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毕业实习体会范例6篇

计算机毕业实习体会

计算机毕业实习体会范文1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尤其是“互联网+”的提出,让高职计算机专业再次迎来了发展机遇,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教育部门也开始重视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这几年湖南省教育厅每年都对高职的毕业设计进行抽查,教育部门对高职毕业设计的重视是好事,但因为职业教育还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教育部门对高职毕业设计的相关要求还在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做为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的系部也不断加强了学生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很多的时候是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来布置任务。所以,做为教育管理部门和院校及系部,有关高职毕业设计的工作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去做。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基本上都是采用了“2+1”的培养模式,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年,第三年要顶岗实习,而学生的毕业设计也通常是在第三年来做,这就导致了学生的毕业设计教育只能在学生的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来完成,这就造成了学生的时间比较紧,学生一方面要顶岗实习找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完成毕业设计,很多学生参加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就不高,学生没有在学校,这就给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的指导工作带来了很多麻烦,指导老师只能够通过电话、QQ、微信、邮箱等联系方式来和学生取得联系,也只能通过这些方式来进行指导,而有些学生一出去就更换了联系方式,导致有些学生更本就联系不上。就是联系上的学生,因为实习和找工作的压力,也没有心思花在毕业设计上,很多学生就东抄西凑,从网上下载,有的甚至找别人代做。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育的改进措施

1.完善毕业设计的规章制度。毕业设计规章制度的完善可以从上而下,也可以从下而上,也可以两者进行结合。现阶段高职毕业设计的相关规则制度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需要教育部门、学校、系部、教研室和教师共同去努力。在完善毕业设计规章制度的时候最好采用两者结合的方法。作为教育部门,可以先制定一些大的框架性的制度,用来指导毕业设计的一个大的方向。然后学校可以在上级教育部门的制度指导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再制定符合本学校的毕业设计规章制度。系部和计算机专业教研室作为学校的教学一线,是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直接参与和执行者,可以根据上级的相关文件来指导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具体实施方案,去组织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要想逐步完善毕业设计的规则制度,反过来上级部门又可以对教学基层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去制定更加细化的毕业设计规章制度。

2.优化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高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实践型的学生,要求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要能够适应岗位的实际需求,不能够像本科那样侧重理论,所以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不能够是本科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的缩小版。这就要求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在进行选题的时候必须以岗位需求的技能为重,学生毕业后从事什么样的技术岗位,这些岗位需要学生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那么老师在出毕业设计题目的时候就按照岗位知识和技能来出题。比如计算机专业的网站制作方向,该方向毕业的学生面对的岗位是网站制作,而网站制作又主要分成了静态网页制作和动态网页制作。静态网页制作要求学生掌握网页美工、网页布局和网页动画等知识,而动态网页要求学生掌握网页编程技术等。那么老师在出毕业设计题目的时候可以根据网站制作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出一些包含静态网页制作和动态网页制作的毕业设计题目。只有把毕业设计的题目和学生就业的岗位联系起来,才能够体现毕业设计的意义,学生才能够有兴趣去完成毕业设计,如果毕业设计题目和学生的就业岗位没有关系,那么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去,最后却不能够达到毕业设计应有的目的,也会让学生很反感。

3.提前布置毕业设计题目。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第三年的时候大部分要出去顶岗实习,那么如果在学生已经外出进行顶岗实习的时候才开始毕业设计工作,那么老师是非常被动的,也非常不方便,作为计算机教师我是深有体会。那么系部就应该要提前做好准备,可以把毕业设计工作从第二年的下学期就开始。在这个时候系部就可以开一个学生毕业设计的动员大会,让学生了解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然后让老师把毕业设计的题目布置下去,让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来慢慢做准备。在这一学期学生就可以把毕业设计的大体框架做出来,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直接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也可以通过准备毕业设计来复习前面所学的专业课程,并能够促进学生本学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

计算机毕业实习体会范文2

1 引言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是考查学生程序设计及系统开发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1],可以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大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综合检验,也是衡量学生专业综合水平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然而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下滑严重[2],教师论文指导工作也面临许多困难,甚至很多高校把毕业设计改革的焦点放在毕业设计是否应该存在和废除问题上。如何加强和改革大学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已迫在眉睫,找出问题的根源,积极探索并解决问题是当务之急。

