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范例6篇

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

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范文1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成熟,中国新民主革命的胜利,中国国民性改造和以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总结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历史贡献,以期为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贡献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唤起、发动、组织、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探索、完善和建构起来的,树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化、民族化的典范。这一理论体系无论是对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成长成熟、中国国民性的改造还是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对于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队伍建设、理论武装与理论普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内涵和特征

关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研究,我国学界的张耀灿、郑永廷、王树荫、欧阳恩良、刘建军、徐启贤、罗国杰、苏振芳等国内学者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引向深入,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上取得一大批成果,为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研究提供了原理指导和方法论基础。如:刘建军认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研究主要包括地位作用论、目标任务论、内容要求论、方针原则论、方法途径论、领导管理论6个方面[1]。苏振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可分为4个方面:一是总论,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学科特点、理论基础、历史与现状、地位和作用、目的和任务、内容和分类;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分析;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范畴、方针、原则、方法、职能和目标实施;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领导管理和理论创新[2]。王树荫认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产生、高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能够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成果,必须具有概括性、系统性、学理性和指导性的特点[3]。笔者在借鉴以前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历史构建、内涵和特征。历史构建包括了党的创立到大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探索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成熟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时期4个历史阶段。理论体系内涵其主要内容包括,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探索、创立、成熟、完善的历史演进,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指导思想,时代主题和目标理论,地位和作用理论,方针和原则理论,领导体系和队伍建设理论,内容和要求理论,对象和任务理论,方法和途径理论等横向9个方面的理论内容,以及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继承性,创新性,革命性,批判性,阶级性,大众性,有效性9个方面的特征。

