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分级对电影文化产业的价值

电影分级对电影文化产业的价值

作者:潘先伟 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文化产业(CultureIndustry)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对当代中国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中国电影文化产业作为中国文化产业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去年以百亿的票房大关凸显其巨大的经济价值作用。但是,与欧洲电影市场、美国电影市场及亚洲的香港地区、台湾地区、日本、韩国甚至印度电影市场比较,我国电影文化产业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电影市场价值潜力最大的国家,但是,我们目前最多挖掘出了百分之十的市场份额。因为中国电影管理体制的一些因素,中国电影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没有很好的竞争力量,从而影响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为了全面开掘中国电影产业化的潜力,积极培养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的国际竞争水平,我们必须进行电影管理体制的创新。而电影分级制度的建立,则是电影所有管理规则中最为重要的创新改革。

一、中国电影文化管理体制必须进行创新

客观地说,中国电影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是谁也无法抹杀的。文化部及广电总局,为了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不断出台各种政策与法规,刺激中国电影的生产与发展。与过去相比,中国电影文化行业的市场开放度明显提高,电影市场准入的政策门槛有所减弱,电影文化生产力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我国电影产品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年产40多部发展为500多部,中国电影产量位居世界第三,即将赶上印度、美国。2010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1],这是首次以国务院办公厅的名义对电影产业提出具体规划。“产业化”指包括生产数量、产品质量、产品流通、产品销售及产品制作企业等各个层面都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在市场运转中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的生产销售流通。2009年、2010年以来,中国电影的成绩证明电影产业迎来了“黄金机遇期”,可是,透过表象的繁荣与虚拟的票房,中国电影产业真正实现了产业化吗?事实上,中国电影管理还存在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果不对中国电影文化管理体制进行再思考,进行更多的探索与创新,中国电影产业化则是一种虚假的繁荣,是一种“伪产业化”,是一种文化的“政治走秀”。产业化需要集约化、大规模和国际竞争力,而中国的电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

首先,国产电影拍摄数量增多而资本血本无归。据相关统计,2009年电影产量增加幅度较大,全年故事片产量达到456部,较2008年增加50部,是2001年故事片产量的5倍多,成为世界第三电影产量大国。除故事片外,全年生产动画片27部、纪录片19部、科教片52部以及供电视播映的数字电影110部。2010年,中国电影市场一共生产了526部电影,但其中真正走进影院的也就260部左右,大约只占总数的1/2[2]。每年拍摄的电影数量如此之大,但大多数却无法上线,不知广电局当初在审批的时候依据什么批准了这些无法与观众见面的电影,这些电影的投资血本由谁来买单。虽然媒体大吹特吹中国电影2010年的收入已经超过百亿大关,可是除了《阿凡达》、《唐山大地震》、《让子弹飞》几部电影外,谁还记得其他电影?《日照重庆》、《人在?途》、《海洋天堂》、《如梦》等一些小电影,艺术手法及艺术水平都不错,但是,因为没有像《唐山大地震》、《山楂树之恋》那样的轰轰烈烈的商业炒作,也没有冯小刚、张艺谋那样的实力,这些电影虽然获准上院,但其结果依然是可能勉强还回血本甚至血本无归。另外,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很多刚上演的电影甚至在上演之前,盗版漫天飞,使得中国电影的生命周期最多两周时间,可以说中国绝大多数的观众是观看盗版影碟的,这也使得很多电影蒙受损失。

其次,国产无法上线的电影也无法进行海外销售。中国电影产业化的标志,应该是中国电影占领全世界电影市场,可是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其实,中国电影从来没有占领任何国际市场。中国电影商把中国本土市场当作世界市场,而世界真正的电影大国则是把世界当作自己的市场。中国加入WTO十余年来,影视产品的出口与进口严重不平衡。中国国内的电影票房主要靠进口大片来支撑,而中国十余年来的出口影片非常有限,即使海外发行的影片也是中外合资的影片,而并非纯粹的国产影片。由于中国电影缺失国际竞争力,中国又要实现电影的“伪产业化”,只好加大对好莱坞影片的进口开放,这样中国电影面临更加严重的挑战。2010年,美国进口大片在中国创下了历史票房新高。根据某娱乐决策智库统计数据显示,各类进口分账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累计票房达36.8亿元人民币。今年,大批好莱坞大片蓄势待发再闯中国。那么,如果从深层原因去寻找,中国电影没有国内票房价值,也缺乏国际竞争力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中国每年400多部无法进入影院的电影,或者无法进入CCTV6电影频道的数字电影,更不可能进入国际市场,大多数没有轰动效应,都是广电局出钱的“行政计划”电影,是为了养活各个电影厂的一些闲人的电影。这些电影在审查的时候,都是非常中国化的思想特色、艺术特色、主题特色,拍摄完后,连广电局自己就觉得国内观众都无法接受,无法让这些片子进入电影院,怎么还有可能性进入国际电影的市场呢?即使那些被批准进入电影院的作品,绝大多数也都是“昙花一现”的“一日游”,上线一天即刻撤线。国家电影产业的收入主要靠海外引进的大片和十几部稍微好一点的贺岁片、中国意识形态教育的“特色片”,而90%的电影投入则是浪费钱财和精力。

