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研究范例

工匠精神研究

工匠精神研究范文1

关键词:工匠精神;培养路径;服务类专业;对策

1引言

工匠精神氛围的形成、培育和弘扬,需要政府积极倡导,学校有效配合,及全社会达成共识,学校作为养成和培育工匠精神的基地,尤其是技术性技能知识传授较强的高等职业学校教育,近几年国家出台了多项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养成指明了方向。

2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工匠精神”是各行各业所秉承职业财富,也是一种自我的职业品质,在当下社会追求“短、平、快”效率的同时,“工匠精神”所体现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创造性显得尤其重要。在传统观念理解中,“工匠”往往是社会的中、下层的劳动者,没有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和应有的社会认同感,劳动者身上所体现的职业精神、职业态度以及职业能力没有有效传播和弘扬,对“工匠精神”一词的误解,造成了忽视“工匠”、不重“精神”的误区。笔者认为工匠精神真正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岗位职业操守层次上来看,劳动者要从思想上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高度认可自己所做的事情,对待工作从始至终都保持着热爱、严谨的态度,只有时刻保持对职业岗位的热情,职业操守才会永葆新鲜。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涉足了这个行业,就不能太过于追求名和利,而是应该沉淀下来不断提升自我的知识、技能水平,让职业能力进一步升华。从职业岗位操守层次上来理解,工匠精神不应该只是一线工人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而是应该在各行各业中都有体现,在每一名劳动者身上被诠释。第二,从行动层次上来分析,劳动者应该只看到实践问题的表象,而应该专注于细节结合自身所学,擅于创造创新。工匠精神中体现的专注于细节不是简单的重复、照搬照抄,而是运用传统技艺的优势与现代先进制造水平相结合,实现除旧布新、铸新淘旧。在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上,不能仅仅满足于和上辈人的技艺接力,而应该配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让传统技艺的老枝丫长出时代的新芽,来体现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第三,从工匠精神的灵魂和精神上来说,劳动者应该有精雕细琢、一丝不苟的精神特质,也就是要有一股和技术、品质较真的倔强脾气。对一名社会劳动者来说,除了满足生活经济基础保障和养家糊口的职责外,更应该秉承一份执着严谨,对产品质量不断追求完美的信念。

3培育工匠精神对高职服务类专业人才的意义

“工匠精神”在2016年的《政府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首次提及,随后教育部了的相关实施文件,明确指出: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承担的任务和职责,在日常理论与实践学习过程中应充分融入“工匠精神”内涵。因此,“工匠精神”的形成不单单只是依靠专业技能知识和文化课程的学习,而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内涵培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从业精神,实现“技能”与“精神”融合,从而使学生传承“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座学生终生都可依赖的精神灯台,更是毕业后转变为一名劳动者所坚守的道德底线。同时,它更为职业教育建立了精神脊背,高等职业院校在育人环节中,应结合学校教育环境和学生实际情况,让“工匠精神”接地气、可实施,让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

4“工匠精神”在高职服务类专业培养中的现状及问题

4.1“工匠精神”得不到有效实施

高职院校作为培育人才的第一阵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途径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生活、课后教学管理、专业课程、校外实践课程、技能大赛和办学模式等方式方法进行培育。当前,多数高等职业院校所开设的服务类专业与市场需求对接度不够,只是简单的邯郸学步、照猫画虎,加上一线教师和实践教学者对“工匠精神”所包含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入,内蕴认识浮于表面,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理论与实践的权重关系没有侧重点,达不到企业、市场对就业者在文化、技能和素养上的既定要求,致使学生的就业率、就业稳定性下降。自身职业发展无法突破瓶颈,反复单调的从事既定工作,无法遵循“工匠精神”提升自身实力,造成职业归属感不强的现象。同时,多数高职院院校在开设服务类专业时,所做的前期专业调研不够深入,多数是走走形式、经验之谈,专业课程体系框架没有对接职业岗位;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对接市场用人标准;学生毕业条件没有达到校企共评;毕业生反馈意见没有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去等现象,与“工匠精神”的最初愿望不匹配,导致“工匠精神”得不到有效践行。

4.2“工匠精神”的思想道德建设不完备

在多数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上至二级学院领导、教师,下至在校生、实习生,都认为只要学习好专业技能知识就可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可以拥有美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工匠精神”在思想道德上的精神教育缺失,使教师没有职业成就感,学生缺乏精神脊梁。这种对学生精神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轻视,势必会阻碍教师、学生和企业对“工匠精神”传承和弘扬。

4.3“工匠精神”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影响、植入不够

“工匠精神”除了可以通过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融入学生的职业能力中,校园文化活动的熏陶也是一条有效途径。但,多数高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涉及的“工匠精神”主题、内容、气氛营造和学生参与度上力度不够,多数是流于形式,应付工作需要,这样将会导致“工匠精神”在学生、教师和校园中无法扎根,逐渐淡化。

5高职服务类专业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对策及建议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在“工匠精神”的培育环节中,可借鉴以下工作内容,实现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5.1工匠精神的认同感培育

在个人层面中,工匠精神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和对职业的坚守精神。在当前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流水线作业、组装机器人等科技设备逐渐代替、减轻人类劳动的今天,个体劳动者所具备的“工匠精神”底蕴,对产品的精益求精和对传统手艺的坚守,比冰冷的钢铁和复杂的程序更值得称赞和弘扬。“工匠精神”可以贯穿其劳动者整个职业工作过程中,提供精神上的满足感,受到社会的肯定,享受其劳动过程。

5.2工匠精神的本位认识

“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工匠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后天的培育和环境影响所形成的。职业生涯中所涉及的工匠精神,有的可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有的可在会社活动过程中形成;有的可在父母、家庭成员构成因数的影响下形成;有的可在多年的职业工作过程中形成;有的甚至可能因为一个人、一件事的熏陶感染便形成。故,可知学校不是万能的,不是所有学习者都可到达彼岸,学生对“工匠精神”诉求有诸多因数组成,不可一概而论。高职院校在培育“工匠精神”教育过程中,要明确工作侧重点,可依据“大国工匠”成功案例,大师巨匠成功故事等经验,结合学生职业环境、职业升迁岗位因素、职业岗位特点调研结论后,确定在培养学生养成“工匠精神”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实施办法有效开展。同时,辅以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工匠化设计、学生价值观引导等方法,推进“工匠精神”的传播。