二、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历史贡献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走向成熟,中国民众的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互为因果的同一历史进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思想、文化、理论、政治和组织保障。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成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理论和政治保障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成熟,为中国共产党担当民族使命找到了道路和方向。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精神火炬和理论灯塔。深刻地意识到改变中华民族被欺凌、中国人民受压迫、受奴役的命运,就必须以俄为师、走俄国革命之路,但在怎样借鉴俄国的经验、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国革命的道路怎么走、依靠什么样的社会力量来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上,从陈独秀、瞿秋白、向中发、李立三到博古,党的早期领袖和领导集体都没有能够实现在思想和道路问题上的清醒和自觉。因而从大革命到土地革命,从组织城市工人起义、城市暴动到万里长征,幼年的党屡遭挫折,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也屡遭失败。幼年的中共共产党在经历了一系列失败的教训之后,以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逐步形成,通过对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失败教训的反思,通过对党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艰苦的理论探索,通过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批判和清算,通过整风运动和干部教育以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中国共产党才逐步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走向成熟,为中国革命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把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有机结合起来的道路和方向。壮大了党员队伍,为中国共产党担当历史使命提供了组织保障。中国共产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但中国共产党党员的队伍无论从质量上还是从数量上讲都经历了一个从弱小到壮大的发展过程,而这一发展过程的内在动因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队伍最初是由少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具有追求救亡图存和人民解放的先进知识分子组成和构成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的精英们一方面同胡适、张东逊、黄凌霜、张君劢、戴季陶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无政府主义者展开论战,为马克思主义辩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道,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中共党员深入工人、农民中,通过举办夜校和讲习所等方式,宣传党的主张,唤起他们的阶级觉悟和革命意识,组织动员工人罢工、引导贫苦农民走上革命道路,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党员。随着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发展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中国共产党又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深入到军队建设和其他工作领域,使党的主张深入人心,既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影响力,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革命者和先进分子加入了党的组织,壮大了党员队伍,为中国共产党担当使命、争取民族解放、进行社会革命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领导力量。提高了党员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为中国共产党担当历史使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和党员的成长经历,大多数党员大多出身贫苦,无论是思想觉悟、政治素质还是工作方法,都难以胜任复杂而艰巨的革命工作。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以后,就清醒地意识到,要肩负民族使命,就必须唤起工农千百万,唤醒他们的阶级觉悟和革命意识,依靠、团结、带领他们走上追求民族独立和自己解放的道路。要完成这样的使命,各级领导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组织动员群众、开展各种工作的本领。因此,早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通过开办工人夜校和农民讲习所等活动,培养积极分子,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又积极创造条件开办党校和红军大学,培养党和军队的各级干部,延安时期党又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和中央党校,使大批党员干部接受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通过这些教育活动的开展,既完善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又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方法、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转变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方法和能力。正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为走上革命道路、融入革命队伍、成长为党员和党员干部的党性锻炼、思想觉悟的提高和工作方法和能力的培育提供了途径。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促进了中国国民性的改造,加速了中国民众的思想启蒙和精神解放推动了中国国民性的改造。国民性是一国大多数人的文化心理特征,即在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性格特征,是国民素质的核心因素。中国人民一向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反抗压迫、不屈服于受奴役的命运而闻名于世,但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奉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剥夺了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用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和道德规范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精神控制,铸就了劳动人民守旧、消极忍让、主人翁意识缺乏、清官意识浓郁、独立意识不足、迷信、妥协等性格特质。近代以来,尽管维新学者和五四时期的思想家们曾经掀起过国民性改造和批判的思想运动,在有限的范围内唤起中国人民国民性的觉醒。但由于承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以及多次革命运动的失败,加重了国民性的沉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夜校、讲习所、传统媒体、干部教育等多种方式宣传先进的思想主张,唤醒了广大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阶级觉悟和革命意识,使他们搞清楚了自己受压迫、被奴役的社会根源,促进了他们的革命意识从自发向自觉的转变,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精神面貌和性格特质。在这个意义上说,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创立和形成塑造、哺育了一代新的国民,加速了中国国民性的现代转型。促进了中国民众的思想启蒙和精神解放。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人的思想、立场、观点问题的一种社会实践,是通过教育这一特殊的途径对人进行塑造、教化、引导、改造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阶级性、具有目的性和功利性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特定的政治集团用系统化的思想、多渠道的途径、多样化的方式影响、争取人民群众,实现政治目标的过程。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在肩负历史使命的历史进程中所创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体系,就其直接目的来说,是唤起受压迫的广大人民群众,促使他们走出蒙昧,走向觉悟,凝聚他们的力量,通过社会革命创建新中国这一政治目标。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属性、传播的思想的先进性,这一过程既是影响人民群众,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也是促使他们精神启蒙的过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和行动指南,以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为自己的使命。始终坚持在广大人群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教育他们的思想觉悟,走出蒙昧,改变了自己受压迫、受奴役的命运,唤起了他们沉睡蛰伏的革命激情,激发了他们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启蒙和精神解放。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培育了现代形态的民族精神,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融合。马克思主义是以关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命运为宗旨,以批判资本主义及其意识形态为主要任务,以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目标的科学思想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结构、运行机制、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科学地回答了资本主义社会向人类提出的重大问题,为无产阶级认识自己的生存世界、改造使自己受压迫、受奴役的非人的世界,创造有利于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世界提供了理论武器和思想基础。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指导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改变自己命运的精神向导和方法指南,在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中,在同中国文化的融合中,改变了影响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新民主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彰显自己的科学价值、实现自己的理论使命也是通过许多环节才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形成,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逐渐渗透到中国革命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使中国人民了解、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学会了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社会的现实、寻找中国革命的道路和方向,并将其转化为改变自己命运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的融合。培育了现代形态的民族精神,为中国人民改变自己命运提供了精神动力。在中华文化有机体的构成要素中,民族精神居于核心地位,决定了中华文化性质和特征,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精神支柱,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中,在战胜自然灾害、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自强不息、威武不屈、厚德载物、团结统一为主要内涵的民族精神,既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质,奠定了中华文化的精神支柱,也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秉持中华民族精神,奋力崛起、不屈不挠,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畏艰险,攻坚克难,夺取胜利;另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实践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同中华民族精神结合起来,把中国人民在战胜困难、反抗压迫、抗击侵略的斗争中迸发出来的时代精神提炼总结出来,培育和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为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元素,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精神动力。为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华文化开辟了路径,推动了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演变都是两个途径的统一,一方面是特定民族自己的文化创造,另一方面是在民族交往中对域外文化的接纳、吸收和改造。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同中华文化相结合,既为中国民族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找到了道路,也为中国民族建设民族文化指明了方向———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文化的结合也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创立和形成来进行的。中国共产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途径和环节使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文化体系中的要素,如以辩证法为核心的方法论、以实践为基石的认识论、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阶级斗争学说、国家学说和人民史观等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活泼的文化清泉,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改变了中国文化的构成,促进了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变革,也加速了中华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当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立和形成的,它不仅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载体,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以及中国革命力量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前进的道路上战胜困难,并与各种错误思想路线作斗争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始终发挥着巨大的思想影响力和文化作用力,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战胜一切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武器。进入新的世纪,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当前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多元化、民主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党情、社情、国情和世情发生了深刻剧烈的变化,时代主题、社会结构、国民素质、价值观念、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队伍建设、教育模式、理论武装与理论普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已经成为党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创立和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内容、方法、路径和队伍建设理论等对我们党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指导地位,强化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战斗力和执行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力和渗透力,推进理论武装和理论普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把教育国民和塑造国民有机地统一起来,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机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和影响力,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从思想方面抵制和肃清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升国民思想政治素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伟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建军.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6(7).

