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利弊范例6篇

人工降雨利弊范文1

这次台风是在8月2日下午5时在菲律宾东北部形成,3日晚10时在台湾省花莲县登陆,4日上午8时强热带风暴进入台湾海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0级;8月9日19时30分,“莫拉克”在福建省晋江市围头登陆。台风进入浙江以后,先后经过温州,丽水,金华,杭州,湖州,然后转向东北方向。这次台风带来巨大的降水量,苍南县城出现50年一遇大雨,雨量竟然超过了800毫米,多处地方发生了泥石流,民居、电力、交通、水利设施均损毁。台湾的雨量更为集中,几个小时就在下了将近3000毫米的雨量,相当于北京一年的降水量。这么大的风,这么大的雨,带来的灾害是可想而知的。

由于气象部门很早就预测到了这次台风的发生,人们很早就在做准备工作。就在台风将要发生的几个小时前,政府本着“不死人,少伤人”的原则,让危险地区的人群全部疏散,工人们也都更加卖力地加固大河的堤坝,几万艘渔船回到港湾避风。杭州的工人们一天时间就用支架支撑住了几万棵树木。据统计,台风来临时,浙江全省就有53万人紧急疏散。政府,把这些人员安置在安全的地方,让他们有饭吃,有水喝,能住宿。

这次台风造成的损失也是非常惨重的。不仅严重影响到工业、农业,对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比如西瓜吸收过多的水分,很多都爆裂了;青菜本来在地里扎的根就不深,再加上连续好几天的暴雨冲刷都被吹倒了;还有海鲜,刚刚从海底打捞出来,但受到台风的原因,不能运送,或者是根本就不允许出海捕捞。虽然这次台风并不比2007年的“桑美”强,但是受到的灾害远远要比“桑美”大,因为“莫拉克”发生的时间在8月,正好是瓜果成熟的季节,很多农作物都被暴雨打落了。据统计,这次台风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竟然达到了74.6亿元之多,浙江的总损失居然达到96亿元了!台湾这次受灾非常严重,达到了136死386人失踪。在电视上,我也看到,一个三星级的小旅馆,由于被洪水冲到,轰然倒塌。台湾人民的情况让我很揪心。

人工降雨利弊范文2

【关键词】:云南旱情;地下水;深井开采;利弊

中图分类号:S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2009 年入冬以来,西南地区尤其是云南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大旱,而现实情况却是,即使西北地区半年不下雨,也没有出现这么大的灾情,西南地区降雨量丰富,年降水可以达1300mm 以上,还有大江大河,出现大旱灾,这就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跟不上实际需求。另外,农村和山区的旱情比较严重,而城市的所受的影响并不大,这一点也很值得大家反思。为缓解旱情,其中采取的一项措施便是钻深井开采地下水,开采深层地下水在我国很多地区成为重要取水方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方式是否可行?本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评价。

2、云南旱灾的实际情况

云南地区大旱以来,持续干旱已造成云南13州市91个县(市、区)631.83万人受灾,至2010年5月云南因旱灾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20亿元以上,农作物受灾严重。到目前为止,全省秋冬播农作物受灾达3261.2万亩,成灾2521.8万亩,绝收1506.9万亩。小麦粮食作物受灾1593.2万亩,成灾1296.9万亩,绝收930万亩。水果、茶叶等五类经济林果受灾1482.5万亩,成灾432.7万亩,绝收79.9万亩,农产品供给受影响。全省蔬菜产量同比减少30%左右,甘蔗产糖量减少32万吨,鲜花产量减少30%左右,春茶产量减少51%。农民收入受影响。据初步统计,仅至2010年5月,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已经减少一百元。以上数据随着旱情的继续也会继续上升。大旱无情,人间有爱!温总理曾多次亲赴云南指挥抗旱,慰问群众,党中央十分重视,积极解决人民缺水问题。

3、云南旱灾发生的原因

上述惨痛的数据令人心寒,我们不应沉浸在痛苦之中,痛定思痛,我们要对旱灾产生原因做多方面的探究,只有弄清楚了主要原因,方可采取有效的措施针对性地进行性治理,这样才能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盲目行动。根据本作者的实际考察并参考大量有关资料,下面将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工程因素三个方面对旱灾发生的原因进行阐述。

