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作文教学范例6篇

核心素养下的作文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作文教学范文1

关键词:核心素养;青少年宫;音乐教育

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是我国学生培养与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性原则,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其核心思想。核心素养是中国每一位学生应当具备的、支撑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我国的核心素养教育及实施现状

有学者提出,核心素养通过“提出”“研制”“整合”“渗透”“深化发展”五个阶段渗透教育过程[1]。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关系紧密,教学内容及其实施的过程应当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载体与途径。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时间并不长,或存在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准确,如西北示范下雪教育学院、西北少数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李泽林教授曾指出许多教师对核心素养认识不准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有“被泛化的危险”[2]。我国大多数地区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刚进入从理论向实践转化阶段,实践成果略显不足,转化经验也不甚统一,教育政策要相对滞后。

二、青少宫实施核心素养教育的优越性

“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教育评价”是核心素养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三个途径[3],有学者认为,在此项三途径中,难点和焦点在于形成核心素养评价体系[4]。当下教学评价的改革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核心领域,然而,究其本质,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社会矛盾在教育中体现,包括人才标准、社会价值取向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这些都会直接制约和影响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改革进程。青少年宫教育形式能很好地规避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形成过程中的阻碍。青少年宫的教学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空间,这正契合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同时,青少年宫教育作为学校教育补充形式的性质,决定了青少宫教学评价理念不同于学校教育,青少年宫的教学评价理念可以回避诸多社会矛盾,从这一点出发,在青少年宫推广与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将更有利于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经验的累积及其对教育的全面渗透。

三、青少宫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原则实践活动强调以实践和探索为主地注重学生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相契合。将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2.跨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原则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分科课程有其优势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分科使得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被破坏遭到,学科之间的界限以及排他性和独立性也非常突出的。这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碎片化,知识很难还原到问题情境中。因此,传打破传统的学科边界,促进学科融合,是推动和落实核心素养课程变革的有效手段。3.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原则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养成是教学重点关注的问题,打破填鸭式讲授教学模式,开展合作、探究、启发式教学势在必行。将教学过程开放、作业开放、评价过程开放,加强课堂教学与社区、家长等多方面的联系,能够更好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作用,让核心素养积淀的过程与学习的过程共生。

四、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核心素养目标设定

1.文化基础了解中国以及世界音乐历史文化,能够自觉尊重和维护音乐财富,在各种音乐实践中积累音乐审美经验,形成健康的审美取向和表达欲望;通过音乐表现和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帮助孩子在感性的音乐活动中坚持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理性思维形态,在构建丰富的想象力的同时培养勇敢的探索精神。2.自主发展学会学习音乐,乐于学习音乐,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调解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利用现代化信息设备和手段辅助音乐学习;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培养自觉、自信、自制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3.社会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互助精神,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理解音乐的文化的多样性过程中建立民族音乐自豪感和中华音乐文化自信,形成传播中国音乐文化的意识和行为。

五、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课程设置

1.年龄结构5~10岁儿童。原因:依据植物神经学观点,生命早期,许多神经元决定了皮层上有多少神经元控制身体的各个具体部位,10岁以前所有关于运动的经历决定了皮层上究竟有多少神经元控制身体的各个部位,因此,对于音乐动作技能的学习来说,10岁以后才进行已经比较迟了;心理学家认为,音乐动作技能开始血是时间最佳时间在5岁左右;音乐心理学家爱德华•戈登认为,音乐才能的发展似是在9岁时达到平衡[5];柯达伊认为,儿童的音乐学习最好在6岁之前,最迟不能迟于9岁。此外将年龄设置为5~10岁也是青少宫教学的一般性质与特殊性决定。本纲领为青少年宫音乐课课程设计的总体指导纲领,旨在为青少宫各音乐门类学科教学大纲设置提供指导方案,是青少宫各音乐学科在制定教学内容时的指导依据。以声乐1课程为例,在实现“人文积淀”核心素养教学材料的选择上,以“选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学材料4~6首”,则可以确定教学材料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将核心素养的其他基本要点相结合,如:教学材料《悯农》,在实际教学中需关注的核心素养应包括:如上所述,同一教学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多个核心素养基本要点目标的共同培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应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考虑核心素养各基本要点的实现路径,缜密设计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过程。综上所述,自我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以来,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正逐渐从理论向实践转化,但是实践成果仍不足,转化经验也不统一,教育政策相对滞后。在核心素养推广的众多难点中,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问题是其中之一。青少年宫的教学评价理念可以回避诸多社会矛盾,更有力于做试点项目,推广与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本文通过核定青少宫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确立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核心素养目标,研究核心素养在青少宫音乐教学中各教学课程设置纲领,为青少宫推广核心素养教学打下基础,为核心素养在教育的各个层面的实现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田秋玲.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9.