2 存在的问题

笔者近8年来主要指导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工作,认为毕业设计所存在的问题与学生、指导教师及学校所提供的环境及管理方式均有关联。

2.1 学生方面的问题

1)科研意识淡薄,理论水平不高,选题盲目,设计目标不明确。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3-4],如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处及如何去查阅系统设计所需资料,在众多的资料中也不知如何有效地阅读及参考相应的资料,甚至对于目前较为流行的系统设计工具及开发语言等更专业性的问题,更是知之甚少;总是按照规定的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设计,很少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可否换个角度去做”,不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缺乏创新能力。

在多年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很多学生不会应用学过的理论和知识点,如无法规范地画出软件设计流程图,论文中流程图画得五花八门。笔者经过与他们详细的交流得知,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做软件系统开发时缺乏有效的设计,基本上就是学习了开发环境的使用,熟悉了部分代码开发工具如JAVA、VC++等,就开始进行系统设计,设计完成后开始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中再按软件开发流程来介绍毕业设计课题或项目的开发过程。由此画出的流程图基本上就是功能图,而学生对功能图的描述比较随意,所以画出的流程图极不规范。还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学生在毕设过程中对数据库的设计也是非常随意,不知数据的规范化,无法运用数据之间的联系,一般也就是设计简单的独立的几张数据表,然后运用开发环境对其进行简单的增、删、改操作,对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使用缺乏应有的专业能力。

学生选题时,通常根据学院教师上传的毕业设计课题作为参考,由于高校系统开放的选题时间有限,加上对论文的选题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很多学生最后只是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教师来选定毕设课题,这种毫无目的的选题方式必然会给毕业设计带来很大的被动与压力。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往往还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熟悉使用开发环境的工作中,而对于软件项目开发的其他过程,如项目调研、项目系统设计等环节不重视,甚至不考虑,设计目标不明确。这样在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包括论文写作、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达不到毕业设计的目标要求。

2)论文写作程序混乱,抄袭严重。论文写作程序首先是确定选题,查阅资料并掌握相关基础后撰写开题报告,之后进行项目设计,待设计结束后完成毕设初稿并修改定稿。但笔者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往往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部分学生总是在毕设最后阶段将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一起上交,也就是说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的书写时间是一致的,这也就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并没有掌握毕设的基本流程。且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如人事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这些毕设课题,在参考书籍中可以找到类似系统的实现方法,甚至可以在网上找到类似的源代码,学生把界面稍微换一换,就成了自己做的系统,大篇幅地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稍加修改就变成了自己的论文。

3)就业压力大,投入时间少。当前高校扩招严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成了毕业生严重的心里负担,各招聘单位每年在大四上学期就开始大范围地招聘,这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个难得的就业机会,于是他们对各种招聘会跃跃欲试,基本都忙碌于各招聘会之间。除此之外,毕设时间与各高校考研初试、复试时间也相互重合,如此一来,多数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的精力甚微。

2.2 指导教师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课题根据学科性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研究型课题,体现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性,主要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和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第二类是工程应用型课题,培养学生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及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开发与应用能力。但每一年学院毕业设计选题内容大多是相似或相同的,部分指导教师也都存在这样一种心理,认为学生的科研能力非常薄弱,于是在自己所负责的教研及科研项目中也很少让学生参与;负责毕设相关指导任务的各位教师,大部分又同时担负着繁重的教学及科研任务,这样一来,指导毕业设计的精力和时间就不是很充沛。这些原因都可导致学生实践及科研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毕业设计教学效果当然就很不理想。

2.3 毕设实验设备不足,没有良好的实习基地

学院的毕设实验平台设备少,学生多,且设备不能及时更新,毕设管理人员很难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欠缺,这些都直接导致毕设学生计算机系统开发平台运用能力差。且有些实验设备比较简单,主要以验证性操作为主,缺乏综合设计实验的探索性分析。

2.4 毕业设计开设时间不合理,模式单一,管理不到位

绝大部分高校均将毕设时间安排在本科生教学计划的第八学期,而这样的时间安排恰好又与就业、考研冲突,学生对毕设投入的精力少;且毕业论文基本上还停留在如何教学生写论文的基本模式上,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做毕业设计课题根本不感兴趣,毕业论文质量差,论文模式单一无创新。由于答辩人数众多且答辩时间短,毕业论文答辩工作也难以高质量地完成,答辩基本上停留在基本形式上,毕设监督的力度缺乏,无明确的考核标准,约束力度小。

