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新趋势范例6篇

旅游业新趋势

旅游业新趋势范文1

近年来,我国经济放缓进入新常态化。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9%,第二产业增长6.0%,第三产业增长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9.8%,第二产业增长了8.0%,第三产业增长了10.6%。

在我国经济增速放慢的情况下,旅游业并未受到影响,反而比其他行业增长得更快。通过以下几个指标可以看出旅游业高增长的态势:国内旅游收入增长13.1%,增速不仅高于总体GDP增速,而且高于第三产业的增速;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旅游直接投资同比增长42%,比全国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出3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在我国经济总体放慢的情况下,旅游业成为了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二、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新业态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人们消费需求不断变化,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迫切需要旅游新产品的创新;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为旅游新业态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支持。

1.旅游信息的高级化――智慧旅游

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有力的支撑了旅游信息化。随着通信技术、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我们的产业格局、经营模式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模式也呈现新态势。在旅游信息获取、旅游计划决策、旅游产品预订支付等方面都实现了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新模式。特别是近年在线预订和网络营销不断增长。2014年中国旅游移动预订用户增长194.6%;2014去哪儿无线业务同比增长 400.7%,占总收入49.5%;移动端下载量约为6.1亿。

散客旅游不断增长为旅游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我国进入散客时代。根据2015年中国旅游统计报告,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自由行高达32亿人次,1.2亿人次出境游客中,66.7%游客选择自由行。自由行旅游需要计划旅游线路、预订旅游产品,要求相关部门及企业能够提供更为丰富和有效的旅游信息,因此对旅游信息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

智慧旅游的本质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新模式。智慧旅游是以游客为信息需求的核心,以感知互动等高效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旅游信息化发展新模式。智慧旅游的基本特点为:(1)以游客信息需求为中心。为游客提供目的地、旅游线路、周边旅游资源等信息;为游客提供智能化查询、导航、导游服务;为游客提供在线咨询。(2)便于决策和管理。智慧旅游在大数据的支持下,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开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从而为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提供参考。

智慧旅游将改变传统旅游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智慧旅游通过搭建第三方平台,把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供应商汇集在平台上,传统旅行社的中介功能会逐渐消失,旅游产品的供应商将不再依赖旅行社,旅游业原有的产业链、利益分配等将改变,旅游的商业模式也将改变。传统旅游管理由于获取信息的滞后性,所以一般属于经验管理,智慧旅游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能够实时掌握旅游资源、旅游者及企业的信息,从而迅速做出决策,属于实时管理。智慧旅游推动旅游管理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管理方式转变。

2.旅游新业态的创新――产业融合

旅游消费需求的升级促使旅游新业态产生。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旅游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我国旅游者需求已经由传统的观光旅游向度假体验旅游转变。这要求旅游融合更多其他的元素,旅游功能多样化,由原来的单一的观光功能发展为拥有休闲、养生等功能。这种转变需要旅游融合更多元素,促使旅游新业态产生。

产业融合促进旅游业无边界扩张和新业态的产生。旅游融合是指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相互交叉、渗透,形成新业态的过程。旅游与第一产业融合会产生乡村旅游、现代休闲农庄、特色旅游村镇、都市生态农业、城市休闲生态廊道等新兴旅游业态;旅游与现代工业融合可产生工业旅游、工业生态园等业态;旅游与其他服务也相融合可产生教育旅游、体育旅游、医疗旅游、会展旅游、房地产旅游、文化创意旅游等。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不仅可以优化自身产业结构而且优化农业、工业和其他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融合使得旅游业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以创新的方式,将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纳入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体验产品、旅游消费品。旅游业的产业融合需要跨行业的创新人才,为旅游业注入更多的创意、设计出更多的旅游新产品,创新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3.旅游区域资源的全面整合――全域旅游

经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催生全域旅游。传统旅游的发展模式为景点旅游,景点旅游的弊病日渐显现:景点的建设经营与外部社会是割裂的,甚至是冲突的。景点内干净整齐、风景优美,而景点外确实脏乱差;酒店里金碧辉煌,酒店外却垃圾成山。而全域旅游的发展,是实现景点内外一体化,不拘于景点自身的建设,以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和公共服务,使得整个区域既宜居又宜游,处处是风景,处处可旅游。

全域旅游要求全面统筹旅游资源,总体布局。全域旅游指各部门参与管理,各行业融入其中,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当地社会资源为游客提供全过程旅游产品。全域旅游是把一个行政区当作一个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是该区域社会资源系统化管理与经营。

