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和工匠精神探索

鲁班和工匠精神探索

通过对“鲁班”进行训诂考据和原义分析,重构“鲁班”正义,阐发鲁班精神与时俱进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与时代价值。春秋战国群星灿烂,鲁班是建筑行业的标志性人物与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2500多年来,一直被尊奉为中国建筑行业的祖师,甚至有人称其为“科圣”“百工圣祖”。但在中国古代,工匠地位不高,同为工匠的墨子就以《墨子•公输》一文对鲁班大行贬损,直到明代《鲁班经》面世,鲁班生平才有了较为完整的介绍。关于“鲁班”,业界存在争论,“鲁班的传说”扑朔迷离,在民间广为流传。人要寻祖,字要寻根。在传承中华民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大国工匠精神的新时代背景下,本文将对“鲁班”及其中国工匠精神进行探析,以期抛砖引玉。

一、上古姓氏论

上古时期的华夏民族聚族而居,上游原始母族称“姓族”,随着人口繁衍和原有生存空间日显逼仄,姓族成员陆续结对抱团从母族中分出,开疆拓土,另图发展,这种分划出的族群称“氏族”。“姓”“氏”二字,最早是用来区别族群的文字,尚未论及家族与宗族,更不可与历史书中所称的母系、父系氏族社会划等号。

二、春秋公输家

1-“贵姓”有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里程碑和姓氏文化的重要历史拐点,“姓氏”冠于“名”之前的姓氏文化开始酝酿并逐渐形成。然而,此时能冠以姓氏的仅有居于社会顶端、人口占比为少数的贵族阶层。并且,在传姓过程中礼制严格,贵族世家传姓只面向家族的长子长孙与法定继承人,其他庶出、旁支皆依制“别姓”“降贵”,产生了中国古代同宗共祖、手足同根而异姓别称的姓氏文化。“贵姓”在当今社会是社交用语,是表示礼貌、尊敬的文字表达,而上古时期,“贵姓”真“贵”,为贵人专属。“鲁班,又称‘公输般’,‘姓公输’”,这是大家的共识,以此推论鲁班有姓,当为贵族。百度词条“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姬姓,公输氏,名班”,从“姬姓,公输氏”可清晰地解读出鲁班姓氏的变迁脉络,原为传自黄帝、周文王一脉的姬姓,分支而进入公输氏一族。

2-权、贵有别

周代实行分封制,公、侯、伯、子、男五爵世袭罔替,封地称国;各国位列三公的司寇、司空、司马,虽非皇亲公爵,却实权在握。专家考证,文献所指,鲁班可能出身于周天子封爵的一国公族,即鲁公,自领司寇、司空、司马三司。《左传》记载(鲁昭公二十五年):“(季)公若献弓于公为,且与之出射于外,而谋去季氏。公为告公果、公贲。公果、公贲(音bɑn)使侍人僚柤告公。”《姬姓家谱》载:“三十五世(周公十六世):讳稠,景王四年庚申即位,是为昭公,在位三十二年薨,生四子:公衍、公为、公果、公贲,俱无贤不任,继嗣弟宋敬王十一年壬辰即位,是为定公。”《康熙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1184页有“贲”字,音bɑn。《释文》中有:“傅氏云:贲,古班字。”公输般,目标指向公贲,鲁昭公的第四子。《鲁班经》中有:“师,讳班。姓公输,字依智。其父讳贤,母吴氏。”班父讳贤,“贤”字里面蕴玄机,与“圣”连用即为“圣贤”,古时唯有王侯国君堪配以此称讳。东汉末年,经学家赵岐《孟子•离娄章句》注中的“公输子,鲁班,鲁之巧人也;或以为鲁昭公之子”,则一语点破,将鲁班的身份升级,依贵族有姓的上古礼制,直接冠以封号与国姓,将鲁班明确推论为姓“鲁”,鲁班出身的尊贵由此可见一斑。《左传春秋人名录》中有“公衍,鲁昭公子;公为,一作公叔务人,鲁昭公子”。结合上文的《姬姓家谱》,公叔务人即公贲的二哥公为。公为称公叔务人,公贲亦可称公叔贲,这两段文字共同点明了“公叔”与“公输”的渊源,按辈分,鲁班一支称为“公之叔”(四叔),依礼制,非嫡支长房而降贵,冠姓称“公叔”,谐音迁变为“公输”,揭示出从“公叔”向“公输”演变的深层原因。对于鲁班而言,无论姓公输,抑或姓鲁,身份之尊贵不言而喻。