3 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笔者根据以上分析的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给出改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的几点参考建议。

3.1 更改毕业设计教学时间

我国高校的毕业设计工作大多数在第八学期完成,而毕业设计恰恰又是综合性及层次性最高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很难用一个学期完成。国外的一些大学将毕业设计实践安排在整个大学就读期间完成[3,5],以学分制为主,通过大学4年的学习可到工厂、企业等各处实习,并最终上交毕业报告。可借鉴并参考国外的经验,提前开设毕设相关指导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让学生掌握毕设的相关程序和写作格式等,有充分的时间和基础准备毕业设计论文。

3.2 认真做好毕业设计选题及分配任务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选题要注重理论教学性、研究创新性和生产实用性,大学生往往对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课程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爱好,促使他们自己主动去学而不是被动接受。笔者调差显示,学生愿意选择应用性课题的主动性显著地高于其他类型的选题,这就反应出毕设论文选题应该最大可能地接近生产及生活实际。作为指导教师,选题要透射出教学实质,既要重点强调原有知识,承上启下,又要注重所学知识的连贯性及一致性,这样可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吸收知识,从而更好更快地得到提升。指导教师在毕设任务分工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所以教师对于选题的准备要具有层次性,按课题的难易度合理地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工。若将较为简单的选题分配给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往往能提前完成毕设内容,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水平;若将较难的课题分配给能力较差学生,则会使学生感到极大的压力,觉得设计不知从何做起,指导教师碰到如此情形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指导,使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毕设拘泥于形式,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合理地安排课题分工,最大可能地接近学生实际水平,促进他们的学习欲望,激发自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3.3 加强指导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毕业设计既涉及理论知识又涉及实际操作技能。因此,指导教师既要能从理论上指导,又能给予实践上的帮助。学院可为专业教师提供与企业合作的平台,教师参与企业项目,或到软件企业进行培训,增强实践经验;同时学院也可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从两个方面共同增强指导教师的实际指导能力。

3.4 积极加强与企业及实习基地的合作,寻求更好的毕设指导方式

当代企业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较为实际,既要求有理论基础又要求有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若毕业生没有相关的实践或培训的经历,在工作中会遭受很大的压力且难以满足工作性质需要,往往出现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而学生又难以找到合适工作的两难状况。

学校的教学主要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算法的教学。现在的企业和实习基地针对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等问题,可提出具体实训的培训方式。企业和实习基地可以项目开发环境的熟练使用为目的,对程序代码的使用为方式,培训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工作能力。但实习基地偏重应用,对软件开发的相关思想、方法、理论的指导较少,很多学生在实习结束后,虽然能熟练地操作开发环境,运用相关的代码,但是很难独立地做出完整的项目。

学院可根据上述具体情况积极探讨与企业和实习基地的合作,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习基地为辅,将毕业设计的课题实施过程的指导工作交由企业和实习基地,并进行相应的成绩考核。而毕业设计任务的分配及论文的指导工作则由本院指导教师继续承担,也进行相应的考核,最后可将两部分考核成绩综合在一起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总成绩。这样,学生既可利用毕业设计的时间段到企业进行项目实训,又可在特定的专业方向上进行深入学习。

3.5 加强毕业设计各环节的监督力度

学院可考虑成立专门的毕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主要由学院领导、各系主任及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毕设指导委员会主要根据毕设教学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负责监督毕设的整体过程。并以各系教研室为单位进一步成立毕设指导小组,负责毕设教学内容的具体执行。

学院还可在毕业设计期间采用动态管理的方式指导毕业设计工作,组织毕业设计前的动员工作并组织参加毕业设计的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毕业设计要求的文件、学生完成毕业设计选题工作,要求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课题讨论及任务分配,这样学生可以熟悉课题并提前做好相关准备;要求学生做好开题报告,合理安排好毕业实习;到毕设中期阶段,学院应组织毕业设计阶段性成果检查,及时了解并检查各课题任务完成进度,积极解决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毕业答辩时应成立答辩委员会,采取指导教师现场回避等原则。答辩结束后,由答辩委员会对每位学生的答辩成绩进行综合评审,对于部分较差者可实行“二次答辩”,以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

