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论文范例6篇

城市经济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范文1

对全国19个大城市的1993、1995二年数据进行了主成份分析,提出用第一主成份作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度量,给出了这些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排序。

关键词: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主成份分析,第一主成份

Usethe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toRank

TheCity′sSyntheticEconomicsPower

OuJunhao,MaFengshiJiMengxiang

(TianjinUniversity,300072)(StatisticsBureauofTianjin)

Abstract

Inthispaper,theauthorsraisethatthefirstprincipalcomponentcanbethemeasureofthecity′ssyntheticeconomicpower.AccordingtothedataofnineteenlargestcitiesofChinain1993andin1995,theordersofcity′ssyntheticeconomicpoweraregiven.

Keywords:City′ssyntheticeconomicpower,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TheFirstprincipalcomponent.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个体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功能愈加显著。当今世界已步入了全球性经济大协作、资源市场大竞争、经济循环一体化时代,城市作为国家(区域)的经济、政治、科技和教育文化发展中心,它已成为经济循环的主角,而决定每个城市在激烈市场搏击中的地位、作用、未来发展态势的主要因素是它们各自拥有的综合经济实力。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些学者对构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我们在学习参考这些结果的基础上,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份分析法,使用SAS统计计算软件包,对我国19个城市的1993和1995二年的一些指标进行了分析,提出使用第一主成份来评价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方法。现将有关结果整理成此文,供大家参考。

一、成果发展前沿

黎永林和林燕华在[1]及[2]中,提出要‘科学地反映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仅用几个指标是不够的,必须构建城市综合实力评估指标体系,力求准确地反映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整体功能’。他们建立的评价城市综合实力的指标体系由5个指标群,15个领域35个指标构成。如在第一指标群‘经济发展’下包括三个领域:1)综合经济实力2)经济结构3)宏观经济调控,共包含六个指标: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三次产业之比3)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劳动者比重4)第三产业中四个层次之比5)投资率6)物价上升幅度。在具体计算指标值时,首先列出本城市的战略目标(数值),再求出目前已实现数值占战略目标的比值,最后再将所得这些值加权求和而得到总得分(100分为满分)。在计算中所使用的各指标的权系数是事先给定的。我们认为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选定的指标涉及城市社会的诸多方面,考虑问题较全面、细致,是一种有效的评估城市综合实力的方法。但有其缺点:一是选用指标过多,计算太繁;二是各城市间不能比较;三是得分值依赖远景规划目标,会出现“城市规划远景目标越高则目前得分越少”这种现象,这显得不够合理。

近日,在未署名文章[3]中称:“国内有关人士”用层次分析法,使用了八个指标对九个城市进行了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比较,结果广州名列第一。此文利用1993年的数据[4],使用的是八项人均指标(详见表1说明)。它所选用的综合评分Y是由八个指标加权平均而来的(权系数用层次分析法事先确定,文中未予列出)。我们认为,这八项指标对于涵盖城市综合实力确实具有代表性,选之进行计算简洁实用。但是,该文对各项指标都使用‘人均’指标,它对总体概括描述功能显然减弱了,因而不尽完全合理。如果对于深圳进行同样的计算,由于深圳的各项人均数值,除了个别项外,其余各项数值均高于广州。按照此文方法,势必得出‘深圳综合经济实力为全国之首’的结论,而这显然是不够合理的。

二、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主成份分析

1、定义依据及方法原理

根据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年)和国务院的《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的指导思想及原则,我们采用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提出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概念: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是指城市所拥有的全部实力、潜力及其在国内外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从此定义可以看出,评价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应使用城市经济总量(而不是人均量),应该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状况、拥有的交通运输能力、现代通讯设施状况、商贸市场水平、对外交流水平、人才状况及社会医疗保障水平等统计指标。为此,我们选用下列八个指标,使用了各城市的总量数值(详见表1)。

表1相关系数矩阵

Z1Z2Z3Z4Z5Z6Z7Z8

Z11.00000.96150.78690.95490.63540.92710.20140.3976

Z21.00000.72160.96250.58750.93710.17270.4208

Z31.00000.84110.39140.80900.36640.6238

Z41.00000.51120.98110.22190.5258

Z51.00000.5608-.1956-.0435

Z61.00000.11820.4973

Z71.00000.5207

我们使用的主成份分析就是要从较多的指标中找出较少的几个综合的指标,而这些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原来资料的信息。第一主成份Y是原来各变量的线性组合且具有最大的方差。将主成份分析用于反映城市经济状况的数据上,则第一主成份很自然的就是最能反映城市总体状况的综合经济实力。而第一主成份在各变量上的系数就是求综合经济实力的标准化了的加权系数。所以,我们可以用第一主成份的数值作为评价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标准。至于第二主成份,它将能反映城市经济状况的另一些特点,具体含义见下面论述。

为了使主成份分析更加有效,城市个数要大于指标个数,且越大越好。但实际计算中也不可能取太多城市。我们选出19个特大城市(1995年选了18个),资料全部取自[4]-[8]。选用的八个指标Z1-Z8含义如下:

Z1:国内生产总值(亿元)Z2: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Z3:货运总量(万吨)Z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

Z5:外贸出口额(亿美元)Z6:拥有电话机数(万门)

Z7:每万人中科技人员(指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数

Z8:每万人拥有的医院床位数。

对于上述数据,我们用统计软件包SAS进行了主成份分析,得到下述结果。

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根数值依次为5.25450,1.57995,0.50441,0.35134,0.23049,…,累积比率依次为0.65681,0.85431,0.91736,0.96127,…。

第一主成份PRIN1的计算公式为(这里zi是标准化后的Zi数值,下同)

PRIN1=0.420z1+0.415z2+0.384z3+0.429z4+0.254z5+0.421z6+0.123z7+0.251z8(1)

第二主成份PRIN2的计算公式为

PRIN2=0.119z1+0.115z2-0.164z3+0.024z4+0.501z5+0.091z6-0.641z7-0.525z8(2)