3-将、匠分野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层实行入籍制度而相对固化,一般不会轻易产生阶层迁变与地属的变化,周王朝实施的井田制实为籍田制,实是以上两个固化的一体化结合与现身说法,这或为籍贯一词的上古原义。中国古代,士族长时间作为贵族阶层而存在,士有官职、俸禄和土地,有接受教育的特权,他们懂知识、会技术,是可以为王家、贵族提供服务咨询的术士、儒生,不但可以为本国贵族提供服务,且可跨国流动。上古时期,人生与阶层的上升空间,当时只为贵族子弟敞开,直到秦国前期依然有严格的规定,按祖制,凡武士、甲士只能从贵族子孙中遴选,一个“士”字烙上了深刻的贵族印记。直到商鞅变法,奖励军功、耕种,才突破了秦国祖制旧例,民众布衣的身份才迎来了短暂的革命性转机。到了清代,“入籍,不可轻易脱籍”的规定依然存在。《太和殿纪事》记载:“官工经营工匠制度,在明代工匠服役,编在工籍,三五年不等,轮番一次,称为轮班匠。”清代雷金玉,即使继承父业在营造所供职,已是鼎鼎大名的“样式雷”第二代传人,也只能通过投身入籍包衣上三旗,才得以在内务府崭露头角。土木营建的职官,春秋时期归司空,秦置将作少府,西汉景帝六年(前151)到东汉、魏、晋,改名将作大臣,南朝梁时改称大匠卿,北齐时改称将作寺大匠,自隋至辽多称将作大匠,元代设将作院院使,明初曾设将作司卿,不久废其职并入工部。东汉班固在《汉书•东方朔传》中明确记载“鲁般为将作”,声犹在耳,鲁班不是普通工匠,而是进出庙堂的贵族,在那个时代能身无旁碍地到处游走,甚至一度被楚国拜为上卿,非一般入籍工匠可比。

三、“班”“般”通假辨疑

汉字是《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周易•系辞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高度凝练与升华的文化产物,成为中华文化与文明密码的独特携带者,是后世原义解读的源头母本。中国古文字的造字方法主要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与假借“六书说”,象形造字法最原发、最基本,转注与假借是后人对上古文字解读与适用时的变通。历史穿越两千年,“鲁班”,特别是“班”与“般”通假,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件纠结千秋的文字案。先秦古籍中没有鲁班的名字,皆以公输或公输般、公输子之名出现。《墨子•鲁问》记“公输子削竹木以为”,战国名著《礼记》《世本•作篇》记“公输般作石磑”,《战国策》第三十二卷《宋卫》中有“公输般为楚设机,将以攻宋。墨子闻之,百舍重茧,往见公输般”,《吕氏春秋》有“公输般为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皆为“公输般”,《墨子•公输》也称“公输盘、公输子”,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自汉代起,“鲁班”才开始逐渐出现——汉元帝时(前48—前33),黄门令史游所作《急就篇》里有“鲁班作磑”,东汉末年赵岐《孟子•离娄章句》注中有“公输子,鲁班,鲁之巧人也;或以为鲁昭公之子”,东汉经学家高诱《吕氏春秋》注“公输,鲁班之号”,东汉王充《论衡•乱龙》有“鲁般、墨子,刻木为鸢,蜚之三日而不集”;此后的《说文》《后汉书》等为“公输班”,南朝学者薛综在《文选•西都赋》注中充分肯定“鲁班,一云公输子”,唐朝初年颜师古有“以其巧也,般与班同”,明朝午荣等编的《新镌京板工师雕镂正式鲁班经匠家镜》(简称《鲁班经》)卷一“鲁班仙师源流”有云“师讳班,姓公输,字依智”,“鲁班是鲁国人氏,姓公输子,法名班”。一时间,“公输子”“公输般”“公输班”“公输盘”“鲁班”等称谓纷飞,不可瞬息指定!“班”与“般”“盘”通假,莫名难辨,难以遽指东西,如此众多的称呼竟然都能确定而精准地指向一人,令人难以置信。为此,人物勘疑时代来临。唐代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未能肯定鲁班与公输班是否为同一人:“班输,鲁公输班也,一说:班,鲁班也,与公输氏为二人,皆有巧艺也。”晚唐段成式,亦将鲁班、公输班视为两人。晚清学者高步瀛综合诸说,认为“鲁般之名,前有所因,后世犹有袭之者,其殆为巧人之通名也”。按照他的解释,无论鲁班,还是公输,都是古代有名的巧匠,后世的人将这两个名字作为“巧匠集体”的代称。一般史书记载,东汉末年西学东渐,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般若”为佛法两大分支之一,“般若”发音bōrě,译作“波若”“钹若”“班若”“般罗若”“般赖若”等,是终极智慧、辨识智慧的代名词,是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唐朝颜师古的“以其巧也,般与班同”,宋代卫湜《礼记集说》的“奇技奇器,总谓般也”,醍醐灌顶,“般”正是智慧的化身,公输般是中国古代建筑智慧、营造智慧的化身,是工匠精神的代名词!在中国历史书中,佛教一般定论为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依上逻辑,从一场“鲁班姓名官司”中依稀看见另一历史现实的真容,假如“鲁班”之“班”即为“般若”之“般(bō)”被证实,即可以考证佛教东传,进入华夏中原的时间节点,即至少在鲁班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而非东汉末年!

