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平衡的含义范例6篇

生态平衡的含义

生态平衡的含义范文1

关键词:化学平衡图像;坐标;曲线特征;例题解析;解题思路

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沉淀溶解平衡、电离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指导作用。而化学平衡是高考的热点,也是重点和难点,其备考的具体策略包括掌握化学平衡的含义,化学平衡状态产生的原因,并且能掌握典型题目的的解题方法。以下就举例分析几种常见平衡图像图的解题思路。

一、 速率—时间图

此类图象定性地揭示了V正、V逆随时间(含条件改变对速率的影响)而变化的规律,体现了平衡的“逆、等、动、定、变”的基本特征,以及平衡移动的方向。

例1 对达到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X+Y Z+W,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变化图象如图1所示,则图象中关于X、Y、Z、W四种物质的聚集状态为( )

A.Z、W均为气体,X、Y中有一种是气体

B.Z、W中有一种是气体,X、Y皆非气体

C.X、Y、Z、W皆非气体

D.X、Y均为气体,Z、W中有一种为气体

分析: 经常有一些同学错选B,认为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其实,图象告诉我们的是:增大压强,加快了正、逆反应,但逆反应速率增大的幅度大于正反应速率增大的幅度,由此而导致平衡向左移动.而压强的改变,只影响气体反应的速率,选项B所言的X、Y皆非气体即其正反应速率不受影响,故正确答案为A.

二、浓度—时间图

此类图象能说明各平衡体系组分(或某一成分)的物质的量浓度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此类图像中各物质曲线的折点(达平衡)时刻相同,各物质浓度变化的内在联系及比例符合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关系。

例2 图2表示800℃时A、B、C三种气体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t1是到达平衡状态的时间.试回答:(1)该反应的反应物是______;(2)反应物的转化率是______;(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分析: 起始时A的浓度为2.0mol/L,B、C的浓度为0,随着时间的推移,A的浓度降低为1.2mol/L,C的浓度升高为1.2mol/L,B的浓度升高为0.4mol/L.t1时刻后各物质浓度不再变化,说明反应已达平衡,得出A为反应物,B、C为产物,它们浓度变化的差值之比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故正确答案为(1)A;(2)40%;(3)2A B+3C.

三、含量—时间—温度(压强)图

此类图象表示的是不同的温度或压强下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体积)分数或转化率的变化过程,包含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和不同温度(压强)下的平衡状态的物质的量分数比较等信息。

注意:先拐先平。图上先出现拐点的曲线先达到平衡,此时推理可得该曲线的温度更高、压强更大(或是浓度更大)。

例3 同压、不同温度下的反应:A(g)+B(g) C(g),H

A的含量和温度的关系如图3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T1>T2,H>0 B.T10

C.T1>T2,H

分析: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加快反应速率,缩短反应到达平衡的时间.由图象可知,T1温度下,反应先达平衡,所以T1>T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因为T1>T2,达平衡时T1温度下A的含量较大,即A的转化率降低,所以升温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因此该反应的正方向为放热反应,即H

四、恒压(温)线

该类图象的纵坐标为物质的平衡浓度或反应物的转化率,横坐标为温度或压强.

例4已知反应 ,A的转化率 与p、T的关系如图,根据图示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正反应吸热, B. 正反应吸热,

C. D. 正反应放热,

解析 相同p时,升高T,RA提高,说明正反应为吸热;相同T,增大p,RA提高,说明正反应为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 ,故选A。

五.速率—温度(压强)图

如对2SO2+O2 2SO3, H

例5 对于可逆反应:A2(g)+3B2(g) 2AB3(g), H

分析: 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缩小且放热的反应.图象A正确,因为温度升高,正逆反应都加快,在二曲线相交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交点后逆反应速率的增加更为明显,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相符.针对该反应特点,只升温而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的含量增加;只加压而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的含量减少,B也正确.对可逆反应,温度越高,到达平衡的时间越短,C不合题意.图象D表示的意义是:增大压强逆反应速率的加快比正反应明显,与本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特点相悖,故正确答案为A、B.

总结:化学平衡图象题的解法

(1)解题步骤:

a、看图像:一看面(即纵坐标与横坐标的意义);二看线:

(即线的走向和变化趋势);三看点(即起点、折点、交点、终点);四看辅助线(如等温线、等压线、平衡线等)。

b、想规律:联想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c、作判断:根据图像中所表现的关系与所学规律相对比,作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判断。

(2)思考原则:“定一议二”原则

在化学平衡图像中,了解纵坐标、横坐标和曲线所表示的三个量的意义。在确定横坐标所表示的量后,讨论纵坐标与曲线的关系,或在确定纵坐标所表示的量后,讨论横坐标与曲线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

[2]王云生.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对化学教学的要求.化学教育[J]

[3]王后雄.教材完全解读.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接力出版社

常见的化学平衡图像题及解析

吕艺惠

(漳州市南靖县第二中学 福建 漳州 363600)

摘要:化学平衡是是高考的热点,也是重点和难点,其传统题型就是平衡图像题。因此能够掌握典型题目的解题方法与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归纳总结了几种常见的平衡图像题的解题思路。

关键词:化学平衡图像;坐标;曲线特征;例题解析;解题思路

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沉淀溶解平衡、电离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指导作用。而化学平衡是高考的热点,也是重点和难点,其备考的具体策略包括掌握化学平衡的含义,化学平衡状态产生的原因,并且能掌握典型题目的的解题方法。以下就举例分析几种常见平衡图像图的解题思路。

一、 速率—时间图

此类图象定性地揭示了V正、V逆随时间(含条件改变对速率的影响)而变化的规律,体现了平衡的“逆、等、动、定、变”的基本特征,以及平衡移动的方向。

例1 对达到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X+Y Z+W,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变化图象如图1所示,则图象中关于X、Y、Z、W四种物质的聚集状态为( )

A.Z、W均为气体,X、Y中有一种是气体

B.Z、W中有一种是气体,X、Y皆非气体

C.X、Y、Z、W皆非气体

D.X、Y均为气体,Z、W中有一种为气体

分析: 经常有一些同学错选B,认为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其实,图象告诉我们的是:增大压强,加快了正、逆反应,但逆反应速率增大的幅度大于正反应速率增大的幅度,由此而导致平衡向左移动.而压强的改变,只影响气体反应的速率,选项B所言的X、Y皆非气体即其正反应速率不受影响,故正确答案为A.

二、浓度—时间图

此类图象能说明各平衡体系组分(或某一成分)的物质的量浓度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此类图像中各物质曲线的折点(达平衡)时刻相同,各物质浓度变化的内在联系及比例符合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关系。

例2 图2表示800℃时A、B、C三种气体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t1是到达平衡状态的时间.试回答:(1)该反应的反应物是______;(2)反应物的转化率是______;(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分析: 起始时A的浓度为2.0mol/L,B、C的浓度为0,随着时间的推移,A的浓度降低为1.2mol/L,C的浓度升高为1.2mol/L,B的浓度升高为0.4mol/L.t1时刻后各物质浓度不再变化,说明反应已达平衡,得出A为反应物,B、C为产物,它们浓度变化的差值之比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故正确答案为(1)A;(2)40%;(3)2A B+3C.

三、含量—时间—温度(压强)图

此类图象表示的是不同的温度或压强下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体积)分数或转化率的变化过程,包含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和不同温度(压强)下的平衡状态的物质的量分数比较等信息。

注意:先拐先平。图上先出现拐点的曲线先达到平衡,此时推理可得该曲线的温度更高、压强更大(或是浓度更大)。

例3 同压、不同温度下的反应:A(g)+B(g) C(g),H

A的含量和温度的关系如图3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T1>T2,H>0 B.T10

C.T1>T2,H

分析: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加快反应速率,缩短反应到达平衡的时间.由图象可知,T1温度下,反应先达平衡,所以T1>T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因为T1>T2,达平衡时T1温度下A的含量较大,即A的转化率降低,所以升温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因此该反应的正方向为放热反应,即H

四、恒压(温)线

该类图象的纵坐标为物质的平衡浓度或反应物的转化率,横坐标为温度或压强.