5.3工匠精神植入于课程

职业院校可将工匠精神的内涵有效设计于学生的理论学习、实践学习、校外实践和课后活动等学习活动过程中,时刻促使学生感知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养成工匠精神价值观、职业观;可专门针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开设文化课程、选修辅修课程,促成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感性认知;发掘课程实践环节中对学生养成工匠精神的因素,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深入挖掘“工匠精神”背后的含义和精神价值,培育学生成为工匠精神的下一代传承人。

5.4工匠精神的评价

“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中是否扎根,将直接决定毕业生职业能力水平,同时,对可有效提升职业院校的育人水平。职业院校、二级学院可成立专门的机构和团队,编制工匠精神工作活页、学生考核办法和企业工匠精神要求要素,辅以工匠精神学分制办法,形成多通道、多考核点评价学生工匠精神职业素质状况,从而将工匠精神在教育活动中量化,推进职业教育全面发展。

6结束语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职业教育践行《中国制造2025》的道路上,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服务类人才在必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每一名学生、教育者都应该成为工匠精神的诠释者、践行者、传承者,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也有义务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卓越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冰.技工院校汽车营销基础与实训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观察,2016,(07).

[2]陈立平.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10).

[3]袁国伟.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卓越人才培养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3).

[4]任佑平.高职机电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研究[J].南方农机,2019,(12).

[5]张良.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2019,(12).

[6]邓阳.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传播的困难以及改进措施[J].现代农业研究,2019,(06).

[7]韩学尧.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18).

工匠精神研究范文2

关键词:线上教学;工匠精神;教学模式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由于受到病毒疫情的影响,学生上课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线下授课变成线上授课,授课方式的改变无疑是给师生带来了一次空前绝后的巨大挑战,为保证网络授课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教师就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停课不停学”。引导学生认真听课是至关重要的育人方向,育人要育思想,思想达到了,行动上就有效果,而最能体现思政育人关键要素的是要求学生具有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会在无人管束下依然认真听课学习,并在遇到不懂知识的情况下会主动提问,具有一定的自律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达到在线上获取知识的效果和线下教学一样。所以,将工匠精神理念融入线上教学模式是时代赋予的新特征。

一、基于工匠精神理念的线上教学形式———以“房屋建筑学”课程为例

2020年3月2日吉林建筑科技学院正式线上开学,和以往开学形式不同,学生今年的上课地点是在自己的家里,授课方式也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线上教学。“房屋建筑学”是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两个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的授课对象是19级工程管理1—2班,19级工程造价1—4班,共227名学生,采用的线上教学平台是中国大学慕课,选择的是异步SPOC类型,并利用线上已有授课资源(重庆大学谭琳副教授主讲的房屋建筑学)进行线上授课,并针对我校学生的特点,对该课程内容进行增加(工业建筑知识)删减(门窗知识),以达到我校的教学要求。同时还要增加不同类型的习题,如填空题、名词解释、计算题、绘图题和简答题等。

(一)构建有效学校网络文化,培养学生学习态度

学校网络文化是基于社会大环境下形成的,是符合学校学生健康成长、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要求的一种无形力量。而线上教学特别需要这种网络文化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线上教学的特点是学生可以快速获取信息,以此时疫情为切入点,多宣传前线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的典型先进事迹,并进行专题报道,让学生珍惜现有的学习环境,感知现有的幸福生活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让学生引起共鸣。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写感悟,并把感悟深刻的文章进行校内报道,多宣传正能量事迹,构建符合工匠精神理念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培养学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二)以课程内容为载体,培养学生兴趣

“房屋建筑学”课程与实际联系比较密切,房屋建筑学授课内容主要是研究建筑实体构造(地基、基础、墙、楼板、屋顶、楼梯、门窗等)和建筑空间(建筑平面、建筑剖面、建筑立面、建筑体型)原理方法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房屋建筑学是工程管理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学生日后学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造价和管理学等课程打下基础。只有学好房屋建筑学课程,后续的课程才能跟上,所以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房屋建筑学课程的重要地位。线上教学视频的特点是内容繁多和视频时间短,正常线下一节90分钟的课程,视频可能就只讲30~40分钟左右,学生要想完全掌握该节课程内容,就必须做好课前预习,同时教师也要做好课前辅导,提前把本次课程内容发给学生,并标记好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让学生提前查好相关资料,并在听视频时候做好笔记。一节90分钟的课程,学生看视频40分钟,教师在QQ群课堂进行重点知识讲解20分钟,答疑和讨论20分钟,测试10分钟,学生的笔记要发给教师进行评阅,测试题要进行集中讲解。课下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保证每一节的课程内容学生都能听懂。“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内容与实际联系特别密切,需要辅助大量图片和实际视频进行理解,为保证每一节课内容学生都能听懂,教师需要及时相关教学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课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和反馈,看看学生哪些内容没有学懂,哪些内容需要再次讲解,为保证每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工作,可以采用分组教学,以每组5~8人建立学习小组,进行课程讨论,教师布置讨论主题,学生进行课后讨论,最后讨论结果再反馈给教师,再由教师进行最后总结。教师每周都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对于参与讨论次数少的学生,要单独进行沟通(是听不懂课程内容、还是不爱学习又或者受到疫情影响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思想上对其进行指导,从课程内容上进行着手,积极发挥教师的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线上教学中。

二、以工匠精神为切入点进行线上教学

(一)房屋建筑学民用设计理论

民用建筑设计理论主要讲授建筑平面设计、建筑剖面设计和建筑立面设计,民用建筑设计必须要严格按照规范文件进行设计,例如《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建筑制图标准》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技术规范。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建筑活动要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标准的意识,依法设计、依法从事建筑相关活动和依法办事,并结合实际工程项目案例进行教育和警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学好房屋建筑学必须要有足够的兴趣和热爱,从奴隶社会的金字塔、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到封建社会的阿房宫、东汉陶屋、故宫、巴黎圣母院再到文艺复兴的威尼斯圣马可教堂,以及现代的鸟巢、水立方、生态绿色建筑等,这些伟大的建筑无疑不凝结着建设设计者对其精心的设计和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教师可从欣赏世界文明建筑为着手点,明确建筑设计的重要地位,感叹人类的智慧,引导学生树立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人生观,为其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二)房屋建筑学民用建筑构造

