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案例范例6篇

信息资源管理案例

信息资源管理案例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

挖掘和利用“互联网+”专业和行业信息资源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早在2012年,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就明确提出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方法、内容创新”,要“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1]。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指出要“运用大数据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2]。在这种形势下,国内高校开始探讨如何将“互联网+”与专业课程教学要素相结合的问题[3]。这种改革不仅是指在形式上采用网络课程、微课、慕课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处理好专业课程如何学、学什么等关键问题,也就是如何挖掘和利用“互联网+”专业和行业信息资源来改革和优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改变专业课程教学“闭门造车”“脱离实际”的问题。在本科专业课程中,“互联网+”专业信息资源给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带来的影响最显著。

一、传统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困境

(一)教学内容空洞

尽管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从20世纪80年代恢复重建以来已经有30多年的时间,但教学内容空洞依然是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公共管理学科主干课程的理论都产生于西方,因而国内所使用的教材在内容体系上基本都以西方的理论体系为蓝本,脱离了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4];另一方面,由于公共管理类课程讲述的问题与党政机关事务密切相关,问题的政治性强,信息公开程度低,长期以来外界很难知晓其真实信息,尤其是在我国,政务信息的披露十分谨慎,任课教师往往不能了解真实的公共管理实践过程,教学过程中基本无专业信息资源可用。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公共管理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基本都单纯地介绍西方公共管理理论,导致教学内容空洞。例如,在讲述《公共政策学》政策过程理论时,教师往往只能讲述布鲁尔(G.D.Brewer)和德利翁(P.Deleon)很多年前提出的“阶段论”(thestagesheuristic),并将政策过程理想化地划分为政策问题、政策议程、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等分离的环节,而对于我国独特的“边制定边执行”的“政策试点”机制等相关内容鲜有涉及。

(二)教学方法机械

教学内容空洞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教学方法机械,我国任课教师往往单纯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较少使用案例式、启发式、探讨式等教学方法。由于西方的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同时部分教师对西方理论本身的理解也不是很透彻,导致教师在讲授时经常是机械地、苍白地对理论进行介绍,无法激发学生对我国公共管理现实问题的探究兴趣和深入思考。例如,在讲述《行政组织学》组织结构时,仅依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讲解什么是“科层制”及其特点,什么是“管理宽度”,什么是“管理层级”等,而对于我国从中央政府到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州、地区、盟)、县(区、自治旗)、乡镇(街道办)等各级行政组织体系的复杂结构及其职责配置不了解,导致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

二、“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对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影响

随着政务信息进入“互联网+”时代,包括我国在内的各个国家治理过程中各级党政机关的方针政策、数据资源、管理过程甚至是核心的决策过程,已经基本全方位、关联性地通过政府网站、移动政务平台、政务微博等载体公布于众,真实的“公共管理活动”逐渐以数字化形式进行展现。这种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理活动及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将会对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产生积极影响,也为走出传统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困境提供了有利条件,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

(一)“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可以拓展教学内容

“互联网+”对教学的直接影响是“拓展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5]。一是“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可以拓展教学内容的宽度。教学内容的宽度是指教材容纳的教材章节数量,发达的网络信息资源将教学内容从章节数量有限的教材延伸到了各级政府网站甚至是全球各国政府网站的全部内容,其能够提供远超出教材章节范围的教学内容。例如,DavidH.Rosenbloom&RobertS.Kravchuk著名公共管理导论教材《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经》,对美国国家行政、联邦制与府际关系、联邦预算、美国公民行动等内容的讲述中链接了大量政府网站信息资源。此外,类似因“互联网+”政务信息时代的到来,在有限的教材内容中大幅拓展教学内容宽度的还有JamesP.Lester的《公共政策导论》、NicholasHenry的《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等,这些都可以说是“无限延展的教材”。二是“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教学内容的深度是指某个章节知识点的纵深程度。“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能够以提供现实案例和数据资源的方式深化传统教材文字表述的理论内容。例如,ThomasR.Dye的著名公共政策导论教材《理解公共政策》,在讲解美国的刑事政策、健康与福利政策、教育政策、经济政策、税收政策、环境政策时链接了丰富的源于政务网络信息的案例资源和数据分析资源,使教材中每个章节的内容都具有立体化和通透性特点。对于我国的公共管理教材而言,“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可以增加教学内容深度的最核心表现就是提供了教学内容本土化的途径。所谓教学内容本土化就是注重总结和讲述中国本土的公共管理实践,以及基于实践提出的理论。例如,近年来在《行政组织学》《公共政策学》《政治学基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课程中,有学者尝试提出“职责同构”“政策试点”“协商民主”“党管干部”等本土化内容,但基本都停留在概念层面,没有丰富的实践信息,而“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提供了获取这些信息的途径,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本土化。

(二)“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可以优化教学方法

在“互联网+”政务信息时代,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优化。首先,政务信息资源的丰富和获取方式的便捷,为教师广泛使用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探讨式教学等方法提供了现实条件。例如,案例教学的前提是必须有丰富的、真实的、可供讨论的案例,如果所需的教案案例都通过实地调查获取,一般高校教师不可能做到,但“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可以为所有公共管理类核心课程提供海量的案例原始信息。正如著名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专家LaurenceE.LynnJr.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所指出的,政务网络信息资源在第一手调查资料之外,提供了更便捷的获取公共管理案例的途径。其次,可以提升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互联网+”政务信息时代打破了传统教学囿于有形教室课堂的局限,能够实现“课内课外”与“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并提供“永不下课”的课堂,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课堂上热闹一下,教室外就抛脑后”的状况。例如,无论是案例教学还是探讨式教学,丰富的“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可以促进学生在教室课堂外开展自主式和研究性学习,甚至能够吸引兴趣浓厚的学生进行长期深入的探究,从而大大提高这些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三、基于“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挖掘的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我国自2005年10月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国务院官方网站正式上线以来,已经持续实施了10多年的政府上网工程,尤其是近年来的“互联网+大数据”和“互联网+公共服务”项目的推进,使我国从中央层级到省级、地市级、县区级、乡镇级的党政机关和公共管理机构的政务信息甚至是内部流程信息和数据公之于众,形成了庞大的“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而如何将“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有效运用于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是亟需探索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探索基于“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挖掘的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路径(见图1),其包括持续循环的5个环节。

(一)分析课程教学对“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的需求

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全方位调查,确定“互联网+”时代公共管理类课程中挖掘使用政务信息资源的需求情况,形成学生和教师在公共管理类各门核心课程、各章节教学中对政务信息资源的需求详单。

