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视觉基础及应用范例6篇

计算机视觉基础及应用

计算机视觉基础及应用范文1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技术;计算机基础;心理基础;教育基础自

20世纪中叶以来,教育教学受到信息技术的极大影响,产生一系列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式被改变,多媒体等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普遍使用便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在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背景下,我国教育的各个领域势必会受到极为深刻的影响,不断实现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到教学方法的全面变革。由于人类在对多媒体教学进行加工之时所采用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对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心理机制及教育基础的探索提出较高的要求,保证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及教育者主体性的考虑。

1多媒体技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学习是对认知结构进行组织与重新组织的过程,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新的学习内容以原有认知结构为基础,又会推动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变化,而认知结构的改变又以学习与新发现为前提。对于学习者而言,启发式课堂教学遵循“观察事物—发现规律—修正猜想—形成想象—语言解释”的过程,强调学生的发现与理解。传统课堂教学大多形式单一,模型图标、板书以及实物演示等教具虽然可以提供直观现象供学生观察,但其平面性与单调性很难满足教师与学生的要求。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有利于对传统教具不足的弥补,其通过计算机对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并建立逻辑关系,向学生提供多元化且具有立体感的信息,对其视觉、听觉与触觉等予以充分调动,实现记忆效果的增强,让其在生动形象的直观表达中丰富感性认识,形成心理定式。由此可知,多媒体技术较之传统教学手段来说有着极为明显的优势,是时展背景下现代化课堂教学的必然选择。

2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基础

2.1计算机基础

多媒体技术的集成化、多维式、整合性、分布式以及数字化等特征较为鲜明,在实施具体教学工作之时,也以这些特征的发挥为基础。在教学领域内,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地理位置与时间安排各不相同的用户提供差异化的综合性信息服务,帮助其克服各项障碍,实现教与学的目的。由此,在分析多媒体教学技术所具有的计算机基础之时需对计算机技术、人际关系、人性化系统及用户至上等观念加以重视。在利用多媒体开展各项教学工作之时,学校与教师通常会将多媒体计算机视作其教学载体。但是对于庞大的多媒体系统而言,这一教学载体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其作为多媒体的一种狭义范畴而存在。多媒体教学工作之所以会对多媒体计算机予以应用的主要原因在于计算机有着强大的扩展性,这是它作为单一媒体区别于电视与音响的最大特性。现有科技水平决定,计算机在加上适当的部件之后会增加一些媒体功能,对媒体教学而言,这是十分简便与经济的,还能够对多媒体教学功能予以胜任,因此会以一种优质技术设备的身份得到学校的广泛应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它会使计算机的使用与操作同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接近,赋予人们用多种媒体技术进行信息交换的权利。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作用下,声音、光学以及动画等媒体均可被家用电脑用于信息的交换,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来说,这些媒体的应用前景与发展空间极为广阔。对文字、图像、视频以及声音等的传播是多媒体教学软件所具有的主要功能,这些媒体的制作是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的技能基础。