民用建筑构造主要是讲授建筑物(地基、基础、墙体、楼地层、屋顶、门窗、楼梯等)之间的构造方法和构造原理。对建筑构件作用的掌握程度,对熟知材料的选择和构造方法的准确使用程度都将会影响房屋的建造质量和工程造价,结合近年实际工程案例教学,教师可以以典型项目为依托,分析项目成功的经验,并在其中融入爱岗敬业、科学严谨和团队协调等思政要素,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同时把失败的项目作为课程教学的辅助内容,让学生感知失败项目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危害,引发共鸣,使其做一个踏踏实实学习工作、有道德情操的大学生。

(三)房屋建筑学工业建筑设计

工业建筑设计主要讲授的是单层工业建筑设计和多层工业建筑设计的含义和特征。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工业建筑发展的趋势,熟悉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的区别(民用建筑是非生产性建筑而工业建筑是生产性建筑,工业建筑用到最多的是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和工业建筑的设计重点(工业建筑主要用在医药厂房、化工厂房、纺织厂房等领域),并针对不同的工艺要求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主动查阅相关教学资料,从资料中获取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也可建立团队小组制,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三、结论

线上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学生能快速获取网络信息,缺点是学生如果自控能力差,就会利用网络玩游戏、看新闻和聊天等,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重要。要加强学生的自律能力,就必须把“工匠精神”理念融入线上教学模式,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停课不停学”。引导学生认真听课是至关重要的育人方向,育人要育思想,思想达到了,行动上才能有效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大学生知道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育人先育思想,把道德要素放首位,积极探索教学新思路,立足于房屋建筑学课程,把工匠精神理念融入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使线上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利永.应用技能型大学转型背景下的专业教材建设[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5,25(3):94—96.

[2]余明辉,李汨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要素与路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11):24—29.

[3]尹玲,张斐.基于产教结合应用人才培养的《数控技术》教学内容构建与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9,26(3):121—123.

工匠精神研究范文3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学生;畜牧兽医;工匠精神;培育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其主张构建以现代学徒制教学为载体,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发展现代学徒制教育,是深入实施创新创业驱动发展战略,逐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工匠精神已连续两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充分体现了在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下,国家现阶段对培养高职学生具备工匠精神的迫切需要。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单位,高职院校应根植于实际工作之中,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为中国制造输送更多“中国工匠”。因此,在教学与生产结合,实习与就业联体的现代学徒制教学视域下,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1畜牧兽医行业工匠精神内涵与特征

现代学徒制是以工学结合为主要内容,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目标,紧密围绕企业岗位标准,校企联合培养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新型职业教育模式。工匠精神是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为一体的一种职业精神。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形式的多元化、多样化,现代学徒制模式的订单班在职业院校日益增多。如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群先后与北京恩宠天地商贸有限公司、中粮家佳康(张北)有限公司、陕西杨凌本香农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现代畜牧企业共同开设“恩宠班”“中粮班”“本香班”等,实现了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兼顾基础理论教育与技能培养,感受企业文化与职业精神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为企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员工。当前,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迅速,为全面了解畜牧兽医专业群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状况,以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饲料与动物营养、畜牧工程技术及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专业2016级在校生和2018届毕业生共785人为研究群体,进行行业工匠精神特征调查,收回有效问卷750份。调查结果显示,72%的同学了解工匠精神,但对畜牧兽医行业工匠精神的内涵了解甚少,86%的同学认为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非常重要,75%的同学认为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学校、企业的正确引导及灌输,特别是工学交替、顶岗实习阶段需要校企双方共同规划实习学生职业素养的顶层设计,制定出合理的职业素养能力和人才培养标准。

2现代学徒制畜牧兽医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

2.1拓宽学生成才就业渠道

现代学徒制教学过程中,采用校企双方共同完成课程理论授课及实践操作的方式,采取学校学习与企业岗位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设现代学徒制班级,完成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身份转变,达到校企融合,课岗直通的效果。如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恩宠班”“中粮班”“本香班”“大北农班”的开办,让企业文化逐渐融入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企业文化的魅力,增强企业教育的实效;顶岗实习期间,师傅和学徒在同一技术岗位上进行指导和学习的实操,在工作中通过现场教学和言传身教逐渐培养学徒的职业意识和工匠精神;实习期满时企业对“准员工”进行评价,通过判断职业技能水平,与表现优秀的“准员工”签约,成为企业正式员工,达到精准培养,精准就业的效果。

2.2丰富院校教育教学资源

伴随着现代畜牧业的迅速发展,自动化、机械化、规模化的效应在畜牧企业中应运而生,综合型、技能型人才的标准越来越高。因此,现代学徒制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联合企业,进一步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同承担育人责任,实现工作岗位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实践锻炼与专业教学相结合,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行业里的品牌效应,组织畜牧兽医类专业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见习实践活动,策划凸显专业特色的课外实践项目。同时,学校聘请企业师傅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其掌握过硬的专业岗位技能,还能充分利用企业的现代化生产设备、实验仪器及生产技术资料,共同制作动画案例、试题库,开发微课程、微视频,构建畜牧兽医专业群教学资源库,为信息化教学奠定基础。联手合作、共同参与的模式,强化了教师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沉淀,提高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3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畜牧兽医人才工匠精神培育探索

3.1加大工匠精神的弘扬力度

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校企作为工匠精神培育的双主体,需要通过新媒体技术广泛宣传工匠精神,凸显社会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认可与肯定,引导人们改变对传统畜牧业的认识,树立集智能化、机械化、自动化为一体的现代畜牧养殖新观念,让人们重新认知畜牧兽医专业群职业教育和职业精神,进而认同畜牧兽医行业工匠精神。

3.2开启学生的工匠精神意识

教师也充当着学徒师父的角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灌输职业标准,明确现代畜牧企业所需求的工匠精神,因此,教师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起关键作用。一是在学院现有的畜牧兽医专业群教师(正高9名,双师型教师25名)中选拨技术精湛、师德高尚的老师作指导老师,严格学徒制班级管理制度,实行淘汰机制分类培养;二是专业教育与工匠意识相结合,在畜牧兽医专业核心课程讲授中,让学生走进企业认知专业,熟悉家畜繁殖员、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畜禽饲养员等不同岗位职责,注重“岗位体验”,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特点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培养工作岗位中的工匠精神;三是开展实践活动,践行工匠精神,如《养羊生产技术》课程结合课堂实训和校内实训周实习,开展任务教学或项目教学,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身先示范,以良好的职业素养影响学生;《养猪生产技术》课程课堂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教学法,学生分组参与单个项目的实际操作,既能掌握相应的技术技能,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来凝练和强化工匠精神。