(二)“互联网+”政务信息教学资源体系开发

“互联网改变了知识的存储、流动与获取方式”[6],“互联网+”政务信息为教师挖掘“实践中的公共管理学”提供了广阔空间。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师能够以“互联网+”时代各级各类党政机关官方网站、非政府组织官方网站、官方媒体网站,以及相应机构的微博平台、移动政务平台等为主要的信息来源,并参照《行政管理学》《行政组织学》《公共政策分析》《政府经济学》等公共管理类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范围,运用信息资源挖掘理论,开发和挖掘可用的教学资源。其中,开发和挖掘可用的教学资源既包括可以直接获取开发的资源,如政府网站上的政策数据库,也包括需要间接挖掘和加工分析处理的资源,如统计部门网站上的公共管理行业数据。

(三)基于“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挖掘的课程教学设计

运用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在公共管理类核心课程中以基本章节为依据,重新设计和安排每门课程各部分的具体教学体系,形成系列规范性的教案或自编教材。例如,在讲述《行政组织学》中关于“我国政府结构”的内容时,可以引入各级政府的网站,在讲述基本理论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政府网站直接观察不同层级政府的架构。

(四)基于“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挖掘的教学方法改革

互动教学是培养学生兴趣和启发学生思维的最好方法,而“互联网+”为公共管理学科的互动式教学提供了技术手段[7]。基于“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挖掘的教学方法改革要以互动式教学为核心,探索“模拟现场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方法。“模拟现场教学”是充分利用政务网络信息资源,当场展示公共管理的“真实面目”和“现实问题”,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任务驱动教学”是指引导学生自主挖掘政务信息资源,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公共管理问题,其彻底改变了教师单方面灌输理论的方式。

(五)基于“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挖掘的教学效果评价

信息资源管理案例范文2

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 档案信息 档案 档案信息资源质量

一、何谓档案信息资源质量

与“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相关,笔者所见过的相关提法有“档案质量”,“档案信息质量”以及本文所要提及的“档案信息资源质量”。其中,“档案质量”侧重的是档案实体的质量,“档案信息质量”强调的是档案中所蕴涵的档案信息及其相关背景信息的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档案信息资源并不简单的等同于档案信息的集合,从资源的构成要件来看,档案信息要成为档案信息资源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有用性②达到一定的规模③经过系统的整理,换句话说,档案信息资源是经过系统整理并达到一定的规模,使之具有有用性的档案信息集合。[1]

在此基础上,结合ISO8402关于质量的界定,我们可以将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理解为经过系统整理达到一定的规模并具有有用性的档案信息集合能够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总和。它既包括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内在质量,如档案信息自身的完整、准确,档案信息集合的系统性等,也包括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外在质量,如档案信息的载体及其表现形式。

二、研究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重要意义

(一)是图情档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受图情档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图书、情报、档案三门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频繁,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信息资源质量研究方面,图书情报界起步较早且成果丰富,尤其是在网络信息资源质量方面颇有研究;而对比档案学研究领域,这方面成果则严重不足。截止至2012年2月28日,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档案信息资源质量”为题名或关键词、以1979年至2012年为时间范围进行跨库检索,其相关文献仅为2篇。从文献数量上来看,关于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严重不足,在档案信息资源研究领域,其质量研究尚未引起学界的重视;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档案信息资源质量本身尚未有清晰的界定和统一的认识,其相关研究范围仅限影响因素、评价体系等方面,研究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层次亦待于进一步加深。

(二)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自2000年国家档案局颁布《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以来,全国各省市、各类型的档案馆以各种形式纷纷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实践。在档案信息化实践过程中,往往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服务工作,而忽视了档案信息资源质量这一重要的概念和衡量指标,从而造成了这样一种困境――珍贵档案信息资源因管理不善或保存不利而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而同时又有许多冗余的信息掺杂其中严重影响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这种现实存在的矛盾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研究,在剔除垃圾信息、病毒信息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手段与方法对档案信息资源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档案信息资源的保护工作,以期不断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

(三)是档案质量、档案信息质量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涉及档案质量极其档案信息质量的相关理论研究和现实工作都已经逐步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果。就理论方面而言,传统的档案鉴定、保管以及开发利用工作都涉及其质量的探讨,而新兴的档案网站、档案数据库和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更是重视其质量问题的研究,为从资源角度重新考量档案信息资源质量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随着世界记忆工程的开展,世界各国也是纷纷开始投入到本国独特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之中。近年来,我国也逐渐开始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在积极参与申遗工作的同时,也建立了具有地区和国家性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档案作为中国档案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保护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这都将为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研究的实践工作提供相应的支持与保障。

三、影响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因素分析

(一)宏观层面

回顾中国建国以来的档案管理理念与实践:从最初的注重档案的收集工作、不断丰富馆藏数量,到逐步重视档案的鉴定工作、不断优化馆藏档案质量,到如今大力发展档案的信息化、对档案进行知识化管理,这些变化和发展都离不开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指引和法律法规的保障。随着档案信息化进程的发展,档案工作也逐步从基础的实体管理走向实体与信息的集成管理、信息流与业务流的集成管理,档案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经过加工整理的深层次的信息集合、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其质量优劣和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档案信息化水平和进程,因而受到了国家和档案部门的高度重视。随之而来,国家和档案部门也相继出台了相应政策和法规对其予以规范和保障,例如1996年修订的《档案法》,2000年颁布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200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及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载体形式的档案的质量标准和管理规范等。这些宏观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虽然并不直接影响档案信息资源质量,但是这种宏观层面的引导和规范,不仅能为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而且还能引起学界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从而带来相应的资金、技术支持和人才的保障。

(二)中观层面

档案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经过加工整理、系统化了的有用的档案信息集合,其整合过程都必将对其质量产生影响。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主要包括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布局与配置、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服务等几个环节,这每一个环节都与档案信息资源质量密切相关,都会对其质量产生直接性的影响。

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布局与配置,是满足社会档案信息需求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性工作。在这一环节中不仅要实现对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进行合理布局,而且还要对档案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上进行有效的配置。[2]具体而言,主要是指对全国档案馆(室)网的建设和依托网络链接技术的档案信息网络的建设。只有在这一环节中对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分布不均、不合理的现状进行整序,才能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系统化和有序化,因而这一环节的工作情况将会对档案信息资源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拥有资源的基本属性――有用性。档案信息资源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用性也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合理开发、为利用者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利用服务,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价值和作用的重要步骤。具体而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包括了对档案信息进行整序、存储、检索、重组、转化、传播等环节,通过这些步骤将原始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和转换,从而形成各种新的档案信息资源,如二次、三次档案信息资源等,其信息内容和质量也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影响。此外,在档案信息资源提供利用服务的过程中,采取不同的利用方式和服务手段,也会对档案信息资源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三)微观层面

