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与企业文化的总结范例6篇

工匠精神与企业文化的总结

工匠精神与企业文化的总结范文1

[关键词]工学结合;工匠精神;勤工助学;职业能力

[DOI]10.13939/ki.zgsc.2016.32.217

1 引 言

总理在2016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并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里,这不仅看到了工匠精神的回归与重塑,更让国人看到了民族的希望。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规模正在逐步增大,建立健全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越发变得紧迫。然而目前有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勤工助学资助工作时,往往走进重物质资助、轻精神资助、忽视职业素养培养的怪圈,重塑工匠精神更成为了一句空话。勤工助学是高职院校开展贫困生资助育人的一个重要抓手,只有创新勤工助学的新途径,拓宽勤工助学的组织形式、资助思路等,才能充分发挥这一育人的抓手功能。只有在勤工助学过程中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不断对贫困生灌输工匠精神,他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一精神的真正内涵,我们才能持续提升贫困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才能真正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2 高职院校勤工助学误区

2.1 重视物质资助

勤工助学是一种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的重要方式,它对于缓解贫困生经济压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许多高职院校资助管理部门在开展勤工助学工作时,能提供给贫困生的岗位主要局限在一些低层次、劳务性、简单易操作、临时性的工作,谋取少量物质报酬;他们往往重视对贫困生的物质资助,着眼于缓解学生当前经济困难,不能有效纠正贫困生“勤工助学就是打工赚钱”的错误认识。这种误区造成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对勤工助学活动不能给予全面的认识,势必影响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正常发挥。

2.2 轻视精神资助

家庭经济基础差造成物质的匮乏和贫困,出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往往有走向两极分化的趋势,一类贫困生积极进取,排除万难,将贫困作为磨炼人的催化剂,化苦难为自己发愤图强的动力,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另一类贫困生恰好相反,自甘堕落,自我否定,苟且偷生,安于现状,缺乏人生美好蓝图的规划,这一类贫困生由于经济贫困很容易造成自卑、偏执、过度敏感等心理障碍,最后陷入缺乏自信、逃避现实、自我封闭和失去动力等泥潭而不能自拔,最后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和日常交往。一些高职院校资助工作部门忽视了对这一类学生的精神资助,出现了经济上缓解一时困难、精神上问题不断的怪圈,进入缺乏“精神解困”的误区。

2.3 忽视职业能力培养

参与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和单位等都没有很好地认识到勤工助学强大的育人功能,没有看到勤工助学在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由于这种认识的片面性,以及勤工助学岗位缺乏专业化、系统化和社会化,势必影响勤工助学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对待工作也不够积极和重视,更难与贫困生所学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此造成贫困生在进行勤工助学活动后各种职业能力没得到有效的提升。由此可见,这种忽视职业能力培养的做法必将影响贫困生的自我价值实现、能力培养、人生规划等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提高和深化。

2.4 缺乏工匠精神塑造

尽人皆知,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更是职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把育人的主阵地――校园延伸到了社会。不少高职院校由于缺少对育人功能重要性的认识,忽视了勤工助学过程中工匠精神的正确引导和培养,贫困生仅仅将勤工助学当作赚取生活费的工具,那种对待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执着的态度很难融入贫困生心目中。

3 基于工学结合视角的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探索

3.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1903年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在全世界率先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可能是当前实行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源头,它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以职业作为导向、以学生社会竞争力为目标,这些可能是其经久不衰和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工学结合是以职业为导向,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将课堂教育和校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培养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由此可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培养学生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单位负责的态度,积极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2 基于工学结合视角的勤工助学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进行有益尝试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切入点,许多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各具特色的探索实践,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称登云学院)是一所被前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称为两岸教育交流先行者的全日制民办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专业、专注、精准、创新和个性化的培养理念并作了有益尝试。登云学院自建院以来一直致力于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培养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经过近六年的探索实践,具有登云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初步成型,已经形成“一载体(以工学结合专班为载体)、两体系(项目课程和核心课程)、三阶段(基本素质培育阶段、专业技能训练阶段和综合职业技能培养阶段即工匠精神培养阶段)”的独特学生培养模式,即学校和企业以“工学结合专班”为载体,将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与企业的技术、设备及人才等资源相融合,将共同设立的“项目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相融合,分三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基本素质培养、技能培训、综合素质和技能培养等,使个人兴趣、特长和岗位链接,培养认同企业文化、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4 基于工学结合视角的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在充分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勤工助学误区的前提下,应当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勤工助学新模式,将工学结合与勤工助学资助有机结合,通过不同文化形式渗透到校园,潜移默化地对勤工助学学生的“工匠精神”加强培养和引导。

