优秀文化,加快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需要立足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以创新为动力,以科技为支撑,培养电影产业优秀人才,提升电影产品的品质与内涵,进而增强国际竞争力,最终打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品牌。

主要参考文献:

[1]蔡馥瑶.观影6年――简析2009-2014年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J].兰州大学学报,2015.1.

[2]杨璞.电影《小时代》营销策略探析[J].视听解读,2014.3.

[3]杨锐.从《小时代》看电影营销策略[J].新闻传播,2013.

电影产业发展范文2

[关键词] 微电影;文化产业;新媒体平台

“微电影”这个词近来频繁地出现在各大网站及报端,各类短片不断呈现,于是关于微电影为何物引起大家的一些关注。“微电影”概念的形成是架构在DV短片和网络影像的基础之上而发展起来的,2011年是微电影概念提出的起始之年,由懵懂的开始逐渐清晰化,借助于快速传播的新媒体平台,微电影成为电影文化新的视角和大众文化的新视点。微电影虽然架构在简单影像的基础之上,但是从影像的普遍概念中提升到电影艺术的层面,微电影同时具备了“微”的新媒体传播特性和电影的艺术质感,是传统电影和新兴媒体视频短片结合的衍生物,当然也是快餐文化的一种新形式。

微电影是多样化的,时间和其他特点是外化的特质,但绝并不是对这种影像形态的约束。微电影的风格、手段、表现方法、视听语境有着不同的展现形式,这些形式的存在丰富和充实了微电影的电影类型,既可单独为片,亦可系列成集,还可主题成套。区别于电影的特点首先是创作主体的草根化、内容表现平民视角、运营的小规模化,其他电影的属性也是必然要具有的,不能因为“微”而变得视频影像简单草率低劣,“微”只是在形式上的存在,如制作周期短、大众草根性、作品时间相对较短、大众媒体平台快速多样传播等。

一、微电影的特性

在DV影像产生之初,电影爱好者为之振奋而欣喜,产生了大量的视频影像作品,认为电影大众化的时代到来了。时过境迁,回头看依然十余年的数字视频影像发展历程,DV影像并没有形成一种相对协调统一的艺术理念和进入产业文化的发展轨道,不是因为技术的低门槛不好,而是视频影像变得随意了,变得不需要以严谨的态度来分析和研究了。技术的普及使得获得影像变的简单起来了,但不等于视频影像变得简单了。独特的创意,严谨的态度、精细的流程还是必须具备的,微电影的称谓极其到位地表达了这个含义。微电影应该拥有平民大众草根文化的内涵;应该具备快餐文化的简洁精炼的特征;应该体现制作拍摄低成本的特征;应该镜像生活百态和快乐向上的主题;应该区别电影的运营模式而有所创新;以新媒体“微”的传媒特征、快捷高效运营特点、草根快餐文化特色共同来呈现电影之美或许就是微电影的本源真身。

微电影是艺术作品,同时具有明确的商业价值。并且具有题材新颖贴近当代、生活体味人生百态、休闲娱乐脍炙人口的大众口味;还会有微纪录片、微故事片、微艺术片等体现创造性的作品,甚至可以打造快捷轻松的微笑――微电影的品牌。这些特性是微电影的原创优势,微电影要在几十分钟和甚至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完整地呈现一个故事和情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电影的叙事和节奏感也是微电影不可或缺的艺术表现力。从创作类型上来分微电影大约可以有三类,第一,故事广告及企业文化型微电影。以宣传企业文化和某一产片为核心的艺术创作,不是简单的广告,而是以故事影像的概念演绎一种文化氛围。第二,单纯的故事性微电影。具有一切电影的要素和语言形态,可以分剧集。依照电影创作的思路,只是时间短成本低,一般3至50分钟以内的微概念影像的完整表达,几千元到五万元以内的基本运作成本。第三,艺术片形态的微电影。以文艺创作为核心的电影导演意识的表达,艺术性较强,一些情感和观察世界视点的探索性和前卫性影像。

微电影既然被称为电影,必然有电影的身形,有幽默、欢快、悲伤、严肃剧情之分;有故事、幽默、纪录、系列类型之分;有动画、实拍、合成技术之分,等等,把握微电影的属性,放开思想在题材上和企业文化、旅游文化、休闲文化、地域文化相结合,微电影必然可以规模化、系列化的与新兴传媒形态结合在一起大发展,进行产业化运营。电影艺术本身就具有产业文化的属性,是艺术属性与产品特性相融合的作品。

二、微电影的人才培养

微电影人才培养的模式是根据微电影的特性及建立在已有的高校教育为基础的,电影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人才的培养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平台式人才培养的强大支撑。微电影的培养要依据学科建设与行业规则,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微电影人才培养应当强化实践性,以学校为核心选拔人才重点扶持,针对优秀的个体进行导演、剧作等主创人才的培养,针对普遍性培养进行后期、制作等技术性人才培养,两者相互依存,同时进行微电影普及型的教学教育,以扩大人才数量,为打造更多样化的团队提供可塑造的人才储备。