与宏观、中观层面不同,微观层面的分析是围绕档案信息资源本身而言的。档案是社会活动的产物,是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档案信息则是指档案自身所蕴涵的档案信息及其相关的背景信息;而档案信息资源是指经过加工整理过后具有一定效用价值的档案信息的有机组合。三者之间关系密切,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信息的有机组合,而档案信息又来源于档案实体、围绕档案实体而产生,因而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质量的优劣都会对档案信息资源质量产生基础性影响。

就传统直读型档案而言,其质量构成主要包括内容、符号和载体三个部分。从其产生、到对其进行管理、到最后的保存、利用等一系列过程都对其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以最常见公文档案为例,其产生过程中的载体材料、记录材料、公文书写格式规范、公文处理程序等都对其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档案部门对公文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比如说收集范围的界定、鉴定工作的开展、档案实体的整理情况以及进馆后的保存、利用状况等一系列过程,也将对档案实体质量及其档案信息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就非传统直读型档案而言,其质量构成除了包括内容、符号、载体之外,还包括了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系统。以最常见的电子文件为例,其档案信息不仅仅指电子文件本身所蕴涵的信息,还必须包括其产生、流转过程中的各种元数据,即背景信息。因而无论是原生型电子文件还是次生型电子文件,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动态监控与运行情况、相应的安全技术保护措施等都将对其质量产生影响。

四、如何提高档案信息资源质量

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档案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支持和信息保障,离开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会失去其自身存在的价值。[3]而档案信息资源质量是衡量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参考指标,其质量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和进程,因而如何提高档案信息资源质量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据前文的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树立“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理念,做好档案的基础管理工作

据前文的分析我们清楚的看到档案实体质量和档案信息质量本身就将对档案信息资源本身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做好档案的基础管理工作是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基本保障。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部门应树立“前端控制”思想和“全程管理”理念,将档案工作提前到文书工作之中,既需要借助文书工作人员对业务工作熟悉的优势,又需要充分发挥档案部门及其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进行专业管理的作用,两者相互合作,形成合力从而对有关业务部门的档案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从而对进馆前的档案质量进行有效控制,防止信息病毒和垃圾的产生;经过进馆鉴定程序,对档案进行筛选,减少信息冗余和信息干扰;对于进馆保存的档案进行有序整理、定期检查、安全保管和合理开发利用。特别是针对电子文件,其真实性、完整性和法律凭证作用都需要从其产生源头的各种元数据及其背景信息予以保障,因而需要通过合理设计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建立相应的标准规范,并采取配套的符合电子文件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要求的技术措施和手段对电子文件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合理的保障。

总而言之,无论是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还是针对新型的电子文件进行有效管理,都需要对文件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和有效监督,在整个过程中以质量为核心,密切关注档案和档案信息的质量问题,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要对档案和档案信息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和把关。

(二)构建“集成管理”模型,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安小米教授在城建文件档案信息的管理研究中将“集成管理”理解为以用户服务为核心,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的全过程看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融用户产品质量控制、管理过程控制和管理服务控制为一体,从而达到用户服务满意、管理过程经济高效和管理结果最大价值实现的一个整体过程。[4]

借鉴此种观点,我们可以将“集成管理”的思想融入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之中,将档案信息资源的配置和布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服务和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等过程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以有用性为导向,构建档案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模型,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例如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实现集成管理,可以及时、主动地收集相关的档案信息及其元数据,利用数据仓库提供数据清洗、转换等功能将电子文件自动化地转换为档案,利用数据仓库特有的时间特性,可以记载档案修改历史、信息集成技术等[5],对档案、档案信息、档案管理技术、档案管理人员等众多相关因素进行集成管理,使档案信息资源逐步系统化、有序化,并使之达到一定规模,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价值和作用。具体而言,既要包括对全国档案馆(网)进行有效的布局、对档案信息库、档案信息网络进行合理的建设,还包括了针对不同用户群体采取不同途径和方法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不同层次的开发工作,提供种类丰富、方便快捷的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服务工作等,从而将档案信息资源从“可获知”向“可获得”进行迈进,进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价值和作用的最大化,使档案信息资源质量不断提升。

(三)重视“质量管理”问题,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质量问题研究

国家有关档案信息化、档案开放利用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相应法律法规的出台已经为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研究指明了方向,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档案部门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应该逐步重视到档案信息资源质量问题的重要性,展开相应的理论研究工作――对其定义进行清晰界定,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对影响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系统构建档案信息质量评价体系,提出切实可行的档案信息质量提升方法等。既要不断拓展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理论研究范围、丰富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理论研究内容,又要多层面、多层次开展档案信息资源理论研究工作、加深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理论研究程度。只有在理论上对档案信息资源质量问题达成一定的共识、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才能为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管理实践提供有益和有效的指导,才能不断促进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提升和优化,才能更好的开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服务工作,从而真正推进全国档案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吕真真. 档案信息资源质量评价研究[J]. 兰台世界,2009(8):5-6.

[2] 金红. 档案信息资源布局初探[J]. 广东档案,2010(6):20-21.

[3] 丁光勋. 信息时代档案学理论研究与实践[M]. 1版.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信息资源管理案例范文3

关键词:自主学习;微格教学系统;案例资源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f2012)05-0049-03

一、引言

微格教学作为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一种有效训练方法,目前在我国师范院校中已被广泛采用。它是以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学科为基础,依据反馈原理和教学评价理论,分阶段系统地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活动。

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开展,对微格教学系统及其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理论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知识的掌握应该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在自己的经验背景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按照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学生是自己知识的构建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因此在现代新型微格教学中更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知识意义的构建,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倡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本文针对当前微格教学实训模式中制约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探讨了在现代新型微格教学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构建微格教学系统管理平台的新方法,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建立微格教学资源数据库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

二、当前微格教学系统实训模式

以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实训中心的微格教学系统为例,该系统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了存储传输数字化、网络化。教师通过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各类教学技能及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再选定训练技能项目,通过当场示范、学生模拟、观摩该技能正反两方面示范资料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结束训练之后,训练者可以回放观看自己的教学过程,通过教师和小组成员的评价和及时反馈,修正不足之处,提高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技能水平。这种实训模式有效提高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这种模式还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以小组为单位的训练显得课堂时间非常有限,虽然学生可以自行利用课余时间在微格教室组织训练,但受到自身学习时间和微格教室数量的限制。其二,学生录制的视频存储在系统服务器上,启动录制和停止录制要到主控室的平台上操作,并且往往要在课程结束之后到主控室复制录制的视频,这使得学生很难自由地对自身教学进行实时把握和控制。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一个新型微格教学系统,实现网上预约教室、自己控制录播设备、随时随地下载视频等实训任务。此外。微格训练离不开观摩大量的视频资料,而视频资料占用的存储空间相当大,仅靠可移动磁盘的复制难以满足学习要求。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在这些视频资料中选取优秀的教学资源集中起来,组成资源数据库,作为网上学习资源供学生和老师使用也就显得更为必要。