[2]李泽林.防止核心素养被泛化的危险——兼论贯彻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科化倾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05):158-163.

[3]一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9):34-37.

[4]孔凡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难题的破解对策.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总第366期.

核心素养下的作文教学范文2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转型;小学语文

一、核心素养的理性辨识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小学语文培养核心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党的教育方针可以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进而贯彻到各学段,体现到各学科,最终落实到学生身上。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用于指导人才培养具体实践。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再转型

“课堂革命”要求从课堂的战略地位与现实课堂的问题出发,确定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一切从学生出发,我们做任何工作必须考虑学生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发展不发展,这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必须建立教是为学服务的理念,所有的教必须服从服务于学,构建一个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行动模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转型顺应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转型,必须加大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力度,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以及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基本技能。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每一名语文老师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起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纽带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

1.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

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知识是一定得教的,但教什么,如何教,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双基是外在的,主要是从学科的视角来刻画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素养是内在的,是从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三维目标是由外在走向内在的中间环节。这就需要由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只有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才能够实现教育对人的真正的全面回归。在课堂上,我给自己确立的准则是: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先学后教,教学合一,教学相长。这样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让学生深度学习,有利于学生成长。

2.丰富的语言积累

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背诵精彩篇章。把国学经典教材作为校本教材的一部分,让学生每天诵读,让每周汇报成为制度。学校每个班都建立了图书角,有学生互相交流的书籍,有学校征订的课外书籍,有香港知行集团赞助的书籍。课上课下我鼓励孩子们积累好词好句,积累名篇诗文。

3.熟练的语言技巧

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求学网、朗读、默读、说话、听话、写话、作文等基本技能。在课堂内外使用工具书已经是孩子们养成的习惯,我着重培养孩子们默读、感情朗读、口语交际、写作的能力。在课堂上给时间给机会让孩子们充分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辩,然后水到渠成地写。

4.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些好习惯包括自己查工具书、不动笔墨不读书、认真听讲、书写整洁等。

5.深厚的文化素养

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其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培养其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使其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6.利用媒体资源,激发创作热情

每次习作,选择部分同学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对孩子的习作进行润饰,然后鼓励他们向学校广播站、校报甚至其他媒体投稿,参加各种征文比赛,或者上传到自己的空间。我也同时将这些好的作品上传到家长QQ群和互联网上进行交流展示。孩子们很重视这样的机会,他们往往会把这样的机会视着一种荣誉而对老师充满亲近之情。这样的举措使孩子们写作的兴趣更加浓厚,会愿意主动去写更棒的作品。这样,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充分激发,会让创作成为自发的行为。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基于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实际的再创造。改变当前课程标准以内容为主线的模式,创建以核心素养为纲的现代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既是一门学科对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独特贡献和作用,又是一门学科独特教育价值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的“魂”,课程标准因此有了“人的身影”,课程标准和W生发展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余君,林宜锋.以图为媒,有效构建低年段写话指导策略[J].小学语文,2017(3).

[2]朱鹏宇.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9).

?S 一、核心素养的理性辨识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小学语文培养核心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党的教育方针可以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进而贯彻到各学段,体现到各学科,最终落实到学生身上。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闹泄鄄忝嫔钊牖卮稹傲⑹裁吹隆⑹魇裁慈恕钡母本问题,用于指导人才培养具体实践。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再转型

“课堂革命”要求从课堂的战略地位与现实课堂的问题出发,确定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一切从学生出发,我们做任何工作必须考虑学生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发展不发展,这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必须建立教是为学服务的理念,所有的教必须服从服务于学,构建一个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行动模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转型顺应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转型,必须加大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力度,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以及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基本技能。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每一名语文老师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起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纽带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