不论何种艺术,尤其是与市场相交融的艺术形态,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创作力,原创性其实就是在看这个群体里有多少人才,微电影亦是如此。人才是要培养的,但又不是完全可以培养的,毕竟人才不是产品,特别是创作型人才一定要有自由的思想、独立的思考、综合的能力等,微电影人才的层次也具有在基础上培养,在过程中帮持,在成长中维护的特点。立足高等教育的体系,建立特色的人才培养工作室,是建构人才培养体系严谨的一面,打造微电影市场平台,建立以作品和团队为核心的市场合作模式,是建构人才培养体系开放的一面。如此首尾相依才是创作型和实践型相融合的微电影人才的养成策略。

微电影和其他影视艺术一样,是需要表演、导演、剧作、录音、美术、摄像、后期等多种人才相磨合后才能建立起来的团队。个人化人才的培养是建立一个团队的特色培养,各有所长,各俱优势的个人能力是不可小看的打造优秀团队的基础。此外,合作精神是形成团队的保障,个性相对较强是艺术性人才的特点,相互合作是需要磨合的也是需要培养机制引导的,所以叫做打造一个团队,在实践中大家相互认可并为作品而无私投入是团队形成的精神基石,只有具有强有力的合作精神才是创作出优秀微电影作品的真正力量。建立以项目创作为核心内容的“微电影工作室”可以比较切实的完成这项任务,相对宽松的工作形态,相对严谨的专业氛围,将学校的课程体系与市场的内容需求相互对接,建立专业工作室是一个既有专业性人才培养系统,又有专业性团队打造孵化能力并兼具作品原创开发功能的综合性特色发展模式。

三、微电影的文化产业平台

据相关报告指出:超过4 000万人只使用网络视频而不看传统电视,那么有多少人同时还在使用3G手机呢,怕是一个更惊人的数字,如此的消费群是架构为电影产业化的基础。微电影也正是适合在如此的新媒体平台上传播的作品。有了完备的播出平台、有了新兴的产品形态,那么结合和打造这种连接就是产业化运作的契机,我们历经口语传播时代、文字时代、读图时代、新媒体时代等不同的传播方式、微时代的带来满足了大家对快捷便利的视频作品的需求。微电影的市场前景似乎十分明朗了,犹如十年前动画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一样夺人眼球,形势自然是大好的,电影产业的大环境在发生着改变,传播渠道在不断地扩容,但我们要认真地探讨微电影的产业之路,就要先分析它的自身形态。

微电影不论从还是制作从视频角度而言涵盖了除影院之外的所有传播渠道,从电视高清到手机3G技术和设备已经越来越普及,这么宽阔的展现平台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除此,与企业文化的直接对接是微电影的优势,因为其短小快捷,主题清晰并且情节相对单纯,便于目的性较强的表现,植入广告更是已经悄然活跃在为电影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这是一个很理性且冷冰冰的概念,但可以以此来建构微电影的产业化的系统结构。时代的发展、技术的推进、平台的打造,使得电影文化的新模式和电影产业的新格局因微电影而产生新的艺术形态和市场运营模式。

产业模式的构建首先要看目前微电影主要面对的新媒体平台,网络和手机都是最为多样和普及的传播途径,微电影,要想占据这个平台作品必须要向产品转化,系列化和主题明确的微电影将成为主打题材,如可以以一个企业或产品为核心进行创作。也可以拍摄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系列剧集,形成规模产品。此外,产业模式要重视已有的行业分类,微电影是一种影像产品,必定与行业和行业从属的市场空间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如果微电影脱离了商业属性,那么进入产业化运营也必定面临困境。

产业模式的建构必须有制作团队的支持,微电影的运作形式与电影不同,更加贴近市场,小成本使之可以灵活地选择较为准确的消费群体和表现时尚主题,文化产业的产品更重要的体现在创意制胜的优势,打造创作团队是上规模的基石。如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倡导的大学生微电影创作工作室在全国率先引领了打造微电影创作团队的新思路,牵头并委派山东电影家协会把高校微电影创作团体与企业对接,企业先扶持建立工作室,工作室利用专业教学模式孵化培养微电影创作团队,一个良性循环的微电影创作模式开始建立起来,这些团队将成为一个地域或一个新媒体平台主要的内容供应团体。以长远的眼光看这种模式,可以快速和有效地将微电影团队的产出和电影、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平台直接构建起产业链,并且能培养人才孵化职业群体,使得产业格局完备起来,减少了摸索的环节,从而形成在全国微电影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品牌效应。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微电影发展在电影文化产业中必将占有一定的比例,便捷的欣赏方式、和生活贴近的产品内容、无处不在的视频都给微电影带来兴盛的希望。微电影是建构在数字影视技术迅速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大众群体通过专业的学习和自修便可以以微电影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电影追求,实现自己的电影梦想。一部好的微电影具有的商业价值首先是因为它的艺术性,一部优秀的电影同时也应该具有商业价值,这已经是一种共识,给微电影的春天更多的宽容和支持或许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微电影的发展需要的是更多的参与和关注,也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完善才能健康壮大起来。

