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特征范例6篇

物流信息特征

物流信息特征范文1

企业系统架构主要指的是企业当中的框架结构系统以及业务系统、应用系统以及技术架构的综合表述。通过这些系统组织部分能够形成企业之间的业务以及信息方面的往来,属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当中的重要基础。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模式当中主要包括的内容为协同物流管理以及企业之间的协同物流管理。不同企业之间因为管理模式上存在差异性特征,因此对应具体架构也存在差异性。信息化建设属于当前阶段确保供应链物流管理能够实现的重要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企业的相关建设活动水平与质量情况受到供应量条件的影响。并对供应量的实际竞争能力产生决定性作用。为此,近些年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进行物流管理的过程中多已经逐渐意识到了应当在发展物流信息化建设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自身信息化建设物流协同管理能力。但是,这个过程中大多数的企业往往只能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完成物流信息化,针对信息系统也只能够是对物流数据完成相关的基础性处理与分析,并不能够对大量的信息内容进行整合处理。本文则从这个角度出发,具体分析信息化供应链系统物流管理架构问题。

二、信息化环境下的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架构综合分析

信息化发展在我国已经经历了十数年甚至更久,到目前为止,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建设当中进行信息化实践也已经成为了在物流行业当中的一项热点问题。信息化物流建设能够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对不同区域以及企业的管理与操作。在进行协同物流管理的过程中,实现信息技术需要借助于4C系统目标,也就是连接、沟通、协同以及监控环节。

1.企业内部协同物流管理模式主要架构分析。

1.1特征分析。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模式当中主要包括结构方面的特点:首先,企业管理相关组织部门当中形成具有统一性额的规范内容,以便完成对企业的统一性管理。其次,不同部分之间结合物流业务具有关联性特征,因此部门之间需要协同工作。第三,企业当中相关组织结构层次始终在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最后,企业当中的业务流程需要进行不断整合,业务流程操作工序面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1.2系统架构内容。因为企业当中不同环节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关联,企业内部物流相关功能模块需要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更提升企业的内部物流效率。企业当中相关物流管理模式主要需要面向核心企业,针对不同的子系统以及相关供应链完成综合性管理。系统框架当中的主要构成包括几个方面:数据层、应用层以及用户层。数据层当中,企业能够对内部相关物流业务进行数据上的整理与存储,并能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维护与组织应用。应用层主要针对其一内部当中相关部门的协同工作已进行子系统平台搭建。用户层侧重对企业当中多个部门进行身份认证,以及为不同的物流环节提供服务。

1.3系统技术架构。这个部分当中的主要结构为基于浏览器部分的协同管理系统。也即是企业当中能够为所有部门提供相关信息并实现入库管理、信息统计数据实时查询以及配送管理等综合展示的系统部分,主要功能就是信息处理,并对相关子系统之间的交互负责。将信息直接传导到引用层界面。

2.企业外部协同物流管理模式架构综合分析。

2.1特征分析。其主要特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给予供应链环节上的合作主要包括企业之间的信息协同;其次,其一之间在进行业务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完成业务协同;第三,企业外部协同应用本身具有个性化特征;第四,具有与商业性智能相结合的特征。最后,系统架构形成需要建立在Web系统结构基础上才能够实施。

2.2系统总体框架结构分析。基于信息化的企业外部协同物流管理系统框架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数据层、服务层以及用户层。数据层界面的主要功能是对企业相关联的数据内容进行综合采集与组织存储。这当中主要包括数据基本信息库以及供需数据库再者就是公共管理数据库。服务层界面形成主要对企业外部用户当中在不同阶段的需求为基础,具体开发应用功能。这当中包括基本信息管理平台以及供需交易信息平台,另外就是物流作业管理以及企业管理平台等。用户层界面当中则主要是基于供应链形成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联盟性质的认证系统机制内容。

3.框架系统内容。这项系统建设主要需要面向的对象包括两个方面:供应物流以及分销物流。因为销售管理以及采购管理等相关功能模块共同构成了协同组织系统,不同模块因此能够完成协作,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当中供应物流协同功能主要基于制造企业形成的生产规划以及相关预测信息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之间的信息内容共享。供应链环境当中所有的环节,企业都能够通过协作完成,因此能够实现企业在内部以及外部之间的统一性的协同合作与管理。