仔细分析这两个公式中的系数值,我们可以看到前两个主成份的含义是明显的。第一主成份(PRIN1)在各个变量上的系数都是正的,而且数值上相差不大,因而可以认为PRIN1代表总的经济水平,亦即综合经济实力。当然,较大的系数是在Z1、Z2、Z3、Z4及Z6上,亦即这几个指标最能代表综合经济实力。按第一主成份之值排序,可得下列之表2。在此表中城市的顺序是按PRIN1的数值由大到小,即综合经济实力由强到弱而列出的。此结果显示:上海(PRIN1=6.785)明显居于全国首位,北京(4.527)、广州(2.385)次之。可以看出,综合经济实力的排序与Z1、Z2、Z3、Z4及Z6的总的顺序大体保持一致,但与其中任何一个并不总保持完全一致。这说明了综合经济实力不能只用任何一个指标完全代替(即使采用最有代表性的国内生产总值Z1也不行),它确实是考虑了多项指标的综合情况而得到的。

从上面第二主成份(PRIN2)的公式(2)中可以看出,它在变量Z5上是较大的正值,而在变量Z7、Z8上是较大的负值,其含义是有较多出口而只有较少的知识分子、较少的病床将获得较大的数值。深圳名列第一,福州、广州、厦门次之。PRIN2也可以粗略地被认为是对“低投入外向型”的度量。由于取两个主成份的累积贡献率已达到85.4%,已可以说明主要问题了。

将第一主成份PRIN1作为横轴,将第二主成份PRIN2作为纵轴,每个城市就有了两个坐标,因而可以在平面上标出一个点。把这十九个城市全部标出就可以得到主成份坐标图(限于篇幅此图从略)。

2、指标的选取

从表2中可以看到Z5与Z7、Z8的相关系数是负值,这意味着出口额较多之城市常常只有较少的知识分子及较少的病床数,而这似乎不太合理。事实上,东南沿海地带不少城市确实存在这种情况。而且在统计数字中,Z7(万人含知识分子数)并不能准确可比(不同城市间、同一城市各年间均不一定可比)。例如,由于户籍管理原因,许多知识分子奔赴深圳创业,这些人中多数未能计入深圳的统计资料中。深圳市万人中只含116个中级职称的知识分子显然是不够符合实际的。我们删除变量Z7及Z8,再进行主成份分析就得到了更清晰的结果。

表2前两个主成份表(按第一主成份值为序)

城市上海北京广州天津大连沈阳

第一主成份6.784984.526902.385470.977570.190340.11930

第二主成份0.78022-1.088691.244190.59031-0.99935[〗-2.04574

第一主成份名次123456

武汉深圳成都重庆杭州西安南京

-0.46792-0.62625-0.80446-0.82453-0.85382-0.85548-0.90376

-0.407303.20260-0.35251-0.058640.2363-2.03781-0.26295

78910111213

青岛哈尔滨济南长春福州厦门

-0.98600-1.04772-1.43990-1.62870-2.19944-2.34659

0.46742-0.62998-0.93095-0.204831.465321.03239

141516171819

这时,特征根值依次为4.93348,0.67707,0.28621,0.07378,…,累积比率依次为0.82225,0.93509,0.98279,0.99509,…。

第一主成份PRIN1的计算公式为

PRIN1=0.440z1+0.434z2+0.381z3+0.442z4+0.294z5+0.438z6(3)

第二主成份PRIN2的计算公式为

PRIN2=0.026z1-0.008z2-0.370z3-0.192z4+0.902z5-0.107z6(4)

公式(3)中的第一主成份各系数值与公式(1)用全部八个变量进行分析相差不大,它仍是正系数的加权组合,仍代表各城市的综合实力。上海依然名列第一,以下依次为北京、广州。第二主成份则以Z5为主要部分,其系数高达0.90,亦即它主要说明外向型经济的程度。结果,深圳名列第一,广州、上海跃居第二、三名。至于为何北京名列最后,这是由于我们选用的指标Z5是外贸口岸出口总额,而北京是内陆城市,不象上海、广州、天津那样都有大海港,因而北京的Z5数值明显偏低。较好的办法应该是用“出口创汇总值”来代表,但是目前各种年鉴尚没有此类指标。删除变量Z7及Z8后,我们可以看到前两个主成份贡献率高达93.5%,比原来有很大增长。前两个主成份数值见表3,主成份坐标图见图1。

表3前两个主成份表(删除Z7及Z8,按第一主成份数值为序)

城市上海北京广州天津深圳大连

第一主成份6.703974.161502.498611.054710.12001-0.14422

第二主成份0.49658-1.883351.064980.199562.307710.28870

第一主成份名次123456

沈阳武汉重庆杭州青岛成都南京

-0.47666-0.57326-0.61603-0.73002-0.73877-0.76976-0.90278

-0.56421-0.50645-0.61569-0.385470.41256-0.43164-0.18264

78910111213

西安哈尔滨济南长春福州厦门

-1.28904-1.33266-1.55961-1.59056-1.74873-2.06669

-0.31284-0.15074-0.14106-0.144680.217610.33109

141516171819

图193年各城市的主成份坐标图(删除Z7、Z8)

三、实证分析

我们根据1995年统计资料[5],用本文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了类似的结果。采用的指标含义皆同前,只是Z6由‘拥有电话机数’换成了‘邮电业务总量(亿元)’。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根值依次为5.17735,1.57971,0.62183,0.26742,…,累积比率依次为0.64717,0.84463,0.92236,0.95579,…。

与前述一样,可以得到第一主成份PRIN1的计算公式为

PRIN1=0.419z1+0.417z2+0.293z3+0.433z4+0.288z5+0.401z6+0.268z7+0.249z8(5)

第二主成份PRIN2的计算公式为:

PRIN2=0.149z1+0.123z2-0.026z3+0.026z4+0.506z5+0.152z6-0.571z7-0.597z8(6)

以这两个公式的系数值与(1)及(2)相比较,可以看出相应系数相当稳定,我们选择(1)或(5)作为分析综合经济实力的公式是合适的。取前两个主成份数值已达到总变差的84.4%。从1993年到1995年各城市的综合实力排序仅有较小变化。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在适当选取指标后,使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份分析法,可以将第一主成份数值作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度量。其公式具有较稳定的系数且所得结果可靠可信。

2)由于各指标间有密切关系,评价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时,不必选取过多指标。如在“指标的选取”一节中所述,选取Z1至Z6共六个指标就已经获得相当准确的结果了。

3)主成份坐标图(如图1)具有很强的直观意义,各城市的特点及相似性都非常清楚地展示出来,这是一个很有用的分析工具。

参考文献

[1]林燕华(1995),“广州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指标与目标研究”,城市统计科研文集,首届科学论文讨论会,p216-229.