1.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

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知识是一定得教的,但教什么,如何教,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双基是外在的,主要是从学科的视角来刻画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素养是内在的,是从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三维目标是由外在走向内在的中间环节。这就需要由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只有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才能够实现教育对人的真正的全面回归。在课堂上,我给自己确立的准则是: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先学后教,教学合一,教学相长。这样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让学生深度学习,有利于学生成长。

2.丰富的语言积累

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背诵精彩篇章。把国学经典教材作为校本教材的一部分,让学生每天诵读,让每周汇报成为制度。学校每个班都建立了图书角,有学生互相交流的书籍,有学校征订的课外书籍,有香港知行集团赞助的书籍。课上课下我鼓励孩子们积累好词好句,积累名篇诗文。

3.熟练的语言技巧

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求学网、朗读、默读、说话、听话、写话、作文等基本技能。在课堂内外使用工具书已经是孩子们养成的习惯,我着重培养孩子们默读、感情朗读、口语交际、写作的能力。在课堂上给时间给机会让孩子们充分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辩,然后水到渠成地写。

4.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些好习惯包括自己查工具书、不动笔墨不读书、认真听讲、书写整洁等。

5.深厚的文化素养

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其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培养其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使其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6.利用媒体资源,激发创作热情

每次习作,选择部分同学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对孩子的习作进行润饰,然后鼓励他们向学校广播站、校报甚至其他媒体投稿,参加各种征文比赛,或者上传到自己的空间。我也同时将这些好的作品上传到家长QQ群和互联网上进行交流展示。孩子们很重视这样的机会,他们往往会把这样的机会视着一种荣誉而对老师充满亲近之情。这样的举措使孩子们写作的兴趣更加浓厚,会愿意主动去写更棒的作品。这样,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充分激发,会让创作成为自发的行为。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基于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实际的再创造。改变当前课程标准以内容为主线的模式,创建以核心素养为纲的现代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既是一门学科对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独特贡献和作用,又是一门学科独特教育价值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的“魂”,课程标准因此有了“人的身影”,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下的作文教学范文3

1、信息素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1、信息素养教育

保罗?泽考斯(Pau.lZurkowski)1974年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对这一概念做过简单的阐述,它主要包括信息获取的意识及途径、信息的评价与利用等内容。[1]但对于信息素养的确切定义,至今为止还尚属讨论阶段。尽管如此,国内外各个高校也通过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程、信息素养教育嵌入课程等各种渠道和手段不断重视和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国内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等知名大学主要是采用 开设信息文献检索课程、专门信息文化讲座、在线网络信息文化课程以及新生入馆教育等手段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少数高校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会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专业课程进行教育[2],国外的如美国的马里兰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奥斯汀皮耶州立大学等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各自的“基于地区人群的医学信息分析课程”、“高年级地球微生物课程”、“‘多媒体能力’远程学位联机课程”当中

去[3]。可见数字化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俨然已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和大众趋势,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作用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文献信息检索、新生入馆教育等课程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文献检索、信息获取等基本能力上,更多地是朝着与其他学科相融合贯通着力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方向发展,而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培育和践行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信息素养教育作用体现之一。

1.2、信息素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核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引领当代大学生为实现自我人生理想与价值不断努力前行的强大动力,是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国梦不断攀爬奋斗的精神支柱。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国际错综复杂形势背景下西方多元文化价值观与多样思想文化的传入和交流以及国内自身多元多样思想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对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与形成产生了影响,呈现出理想与信念淡薄甚至缺失、人生价值追求崇拜个人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医学伦理道德缺失等问题,为此要通过国民教育等途径加强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树立和增其强理想与信念意识,正确树立人生态度、认识人生价值,进一步规范自身医学职业、伦理行为,树立良好的医学职业和伦理道德。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重要内容,它可以通过教育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以及教育结果等方面对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起到引导、规范等重要作用。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离不开信息素养教育,一旦离开他们无法树立良好地信息获取意识、无法从纷繁冗杂的网络信息当中科学地帅选、评价和利用出有用、有效的信息、无法正确地树立信息道德和网络诚信、导致盲目听信甚至利用社会谣言获取非法利益。由此可见,信息素养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也积极作用于信息素养教育,保证良好教育效果的取得。