例4已知反应 ,A的转化率 与p、T的关系如图,根据图示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正反应吸热, B. 正反应吸热,

C. D. 正反应放热,

解析 相同p时,升高T,RA提高,说明正反应为吸热;相同T,增大p,RA提高,说明正反应为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 ,故选A。

五.速率—温度(压强)图

如对2SO2+O2 2SO3, H

例5 对于可逆反应:A2(g)+3B2(g) 2AB3(g), H

分析: 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缩小且放热的反应.图象A正确,因为温度升高,正逆反应都加快,在二曲线相交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交点后逆反应速率的增加更为明显,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相符.针对该反应特点,只升温而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的含量增加;只加压而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的含量减少,B也正确.对可逆反应,温度越高,到达平衡的时间越短,C不合题意.图象D表示的意义是:增大压强逆反应速率的加快比正反应明显,与本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特点相悖,故正确答案为A、B.

总结:化学平衡图象题的解法

(1)解题步骤:

a、看图像:一看面(即纵坐标与横坐标的意义);二看线:

(即线的走向和变化趋势);三看点(即起点、折点、交点、终点);四看辅助线(如等温线、等压线、平衡线等)。

b、想规律:联想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c、作判断:根据图像中所表现的关系与所学规律相对比,作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判断。

(2)思考原则:“定一议二”原则

在化学平衡图像中,了解纵坐标、横坐标和曲线所表示的三个量的意义。在确定横坐标所表示的量后,讨论纵坐标与曲线的关系,或在确定纵坐标所表示的量后,讨论横坐标与曲线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

生态平衡的含义范文2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系膜增生性肾炎与TCRCα基因+1592C/T多态性的相关关系。方法 用PCRRFLP法和PCR产物直接测序法鉴定基因型,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结果 280例患者中,TCRCα+1592C/T存在三种基因型,CC基因型为多见,CC∶CT∶TT=213∶65∶2,IgA肾病组与192例正常对照组相比较,不论是基因型还是等位基因,均未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中,系膜增生性肾炎可能与TCRCα基因+1592C/T的遗传易感性不相关,TCRCα基因+1592C/T可能不是系膜增生性肾炎的疾病传递不平衡连锁基因碱基位点。

【关键词】 系膜增生性肾炎;TCRCα;相关; 基因;多态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m TCRCα gene +1592C/T polymorphism and mesangial proliferative nephritis.Methods TCRCα +1592C/T genotypes were identified by PCRRFLP and direct sequence case-control study were adopted.Results There were three genotype of TCRCα gene +1592C/T in 280 cases,which the type CC was the most common one.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either genotype distribution or allele frequencies between mesangial proliferative nephritis patients(n=280) and control group(n=192)(P>0.05).Conclusion TCRCα gene +1592C/T might be not associated with prog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mesangial proliferative nephritis and serious renal tissue lesion, TCRCα+1592C/T polymorphism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susceptibility to mesangial proliferative nephritis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Key words】 Imesangial proliferative nephritis; relationship;TCRCα;gene;polymorphism

T细胞受体(Tcell receptor,TCR)和补体在T细胞活化和抗原识别中起作用。系膜增生性肾炎是各类肾小球肾炎中最多见的病理类型,炎症与免疫是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TCR基因由于直接相关最重要的免疫调节机制,是系膜增生性肾炎最重要候选基因之一。TCR保守域α链基因(TCRCα)编码TCRα链近膜端保守域的氨基酸,位于14号染色体14q11~14q12。TCRCα+1592C/T 位于TCRCα 基因片段第一外显子下游内含子区域。近年遗传学基础研究越来越表明,内含子在选择性剪接中扮演重要角色,一个基因可以因此而产生多种不同的蛋白质[1]。TCRCα+1592C/T与系膜增生性肾炎遗传易感性相关关系如何?此位点碱基变异的意义尚缺乏研究。为此,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系膜增生性肾炎与TCRCα基因+1592C/T多态性的相关关系。为进一步揭示TCRCα 在系膜增生性肾炎的遗传学机制中的意义提供资料。

对象和方法

1.对象

280例行肾活检为系膜增生性肾炎的原发肾小球肾炎的患者,均为我院1999~2009年收治的住院与门诊患者,男163例,女117例,平均年龄(27.8±17.5)岁,均系汉族人。以192例本地区汉族健康正常献血者,既往无肾脏病及其它系统性疾病病史的为正常对照组。诊断严格按WHO标准[2],采集血样。

2.基因组DNA提取

抽取外周抗凝血5 ml,采用QIAamp DNA kit抽提DNA,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3.TCRCα+1592C/T内含子C/T基因型鉴定

PCR扩增含有(内含子C/T)单核苷酸多态性的TCRCα基因第一外显子下游内含子基因片段(chr14:2208739422088111),长718 bp。上游引物序列为5′TTCAAGCAGGGAAGGGACACC3′,下游引物序列为5′TCCAATGAGGCAGCGAGGCA3′(上海申友生物工程公司合成)。PCR反应条件:94 ℃预变性9 min,94 ℃变性35 s,57 ℃退火55 s,72 ℃延伸55 s,共35个循环,最后72 ℃延伸10 min。PCR反应体积为30 μl。 以SDU内切(美国MBI公司)37 ℃消化PCR产物,20 g/L凝胶电泳分带,确定基因型。

4.PCR产物直接测序

取PCR产物10例测序。方法为:纯化的DNA模板20 ng,BigDye terminator cycle sequencing ready reaction kit mix 2 μl,测序引物(同PCR扩增引物)10 pmol/μl组成8 μl反应体系进行测序PCR。反应条件:98 ℃ 1 min,96 ℃ 30 s,50 ℃ 30 s,60 ℃ 4 min,25个循环。3 mol/L乙酸钠(pH 5.2)和无水乙醇沉淀扩增的DNA,再用体积分数为75%乙醇洗涤1次,然后加入18 μl模板变性剂TSR(template suppression reagent)。测序模板在95 ℃水浴5 min,立即置于冰水中5 min将其淬灭成单链,转移至测序管,在ABI3100 全自动序列分析仪上进行毛细管电泳测序[3]。

5.统计学处理

采用HardyWeinberg平衡吻合度检验对照组群体代表性;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或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TCRCα+1592C/T基因型 TCRCα基因内含子C/T多态性的PCR产物长度为718 bp,在扩增片段上有内含子C/T单核苷酸多态性,酶切后CC型为1条718片段(2、3、4、5、6、8、10),TT型产生461 bp、257 bp两条片段(1),CT型则为718 bp、461 bp、257 bp 3条片段(7、9、11)。见图1。该位点多态性经抽样测序鉴定,证实同电泳结果相同。

2.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符合程度的χ2检验

经检验对照组TCRCα+1592C/T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符合遗传平衡定律(χ2 = 1.74, P=0.19>0.05),表明各基因频率已达到遗传平衡,具有群体代表性。

3.两组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比较

不论是基因型还是等位基因,均未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TCRCα+1592C/T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的比较(路)

讨 论

遗传性因素在IgA肾病等以系膜增生为主的原发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地位[4]。但其分子遗传学机制远未阐明。TCR基因位于人第14号染色体上,包括TCR可变区基因片段(V)、多样性基因片段(D)、连接基因片段(J)和保守域基因片段(C)片段,不同亚型的TCR分布于CD4、CD8、CD25等各种T淋巴细胞表面。TCR基因各片段具有众多的复杂的基因多态性。近年内含子的基因性状对遗传效应的贡献得到重视[1]。