4.旅游业投融资新方式――跨界并购

旅游跨界、跨行业旅游企业迅速崛起。以携程、万达、京东、众信等为代表的知名企业围绕旅行和旅游服务的诸多环节加快了横向和纵向的兼并收购,并开始在线上和线下实现旅游业发展融合。

跨界并购促使综合型旅游发展集团的产生。国内旅游市场已出现大资本流向大型旅游企业的现象。旅游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全国旅游投资呈现民营资本为主,政府、国企、外商投资为辅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大型民营企业成为旅游投资的主体。据《2014年中国旅游业投资报告》显示:全国排名前5位的房地产企业加快布局旅游产业,其中包括万科集团、万达集团、恒大地产;全国排名前十位的互联网公司,有9家互联网企业试水投资旅游业等等。大型企业跨界投资,有利于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综合型旅游发展集团将成为未来区域旅游发展之集大成者。

三、面对新趋势、新业态旅游业的应对策略

1、中小旅行社急需转型。主要包括向不同的人群提供定制服务;利用专业的旅游平台,延伸产业链,承办外包业务;成立旅行社联盟分享资源、分担风险;旅行社可以只做地接社。

旅游业新趋势范文2

关键词:公共产品供给;民族旅游村寨;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融合已然是现代产业获得生命力的一种新的特征和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兼并现象在不同产业的企业中经常发生,产业之间的划分界限日渐模糊。产业融合所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让人们真切感受到这种新业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西南地区民族村寨在经历了西部大开发时期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之后,旅游产业的发展逐渐成为西南地区民族村寨价值的主要增长点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方。在此背景下,由道路基础设施、环境、文化、公共卫生、公共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引发的当地发展迟缓的现象在西南民族旅游村寨时有发生,已成为影响民族村寨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不同,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有形产品和服务产品。在产业融合、发展机遇良好的趋势下,西南地区民族旅游村寨的公共产品供给与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地区仍然存在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就业难、养老难等公共产品攻击不足的问题,如何创新供给制度以提高供给质量,实现供给高效率和好效果,降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沉没成本是促进民族旅游村寨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要过的一关。

一、产业融合趋势下创新西南地区民族旅游村寨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必要性

(一)西南地区民族旅游村寨公共产品供给现状

西南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厚,人口密度大,交通、经济相对发达。近年来,依托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南地区成为连接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的便捷门户,也是中国建设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枢纽。然而,由于受地形差异性、自然灾害、交通发展起步晚等因素影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中下游。2014年西南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为65801.0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65931元,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0.4%。作为一个由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组成的多民族、多宗教文化的中国西南部广大腹地,其流动人口主要聚集在大中型城市及其周边,然而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分布较为松散。目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和农村人口分别约占西南地区总人口的58.6%和54.2%。可见该类人口在西南地区人口基数中占有较大比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尽管各级政府投入来大量公共产品用以满足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需求,但仍然出现供给不足或供给无效等现象。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基础上分析,农村公共产品应是层次多样的。在2015年关于西南五省的行政村的调查数据显示,该地区人均道路面积为8.52平方米,不到全国人均道路面积水平;排水管道暗渠密度为3.2公里每平方公里,低于全国水平;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不到30%。

可见,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村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由于目前公共财政分配协调中存在缺陷,难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政府财政力量有限,恐怕难以一己之力来根除西南地区民族村寨落后的病根。因此,为了改善公共产品供给的尴尬,急需建立一套以村民需求为中心,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把公共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该地区公共产品的自我供给能力。

(二)西南地区民族旅游村寨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

1.黔东南州概况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上的贵州省东南部,总面积约三万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连绵,地形地貌奇异复杂,自然植被保护良好,原始生态尚存。黔东南州下辖麻江、天柱、三穗、黄平、黎平等十五个县和凯里市,首府定于凯里市。现有7个街道办事处,94个镇,110个乡,包括17个民族乡,3384个行政村,总人口为348.54万,有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瑶族、土家族等32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2%,其中苗族人口占42.7%。 黔东南州水能资源开发条件优越,水系发达,河网稠密。各类植物有2009种,重点保护树种占全国的10.5%,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不下十种。境内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其中重晶石保有储量占全国60%以上。黔东南州旅游资源丰富,多姿多彩的旅游景观吸引来五湖四海的游客。

