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匠精神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匠精神作文

工匠精神作文范文1

大力发扬“工匠精神

总理在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之后,“工匠精神”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以及党和国家重要政策文件中的一个高频词。“工匠精神”入选2016年十大流行语。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在提出“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时指出要“发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工匠精神”有助于造就“大国工匠”。

重视工匠的地位和待遇。“工匠精神”的基础在工匠,“大国工匠”的前提也是工匠。离开了工匠,“工匠精神”和“大国工匠”就成了无本之末、无源之水。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只有心里装着工匠、眼里关照工匠、口中鼓励工匠,尤其在生活工作中重视工匠的地位和待遇,工匠才会心无旁骛地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服务企业、担当责任、钻研业务、提升自己,在企业形成学先进、做先进的良好氛围,为造就“大国工匠”创造条件。

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现在很多人在谈“工匠精神”,说出了“工匠精神”各种各样的含义,真所谓见仁见智。实际上,“工匠精神”就在“精神”二字。俗话讲,人有三宝精、气、神。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在精、气、神上。中国不缺工匠,缺的是有“工匠精神”的工匠。造就“大国工匠”应该从发扬“工匠精神”入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既是做事的态度,更是做人的高度。人能做多大,事就能做多大。造就“大国工匠”重在“大”的精神:大责任、大追求、大境界。“工匠精神”就是做“大人”、成“大事”的精神。

践行“工匠精神”的途径。发扬“工匠精神”不能仅停留在学习上,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践行。发扬“工匠精神”就是为了造就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践行“工匠精神”,造就“大国工匠”的关键在于自己的行动。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尼采说,成为你自己。不管是认识你自己,还是成为你自己,最终都是为了成就你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而成就自己、践行“工匠精神”的理想途径是职工文化。

有效加强职工文化建设

职工文化一词与上个世纪自西方传入我国的企业文化一词,是相对应的一种文化形态。劳动关系是职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是职工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如果把企业文化比作汽车的方向盘,那么职工文化就可以比作汽车的发动机。企业文化为企业指明发展方向,职工文化为企业提供发展动力。发展方向与发展动力同等重要。在我国当前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重视职工文化的战略地位,理解职工文化的科学内涵,掌握职工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对于造就“大国工匠”,提高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着重大的战略价值和时代意义。

重视职工文化的战略地位。重视职工文化,就是重视职工。如果说企业文化是“要我做”的文化,那么职工文化则是“我要做”的文化。企业文化通过企业使命、企业愿景和企业价值观为企业指明发展方向,职工文化则通过职工责任、职工理想和职工信念为企业提供发展动力。一流的企业文化可以造就一流的企业,一流的职工文化同样可以成就一流的企业。因为,有一流的职工及其职工文化,才会有一流的企业。

理解职工文化的科学内涵。职工文化是以劳模等先进职工群体的先进思想文化为核心形成的职工价值理念、职工行为规范和职工精神风貌。职工价值理念是职工文化的中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职工文化的灵魂。劳动精神号召职工群众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工匠精神鼓励职工群众做最好的自己。劳模精神引导职工群众不仅做最好的自己,还要影响更多的职工做最好的自己。

职工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职工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主要分为四步:寻人、提魂、塑行、展风貌。寻人,就是在职工群众中寻找大家认可的先进职工。先进不仅指做事先进,业务出类拔萃;更指做人先进,点亮自己更照亮他人。提魂,就是在梳理先进职工的先进事迹过程中提取先进思想文化,供广大职工群众学习。塑行,就是将提取出的先进思想文化教化、感化和同化更多的职工群众,规范广大职工群众的日常行为。展风貌,就是全面展现职工群众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全面提升职工群众的整体素质

在我国,有的产品生产不出来,譬如总理曾经说过的圆珠笔的圆珠;有的产品我们能够生产出来,但是缺乏竞争力,譬如很多中国人漂洋过海跑到日本抢购电饭煲、马桶盖等等。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国职工群众的整体素质有待全面提升。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要发扬“工匠精神”,是因为全面提升职工群众的整体素质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造就“大国工匠”应该以全面提升职工群众整体素质为基础。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全面提升职工群众整体素质的意义、内容及其具体途径。

全面提升职工群众整体素质的意义。我党在每个历史时期取得的每一项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群众路线。在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经济社会转型的新的历史时期,坚持我党的群众路线就应该全面提升职工群众的整体素质,为造就“大工匠”,振兴实体经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全面提升职工群众的整体素质的内容。2016年“两会”期间,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指出,很多中国人到日本抢购电饭煲,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电饭煲只能把米煮“熟”,而日本的电饭煲则能把米煮“好”,而 “熟”是“硬”实力,“好”是“软”实力。企业及其产品的“硬”实力来源于职工的“硬”素质,“软”实力来源于职工的“软”素质。职工的“硬”素质主要是指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软”素质主要是指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俗话讲,产品就是人品。人有多好,产品就能做多好。全面提升职工群众的整体素质不仅要重视“硬”素质的提升,更要重视“软”素质的提升。在当前21世纪消费个性化、职工主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尤其“硬”素质愈来愈趋同的形势下,作为职工的核心竞争力,“软”素质将成为造就“大国工匠”,提升企业及其产品“硬”实力的关键。

