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范例6篇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范文1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一、工匠精神的概述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它是有我国的一流木工匠师聂圣哲提出的,正是由于这种精神,随着国家产业战略和教育战略的调整,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应随之改变。而把“工匠精神”的学习理解加入到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是当务之急。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现状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教育的制约,我国教育的重点一直为知识教育,在对于建筑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也一直以理论教育为主、实践教育为辅。但是,实践对理论知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理论的来源,更是理论发展的源动力。最好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应该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就目前而言,每年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中毕业的技能型人才只占毕业人数的百分之一。

三、将“工匠精神”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结合问题分析

(一)“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于二零一四年印发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到的教育理念中,更深层次的职教体系,更科学的职教结构的现代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是现阶段高职的人才培养只限于专科,如果高职学生想要进一步深造只能进入普通本科院校学习,从而失去本科职业教育的机会。而且,很多院校为响应国家课改而舍本逐末,在培养人才上注重理论知识的提升而在设置专业、管理教学与实际培养中并不能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使技能型人才难以具备“工匠精神”。

(二)“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科学的规划教育

在目前的职业教育中,职业院校缺乏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缺乏专门的规划教育机构;学生在自我的职业规划中,缺乏前瞻与远见,对自身的定位模糊;学生自身的服务能力差,意识薄弱,难以形成强大的职业梦想。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现阶段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阻碍了“工匠精神”的传承。在高等职业院校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因为“工匠精神”的不可自成性,需要老师进行科学的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与职业规划。

四、建筑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方法

(一)以能力为基础,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由于部分高等职业学校对与“工匠精神”的掌握缺乏,所以对与学生的素质教育非常重要。树立科学的指导观念,让学生以劳动为光荣。只有确立正确的劳动态度,才能将工作的动力最大化发挥。在建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置于首位,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才可以正确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二)加强校内实训

实训是按照人才培养规律目标对学生进行的职业能力技术的应用训练。在建筑这个高技术含量的行业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是培养技能型的人才所必须的。要将“工匠精神”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实训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要结合学生自身能力与建筑专业的不同课程特点对人才进行针对性培训。教师在专业知识的培养中,要做足职业技能的培养,将“工匠精神”与教学课程相互渗透,有意识的在实际讲课中带头的践行“工匠精神”,从而促进高等职业院校中建筑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

(三)进行“工匠精神”的定期宣讲

弘P“工匠精神”,社会的重视程度和认可度很重要,由于当前的教育体制,民众普遍认为从事劳动型工作是“没出息”的表现,实则不然,再尖端的科技、再高大上的成果都需要去实现,必须要有人做出来,论贡献,一个工匠或许并不比一个科技人才差多少。所以,要进行建筑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一定要进行关于“工匠精神”的宣传,使“劳动光荣”这一口号得到学生的重新认识,正确的树立爱岗敬业的劳动理念。

五、结语

“工匠精神”一词由来已久,它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理念,一种将“中国制造”转为“中国智造”的梦想。只有发扬“工匠精神”,才能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加强他们的敬业精神,从而满足我国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范文2

关键词: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最初作为政治用语被写在政府报告之中,成为全国人民讨论的重点。工匠在我国发展中虽然是一种抽象的意识形态的存在,但是无法被复制,是我国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养人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高职教育作为我国的主要育人途径,以技术和能力培养为核心。而工匠精神正是人们在技能实践过程中培养的。因此,高职教育是锻造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而工匠精神不仅涉及技术层面,而且还涉及人文层面,与人文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人文教育也成为锻造工匠精神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职院校就运用人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研究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不仅能够加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而且能够有效拓宽工匠精神培养的途径。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1.工匠精神的内涵。我国古代便已经有了工匠精神,但是,我国古代的工匠精神与现代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而且,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内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具体来说,我国古代的工匠精神主要以道德精神为核心,强调德艺兼备,主要通过身心传授的方式,让受教育者亲自实践才能够获得。并且,我国古代的工匠精神十分强调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要求在工作中强力而行。另外,古代工匠精神还强调爱国为民精神和精益求精精神。而西方的工匠精神与西方人追求完美的文化理念有着密切联系,追求完美在西方已经成为共同的精神。这是因为无论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还是基督教都提倡追求完美与极致。虽然古今中外所倡导的工匠精神外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仍存在着很多共通之处,都强调爱国、敬业、求精、创新。而我国现在所强调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延伸层面这三个层面。其中,物质层面的主要内容包括技能和技术,工匠在产品锻造的过程中想要打造好的产品必须具备熟练的技术和高超的技能。因此,物质层面的技术和技能是工匠精神的基本条件。精神层面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主要包括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创造卓越等在内的隐性内容。延伸层面主要指工匠精神所倡导的创新精神,要求人们运用工匠精神在做好基本工作的同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2.工匠精神的内涵。首先,工匠精神能够提高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工匠精神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了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会敬业和奉献,使学生在日后工作中能够精益求精,以追求卓越和创新为主要目标;其次,工匠精神的培养有利于解决社会上的浮躁和应付工作的现象,使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精益求精地对待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社会生产发展;最后,工匠精神作为我国精神文明的重要补充,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巨大的促进意义。工匠精神深化了职业道德和社会主流思想,不仅对人们的行为作出了规范,而且能够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二、人文教育内涵及意义