4.1 校园“工匠精神”文化

“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精神,营造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更是每一个高职院校师生所为之奋斗的目标,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与校园的专业课程、日常教学、社会实践、人文素养教育等相结合,让工匠精神在校园内生根发芽。将工匠精神所具有的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融入到专业课程设计、教学课程、课程实训等当中去,高职院校和教学老师有意识地将工匠精神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之一。高职院校要强化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亲身体验、知行合一,鼓励学生大胆地走向社会、走向现实,大力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技能,促进书本上知识“内化”为学生真正的“本领”;通过这种“工学结合”体验式训练,学生对知识、社会等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书本上,从而认识真正的“自我”和社会;在这个学和做的过程当中,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和获得切身的体验,那就是工匠精神对职业、岗位、社会、单位等的态度。另外,在对学生进行日常人文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工匠精神的引导,通过课堂教学、黑板报、张贴展览、校园微信、多媒体、校园广播、网络视频、讲座、校园活动等形式多样的途径来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等正向引导,逐步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且内化为自身所需的职业态度。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具有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和领域,具有工匠精神内涵的校园文化才能培养学生具有“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境界。

4.2 企业“工匠精神”文化

培养包括勤工助学学生在内的高职学生具有现代企业的工匠精神,仅仅依靠高职院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与提供岗位的企业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积极开拓勤工助学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充分利用校外各种实践基地,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企业积极参与到培养学生具有工匠精神当中去,这对于学生潜移默化中涵养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工匠精神”文化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源泉和指引企业前进方向的灯塔。按照层次划分,企业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它包括企业产品、企业制度、企业行为、企业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工匠精神”文化贯穿于企业各个文化层次内,从企业看得见的产品、厂房,到无形的规章制度、员工行为、企业家行为以及企业精神等,无不体现着企业的工匠精神,逐步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诚如海尔企业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海尔公司初期砸冰箱的故事,就是企业家对待产品品质的要求,这就是工匠精神在企业人身上的体现,促使海尔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知名企业。

4.3 社会“工匠精神”文化

“工匠精神”的渊源颇有来历可讲,恩格斯曾经说:“工具的使用是人脱离动物界的第一步,劳动使人真正成为人。”由此可见,“工匠精神”打从人之为人之时,就是人类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了。国务院总理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激起了很多人大代表的深入思考和共鸣,让人耳目一新。这预示着培养工匠精神将成为今后各行各业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必将在全社会受到应有的尊重,这为我们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夯实了重要基础。然而,全社会要营造和培育工匠精神文化氛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并不是一场报告讲座、一个通知、一个单位部门、一两天等所能完成的,这需要全社会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长时间去开展,这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做工作,从基础做起,从娃娃抓起,逐步促使“工匠精神”成为全社会所追求的崇高目标。政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调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做到制度化和规范化,将工学结合与资助育人相融合;政府要正向引导,以工学结合平台促进勤工助学的内涵从单纯的“经济功能”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功能”的顺利转变。

5 结 论

勤工助学是高职院校资助管理部门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帮困”和“精神解困”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更是高职院校开展资助育人的一个重要的抓手。我们需要不断走出当前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工作的误区泥潭,创新资助育人的新路径,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勤工助学有机结合,积极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入到勤工助学活动当中,最终实现资助、育人、培养和工匠精神交融在一起,实现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总之,全社会只要有为勤工助学学生服务的意识,从现在抓起,脚踏实地,在社会、企业和校园三种不同形式的工匠精神文化的熏陶下,我们勤工助学学生的劳动、就业、求学等观念都会发生改变,一个个“小工匠”将会脱颖而出,我们的制造强国目标就不再遥远。

参考文献:

[1]工学结合[Z].百度百科.

[2]李源泉,袁艳红.高职工学结合专班学生权益保障的SWOT-PEST模型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5):105-109.