4.系统业务流程。随着我国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物流业务过程复杂化程度不断加大,物流业务不断纵深发展,企业对物流业务的灵活性要求越来越高,供应链上各节点不同企业间的业务处理流程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的组织模式或进行流程优化与重组。因此,企业间协同物流管理系统的作业流程应能满足各个企业不断增长的信息获取、加工、存储、交换的需要,使企业外部协同物流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信息流转人工操作量效率低下,信息获取不及时、准确,不同企业之间协调工作不好等问题得到解决。

三、结语

物流信息特征范文2

以构建物流供给辐射圈为目标的服务供给保障政策,其基本原理是按照满足物流需求聚集圈所形成的具有增量特征的辐射性物流服务需求,创新性地对物流供给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由各种不同类型、不同环节的物流服务企业共同参与,在不同辐射范围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平台。为此,物流企业的发展政策将不再是传统的没有特定服务对象指向、或者仅仅是分类指向的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企业的培育政策,而是以物流辐射平台的政策取而代之。

一是物流基础设施平台政策。就是在规划建设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运输组织枢纽的过程中,从物流基础设施与配套的产业聚集所生成的服务需求联动的层面,制定相关的服务供给政策,使政策成为推动以物流基础设施为依托的、辐射特定区域(全国、省、城市周边地区、城市域、城乡等不同区域层次)的物流服务企业聚集平台和物流服务运作组织平台,发挥物流基础设施的功能和作用,改变目前相当部分物流基础设施缺乏需求支持、无法发挥区域性物流组织服务功能的状况。为此,在物流基础设施较为集中的城市,要按照物流运作服务的层级,形成各类设施在区域物流辐射中功能匹配、分工明确、合作紧密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化辐射系统。

二是物流企业分工合作政策。传统上我们较为迷信通过政策培育物流企业,其实,物流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并非政策培育的结果,而是在一定的政策环境中,通过在市场竞争中胜出而实现发展的。我们不能本末倒置,从政策的角度,就是要研究我们所期望发展壮大的物流企业在竞争中能取胜的环境。具体而言,就是按照为聚集的物流服务需求提供不同层次辐射服务的需要,营造依托物流产业聚集发展平台、有利于物流服务企业分工合作的政策氛围,改变众多物流服务企业仅仅在简单的服务层面的竞争格局,实现在分工合作下企业围绕自身核心竞争力谋求发展的关系,实现具有各种服务模式和功能的物流服务企业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升物流企业的整体发展层次和水平,打造物流企业在物流服务聚集与辐射中具有网络化、集约化、规模化和信息化特征的“升级版”发展模式。

物流信息特征范文3

关键词:物流产业 产业集群 物流园区 发展策略

1物流产业集群的界定、特征与作用

1.1产业集群与物流产业集群

物流产业集群是一群以物流产业(融合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货代和信息等行业)为主导的企业与相关机构,以物流需求为指向,依托交通运输枢纽形成的物流网络组织物流活动,为物流服务需求方提供更加优质的综合物流服务,从而获取竞争优势,形成以地理空间集聚为外在表现、以竞争-协作关系为本质特征的社会经济网络。

1.2物流产业集群的特征与作用

物流产业集群除了具有产业集群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物流产业集群自身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1)物流需求指向性的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现代物流是生产和消费活动中的一种派生需求,它与生产和消费活动密切相关。同时,服务业的集聚与城市(生产、消费的混合体)有很大关系,服务业的集聚特征和内容往往与城市的规模、类型有关。现代物流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物流产业集群往往围绕物流需求的客户群―生产中心、消费中心或城市形成集聚。

(2)社会网络、物流网络和信息网络的高度耦合。物流产业集群实际上是以地理临近为前提,以物流功能、资源整合集成为基础,以物流网络为支撑条件,以文化融合为联结纽带的企业网络,相关企业间的地方社会网络关系和物流实体网络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三网的形成进一步增强了物流各环节的连续性、信息的通畅性和产业、企业间的融合,加速了知识外溢与技术扩散,尤其是大量非编码化知识在集群内部的传播与流动,大大提高了群内企业的创新能力。

(3)企业间分工协作与竞争的关系。物流产业集群的企业不同于其他产业集群中的企业集中于某一生产工序或某一中间品生产,通过专业化大规模生产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而是以物流功能、物流资源及管理范围为基础进行分工,通过对物流功能和资源的优化整合达到基于时间的物流网络优化,实现通过节约社会物流成本和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第三利润”。企业间的竞争表现为具有同一物流功能的企业和不同物流网络选择的企业协作群之间的竞争。

