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合理性范例6篇

数学建模合理性

数学建模合理性范文1

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建立教学模型的过程,是把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的过程。要通过调查、收集数据资料,观察和研究实际对象的固有特征和内在规律,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建立起反映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然后利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工具/原料

调查收集的原始数据资料

Word公式编辑器

步骤/方法

数学建模建模理念为:

一、应用意识:要解决实际问题,结果、结论要符合实际;模型、方法、结果要易于理解,便于实际应用;站在应用者的立场上想问题,处理问题。

二、数学建模: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要有数学模型;问题模型的数学抽象,方法有普适性、科学性,不局限于本具体问题的解决。

三、创新意识:建模有特点,更加合理、科学、有效、符合实际;更有普遍应用意义;不单纯为创新而创新。

当我们完成一个数学建模的全过程后,就应该把所作的工作进行小结,写成论文。撰写数学建模论文和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时完成答卷,在许多方面是类似的。事实上数学建模竞赛也包含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比试,因此,论文的写作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建模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摘要800字,简明扼要(要求用一两字左右,简明扼要(字左右句话说明题目中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用什句话说明题目中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么模型解决的、求解方法是什么、么模型解决的、求解方法是什么、结果如何、有无改进和推广)。有无改进和推广)。

二、问题的重述简要叙述问题,对原题高度压缩,切记不要把原题重述一遍。

三、假设1.合理性:每一条假设,要符合实际情况,要合理;2.全面性:应有的假设必须要有,否则对解决问题不利,可有可无的假设可不要,有些假设完全是多余的,不要写上去。

四、建模与求解(60~70分)1.应有建模过程的分析,如线性规划、非线模型中目标函数的推导过程,每一个约束条件的推导过程,切记不要一开始就抬出模型,显得很突然。2.数学符号的定义要确切,集中放在显要位置,以便查找。3.模型要正确、注意完整性。4.模型的先进性,创造性。5.叙述清楚求解的步骤。6.自编程序主要部分放在附录中(所用数学自编程序主要部分放在附录中。7.结果应放在显要的位置,不要让评卷人到处查找。

五、稳定性分析、误差分析、1、微分方程模型稳定性讨论很重要。2、统计模型的误差分析、灵敏度分析很重要。

六、优缺点的讨论1.优点要充分的表现出来,不要谦虚,有多少写多少2.对于缺点适当分析,注意写作技巧,要避重就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七、推广和改进这是得高奖很重要的一环,如有创新思想即使不能完全完成也不要放弃,要保留下来。

八、文字叙述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楚、步骤完整,语言表达能力要强。

九、对题目中的数据进行处理问题对题目中数据不要任意改动,因问题求解需要可以进行处理。如何处理,应注意合理性。1.先按题给条件作一次。2.发表自己见解,合理修改题目。

注意事项

数学建模合理性范文2

关键词: 数学建模 研究性学习 融合

数学建模融入研究性学习,秉承知识是由学生通过自主建构而获得的理念,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归纳、类比、猜想、建模、证明等探究性活动,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1.数学建模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对数学学科内容相关课题的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建立数学模型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方法,教学中通过对教材的必要加工,积极地捕捉相关的建模课题内容,以建模形式展开数学概念、命题的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现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题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紧扣所学理论知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实际问题教学以建模为过程,使学生的思维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

2.数学建模与研究性学习融合的策略

2.1知识模型化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知识的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将知识模型化,力求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知识与拓展”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归纳、类比、猜想、建模、证明,以及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研究性活动去获取知识,进而获得相应数学思想方法和技能。

2.2暴露思维过程

数学教学缺乏创新性的重要原因就是重结果,轻过程,使得问题情境言简意赅,封闭性强。数学建模融入研究性学习中就要“复原”隐藏在结果背后的过程,延缓结果出现的时间,将数学概念、定理、解题都要作为“过程”来进行,充分展现概念、定理、法则的形成过程和问题解决方法的获取过程,在思维过程中将知识的精华,把思想方法的实质内化于学生的认识结构中,从而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2.3数学建模贯穿于研究性学习中

数学建模融入研究性学习,要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确立知识生成与数学建模相融合的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在教师的计划指导下,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主动地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研究问题,展开知识的生成过程,并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数学建模与研究性学习的融合,不仅能应用于问题解决过程,而且能应用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过程,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