工匠精神作文范文2

关键词:工匠精神;教育

一、工匠精神的涵义

提到“工匠”二字,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铁匠、木匠、鞋匠、陶匠等古老的职业,他们大多拥有一门安身立命手艺,且一辈子从事这项职业。而将毕生岁月奉献给一门手艺、一项事业、一种信仰,这个世界上又有几人能做到,如果做到,需要一种什么精神支撑呢?这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其核心内涵在于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去完美和极致。“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特别的敬业精神在今天重申,有着其特殊的意义,实则是时代的呼唤、民之所需。

二、加强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一)时展的迫切需求

缘何说工匠精神是当今时代和人民的迫切呼唤呢?实事求是的讲,是因为我们面临着“中国制造”低质低价的尴尬,我们遇到了牢固基业无法长青的窘境。相比之下,“德日制造”却都在传承者一种精神――工匠精神。如何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需要社会、企业以及个人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需要大国工匠们一颗颗热忱的、独特的“匠心”。

(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新动力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还未能获得应有的地位,这与技术技能人才得不到社会的重视有极大关系,除了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外,工匠精神所带来的工作成就感、优势感,也是重要因素。换句话说,如果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拥有精湛的职业技艺,能够做到把工匠精神渗透到自己的工作中去,那么职业教育的育人成果自然会被广泛认可。

(三)树立正确工作观的有效途径

今年,国家人社部将工匠精神教育纳入技工院校学生必修课,以适应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现实需要,为培养新时期高素质技能人才服务。通过工匠精神教育,培养学生正确认知、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使之具有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通过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引导他们热爱岗位、坚定执着、精益求精,有了这样的职业品质,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他们势必会深入钻研、勤于思考、积极创新。

三、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主要内容

时代需要工匠精神,传承工匠之道是职业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目标,把梦想当做信仰,树立“要做就做最好”的职业志向,保持学习的激情;第二,要培养学生执着专注的品质,对自己选择的事业有着专心致志的投入,对每一项技艺用心学习,心存敬畏,享受学习的过程;第三,要倡导学生淡泊宁静,建立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不受世俗干扰,不为名利所惑,体会学习的乐趣。

四、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教育路径

(一)强化工匠精神教育的顶层设计

技工院校的办学活动始终是围绕培养技能人才这一核心任务开展的。因此,要加强学生工匠精神教育,就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一顶层设计。要从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课程体系、师资力量、课堂组织等方方面面突出工匠精神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密切关系,要在教学内容、培养过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引入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自上而下形成传承工匠精神的统一目标,自下而上形成践行工匠精神的自觉行为。

(二)丰富工匠精神培养的教育载体

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它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就需要让工匠精神教育回归日常。要充分利于课堂主阵地,将工匠精神教育课作为新生入学的必修课,那个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师作为课程目、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利用好开学典礼、新生军训、主题班会、志愿者服务、就业指导课、创业大讲堂、节日庆典等各类校内外活动,开展工匠精神教育,构建多样化、多种类、强实践的教育体系。

(三)完善技工院校的环境构建

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到工匠精神潜移默化的熏陶,势必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教育的开展。物质文化层面的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载体,要重视校园整体环境和设计布局,在校园基础设施、生活设施、教学设施、绿化工程、宣传橱窗等处建立工匠精神文化的形象宣传展示,营造符合工匠精神内涵的校园环境。精神文化层面的环境建设,表现为学院多年积累,沉淀所形成的思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将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等方面有机结合,完善校园文化体系、突出技工院校的文化特色、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努力营造卓有成效的校园“工匠文化”。

工匠精神作文范文3

关键词: 新媒体 高职教育 实习实训 工匠精神

一、引言

工匠精神是一种具有传统色彩的精神系统,自2016年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蕴。工匠精神所代表的敬业态度及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渐渐成为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一种职业素质及价值取向。

工匠精神是一个完备的精神系统,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通过某一门课、某一个培训即可获得的,而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淀,需要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的培养。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快餐化生产、消费泛滥成灾,接受技能训练的技术工人在社会普遍急功近利的心态下,难以形成匠心驱动,缺失钻研琢磨的耐心。作为担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使命的高职院校,在实习实训这一进入工作岗位前的最后教育阶段,深入探讨工匠精神的培育问题,既有助于彰显高职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又有助于推进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

二、在实习实训环节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育学生对职业的认可和专注。

实践出真知。以职业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理论教学阶段论工匠精神的培育,多是感性认知,只有在实习实训环节动手真做,才能掌握真本事真技能。

大量实践证明,在实习实训环节,认真刻苦练习的高职学生对职业的认可度要远高于其他实习实训的同学。认可是实践者对职业价值的内在肯定,进而升华为热爱,是孕育工匠精神的动力之源。这种认可是一切职业素质、匠心产生和巩固的基石。缺失了对实习实训的参与和认可,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就失去了最初生发的根基。

