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视觉方案范例6篇

计算机视觉方案

计算机视觉方案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起源现状及发展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进步,计算机辅助设计逐渐成为建筑效果图表现的主流。所谓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是指设计师通过计算机技术表现设计意图,最终以图像的方式告知客户,使客户清晰地理解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和创意,它是一种更为直接、有效的表现方式,通常又被人们称为计算机建筑效果图。

一、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的起源

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使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计算机辅助设计源于计算机图形技术的产生,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研究构想发端于1950年,但使用计算机绘图的最早记录是在196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伊凡·苏泽兰在美国计算机联合会会议上发表了名为《画板》的博士论文,从而开始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发展历程。他从1950年开始着手开发通过图形技术来处理人与电脑交互对话的操作系统。1963年,这套以电脑主机、显示屏、光电笔和键盘为工具的图形画线系统得到实现。这套图形画线系统开发和引进了许多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思想和技术,使用户可以运用电脑画出直线、复杂曲线以及简单的标准部件。

最初CAD被解释为“计算机辅助绘图”,由于当时计算机在设计上的作用是替代传统手工绘图的一种新工具,但随着后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CAD的含义也在不断变化扩展,随着20世纪70年代像素的产生、80年代三维曲面造型系统的开发等,使电脑绘图从只能用“线”这一基本绘制元素发展到可以用点、面、体进行绘制计算机图形,从而使CAD的含义也发展成现在人们比较熟知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这个概念了。1970年的威尼斯双年展首次接纳了计算机绘画作品,这也标志着新的视觉艺术形式的诞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我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与国外计算机辅助设计发展的轨迹相似,国内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研究与应用基本上是从各高等院校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以及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在环境艺术设计和创作领域,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

二、我国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

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重要的技术工具,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得到普遍应用。在20世纪90年代前,国内对环境艺术设计效果的表现是使用手工绘制的方法,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开始在我国建筑业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建筑设计表现领域以不可逆转的潮流迅速发展。尤其是到了20世纪末,计算机辅助设计逐渐成为建筑效果表现的主流。起初,设计师主要运用AutoCAD软件进行施工图的绘制,在方案阶段还以手绘为主。但随着相关专业软硬件的更新和进步,它自身的强大优势得以显示,同时对传统手绘表现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冲击。

随着近十几年来我国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计算机建筑效果表现的类型己经有了很细致的划分,可以分为:计算机建筑效果图、计算机建筑漫游动画和计算机建筑效果虚拟现实。计算机建筑效果图主要是通过3DSMAX,Lightscape,Photoshop等计算机软件制作的静态的效果图。通过计算机三维软件从平面、立面数据中得到透视图,透视点位置及视点角度均可变换,然后再渲染出二维图像,这种方式是目前社会上应用最广泛的。计算机漫游动画是利用3DSMAX软件的三维动画功能,在建筑物的室内或室外的设计阶段就能以可视的、动态的方式全方位展示建筑物所处的地理环境、建筑物外貌和各种附属设施以及建筑物内部空间的效果,使人们能够在未来的建筑物中漫游,因而成为建筑设计方案及装修效果展示、建筑方案投标、论证、评审的有力工具。