3.3加大“准员工”工匠精神的塑造

现代学徒制中企业作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力量,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相应职业工作环境,制定岗位基本操作规程,助力职业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教学。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准员工”要理解和认同工匠精神,离不开企业工匠精神的文化熏陶和具有工匠精神师傅的言传身教,影响和提高学徒的成长。企业通过制定实习制度、考核制度、职业操守制度,加强学徒的过程性考核,建立师徒责任一体化体系,逐步培养精益求精、锐意进取、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

3.4通过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的实质

现代学徒制中,学生作为工匠精神培育的主体,也是职业技术技能操作中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学生工匠精神的形成直接关系到现代学徒制教育成败的关键。如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群学生在实施过程中,一是学院和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分阶段、分模块开展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质教育,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及职业意识,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意识到工匠精神的养成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二是实行“周记+月报表+鉴定表”制度,督促学生认真进行学徒实习,对生产岗位上所学技能每周进行总结,每月填写实习月报表,结束时由企业指导老师填写实习签定表,确保实习效果,让学生在职业岗位上体验职业精神,并逐渐在实习过程中内化为工匠精神和工匠能力;三是通过以赛促学提高学生技能,在“互联网+”新业态下,针对畜牧兽医专业群的特色与优势,让学生参加“挑战杯”职业技能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雄鹰杯”小动物医师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动物防疫职业技能大赛等,领略畜牧兽医职业的工匠风采,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渗透与养成。

4结语

工匠精神研究范文4

关键词:防雷技术专业;工匠精神;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策略

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就是从事工匠业的人所应奉行的一种职业态度,以及应该适当使用防雷工艺。高职学校只能向社会输送防雷技术的专业人才,其学生技能水平对防雷行业的提高有直接作用。根据我国制造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职业教育应不断深化,在培养受教人的专业技能方面,加强培养“工匠精神”的教育,努力解除“工匠精神”制度的障碍,加强校企合作与工学的结合,开展现代徒制,营造出良好的工匠文化气氛,积极探索"工匠文化的发展方向。匠精神的培育路径是多样性的。

1高职院校防雷技术型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

普通高职专科院校由于多年改革发展,形成了以就业优先的教学理念,使许多普通高职专科院校在教育培养应用防雷专业技能人才方面往往投入了巨额时间和精力,忽视了如何培养他们传统的“工匠精神”。长期以来,功利主义职业育人的教学方式和现代职业教育基本价值之间的严重偏离,使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严重缺少了“工匠精神”的思想品质。

1.1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的落后与欠缺。工匠精神在创新创业战略的背景下,如“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日益突出。高职学校的使命就是为社会输送“大国工匠”,即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但目前,大多数高等专业院校都没有认识到“工匠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对培养学生职能定位存在偏差,将“工匠精神”这一理念融合到高职院校中的寥寥无几。绝大部分高等专业院校只是单方面寻求“技能速成”,把学生培训的发展定位于专业技术,这种情况窥豹一斑。高等专业院校忽略了对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和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提升,重技术水平轻道德修养,人文精神学科的办学理念也不够重视。这种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缺乏的教育方式,必然导致高等专业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与社会需求背道而驰。

1.2融入“工匠精神”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高等专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素养,离不开教师言传与社会实践的锻炼,更离不开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体系。长期以来,高等专科院校的职业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在这一实训机制的建立不完善之处,“工匠精神”仅能停留于个人专业技术突出的大环境中,“工匠精神”也不能成为国民的精神。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培训制度和就业资格的准入体系尚不健全,职业教育中的一些基础问题还没有真正地解决。目前,大多数高等专业院校的毕业生在职业发展方面看不出前景,在就业时是“矮人一截”。高等专业院校的学生很难在学校里接受更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因为它与普通教育相连接的程度很低,学校也缺乏相应的专业鉴定系统。当前,由于高等职业院校不够注重工匠基础知识的培养系统,致使在实训管理过程中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即在实训过程中养成了“走过场”,这将让大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无法体会“工匠精神”。所以,限制“工匠精神”与高等职业与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的融合的重要因素是欠缺一套完善的培养机制。

1.3“工匠精神”与专业技能教学不能相互衔接。高等专业学校的办学独特之处在于校企合作,二者相互促进和制约。企业在高等专业院校以前,利用学生在高等专业院校的培训质量,完全发展其技术职业能力,培养他们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校企合作使高等专业院校的学生能够在实践企业中真正地体会到职业精神,实现了育人教育的真正目标。如今,许多高等专业院校开设了技能课程,在校企合作中实行教学和企业相互衔接,没有真正满足社会对职业技能类人才的需要,大学生没有严格遵守企业实践的职业素养标准,影响了学生对企业实践的接受“工匠精神”效果。

1.4防雷技术专业“工匠型”师资力量的欠缺。为了适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专业院校的技能教师一定要具备核心的素养。高等专业院校的教育,要想顺利地融合“工匠精神”,就必须有一个具备优秀“工匠精神”的教师团队。高等专业院校的教师,相对于一般本科教师来说,具有相当的特殊性。这次对高等专业院校教育理念的改革,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高等专业院校普遍缺乏工匠老师,防雷技术专业工匠师资更是罕见。其具体理由:第一,高等专业院校的教师防雷技术水平还不够高。高职学校的教师主要是大专生、研究生,专业技能严重不足,他们对职业教育缺乏认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指导也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还没有达到“工匠型教师”的要求。第二,教师跨学科上课是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普遍现象,这让学院教师心里不踏实、归属感差、专业教学质量不高。因此,只有教师同时具备优秀的防专业雷技能和道德修养,才能让高等职业院校顺利的传承“工匠精神”。

2防雷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策略

2.1基本的过程。专业知识实践主要是指对学生的专业操作应用技能、科研实践能力、综合性的职业技术能力等单个、综合性的防雷技术知识实用实践能力的训练。实践训练教学是高等职业实践教学的重点,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有相当一定的比例并且要贯穿其中。主要的实践训练课程应包括基本技能的实用、综合技能的应用及毕业实践。基本技能的实践应用是在第一个学期,根据专业基础课程对新生的要求,让学生能够对专业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和应用。尤其是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专业技术能力进行逐步的训练。同事们了解了防雷技术在气象、供电、通信等行业的企业,如大型工厂、防雷等企业,开设岗位的现状、人员需求等,以及防雷工作开展的情况和发展动向。综合技术的应用,随着防雷减灾工作的发展,防雷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工作任务也日益系统化、多样化。为确保学生实践教学的适应和衔接,使他们能够做到实际工作,使他们的实践学习需要经过试验,任课教师组织在学校实验室或计算机房。毕业实习又称“顶岗实习”,学生在校外的实习基地,在技师的指导下,了解各类岗位工作,熟悉以后所从事工作的程序、要求、方法和计划等内容,同时了解实习单位的职业范围、岗位分布情况、组织管理方式等等。毕业实习由部门总体安排,实习老师在学校外实习基地或相关企业具体负责,展示了防雷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