[2]黎永林林燕华(1996),“构建城市综合实力评估指标体系”,城市统计科研文集,第二次科学论文讨论会,p181-201.

[3]未署名(1997),“国内城市综合实力排名次广州列居首位”,《信息快报》,1997年4月25日第一版.

城市经济论文范文2

“中国经济论文城市经济发展”怎么写呢,请看求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中国经济论文城市经济发展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城市经济发展”,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城市经济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紧缺,循环经济理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生态城市建立的条件和步骤,并提出了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理论萌芽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具体原则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杜邦公司提出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它的思路是改变传统经济中“资源一一产品一消费一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线性经济模式为“资源一产品~消费一再生资源”的自然生态模式.其理想境界是追求污染的“零排放”,最基本的精卒叶I足清洁生产。总之.就是按照生态经济规律来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最早利用循环经济的国家是德国.亚洲搞得最好的国家是日本,而我国的循环经济娌沦是从2003年起才进入了实践推进阶段。

1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制约条件及步骤

1.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慨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BA)计划研究巾提出的。是代表一定地域空问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服的城市类型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具体的说,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巾,分享公平承载系统份额的可持续发展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问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一个城市不管多么贫穷或富有,只要能高效利用资源,在系统内部及外部建立和谐的生态关系,城市拥有充沛的活力,这个城市就处予健康状态,即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要充分融合社会、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才能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充分和谐,因此,根据现代化进程生态城市可以被分为工业型生态城市、人文型生态城市。

1.2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制约条件

国内外研究认为,生态城市应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和谐、发展持续的社会一自然一经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居住区,而良好的生态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1984年,联合国在其“人与生物圈”(MBA)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大原则,其实也就是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五大条件:第~,生态保护战略。就是把整个生态城市建立成为田园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理想城市、健康城市、无污染城市、绿色城市和风景城市的综合体。第二,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可以包括污染净化处理设备、能源基础设施、资源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市政服务体系、社会基础设施等。第三,居民的生活标准。作为生态城市的居民希望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的环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绿化、完善的资源利用体系、舒适清洁的环境、齐全的区域生态格局、良好的城市生态基础、可恢复的生态系统。第四,文化历史的保护。就是要建立一个高素质的社会人文生态文明体系,把古老的文化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第五,将自然融入城市在发展高效增长的城市经济体系巾,优化投入产出的生产系统,布置合理的经济产业格局,发展绿色产业体系,不会因为城市发展而破坏环境。

1.3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步骤

在目前的研究领域中,虽然人们都认为生态城市不同于以往“绿色城市”、“健康城市”,但是在实际建设中,却大多偏重于自然生态系统和整齐划一的城市规划,没有以循环经济模式来估量生态城市的系统,即包含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人文、肖费等各方面的设置。要建立好一座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其应遵循的原则和步骤是,首先减少进入生产和肖费体系的物质消耗量}其次,通过精良的售后服务等手段延长产品的使用时间和服务时间;最后,通过工业净化等人为或自然净化的手段来将废弃物重新变成资源后再次循环利用。经过循环经济的实施,就可以将工业废料或半成品用于农业,把净化后的城市废水用于农业灌溉,把种养的动植物作为工业原料、消费产品,从而将工业、农业、消费连接成为大的循环圈。

2对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几点建议

2.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垃圾处理等环保产业的发展

2.1.1发展生态农业。耍积极开发生态种植业、生态畜牧业,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使农业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减少农业的白色污染,还原土地原始状态,形成了生态大农业的良性循环。

2.1.2发展生态工业。工业发展要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原则。在产业方向上,关、停、并、转一些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对新上的工业项目特别是化工项目,实行集中布点或将其放在非城区的下风方向,避免空气污染物对城市的排放,保持城市使用清洁能源,恒久保持清洁生产,以符合国家的需求

2.1.3发展生态旅游业。良好的环境和自然生态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作为以红色旅游闻名于世的南昌,不仅制定了南昌一吉安一井冈山线、赣州一瑞金一于都~会昌一长汀一上杭一古田线、井冈山一永新一茶陵一株洲线和黄山一婺源一上饶一弋阳一武夷山4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而且在泰井等高速公路种植了四季常绿的易活植物,树立了一系列井冈山斗争题材的雕塑,让游客们感受到“历史红、山林好”的特色,是典型的文化生态之路。

2.1.4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途径,2002年10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向社会公布了处理城市垃圾的《国家行动方案》,在方案中规定,今后中国的城市垃圾将进行填埋处理,并把垃圾填埋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发电。未来5年内,中国将建30家垃圾气体回收填埋场,计划到2015年,建~_3oo家这样的垃圾处理场,年处理垃圾l亿吨。利用垃圾等废弃物发电不仅无污染而且能解决大部分城市的供电不足,是循环经济理论的较好运用。

作为被国家授予的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贵阳市分批启动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支撑保障体系等6大类254个项目,总投资达479亿元。可见,未来的产业结构将是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环保产业为主体的大循环体系