2.2心理基础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人们以视觉模式为支撑对各种材料进行呈现的具体方式。视觉材料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多,有文本、图像、视频等可供人类视觉观看的各项信息。在视觉媒体技术数字化的整合下,这些信息会转化为多媒体信息。人的视觉心理基础的顾及是学习者更易于接受多媒体教学技术视觉材料的前提,亦即视觉媒体技术多媒体教学目标的实现以视觉心理机制为基础。此处需要把握3点内容:(1)对光的物理三属性所引起的视觉心理机制加以分析。光能够对视觉产生刺激,是一种范围很广的电磁波,但是,人们可以看到的电磁波仅仅是电磁波的一小部分。不同的波长会给人们带来差异化的色调认知,进而使人们产生不同的色觉。其实,色觉还同人自身所感受的明度与饱和度有着不小的相关性,其中,明度所反映的是光波的强度,饱和度所反映的则是光的纯度。基于此,在进行视觉媒体的设计之时,多媒体教学技术要对可见视觉、色调、明度以及饱和度等进行充分且良好的处理。(2)对感光物质的视觉感受器心理机制加以分析。在视网膜上有一些细胞,是真正的感光器官,且各自分工明确,其中锥状细胞所反映的是光的颜色,棒状细胞所反映的则是光的明度,两类细胞有着化学性质不同的感光物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设计视觉媒体时需要对这些不同的化学性质进行研究。(3)对视觉过程加以分析。在开展视觉媒体的设计工作之时,多媒体教学技术还要对视觉感受野及不同信息所具有的特征进行很好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中的视听紧密相连,听觉材料主要由语言、音乐、效果声等内容共同组成,通过媒体技术的数字化整合,这些内容会转化为多媒体信息。类似地,人的听觉心理基础是学习者更易于接受多媒体教学技术听觉材料的前提。此处需要把握两点内容:(1)对声音物理三属性所引起的听觉特性加以分析。声音属性亦有3种:音调、音强与音色。不同的音调会给人带来差异化的感受,在20~20000Hz的声频范围内,感受性较好的音调在1000~4000Hz之间,这取决于耳膜神经纤维对振动频率的承担能力。分贝(dB)是测量音强的有效单位,两个声音之间的强度比率为1∶1.26,这一比值能够保证对两个声音振幅区别的清楚辨别。当音调与音强相同之时,基音与陪音的比例配合对音色起到决定性作用,若比例为整数倍数,会发出乐音,若为非整数倍数,则会发出噪声。故而,在进行听觉媒体的设计之时,多媒体教学技术要对音调、音强与音色进行良好利用。(2)对听觉感受也加以分析。同视觉神经细胞一样,听觉神经细胞也有着各自的分工,以往的研究工作指出,听觉中枢神经细胞中有40%的神经细胞只对噪声进行反映,它们没有反映音乐的功能,而另外60%亦分工不同。冲动频可以出现在声音发生或消失的不同过程或瞬间,且其变化时间较为自由,既可以在音频降低时,也可以在音频升高时。总之,听声音并非简单的录音,在对听觉媒体进行设计之时,多媒体教学技术要对听觉感受也进行把握,并对乐音与噪音的特征予以反应。

2.3教育基础

教育工作以人为服务对象,在教育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应对为人服务的宗旨予以充分体现,将其出发点定位在对学习者与教育者的需求考虑上。多媒体教学软件以计算机为基础,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应对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媒体数据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处理。具体地,软件开发包括两个环节: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教学设计将活动分为课堂型、课外型与知识扩展型3种类型,其软件设计工作应以教学实际为出发点,以3种教学模式为依据进行教学软件的编制,其中,前两种为课程软件,后者为参考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需要软硬件环境的共同支撑,遵循立项、写本、编辑、加工、整合、开发等流程与教育性、可调节性、因材施教、非结构化教材等原则,借助某种算法语言与不同工具,制成相应的课件,向教学活动提供多媒体教学材料。多媒体创作工具可以对文本、图像、视频以及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进行集成处理与统一管理,其多媒体应用的生成可以满足用户的具体要求。现有的多媒体创作工具主要有交互式流线或图标编辑控制型、描述式页控制型与时间流程型3种类型。由于多媒体教学软件有着比较多的类型,例如教育型、演示型、百科全书型以及娱乐型等等,且不同的多媒体创作工具有着不同的适用范围,因此在选择创作工具时,应以具体的需要为依据进行不同类型的选取,以保证高质量教育软件的创作。基于教学训练,尤以复杂技能与特殊专业训练为主的需要,虚拟现实得以出现,很多现代教育(例如医学、建工、航空等)若对虚拟现实技术予以采用,都会极大地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这是虚拟现实技术的教育基础。

3结语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对多媒体教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往学者们更多关注的是多媒体教学的具体技术,尚未投入较多的精力对学习者与教育者这一“人的因素”进行应有的研究。相对而言,对多媒体教学各项基础(计算机、心理、教育等)的探索更应被视作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原因在于人类是采取多种不同方式来对多媒体教学进行加工的。对多媒体教学技术心理机制与教育基础等的研究有利于多媒体教学更多地考虑学习者与教育者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赵凡.多媒体技术及其教育应用[J].科技信息,2012(3):315.

[2]王玉英.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6):95-97.