三、新型微格教学系统的构建

1,新型微格教学系统的功能特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微格教学环境已经走向数字化和网络化。新型微格教学系统是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即依托网络环境,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视音频压缩技术、存储技术以及传输技术进行综合应用,构建出的一个集视音频录制、网络点播、远程监控与评价、信息化综合管理于一体的教学系统。它具有以下功能特征:

(1)网络化

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共享软硬件和数据资源成为可能。利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及各类电子终端设备互联起来,所有用户能随时随地、更快地传送和使用信息,实现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在现代新型微格教学系统中,借助网络可以实现远程监控与评价、实时异地下载教学资源、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估打点、布置或完成教学技能实训任务等功能。

(2)数字化

新型微格教学系统实现了全数字化存储,使得视频资料的查询检索更为方便,在接人校园网的任何一台计算机上都可无限次地点播回放。同时数字化存储有利于建立微格教学资源数据库,作为学习资源供教师和学生使用。由于实现了录制与回放分离,从而提高了微格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使得能够用更少的设备投入来训练更多的人员。

(3)支持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对应于传统的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强调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新型微格教学系统采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新手段,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学习方式更为灵活,学习过程更加快捷和方便。例如,小组内的协作学习以及自评互评,就是自主学习中的一种自我激励方式。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有目的地进行学习,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形成个性化学习方式。

2,新型微格教学系统管理平台的实现

为了满足自主学习的需要,构建新型的微格教学系统和实施新型的微格教学模式成为必然。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型微格教学系统首先是实现了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即通过网上预约使用教室,实现教室资源的充分利用,及时微格教室使用情况的相关信息;其次,实现了技能实训过程的自动化管理。例如学生在获得权限后,可以对训练过程启动录制,并将自己录制的视频推送到个人空间中进行个人管理,教师可以在学生现场录制过程中对视频进行打点评价,打点信息供学生参考。同时,为满足互评需要,系统还支持多名学生对同一视频进行打点评价。此外,系统支持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技能实训活动,整个技能实训过程保存在学生的个人存放空间,并能提供远程浏览和互相评价,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实训过程,为学生提供指导。

该系统管理平台包含三个使用主体:教师、学生和管理员,三者之间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如图所示。

图新型微格教学系统结构设计

该系统实现了分用户管理,教师、学生和管理员都有自己独立的系统界面,系统中对应各用户都有相应的功能,用户各司其职,在系统中完成微格实训过程的准备、训练和后续任务工作。

在教师子系统中存放有课程列表、班级列表、作业管理等信息。在前期准备阶段,教师确定实训课题,并相关的微格教学理论信息,让学生提前预习和查阅。教师在微格训练课堂上对学生的教学片断进行现场打点评价、输入打点评语或标注问题的原因,打点信息和评语被

记录在视频中。学生重新浏览视频便能获知教师的评价信息。教师可以利用该系统管理班级的教学信息,如各班级学生人数、学号、成绩等。另外,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布置作业,可以设置作业提交的期限和评价作业的期限。同时教师界面上会显示学生作业上交的情况。

学生子系统中。学生根据微格教室的空闲情况进行微格教室网上预约,预约完成后可以查询或取消预约。学生经预约和现场登记后进人微格教室,通过登录个人界面控制录制设备进行录制操作与结束录制操作。系统采用电子学习文件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个人存放空间,把整个技能实训过程保存下来,录制完成后,录播服务器会匹配预约表与录制文件名表,自动把视频与学生空间关联。学生通过进入个人空间,可随时预览自己录制的视频,并下载或删除。学生上传作业、互评作业也在该子系统中完成。利用实时交流平台,学生能及时获知教师和小组成员反馈来的评价信息,不断修正自身的教学技能水平。

管理员需要完成对学生预约申请的确认,包括时间和教室的确认。在用户管理中要对三个用户组,即学生、教师和管理员进行管理,可以管理整个用户组,也可以管理用户组中的每个具体用户。对课程的管理包括课程安排计划,以及对各院系班级的教师和学生管理。同时管理员需要辅助学生的视频录播操作,实时监控各微格教室,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此外,还要完成导入教师、学生的基本信息,将案例资源导人数据库等信息管理工作。

3,微格教学资源的管理

目前,微格教学硬件设施普遍已经得到很大改善,教学支撑软件也已日趋成熟,微格教学的重心逐渐转化为案例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案例资源始终贯穿在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的全过程中,从前期的案例资源的录制、编辑、存储到后期的点播、回放和评价,都离不开对案例资源的操作。高效地组织和管理案例资源是现代微格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内容上,微格教学案例资源主要来自学生的课堂教学视频,其次还包括专家、教师等的不同教学案例,通常附有背景介绍、分析说明、教师解说和评论、专家点评、适用对象、参考资料等。在形式上,以视频资料为主,辅以音频、动画、图像、图片、文本等,可称为多媒体、多类型信息的集合体。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能实现对资源的利用,从而打破了微格教室的局限,扩大了互相交流的范围。同时,微格教学案例资源的交互性能够支持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对教学进行调整,即学习者能够对资源呈现的信息做出积极、公开的反应,资源也可以依据学习者的反应做出相应的变化。例如,学习者通过网络可随时访问教学资源,查找所需知识,并利用E-mail、BBS、QQ、B10g等形式,实现师生及时互动,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阅读或讨论。

在日常的学习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总会形成一定数量的资源储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积淀的资源储存会越来越多,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将无法使资源实现其利用价值,从而形成资源的冗余和浪费。建立案例资源数据库,将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发挥最大化效益,是管理微格教学案例资源的最好方式。将这些资源有机整合起来。构建案例库来支持学生基于案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教学技能的感知、理解和分析,使学生对技能建立心理定向,在模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充分发挥主动性。“

