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培训心得体会范例6篇

工匠精神培训心得体会

工匠精神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培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5-0005-04

2016年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对工匠精神的追求再次引起热议。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生产产品的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地改善技艺的职业态度,更是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技术、创造新成果的职业信念与职业追求。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是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共同育人,人才培养的方式、场地、评价有别于传统的学校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信念、职业精神、创新能力,弘扬工匠精神,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选择,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必然选择。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诗经・卫风・淇奥》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朱熹的“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痛柚;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些正描写了古代工匠在进行工艺产品制作时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技艺追求和专业精神。传统工匠制造器物不同于现代大规模标准化的机器生产,主要是凭借其技艺、个人对产品的严格要求,不计劳作成本地追求每件产品臻于至善,对产品赋予了个人情感和精神,使每件产品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工匠精神最初体现在拥有高超技艺的古代工匠身上,工匠对技艺的卓越追求,对最终的产品负有最终的责任和全部的热情。[1]”现代工业机器生产彻底瓦解了传统工匠对技艺的追求,标准化制造的产品是一个由材料组装而成的冷冰冰的器物,不具有生命力。现代的工匠精神是“指手工艺匠人在制作过程中追求完美、追求极致的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它类似于我们常说的专业精神、敬业精神这些职业道德品质……‘工匠精神’对工作、对产品的极致追求,更像是一种人生信仰,它将人生的意义、价值、成就感、荣誉、尊严,寄托在产品每一个细节都无可挑剔的完美感中。[2]”工匠精神不仅是对技艺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一种职业态度、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充满敬畏、对工作专注执着、对产品追求精益求精、对服务崇尚极致完美、对人生止于至善的价值取向。于工匠个体,主要表现为专注、耐心、执著、创新与奉献等优良素质;于产品和服务,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精益求精、追求极致、追求完善、止于至善等独特品质。[3]”

二、现代学徒制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工匠精神是实现制造业强国的重要支撑

为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在推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的过程中,要满足劳动力市场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日益增加的需求。截至2015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为1.65亿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27.3%,而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一些制造业强国,高技能人才的数量要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40%以上[4]。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创新驱动、智能制造、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推动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转变。以3D打印、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生物工程等为标志的技术变革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核心支撑。智能制造的突出特征在于信息与物理的融合,也就是物联网、服务网与生产制造的紧密结合。在智能化制造的工业时代,人的智能胜过体力上的要求。人是技术的创新者、掌控者、使用者,而不是像以往的工业革命一样人成为机器生产的附庸,成为“工业文明的奴隶”。中国制造强国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具有“匠术”的高技能技术人才,更需要具有精益求精、一丝不苟、钻研创新的“匠德”品质,才能突破技术含量低下、产品质量低端、发展战略滞后等困境,实现精品制造、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追赶欧美制造强国。德、日、美是世界上的制造强国,其产品做工精细考究,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的精品理念和员工的工匠精神。

(二)培养工匠精神是实现职业教育本质和功能的重要内容

现代学徒制是在古代学徒制基础上结合现代学校教育形式而发展形成的一种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与传统的学徒制相比,现代学徒制具有从就业培训到职业教育,从非正规培训到正规教育,从终结教育到终身教育等特征[5],是一种以教育为首要功能目的的社会制度。职业教育中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模糊了作为教育培养人的本质要求,就业功能掩盖了人的发展功能,“引向教育目标狭窄化、教育行为单一化的道路上去”[6]。现代学徒制作为学校与企业共同育人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使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达到高度的融合。内在技术文明结构之中的职业教育,应具有与工业文明相同步的精神价值追求,这不仅是新工业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职业教育顺应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人在技术经济高度发展中实现自由发展的自身诉求。此外,学校作为育人的专门场所,不仅要教授职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还担负传承人类文明的重担,尤其是各行各业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的传承、发扬与创新。工匠精神作为人类共有的职业精神和文明,理应在现代学徒制中培育与传播。

(三)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

传统学徒制是通过师傅传授知识技能给徒弟,未形成专业技术理论,徒弟只能通过观察、亲身体验实践、感悟与总结。师傅在将传统技艺传授给徒弟的同时,其对技艺的潜心研究、专注精神也感染着徒弟,在此过程中积累形成了工匠精神并一代代传承下来。工匠精神是技艺人将理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造精神,并以此作为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在工作过程中,力求做到技艺与器物的精益求精,在不断追求技艺中实现人的精神超脱与精神自由,实现以技传道、道技结合的理想状态。因此,从传统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发生发展来看,学徒制是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的载体和有效途径。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标准化、流水线作业的批量生产,传统学徒制退出历史舞台,工匠精神也随之淡化。现代学徒制是国家为解决现代工业生产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而产生的,发达国家把现代学徒制提高到发展人力资源的战略高度。德国是一个品牌强国,德国人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与其学徒培训的工匠精神培育是分不开的。正如有学者总结德国经济发展时所说:“近两百年来的德国现代化道路,从外部看,是一条技术兴国、制造强国的道路;从内部看,支撑这一道路的是‘工匠精神’――对技术工艺宗教般的狂热追求远远超越了对利润的角逐。[7]”面对全球再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制造2025”战略正在引领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人们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与质量,对工匠精神的培育成为现代学徒制应有的时代任务。