第三,某些国产计划电影拍摄的目的就是为了洗钱。2006年4月3日《沈阳晚报》报道,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部主任陆红实近日语出惊人:近两年,我国每年都有100多部滥片子不能上院线,原因之一恐怕是:“不少人拍片是为了洗钱”。陆红实表示,我国在2005年平均每1.4天就有一部新电影产生,但其中却有38.5%不能在电影院放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洗钱“洗”滥了中国电影。经济学家黄苇町认为,靠投资电影洗钱,一般方法是拍摄那种预算很高的电影,但在真正的电影场面中,胶片和设置布景只用很少的钱。大量的钱用作其他方面,这些钱就变成了那些相关公司的合法利润。中国电影真的没有希望了,几千万投资拍摄出来的却是“尴尬作品”。现在许多公司投资电影都是为了洗钱,所以心不在剧本上,更不在“支持中国电影事业”上。这则2006年的新闻报道的情况,到今天依然没有改变,且愈演愈烈,每年近600部国家投入的影片,只有十几部能够赚回成本,而这500多部电影的亏空到底应该由谁来负责?#p#分页标题#e#

第四,电影虚拟票房与自相矛盾令人无法相信。以2009年为例,影片《建国大业》票房达到4.2亿,与暑期档的美国纯娱乐性商业大片《变形金刚2》不相上下,创造了国产电影票房的新纪录。影片《风声》在“谍战片”类型的包装下票房超过2亿。此外,《沂蒙六姐妹》、《高考1977》、《铁人》、《袁隆平》等影片票房成绩累计超过10亿元,相当于产业化改革之初的全年电影票房总额,超过50%的献礼影片进入主流院线排映[3]。事实上,这样的统计具有说服力吗?谁会相信《建国大业》的票房会达到4.2亿?有多少人去观看过《沂蒙六姐妹》、《高考1977》、《铁人》、《袁隆平》等影片,而相信其票房超过10亿元?不知2009年国产的哪些电影居然在海外销售收入达到27.7亿元?这些部门的票房数字虚拟性太强,使人无法弄清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有时,同一部电影的票房,在票房的时候也自信矛盾,如影片《唐山大地震》上映几天就惹出争议,该片首日票房3620万元的数字遭到媒体质疑虚高,导演冯小刚不得不在自己的微博上反击,透露影片在中国内地票房达2.4亿元。到底中国电影票房的统计,有多少权威性、真实性、准确性和科学性?也许谁也无法搞清楚。

第五,投资成本小的电影在中国没有活路。虽然,今天影视传播行业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行业,无数年轻的影视媒体人热血沸腾,千万百计凑钱投资拍摄自己心爱的电影,但结局几乎都一样,无法上演,根本不能进入影院,即使被允许放映后,票房价值也非常惨淡,如《好雨时节》、《米香》、《熊出没注意》的收入不足10万。叶京曾批评内地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人“集体把中国电影做死了”。事实也的确如此,其他行业有反垄断,而中国电影行业的权力资本与大腕资本的联手,将中国其他无数导演、电影作品及观众都送进了死胡同,强迫国人只能接受他们的权力产品。另外,电影的权力腐败与各种潜规则大家心照不宣,著名作家王朔在2007年6月10日在自己的博客上状告广电局审片组受贿每年可达3亿,他气愤地说:“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王朔最后是否诉讼到法院没有下文,但针对王朔的公开批评,至今也没见到广电局的正面回应[4]。

第六,中国观众渴望进入影院却大多数被拒之门外。中国是所谓的世界经济第二大国,中国拥有13多亿庞大的人口,可是,中国观众有多少人真正经常进入电影院去欣赏电影呢?所谓的2010年电影“百亿”收入,到底是怎么突破的呢?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看电影的观众很少,每个人看电影的次数很少。不是中国观众不喜欢看电影,是电影产业化后畸形发展,对无数观众拒之门外。中国的电影票价比美国、法国、香港的电影票价还贵,犹如中国的房价直冲云霄,而中国普通百姓的收入不可能看得起电影,是高票价将观众拒之门外的。中国人均两年进入电影院一次,远远低于世界观赏电影的人均水平。中国人口是美国人口的五倍,而美国的电影票房则是中国的七倍。诚然,有电视冲击及盗版泛滥的原因,但是,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他们还是渴望进入影院观赏,他们选择盗版也是一种无奈。