3.数学建模与研究性学习融合的教学设计

数学建模与研究性学习相融合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发展性,重视过程化,在引入环节中以简单的建模形式展开数学概念,命题等理论体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中间环节应设计出不同类型的探索方法与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操作去发现规律,处理好学生的自主性与协作性的关系,小结环节在学生总结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希望学生自己总结出在思维方法上的收获。

4.数学建模与研究性学习融合的运用

围绕模型问题来组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分析信息、提出模型假设、求解、分析、论证等过程中,充分提高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购买一件售价为5000元的商品,采用分期付款的方法,每期付款数相同,购买后一个月第一次付款,再过一个月第二次付款,如此下去,共付款5次还清。如果按月利率0.8%,每月利息按复利计算(上月利息要计入下月本金)。那么每期应付款多少元?(精确到1元)

不少的学生认为买5000元商品,每次付款1000元即可;教师引导建模:假如商家愿意这样当然可以,但是和一次性付款5000元比较,商家是否吃亏了?这时的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学生思考讨论后认为,和一次性付款5000元比较,商家确实吃亏了。因为5000元存入银行还有利息,商家会产生效益,所以这5000元必须考虑利息。按题意,以月利率0.8%,按复利计算比较合理。5个月后5000元的价值应该是5000(l+0.8%);学生建模思维调整――在理解复利的意义后,许多学生开始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但仍有部分同学提出每月付款5000(1+0.8%)/5(元)。对这种算法,教师不要立刻否定,要作进一步分析,调整学生建模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进一步引导:这样付款商家当然不吃亏,但是如果你去买东西,这样付款你吃亏了吗?问题提出后,学生普遍认为顾客吃亏了,因为顾客每一次还的钱也应该计算利息;学生建模思维调整:学生认识到若商家的5000元折算成5个月后的钱要算5个月的利息,那么顾客第一次还的钱也应计算4个月的利息,第二次还的钱应计算3个月的利息……得到解法后,教师引导学生建模思维调整:探讨不同的解法,钱是增值的,钱能变钱。上面的解法是把欠款和还款计算利息折算成5个月后的钱考虑的,能否把还款折算成现在的钱考虑呢?学生讨论得到一些解法;教师深化建模调整:我们能否给出分期付款问题的一般计算公式呢?购买一件售价为a元的商品,采用分期付款的方法,每期付款数相同,要求在m个月内将款全部还清,月利率为P,分n(n是m的约数)次付款,求每次付款的计算公式,经学生讨论研究得到解法后,教师再进一步深化建模调整:发现问题的本质特征,上面的方法可以推广到其他实际问题中去,如木材砍伐、人口增长,等等,整个过程中把数学建模方法融入到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数学建模融入研究性学习是通过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实践知识与书本知识,以及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了解、接受、理解、记忆和应用所学习的内容,建立各自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和能力结构,为发展创新、创业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数学建模合理性范文3

关键词:高校数学建模改革

所谓数学建模就是指针对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必要的简化提炼假设下以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运用各类数学方法(数学工具与计算机技术)验证该模型合理性并将该模型所提供的结论来解释现实所存在问题的过程。

一、高校数学建模存在问题

1.突击式教学

国内外的建模竞赛引发高校数学建模的迅速发展,大量学校在数学建模教育没有得到全面普及的情况下开办了建模培训班以期在最短时间内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这就导致了大量功底不扎实(建模需要学生具备专业数学的基本知识与计算机编程能力)的学生因备战而进行时间短、任务重的突击式学习,此外,学校为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全面的知识每天都更换教学内容,学生的头脑一直处于被动的填充状态,很难吸收融汇所学知识并进行个人创新。

2.理论式教学

高校数学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为基础数学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讲解“定义、定理、性质、计算”四大块,属于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教学体系。数学建模属于新型教学课程,是凌架于基础理论之上的“简化、抽象”具有自身独特思考方式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手段,而目前高校数学建模课程被定位为“数值计算方法+方法简单应用” [12]课程,数学建模教学大多依据基础数学理论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安排着学生进行学习与训练,以载入书籍的定论进行教学极其容易让学生形成默认与接受式学习,建模教学是培养“数学思维、数学思想”开拓创新的数学精神而并非学习理论会写公式就能解决问题的,理论式教学不仅导致学生只能被动的学习与训练,也扼杀了建模本身的灵魂导致建模本身再无创新。