2.2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从宏观上支持环保产业发展

环境优美、宜人是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标志,良好的城市环境能带来良好的投资环境。为了鼓励个人、企业和城市建设者们提高环境保护的综合能力,应加大立法步伐合理的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从宏观上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对个人,应赋予原先“谁污染,谁付费”条例新的内容,提高个人污染的罚款力度;对企业作到优惠政策引导,从价格、税收、资金、水电等方面优惠那些通过资源综合利用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对于城市建设者而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关键,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和处理深度,鼓励节约用水,为此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如涉及到筹建污水处理厂以及铺设相应的管网项目,应尽量参考国际惯例将厂、网分开,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全部进入市场,而污水管网投资则仍主要由政府承担。目前,我国全国人大已经通过并实施了《清洁生产促进法》,这是从法律上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开端。

2.3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建立新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

绿色消费应包括绿色产品、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其不仅应涵盖生产过程,还应和人们生活消费过程息息相关。要树立绿色?肖费观和价值观,建立新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法律上,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令、法规来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如加大罚款力度和强制实施ISO14000等措施;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加强“道德”、“意识”方面的宣传和社会舆论来自觉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充分意识到环境和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以及循环经济模式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目前,中国大多数消费者已经逐步认识到,环境的破坏,必将危及到人类的生存,所以带有“环保标志”的产品和绿色食品特别畅销。

2.4推行住宅生态化

进入21世纪后,购房和装修成为人们的主要消费之一。生态住宅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也随着房地产热和经济发展渐入人心。生态住宅是应符合以下三大主题的住宅,即以人为本,呵护健康舒适;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与周围生态环境的协调与融合,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居住的环境作为生态住宅的主要着眼点在于城市居住环境的系统化、生态化、经济化和人性化,使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统一。在建设部的《绿色生态居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的征求稿意见中,对能源、燃气的优化、室内外公用场所等环节都有了相应的规定。

2.5完善绿色循环经济核算体系

城市经济论文范文4

一、经济竞争力比较

1.综合经济实力比较

北京和上海是我国两个最大的综合产业城市,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各大城市之中的前两位。但若两相比较,无论就绝对量还是相对量而言,上海都占据明显优势。

1998年,上海GDP总量为3688亿元,人均GDP28253元,占全国GDP总量的4.62%;北京GDP总量为2011亿元,人均GDP18482先,占全国GDP总量的2.53%。两者的差距之所以这么明显,一方面表明北京的经济实力尚嫌不足,另一方面也与两个城市的功能定位不无关系。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要求突出其两个中心(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的作用,强调要加强首都的服务功能,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综合性产业城市。中央对北京的城市发展作过一系列指示,一再强调北京不能再发展重工业,而应着重发展高精尖技术密集型产业。相比较而言,上海是中国传统的经济中心,建国后乃至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90年代浦东新区的开发。进一步带动了上海的经济发展,使其作为中国最大经济中心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作为传统工业城市,上海的综合经济实力稍占优势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强调首都经济的特殊性并不意味着北京不应该不重视城市的经济功能。

近年来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即北京在全国GDP总量中所占比重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上海则相反。北京的GDP总量在全国所占的份额1990年是2.7%,1995年降为2.39%,1998年略有回升,占2.53%,但没有达到1990年的水平,没能充分发挥国内大城市特别是首都经济应有的聚集、辐射效应。反观上海,其GDP总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一直呈稳步上升的趋势。1990年为4.01%,1995年为4.21%,1998年为4.62%,其在全国经济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当然,与当今世界公认的国际大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相比,北京、上海在国内经济中的份额仍然太小,在80年代末,国际化大城市在本国GOP总量中的份额约为17%~27%。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的经济布局较为均衡,同时也说明我国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体系发育不足,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重点城市的集散能力、辐射能力有限。就这一点而言,北京尤其应该加倍努力,奋起直追。

2.经济发展的支持力比较

如果说经济实力是反映城市经济竞争某一时点的状态指标,代表过去:那么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则是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基础和支点,是反映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代表未来,体现其发展的潜力。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可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考察。支持经济发展的硬件主要指基础设施的发育水平。

北京、上海的基础设施水平在国内是最好的,两相比较,难分轩桎。如北京拥有目前国内最长的41.6公里地铁。首都国际机场年旅客实际吞吐量居国内第一位,1998年达762万人次,新建成的首都机场扩建工程使其年旅客吞吐能力达3500万人次。上海则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座拥有两个国际机场的城市。浦东国际机场全部建成后旅客吞吐能力可达8千万人次,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国际机场。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北京、上海的基础设施水平虽然属国内一流,但与国际大都市如纽约、伦敦、东京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这些城市一般都有2~3个国际机场,地铁长度一般都在200公里以上(纽约地铁长达1179公里),年实际旅客吞吐量一般在3千万~7千万人次。这些城市在80年代中期轨道交通尤其是地铁一般已经承担了城市交通30%以上的客运量。而北京1997年地铁运载乘客约5.3亿入次,占全市客运总量尚不足10%,上海这一比例更低。目前,交通拥挤、公共服务水平低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困扰着北京和上海,这表明与这两座城市上千万人口的城市规模相比,基础设施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市功能的发挥。

支持城市经济发展的软件是指科技、教育的发展水平

。北京和上海是目前我国两个最大的科技教育基地,城市人口的素质普通较高。尤其北京是我国最大的科研基地、高等教育基地和技术人才积聚之地,高等教育普及率达16%,比上海的6%高出近10个百分点,在国内城市中迢迢领先。目前北京共有各类高校68所,在校师生约30万人。以中科院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213家,科研人员38万,北京的两院院土超过400名,占全国的36%,比上海的119名多得多。据统计,1997年北京每万从业人员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为1734人,上海为1152人。北京每年的高校毕业生约为5万人,上海约为4万人。北京的每项指标都优于上海。这两座城市的智力密集度不仅位居国内最前列,即使与其他国际大城市相比也不逊色。