1.人文教育的内涵。人文教育是主要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实践而进行的个人教育或社会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塑造理想人格,提升受教育者的内心境界,以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而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强调通过传播文化知识的教育、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人生实践来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并且,人文教育既重视文化由外而内的养成,也十分强调个体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强调人对社会的人文关怀。而且,人文教育主要包括人文主义教育、人文学科教育和成人教育这三个方面。其中,人文主义教育主要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人文学科教育主要向受教育者传授相关的人文知识。而成人教育主要面向广大社会群众,旨在提升社会群众的人文素养。2.人文教育的意义。首先,开展人文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受教育者人文意识和人文素养,丰富受教育者的人文知识,拓宽受教育者视野,加强受教育者对我国传统人文知识的了解,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其次,开展人文教育能够丰富补充学科教学,帮助学生获得在学科之外的知识,提高教育质量;最后,人文教育能够在提高人们人文素养的基础上,促进我国文明建设的发展。

三、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之间的关系

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之间有很多内容是相通的,两者密不可分。首先,工匠精神追求真实和完美,要求在制造或创造产品的过程中求真求实、尽善尽美,以塑造最佳品质的物品,进而使制作者产生美感和愉悦感。而人文教育即包括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强调受教育者审美能力和高尚审美情趣的培养,要求受教育者能够以正确的审美态度对待文化产品。并且,人文教育十分注重情感教育,强调受教育者对文化产品或文化现象的情感体验,要求受教育者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掌握文化的内涵;其次,很多文物古迹、手工艺术以及文化瑰宝等都是工匠的智慧结晶,蕴含着工匠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同时,这些文物古迹、手工艺术和文化瑰宝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工匠在打造优质产品的时候需要与文化相结合,赋予手工艺术品较高的文化价值;最后,我国古代工匠在打造产品的过程中讲求琢磨和切磋,而这一方法和态度已经被古人运用在修身、政治和文学创作之中,广泛渗透到人文领域,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由此可见,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有着密切联系。高职院校在培养工匠精神的过程中不仅要采用技能锻炼的方式,而且还要积极开展人文教育,实现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的结合。

四、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首先,工匠精神是我国现阶段所强调的重要精神指南,政府十分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要求面向全体社会群众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培养全社会的工匠精神;其次,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有着密切联系,以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工匠精神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再次,高职教育能够鲜明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的。而工匠精神是技能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精神。因此,高职教育开展工匠精神培养十分必要。并且,高职人文教育能够将技能操作相关文化内容与工匠精神相联系,丰富工匠精神的内涵,实现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最后,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是全社会的要求。在当今市场环境下,技能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熟练地操作技能,而且还需要具备敬业奉献、精益求精、乐业创新的工匠精神,能够在工作中追求卓越,积极创造。而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人文精神能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满足社会的要求。由此可见,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十分必要。

五、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存在的不足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忽视人文教育,不了解人文教育对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具体来说,部分高职院校只重视学生技能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专业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这些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甚至误以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不需要接受人文教育学习人文知识,只需要学会技能知识,拥有操作技能即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难以运用人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其次,部分高职院校忽视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人文工匠精神只是政府提出来的相关要求,采取应付的态度对待工匠精神的培养,只是将工匠精神的培养放在口头上,并没有采取相关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导致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并没有真正实施;再次,部分高职院校在以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没有将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相结合,也没有对人文精神中所包含的工匠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只是向学生讲解相关的事例,缺乏深入分析,教育效果不明显;最后,部分高职院校在以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过程中的教育方法不正确,只重视理论的灌输,一味向学生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而一些历史性的人文知识距离学生较远,存在着较大的抽象性,学生很难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根本无法完全理解人文知识所体现的工匠精神。由此可见,教育方法不合理严重影响了人文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培养作用。