由于微格教学学生参与面广,视频案例资源增加量迅速,手工添加资源工作量过大,因此新型微格教学系统中采用后台批量导人、每天自动更新的方式将所有教学资源导入案例资源数据库。系统按学生院系编号和学号、微格教室编号、录制时间等信息将资源自动分类维护,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个人空间,创建个性化的目录来分门别类地保存所需的案例资源。为了方便用户,系统提供教学资源在线播放及下载两种方式,也提供多种查询方式以供用户快速找到相关资源。根据资源点击量、评价人数和评价结果等评价指标,系统将筛选出优秀资源进行推荐和长期保存,供学生参考学习。

案例资源库不仅仅是资源管理和存储的仓库,还是由使用者共同建设、不断完善的在线学习和分享互动的网络学习平台,鼓励使用者进行交流、互助和分享,促进资源库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利用案例资源数据库,学生可以在教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寻找案例库中适合自己需要的资源。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和知识,因地制宜、量体裁衣进行开发性的学习。在选择和学习这些资源的同时,学生也可以共同建立、充实案例资源,不断丰富和完善案例资源数据库。

信息资源管理案例范文4

2004年5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外宣布《政务信息公开条例(草案)》起草完成,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总理签署,2007年4月5日,国务院第492号令公布了该条例,并于2008年5月1日开始施行。自此,政务(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便成为我国建立法治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 政务信息公开指政府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公开其,公开有利于公民实现其权利的信息资源,允许用户通过查询、阅览、复制、下载、摘录、收听、观看等形式,依法利用各级政府所控制的信息。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与法制进程的加快,政务信息公开已经不可避免的成为时代的潮流,在新的大环境下,作为政务信息主要内容之一的档案信息,它的开发利用工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该如何去面对挑战?这都将是我们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阐述我个人的一点认识和想法。 一、在政务信息公开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将更加深入收集收藏档案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开发利用,满足广大的档案用户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需求。档案只有纳入利用实践,使它所具有的特殊功能释放出来,才能充分发挥档案的积极作用,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1.政务信息公开促进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档案信息资源是整个社会信息系统的重要基石,而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有百分之八十的档案信息资源被政府机关牢牢的掌握着,因为政府是最主要的信息生产者、者和利用者。而在政务信息公开之后,各种法律法规以更加明确的形式规定各级政府机关和公共管理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把机关单位等活动形成的一系列档案向各级各类档案馆移交。这样,让以往不能或很难收集的政务信息资源集中到各级各类档案馆中,既丰富了馆藏,又促进了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政务信息公开以后,档案信息资源的流通渠道更加顺畅,因此,政务信息的公开期限也相对缩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档案信息的利用速度和效率,降低了获得信息的成本,保证了档案信息自身价值的充分实现,也有利于维护档案信息的内容完整和实体安全。 2.政务信息公开有利于群众档案意识的提高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原因,人们对于档案开发利用的意识并不是很高,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利用档案。随着社会各界对于政务信息的关注,对于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从内容形式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政府信息公开的全面实施,越来越多的档案管理机构接到有无相关文件的咨询。这不仅仅会促进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工作,而且有助于档案工作为社会各界服务,同时更加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档案意识,有利于提高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并且形成一种正确的档案开发利用意识,采用合适的利用程序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让利用者满意。 二、政务信息公开给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新要求 现阶段,我国的政务信息公开正在朝着不断完善的方向发展,在推行期间也受到了群众的关注,但是,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政务信息公开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比如政务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政务信息公开的程序繁琐,政务信息公开的形式不够灵活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开发利用,这就使得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政府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在规律,探究有效的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策略,以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政务信息公开。 1.政务信息公开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档案的管理工作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档案的实体管理和档案内容信息的开发利用。它包括了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等程序在内。由此可见,档案管理工作为政府机关收集信息资料,并且为政府各个部门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服务。政务公开与档案管理工作密不可分。这样就要求在档案管理工作的第一个环节就要慎重对待。 首先,从收集入手。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想要切实有效实施的基本前提就是要政务信息的齐全,这里的齐全包括内容的齐全和实体的完整。政府各个部门和机关,在从事国家事务和活动时,形成大量的以各种载体形式存在的信息,这些信息在运行的周期结束之后,如果不能被及时收集,或者收集不齐全,就可能造成信息的缺失,长此以往,也许在日后的工作中会无法找到这些信息。 其次,从整理、鉴定、保管入手。政务信息公开就内容而言,应该是有价值的信息,一些无关紧要的、利用价值不高的信息没有太大值得公开的价值。在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时,应当认真对政务信息的内容进行评估、审核、鉴定,立足于长远,合理的制定其保管期限,根据鉴定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需要永久或长期保管的文件,要及时的归档上架,以免造成丢失。 2.政务信息公开对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中保密与公开的要求 在我国,绝大部分政府机关保存的档案信息都是处于封闭、闲置或者是半封闭、半闲置的状态,许多涉及公众利益的文件只被政府部门作为执法的内部规定,而不向公众和与此利害关系的人公开。除此之外,在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对于保密文件以外的档案是否公开,公开期限如何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没有达成一个科学的认识和规范的要求。这样就使得一些非保密性的有重要利用价值的档案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让公众共享和利用。 其实,无论是公开还是保密,都是从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的,信息社会的发展和政务信息的公开要求在档案信息开发利用过程中更加重视保密与公开的界定。在实践中,政府为了其必须保护的社会价值,也有权对一些信息加以保密。对于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的文件、图纸、资料以及有关政务、事务活动的相关资料,都要严格遵守保密工作的有关规定,禁止公开,一定要在制度上确保政务信息在安全的前提下开放,让政务档案信息能在安全的前提下得到共享。#p#分页标题#e# 3.政务信息公开对档案工作人员的要求 为了更有效的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政务信息公开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在不放弃自己本身业务知识的学习外,加强其他各个方面知识的汲取,全面了解政府的运行机制和流程,了解政府的相关业务内容,学习各种法律法规知识,同时还要加强档案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个人本身素质。政务信息的公开,社会各个领域的飞速发展,让档案工作人员必须由专才变成通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代原本的从属性和被动性,这样才能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社会地位,更好的指导群众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工作,让档案的价值在社会各个领域都能得以实现,让档案工作真正融入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去。 三、政务公开背景下如何做好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 就目前我国档案信息发展的现状而言,开发利用工作跟不上信息时展的要求,馆藏档案贫乏,时效性差等。因此,应当积极拓展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新途径,针对社会的需求和具体服务的对象、目标,整理已经移交到档案馆的档案信息,收集尚未移交到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及时为社会提供服务。档案部门应当树立服务意识,做好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主动为政务信息公开服务。 1.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条例》确立了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在政务公开上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政务公开的范围及时限等。《条例》的出台对促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知情权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各级政府及档案部门要切实贯彻实施《条例》,以《条例》来规范行为,使立法目的得以实现。各级档案部门更应以此为契机,找准政务公开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结合点,以政务公开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优质高效的档案信息开发利用为政务公开服务。 2.制定相关的制度服务于政务信息公开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它有着时间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服务性强等特点,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完善公开查阅服务的制度,用制度的约束力和权威性规范查阅服务工作,达到政务信息公开后各个阶层方便利用的目的。 此外,各级档案部门要在政府的领导下,加强与信息委、法制办等部门的密切联系,并且积极参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与有关机关共同研究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并及时了解政务信息公开的执行情况,明确公众对政务信息公开的态度,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最新的工作动态。同时档案部门一定要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切实做好政务档案信息公开工作服务的各项准备工作,建立相互协作的服务工作机制,保证档案部门能遵守制度为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服务,确保政务信息公开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档案部门要认识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建立和完善政务公开信息送交的内容、载体、数量、时限、渠道、形式、格式、手续和监督检查等各项制度。