3.1、自然因素

过去的三年里,云南全省平均年降水量明显下降,这在云南中东部地区表现的更加严重。云南省多年平均的年降水量约为1090毫米,然而资料显示,过去的3年里全省平均降水量总共偏少了接近半年的降水量,这在受灾最严重的云南中东部地区降水量下降更加明显。造成降水量下降的气候因素很多,主要是厄尔尼诺现象以及全球气温变暖。自然造成的危害我们不能避免,只能从人为方面深入研究。

3.2、人为因素

把云南旱情发生的原因完全归结为自然环境的恶化是推卸责任的做法,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来讲,人的行为才是主要矛盾即主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大,据作者的研究,对造成旱灾的人为因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历史上的错误决策,大量森林砍伐造田,使得森林覆盖率锐减,云南山区有山无林现象严重,没有了树木,所以“下雨洪灾,无雨旱灾”的现象普遍存在;第二,天然森林砍伐后,大力推广引进经济林种,经济林品种往往过于单一,这就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这样地下水位下降,土壤保水能力差、土地肥力下降乃至枯竭的问题随之产生,原始植被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肥料和养分而受到严重破坏,土地质量进一步下降,水土保持情况恶化,土地贫瘠;第三,高耗水工业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其排放的废弃物又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再加之人们节约用水观念淡薄,引发了水资源的枯竭。

3.3、工程因素

“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水利设施跟不上现实发展的需要也是促使旱灾不能段时间内被遏制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云南广大农村的水利工程大多都以使用几十年,这些工程先天存在不足,病险隐患多,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加之运行年久,设施日趋老化,已满足不了当前需要,有的在建成后的几十年间,从未维修过,为了保险又限制蓄水,不能充分发挥蓄水保水作用,在旱灾发生时,其抗灾能力明显不足;其次,云南水利设施城乡分配不均匀,州市等城区附近水利工程集中,而偏远乡村山区水利设施分散,这就使得城区旱情远远轻于乡村地区。

4、深井地下水开采的利弊

随着旱情的加剧,人们开始向更深的地层索取水资源,于是开始了大刀阔斧的钻打深井。在我国很多地区(如河北平原),深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有着重要作用,深井开采地下水已是一个存在很长时间的问题,深层地下水的开采初期, 由于人们对深层水资源及其构成尚未完全认识, 为了当地工农业发展, 常常大规模开采, 使地下水开发处于严重超采状态[2]。然而伴随开采过程衍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来, 使人们加深了对深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的认识。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开采深层地下水确实能获取充足的水源,但这也无异于饮鸩止渴,弊大于利。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深井开采地下水带来的诸多问题。首先,大量超采深层地下水后, 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原有地下水的均衡状态被破坏, 这就导致含水层压密以及粘性土释水产生压缩[3], 从而导致地面沉降。另外,深层地下水往往含氟量较大,大量引用高氟水, 敷被吸收后沉淀于骨组织中, 引起氟中毒。针对这些问题,为合理开采和保护深层地下水资源, 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扭转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的现象, 通过严格的深机井开凿与使用的审批制度, 有计划、有目的地大幅度削减深机井的数量, 加大“关井压采”的行动力度。另外一项重要措施就是,有计划地开展对深层孔隙承压水层的人工回灌,应根据当地水文地质条件,选择回灌区,在条件较好的回灌层位与地段,先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来认识深层地下水形成与开发利用的规律, 科学的利用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节水型社会, 提高用水效率。

5、结束语

“大旱无情,人间有爱”,既然我们无法驾驭大自然,就要认真总结,抓住自然规律,有目的的采取相应措施。云南大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水利是农业之根本”,水利设施欠债不能再拖了,政府要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并实行严厉的执行监督制度,严格监管投资去向,建设以及维护好水利设施,造福于民。节约用水,人人有责,人民群众要培养起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节水意识,努力提高环保意识,并要努力提高用水效率。只有这样,我们的节水型社会才能建设的更好,人民的生活才能和谐幸福。