六、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途径

1.开展人文教育。高职院校应积极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对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人文教育,为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学习提供充足的人文养分和肥沃的人文土壤,在让学生掌握技术和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人文教育的相关选修课,并通过开展人文教育讲座、人文知识竞赛、人文精神评比等活动来加强学生的人文实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高职院校应将人文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作为一个整体,在人文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工匠精神培养作用。2.注重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责任心是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前提,只有具备较强的责任心才能够激励制作者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具体来说,人们只有具备责任心才能够主动关心自己周边的事物,关心社会,也才有动力思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并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来寻找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加强对生命和环境的人文关怀。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思政教育,强调学生的责任心意识,通过理论和实践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情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做到精益求精,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3.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哲学、自然等学科知识。工匠精神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并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哲学、自然学科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文学艺术知识、自然学科知识、哲学知识等方面的知识。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设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哲学、自然学科等相关的选修课程,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让学生在了解各学科人文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各学科所蕴含的工匠精神,进而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4.开展德育教育。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进而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而正确价值观念、崇高理想和健全人格是锻造工匠精神的基础,只有具备了健全的人格、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够使学生在日后工作中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促进学生积极向上,追求卓越。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并且,高职院校应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教育,将德育教育与工匠精神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工匠精神锻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学习自觉性。5.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优秀的工匠在产品制作的过程中会融入自身的想象和审美情趣,将自己的创作灵感与创作技能完美结合,进而制作出高品质产品。因此,高职院校在以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高职院校应将想象力培养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尤其要在抽象知识讲解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其次,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审美教育,通过音乐艺术课程、美术课程、艺术欣赏课程等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品质;最后,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进行产品创作,并开展创造竞赛,通过学生实践来培养工匠精神。

作者:傅向东 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曹萱.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理论探究———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论纲》[J].中国教育学刊,2017(01).

[2]庄群华.培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的应为与可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

[3]宋逸成.图书馆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兰台世界,2014(17).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范文3

关键词:工匠精神;园林技术;创新创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2.072

高职教育是为了培养市场急需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层次职业准备教育。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家提出了“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的改革方向,需要高职教育培养出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一线技工,还需要有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而工匠精神培育的关键是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还需要职业精神的培养,这就必须要依赖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本文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为例,以工匠精神为依托,立足于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针对当前我院园林技术专业“双创”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研究。

1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是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对产品持续专注,对质量追求卓越,是一种系统的职业精神培育,可以解决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等问题。所以对高职教育而言,培养具备工匠精神品质的学生,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有利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有利于满足社会对卓越人才的需求。

1.1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在对校企合作的企业座谈、毕业生就业反馈调研中发现,企业对招聘新入职员工的要求除了具备职业技能之外,还必须具有职业精神。他们绝大多数都认为,员工的理论知识、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都可以在入职后的实际工作中逐步丰富,但是敬业、耐心、专注等工匠品质难以在工作中培育,大多数企业认为学校教育是良好职业精神养成的开端。因此,学校在教学中,要一手抓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一手抓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具有良好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毕业生往往社会认可度高,是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体现。在学生的就业竞争中,学校若想增强其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能忽视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培养。通过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评价、毕业生的社会声誉来实现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从而形成良性的校企互动。

1.2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职业精神往往决定了从业者在本行业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的员工,往往是企业重点培养的对象,且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佼佼者。目前,多数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除了要求应聘者具有某项或多项技能外,通常还会要求应聘者能吃苦耐劳、有责任心、工作认真负责,而这恰恰正是工匠精神内涵的体现。因此,高职院校强化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对口率,更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使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且立足于社会。

1.3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就是培养卓越人才

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它的内涵在于工匠们对职业的敬畏、对产品的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追求、对品牌的专注坚守。然而,园林工匠制作的每一件鬼斧神工佳品,无一不是精湛的技艺与匠心独运的结合。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中,需要一批卓越的人才促进我国园林产品由数量到质量的转变。在卓越人才的培养中,需要从入行开始,而高职院校正是学生职业的启蒙。W校欲将学生培养成卓越的园林工程师,就有责任和义务实施工匠精神的教育,从而使学生具有工程师气质。所以高职院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必须融入工匠精神,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从而进一步培养成卓越的人才。