[3]王树荫.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纲:1919—1949[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

[4]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5]欧阳恩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

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范文2

关键词:体育思想;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1、1940年6月至1919年5月之前的体育教育

这一时期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至“五四”运动之前。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的国门,大批的西方教育传入中国,随着中国人对西方世界和西方思想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社会对于引入西方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中国开始在学校教育体制中学习和引入西方的教育体制,这其中就包括有日本军国民教育,并且国民体育教育涵盖其中。由此,军国民体育思想逐渐形成和发展,并一度成为1940年6月至1919年5月这一时期的主流体育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其一,社会原因。帝国主义的压迫迫使中国自身有强大的内在需要。军国民体育教育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而成为当时学校体育教育的主流。其二,维新派启蒙教育的影响。康有为、梁启超在体育教育上都有相同主张,他们都要求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重视体育在教育教学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三,满清政府的高度重视。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向外输送了大批的留学生,政府的支持为教育思想的变革奠定基础。在军国民体思想的影响下,该阶段的体育教育从体制上来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洋务运动维新时期。该时期推出洋务运动,提倡“办洋务”、“兴西学”的新式学校。军事学堂设体操课。第二阶段是《壬寅・癸卯学制》时期的体育教育。这一时期清政府废除了八股,废科举,兴学堂,各个年级都有一定量的体育教学。主要有:准备法、矫正法、徒手操、哑铃、球竿操、木棍操、火棒操、藤圈操、投豆囊等。新政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体育教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为我国体育教育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三阶段是《壬子・癸丑学制》时期的体育教育。辛亥革命的成功・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为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小学学制分为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初等小学7门课中,有一门是体操课。中学学制4年,14门课中有一门是体操课。体操课的普及推动了体育教育的开展,推动了体育教育的正规化。

2、1919年5月至1949年10月之前的体育教育

“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中国在体育教育思想上,主要是受到日本和美国的体育思想的影响。日本是军国民体育思想,美国是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五四”运动时期,中国一批具有远见的进步人士受西方科学影响,开始用近代科学的眼光来看待和研究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教育。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有胡适和,他们认为体育不仅可以锻炼人的身体,还能在体育运动中培养人的思想道德。在胡适担任北京大学中国工学校长这段时间内,他提高了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重视学校体育的教学。也重视体育教育的作用,他在1917年《体育之研究》一文中,阐述了人类体育与德育、道德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体育的内涵和意义,主张“善其身无过于体育”,这其实是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来诠释体育的重要性和作用。在日本的军国民体思想和美国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影响下,体育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壬戌学制》时期的体育教育。1922年11月1日公布的《学校系统改革令》,标志着我国教育开始设包括体育课,从抄袭日本转而效仿美国。改“体操科”为“体育科”,并扩大学校体育实施的范围,开始重视体育教育方法的研究。第二阶段,《戊辰学制》时期的体育教育。1928年5月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通过并修改了1922年新学制为基础的《整顿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戊辰学制》。修改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以往学制的进一步完善,但其本身并没有多大影响。主要是政府要求高中学生实施了军事训练,认为“军事教育之目的在锻炼学生身心、涵养纪律、服从、负责、耐劳诸观念,提高国民献身殉国之精神,以增进国防之能力。”从此,“军事训练”成为高中的必修课程,这样格局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