三、现代学徒制下培育工匠精神的策略

(一)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形成全民价值共识

在我国,由于受“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体力劳动者一直处于被贬抑的地位,在这样的社会环境氛围中,体力劳动者难以建立职业自豪感,工匠精神更是无从谈起。在当今就业市场中,普通工人仍然没有得到应用的尊重、平等的待遇。面对社会现实,只有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让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技术能手获得相应的尊重,才能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全民共同价值理念。国家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在全民中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要敢于突破就业体制,让普通工人与公务员一样工作得体面、受人尊重。对品德高尚、技艺卓越的能工巧匠在评职晋级中给予政策倾斜,设立一线普通工人的技能大赛,奖励优秀,推动创新,让工匠精神在全民中起示范引领作用。

(二)设立师资标准,在教师言行中寄寓工匠精神

现代学徒制是指学校与接收企业签订学徒合同,学徒在企业有经验的人员指导下获得岗位特定技能,实训与理论学习交替进行,学徒期间取得合理报酬,结业后获得国家承认的资格的一种培训制度。[8]学徒按照一定的标准完成培训,在学徒培训过程中,教师与师傅都是学徒培训的实施主体,工匠精神必将在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的潜移默化中产生影响。

在传统学徒制中师徒关系是一种较为密切的人际关系,徒弟与师傅同吃同住,徒弟视师傅如父母,师傅的一言一行、职业态度、技艺追求熏陶、感染着徒弟,师傅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授技能。而现代学徒制是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与技能,教师与企业师傅的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追求都影响着学徒。直接影响工匠精神培育的是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因此,对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都应有标准要求。学校教师应是“双师型”素质,具有企业经历,掌握职业岗位的核心技术技能,能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之中;而企业师傅应该是企业中的专业技术骨干,具有较高的技术技能水平,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不仅能够将技术和知识传授给学徒,还能用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追求熏陶感化学徒,学徒在真实的生产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工匠精神,从而内化为自觉的职业道德。在瑞士,企业教师应具有州或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教育培训人员的资格证书,而学校教师也应达到规定的任职资格要求。除了相应的学历背景要求以外,培训人员都必须各自达到联邦职业教育与技术署规定的相关教育学培训要求。德国的《企业教师资质条例》对企业教师的知识能力、行动领域能力、职业基本素养等做了详细而严格的要求。只有教师具有工匠精神,才能培育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学徒,实现现代学徒制传授技艺、传承文化的功能。

(三)重构课程体系,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课程是学徒学习技能和传承文化的载体。现代学徒制下的课程体系是融合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是融为一体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现代学徒制的课程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线索的课程结构,其培养的是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在真实工作情境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的,工匠精神应融入典型工作任务的每一个环节中。在理论课讲授中应融入职业岗位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分析不同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并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之中。而实践课程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肥沃土壤,“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在教学里讲技术训练、在作业本上做顶岗实习,这类人才的培养只有接地气,让专业与行业企业近距离对接,学生才会有真知真学,学生的职业信念、专业情感、学习动因、知识能力储备等离不开实践课堂。[9]”学徒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真切体会职业岗位需要耐心、细心,需要对工作认真负责,将这些职业品质自觉得内化为职业追求,在实践锻炼之中逐步养成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吃苦耐心的工匠精神。

(四)规范现代学徒制管理,以规矩树立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在规范和标准的制度下进行的,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有完善的制度及规范的管理作为保障。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现代学徒制有国家资格框架,德国“双元制”对学徒制标准、获取职业资格、企业标准、学徒管理及考核等都做了规定。目前,我国现代学徒制仍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制度和管理仍不完善,所以,首先要建立现代学徒制的职业资格框架,将学徒培训与职业资格等级融通,在资格框架体系中,学徒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需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否则不能完成学徒培训。其次,制定现代学徒制的相关管理规定,包括学徒的招工、招生,学徒在企业的管理,校企双方的职责,学徒的考核,学徒的薪资待遇等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学校、企业与学徒能够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职责,学徒才能自觉遵守工作规章制度,养成守时、负责、刻苦、创新的工作态度,以制度、规范来约束和激励学徒,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制度保障。

(五)通过校企文化渗透工匠精神

现代学徒制涉及学校与企业看似冲突实则相互融合的两种文化,这两种文化在文化内涵、功能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但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又存在相同的特征。以校企文化融合为切入点,在校企文化融合中逐步渗透工匠精神。可利用广播、电视、校报、橱窗等文化宣传阵地宣传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学校可将企业文化融入课程,将企业的经营理念、服务理念、战略目标,企业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敬业精神等与专业课程相融合,在思想政治课、法律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中融入工匠精神。在校园中开展工匠精神活动,可开展优秀企业家讲座,宣传企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职业教育活动等。

参考文献:

[1]刘晓.技皮・术骨・匠心――漫谈“工匠精神”和职业教育[J].江K教育,2015(11):20-22.

[2]张昭阳.东北振兴尤其需要“工匠精神”[N].吉林日报,2016-03-29(4).

[3]李宏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33-37.

[4]张立新.培养大国工匠是时代使命[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6-04-09(3).

[5]关晶,石伟平.现代学徒制之“现代性”辨析[J].教育研究,2014(10):97-102.

[6]徐涵.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反思[J].教育与职业,2006(5):5-8.

[7]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68.

工匠精神培训心得体会范文2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the review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China’s vocational colleges, propose cohes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bination of 3 year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2 years applied undergraduate is used to train Furong craftsmen with high skills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t will explore a new way for powering training occupation education in China.