三、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当前,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比如各种方案的汇报、投标以及招商广告中随处可见,从而出现了大量的绘图软件的教程以及在教学上更加重视计算机绘图软件的教学课程。人们更多的关注计算机技术,想方设法掌握各种绘图软件,在模型、材质、灯光以及各种渲染技法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忽略了最终的效果图的艺术性。计算机辅助设计是科学与艺术以及计算机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边缘学科。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视觉艺术创造规律、形式法则和审美方法与传统的艺术设计是相同的。所谓视觉艺术,是通过人的视觉感受而将客观内容纳入主观心灵并予以对象化呈现的艺术形态。一些美学研究者认为,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艺术离不开创造者和欣赏者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都要通过一定的感官和相应的感性物质媒介,前者创造出审美对象,后者达到审美愉悦。所以说,作为视觉艺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作品既要真实的描绘场景,又要使欣赏者达到审美偷悦。不可否认,人们的欣赏水平在不断提高,求新、求异的视觉口味也越来越高。这源于技术的发展、审美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于社会和艺术创造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在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初级阶段,设计师的目标是使效果图具有真实感,能够模拟未来场景的真实效果,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目前的计算机建筑效果图的风格单一,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不断提高的视觉口味。计算机建筑效果图既是表现的技术同时它又是视觉艺术。设计师创造出审美对象,筑物内部空间的效果,使人们能够在未来的建筑物中漫游,因而成为建筑设计方案及装修效果展示、建筑方案投标、论证、评审的有力工具。使用的软件有Creator系列三维建模工具及Vega场景管理软件。计算机建筑效果虚拟现实技术强调的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采用的是人与人之间自然的交互方式。它可以实现逼真的、纯三维的场景,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完全由用户自由控制在场景中漫游。作为建筑师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建筑方案,所以说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可以使用于建筑表现,而且也是一种推敲方案的有利手段。VR技术在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将给环境艺术设计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设计师创造出审美对象,要使欣赏者达到审美愉悦而不是审美疲劳。为此,根据目前我国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的发展情况,未来计算机建筑效果图应呈现艺术化、人情化和多样化趋势。

参考文献:

[1]邓庆尧.环境艺术设计[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2]张绮曼.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室内设计的风格样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张绮受.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一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计算机视觉方案范文2

【关键词】课程 计算机视觉 图像检索

1.课程设置、建设与改革自述

1.1 综合基础与应用,精选教研内容

从专业学位教育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我以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教研的重点,同时,考虑到“计算机视觉”是一门数学要求较高、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基础理论教研十分重要,我在规划教案时,综合安排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的教研内容。

1.2 强调学生应用能力,优化教研方法

将启发式教研方法融入到整个教研过程中,将课堂讲授的重点放在问题由来、概念形成、研究思路与方法上,并通过介绍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学科交叉中出现的最新研究与应用。把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问题引入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他们视野和思路。

通过较为熟悉的分析,“计算机视觉”课程中的教研方法较为新颖,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建立了所学理论与实际工程控制问题的联系。

按“计算机视觉”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内容分环节来实施教研,每个环节以实际工程问题开始,以理论学习为基础,各教研环节之间既是工程问题的系统化深入,也是理论知识体系的循序推进。

按“计算机视觉”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内容分环节来实施教研。每个环节,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以提出和解决实际实验案例中的识别问题为结束,各教研环节之间既是三维重建问题的系统化深入,也是理论知识体系的循序推进。

他们都十分赞同我以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应用能力为目的的启发式和交互式教研方法。尤其是以论文报告和答辩形式提交作业。强调了理论和应用的结合。每一次的作业贯穿整个教研环节,使他们对问题的发现、理解和解决成为一个逐渐明确、细化和深入的过程,因此。虽然作业要求较高、工作量较大,但做起来并不会感到压力和困难。同时,他们大多之前没有撰写科研论文和报告的经历,通过作业也可以使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最后考试结业。

与此同时。研究生们也畅谈了他们对课程教研中一些问题的看法.研究生们十分重视专业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非常看重扎实理论基础的必要性,都认为理论学习与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应该没有矛盾,但在有限的2年时间内,如何实现两者的全面提高,他们大多存在疑虑。同时,他们也认为目前大多数的课程教研具有明显的理论或实践的偏向性,缺乏科学合理的平衡。

针对我在教研中所提出的案例和问题,学生们反映,尽管十分熟悉,但对问题的本质和要求仍只是停留在理性认识上。无法建立与实际对象的对应关系。另外,他们提出,案例仅从单一课程角度讲授,在有限课时内难以从多学科的角度介绍滤波,三维重建,运动恢复,图像检索案例,虽然是实际科研项目,但课堂不可能展示整体实物,学生缺乏工业现场的实际感受。使得学生对案例的整体理解难以跳出课堂的思维界域。