病例对照结果显示:不论是基因型还是等位基因,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TCRCα基因+1592C/T多态性可能与系膜增生性肾炎的遗传易感性不相关。研究发现,中国汉族人群TCRCα基因575A/G多态性可能与肾炎系膜增生、肉眼血尿的发生相关[3],TCRCα基因560C/T多态性可能与IgA肾病蛋白尿的发生及肾脏病理有一定关联性[5];TCRCα基因575A/G及TCRCα基因560C/T多态性均找到一些与肾脏病相关的关系,但对TCRCα基因+1592C/T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变异,目前国际上尚无其他种族人群的研究作参考。近年有人利用家族中传递不平衡检验和单体型相对风险分析的研究方法,进一步证实了TCRCα基因多个单体型板块均与我国汉族人IgA肾病的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呈强连锁不平衡关系[6]。这表明地域与种族差异可以对基因特征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而对某种疾病可能起到遗传学意义上的作用。但TCRCα基因+1592C/T多态性作为第一外显子下游内含子区域的多个多态性位点之一,一方面,作为内含子,本身对基因的表型及转录起的作用可能比不上调控区及外显子区大;另一方面,此位点的碱基变异,因发生在基因序列中不编码蛋白的区域和没有重要调节功能的区域,可能的确对整个稳定区基因片段的总体特性没什么大的影响。故推测TCRCα基因+1592C/T可能对TCRCα的转录、翻译影响力弱,进而不会与系膜增生性肾炎的发病风险有关联。

综上所述,广西汉族人群中,系膜增生性肾炎的发病易感性可能和TCRCα基因+1592C/T基因型或等位基因无相关关系,TCRCα基因+1592C/T可能不是系膜增生性肾炎的疾病传递不平衡连锁基因碱基位点。系膜增生性肾炎的临床、病理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而且TCRCα基因多态性位点众多,哪些位点是疾病连锁的重要碱基变异,仍需继续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Gudikote JP, Wilkinson MF.Tcell receptor sequences that elicit strong downregulation of premature termination codonbearing transcripts[J].EMBO J,2002,21(1~2):125-134.

[2]Churg J,Bernstein J,Glassock RJ. Renal disease classification and atlas of glomerulardisease[M].Second edition.New York: Ikagu Shoin,1995:45-47.

[3]薛 超,李幼姬,李彩霞,等. 中国汉族人群TCRCα基因575A/G多态性与IgA肾病临床病理相关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22):2079-2081.

[4]Maixnerová D, Merta M, Reiterová J, et al.The pathogenetic aspects and gene polymorphisms of IgA nephropathy[J].Prague Med Rep,2006,107(2):171-188.

生态平衡的含义范文3

[关键词]信息生态 平衡 非平衡

[分类号]G201 N031

1 导言:成为“问题”的信息生态

信息生态成为当代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或“社会问题”,在一些研究者视域内,因于“信息超载”、“信息鸿沟”、“信息污染”、“信息侵犯”等“信息生态失衡”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即“信息生态平衡”之间的“差距”,使“平衡的信息生态”成为这些研究所欲达致的“预期目标”。但是,“平衡的信息生态”可能吗?

一般而言,信息生态是信息、信息主体、信息环境关系的总和,信息、信息主体、信息环境是信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或要素。如果,作为信息生态子系统的信息环境主要由信息技术、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制度等构成;作为信息基础设施构成的通信、网络等,是信息技术的“物化”形式;作为信息资源的信息内容或数据的可能性,以信息技术对其“计算”的可能性为限度;信息制度在根本性上矗立于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并因其演化而演化;信息技术是使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制度等成为信息环境构成要素的那种要素,有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就会有什么样的信息环境。据此,信息生态似可理解为主要由信息、信息主体、信息技术构成。

当将信息生态视作人们信息交往的状态,信息生态一定存在于信源与信宿经信道的对接。所谓信息生态的“平衡”,即信息的输入一输出在信源与信宿间的“量的适应”与“质的统一”。据此,信息生态平衡与否,以作为其构成要素的信息的量一质的存在状态或信息的存在状态为表征。

一定的信息仅仅存在于一定的信息生态系统。由众多“复数”要素构成的信息生态系统,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多元关系”,信息作为“多元关系的他在之物”,只有通过“复杂一多元”的信息主体,凭依作为“信息载体”的“复杂一多元”的信息技术的“表达”,才能获得存在。或者说,信息的存在状态,规定于信息主体、信息技术。进而,信息生态平衡与否,规定于作为子系统的信息主体、信息技术平衡与否。

2 论证:“平衡的信息生态”可能抑或不可能

2.1 信息技术内在具有非平衡性,“平衡的信息生态”不具可能性

2.1.1 演化性存在的信息技术内在具有非平衡性作为信息生态子系统的信息技术,是演化性存在。

一方面,具有一定结构的信息技术的演化,在根本上基于信息技术创新。尽管熊彼特的技术创新思想属经济理论,但包括信息技术创新在内的任何技术创新,首先是技术自身的创新。信息技术创新对“结构”的“创造性破坏”,首先指向信息技术结构自身,信息技术创新既非要素技术间无差异的均衡,又具非间断性。从而,信息技术创新对自身结构的“破坏”充满演化过程;或者说,信息技术的演化过程是其结构不断被“破坏”的过程,即其“结构非平衡”过程。当然,这并不否定演化的信息技术具有某种“结构平衡”的暂时可能性,但这仅仅是“结构非平衡”的一种“条件”或“补充”。在结构维度,演化的信息技术子系统内在具有非平衡性。

另一方面,基于市场的信息技术演化的竞争机制,既表征于和其它技术的竞争,又表征于其要素技术间的竞争。因论域故,仅对后者作扼要分析。如果假设参与竞争的要素技术仅有两项:一项为原有技术;一项为新技术。那么,其间的竞争关系大致可呈现为三种,即间接性竞争、依附性竞争、替代性竞争。间接性竞争指“主要是对整体资源的竞争”;依附性竞争中的新技术会使原有技术市场的存在状况受到一定影响;替代性竞争中的原有技术有被新技术替代的可能。若依不同层级的尺度,信息技术的要素技术具有量的复杂多元性。如果说,假设背景下的三种竞争关系已经分别表明,竞争的要素技术间的市场存在的演化因优胜劣汰而具非平衡性,那么,复杂多元的信息技术间复杂竞争关系交织的演化,持续呈现的则是更加复杂的非平衡性。在竞争机制维度,演化性存在的信息技术子系统内在具有非平衡性。

2.1.2 空间性存在的信息技术内在具有非平衡性演化性存在的信息技术,同时是空间性存在。

一方面,空间性存在的信息技术,在区域分布上呈现着差异。在当代,这种差异既表现在同一国家内的区域间,又表现在国际间。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的空间分布上优于发展中国家;同一国家内,信息技术空间分布以城市为中心,其量一质随着与城市距离的增加而迅速下降,呈现为城乡差异;尽管在相对差距层面,信息技术空间差异有缩小的可能,但绝对差距却在扩大。信息技术空间差异的深层原因,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由于后一差异难以在根本上消除,信息技术的空间差异将长期存在。这就表明,空间性存在的信息技术子系统,在区域维度内在具有非平衡性。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空间差异,蕴含着信息技术转移的必然性。除少数发达国家外,大多数国家都是信息技术使用国,因而,信息技术的国家间转移对改善其空间差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现实中,信息技术的国家间转移,“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过程”,由于利益关系,这类转移会遭到“受方技术主体乃至政治主体的反对”,并伴随文化摩擦,阻碍着转移的进一步实施和实现。不仅如此,或因受方国家的支付能力与人力资本积累不足,或因授方国家为保持其“先发优势”而构筑的技术贸易壁垒等,都阻碍着信息技术国家间转移的充分实现。在信息技术的国家间转移维度,空间性存在的信息技术子系统内在具有非平衡性。