[参考文献]

[1] 黄鸣奋.数码文化的艺术影响[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2] 林迅.新媒体艺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 曹恺.纪录与实验:DV影像前史[M].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电影产业发展范文3

[关键词]发达国家电影产业;发展模式;启示

消费、投资、进出口被看作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投资,在各种投资都完成之后,消费要逐渐替资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商务部提供的资料显示,2014年国内消费市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12%,可见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电影作为消费产业,近十年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票房收入从2006年的26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964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0%,观影人次也从2007年的13亿人次增加到2014年的83亿人次,已经成为我国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力繁荣发展电影产业,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于扩大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6月19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7部门联合《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从财税、金融、差别化用地政策等方面给电影产业发展提供大力支持。同时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电影市场的排头兵。在电影票房收入方面,中国排名位列北美电影票房之后,目前是世界第二大市场,中国目前也是好莱坞电影的主要消费地,《霍比特人2》在中国内地上映仅3天就创造了3亿元的票房,所以美国最大的六家电影公司都已经盯上了中国市场这块肥肉,纷纷在中国内地设立了办事处,谋求在中国长远发展;同时,欧洲电影导演也在开始考虑与中国的合作。到2014年底,与中国签署合拍协议的国家已达10个。①

尽管我国的电影产业发展形势喜人,但是还存在种种不足。当前促进我国电影产业的大发展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促进电影产业大发展既需要我们认清国情及电影产业发展的现状,又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电影产业运作的先进经验。

一、世界发达国家电影产业与我国电影产业的特点比较

(一)发达国家电影产业的特点

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高度发达,国民人均收入高,电影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电影产业规模巨大,在整个传媒业中举足轻重

美国电影和唱片业2012年创造了6015亿美元的总产值,剔除唱片行业之后,美国电影产业总产值为5072亿美元,创造了当年03%的GDP。美国电影产业在文化传媒产业中的比重为1178%。②韩国2004年影视业产值已经达到37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6%。

2.人均观影次数较多,电影消费是国民消费的重要内容

2011年美国影院数量为5697家,银幕数量为39580张,年人均观影次数为371次。而韩国人口只有不足5000万,2013年观影人次达到了2亿,年人均观影次数为4次。2013年澳大利亚人均观影375次。2013年法国人均观影次数为344次。③

3.电影消费平民化,电影票价与人均国民收入相比较低

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公布的统计数据, 2013韩国影院的平均票价为45元人民币,韩国观众2013年的人均年收入约为22万美元;美国2010年平均电影票价按当时汇率折算约合52元人民币,当年美国人均收入为47万美元。2014年法国电影门票的平均价格约合52元人民币,14岁以下少年儿童实行电影票全国统一定价,约合32元人民币,2014年法国民众的年收入为39万美元。

(二)我国电影产业的特点

1.中国电影衍生品发展缓慢,产值比重低

2012年我国电影产业总产值约200亿元,当年GDP为519322亿元,电影产业占GDP比重为003%。中国电影衍生品发展缓慢,电影产业产值85%以上来自于票房收入,非票房收入低于20%。

2.人均观影次数较低

《2014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电影市场在加速成长,但是,其最大瓶颈却是观影人次不足。2014年观影人次为83亿,按7亿城市人口平均人均刚过1次。

3.电影属于高级消费,电影票价与人均国民收入相比较高

中国电影票价每年都在增长,2009年平均票价为75美元,2010年平均票价为789美元,2012年3D版《泰坦尼克号》票价为120元人民币,2015年《复仇者联盟2》票价为90元人民币。④根据中国人均7000多美元的收入来说,中国市场电影票价绝对属于奢侈品消费,能去看电影的只是少数人。

二、发达国家电影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虽然世界发达国家电影产业的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差异,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它们所共有的基本特征。

(一)政府扶持是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

1.法律手段:立法保障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盗版变得越来越简单和方便,严重损害了作者的经济利益,妨害了市场秩序。为打击电影和音像盗版,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美国陆续出台版权法,其中《1982年盗版和假冒修正案》,加重了对电影和音像版权侵权的刑事处罚,按180天内制造和销售盗版或仿冒产品的数量,复制和销售至少1000张唱片或至少65张电影等音像制品的,最高可处以5年监禁和25万美元罚款;2005年美国通过了《家庭娱乐与版权法案》,这个法案较之前反盗版制裁措施更加严厉,把擅自在影院录制电影的行为也定性为刑事犯罪,处3年以下监禁、罚款或两者并罚,可见美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非常重视的,这样的保护维护了当事人的利益,促进了电影事业的发展。法国在电影产权保护方面也推出了严厉的打击方案,2009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法案规定下载盗版音乐和电影的用户先给予两次警告,如果第三次还犯,政府有权切断他的互联网两个月到一年,而在此期间,他仍须向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缴费。