2我校园林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园林技术专业正在积极实施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然而,教学改革效果并不显著,表现在学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但学生的就业率、对口率仍然没有增加,毕业生一年内的离职率高偏。为此我们结合人才培养过程,认真分析存在以下问题。

2.1行业参与不足,行业精神缺乏

园林行业的精神是园林行业的前辈基于我国园林发展的方向,为自身生存发展与祖国建设的需要,在上百年的生产实践基础上,精心培育出的执着、细致、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它引领着一代代匠人完善提升中国人的居住生活环境。然而,在教学中由于行业师傅参与不深,不能及时向学生传授最新的行业精神,不能触发学生的工作兴趣。此外,专业教师大多没有行业实践经验,主要照本宣科或是讲解自己对于创新创业的理解,而忽视将创新创业与行业精神的结合。最终学生虽然具有一流的技术与创新创业能力,但是没有一流的匠心,以致无法长期专注在园林行业工作。

2.2教学模式侧重创新创业培养,忽视职业精神塑造

园林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创业就业。创新创业的能力本身就包括锲而不舍、永不止步的职业精神。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相关教师更多的关注创新创业的思维训练及方法,忽视了学生需要有职业精神的支撑才能实现园林技术的创新创业。最后,导致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浅尝辄止,有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遇到难题经常退缩不前甚至退出。在毕业后的工作中遇到创新瓶颈、创业难题也会因没有良好的职业精神指导而离职、放弃。

2.3创新创业服务模式僵化,学生职业定位不清

在我校园林技术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中,辅导员一直承担学生创新创业的服务,而专业教师一直承担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两者界限分明。最终导致专业教师只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忽视创新创业服务。而辅导员因缺乏专业知识,往往给予笼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能给予学生形成具体清晰的职业定位。因此学生在就业中职业目标模糊,使得园林技术的毕业生质量与园林行业需要的人才质量存在一定的差距。

3融入工匠精神的园林技术创新创业教学对策

基于我校园林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融入工匠精神才能培养出社会需求、企业满意的合格人才。课题组将从学生“工匠精神”养成的视角着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同时抓好职业精神的培育。

3.1以行业工匠精神引领,培育学生职业精神

制定“双向”引领机制。一是校内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实训或参与自己的相关创新创业科研项目,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方法、创业基础,启蒙学生的行业精神。二是遴选行业园林高级技师担当兼职教师与行业导师,在学生三年学习中,分时段、阶段介入到创新创业教学中来。园林高级技师通过自己的从业经历、园林作品,感染并引导学生将技能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园林创作中,并通过接受最新的行业资讯,不断按照工匠精神的态度完善自己的作品,完成职业精神的养成。

3.2D变教学模式,工匠精神贯穿创新创业的培养

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创新创业课程,将工匠精神融入工作过程。创新创业课程的工作过程紧扣园林技术行业的新形式新要求新方向。根据园林技术专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具体分析在工作过程中学生需具备的工匠精神要素,结合课程体系中的认知、跟岗、顶岗、创新创业实践模块,完成从学徒、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大国工匠”成长体验。让学生意识到只有按照工匠标准,才能成为栋梁之才。最终,通过工作过程的体验锻炼,让“工匠精神”扎根在学生心里。

3.3围绕工匠精神理念,升级创新创业服务机制

毕业生的职业稳定性及职业规划,需要全体教师合力解决。开展“1+1”课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由一名专业教师和一名辅导员共同承担,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及就业帮助的各个环节,努力成为教学工匠的典范。辅导员需要及时了解创新创业政策,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中择业难题。专业教师应为大学生讲授典型的园林行业就业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启发引导学生以工匠精神的态度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4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工匠平台

校企合作是培养师生工匠精神的重要形式。探索引入“现代学徒制”完成教师工匠与学生工匠的培养。让园林企业深刻理解,企业需求的优秀人才必定是校企共同培育的学生。企业应主动承担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才能够保证学生对企业的忠实度。学校也应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适应企业的需求与变化,为企业培养符合园林企业转型升级的新工匠。

3.5以职业大赛淬炼工匠精神

“以赛带练”是工匠精神培养的最大特色。学生通过参加技能大赛及创新创业大赛可以找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赛后学生对自己的园林作品会有更深的理解,而成为工匠的动力会不断激发他去完善、创新,进而淬炼出坚韧、耐心、专注、追究极致的工匠精神。因此,以社团比赛、校内比赛、国家比赛等赛事为依托,开展“一月一赛”活动,鼓励学生技能比赛人人参与,创新创业人人过关,制定弹性的课程评价。比赛的成绩可以量化为学业成绩,以此推动我校实施基于工匠精神的园林技术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2]毛思洁.刍探“工匠精神”[J].宁波通讯,2016,(16):1215.