关键词:高职院校;芙蓉工匠;3+2培养模式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Furong craftsman;3+2 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9-0216-02

0 引言

世界各国均重视工匠的培育。德国的“双元制”让学生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培养提高职业能力;英国的“技能立国”理念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瑞士、奥地利大部分学生接受了职业教育。在瑞士职业教育是免费教育。而我国职业教育部分学校办学不景气,生源堪忧,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社会更热衷于本科教育。基于以上现状,尽快构建高职院校芙蓉工匠培养模式,开拓职业教育的新前景势在必行。湖南交通建设在全速发展中,需要大批的交通土建人才。“十三五”湖南省交通运输规划投资约3600亿元。要建设好这些项目,高职院校要做好交通土建人才的培养,交通土建专业群芙蓉工匠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1 芙蓉工匠的群

“芙蓉工匠”的核心内涵是:湖湘人才,有工匠精神,技艺高超,创新能力强。芙蓉工匠体现的是湖湘文化与工匠精神的结合。湖南人真诚率直,吃苦耐劳,火辣刚毅,练就了湖南人做事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特点。湖南人有极强的冒险精神,吃得苦,耐得烦,像就是这种性格的典型代表。在培养交通土建专业群学生的过程中,注重湖湘文化的培养,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培养出芙蓉工匠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综合能力。

湖南制造强省,关键还是在人才,目前湖南省高技能人才极度匮乏,部分工种存在着高技能人才断层的危机,那如何才能助推行业的发展,打造芙蓉工匠让高技能人才制造强省。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湖南省首批卓越院校建设单位,研究好该校王牌专业群――交通土建专业群的“芙蓉工匠”培养模式,为试办“芙蓉工匠”本科专业打好基础。

2 芙蓉工匠3+2培养模式构建

根据专业定位分析职业岗位技能构成,确定交通土建专业群芙蓉工匠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目标方案;广泛征询行业建议,结合学校、社会与企业的师资与资源情况,确定路桥芙蓉工匠的职业技能培养与核心技能目标。

在对比国际工程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高职与本科的衔接,3年高职与2年应用本科结合,研究出技能精湛芙蓉工匠培养模式。培养模式图如图1。

2.1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融入高职教育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是根据任务的实际过程来确定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模拟教学可以给学生最直观、最有效的感受,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兴趣。通过调研湖南省公路桥梁施工的基本流程,分析路基、水泥路面、沥青路面、连续梁桥、简支梁、斜拉桥、悬索桥的典型施工工艺过程。通过路桥施工中典型的问题来进行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模拟教学将学生带入到真实的工作情景,强化职业能力,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反复的训练,可以培养精湛技艺的芙蓉工匠。

2.2 学徒制融入应用型本科教学

芙蓉工匠的核心内涵是有工匠精神,精湛技艺。这精湛技艺如何练就,需要有名师的引领。在2年本科的教学中采用学徒制进行培养。在学生完成3年高职学习后,2年本科学习的第一学年,在学校实训基地的企业中,或者学院的教学名师中选择1位老师作为自己的师傅,师傅传授本专业较前沿和先进的技术。师傅带徒弟进行技能的反复训练,达到精湛的技艺。总之,现代学徒制可以真正担负起培养出技艺精湛、更有创新实践能力的芙蓉工匠的重任。

3 芙蓉工匠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建立与岗位职业技能要求相对应的路桥芙蓉工匠课程体系;根据专业课程目标,设计并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并组织实施。对交通土建专业群芙蓉工匠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是:改革专业群课程,开发强化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

3.1 三年高职教学,对专业群课程进行精细化改革,开发强化课程体系

芙蓉工匠区别于一般的高职毕业生在于他们的技艺更精湛,更娴熟。所以对于高职3年的课程,重点是进行精细化改革。以测量课程为例,社会上需要大量的测量人才,我们不仅要让同学们会用仪器,还需要同学们能熟练应用,培养出测量方面的能工巧匠,这就需要对课程进行精细化改革。以前的测量任务是5-6个同学共同完成一个任务,现在改革为4个同学为一组,每个同学轮换,选择不同的测点和任务,每个人都要完成一个不同的任务,对于仪器操作反复训练,开发强化训练课程,达到芙蓉工匠的要求。

3.2 2年应用型本科教学,重点是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开发特长培养课程体系

对于应用型本科2年,开发工匠精神培养、互联网新思维等课程,将工匠精神作为思政课程传授,把芙蓉工匠刻进学生心中。开发路桥互联网新课程;开发“BIM在路桥工程中的应用”;开发“互联网+绿色施工”课程;开发“智慧城市与路桥建设”课程;开发“互联网+高支模板变形监测技术”课程;开发“智能张拉”学习课程;开发“路桥新材料”课程,与时俱进,让学生也来研发新材料,将创新意识融入到教学过程;开发“路桥结构模型”课程,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3 “工匠精神”思政课程开发

选用付守永编著的《工匠精神》作为教材,将工匠精神作为思政课程传授,把芙蓉工匠刻进学生心中,采用真实案例进行思政课程开发,通过8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学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特级技师高凤林;学习精益求精、匠心筑梦的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胡双钱;学习深海“蛟龙”守护者顾秋亮;学习高铁上的中国精度宁允展;学习古老的中国錾刻技术传承人,匠人精神制国礼的孟剑锋。几十年来,他们追求着职业技能的完善,靠着传承和研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通过这些工匠精神代表人物案例的讲解,大国工匠真实事迹视频的教学,让工匠精神深深扎根到学生灵魂深处,时时以芙蓉工匠的标准要求自己。