计算机视觉基础及应用范文2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心理学;教育

多媒体教学的发展,与其技术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在一些相关论著中,学者们更多的是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论述,强调的是技术,而很少涉及学习者和教育者这样的“人的因素”。虽然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研究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探索多媒体教学的心理机制和教育基础则更为重要,因为人类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加工多媒体教学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多媒体教学中考虑学习者和教育者的主体性。

一、多媒体教学技术及其计算机基础

多媒体与多媒体技术应视为同义词。关于多媒体技术的特点虽然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也有一些基本的共同之处。多媒体五大特点:1.将不同的媒体数据都表示成统一的结构码流;2.实行新的技术标准体制,以适应系统级集成和规范相关产品的性能指标;3.建设“全球信息高速公路”;4.应用“双向性设计”,统一信息提供者、接受者和控制者的关系;5.赋予信息系统对客观世界信息的自然模拟与处理能力。

(一)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1.整合性。多媒体实时地综合,把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视频这些媒体中组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合体,为的是借鉴各种媒体的优势,形成一种在功能上更加完善的体系。

2.集成化。多媒体表示的并不单纯是信息的多样性,而是通过多种媒体表现、多种感官认知、多种仪器设备、多学科汇聚、多领域应用等交互作用,集成信息码流、设备控制、人与客观现实关系的一体化。

3.多维式。多媒体是趋于人性化的多维信息处理系统,目标是要尽可能实现让人类在现实生活的自然环境下,保持信息交流的高保真效果、通信带宽和交互控制能力。

4.数字化。多媒体具备数字化处理系统,其信息是一种数字化的信息,其信息结构是一种超媒体的网状式结构,所以高速宽带网络支持多媒体通讯和资源共享,建造全景化虚拟世界数据库成为现实。

5.分布式。目前,多媒体技术正朝着分布式的方向发展。分布式多媒体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它集计算机的交互性、网络的分布性和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于一身,突破了计算机、通信等传统产业间相对各自独立发展的界限,是计算机和通信领域的一次革命;分布式多媒体的发展涉及两个关键性的技术问题,一个是多媒体网络技术,网络的频宽、信息的交换方式及网络的高层协作,这直接决定着网络质量;另一个是数据压缩技术,使信息量巨大的多媒体数据、特别是视频和声频数据得以在网络上传输;分布式多媒体向社会提供全新的信息服务,使用户不但可以选择播放的节目以及内容,而且还可利用此系统得到诸如咨询、交流等信息服务。

(二)多媒体并不是多媒体计算机的代名词。

多媒体计算机只是多媒体的一个特例。它既有计算机的显著特性,又有多媒体的功能,所以学校进行多媒体教学时,通常以多媒体计算机为载体。然而,多媒体计算机仅仅是多媒体系统中的一个分系统,因此,它常常被认为是多媒体中的一个典范,或者说是多媒体的一种狭义的范畴。

二、多媒体教学技术及其心理基础

从媒体技术的基础来分析,多媒体教学技术离不开视觉媒体技术、听觉媒体技术和触觉媒体技术等。多媒体信息是这些媒体信息数字化后整合而成的,如前所述,数字化技术是多媒体技术的基础技术。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各种单媒体有各种不同的国际标准,然而,如果重视“感觉通道说”,那么就要在探讨这几个方面的媒体技术问题的同时,必须揭示使用者(尤其是学习者)的感觉、知觉的心理机制,特别是人的视觉和听觉特征。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出现扩展了人们用视觉模式呈现材料的具体途径。视觉材料包括文本信息、图形图像信息、视频信息。这些信息通过视觉媒体技术数字化后整合为多媒体信息。

(一)为了使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视觉材料更容易被学习者所接受,就必须要顾及人的视觉心理基础,也就是说,上述视觉媒体技术只有通过视觉心理机制才能实现多媒体教学的目标。这里,我们也要强调四点:

1.多媒体技术要考虑光的物理三属性所引起的视觉的三种心理机制。视觉的刺激是光,光是电磁波,电磁波的范围很广,而人可见的电磁波只占电磁波的一小部分。波长不同,会使我们在视觉上产生色调的差别,从而产生不同的色觉。色觉不仅取决于由波长所引起的色调,还和主观感觉的明度和饱和度有关。明度是对光波强度(振幅)的反应,饱和度则由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的纯度来决定。所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视觉媒体设计上要处理好可见视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这几方面的关系。

2.多媒体教学技术要考虑对感光物质的视觉感受器心理机制。视觉感受器的真正感光器官是视网膜上的一些细胞,其中锥状细胞感觉颜色,棒状细胞感觉明度,这两种细胞中感光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光使这些物质分解,色素被漂白,从而刺激了感受细胞的膜,引起神经冲动。所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视觉媒体设计上要研究这两种感光物质的化学性质。