2.1.3 功能性存在的信息技术内在具有非平衡性演化性、空间性存在的信息技术以功能性存在为根据。技术的功能与解释相关,但任何解释总是对“客观功能”的“延伸”。信息技术的“客观功能”在当代,最引人注目的当数超文本功能与虚拟功能。

一方面,超文本功能在某种意义上,是基于节点和链或超链、具有“文档内部跳转”与“文档外部跳转”之效能的“这样一种电子文档”,它会使“阅读”成为“只是一种链接生成”,具有无限开放性特征。这在某种意义上表征着互联网中的文字或知识的无边界性,“阅读”的每次选择都将“再生出一个新的空间”,内蕴着“解”的非惟一性、不确定性或随机性、非封闭性等非线性规定。超文本功能的非线性规定,使知识与知识在“阅读”中发生非线性相干,激励“分叉”产生,“分叉意味着突变”,突变意味着“非平衡跃迁”,换句话说,非线性的超文本功能意味着非平衡性。在技术的功能属性即技术属性的意义上,超文本功能维度的信息技术子系统内在具有非平衡性。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虚拟功能生成“虚拟实

在”。“虚拟实在”“不再仅仅意味着对原型的摹仿”,而“发展为没有原型的事物的摹本――拟像”,内在具有超现实性。超现实性的“虚拟实在”没有“固定”的“时空界域”,“不具有可决定的时空性”。或者说,作为其存在形式的时间空间,具有非决定的随机性。依复杂性理论,非决定的随机性即因果非等当,因果非等当即对称破缺,“对称破缺就是非平衡”。据此,“虚拟实在”内在具有非平衡性。在“虚拟实在”向虚拟功能向信息技术归结的意义上,虚拟功能维度的信息技术子系统内在具有非平衡性。

2.1.4 在信息技术子系统层面,“平衡的信息生态”不具可能性

由于演化性、空间性和功能性存在的信息技术内在具有非平衡性,因而“平衡的信息生态”不具可能性。比如:①信息技术的非平衡演化使要素技术间往往存在内在匹配差异,若信源、信道方面的信息获取、传递等技术优于信宿方面的信息检索等技术,会导致信息过载等“量的非适应”;若病毒技术优于杀毒技术、“攻击技术”优于“防御技术”等,会导致信息污染、信息侵犯等“质的非统一”;②信息技术的非平衡空间分布,既会导致信息鸿沟,又会导致掌握信息技术霸权的一些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或隐或显的信息污染、信息侵犯等;③非平衡的信息技术的超文本和虚拟功能所具有的开放性、匿名性、隐蔽性、去地域性、虚拟性等,会使传统的“把关人”、“议题设置”等失效,有效控制困难,从而导致信息过载、信息垃圾、信息污染、信息侵犯的发生或频繁发生等。

2.2 信息主体内在具有非平衡性,“平衡的信息生态”不具可能性

2.2.1 位阶性存在的信息主体内在具有非平衡性信息主体“栖居”的“社会位置”,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现实表征,具有差异有序的“位阶性”。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子系统的信息主体是位阶性存在。

一方面,信息主体的位阶性存在,所展示的其在社会关系中对“分工”的“屈从”,必引生其在资源占有方面存在差异,进而导致其信息活动能力、地位的差异。以这种差异为尺度,信息主体可大体二分为“强势信息主体”与“弱势信息主体”。尽管梅特卡夫法则认为,网络对每个人的价值与网络中其他人的数量成正比,网络对所有人的总价值与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但作为“弱势信息主体”的网民“被控制”的现实,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几乎处于马克・波斯特所言的那种“超级全景监狱”中。事实上,以“弱势信息主体”与“强势信息主体”为两端的“天平”,在总体上始终只倾斜向强势一方。在资源占有维度,信息主体子系统在总体上不可能达致平衡。

另一方面,现实的信息主体的资源占有作为过程,蕴含着信息主体间强弱态势变易的可能性。在某种意义上,尽管社会的制度设计应尽力帮助“弱势信息主体”增加资源占有量,但不应当也不可能强制进行资源占有的无差别分配;尽管信息主体的资源占有之总趋势,指向着日渐丰富性,但既不可能自发导致“均贫富”,也不可能排斥“马太效应”。现实的资源占有的相对变易,绝不会达成信息主体间强弱态势的均衡。这就表明,在资源占有过程维度,信息主体子系统不可能达致平衡。

2.2.2 利益性存在的信息主体内在具有非平衡性将位阶性存在的信息主体“连接起来的惟一纽带”是利益,在这个意义上,信息主体是利益性存在。

一方面,当将信息主体的“存在形态”二分为个体与群体,那么,便有信息主体的个体利益与群休利益:①信息主体群体利益的实现,在某种意义上包含着所属个体利益的实现,但当群体利益“在独立化过程中取得普遍利益的形式,作为普遍利益又与真正的个人发生矛盾”,差异于个体利益;②信息主体的个体问、群体间,分别具有各自的共同利益,但这种“共同利益恰恰只存在于双方、多方以及存在于各方的独立之中,共同利益就是自私利益的交换”,不具替代“自私利益”的可能性,“共同利益”内在具有差异。如果任何差异均导致非平衡,那么,存在形态维度的利益性存在的信息主体子系统具有非平衡性。

另一方面,尽管在某种意义上,全球化进程中的信息主体间的共同利益表达着不同信息主体的共同利益空间的全球拓展,但这种拓展仅仅基于“全球化市场”的“自私利益的交换”。任何“自私利益的交换”均以利益差异为根据,信息主体共同利益空间的全球拓展,即信息主体间利益差异空间的全球拓展。这种空间拓展不仅容纳着旧有的利益差异,而且为新的利益差异提供了空间可能,使信息主体的利益差异关系更加复杂,这在当代已是经验事实。这就表明,利益性存在的信息主体子系统,在全球化维度的非平衡性比既往更加复杂。

2.2.3 博弈性存在的信息主体内在具有非平衡性信息主体的差异利益,实现于利益博弈,在这个意义上,信息主体是博弈性存在。信息主体的利益博弈现实,具有“复杂一多元”性,为行文方便,仅以双信息主体为假定,从“收益”之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维度分别切人,作扼要分析。

一方面,信息主体的利益差异包含着利益对立的可能性,实现对立利益的信息主体博弈,即零和博弈。在“收益”上,零和博弈的任一方信息主体的“输或赢”都与相对方相反,不存在平衡的任何可能性。比如,现实中如果不采取有效对策,防卫和反击敌对势力利用“网络政治动员”、“网络政治行动”与“信息恐怖活动”等,对我国政治制度和核心价值体系等的攻击和破坏,就难在互联网域确保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事实上,无论何种领域,零和博弈维度的信息主体子系统,都不具达致平衡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非零和博弈是信息主体利益博弈的主要形式,其任一方的“输或赢”,不必与相对方相反。但基于市场的非零和博弈的信息主体,不论倾向于“个体理性”还是“集体理性”,终归以各自利益最大化为“收益预期”。由于其双方信息搜寻、信息甄别等能力的差异,“强势信息主体”会使约束双方的“协议”蕴含着不利于相对方的规定;对非零和博弈双方应当有约束效应的“相互善意”的某些伦理规范,对于大多数信息主体而言,“从来只能抵抗微不足道的诱惑”,因而非零和博弈实质上多属非合作博弈,信息主体间利益实现程度的差异难以真正消弭或缩小。在非零和博弈维度,信息主体子系统内在具有非平衡性。

2.2.4 在信息主体子系统层面,“平衡的信息生态”不具可能性由于位阶性、利益性、博弈性存在的信息主体内在具有非平衡性,因而,“平衡的信息生态”不具可能性。比如:①位阶性存在的信息主体的非平衡性,会导致“强势信息主体”凭信息权力操控信息的“生产一传播”,从而造成信息超载、信息污染与侵犯等。现实中的“水军”博主、网络公关公司,共同制造了网上50%的热帖”,就是一种例证;②利益性存在的信息主体的非平衡性,会导致不同信息主体对信息存在状态评价标准的统一性丧失,一些信息主体甚至通过制造信息超载、污染、侵犯以维护其利益,现实中的“黑客帝国”现象就是一种例证;③零和博弈的信息主体的非平衡性,导致的必是信息之量的对抗与质的对立,“信息战”双方你死我活的博弈就是一种例证。非零和博弈非合作的普遍性,使信息垄断、隐瞒、欺骗、攻击等信息污染或侵犯现象从未绝迹,甚至具有某种程度的普遍性。