2.2在实践过程中采用多种技能灵活运用模式。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应根据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淘汰过时的实践方法,因为在以前采用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模式单一,实训的效果也不够好。在实际中,学生应选择哪些基础防雷工程,如何整体设计的防雷项目,以及分项设计的具体内容,如何做防雷工程的预算等?第一,由授课教师首先用系统案例分析教学法,给出防雷设计方案以及模板,讲评该防雷方案设计所需的技术基础以及防雷设备工程。第二,把学生划分为任务小组,到现场勘测任务,收集分析数据计算测量,安排具体任务布置。对一项防雷实训工程采取多方式完成,实习生利用网络资源设计方案,确定防雷措施,选择防雷产品,设计接地网络等内容,防雷工程效果较以往理想,学生参与积极度更高,完成任务质量也更好。

2.3防雷技术教学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大胆建设实习平台,以创新为能力培养的防雷工程,实现综合性、建设三大项目的“产、学、研”。产学研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学校生在工程技术实践中全身创新的能力,以及工程专业技术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培养专业人才的工作质量,对社会实际情况的适应性。对社会资源使用机关部门工作人员能力水平的总体评价指标如下:“下得去,上手快,干得好,留得住”。

3结语

工匠精神研究范文5

【关键词】工匠精神;创业教育;高职教育

在高职院校开展相关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将科学的教学精神融入到相关的教学实践中,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上的保障。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树立学生的工匠意识十分重要,工匠意识不仅应用于制造业领域,在任何领域中,工匠精神都是一种符合现阶段社会发展潮流的关键精神,其蕴含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制造一件东西上。特别是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就像是在完成一个作品,因此,更需要具备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的教育工作中,同样也需要进行工匠精神的融入,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

一、当代工匠精神的缺失与时代呼唤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并不是一个新的精神概念,早在古代的时候,我国的手艺人在进行施工建造的时候,其对待建造内容一丝不苟的精神就被称之为工匠精神。古代的工匠,很多情况下都是一生只做一件事,将这一领域内的制作内容研究透彻,形成自己的制作逻辑,制作出精美的物件。例如,古代卖油翁的故事、庖丁解牛的故事等,其中的主人公所塑造的精神,都是工匠精神。在目前阶段下,工匠精神更多的是对事负责,对手头工作严谨仔细的一种工作作风。在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工匠精神不仅是制造行业中的精神,工匠精神已经覆盖到更多的领域。在任何一个涉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领域中,工匠精神都可以作为指导人进行精细工作与规范行为的精神。例如,在教育中的应用,学生在进行学业深造中,也如同在雕琢一件属于自己的作品,同样需要工匠精神作为指导思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工匠精神的内涵在不断深化,在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形势下,工匠精神中展现出的精益求精、求实创新、追求实践等精神不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成为促进我国发展的一个主要精神。

(二)工匠精神的衰微。工匠精神是自古以来产生且传承下来的精神,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工匠精神逐渐呈现出衰败的景象。古代经济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情况下,重视学习的风气越来越严重,学而优则仕的理念深入人心,好好学习以后进入仕途,是更多人的生活理念。以至于这种思想的存在,很多人即使用几十年去考取功名,也不愿意用几十年去研究一门手艺。在历史这样发展的趋势下,工匠精神逐渐走向没落,重视商业发展,重视当官的风气在社会上横行,手艺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以至于在后期的时候,工匠精神可能都会成为一个手艺人的累赘。另外,在近现展的过程中,工业技术与工业文明进入我国,在社会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机械化的生产与工业化的生产,更使手工业走向没落,工匠精神更是出现了传承危机的情况。在近现代的工业化发展中,采用机械制造,一体化建造,工匠精神中细雕琢的精神很难在飞速发展的工业社会下有着明显的应用,在工业化生产中,其主要进行大批量的生产。因此,在那个时代下,工匠精神一度面临失传的风险。

(三)中国制造呼唤工匠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工业制造业有着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当下创新形式下,我国工业制造业呈现出的是一种规模大但是水平不高的局面。制造业要想有着快速的发展,提高自身的制造创新能力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在目前阶段下,阻碍我国制造业进步的主要阻碍就是创新体系不完善,缺少有关的创新技术性人才。另外造成我国制造业处于低端发展模式下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工匠精神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在当下的制造业生产中,不论是制造设备的建造还是对加工产品的制造,工匠精神在其中都有着明显且重要的作用,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我国的加工制造业中,都有着明显的时代意义[3]。在当下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中,我国的制造业及相关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在社会进步与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下,工匠精神需要重新回到有关行业的视野中,以先进的工匠精神文明继续指导我国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在我国工业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下,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在当下发展改革趋势下,只有将工匠精神融入到社会的发展中,才能够更好地确保社会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当今时代下,更多的行业需要工匠精神作为理论指导,不断提高生产与发展的科学性,保证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方向始终正确。

二、高职院校内的创新创业教育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与发展。创业教育,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时候就被联合国教育组织提出。当时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与转型的关键时期,提倡创业教育,鼓励优质人才积极创业,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在院校内实施创业教育,针对学生的个人资质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教学,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将专业技能人才与创业教育相结合,能够推动我国社会发展。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专业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在高职院校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所以,在高职院校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采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与专业能力。因此,在针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工匠精神就显得十分必要[4]。工匠精神不仅仅是针对加工制造业而言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中,工匠精神中的求真务实的品德,精益求精的思想,都是确保人们思想不滑坡的关键内容。另外,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而言,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合工匠精神教学,其对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工匠精神还是当代学生在今后创业与就业中需要的重要精神之一。在社会不断发展中,工匠精神的内涵在不断深化,学生在进行相关实践中,一定要严格践行工匠精神,这样才能够确保其有着更好的发展态势,同时也能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不论是从社会层面还是从学生个人角度来说,其都有着明显的必要性。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现阶段下,高职院校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一)学生要内在认同工匠精神,参与创业活动。在开展相关教学实践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及在创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高技能高素质专业人才缺口很大。针对这种情况,教育人员一定要让高职院校的学生认识到这一社会现状,让学生明确自身学习的优势,并结合工匠精神不断发挥自身的学习优势。学生要想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进步,其主要需要明确当下所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学生要加强对自身学习专业的认知,通过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工匠精神,不断强化自己的各项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确保其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