在实习实训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促使学生专心致志。迈入社会职场前的实习实训阶段,是促使高职学生专心致志的最后阶段,也是面向岗位最直接的阶段。实习实训教学在将技术技能传授给广大学生的同时,应将对待技术和工作的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传递给学生,影响学生的职业素养[1]。对工作的认可和专注都是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体现,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做中认可,在实践时专心致志,这样的学生在被录用后更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重用,其积累起来的口碑也是对院校最好的宣传。

(二)有利于帮助职校学生对接企业和岗位。

职业素养重要的体现之一是工匠精神。初入职场的职院学生对企业、岗位都非常陌生,需要花费不少时间适应每一个环节工作、每一道工序流程。实习实训教学为他们提供了仿真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在精益求精之前,事先做到驾轻就熟。

在实训实训环节,掌握了基础的操作步骤和对企业、行业的认知后,职校生在进入企业后方能尽快实现品质追求。没有一项技艺是一朝一夕之功,熟能生巧。新媒体环境中,社会心态普遍浮躁,企业的质量文化、成本文化、管理文化等都不尽相同,对产品和服务的追求有很大差异。直接进入社会的职校生很容易被一些企业的短视行为影响,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非精雕细琢让产品提质升级。企业的价值观不明确甚至偏差,最终导致进入职场的年轻人缺乏自觉的引导文化。在实习实训教学环节的价值认知培养,有利于高职学生强化对岗位、对职业的认知,使得他们明确工作方法和意义,从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有利于高学生的个人成长和企业的发展。

理论最终需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高职学生除了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外,还须具有严谨、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源中获得成功。任何一个企业对新入职员工的基本要求是严谨负责、吃苦耐劳,具有某项技能,亦即看中每一位员工的匠人品质。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整个实习实训教学中,在高职学生心中埋下“匠心”的种子,为日后长成参天大树,提高竞争力增加砝码。

经过实习实训工匠精神培养的高职学生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除了在技术上取胜外,更要通过锻造工匠精神,在品质上取胜。把好入职关,尽可能地选择实习实训阶段业已具备工匠精神的新员工,将有利于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秉持对工作的初心、敬畏的职场新人,不仅使得企业技艺精髓得以传承和发扬,而且使得企业重新审视生存和发展的理念,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实现提供保障,进而形成企业的卓越品质和独特精神文化。

三、在实习实训教学中培育工匠精神的可行性

(一)高职院校为深耕工匠精神提供土壤。

工匠精神,旨在培育,重在实践。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层次职业准备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2]。德国、日本是世界制造强国,也是知名的职业教育强国,他们很早就体会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在课程中将工匠精神纳入职业教育领域。

虽然我国已发出“我们需要工匠精神”的呼声,但是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尤其高职教育领域,对工匠精神的研究刚刚起步。高职院校是培养工匠人才的摇篮,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是产品提质升级的中坚力量,为深耕工匠精神提供广阔的土地。

(二)工匠精神与高职实习实训教学的人才培养素质目标契合。

高职教学的就业导向性特征突出,在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工学结合,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融入教学中。在教学内容上,主要面向企业、面向岗位,着重体现对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实践性特征有着更充分的体现,以岗位为参照,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互动参与。在教学组织中,可以校内与校外结合,课堂与企业结合,形式灵活多样[3]。

高职实习实训教育过程中,将学生技能的培养和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是未来高职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工匠精神不仅是一味地传承,在创新创造方面也比较重视。在现代化的高职教学过程中,创新实习实训教学模式,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塑造,与我们所倡导的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四、高职实习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

(一)围绕培养目标,改革实习实训教学体制。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院校正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匠精神”的培养。高级技师作为我国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人才,理所当然成为高职院校培养的重点,高级技工无不具有“工匠精神”,因此,高职教育必然要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实训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进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是实习实训教学中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调整教学目标的同时,着力改革实习实训教学体制,让“工匠精神”教育成为一项常规教学内容,为学生参加工作后成为高级技师打下坚实的基础。由学校骨干教师及企业技术能手等组成相关专业教学团队,结合不同专业培养要求,利用新媒体的实时交互与一对一推送特性,对学生开展个性化订制、项目化真实案例的教学,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获得国家或省技能大赛大奖的未来工匠人才。

(二)狠抓队伍建设,加强实训教师工匠精神培养。

古语云“学高为师”,在时代呼吁工匠精神的新形势下,“技高为师”成了社会赋予教师,尤其是高职教师的新要求。“大匠示人以规矩”,想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首先要具备这种精神,既是“匠人”,又有“匠心”,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一丝不苟,既是教学领域的“老工匠”,又是技能传授的“老工匠”。

就现有的教师成长与发展渠道来说,我国并没有专门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育、培训机构,大多数是在校企合作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下,引进企业的资源和技术人才,然后结合学校的师资队伍成立教学团队。然而,这种方式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仍然属于单向的浅层合作,教师不能深入学习技术,企业技术能手在教学效果上也不尽理想。未来,要不断扩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加深校企合作的层次,让高职院校教师进入企业接受培训,企业技术人员接受教师培训,双方不断补强自己的短板;在新媒体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核心能力,找到真正激发学生兴趣的知识点,培养工匠精神,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教育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充分挖掘和利用实训课程中的“工匠精神”资源。