3.多媒体教学技术要考虑视觉过程,即眼睛看东西是一个编码过程,视网膜上的不同感受野在视觉中枢有不同的神经细胞,各有其功能,不同的细胞对所刺激信息系统的不同特征分别反应,并像计算机那样编码,这种编码实际是对一些图像的辨认。所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视觉媒体设计上要利用好视觉感受野与信息的特征。

4.多媒体教学技术要考虑各类视觉现象,特别是决定视力高低的视角、强弱光下的适应、视觉后暂留的后像、不同背景的视觉对比、不同明度下对不同光波长的感受性等等造成视觉的各种差异。所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视觉媒体设计上要运用各类视觉现象产生的规律。

(二)在多媒体教学技术中,视听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计算机环境下,眼睛知觉动画图像,耳朵则知觉解说语言;在演讲的情境中,视觉通道加工投影仪上幻灯片的内容,听觉通道则加工演讲者的声音。听觉材料主要是声音,包括语言信息、音乐信息和效果声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听觉媒体技术上数字化后整合为多媒体信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从技术角度作如下三点说明:

1.声音信息尽管是一种一维的模拟信号,它可以通过采样、量化、码字分配实现数字化,但它比文本信息的数据量要大,通常采用呈现声音和声音合成技术。

2.声波是起源于发声体的振动,在弹性媒质中传播的是一种机械波。它在气体或液体媒质中传播的是纵波,在固体媒质中传播的则是纵波、横波或两者的复合。声音信号有时域特征、频域特征和声色与失真特征。

3.声频或音频是人耳可闻的振动频率,频率范围每秒钟约为20-20000次(赫兹),声频信息数字化后其数据速率大、保真度好和动态范围大。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声频信号,其信号带宽是不同的,电话、调幅广播、调频广播和激光唱盘等的声频信号是有较大区别的。随着声频数字化的发展,压缩编码技术是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关键之一。(三)要使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听觉材料被学习者更容易接受,也必须顾及人的听觉心理基础。这里,我们仅作两点分析:

1.多媒体教学技术要考虑声音的物理三属性所引起的听觉的三个特征。正像光有三种物理属性一样,声音也有三种属性,即振动的频率、振幅的大小、基音与陪音的倍数配合关系,以及所产生的听觉的音调(或因高)、音强(或响度)和音色的三个特征。人对不同音调的感受性是有差别的,尽管声频在20-20000Hz范围,但声频为1000-4000Hz之间音调感受性较好(即阈限较低),这是由于耳膜神经纤维承担的振动频率所决定的。测量音强的方法以分贝(dB)为单位,这是物理学与心理学都认可的,即两个声音之间的强度比率为1∶1.26(1分贝),因为1.26是能清楚辨别出两个声音振幅大小的区别。人的音色是由基音和陪音的不同比例的配合决定的。在音调和音强相同的情况下,人们之所以能够分辨出是哪种琴所演奏的曲子,正是由于不同琴的基本振动(基音)与分段振动(陪音)的比例是不一样的,这种比例成整数倍数为乐音,不成整数倍数则为噪音。所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听觉媒体设计上要利用好音调、音强和音色的三个特征。

2.多媒体教学技术要考虑听觉的感受野。因为听觉神经细胞是有分工的,研究指出,听觉中枢神经细胞有40%只反应噪音而不反应乐音,另外60%的神经细胞对乐音的反应也有分工。冲动频可以出现在声音的出现时,可以出现在声音消失之后,也可以出现在声音出现和消失的一刹那;可以在声频降低时发生变化,也可以在声频升高时发生变化。

由此可见,我们在分析多媒体教学的相关技术的同时,也要注意学习者的心理基础,因为学习者是以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方式来加工视觉和听觉等媒体信息的。

三、多媒体教学技术及其教育基础

(一)在教育中应用多媒体技术,首先是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此外,创作工具和虚拟现实等技术也在教育中应用。每一种技术既为教育服务,又有其教育的需要和基础。由于教育对象是人,所以在教育中不管怎样去应用多媒体技术,都要体现每一种技术为人服务,并把学习者和教育者的要求作为出发点。

(二)多媒体创作工具是指能够集成处理和统一管理文本、图形、静态图像、视频影像、动画、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使之能够根据用户的需要生成多媒体应用软件的编辑工具。当前,多媒体创作工具的种类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交互式流线或图标编辑控制型,编辑人员按照脚本的要求将选定的不同类型的图标根据需要一一放置于流线上进行编辑。

2.描述式页控制型,将多媒体素材根据需要编辑在一幅画面之中形成一页书,再将页与页之间按一定的调用关系联系起来以形成一本书的概念,不同页之间根据需要交互性地呈现即形成多媒体应用软件。

3.时间流程型,这类工具在编辑信息时显示出较强的时间前后顺序,即时间流程(TimeLine),主要用来编制一些简报类的程序。

[参考文献]:

[1]吴炜煜.多媒体技术导论[J].多媒体世界,1996(1):11-13.

