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作文范例6篇

工匠精神作文

工匠精神作文范文1

大力发扬“工匠精神”

总理在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之后,“工匠精神”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以及党和国家重要政策文件中的一个高频词。“工匠精神”入选2016年十大流行语。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在提出“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时指出要“发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工匠精神”有助于造就“大国工匠”。

重视工匠的地位和待遇。“工匠精神”的基础在工匠,“大国工匠”的前提也是工匠。离开了工匠,“工匠精神”和“大国工匠”就成了无本之末、无源之水。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只有心里装着工匠、眼里关照工匠、口中鼓励工匠,尤其在生活工作中重视工匠的地位和待遇,工匠才会心无旁骛地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服务企业、担当责任、钻研业务、提升自己,在企业形成学先进、做先进的良好氛围,为造就“大国工匠”创造条件。

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现在很多人在谈“工匠精神”,说出了“工匠精神”各种各样的含义,真所谓见仁见智。实际上,“工匠精神”就在“精神”二字。俗话讲,人有三宝精、气、神。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在精、气、神上。中国不缺工匠,缺的是有“工匠精神”的工匠。造就“大国工匠”应该从发扬“工匠精神”入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既是做事的态度,更是做人的高度。人能做多大,事就能做多大。造就“大国工匠”重在“大”的精神:大责任、大追求、大境界。“工匠精神”就是做“大人”、成“大事”的精神。

践行“工匠精神”的途径。发扬“工匠精神”不能仅停留在学习上,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践行。发扬“工匠精神”就是为了造就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践行“工匠精神”,造就“大国工匠”的关键在于自己的行动。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尼采说,成为你自己。不管是认识你自己,还是成为你自己,最终都是为了成就你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而成就自己、践行“工匠精神”的理想途径是职工文化。

有效加强职工文化建设

职工文化一词与上个世纪自西方传入我国的企业文化一词,是相对应的一种文化形态。劳动关系是职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是职工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如果把企业文化比作汽车的方向盘,那么职工文化就可以比作汽车的发动机。企业文化为企业指明发展方向,职工文化为企业提供发展动力。发展方向与发展动力同等重要。在我国当前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重视职工文化的战略地位,理解职工文化的科学内涵,掌握职工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对于造就“大国工匠”,提高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着重大的战略价值和时代意义。

重视职工文化的战略地位。重视职工文化,就是重视职工。如果说企业文化是“要我做”的文化,那么职工文化则是“我要做”的文化。企业文化通过企业使命、企业愿景和企业价值观为企业指明发展方向,职工文化则通过职工责任、职工理想和职工信念为企业提供发展动力。一流的企业文化可以造就一流的企业,一流的职工文化同样可以成就一流的企业。因为,有一流的职工及其职工文化,才会有一流的企业。

理解职工文化的科学内涵。职工文化是以劳模等先进职工群体的先进思想文化为核心形成的职工价值理念、职工行为规范和职工精神风貌。职工价值理念是职工文化的中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职工文化的灵魂。劳动精神号召职工群众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工匠精神鼓励职工群众做最好的自己。劳模精神引导职工群众不仅做最好的自己,还要影响更多的职工做最好的自己。

职工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职工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主要分为四步:寻人、提魂、塑行、展风貌。寻人,就是在职工群众中寻找大家认可的先进职工。先进不仅指做事先进,业务出类拔萃;更指做人先进,点亮自己更照亮他人。提魂,就是在梳理先进职工的先进事迹过程中提取先进思想文化,供广大职工群众学习。塑行,就是将提取出的先进思想文化教化、感化和同化更多的职工群众,规范广大职工群众的日常行为。展风貌,就是全面展现职工群众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全面提升职工群众的整体素质

在我国,有的产品生产不出来,譬如总理曾经说过的圆珠笔的圆珠;有的产品我们能够生产出来,但是缺乏竞争力,譬如很多中国人漂洋过海跑到日本抢购电饭煲、马桶盖等等。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国职工群众的整体素质有待全面提升。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要发扬“工匠精神”,是因为全面提升职工群众的整体素质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造就“大国工匠”应该以全面提升职工群众整体素质为基础。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全面提升职工群众整体素质的意义、内容及其具体途径。