3、1949年10月至1978年之前的体育思想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建国之初中国的体育教育思想主要是民族主义体育思想和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在国际形势的影响下,当时中国完全是学习苏联老大哥的经验,全面“以俄为师”,因此,针对旧中国时期,学校体育教育受到日本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体育思想的影响,以及管理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新中国在体育教育领域积极推广苏联的体育教育思想、理论及方法,在苏联体育教育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三基”体育思想,即以凯洛夫体育教学思想和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学说作为基础,将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技术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思想。这种“三基”体育思想反映了当时的中国急于提高全民身体健康状况的要求,急于建立专属于中国的学校体育思想的要求,急于摆脱“东亚病夫”这种无谓称号的强烈愿望。“三基”思想激发了全民健身的动力,但是它也存在问题和缺陷,例如“三基”思想过分强调体育作为一种教学的手段,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个体仅仅是被动地学习,限制了学生个体的积极、创新和个性化发展。而且,这一时期在“三基”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体育教育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创业初期的体育教育。此时指示要“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中央政府也据此下发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并在1957年出版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参考书,从而使体育教学工作有了统一规范要求。第二阶段是全面建设时期的体育教育。继1957年的体育教学参考书出版后,我党确立了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和文化、身体健康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这不仅明确了体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课程设置,还给予了国家要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定位,也因此批判了教条主义,至此我国体育教育从我国实际出发,开始了摸索自身发展的道路。但之后的再一次给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包括体育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深受其害,全国学校教育陷入瘫痪,体育教育停止。此时,出现了“劳动代替体育”和“军事代替体育”等现象,至1973年开始恢复招生后才恢复体育课。

通过对近代体育思想和体育教育的梳理,得出以下三点结论:第一,体育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影响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中介。第二,杰出人物是影响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直接推动力。第三,社会形态是影响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范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社会本位 ;个人本位;幸福生活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含义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我们首先要明白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社会成员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这一概念中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的性。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所期望达到的结果。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人们依据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的一种期望和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依据和动力。

(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真正优势,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宏观上制约和指导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容、方向、方法和其他因素,同时对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成长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为:①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能对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引导和激励作用,在不同层面上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共产主义方向;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能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使教育者以积极的工作去努力达到目的,使受教育者产生积极的自我教育,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③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效提供了依据。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成效取决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程度,即全体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否提高,工作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

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历史考察

(一)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维护奴隶社会的政治统治秩序。如孔子和孟子强调通过社会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准则,即明确和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来对人们进行思想教育,形成统一的整体性社会道德思想来维护社会政治统治和制度稳定发展。

而封建社会要求“明人伦”,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要实现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需要,维护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如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教育民众,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加强对教育对象的思想控制,达到维护封建纲常的目的。

总之,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满足统治阶级政治统治需要,为社会政治统治服务的同时,以社会安定、社会统治为终极,强调对个人人格培养。

(二)我国近代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在这一时期,开始重视对健全人格的培养,重视国民平等和自由意识的培养。 如等无产阶级革命者以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教育全党,使他们树立革命的人生观、远大的革命理想、大公无私的革命品质和高尚的革命情操。 要求教育对象具有独立自强的精神、坚苦不屈的志气,洗涤不良习惯,养成健全的人格。

(三)我国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1、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这段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不断完整,不断富有层次性的。

1957 年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以培养 “又红又专”的人才为教育目标,强调培养社会主义觉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时期,由于对党的教育目的的错误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了误区,以阶级斗争进行思想斗争,严重挫伤了人们的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2、改革开放后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要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199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的形式确立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邓小平的培养“四有”新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是强调个人发展是要服务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同时培养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有崇高的人生追求和远大理想的人才。

今天,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不断明确化,既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又巩固了无产阶级的统治,也体现了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倾向。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注重教育对象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对个体自身的关注更加突出,这对教育对象全面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历史考察

对于研究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这里暂且以美国为例。

(一)殖民化时期(美国独立之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定居于殖民地的欧洲人有着很强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植根于他们的基督教信仰中。美国殖民化时期的教育在于所保存的基督教文明在精神上将北美人统一起来的,一是加尔文教,一个是革命思想家的各种主张。

殖民地后期,主要是培植民主和美国化。做出突出贡献的主要有富兰克林、托马斯・潘恩以及托马斯・杰斐逊等人。并且北美掀起了大觉醒运动与革命启蒙运动,强化了美利坚民族一体化、北美殖民地一体化。

(二)联邦化时期(独立之后到南北内战结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一种重要传播形式,是各党派之间的论争和辩论。而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就是在这种论争、矛盾和斗争中得以传播,并在人民群众的头脑中扎下根的。威伯斯特在《英语语言原理》中写到:“独立战争开始时在国会发表的那几篇精彩演讲里,包含着大量高贵、公正和独立的关于自由与爱国的观点”。这一时期,在教育中,能力和智力的发展很重要,但公民的美德才是首要的。