[2]傅德荣.多媒体技术及其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3]黄孝建.多媒体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2.

[4]林众,冯瑞琴.计算机与智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289.

计算机视觉基础及应用范文3

【关键词】视觉传达;计算机;图像设计;应用

前言:

图形图像是最能直观表达一件事物的方式。本文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下的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的研究,将以二者的设计思维入手,找出视觉传达设计与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的异同,最后对视觉传达设计与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的结合与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各个行业领域的图形图像设计的完善提供参考性建议。

一、视觉传达设计下的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思维

随着数码产品进入到社会生活,人们就进入了视觉传播的时代。视觉传达越来越成为一种流行性艺术。例如,手机中的美图秀秀,PS等技术,都体现了视觉传达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视觉传达有很多优势,能够使用户以自身的想法对图像进行设计,甚至是设计出超越常规性思维的作品。这就是视觉传达结合计算机图形图像的结合。以计算机智能软件,根据自身的视觉传达特点,可以将设计灵感体现在计算机图形上。视觉传达设计就是以视觉传播的方式,将其所需传播的信息,进行形状、光度、大小、色彩等方面的调整,通过改变其细节,通入自己的想象思维,从而达到传达一定内容和思想的目的。

二、视觉传达设计与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的异同

视觉传达技术与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在专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例如,在专业基础课程方面,二者都涉及到绘画方面的内容,还有平面设计知识、设计发展历史等。设计思维方面,都倡导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最终达到美的融合。在创作方法上,都是以简单的线条、平面、点等元素构成,再加上光度、明暗的调和等。然而,二者除了最基本的技术方法上存在不同,还有几点不同之处,正是这些独特的地方,二者才有了结合应用的意义。首先,二者的设计背景不同,视觉传达是结合了传统的一些元素,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而计算机图像设计是新时代的科技新兴产物,具有时代特征。其次,二者的设计目的不同。视觉传达注重将内在意象表达出来,计算机图像设计更注重表面的美感呈现。

三、视觉传达设计与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的结合应用

视觉传达设计与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的结合应用体现在多个领域。第一,在文字设计方面。文字设计是图形的基本形式,在计算机中,有很多软件,可以对文字进行大小、文字的间距、文字字体等进行处理,还可以输入文本框,将文字设置成更美观的艺术字形式。这是最基本视觉传达设计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结合。文字设计主要应用在广告牌的设计中。第二,在包装设计方面。无论是商场还是市场,美观的包装总能吸引大量的消费者。包括我们阅读的杂志,大街上收到的宣传彩页,都是视觉传达的效果。根据人们的视觉审美进行设计的,再经过计算机进行合成制作,最终形成成品。第三,影视设计方面。这方面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动漫,或者是广告设计。对其中的画面进行合理的处理,可以增强影视作品的艺术效果,提升创意意境。很多企业通过视觉传达设计与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的结合,制作成新颖的广告和官方网站进行宣传,体现企业的特色理念。

四、结论

本文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下的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的研究,是以二者的设计思维入手,找出二者的设计异同,最后对视觉传达设计与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的结合与具体应用进行分析。一个符合大众审美的创意,再结合计算机对图片的高端处理制作。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宣传,可以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视觉传达设计与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的结合除了应用于以上领域中,还有网站的界面设计,杂志插图,绘画设计等。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视觉传达设计与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能够更加紧密相联,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来,从而带动我国各个行业领域的经济。

参考文献

[1]夏明锦.虚拟现实环境下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8):94-95.

[2]沈海洋.浅析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6,(08):250+252.