[3]苏楠.万钢:培养工匠精神促进创新创业[J].中国科技产业,2016,(4):1213.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物流管理 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102-01

随着电商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明显增加,同时物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对于行业发展十分重要。“工匠精神”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当今社会人才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何为“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匠人在雕琢产品时精益求精,对产品精雕细琢,力求完美,是以热爱工作为前提,在现代社会,可以将“工匠精神”总结为工作人员爱岗敬业的精神以及认真严谨的工作状态,为一种职业道德。2016年,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工匠精神”这一名词,自此各大企业对青年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希望:除了要掌握足够专业的技能外,同时要具备做人的基本素质,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坚持严谨、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实现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坚持以“工匠精神”为新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使学生充分重视个人道德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培养,从而更好地满足就业需要。

二、培养高职院校物流管理学生“工匠精神”的对策

物流行业归属于服务业,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流行业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物流公司成立,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与此同时,客户对物流行业的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工作人T如何在繁多的工作中保持服务质量成为行业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是指导学生在投身行业工作时能否产生依恋感与归属感的重要因素,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工作,更能够带来成就感、忠诚度、事业心以及向上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首先要强化职业认同感,使学生能够热爱并且愿意投身到工作中去。作为新时代的新人类,“95后”为高职院校的主要构成,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激情与好奇,然而也更加追求即时利益,面对的诱惑更多。[1]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主要为行业一线,需要的成长周期较强,同时工作量大、任务繁重,社会认同度较低,因此将职业认同感与“工匠精神”相结合就更加重要。学校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在行业内获得较大成就的同学到校进行交流与演讲,使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主动培养严谨、精益求精的学习与工作态度。

(二)突出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工匠精神”

实践出真知,因此教师除了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同时要增加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真正地领会贯彻“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在进行实践教学时,教师可以项目化与信息化结合的方式,通过分组的方式,为学生设置不同的任务,在任务完成后互换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不同任务的过程中了解到物流管理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并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在任务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以及表现进行点评,对于“工匠精神”的运用以及符合这一精神的行为进行点评,针对性地讲授,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

(三)校企联合,为学生提供实践“工匠精神”的场所

实训基地能够使学生更加真实、全面地接触到物流管理的内容,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工匠精神”,发现问题并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实践这一精神。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校企联合,通过实训场所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同时可以聘请企业内工作经验丰富、工作态度积极的人员到校任教,通过企业专家的教学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工匠精神”。[2]高职院校也可以指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去实践学习,不断提高教学的专业技能,使其更加深入地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更好地在教学中发挥引导作用。

三、“工匠精神”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学生的重要性

当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物流企业的岗位不断增多,除了仓储管理、采购管理、运输管理与配送管理等传统职位外,同时新增了客户服务及信息技术等,面对的客户群体更加复杂,客户的要求也更加丰富,人们更加重视服务的质量。因此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工匠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与服务质量,促进企业的发展。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个人素质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在就业后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价值。

四、结语

工匠精神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方面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有助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更好地就业,因此高校在教育培养学生时要充分地发挥引导作用,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范文5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

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国家之间的竞争愈发体现为知识、科技、创新尤其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特别是高精尖工匠型人才的多寡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大小的重要标志。“职业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摇篮,作为职业教育中坚力量的高职院校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培育工匠精神的重任”。[1]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经济腾飞对工匠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先导,开始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与之相适应,相关专家学者也逐渐将研究关注点转向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得以全面展开,在价值定位、培育环境、培育目标、培育课程、培育模式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