3 结语:“平衡的信息生态”不可能

在信息生态平衡与否,规定于作为子系统的信息主体、信息技术平衡与否的意义上,由于信息技术与信息主体无不存在内在非平衡性,因而,“平衡的信息生态”不可能。

生态平衡的含义范文4

一、勒温的动力概念

在心理学中,“动力”一词含有力、能量和活动等意义,可包括所有决定有机体行为的~内在或潜在因素,对于不同的心理学家,“动力”可能会有着不同的涵义,他们所使用的动.力概念不尽相同,对待动力的观念也颇有差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一种动力心理学,他所侧重研究的是潜意识欲或里比多的作用;麦独孤是一位动力心理学家,他的动力概念:主要指本能和本能对行为的策动。勒温的动力概念(或动力观念)可概括为心理紧张系统,他不但注重需求和动力能量的意义,而且强调各种心理动力在一个系统中的交互作用,以及人的内在动力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

(一)心理紧张系统

心理紧张系统是勒温从概念的水平上对人的行为根源所进行的动力分析,他认为,*只要在一个人的内部存在一种心理的需求,也就会存在一种处于紧张状态的系统紧张的释放可为心理活动和行为提供动力和能量,从而也就构成了决定人的心連活动和「行为表现的潜在因素。为了证明这一理论设想,勒温指导他的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表验.研究,如蔡加尼克的实验,她让被试去做I8至20项简单的工作,但只有其中半数工作让被试完成,另一半则中途阻止不让完成,最后让被试对所做过的工作进行回fc。粮插勒温的理论可以预知:1.一件要完成的工作等于一种准需求,并会随之产生相应的心理紧张。2.如果完成了工作,紧张就会消除。3.如工作受阻没有完成,心理紧张将继续存在,并且会影响被试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蔡加尼克实验的结果完全证实了勒温的理论设想,被试对未完成的工作的回忆量平均为68%,对巳完成的回忆量为43%,这就是心迪学史上著名的蔡加尼克效应。1927年蔡加尼克在德国《心理学研究》上发表了她的实验报告,她自己对这项实验'的解释是,“当被试接受一项有待完成的工作时,内心便产生一种完成这项工作的准需求,完成工作便意味着解除心理竖张,或使准需求得到满足,如果未完成工作,紧张状态继续存在,准需求有待实现。中途受阻未完成工作的被试之所以在回忆工作时占优势,一定与这些继续存在的准需求有关……所以回忆便可作为鉴定紧张系统存在的一种指标。在蔡力n尼克实验的基础上,也以检验心理紧张系统为目的,勒瘟的另一个学生奥芙散金娜进行了关于“受阻活动的重做趋势”的实验。她在其实验报告的前言中写到:“如果勒温的理论是正确的,意向性活动的潜在动力不是联想而是一种紧张系统,那么我们将会看到一种对受阻活动的重做趋势。实验得到了预期的结果,勒温认为这一实验同样证实了“一种目的或一种意向,可以形成一种准需求产生具有动力意义的紧张系统。勒温说,“这一重做(趋势的)实验表明,只要需求未得到满足,一种与目标相连的力便存在,并引导着朝向目标的活动。

波林注意到,勒温所用的紧张(tension)—词与注意(attention)和意向(intentioiO有:关,并认为“或许这一概念的应用,就是一种动力心理学的真正标志。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勒温与意动心理学的关系,事实上勒温的老师斯顿夫就是一个意动心理学家,并用意领心理学的观念影响了勒温的思想。正如“意动”和“意向”都需要一定的对象,“紧张”也必然要有它的确定目标。在勒温的动力理论中,行为或心理活动的目标也具有一种力,勒:温称之为引拒值(ralence)。正的引拒值具有吸引力,负的引拒值具有排拒力,所以人的-行为不单是由于内在需求和紧张的推动,而且还由于目标本身的吸引(或排拒)。需求的强度增加,与该需求有关的目标的引拒值也会增加,而引拒值的增加,'又会反过来影响到需求的强度。因而在勒温的动力理论中,人与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他的心理紧张系统便包/括了这种人与环境的关系,包括了紧张与目标的相互作用。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勒温的心理紧张系统与弗洛伊德的里比多说和麦独孤的本能说略作比较。弗洛伊德和麦独孤所追求的都是对行为动力作一种实体性的解释,把动力本质归结为里比多或本能(一种实体),遵循了一种旧物理主义的能量说。在他们那里行为的动力模式带有很大的机械性,人的行为基本上取决于里比多或本能所提供的能量本身,;然而勒温则倾向于对行为动力作一种关系性的解释,把动力本质归结为包括人与环境在内的各种力相互作用的心辱紧张系统。这种从实体概念到关系概念的转变不但是一种动力解释的差异,而且涉及到二种动力观的转变。勒温的动方研究是以新物理学的世界观为背景,对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来考察勒温的另一个重要概念,生活空间或动力场,并借以探讨勒温动力观念中的整体意义。

    (二)紧张系统与生活空间

在勒温看来,“紧张”始终处于—种系统之中,因而要其庄理解“紧张?,-诅就必強理解这种系统的意义,对需求与紧张,紧张与目样,目标的吸引力与排拒力,以及各种力的相互:作用都有所了解。或考说,理解勒温的动力就必须同时理解他的动力场,而这种动力场也被勒温称之为“生活空间”。

生活空间包括在一定时间决定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所有事实。勒温说为了理解或预测行为,就必须把人及其环境看作是一种相互依存因素的集合。我们把这些因素的整体称作该个体的生活空间,并用B=f(PE)=f(LS)来表示生活空间包括了人与.其环境,行为便发生在这种生活空间中,它旣是人与环境的函数,也是生活空间的函数。与勒温这一行为公式相联的,是他陈述生活空间时所提出的一个动力原则:“实在的是有影响”,存在于生活空间中的事物或因素都必然对个体当时的行为有着实际的影响。这样勒温所讲的生活空间就既非一般的纯客观环境,也非考夫卡的意识中的行为环境。生诖空间以对人的行为发生实际影响者为存在标准,将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个共同的整体,并表现着整体所具有的格式塔性,即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它部分的变化,都必然与整体有关。场的意义充分体现在生活空间中,故勒温及其学生也就把生活空间看作是人的行为动力场。

勒温曾借助于拓扑学来描述生活空间以及生活空间中的动力结构,借助于向量学來分析生活空间中的动力作用以及动力和行为的方向,故勒温的心理学又有“拓扑心理学”和**向量心理学”之称,而拓扑心理学与向量心理学的结合,或动力研究与整体研究的结合,也即在生活空间或动力场中来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便形成了勒温的场论,因而场论也就被认为是勒温心理学的象征。笔者把动力与整体看作是勒温场论的基石,把紧张与生活空间看作是勒温心理学的二个最基本的概念。它们旣具有动力性,又具有整体性,勒温动力观念的本质,便是这二者的结合与统一。