【参考文献】

[1]《农田水利学》郭元裕等,中国农业出版社

人工降雨利弊范文3

关键词:歙县;茶叶;气候条件;茶产业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201

1 引 言

茶叶是歙县农业优势产业之一,茶产业历史悠久。据《中国名茶志》引用《徽州府志》载:“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佑,兴于明之隆庆”。又载:“明朝名茶:...黄山云雾:产于徽州黄山。”。说明黄山茶在明代就很有名了。

2 歙县的气候条件对茶叶生长的利弊分析

歙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鲜明、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16.6℃,大部分地区冬无严寒,4~10月月平均气温为16.4~27.9℃,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2.0℃,最低气温为-14.1℃;≥10℃积温为5174.7℃。年降雨量为1652.4mm,降水多集中于5~8月。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13.1h。歙县水热资源丰富,适宜种植茶叶、农作物及果树。歙县地处山区,境内90.2%土地总面积为中低山和丘陵地貌。全县9大土壤种类中以红壤和黄壤面积最大,占土地总面积的75.91%。黄壤和红壤各有特点,其中黄壤的优点是土层厚,石砾含量高,有利于透水透气,而且肥力较高。红壤虽然质地粘重,酸性和肥力差,但是光热条件好,适宜栎松、油茶等生长。这样的种植环境和地理条件让歙县成为了茶叶种植最为适宜的地区之一。

2.1 有利气候因素

3月平均气温6.6℃,其中上旬平均气温为8.8℃,降雨量为44.2mm,此后每旬降水逐渐增多,有利于茶芽的萌动生长;3月中和下旬平均气温为10.8~11.7℃旬降雨量为57.9~64.6mm,有利于鱼叶迅速展开,茶芽、叶片生长加快;4月上旬旬平均气温为14.7℃,旬平均降雨量为62.2mm,此时正处于是春茶采摘旺盛期,茶芽、叶片生长较快,仍可采摘炒青绿茶、优质毛峰等;5月中旬旬平均气温为21.1℃,旬平均降雨量为72.7mm,有利夏茶采摘;7月中、下旬平均气温为28.2~28.3℃,旬平均降雨量为47.7~52.7mm。此时虽然适宜秋茶生长,但茶叶量少质差。

2.2 不利气候因素

当3月中和下旬出现≤10℃低温阴雨天气≥3d时,叶片生长缓慢,茶芽将停止生长;夏、秋季日最高温度≥35℃的天气持续10d左右时,导致夏茶和秋茶难以抽梢;秋旱容易使秋茶量少质差;冻害不利茶树越冬,严重的年份可导致茶树死亡。根据歙县的气候特点,影响歙县茶叶生长的主要气候要素是温度。

3 歙县茶叶生产现状

茶园建设:茶园套种和立体化种植较多,主要套种果树、、桑树、油菜等作物较多;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从而导致了人均管理茶园面积增加,出现来了部分抛荒严重的情况。

茶叶销售:歙县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茶叶商业品牌,进而无法带动改善茶园环境。因为茶叶经销商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因此对品牌的塑造力度不够,这就极大地制约了歙县的茶产业的发展。

4 对策

4.1 改造低产量茶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造低产量茶园,鼓励种茶大户之间土地流转,实现统一管理,这既可缓解因劳动力锐减而造成茶园抛荒严重的趋势,又有利于建立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同时在茶园中实施植保设施工程建设,如安装或放置太阳能杀虫灯、生物诱导杀虫等设备。

4.2 实施品牌战略,深入挖掘茶文化

实施品牌战略;深挖茶文化,促进茶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在茶园中某一区域建立体验自助区和观光区,充分发挥黄山市旅游优势,这样不仅能让城镇居民感受农村生活情趣,体验茶叶采摘乐趣,享受乡村文化,而且还吸引游客在茶园品茗。在茶叶采摘期适当举办一些活动,如采摘、摄影,加深茶叶经济效益,拓宽茶产业链,推动茶文化传播,将茶产业与旅游业更加紧密、有机得结合在一起。

5 结 语

歙县茶产业边缘化严重,在全国的知名度下降,市场份额占比减少,影响了茶产业良性发展。这要引起政府和农技推广人员极大的重视,进一步提升茶产业,促进茶园管理和茶叶产品品牌化。同时深挖茶文化内在,推进茶产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这是歙县茶产业发展提升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金志凤,王治海,姚益平等.浙江省茶叶气候品质等级评价[J].生态学杂志,2015(05).