一、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特点

(一)赋予工匠精神培育的特有价值

大多数发达国家认为,工匠身上具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企业行业制胜的法宝。这是因为,所生产产品如果没有匠心、匠技、匠艺和创新元素的有机融入,就不可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很快被淘汰。严肃、规范、细致有时甚至近乎刻板的敬业态度和专业精神养成了德国工匠的责任意识,成为德国企业生产设备之精密、制作之精良、生产过程之精细的秘诀,这种长期专注于某个领域某个产品使之获得国际市场“隐形冠军”的称号[2],有力保证了所生产产品成为高质量品牌,助推德国制造业成为世界翘楚。日本工匠素来就秉承卓越匠心的态度和对工作执着热爱的精神,日本企业一向信奉精益求精和追求细节理念,使所打造的精巧产品向来以精致的机械结构、精湛的技工技艺、精密的生产工艺而闻名于世。他们认为任凭质量不过关产品流通到市面上是一种耻辱,与收入金钱多少没有关系,从而有力塑造了日本技术“高精尖”、日本产品“品质一流”的国际形象[3],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领跑者。瑞士工匠以满腔热情、极为用心、坚定执着的匠魂精心打磨、细心雕琢机械表每一道工序和每一个发丝小的构件,精心提升零件精密度和复杂度,专注产业创新和升级,专心研发复杂的新工艺和新产品,精益求精地对待产品质量,使瑞士钟表成为世界钟表行业领跑者,能够傲视群雄而成为世人追捧的奢侈品牌。

(二)营造工匠精神培育的和谐环境

发达国家大都认识到只有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和谐氛围,将个人荣辱与产品品质挂钩,给予工匠相应的社会地位,才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敬业、乐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才能使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发扬光大,提升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一是社会舆论环境。以严谨著称的德国早就把“匠心”渗透于国民内心之中,将成为大国工匠作为最令人羡慕的荣誉;美国让工匠的工作有舞台,生活有尊严,使之常年活跃在全球工业创意、商业模式创新最前沿[4];在日本,“匠”常常被看作是荣誉的象征,工匠会得到令人敬仰的社会地位。二是法律制度环境。德国建立起严格的行业标准和规章制度,并能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有效实施;美国法律严格规定不准进口有坏点的产品,让诸多国家加大了对出口产品质量的管理力度;日本从法律上明确工匠在技艺上要精益求精,保障产品质量。三是校企合作环境。德国规定企业和高职院校同时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是实习必须按照程序操作的严格要求在企业完成;美国政府采取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专项资金支持等优惠政策,有效吸引了企业优秀员工加入校企合作队伍;英国明确规定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深度合作,在开设课程之前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调研,企业也会派人在行业技能委员会任职,确保了工匠精神培育质量。

(三)厘定工匠精神培育的特色目标

发达国家均强调只有从“德”的工匠品质和“才”的工匠技能这两个维度来强化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才能够圆满完成工匠精神培育任务。因此,发达国家大都以树匠心、立匠德、励匠技为培育目标。由于各国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和关注侧重点不同,工匠精神培育目标也必然表现出各自特色。德国为了保持制造业精度高、质量优、技术超前等优点,以纵横交织的“职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从纵向上来看,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从横向上来讲,基本职业能力包括与具体职业相关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而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包括超越了具体职业、专门职业技能与职业知识范畴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5]美国制定了以“综合能力为中心”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知识、动手操作能力,还应该具备交流合作的能力、探索创造的能力等,具体来说由知识(相关行业的专业理论领域)、态度(职业动机、情感和理想领域)、经验(实训活动领域)、反馈(测评、评价领域)等四个维度所组成。日本政府认为,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高职院校必须以“职人精神”为目标来培养未来建设者,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精湛的技艺,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注极致的职业道德,完美的个性人格、独立自主的品质以及善于创新、勇于挑战、面向未来的前瞻性意识。[6]

(四)开发工匠精神培育的特定课程

发达国家普遍将确定课程内容作为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的最关键环节,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水平既决定了工匠精神培育目标的实现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工匠职业素质的高低。课程内容的确定大多以未来工作岗位为导向,瞄准特定的工作岗位需要来实施。为了增强工匠精神培育实效性,德国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领域为根本原则组织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注重工作行动的整体性,在系统化的基础上将学习内容和教学情境有序化,强调典型工作情境中的解决实践问题能力。在美国,由若干资深从业人员组成专门委员会,将某一个特定职业目标进行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两个层次分析,分别得出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形成能力汇总表。然后由教学专家来确定具体教学单元或模块,将教学单元按照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进行顺序排列,将若干相关单元组成一门特定课程。[7]日本既通过“道德教育”(“爱国心”教育、“心”的教育、个性教育、劳动教育、国际化的日本教育)来影响“职人精神”,也采取寓于“专门德育”(“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中的“职人精神”培育和寓于各学科中“职人精神”培育方式进行,还利用“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来对学生进行“职人精神”培育,其指导思想、内容、措施均与“职人精神”紧密相关。