3.两开式教学

目前高校数学建模往往采用理论课与上机课分开的两开式教学,教授理论的教师有着清晰的思维、完备的理论、得体的教学,但对于学生所问及的复杂计算求解过程,教师往往会安排在上机课时为其演示解答,但理论教师与计算机教师并非一人担任,对于教授理论的教师所遗留的问题计算机教师并不了解,这较导致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被分化为“纯理论+纯计算”的两开式学习,在进行数学建模时往往模型很好学生却不知如何去解这样的问题时有发生。

二、高校数学建模改革方向

1.转变教学指导思想,实现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

数学建模能够帮助学生将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有效结合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学生感兴趣的“经济、控制、化学、物理、生态、航天、医学”等各学科的各类模型。这就需要高校数学教学转变以往“紧扣课本、围绕理论公式”的封闭式教学指导思想,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正确分析计算与推理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运用数学语言定理方法去找寻问题的内在规律,从而建立实际有效的模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与引导学生结合各门学科知识,通过多种途径方式寻找多个解决实际问题的答案,从而实现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

2.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全方位转变

作为开拓性教育的数学建模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数学综合知识、高度的抽象概括能力、熟练应用各类应用软件的能力” [3]。对此,教师应该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全方位转变,例如在教学中通过借鉴各类数学模型(穿插相关生动具备启迪性数学模型)来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打破以往黑板加粉笔的模式,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兴趣,通过为学生介绍演示相关数学软件的应用方法来实现教学与实验的合理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动手编制解决问题,并重视训练学生实际运用计算机与相关软件处理问题的能力。

3.适当增删原本教学内容,增加数学实验内容教学

伴随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与发展,高性能的数学软件陆续问世(Matlab , Maple),数学建模对学生应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世界问题的能力有了新要求,也就不再需要原本教材中所讲述的需要依靠特殊技巧处理的的计算机教学内容[4];原本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为概率论部分,而数学建模因是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因实际需求对概率论部分内容要求较少而对数理统计内容要求较多,同样在教学中需要重新对此进行合理的安排。此外,还应开设如运筹学等较为实用的课程。

数学实验属于新型教学模式,它能够将“数学知识、数学建模、计算机应用”三者进行有效融合,学生通过数学实验能更深入的对数学基本理论知识进行了解并熟练运用相关数学软件,即学生以数学实验的具体问题为载体、以计算机软件为工具通过积极思考与主动参与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三、结束语

数学建模具有“内容的高度抽象概括性、需求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解决问题的广泛应用性” [5]等优势,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教学方式,数学建模不仅促进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更是提升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数学建模实施后大量的传统教学思想与方法面临了严峻的挑战,现行的教育理念、方法等已无法适应数学建模的要求,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周丽.略论数学建模教育与高校数学教学方式改革[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03)

[2]潘克家.高校数学建模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J]. 科技资讯. 2011(24)

[3]许迅雷.数学建模课程的推广对促进高校教育改革的研究[J]. 价值工程. 2011(32)