3.4 “BIM在路桥工程中的应用”课程开发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振兴的深入推进,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大势所趋,桥梁工程建设量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建立桥梁工程BIM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推进桥梁工程BIM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交通运输业转型的历史趋势,将有效推动桥梁工程的创新发展,为我国从“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方向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3.5 开发“预应力智能张拉与压浆技术”课程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土建专业群拥有大师工作室,梁晓东高级工程师发明了“智能型同步预应力拉系统”和“循环智能压浆系统”。将这两项前沿技术开发“智能张拉”课程,提高芙蓉工匠的专业水平。

通过新技术与新工艺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预应力智能张拉与压浆技术”课程标准及课程案例的研究,让学生学习最前沿的知识技能,传承湖湘文化的专利发明,培养交通土建专业群的芙蓉工匠。

4 芙蓉工匠实训条件的建设

实训条件是培养面向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依据芙蓉工匠的培养要求,根据校企融合的方式,完善实训条件,将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为芙蓉工匠培养基地。利用职教新干线和校园网建设共享实践教学信息资源平台,形成完善的BIM教学和职业标准,开发相应的资源,实现学校与企业共享,为教师实践教学提供素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建平台。完善BIM校内实训室和“校企共建”BIM技术工作室等实训基地,合力“产教结合”模式,让企业生产任务与高职教学内容、岗位安排、实训内容相融合,确保生产计划和教学质量的完成。开发学科竞赛平台、国际交流平台,为芙蓉工匠的创新本领助力。通过让学生参加“全国制图大赛”、“全国BIM建模大赛”,以赛促练,“工匠”培养良性循环,构建芙蓉工匠成长通道。

5 芙蓉工匠评价标准研究

根据人才培养与总体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芙蓉工匠评价体系的构建,实施教学质量评价,并将成果进行因地制宜的转化、推广及应用。芙蓉工匠的评价可采用321职业素质评价的方法,以职业理想评价、职业道德评价、职业能力评价三指标评价。以第一课堂职业技能能力、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体系评价进行综合评价。学生须满足就业单位的需求作为学生评价的最大宗旨。交通土建专业群芙蓉工匠的职业理想可成为一名优秀的施工员、测量员、资料员、造价员、土木工程师、二级建造师、一级建造师、高级工程师、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等。

6 结语

根据专业定位分析,职业岗位技能构成,确定交通土建专业群芙蓉工匠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目标方案;根据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建立与岗位职业技能要求相对应的交通土建专业群芙蓉工匠课程体系;国内对于工匠精神培养的意义研究较多,但落实的培养模式研究较少,本课题提出的高职院校芙蓉工匠3+2培养模式,是将工匠精神落到实处,可操作性较强。

参考文献:

[1]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

[2]胡冰.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6(5).

[3]黎湖广.基于6s的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现场管理及星级评价研究与实践[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9).

工匠精神培训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一、工匠精神的概述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它是有我国的一流木工匠师聂圣哲提出的,正是由于这种精神,随着国家产业战略和教育战略的调整,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应随之改变。而把“工匠精神”的学习理解加入到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是当务之急。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现状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教育的制约,我国教育的重点一直为知识教育,在对于建筑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也一直以理论教育为主、实践教育为辅。但是,实践对理论知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理论的来源,更是理论发展的源动力。最好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应该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就目前而言,每年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中毕业的技能型人才只占毕业人数的百分之一。

三、将“工匠精神”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结合问题分析

(一)“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于二零一四年印发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到的教育理念中,更深层次的职教体系,更科学的职教结构的现代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是现阶段高职的人才培养只限于专科,如果高职学生想要进一步深造只能进入普通本科院校学习,从而失去本科职业教育的机会。而且,很多院校为响应国家课改而舍本逐末,在培养人才上注重理论知识的提升而在设置专业、管理教学与实际培养中并不能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使技能型人才难以具备“工匠精神”。

(二)“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科学的规划教育

在目前的职业教育中,职业院校缺乏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缺乏专门的规划教育机构;学生在自我的职业规划中,缺乏前瞻与远见,对自身的定位模糊;学生自身的服务能力差,意识薄弱,难以形成强大的职业梦想。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现阶段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阻碍了“工匠精神”的传承。在高等职业院校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因为“工匠精神”的不可自成性,需要老师进行科学的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与职业规划。

四、建筑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方法

(一)以能力为基础,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由于部分高等职业学校对与“工匠精神”的掌握缺乏,所以对与学生的素质教育非常重要。树立科学的指导观念,让学生以劳动为光荣。只有确立正确的劳动态度,才能将工作的动力最大化发挥。在建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置于首位,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才可以正确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二)加强校内实训

实训是按照人才培养规律目标对学生进行的职业能力技术的应用训练。在建筑这个高技术含量的行业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是培养技能型的人才所必须的。要将“工匠精神”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实训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要结合学生自身能力与建筑专业的不同课程特点对人才进行针对性培训。教师在专业知识的培养中,要做足职业技能的培养,将“工匠精神”与教学课程相互渗透,有意识的在实际讲课中带头的践行“工匠精神”,从而促进高等职业院校中建筑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

(三)进行“工匠精神”的定期宣讲

弘P“工匠精神”,社会的重视程度和认可度很重要,由于当前的教育体制,民众普遍认为从事劳动型工作是“没出息”的表现,实则不然,再尖端的科技、再高大上的成果都需要去实现,必须要有人做出来,论贡献,一个工匠或许并不比一个科技人才差多少。所以,要进行建筑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一定要进行关于“工匠精神”的宣传,使“劳动光荣”这一口号得到学生的重新认识,正确的树立爱岗敬业的劳动理念。