计算机视觉基础及应用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 多媒体技术 关键性技术

目前,随着多元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生产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为此,本文围绕计算机技术,对多媒体的内涵和相关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下列阐述。

1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概述

1.1对媒体技术的含义

多媒体技术发展离不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打个简单的比方,对文本文件或者动画文件中的相关元素进行综合处理,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总结,然后采集并处理这些内容,充分运用多种硬件设施和软件设备建立多种媒体之间的相关联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人机相互交流系统的一种技术[1]。这种技术就是多媒体技术。在多媒体的辅助下,信息可以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实现和计算机交互功能的相互连接,促进其作用的充分发挥,使文字、图像在被看见的同时还能后满足听觉的信息需求,对这种新型材料进行制作,这个过程就是多媒体技术[2]。

1.2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专业化是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所谓专业化就是多种媒体集中在一起的综合形态,能够同时对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媒体信息进行交互的有效载体。数字信号是多媒体技术最基础的运行单位。在这一平台上,可以将文字、声音和图像等信息结合在一起。这也说明,多媒体技术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也正是这种多样性,相互关联的信息才能进行有效的传递,然后利用数字化信息来有效解决数据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问题。

2计算机多媒体的关键技术

2.1视频压缩技术

Shannon信息理论是传统压缩编码技术的基础。这一信息理论则是建立在集合论基础之上,然后利用统计概率的相关模型来对信息的来源进行描述。这种压缩编码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能对信息接受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事件本身包含的具体内容、重要性、产生的后果等主要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因此,在Shannon信息理论的基础上,压缩编码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数据压缩编码技术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被分成很多不同的类型。

(1)以照信息来源的统计特点为划分依据,该技术可以分为转换编码、预测编码、小波编码、矢量量化编码和神经网络编码等5种;

(2)将数据的视觉性特征作为划分依据,那么该技术可以被分为图像编码和以图像纹理和轮廓为基础的编码等两种;

(3)从图像所表达的景物特点来划分,图形编码和以内容为基础的编码是两种最主要的编码方法。其中图像编码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数据统计为基础的,将数据的冗余去除,是一种层次比较低的压缩编码方法。第二阶段则是以内容为基础,然后将其中的冗余去除,鉴别其中的对象和方法,就是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压缩编码技术。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压缩编码方法,既是一种新型的压缩编码方法,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压缩编码方法。

2.2视频点播技术

采用用户信息交流的方式进行自然进化的过程就是多媒体的交互。多媒体服务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视频点播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相互融合是视频点播技术发展的技术。视频点播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视技术等,是一种将上述技术整合为一体的新型技术,充分发挥了视频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彻底改变了被动收看电视节目的方式,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收看电视节目,还能够随意播放,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点播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同时,视频点播技术中传递方法的运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拓宽了教学的模式,影音、广播、语音、发送消息、网络影院、远程教育和点播教学等都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传播。视频服务器是该技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视频系统完成功能和提高性能和质量的关键部分,所以在视频服务系统中是被重点研究的对象。视频服务除了要求保证端到端的播放质量之外,还需要观察系统各方面的性能。在大多数情况下,视频流编码压缩和传递技术、视频流调度技术、IP网与Cable网实现、存储和I/O调度策略、接入控制、流量控制与差错控制、视频服务器体系结构等是视频服务系统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3多媒体数据库技术

多媒体信息中的非格式化数据所占的比例较大,基于此,我们可以将多媒体数据的特点归纳为三点,即对象的复杂性、数据存储的分散性和时空的同步性。其中关系数据库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在多媒体资料的管理的质量依然不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基于对象数据库来管理多媒体资料并不能满足使用的需求,因为基于对象是一个新一代数据库应用,它所需要的是强有力的数据模型的基础良好。这种基于对象的方法适合用来描述非常复杂的对象,结合了封装、继承、对象、多态、类等概念,所以能够对多样对象和它们之间的内部结构之间的相互关联进行清晰地描述。目前,多媒体系统进行研究和开发的主要方向就是要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库技术的相互结合,但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制定对象的统一标准。

2.4现实虚拟技术

虚拟技术是信息技术行业少有的高新技术之一。该技术是一种集成化的技术,具体内容涉及到人工智能、人机交互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传感技术、网络设计等非常广泛的领域。同时,虚拟技术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来进行三维画面的合成,让用户获得逼真的听觉、视觉、嗅觉等感官的体验。在虚拟技术的基础上,人们可以借助固定的设备,自然的参与到虚拟世界的体验中。现实虚拟必须通过计算机生茶,其基础必须是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具体的感官。在这种情况下,用户需要通过身体四肢的正常活动和虚拟环境交互。除了上述四种技术之外,计算机多媒体的技术还包括流媒体技术和音频技术等,而且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的发展,这些技术也必将在多媒体技术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不断成熟和完善。为了切实满足人们对现实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教学、视频、视频会议、娱乐节目点播、军事等很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和视频压缩技术、视频点播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现实虚拟技术、音像技术和通信技术等多种技术的有机结合,极大地促进了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文霞.对计算机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合理性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6(11):74+76.