[3]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工匠精神与企业文化的总结范文2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精神;职业教育

2016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上,让人耳目一新,又振聋发聩。目前,国家正在努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希望建设制造业强国和创新型国家,这也是全面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这些国家战略的实现需要大批高素质实用型技能技术人才。作为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技术人才的主要承担者,职业教育要切实承担起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需要认真研究工匠精神的内涵、时代意义,以及培育的方式和路径。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近几年,工匠精神受到制造业和职业教育的广泛关注,对其研究和认识在不断深入。一般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 。工匠精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工匠精神是指凝结在工匠身上所具有的,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广义是泛指在所有人身上所具有的这种职业精神。有人在对比分析我国和西方文化视域中的工匠精神的内涵的基础上,将“工匠精神”的内涵概括为: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等内容 。

二、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出现无数的“能工巧匠”,他们的发明创造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生产和社会的发展,也凝聚了“工匠精神”,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现代社会,传统的手工小作坊基本上被机械化的工业批量制造所取代,“工匠”也渐被“工人”“技术人员”所取代,但是沉淀下来的“工匠精神”所蕴含的优秀的职业精神依旧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工匠精神依然是各行各业倡导的职业精神,特别是制造业的灵魂,也是高科技、互联网企业不可或缺的。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的产品享誉全球,得到认可和信赖,除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外,还与质量可靠、做工精细考究密切相关,其中也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苹果手机就是其中的典型。工匠精神也不仅仅局限于“工匠”、手工业者,是所有从业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精神,是一种“隐性”素质、能力,在从业者的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三、工匠精神的缺失及其原因

当今世界,互联网、科学技术盛行,技术、机器成为经济、产业的主导,主宰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职业与生活,创新、创业精神深受重视,而作为手工业职业精神象征的“工匠精神”被部分人认为已经过时。生产、服务一线出现从业人员好高骛远、不愿从事生产一线工作、频频跳槽、得过且过、心不在焉、责任心缺乏、差不多就行、技术粗糙、不愿精益求精等问题。“与全球领先的装备制造企业相比,中国企业不缺技术,而是缺少一种‘工匠精神’,如果不唤起‘工匠精神’,中国就谈不上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四、“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

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重要性,明确纳入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切实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一)将“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实用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具有特别的意义。要把它作为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作为人才的素质能力结构的重要内容,明确纳入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制造业相关专业。其中,关键是要将“工匠精神”与各专业的专业精神有效结合起来。

(二)发挥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职业指导课程是我国开展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开展职业精神教育的主渠道。职业院校应改革和完善职业精神的教育内容,将工匠精神的内容纳入思政教育中,采用合适的方法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认识其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更为正确的职业态度,提升其职业素养,促进自身的成长、成才。

(三)发挥专业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专业课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应该把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教学。要研究和分析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将其整合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之中,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宣扬、塑造“爱岗敬业、做事专注、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等精神,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工匠精神”。

(四)发挥实践教学的实效作用。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是培育职业精神的有效途径。在实践教学中,模拟企业真实情境,布置企业真实工作任务,按照企业的工作标准和管理要求训练学生;重视校企合作,走出校园到企业参观、考察,引进行业专家、能工巧匠讲座示范,特别是利用顶岗实习,以员工的真实要求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能够真正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五)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应该加强自身职业精神,热爱教师职业,关爱学生,认真钻研教学艺术,潜心科学研究,精益求精提高教学技艺和实践技能,提升自己的双师素质,处处展示工匠精神,特别是负责实践教学的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师要成为工匠精神的“代言人”,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六)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文化具有强大的熏陶作用,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要认真设计、布置宣扬工匠精神、职业精神的校园环境,如在教室、实训室墙上张贴体现工匠精神的口号、事迹,定期举办有关工匠精神的专题宣传、辩论赛、演讲等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引入企业文化,将追求自由、自主、个性的大学文化与爱岗敬业、负责专注、守时守纪、精益求精等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隐性教育资源,传播、弘扬工匠精神。中国制造离不开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职业教育责无旁贷。职业教育要充分重视工匠精神培育,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技术人才,为我国的制造业强国建设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

[2]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

[3]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

工匠精神与企业文化的总结范文3

随着国人漂洋过海到国外买电饭煲、马桶盖衍生出的“工匠精神”话题不断发酵,甚至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在强调“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那么,何谓工匠精神呢?工匠,指有工艺专长的匠人。工匠精神是指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基本内涵包括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等。工匠精神不是舶来品

如今一提到“工匠精神”,许多人言必称德国、日本制造的产品,或者瑞士的钟表等。其实,德国、日本等达到当今的制造与工艺水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1887年,英国人通过了侮辱性的新《商标法》,规定从德国进口的商品必须标注“Madein Germany”,以此区分劣质的德国货和优质的英国货。日本也不例外。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在《日本造》一书里讲到一个细节:索尼创业早期,Madein Japan曾是差货的代名词,他们当时特地把这几个字印得特别小,直到美国海关说这些字小得都看不见了才被迫放大。