信息资源管理案例范文5

纸质档案管理

长久以来,纸质档案一直是各单位存储相关信息不可或缺的手段。以纸张为载体的纸质档案,通过检索手段就可查询相应信息资料,无需使用科技设备,而且只要纸张防腐措施得当就能够实现长久保存,这点与电子档案存在较大的差异。地质单位的资料同样如此,通过建档相应地质资料,形成可供查询的地质资料信息库,能够为单位部门提供区域内各类地质资源信息。纸质档案具有可查询、可长久保存的特点,其管理特点也比较突出。纸质档案管理的特点具体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纸质档案存储所需空间巨大,工作量大,管理难度高。纸质档案依托纸张的存储形式,决定了其需要投入相应数量的人力资源用以维持档案的日常维护。尤其是对于地质资源档案这类涉及信息门类复杂的档案来说,更加需要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保证各类资源档案的安全,同时,也需要保证相关地质资料信息能够被及时地获取。第二,纸质档案整理编修难度高,工作强度大。对于纸质档案管理者来说,最具挑战性的工作是整理和编修档案。从地质资料档案具体情况来看,当单位对某个区域的地质资料进行重新调研时,或者是勘探出新的资源储量、类型等信息之后,就需要对原有的纸质档案信息进行更新,这时就需要对档案进行重新整理乃至编修。由于纸质档案完全依托档案管理人员手动录入,在更新这些资料的时候也需要使用同样的手段,这时就必须根据新加入的地质资源信息资料的情况,对原存档的档案进行编修。第三,纸质档案管理涉及的预防性内容较多。例如,纸质档案涉及场所内防火、防腐、防盗等,在管理上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而这些也只是预防性基本措施,当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发生时,对纸质档案造成的损害往往也是不可逆的,诸如地震、洪灾等都是无法采取有效措施的,只能在管理中设置相应预防性措施,这些都为纸质档案管理增添了难度。

电子档案管理

电子档案特点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存在的电子档案,其本身的特点十分鲜明,一方面体现在内容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体现在存储空间的小型化。从内容上看,由于引入了电子信息技术,电子档案的内容存储不再局限于文字信息和纸质的图片信息,视频影像、音频成为电子档案存储信息的全新形式。全新的信息载体形式丰富了档案内容,让更多信息形式存入档案成为可能。以地质资料为例,过去纸质档案中收纳资源地貌、资源构成等方面的信息,只能通过文字和照片形式进行初步认识,要对地质信息进行深度了解,只能借助专家分析。而电子档案能够通过视频和音频形式存储当时专业的评价,这对获取地质信息之后对其进行二次加工具有重要帮助,增强了信息使用效率。而从存储空间上看,电子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的数字化,将占据大量空间的纸质资料信息转入磁盘中,极大地降低了存储空间,更降低了档案管理的难度。电子档案管理特点从电子档案的特点来看,电子档案的管理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概括:第一,电子档案管理技术含量高,对管理人员素质有着一定要求。不同于纸质档案,电子档案管理除了要求具备档案管理基本职业能力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例如,地质资源电子档案在涉及相关地质资料更新时,需要管理人员具备对其中文字、图片、视频与音频的操作能力,以保障信息更新的准确性。第二,电子档案整理编修难度虽然降低,但工作量依然不小。由于电子档案涉及更多内容的承载形式,例如对文字图片与音视频信息的编修,不再是简单的文字编辑工作,涉及更多视频及音频的上传、下载、说明等编辑工作,这些在海量信息之下的工作依然是比较艰巨的。第三,电子档案管理涉及更多的是数据库的安全。尽管存储电子档案的数据库多是由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但档案管理人员也需要关注数据库安全问题,及时对存储档案数据库情况进行了解,检查是否存在漏洞乃至被入侵等问题。

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管理比较

对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差异进行比较,有助于提高目前正处于纸质档案信息化阶段的各单位的风险意识,降低其存在问题带来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进行档案信息化工作。存储形式决定的管理环境的异同将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差异置于同一视角进行比较,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差异。从风险视角来看,纸质档案的存储是以实物空间实现的,这种存储形式受到纸张保存要求的限制,对其所在场所湿度、温度等都有一定要求,否则信息保存将面临很大的风险。电子档案尽管存储形式不同,不受限于物理空间,但同样面临这种风险,其内部的存储元器件对所处环境的尘埃、磁场等因素都有着要求,一旦存储元器件受到伤害,其保存的信息同样会面临巨大风险,这是两者在面临风险时的相似之处。而两者所面临风险的不同则较为直观,相对来说,纸质档案对物理环境的要求较高,需要在能够达到长久保存效果的物理场地进行持续的人为干预,即便采用某些设备进行温度和湿度控制,也依然需要人为的干预。而电子档案的存储元器件对防尘、防磁场等方面也有着一定要求,目前大部分场所基本都能够达到这种要求。也就是说,除了极端尘埃和磁场的场所外,电子档案存储元器件因受物理环境影响而消失的风险概率是很低的。从两者比较的结果来看,纸质档案对管理环境的要求更为严苛,而电子档案管理的要求则相对更为宽松。但同时必须注意到的一点是,传统纸质档案管理环境对纸张造成的影响是长时间的,不会瞬间导致信息湮灭,其发现问题是可以修复的,只是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但是电子档案如果受到极端环境影响,将会出现所有信息瞬间湮灭的可能,且难以修复。信息查询方式的异同从查询方式来看,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查询逻辑是一致的,两者都是通过一定的查询方式来定位信息所在存储位置,从而获取信息。区别在于纸质档案完全依靠人工的检索方式,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先定位信息位置,再获取信息。而电子档案依靠算力极高的计算机进行,其检索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关键词、时间等定位信息的存储位置,进而获得所查询的信息。相较于纸质档案信息查询,电子档案信息查询能够短时间内定位到所需的信息,无疑是更为高效、精确的。当然,电子档案的这种高效、精准查询信息的优势也并非完全优于传统纸质档案的信息查询方式。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纸质档案信息查询依靠人工实现,而人类具有机器所欠缺的“智慧”。以地质资源信息为例,若要查询“内蒙古地区”相关信息,计算机所定位的只是单纯的字段、指令,但是通过人工检索就能够甄别出信息中哪些更贴近查询者所想要了解的“内蒙古地区”的资料。