计算机视觉基础及应用范文5

一、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教材难以跟上其变化

教师能够上好一门课,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教材是至关重要的。近几年,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材百花齐放,不能不说经过几年的课程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涌现出一批质量较好、受益面广的教材。但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实在是太快了,我们的教材始终处于一种追跑的状态,经常过了一两年教材就落伍了,学生往往就会忽视这门课程。

2.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效果难以统一

师资队伍的建设应该是所有专业以及各个领域都面临的问题。计算机基础课程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师资队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不能排除有浑水摸鱼者滥竽充数。因为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一部分教师疏于学习,知识在不知不觉中被淘汰也不管不顾,这严重影响了整个师资队伍的教学效果。

3.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相信每一个上过计算机基础的老师都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家庭,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大多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教师总是感觉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到顾全大局。

4.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入校后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是《大学计算机基础》,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发现不少同学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够重视。一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基础课不是自己的专业课,不需要认真学习,考试及格就行了;一部分则认为自己上网聊天、购物、网游都很在行根本不需要老师来教他们计算机基础。

二、对策

1.放宽视野、突破教材

现实情况来看,在短时间内教材不可能赶上计算机技术的推层出新,年年更新教材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放宽视野、突破教材,对教师而言将是自身学习与教学创新的双重挑战。只有如此,我们的教学才会突破教材的局限性,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最新的应用知识。

2.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通过集体备课、听课等方法,提高整个教师团队的教学能力,绝不罔顾撒科打诨者。在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中,由资深教师就课堂授课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手段的科学利用、教学内容和进度的安排、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佳化、课堂师生互动、课程教案的编写、上课时间的控制、上课的技巧问题等各个方面对青年教师们进行现场指导。另外,在集体备课中不间断加入新的东西,提高所有老师的教学水平。

3.大力推进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的方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提了很多年,学者们也对其提出了很多建议与想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分层教学往往面临操作复杂的困境。因此如何分层教学,如何使其更易于操作是摆在我们高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学校也不能因为其操作的复杂性而弃之不用,分层教学是解决高校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4.优化计算机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首先要提出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例如:告诉学生word和excel将在他们以后的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管其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其次优化教学模式,例如: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自主协作教学模式、教学实践实例等等,通过这样使得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此自然而然,学生也就慢慢地感觉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计算机视觉基础及应用范文6

【关键词】移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标准化 视觉界面设计教学PPT的制作教材写作录制视频视频后期制作

现在,不断涌出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移动学习、微课程、APP STROE、微信公众平台等这样概念,它们到底是什么关系?它们与我们现实的课程教学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可以这么说:可汗学院、翻转课堂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微课程是一种具体视频编辑方案、APP STROE和微信公众平台是种新的安置于手机上的软件及推广方案,移动学习是一个更大的概念,是种结合移动互连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学习模式。

一、背景介绍

2013年,开始了移动学习模式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的研究与建设,项目本身算是一个较为开创性的尝试。本项目共有四位一线优质老师参与项目的设计、教材的撰写和视频的录制,同时有6名高职学生参与视频的后期制作,历时10个月。由于该项目是从无到有,并没有相关的资料和标准可以借鉴,又因为涉及的人员较多,同时存在很多并行任务,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想要保证项目按照规划的方向前进,就要每个步骤都标准化,无论是小到文件的存储格式,还是大到书内容的写作,都需要标准化。项目的建设过程是个探索的过程,亦是不停标准化的过程。这里,我们就来总结下移动学习模式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项目中所涉及的各类标准。

二、视觉界面的标准化

视觉是人的第一感官,任何一个项目,当用户还不了解其内容的时候,大部分人会从视觉角度来度量这个项目是否规范,是否公司化,然后再决定是否继续观看。因此,从开始项目确定建立的时候,就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视觉设计,主要包括公司LOGO,录制视频时的桌面背景、视频导出时的水印LOGO,整体项目用色标准、图片处理的标准等,如图1所示。被形象设计过的移动学习模式下《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无论是配套教材,还是录制的视频,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可以给读者一个整体感。