事实上,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春秋时期,技艺精湛的鲁班,“游刃有余”的庖丁,―直被视为工匠的典范。中国古代的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等精美的产品一直代表着当时世界一流品质。

虽然中国很早就有过工匠精神,但由于过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重理p文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使得传统文化里“工匠”的地位很低,工匠精神很长一段时间被主流文化忽视。

中国游客赴日扫货,疯狂购买电饭煲的行为刺激了一大批国人,包括华为总裁任正非、小米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格力电器原董事长董明珠等中国企业家。

当今时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用户需求日益个性化,技术与产品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正在对传统的生产制造和组织方式等产生革命性影响,仅仅精益求精是远远不够的,工匠精神也需要与时俱进。互联网+时代呼唤“新工匠精神”!

除了传统的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把产品做到极致的基本内核之外,互联网+时代的新工匠精神的特征至少还应包括:创客精神、开放协作、迭代创新、又好又快。其中,创客精神是核心,开放协作是条件,迭代创新是方式,又好又快是目标。

乔布斯、马斯克都是当今最具“新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乔布斯推出的iMac、iPod、iPhone等划时代创新产品无不体现了其精益求精、把产品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和卓越创新精神。埃隆-马斯克是继乔布斯之后当今硅谷乃至世界最传奇的连续创业者和企业家之一,被誉为“硅谷钢铁侠”,先后创办或主导了zip2、Papal、特斯拉、SpaceX、Solarcity等数家横跨互联网、清洁能源、电动汽车、航天等多领域、能够影响人类的高科技公司。以特斯拉电动车为例,他对产品品质和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特斯拉目前已经成为引领风潮的世界最酷最先进的电动车品牌,在质量、安全、性能、用户体验方面均达到目前世界智能汽车行业最高标准。

要想真正塑造‘新工匠精神’,关键是因地制宜设计和落实鼓励精益求精、发明创造和创新创业的‘新工匠制度’。

除了精益求精,他的连续创业经历也很好诠释了创客精神、开放协作、迭代创新、又好又快,充分体现了新工匠精神。例如,2014年,特斯拉CEO马斯克宣布将开放特斯拉的所有专利,帮助其他企业研发先进的电动汽车,掀起汽车行业颠覆性的“开放源代码运动”。

此外,马斯克创办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在可回收火箭的研发与测试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迭代创新、又好又快的理念,例如仅2015年1月以来,猎鹰9号火箭就进行了多次地面和海上回收试验,虽然经历了多次失败,但经过快速迭代和不断测试,终于先后在2015年12月和2016年4月成功实现地面和海上回收火箭,这是国际航天史上标志性事件,将有望使火箭发射成本降低到原来的1%。

“新工匠精神”的五大举措

以“新工匠精神”取代“打工思维”。通过发掘总结新工匠精神的典型事例,在全社会、全公司营造重工尚器、鼓励发明创造与创新的文化氛围,让工匠和创客们真正感受到自尊、存在感和价值感。

激励员工以“新工匠精神”取代“打工思维”。“工匠”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同时享受精益求精的成果,所以他重视细节,视粗制滥造为耻辱。“打工仔”则对领导和上级负责,是为了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和赚到钱。当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赢利而做的时候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而唯有全体员工都全身心地投入,企业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公司应把新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文化纳入企业成长基因,并通过加强培训、管理、制度激励及岗位流动机制、开展特色活动等方式把工匠精神落地固化,渗透到每一个员工和管理者的心灵深处。例如,定期开展工匠周、“最美工匠”评选活动等,使新工匠精神成为每一位员工的DNA。

位于浙江的杭州巨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二十年来一直默默遵循着“工匠精神”的精一之道,现已跃居为亚洲最大的手工具企业。有款名为“倍速螺丝刀”的新产品,是巨星的首创,在2015年卖出了一个亿的销量,其奥秘在于,无论手柄是正转还是反转,其输出都是一个方向,这样拧螺丝就不用反复调换用力的方向,效率无形中提高了4倍。这种细节的设计,使其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除了精细和考究之外,人性化的设计也无处不在:将多种规格的螺丝批头做在同一个螺丝刀上,可以直接实现更快速地使用;通过纳米改良技术,让工具把手不易打滑,也不会吸附灰尘。种种如此,让买到产品的人能真正感受到产品背后的工匠精神和情怀,而不只是流水线上出来的普通工业品。