(三)国家化时期(内战结束到一战结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工业化、城市化和移民的大量增加,使实现了国家政治统一的美国在内部朝着一个更自由的多元化社会发展。南北战争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美国进入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要求新移民(来自意大利、波兰、俄罗斯等非英语国家的移民)美国化。其实“美国化”,从根本上来说,它过去是,而且现在仍然是一套强调艰苦工作、公平竞争、提倡个人首倡精神、进取心和财富上获得成功的标准,美国社会对新移民“美国化”的态度十分坚决彻底,罗斯福宣称“一个人要么是百分之百的美国人,要么根本不是美国人,不存在对美国一半的效忠。”

(四)国际化时期(一战结束至今)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逐渐走向了世界。为了遏制共产主义思想对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威胁,也为了把人民群众争取民利的反抗斗争限制在资本主义制度所能容耐的范围之内,美国学者们加强了公民教育的革新与研究,力图实现公民教育的“科学化”。后随着“政治社会化”概念的出现,对公民教育的研究进入了全盛时期。这对于解决公民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难题起了重要的作用,也对有效地促进公民意识的增长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四、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比较

(一)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相同点

1、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国家目的、教育目的一致

中国把“四有”新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现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要求,这是为了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乃至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美国把培养民主社会的合格公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体系了美国的全球战略,用美国人的话来说就是:“上帝托付给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为这个伟大的民族造福,而且还要为全人类造福。”

2、发展前景一致,逐渐实现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统一

中西方都致力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人类社会历史形态更替的进程中是在不断变化的,虽然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观念和思想有所侧重,但从整体角度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有一个由强调社会发展到强调个人的发展,再到社会和个人统一发展的逐步演进的过程。

(二)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不同点

1、整体侧重点不同

中国侧重于社会本位论,而西方侧重于个人本位论。具体为中国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和集体关系的原理基础上建立了其集体教育思想,从整体的角度培养受教育者的集体观念,更加注重社会价值。虽然也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违背时,强调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更加重视社会价值。西方十分注重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使人的本性得到最理想的发展。虽然它在关注个人的同时,强调的是社会政治和社会法律的完善与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但是它必须符合个人的个性与自由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是以个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一旦社会的发展对个人个性的发展形成阻碍,那么个人的能动性就会发挥其社会改造功能,使得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

2、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过程的绩效评估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其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评定十分重要,它能够有效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和监测,有利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进行调整,并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中国、美国、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都会对学生思想状况进行评估,但是在方法使用上有所不同,在评价体系上,中国主观性较强。而国外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侧重于个体道德的发展性相对较强,方法专业化程度高,客观性较强。

五、对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思考

(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视角的转换――人与社会的“共赢”

思想政治教育根本指向――幸福生活。现代社会的生存背景及要求人们具有社会适应性,还要有社会责任感;既要有较高的个人素养,还要有向他人开放的共存意识,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上,应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取向的契合,而不再是个人或社会的单一维度。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向我们传递的理念是:社会对个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只是从社会的角度对受教育者“斧正”作用,不只是社会教化的工具,不只是传授社会业已形成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把受教育者 培养成循规蹈矩的社会人,还应从尊重每一个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角度,兼顾人生命、成长的需要,并使人获得精神生命的支撑,使他们懂得什么是 善,什么才是恶。这即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不仅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己任,而且还要以促进个人的和谐发展为己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由突出社会需要转而兼顾人自身的需要,由单一的社会取向向兼顾社会与个人转变,其旨趣是促进人与社会的“共赢”。

(二)要继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政治性和针对性

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范文4

【关键词】延安时期 思想政治工作 启示

延安时期(1935 年红军抵达陕北至 1948 年党中央离开陕北、东渡黄河的近13年的一段时期)是党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实现了由弱到强,领导全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并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延安时期的辉煌,和我党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密不可分。这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逐步趋于成熟,方法体系基本确立,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我党的强大政治优势,培育出了伟大的“延安精神”。深入探析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法和经验,有利于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脉络,对加强和改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亦有重要价值。

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在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前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基本具备了较为完备的内容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在党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1941年至1945年的运动掀起了我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的第一个高潮。

二是思想路线教育。延安时期之初,党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克服历史遗留的教条主义的影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概念和解决思想路线、学习方法的问题。1941 年 5 月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的概念作了科学解释。使得全党克服了教条主义,回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来。①

三是理想信念教育。延安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患内忧的困境,加之革命斗争的环境恶劣、物质匮乏,使广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信念和意志上都经受着十分严峻的考验。因此党十分重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教育以及取得民族独立、建立新中国的共同理想的教育。通过对广大群众的理想信念教育,坚定了他们革命的必胜信念。