图1:整体视觉设计效果

三、教学PPT的标准化

移动学习模式下《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的建设,提供配套视频是项目的重点部分,是实现移动学习的基础。为了统一录制视频的整体效果,标准化其录制过程中使用的教学PPT是关键,主要包括:统一使用指定PPT模版、每张幻灯片标题的写法、编号的使用、字型字号行距的设置范围、幻灯片的用色方案,如图2所示。同时,为了减少在线观看视频的大小,经过反复测试,指定幻灯片的切换效果和幻灯片中动画特效等。

图2:教学PPT的标准化方案

四、教材写作的标准化

与项目配套的教材撰写部分,也是项目的核心部分,关于具体教材内容的组织与设计,可以参阅本人已发表的论文《翻转课堂模式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内容的组织设计》,这里就教材写作中需要标准化的部分进行阐述。

(一)章节整体表现形式的标准化。根据整本书的出书大纲,每个章节均以培训形式呈现,每个节既是一个任务,每个培训任务结束后,需要放置相关知识点二维码列表和知识点反馈。

(二)专业术语的标准化,同样的操作,每个老师的描述往往会不同,这里,我们既要保留老师个人教学风格,又要体现规范化,因此,就必须对涉及的操作用语进行规范的描述,例如:“单击‘开始’选项卡 –‘字体’组 –‘字体颜色’中下拉按钮,在列表中选择‘深蓝,文字2’。”这组操作中,我们规范了“选项卡”、“组”、“下拉按钮”、“列表”这些专业术语。而这组术语,不光在教材撰写中使用,还使用在视频的讲解中,从而让学生能更清晰的掌握学习内容,如图所示。

(三)整本书的编号标准化,根据相关文献和编写章节的需要,确定了本书最多采用四级标题,规范了图和表标识,具体操作的编号和全文正文格式等,如图3所示。

图3:“编号编码”标准化示意图

五、录制视频的标准化

本项目的视频录制工作全部由四位老师来完成的,老师根据教学需求来设计视频脚本,然后,通过“camtasia studio 7”这款软件,边操作边讲解边录制,再对原素材进行基础加工,最后按照指定格式来保存。在整个视频录制过程中也产生了三个标准方案。

(一)录制前期准备的标准化。桌面换上指定桌面背景图片、分辨率调整为1024*768(1024*768是经过测试,是目前最合适手机显示的分辨率),清空桌面上多余的应用软件图标、关闭多余应用程序。

(二)声音的标准化。根据已经提供的标准视频,及自我音量的大小,来调整目前环境中耳机音量和麦克风声音的大小,观察环境,提供最好录音环境。

(三)语言描述的标准化。任何视频开头以“本次主题 是…”开始,最后以“本次讲解完毕。”结束。

(四)文件命名的标准化。项目配套教材采用了嵌入二维码的形式来把书中知识点与视频关联,因此视频命名就直接采用二维码形式,例如,视频“电子计算机简介”,其文件名为1010010001.MP4。命名规则涉及到数据检索格式,这里就不再赘述。

六、视频后期制作标准化

移动学习就是借助移动设备,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而这里提及的移动设备主要是指手机、PDA等。在全屏模式下录制的视频,当用手机观看时,因为手机屏幕较小,往往很多操作看不清楚,如图4所示。因此,必须对录制好的视频做后期加工。这里,依然采用“camtasia studio 7”来做后期处理。后期处理过程制定了三个标准方案:

(一)给视频添加对焦、高亮和标注效果。对焦犹如电影拍摄中的近镜头,对视频中某些具体操作或字幕进行对焦处理后,可以具体看清楚作的菜单按钮或者字幕,如图5所示。高亮效果是用来突出例如对话框或菜单选项等,如图6所示。标注效果同样是用来突出选中的命令,它可以跟高亮混用,如图7所示。

(二)给视频添加统一的片头片尾。想要所有视频具有整体性、规范性和一致性,统一给所有视频添加片头片尾,是个很有效的措施。不仅可以从外观上看起来整齐,更重要的是可以统一传达信息,例如视频制作人信息、联系方式等,如图所示。

(三)调整视频声音。首先,给视频增加背景音乐,适当的背景音乐,不仅可以屏蔽一些录制视频带来的噪音,还可以缓解听者观看视频的疲劳感。

(四)视频导出标准。视频的导出有着严格要求,结合软件来说,导出文件格式为“MP4”,导出像素为1024*768,在每个视频的右上角增加LOGO水印效果,图片透明度为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