以新工匠制度使新工匠文化与习惯落地。倡导工匠文化固然重要,但让认真做事的工匠与创客能够得到足够激励和尊重的制度设计与落实更关键。

工匠精神不是自发实现的,光靠领导重视、道德宣讲和媒体宣传远远不够,还应有相应的规则制度作为保障。德国、日本的工匠精神也不是天然形成的。与其说他们有工匠精神,倒不如说是一种长期形成的工匠文化和工匠习惯。这个习惯,是由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工匠制度,和对违规者的严厉惩罚构成的。例如,同属日耳曼民族,且当年仅一墙之隔,西德产品以高品质闻名于世,而东德产品却乏善可陈,最终经济社会陷于崩溃而导致柏林墙倒塌。可见工匠精神并不是少数国家、民族、个人的专利,建立不起完善的工匠制度,就形不成工匠习惯,更不可能有工匠精神。

过去几十年我们其实―直也在倡导工匠精神,但收效甚微,关键就是因为政府和企业领导尽管在精神文化和道德层面强调做事情、做产品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但实际的考核激励与惩罚体系里面又并没有把工匠精神真正细化为可以测量的重要维度,而是更加强调数量与规模、速度、成本等更有显示度的经济指标(尽管也有质量指标,但质量并不能完全代表工匠精神,且质量指标的重要性也往往不如其他指标),因而往往导致大家更为急功近利、短期导向、效率导向而不同程度忽视了工匠精神与发展质量。

因此,要想真正塑造“新工匠精神”,关键是因地制宜设计和落实鼓励精益求精、发明创造和创新创业的“新工匠制度”,用制度养成大家的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新工匠精神”。

杭州巨星科技对研发设计团队有着一套完整的考核和奖惩制度,让员工可以从成功推向市场、后续销售好的创新产品中得到奖励,也会根据产品追踪中的客户评价,及时改进和完善产品。这让专注踏实、追求完美的理念贯彻到了每个员工的价值观中。在浮躁的时代中,这种紧贴产品的荣辱感,尤为难得,而背后的关键是落实到制度设计中。

德国政府特别注重引导制造企业向专业、精密、高技术的方向发展。行业协会等在制定各类企I排行榜时,并非像中国评定百强企业那样按营业额大小排名,而是依据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准、细分市场占有率等进行评判,排名靠前以及获奖者往往不是规模最大的,而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在这种氛围下,企业就不会追求简单做大规模,而是坚守“工匠精神”,竞相在技术上积累、创新。

夯实新工匠活动载体。创客空间、实验室乃至车库等是工匠、创客们聚会、动手鼓捣小发明创造活动的场所。工匠和创客们根据兴趣共同开发有趣和富有意义的项目。

意识到创客空间的意义和价值,一些领先企业已经行动起来。例如,通用电气(GE)和LocalMotors共同打造的FirstBuild就是一家基于社区和众包理念的“梦工厂”,旨在吸引发明家、设计师、工程师、学生以及所有的普通人,一起协作,让想法成为现实的产品。对于大部分的传统公司来说,一个产品,从有最初的想法,到研发、设计,再到最终完成生产,整个过程至少需要一年以上。如今通用电气FirstBuild用众包+协作的模式,加之3D打印机作为生产工具,使整个商品生产过程只需花费数月。

当然,更重要的是,在通用电气搭建的这个“梦工厂’里,每个人都将成为“造物者”(Maker)。

为新工匠提供工具。麻省理工学院的埃里克・冯.希普尔教授提出了用户创新工具箱的理念。用户创新工具箱是一种帮助顾客完成创新活动的工具。它允许用户参与设计一种新颖的产品,并提供反复实验的平台和及时反馈用户设计理念的结果。互联网的神奇在于将发明工具和生产工具大众化,任何有创意的人都能通过软件代码把想法变成设计,又能通过互联网提供的资源将设计变成产品,然后,还能通过互联网将产品卖到全球。

当今时代,有助于创客创新的各类工具日益丰富,例如一些操作更加方便简单的软件即服务(SAAS)或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平台和3D打印设备等。

工匠精神与企业文化的总结范文4

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历史渊源

1.工匠精神的内涵

在专业的学术著作中并未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有明确界定,笔者阅读并总结相关文字的基础上对其内涵作初步阐述。“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传统手工艺的技艺,“工匠精神”灵魂是匠人专注、追求完美的造物品质。总结特质如下:

(1)精益求精。在普通人看来工匠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而背后却隐藏着专注、技艺、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对作品的执着与追求,反复改进、不断尝试的精神,是目前大多高校艺术人才以及设计师欠缺的品质。