档案管理信息化对策

通过对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管理的对比可以看到,对于当前事业单位进行档案管理信息化而言,要进行高效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是简单地将信息化技术引入档案管理工作中,而是需要在明确两者异同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到当前档案管理在制度、管理人才方面的不足。对此,提出几条纸质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对策。强化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目前,事业单位纸质档案管理的模式已经十分成熟,但是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有限,纸质档案管理在转向电子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因而各事业单位需要强化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通过对比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得知应当在梳理目前事业单位纸质档案管理现状的同时,加强对电子档案管理的深刻认识,以便能有效、有步骤地将信息化技术引入当前纸质档案管理中,使其为本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改革助力,这是当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基于这种观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强化工作不仅是对单一信息技术的使用,更追求传统与新型管理模式的有效对接。一方面,事业单位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模式不能被抛弃,在向电子档案转型的过程中要考虑两者并行。以地质资源档案管理为例,要选择性地对部分类型地质资源档案进行电子化,尤其是一些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模式下查询比较费时费力的内容,同时,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地质资源档案,还是应以安全性为第一要务。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强化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加强纸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使档案管理全方位覆盖到整个管理周期,要求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模式与电子档案管理模式实现有效对接,即不仅要涉及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存储和使用这两个主要过程,还要在建档、存储、销毁等所有环节实现衔接,通过信息化手段让传统纸质档案在所有环节欠缺的部分得以完善,这样才能发挥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强化纸质档案管理与电子档案管理的依存性

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纸质档案管理不能简单地被电子档案管理模完全取代。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意味着在工作推进的过程中两者必然是共存的,且存在一定的影响。要规避这种影响带来的风险,并且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两者的作用,就必须强化纸质档案管理与电子档案管理的依存性。以地质资源档案为例,地质资源纸质档案在信息化过程中,对极为重要的地质资料档案采用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模式的同时,要对部分档案进行电子化,这并不意味着两者完全不相关,而是可以将重要的纸质档案电子化当作新增备份,同时电子化的部分地质资料也并不是从纸质档案中完全剔除,而是管理重点有所侧重。未被电子化的地质资料档案侧重于纸质档案管理模式,电子化的则侧重于电子档案管理模式。信息检索过程同样如此,检索复杂的地质资源信息档案依托电子档案优势,实现检索流程优化,同时纸质档案也能够发挥出电子档案目前难以实现的作用,即前文提到的人工检索所具备的“智慧”,弥补计算机检索信息匮乏的不足。强化两者的依存性,让档案管理逐渐从传统模式向新的电子信息模式过渡,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养通过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管理的对比发现,管理人员的素养在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极为重要。事业单位要想更好地实现档案信息化,必须拥有除掌握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技术之外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对此,研究认为目前各事业单位在档案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必须重视从传统纸质档案管理人才队伍中挑选出业务精通、学习能力强、善于钻研的人员进行信息化管理培养。研究通过对比传统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管理,提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对策。当下事业单位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充分考虑传统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管理各自存在的风险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直观对比,能够相对客观地认识到这一过程中的重点工作,并最大程度地规避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基于这一观点,当前事业单位在实际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推进中,应兼顾传统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两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郑磊.谈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优化管理[J].商业文化,2022(05):74-75.

[2]刘瑞.纸质档案资料数字化分析——提升地质档案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J].办公室业务,2022(02):135-136.

[3]戚芳.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行管理分析[J].黑龙江档案,2021(06):146-147.

[4]武韶佳.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并存的必要性探究[J].城建档案,2021(12):161-162.

[5]吴英.事业单位纸质档案及电子档案规范化统一管理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1(09):4-6.

[6]郭亚丽.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两轨并存之思考[J].山西档案,2019(02):132-133.

[7]关英霞.论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整合管理[J].黑龙江档案,2012(04):108.

信息资源管理案例范文6

一、形成及其相对封闭性

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管理对象是国土档案,即国土资源部门在日常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照片、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①。由于档案类型多样,形态差异大,质地多样,管理国土档案存在一定的困难。20世纪90年代,在国家信息化策略推动下,国土规划部门开始档案数字化工作,建立数字档案目录,使用计算机进行检索利用等。进入21世纪初,目录数据库已经完成,全文数据库不断增多,形成了大量的国土档案,相关管理部门开始建设国土档案管理系统,并不断进行改造、升级,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国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近10年来,尤其是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引导下,数字档案馆基本建成。如武汉市国土规划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山东省济宁市国土一张图档案管理系统、安徽省安庆市可视化城建档案管理系统等结合自身工作职能,称谓“不同的数字档案馆”。目前,全国范围内,国土规划数字管理系统不仅能够满足特定区域内国土资源系统档案管理的实际需求,而且能够满足T级档案信息数据的可靠存储和快速检索,对土地、地质矿产、测绘、综合文书、声像等各大类档案数据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实现了国土档案数、图、文“一体化管理”。②近年来,国土档案管理系统通过与GIS技术的结合,形成了“空间库、目录库、图文库”三库合一的数字档案馆管理模式,不仅将电子公文流程形成的电子档案、档案数字化后形成的档案进行统一管理,而且具有统一的档案管理平台和档案利用平台,实现了档案利用的电子化、平台化,初步建成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这种数字档案馆,通过与规划部门、土地管理部门、测绘部门等的结合,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

应该说,从国土档案到国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再到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化,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GIS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土规划管理部门不断创新的结果。然而,目前看来,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主要体现在:以管理为主,利用为辅;以系统内部使用为主,公共使用为辅;以土地规划为主,与其他部门的结合有限;以区域内利用为主,全国范围内的整体使用尚未形成。也就是说,数字档案馆的功能集中在工作人员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主要是单位内部国土规划部门使用,面向社会公众、面向其他管理机构、面向全国衔接的统一平台尚未建立,导致了国土资源规划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利用”和“输出”与“输入”存在着不平衡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是因为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时间不长,其功能的完善需要时间;二是因为从已有的档案管理系统开发成数字档案馆是一个质的飞跃,这在不少单位并没有清晰的概念。