3.经济结构的合理度比较

经济结构的合理程度是反映城市经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经济结构合理与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二是代表未来趋势的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从世界上各国际城市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国际化趋势看,以贸易的国际化为先导,并伴随以金融的国际化,引发城市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是带动整个经济走上国际化、现化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在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可以较好地反映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城市的辐射度、凝聚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1998年北京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56.6%,上海约为47.8%。北京第三产业占较大比重与其首都服务功能密不可分,而反观上海,作为我国传统的工业基地,资源的不可逆性使其结构调整面临较大困难。尽管近年来,上海金融、贸易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由于第二产业的基数大,导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但不可忽视的是上海第三产业所占份额逐年递增,且呈加速趋势、这表明上海的经济结构调整很快,第三产业在总体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

目前,京沪两地第三产业虽已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比重仍然偏低。当代后工业化和工业化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平均为60%~70%,其中世界性的国际城市如纽约的这一比重高达86%,其他国际城市的平均水平也在75%以上。

此外,经济结构的合理性也反映在增长极的培育状况上。城市经济的增长极,尤其是国际大都市的经济增长极应选择那些轻型、洁净、能耗低、附加值高的产业。依据产业特点,国外的大城市一般都选择新兴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北京、上海基于自身的智力优势,也都选择了高技术产业作为未来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纷纷采取各种倾斜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北京计划将中关村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而上海正兴建中国第一座科技数码港。就实际绩效而言,1998年北京实现高新技术产值380亿元,上海实现高新技术产值972亿元,北京仅为上海的39.1%。

4.城市开放度比较

城市是个复杂的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现代化城市的许多功能和作用是在广泛的对外联系和交往中得以实现的。大城市尤其是国际性大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城市经济与国际经济具有广泛的、高度的融合、开放度很高。考察北京上海两市的对外开放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对外贸易水映了城市与世界经济体系相结合的广度和深度,是体现城市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的主要指标。1998年北京进出口商品总额654亿,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贸易依存皮约为12%。而上海进出口商口总额约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8%,贸易依存度约为36%。这说明无论对外贸易的绝对水平还是相对水平,北京都要远远落后于上海。纽约、巴黎等城市进出口商品总额在本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一般在20%左右,上海已经接近这一水平,而北京的差距还很大。

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关系着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城市开放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考察当今世界国际化大城市的发展史,许多城市都是依靠旅游业起家的。1998年北京接待海外游客220.1万人,国际旅游收入达23.8亿美元,而同年上海接待海外游客152.7万人,国际旅游收入尚不足15亿美元。在这方面北京的优势较为明显,这与北京的政治地位、历史、以及人文特点有关。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000多年的建成文和近800年的建都史,是中国乃至整个东方几千年古老文化的浓缩点和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现代文明和古老文明、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交汇处,对海内外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是对中国首访和重访的目的地。目前北京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旅游中心和国际著名的旅游观光城市。在这一点上,北京具有上海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当然,上海是宁、沪、杭大旅游区的中心,其秀美山川和人文景观具有独特的魅力,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旅游业的发展前景相当乐观。但是就国际旅游业的绝对发展水平而言,北京

、上海与其他国际城市相比差距很大,如纽约每年接待海外游客约为2500万人,年国际旅游收人约为120亿美元。

外资利用情况反映了城市经济利用国际资本的能力,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融合程度。目前,北京和上海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两个最大基地。到1998年,上海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8984家,素计实际利用外资246.81亿美元,北京累计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相当于上海的74%,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相当于上海的45%。造成这一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两座城市在利用外资、吸引外资企业中的分工有所不同。如在北京落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或外国金融机构多为非商业性机构,是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管理中心和决策中心。上海则是我国外资企业营业机构最密集的地方,尤其是浦东新区集中了我国大多数的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上海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最大的生产中心和服务中心。

5.区域依托状况比较

国际城市的发展受制于它所依托的区域,区域兴则兴,区域衰则衰。区域是国际城市经济、文化、政治的载体和基础,区域的相对发展水平对国际城市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同时也决定该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大城市尤其是象上海、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而言,城市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仅仅依靠城市本身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周边区域的经济支持,如果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那么,城市经济就有了强有力的依托,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是有力的促进和补充。

北京地处内陆,位于燕山山脉的揽抱之中,南面经天津、塘沽与渤海相接。北京的区位依托大致可分三个层次:一是近郊区县;二是京津唐地区,三是环渤海地区。北京的近郊区县多为山区,经济结构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自然资源尤其是水力资源较为缺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很大,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对首都经济的支持作用不明显。京津唐地区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且三地的经济实力都较强,但经济协作水平不高。整个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经济实力最强、大城市最为集中的地区,但传统上经济联系较弱。与北京相比,上海的区域依托状况则要好得多。它位于中国漫长海岸线的中点,长江三角洲的前缘,地处长江入海口,东临太平洋,南靠杭州湾,位于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的交汇点,这使它成为海运和河运的港口枢纽城市。同时,上海位于北太平洋西岸中部,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日本、东南亚诸国联系方便。正因为如此,上海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内地尤其是长江流域各省同世界各地交往的门户,是中国内外货物流通的主要集散地。根据距离远近,上海的腹地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长江三角洲,二是除长江三角洲以外的江浙两省其余地区和安徽省,三是整个长江流域。长江三角洲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最大的城市密集带,区内各城市之间联系紧密,经济协作水平较高,是我国传统的经济发达地区和对外贸易基地,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核心区,是上海走向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巨大依托。

二、结论和政策建议

1.就城市经济竞争力的现实优势而言,上海处于领先地位

无论是从经济总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是对外贸易额、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以及外资利用情况等指标来看,上海均占有明显优势。上海的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5%,对外贸易额约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0%。说明上海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城市的开放程度很高。其不足之处在于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其产值在GDP总量中尚不足50%,而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恰恰又最能反映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国际化水平。因此,上海若要进一步提高经济竞争力,第三产业仍需大发展。

2.就城市经济竞争力的潜在优势而言,北京略占上风

具体来说,其潜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北京是全国智力密集度最高的城市,是全国最大的科研教育基地,具有上海所无法比拟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如果能够实现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研成果的合理转化,实现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那么北京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将是非常可观的。二是后发优势。就,历史沿革来看,北京传统工业所占比重相对上海要小,三次产业比例关系相对合理,结构调整的难度较上海相对要小,有利于实现结构轻型化、洁净化和高科技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成本较低。三是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北京作为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巨大的文化魅力,对世界各国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国际旅游业发展很快,这将会大大加快北京的国际化和现代化步伐。