针对此,我计划在加强现代化教育手段方面进行一些建设与探索,努力向学生提供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丰富的综合性辅助认识手段。考虑到“计算机视觉”通常需要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工程问题,我们将在以后教研中,增加计算机辅助教研的功能。如利用Matlab工具对所学内容及实际视觉问题进行可视化仿真演示。我们也将用虚拟仪器工具搭建案例的虚拟系统,试图通过这样的虚拟系统,向学生提供有利于启发思维的灵活的认识与实践环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尽管采用了多媒体教研。计划在以后的教案中增加更多的现场视频材料以及图形和图像资料,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增强抽象理论的可接受性。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在教研和科研工作之余投入大量的热情和精力。

2.教研手段(课程建设中积极营造数字化、信息化环境和外语教研环境,网络教研和网上教研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情况)

2.1本课程的主要特色

体现机器视觉与机器听觉融合。①机器视觉:图像处理、图像与视频压缩、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生物特征识别、三维视觉信息处理。②机器听觉:听觉计算模型、语音信号处理、口语信息处理。此外还在同济大学开设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方面课程,该课程构成本课程基础, 及对大量应用实例介绍设计方法,系统性能,并对结果进行祥细分析和点评。学生通过听课可以跟随教师本人了解和掌握计算机视听觉。充分领略数字技术用于语音通信这一广阔的领域神奇魅力。脑、 机接口的研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正成为脑科学、康复工程、神经工程及人机交互( puter interface, HCI) 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2.2本课程的建设总目标和成果

以后开展图像,图形,语音处理,多媒体的内容的检索,三维景物物体的重建,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方向:视觉与听觉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从生理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视觉与听觉的感觉和知觉机理,为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完成同济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以近几年为研究生讲授“计算机视觉”课程讲义的电子教案为基础,结合开发科研项目,并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和最新动态编写计算机视听觉电子教案,和教材。

机器视觉:图像处理、图像与视频压缩、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生物特征识别、三维视觉信息处理。

机器听觉:听觉计算模型、语音信号处理、口语信息处理、自然语言处理、智能人机交互。

2.3 本课程的建设分年度目标和步骤

教材内容:针孔摄像机,辐射学术语;局部影调模型,点,线和面光源,光度学体视;颜色;线性滤波器,平滑抑制噪音,边缘检测;纹理,用滤波器输出表示统计量,纹理量,纹理合成,由纹理推断形状;基本的多视角几何,立体视觉;用聚类实现分割;拟合直线与曲线,用最大似然率进行拟合,鲁棒性;隐变量与EM;用卡尔曼滤波来跟踪,数据相关;摄象机标定;使用特征对应和摄像机标定的基于模型的视觉;使用分类器的模版匹配;基于关系的匹配;在数字图书馆中检索图像,基于图像的绘制。

准备离散时间语音信号处理的原理,介绍语音信号处理研究及其应用方面的最新动态,其中包括语音处理,语音时频分析以及非线性声学语音产生模型,而这些讲授内容在以往任何一本语音信号处理教科书都不曾提及,深入介绍以下内容:语音编码,语音增强,语音综合,说话人识别,语音信号恢本复,动态范围压缩语音信号处理基础,语音的时域的分析语音信号频域分析,语音信号线性预测分析,矢量量化,语音编码,语音合成,语音增强,说话人识别。

3.构建研究实践型模式,探究研究生指导

通过研究生指导模式的学习,两种指导方式之一是对传统面对面的与基于网络两种指导方式的混合。师生之间定期与不定期面对面的交流对于保证研究生指导质量提高有着重要关系。互联网突破时空限制为高校师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共享、个性化、多维交互的教与学的平台。我提供优秀研究资源,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共享研究资源。师生都可以Web对于优化研究资源的共享、促进师生之间的社会互有着重要作用使得研究生指导模式充分发挥面对面指导。研究生指导主要注重科研素养培养。研究生培养根本目标发展能力。课程学习对于系统提高研究生对专业关心课程学习状况必要,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指导与建议,要鼓励学生结合课程学习进行相关讨论。