2.经济手段:税收减免和优惠

美国为了支持电影产业的发展,出台了税收优惠政策,一是可转让税收抵免,既给予制片人一定的税收抵免额度,而且获得的税收抵免额度可以转让给其他的纳税人;二是不可转让税收抵免则采取直接返税和现金回扣的方式给予制片商支持。2014年法国国家电影中心(CNC)的统计数据称,法国电影优惠减税措施(CIC)设立十年来,仅 2009―2013年受惠影片数量分别为112、112、92、114、104部,税收优惠总额分别为5410万、5200万、3650万、5660万、4220万欧元。韩国则规定对所有电影制片商实行免税政策。

(二)行业集中度提高,垄断公司是整个电影产业发展的主力

美国原有电影公司很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电影公司通过收购、兼并形成了寡头垄断市场,索尼公司收购了米高梅电影公司,派拉蒙公司收购了梦工场电影公司等。目前美国排名前六的影业公司垄断了大部分市场,他们是索尼、福克斯、迪士尼、华纳兄弟、派拉蒙和环球影业。2011年六大影业公司收获了北美总票房的80%以上。韩国前五大电影公司也占据了市场56%的份额。

(三)多元化经营,产业价值链延长

由于电影的制作周期长,播映周期短,不确定性因素高,所以单单依靠制作影片盈利的风险较高。大型电影公司通常涉足电视剧、电视节目、艺人经纪、影院等多元化的业务,这些业务与电影业务互为补充,降低单片风险的同时,增加其他有稳定业绩贡献的收入来源,增强公司业务的稳健性。以美国迪士尼公司为例,其现在是世界第三大娱乐公司,公司成立以来推出了许多让人经久难忘的经典电影和电视作品,如《狮子王》《花木兰》《米老鼠与唐老鸭》。迪士尼公司不仅仅是个电影传媒公司,公司业务还包括遍布全球的迪士尼游乐园项目、度假村项目,还有各种各样的带有迪士尼标志和公司塑造出来的经典形象例如米老鼠标志的衣服、玩具、图书等消费产品。公司盈利不仅包括自己制作电影和电视的收入,还来自商业广告、销售相关影视节目的产品,以及开发游乐园的收入。迪士尼乐园已经遍布世界许多国家,成为当地最具人气的旅游项目之一,例如大家到了香港大部分都会去迪士尼乐园游玩。同样,在电影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韩国也把电影产业延伸到出版、音乐、游戏、服装、餐饮、旅游等领域,同时还注重海外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的营销。

三、发达国家电影产业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加大我国政府对电影产业的扶持力度

1.法律支持:制定严格的反盗版法

2013年11月,搜狐总裁张朝阳联合乐视TV、光线传媒等多家影视集团共同联合“中国网络视频反盗版联合行动宣言”,表示将联合对抗百度、快播等日益严重的网络视频盗版和盗链行为,并向法院百度,索赔由此带来的损失3亿元。可见影视盗版在我国的情况比较严重,一是因为民众无盗版的法律意识,把盗版看得无关紧要,根本不会想盗版对作者及相关人产生的严重后果,所以要加大反盗版在社会上的广泛宣传,让民众知道盗版属于犯法,自觉地抵制盗版;另外,对于那些恶意盗版、靠盗版谋取利益的网站和犯罪团伙要坚决严厉打击,使其收益小于违法成本。

2.加大国家的转移支付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力度

我国目前对电影产业的直接补贴主要是按照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政策规定,对影片票房收入超过5亿元以上的每部奖励1000万元。在税收方面的优惠是按照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这个税率其实并不是针对电影企业的,而是针对高新技术行业的。因而我国对电影产业的特定税收优惠还较少,政府还可以采取减免贫困落后地区影院的所得税、营业税和土地使用税等方法来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并降低票价鼓励电影产业的发展。

(二)鼓励行业优质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竞争力大的影视集团

巨无霸式的影视集团在吸引资金、笼络人才、开拓市场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虽然在拍片方面我国前五大制片公司占有的市场份额超过了50%,但是像光线传媒、华谊兄弟这样的上市公司只是在制片方面占有主要份额,尚未形成制片、影院、院线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所以在未来要鼓励行业的并购重组,并鼓励大的企业集团进军电影行业,形成像迪士尼那样的同时拥有游乐园、酒店、电影、文化制造的企业集团,以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

(三)延长产业价值链,向市场要更大的收益

首先要加强电影的海外宣传,可以从和我们文化相近的国家例如韩国、泰国等入手推动中国电影的外销收入。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演员和导演,加大演员的广告营销收入,加强演员对票房的号召作用;其次电影的设计要细腻,不仅仅表现在故事情节上打动人,甚至是服装道具和发型方面都要能够成为卖点,在电影热销的时候能够带动服装、玩具、图书、餐饮甚至家具等的开发和销售。

注释:

① 岩泉:《2014年国产电影带动产业规模超687亿元》,《经济日报》,2015年1月16日。

② 曾旭、朱峰:《美国电影产业纵横捭阖六巨头》,兴业证券研究报告,2013年4月22日。

③ 《重庆晚报》,2014年3月21日。

④ 数据来自郑州七天地国际影城公布价格。

[参考文献]

[1] 叶飞.新世纪以来的法国电影产业[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01).