数学建模合理性范文4

[关键词]数学建模;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实施路径

前言

数学模型是连接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的桥梁,是对某一实际问题,根据其内在规律,作一些必要的简化与假设,运用适当数学工具转化为数学结构,从而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解释性质、预测未来,提供解决处理的最优决策和控制方案。数学建模是架设桥梁的整个过程,是从实际问题中获得数学模型,对其求解,得到结论并验证结论是否正确的全过程。数学建模是用数学语言和方法,借助数学公式、计算机程序等工具对现实事物的客观规律进行抽象并概化后,在一定假设下建立起近似的数学模型,并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然后再根据求解的结果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从问题出发,充分发掘问题内涵,按照问题中蕴含的内生动力,寻求合适的模型,经过实践检验后多次修改模型使之渐趋完善,同时还要进行因素灵敏度分析,找出对问题影响较大、更大或最大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学建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很多高校将数学建模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以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数学理论与方法及计算机编程技术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数学建模竞赛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术与运算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写作表达和创新实际能力。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形形色色的数据环绕着我们,数据分析方面的人才需求陡增,造就了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的问世。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虽是2016年才增补的新专业,但它是一个跨数学、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等学科的边缘专业。培养主要面向互联网和相关服务、批发、零售、金融等行业,掌握一定的数理统计、电子商务及互联网金融相关知识,具有商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可视化、数据化运营管理等专业技能,能够从事商务数据分析、网店运营、网络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电商数据化运营过程中的数据采集与整理、调整与优化、网店运营与推广等工作。从2019年开始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拉开了序幕,职业教育迈入考证新时代,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作为第二批试点专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将拓宽学生就业创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创业本领。但作为一名优秀的数据分析师要对数据敏感,熟知业务背景,认知数据需求,具有超强的数据分析与展示能力。若将数学建模融入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去,不仅使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更使学生思路变得富有条理性,让学生养成敏锐观察事物的习惯,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将数学建模融入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将数学建模融入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不是牵强附会的关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1.1在课程体系上具有可行性

数学建模是源于实际生活的需求,借助于数学的思维及知识去解决问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机编程相关知识。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含有统计基础、数理统计与应用、C++、数据分析与处理等课程为学生学习数学建模奠定了基础。

1.2在教学团队上具有可行性

数学建模相关课程需要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年轻、富有创造力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中的教师不仅要有较为宽广的数学知识,也要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编程和操作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刻画问题的本质并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我校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的数学建模相关教师共9人,由来自于统计专业、计算机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等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完全可以胜任数学建模相关课程的教学与指导。

1.3在教学环境上具有可行性

本专业校内教学条件比较完善,校内实训室基本上能够满足所有专业课程及专业实操课程的教学需要,学生可以在仿真的环境中进行练习。鉴于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并不对口或融合度较低的现状,学校还要积极拓展校外实训衔接度高的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活动中去,着实提升学生的商务实践技能。校内教学条件完全可以胜任数学建模相关课程的教学。

2将数学建模融入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的实施路径

任何的教学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时间沉淀出来的产物,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将数学建模融入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需要从课程体系、教学团队、管理制度等方面着手。

2.1构建数学建模的课程体系

将数学建模融入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首先要制定融合数学建模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数学建模在培养方案中的知识、素质、能力等培养目标和要求,设置数学建模在教学计划中的相关理论、实践等教学环节的课时与学分分配。对大一学生增设数学建模课程,将数学建模与统计学、经济应用数学并行教学,其中涉及数学建模思想、基本数学模型、Matlab软件入门等内容,使学生了解几类基础的数学模型、常规的数学建模步骤及方法。在教学中加入商务数据分析案例,根据问题需求先建立数学模型,然后通过Matlab编程求解出结果,并运用软件进行计算、仿真和模拟,这样将数学建模、数学实验和商务数据分析三者有机衔接起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建模进行商务数据分析及预测的能力,也为之后的数学建模竞赛铺路。

2.2组建数学建模的教学团队

数学建模的教师不仅要熟悉初等几何、微分方程、优化、图与网络、概率等机理分析性建模,还要熟悉统计、预测、检测等测试分析性建模;不仅要掌握差分方程、插值与拟合、回归分析、线性规划等数学建模方法,还要熟练掌握Matlab、LINGO等各类建模语言的使用。作为数学建模的教师,面对商务数据方面的实际问题,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问题的背景,准确无误地明确问题的条件,在查阅、收集、阅读掌握相关的数据、信息和资料的基础上,清晰准确地形成问题的主要特征,初步确定模型类型。然后根据特征和目的,找到问题的本质,忽略一些次要因素,给出必要的、合理的简化与假设。在分析与假设的基础上,利用数学工具和方法,描述对象内在规律,建立变量间关系,确定数学结构,建立商务数据的问题模型。数学建模的一系列过程需要教学团队的合理分工与协作,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数学理论,又要重视实践案例教学。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数学模型和编程思想,把教学重心放在案例的分析、模型的选择、程序的实现、灵敏度的分析等过程之中。通过对大量问题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及计算机编程的求解,让学生触类旁通地处理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及学以致用的道理,从而提高学生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创新创业奠定基础。教学团队不仅要完成数学建模相关课程的教学,还要加强数学建模教学的研究和应用,加强与外界的交流,推动教学改革,以提高数学建模的水平和质量。