(二)完善课程体系,开展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教育要同一般高等院校教育区分开,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具有专业技能型的人才,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高职院校需要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技能素养。因此,在这样的教学需求下,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应用,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在进行教学中,教师的水平与学生的成绩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趋势下,高职院校可以抓住这一机遇,从社会上吸纳更多的专业型教师,提高教学的科学性。最后,开展校企合作,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同时还能够为企业解决用工问题。通过开展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性技能,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在社会层面上,社会既然对创新创业类人才有所需求,社会上就应该提高相关的福利待遇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给学习相关专业的学生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促使其进行有关内容的学习。加强学校学生同社会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提高其融入社会的能力。四、结语随着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应借此契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使之走上社会后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牛杰,戴艳.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索[J].职教通讯,2018,485(10):59~61

[2]贺维,刘紫萱,贺冰心.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路径新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8,33:8

[3]谢文波.工匠精神视阈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析[J].东京文学,2017,9:226~227

[4]吕瑞琴,王威.“工匠精神”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396(23):239

[5]秦洪庆.工匠精神视域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青年与社会,2020,4:252~253

[6]怀鹭鹭.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9,8:82+84

[7]祝丽霞,杨晓光.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3

[8]黄晓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0,9

[9]李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9,12

[10]潘晓贝.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9,9

[11]金丹,王琳琳,金超杰.“双创”教育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7,2

[12]汪瑞,曾昭献.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散文百家,2018,10

工匠精神研究范文6

关键词:“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CDIO;实践教学;工匠精神

CDIO工程教育以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整个情境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工程能力和技术能力培育,它符合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培训的规律,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CDIO非常重视理论和实践结合,强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实践、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并注重培育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铁路通信设备安装与维护的实践”教学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和技术,利用CDIO理念,为“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实践人才培养服务,培养适合铁路行业高素质高技能高适应性工匠型人才值得深入研究[1]。

1CDIO工程教育的内涵

CDIO工程教育模式由瑞典的三所大学(皇家技术学院、查默斯技术学院和林雪平大学)和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于2000年提出,其发起的初衷是作为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体系来设计、开发、实施和运行工程教育,指导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经过多年的发展,CDIO工程教育模式已成为国际工程教育的一种普遍模式。CDIO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注重培育学生主动学习、实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基于CDIO的教学大纲分为四个主要部分:1)技术知识和逻辑能力;2)个人和专业技能及属性;3)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企业和工作环境中的系统。总之,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养成工程态度是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核心本质。

2“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要求培养工匠精神

在国外,许多学校在技能人才的培养上采取与企业协同开展实践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以弥补学生在校期间职业训练的不足和企业文化的缺失。德国的“双元制”是一种独具特色且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整个培训过程是在企业工厂和高职院校进行,使在企业中的实践和理论教学密切结合。新加坡推行“教学工厂”模式对学生进行工艺培训,学校建设与实际工厂完全一样的生产车间,低年级学生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高年级学生依据自己的专业在生产车间内进行实际的生产操作[2]。近年来,“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虽然有所改变,但学生的职业素养、技能水平、安全意识等与学生就业后实际现场工作需要的“工匠精神”有一定的差距,大部分毕业生往往对铁路现场的生产与生活只是简单的了解,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实际,更不能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因此,以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改革“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将企业作为主体引入实践教学,将企业职业素养和职业态度培育渗透到课程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教育教学当中非常有意义。

3CDIO教学理念融入“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

CDIO教育模式提出之初主要针对高等工程教育,而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技术教育,但技术与工程是密不可分的,技术和工程具有同源性,工程教育与职业教育在教育理论、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资源建设等诸多方面具有同质性。因此,工程教育的设计、开发、实施和运行这四个步骤同样可以融入到“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去,将CDIO教学理念运用到“铁路通信设备安装与维护实践”教学中对培育“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极其重要。

3.1基于CDIO理念构建理实融合实践教学体系。职业教育的精髓即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适应性的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理论教学,而不重视实践教学,片面的认为学生只要能够完成课程实验和实训,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适应铁路现场的工作需要。这样僵化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模式,会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技能水平、安全意识等与铁路现场工作需要的“工匠精神”有较大的差距,到工作岗位后需要重新学习。因此要面向铁路行业人才需求,培养能够胜任铁路通信工岗位要求的工匠型人才[3]。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根本目标,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贯穿于整个3年的教学过程,凸显高技能高适应性的铁路专业特色。考虑到学生认知规律的渐进性,实践教学设计时注意分层递进,实践内容可以分为基础、专业、综合、双创4个层次。在基础技术素质训练阶段,通过组织铁路通信设备认知活动、进行校内实训课程等方式树立学生对“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学习信心;在专业技术能力训练阶段,与校企合作企业长沙电务段协同育人,以项目为载体,按理实一体化方式组织教学,实现教学、考试、训练、鉴定融合,将课堂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实现工作场所学习,以行业标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在综合素养能力训练阶段,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技能竞赛、社团活动,将铁路通信工职业素养精细化;在创新创业能力训练阶段,通过顶岗实习、双创比赛等,整合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以达到铁路通信行业用人标准,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高适应性人才。

3.2基于CDIO理念重构校企协同实践训考基地。校企协同创新办学方式,深化办学内涵,扩展办学平台,按照“有用必学、要用必考,职场实训、企业鉴定”的基本思路,与校企合作单位长沙电务段重构已有的通信信号技能实训(鉴定)基地,用“工匠精神”打造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对铁道通信、信号等电务类专业的学生采用企业鉴定的方式进行考核,企业技能鉴定对电务类专业的5个企业岗位分别设置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5个等级,每个等级设置7个左右单项技能资质证,每个单项资质证包含3个科目的考试。技能实训(鉴定)基地根据通信信号专业职业岗位进行规划,按初、中、高级(包含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三个层次建设。初级规划能容纳50人训考的训考室7个(信号桌面操作训考室、通信桌面操作训考室、线缆工艺训考室、安全警示教育室、安全技能训考室、信号室内设备巡视训考室、通信室内设备巡视训考室)与中、高级共用的训考场3个(室外线缆工艺训考场、信号设备巡视训考场、通信设备巡视训考场),建筑面积约900㎡。中级共规划5个训考室(转辙机装配训考室、光电缆接续训考室、信号单元设备训考室、通信单元设备训考室、车载单元设备训考室),1个训考场(工电设备综合训考场),建筑面积约1050㎡。高级共规划5个训考室(信号单元系统训考室、通信单元系统训考室、高铁室内综合训考室、普铁室内综合训考室、地铁室内综合训考室),3个训考场(车载单元系统训考场、作业整备训练场、室外综合训考场),建筑面积约2150㎡。