2.黔东南州民族旅游村寨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农村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困难重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黔东南州乃至西南广大农村所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制约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自2013年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行动以来,黔东南州民族旅游村寨不断得到发展。2016年计划总投资67.33亿元,截至9月底,已完成年度任务的91.71%。从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来看,各项工程进度正在逐步推进,然而,问题和困难依然存在。例如,小康路方面,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严重短缺;部门协调难度大,办理手续困难;农村公路“建养一体化”服务项目,因服务方熟悉程度不够而进度缓慢。小康水方面,项目资金缺口大,项目融资难;公益项目补偿低,项目协调用地困难。小康房方面,当地财力困难,农户自筹资金建设小康房,一定程度影响工程进度。近年来,由于大力推进城镇化,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显突出。2015年黔东南州农村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463吨,2016年上半年,农村垃圾处理量约为16.7万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按照“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思路,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工艺简单,处理技术落后,偏远农村大部分采取就地简易填埋和焚烧处置,极易导致二次污染。同时,各村没有专人负责日常保洁,垃圾治理体制缺乏。

(2)农村教育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由于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推行,国家教育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贵州山区大部分农村的教育基础设施仍然普遍不足,甚至与全国水平相去甚远。黔东南州近几年投入大量资金在农村教育上,如2014年投资1.15亿在“两山”地区实施教育工程项目163个。改善学生营养餐和学生资助资金发放制度等。但农村教育公共产品仍然有很大缺口,例如,黔东南偏远农村的教室里连最基本的桌子板凳都无法实现,即使有这些最基本的设备,但教学实验仪器和体育课活动场地等等配套设施又成为一大难题。很多村里没有学校,孩子们要步行很远的路到乡镇求学,起早贪黑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农村办学条件艰苦,师资也十分缺乏。

(3)农村医疗公共产品极度缺乏。良好的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是保证广大农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是促进农村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然而,从相关数据来看,黔东南州民族村寨的医疗公共产品供给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截至2016年3月,黔东南州内共有394.59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4%。随着医疗费用的居高不下,以及异地治疗的情况时有发生,农民依然还是看不起病,生病了在异地就医时如何顺利报销也成问题。很多民族村寨里没有公共的卫生所,村民只能依赖私人诊所,就医没有保障。

二、创新民族旅游村寨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限制因素分析

(一)城镇和乡村的不平等关系贯穿始终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把发展的重心放到来城市建设上,后来大力推行城镇化来扩大城市的规模。政府将大量的财政资金放在城市建设上,比如修建城市道路,更新医疗设备、提高文化教育水平等等,而对农村公共产品的分配数量和质量都与城市相差甚远。在这样的执政理念使得农村公共资源配置不足。西南地区处于复杂的地理环境,境内有多种民族文化碰撞与融合,其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薄弱,种种因素导致该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推进相对缓慢,城乡公共产品供给明显不均,人们无法平等地享受公共产品供给机会。

(二)财力薄弱导致的公共产品的投入极其缺乏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基础薄弱,缺乏主要的收入来源,当地也没有可以带动本地发展的企业,地方财政已是捉襟见肘。除了依靠中央财政的拨款几乎没有其他经济来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政府实施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同时,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比较单一,私人企业、社区、第三部门很难把资金投入到公共产品中来,因为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使得私人企业无法实行收费从而无法产生经济效益。

(三)不科学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由于地形、地势、人口分布等因素,西南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成本过高。当地政府作为供给主体,普遍存在效率低下的情况。同时,特殊的地理环境也提高了公共服务的人均消耗成本,这样一来,容易出现服务质量不好,效率低下的现象。在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中,涉及各部门的相互协作,容易出现部门协调问题。整体的协调不顺畅会影响到政府供给行为的效率。

三、产业融合趋势下解决西南地区民族旅游村寨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对策

(一)通过国家政策投入来拓展“多元化”供给主体

对于缺乏集体资金的民族村寨,应该充分发挥国家政策支持的作用,给予具有吸引力的鼓励措施来驱使除政府之外的主体参与到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中来。在社区、企业和其他部门能够各取所需的前提下,拓宽供给渠道。

(二)通过发展民族旅游村寨经济来增强自我供给能力

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展特色产业的号召下,朝阳行业中的旅游业、大健康产业、农村电商业等正轰轰烈烈地兴起。把握产业融合的历史机遇,坚持可持续发展,这样一来,既可以增加各级政府财源,又能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来吸引外界投资者,形成良性循环。

(三)通过基层财政改革来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供给长效机制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财政资源的低效配置和浪费,因此要建立分类管理的机制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分类管理体现在合理分配各项财政支出,比如农业支出、农村发展支出、农民民生保障支出等等。针对农民最需要的基本公共产品,应像城市居民的基本标准看齐,逐步提供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谢治菊.论风险社会下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创新[J].前沿,2010(21)