2山东省发展物流产业集群的有利条件及存在问题

2.1有利条件

(1)良好的区位优势。山东省地处华东地区北部,南连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北连京津冀经济区,通过渤海湾与东北三省相连,西面与河南、山西等能源基地相通。国际上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承接日本、韩国制造业转移的最佳区域,物流辐射面大,发展腹地广阔。

(2)较大的经济总量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货源支撑。山东省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二位,占全国十分之一强。生产较快增长带动能源、原材料供应量和产成品销售量大幅度增加,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3)较为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目前,我省已形成由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组成的四通八达、较为完善、总体配套的立体综合运输体系,能够基本满足物流发展的需要。

(4)发达的通信网络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2005年,我省建成长话电路1.3万个2M,固定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70.2万路端,局用交换机容量3528.6万门,移动交换机总容量2641.1万户,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770.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315.7万户,固定和移动电话普及率每百人55部,已形成光缆和数字微波相结合的长途传输干线网,基本适应当前物流业发展需求。

2.2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物流需求不足。从现在到2011年,山东省物流业与其他行业一样,还要继续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疲软,实物量增速回落,物流需求急剧减少,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经营困难,效益普遍下滑,大多数物流企业运输和仓储等收费价格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亏损;物流企业受市场形势的影响,垫付资金回笼放慢,投资减少,发展后劲不足;外资物流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物流产业竞争加剧。

(2)物流园区内企业缺乏合作和协同作业。这里的合作和协同作业是指园区内物流企业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集成物流服务的过程。根据调研,在山东省已经形成的物流园区内部的企业种类单一,企业间的基本上没有业务往来,企业间没有形成信息共享和物流资源互补的氛围,物流企业基本处于单兵作战,未形成集约化、协同化发展集群竞争优势。

(3)物流基础设施结构不合理,衔接配套能力差,对多式联运和一体化运作形成障碍;物流网络发展缓慢。目前,山东省内物流园区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基础设施网络,由于园区内企业之间和与物流需求企业的间歇性联系,还未形成稳定的信息网络、社会网络、组织网络等物流网络的藕合,缺乏网络资源的共享和学习效应。同时,园区内企业提供定制化集成物流的能力差,即企业间的相容性和互补性较差,企业间的依存度低,未产生“锁定”和网络效应。

(4)物流信息建设落后。完整快捷的信息网络和信息共享是现代物流服务的迅速、敏捷的基础。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应该要站在更大的层面上建设信息平台,而不应仅仅停留在物流园内企业及相关职能部门内。山东省内的物流行业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接口。具体而言,在货代企业与货主的生产、采购部门之间,货代企业与承运企业、机场港口之间,货代企业与海关之间,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接口,很难实现实时的、无缝的信息共享。

3结论

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产业集群是物流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只有全面认识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的具体情况,才能对其运行及发展进行正确引导。因此,在对山东省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结合本省实际,提出了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工程等发展策略。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中信出版社,2002.

[2]徐康宁.产业集聚形成的源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7-92.

物流信息特征范文4

关键词:面向对象分类 信息提取

1 引言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出现使得遥感的应用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上观察地表的细节变化、进行大比例尺遥感制图成为可能。大部分遥感信息的分类和提取主要利用数理统计与人工解译相结合的办法,以像元为基本单元,利用其光谱(颜色)信息进行信息的提取与归并。后期人们将许多的数学方法应用于遥感图像的分类,比如神经网络方法和以后发展的各种神经网络方法;模糊分类方法;最大似然分类方法等各种方法,这些方法都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分类的精度,但共同特征是仅是用基本像元的特征进行识别,对地物形状、结构等信息的分析很少分析。这在处理纹理信息特别丰富,而光谱信息缺乏的高分辨率影像时就遇到了困难。因此, 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理解和处理必须根据其特点采取新的技术方法,建立起图像数据与目标特性之间的物理—机理联系, 而不仅仅是统计联系, 才能充分挖掘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所包含的信息, 这是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信息处理成败的关键。为此, 面向对象的影像分析方法———eCognition软件应运而生,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本文的研究基于该软件进行。