4 结束语

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主要由学生、指导教师和学院教学环境的整体配合与协作才能完成。有效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可大大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促进能力的培养及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水平,改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但毕设的改革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外实训基地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整体把握能力较弱、对论文的规范性要求及课题的科学性重视不够等问题,今后的毕业设计改革任务还很艰巨。

参考文献

[1]韩建民,王丽侠,贾洞.大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层次化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3):18-22.

[2]温艳冬.关于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2):103-106.

[3]武卫莉.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153-155.

[4]王玉锋,刘保旨,李雪梅,等.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77-79.

计算机毕业实习体会范文3

一、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竞争力弱的原因探析

1.教学内容陈旧,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计算机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中职院校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在强化专业基础的同时,还应结合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传授新知识和前沿技术,让学生能学以致用,适应社会的需求。学校教师通常拥有5~6年的实战经验,多数担任过研发一线的项目经理。同样,学校里为数不少的计算机老师多年来工作仅限于课堂教学,没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因此教师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结构,紧跟计算机科学前沿的发展,这也是计算机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主要因素。

2.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弱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师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实践环节考核的复杂性和操作难度等众多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差的原因。这也是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招聘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原因。

3.就业观亟待改变

在大学毕业生中,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不是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而是凭空想象,一步到位,理想化,再就是相互攀比、讲条件,从而造成就业难。

二、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根据学生就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实际情况,我们针对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在优化教学体系,加强实践环境建设,开设职业指导与技能培训,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方面提出以下措施。

1.优化教学体系

(1)夯实基础,突出优势。学生就业只凭专业基础是不够的,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必然要求学生有某一方面明显的优势,如已掌握了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并在网络或者数据库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这就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这就是我们“宽口径”“厚基础”和“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

(2)重视实践,鼓励创新。现在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最缺乏的是什么?根据我们实际教学效果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学习了很多理论,但往往没有加以实践、应用的机会,久而久之就生疏了;还有的学生认为书本上的知识都是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的了,即使自己掌握了这些东西,也还是与新技术有着十几年的差距。

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我们的学生缺乏实践的环境。第二,我们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实践创新是我们强调的重点。基本的理论有了,就要加以应用,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提升自己对已有理论的认识,把这种新的认识应用到新的需求中,达到实践创新的目的。这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我们需要重点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2.建设实践环境

(1)建立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多种形式的实践实习教学与培训基地。学校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形式,与协作单位在合作研究、双师型教师的聘用、共建实验室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另外,学校积极与合作单位建立挂钩实习合作关系,每年选拔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到产学研合作单位顶岗实习。实习形式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毕业设计与岗位工作相结合,实行双导师制,为学生配备学院教师与挂钩单位业务人员组成的指导教师。实习结束后,实习单位在同等条件下接收优秀实习生,或为学生出具就业推荐书。

(2)探索第二课堂的多种形式和活动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3.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学生就业难度加大,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为了促进大学生更好就业,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加大就业宣传力度。要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市场、了解企业用人需求。政府、学校要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指导、培训,不能盲目地追求就业率。

(2)扩大就业渠道。只有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渠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我们专业的部分教师积极“推销”学生,为学生就业联系企事业单位,为扩大学生就业渠道做出贡献。

三、结束语

计算机毕业实习体会范文4

【关键词】转型 地方高校 计算机类专业 实习就业基地

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教育的转型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系,作为地方本科高校的计算机类专业为培养应用技术型高级人才,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理所当然的也要强化加强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本文在地方高校转型即将展开之际,以“计算机类专业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探讨为平台,为转型提供一些思路,为培养具备应用技能型人才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1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现状

1.1经费投入不足

应用技术本科院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而基地建设需要大量经费的投入。纵观各高校当今的办学,实习就业基地在培养大学生技能方面功能和作用显而易见,谁也否认不了它对于人才培养特别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所起的作用,但由于多方原因,在经费的投入上却是捉襟见肘。