高职实习实训课程,面向工作岗位,培养技术技能,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实训课程中的“工匠精神”资源,把工匠的精湛技艺能力与学生的实训联系起来。

用工匠的工作精神设计实训教学的全过程,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进行教学评价,以获得最佳成果为目标培养学生用专业修身、用敬业做人的工匠精神。加强实训锻炼,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总结中胜任自己的工作。学生可以走进实习实训基地或到企业现场,利用场景模拟,和一线技术工人直接接触,身临其境;也可以通^技术手段,开发课程实训APP,让学生独立或组织一个小组参与到相关行业的实操中,亲身实践,让学生能真实感受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培养高度凝神、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理念,树立职场人员必备的素质和水准,将匠人追求的卓越作为从业的理想与信念。

(四)营造文化氛围,熏陶学生工匠精神。

在职业教育强调“文化润校”的大背景下,让“工匠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结合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在校园内树立“匠人”,传播“匠心”;在实训室张贴相关行业著名的高级技师的工作照和事迹介绍;聘请行业企业的技能专家、高级技工等到校作讲座或报告,用他们的亲身体会、真实故事诠释工匠精神,教育感染学生。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新媒体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媒体以“泛在”优势,通过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吸收高职学生关注工匠知识,自觉培育工匠精神;高端技能人才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向高职学生展示职业技能水平,开展精神层面的互动沟通[4]。

五、结语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的体系。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实习实训这一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以实现工匠精神的培养,成为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够高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吉贵.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6,12(23).

[2]孙晓玲.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职业精神内涵论[J].职教论坛,2012,6(6).

[3]贾敏.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中国培训,2016,11(22).

工匠精神作文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匠精神;改革探索

引言

目前,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为国家输送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中流砥柱。在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背景下,工匠精神作为当代社会高度关注的职业精神,不仅是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价值观的导向,而且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备要件。

一、加强工匠精神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备要件。当前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知误区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不被重视,然而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实力比拼如此激烈的形势下,我国想要在世界高端制造业里占据一定地位,需要很多德才兼备的优秀工匠[1]。这些优秀人才将会是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量,增强中国制造品牌竞争力的强劲后盾,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厚实基础。

(二)促进高职学生的成长进步。高职学生作为当今时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工匠精神是其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理解、接纳并在日后实际应用于现实工作的精神文化。工匠精神包含的专心致志、坚持不舍、一丝不苟、精雕细琢的实质精神,可以促进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及专业技术等显著提高,摒弃名利,专注目标,厚积薄发,真正成长进步。

二、工匠精神建设面对的难题

一是劳动者不被重视,我国现代社会仍有不少人认为“工匠”低人一等,这些认知误区导致许多家庭不愿意将自己的子女送入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严重影响了工匠精神的更好传承。二是社会风气急于求成、贪名图利盛行。当今社会许多人都报有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做研究,做技术。因此,在学校里就应该宣传工匠文化,营造一方净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转变学生贪名图利的心态,扭转急于求成的观念。

三、加强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创建工匠精神价值观。学校教育制度方面要内吸收利用本国传统工匠文化资源,外引进借鉴外国先进理念,加强工匠文化的影响力,改变以往不良观念,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2]。例如在2016年度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的徐立平先生,作为中国航天科技的高级技师,他的职业是雕刻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也可称作为火药微整形。这岗位不仅有火药中毒的后遗症,更可怕的是丝毫之差就有可能有生命危险。然而大国之匠徐立平在这个别人避之不及的岗位上矜矜业业地干了将近30年。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值得高职学生敬畏与学习。学生方面从内心对专业和未来的职业敬重,本着干一行爱一行,要做便做到最好的心态,摒弃名利,专注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搭建平台,为推进工匠文化创造良好条件。高等职业院校可以通过一定载体和平台推进工匠精神的宣传。通过学校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或者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宣传“工匠文化”的相关资料和有关于工匠精神的优秀事迹;例如被称作“当代鲁班”的王震华先生利用一把小雕刻刀,每天工作10小时,历时5年,用檀木复刻了天坛祈年殿微缩模型,逼真程度令人咂舌。这“匠人之心”必将被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利用学校科技馆、职业体验馆等通过多媒体播放等形式,增进学生对将来从事的职业的了解。学校联系企业单位增加创造实习机会,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提前实训,由此早日接受工匠精神的洗礼和熏陶。加强职业技能比赛体系的完善,通过在校内举办的各种内容多样的校园技能比赛来吸引师生参与,不仅可以给师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技能的平台,又可以通过比赛奖品和荣誉表彰来激励师生精益求精,对自己高标准高要求。借此体现技能的价值,宣传了工匠文化。