五、结语

“工匠精神”一词由来已久,它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理念,一种将“中国制造”转为“中国智造”的梦想。只有发扬“工匠精神”,才能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加强他们的敬业精神,从而满足我国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工匠精神培训心得体会范文4

摘 要: “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和认可自己的专业、对从事的职业忠诚,永不放弃,不改变初心,工作专注执着,对产品追求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对人生追求极致、止于至善的精神。专业课学习是高职生提高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主要手段,工匠精神是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职业核心素养,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工匠精神 专业课程

总理在2016年两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1]这是“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工匠精神在经济向创新型转变、“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表明了国家层面上弘扬和培养“工匠精神”的决心。

什么是“工匠精神”?有的学者认为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爱岗敬业,热爱所从事的职业;二是能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三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和完美;四是甘于奉献,具有崇高的职业使命感。”[2]有的学者认为是“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极致、追求完美、追求更好的一种精神”[3]。根据学者们的阐释,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与未来职业的发展,笔者认为,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一种热爱和认可自己的专业、对从事的职业忠诚,永不放弃,不改变初心、工作专注执着、对产品追求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对人生追求极致、止于至善的精神。

高职学生是推动经济向创新型转变,实现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变的一支重要后备军,是未来的企业高技能型人才,是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发展要求高职生具有工匠精神。专业课教学是培养高职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

专业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要让其发挥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倾向,是人们行为的内动力”[4]。学习兴趣就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认识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5],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行为的最重要动力元素之一,是学生学习的宝贵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愿意学习的第一前提,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能力有重大的价值与意义。

当代高职学生对学习的专业不甚了解。再加之受各种社会不利因素的影响,高职生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如何激发他们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就显得尤为紧迫与重要。著名的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一种目的或一种意向,可以形成一种准需求,产生具有动力意义的紧张系统。”[6]人的心理紧张系统代表的就是一种心理需要,假如我们能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方面有这种心理需要,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就会得到有效激发。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就是学习的需要和心理紧张系统不健全,也就是学生尚未树立科学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如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专业的价值观?结合当前高职教育专业课教学实践情况,笔者认为,首先,在高职生新生入学教育时,加强学习价值观的引导,让学生尽早明白学习价值与意义所在;其次,专业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结合对专业的深刻认识与感悟、专业的发展与美好前景,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让学生学着并快乐着,真正对自己的专业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关键所在。

二、精心打造教材

现在的企业要求纺织人才具有工匠精神,具备较强的技术技能,一方面负责对面料生产安排、生产工艺的监控、产品质量的控制。另一方面可以和专业设计人员从事产品或项目的开发及工艺的设计,他们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和更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按生产单位的需求进行切合实际的工作。现有的教材陈旧,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在遵循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以“传承工匠精神,培养创新人才”为指导思想,紧密围绕创新型人才质量观,以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方向为主要内容,打造校本教材并出版。

专业课教材是专I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有效载体,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深化专业课教学改革,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我院对教材质量的不断推进,体现学院“工学结合、培养现代班组长”教育特色,行业、企业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学院对校本教材提出更高要求。化纺系染色工艺课程教学团队在借鉴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关注行业、企业发展的新动向,将企业的新流程、新工艺、新产品及时体现到教材中。综合江阴周边纺织行业的龙头企业,以最终产品为任务导向,汲取大量有关各种面料染色的项目,然后精挑细选,精心打造成若干个教材的项目,再结合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室的实际情况,将项目分解成若干个任务,同时创新教材结构,用纤维分类代替传统的染料为主线的教材结构。根据纺织纤维种类教材分为三大板块,每个板块再从经典产品到最新产品,每个产品分别介绍纤维特点、染色理论、染色工艺、设备选择及常见质量问题。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点,每节配有技能训练、思考与练习;为了延展相关理论知识,每节还配有知识拓展部分;形成校本教材,严格按照计划实际使用教材,根据企业对学生的反馈,结合两年的教学实践效果,依托当地行业优势,再次整合校内外资源,并正式出版教材。

新教材从纺织行业、企业的新流程、新工艺、新产品提取精华,更新旧的无用的知识,提供给学生更感兴趣、紧跟时代的新知识,让学生爱并专注于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深度融合,让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专注专业知识,“做中学,学中做”,对自己做的产品尽力做到最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三、注重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在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教学中要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目前,专业课基本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平时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包括在课程资源平台上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吸收,仔细观看相关视频,认真揣摩具体操作,鼓励在线讨论,任何一个环节都要求学生在精益求精方面有所作为;到了实验室,教师严格检查实验前的准备情况,对一丝不苟执行的学生大力表扬,做实验开始,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步骤,不容许任何马虎,实验数据有问题的要重新做,实验来不及做完,课后一定要补上,对于实验认真仔细,实验结果还可以的情况下,对仍然坚持再做一遍的学生一定要给予肯定与赞扬,把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对提出改进试验措施的,不论效果如何,只要没有安全隐患,对于他们的创新精神就一律要给予肯定。