四、从传说到精神

从早期文献记载上看,鲁班一生主要活动在鲁、宋、楚等地。进入唐代,鲁班传说大量出现,唐人开辟了“但凡见到好看的建筑,都要说那是出自鲁班之手”的先河,美化鲁班、传颂鲁班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令唐人段成式不胜感慨:“今人每睹栋宇巧丽,必强谓鲁班奇工也。至两都寺中,亦往往托为鲁班所造,其不稽古如此。”美好的传说在延续,山西五台山悬空寺、北京天坛祈年殿等都被说成受鲁班指点而建造,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赵州桥,史书明确记载其由李春在隋代开皇大业年间主持建造,民间传说却依然穿越嫁接,留下“赵州石桥鲁班爷爷修,玉石的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的童谣,在民间广为“谣传”,令人会心一笑。然而,“谣传”的背后,鲁班却实实在在地衍化成中华智慧的化身,成为中国工匠精神最有力的代表,千百年来广泛传颂,鲁班传说也跨越民族,超越地域,穿越时空,成为激发华夏儿女美好情感,弘扬鲁班精神的非物质文化载体,成为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记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启民智、润民心,化民风于无形,在一代代匠人中间形成激励效应,在中国历史上,中华大地上曾建起无数的鲁班祠、鲁班庙,将鲁班纳入行业圣贤进行祭拜,俨然形成一种浓厚的行业文化。台湾地区还依照汉代赵岐《孟子•离娄章句》集注中的语句,称鲁班为“巧圣先师”“礼拜先贤”,感恩先师对行业的佑护。1996年7月,建设部将1981年由政府设立的“国家优质工程奖”与“建筑工程鲁班奖”两奖合一,命名为“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鲁班成为国家建筑工程最高奖的文化IP,传承鲁班精神,上升为国家意志,拉响了弘扬大国工匠精神的序幕。2008年,“鲁班传说”(Ⅰ-44)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民间文学类名录。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2015年,在国家教育部指导下,天津市教委启动鲁班工坊项目,搭建世界产教联盟平台,开创产业经济新模式,树立职教新标杆,拉动一方经济,造福世界人民。现如今鲁班工坊已经成为继孔子学院之后我国的另一个文化输出的成功案例,已成为部级文化IP品牌和与世界级产教名片,创新诠释了从精神到文化、由文化向产业的涅槃与升华的新思路,将中国影响、鲁班品牌推向空前的历史高度。以文字训诂与姓氏考据的方法研究鲁班,鲁班出身于鲁国贵族,是掌握了相当多的知识与技能,可以自由行走的士族。从历史的角度研究鲁班,鲁班通过毕生的刻苦钻研与砥砺创新成就了“中国智慧”“智慧的化身”“百工圣祖”的历史传奇,对佛教进入中国的时间有潜在前推的启发价值。从新时代的视角审视鲁班,一是鲁班乐业求精的工匠精神、锐意开拓的创新精神永不过时。在新时代背景下,它正展现出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实业兴国新时念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契合。二是“鲁班的传说”具有强大的文化育人功能,是青年不可多得的优质思政课程资源,值得深入挖掘。三是“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鲁班工坊”的成功昭示着鲁班二字里面含宝藏,“鲁班”具有巨大的品牌价值。通过对“鲁班”的深度研究开发,既可以适用于标准示范,又可以文化引领,展示产业转化的巨大潜力,实现对实业兴国、产业升级的完美诠释。

参考文献

[1]赵岐,孙奭.孟子注疏:上[M].北京:中华书局,1957.

[2]卫湜.礼记集说:卷三十四[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5.

[3]王弗.鲁班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4]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

作者:林学军 董桂花 单位: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古建筑研究中心

精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