2.3成立数学建模的学生社团

除了数学建模融入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教学之外,还可以在学校成立数学建模社团,吸纳学校中对数学建模感兴趣的学生,特别是商务数据与分析专业的学生进入社团。由数学建模老师定期对社团学生进行指导,将数学建模相关的数学公式、数学方法,数学建模的流程,竞赛论文的撰写要领,编程技巧等以讲座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同时,社团学生之间成立互助小组,互助小组中选择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的学生为组长,由组长带领其他组员共同探讨数学建模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分享数学建模的编程技术与相关资料,交流数学建模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由一个专业带动多个专业,一个社团辐射到整个学校,在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的同时,也为数学建模竞赛选拔人才做好准备。数学建模社团的建立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也给那些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不仅可以开阔学生数学发现和研究的思维,还可以加强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参加数学建模的相关竞赛

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学建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的相关竞赛,并将其发挥到极致。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提高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最好的平台,美国在1985年开始创办数学建模竞赛,我国大学生于1989年开始参赛并逐步成为参赛主体,到2019年共有15个国家25370队注册参赛,其中中国大陆地区代表队约占98%。我国第一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UMCM)于1992年创办,2019年1490校区42992队报名参赛,现已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其他数学建模竞赛,如:深圳杯、电工杯等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想在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数学建模参赛团队通常由3名学生组成。在学生选拔时,就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性格等因素,这3名学生不仅要有较好的计算机技术与运算能力,更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较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教学指导时,不仅为学生讲解一些基础的数学建模方法和技巧,更要注重综合分析解决问题、逻辑思维、语言文字理解与表达、科研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在模拟训练时,指导教师严格把关,让学生合理安排三天时间在网上查阅资料,分析问题之后建模与解答,检验与分析,再完成竞赛的论文的写作。通过多次有针对性的模拟训练,学生摄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得到提升,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责任意识得到加强,自主学习的习惯逐渐养成,不畏艰难的品质得到磨练,团队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指导教师通过对数学建模的研究和学生的指导,教学相长,自身的建模能力也将得到大幅提升。面对一些实际的商务数据问题,能够通过建立一些相关的数学模型,探索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并从这些方案中选择出最合理、最科学、最恰当的方案。

2.5搭建数学建模的管理体系

将数学建模课程融入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难度不大,但是要让学生组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并出彩,就需要学校领导重视及相关职能部门支持,在校内建立健全数学建模管理制度,如将数学建模竞赛作为二级学院考核指标、数学建模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计算办法、学生在奖学金与评先评优等方面优先考虑等。只有建立健全校内管理体系,才能激励更多的教师主动承担数学建模相关课程的教学,参与数学建模社团的指导,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建模的兴趣与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积极性。

数学建模合理性范文5

同时,其他地区性和专业性的数学建模竞赛也蓬勃地开展起来,其中影响较为广泛的有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国际竞赛等。为了提高大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借助于数学建模竞赛的推动,目前,数学建模课程几乎在我国所有的高等院校都在开设,成为我国高校发展速度最快的课程之一。西南科技大学作为传统的工科院校,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在不同的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所以,把数学建模的思想和学校工科数学课程教学结合在一起,既能促进学生对数学及应用的进一步认识,又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一、数学建模思想的作用与意义

(一)数学建模对工科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促进传统的工科数学教学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主要分三个部分:高等数学,概率统计和线性代数。这三门课程都存在着重经典,轻现代;重连续,轻离散;重分析,轻数值计算;重运算技巧,轻数学思想方法;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各个不同数学课程之间又自成体系,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造成学生所学不知所用,并且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作为教师,面临着学生提出的“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这类问题。为了解决学生普遍的疑惑,首先可在工科数学课程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许多新的数学定义在引出的时候都会提供或多或少的引例,比如极限中的化圆为方问题、导数的瞬时速度问题以及定积分中的曲边梯形面积问题等等。在对基本数学概念进行讲述时,一方面让学生从具体的引例去掌握抽象的数学定义,另一方面更要学生理解数学建模思想的应用。