对于实训,实训前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实训指导任务书,观看课程资源中有关企业加工同类产品的流程和工序视频,要求他们熟悉每一道加工工序,每一步操作及注意事项;进入实训室,先设立一个个逐渐升级的目标,让学生在实训学习开始能够较轻易实现一个目标,让学生能体现自我价值、展现职业风采、感受实训快乐,充满自信,相信自己能做出产品;然后,要求学生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产品,严格要求学生做好每一步具体操作、每一道加工工序、每一个中间产品、每一个织物成品,对加工面料成品的检验、验收严格按照国标或者美标执行。如对学生所做的面料染色小样与所给标准样的色差,以美标的最严要求色差为标准,凡是大于该标准的一律打回重新调整工艺条件打样。当然,对于胜利完成打样任务的学生,我们给予高度的肯定与赞扬,并鼓励这些学生与其他同学分享经验,用事实证明谁能一丝不苟地准备、谁善于思考、勤于动脑、专注执着、勇于创新,谁就可以赢得快乐与尊重,让他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工匠精神对于自己职业技能和职业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性。

四、改变传统的学习评价方式

几年前,对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评价以考试为主,专业课程考核内容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重知识轻能力,无形中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考核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过程考核,考核信度较低,没有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不能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有必要进行改革。

为此,染色工艺教学团队凭借众多校企合作企业,搜集素材、拍摄视频、录制实际生产、制作微课,将结果用来制作学院精品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校企协同共创国家资源库,资源库中的教学视频、企业实际生产录像、作业、自测、考试、学习统计、学习评价、教学答疑和教学笔记等可以对学生学习进行多方位评价。

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前在平台上对布置的资源的预习情况、课堂学习参与的在线讨论、在线练习、课后的在线复习、作业及对专业知识的探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和能力与素养方面等情况在平台上显示得十分清楚,学生的平时成绩就依据他们在平台上不同阶段的“淋漓尽致”的表现而定,为学生学业的过程评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评价,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行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自觉主动地提高专业技能与素养,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长此以往,学生管住自己的同时对专业慢慢热爱起来,不由自主地专注自己的纺织专业,格拉德维尔说过,任何一个人经过一万小时的努力,可以由平凡变为超凡;马克・吐温也说过,只要专注于一项事业,就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7]。因此,平时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专心做事的习惯,这样学生工匠精神自然而然逐渐形成。

专业课学习是高职生获取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主要手段,工匠精神是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职业核心素养。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仅仅做好上述四个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专业课教学者坚定地、专注执着地探索与实践,更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和共同努力,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匠心筑梦,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作政府工作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6-3-6(02).

[2]聂伟.经济社会转型期应彰显尊重“工匠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6-4-19(05).

[3]郑荣胜.让工匠精神成为广大职工的主体意识和主流精神[N].杭州日报,2016-4-18(11).

[4]余国政,陈咏梅.大学生学习兴趣探析[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6(3):22-25.

[5]林培锦.勒温场理论下当代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5(6):69-71.

工匠精神培训心得体会范文5

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这是国务院第二次将“工匠精神”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截至2016年底,全国有技能劳动者1.65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仅4791万。《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显示,截至“十二五”期末,全国技工院校2545所,技师学院434所,年招生数量121万人,高级工班以上在校生比例34.2%。2016年,全国技工院校招生127.2万人,同比增长4.75%,技工院校的招生情况越来越好。目前,无论是政府、企业、学校都高度重视和推崇“工匠精神”的培育,特别是技工院校。作为技工人才的培育摇篮,“工匠精神”是技工教育的灵魂。在技工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是社会、企业的迫切所需,技工院校如何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尤为重要。

1 “工匠精神”的定义

1.1 定义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需要传承,而对于“以一技在身走天下”的技工院校的学生,“工匠精神”的工作态度和理想新念,更是作为一种重要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也体现了技工院校注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践行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技工院校的老师更要以“工匠”之道善待每一位学生的生活、学习、技能培训、心理素质,并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运用到教育过程中,为社会培养出新一代创新进取、品尝兼优、思想端正,拥有“工匠精神”的技工人才。

1.2 主要特点

一是精益求精。对产品追求极致的完美,注重细节,为了一点小的提升不惜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对工艺进行反复改进。二是严谨。对待产品的要求极高,态度一丝不苟,绝不投机取巧,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切实保障质量,不达要求不交货。三是耐心、专注和坚持。致力于提升产品质量,永不停止追求更加完善和完美的脚步,无论对于材料、设计抑或生产流程,均不断进行改进。四是专业和敬业。以打造行业内最佳优质的产品为目标并不断努力,将自己的职业和工作看得无比重要。

2 东莞技工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2.1 满足东莞制造业大市向强市转变的需求

东莞毗邻广州、深圳、香港,改革开放以来以制造业起步,逐步发展成为全球著名的制造业城市。2016年东莞年生产总值6827.27万亿元,同比增长8.1%。据了解,东莞的常住人口为831万,其中非户籍人口高达642万。东莞市人才总量为130多万人,高层次人才7.5万人。目前,东莞有12万家制造业企业,拥有400多万劳动力,但技工人才缺口率约15%。技能人才的缺乏,劳动力供给和企业需求不匹配,是目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最突出的问题。据智通人才市场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劳动力市场最紧缺的职位前五位中,就有两个是技工类工种。随着东莞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不?嗵岣撸?对一线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推动东莞从制造业大市向强市转变,就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技工院校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才能为社会输入更多有技术的优秀人才。

2.2 技工院校人才培育的目标

技工院校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有一技之长的技能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我国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上,下一步要把重点放在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师上,打造一支专业门类齐全、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当前,企业面临着招工难、选工难、用人难的问题,而学生就业也同样面临着就业难、适应难、提升难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双方需求不对等。技工教育不仅仅是培育一名有专业技术的高技术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一名拥有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的人才,才是企业喜爱的员工,学生也能从实践中,不断得到磨练提升。因此,技工院校要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当中,从入学起就加强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其就业能力,同时也是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必要措施。