二、中国电影分级制实施与国际竞争优势

文化竞争是21世纪发达国家的一种战略,文化产业竞争是文化竞争的载体和焦点。比如美国,即把文化贸易作为国家战略,以此宣扬美国的文化价值观。目前,中国经济蓬勃发达,世界瞩目,但是,中国的文化输出并不强大,特别是文化产品的国际贸易。电影作品是最好的国际性文化产品,电影语言是国际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群心灵交流的最好语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电影还无法在国际市场上有足够的竞争力。中国加入WTO已经十年,WTO规则是世界性的规则,是国际竞争的公平原则,追求贸易的公正性与反倾销、反垄断法则。中国电影产业如果要真正实现产业化、要真正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要真正能够让更多年轻导演看到未来的前景,那么,可以从电影体制管理的改革着手,与世界电影管理体制接轨,实现中国电影的分级制管理。这样,可以极大地解放中国电影生产力,极大地解放各种电影题材的禁区,极大地探索人性的各个层面,极大地满足中国与世界观众对中国民族电影不同层次内容的审美需求。电影分级制不等于“政治意识形态”,也不等于“道德的沦丧和堕落”,仅仅是为了促进电影管理发展的一个手段。电影分级制实施,对中国电影文化参与国际竞争,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首先,电影分级可以促进中国儿童电影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在中国,电影分级应该不仅仅是为了保护青少年的观影心理健康,而且可以更多地开发儿童类型的电影。中国是世界上儿童、青少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可是,我国适合儿童、青少年观赏的影片却非常可怜。除了数量很少,很多导演不愿意拍摄儿童题材的电影,并且即使拍摄出来的儿童影片也失去了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几十年来儿童影片走的是《鸡毛信》、《小兵张嘎》及《闪闪的红星》这样的传统革命题材的老路子,儿童影片成了进行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电影基地。拍摄的儿童电影很少,题材狭窄而虚假,缺乏电影分级制度,致使大量不对儿童限制,当今儿童及青少年们过早性成熟与电影没有分级,成人、儿童混合观看电影有一定的关系。电影分级的初衷是为了保护青少年或者儿童的观影心理健康,由于中国没有实现电影分级制度,往往使用“儿童不宜”来提醒观众。可是,从《寡妇村》开始的“儿童不宜”,逐渐风行多年的全国影坛,不是真正为了关爱儿童,而是成了电影“性趣”的活广告,于是,呼吁中国电影界实行分级制度从那时开始。在中国非常受欢迎的、任何儿童都可以观赏的电影《英雄》、《少林寺》及《长江七号》,在美国、港台是受限制的,进行了严格的分级管理,很多儿童是不能观赏这些电影的,因为这些电影里充满了暴力、打斗与血腥;《色.戒》、《非诚勿扰》除暴力、杀虐外,还有过重的性暗示台词或者性暴露、性展示及性表演,在国外更是严格分级的,但是,中国允许任何儿童都可以自由地进入影院观赏,甚至和父母们一起观看,而父母们却毫无尴尬的感觉。

如果实现电影分级,则鼓励更多的导演去投入儿童、青少年的电影创作与拍摄,严格区分成人影片与儿童影片的镜头语言,根据中国儿童的心理特征,拍摄出更多适合他们的电影。中国儿童电影一定会在世界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让世界儿童大国也真正成为世界儿童电影的大国。这样,可以真正促进中国儿童电影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并参与到国际儿童电影的市场与竞争中去。#p#分页标题#e#