全面提升职工群众整体素质的意义。我党在每个历史时期取得的每一项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群众路线。在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经济社会转型的新的历史时期,坚持我党的群众路线就应该全面提升职工群众的整体素质,为造就“大工匠”,振兴实体经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全面提升职工群众的整体素质的内容。2016年“两会”期间,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指出,很多中国人到日本抢购电饭煲,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电饭煲只能把米煮“熟”,而日本的电饭煲则能把米煮“好”,而 “熟”是“硬”实力,“好”是“软”实力。企业及其产品的“硬”实力来源于职工的“硬”素质,“软”实力来源于职工的“软”素质。职工的“硬”素质主要是指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软”素质主要是指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俗话讲,产品就是人品。人有多好,产品就能做多好。全面提升职工群众的整体素质不仅要重视“硬”素质的提升,更要重视“软”素质的提升。在当前21世纪消费个性化、职工主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尤其“硬”素质愈来愈趋同的形势下,作为职工的核心竞争力,“软”素质将成为造就“大国工匠”,提升企业及其产品“硬”实力的关键。

工匠精神作文范文2

关键词:工匠精神;教育

一、工匠精神的涵义

提到“工匠”二字,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铁匠、木匠、鞋匠、陶匠等古老的职业,他们大多拥有一门安身立命手艺,且一辈子从事这项职业。而将毕生岁月奉献给一门手艺、一项事业、一种信仰,这个世界上又有几人能做到,如果做到,需要一种什么精神支撑呢?这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其核心内涵在于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去完美和极致。“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特别的敬业精神在今天重申,有着其特殊的意义,实则是时代的呼唤、民之所需。

二、加强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一)时展的迫切需求

缘何说工匠精神是当今时代和人民的迫切呼唤呢?实事求是的讲,是因为我们面临着“中国制造”低质低价的尴尬,我们遇到了牢固基业无法长青的窘境。相比之下,“德日制造”却都在传承者一种精神――工匠精神。如何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需要社会、企业以及个人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需要大国工匠们一颗颗热忱的、独特的“匠心”。

(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新动力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还未能获得应有的地位,这与技术技能人才得不到社会的重视有极大关系,除了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外,工匠精神所带来的工作成就感、优势感,也是重要因素。换句话说,如果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拥有精湛的职业技艺,能够做到把工匠精神渗透到自己的工作中去,那么职业教育的育人成果自然会被广泛认可。

(三)树立正确工作观的有效途径

今年,国家人社部将工匠精神教育纳入技工院校学生必修课,以适应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现实需要,为培养新时期高素质技能人才服务。通过工匠精神教育,培养学生正确认知、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使之具有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通过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引导他们热爱岗位、坚定执着、精益求精,有了这样的职业品质,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他们势必会深入钻研、勤于思考、积极创新。

三、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主要内容

时代需要工匠精神,传承工匠之道是职业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目标,把梦想当做信仰,树立“要做就做最好”的职业志向,保持学习的激情;第二,要培养学生执着专注的品质,对自己选择的事业有着专心致志的投入,对每一项技艺用心学习,心存敬畏,享受学习的过程;第三,要倡导学生淡泊宁静,建立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不受世俗干扰,不为名利所惑,体会学习的乐趣。

四、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教育路径

(一)强化工匠精神教育的顶层设计

技工院校的办学活动始终是围绕培养技能人才这一核心任务开展的。因此,要加强学生工匠精神教育,就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一顶层设计。要从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课程体系、师资力量、课堂组织等方方面面突出工匠精神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密切关系,要在教学内容、培养过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引入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自上而下形成传承工匠精神的统一目标,自下而上形成践行工匠精神的自觉行为。

(二)丰富工匠精神培养的教育载体

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它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就需要让工匠精神教育回归日常。要充分利于课堂主阵地,将工匠精神教育课作为新生入学的必修课,那个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师作为课程目、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利用好开学典礼、新生军训、主题班会、志愿者服务、就业指导课、创业大讲堂、节日庆典等各类校内外活动,开展工匠精神教育,构建多样化、多种类、强实践的教育体系。

(三)完善技工院校的环境构建

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到工匠精神潜移默化的熏陶,势必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教育的开展。物质文化层面的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载体,要重视校园整体环境和设计布局,在校园基础设施、生活设施、教学设施、绿化工程、宣传橱窗等处建立工匠精神文化的形象宣传展示,营造符合工匠精神内涵的校园环境。精神文化层面的环境建设,表现为学院多年积累,沉淀所形成的思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将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等方面有机结合,完善校园文化体系、突出技工院校的文化特色、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努力营造卓有成效的校园“工匠文化”。

工匠精神作文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第二课堂 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04-02

工匠精神是一种优秀的思想精神,对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养的提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综合效果,培养更多社会与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同时工匠精神的培养也能够使高职学生认识到强化自身技能的重要意义,为未来的工作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基于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讨论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培育的相关建议,以期能够对高职院校学生优秀思想精神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工匠精神内涵及本质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表现,对从业人员的工作理念、工作质量将会产生较大影响。工匠们以其敬业、精益求精的思想,不断雕琢产品,改善产品质量。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注重专业精神的渗透。