[2]张平军.推进政府财政制度改革,实现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长效机制[J].未来与发展,2012(06)

[3]杜永奎.甘肃省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创新机制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21)

[4]谢治菊.贵州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对策研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3)

[5]黄婷,陈露.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模式分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4)

[6]廖小东,左光宇,丰凤.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

旅游业新趋势范文3

>> 关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及应用分析 探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问题及发展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问题及未来趋势 浅析电子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意义和作用 浅谈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探讨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探讨 浅谈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研究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 我国旅游业网络营销发展态势探析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探讨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绿色发展和项目决策探讨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 信息时代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研究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走向分析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浅析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等涉外饭店的网页上,介绍说明都是英文的,仅有桂林帝苑酒店提供了中英文两个版本。这个老牌旅游城市的旅游企业在招徕外国游客、给他们提供方便的同时,怎么把国内游客给遗忘了呢?旅游网站只注重国际游客或国内游客都不能算完善,只有齐头并进,才是发展的最佳模式。由此可见,我国旅游电子商务要实现真正的规模效应,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旅游业电子商务以增值服务为目标

当前,我国旅游网站不少,但真正从事电子商务活动、具有影响力的网站却为数不多。很多旅游网站仅限于做旅游产品的介绍或广告宣传,即使有网上销售,也仅仅限于酒店客房的预订,无法满足游客对住、行、游的基本需求,更谈不上满足消费者自助游等个性化要求了。桂林喜来登饭店是一家五星级饭店,该饭店近几年来先后加盟国内多个旅游网站,但通过网上销售带来的散客几乎全是来自携程旅行网一家旅游网站。由此可见,兴建规模大、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知名度高、可提供旅游“一条龙”全程服务及满足个性化自助服务要求的旅游网站,是旅游电子商务欣欣向荣、纵深发展的关键所在。酒店客房预订是旅游产品销售的主要内容之一,但目前的酒店客房预订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能直接向客户反映客房的实时状况,即使是国内“订房老大”携程旅行网也没有做到这一点。

旅游业新趋势范文4

[关键词]未来学;中国旅游;发展趋势;预测

[中圈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1)03-0000-00

2010年12月10―12日,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在重庆彭水举行了本研究会2l世纪第一个10年的最后一次学术年会――“中国旅游发展新态势新机遇研讨会”。会上,研究会课题组提出了《新10年中国旅游发展趋势预测》的研究报告,同时,与会学者对课题报告和新10年中国旅游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回顾10年前,2000年1月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也在浙江宁波召开了一次相似的学术研讨会(会议名称为“奔向21世纪的中国旅游业”),会上,与会代表曾就21世纪初中国旅游业的未来趋势作了研讨;会后,曾以《众议21世纪中国旅游业》为题发表了对此的38项趋势预测。2010年,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专家对该一预测进行了初步的验证性分析,发现其中各项预测还是相当精准的。

2010年11月,研究会专家再次就未来10年中国旅游业的趋势进行了讨论,进而形成了《新10年中国旅游发展趋势预测》,一致认为,21世纪第二个10年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将出现以下更为细化的显著特征:

1.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将是中国旅游发展新阶段的转折性lO年

2.中国居民的旅游选择将随收入的增长和假日制度改革的深化而有更多增长

3.旅游者的满意度将得到更多的注目,满意度亦将逐步提升

4.居民消费的国内旅游将从过去偏于观光的选择扩展成更为多样、更为全面的休闲旅游,但观光旅游仍将是居民休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5.居民的本地休闲与异地旅游将因其同一的休闲实质而难于作出本质的区分

6.社会和经济活跃带来的交流需要,将使事务类旅游在中国获得更大的发展

7.用人单位对员工成长的关心,将开辟中国奖励旅游的新时代

8.陆上交通的便捷化将使居民近地旅游的出游半径进一步加大,自驾游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

9.中国公民的国内旅游仍将是21世纪中国旅游业的主体

10,中国国内旅游的增长仍将快于全国GDP的增长

11.随着中高收入人群的扩大,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增长仍将高于国内旅游的增长

12.人民币中长期的升值趋势对中国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的正负效应将有更多凸显