(三)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开设与工匠精神相关的课程,通过古往今来有关于工匠精神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正确认知与体会,培养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的强烈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其实工匠精神往往也体现在平凡普通的工作岗位,比如一位记者,恪守本职工作,真实负责地进行每次报道;又比如一位工人,专心认真地操作机器,乐于提高自己技能,这就是工匠精神。要让学生有这种观念就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成功。

(四)改革用人制度。将技聘请到院校教导学生。首先,高职院校应提供相关培训机会并鼓励本院校专业老师进行教学与技能的专业提升培训,其次应引进技能卓越的优秀工匠进行教学。从而使这些能工巧匠以身作则,宣扬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作文范文5

关键词 工匠精神;职业精神;泛化;比较;澄明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5-0052-04

一、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的混淆

当下,“工匠精神”成为最热的一个高频词。什么领域都讲“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被不当泛化,成为到处适用、随处可贴的标签。工匠精神的泛化,实质上是一种神化。好像工匠精神一下子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精神,祭出它,就能有点石成金之妙,就能收神奇管用之效。哲学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受到质、量、度的制约,都有自己的适用域和外延区间,超出这个适用范围就不靠谱了。

工匠精神泛化,实际上是一种戕害。当被人们推崇泛化到各个领域的工匠精神的不适用性一旦被人们广泛认识、甚或遭致批判,工匠精神就会失去光环和神晕,而这其实并非工匠精神本身的错,而是人们不当移植、过度炒作造成的。这样欲益反损的结果,恐怕是那些推波助澜的人始料不及的。这种试图让局部的工匠精神去替代整体的职业精神的做法,如同小鞋想要装下大脚,除了削足适履,别无良策,其对精神本身的戕害可见一斑。

工匠精神泛化,实际上是一种无思。从概念本身的辨析看,“工”不等于“匠”,但“匠”属于“工”。就是说,工可以包含匠,但匠不能涵盖工。比如制造业的工,可以是匠,但其他行业的工未必就可以称其为匠,显然,即便是同为“工”的领域,工匠精神也不具有全覆盖性。更何况还要泛化到全职业上,是多么的荒谬。

二、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比较

面对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混淆,我们有必要做一些比较分析,以厘清其关系和边界。

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的混同和纠结,一是因为工匠精神内涵的概括见仁见智,被不同程度地泛化。本来工匠精神应该是指工匠们所特有的和必须的精神,现在却把许多原本不属于工匠精神的而是属于职业精神的一些内容都包罗进去,从而为工匠精神的泛化开了绿灯。二是因为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实在是有太多的交集,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例如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都需要“尚德”,需要敬业;都要求有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都讲究做事要追求一流和卓越的职业使命感等,所以人们才会彼此混同,而又迷误不觉。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有一定的交集共性,但其差异也很鲜明,而且远远大于其共性。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予以揭示澄明。

从逻辑关系看,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一组彼此包含的相容的种属关系概念。职业精神是外延大的概念,叫属概念,也叫上位概念,工匠精神是外延小的概念,也叫种概念或下位概念。它们的关系是相互包含关系,即属概念的外延完全包含种概念,用公式表示,所有的a都是b,但有的b不是a。就是f,职业精神包含工匠精神,因为工匠也是一种职业,而工匠精神不等于职业精神,因为职业外延更广,非工匠精神所能包容。

从哲学角度看,职业精神是一种共性的、普遍性的精神,这与职业的广泛性密切相关,它是人们立世生存、谋得生活资料所从事的工作。所谓三百六十行,其实完全不足以全面概括职业的丰富性。职业精神就是所有在职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各种精神品质的总和。工匠精神是从属于职业精神的个性化存在,是“工匠”这一行当公认的职业准则和所应遵循的精神规范。相对于职业精神,它是特殊的、具体的一种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表现,职业精神寓于工匠精神或其他别的精神之中,如果工匠精神试图泛化和取代职业精神,职业精神的外延就会被大大窄化。

从适用对象看,逻辑学的外延论和哲学的区间论都规定了事物的适用范围和领域,进而也就确定了不同事物适用的对象。我们认为,制造业倡导工匠精神是靠谱的。工匠精神是“造物”的、出产品的。它的对象是物,是用来加工的对象。《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主编赵伟教授认为:“提倡工匠精神,并不是要以此取代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涵括各行各业,工匠精神是特指物质资料或实体产品生产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精神。现在因为工匠精神被泛化,它应有的边界被模糊了”。我很赞成这样的观点。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不看对象的特点和适用的范围,肆意泛化工匠精神,僭越概念的边界。我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凡是与人打交道的行当、领域,恐怕都不能讲工匠精神。因为人与物不同,物是死的,人是活的。物是可以任意加工改造的对象,人却是必须根据活性的要求、心灵的尺度,予以尊重和服务的对象。比如服务业,你要不以人为本、见物不见人,能服务得好吗?再说教育,教育是育人的事业,它可以有职业精神,但不是工匠精神。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样的职业内涵重在对人的精神塑造、知识浸润和心灵开发,适用于物性加工改造那一套的工匠精神,显然不适合教育。再从方式上看,教育的方式是互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沟通和塑造,是星与星在同一高空的交辉,根与根在同一深土中的挽手。一如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所指出的那样“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样的人才培养过程与工匠们的产品加工过程何啻霄壤。更何况,长期以来教育领域一贯把“教书匠”视为教学僵化、不求进取的代名词。教书育人倘若成“匠”,对学生而言,的确不是什么福音。