专业精神具体包含专业技能水平、专业职业素养等,需要坚持“追求完美”的思想精神,坚定工作理想,为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努力。

(二)工匠精神的本质

工匠精神的本质为职业道德,可谓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社会发展与企业发展中所需要的员工品质。工匠精神理念下的职业道德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中。

1.遵纪守法,严于律己

每一位员工均需要遵守企业或者职业相关规定,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责任等,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

2.爱岗敬业,诚实守信

爱岗敬业、勤于劳樱是工匠精神的重要思想内涵。工作中需要在深入分析职业特点、职业要求的基础上,做一行、爱一行,诚实守信,乐于奉献,为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努力。

3.与人为善,团结互助

合作是提升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的重要方式,在职业工作中,员工需要坚持与人为善,积极与他人交流,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同时,还需要坚持团结互助的思想作风,合理安排工作,彰显传统工匠精神对现代工作的重要价值。

二、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

成为世界制造强国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目标,而制造业的灵魂是工匠精神,故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转型,均离不开工匠精神。基于各类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而言,若想促进经济的发展,则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比如德国,作为著名的制造强国,其工作中坚持着“精益求精”的思想理念,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坚持着良好的职业操守。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教育指导活动中,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培养更多具有优质思想品质、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实现国家经济水平的持续增长。

(二)推动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方式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基于市场发展动态、市场发展前景等进行综合性研究,不断完善高职教育的模式。工匠精神中各项职业特点、本质要求等符合当前市场发展的具体要求,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综合职业教育的效果。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第二课堂教育中,能够使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坚持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思想作风,是推动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方式。

(三)实现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工匠精神要求每一位从业者均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这种职业精神会使高职学生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对自身的工作发展、学习状态以及提升目标等进行明确规划。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促进学生精神发展、增强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职业竞争力,使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下脱颖而出,对高职学生未来的工作与发展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三、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的培育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培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工匠精神;利用专业课与小班教学指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以及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强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力度等方式,使每一位高职学生均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工作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促进我国建筑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爱迪生、富兰克林等世界级的工匠大师将工匠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大量的实践研究证明,工匠精神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生产建设的发展。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教育指导活动中,需要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工匠精神,从工匠精神教育、工匠技能指导以及工匠专业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性指导,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需要提升对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提升教学投入力度,基于工匠专业建设的实际需求,建设实验室、实践基地等,并保证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专题讲座、课外实践活动等,使学生能够通过多个渠道、多个角度认识工匠精神,培养高职学生追求精益求精、热爱钻研的工匠精神。

(二)利用专业课与小班教学指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

专业课是培养高职院校人才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需要将专业课作为教学活动重要基地,需要在明确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特点、高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性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为高职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专业课、小班教学指导活动等,科学设计学生工匠精神养成计划,将这一教学计划和专业课教学融合起来,依据专业课程的不同特征,循序渐进地渗透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细节、专注专业,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指导与思想培养,使学生形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思想作风,坚持工匠精神。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下,基于自身的专业特点、职业发展趋势等,灵活开展任务驱动活动。为学生布置适当的学习或者合作任务,学生需要坚持工匠精神,认真地完成任务,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任务的设计需要与学生的技能水平、认知能力以及职业发展需求等密切相连,在检验学生工匠精神体会情况的同时,也能够为高职学生未来的工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种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

(三)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强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力度

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逐渐形成能够产生重要影响。高职院校需要深刻认识到校企合作的积极影响,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等,开展校企合作,增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力度。

首先,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开展企业知识、职业素养的教育活动,与优秀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各项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融入实践工作、职业工作中,以便于更好地彰显工匠精神,形成专注、敬业的优秀品质。

其次,在企业专业实训中,需要坚持学生实际工作实践与职业素养相互融合。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后,工匠精神需要与学生的实际工作任务、工作环境相互联合,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工作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明确自身的工作目标与发展目标。

最后,企业需要为高职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多鼓励学生、激励学生。企业可以适当借助激励机制,通过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等方式,嘉奖工作质量优异以及工作效率较高的学生。将学生的职位晋升与学生的工作质量相互联系,为学生打造明确的发展规划,使每一位学生均能够积极工作,形成爱岗敬业、不断进取的职业素养。

素质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更加突出。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工匠精神;利用专业课与小班教学指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以及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强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力度等方式,创设良好的高职院校教学发展环境,引导高职学生深入认识工匠精神,并形成积极的职业理念,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在未来的工作与发展中真正彰显工匠精神,促进高职学生、企业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小成.“工匠精神”内涵探析――兼谈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途径[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

[2]贺晶晶.高职院校将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学中的思考――以《继电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装调》为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3]王荣才,吴红.工匠精神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通的路径探索――以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11)