在1924至1933年间,勒温曾指导他的学生围绕心理紧张系统和生活空间概念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较为著名的除了蔡加尼克和奥芙散金娜关于心理紧张与记忆和重做趋势的实验,还有丹波和霍普等关于欲求水准的实验,巴克(R.Barker)关于挫折与倒退的实验和玛勒_(V.Mahler)关于代替满足的卖验等。这些实验不但为勒温的心理紧张系统学说提供了大量的证据,而且检验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些观点,为整个实验心理学和动力心理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或许正是在这种章义上,波林称勒温的动力研究是对弗洛挣德体系的科学改造。事实上,勒温的研究和理论可说是整个动力心理学中的一次革命。他不但推动了动力心理学中的实验研究,把“动机心理学从清规戒律中解放了出来”,而且以心理紧张系统引起了动力心理学研究从实体概念到关系概念的转孪,把新的科学观运用到了心理学的动力研究之中,对整个心理学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低进作用。

二、勒温的动力模式

把勒温的动力概念扩展开来,便表现为一种基本的动力模式,勒温把它称之为#准稳.定平衡过程”。正如勒温的动力概念与实验研究都引起了动力心理学中的革命,他的动方模式也为动力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挺之前,求乐论是动力心理学研究中的主导传统,如联想主义、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他们都以“避苦求乐”为研究人类动机的唯一标准。然而,在人类思想史中还有一种关于人性和动机的基本观念,那就是稳态论传统。稳态论主张有机体内有一种自我保护和自然平衡的倾向,强调人所具有的自我控制的能力。它强调整体、系统和功能,具有有机论和生态论的特点。勒温首次把这一传统思想系统地引入了动力心理学,并从中阐发了稳态动力论,至今仍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稳态(homestasis)这一概念是坎农1929年创用的,1932年他在《躯体的智慧》中对稳态的意义作了具体的阐述,然而稳态所表示的这种有机体自然平衡的思想却由来巳久。希波克拉底和斯宾诺莎就曾对这种思想有过论述,贝纳德在1859年提出了著名的有机体内外环境论,坎农的稳态概念就是从贝纳德的“内环境”中推导出来的。坎农认为,“稳态

这个词不是表示某种固定不变的事物或一种停滞状态,它表示这样一种情况种可变的而又保持相对恒定的情况稳态的失调就会产生有机体的紧张状态,并促使有机体通过适应性行为去获取新的平衡。勒温的心理紧张系统便遵循了这种稳态论的动力模式。

勒温在表述他的心理紧张系统时指出,只有当需求打破了原有的心理平衡,才会引起内在的'紧张。而由这种紧张所激发的行为不是为了避苦求乐,而是为了获取新的内在平衡。勒温说,“心理过程通常出自趋于平衡的倾向,正如普遍的生物过程,以及物理、经济或其它过程一样。从一种稳定状态转向一种过程,以及稳定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都可以从这样一种事实中推出》即在某一点上平衡被打破了,于是朝向一种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便开始”[7]。平衡概念甚能表现稳态的心理学意义,它不是表示静止,而是蕴含着变化,体现为过程。因为一种平衡既是一种活动的目标或结束,也是下一次浩动的准备或开始,目标的设立便已蕴含了动力作用。沃尔曼(B.Wolman)说,“勒温提出有机体倾向于平衡,这是仿效坎农和戈尔茨坦。勒温把稳态M则运用于心理力在一个系统内的活动,但没有提稳态这一概念”u]。勒温把平衡看作是一个动力概念,把紧张系统看作是一种“准稳定平衡的过程”,并以此为基础论述了社会变化的三个步骤:“解冻一流动一重冻”。也即打破原有的平衡,趋向新的目标,并在新的水平上重获平衡。勒温的动力理论不但遵循了稳态论的基本模式,而且表现出强调整体结构和系统等有机论的特点。此外,勒温所主张的心理宇宙为一种开放系统也与稳。态论的基本观点一致。贝纳德和坎农都把有机体看作是一种开放的生物系统,在与其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保持着相对的内在平衡。

长期以来,心理学史家们多偏重于动力心理学中的求乐传统,基本上忽视了来自稳态论这一方面的影响。波林在他的《实验心理学史》中论述“动力心理学”的时候,便只讨论了求乐传统与活动心理学的影响,未能注意到稳态论传统和有机论在动力心理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然而在笔者看来,只有认识到稳态论在动力心理学中的意义,认识到槔态模式与求乐模式的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勒温的动力理论以及整个动力心理学。事实上,勒温本人曾明确指出,不能把人的需求局限于自我对获取快乐和奖励的需求,动机的求乐论是片面的,不充分的u]。勒温的动力研究和动力理论所体现的是一种稳态论传统,他的心理紧张系统本质上是一种稳态动力模式。这种动力模式发展为当代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平衡和认知不协调理论,并且对人本主义的动机学说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勒温的动力观

“动力”:在许多心理学家那里被用作动机的代名词,如吴伟士,他创用了“动力心理学”,同时提出以动机学(motivology)来代替心理学。波林也曾说,,“动力心理学这一领域就是动机心理学”⑴。然而笔者则认为,“动力”中还有动机之外的意义,在勒温的心理学中(以及在任何其它一种动力心理学理论中),动力不单单是指动机,而且代表了一种观点,一种'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态度。就此而言,勒温心理学中的动力就具有更为广泛和深刻的意义,我把它概括为整体动力观,对此可作如下讨论。

(一)动力与整你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休观是勒温动力研究的一个自然基础,心理紧张系统发生于生活.

空间之中,而生活空间便是一个心理的格式塔^它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产生与表现的场所,是一种具有整体特性的动力场。勒温以此为背景所阐述的心理紧张系统不但具有动力性,而且具有结构性、关系性和系统性,具有格式塔整体性所具有的一切特点。

勒温曾说J在研究心理能量和心理紧张的问题时,我们必须记住它们在一定的心理系统中所占的位覃,因而就必须以在这种系统中行之有效的格式塔理论的观点来研究这些问题,勒温以整体性原则来指导动力研究,同时也以动力研究丰富了整体性原则。勒温的动力研究强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突出人的情感、意志和人格,这样研究者所面对的必然是人的整体性或整体的人,而不再单单是人的感知觉或人的某种个别属性,。这样格式塔的整体原则便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这种动力与整体的结合,构成了勒温心理学.的基础与核心。.勒温说,“动力整体这一概念在动力格式塔的孕含性意义上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已为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展开了广阔的前景,势必会产生对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昀重要突破”⑴。在这里,勒温的动力理论所展现的已是一种心理观,一种心理学的方法论或认识论的意义。笔者也在这种意义上提出了勒温的“整体动力观”%它蕴含着整体与动力的统一,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此外,这种整体动力观还包含着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动办的过程性、发展性和系统性的解释,包含着一种整合心理学的倾向。

(二)动力与过程

任何运动都必然体现为一种过程,所以动力研究从本质上说也应该为一种过程的研究,从过程中能够进一孝地来理解动力和动力的发展。在勒温的动力理论中,过程始终占弯相当重要的位置,但却一直未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认为理解勒温所论述的过程对.理解勒温的动力是很有必要的,并把过程所蕴含的意义看作是勒温整体动力观的一部分。

勒温曾以“人与环境的心理学”来标示自己的动力心理学理论。他说,一旦接触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我们的注意中心也就从客体转向了过程,从状态转向了状态的变化”。

二般来说,勒温在阐述他的心理动力时,总是要涉及这一动力的过程。他认为在任何心理过程中,内在的力与外在的力都会由这一过程本身来改变,动力的意义便体现于过程之.中。.勒温的仓理学以研究“朝向目标的行为”而著称,而朝向目标便包含着一种过稈性,心理紧张系统中便具有这种过程的意义。勒温对社会变化的动力解释也体现在“解冻一流动一重冻”的过程之中》

过程本身蕴含着发展的意义,因而动力的观点也和发展的观点有联系’勒温曾把心”理的动力过程看作是生命的发展过程,以“条件发生”(ccmditkmal-genetk)的概念来注解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条件发生”意味着潜能和表面现象背后的动力因素,意味着一种动力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表现出过程中蕴含的另一种意义——时间性,勒温曾提出“心理过程本身是在时间上扩展的整体”,据此他为生活空间确定了一个a现实原则”