2.3 新形势下技工教育发展的方向

技工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育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近日,国务院印发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技工院校是培育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属于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以企业、产业需求为导向,精准化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着力从“工匠精神”培育为核心,有利于破解当前技工人才缺失、含金量低、年龄大、技术单一等问题。深刻认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将“工匠精神”培育作为技工教育的核心精神,注重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才能加快推进显得技工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升技工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3 目前东莞技工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现状及存在困难

3.1 现状

目前,东莞市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主管的技工院校有7间,分别是:东莞市技师学院、东莞联合高级技工院校、东莞实验技工院校、东莞市中德技工院校、东莞市翰伦技工院校等。在校学生约2.2万人,主要涉及电子商务、模具制造、汽车维修、服装设计、市场营销等40多个专业,每年输送技能人才约5000多人。东莞技工院校目前的教学特色主要是以学生职业技能该培训为主要目标,在学校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同时,与企业对接,给予学生赴生产一线开展具体实操演练的机会。毕业时,学生需考取相关专业技能证书才能毕业。师资教育条件较好的东莞市技师学院引进了德国、英国的“双元制”、“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学模式,是全省第一家开启中德、中英职业教育合作的技工院校。

目前,技工院校的教育主要以培育学生技能为主,对学生的德育课集中在安全生产培训,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通常以班会课的形式开展。综合来看,技工院校对于培育学生职业精神――“工匠精神”重视程度不够高,未能充分融入在日常教学当中。

3.2 存在困难

3.2.1 传统观念误区

目前,社会对于学历、文凭已经产生根深蒂固的观念。一方面,认为只有读书不行的学生才会读技工院校,读技工院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不让考不上高中、大学的学生辍学。另一方面,技能人才的社会经济地位还不高,未能体现价值,导致社会对职业技能教育的认可度不高、认识度不足。

3.2.2 教育理念对“工匠精神”重视度不足

技工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最初培育目标设定,就是培育掌握生产一线技术的技能型人才,更注重于让学生掌握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忽视了将专注、精益求精、坚持的职业精神传授给学生,潜移默化感染学生。

3.2.3 “工匠精神”培育难见成果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无法一蹴而就,很难立即见到效果。一方面,它不仅要在理论教育中对学生进行谆谆教导,要在实践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会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技工院校的教师同样也需要具备此精神,并能作为学生榜样。同时,“工匠精神”成果的体现也需要时间沉淀和积累,无法量化,没有衡量的标准。

4 对东莞培育技工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措施的建议

“工匠精神”由来已久,它体现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是促进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石,特别是对制造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技工教育中,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技工院校应该充分整合各方资源,从培育“工匠精神”作为教育目标之本,采用多种教育途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具备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4.1 加快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第一,在社会和家庭,亟需转变传统的“重学历、轻能力”的教育观念,提高对技工教育的认可度,肯定技能人才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扭转“职业教育就低人一等”的偏见。第二,在学校,技工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培养“工匠精神”对于学生教育、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仅自觉的提高自身的“工匠精神”的培育。同时,也需要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特点,将学习目标、理想、职业精神、职业生涯规划等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渗透和构建“工匠精神。只有将技能培育和“工匠精神”培育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真正树立精益求精、专注的职业精神,才能在踏进社会后,为企业、为社会、为国家贡献应有的力量。

4.2 积极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技工人才培育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合作,只有发挥“三重螺旋”的作用,才能全面整合资源,为技能人才培育发挥有效作用。第一,政府从顶层设计层面出发,为职业院校提供财政支持、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空间。第二,技工院校可以通过创新培育模式、拓宽招生渠道、加强校企合作、公共实训中心合作等,加大力度培育学校的技能、品牌、行业特色。同时,也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演讲、参观、比赛等多样化、灵活化的活动,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第三,企业可以提供实操平台,为技工院校提供实训机会,并以此推进产品、技术研发,吸收各类人才。统筹整合各方力量,才能共同为技工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4.3 实现技工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化定位

技工人才培育目标的精准化定位,需要确立在社会需求的出发点上,只有社会需求与技工院校培育资源相吻合,才能满足社会需求,才能发挥人才培育的作用。由于社会需求是动态调整的,因此技工院校在确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有前瞻性,紧跟市场最前沿的高新技术,加快技术引进和设备更新,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教学课程,帮助学生掌握3D打印、机器人制造等新科技技术,满足市场急缺的实用型人才需求,力争发挥人才培育对行业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4.4 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

当前,技工院校都非常重视理论教育和实训结合,大部分技工院校都采用了“校中厂”和“厂中校”的教育模式,比如,东莞技师学校采取的“双元制”、“学徒制”。一方面,企业将部分生产任务交给学校完成,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完成各项任务;另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地,并承担教学任务,帮助学校老师开展教学,以此而实现互惠互利。为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建议适当加强这部分教育模式的时间,以便于学生在一段时期内,亲身体会一名技工工人应有的“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从而养成较好的专注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工匠精神”在学生身上得到传承发扬。同时,探索建立学生职业素养考评机制,通过在校、在企的实践情况,对学生技能掌握情况、职业素养情况进行考评,为学生就业提供参考。

4.5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工匠精神培训心得体会范文6

“工匠”是指技艺精湛的人,“工匠精神”就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并且专业、专注。工匠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他们享受产品在手里升华的过程;而打造“工匠精神”的企业制造者,却在从另一方面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看着自己的产品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以一种符合自己严格要求的形式存在,也是一种享受。