1.2 缺乏过程管理

不少地方高校在企业的实习就业基地建立起来后,只注重追求目标化管理,而忽视了对毕业生的塑造过程的管理,这样直接导致高校对毕业生在实习就业基地实习的动态过程管理出现缺位现象,毕业生缺乏来自学校的指导建议,造成目标模糊,定位不准,就业效果大打折扣。同时,由于计算机类专业实习就业基地接纳学生通常有限, 学生在基地实习相对分散,导致跟踪指导和管理很难到位。 另外,安全隐患也非常突出,学生在校外实训期间,安全也是个大问题,不但给企业带来了的压力,也对学校的安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 实习效果不显著

一些作为就业实习基地的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通常考虑的是它的用工需求,而不是实习的岗位,而且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岗位,往往不放心让学生去完成,以免影响其正常的生产,更多的是让学生从事简单机械的工作, 而这些与学校的专业技能实习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甚至与专业严重脱节,达不到专业实习效果。

1.4部分企业对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缺乏积极性

目前地方高校为了适应转型和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 但现实中,相当部分企业对于建立实习就业基地,接纳实习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太高。其主要原因是担心学生的实习影响了单位的正常生产,影响了企业的效益。

2转型背景下加强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地方高校的转型使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必要,成功的实习基地建设对于大学生、高校、企业来讲是一举三得,更关系到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是否能顺利进行转型。

2.1可提升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的“四种能力”

人们常抱怨计算机大学毕业生“高分低能”、“实际操作能力太差”,动手能力的强弱成为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短板,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为毕业生在进入正式工作岗位之前提供了难得的实战机会,通过在实习基地中的学习与实训,不仅提高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的实践能力,其“四种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具备在较好实习就业基地实习的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其能力不容小觑,因此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改革转型必须重视就业实习基地建设。

2.2 可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和稳定性

2013年高校毕业生是699万,历经了史上最难就业季后,2014年又迎来727万毕业生的更难就业季,而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人数在所有专业中名列前茅,这无疑给将给改革转型计算机类专业的就业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事实上,工科专业尤其是计算机类专业加强实习就业基地建设不仅有利于毕业生专业动手能力的提高,也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在实习就业基地的实习,可以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签订就业合同前有一个较长时间互相了解的过程,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等状况有更深刻的认识,有助于促进毕业生理性选择,有效提高毕业生就业的成功率和稳定性。学校还可以根据毕业生在实习基地中的表现,发现寻找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为转型后的人才培养提供方向,从而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中不断改进,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2.3有利于企业人才的引进

实习就业基地建设为企业的人才需求提供良好的保障,在实习培训期间,通过考察毕业生在实习基地的表现,企业可以确定自己的招聘人选,并针对这些毕业生个体进行特别的项目训练,进一步缩短毕业生到劳动者之间的适应期,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对于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来说,哪些擅长编程、哪些擅长网络、哪些只能搞测试等等,实习时一目了然,只需针对性强化培训,毕业时即可发挥作用,给企业带来最大效益。

3改革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思考

3.1创新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机制

转型将使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需求更多实习就业基地,而目前愿意提供计算机类专业实习就业基地的企业并不多,因此,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尤为重要,同时难度也比较大,这就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一是政府要发挥在实习就业基地建设中的帮扶作用。制定并落实相关财政补贴政策,研究出台对于参与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的企业实行财政补助或税收减免政策,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同时,还应主动为高校与企业合作牵线搭桥。二是高校要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规划、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及“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方面认真策划,统筹安排,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建立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将专业实习与企业生产结合起来,将毕业生的就业与企业的用工结合起来。同时地方高校还可变通采用多种方式来强化校内基地的建设,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即将现有的教学实验设备改造利用,建成校内实习基地。三是企业要树立社会责任感, 将接受大学生实训视作应尽的社会义务,通过与高校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利用和借鉴学校治理资源优势,为企业的新产品研发、技术革新、设备更新换代、发现和选用人才等创造有利条件。四是大学生要更新观念,端正态度,虚心请教,自觉主动地参加实训,以企业技术人员为师,积极参与课堂上学不到的职业技能训练。