因此,需要充分认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促进其快速成熟。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是“数字档案馆空间范围内的人与其生存的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复合体”,“是用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数字档案馆的结构、功能和管理运作”③。据此,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是一个由人、国土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地域环境等要素组成的完整统一体。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不仅涉及该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而且存在结构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以及工作人员与数字档案馆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从而实现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利用”和“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平衡。

二、开放性是基本体现

档案馆在社会中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门,它存在于社会之中,受社会的制约,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作用,具有社会服务性。档案馆不同于档案室,它保管档案的目的不是为某一单位、某一系统小范围服务,而是为社会各项工作提供服务。它的服务范围大而广,面向社会各个方面,遍及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④这是自19世纪40年代至今档案开放的基本结论。数字档案馆的本质是档案馆。数字档案馆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将原有的馆藏档案数字化,并收集、采集、捕获有价值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技术建立分布式、跨地域的有序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以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为平台,以用户需求为根本,提供各种信息服务。⑤国家档案局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⑥指出,数字档案馆的四项基本业务功能“收集、管理、保存、利用”,一旦缺乏广泛的、本机构以外的“利用”环节,便不能称为数字档案馆。基于这种认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理应是服务社会大众的档案馆,是大众利用国土资源信息的开放性的窗口。

1.是自然生态系统基本法则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有输入和输出,而输入的变化总会引起输出的变化。虽然输出并不是立即变化,有时会延迟,但是决不会赶在输入之前。输出是输入的结果,输入是原因和源头,两者呈现一种动态的平衡。⑦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生产者、传递者、分解者、消费者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构成了一个信息生态循环。⑧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作为人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复合体,与外界环境有着不断的交流,其自身处于不断输入和输出的循环往复之中,通过信息传递和价值转化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交流,包括机构、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这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法则。

2.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第三次浪潮”的兴起,信息技术对档案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对数字档案馆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驱动作用。近年来,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可视化技术、存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web2.0技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数字档案馆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集成了众多现代技术的复合系统。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在建设过程中主要依托3S技术、物联网、ArcGIS、WebService等先进技术,这些先进技术在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开发应用,本身就是一个种开放性的体现。同时,这些技术不断更新、升级,早期的国土档案数字化也不断发展成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不仅体现了技术的推动作用,也展示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的开放性。

3.是落实民生政策的必然要求自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各级政府部门纷纷将民生问题与部门职能相结合,形成了全社会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新局面。国家档案局颁布的《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服务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显示了我国在推进政治民主化、打造阳光政府、满足公民信息获取过程中所做出的积极努力,也为进一步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社会价值、实现档案信息共享迈出了坚定步伐。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保存有国计民生的重要档案信息。例如,征地文书、土地调查、土地登记、违法占地处理材料等,详细地记录了土地开发利用过程的基本情况。这些信息不仅是确定土地权属的依据,也是征地、处理纠纷的依据,还是土地科学规划利用的依据。从这个角度看,落实民生,也必须将国土规划档案馆设计成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三、进实践应用

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开放性符合数字档案馆本质与时展潮流,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有着广泛的实践应用。

1.应用视角

(1)多目标不同的使用者,对同一档案信息有不同的使用需求。例如,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的人口信息,可以用作学区规划,也可以用作住房区规划等。档案资源具有多目标的使用特性,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开放国土规划的档案资源的价值。

(2)多内容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含有丰富的专业化档案信息资源,在开放性的视角下,可以将不同来源、不同载体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例如,同一主题下不同载体(纸质和声像)档案进行整合,或透过共同的地理坐标系统将各种不同主题的档案资源套叠,以方便对档案信息的深度挖掘,并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3)多途径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拥有调查、收集、整理的专业档案,是真实、完整、可靠的档案信息资源,为利用土地的不同机构(尤其是政府机构)和个人提供了保障。例如,有关机构进行土地规划、旅游规划、商居土地投入或个人进行土地置换、拆迁补偿等,就可以通过专业数字档案馆的平台进行咨询利用。通过协调“管”与“用”的关系,形成良好的生态平衡。(4)多范围公路建设选线、垃圾场选址、工业发展区区位规划等空间选址,均需要利用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支持,再配合专业的数据库,整合专家系统,出台建设规划方案,分析各种方案的优缺点,从而使决策的过程更加科学化。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整合了庞大的国土及规划专业档案信息,通过该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有利于未来空间发展。

2.应用重点

(1)与政府部门相结合,实现生态系统的区域开放性为政府部门规划服务是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基本任务。2014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保部和住建部在28个市县开展了“多规合一”试点。⑨随之,其他市县甚至一些省级行政区也陆续提出。究其实质,“多规合一”就是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与政府部门结合,不同的政府机构利用数字档案馆平台,消除原有的市县规划下的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协调等问题,以此来提升政府对于土地空间的管控能力,促进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和规划管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开放性应用最早体现在政府规划方面。在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建设以前,由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各种与规划相关的信息无法及时地传送,冲突时有发生。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拥有精准的土地档案信息等资源,通过信息的及时推送,打破了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了国土资源与管理机关与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进而为政府各部门之间搭建起了“桥梁”,形成了节约型的生态系统。

(2)与“智慧城市”相结合,实现生态系统的整体开放性为“智慧城市”服务是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功能的拓展。近年来,国土档案管理系统通过与GIS技术的结合,形成了空间库、目录库、图文库三库合一的数字档案馆管理模式。例如,陕西省西安市勘察测绘院建立了规划用地档案管理的GIS系统,科学管理大量征地信息和档案资料⑩;安徽省安庆市城建档案馆通过融合城建档案管理规范、著录规范和GIS技术,研制开发了“可视化城建档案管理系统”;山东省济宁市国土资源局建立的“国土一张图档案管理系统”,实现了国土档案“数、图、文”一体化管理;武汉市国土资源局开发设计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初步实现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图文一体化查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市人口激增,交通等问题开始凸显。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为加强城市管理,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框架和基础。“智慧城市”绝不仅仅是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还包括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具有丰富的内涵。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整体开放性就是与“智慧城市”建设全面结合,充分展现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建设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全面实现档案信息与地理信息、社会信息的融合与共享。例如,与实时路况结合,实现智能交通;与遗产资源结合,实现历史遗产的保护;与旅游资源结合,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等。总之,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与不同行业、系统或空间的结合,创建“互联网+”国土规划数字档案的空间,衍生出基于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新平台,从而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