[2] 李晓静,孙云,袁雅萍等.甘肃陇南茶叶产地与龙井茶原产地气候要素对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06).

[3] 苏火贵.安溪县域内茶园土壤酸化的改良措施[J].广东茶业,2012(1).

人工降雨利弊范文4

关键词:大坝;建设;利弊;分析

水坝建设是最能唤起人类激情的工程之一,更是人类意志和创造力登峰造极的表现。水坝是一项集发电、灌溉、航运、防洪为一体的综合利用工程。工业化以后,特别是发明电以后,利用水力发电造福人类,更是一度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如我国由于季风性气候,暴雨集中,时常有洪涝灾害发生,从总体上讲,淡水资源十分缺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用水需求的增长,要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短缺,措施之一就是必须建设一批大型蓄水水库,增加各流域汛期的蓄洪能力,从而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

(一)大坝的建设的益处

1,就三峡大坝为列,它是综合治理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的一项关键性措施。并兼有发电、航运、灌溉、供水和发展库区经济等巨大的综合经济效益,对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大坝的建设可以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以我国为例,由于季风性气候,暴雨集中,尽管时常有洪涝灾害发生,而从总体上讲,淡水资源十分缺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用水需求的增长,要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短缺,措施之一就是必须建设一批大型蓄水水库,增加各流域汛期的蓄洪能力,从而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纵观历史,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如果没有特殊环境形成的天然水资源充足保证,几乎无一例外的必须依靠水坝蓄水来解决其水资源供应问题。三峡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75米。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对周边省区的水资源短缺的情况起到了缓解作用。

2,大坝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保障。目前,我国已面临着能源危机。煤,天然气,石油的剩余可采储量正在逐渐降低,如果按目前的消费速度,在一百多年以后将会枯竭。所以,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尽管风能、太阳能发电技术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按照现有的技术水平,风力和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还不能满足大规模的社会需求。当前,全世界上大约20%的电力是来自水电,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发电的比重还很小。水电是目前唯一一种技术上比较成熟的、可以进行大规模开发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

3,大坝的建设对防洪具有重大的意义。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流域内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特别是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城市和人口最为密集、社会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在公元前185年至1911年的2000多年间,长江曾发生大小洪灾214次,平均约十年一次,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其惨重的损失。防洪是建设三峡工程的首要任务。

工程建成后,将有效地拦蓄长江上游的洪水,使长江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从而保护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1500万人口和150万公顷耕地免受洪水威胁。

(二)大坝的建成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1.长江上游影响河床演变作为关键的造床质是砾乱卵石,不是泥沙。三峡一带属石灰岩地貌,这坝得怎么建才能防止滴水穿石?那水的压力如此之大,而三峡地区的脉形纵横交错,是极易发生地震的板块挤压地区,如此多的水聚积在一个狭长的河谷中,危险至极修坝后原来年年逐出夔门的砾卵石将一粒也排不出去,可能十年内就堵塞重庆港,并向上游逐年延伸,汛期淹没江津河川一带

2.水库淹没耕地,移民和城镇迁建,会加剧本来就已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并由此而可能加剧植物的破坏、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

3.目前库区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年排放量已超过1Gt,沿江城市的局部江段已形成了较严重的污染带。建库后,库区水体流速减缓,复氧和扩散能力下降,将加重局部水域污染。

4.三峡工程将改变库区及长江中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对四大家鱼的自然繁殖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5.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出现冲淤变化;对长江中游平原湖区低洼农田土壤潜育化、沼泽化有一定影响;下游河口的海水入侵危害有可能增加。对上海的影响尤其明显。