13.居民赴欧赴美旅游的增长将在出境旅游中更显突出

14.老年旅游者将是出境旅游的重要组成

15.基于中国公民的国家意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将因国家关系的波动而波动

16.入境旅游将突破世纪初的停滞出现新的增长,但其增长仍将因外来因素而波动

17.对旅游的民间投资将出现新一轮的高潮,外资将大步进入中国旅游业

18.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配套性投资亟须政府的引导与支持

19.企业的股份制将使旅游企业所有制的单一划分法逐渐成为历史

20.旅游需求的多样性,将酝酿出旅游购买和服务程序的新变化

21.产品的体验性和参与性将得到旅游经营者的更多注意

22.对旅游购物、旅游演艺的开拓将在经济发达地区变成实际措施

23.旅游开发“邯郸学步”的失误将在社会的惋惜中促使决策人觉醒

24.旅游文化的理念可望得到进一步的梳理,旅游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将出现更多的契合点,并将产生出更多引人注目的成绩

25.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将推动全国旅游饭店布局出现新调整

26.网上旅游订购将更具强势,或将迫使传统旅行社和其他旅游企业出现新变革

27.旅游企业的业务调整将推动高层管理者做出新的决策

28.旅游消费将在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努力中产生重要作用

29.中国公民的出境旅游将在国家平衡外汇和增进国际友好的努力中发挥显著作用

30.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使国家相关部委办局的合作得到增强

31.立足于社会立法的国家旅游促进法的立法将成为现实

32.地区和全国旅游休闲纲要的落实将成为旅游新发展的重要推力

33.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将从经济发达地区快速向其他地区扩展

34.旅游标准化的推力将部分取代行政部门的直接管理

35.旅游统计的范围和精度可望出现进一步的优化

36.旅游者对服务质量的高要求将成为迫使企业改善职工待遇、加强职业培训的动力

37.重视导游作用,关注导游人员生存环境,将成为提高中国旅游服务质量的新课题

38.零负团费的积弊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或将成为扭转旅游购物恶劣形象的一个转机

39.受经济利益驱使,不少地方当局将更加注目高端旅游的发展,只有不多地方敢于同时强调平等旅游并将其付诸实施

40.旅游开发、经营等的失败事例将有更多显现,旅游规划开发与规制管理的新思维将推动产业的不断创新

41.旅游发展的区域竞争将更加凸显,但旅游负效应将因更多的注目而开始减轻

42.地方政府的经济压力和部分经营者的小团体视野将推动旅游景区门票的多次涨价,部分国有景区的免费开放将与门票涨价形成鲜明的两极现象

43.旅游决策对智力的需求更加明显,旅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44.旅游的新发展将酝酿旅游院校的新调整、新拓展

45.中国旅游科学的研究成果将会得到国际社会的更多认可

旅游业新趋势范文5

关键词:区域差异;区际差异;省际差异;旅游业

关于我国旅游业的区域差异研究,张凌云运用洛伦兹曲线、首位度指数、变异系数、竞争力指数探讨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旅游业的时空演变趋势。周云波等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区域非均衡增长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唐留雄分析了1986~2000年中国国际旅游业的旅游收入、接待人数、饭店数的基尼系数,结果表明地域非均衡增长差别正在逐步缩小,并探讨了其缩小的原因。陆林以大陆31个省市区为例,以入境旅游为重点,分析了1990~2002年中国省际旅游经济差异变化的总体水平及变化的空间特征,阐释了影响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缩小地区差异、协调地区旅游业的对策。本文运用区域差异的测度方法,对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旅游业发展差异作动态的比较研究,为我国协调各区域旅游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分析方法

(一)研究对象

1.研究时期。本文采用1991年以来的连续时间序列数据,原因如下:(1)1991年以来的相关统计数据容易获得;(2)从“八五”至今,是我国旅游业大发展并成长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阶段,其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WWw.133229.Com

2.研究区域。本文采用国内学术界大多选择的“东、中、西三大区域”、省份为区域单元,其中“三大区域”按照国家最新公布的划分标准①,“省份”指大陆的31个省市区,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②。

3.统计指标及数据来源。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结合国家现有的衡量旅游业发展指标,本文拟采用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数等四个指标来研究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③。

本文所采用的1991~2002年的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部分缺失的数据来源于相应的地方年鉴;2003~2004年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公报。

(二)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的测度方法

1.极差系数。对拥有2个以上的m个区域的特定区域系统而言,可用极差系数rt衡量区域差异:

2.标准差系数和变差系数。标准差系数st和变差系数vt为合理地反映一个区域系统内部差异情况,并可以进行细化分析,对一个区域内的二级子区域之间的差异程度进行量化分析,计算公式为:

3.均方差分解。均方差可以满足总体的均方差等于区际均方差与区内均方差之和,而后者又等于各地区区内均方差之和。其计算公式为:s=sa。+se

式中:s表示从二级区域系统即省际角度出发得到测度全国区域差距的均方差指数;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分析

(一)区际差异分析

本文以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四个指标,分别计算其绝对差异来测度我国三大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差异。

由图1、2可知,对于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指标,东中之间的差距与东西之间的差距几乎一样大,且呈上升的趋势;中西之间的差距较小,但也呈现上升趋势;由图3、4可知,对于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指标,东西之间的差距最大,东中之间的差距稍次之,中西之间的差距最小,它们均呈上升的趋势,从图4可以看出,1996~1998年间,东中之间的差距与东西之间的差距几乎一样,但是从1998年之后,他们之间的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我国区际间的绝对差异在拉大,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增强,各地政府纷纷加大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全国旅游业的总体发展水平提高,但是由于区域间的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基础设施条件、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导致旅游经济的发展基础和发展速度的不同,区域间旅游经济总量的差异在拉大,从而出现了区际间的差异呈上升的格局。

(二)省际差异分析

通过相对差异指标(变差系数)、绝对差异指标(标准差)的计算,可以得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省际差异特征。

从图5~8可看出,我国省际之间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呈缓慢下降趋势。其中,对于入境旅游来说,全国的省际差异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对于国内旅游来说,从图7可以看出,全国国内旅游收入的省际差异呈下降趋势,西部国内旅游收入的省际差异在波动中下降,并与全国国内旅游收入的省际差异在1997年、1999年、2003年相交;东部与中部国内旅游收入的省际差异比全国的和西部的小,在2001年之前,中部的省际差异大于东部的省际差异,但2001年之后,东部的要大于中部;从图8可看出,西部国内旅游人数的省际差异最大,呈在波动中下降的趋势,全国的次之,中部的最小。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国国内旅游的省际差异:西部的最大,全国的次之,中部的最小。

从图9~12可看出,我国省际之间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对于入境旅游来说,东部的省际差异最大,上升的速度也最快,全国的次之,中部的与西部的则呈缓慢的上升趋势。对于国内旅游来说,全国的与东部的差不多,有相交的趋势;西部的次之,呈较快的上升趋势;中部的最小。综上所述,我国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的总体变化趋势是: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呈缓慢下降趋势,但有一定的波动性。

(三)总体差异的地区分解

为了更进一步说明我国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情况,选取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这两个指标进行均方差分解。根据均方差分解的性质,将全国旅游业发展水平总体差距分解为四个来源:东部地区省际差距、中部地区省际差距、西部地区省际差距、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并分别计算其贡献率,计算结果见表1与表2。

由表1、2可知:(1)就旅游外汇收入而言,如果不考虑2003年的特殊情况,全国的均方差指数呈不断扩大的趋势,1991~1998年间,其上升的趋势比较缓慢,1998年之后,其速度明显加快;就国内旅游收入来说,全国的均方差指数也是呈不断扩大的趋势,1996~2000年间,其上身的幅度比较小,2000年之后,其速度明显加快。这就说明不管是我国的入境旅游还是国内旅游,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差距在不断扩大。(2)就旅游外汇收入而言,sa在1991~2004年间不断扩大,但其贡献率却呈下降的趋势,虽然期间略有起伏,其贡献率从1991年的76.34%下降到2004年的66.02%。具体而言,东部地区内省际差距最为明显,贡献率一直在65%以上,对sa的影响也最大,其走势与sa基本一致;中部与西部地区内省际差距都不大,前者历年贡献率都在0.3%以下,后者也从未超过0.7%;就国内旅游收入而言,sa的走势情况与旅游外汇收入的情况基本一致,也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其贡献率也一样呈下降的态势,中间略有起伏,其贡献率从1996年的62.97%下降到2004年的50.25%。具体而言,也是东部地区内省际差距最为明显,贡献率一直在40%以上,对5a的影响也最大,中部与西部地区内省际差距都不大,前者历年贡献率都在13%以下,后者也从未超过7%。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我国三大区域内部的绝对差异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与我们前面所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3)不管是旅游外汇收入,还是国内旅游收入,se均逐年扩大且有所加速,这说明我国地区间差距在扩大且日益明显,亦即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不存在总体趋同。(4)就其关系而言,s总:sa+se,就旅游外汇收入而言,sa占主导地位,虽然其历年贡献率一直都保持在66%以上,但其贡献率却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而se历年贡献率却在逐步上升,其贡献率从1991年的23.66%上升到2004年的33.98%;就国内旅游收入而言,sa比se稍大,但是其贡献率也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而se则不断上升,从1996年的37.02%上升到2004年的49.75%。以上的分析表明,我国区际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且将逐渐影响着全国总体差距的走向。