在课后进一步提供与之相关的生物、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学模型,不但加大了课程的信息量,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初步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其次,开设数学建模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以数学建模竞赛为导向,系统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建模方法,引导学生将数学建模思想和自己的专业课程相结合,组织丰富的数学建模和专业课程交叉结合实践活动,将其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进行整合,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及能力,为其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二)数学建模对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动

目前,数学建模课程作为全校的素质选修课程对全校学生开设,为数学建模思想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中的渗透提供了更好的条件。由于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提出了许多需要用数学方法解决的新问题。高速、大型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使得过去即便有了数学模型也无法求解的课题(如大型水坝的应力计算,中长期天气预报等)迎刃而解。无论是传统的机械、材料、生物等工科专业,还是通讯、航天、微电子、自动化等高新技术,或者将高新技术用于传统工业去创造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数学不再仅仅作为一门科学,它成为许多技术的基础,而且直接走向了技术的前台。技术经济来临,对工科大学生来说,既是机会,更是挑战。而学生素质能力的拓展,数学建模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数学建模课程内容的设置,由于面对的是全校学生,所以涉及面多为非专业性的社会、经济中的数学应用问题,看似数学建模对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其实不然。一方面,在课程教学中,针对具体的建模案例,补充一些优化理论、微分方程及差分方程理论、模糊评价方法和决策分析等相关的数学知识,可扩展学生的数学知识面。同时,数学建模的实践活动,可增强学生数学意识,提高数学应用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当学生具备对问题一定的分析、抽象、简化能力之后,加之其丰富的联想能力,大胆使用数学建模中的类比法,不难将所学数学建模方法应用于本专业问题的分析与数学建模之中。

二、数学建模与工科数学相结合的探讨

(一)数学建模思想与高等数学课程的结合

长期以来,高等数学在高校工科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必修课,主要内容是函数极限、连续、微积分、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级数理论、微分方程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运算技能,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并使学生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

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主要是讲解定义、定理证明、公式推导和大量的计算方法与技巧等,在课堂中,填鸭式教学法仍占主要地位,在表达方法上一直采用“粉笔+PPT”的讲授法,教师在课堂上把所有知识系统而又完整地讲授给学生,教学内容还是比较单调,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越来越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再加上目前的学生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习主动性还不够,缺乏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如果能随时随处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在讲课内容中,使学生对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体会到知识的整体性、综合性及应用性,这样学生才能通过理解把新知识消化吸收并熟练运用。比如,在学习函数连续性的时候,可以介绍“椅子能否在不平的地面上放稳”这一简单的模型,让学生体会到抽象的介值定理在生活中的小应用;在学习利用函数形态描绘函数图形的时候,适当引入Matlab软件的介绍以及绘图功能,让学生掌握复杂的二维及三维图形的描绘;在微分方程一章,淡化物理模型,从人口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出发,提出人口增长的Malthus模型及Logistic模型,从数学角度阐述控制人口增长的必要性。

(二)数学建模思想与概率统计课程的结合

概率及统计学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课程一般在高校大学二年级开设。在概率统计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方法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对管理类和经济类的人才,有利于提高低年级学生运用随机方法分析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严格的说,概率论的理论推导比较繁琐,学生相关的理论基础也不具备,因此基本理论的讲授不过分强调全面性,讲清楚条件与结论,留给学生更多的问题让他们自己思考,讨论,培养自己利用概率统计建模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在每一个单元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几个例子让学生思考。如在随机事件与概率部分,从简单的摸球问题和硬币正反面问题,延伸到生活处处可见的销售;在学习概率分布的时候,重点列举正态分布和泊松分布在现实生活中的常见例子,并提出简单的排队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在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部分,可以学习报童的收益问题以及航空公司的预定票策略。#p#分页标题#e#

而统计学的应用在各个学科更为常见,认真讲好实用统计方法,重点讲解回归分析法,选用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统计建模问题给学生研讨,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课堂讲授中介绍SPSS统计软件以及Matlab中的统计工具箱,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和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课堂讲授时注意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以数学建模例子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环境。