四是宗旨意识教育。延安时期辉煌的取得,从根本上来讲,是我党坚持群众观点,赢得群众支持的结果。在这一时期,同志先后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等讲话和报告,反复强调群众观念的重要性。党的七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宗旨,群众路线也被写入,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前进的根本工作路线。

五是创业精神教育。创业精神教育即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在延安时期,党面对日军和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为求生存、求发展形成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艰苦奋斗,以身作则,工作之外,还要生产,奖励廉洁,禁绝贪污,这是中国解放区的特色之一。”②

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方法。延安时期之所以能够成为党的历史上思想政治工作最富有成效的一个时期,关键在于当时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能够遵循教育规律,又能紧密结合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确保了实际效果。延安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结合”:

一是灌输与说服教育相结合。延安时期党非常重视对党员群众进行理想信念的灌输教育。通过组织开展报告会、学习会、讨论会、整风会、训练班,在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等院校开设思想政治课,分层次、有重点地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我党认为“思想斗争同其它斗争不同,它不能采取粗暴的强制的方法,只能用细致的讲理的办法”,③积极采取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如在抗战时期“速胜论”、“亡国论”和“持久战”等思想的交锋中,我党不是强制压服,而是通过理论引导和国情分析的方法,组织党员群众进行辩论、研究,在此过程中使广大党员群众逐步领会持久战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思想。

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延安时期我党始终强调理论学习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提出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在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党积极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到前线去,到敌人后方去,到火热的实际斗争中去,把所学理论应用到革命和生产的实践中,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升华思想,磨练意志,培养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三是典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利用典型教育群众,是延安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特色。当时在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如吴满有、赵占魁、张思德和白求恩等一大批先进人物以及359旅、延安县等先进集体。通过组织开展先进典型学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了榜样示范作用,极大地激励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④在充分运用典型教育方法的同时,我党还强调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自我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的思想转变,必须通过本人的自觉。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讲演中,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遵循自我教育的原则,党内也逐渐形成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

四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关注群众的利益。在抗战时期,尽管斗争条件十分艰苦,党中央还是尽可能地为群众解决物质生活条件问题。如在1941年~1945年期间,根据地的公粮征收量逐年递减,我党就开展了“精兵简政”和大生产运动,大大地减轻了群众负担。除了关注人民的物质利益之外,党还特别注重从精神上激励他们。我党通过开展团结互助和和整军运动、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民主选举活动等,促进了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政治觉悟的提高。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文艺创作结合起来,也是延安时期精神激励的重要方式。当时创作的《白毛女》、《赵富贵》、《兄妹开荒》等优秀文艺作品,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共鸣,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积极性。

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经验和教训

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延安时期我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革命和建设等实际紧密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一是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党员群众思想上的问题。延安时期我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有效地克服了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负面影响,进而形成了延安时期的“共同价值观”,即“延安精神”,确保了革命的正确方向,为革命提供了精神动力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二是注重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及时地上升为理论。延安时期,《矛盾论》、《实践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和《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等大批优秀成果问世。这不仅有力地指导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还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极大地丰富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宝库,并为后来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较为深厚的研究基础。

紧紧围绕中心任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革命的胜利果实。延安时期,我党特别强调中心任务的“中心”地位,认为党的其他一切工作都应该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更不能例外。在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为了实现这一根本目标,我党一方面以极大的精力研究和指挥战争,另一方面又领导和组织开展了运动,为担负起领导抗日战争的历史重任,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和作风保证。同志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要求报纸、刊物和广播电台宣传党的政策,让广大的党员群众知道,这是实现党的中心任务的重要环节。

根据群众需要和特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党在延安时期深刻地认识到,群众是我党一切工作的主体力量,只有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获得群众支持,革命事业才能成功。延安时期,我党一方面注重对群众加强理念信念教育,解决精神支柱问题;另一方面注重紧密结合群众的生产生活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实际问题。如,同志经常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生产教育等结合起来,他在《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还要编一些书,搞一些关于生产知识等方面的书,作为教材。学生要学会打算盘,学会写信,学会记账,学会写路条。”⑤延安时期党还把保障人权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贯彻在民,实现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适应抗日战争的要求,成功地创建了“三三制”原则的政权新模式,充分调动了各阶层人民参政的积极性。