2 面向对象分类方法简介

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是一种智能化的自动影像分析方法,它的分析单元不再是单个像素, 而是由若干个像素组成的像素群, 即目标对象。目标对象比单个像素更具有实际意义, 特征的定义和分类均是基于目标进行的。通常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包括两个步骤:多分辨率分割和模糊逻辑分类。

为了生成影像目标, 首先要进行影像分割, 多分辨率分割eCognition软件中很重要的一步, 它是基于比例参数、光谱和形状等特征将像素群组成像素块即目标, eCognition允许以任意分辨率进行影像同质区域的分割, 故称多分辨率分割。多分辨率分割可以产生不同的分割水平, 以满足不同目的的分类的需要。

分割的结果作为目标对象用于下一步的分类。

ECognition提供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分类器———最近邻法和成员函数, 二者均作为分类描述符。最近邻分类相似于普通影像分析软件中的监督分类, 同样需要选择训练区,即样本。样本是一个类的典型代表。当无法描述特征空间时, 最近邻分类器是最好的选择。成员函数法是基于可利用的目标特征的模糊逻辑来分类的。对比基于像素的统计分类器, 模糊分类不像严格分类只用“是”或“不是”来表示, 而是用0~1之间的连续数字描述分类成员的一个连续状态。模糊逻辑分类法是一种基于知识和概念的方法, 且容易使用, 因此, 如果仅用一个特征或很少的特征就可以将一个类同其他类区别开时, 建议使用成员函数分类器; 否则, 应该选择最近邻分类器。最近邻分类器比友员函数能更好地处理多维特征空间的联系。

3 影像的分割与分类

线状地物信息的提取包括初次分类与二次分类两个过程。首先是创建影像对象, 利用影像对象的特征函数, 根据模糊逻辑规则进行初次分类, 然后进行子目标线性分析分割,再利用子目标的线特征对上级目标进行二次分类。本文选择1米分辨率的IKONOS单波段全色影像作为实验数据,分类前进行几何校正、辐射校正等预处理。

3.1 影像分割

影像的多尺度分割是根据颜色、纹理的相似性以及一定形状的形状约束因子对图像进行自底向上的聚类,形成具有该尺度范围内的具有相似空间和光谱特征的分割区域。为下一步分类提供信息载体和构建基础。利用eCognition进行影像分割,其中参数的确定是关键,经过反复试验,确定本次分割参数为:scale为35,shape为0.2,color为0.8,compactness为0.6,smoothness为0.4。分割结果见图2。影像对象建立后, 采用成员函数分类器,应用模糊逻辑规则进行初次分类, 对线状地物(河流、道路)选择对象的层均值做为特征函数,进行成员函数编辑,然后进行模糊逻辑分类,分类结果见图3。

3.2 二次分类

从图3中可以看出,线状地物已经完全被分类了,但其它一些非线状地物也被划了进去。所以,仅凭光谱信息不能将其与具有相似光谱信息的地物分开。因此,需要根据线状地物的特点,引入形状特征进行二次分类。

为此,首先需要选择子目标的线特征模型进行子目标分割,然后利用基于子目标的线特征函数进行二次模糊逻辑分类。经比较选择长宽比length/width (line so)作为特征函数(见图4) ,在河流和道路的类描述中分别增加length/width(line so)成员函数,确定阈值后进行二次分类, 分类结果见图5, 从图5中可以看出, 河流与道路已经很好地被分类出来,错误分类的目标已全部消失。

分类后的线状地物信息可以以栅格或矢量形式导出,用于后续的应用。

4 结论

本文简单的对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进行了探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尤其对空间信息特别丰富的高分辨率影象适用,提供的模糊分类算法在不同尺度分类层次上都定义了对象的光谱特征、形状特征、纹理特征和相邻关系特征。其中,光谱特征包括均值、方差、灰度比值;形状特征包括面积、长度、宽度、边界长度、长宽比、形状因子、密度、主方向、对称性,位置,对于线状地物包括线长、线宽、线长宽比、曲率、曲率与长度之比等,对于面状地物包括面积、周长、紧凑度、多边形边数、各边长度的方差、各边的平均长度、最长边的长度;纹理特征包括对象方差、面积、密度、对称性、主方向的均值和方差等。通过定义多种特征并指定不同权重,建立分类标准,然后对影像分类。这些丰富的函数使用起来特别方便,弥补传统的基于像素统计特征分类方法的不足,极大地提高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自动识别的精度。

参考文献:

[1]eCognition 3 Made in Germany[Z].