2、信息素养教育在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的作用

2.1、教育内容

国内外学界对于信息素养定义本身具有多种定义,因此对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本文根据皮介郑[4]对信息素养的定义对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上做了大体上的概括,具体为信息意识(信息获取意识、信息筛选意识、信息传播意识)的教育、信息知识(信息文化知识、信息系统管理知识)教育、信息能力(信息获取、帅选和利用处理及创新应用等能力)教育、信息德育(数字网络诚信)。具体来说:

首先,信息意识的形成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提供良好前提。信息意识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医学生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思想政治理论文化知识信息的获取、检索意识,养成对社会网络环境下纷繁冗杂信息进行分类筛选的意识,摒弃和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和传播,充分发挥主流文化信息或思潮的正能量。其次,信息知识教育丰富了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内容。信息文化知识以及信息系统管理知识作为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内容。再者,信息能力教育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良好平台,尤其是信息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够提升医学生创新应用实践能力和水平,培养他们在医学专业学习和实践中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精神。最后,信息德育教育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道德支撑。医学德育教育包含数字网络诚信教育[5]、信息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为医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意识,规范自身医学学习或职业行为打下良好基础。

2.2、教育过程

信息素养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教师的言行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言行举动,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是信息素养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素养不仅局限在图书馆领域,而是更多地与其他学科镶嵌式融合发展,这就不仅要求馆员自身信息专业素质要过硬也对其他学科教师综合信息素质作出更高的要求。信息素养教育是生生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价值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也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条件,通过在信息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不断肯定与否定,最终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与信息相互交互与传播的过程,不仅是医学与医学信息的交互,同时也有医学与其他学科信息的交互;不仅是学校内部之间信息的交互,同时也是学校与自然、社会信息的交互。这一过程中医学生对于各类信息的正负能量把握不准直接影响到到自身对医学专业学习与实践的坚持和对医学事业理想与信念的坚定。因此,信息素养教育过程是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不断深化。

2.3、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场所。目前国内信息素养教育还多数停留在课堂教学,这一定程度上由于课堂教学内容缺乏新颖、时间过长、形式单一使得多数学生缺乏参与教育的兴趣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环境单一和局限从侧面影响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国外信息素养教育俨然已成为他们加强公民教育的便利平台,打破原有单一乏味的课堂教学,积极探寻和实践学科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3],充分发挥数字网络及时便捷迅速等特征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新型信息网络背景下,在公民道德的约束下和良好的法治环境下,实行远程在线公民教育课程、网络公民教育视频课程等,努力营造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增强公民信息素质。为此,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需要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新型网络技术相结合,坚持兴趣培养优先为原则,努力营造和谐、平等、自由、公正和法治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到其中,交流互助,充分接受健康良好的医学信息文化教育。

2.4、教育目标与效果

信息素养教育效果需要一定的标准评价,而国内外对于信息素养的标准也是非常多。国外的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制定过相应的信息素养教育标准,其中比较有名的是1998年由美国AASL和AECT两个协会共同制定的《学生学习的信息素质标准》以及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于2000年制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国内学者孙平、陈文勇及杨晓光等人参照国外信息素质标准,结合本国教育实际环境对信息素养的标准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6]本文参照这两个标准[7]-[8]大体上可以将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与效果归纳为培养具有能够在遵循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约束的前提下有效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获取、选择、利用和评价信息,从而从中达到一定的目的的“信息人”。这种“信息人”的培养能够让医学生在信息堆中接触和掌握到自身需要的信息,树立其良好的信息价值观,这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是相一致。另一方面,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和效果也会要求我们的教育者自身必须要有良好地信息价值观和信息素养教育职业道德,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把握医学生信息价值观的培养内在规律,这同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也是相一致的。因此,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与效果能够比较理性引导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朝着正确和主流的方向发展。

3、启示

第一、尽管信息素养教育在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当中的作用在我国体现的还不是那么明显,但是从国外信息素养教育在公民素质教育当中的重要性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一环将会成为我国未来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阵地。

第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趋于网络化、智能化、多元化,因此作为解决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不对称问题重要途径之一的信息素养教育也更加要朝着这一方向发展,同时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合于其他学科(如医学)发展当中去、融合于科学研究当中去,使得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有更加宽泛包容的环境。