旅游业新趋势范文6

关键词:武夷山;旅游产品;结构优化;旅游地生命周期;消费能级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13)01-0100-08

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目前世界旅游已达到几十亿人次的规模,一半以上的人参与森林旅游,其中森林生态旅游是其主要形式。特别是在欧美发达国家,森林旅游已发展成熟,成为主要的旅游形式。在我国森林旅游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旅游业中的占比较低,主要旅游形式仍以观光旅游为主,旅游产品内涵不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不同内涵和消费层次的旅游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传统的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产品结构亟须调整。但是,各旅游地因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容量、旅游产品内涵和旅游地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迥然差异,无法对所有旅游地进行系统的规划和产品结构调整。同时,因为我国旅游地的早期规划开发和管理普遍缺乏理论指导,随着客流量的急剧增加,多处旅游地的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处于凌乱不堪的状态,旅游地环境生态不堪重负,同时伴随着旅游经济质量的停滞不前。为了平衡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保障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亟须依靠科学的理论指导对各旅游地旅游产品结构和旅游地发展水平与潜力进行深度剖析,对未来发展和管理进行科学规划与指导。

福建省是我国著名的林业大省,具有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是福建省森林旅游的典范景区,对福建省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研究和分析武夷山景区的旅游发展历程、状和存在问题,对促进武夷山森林旅游经济的发展以及指导其他森林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武夷山旅游地生命周期分析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根据旅游地历年来的接待游客量进行统计分析,探索旅游地发展历程的客观规律,对其发展状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旅游地未来发展潜力进行理论预测,该理论对欧美发达国家许多重要旅游地的规划建设产生重要影响。我国学者也尝试利用该理论对著名的旅游景区进行发展规律和状进行深度剖析,并对旅游地未来发展规划提供指导性意见。根据Butler等人提出的旅游地发展周期理论,任何旅游地的发展基本上要经过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和衰退/复苏阶段。每个阶段多有独特的游客接待量增长规律(表1)。

武夷山旅游地自建立以来,接待游客量逐年增加,其年游客量及同比增长率统计结果(表2)表明,1993年之前,武夷山旅游人数整体呈快速递增,但年增长率波动明显,呈不规律性,表明这一时期是武夷山旅游的探索、参与阶段,1994―2007年,除了2003年旅游人数因为非典型性流感的客观影响而急剧减少之外(2003年全国旅游人数呈显著负增长),其余年份均呈快速增长势头,平均年递增率接近20%,表明该阶段武夷山旅游地处于快速发展的巩固阶段。2008年旅游人数增长率急速降低到4.35%,2009年更是呈-12.64%的负增长,武夷山旅游出停滞发展和衰退的迹象。有学者认为2008―2009年旅游人数减少可能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有关,但是全国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均呈稳定增长,表明金融危机并没有导致我国旅游业的停滞发展或衰退,武夷山旅游停滞发展或衰退具有其自身原因。2010―2011年武夷山旅游总人数又呈快速增长(分别为28.33%、11.92%),这与2010年开始两岸三通和森林人家等新刺激因素的作用具有密切关系,表明不断创新旅游产品是维持旅游地持续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武夷山旅游地游客量变化并不稳定,对各年份的游客量变化规律进行探索,建立可靠的数学模型,是预测旅游地未来游客量变化的基础。在此,我们假设游客量(因变量)与年份(自变量)存在一元关系,探索可以准确描述两者相关性的一元方程式,通过计算理论值和观察值之间的误差,验证一元方程式的可信度。

直线趋势预测模型、指数函数趋势预测模型和戈珀兹(Gompertz)趋势预测模型是常见的一元方程模型,经常被用于旅游地生命周期规律分析。不同旅游地游客量变化规律不同,必须验证其最适合的趋势预测模型,才能对其生命周期进行科学预测和调控。

直线趋势预测模型的计算公式为:Y=a+bX,Y为理论接待游客量(万人次),X为预测模型中的时间序列(年),a和b均为参数,a=∑Yi/n;b=∑XiYi/X2i。