6.三峡建坝后,库区水面抬高加宽,沿江部分文物古迹将被淹没,三峡自然景观也会收到影响。

从三峡工程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水利工程在兴建的同时必然会产生许多对我们有害的方面。特别是大型水利工程,移民问题,泥沙问题,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经济效益减少等问题更令人担忧。我们兴建水利工程是为了使人类更好的生活在这一“水”球上,但若不经切实真正有效详细的设计和思考,也许弊还是要大。若一个工程真正投入建设实施,我们一定要尽量减少它给我们带来的弊端,使得人们受之福而不患其灾。。水利工程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方面,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是水利工程成功的重要途径。   不可否认,对水坝利与弊、是与非的审视,反映了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对于事物多方面的认识。但是,我们应当把这种审视是建立在科学和理性的基础上。水坝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对于每一项具体的工程而言,必须根据水坝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不同进行辨证的分析之后,用科学态度作出决策。对环境影响利大于弊的水坝工程,可以改善环境,应该积极建设。对环境影响利弊相当,但工程的资源、社会效益巨大,综合来看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据环境是可以改变的原则应容许其上马。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破坏生态环境的水坝工程,应坚决反对。 只看到水坝的“利”,而忽视了水坝的“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掠夺行为,同样,过分夸大水坝的“弊”,反对在一切河流上建水坝,反对一切水利工程,决不是对待水坝应有的态度。

片面的认识只会导致偏激的态度。围绕水坝的是是非非,我们更应摆正我们的态度,针对各地形式各国国情,做出相应的判断。可以说,水坝的功用众多,因此其发挥职能也是多方面的。因而,我认为,对于水坝利与弊的考察更应在经济、政治、生态环境等方面寻找一个平衡点,基于利大于弊的原则,发展大坝。

参考文献[1].彭程 《21世纪中国水利水电工程》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李宗坤,孙明全,郝红科,吴泽宁; 《水利水电工程概论》, 黄河水利出版社

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

作者:刘彦东,男,汉族,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2008级,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四班

13027628016 zyd20080510236@163.com

详细地址:郑州市高新区 科学大道100号 郑州大学新校区 菊园1号132宿舍

人工降雨利弊范文5

关键词:秋季;连阴雨;农业生产;影响

2007年9月26日至10月13日,陵县出现明显的连阴雨天气。在18d内,降水总量57.3mm,是同期的2.8倍(上年同期无降水,日照充足),降水日数14d,连续降水日数12d,比陵县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长的降水日数还多5d。平均气温15.4℃,偏低明显;相对湿度平均81%,偏高明显;日照时数12.0h,其中10月2、3、8日有日照,8日最长为7.4h [1]。阴雨寡照高湿给陵县农业造成极大影响,现以小麦、棉花、玉米等为例就秋季连阴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

1陵县连阴雨天气概况

连阴雨天气是指连续3d或以上,每天日照时数少于2h,其中至少有2个降雨日,为一次连阴雨天气。按照这一定义,9月26日到10月13日鲁北地区的连阴雨天气,应该是2次连阴雨天气,即9月26日到10月7日为1次,10月9~13日为1次,因为10月8日天气多云间晴,日照7.4h。一次连阴雨长达12d,一次达5d,且2次相隔仅1d,为历史特罕见。

2秋季连阴雨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在陵县地区,秋季一般天高云淡,降水较少,小麦播种十有七八要灌溉。连阴雨天气使得土壤墒情充足,有利于小麦播种,使播种日期更集中,10月14日以后,天气晴好,在5~6d之内,人们基本耕地播种完,到10月20日全县小麦播种结束,比正常年份偏晚7~10d,避免了冬前旺长。省去了群众灌溉,省力省钱。据统计,小麦节省资金225~450元/hm2,减少了生产投入资本。

3秋季连阴雨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1对棉花的影响

陵县是山东省的棉花主产区,整个县区的棉花播种面积在整个秋季农作物的播种面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棉花的采摘期恰是每年的国庆节前后。2007年9月26日到10月13日,正是棉花吐絮裂铃旺期,持续的阴雨天气和降温,不利于正在吐絮裂铃期棉花吐絮裂铃,加重了棉花的烂铃,延缓了晚秋棉桃的正常成熟,使棉花采摘被迫停止。