3.2完善管理机制

转型中要在在IT企业中建立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管理机,确保三方利益。

一是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并认真履行协议条款。校企合作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施舍,而是双方共同受益的一项工作,为此,双方必须履行协议,并自觉接受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约束。二是建章立制并严格遵守。实习就业基地应建立科学、有效、严格的队伍建设和人员管理制度,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及分工细则,有严格的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三是建立考核评价制度。要加强对高校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评估,建立实习生的成效评估体系,不断完善实习内容和实习方式。

3.3互惠共赢,开创校企双方合作新局面

转型背景下在IT企业中建立校外实习就业基地,需要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目前,企业与高校合作紧密度还远远不够,处于松散合作的状态中,出现学校热,企业冷,校企合作缺乏合作的长效机制,校企合作尚未达到广度和深度等现象,校企合作不能达到双方合作共赢的初衷。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校方要相互理解。企业以盈利为目标,凡是能够有助于企业合法盈利的行为与合作都会受到企业的欢迎,否则,迟早会被企业拒绝。高校应适应企业需求、争取给企业带来利益作为出发点与企业进行合作;作为转型地方高校以培养满足社会目前或者将来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基地建设不足,这一目标就很难实现,企业也很难找到自己需求的人才,从企业自身发展的长远利益考虑,企业因理解地方高校这一需求,在计算机类专业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给以支持。二是人才互补。政策激励进行相互兼职、优势互补、政策激励可以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三是相互交往。通过相互交往培养情感,互通有无,特别是企业在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缺乏法律规定和政策优惠的条件下,校企合作过程始终是人际交往、感情沟通的过程,动力首先来自于人的情感。

3.4强化基地建设质量监控体系

要重视实习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要针对实习工作管理和实习基地管理制定相关的指导原则和规范,保证实习工作的有序开展。要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各专业针对不同性质的实习制定不同的实纲及考核办法,以保证实习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此外,在实习过程中要及时对实习各个环节进行不同形式的检查,发现问题后应积极整改,以保证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基地建设质量。

结束语

地方高校的计算机类专业面对办学的转型以及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能型人才需求,应通过加强实习就业基地建设与管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应用技能,使之摆脱“论学术,上不能上,论技术,下不能下”的尴尬局面,为地方高校的发展带来活力,提高对社会人才需求的供给能力,同时,也为企业选拔人才提供更好的便利。

参考文献:

[1]郑雷 等.实习基地与地方工科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第28期,121-122.

[2]张伟,陈献锋.大学生就业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专辑,216―217.

[3]刘永辉,肖烨.高校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的现状与现实意义[J].出国与就业,2011年第18期.

计算机毕业实习体会范文5

 

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除了改革现在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更关键的一步就是加强实践性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毕业设计。它是高校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毕业设计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更新。在计算机应用日益普及的今天,计算机应用已成为毕业设计的组成部分。

 

1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

 

国家教育部对于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1]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为达到国家教育部确立的基本目标,除常规的计算机教学之外,在毕业设计中加强计算机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技能,从专业应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非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上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具体分三类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语言、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应用软件。意图在于形成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知识技术的公共基础和专业领域的应用基础。选修课开设流行软件知识和使用,以扩大和延伸学生计算机知识及技术的应用能力空间,并跟随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潮流。开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应用计算机进行本专业领域的开发设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毕业设计中计算机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毕业设计中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的做法目前还很不平衡,在毕业设计中应用计算机的方式存在一些问题。

 

2.1 只注重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而将计算机应用简单化

 

毕业设计以专业知识综合运用为主,而计算机的应用仅是图表文档处理等。这种毕业设计虽然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综合运用方面得到了较好的锻炼,但由于计算机应用与专业实践的结合程度低,学生在这方面收获不大,不利于提高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尽管学生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这种应用能力没有或很少与实践相结合,未能在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应用中得到深化、拓宽和提高,一旦学生走上专业工作岗位仍需要一个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这势必延长其进入“角色”的时间。

 

2.2 过分强调计算机的应用而忽视专业知识综合运用

 