其次,实现电影分级制度是解放电影生产力的第一步骤。电影生产力是电影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包括电影劳动者、电影生产的科学技术及电影产品。而要促使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必须调动电影人的积极性和开拓精神。而电影的体制管理创新、电影创作题材的创新及电影审美精神及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则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前提。中国目前所谓的电影产业是靠每年大力进口的影片和国内观众“被喜欢”的政治宣传片拉动的票房。很多题材是禁区,很多现代、后现代的个性艺术电影被否定,真正的电影人在中国拍摄电影实质上是非常压抑的,特别是第六代及新锐导演们的电影,长期被压制在“地下状态”,无法在自己祖国的国内院线上映,这是极其悲哀的事情。电影审查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权力垄断的专制,是既得利益团体坚守的财源阵地,是以政治意识去扼杀艺术意识的电影“暴力”机构,是一个非常容易滋生腐败的管理中心。如果取消电影审查制度,而建立起电影分级制,在电影话语面前人人平等,则可以解放电影生产力,让更多的不同类型电影满足更多的观众。中国电影将真正地实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崭新局面,也可以相信中国在电影分级后,一定会出现伟大的电影大师,也会出现更多的艺术家站在奥斯卡及世界各大电影节的奖台上。中国的经济发展可以超过印度,相信中国的电影也可以超过印度,甚至中国的电影与国家的GDP一样,进入世界电影大国的前几名位序。

第三,电影分级制可以按照级别有重点地拍摄精品并参与国际竞争。数据显示,2010年国内全年影片立项达1800部,涉及制片单位超过1100家,其中,民营制片单位超过1000家,风投公司、基金公司、房地产商、煤老板都开始关注投资电影,但在现有体制下,电影投资风险非常大,很多时候会可能形成电影投资泡沫。如果没有分级,盲目投资,最后无法审查通过,或者遭到《色.戒》那样的严酷指控,将精心拍摄的艺术细节删除,严重影响了审美观赏,影响了观众人数,造成甚至一些有钱人士不惜花钱坐飞去去香港观看完整版《色.戒》的局面,这样的电影投资风险真是难以预估。如果进行电影分级,在分级制的范畴内进行电影创作与投资,则可以规避这类审查的风险。中国在电影分级后,由于题材的宽泛,电影镜头语言的丰富,电影创作自由度的开放与导演、演员的艺术个性的解放,中国完全可以拍摄出更多的电影精品,积极参与到国际电影的竞争中去。根据《综艺报》2010年12期报道,2010年国产片海外销售收入35.16亿元,共有17家制片单位在海外销售47部影片(其中合拍片46部)销往61个国家、地区,共计205部次。一些合拍大片如《功夫梦》、《叶问2》、《锦衣卫》、《十月围城》等的强势推出,使得2010年海外票房冲破30亿元大关,达到了35.16亿元。国产电影的海外销售市场依旧集中在北美、欧洲及亚太三个传统地区。如果中国电影实现分级制后,让更多的中国导演按照海外市场的需求拍摄电影,按照世界通行的“人性”法则去拍摄电影,探索生命、战争、死亡、等多重更深刻的主题,探索中国百姓历史层面及现实层面的生存禁区与灵魂禁区,那么,中国电影的受众将更加广泛,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在文化内涵上可以获得更大的沟通,中国电影至少可以参与更多的国际竞争,拥有更多不同层面的国际观众。中国除了“功夫”题材外,还有更多的题材予以展示。因此,电影分级制的实施是中国未来电影是否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决定性因素。

第四,唯有中国电影分级才可能促使国内电影市场的放开。由于严重的权力与保守思想,中国电影到目前还无法分级,如果说还存在一个级别的话,则是电影的“垄断”级,行政权力资本与大腕资本的联合,挤压打击其他导演、打击全国观众的“迫害级”。可是,中国13亿多观众的电影审美权力就被电影局和这几个大腕一手遮天了吗?从第六代开始的导演,就别指望广电局给他们光明的前景了。为此,我们必须呼吁电影分级制的实施,让所有热爱电影的导演都能按照自己的艺术愿望去拍摄电影,让所有热爱电影的观众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艺术欣赏愿望去观赏电影,让所有的电影院线都全面放开,而不是为那几个人独霸天下的局面开绿灯!一些媒体及官方报道说,中国电影的票房价值越来越好,电影产业方兴未艾,犹如《广州日报》最近报道的那样:“近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电影产业博览会开幕式上,华纳兄弟国际影院公司全球总裁米勒•奥克斯预测:中国电影票房将在10年内超越美国。而部分中国业内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中国电影市场未来空间和增长速度表示乐观,但对于未来10年中国票房究竟能不能超越美国,不少受访者持审慎态度。中国内地电影票房的高速增长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已经持续多年。根据广电总局今年初的报告,电影产业化改革8年以来,全国城市票房增长了10倍,年均增幅超过35%。而回顾过去5年的两国票房增长速度,与停滞不前的美国电影市场相比,中国内地的市场简直是突飞猛进。在2010年,这个市场增长到101.72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65%。”[5]中国内地电影票房价值也许的确在“突飞猛进”地增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电影事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这些票房价值能说明的是,在中国一线、二线城市,电影观众人数较多,并且,大多数是靠各种节日片、假期片或者贺岁片而赢得的票房。而对全国最多的三线城市、各个县城,电影业依然并不乐观。目前体制下,中国电影生产与发行、放映的票房收入集中在大城市,并且价格较高。所放映的电影多是商业影片,追逐利润成了唯一目的。可是,中国十三亿人口,庞大的大多数潜在观众都被忽略。如果中国电影分级,可以促进电影生产力的解放,可以调动更大的积极性,可以让潜在的观众选择自己喜欢的电影。电影的类型生产增多,观众群体增多,电影市场则更为活跃,这样,中国电影事业才会真正出现蓬勃发展的局面,而不是主要靠引进国外几部商业大片捞取票房。近年来,中国的电影管理宏观规划再次面对电影分级制度的呼吁。“从中国电影市场的长远发展考虑,电影分级制既是中国电影创作者的迫切要求,也是广大观众乃至电影主管部门的迫切要求,是一项多赢策略。同样,对电影主管部门,在有明确的电影等级评定标准为依据的情况下,就可以避免少数几个人根据自身好恶来评判电影‘生死’的情况。而对于电影制作者、播放者来说,电影分级制一旦出台,他们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年龄的观众群,可以采取不同的创作手法和播出方式。出台这样一个分级制度,不仅有利于电影产品的丰富和多样化,而且对规范放映市场也有好处”[6]。电影分级制的出台,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每个人可以根据电影等级来选择符合自身意愿的观赏方式。#p#分页标题#e#