综合分析,这个时期的绵绵秋雨对棉花造成的危害主要有3个方面[2]:一是大大降低了棉花的品质,对已经吐絮和已经开裂的棉铃影响尤其大,即将成熟的棉桃不能开放,1d不摘即发黑,2~3d就变质,导致棉桃出现黄铃、黑铃、烂铃,时间再长则桃内纤维开始霉烂,对棉花的品质造成严重影响。9月26日以后裂铃或即将裂铃的比例相当高,一般占30%左右,这部分棉花的品质下降明显,一般下降2个等级。笔者在棉田发现每株棉花均有烂桃,少则一两个,多则三四个,甚至更多。由于棉花采摘初期,植株茂盛,即使雨天过后,棉株底部通风透光极差,在潮湿低温环境下仍会出现烂桃。二是降低了棉花产量。通过对棉农的走访,一般籽棉减产150~300kg/hm2,最多减产450kg/hm2以上,平均减产5%。三是影响棉花种田。棉农留种棉一般在9月中旬到10月上旬,一般情况下此时天气好,棉花朵大,棉籽饱满充实,持续的阴雨天气,对未摘的棉花造成棉花种子霉烂,从而使留种成为大问题,必定影响第2年种子的发芽率,为第2年棉种质量留下隐患。此次阴雨天气影响人们种植棉花的积极性,部分棉农甚至拔掉棉柴,种上小麦。

3.2对玉米的影响

9月26日之前,陵县玉米都已成熟,由于耕作习惯,一般麦收期争分夺秒,秋收秋种。虽然玉米已经成熟,但将近一半的玉米仍在田间,没有收获到家。连阴雨使玉米收获延迟,据统计,到10月4日,全县倒茬面积3.33万hm2,占全县玉米的62%,而2008年同期已经结束。同时玉米品质较差,由于湿度大,有的发生霉烂,有的已经出芽,大部分玉米色泽不新鲜,严重影响产量。收获后的玉米来不及晾晒也开始发霉。如果仅仅是长出绿芽,玉米还有利用的价值,如果发生霉变,会产生黄酵霉素等毒素,玉米就几乎没有使用价值。同时玉米秆由于雨淋较久,有的已经腐烂,对于全县饲养牛的农户也是一个损失。

3.3 对小麦的影响

对小麦的影响主要是推迟了播种期[3]。由于2008年秋季阴雨寡照时间长,秋作物成熟期偏晚,加上玉米收获期连续降雨,致使秸秆还田进度迟缓,腾茬整地困难,田湿土粘,小麦晚播面积增大。根据小麦的播种指标,陵县小麦的适宜播种期为9月26日到10月6日,2008年年的10月6日,陵县播种面积占32%,而当年到10月6日,并无播种,10月10日仅播种不足15%。小麦播种过迟,气温降低,出苗时间延长,消耗胚乳养料较多,使出苗率降低,幼苗弱小,影响分蘖和成穗,最后使穗数不足,农民因此增大下种量,增加主茎成穗数,保证单位面积成穗数,以弥补单株分蘖减少的缺陷。迟播小麦的生育期较短,各个生育时期都依次推延,使籽粒形成和灌浆处于较高温度之下,灌浆期缩短,光合势和光合生产率降低,加之病虫害和无效呼吸增强,千粒重比适时播种大幅度下降,若不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也容易造成减产。

3.4对蔬菜及其他的影响

连阴雨天气,光照严重不足,致使有的蔬菜降到光补偿点以下,造成营养不良,抗病能力下降。由于高湿低温,土壤透气性降低,蔬菜根系生长受阻,影响蔬菜品质,如茄子不接新果,顶端出现病斑,黄瓜顶心生长十分缓慢。同时,连阴雨天气,使农村集市荒废,在18d中有11d集市无法集中,影响菜农销菜。连阴雨天气对食叶蔬菜影响较小,如韭菜、菠菜等。连阴雨天气对瓜果畜禽影响十分明显,枣出现病症、衰落,苹果出现病变;农民饲养的家禽也出现症状。