民族乐器的精良制造者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是一个集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核心和众多实力派工匠于一身的行业龙头企业,一直致力于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可谓行业典范。

1958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建厂之时,一批乐器制作界的精英怀揣着对民乐的热爱和最初的梦想进入了该厂工作。这些元老级的“工匠”,不仅带来了精湛的技艺,也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民族乐器事业。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始终坚持的是“传承经典,引领时尚”的发展理念,努力打造“精品”“极品”乐器,同时以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族器乐文化为使命,为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竭尽全力。

对于努力打造“工匠精神”的企业来讲,有着业界良心的制造与传承是必不可少的。“工匠精神”也可以是一个民族品牌所赋予的使命,领导与员工之间形成的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

20世纪60年代,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古筝制作人员成功研制出的成为全国古筝通用标准制式的S型岳山21弦古筝;20世纪80年代,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琵琶制作人员发明的有效扩大了琵琶音量的“八字音条”;自60年代起,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二胡制作人员相继研发出的、改善民族拉弦乐器缺乏低音现状的革胡、琶琴、拉阮、低音拉弦乐器等,都在行业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与此同时,“敦煌牌”民族乐器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1984年,“敦煌牌”红木琵琶更是荣获国家银质奖章,这一成就离不开制作工匠对产品品质的精益求精。

到了1998年,时隔37年之久的全国民族乐器(古筝、琵琶)制作大赛再次举办,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拿下了前三名12个奖项中的10个。其中,“敦煌牌”古筝囊括前三名,“敦煌牌”琵琶荣获一、二等奖,“金琵琶”“玉古筝”之誉也由此而来;1999年的全国二胡制作大赛中,“敦煌牌”二胡包揽了一、二、三等奖13个奖项中的11个。这些成绩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同时也说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采用了“因时制宜”的技术培训模式、激励机制等,才能在改革开放初期,民族乐器行业风雨飘摇的年代“留根保苗”,培养出一支如此优秀的制作队伍。

同时,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积极为制作工匠提供专业培训与考核的机会,自编教材、改编教材,对不同岗位的人员进行强化训练,企业的整体技术素质也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1993年,在国家轻工部和劳动部首次评定工艺大师时,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竟有5名制作工匠被评为了高级技师,令国内同行惊叹不已。2011年,企业专业培训与考核得到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轻工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支持,成为特有工种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的试点单位,开设了民族拉弦、弹拨乐器制作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培训与鉴定班。五年来,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共培养出中级工42人、高级工18人、技师8人、高级技师1人。但是技能培训不能仅仅局限在工作岗位上的工匠们,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工匠技艺更需要后继有人。因此,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紧紧地抓住了工匠精神的灵魂。

“古筝之父”徐振高的师徒授业

上海传统的民族乐器行业,可追溯至清代乾隆、嘉庆年间。鸦片战争后,上海乐器业行会组织的活跃、乐器作坊的集中出现都为民族乐器行业之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民国初年江南丝竹的兴起,更是促进了国乐团体的成立,而集民乐创作、演奏、乐器制作等于一体的“大同乐会”最负盛名。大同乐会汇集的多方面人才,不仅是现代民族乐队的先驱,也为民族乐器的制作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古筝制作师缪金林等于1958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成立之时进入该厂工作,此后又培养出了部级非遗传承人、古筝制作高级技师徐振高。

和徐老面对面而坐,想听他说说自己的故事,可他三言两语就说完了,是那么简短。可当他说起古筝时却如数家珍,他的眼神中流露出深情,如同在述说自己的孩子,这时的他俨然就是筝的父亲,一个伟大的父亲。

被业内誉为“古筝之父”的徐老多次讲道:“我一辈子都在做琴,不但是一辈子做琴,而且我一辈子对这个行业都有深厚的感情,相当深厚的感情。”是啊,徐振高19岁便开始了他的民族乐器制作生涯,1958年进入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后,跟随师傅缪金林学习古筝制作技艺,从S形岳山21弦筝的定型、装饰工艺的开发、琴码的规范化到古筝琴弦的改进,他一做就是几十年,即使退休之后,仍然致力于企业“敦煌牌”古筝的改良与研发工作。如今,已入耄耋之年的徐老,还经常出现在各分厂车间,继续解决技术难题。我想这就是工匠精神的理念之一――执着专一。然而,工匠精神不仅仅需要“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情”,更需要薪火相传。

从20世纪70年代起,徐振高开始带徒弟,培养了一大批制作古筝的新生力量,如袁昌明、胡国平、李素芳等均是在全国制作大赛中崭露头角的青年好手。现在,徐老的徒子徒孙近百余人,占据全厂古筝制作工匠的99%,其中也有不少成为古筝制作的管理者及古筝技艺改良专家,他们均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胡国平,1979年拜徐振高为师学习古筝制作。学艺一年后,他熟练掌握了古筝制作的全套工序,能够独立制作一台古筝。此后的十几年里,胡国平制作过“双鹤朝阳”“龙凤呈祥”“十二生肖”等多款古筝,并开始带徒授艺。

1992年5月,凭借着十余年古筝制作经验、又恰值壮年的胡国平被直接提拔为联营厂的接班管理者。在担任管理者的十余年里,胡国平主持参与了古筝方面的多项变革,如古筝部件的改良、新款古筝的设计试制、制筝设备的改进等,并获得了外观设计专利。2014年、2015年,他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民族乐器十大制作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