[2] 小夕.关于法国、韩国电影产业环境及扶持政策研究[J].上海艺术家,2014(05).

[3] 范桂玉.美国电影产业发展与政府扶持[J].传播与版权,2014(04).

[4] 李佑明,徐建纲.美国电影中的文化现象浅析[J].电影文学,2008(10).

[5] 郑小慧,赵谦.浅论电影对国家形象的构建作用[J].电影评介,2007(08).

电影产业发展范文4

关键字:电影产业 现状 问题 发展策略

自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于1905年诞生以来,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中国电影的巨大飞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业也启动了新的一系列自上而下的市场化改革方案,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产业化道路,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出产的《红高粱》、《霸王别姬》、《赤壁》、《英雄》等不少优秀影片使观众耳目一新,电影票房收入再创新高;电影投资和融资市场空前活跃;国产影片放映份额和市场份额继续扩大;国产电影参加国际影展的数量和获奖数都超过历史水平。与此同时,电影受到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新的电影观念也被提出,电影产业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和拼搏。

一、我国电影产业现状

1、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和娱乐需求逐渐增多,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娱乐方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在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电影制作机构不断增扩,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之后,国家为推动电影产业快速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放松管制的政策。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制片业继续维持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并出现了一批新的投资主体。近年来,电影产业实现了年均 35%以上的高速增长。2010 年,我国城市影院总票房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1.72亿元,与2009 年相比增长 64%。相关专家推测,目前正是我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间,今后几年都将会持续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率。

2、产业维度和深度不断延伸

在市场化和现代科技两大推力的作用下,当代电影产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主要体现在表现形式和制作方式的变革。传统的电影业主要依靠产业本身,与其他行业基本没有交集,形式比较单一。新型的电影产业朝着多维度深度的方向发展,与互联网、传媒、广告等产业深度交融,密切相关。这种跨区域跨行业资源整合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迅迅速提高电影产业制作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并且还可以通过其他行业的融资解决资金问题。

3、衍生产品开发成为新趋势

目前,我国电影产业收入主要集中在票房收入,相关衍生产品所占比重较少。而在发达国家成熟的电影产业结构中,电影票房收入只是电影产业收入的一部分,他们更注重的是电影资源的充分利用化,电影既可以当做一种产业获得收益,还可以作为一个相关衍生产业拓展的初始平台,通过电影产业的成功带动相关衍生产业的发展。在美国,电影票房收入仅仅占电影产业总收入的30-40%,电影产业的衍生产品开发收入远远超过电影的票房收入。目前,中国电影业也开始了这一方面的尝试,近年来许多国产大片在影片制作的过程中也同时进行衍生产品的开发,涉及玩具开发、图书开发、游戏开发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4、营销推广力度不断加强

美国好莱坞电影市场的巨大成功,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其成熟、合理的营销推广。在美国,一部成功的电影,其电影营销费用占到了电影制作成本的一半以上。当前,国内电影企业越来越注意到电影的前期宣传和营销推广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营销成为电影产业实现票房收入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国内一些大制作大票房电影,比如《让子弹飞》和《唐山大地震》,其电影营销投入所占投资比例较大。加强营销推广力度已成为未来电影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二、我国电影产业存在的问题

1、电影产量的粗放式高速增长

目前,我国电影产量和票房收入都占据了较大的全球份额,从数据上看我国已是一个电影大国。但是,在高产量和高票房的背后,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国产电影仍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从票房收入来看,近几年,国产片的票房收入和进口影片的票房收入基本处于对半分的局面。但是,国产电影的票房收入主要集中于一些大制作大成本的“国产大片”上,这点影片本身就有海外资金的背景,在制作时已经考虑到海外市场营销因素,从而成为中国电影海外销售的主力。而一些纯国产的小制作电影虽然数目众多,但是质量不高,上市反应冷淡。数据显示,2010 年,我国产生了520 多部国产片和合拍片,最终上映的只有140多部,直接亏损了近30亿。总体上看,中国电影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太低,资源浪费比较严重。