三、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的澄明

辨析完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的异同,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只有揭示出其本质内涵,才能避免混淆与歧误。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已有很多概括。余祖光研究员将工匠精神概括为:第一是精工细作、追求卓越。第二是态度严谨、极度认真。第三是大胆创新、敢于冒险。第四是敬业、专注和耐心。工匠精神是一种在设计上追求独具匠心,质量上追求精益求精,技艺上追求尽善尽美,品质上蕴含着敬业、严谨、踏实、专注、创新、拼搏等态度[1]。也有学者强调:匠心――工匠精神之基,匠术――工匠精神之本,匠德――工匠精神之魂[2]。我们对工匠精神的内涵作以下四点概括。

“尚巧”――创新精神。尚巧是工匠精神的应有之义,尚巧体现的是工匠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工匠们的产品或成果如果没有巧慧的成分融入其中,那是无足称道的。尤其是在当下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工业发展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总理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说:“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优质制造绝不是机械重复劳动所能达成的,尚巧聚智、技术创新,乃至超越臻善,才是工匠精神内涵“尚巧”的真谛。

“求精”――工作态度。工匠精神就是工匠严谨敬业、专注耐心、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职业态度。人口约800万的瑞士,却是制造工艺领先全球的制造业强国。瑞士军刀的生产过程很好地诠释了工匠精神。只有巴掌大的瑞士军刀集纳了几十种极其实用的工具,从设计草图到生产完成都需要经过层层严格检测。一把普通瑞士军刀的制作工序就超过200道,质量上乘的则多达400道。军刀的制作过程几近苛刻。作为刀片材料的钢块,要经过电子仪器的仔细检查,以确保精准压制出刀片,然后是长时间淘洗、打磨工序,最后是组装,使用极小但非常精致的铆钉与弹簧将几十种工具准确固定,让他们各司其职,互不干扰,真正实现零误差。瑞士是“钟表之国”,是全球最大的钟表出口国。一只高质量的腕表不仅需要强劲的机芯,同时也需要漂亮的外壳。顶级钟表的每一个零部件和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工匠精心打磨、细心雕琢,一些零部件甚至细如毛发[3]。中国的工匠同样需要秉持“求精”的制造传统,追求产品的经典性、高端性、原创性,使之成为民族的品牌符号。

“崇德”――职业境界。工匠精神是“通于道、达于德”的,“崇德”是它的应有内涵。因为工匠精神是需要德性保证的,有工匠精神的人都是有职业道德的人。职业道德,一是敬业之德。要对自己工作的领域或工艺心怀敬畏,对自己认定的价值目标有着生命关切和献身热忱,视职业为天职,这是“匠道”层面的根本内涵,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深深迷恋自己的职业,全情投入自己的手艺,不管这手艺是写代码还是扫大街。不为任何人,自己就是最大的理由,不苟且,不应付,不含糊,把自己正在做的事做好。二是热爱之情。爱是情感的投射和倾注。心灵有爱,生命才有路,才有目标和精神支撑。生命是从热爱开始变得有意义的,爱并投入才能成就事I,成全工匠精神。时寒冰撰文《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工匠精神》强调工匠精神“应该源于一个‘爱’字,它的核心应该是爱的传承。”爱是德性之本。三是信誉之根。真正的工匠都是视产品为生命、视信誉为根本的人。他们胸怀责任伦理,以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为价值取向,宁愿做出自我牺牲、赔本,也不愿做出可耻、毁誉和损害产品信誉和职业良心的事,为的就是保有品牌质量、信誉美德。

“执念”――坚持品格。有人问爱迪生发明秘诀,他说,别人老是想着做许多事,而我总是想着做一件事。这就是专一和执念。执念是指人的执着意念或执着信念。其外在表征即对事物的坚持不懈、坚忍不拔。比如在日本,制作东西的工匠、手工艺人等被称之为“职人”,而“匠”则比职人更进一步,是指技法与人品都很优秀的人。“匠”是一个充满褒奖意味的词汇。所以,在日本的职人文化中,“敬业恪职”是深深影响日本和职人的职业伦理观。他们有一个“自造词叫‘一筋’,类似于中国的‘一根筋’,即专注于一道、一艺,从一而终,绝无变心。”[4]这就是执念和坚持的品格。唯其如此,日本是全球拥有长寿企业最多的国家,有3000多家企业寿命超过了200年的历史,德国也有800多家类似企业。这些企业都是靠有着“专业、专注、极致”理念的工匠支撑的历史悠久而又声誉卓著的企业。