[2]Marangoz, A M1ObjectOoriented image analysis and semantic network for extracting the roads and buildings from ikonos panOsharpened images[Z].ISPRS2004, Istanbul1

[3]Sun Xiaoxia An objectOoriented classification method on high resolution satellite data[Z].ACRS2004, India1.

[4]eCognition User Guide 4[EB/OL]. http: //www1 De2 finiensOimaging1com, 2004:6O7~6O14;7O4~7O5; 6O83~6O921.

物流信息特征范文5

1.物联网的定义及特征

1.1定义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简单地说,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之义。这里的“物”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泛指存在于物理/真实世界与虚拟/数字世界中的任何“对象”(Objects)或实体(Entities),以及与物理或数字对象(实体)相连接的事件(Events)。这里所说的“对象”不仅指人类社会或自然界中的各种物品,如道路、桥梁、汽车、楼房、各种生活日用品,以及山川、河流、树木、各种飞禽走兽等,还包括万物之长的“人”。所有的“物”都能以某种方式(如分配标识代码、名字、地址等)被识别。因此,从语义层面上看,物联网就是指一种基于标准通信协议的全球范围内互联各种对象的网络,其中每个对象都具有唯一的标识,可进行通信和信息交换。

1.2特征

尽管目前人们对物联网的定义尚未统一,但从本质上看,物联网的特征主要可概括成以下7个方面。

(1)互联网特征。物联网是架设在互联网基础上,利用射频自动识别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通信传输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世界上万事万物连接成一个可互联互通的网络,从而实现对所有物体(包括人)的智能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在物联网环境下,任何人和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理论上都可以通过任何路径、任何网络和任何服务实现互联和通信。因此,互联网特征是物联网的基本特征。

(2)无所不在性(Ubiquitous/Pervasive)。物联网主要是利用普适网络和普适计算,以及下一代网络等技术建立起来的网络。所谓“普适”,即无所不在、普遍存在的意思。物联网连接的是真实世界中的所有物品,小至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大至电网大坝等人造物品,乃至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甚至万物之长的人,都被纳入到物联网之中,并通过计算机互联网与信息系统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网络。因此,无所不在性是物联网的重要特征之一。

(3)融合物理与虚拟世界的特征。物联网通过把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各种真实物体中,并通过与计算机互联网连接以及运行特定的程序,达到对物品的远程控制或者物与物之间的直接通信。物联网中三大核心技术———RFID、无线传感器网络和近距离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技术的结合,使过去完全分割的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建立了联系,从而将原先割裂的物理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实现了两个世界中信息的双向流动和融合(即交换和共享)。因此,融合物理与虚拟世界的特征也是物联网的重要特征之一。

2.物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特点

2.1更完全的个性化

个性化的本质就是强调以用户为中心,使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以任何方式获得自己想要的任何资源与服务。而物联网是信息领域的网络化技术、信息化技术与物理系统中控制技术、自动化技术的融合。如果说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服务主要是一种局限于图书馆虚拟资源和虚拟环境的个性化服务,那么,物联网的到来就可以将这种虚拟个性化服务进一步向图书馆实体资源和现实环境延伸和拓展,从而实现覆盖虚拟和现实环境的、更加全面、彻底的个性化服务。因此,在物联网环境下,可以构建一个整合各种资源与服务、虚实结合、全方位、立体化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体系。

2.2更深入的智能化

物联网是一个充满智能化的网络。RFID、无线传感网、第三代移动通信(3G)等大量智能技术的运用,使物联网环境下的个性化服务呈现出鲜明的智能性。例如,RFID智能电子标签能将文献基本信息与用户档案信息结合在一起,因此,图书馆可以通过RFID电子标签的记录,获知用户的阅读偏好以及用户利用文献情况的统计信息,从而根据用户的阅读偏好,向用户提供个人文献定制服务;或者根据用户利用文献情况的统计分析,实现用户阅读习惯跟踪、知识结构咨询等智能化服务。图书馆也可以通过将RFID电子标签嵌入或装备到馆内所有物理馆藏、以及读者或工作人员的借书证等之中,从而实现对图书馆所有物理对象,包括馆藏文献、服务场所、读者、馆员的智能查找、定位、追踪、管理等服务。此外,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将RFID与SIM卡相结合,向用户提供基于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的手机借阅、手机查询、手机定制等移动个性化智能服务,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任何想要的资源与服务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2.3更加人性化