毕业设计的选题、设计内容、时间安排、设计成果等,都是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实践为主,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所占的比重较低,且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也属于浅层次的。如以计算机为手段对专业知识进行一般性的介绍,包括图片显示、多媒体演示等,没有涉及所学专业的结构设计、计算等深层次的问题,这种毕业设计从形式到内容更像是计算机在某一方面的应用技能训练。由于没有得到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锻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以上两种毕业设计方式都存在片面性:前者沿用多年一贯的传统毕业设计形式,与计算机应用结合不够,不利于学生全面提高工作能力;后者喧宾夺主,把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简单化,偏离了毕业设计的初衷。究其原因,都是未能把握好在毕业设计中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计算机应用技能相结合的尺度。我们认为,要提高毕业设计的效果,达到毕业设计的基本目的,体现时代赋予毕业设计的新内涵,必须做到毕业设计与计算机应用有机结合,必须坚持以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为主,同时强化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的原则。

 

3 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紧密配合计算机应用进行毕业设计

 

基于对毕业设计中把握计算机应用尺度的认识,我们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搞好毕业设计,做到毕业设计与计算机应用有机结合,我们围绕毕业设计的主题,积极寻找设计内容与计算机应用的结合点,把握计算机应用在毕业设计中的尺度。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科学选题

 

毕业设计的课题应能使本专业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换句话说,设计应尽可能包括多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综合运用。并且紧密结合计算机应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训练。在去年我校的应用电子专业毕业设计中,从以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为主,同时强化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的目标出发,结合应用电子专业的特点,此次毕业设计将本专业的实际问题的应用设计与计算机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计算机应用作为设计内容的组成部分。为此,我们从应用实例中抽选出多个设计题目,经过筛选,最终确定毕业设计的题目是“传感器探头及信号转换电路设计”。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根据自动检测技术课程中所学的传感器原理和综合电路知识,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完成传感器探头及信号转换电路设计、调试工作。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产品开发意识之目的。该设计内容充实,专业知识覆盖面宽,且涉及基于Multisim 2001仿真软件和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即“电子设计自动化”)设计工具Protel-Nexar 2004的使用。

 

3.2 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考虑到毕业设计的需要,我们根据学生对Protel和Multisim这两个应用软件掌握的程度,在毕业设计之前,利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地举办了应用软件短期辅导班。在通过教师毕业设计前的辅导,同学上机操作练习,熟练掌握这两个应用软件的操作技能。该学习班深受同学欢迎,大家对学习应用软件表现出很高的热情。该学习班的举办对毕业设计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参加学习的同学在毕业设计中表现突出,他们不仅利用应用软件出色地完成了设计任务而且还影响其他同学,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

 

3.3 指导方法的改进

 

本次毕业设计任务较重,若在有限的毕业设计时间内(共12周)完成全部设计任务,并开模、组装与调试,显然不现实。因此,我们在毕业设计中突出重点,注重设计思路、设计框架的完整性,对某些细节问题或重复性的设计计算内容不作要求。具体做法是把电路原理图设计、元器件技术参数的计算、位号设计、印制版电路图和组装平面图等作为重点内容,而气敏、热敏、光敏、湿敏、压敏探头的选择和开模与制作等省略,从而节省了时间,确保计算机应用的可能性。

 

4 计算机应用在毕业设计中的主要体现

 

4.1 编程计算元器件技术参数可视化

 

设计当中所需要元器件种类和数目相当多,元器件技术参数的计算复杂,计算量大、重复计算多,用常规的计算方法耗费大量时间,且计算累积误差较大。利用VB语言按照理论要求编程计算设计当中所有需要元器件的参数,通过编程计算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计算精度,对计算结果的可视化处理更为形象直观。

 

4.2 计算机辅助设计

 

Multisim 2001仿真软件和Protel是应用电子专业的常用应用软件。根据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结构和应用电子专业学生的一般特点,考虑计算机技术在电子电气领域的现实状况,目前应用电子专业学生(本、专科)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层次,侧重在“使用”计算机和“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层次上的培养[2]。因此我们要求全体同学都熟练掌握这两个软件的使用。设计中用Multisim 2001仿真软件进行电路原理图设计及计算机仿真实验。对于Protel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学生们有一定基础,通过毕业设计实践,使大家进一步熟悉 Protel的基本绘制电路图命令,并能操作绘图仪等设备,提高运用EDA工具Protel进行电路板图设计的能力,满足今后从事工程设计的需要。

 

4.3 多媒体科研汇报、设计原理和设计说明书演示

 