3.3以CDIO教学理念培育工匠精神。CDIO理念将铁路通信设备安装与维护的生产实际分解成多个情境,由熟悉岗位技能标准和技能作业流程校内教师(经过下企业锻炼)、企业工匠型技能人才进行教学,每个情境按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四个步骤分步完成,每一个步骤都对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在每个情境学习完成后,学生不仅获得了项目完成的成就感,还增进了对行业企业岗位标准、单项技能、企业文化、职业素养的理解与掌握,经过多次操作和训练,学生在逐步习得单项技能的同时,还磨练了自身的品质,明白了岗位的价值和目标,以及追求实现岗位价值目标的信心和途径,爱业、敬业、乐业、精业的工匠精神孕育而生。这样的学生一旦进入铁路企业相关工作岗位,就能在岗位上发挥其职业能力,理解岗位工作的价值,选定合适的职业发展路线,不断追求进步和卓越,强化工匠精神。如此,不但企业能够选拔到符合岗位要求的工匠型人才,学校也培养了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高适应性的一线人才。CDIO教学理念如果能很好的融入“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将为铁路行业培养一批优秀的通信工,有效提升铁路通信设备安装与维护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能力[4]。

4小结

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其特有的四步教学理念不仅适用于高等工程教育,同样也可以运用到同源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将CDIO教学理念运用到“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来,使学生对未来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基本流程有了深刻的认识,对职业发展规划和职业路线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对培育铁路通信人才的工匠精神具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肖放鸣.CDIO理念在高职企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7):73-74.

[2]纪威,李君.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职业教育,2019,8(4):5.

[3]朱修传.CDIO模式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情况综述[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23(1):38-40.

工匠精神研究范文7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人才培养

近日,对我国选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取得的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作为高职院校要更加牢记和担负起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和使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中指出,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宣传展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1]。现代学徒制自2015年8月开展试点以来,全国已有包括行业组织、地区、企业、高职院校、中职院校在内的562家试点单位获得教育部试点资格,同时全国各地大部分职业院校已成为省级试点。因此,充分利用现代学徒制试点成果成效,把工匠精神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

1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融入专业人才培养背景分析

世界上的工业制造强国都特别重视工匠精神。日本长寿企业的数量居全球之首,拥有百年历史的企业就有2万多家。日本职业文化之中的“职人精神”与“师徒制”传承,是日本企业长寿的秘诀。德国职业教育是各国学习的标杆,德国把现代学徒制叫做“双元制”,教学以工学交替的形式分别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场所交替完成。在校期间所培养的“工匠精神”,已经厚植在学生的行为习惯之中,为德国工业4.0的实现打下良好基础。当前我国服务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目标的实现的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成千上万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给予技术技能和概念技能支撑。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学生成为当下新时代的少年工匠楷模。因此,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口号要落实到教学过程中,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精准培育,更要以培育少年工匠为目标,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存在的问题,进而实现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融合,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发挥校企共同体的作用,通过人才培养制度与文化的协同效应实现工匠精神培育效果。

2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工匠精神融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在中国知网以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和工匠精神搜索期刊论文共120篇,其中分析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培育工匠精神存在的困难主要有以下观点:一是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社会宏微观环境影响,企业发挥主体效能作用不高,存在学校组织实施执行不到位、缺乏有效法律和制度保障,行业中介机构融合校企资源优势方面不成熟等问题[2];二是工匠精神目标实现存在困难,现代学徒制形式大于实质,工匠型师资队伍配置缺乏;三是人才培养现状是职业核心素养有待提高,职业价值观个体利益深厚,缺乏大局意识。以关键词工匠精神和物流管理搜索期刊论文共7篇,综合观点是培育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工匠精神”存在的问题是校园“工匠精神”文化氛围不浓,文化建设滞后,人才培养过程中缺少“工匠精神”的培育,校企合作共育“工匠精神”的融合度不深入,学生个体职业发展的自我价值实现需要具有“工匠精神”[3]。

3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融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研究

现代学徒制的是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双身份、双导师、双课程、双教材、双实训基地等特点,工匠精神要融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就要结合校企双元特色,有机构建、有机融合、有机实施。下面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3.1文化引领工匠精神培育,从精神层到物质层的升华

工匠精神培育要注重文化的作用,文化建设一般包括了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精神层是思想意识的深刻认识领悟指导行为实践,所以首先要把工匠精神作为校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的根本指导思想,扎根于学生的头脑和内心;其次在制度层面作为校企双元培养,要形成工匠精神培育制度促进和规范导师言行;最后是物质层面的展示,如校企利用橱窗、展板、广播、景观布置等广播宣传,组织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利用移动终端进行优秀校友工匠、企业大国工匠的风采宣传等手段,让工匠文化引领工匠精神培育。

3.2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注重工匠精神专业表现形式

课程体系设置精准对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从基础知识到核心技能,围绕核心职业能力多元化的角度精准对接育人要求[4]。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要注重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循序渐进,通过目标管理分析培育目标,由单一到多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比如仓储管理课程学生严谨操作物流设备,精准完成储位规划、入库上架、货物分拣等工作任务;如国运课程学生要树立为客户的服务意识,在真实业务中做到细致认真,如为船公司补充货物详细内容及对单要仔细填写货物名称、委托方信息、货物包装数量、毛重等信息,一旦出现错误将为报关提货等后续工作带来困难。

3.3以双导师教学队伍建设工匠之师教学团队

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双导师教学队伍首先要具备把握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的核心思想,教师队伍建设要严格进行选拔、评聘和考核评价,要以德为先、德技并重、德艺双馨为核心指标,保证教师队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率先垂范对学生的在思想行为方面的影响作用。校企双导师要互相学习、共建共享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成果,互联互通,实现人才培养培育目标,同时根据智慧物流理念大力倡导绿色物流理论与实践。双导师队伍经过不断地相互磨合、共同提升知识和技能成为现代学徒制的核心要素之工匠之师。工匠之师是培育少年工匠、大国工匠的灵魂,是铸魂育匠的引领者,所以把工匠精神融入物流管理专业首先能够组织物流领域的能工巧匠成为工匠之师。