指数函数趋势预测模型的计算公式为:Y=abX,Y为理论接待游客量(万人次),X为预测模型中的时间序列(年),a和b均为参数,a=antilg(∑Y′i/n),b=antilg(∑XiY′i/∑X2i)。

戈珀兹趋势预测模型的计算公式为:Y=LabX,其中y为理论预测接待人数,x为预测模型中的时间序列,a、b、L均为参数。计算该模型各参数时,首先将计算公式两边取对数,将公式线性化,即:lg Y=lg L+bxlg a;其次,将时间序列均分为三段(n年/段)后,分别计算各时间段的理论游客量总合∑Yi,再计算各参数值:6n=(∑3Y′i-∑2Y′i)/(∑2Y′i-∑1Y′i);lg a=(∑2Y′i-∑1Y′i)×(b-1)/(bn-1)2;lg L=[∑1Y′i-(bn-1)×lg a/(b-1)]/n。

根据以上各趋势预测模型的计算公式,对1982―2011年度武夷山游客量进行数据分析,获得三个趋势预测模型的相应计算参数(表3)。

将表3中各数值代人相应参数计算公式,获得三个趋势预测模型计算方程式,分别为:

(1)直线趋势预测模型Y=214.52+14.07X;

(2)指数函数趋势预测模型Y=121.22×1.09X;

(3)戈珀兹趋势预测模型Y=5.16×108×(3.21×10-8)0.9914X

用以上三个方程式分别计算1982―2011年度武夷山游客量预测值,与实际值相比较计算出三种趋势预测模型的相对误差率,计算结果(表4)表明只有戈珀兹趋势预测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误差率平均值小于20%(11.54%),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适合于武夷山游客量的预测分析。根据该模型的计算公式预测武夷山2015年和2020年游客量将分别达到1196.02万人次和2069.74万人次,在忽略旅游地环境生态容量等影响因素的情况下,武夷山年接待游客量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二、武夷山森林旅游经济发展状况及旅游产品结构分析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通过分析旅游地游客数的量化指标解析旅游地的发展历程、状和潜力,但是纯粹的游客量量化分析忽视了对旅游产品结构的剖析,同时也忽略了旅游地的环境生态容量,无法真正地反映旅游地的旅游经济发展状,对旅游地发展潜力的预测和控制也缺乏客观性。旅游经济的发展不仅与游客量有关,同时还依赖于决定游客人均消费能级的旅游产品结构内涵,因此,在进行旅游地生命周期分析与控制时,必须同时综合分析游客量和旅游地产品结构等因素。

游客人均消费能级是反映旅游地产品结构的重要参数,对指导旅游地产品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如图1所示,1995―2008年期间,虽然武夷山年游客量增长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但是游客人均消费却没有显著提高,长期处于较低消费能级,表明2008年之前,武夷山旅游产品结构没有明显优化。2009年游客人均消费水平明显提高(28.69%),2010年呈爆发性提高(173.89%),2011年游客人均消费水平基本与2010年持平,表明2009年之后,武夷山游客消费能级有显著提升,这与2009年以来武夷山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有密切关系。2009年以休闲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森林人家”开始出,围绕武夷山的文化特征,又开发了数条文化旅游专线,同时2010年与厦门滨海旅游实对接,开展具有海西特色的“山海”旅游,这些都是直接丰富旅游产品种类、优化旅游产品结构的重要措施,成为提升游客消费能级的重要因素,可见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对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三、武夷山建设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多元化旅游产品结构的必要性

武夷山旅游地生命周期分析表明武夷山旅游经济的发展呈出停滞发展和衰退的象,通过戈珀兹趋势预测模型预测武夷山旅游地年接待游客量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但是武夷山年环境生态容量约445万人次,继续通过大量增加游客量的途径来发展武夷山旅游经济,必然会导致武夷山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未来武夷山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在有限游客量的基础上,通过旅游产品结构优化来实。

游客人均消费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旅游业结构是否合理,旅游业是否从规模增长转向效益增长的重要指标之一。1998年以来,武夷山游客总量和经济总收入逐年递增,但是武夷山游客人均消费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未见显著增长,表明武夷山旅游产品属于消费能级较低的低端产品。因此,在旅游地环境生态容量有限的实条件下,要寻求突破旅游经济的停滞发展甚至衰退的途径,只有通过武夷山旅游产品结构调整与优化,发展高消费能级的旅游产品,才能带动武夷山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9年以来,在“森林人家”等创新旅游产品的带动下,武夷山游客人均消费水平显著上升,表明通过调整旅游产品结构调控旅游地生命周期具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