基于自主与协作的探究性学习是研究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作用。我在教研中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为了支持研究目标在于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究体验:培养“教研模式中”包括个人理解专业研究领域相关问题的内涵与特征。旨在使学生能够切实掌握专业与研究领域所涉及基本原理与能够利用这些原理与方法分析确定方案实施、“know“know 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层面,主要是为了增强指导以便根据不同层包括若干个问题常常需投人较多的精力与时间。应该安排较长时间且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平台支持。提升研究质量有效地避免传统指导误区。在指导时过于强调研究生所获取学术成果而忽视指导过程体现在两方面:一目标评价标准单一往往给研究生层面:①面向研究生个体的“个别指导”;②面向小组集中:③自主调控评价,必须与教师、同伴、专家进行交流、协作才有可能真正地提高效率,实现学习目标,培养学团队意识,其次要帮助研略,在各层面都有明确的目标相应指导内容,并要注意这三个层面整合。使之过程得到全面发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科研能力发展、轻综合素质培养”,研究生导师不但应该是研究生的指导者。指导教师可以按“科研项目一要问题一具体任务”的层次。以教师的、助学促学”尽可使每个研究生都能达到预期培养目标。评价要更关注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工具以丰富研究生指导过程中教研交互的教育学中社会互。传统环境下的社会互往往是面对面的交互。网络平台可以利用构建社会网络支持社会交互。强调的研究科研成果而深层次交流方式不同指导目标、不同指导层次整合,指导教师角色转变,变革评价方式,丰富指导教师来促进“自主一协作”探究学习,对研究生“混、他评”与“自混评关注教研评价的。”教研模式下网络技术与内涵表现在:①利用技术促进教研资源的整合,优化教研资源管理,教研资源共享,促进师生与教研内容的交互;②利用Web工具,有效地整合现实交互空间虚拟交互空间另外还地加速或加强人际联系,帮助师生了解探究式应用实践探索。

研究生是否发表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研究生入学初期,以Web的应用为核心的互联网络不但为高校师生的交流提供了新的沟通与互动方式。以独特高校师生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发生了系列改变。也成为高校师生教研与生活中的重要信息工具为研究生指导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多维立体环源。网络平台也用于共享、深化面对面交流中所总结形成相关观点与资料。要求其他每位学生都至少要提一个问题所提出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了解专业研究领域的基本问题、核心问题与前沿问题研究生自己在调研基础上提出研究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究。所以除了关注在专业领域内研究能力的发展之外还要注意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引导学关注“专业发展”。 用于规划了解学生的已有基础,以帮助后期制定更为合理个别指导计划:第二,通过召开定期的讨论会、师生个别交流,包括两种类型:①旨在提高新生适应研究生学习与生活的适应性:②面向科研任务的研究小组。面向任务方式冲击着高校师思维方式与文化理念,非常重视网络平台研究指导中的应用,建立了向团队公用资源平台教研主要采用研究式教研方法, 要求研究生自学其基本原理, 然后利用实际数据,由导师提供或从期刊文献中获取,完成数据预处理、计算、结果表达、解释的全过程, 并以论文形式提交给教师, 同时在课堂上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做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研究成果的文字组织和语言表述能力。 另一方面, 研究生的每篇习作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差, 及时予以纠正, 使学生对方法的掌握更加准确和牢固。将网络共享平台中上传所有研讨记录训练,将研究分个层面:①选择专业研究内的基本问题或重要问题或热点问题对之进行深入探究。掌握本专业领域基本研究方法;②以自己课体依托,在课题下设置子课根据研究与研究兴趣跨年级构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子课题与任务③鼓励研究途径。一年级开始参与课题研究,二年级学期要求开始提出自己一些问题或鼓励结合确定毕业论文选题使他们在更大程度职业能力发展;推荐专业相关资料;对(共8人)进行指导,效果较明显。在学习方面,24名本科生通过毕业答辩。研究生八人以学生身份公开发表学术科研论文。 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通过"混合型-探究式"研究生指导模式的学习实践三个维度的"混合":对传统面对面的与基于网络的两种指导方式的整合,对提升研究生课程学习绩效、促进研究生科研能力发展、促进研究生职业能力发展三个指导目标的整合,对个别指导、小组集中指导、团队集中指导三个指导层面的整合;说明了该模式中三个层面的"探究":对专业问题的探究,对专业与研究领域内基本原理的探究,对综合科研任务的探究;同时介绍了在实践层面应用"混合型-探究式"研究生指导模式的实际效果。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吸取国内外大学研究生培养经验,对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方法进行探索,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中,提出“四个转变”的指导思想,即变“单人指导”为“团队指导”,变“单一培养模式”为“多元培养模式”,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面向培养结果”为“面向培养过程”。形成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突出研究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切实 行的措施 引导 究生遵守科学 道德,保持科学冲动,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科学能力。