2、国产电影质量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长期以来,国产影片数量少,质量差,导致国产影片一直得不到大众的认可。同时,进口影片的大量引进又加大了国产影片的市场压力,观众对国产片的不满越来越强烈。目前国内虽有一大批优秀的电影艺术家,但对中国数亿观众的庞大电影市场来说,优秀的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师人数显然远远不够。这些人才的短缺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影业的长期发展。同时,部分国产影片在创作思想上,价值观、道德观上出现偏差,审美情趣低俗,粗制滥造,因此得不到市场的认可。

3、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

好莱坞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其电影产业强大的商业法则和产业化力量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我国电影产业化起步较晚,国家对电影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够大,尽管已经出台了不少政策法规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但仍不完善。特别是对于普遍而又严重的盗版等严重威胁电影发行商和放映商的行为,至今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

三、电影产业发展策略

要提高我国电影产业的竞争力, 进一步推动电影产业的发展,还是要深化改革,具体的措施有:

1、调整电影产业结构,促进电影产业升级

当前中国电影产业结构的基本状况是,以发行为中心,发行与放映相结合,制片基本独立,与发行放映相脱离。这种结构不但破坏了电影产业的经济活力,也束缚了电影产业的有效运转。因此,中国电影应该改变粗放增长的方式,将制作与发行联结,内容与渠道结合,以市场为导向,减少投入成本,提高产品的投入产出比。同时,电影产业还要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现代传输方式和技术手段,加快开辟数字电影市场,积极探索农村和城镇的电影数字化放映。通过互联网等多媒体手段,扩大电影产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促进电影产业升级。

2、重视影片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提高电影质量是提高市场竞争力最核心的手段。与国外相比,我国无论是从技术水平和产业体系方面,都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我们要在人才培养上下大工夫,积极培养电影产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特别是导演、专业演员、美术指导、音乐制作等电影所必需的专门人才及电脑合成技术的应用人才。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我国自己的优势,将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运与电影产业相结合,制造出适合消费者需求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精品电影。

3、加速健全电影法规制度,为电影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提出和实施。有监督,有执法,才能使得电影健康发展。国家和政府部门要完善和健全相应的法规制度,健全电影市场的经营资格准入、产品准入、资本准入和技术标准准入制度,规范电影市场行为。严厉打击电影文化产业的盗版问题,保护知识产权。同时还要加大对国产电影的保护,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贷款贴息政策以及相关的电影产业的扶持政策,为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尽管我国电影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综合竞争力还处于弱势。但是只要我们能认清形势,深化改革,抓住机遇,积极向电影业发达的国家借鉴成功经验,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同时国家在法规政策及经济援助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我们有理由对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电影产业发展范文5

过去十年,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稳健,也积累了文化产业竞争力培育的相关经验。电影产业化改革八年以来,截至2010年,国内城市票房增长11倍,年均增幅超过35%,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2010年故事片产量达526部,约为全球电影产量的1/10;全年新增影院313家,新增银幕数1533块;电影票房也首次突破百亿元(101.72亿元),较2009年增长63.9%,其中国产影片票房达57.3352亿元,占总票房的56.37%;全年累计有17部票房过亿元的国产影片。

那么,过去十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核心经验是什么呢7我们可以通过美国电影产业的经验来进行比较。2008年美国全球票房收入280亿美元,海外票房收入183亿美元。以美国电影产业发展为样本的研究发现,大国经济规模和文化折扣的相互作用决定着一个国家影视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小:其中文化折扣是指因文化背景差异,国际市场中的文化产品不被其他地区受众认同或理解而导致其价值的减低。

对中国而言,最大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来自于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这一无法被模仿和替代的基础。因此,我国电影产业的理性繁荣,其起点在于如何利用我国作为大国的国内市场规模这一优势,建立起统一、自由、竞争、平等的市场秩序,为国产电影走出去奠定优势基础。据一位电影产业管理者的观察,中国电影产业今年之所以有相对均衡的发展,主要归因于国有公司并没有在该行业占据绝对垄断地位。开放与自由竞争是过去十年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经验的核心价值。

我们看到,征求意见稿第六条正写到:国家将电影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引导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影市场,促进电影市场繁荣。

此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便利各类市场主体、社会资本进入电影产业。

尽管相关表述有些含混,但还是释放出了积极的信号,即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影生产将成为未来电影产业发展的目标格局。这一格局是过去十年中国电影产业获得较好发展的核心经验体现。

但从2010年的情况来看,目前电影产业竞争中的不合理情况也比较突出。例如,尽管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中国产影片票房占56.37%,但近50亿元的进口业务却基本被国有的中影集团等垄断,仅此一项收入。就超过大多数民营电影公司的收入总和。这对民营电影公司来说是明显的不公平。这一问题如何解决7在征求意见稿中语焉不详。

此外,还有一点应注意,即可考虑电影产业促进工作的主体多元化,以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电影产业,促进工作。

征求意见稿第十条称: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电影产业促进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电影产业促进工作。而第十一条称:电影行业社会组织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开展业务交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维护其成员的合法权益。