(2)耐心、专注、严谨。目前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期,设计师普遍出现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思想观念,在设计作品上缺乏耐心专注的精神,要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谨慎、细致,在最细微处下功夫。

2.“工匠精神”历史渊源

无论在中国、日本还是西方社会,“工匠精神”所体现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造物品质都是历代匠人所追求的精神。中国古代技术文明的辉煌成就与先辈们传承、弘扬、实践“工匠精神”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的师徒技艺的传授,不仅是技术与手艺的传授,更是个人品质、价值观念的传承。在西方国家中,德国式的工匠精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德国至中世纪后期开展影响力深渊的行会制度。行会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从业者一般分成学徒、帮工、师傅三个可逐级上升的等级。因此,在国际竞争体系中德国产品给人留下品质感强、质量最优的印象,而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造物品质正是德国产品畅销国际的法宝。

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中倡导“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和传承是国际制造业强国成功的重要原因。德国作为制造业的强国,也是教育强国,他们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职业精神纳入教育范畴,塑造与培养未来艺术人才的“工匠精神”,并在未来的工作与实践中传承并发展这一精神。如何提高我国工业产品的生产质量与设计能力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当前,艺术设计的教育在中国受到高度重视,其实也是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倒逼所致。

2.“工匠精神”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护航者

长寿企业之所以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因为他们都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如今,中国不少企业追求即时效益。而忽略产品的品质,产品品质差的主要原因在于设计师及从业人员对于“工匠精神”的缺失,以多、快、省的浮躁方法进行产品设计、研发与制造。而“工匠精神”无疑将成为这个时代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基于“工匠精神”的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1.工作室制度与导师制双管齐下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基础

工作室概念最早源于二十世纪初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工作室教育制度不同于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封闭式教学机制,有明确的专业方向与风格特点,教育教学环境开放,师生在工作室中比传统教学拥有更多的自与选择权。

2.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塑造提供机会

产学研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两个属于不同领域的行为主体,通过互相影响产生协同作用,进而提升各自发展潜能的双向合作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两者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为一体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中,学生可以在项目的进程中重视技术教学和实践训练,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干中学,尝试中学习,有利于学生吸收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及企业对品质的要求,有利于对“工匠精神”的塑造。

3.以孵化器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完善提供技术保证

孵化器并不是新鲜事物,它等同于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出现的创业服务中心。作为培养自主创新企业与企业家的平台,孵化器是高校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学生而言,孵化器可将学生的设计作品通过市场运作落到实处,而在这过程中设计作品不论是造型还是内部的结构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次修正并实验,也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发现落在纸面上的设计作品与商品之间的差距,有利于学生避免理想化,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品质。

小结

工匠精神与企业文化的总结范文5

然而,很多技工院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一是增加了师生的负担,二是缺乏系列的思考和统筹安排,三是活动受到限制,四是缺少理解与支持。以部分优秀班主任为例,他们努力地将各种德育内容融入到日常管理中,却发现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信心备受打击。笔者认为,以培育工匠精神为突破口,将给技工院校的德育工作带来转机。以下笔者从四个方面进行阐释,即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技能人才培养、融入学生管理体系,将工匠精神作为德育衡量标准,同时做好培育工匠精神的保障工作,通过工匠之道做好技工院校的德育工作。

一、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技能人才培养,有利于把握德育方向

工匠精神是对工作的执著,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其内涵就是精益求精、严谨细致、耐心专注、专业敬业,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育目标契合。

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技能人才培养,有利于把握德育方向并推动职业教育改革跨越式发展。在具体实施方面:一是努力培育合格的工匠,千方百计提升学生素质。有人认为工匠是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是一种职业道德的升华。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二是要强化对工匠的奖励机制,以优质的校企合作为动力,带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能让工匠精神变成空谈,要脚踏实地地做好校企合作,让优秀的人才可以充实到更具吸引力的岗位。在校企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企业优势,特别是利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争取学生对行业、企业及岗位的认同,进而实现学生与岗位零对接,达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德育效率

培育工匠精神不能局限在少数学生身上,仅仅培养少数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要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学生管理体系的优势,通过其自上而下的职能培育工匠精神,提高德育效率。大部分技工院校的学生管理组织结构(图)如下。

例如,学生社团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达到了部分德育的目的。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社团,更容易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以志愿者协会为例,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社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能够提升学生的责任感、意志力和心理相容等等,这些素质会逐渐沉淀为学生的敬业精神。