(“现在的事件只受现在情境的影响”),并用它作为衡量心理上的真实性与非真实性的—个标准。.这种时间观念和心理事件的真实性与个体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或者说,发'.展便意味着时间观的扩展和真实水平的提高,因而时间观念或时间维度也是勒温动力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成分。

过程的意义还体现在系统之中,动力与过程在系统中得到统一,组成了一个整体笔-者认为,勒温的心理学理论,尤其是他的动力场论,是系统论在心理学中的反映。事实上勒温本人就是一位系统论学者,他的心理学研究曾促使了一般系统论的发展。普汶(L._Pervin)指出,“过程(正如一般系统论所尽力阐明的)是动力心理孥的核心”,并认为动.力的过程性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勒温整体动力观所蕴含的过程性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潜在意义。

(三)动力与整合

把勒温心理学中的动力理解为一种观点,整合是其中所包含的一种积极意义。心理.学中的动力研究既包括动机方面的内容,也包括被波林称之为“人性心理学”的部分。这:种人性心理学范围广泛,其本身便要求一种综合性研究,而这种综合性研究自然地孕育了一种致力于心理学统一的整合倾向。

科弗(C.Cofer)也曾认为,在发展一种整合的人格理论或行为理论的种种尝试中,动.力概念起着关键的作用。动力研究的领域为整合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合适的条件,麦独-孤曾明确表示他只是以动力观点来研究人性问题,由此而阐发出来的心理学理论要把以'往“所有学派的有效的原则和方法都结合到一个统一的体系中”。关于这一点吴伟士.更是积极,心理学史上的“中庸之道”便是他最先提出来的。“每一个学派都是好的,虽则;没有一个学派是够好的”,因而学派应该綜合起来,去走种“中间道路”在吴伟士看:来,动力心理学似乎就是这一道路的路标。

生态平衡的含义范文5

关键词:铀镭平衡;坪下水地区;分布特征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铀镭平衡系数表征铀系中铀镭平衡状态的物理参数,是铀矿勘查的重要参数。其在数值上为镭、铀含量的比值和它们在平衡时的比值之比,比值结果为1时,表示样品铀镭放射性平衡;大于1时,表示样品铀镭放射性偏镭;小于1时,表示样品铀镭放射性偏铀。

当前铀矿勘查中铀含量的确定是通过钻孔γ测井及解释确定的,目前的γ测井是通过测量目标地质体的γ放射性强度,从而计算出目标地质体的铀含量,只有当目标地质体铀镭平衡时,测井结果才能准确反应目标地质体的真实铀含量。

近年来区内开展铀矿普查工作的同时,在矿体及其围岩中选取了一批岩矿心样品进行了铀、镭、钍、钾等化学元素分析,利用铀、镭元素含量计算了铀镭平衡系数。本文系统收集整理这些岩矿心样品分析资料,对比岩石岩性特征、铀元素含量、钍元素含量和钾元素含量等分布特征,分析该地区铀矿石的铀镭放射性平衡系数分布特征规律,为该地区今后的铀矿地质勘查提供参考。

2 地质概况

坪下水地区位于诸广岩体东南部,南雄断裂带贯穿于本区,在南雄断裂带及次级构造内,前人先后勘探提交有238E、238W等小型铀矿床,并发现了113等一大批铀矿化异常点。如图1,为工作区地质简图。238E铀矿床位于工作区北东部中村附近,产于南雄断裂带上近系围岩中,矿化受层间破碎带控制,热液活动明显,属外带型铀矿床;238W矿床位于238E矿床北西方向500米处的南雄断裂带上,矿床严格受南雄断裂带控制,属花岗岩类型的中低温热液铀矿床;113铀矿化点位于238W矿床南西500米左右处,产于南雄断裂带下盘碎裂蚀变花岗岩内,受平行于南雄断裂或呈小角度斜交的一组密集裂隙控制。

图1 坪下水地质简图

Fig. 1The workspace geological diagram

1-第四系;2-古近系始新统古城组上段;3-古近系始新统古城组下段;4-古近系古新统浓山组上段;5-燕山期第二阶段黑云母花岗岩;6-印支期第二阶段中粗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7-硅化带;8-硅化砂砾岩;9-糜棱岩化碱交代岩;10-碱交代岩;11-硅质脉;12-辉绿岩脉;13-异常点;14-矿化点。

3 铀镭平衡系数特征

本次在坪下水地区,总计收集整理145个铀镭平衡分析样品,去除5个离群异常数据,最终有141个数据参与统计处理,如表1,样品为钻探岩心样品,主要在工业矿段及其围岩里选取。

表1分析样品统计表

Table 1Analysis of sample statistics

序号 岩性 样品数(个) 铀镭平衡系数

平均值 标准偏差

1 硅化构造角砾岩 3 1.26 0.35

2 花岗质糜棱岩 40 1.06 0.32

3 糜棱岩化花岗岩 15 0.84 0.34

4 糜棱岩化碱交代岩 6 1.12 0.19

5 糜棱岩化中基性岩 6 0.88 0.22

6 糜棱岩化中细粒二云母花岗岩 2 1.18 0.02

7 碎裂花岗岩 49 1.00 0.24

8 细粒二云母花岗岩 4 1.08 0.15

9 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16 0.77 0.14

3.1与岩性变化关系

分析样品共涉及9类岩性,其铀镭放射性平衡系数分布特征见图2,其中花岗质糜棱岩、糜棱岩化花岗岩、碎裂花岗岩和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样品数量相对较多,分别统计绘制了铀镭平衡系数分布概率曲线(图3)。

图2 各岩性岩石铀镭平衡系数分布散点图

Fig. 2U-Ra equilibrium coefficient distribution scattergram of some kinds of rocks

图3 各岩性岩石铀镭平衡系数分布概率曲线

Fig. 3 U-Ra equilibrium coefficient distribution probability curve of some kinds of rocks

综合分析图2和图3,可以大致得出如下分布特征:

(1)硅化构造角砾岩,本次仅涉及两个样品,其中一个样品铀镭放射性平衡表现为明显偏镭,另一个表现为基本平衡。

(2)花岗质糜棱岩,铀镭放射性平衡总体表现为偏镭,其概率分布曲线呈现多峰分布特征,曲线上存在三个明显峰位,第一个峰位大致在0.8附近,曲线基本左右对称,第二个峰位大致在1.2附近,曲线也基本左右对称,第三个峰位大致在1.8附近,曲线也基本左右对称,表明该区至少存在3个期次花岗质糜棱岩,其中有一个期次的铀镭放射性平衡状态受到明显的破坏,铀元素流失或镭元素富集从而呈现偏镭现象,其余两个期次的铀镭放射性平衡状态变化不大。

(3)糜棱岩化花岗岩,铀镭放射性平衡总体表现为偏铀,其概率分布曲线呈现多峰分布特征,曲线上存在两个明显明峰位,峰位差异明显,第一个峰位大致在0.9附近,曲线明显左偏,第二个峰位大致在1.5至1.6之间,曲线基本左右对称,表明该区存在多期次花岗质糜棱岩,表明该区至少存在2个期次花岗质糜棱岩,其中有一个期次的铀镭放射性平衡状态受到明显的破坏,铀元素流失或镭元素富集从而呈现偏镭现象,另外1个期次的铀镭放射性基本保持平衡。

(4)糜棱岩化碱交代岩,铀镭放射性平衡总体表现为偏镭,由于样品数量较少未绘制概率分布曲线,但从图1中可以看出,单个样品的铀镭放射性平衡系数大部分都大于1。

(5)糜棱岩化中基性岩,铀镭放射性平衡总体表现为略微偏铀。

(6)糜棱岩化中细粒二云母花岗岩,铀镭放射性平衡总体表现为略微偏镭,此次共涉及两个样品,平衡系数均在1.2附近。

(7)碎裂花岗岩,铀镭放射性平衡总体表现为略微偏镭,其概率分布曲线也呈现多峰分布特征,但峰位差异不明显,大致在1.2附近,曲线略微左偏。

(8)细粒二云母花岗岩,铀镭放射性平衡总体表现为略微偏镭。

(9)细粒黑云母花岗岩,铀镭放射性平衡总体表现为偏铀,其概率分布曲线呈现单峰分布特征,峰位大致在0.9至1.0之间,曲线明显左偏。所有样品放射性平衡偏铀或平衡,未出现偏镭样品。