电影产业发展范文6

关键词:电影产业;电影院线;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7-0111-03

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电影产业作为典型的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引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产业。伴随着电影体制的改革、产业政策的逐步完善,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计划》以及《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极大地释放了电影产业发展的潜力,中国电影产业迸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一、重庆市电影院的历史发展与变迁

重庆市作为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早在1937年,中国著名的电影事业家夏云瑚耗资14万银元在重庆市的中心地带柴家巷口(现邹容路)建成了国泰大戏院,这是抗战时期当时身为陪都的重庆最大的综合性影戏院,也是重庆历史最悠久的电影院。这里白天放电影,晚上演话剧,曾经上演了近百出爱国和进步话剧,以及放映了数百部电影。1954年,新的和平电影院在拆除了国泰大戏院的原址上建成,新建成的电影院见证了无数重庆人的电影梦想,给予了一代人生命中挥之不去的黑白记忆。在“文革”期间,和平电影院被更名为东方红电影院,1993年,和平电影院恢复“国泰”原名,改为国泰电影院,同时也成为美国大片在重庆首映的首选影院。2007年,国泰电影院被拆除,并和重庆美术馆合二为一,落户临江门原公安局地块,修建为国泰艺术中心,预计2012年底完工。

新中国成立后,重庆市除国泰电影院外,在主城各区分别建成比较有影响力的电影院主要有:两路口的山城宽银幕电影院、文化宫影剧院、上清寺鑫乐向阳电影院、唯一电影院、建设电影院、观音桥的“嘉陵电影院”、江北城的“江北剧场”和“运输”电影院以及沙坪坝电影院、大坪电影院、北碚电影院等。由于重庆市山城的地理特色,各个区之间相隔较远,交通较为不便,这些分布在各区的电影院,在精神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为山城人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这其中地位最为重要的要数山城宽银幕电影,该影院始建于1959年并于1960年完工,位于渝中区两路口,整个建筑前面5个拱,后面3个拱,挺拔壮丽。是西南地区第一家放映70毫米立体声影片的特级电影院,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电影的黄金时期,山城电影院门口经常是人头攒动。1996年1月,山城宽银幕电影院被拆除。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几次改革浪潮,其间起起落落,曲折中逐步前进。自2002年开始,以新的《电影管理条例》颁布为标志,中国电影业开始了新一轮的体制改革和产业化进程,中国电影市场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至2010年,中国电影年票房首次突破100亿元人民币。伴随着这股改革和发展的浪潮,重庆市的电影市场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地重新洗牌,大部分传统老影院被迫出局。

通过对老影城进行改造,提升软硬件水平,至今依然屹立不倒的老影院也不少。例如沙坪坝电影院,于2007年重新装修以后,在2010年重庆市电影年票房排行榜上站到了第6名的位置,是重庆市有悠久历史的老影院里现今维持票房最高的一个影院。重庆建设电影院,2001年在原址基础上进行了改扩建,2010年票房收入达到了596.3万元,在重庆市的年度票房排行榜上排名13,实属不易。北碚电影院则被保利万和收购,于2010年1月在原址基础上重新装修以后开业,更名为保利万和北碚影城,影城投资逾1000万元进行打造,总面积1300平方米,改变单厅为数字放映厅和3d放映厅共3个,使身处离市中区较远的北碚观众也能从银幕上感受到3d电影的独特魅力。

除了这些利用老影院进行改造的影城以外,自1998年以来,以环艺影城在重庆商业中心的解放碑大都会楼上开业为标志,陆陆续续不少四星级五星级标准的新影城在重庆建成开业。现在重庆市票房排名前十位的影院中,除了沙坪坝电影院是历史悠久的老影院外,其余9家影院都是新建的。2004年12月,香港ume影院集团投资兴建的ume重庆国际影城(江北),成为重庆首家经国家认证的五星级影城,共有

15个放映厅,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除了有先进的放映设备,提供观众高质量的声画享受以外,影城还设置了道具橱窗、电影玩具柜、主题咖啡厅、情侣套座影厅和电影书吧等全国首创的全新设施,开业以来一直生意火爆,至今傲居重庆影院年度票房冠军的宝座; 2009到2010年,重庆电影业高速发展,重庆万达国际电影城、卢米埃重庆金源影城、重庆南岸横店电影城、重庆保利万和(万州)国际影城、重庆嘉裕国际影城等5个星级影城都是在此期间开业的。这些新建成的现代化多厅影院,大都具有良好的观影环境,设计人性化、时尚化,硬件设施一流,舒适度与功能性并重的特点,另外能够更好展现高科技电影魅力的imax影院也在重庆落户。如卢米埃重庆金源影城就拥有商业imax影厅,影城共有8个影厅,除imax影厅外其余7个厅均为3d影厅,这些国际化的前沿设计和经营理念带给了观众时尚、舒适、个性的星级感受。