(二)职业精神的内涵

职业精神是与人的不同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在特定的职业实践中产生的某一职业特有的精神传统和应然的职业素质。职业精神是职业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有学者将其概括为“职业精神的内涵体现在职业活动中职业人的敬业、勤业、精业、创业、立业五个方面。”[5]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第四代传人何凯英的五为之训“工必为之纯,品必为之精,业必为之勤,行必为之恭,信必为之诚。”亦可以与之相互印证。笔者以为,从应然的角度看,抛撇职业精神个别的、特殊的成分,凝练其一般的、共性的要素,其内涵可包括:敬业精神、精业精神、创新精神、立业精神。

敬业精神。敬业是任何职业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品质,是职业精神的首要内涵。敬业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敬畏和热爱,是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敬”是一种宗教情怀、一种职业虔敬。有敬业精神的人,对职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他们是一群具有事业至上价值观的人。有自己的职业坚守和定数,哪怕这种职业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实益、荣耀,也依然守持初心,自强不息,永不懈怠。有敬业精神的人是具有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精神的人。如那些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他们如春蚕、蜡炬,燃烛吐丝,尽其所知、所能、所有奉献给学生,他们爱这一事业胜过爱这些事给自己带来的收益。他们是一群品格崇高,精神洁净而明亮的人,是大爱无言,大德无痕,大责无疆,大智无价的人。而一个不敬业的人,对职业毫无敬畏之心,甚至当成负担、差事来糊弄应付,他们是毫无职业精神的人。

精业精神。精业即追求职业、事业的做到最好程度的努力和收效。精业精神就是一种追求完美,使其达臻精湛、精致境界的从业境界。比如对产品精雕细琢,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在看不到的地方也做精致,这就是一种精业精神。精业精神是一种职业境界,“高大上”“精优佳”的境界。

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职业精神的题中之义。创新精神是指人勇于突破现状、惯习,而创生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品质。创新精神从宏观上看,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本质上看,创新是人的最高本性的弘扬,是人的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形式。所以国家层面的教育文件反复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的就是要使这一可贵精神内化为人的职业素养,使中华民族永远葆有创新活力和竞争实力,而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每一位职业人来说,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超越、突破,就会陷于平庸。创新精神是职业精神的灵魂和精髓。

立业精神。立业是建立功业、成就事业之意。它是职业精神的最高境界。所有的职业人都应该追求这种境界。有立业精神的人目标远大,品格坚毅。按照苏轼的话说:“古来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也。”这就是立业精神的应然内涵。阿里巴巴马云、华为总裁任正非都是立业精神的典型代表。马云的立业充满艰辛坎坷,他干过“倒爷”、推销,1995年东拼西凑了2万元开始了创业历程。2016年,马云以282亿美元排名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二,福布斯全球最有权力人物排行榜第22位。任正非也是如此,他1987年集资21000元在深圳创立公司,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50377项专利,2016年完成了全球布局,目前已超过苹果、三星,成为世界第一大手机品牌。倡导立业精神不是要大家都成为马云、任正非这样的人物,而是要有大目标、大志向、大奋斗,这样即使你的努力没有成功,你的努力过程和精神也同样会受人尊敬。

参 考 文 献

[1]李进.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论坛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4):37-40.

[2]姜汉荣.势之所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和内涵解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9-12.

[3]毛思远.瑞士的四张名片[N].北京铁道报,2017-03-11(8).

工匠精神作文范文6

【关键词】高职;工匠精神;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应当加强技能型、创新性、知识性劳动者大军的建设,弘扬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为广大民众构建出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与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在全社会引领下,工匠精神引起强烈共鸣。而我国经济目前已经从原本的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实施“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措施,工匠精神的传承创新具有重大意义[1]。高职院校也应当立足新时代,以学生就业作为导向,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之中。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对工作保持一种尊重、谦卑的态度,从而更加认真对待自身所从事的工作。工匠精神的传承意味着我国再次提升社会文明,其属于职业精神范围,是劳动者应有的职业能力、品质与道德,也是其应展现出来的职业价值[2]。在传承工匠精神时,应当加入时代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文化、能力、素质、知识这四方面:

1、文化。工匠精神中,文化元素十分复杂,可作为评判工匠精神的重要依据。文化元素分为四类,一是事业追求方面需要拥有脚踏实地的行为;二是在价值取向方面需要对自身岗位具有较强的荣誉感与认同感;三是认知习惯方面要有用于创新的精神;四是道德修养方面要有传承优良文化的态度。2、能力。工匠应当追求更加卓越的岗位能能力,能力属于技能系统,包含分析、操作、管理等方面。

3、素质。工匠不仅可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不同行业由于岗位特殊性,其对心理、身体等要求还存在相应限定。4、知识。工匠具备对岗位知识自觉更新的能力,肯下苦功夫钻研岗位知识,适应现有科技的发展,掌握岗位上新的发展方向,对于与岗位相关的知识也应当有所掌握。