(五)打造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模式

发达国家广泛认同面对国际市场需求多样化背景,在企业产品已由单品种、大批量的规模化生产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多品种、小批量的精益生产转变的外部环境下,只有采取合理有效的工匠精神培育模式,才能适应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德国“双元制培育模式”是以企业和高职院校为主体,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高职院校、学生紧密结合,形成了“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观念,学校理论教学和企业实践紧密相连,学生具有学徒和学员的双重身份,技能养成的重心更加侧重于企业,由行业协会建立公共实训平台,为德国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具有卓越匠心的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培育模式”由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次推出,随之出现了并列式、交替式、双重制、底特律契约、企业与学校契约等模式,强调能力培养和训练、具有个别化教学性质的CBE职业教育模式,又在许多社区兴办“工匠工厂”,有针对性开展“工匠运动”,提出“今天的DIY,就是明天的美国造”口号,重振了美国制造业。瑞士采取由培训中心、企业行业和高职院校所组成的三方协作的“三元制现代学徒制培育模式”,以产教融合为理念,由企业行业牵头,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特色的不同类型校企合作方式,实现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零距离对接,展现出学徒培育的高效性,为企业“量身”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严谨意识的工匠型人才。[8]

二、对我国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启示

(一)把工匠精神理念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多存在“重技术、轻素养”的倾向,注重了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忽视了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导致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缺少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随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高职教育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另外,企业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也会重点关注综合素质,不仅对学生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进行考核,还要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创新能力进行评价[9],所以,高职院校需要将工匠精神渗透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用工匠精神内涵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潜移默化的立德树人功能,当前校园文化建设既没有体现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也没有体现建设主体的多元化特点,突出技术性而缺乏人文性特征,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要深化校企融合理念,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良性互动,以工匠精神内涵来引领校园文化转型,打造校园文化的职教特色;构建由学生、教师、校内管理人员、学生家长、行业企业专家能手等共同组成的多元化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格局,共同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将工匠精神元素有机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使学生在校园中随处可以感受到工匠精神文化气息。

(三)以工匠精神为指导,确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尽管众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分解中,都明确列出了人才的职业素质,但是分类的依据和标准不够明确。工匠精神是匠心、匠技和匠魂的统一体,其内涵特征也必将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从知识结构上讲,主要由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组成;从能力结构上说,应当具备与从事职业相匹配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素质结构来看,一般包括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10]

(四)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打造高职院校课程体系

课程作为重要载体,在工匠精神培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更多关注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忽视了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过分强调学科体系,淡化了职业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过多关心知识结构的形成,忽略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既要用好思政课程,又要在专业课程开发中渗透工匠精神意蕴,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工匠精神要素和专业特征有效开展课程思政,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践行工匠精神理念,将专业实训教学有机融入地方经济产业链中,使工学结合市场化。

(五)让现代学徒制成为工匠精神培育首选模式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范文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2.072

高职教育是为了培养市场急需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层次职业准备教育。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家提出了“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的改革方向,需要高职教育培养出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一线技工,还需要有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而工匠精神培育的关键是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还需要职业精神的培养,这就必须要依赖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本文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为例,以工匠精神为依托,立足于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针对当前我院园林技术专业“双创”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研究。

1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是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对产品持续专注,对质量追求卓越,是一种系统的职业精神培育,可以解决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等问题。所以对高职教育而言,培养具备工匠精神品质的学生,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有利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有利于满足社会对卓越人才的需求。

1.1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在对校企合作的企业座谈、毕业生就业反馈调研中发现,企业对招聘新入职员工的要求除了具备职业技能之外,还必须具有职业精神。他们绝大多数都认为,员工的理论知识、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都可以在入职后的实际工作中逐步丰富,但是敬业、耐心、专注等工匠品质难以在工作中培育,大多数企业认为学校教育是良好职业精神养成的开端。因此,学校在教学中,要一手抓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一手抓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具有良好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毕业生往往社会认可度高,是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体现。在学生的就业竞争中,学校若想增强其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能忽视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培养。通过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评价、毕业生的社会声誉来实现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从而形成良性的校企互动。

1.2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职业精神往往决定了从业者在本行业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的员工,往往是企业重点培养的对象,且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佼佼者。目前,多数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除了要求应聘者具有某项或多项技能外,通常还会要求应聘者能吃苦耐劳、有责任心、工作认真负责,而这恰恰正是工匠精神内涵的体现。因此,高职院校强化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对口率,更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使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且立足于社会。