[4]童卫军,王志梅,叶志远.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设计工匠”人才培养的理念创新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6(17)

工匠精神作文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匠精神;改革探索

引言

目前,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为国家输送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中流砥柱。在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背景下,工匠精神作为当代社会高度关注的职业精神,不仅是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价值观的导向,而且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备要件。

一、加强工匠精神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备要件。当前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知误区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不被重视,然而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实力比拼如此激烈的形势下,我国想要在世界高端制造业里占据一定地位,需要很多德才兼备的优秀工匠[1]。这些优秀人才将会是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量,增强中国制造品牌竞争力的强劲后盾,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厚实基础。

(二)促进高职学生的成长进步。高职学生作为当今时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工匠精神是其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理解、接纳并在日后实际应用于现实工作的精神文化。工匠精神包含的专心致志、坚持不舍、一丝不苟、精雕细琢的实质精神,可以促进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及专业技术等显著提高,摒弃名利,专注目标,厚积薄发,真正成长进步。

二、工匠精神建设面对的难题

一是劳动者不被重视,我国现代社会仍有不少人认为“工匠”低人一等,这些认知误区导致许多家庭不愿意将自己的子女送入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严重影响了工匠精神的更好传承。二是社会风气急于求成、贪名图利盛行。当今社会许多人都报有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做研究,做技术。因此,在学校里就应该宣传工匠文化,营造一方净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转变学生贪名图利的心态,扭转急于求成的观念。

三、加强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创建工匠精神价值观。学校教育制度方面要内吸收利用本国传统工匠文化资源,外引进借鉴外国先进理念,加强工匠文化的影响力,改变以往不良观念,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2]。例如在2016年度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的徐立平先生,作为中国航天科技的高级技师,他的职业是雕刻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也可称作为火药微整形。这岗位不仅有火药中毒的后遗症,更可怕的是丝毫之差就有可能有生命危险。然而大国之匠徐立平在这个别人避之不及的岗位上矜矜业业地干了将近30年。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值得高职学生敬畏与学习。学生方面从内心对专业和未来的职业敬重,本着干一行爱一行,要做便做到最好的心态,摒弃名利,专注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搭建平台,为推进工匠文化创造良好条件。高等职业院校可以通过一定载体和平台推进工匠精神的宣传。通过学校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或者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宣传“工匠文化”的相关资料和有关于工匠精神的优秀事迹;例如被称作“当代鲁班”的王震华先生利用一把小雕刻刀,每天工作10小时,历时5年,用檀木复刻了天坛祈年殿微缩模型,逼真程度令人咂舌。这“匠人之心”必将被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利用学校科技馆、职业体验馆等通过多媒体播放等形式,增进学生对将来从事的职业的了解。学校联系企业单位增加创造实习机会,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提前实训,由此早日接受工匠精神的洗礼和熏陶。加强职业技能比赛体系的完善,通过在校内举办的各种内容多样的校园技能比赛来吸引师生参与,不仅可以给师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技能的平台,又可以通过比赛奖品和荣誉表彰来激励师生精益求精,对自己高标准高要求。借此体现技能的价值,宣传了工匠文化。

(三)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开设与工匠精神相关的课程,通过古往今来有关于工匠精神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正确认知与体会,培养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的强烈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其实工匠精神往往也体现在平凡普通的工作岗位,比如一位记者,恪守本职工作,真实负责地进行每次报道;又比如一位工人,专心认真地操作机器,乐于提高自己技能,这就是工匠精神。要让学生有这种观念就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成功。

(四)改革用人制度。将技聘请到院校教导学生。首先,高职院校应提供相关培训机会并鼓励本院校专业老师进行教学与技能的专业提升培训,其次应引进技能卓越的优秀工匠进行教学。从而使这些能工巧匠以身作则,宣扬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作文范文5

关键词 工匠精神;职业精神;泛化;比较;澄明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5-0052-04

一、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的混淆

当下,“工匠精神”成为最热的一个高频词。什么领域都讲“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被不当泛化,成为到处适用、随处可贴的标签。工匠精神的泛化,实质上是一种神化。好像工匠精神一下子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精神,祭出它,就能有点石成金之妙,就能收神奇管用之效。哲学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受到质、量、度的制约,都有自己的适用域和外延区间,超出这个适用范围就不靠谱了。

工匠精神泛化,实际上是一种戕害。当被人们推崇泛化到各个领域的工匠精神的不适用性一旦被人们广泛认识、甚或遭致批判,工匠精神就会失去光环和神晕,而这其实并非工匠精神本身的错,而是人们不当移植、过度炒作造成的。这样欲益反损的结果,恐怕是那些推波助澜的人始料不及的。这种试图让局部的工匠精神去替代整体的职业精神的做法,如同小鞋想要装下大脚,除了削足适履,别无良策,其对精神本身的戕害可见一斑。