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党在延安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训,主要表现在审干运动上出现了“逼、供、信”、“群众斗争大会”等斗争扩大化行为,制造了一些冤假错案。同时,由于干部教育追求“短平快”,导致许多干部的思想变化是机械被动的,而不是因时因地主动改变自己的思想;在教育的形式上、微观上是民主的,但在教育的内容上、宏观上命令成份较多,造成个人权威的恶性膨胀,也极易形成新的教条主义。⑥

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当代启示

坚持理论武装为首,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坚持思想先行,是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原则,广泛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是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经验。时代进入21世纪,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球化浪潮步伐加快,文化渗透不断加剧,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党的先进性建设也面临着严峻考验。在此形势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统一人们的思想,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紧迫和重要。应当充分借鉴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的成功经验,坚持思想先行原则,坚持以思想建设为首,坚持用“延安精神”教育和激励广大党员群众,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整合多元价值,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成为广大党员群众的价值认同和自觉行为。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延安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肯定群众的重要历史地位,注重根据群众需要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借鉴这一重要经验,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应以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以群众立场为根本立场,以“以人为本”为工作理念,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中要坚决克服轻视、漠视和忽视群众的思想,做到尊重群众、关心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以民主作风、平等态度对待教育对象,不断激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宗旨意识,经常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需要,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同时,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和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和困难紧密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真正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坚持服务中心工作,切实保障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围绕中心,为大局服务,这是延安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经验。当前我党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围绕这一中心工作,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应当是教育人民群众坚定理想信念,立足本职,扎实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但前进的道路并非一马平川,在近些年也凸显了许多深层次、根本性的问题。面对这一形势,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绷紧“经济弦”,不论是生产、经营领域,还是公共服务、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等事业领域,思想政治工作都应以服务“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的大局为己任。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来审视和考量,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坚持结合实际创新,不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发展。延安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过程,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应当继承延安时期的创新精神,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紧密结合当前实际,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内容、方法和机制的创新。在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上,应当把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有机融合,既注重国家和社会发展,又注重个体发展。在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上,除了传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等内容外,应当更加关注人性关怀和社会公民意识的培育,把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教育以及共同价值观教育等作为重要内容。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上,要适应信息时代科技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建立各种网络平台,畅通教育渠道,增进教育效果;同时,与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相适应,积极采用生活化情景体验、心理健康辅导、社会生活实践等方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上,应当着力建立和完善各级党政、社会力量、各类学校齐抓共管的合力机制,建立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建立群众和媒体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建立经费充足、人员到位和学科支撑的保障机制。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大学生高尚人格培育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BZX003)

【注释】

①王俊先,韩伟:“历史经验的总结及其对当代的启示”,《兰台世界》,2012年6月(上)。

②《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48页。

③《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90页。

④张连侠,王东维:“延安时期党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教育方法的历史经验”,《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第4期,第49页。

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范文5

关键词:抗日战争 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启示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随着中日矛盾上升为民族矛盾,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时期也紧紧围绕抗日民族大业进行,主要内容是关于军队内部的战略任务教育,党员干部在职教育与学校教育,群众及党员内部宣传全面抗战路线以及党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另外,在教育方式上采取了多样的形式,如会议宣传、整风运动及演讲报告等。在这一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走进成熟,为抗战取得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处在改革开放处于攻坚阶段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借鉴。

一、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

在历史革命时代,我们的社会历史的主题就是革命,所以革命时期的内容就是紧紧依靠革命。大革命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围绕中国共产党和共同合作,而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以三民主义为基础,结合社会现实,共同打倒军阀,解放穷苦大众的斗争。土地革命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集中在不断坚定工农红军的革命信心,在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中进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农村党员和干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抗日民族大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围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党的抗战政策进行全面的宣传教育。解放战争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则主要集中在武装夺取政权,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彻底以为代表的反动政权。当代的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则主要集中到提高工人阶级和广大职工的思想觉悟以及广大农村、军队、学校的思想素质,把主要内容集中在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而且还要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要完全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吸取新知识、新内容,丰富完善马克思教育理论体系。

二、教育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

教育方式灵活多样是指要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和教育,如座谈会、学校教育、电影、电视大众媒体等。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电子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使得各种传媒手段日益丰富,也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在学校,在单位,我们可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主题讲座,通过座谈会的形式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影片、影像、图片资料在思想上、行动上为人们树立榜样。同时,教育方法也要灵活多样。在新时期,出现了许多符合当代实际的教育方法,如疏导教育法、激励教育法、心理咨询教育法。在内蒙古的很多学校每个年级都配备了心理咨询教师,每班一周安排一节心理健康课,并安排了专门的布置温馨的教室,以这样一种轻松愉快的谈话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可以保证中小学生的思想顺着时展的要求而发展。又如,内蒙古的很多学校特意安排了思想品质修养课。在这一课中,班主任与心理教师共同合作,以各种形式为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学生各种有关方面的电影,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意识感。另外,还围绕合理爱国召开主题班会,培养学生的积极爱国情感和正确的爱国行为。