第五,中国电影分级是任何势力也阻挡不了的历史必然。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编剧王兴东在2003年将电影分级制度的建立作为政协提案上交,他认为我国的影视分级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无条件允许任何年龄人士观看的;二是有条件允许青少年儿童观看的,即14岁以下的观众必须在成年人的陪同下观看,影视产品必须向家长提出警示:影片可能包含暴力、粗俗语言和相关内容;三是严格禁止儿童及青少年观看的,即影视产品包含显而易见的暴力、等内容。王兴东说,影视产品分级是文化产品分级的基础。当前我国对广播、网络、短信、出版印刷物等都没有建立分级管理体系,给了一些不法商人传播不健康内容的可乘之机。如果影视分级制度得以实施,我们可以将其相应地推广到其他文化产品领域,影视分级的经验可以对其他文化产品的管理提供参照,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7]。这么多年来,多少电影人都在一直呼吁电影分级制的实施,为什么在中国就如此难产呢?著名学者及媒体专家尹鸿曾这样分析:在中国,一方面电影与国家政治之间的直接联系已经成为传统,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复杂性使电影产品的消费市场管理具有相当难度,所以,尽管行业内一直呼吁中国电影实现电影分级制,但是分级管理仍然难产。难产的原因,首先,中国管理部门不可能用分级制替代审查制,中国的文化宣传管理实行的是前期监管而不仅仅是后期惩罚的制度,这种防患于未然的策略是整个政治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其次,分级意味着电影产品对某些消费者(如青少年)会有害。这种“有害”的假设,在中国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中,使分级制很难被所有人认可。第三,标准操作的难度。如何确定分级的标准?谁来确定标准?如何使用标准?如何在市场上保证这些标准被实行?更重要的是,中国由于社会进程变化巨大,不同的人对文化商品的接受能力、有害无害的承受能力差距巨大,标准难以统一。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中国电影的许可证制度必然会长期存在,也决定了电影分级充其量是对现有许可的电影内容的一种标识性指示,不可能超越目前中国电影的内容许可范围[8]。作为电影审查委员会的委员,尹鸿是非常理性的,客观的,指出了中国电影目前分级制难产的原因:政治原因、社会原因及观众原因。可是,仅仅是这些原因我们就停滞不前了吗?我们就继续坚持色厉内荏吗?继续阻止历史发展的脚步吗?

总之,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根本不算产业化,而是一种权力与大腕结合的垄断化,从而,扼杀了电影生产力和全国观众的多种审美需要,导致在海外市场上缺乏足够的竞争优势。在中国已经加入WTO这么多年来,中国电影的文化道路并不理想,艺术道路并不宽阔,电影产业化道路并不真正顺畅,电影的一切都在浮躁虚幻的喧闹声中尽显百态。为此,中国电影必须首先实行分级制,取消审查制,打破电影院线少数几个人的垄断局面,让电影在自由竞争中解放电影生产力,让更多的导演拍摄出更多的不同风格的优秀电影,满足国内外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唯有如此,中国电影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化,中国电影文化的软实力才可能真正提高,中国的电影产品才可能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并拥有自己的竞争优势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