核心素养下的作文教学范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2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务,社区人文素质培养是学校人才培养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学校发展规划探索中的重头戏。不过,就目前学校社区学生素质体系来看,职业素质不足,人文素质不高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不利于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本身竞争力的提升[1]。学校都在积极探索高校社区模式建设,但是这些模式往往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的提升,对于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或者可以处于缺位的状态。党的十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快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高校社区人文素质培养重构,推动核心价值观在更广更深范围内的弘扬和践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大学生社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理念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学校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上,观念世界不重视,国际化和信息化的理念缺乏,导致学生人文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模式方式的落后;科学化和系统化的理念不足,导致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不强。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大学生社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内容与课程体系显得单一滞后。这主要体现在学校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时,没有很好的把握社区学生的特点,没有很好分析学校人文素质人才培养的价值走向,导致其人文素质提升的目标不完善和落后,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不健全,职业属性和特性缺乏,彰显了整个人文素质培养提升体系缺乏整体长远的科学规划,前瞻性和国际性缺乏。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大学生社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模式和方式单一落后。这主要体现在社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时,对于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和现实平台推进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思考不多,对于已经开展多年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地方合作的办学模式开发利用不够,导致学校社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模式与时俱进不够,实践模式利用不够。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大学生社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评价体系不健全,导致社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内在驱动力不足。这主要体现在社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时,整体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还是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占主,没有将学生的各种人文素质提升发展纳入整个评价系统;自成体系的学生人文素质体系建设几乎是空白,导致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缺乏必要的方向指引。

5.社区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不高,导致社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人力资源不充足。这主要体现在很大一部分社区教师本身的人文素质不高,人文素质提升意识不强烈,这必然会导致其人文素质教育能力大打折扣。

总之,从主观层面上说,社区学生对人文素质提升的意识不强烈,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忽略了自身人文素质的追求发展;从客观层面上说,现有的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存在一些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因素;从机制上看,高校院校和地方没有形成联合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协同机制[3],导致了社区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合力不足。这些不同层面的原因,其实也为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加强社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创新的路径

鉴于新时期高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及其培养现状,学校很有必要反思一下如何利用一种实用的模式和平台来推进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重构的方向和精髓,只要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培养创新的路径与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目标一致时,才能为大学生社区创建最有的环境和氛围,从而决定和反映着大学生社区各个主体、客体的工作态度、工作路径和价值理念。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指导下,重构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社区建设重要组成部分,重点从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课程、培养模式方式、培养师资和培养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建设之间的契合点,努力建构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社区要求的人文素质培养体系。

1.从学校层面上应该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做好以下方面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教育发展工作,将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教育与其就业教育、专业教育等紧密结合,不断提升。这就要求制定一套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方案[3],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科学发展:

一是构建国际化、信息化与实用化为主的培养理念和价值取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大学生社区文化人文工作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大学生社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推进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时,务必要放眼全球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目标、内容和课程体系等各个环节的实用性和国际性,从而全面引领学生人文素质提升不断发展。

二是构建系统和科学的培养目标、内容与课程体系,夯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坚实基础。这就要求大学生社区在推进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时,务必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走向特点、本身的兴趣爱好性格、专业学科的特点与属性等情况,科学建构一套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面向现代化的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以此不断充实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培养的内涵。

三是不断整合创新培养模式和方式,努力增强大学生社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吸引力。这就要求大学生社区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推进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时,借助人文素质网络平台,共同努力建设社区文化,以此潜移默化影响和引领广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大力开展实践育人的模式和理论育人模式有机整合,不断提升学生专业学科和职业就业的人文素质。

四是融入人文素质,改革大学生社区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增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内在驱动力。这就要求大学生社区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推进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时,要主动与企业、地方用人单位一起,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建构一套复合创新的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发展状况的评估体系,以此督导学生人文素质工作的不断行进。

五是不断提升大学生社区教师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以及教书育人的能力,夯实大学生社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人力基础。这就要求大学生社区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推进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时,还务必要根据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的需要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各种形式和平台,通过各种场域,从专业素质、综合素质、人文素质和教育素质能力等各个方面全力做好大学生社区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工作,做好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力争建设一支专业水平、理论水平和实践实用能力都很强的现代化、国际化的教师队伍,以此为学生人文素质提升提供良好的师资队伍。

2.学生本身层面应该努力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文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与内涵,力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就要求大学生社区学生要不断强化自己的人文素质提升意识,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努力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积极利用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教育网络平台,从人文理论知识到人文行动与精神层面全面提升自己,主动参与各种志愿者行动和公益活动,不断培养自己的职业领域、社交领域、学习领域等方面需要的人文素质,形成一种人文素质与其他素质提升互动共赢的发展态势。同时,还要求大学生社区学生要主动参与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个环节中去,重点提升自己的职业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和人文行动的境界和层次,将之培育成一个有较强专业职业能力和富有现代人文主义精神气息的现代人。

三、结论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提升学校社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工作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长期工程,需要各个层面的努力协作。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努力分析和把握好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的内涵、路径和要求,全力推动社区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与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春玲,杨鹏.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问题及内涵发展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12-113.