3.就区域依托状况而言,上海的优势得天独厚,而北京的区域依托优势则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上海据以依托的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长江流域是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巨大支撑。而反观北京,历来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较弱,协作效应不明显。因此,应对京津唐地区乃至环渤海经济圈

,以北京牵头提倡议并统一规划,切实予以研究并付诸实施,优先整合首都经济圈,然后进一步整合环渤海经济圈,加强圈内城市经济的分工协作,形成以北京、天津为首,包括大连、沈阳、秦皇岛、烟台、威海在内的环渤海城市带,提高城市群的一体化程度,发挥协调发展、互利互补的优势。

4.就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而言,考虑到北京、上海的城市功能定位不同,两者的竞争优势各有侧重,优劣互现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综合实力很强,与国际经济的联系非常密切,国际化水平较高;而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智力资源丰富,经济结构的轻型化程度较高,旅游业发达,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持力较强,较充分地体现了首都的综合服务功能。客观地说,两者的综合经济竞争力都很强,都具备了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条件。

5.政策建议

北京、上海作为国内经济竞争力最强的两座城市,无疑是我国创建国际性大都市的最佳候选城市。但通过上文中的国际纵向比较不难发现,北京、上海与国际公认的大城市相比几乎在每一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北京、上海的城市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应遵循前瞻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城市经济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按照从区域性国际城市到全球性国际城市的轨迹循序发展。同时还应注意,城市的国际化和现代化发展过程没有固定模式可循,当今公认的国际大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其发展历程也各不相同。北京、上海的城市建设在体现全球化和知识化要求、符合世界城市一般机能的同时,更应该体现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以北京牵头提倡议并统一规划,切实予以研究并付诸实施,优先整合首都经济圈,然后进一步整合环渤海经济圈,加强圈内城市经济的分工协作,形成以北京、天津为首,包括大连、沈阳、秦皇岛、烟台、威海在内的环渤海城市带,提高城市群的一体化程度,发挥协调发展、互利互补的优势。

4.就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而言,考虑到北京、上海的城市功能定位不同,两者的竞争优势各有侧重,优劣互现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综合实力很强,与国际经济的联系非常密切,国际化水平较高;而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智力资源丰富,经济结构的轻型化程度较高,旅游业发达,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持力较强,较充分地体现了首都的综合服务功能。客观地说,两者的综合经济竞争力都很强,都具备了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条件。

城市经济论文范文5

从目前来看,集安市发展低碳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践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既存在一定的有利条件,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1.集安市通过近年来在建设国家生态城市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取得了较大成绩。

(1)集安市是高句丽文化世界遗产地

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部级生态示范区,这四张品牌,就确立了集安发展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为维护好这四张品牌,集安市已按世界文化保护组织和我国设置的措施加强保护。

(2)集安市节能减排有了较好较快的发展

集安市市区在五年前就实现了集中供热,集安益盛药业、集安康美新开河药业、集安佳信通用等一些骨干工业企业都完成了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集安暖房子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市区居民的居住条件。新农村建设的开展,随着农村居住和周边环境的变化,农民的原始生活习惯正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城区餐饮服务场所都安装了卫生环保设施,降低了污染。

(3)森林和水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随着平地栽参技术的推广,毁林栽参的强度有所减缓,目前,集安市山人参帘数为50万帘左右,呈逐年下降趋势。2003年1月,市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进一步加强通沟河保护的议案》。通过近10年的不懈努力,在通沟河水源涵养区已实现了人参全部下山,森林资源实行零采伐,离取水较近的集安市山城村700亩水田已全部改为旱田,目前,通沟河水量、水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2011年集安市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市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把集安市苇沙河、集安市新开河的保护提上了议程。为保护好鸭绿江渔业资源,近几年市政府每年都新投放100余万元鱼苗。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近几年来鸭绿江越冬的候鸟正逐年增加。

(4)城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城区新建楼房,对保暖材料的使用实行了强制措施。目前,已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极大地改变了城乡道路交通。集通高速公路有望年底开工,对朝的鸭绿江大桥正在建设中。

(5)城区的绿化面积越来越大,绿化树种逐年增多

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近期可投入使用。饮水入城首期工程已投入使用。城区沿江观景平台、政府广场、遗址公园、通沟河风景区已经建成,极大丰富了市区的业余生活。集安市清河镇、头道镇、花甸镇、榆林镇、太王镇等集中小城镇建设已纳入全市城镇化规划。

2.集安市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是对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工作还没有普及;二是企业对节能减排和技术创新工作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三是人参的规范种植问题,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四是封山育林问题、天然林采伐问题、鸭绿江污染治理问题、提高矿产业准入门槛、尾矿治理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纳入市政府的议事日程。综上所诉,集安市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具备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的基础条件,但是在集安市城市发展中,必须借鉴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完善城市发展模式,进一步探索新型城市经济发展道路。

二、对集安市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立市的建议紧紧围绕

国家“十二五”重点投向,发展低碳经济、调整经济结构、降低污染排放、生态立市,我提出如下几点粗浅的建议:

1.搞好集安市现有工业的节能减排

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工业废水、粉尘直排的治理,加大人力和资金的投入,提高废水处理技术,政府部门应对其整改措施进行指导和监督,从而实现碳减排。

2.提高矿产业准入门槛

集安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因为资金投入不足又缺少技术,在开矿过程中,因为污水排放、尾矿污染,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现状突出。所以,提高矿产业资金门槛,通过依靠科技和管理,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和尾矿综合利用来实现矿产业可持续发展。