考虑到“计算机视觉教研探究研究生指导”通常需要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工程问题,我将在以后教研中,增加计算机辅助教研的功能。如利用Matlab工具对所学内容及实际视觉问题进行可视化仿真演示。我也将用虚拟仪器工具搭建案例的虚拟系统,试图通过这样的虚拟系统,向学生提供有利于启发思维的灵活的认识与实践环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尽管我采用了多媒体教研。我计划在教案中增加更多的现场视频材料以及图形和图像资料,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增强抽象理论的可接受性。

参考文献:

[1]David A.Forsyth and Jean Ponce , Computer Vision-A modern Approach

[2]贾云得.机器视觉.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3]Thomas F.Quatieri离散时间语音信号-原理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4]Shapiro.L.G and stockmen,G.C,计算机视觉.北京-机槛工业部,2001

[5]Haralick,R.,1992/1993 Computer and Robot vision ,volume I and II

[6]张雄伟,陈亮等.现代语音处理技术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7]Thomas F.Quatieri离散时间语音信号-原理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8]郑燕林等“混合型-探究式”研究生指导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

计算机视觉方案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视觉;研讨式教学;小组探讨;课前回顾

作者简介:陈芳林(1983-),男,湖南株洲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讲师;周宗潭(1969-),男,河南洛阳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湖南 长沙 410073)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065-02

进入21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各国政府和高等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世界各国研究型大学的共同特点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致力于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1]研讨式教学是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讲解与学生探讨两部分相结合是研讨式教学采用的主要模式。[2]将课程分成两部分之后,教师讲解的时间就必须压缩,教师一方面需要思考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课程的讲解,同时还需要考虑课程讲解要与学生探讨部分紧密结合。因此,如何上好研讨式教学教师讲解这部分课,越来越受高等院校的重视。本文针对笔者教授工科研究生课程“计算机视觉”的实践与经验,阐述了笔者对于如何上好研讨式教学教师讲解这部分课的个人体会。总结为两点:第一,首先要充分做好课程准备;第二,上课环节采取回顾—案例—小结的讲解方式。下面从课程准备、课前回顾、课程讲解、课后小结四个方面分别阐述(如图1所示)。

一、“计算机视觉”课程准备

要上好一门研讨式教学的课程,一定要结合该门课程的特点,量身定制课程内容,进行精心准备。本节先介绍“计算机视觉”课程的特点,然后结合该门课程的特点,介绍笔者对于“计算机视觉”的课程准备。

1.“计算机视觉”课程特点

“计算机视觉”是“数字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等课程的后续课程。该课程重点在于图像或者图像序列的分析理解。课程知识在机器人导航、侦查、测绘、测量、精密加工和目标跟踪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3]近年来基于视觉信息的控制反馈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国内高校一般都为研究生开设了此门课程。