工匠精神泛化,实际上是一种无思。从概念本身的辨析看,“工”不等于“匠”,但“匠”属于“工”。就是说,工可以包含匠,但匠不能涵盖工。比如制造业的工,可以是匠,但其他行业的工未必就可以称其为匠,显然,即便是同为“工”的领域,工匠精神也不具有全覆盖性。更何况还要泛化到全职业上,是多么的荒谬。

二、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比较

面对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混淆,我们有必要做一些比较分析,以厘清其关系和边界。

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的混同和纠结,一是因为工匠精神内涵的概括见仁见智,被不同程度地泛化。本来工匠精神应该是指工匠们所特有的和必须的精神,现在却把许多原本不属于工匠精神的而是属于职业精神的一些内容都包罗进去,从而为工匠精神的泛化开了绿灯。二是因为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实在是有太多的交集,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例如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都需要“尚德”,需要敬业;都要求有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都讲究做事要追求一流和卓越的职业使命感等,所以人们才会彼此混同,而又迷误不觉。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有一定的交集共性,但其差异也很鲜明,而且远远大于其共性。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予以揭示澄明。

从逻辑关系看,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一组彼此包含的相容的种属关系概念。职业精神是外延大的概念,叫属概念,也叫上位概念,工匠精神是外延小的概念,也叫种概念或下位概念。它们的关系是相互包含关系,即属概念的外延完全包含种概念,用公式表示,所有的a都是b,但有的b不是a。就是f,职业精神包含工匠精神,因为工匠也是一种职业,而工匠精神不等于职业精神,因为职业外延更广,非工匠精神所能包容。

从哲学角度看,职业精神是一种共性的、普遍性的精神,这与职业的广泛性密切相关,它是人们立世生存、谋得生活资料所从事的工作。所谓三百六十行,其实完全不足以全面概括职业的丰富性。职业精神就是所有在职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各种精神品质的总和。工匠精神是从属于职业精神的个性化存在,是“工匠”这一行当公认的职业准则和所应遵循的精神规范。相对于职业精神,它是特殊的、具体的一种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表现,职业精神寓于工匠精神或其他别的精神之中,如果工匠精神试图泛化和取代职业精神,职业精神的外延就会被大大窄化。

从适用对象看,逻辑学的外延论和哲学的区间论都规定了事物的适用范围和领域,进而也就确定了不同事物适用的对象。我们认为,制造业倡导工匠精神是靠谱的。工匠精神是“造物”的、出产品的。它的对象是物,是用来加工的对象。《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主编赵伟教授认为:“提倡工匠精神,并不是要以此取代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涵括各行各业,工匠精神是特指物质资料或实体产品生产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精神。现在因为工匠精神被泛化,它应有的边界被模糊了”。我很赞成这样的观点。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不看对象的特点和适用的范围,肆意泛化工匠精神,僭越概念的边界。我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凡是与人打交道的行当、领域,恐怕都不能讲工匠精神。因为人与物不同,物是死的,人是活的。物是可以任意加工改造的对象,人却是必须根据活性的要求、心灵的尺度,予以尊重和服务的对象。比如服务业,你要不以人为本、见物不见人,能服务得好吗?再说教育,教育是育人的事业,它可以有职业精神,但不是工匠精神。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样的职业内涵重在对人的精神塑造、知识浸润和心灵开发,适用于物性加工改造那一套的工匠精神,显然不适合教育。再从方式上看,教育的方式是互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沟通和塑造,是星与星在同一高空的交辉,根与根在同一深土中的挽手。一如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所指出的那样“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样的人才培养过程与工匠们的产品加工过程何啻霄壤。更何况,长期以来教育领域一贯把“教书匠”视为教学僵化、不求进取的代名词。教书育人倘若成“匠”,对学生而言,的确不是什么福音。

三、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的澄明

辨析完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的异同,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只有揭示出其本质内涵,才能避免混淆与歧误。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已有很多概括。余祖光研究员将工匠精神概括为:第一是精工细作、追求卓越。第二是态度严谨、极度认真。第三是大胆创新、敢于冒险。第四是敬业、专注和耐心。工匠精神是一种在设计上追求独具匠心,质量上追求精益求精,技艺上追求尽善尽美,品质上蕴含着敬业、严谨、踏实、专注、创新、拼搏等态度[1]。也有学者强调:匠心――工匠精神之基,匠术――工匠精神之本,匠德――工匠精神之魂[2]。我们对工匠精神的内涵作以下四点概括。