3.封山育林,搞好水资源的保护

一是改变传统的伐林开垦新土地栽种人参的方法,推广平地栽参技术,保护生态环境,节省森林土地资源。二是森林资源实行零采伐,严格控制年采伐量,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推广秸秆燃气的使用,改变农户传统上山砍柴取暖、日常做饭用火习惯,减少森林资源的砍伐率。四是进一步加大对珍惜野生动物及名树名木的保护力度,人和自然和谐相处。集安市是旅游城市,搞好封山育林,提高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推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对优化投资环境,建设山水文化旅游城市和休闲养生宜居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4.发展绿色农业,减少面源污染

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提倡秸秆还田和使用农家肥,推广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专业化防控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保护我市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鸭绿江母亲河的水源水质。

5.加强国际合作,搞好鸭绿江水治理

沿江从长白到丹东朝鲜沿岸有很多工厂都没有实行污水处理,污水直排鸭绿江,造成鸭绿江水富营养化,重金属超标。加强国际合作,通过我国外交部和环保部与朝鲜协商,制定五年计划,百年目标,两国间建立休渔制度,对鸭绿江水污染防治、改善鸭绿江水环境质量、保障饮用水安全、防止跨界水污染纠纷等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6.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城市经济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农民工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而产生的新兴社会群体,也是中国社会中的又一弱势群体,他们在现行的户籍制度下虽然被定为农民,但他们却早已从农民中分化出来,不同程度地融入城市社会,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农民工问题进行了各种分析。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的数据显示,现在中国共有农民工9900万人以上;而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我国进城的各类农民工共有1.1390亿人,而且数量还在继续增加。这就意味着今后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工人阶级队伍中来,农民工的地位和作用也将更加重要和突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调节作用日益彰显。劳动力市场化调节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不断提高。与此相反,传统管理体制仍未得到根本改革,城乡隔离模式下的许多制度仍阻碍着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有效地保护。由于历史及制度形成的城乡差别,农民与城镇居民差距显著。与这两个群体相比,由农村进城务工的农民则形成了一个相对庞大的“中间阶级”。这是因为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工根本无法享有许多由《劳动法》规定的权利,地位十分低下;但与仍然留在乡下的农民相比,则这些人致富快,条件相对要好得多。农民工对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也加快了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在目前这种条件下,农民工权益的保护是一项亟待解决而又相当艰巨的任务。从同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来看,对农民工的差别对待是于法不容的,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持续地发展。因此,从制度上消除不合理的障碍,切实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既是广大农民工的迫切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解决农民工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既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力量。农民工权益得不到强力保护既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也是现实的利益权衡的结果。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传统的自然经济造就了城乡及乡村各村落之间的相互隔离局面。改革开放前的新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传统的隔离局面不仅没有根本性改变,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反而扩大了城乡差距,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实质上是经济规律作用下的城乡平衡。从条件差的农村流出的农民工作为理性人,即使在城市受到低于城镇居民的差别待遇,也不会因此而放弃打工机会回家务农。因此,农民工有着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只有通过这一社会背景,才能看到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 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社会历史原因。农民工是我国由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过渡时期的一个特殊现象。一方面,传统农业积聚了大量的社会生产力,现代农业又排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剩余;另一方面,现代工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导使农业劳动力逐渐参与到现代工业中。在这种转变中,我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使农民工权益保护比较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①农民文化素质相对比较低,传统观念强,现代法制观念淡薄。“中国的基层社会,尤其是乡村社会,至今基本上仍上一个熟人社会。人们长期在一个地方或者同一个单位生活,形成了各种相互牵连,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人们不愿意为了一般的权利纠纷而严格依法处理,伤及这种社会关系,倒是愿意放弃一些权利,赢得一些情理,以改善同周围的社会关系。”农民工的这种传统意识和较低的文化素质,使适应工业社会需要的现代法治观念极难为他们所接受。这样,走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农民工既不能以传统方式保护好自身利益,也不能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 ②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传统户籍固定制度使农民工很难取得城镇居民资格。在这种条件下,许多面向城镇居民的优惠政策农民工无法享有。农民工无论在城市居留多久都无法改变他们的城市流动人口的地位;相反,城市劳动力很大一部分人和城市政府反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而对他们采取歧视性政策。因为过量的农村劳动力的流入,对城市劳动力就业和城市政府管理均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和困难。③农民工的无组织性。“如果农民散落在城市而没有自己的组织,成为流民,他们是没有发言权的。从流民角度而言,他们的利益无法‘自致其上’;从国家的角度出发,也因为他们没有组织,无法对他们进行有序的组织化管理。” > 2、经济原因。在城乡互动关系中,劳动力受客观经济规律作用自由流动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①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各种待遇基本相当。城乡居民间的对流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如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美、法。国家对农业大量补贴,农业投资收益与工业基本相当,农民待遇与产业工人基本相当,人员对流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②农村居民待遇优于城镇居民,劳动力由城镇流向乡村。这一般只是特例。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煤炭行业整体亏损,一部分矿工回流到农村当农民。③城镇居民的待遇优于农村居民,劳动力由乡村流向城镇。这种现象十分普遍,是工业化国家的必经之路。在我国城乡对比中,农村远比城镇差。特别是近几年农产品价格低,农业增收十分困难,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无论是速度还是规模都有很大变化。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加。 3、政策原因 ①漏洞百出的社会保障政策 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边缘性社会地位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严重滞后息息相关。尽管国家为了保护劳动,通过《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等法律法规规范了企业的行为,保护了劳动者的权益。但是,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工,就不能平等地享受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不是城市职工,就不能平等地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待遇。正是这些结构性的制度安排,使农民工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而成为边缘群体,也正是这种边缘性的社会地位使其难以享受社会保障权益。农民工的工资没有保障、安全工作条件没有保障、疾病工伤治疗没有保障、福利没有保障、养老没有保障、子女的教育没有保障。对广大的农民工而言,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巨大的漏洞,这些漏洞使得少数不法企业肆无忌惮地侵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②力不从心的法律援助政策 官本位的传统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政府对社会的管理理念还停留在单纯的管理上,服务的观念,尤其是为农民工服务的观念还没有形成,这种观念的缺位不可避免地反映到政府的社会管理政策上来。