在学生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只有实现培育工匠精神的规范化、集约化和精细化,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规范化就是能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资源,同时不断提升师资水平;集约化就是能够条理分明地归纳要素,做到聚散为整、整体研究、统一管理、章法分明;精细化就是能够通过系列载体有计划、有步骤、有实效地推动基础内容的实施。

另外,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工匠精神特色化、形象化的人文校园环境标识建设,辅以办学理念、校训、校规、校风、校徽、校旗、校歌等,彰显学校开放特色,批量高效地培育工匠精神。

三、将工匠精神作为德育衡量标准,有利于确保德育的比重

短期内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到德育工作上,往往无法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德育比重较难衡量。例如,在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是班主任,德育教育效果与班主任的个人能力水平息息相关,直观的体现就是班级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对部分学生来讲是不公平的。一位合格的班主任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工作计划和总结,教育转化后进生,做心理健康辅导和职业指导,开展德育研究,而短期内是没有办法培养出大量优秀班主任的。

如何解决类似问题,特别是从哪些方面确保德育比重?笔者认为,可以将培育工匠精神作为衡量标准。一是要确保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力度。通过确保时间、经费等投入及确保相关教育师资力量、活动形式等,实现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覆盖。二是要提升班主任地位。班主任的个人能力直接影响培育效率,可以评选出一些优秀的老班主任作为德育教师,同时提升德育教师的地位,增强德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外还要有计划地通过以老带新、师资培训等方式,大力提升班主任队伍的德育水平。三是培育工匠精神不仅仅局限于课内,社团活动是有力的补充。要确保社团投入和管理力度,让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注意把握科学性、职业性等原则。四是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有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正视道德冲突,解Q思想困惑,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校道德体系,调动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

四、做好培育工匠精神的保障工作,有利于创造德育的良好条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培育工匠精神在运转过程中的相关指标必须明确,格局必须有先导性和先进性。

工匠精神与企业文化的总结范文6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市场逐渐出现饱和,虽然国家始终在支持鼓励非公企业的发展,但是非公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依然处在劣势,为了维护企业稳定运转,企业在管理中势必会做出一些损害员工利益的事,例如裁员、降薪等,这样虽然能减少一部分财政支出,但是很多员工会因此而失去工作,损失的最终是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这就需要企业工会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全心全意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笔者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企业工会的日常工作中,为加强工会精细化管理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企业工会 工匠精神 非公企业

一、“工匠精神”与非公企业工会之间的关系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它包含两层内涵,第一层是具有一流技艺、精益求精的匠人;第二层是具有追求完美的一种情怀。总的说来可以概括为追求完美、创造极致、创新超越。在今年两会上,培育“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这足以看到“工匠精神”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企业工会企业管理者联系职工的桥梁纽带,既要密切联系职工,了解和掌握职工群众的意愿和利益诉求,维护职工队伍和工会组织的团结统一,又要配合企业组织开展生产活动和技能比拼,以实现职工与企业双赢的局面。因此,培育职工的“工匠精神”,业已成为当下工会工作的新课题。

工会是企业内部职工维权的一种组织,它代表的是企业员工的广大利益。当职工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工会应该发挥出一定的作用,为职工维权。这里所谓的工匠精神,就是要工会组织本着工匠的创造精神、品质精神、服务精神:追求完美、创造极致、创新超越为广大职工谋利益。

二、现如今企业工会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公企业工会地位问题

非公企业工会组织在企业中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因为不属于国有企业,因此企业内部的党内建设是不完善的,而我国企业工会的建设往往是伴随着党建进行的,这就造成现如今非公企业工会在企业各种组织中没有太高的地位,不仅仅企业相关领导没有将工会放在一个较为权威的地位,就连工会的服务对象基层员工也对其没有抱有太大的希望,在遇到权益受损时,很多职工都选择隐忍而不是有效维权,这其中有一部分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但更多的是非公企业工会地位较低导致的。这样长期恶性循环下去,工会会员也早已忘了组织成立的初衷,从而出现了职能的扭曲。

(二)职工入会问题

《工会法》中对职工入会有着明确的规定:工会是企业职工自愿参加与组建的群众组织,但是真正在非公企业中并没有本着自愿性这一原则,很多职工都是被迫加入公会组织,有的职工是带有某种利益性加入了公会组织。工在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诉求得不到回应的情况下,会认为工会是可有可无的组织。职工会担心工会是否可以代表并维护职工利益,入会与否有没有区别。工会要让职工亲身感受到加入工会中存在一种优越性,这样职工的积极性会更高。