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广泛、算法原理涉及面广:涉及到概率与数理统计、信号与系统、图像等基础知识。“计算机视觉”是一门重要的控制类、电子类及计算机类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程,它内容广泛、综合性强,研讨能力的培养显得非常关键。

2.课程准备

首先,结合“计算机视觉”课程内容广泛、技术日益更新和丰富的特点,将课程36学时分为12次课,每次课为3小时,每堂课教师讲解一个专题。这种设计,一方面可以更广地涉及计算机视觉的各个领域;另一方面以专题的形式来讲解,可以将学生带入到该专题,介绍基本背景、理论、知识和方法,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方便课后学生对感兴趣的专题进一步深入挖掘与研究。

其次,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仔细统筹,安排好每次课的专题,这样既方便学生一开始对整个课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也方便学生选择课堂研讨的题目与内容。根据12个专题,将各个专题讲解的内容与课件在开课之前准备好,这样有利于把握各个专题之间的前后承接关系。例如,“区域”与“分割”是既有区分又有联系的两个专题,在课程开始之前,将课件准备好,就有利于宏观把握,在“区域”专题提到的分割算法,就不需要在“分割”专题再次重复,而在“分割”专题可以结合前面“区域”专题进行互相补充,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

最后,在每个专题上课之前,再对课件进行精雕细琢,主要是对内容分好层次,对方法进行分类,力图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对该专题有较全面的认识。例如,在讲解图像分割时,由于图像分割方法非常多,可以将分割方法分为若干个大类,每个大类只讲1~2个方法。这样既可以尽可能涉及更广的领域,又可以提高讲解的效率。

二、“计算机视觉”课前回顾

课前回顾是指每堂课的前面一小段时间用来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虽然课前回顾时间非常短,一般为3~8分钟,但是课前回顾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回顾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将要学习的内容与已学过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课前回顾,学生可以回忆前续课程所讲解的概念、理论、算法的步骤等内容,有助于解决新问题或者理解新知识。

课前回顾最重要的是既要复习前续课程的内容,又要注意将前续内容与当前内容联系起来。由于讲解时间有限,要使研讨式教学的教师讲解部分效率高,教师帮助学生回忆上堂课的概念、模型、算法等内容,就变得非常重要。如果不做课前回顾,那么当讲到某处新知识时,往往需要停下来,将前续课程再讲一遍,否则学生无法理解新的知识,这样就降低了教学的效率。

课前回顾的时间,一般以3~8分钟为宜。课前回顾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讲解课后作业、回顾概念、提问等。笔者认为应根据当天课程与前续课程的关系,采取合适的方式。各种方式结合使用,提高课前回顾的效率。

三、“计算机视觉”课程讲解——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已经成功地应用于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教学。通过案例,学生可以很快地掌握相应的概念、算法的步骤等,从而提高教师讲解部分的效率。[4]例如,在讲解马尔科夫随机场时,笔者通过案例式教学,将马尔科夫随机场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向学生解释。首先,将马尔科夫随机场分解成两个重要的概念,分别是随机场与马尔科夫性,然后将它们对应到例子中,帮助学生理解。

随机场包含两个要素:位置(site)和相空间(phase space)。当给每一个“位置”中按照某种分布随机赋予“相空间”的一个值之后,其全体就叫做随机场(如图2(a))。[5]这个概念非常抽象,难以理解。笔者应用案例式教学,拿庄稼地来打比方。“位置”好比是一亩亩农田,“相空间”好比是种的各种庄稼。给不同的地种上不同的庄稼,就好比给随机场的每个“位置”,赋予“相空间”里不同的值。所以,可以形象地理解随机场就是在哪块地里种什么庄稼的布局(如图2(b))。

马尔科夫性指的是一个随机变量序列按时间先后顺序依次排开时,第N+1时刻的分布特性,与N时刻以前的随机变量的取值无关。为了更直观地理解马尔科夫性,笔者仍然拿庄稼地打比方,如果任何一块地里种的庄稼的种类仅仅与它邻近的地里种的庄稼的种类有关,与其他地方的庄稼的种类无关,这种性质就是马尔科夫性。