PowerPoint软件较易掌握,设计组的同学都采用了PowerPoint幻灯片进行设计成果汇报。毕业答辩时,计算机演示与口头陈述相结合,生动形象,效果好,使学生体会到了计算机技术在科研汇报中应用的优越性。一些掌握了多媒体软件应用的同学还将毕业设计中较抽象的设计原理:非电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原理、信号的探测和转换,运用二维动画软件flash转化为直观新颖的动画,以增强设计的效果。同时将文字和插图等多媒体信息做成具有超链接功能的说明文档,使得评阅者对毕业设计说明书的查阅变得有趣生动。

 

5 毕业设计效果分析

 

从毕业设计的实践来看,此次毕业设计选题、定位适宜,时间安排合理,毕业设计和计算机的应用既相互渗透,又彼此独立;既突出了毕业设计的主题,又充分体现了计算机的应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12周紧张有序的工作,学生如期完成设计任务。毕业答辩时,每人提交的成果设计说明书、电路设计图、元件清单和具有计算功能的程序以及多媒体幻灯片报告,经考核评比,该设计组获校优秀毕业设计组。通过毕业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传感器探头及信号转换电路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锻炼了运用专业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设计中应用计算机的技能得到了提高,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计算机毕业实习体会范文6

【关键词】 信息与计算科学 实践教学 课程体系

武汉科技大学在1999年开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以来,为了办好这个专业,首先对毕业生就业市场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需求、人才知识结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要求以及国内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调研,根据调查研究以及往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和分析,得出信息与计算科学的毕业生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能力:数学建模、系统分析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管理、工程等方面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此我们对以往的培养方案做了全面的修订,制订了符合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新培养方案。

一、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2007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因此,实践教学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教育部精神,武汉科技大学在信计专业开办之初,对信计专业的专业方向和理论课程设置进行了相关讨论和研究。但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理论基础知识不够夯实

在对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中,许多同学反映在课程设计或者是上机操作的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的欠缺,而不知道怎么开始动手做。

2、实验课程开设与实际需要有距离

学生反映现有实践教学与现实社会应用中的需要有一定的脱节,课程安排中针对将书本知识与实际运用的相结合的课程较少。

3、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不够完善

信计专业毕业实习去向包括省统计局或市统计局,以及部分企业单位,学生也可以选择自主实习。而自主实习缺乏有力的监管考核方法,这样让毕业实习的作用大打折扣。

4、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质量不尽人意

在选题上,部分选题不能紧密联系专业特色,纯数学理论课题无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纯计算机软件开发课题无法提高学生学术水平,自拟研究题目有的与社会实际联系不够紧密。

二、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实践教学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高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必要途径。我们在构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中注重以下原则:在课程设置上首先加强数学基础教学,打好专业理论基础,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研究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加大实验教学内容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比重,改进以往的对理论教学非常关心,而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践教学的内容少、方式单一、效果不好的传统模式;在不同的课程实验之间形成合理的衔接,使实践内容更加优化,实践体系更加完备,实践课的教学模式更加合理,经过完善的系列实践课程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竞争实力;实施过程中注重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激励机制、实践教学考评体系、规范实践教学流程,使实践教学的方案得以落实,保障教学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得到整体提高。

三、“二模块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信息与计算科学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包括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毕业论文(设计)两个方面。考虑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在目前的就业市场现状,以及应用计算机师资力量的不断增强,综合考虑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构建了“二模块、三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其中把专业课程设置为两个教学模块:“计算机技术类模块”和“经济管理类模块”,把实践教学渗透到教学模块课程中。实践教学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实践教学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设置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既不同于数学专业又有别于计算机专业、信息管理专业,该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应以数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行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上武汉科技大学从以下五个板块的课程设置为基础构建了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的课程群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课程)、专业任选课程、通识教育课程。

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是以计算数学为基础,必须在低年级打下坚实的数学计算基础理论知识,为此,在学科基础课程中设置了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等相关的数学基础理论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中选择最能反映学科本质特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的内容作为核心课程,如设置了信息处理中的数学基础、计算方法、数据结构、运筹学、专业实验与设计等课程,在专业方向课程中设置了计算机应用模块和经济管理类模块两个方向的模块课。在科学设置适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特点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将实验内容根植于理论教学中,增加课程设计的学时,强化实验过程,培养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