(三)数学建模思想与线性代数课程的结合

线性代数课程内容包括矩阵运算、行列式、线性方程组、向量线性关系、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二次型。虽然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不多,但它的教学仍然难以摆脱过于实用的“工具”思想。教学方式大都还是先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清楚各类概念和算法,然后学生通过做作业来巩固掌握这些方法。基于线性代数的数学模型没有高等数学和概率统计课程里面的丰富,但是,在学习线性代数的同时,可以强化数学建模的计算机求解能力。强大的科学计算软件Matlab就是基于矩阵论的,线性代数里面的计算在Matlab中都已经实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用数学软件求解线性代数问题,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先进的数据处理方式和科学计算方法,为数学建模思想的具体实现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建议

为了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配合学校教学“质量工程”的展开,全面提高以工科为主的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和拓宽专业实际应用的能力。针对数学建模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从学校以及学院两个层面加大对数学建模课程的宣传以及选课指导,让学生充分认识了解课程作用与意义,鼓励工科学生以及其它专业学生选修数学建模课程,扩大必修面,增加选修人数。

第二,加强数学建模课程体系建设,引进具有高学历或高职称同时具有课程教学和竞赛培训丰富经验的教师充实课程师资力量,并积极鼓励现有教师进行进修提高,继续推进精品课程数学模型的后续建设,大力推进数学建模题库及数学建模实践基地建设。

数学建模合理性范文6

近几年来,我国中学数学建模的实践表明,开展数学应用的教学活动符合社会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

一、中学数学建模教学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1.要解决数学建模能力中的核心层———数学化

我们认为学生解决“应用”问题,有两个“拦路虎”,首先就是学生不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数学化过程。这里面需要解决学生怎样通过阅读理解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这一点恰恰是教学的一个盲点,学生不能对应用问题进行有效的阅读理解。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形成阅读想像、阅读联想、阅读思维、阅读情感等稳定的阅读心理要素,持之以恒地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其次应加强学生的运算(特别是近似计算)能力培养,应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计算器等工具。

2.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地位是指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的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应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鼓励学生不怕挫折失败,鼓励学生动口表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鼓励学生要多想、多读、多议、多讲、多练、多听,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积极状态。如在“打包问题”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制作模型,自己测量有关数据,自己动手摆列模型,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实质,教师要在讲解过程中不断渗透建模的思想,激励学生克服困难,集思广益最终由师生共同探讨得到数学建模的结果。

3.要把握适应性原则

数学建模的设计应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配套,体现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课外活动中,建模设计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可有所拓宽,但课堂教学中建模问题要与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进度相适应,不可任意地拓宽和加深,以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选题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构造实际模型。另外,也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建立一些简单的数学模型。

4.要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是数学结构中强有力的支柱。由于中学数学建模教学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灵活的实际问题,建模过程应该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首先是数学建模中化归的思想方法,还可根据不同的实际问题渗透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价转化思想、类比归纳和类比联想思想以及探索思想,还可向学生介绍消元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反证法等数学方法。只有我们在数学建模教学中注重全方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才有可能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数学建模的思想,从而把数学建模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心智素质。

二、中学数学建模教学中得几个环节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选编合适的实际应用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为知识的形成做好情感上的准备,并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2. 抽象概括,建立模型,导入学习课题

通过学生的实践、交流,发表见解,搜集、整理、描述,抽象其本质,概括为我们需要学习的课题,渗透建模意识,介绍建模方法,学生应是这一过程的主体,教师适时启发,介绍观察、实验、猜测、矫正与调控等合情推理模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

3.研究模型,形成数学知识

对所建立的模型,灵活运用启发式、尝试指导法等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课题学习,形成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并获得新的数学活动经验。

4.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享受成功喜悦

用课题学习中形成的数学知识解答开始提出的实际应用题。问题得以解决,学生能体会到数学在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应用价值,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用途和益处,成功的喜悦油然而生。

三、有关开展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几点建议

1.数学建模作业的评价以创新性、现实性、真实性、合理性、有效性等几个方面作为标准,对建模的要求不可太高,重在参与。

2.数学建模问题难易应适中,千万不要搞一些脱离中学生实际的建模教学,题目难度以“跳一跳可以让学生够得到”为度。

3.建模教学对中考、高考应用问题应当有所涉及。鉴于当前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保持一定比例的中考、高考应用问题是必要的,这样更有助于调动师生参与建模教学的积极性,保持建模教学的活动,促进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