1.3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就是培养卓越人才

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它的内涵在于工匠们对职业的敬畏、对产品的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追求、对品牌的专注坚守。然而,园林工匠制作的每一件鬼斧神工佳品,无一不是精湛的技艺与匠心独运的结合。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中,需要一批卓越的人才促进我国园林产品由数量到质量的转变。在卓越人才的培养中,需要从入行开始,而高职院校正是学生职业的启蒙。?W校欲将学生培养成卓越的园林工程师,就有责任和义务实施工匠精神的教育,从而使学生具有工程师气质。所以高职院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必须融入工匠精神,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从而进一步培养成卓越的人才。

2我校园林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园林技术专业正在积极实施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然而,教学改革效果并不显著,表现在学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但学生的就业率、对口率仍然没有增加,毕业生一年内的离职率高偏。为此我们结合人才培养过程,认真分析存在以下问题。

2.1行业参与不足,行业精神缺乏

园林行业的精神是园林行业的前辈基于我国园林发展的方向,为自身生存发展与祖国建设的需要,在上百年的生产实践基础上,精心培育出的执着、细致、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它引领着一代代匠人完善提升中国人的居住生活环境。然而,在教学中由于行业师傅参与不深,不能及时向学生传授最新的行业精神,不能触发学生的工作兴趣。此外,专业教师大多没有行业实践经验,主要照本宣科或是讲解自己对于创新创业的理解,而忽视将创新创业与行业精神的结合。最终学生虽然具有一流的技术与创新创业能力,但是没有一流的匠心,以致无法长期专注在园林行业工作。

2.2教学模式侧重创新创业培养,忽视职业精神塑造

园林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创业就业。创新创业的能力本身就包括锲而不舍、永不止步的职业精神。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相关教师更多的关注创新创业的思维训练及方法,忽视了学生需要有职业精神的支撑才能实现园林技术的创新创业。最后,导致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浅尝辄止,有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遇到难题经常退缩不前甚至退出。在毕业后的工作中遇到创新瓶颈、创业难题也会因没有良好的职业精神指导而离职、放弃。

2.3创新创业服务模式僵化,学生职业定位不清

在我校园林技术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中,辅导员一直承担学生创新创业的服务,而专业教师一直承担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两者界限分明。最终导致专业教师只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忽视创新创业服务。而辅导员因缺乏专业知识,往往给予笼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能给予学生形成具体清晰的职业定位。因此学生在就业中职业目标模糊,使得园林技术的毕业生质量与园林行业需要的人才质量存在一定的差距。

3融入工匠精神的园林技术创新创业教学对策

基于我校园林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融入工匠精神才能培养出社会需求、企业满意的合格人才。课题组将从学生“工匠精神”养成的视角着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同时抓好职业精神的培育。

3.1以行业工匠精神引领,培育学生职业精神

制定“双向”引领机制。一是校内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实训或参与自己的相关创新创业科研项目,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方法、创业基础,启蒙学生的行业精神。二是遴选行业园林高级技师担当兼职教师与行业导师,在学生三年学习中,分时段、阶段介入到创新创业教学中来。园林高级技师通过自己的从业经历、园林作品,感染并引导学生将技能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园林创作中,并通过接受最新的行业资讯,不断按照工匠精神的态度完善自己的作品,完成职业精神的养成。

3.2?D变教学模式,工匠精神贯穿创新创业的培养

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创新创业课程,将工匠精神融入工作过程。创新创业课程的工作过程紧扣园林技术行业的新形式新要求新方向。根据园林技术专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具体分析在工作过程中学生需具备的工匠精神要素,结合课程体系中的认知、跟岗、顶岗、创新创业实践模块,完成从学徒、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大国工匠”成长体验。让学生意识到只有按照工匠标准,才能成为栋梁之才。最终,通过工作过程的体验锻炼,让“工匠精神”扎根在学生心里。

3.3围绕工匠精神理念,升级创新创业服务机制

毕业生的职业稳定性及职业规划,需要全体教师合力解决。开展“1+1”课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由一名专业教师和一名辅导员共同承担,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及就业帮助的各个环节,努力成为教学工匠的典范。辅导员需要及时了解创新创业政策,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中择业难题。专业教师应为大学生讲授典型的园林行业就业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启发引导学生以工匠精神的态度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4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工匠平台

校企合作是培养师生工匠精神的重要形式。探索引入“现代学徒制”完成教师工匠与学生工匠的培养。让园林企业深刻理解,企业需求的优秀人才必定是校企共同培育的学生。企业应主动承担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才能够保证学生对企业的忠实度。学校也应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适应企业的需求与变化,为企业培养符合园林企业转型升级的新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