比如,在外来人口的法规管理问题上,目前的法规过于繁琐,如北京要求“五证齐全”缺一不可,法规“过量”使得多数农民工不可避免地成了违规者。所以,相当多的学者认为法规数量少但能更好地得到执行,比法规数量多而得不到执行或者很少有人执行的情况要好得多。此外调查数据表明,大约每四个农民工中就有一个拿不到工资,或者被拖欠,问题确实异常严重。可能人们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被克扣工资的农民工不运用法律手段告雇主,而宁愿采取个人报复、私了的方式呢?这显然与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不懂法有关系。但是当农民工的利益受到侵犯时,我们的管理部门都干什么去了呢?对比城市管理人员对农民工罚款的“主动性”,我们就可以明显地意识到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和国家法规政策的缺位。 二、对农民工劳动权益进行保护的对策 农民工劳动权益受侵害情况严重,需要进行全方位的保护,不仅需要提高农民工自身的素质和法律意识,加强农民工的组织性;而且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建立法律援助机制,和推进制度改革。 1、法律保护措施。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一方面是要提高农民地位,促进农民工的合理流动,减少城镇压力;另一方面是要改革不合理的具体制度,消除城镇对农民的不合理壁垒。同时,根据中国现实条件有针对性地从法律角度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也是必要的。针对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现行法律法规的调控并不是一片空白:既有适用于全国的《劳动法》、《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等,也有劳动部门制定的专门针对农民工的各种规章等。由于以劳动法为核心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是针对一般劳动关系而设立的,具有一般代表性,是劳工权益保障的一般性标准,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特殊性缺乏针对性。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套以劳动法律体系,以真正确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2、配套措施的改革。对农民工的保护只是一个浅层面上的问题。要真正保护好农民工的权益,必须提高农民的地位,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如前所述,城镇只有提高高于农民的待遇才能吸引农民工入城,同时城镇的发展也必须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反之,农村政策不合理,农民不合理地流向城镇,不但增加城镇的压力,而且农民工权益保护也将是空谈。因此,对农村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收费,逐渐降低农业税率;②控制农民生产资料价格,对农资生产部门进行扶持;③鼓励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④减少农业管理成本,加 强农业服务。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措施只能以立法的形式通过宏观调控予以实现。着力发挥基层政府的服务功能,限制缩小其管理功能,农业才可能按市场要求合理布局,真正向现代农业方向迈进。同时,国家也要改革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各项不合理的制度,城市必须取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的限制,禁止对农民工的歧视性待遇。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规定政府部门应设立工资保障准备金制度,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情况进行监督,对违反工资支付规定的用人单位加以罚款;增加程序性的规定,使《劳动法》更具操作性;在《劳动法》中对劳动合同进行专章规定,建立保障劳动合同签订的机制,即使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也不能随意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加强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规定,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使《劳动法》能够更好的保护农民工的劳动权益。 4、加大执法力度。在法律相对完善的前提下,公民合法权益得以保障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法律实施程度,法律实施的越彻底,公民权益越能得到保障。在法治社会中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作为执法机关,法律实施强度不因外部压力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从目前的法律体系来讲,虽然我国现行的法律关于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方面仍存在很多空白,但仍有一些法律、法规的很多规定涉及到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障问题,在这些法律的前提下,即使不对现有的法律进行修改,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仍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因此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应当加大执法力度,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于侵犯农民工劳动权益的单位和个人加以严惩。否则即使立法者制定再完善的法律,法律也会因无法得到贯彻落实而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城市政府和管理者应当转变观念,既要承认农民工对城市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也要对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护给予极大的关注,实行积极的农民工管理政策,取消就业歧视,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加强劳动监察部门的职能,在现阶段,更应该对农民工相对集中的行业如建筑业等加强监督管理,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劳动权益…… 5、建立法律援助机制。农民工是生活在城市的边缘人,是弱势群体,权益受到侵害时很少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解决。这是因为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解决费时费力,而农民工承受不起这样的折腾。因此应当为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护建立法律援助机制,如在法院中专门成立审理涉及拖欠农民工工资民事案件的速裁法庭,速裁法庭应当突出一个“快”字,即快立、快审、快结、快执;做到一个“缓”字,即经速裁法庭审理的案件,诉讼费、执行费一律缓缴。在政府部门设立专门的农民工工资准备金制度,在必要时由政府垫付用人单位拖欠的工资,再由政府部门向用人单位追偿,这样就能够保证农民工的基本生活需求。为了降低诉讼成本,像一些事实清楚,争议双方权利义务明确的情况,法律援助机构也可以建议农民工直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通过劳动仲裁机构进行仲裁。 6、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护不仅要治标还要治本,推进制度改革就是一项治本的措施,而且从我国的当前情况来看,制度改革比政策调整与组织重构具有优先的重要地位,在制度上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改革,就会推动各项政策的调整与组织的重构,自然会带来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的解决。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消除对农民工,更广义的是农村人口的各种歧视,使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从制度上解决了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那么每个农民工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不论居住在何地,不论什么身份,都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那么农民工在流动过程中就不会遭受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在制度改革中,主要是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中的户籍制度,放开中小城市户口,对大城市实行户口准入制度,达到一定标准即可办理入户手续,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尽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使农民工真正实现从农民到工人,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市民的彻底转换,消除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中的制度性障碍,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创造平等的制度环境。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的受教育方面给予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相同的待遇并实行统一管理。 注释: 刘广安:《中华法系的再认识》 伍彪:《再看老祖宗》,《法制日报》2009年5月9日版。 2009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 《试论农民工权益保障所面临的法律问题和对策 》杨福忠《中国工运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简新华 张建伟,构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15卷第1期 庞文,都市农民工的权益侵害与保护——武汉市农民工权益现状的调查报告《城市问题》2009年第3期 张敦福,城市农民工的边缘地位,《青年研究》2000年第9期 张智勇,户籍制度:农民工就业歧视形成之根源,《农村经济》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