符合上述两个特征,那么这些地里种的庄稼的集合,就是一个马尔科夫随机场。通过案例式教学,笔者发现可以加深加快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师讲解环节的效率。

四、课后小结

课后小结指的是一堂课将要结束时,教师对本堂课进行一个简短的总结。许多成功的教师都会在其教学中坚持课后小结这个环节,给学生一个总体的印象,以帮助学生消化本次课程的内容。

研讨式教学教师讲解部分的课后小结与普通教学方式应有所区别。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通过课后小结可以将本次课程所讲内容与学生的研讨环节结合起来,而不仅仅是对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为了达到课后小结使本次课程内容与学生探讨环节建立联系的目的,笔者在教学中常采用如下方式:首先,像普通教学方式一样,总结本次课程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抛出若干问题,这些问题,不需要学生马上解答,而是留给学生课后思考,提供他们选择研讨主题的素材;最后,介绍其他在本次课程中没有涉及到的前沿知识、方法与理论,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增加学生选择探讨主题的覆盖面。

通过应用这种方式,笔者发现学生的思维更开阔,在探讨环节,学生往往可以选择一些比较新颖的主题(例如视频中不动点的检测等),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所讲内容,从而提高了研讨式教学的效果。

五、结论

在“计算机视觉”课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通过总体设计规划好整门课程内容,课堂讲解注意采用回顾—案例—小结的方式,笔者对如何上好研讨式教学教师讲解这部分课进行了个人经验的总结。通过本次教学改革,笔者体会到如果要提高教学效果,一定要注意教师讲解与学生探讨两个环节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侯婉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09.

[2]张晴,李腾,韦艳,等.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1,(10).

[3]D.H .巴拉德.计算机视觉[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计算机视觉方案范文4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土木工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VR)是一项集成性极高的高新信息技术,在军事、医学、设计、艺术、娱乐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土木工程中的虚拟现实技术涉及土木工程领域的各个学科,已显示出一定的实用性,技术潜力十分巨大,应用前景非常广阔[1]。

现代土木工程的特点就是适应各类工程建设高速发展的要求,人们需要建造大规模、大跨度、高耸、轻型、大型、精密设备现代化的建筑物,既要求高质量和快速施工,又要求高经济效益。这就向土木工程提出新的课题,并推动土木工程这门学科前进。它的发展趋向具体地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建筑材料方面、工程地质和地基方面、工程规划方面、工程设计方面、工程施工方面等等。

二、虚拟现实技术及其特点

虚拟现实技术,又称灵境技术,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性信息技术。它融合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大大推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VR技术是把抽象、复杂的计算机数据空间转化为直观的、用户熟悉的事物。一个身临其境的虚拟环境系统是由包括计算机图形学、图象处理与模式识别、智能接口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传感器技术、语音处理与音像技术、网络技术、并行处理技术和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等不同功能、不同层次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子系统所构成的大型综合集成环境。所以,虚拟现实技术是综合性极强的高新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

1.沉浸性

虚拟现实技术是根据人类的视觉、听觉的生理心理特点,由计算机产生逼真的三维立体图像,使用者戴上头盔显示器和数据手套等交互设备,便可将自己置身于虚拟环境中,成为虚拟环境中的一员。使用者与虚拟环境中的各种对象的相互作用,就如同在现实世界中的一样,一切感觉都是那么逼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交互性

虚拟现实系统中的人机交互是一种近乎自然的交互,使用者不仅可以利用电脑键盘、鼠标进行交互,而且能够通过特殊头盔、数据手套等传感设备进行交互。使用者通过自身的语言、身体运动或动作等自然技能,就能对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考察或操作。