“尚巧”――创新精神。尚巧是工匠精神的应有之义,尚巧体现的是工匠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工匠们的产品或成果如果没有巧慧的成分融入其中,那是无足称道的。尤其是在当下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工业发展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总理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说:“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优质制造绝不是机械重复劳动所能达成的,尚巧聚智、技术创新,乃至超越臻善,才是工匠精神内涵“尚巧”的真谛。

“求精”――工作态度。工匠精神就是工匠严谨敬业、专注耐心、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职业态度。人口约800万的瑞士,却是制造工艺领先全球的制造业强国。瑞士军刀的生产过程很好地诠释了工匠精神。只有巴掌大的瑞士军刀集纳了几十种极其实用的工具,从设计草图到生产完成都需要经过层层严格检测。一把普通瑞士军刀的制作工序就超过200道,质量上乘的则多达400道。军刀的制作过程几近苛刻。作为刀片材料的钢块,要经过电子仪器的仔细检查,以确保精准压制出刀片,然后是长时间淘洗、打磨工序,最后是组装,使用极小但非常精致的铆钉与弹簧将几十种工具准确固定,让他们各司其职,互不干扰,真正实现零误差。瑞士是“钟表之国”,是全球最大的钟表出口国。一只高质量的腕表不仅需要强劲的机芯,同时也需要漂亮的外壳。顶级钟表的每一个零部件和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工匠精心打磨、细心雕琢,一些零部件甚至细如毛发[3]。中国的工匠同样需要秉持“求精”的制造传统,追求产品的经典性、高端性、原创性,使之成为民族的品牌符号。

“崇德”――职业境界。工匠精神是“通于道、达于德”的,“崇德”是它的应有内涵。因为工匠精神是需要德性保证的,有工匠精神的人都是有职业道德的人。职业道德,一是敬业之德。要对自己工作的领域或工艺心怀敬畏,对自己认定的价值目标有着生命关切和献身热忱,视职业为天职,这是“匠道”层面的根本内涵,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深深迷恋自己的职业,全情投入自己的手艺,不管这手艺是写代码还是扫大街。不为任何人,自己就是最大的理由,不苟且,不应付,不含糊,把自己正在做的事做好。二是热爱之情。爱是情感的投射和倾注。心灵有爱,生命才有路,才有目标和精神支撑。生命是从热爱开始变得有意义的,爱并投入才能成就事I,成全工匠精神。时寒冰撰文《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工匠精神》强调工匠精神“应该源于一个‘爱’字,它的核心应该是爱的传承。”爱是德性之本。三是信誉之根。真正的工匠都是视产品为生命、视信誉为根本的人。他们胸怀责任伦理,以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为价值取向,宁愿做出自我牺牲、赔本,也不愿做出可耻、毁誉和损害产品信誉和职业良心的事,为的就是保有品牌质量、信誉美德。

“执念”――坚持品格。有人问爱迪生发明秘诀,他说,别人老是想着做许多事,而我总是想着做一件事。这就是专一和执念。执念是指人的执着意念或执着信念。其外在表征即对事物的坚持不懈、坚忍不拔。比如在日本,制作东西的工匠、手工艺人等被称之为“职人”,而“匠”则比职人更进一步,是指技法与人品都很优秀的人。“匠”是一个充满褒奖意味的词汇。所以,在日本的职人文化中,“敬业恪职”是深深影响日本和职人的职业伦理观。他们有一个“自造词叫‘一筋’,类似于中国的‘一根筋’,即专注于一道、一艺,从一而终,绝无变心。”[4]这就是执念和坚持的品格。唯其如此,日本是全球拥有长寿企业最多的国家,有3000多家企业寿命超过了200年的历史,德国也有800多家类似企业。这些企业都是靠有着“专业、专注、极致”理念的工匠支撑的历史悠久而又声誉卓著的企业。

(二)职业精神的内涵

职业精神是与人的不同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在特定的职业实践中产生的某一职业特有的精神传统和应然的职业素质。职业精神是职业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有学者将其概括为“职业精神的内涵体现在职业活动中职业人的敬业、勤业、精业、创业、立业五个方面。”[5]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第四代传人何凯英的五为之训“工必为之纯,品必为之精,业必为之勤,行必为之恭,信必为之诚。”亦可以与之相互印证。笔者以为,从应然的角度看,抛撇职业精神个别的、特殊的成分,凝练其一般的、共性的要素,其内涵可包括:敬业精神、精业精神、创新精神、立业精神。