3.4识岗、跟岗、顶岗实习三阶段提升职业技能深化践行工匠精神

职业能力基于工作流程,充分挖掘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职业能力分析构建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更加符合行业发展、企业人才需求,进一步针对性地指导教师在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上的改进。在识岗、跟岗、顶岗实习阶段中培育和深化工匠精神,在此过程校企要牢牢掌握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点,对于职业技能各司其职无缝对接,层层分解职业技能涵盖的工匠精神在教学知识和技能中的行动贯彻。

3.5对接创新创业和职业技能大赛培育学生成为少年工匠之综合素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大大激发了青年学子在校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在行业领域内创业创新,物流管理学生通过借助校级创新创业大赛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方法和思维在物流方面寻求突破和创新。文案的设计撰写、项目的商业模式分析等大大提升了学生成为少年工匠的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大赛从校级、省级、部级的层层选拔,学生在职业素养和技能上是更上一层楼,同时也是专业工匠精神的展现,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曾获得报关技能赛项省赛一等奖,国赛三等奖,智慧物流方案设计与实施省赛二等奖等殊荣。这些充分肯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对接创新教育和技能大赛,使学生更加认识自身价值、满足自我实现需求、身体力行工匠精神,借助校企现代学徒制平台成为少年工匠进而实现大国工匠的理想。

4结语

工匠精神研究范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工匠精神

一、引言

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了《中国制造2025》第一个十年制造强国纲领,勾画了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的重要国家战略部署,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引发产业变革,加快我国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升级转型[1]。2016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厚植工匠文化,崇尚精益求精,恪尽职业操守,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高学历、高层次的专业科研人才,也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以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为引领的制造业转型,必将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对岗位职业人才的要求,从而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教育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应积极消化和响应国家的战略要求,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制造业转型发展输送更多技艺精湛、敬业勤勉的能工巧匠。

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工匠精神的内涵

(一)掌握工业机器人专业技能。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机器人专业理论知识,并且能够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机器人,具备机械、电气、气动控制、传感器技术等专业技能,同时能独立完成工业机器人及其相关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编程、运行维护等任务,在生产管理方面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以工业机器人为载体,通过课堂教授机器人操作与编程、企业顶岗实习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工业机器人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各种类型机器人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工业机器人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如:按照项目任务编写机器人程序,规范操作机器人;具有读懂电气原理图与接线图的能力;使用专用工具完成设备的调试、排障以及定期保养。

(二)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高职院校培养的工业机器技术人才主要从事机器人装配与调试以及后期的维护与维修,踏实、耐心、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尤为重要。工业机器人的调试与维修工作需要精益求精、反复改进,枯燥的设备维修调试更需要设备工程师耐心踏实的钻研精神。在不断的成功与失败过程中总结规律、积累经验,做到彻底掌握工业机器人运维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三)树立职业敬畏精神。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是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所设置的,每个专业都有其独特性和必要性。了解专业背景,理解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加深认识专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针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要让学生意识到,工业机器人是我国十大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是制造业生产线全面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重要装备,是加速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我国生产智能化改造升级的关键支撑。让学生认识到,工业机器人已经涉及到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已经广泛运用在制造业生产实践中,是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关键执行装备。如:在汽车行业,焊接机器人运用于焊接汽车底盘、导轨、座椅骨架等;在手机生产领域,视觉机器人运用于触摸屏检测、擦洗、贴膜等一系列流程。在日常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不断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让学生意识到,工业机器人操作失误可能对生产过程带来损失,甚至发生危险,从而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工作态度,树立学生对专业的敬畏精神。

三、工业机器人专业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

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明确指出:在中国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工匠大师,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推动中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3]。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不仅包括了熟练的、精湛的技艺,还包括了认真踏实的职业态度、追求完美极致的职业精神以及对从事职业的责任感与认同感。我国制造业处于稳步上升时期,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成制造强国的现实需要。经济发展靠科技,而科技的使用与运行需要靠千千万万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工业机器人是《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领域之一,这个综合性较强的智能制造领域需要大批的专业技能扎实、专业素养一流、创新思维活跃的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是技能人才职业生涯的起点,在工业机器人这些前沿领域不仅要注重培养扎实的专业知识、高超精湛的技艺,还需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工作细致严谨、做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技术型人才提供内在动力,塑造职业品格、增强竞争力,为适应今后职业岗位打好基础。

四、培养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工匠精神的途径

(一)建立专业课程工匠精神的培育体系。高职院校差异的教学条件与教学环境影响着学生工匠精神的教育与培养。构建工业机器人教学体系,选择教学科目,融合专业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项目,融入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教育机制[4]。根据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条件以及高职学生的学情,修改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学大纲,加入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教学目标,从单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向职业态度、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等多方面延伸。在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环境下,结合实践教学内容做好综合性人才培养,注重学生职业规范、心理素质等精神文化的培养,树立学生正确的专业学习观念,规范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的内涵。

(二)专业课程教师言传身教,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工匠精神内容。专业课教师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授业者,也是学生价值观的传道者。工业机器人专业课主要以实践操作机器人为主,熟练操作机器人是教师扎实业务能力的体现,示范教学是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通过熟练规范操作机器人的示范,向学生展现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呈现认真、耐心、严谨的工作态度,在教师示范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挖掘课程中工匠精神的内容。比如,在讲解我国制造业发展史时,可以穿插播放《大国工匠》系列专题片,展示我国制造业领域中的能人巧匠追求完美工艺的匠心精神,以其高超精湛的技能技艺、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触动学生[5],并贯穿于工业机器人的专业课教学、专业技能考证全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在编写工业机器人程序时,最重要的是运动目标点的示教。示教目标点需要反复调试机器人,为了保证机器人能安全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还需要不断优化机器人工作路径,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耐心、专注、坚持、一丝不苟的职业素养。利用工匠精神引导开展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钻研专业技术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对实践技能学习的重要性。

(三)构建工匠精神多元化培养模式。深度实施产教融合,建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实训平台,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路径之一。校方可以邀请高业务能力、高素质的相关从业人员参与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工匠精神教育内容的设置,从课堂理论理解向应用实践方面发展,以精准的生产实践标准指导学生规范操作,理解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不断实现技术突破,引导学生形成高效的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开展以技能大赛为引领的以赛促教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意识。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