我们不仅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而且要积极努力地构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培养体系。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而且,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塑造具有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知识、能力、创新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三、教育内容要突出重点

大革命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重点主要偏重于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促进工农革命的不断发展。土地革命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其重点主要侧重在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使农民得到土地,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拥有相应的权利,经济上拥有相应的生产资料,生活有了保障。抗日战争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侧重于抗战路线、方针的宣传以及战争动员,鼓舞广大农民、广大指战员以及我党的广大干部积极投身到抗日浪潮中。解放战争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则主要集中于国内两党之间的政治分歧引起的战争,树立战胜的信心,统一战争思想,的统治,最终实现统一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侧重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帮助人们健康生活。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多样,涉及整个抗战的各个方面,细致入微,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宣传全面抗战路线、对党内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每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因此,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时俱进方面,深入探讨,结合实际,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84―185.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95―196.

[3]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4.

[4]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39―40.

[5]许启贤.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范文6

关键词:凯兴斯泰纳;职业教育思想;价值评析

一、国内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关于凯兴斯泰纳原著的翻译和出版,主要有《工作学校要义》(1935年)和《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1993年)等。

对凯兴斯泰纳较早的研究主要见于民国时期。凯兴斯泰纳的主要著作之一《工作学校要义》于1911年问世,很快,其著作中的教育理念就传到中国。20世纪初,国内著名教育学者樊炳清、钱歌川、姜琦、刘钧等就对他的教育理论做过介绍、研究和评说,有的还亲赴德国向他学习。其中,比较详细的相关研究见于民国时期姜琦所著的《现代西洋教育史》。

目前,国内关于凯兴斯泰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凯兴斯泰纳个人经历和著作介绍

《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介绍了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的目的》,《世界教育名著通览》介绍了凯兴斯泰纳的两本主要著作《工作学校要义》和《德国青年的公民教育》。

2.凯兴斯泰纳总体思想内容介绍和价值评析

《外国教育管理史教程》中,作者在第五章近现代德国的教育管理中,从倡导公民教育、倡导劳作教育和创办补习学校三个方面介绍了凯兴斯泰纳的办学思想。《外国教育史教程》把凯兴斯泰纳视为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前期欧美新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介绍了其“公民教育”和“劳作学校”理论。在《德国基础教育》中,作者将凯兴斯泰纳视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开拓者,从三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凯兴斯泰纳在职业教育方面所作的贡献。

3.凯兴斯泰纳劳作学校思想介绍

马立志在《凯兴斯泰纳劳作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里阐述了凯兴斯泰纳劳作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目的、任务和具体改革措施,挖掘出了其中渗透的“大职业教育观”。在《外国教育实验史》中,作者具体介绍了凯兴斯泰纳劳作学校实验,并将凯兴斯泰纳劳作学校实验与费斯泰洛齐教育实验、杜威芝加哥教育实验作了比较。

4.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介绍

徐小洲在《论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思想》里介绍了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的相关概念和实施公民教育的场所特点,最后评析了公民教育思想。李静在《论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目的》中着重论述了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与我国公民意识培养之间的联系。

二、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有关凯兴斯泰纳的众多研究主要有两大类:

1.介绍凯兴斯泰纳教育思想和改革实践,并对其思想价值和改革影响进行评析

在由摩洛哥教育家Zaghloul Morsy主编的《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第二卷)中,作者结合凯兴斯泰纳的个人经历,介绍了凯兴斯泰纳个人主张背后的实践来源。ThomasAlexander 和Beryl Parker 所著The New Education in the German Republic中主要论述了他的公民教育和劳作教育思想。

2.结合作者所在国家和所处时代所遇到的职业教育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对凯兴斯泰纳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改革实践有选择地进行了介绍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雅在其主要著作之一《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中,谈到了凯兴斯泰纳用于国民教育的教学方法。Philipp Gonon在The quest for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 Georg Kersch-ensteiner between Dewey, Weber and Simmel中,把凯兴斯泰纳与杜威、韦伯、西美尔联系起来,给普遍的教育思想和改革提出了一些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