同个性化服务类似,人性化服务也是一种“用户需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的服务模式。物联网的特点,使其可以支持和实现更加人性化的个性化服务。这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物联网环境下的个性化服务可以给用户提供更多更大的选择性,如自助服务与人工服务的选择、Email服务与手机服务的选择、RFID电子标签及其使用模式的选择,等等。②物联网环境下的个性化服务可以给用户提供更加方便而高效的服务。例如,RFID图书自助借还系统可以向用户提供24小时无人借还书服务;而且,该系统无需打开图书扉页逐本扫描条码,就可以同时借还多本图书。因此,它的推出使用,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并大幅度提升了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水平和图书流通效率。③物联网环境下的个性化服务可以给用户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和手段。例如,就定制服务而言,在物联网平台上就提供有多种灵活的定制服务方式供用户选择,如RSS订阅、3G定制、手机定制、PDA/PPC(一种掌上电脑)定制、Email定制、移动Email定制等。

除此之外,与传统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服务相比,物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还具有更加扁平化、更强的交互性,以及更注重安全性和隐私保护等特点。

3.物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3.1虚拟个性化服务

根据服务内容和性质的不同,虚拟个性化服务又分为8个部分:①个性化定制服务;②个性化推送服务;③个性化检索服务;④个性化收藏服务;⑤个性化信息聚合服务;⑥个性化知识管理服务;⑦个人历史信息管理服务;⑧个人账户管理服务。

3.2实体个性化服务

与虚拟个性化服务相对的是实体个性化服务。实体个性化服务涵盖了图书馆真实环境中的个性化服务,它包括6个组成部分:①一卡通管理服务;②智能识别服务;③智能定位服务;④智能导读服务;⑤自助服务;⑥电话服务。

在当今信息社会急剧变化的浪潮中,共同性的扩大和差异性的张扬是并行不悖的两种趋势。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已经成为当今新型服务模式的主流。因此,如何通过服务创新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提高服务效益和水平,进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共识和普遍选择。而物联网及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则为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创新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物联网所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服务方式和手段的创新,更多的是一种服务观念和理念的进步。

物流信息特征范文6

重复性的使用对于艺术家与设计师来说是经常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由于重复自身具有加强人头脑印象的作用,所以很容易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以及主题上的统一。重复的作用也不仅仅是表现在视觉呈现于视觉冲击上,重复再各个学科的理论中表现出的是流动性理论构成齐格蒙特・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理论对社会特征、现代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心理要素上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对空间理论以及社会关系上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重复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在构成形式上多次的出现达到量的积累以及流动性的范畴。重复的发展进程早已经进入了关系化符号化的阶段,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的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重复、流动性、符号

第一节 流动的概念及阐释

流动的所指范畴在普遍意义上市倾向于气体与液体的,流动的过程都是物体运动变化的轨迹过程。流动的特性即为连续的、不可逆转的,多数情况下是受外力作用的。随着人类对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流动的认知范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现在的流动范畴能指的是物质、时间、空间、社会环境、思想意识等多范畴概念。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现的是信息资源的流动,信息的流转体现的是另类意义上的流动,信息的流转也正是对时间与空间流转的一种挑战,信息流转上的时效性是重要的表现特征。

时间的流动表现为白昼交替、斗转星移,时间的流动不受个人或环境的约束,是常态化的进程社会发展亦是如此,社会中的个体成员在自我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着生产与活动,同一环境中又有不同的模式,其中的流动规律也是不可逆转的,是有人的参与的。艺术的产生形式也正是在这种规律中而获得的。

流动性理论的研究

流动的建构是多元化的构成形式,在齐铬荣特・鲍曼看来,社会的流动性是具有社会社会主义、现代性、后现代性与流动的现代性四个阶段的理论基础的。这四个阶段不仅体现出的是社会性的流动关系,也是社会与个体之间的流动关系。这样联系紧密的的流动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与人类空间关系的融合与交互。