(三)工会工作人员的工作素养问题

目前非公企业工会工作人员在立场站位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很多人在其位不谋其职,不能代表广大职工的利益,对于职工的维权不放在心上,本着敷衍的态度对待上访员工。作为基层职工本来在企业中就属于弱势群体,,唯一能够维权的组织便是工会,当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往往将希望都寄托于工会组织上,但是由于工会人员的不称职使这唯一的希望破灭,随着职工的工作热情也会消退,工作积极性降低,对企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个别情况下还会出现一些仇恨社会、报复社会的情况,给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隐患。

三、将工会工作与工匠精神联系在一起有何好处

企业工会是企业管理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在职工的切身利益受到广泛关注的前提下,有效维护广大职工的根本权益是工会工作的基本要求。工匠精神的提出,很好的对工会下阶段的工作重点进行了概述与诠释,对非公企业工会而言,工匠精神是其发展建设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着力点,将工匠精神和工会工作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有以下好处。

首先,能够有效地推动各级工会组织在“建起来”的基础上,切实“转起来”“活起来”,使基层工会成为组织健全、维权到位、工作活跃、作用明显、职工信赖的职工之家。

第二,能有效地发挥出工会组织在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中的作用。我国现如今已经步入市场化经济,为了在新的经济体制下长久发展,各个企业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其中岗位的变动是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步,这其中势必会损害某些职工的利益,这就需要企业工会主动参与。而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工会工作当中,有利于会员们积极维权,细致工作,使得体制调整工作顺利进行,为构建和谐企业作出积极贡献。

第三,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工会的整体工作水平。

第四,有效地提升工会干部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增强工会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形成一支工作努力、作风民主、思想活跃、善于创新的工会干部队伍。

四、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工会工作中,实现精细化管理

(一)工会领导加强思想重视

作为工会领导,首先要加强对工匠精神的认识,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意识到工匠精神与工会日常工作有着巨大的关联,同时还要清楚当前工会内部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管理问题、风气问题等,只有对组织的现状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对症下药,将组织带上正规。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工会建设中

1.提高工会会员意识:工会要加强对新会员的思想教育,从入会仪式开始就要将工匠精神灌输到每个会员的心里。非公企业工会由于规模不是很大,所以不必设立太多的等级,但领导人员要及时深入基层,将工作的职责,入会誓词、会员的权利和义务、工人阶级伟大品格等进行上墙,对新会员进行教育引导,提升会员素质,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

2.加强职工思想教育:非公企业工会可以根据职工对政治思想工作的理解和需求,聘请职业学校的政治教师和社会学教师,以“形势教育”“成才在岗位”“敬业与奉献”“职业与修养”等为主题,将形势教育与职工思想现状相结合,将主题教育与公共教育相结合,将身边的先进人物与职工成长成才相结合。教育过程中不但要有感人的事迹,还要有感人的思想;不但要有对形势的一般看法,还要有结合自身发展的看法;不但有公众接受的思想,还要有指导个人成长的观点。用实例进行教育,这样会更有说服力,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丰富职工文化活动: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倡导“工匠精神”就离不开企业文化、职工文化这一有效载体。根据企业实际,找到企业文化、职工文化与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点,弘扬当代的“工匠精神”。非公企业可以模仿一些国有大型企业来加强工会建设,例如搭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职工文化活动组织网络,包括基层职工艺术团或文艺演出队伍、企业五星级职工俱乐部、企业报联谊会等载体和平台,让基层职工有展示才华的阵地。将“工匠精神”本身应有的诚信、互助、友爱等高尚品质润物无声地融入职工文化活动中,雕塑职工精神,丰富职工生活,提升职工能力和工作积极性。

(三)践行“工匠精神”

一个充满活力的工会组织,不仅需要天马行空的创造力,也需要踏实地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工作态度,践行“工匠精神”就是要做到对基层职工负责、认真去做、精雕细琢。面对我国社会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要全方位的做好工会精细化管理工作,认真解决企业发展与职工日常工作生活中将要面临的诸多难题,要求企业工会组织和各位工会公职人员肩负起重塑“工匠精神”的责任,同时也要鼓励工会工作人员继承“工匠精神”,积极拥护工会事业,积极营造重塑“工匠精神”的氛围,努力将“工匠精神”深入到工会工作的每一部分,逐渐细化工工作的管理事务,培养工会员工养成良好的工匠习惯,用严密仔细、精益求精、尽心竭力的“工匠精神”努力做好做实工会精细化管理工作,提升标准化、精密化管理水平,真正落实践行 “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 李巍刚.加强电力企业工会建设的若干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