[2]韩方希.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紧迫性及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9(21):22-24.

[3]郭立.地方高校区域协同效应的运行机制及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69-71.

核心素养下的作文教学范文5

关键词:案例教学;核心素养;高中地理

一、研究背景

地理核心素养,是在地理素养的前提下,找出其中主要的、对今后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地理学科素养。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转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基于核心素养下,我们做好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工作,加快培养综合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水平。不过,目前学校教育中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为了提升学生考试成绩水平,地理课堂教学中依然以传统教学理念。而在实际教学中,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下的案例教学发展中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全面做好核心素养下地理课堂的案例教学工作,对于我们做好地理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存在问题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案例教学开展中,不同教师也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持有积极态度。不过,在实际过程中,推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案例教学中,地理核心素养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认知普遍不足,片面的认为地理学习中仅仅通过死记硬背便能够过关。整体上看,学校管理中,对于地理教育内容及其价值普遍缺乏明确的认知,特别是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方面,认知程度更是非常有限。所以,从教师层面,由于尚未对地理教育的认知特别是对于地理教育核心素养的认知没有提升到一定的层次。因此,地理课堂案例教学中,教师很容易会忽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

(二)教师案例素材选择渠道单一,尚未形成系统化案例素材库

案例教学中,教师选取的素材来源主要以网络、课本、日常生活等不同方面。不过,在各种各样的素材来源下,如何选择与教材能力要求相符的典型案例,则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筛选。在案例选择中,部分教师仅仅注重案例的趣味性,而忽略了案例的知识性。因此,案例选择的针对性不强,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并没有建立系统化、专业性的素材库,教师具体应用教学案例时,每次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筛选。

(三)案例教学中没有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没有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缺乏一定的引导。相应的,在案例讨论中,教师也缺乏对于学生案例讨论的指导,甚至存在着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相违背的情况。同时,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时,大多以小组讨论并由代表发言汇报方式为主,而在讨论中很容易出现部分学生讨论不积极、不主动的情况,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水平。

三、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提升建议

(一)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在案例教学中的认知

提升核心素养在案例教学中的认识水平,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提升合作及互动性水平。同时,教师也应该重点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推动地理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首先,在日常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确定将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应用到地理案例教学中来,在能够明确课堂教学方向的基础上,推动学生更好的提升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不同的地理案例中来找出并分析问题,通过不断探索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来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能力。

(二)确定案例筛选原则,建立案例素材库

案例筛选中,地理教师应该按照典型性、客观性的原则做好案例筛选工作。首先,典型案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案例选择时,教师还应该以客观事实为参考。在案例素材选取中,主要以自然、人文景观为主。只有这样的案例,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习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水平。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重点做好案例素材库收集整理工作,结合生活实际做好素材更新。

核心素养下的作文教学范文6

一、语用能力

语用能力顾名思义就是语言运用能力,它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应该拥有的基本素养,是一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进行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语用能力不仅是语文学科素养的核心,更是文化素养、思维素养、审美素养的重要基础与综合体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曾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规定初中生应“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高中语文课标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语言文字学习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基础。“对母语能力的高度重视已呈国际化趋势,母语能力是核心素养极为重要的指标。”[2]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从图表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在制定核心素养时把母语运用能力作为个人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但遗憾的是,我国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考试方式的受限,导致对语用能力的考查受到了影响。因此,在语文学业成就的评价中应坚持语用能力考查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弱化学生的语言知识体系的考查,强化言语应用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要在中考和高考中体现出来。

二、思维能力

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备“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的人,而非储存知识“图书馆式”的人。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思维能力发展,看下表:

从图表内容可以看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加坡都把思维能力作为本国的核心素养指标,尤其注重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有国际共识的。