二、高职教育教学融入工匠精神的改革措施

1、制定各专业培养目标

在明确高职教育是培养人才工匠精神目标后,应当制定相应专业培养目标及实施措施。工匠精神人才培养属于系统工程,其中包含教材与课程体系、专业体系、管理体系与教学体系等。所以,应当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中融入现代工匠精神,此为培养工匠人才的主要途径。而不同工种与行业的工匠精神要求也有所差异[3]。如农业领域,匠心为精耕细作、扎根于青山沃土之中;信息技术领域,匠心为缜密推敲、认真仔细;体育领域,匠心为超越自我、勤学苦练;制造行业,匠心为专心专注、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永远追求更高的品质;服务领域,匠心为专注用心,了解人情冷暖,拥有精湛服务技能。所以,在制定各专业工匠精神培养目标过程中,不仅需要以教育部发布的《首批347项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修订》文件为依据,还应当与不同行业内容相结合,在整体教学目标、内容、考核评价中贯彻落实工匠精神。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以实践为主,工匠精神也是实践精神的一种,优秀工匠通常是在众多实践中锻炼出来。所以,高职教育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将其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则应当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产教融合[4]。可将其分为三方面:宏观层面即文化、制度、技术、培养人才模式等方面融合;中观层面则是教育方法、目标、师资等方面共享合作;微观方面则是在专业实践理论教学、技术标准等方面对接。原创视点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上述三方面,学校在宏观层面上,可依据自身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及制度优势吸引有规模、有文化的企业参与到合作之中,构建互惠互利机制,实现校企利益共同体。而中观层面,学校则需要与一流企业建立特色产业学院,与高质量企业建立“培训、教育、生产、服务”的技能实训基地,打造一流双师队伍,落实双师制度,推动能工巧匠与教师身份的融合。微观层面,则需要培养各专业人才过程中,紧跟企业发展,动态进行教学标准与课程的优化调整,对接专业教学与产业发展,以便实现教育教学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3、实施多样化教学

3.1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教学中,传承了以往学徒教学中师傅带领土地的特点,其不仅需要对徒弟传授技艺技巧,还要教诲学生做事做人的道理,师傅以人格魅力及高潮技艺为徒弟树立榜样,以便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言行与思想。此种师带徒小班教学模式,可有效在教学中贯彻落实工匠精神。在近几年中,部分企业、学校、协会总结一定成功经验与案例,主要有以下几点:(1)现代学徒制主要是在原有校企合作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教育模式,选择企业技德兼备的师傅作为前提,通过一带一,或一带多(学生人数小于5)的模式;(2)学校可通过企业资源实现生产实训,不仅可将高职实训支出减少,还能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3)应当由企业、学校、师傅共同定制培养人才计划,从技能、岗位等全方面锻炼学生;(4)企业与学校也应当实施工学交替学习模式,在这三年学习中,以准员工角色让学生在企业工作学习,当毕业后课让其自主择业,而企业也可优先录取学生。在探索现代师带徒模式教学中,重点在于学生可学习企业工作技能。而为了让学生爱岗敬业、掌握高水平技能,成为真正“工匠”,学校与企业在合作方面也应当具有正规章程,保证考核内容与学习内容时效性。

3.2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是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以此为思想指导,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也可在课堂中融入工匠精神,为学生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以高职学生特点为依据,可使用体验式教学、直观性教学等方法,严格遵循“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原则,从而将自身教学质量提高。而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激发其学习兴趣,可在课堂中使用案例教学、理论实践一体教学、角色扮演、生产实训、任务教学、模拟训练等方式。

4、提高教师素质

高职院校若想有效融入工匠精神,培养更多工匠型人才,则需要引导教师不仅成为“教书匠”,更应当成为“大先生”。广大教师也应当以工匠精神武装自身,树立新时代的工匠理念,追求匠心独运,采取精细花工作模式与思维方式,自主学习,将自身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好“工匠”。教师还应当在教育事业中投入更多热情,让其成为自身的毕生追求,而不仅仅是一份工作,对于教材、学情、教法等摸透吃透,以立德树人的思想理念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另外,高职院校也应当加强教师培训,推行“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引进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教师,并鼓励学校现有教师参与各种交流会、讲座等,积极学习新时代的知识。同时,还应当建设符合高职自身特点的师风师德,引导教师以德立学、以德立身,以操守精神和人文精神感化学生,达到“四有”好教师的标准。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也应当从学生、教师、领导等多方面对其进行考核,禁止出现失范行为,学术不端、弄虚作假等教师更是一票否决,从而为高职教学融入“工匠精神”提供良好的师资力量。

5、创建校园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为了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之中,应当在“立德树人”基础上,遵循“以文化人”的理念,开展“百工进校园”、“寻找工匠精神”、“工匠中国讲堂”等活动,并在走廊建设时融入“大国工匠”的文化,在全校园范围中掀起“传承工匠精神”的浪潮,让其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深入到每一位学员脑海之中。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技能竞赛”为平台,组织学生参与国家级与省级的各种专业竞赛之中,引导学生比赛精髓在于展现高水平技巧与弘扬工匠精神,保证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构建正确价值观,为成为技德兼备的工匠人才奠定良好基础。学校还可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等方式,贯穿于学生整体学习生涯中,提高参赛者专业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崇尚工匠精神,培养更多优秀工匠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