对于人自身这个个体来说,个体的流动性始终受客观社会的制约,多数情况下,个体还未适应社会节奏的时候,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有时候,个体会对社会发展的趋势做一定的预估,但这种预估往往是带有不确定性。个体的发展走向经常是要受到客观环境给出指导的。鲍曼认为:“垃圾处理业在流动生活之经济中居主导地位。这种社会生存及成员的幸福,取决于产品迅速地沦为垃圾,以及处理垃圾的速度与效率。在这种社会里,没有什么可以免受用之即弃之普遍规律的支配,也没有什么可以被容许在过气后继续存在下去。无论有无生命,一切事物的恒久性、持有性、坚韧性,都是无以附加的危险、避之不及的恐惧、深恶痛绝的靶子。”[1]鲍曼的理论正是说明了社会形态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着、流动着、循环着。这个过程也要求个体不断要与社会环境保持相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更新进步,否则就如垃圾一样被淘汰。

流动性是时代的特征,流动中有毁灭,毁灭中有创造,创造又会产生新的竞争趋势。时代流动性不会具有特定的模式,变化的范畴会像流水一样迅速的向前移动,计划与经验性不再成为行之有效的办法,社会的各个环节都具有不确定性,艺术的产生于发展也是经过这样的过程才发出时代的光芒的。

流动的形态特征是多样的,重复也是流动的一种形态,和其他形态相比,重复更表现出一种规则的运动。重复的运动轨迹也是不断更迭淘汰的,整个过程处于暂时与连续的流动关系中,流动性也不是简单的重复关系,是在重复更迭中产生了新的依存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代社会全球化的流动性,社会客体间的的交流已经变得十分便捷,对于时空的把握也不是十分的严苛,时代的焦点也愈加倾向于个人化的特征,连接交流形式也体现着重复性的特征,交互方法也变得更加便捷。

第二节 流动性对美学意义的影响

流动本身就具有现活的特质,原始美学给人以原发地感觉,古典美学带来的是细腻与唯美,现代美学更多的体现的是简约,后现代美学更多的是表现出的不确定性,正是由于后现代美学符合社会发展状况,表现了人对时间与场所的无苛刻性,所以周遭环境与人的关系时常是带有随意和无常性的,人群对真实的感知已经变得模糊,换句话说是对真实的一种消磨,人类的生存状态是经验的重复。

作为艺术家与设计师来说,作品创作很多时候也是在延续了这种情节下而产生的,所创作的作品呈现的解读不再单单是艺术家设计师的自我意义,观众对于艺术平的解读变得十分关键,对作品的接纳形成了一种消费关系,观者参与了艺术作品的合成。但在鲍曼的观点中认为,这些观众式的观点很可能成为艺术批评的暴民。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尚是首次把现成品当作艺术品来展示的艺术家,现成品本身在自我存在上就是表征的复制,但杜尚的作品呈现在表达意义上与现成品德使用功能是有根本的区别的。杜尚的展览行为对美学史上文本的意义的范畴也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文本的意义不在是简单的总结与记录,还包括了各种社会关系集合以及意义的转化,文本具有了比拟性。

艺术的发展逐渐在体现在人的思维意识层面,这也正是美的转化,无论是自然美还是人类经过长期过程创造的美都是信息符号化传播的进程。美来源于自然,由自然又转化成新的表现形式。自然美与创造美都是人类思维意识下运转与信息流动集合的结果。

全球化使得信息最大的交流与共享,客观的边缘性与空间界限变得十分的模糊。空间与信息都变得开放,开放意味着高度的流动,也意味着对好坏信息取舍的模糊化性,自主的控制力也随之降低,时空关系也变得微妙。空间产场所界限变得模糊化、多元化,形成了多重复杂并置的状态。

流动性特征表现的越明显就越需要特定对象化产物来对其形成指示作用。符号正是具有这样的特征。符号是对一定对象的指称,是人的感觉与精神的载体,肩负着传播与表达信息的作用。一般意义上的符号分为语言性符号和非语言性符号,文字、声音、动作等都属于这一类的范畴。符号的发展现在更具有抽象性,是事物特征与人类思维的结合,符号的所指也发生了多意义的转变。多变性的符号可以进行不同途径的传播与不同意义的表达。■

参考文献

[1]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生活z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第3页

[2]李幼蒸,符号学作为跨学科方法论的重要作用[J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1,(1)

[3]刘晓枫.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z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第54-162页

[4]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z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第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