而语文学科作为母语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内涵的丰富性。语文被赋予更多的教育功能。“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3],“只有语文学科,既不能脱离语言去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不能脱离思维去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在二者的统一中去实现语言和思维的共同发展。”[4]在言语的信息传递中,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离开了思维这个“加工厂”,信息的传递就会出问题。“大脑的思维活动是一切言语交际的中心环节。”[5]从语文的智育功能来看,语言文字可以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文本阅读可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文写作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注重感性,理性思考不足。因此,语文在学科本体性知识上有待开发的空间较大,尤其需要加强阅读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写作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因此,在语文学业评价中应把思维能力的评价放到重要位置,但在传统语文学业评价中,因思维能力的隐蔽性不易被评价,多数教师没有对学生提出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及考核的标准和办法。因此,思维能力的评价在中学语文学业评价中被弱化。把思维能力作为中学生语文学业成就评价的核心,可以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评价的一致性。

三、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一个人发现美、感知美、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人们在感知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了愉悦,自我个性得到完美发展。早在1906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把美育和德育、智育和体育相提并论,王国维认为,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完人,而人的能力又分为身体能力和精神能力,人的精神能力包括三个部分:“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善美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之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6]蔡元培认为:完美人格的完成,非知识积累、技能训练就可完成,而需美感教育来最终完成。“美育可以促进道德的完善。”[7] 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成长为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人。而审美能力是在审美教育中获得提高的。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割裂不开的紧密关系,两者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大多数是长久流传、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几乎涉及美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它们反映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人性美,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独特的想象力、丰富的情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达到以美悟真、以美启智、以美怡情、以美扬善之目的,最终使学生形成成熟、健全的优秀品质。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把美育提到一个和德、智、体一样重要的位置。在国际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美国和新加坡也都把艺术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如下图所示:

从图表内容可以看出,新加坡把“能够欣赏美”作为自己公民的核心素养,欧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把“艺术素养”作为核心素养来对待,足以见证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在传统的语文学业评价中比较关注显性的知识和技能,对审美能力的考视不够,如果把审美能力作为语文学业成就评价的重要内容,在评价中突出它的重要指标,势必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一国家公民必备的品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把文化素养作为核心素养列入培养人才的目标当中。如下图所示:

从图表上看,新加坡把“能够进行跨文化合作”、美国把“跨文化技能”、芬兰把“文化认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艺术”作为本国公民必备的核心素养,可见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语文和文化的关系,需要从语言文字的产生谈起。语言文字是古代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作为文化的符号系统和信息载体而产生的,从其产生的源头可见,它天生包含两个部分即符号系统和文化意义。因而在进行语文学习掌握语言文字自身符号的同时,文化教育已悄然进行,而文化素养主要在文化教育中形成,但我们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中忽视了这一点,导致许多学生到了大学依然不知什么是文化教育。因此,贯彻文化教育是今天语文教育应当树立的理念,也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是语文教育的内在要求,而非人为强加。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其民族文化的教育。因此,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掌握本民族文化是教育的重要职责,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它是民族存在的生命力,在内化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纳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提高自己文化的竞争力,也是民族文化长盛不衰的源泉。作为一位炎黄子孙,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发展传统文化的需求驱动语文课程在内容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业评价上发生了很多改变。重视文化传承是母语教育的固有责任。文化自觉是时代的要求,不仅对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世界一体化中能够形成世界各种文化多元共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局面。因此,把文化素养作为中学生语文学科学业成就评价的一项内容是语文学科的本质要求。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生语文学业成就评价内容的构建不仅顺应了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满足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指向,更契合了语文教育的本质,符合时代的要求。把语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素养作为语文学业成就评价的内容,符合语文教学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从工具性到人文性的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充分体现了语文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能力扮演了中介的作用,学生在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使其内化为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民族文化,流淌在自己的血液中,形成自己的人格品质。

总之,语文学科的语言和思维的统一,民族语言和作品内容的人文性,使其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上有先天的优势。学生在语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素养方面得到了提高,自然语文的核心素养就得到了提高。因此,从语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四个方面来构建中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评价内容,为语文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方式的确立和评价工具的开发找到了依据,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2]贡如云,冯为民.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

[3]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卫灿金,武永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王占馥.思维与语言运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