在影院建设地点的选择上,往往选择了在商圈中心的大型商业中心、购物广场里面,既带给观众休闲、购物、娱乐、餐饮“一站式”消费的便利,同时也保证了相对稳定的客流量。如ume重庆国际影城(江北)建在江北北城天街购物广场,ume重庆国际影城(沙坪坝)建在三峡广场炫地购物中心,重庆万达影城建在重庆万达广场里面,卢米埃重庆金源影城建在金源购物广场里面,华谊兄弟南坪百联店建在百联上海城购物中心里面,中影金典国际影城建在嘉信茂购物广场里面……

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计加入城市院线影院56家,银幕281张,座位40143个,数字厅211个。56家影院有39家集中在主城,17家分布在区县,还有4个区县有影院但未加入院线,有10个区县没有电影院。[1] 线作为电影放映行业一种具有垄断性质的经营体制,最早在中国出现是上世纪初到20年代中期,由西班牙电影商人雷玛斯在上海建立,由虹口、夏令配克、维多利亚等7家电影院组成的电影院线;解放后,国家成立了各省、市电影公司,实行国家统一拍摄,统一发行,统一放映,实行电影公司制度。2002年,中国开放电影发行、拍摄、放映,中国电影开始实行院线制,影院可以自由选择院线加盟来取得影片来源。[2]

院线制的实行打通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激烈的市场洗礼中,院线间经营规模呈梯次的格局初现,其间也进行了资源整合与重组,有的院线在重组后退出市场,截至2010年,全国的电影院线为37家,其中龙头老大万达院线更于2010年9月在北京召开新闻会,宣布其旗下的52家影院累计票房突破10亿元人民币,万达院线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条票房超过10亿的院线。

重庆市共有院线13条,除全国10强中的北京万达、中影星美、上海联合、中影南方新干线、广州金逸珠江、广东大地等6条院线外,其余浙江横店、华夏经典院线、保利万和院线、浙江星光院线、中影集团数字院线、九州同映院线等6条院线也在重庆创造了良好的票房收入。在2010年重庆市院线票房排行榜上,中影南方新干线荣登冠军宝座,票房数为1.25亿,占据了重庆市2010年票房总数的42%,排名亚军的则是重庆的本地院线——重庆保利万和院线,设置在重庆的影院有16家,票房收入达到6854万元,其在全国相比实力也不容小觑,保利万和在全国共有32 家影院,15102 个座位,全国票房收入达到1.529亿元。[1]

2006—2010年,重庆城市电影市场年票房一直呈现良性增长。据统计,2006年重庆城市电影市场年票房为0.5828亿元人民币,占2006年全国电影票房26.2亿元的2.22%; 2007年重庆城市电影市场年票房为0.67亿元人民币,占2007年全国电影票房33.27亿元的2.02%;2008年重庆城市电影市场年票房为1.01亿元人民币,占2008年全国电影票房43.41亿元的2.33%;2009年重庆城市电影市场年票房为1.7015亿元人民币,占2009年全国电影票房62.06亿元的2.74%;2010年重庆城市电影市场年票房首次突破2亿逼近3亿元,为2.96亿元人民币,增速比2009年同期提高6个百分点。电影票房位居全国第九,西部第二。重庆ume江北店票房收入7740万元,在全国影院排名中名列第二位。单座年产值为5.1万元,列全国第一。2010年全国电影票房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了101.72亿元,重庆在全国电影票房所占比重也增加到了2.91%。[2]

从2006年的5828万元票房跃升到2010年的逼近3亿元票房,重庆用了5年。重庆这个在几年前想上映首轮大片尚需要争取的二线城市已然跃升为国内最炙手可热的电影市

场之一。分析重庆电影市场如此火热的原因,首先应该归功于国家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带动了中国电影市场向整体利好形势发展,另外影片内容的丰富和质量的提升也吸引了更多观众走进影院,同时也得益于重庆市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让人们有钱、有心、有闲能够进行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

三、重庆市电影生产开始起步

重庆市的电影生产制作一直是弱项,每年投资拍摄的电影数量极少,并且至今未有一部能够在全国叫得响的影片。2010年7月,广电总局关于改进和完善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电影片审查工作的通知,将电影生产的审批权限实行属地化管理,这为重庆的电影制作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2010年,重庆市备案影片数量达到了18部,超过“十一五”前四年之和,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同时我们要看到,仅仅是电影生产数量的增长是远远不够的,在某种程度上说,如果只重数量不重质量,那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对于提升重庆市的电影制作生产能力是毫无帮助的。

重庆市的电影产业发展要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国际化的视野,适应电影产业发展战略的规律与特点,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为提升我市的文化软实力,进行文化输出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2010年重庆电影产业发展报告[eb/ol].cqcrtv.gov.cn/html/1/zwgk/dcyj/news_546_6387.html,2011-2-23.

[2]baike.baidu.com/view/15470.htm.

a research on film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ongqing municipality

zhou qin,zhao yong

(institute of media arts,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