4结语

9月26日至10月13日的连阴雨天气,总体是弊大于利,对玉米、棉花则只有害而无利,对小麦是利大于弊。虽然在9月27、29日通过信息平台将连阴雨预报通知了各农户,但是在这种灾害面前,农户采取的措施不多,甚至束手无策。虽然无法改变气象灾害,但是可以正确预报,最重要的是能够及时预防。比如受灾严重的棉花,广大棉农如果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可在连阴雨前,抓紧抢收黄桃及开口桃,带回摊晾在通风处,使其后熟。遇晴天可进行曝晒,然后用软木条敲打至蓬松,而后出售可提升价钱减少损失;对于过于茂盛的棉田还可以提前去枝叶,及时摘除主茎上部的叶片,剪去空果枝,并除去全部腋芽及无效花蕾,使整个棉田通风透光,抑制营养生长,减少养分消耗,促使棉花中后期尽快成熟;后期喷药催熟,具体用药时间根据天气变化或天气预报灵活掌握[4]。

5参考文献

[1] 王继志,郭进修.我国南方低温连阴雨天气的研究[J].气象科技,1981(1):1-9.

[2] 赵辉,王慧,朱文洁等.夏季连阴雨对信阳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01-102,105.

人工降雨利弊范文6

(一)大坝的建设的益处

1,就三峡大坝为列,它是综合治理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的一项关键性措施。并兼有发电、航运、灌溉、供水和发展库区经济等巨大的综合经济效益,对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大坝的建设可以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以我国为例,由于季风性气候,暴雨集中,尽管时常有洪涝灾害发生,而从总体上讲,淡水资源十分缺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用水需求的增长,要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短缺,措施之一就是必须建设一批大型蓄水水库,增加各流域汛期的蓄洪能力,从而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纵观历史,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如果没有特殊环境形成的天然水资源充足保证,几乎无一例外的必须依靠水坝蓄水来解决其水资源供应问题。三峡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75米。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对周边省区的水资源短缺的情况起到了缓解作用。

2,大坝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保障。目前,我国已面临着能源危机。煤,天然气,石油的剩余可采储量正在逐渐降低,如果按目前的消费速度,在一百多年以后将会枯竭。所以,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尽管风能、太阳能发电技术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按照现有的技术水平,风力和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还不能满足大规模的社会需求。当前,全世界上大约20%的电力是来自水电,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发电的比重还很小。水电是目前唯一一种技术上比较成熟的、可以进行大规模开发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

3,大坝的建设对防洪具有重大的意义。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流域内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特别是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城市和人口最为密集、社会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在公元前185年至1911年的2000多年间,长江曾发生大小洪灾214次,平均约十年一次,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其惨重的损失。防洪是建设三峡工程的首要任务。

工程建成后,将有效地拦蓄长江上游的洪水,使长江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从而保护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1500万人口和150万公顷耕地免受洪水威胁。

(二)大坝的建成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1.长江上游影响河床演变作为关键的造床质是砾乱卵石,不是泥沙。三峡一带属石灰岩地貌,这坝得怎么建才能防止滴水穿石?那水的压力如此之大,而三峡地区的脉形纵横交错,是极易发生地震的板块挤压地区,如此多的水聚积在一个狭长的河谷中,危险至极修坝后原来年年逐出夔门的砾卵石将一粒也排不出去,可能十年内就堵塞重庆港,并向上游逐年延伸,汛期淹没江津河川一带

2.水库淹没耕地,移民和城镇迁建,会加剧本来就已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并由此而可能加剧植物的破坏、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

3.目前库区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年排放量已超过1Gt,沿江城市的局部江段已形成了较严重的污染带。建库后,库区水体流速减缓,复氧和扩散能力下降,将加重局部水域污染。

4.三峡工程将改变库区及长江中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对四大家鱼的自然繁殖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5.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出现冲淤变化;对长江中游平原湖区低洼农田土壤潜育化、沼泽化有一定影响;下游河口的海水入侵危害有可能增加。对上海的影响尤其明显。

6.三峡建坝后,库区水面抬高加宽,沿江部分文物古迹将被淹没,三峡自然景观也会收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