敬业精神。敬业是任何职业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品质,是职业精神的首要内涵。敬业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敬畏和热爱,是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敬”是一种宗教情怀、一种职业虔敬。有敬业精神的人,对职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他们是一群具有事业至上价值观的人。有自己的职业坚守和定数,哪怕这种职业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实益、荣耀,也依然守持初心,自强不息,永不懈怠。有敬业精神的人是具有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精神的人。如那些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他们如春蚕、蜡炬,燃烛吐丝,尽其所知、所能、所有奉献给学生,他们爱这一事业胜过爱这些事给自己带来的收益。他们是一群品格崇高,精神洁净而明亮的人,是大爱无言,大德无痕,大责无疆,大智无价的人。而一个不敬业的人,对职业毫无敬畏之心,甚至当成负担、差事来糊弄应付,他们是毫无职业精神的人。

精业精神。精业即追求职业、事业的做到最好程度的努力和收效。精业精神就是一种追求完美,使其达臻精湛、精致境界的从业境界。比如对产品精雕细琢,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在看不到的地方也做精致,这就是一种精业精神。精业精神是一种职业境界,“高大上”“精优佳”的境界。

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职业精神的题中之义。创新精神是指人勇于突破现状、惯习,而创生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品质。创新精神从宏观上看,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本质上看,创新是人的最高本性的弘扬,是人的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形式。所以国家层面的教育文件反复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的就是要使这一可贵精神内化为人的职业素养,使中华民族永远葆有创新活力和竞争实力,而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每一位职业人来说,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超越、突破,就会陷于平庸。创新精神是职业精神的灵魂和精髓。

立业精神。立业是建立功业、成就事业之意。它是职业精神的最高境界。所有的职业人都应该追求这种境界。有立业精神的人目标远大,品格坚毅。按照苏轼的话说:“古来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也。”这就是立业精神的应然内涵。阿里巴巴马云、华为总裁任正非都是立业精神的典型代表。马云的立业充满艰辛坎坷,他干过“倒爷”、推销,1995年东拼西凑了2万元开始了创业历程。2016年,马云以282亿美元排名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二,福布斯全球最有权力人物排行榜第22位。任正非也是如此,他1987年集资21000元在深圳创立公司,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50377项专利,2016年完成了全球布局,目前已超过苹果、三星,成为世界第一大手机品牌。倡导立业精神不是要大家都成为马云、任正非这样的人物,而是要有大目标、大志向、大奋斗,这样即使你的努力没有成功,你的努力过程和精神也同样会受人尊敬。

参 考 文 献

[1]李进.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论坛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4):37-40.

[2]姜汉荣.势之所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和内涵解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9-12.

[3]毛思远.瑞士的四张名片[N].北京铁道报,2017-03-11(8).

工匠精神作文范文6

【关键词】高职;工匠精神;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报告中指出,应当加强技能型、创新性、知识性劳动者大军的建设,弘扬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为广大民众构建出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与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在全社会引领下,工匠精神引起强烈共鸣。而我国经济目前已经从原本的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实施“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措施,工匠精神的传承创新具有重大意义[1]。高职院校也应当立足新时代,以学生就业作为导向,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之中。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对工作保持一种尊重、谦卑的态度,从而更加认真对待自身所从事的工作。工匠精神的传承意味着我国再次提升社会文明,其属于职业精神范围,是劳动者应有的职业能力、品质与道德,也是其应展现出来的职业价值[2]。在传承工匠精神时,应当加入时代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文化、能力、素质、知识这四方面:

1、文化。工匠精神中,文化元素十分复杂,可作为评判工匠精神的重要依据。文化元素分为四类,一是事业追求方面需要拥有脚踏实地的行为;二是在价值取向方面需要对自身岗位具有较强的荣誉感与认同感;三是认知习惯方面要有用于创新的精神;四是道德修养方面要有传承优良文化的态度。2、能力。工匠应当追求更加卓越的岗位能能力,能力属于技能系统,包含分析、操作、管理等方面。

3、素质。工匠不仅可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不同行业由于岗位特殊性,其对心理、身体等要求还存在相应限定。4、知识。工匠具备对岗位知识自觉更新的能力,肯下苦功夫钻研岗位知识,适应现有科技的发展,掌握岗位上新的发展方向,对于与岗位相关的知识也应当有所掌握。