3.2与铀钍钾元素含量变化关系

本次采集的样品除了分析了铀元素和镭元素含量之外,还分析了钍元素和钾元素含量,并分别分析了铀镭平衡系数与铀元素、钍元素和钾元素含量的分布关系,如图4至图6。从关系图中可以得出:

(1)铀镭平衡系数与铀元素含量关系(图4),本次分析涉及的样品中,随着铀含量的增高,样品数递减,铀镭放射性由平衡逐渐呈现偏铀,变化趋势较明显。

(2)钍镭平衡系数与钍元素含量关系(图5),本次分析涉及的样品中,钍含量大致有两个聚集区,第一个在0.01(0.01%)附近,规模较小,另一个在0.06(0.01%)附近,规模相对较大,随着钍含量的增高,铀镭放射性基本保持平衡,存在略微的偏镭变化趋势趋。

(3)钾镭平衡系数与钾元素含量关系(图6),本次分析涉及的样品中,钾含量出现明显的聚集区,主要聚集在0.04%至0.06%之间,随着钾含量的增高,铀镭放射性基本保持平衡。

综合上述分析,该区铀镭平衡系数的变化基本不随钍元素含量和钾元素含量的变化而变化,随铀元素含量的增高,铀镭放射性平衡状态由平衡逐渐趋向偏铀。此外,区域内的钍元素含量和钾元素含量出现明显聚集现象,表明该区岩体中钍元素和钾元素分布相对比较稳定,尤其是钾元素。

图4铀镭平衡系数与铀元素含量关系散点图

Fig. 4 The relation scattergram of U-Ra equilibrium coefficient and uranium concentration

图5 铀镭平衡系数与钍元素含量关系散点图

Fig. 5The relation scattergram of U-Ra equilibrium coefficient and thorium concentration

图6 铀镭平衡系数与钾元素含量关系散点图

Fig. 6The relation scattergram of U-Ra equilibrium coefficient and potassium concentration

4结论

通过上述统计分析,坪下水地区铀矿石铀镭放射性总体平衡,但该区岩浆活动频繁,多期次的岩浆活动对局部区域的铀镭放射性平衡状态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破坏不严重;此外,该区铀镭平衡系数的变化基本不随钍元素含量和钾元素含量的变化而变化,随铀元素含量的增高,铀镭放射性平衡状态由平衡逐渐趋向偏铀。

5存在问题及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基本了解了坪下水地区铀矿石的铀镭放射性平衡系数的变化关系,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取样涉及的工业矿体规模小,不连续,无法进行系统的取样,因此未能有效分析铀镭放射性平衡系数沿矿体倾向及走向上的变化关系。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应该适量增加样品数量,注意取样的系统性,以便分析铀镭放射性平衡系数沿矿体倾向及走向上的变化关系,更好、更全面的了解该地区的铀镭放射性平衡状态及变化规律,为今后铀矿勘查提供可靠资料。

参考文献:

[1] 张锦由. 铀矿石中铀镭平衡系数与铀含量关系探讨.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84年02期 .

[2] 易法清,马战军,冯海生,黄伟建,尹征平,黄国龙等. 诸广山南部某铀矿床铀镭平衡关系及意义.铀矿冶.2009年 第3期.

[3] 刘小学,绿有惠等. 3112矿床铀镭平衡及铀资源远景分析.铀矿地质.2009年1月 第1期.

uranium-Radium Equilibrium Coefficient Distribution in Pingxiashui Area

Wang Jia-yue

(Research Institute NO.290, CNNC, Shaoguang, GD 512026, China.)

生态平衡的含义范文6

教学内容:

方程.(教材66-6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景中

的等量关系,初步体会方程和等式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能从具体生活情景中寻找等量关系,会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

3.在学生大胆猜测、积极验证的过程中,体会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方程的愿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难点: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学生准备 天平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吗?谁能描述玩跷跷板的情形?

(学生自由回答)

总结:玩跷跷板的时候,如果两边的质量不一样,重的一边就会把轻的一边跷起来;当两边的质量相等时,跷跷板就平衡了。根据这种现象,科学家设计出了天平。今天老师也带来了简易天平,我们用它来做个小实验。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游戏引入,既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平衡”,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一)认识平衡。

1.课件出示一架不摆放任何物品的天平。

(1)让学生观察天平两侧的托盘和指针的位置,指名说一说。

(2)请大家猜一猜,如果在天平的左、右托盘中分别放入物品,会出现几种情况?

(会出现三种情况。左边升,右边降;右边升,左边降;平衡)

(3)怎样看出平衡状态?

(指针指向中间)

(4)如果天平平衡,说明什么?

(左、右托盘中的物品质量相等)

2.课件出示一架摆有砝码的天平。

教师一边操作一边提问:在左侧的托盘中放入一个30克的砝码和一个20克的砝码,右侧的托盘中应放多少克的砝码才能使天平平衡?为什么?(50克)

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天平平衡的状态。

(板书:20+30=50)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演示,不仅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天平两侧的变化情况,加深学生对“等式”的理解,而且能帮助学生体会等式变化的规律,为学生能更好地总结规律埋下伏笔。

(二)认识方程。

1.称樱桃。

(1)课件出示教材66页第一幅图。

(2)教师先在天平的右盘中放入一颗樱桃,左盘中放入一个10克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从而得出:1颗樱桃的质量

(3)再在天平的右盘中放入一个2克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从而得出:一颗樱桃的质量+2克=10克。

(4)如果用x表示樱桃的质量,那么这个等量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x+2=10)

2.称种子。

(1)课件出示教材66页第二幅图。

(2)你获取到哪些数学信息?

(4盒种子的质量一共是2000克)

(3)你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式表示每盒种子的质量和2000克之间的关系吗?

(每盒种子的质量×4=2000克)

(4)如果用y表示每盒种子的质量,那么这个等量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4y=2000)

3.水壶倒水。

(1)课件出示教材66页第三幅图。

(2)你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式表示图中的等量关系吗?

(每个热水瓶的盛水量×2+200毫升=2000毫升)

(3)如果用z表示每个热水瓶的盛水量,那么这个等量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2z+200=2000)

4.理解方程的意义。

(1)我们通过称樱桃、称种子和水壶倒水三次实践活动,得出了下面这三个等式:

x+2=10 4y=2000 2z+200=2000

(2)小组交流。

说一说:上面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点?(都含有字母,都是等式)

(3)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上面三个式子都是等式,并且都含有未知数。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板书课题:方程)

(4)巩固知识。

说一说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必须是等式,必须含有未知数)

你能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写下来同桌交换检查。

(学生试着写出方程,并与同桌交换检查,对于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找到的等量关系,使方程的概念自然形成,了解了方程,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才是方程,并且在写方程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是的在(

)里画“√”,不是的在(

)里画“×”。

5+2x=14( ) 703+x( )

230÷2=115( )

6+x>1( ) 51÷a=17( )

x+y=120( )

2.判断。

(1)等式都是方程。(

)

(2)方程都是等式。(

)

(3)6x=0是方程。(

)

(4)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

(5)方程是等式,所以等式也叫方程。(

)

3.用方程表示。

(1)小明的年龄加上12岁是22岁,小明多少岁?

(2)小东年龄的4倍是44岁,小东多少岁?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层次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便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对于全课的整理回顾,意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布置作业

教材67页1、2题。

板书设计

方 程

20+30=50 x+2=10

4y=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