二、高职教育教学融入工匠精神的改革措施

1、制定各专业培养目标

在明确高职教育是培养人才工匠精神目标后,应当制定相应专业培养目标及实施措施。工匠精神人才培养属于系统工程,其中包含教材与课程体系、专业体系、管理体系与教学体系等。所以,应当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中融入现代工匠精神,此为培养工匠人才的主要途径。而不同工种与行业的工匠精神要求也有所差异[3]。如农业领域,匠心为精耕细作、扎根于青山沃土之中;信息技术领域,匠心为缜密推敲、认真仔细;体育领域,匠心为超越自我、勤学苦练;制造行业,匠心为专心专注、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永远追求更高的品质;服务领域,匠心为专注用心,了解人情冷暖,拥有精湛服务技能。所以,在制定各专业工匠精神培养目标过程中,不仅需要以教育部的《首批347项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修订》文件为依据,还应当与不同行业内容相结合,在整体教学目标、内容、考核评价中贯彻落实工匠精神。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以实践为主,工匠精神也是实践精神的一种,优秀工匠通常是在众多实践中锻炼出来。所以,高职教育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将其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则应当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产教融合[4]。可将其分为三方面:宏观层面即文化、制度、技术、培养人才模式等方面融合;中观层面则是教育方法、目标、师资等方面共享合作;微观方面则是在专业实践理论教学、技术标准等方面对接。原创视点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上述三方面,学校在宏观层面上,可依据自身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及制度优势吸引有规模、有文化的企业参与到合作之中,构建互惠互利机制,实现校企利益共同体。而中观层面,学校则需要与一流企业建立特色产业学院,与高质量企业建立“培训、教育、生产、服务”的技能实训基地,打造一流双师队伍,落实双师制度,推动能工巧匠与教师身份的融合。微观层面,则需要培养各专业人才过程中,紧跟企业发展,动态进行教学标准与课程的优化调整,对接专业教学与产业发展,以便实现教育教学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3、实施多样化教学

3.1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教学中,传承了以往学徒教学中师傅带领土地的特点,其不仅需要对徒弟传授技艺技巧,还要教诲学生做事做人的道理,师傅以人格魅力及高潮技艺为徒弟树立榜样,以便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言行与思想。此种师带徒小班教学模式,可有效在教学中贯彻落实工匠精神。在近几年中,部分企业、学校、协会总结一定成功经验与案例,主要有以下几点:(1)现代学徒制主要是在原有校企合作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教育模式,选择企业技德兼备的师傅作为前提,通过一带一,或一带多(学生人数小于5)的模式;(2)学校可通过企业资源实现生产实训,不仅可将高职实训支出减少,还能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3)应当由企业、学校、师傅共同定制培养人才计划,从技能、岗位等全方面锻炼学生;(4)企业与学校也应当实施工学交替学习模式,在这三年学习中,以准员工角色让学生在企业工作学习,当毕业后课让其自主择业,而企业也可优先录取学生。在探索现代师带徒模式教学中,重点在于学生可学习企业工作技能。而为了让学生爱岗敬业、掌握高水平技能,成为真正“工匠”,学校与企业在合作方面也应当具有正规章程,保证考核内容与学习内容时效性。

3.2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是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以此为思想指导,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也可在课堂中融入工匠精神,为学生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以高职学生特点为依据,可使用体验式教学、直观性教学等方法,严格遵循“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原则,从而将自身教学质量提高。而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激发其学习兴趣,可在课堂中使用案例教学、理论实践一体教学、角色扮演、生产实训、任务教学、模拟训练等方式。

4、提高教师素质

高职院校若想有效融入工匠精神,培养更多工匠型人才,则需要引导教师不仅成为“教书匠”,更应当成为“大先生”。广大教师也应当以工匠精神武装自身,树立新时代的工匠理念,追求匠心独运,采取精细花工作模式与思维方式,自主学习,将自身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好“工匠”。教师还应当在教育事业中投入更多热情,让其成为自身的毕生追求,而不仅仅是一份工作,对于教材、学情、教法等摸透吃透,以立德树人的思想理念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另外,高职院校也应当加强教师培训,推行“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引进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教师,并鼓励学校现有教师参与各种交流会、讲座等,积极学习新时代的知识。同时,还应当建设符合高职自身特点的师风师德,引导教师以德立学、以德立身,以操守精神和人文精神感化学生,达到“四有”好教师的标准。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也应当从学生、教师、领导等多方面对其进行考核,禁止出现失范行为,学术不端、弄虚作假等教师更是一票否决,从而为高职教学融入“工匠精神”提供良好的师资力量。

5、创建校园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为了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之中,应当在“立德树人”基础上,遵循“以文化人”的理念,开展“百工进校园”、“寻找工匠精神”、“工匠中国讲堂”等活动,并在走廊建设时融入“大国工匠”的文化,在全校园范围中掀起“传承工匠精神”的浪潮,让其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深入到每一位学员脑海之中。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技能竞赛”为平台,组织学生参与部级与省级的各种专业竞赛之中,引导学生比赛精髓在于展现高水平技巧与弘扬工匠精神,保证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构建正确价值观,为成为技德兼备的工匠人才奠定良好基础。学校还可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等方式,贯穿于学生整体学习生涯中,提高参赛者专业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崇尚工匠精神,培养更多优秀工匠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