3.多感知性

由于虚拟现实系统中装有视、听、触、动觉的传感及反应装置,因此,使用者在虚拟环境中可获得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多种感知,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1.虚拟现实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在土木工程中,长期以来人们不得不用抽象的概念表示非常丰富的内容,VR技术可以在应用如下:虚拟现实技术在仿真建模中的应用、建筑CAD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过程的可视化计算、建筑设计与施工的先期技术成果演示和验证技术、建筑机器人中的VR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建筑技术成果结构艺术等等。

2.虚拟现实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领域

由于具有上述的优势特征,虚拟现实技术在土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现阶段,虚拟现实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

(1)在虚拟施工过程和施工结构计算中的应用

在实际工程施工中,复杂结构施工方案设计和施工结构计算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基于虚拟现实的复杂结构施工方案设计是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的环境中,建立周围场景、结构构件及机械设备等的三维CAD模型(虚拟模型),形成基于计算机的具有一定功能的仿真系统,让系统中的模型具有动态性能,并对系统中的模型进行虚拟装配,根据虚拟装配的结果,在人机交互的可视化环境中对施工方案进行修改。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对不同的方案,在短时间内做大量的分析,从而保证施工方案最优化。

(2)在工程项目招标投标中的应用

现代建筑工程项目的运作,业主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使业主和评标的专家很好地了解招投标文件的编制和被认可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承包商有没有中标的机会。因此,承包商在注重投标文件的技术可行、报价合理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投标文件的包装 [3]。借助虚拟仿真系统,把不能预演的施工过程和方法表现出来,不仅节省了时间和建设投资,而且不用项目经理的现场答辩,方案的优劣就一目了然,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承包商中标的几率。

(3)在可视化计算领域的应用

可视化计算将是今后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在科研中,人们会遇到大量数据,为从中得出有价值的规律和结论,需要对庞大的数据量进行认真分析。对科学计算取得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加工或三维图形显示,可通过交互改变参数来观察计算结果的全貌及其变化,实现参数化及可视化计算,虚拟现实技术产生了飞跃式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借助图形或图像来进行实时动态地控制结构的重分析和获取施工控制数据,同时能实时动态演示和控制设计和施工的过程。

四、土木工程仿真分析解决方案

针对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需求,提供了如下解决方案。

1.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

无论是结构CAD软件,还是建筑CAD软件,都需要不断地和用户进行交互,因此对噪声的控制要非常好;同时各种设计图形和三维模型要在屏幕上进行实时的显示、平移、旋转、缩放等,对计算机的图形处理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而要完成三维图形的实时渲染,对处理器的计算能力也是一个考验。针对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需求,高性能图形工作站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方式,其特点噪音污染低,图形处理能力高,PU处理能力强。

2.计算机辅助工程(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

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一般都是基于有限元方法,普通工作站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计算需求,必须采用高性能服务器。集群可以说是目前性价比最好的CAE高性能计算解决方案。针对计算机辅助工程的需求,作为机架式服务器集群的升级产品,刀片式服务器拥有计算能力强、计算密度高、通用性好、整体功耗低、管理维护简单等诸多优势。

3.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虚拟现实对计算机的要求和CAD基本一致,但是VR技术对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和图形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单台服务器已经无法满足实时计算和渲染的需要。必须采用高性能集群系统,集成多台服务器的处理能力,才能满足要求。整个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多台高性能图形工作站,1台硬件图形融合校正器,多台投影仪。这个方案不仅适用于虚拟现实仿真环境,对CAD设计的虚拟展示、科学计算数据的可视化等,均能起到良好的呈现效果。

五、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在不断发展,专用于计算机图形和多媒体信息处理的高性能DSP芯片可使处理能力提高上百倍,三维图形算法和参数化建模算法等可使虚拟现实技术更加成熟。目前,虚拟现实技术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在土木工程的研究方面,我们应努力建设虚拟现实技术实验室,开发有价值的虚拟现实工程系统,使其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和可视化计算等方面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六、参考文献

[1] 张跃.土木工程中的虚拟现实技术[N].科技日报.1997年6月23日.

计算机视觉方案范文5

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科技时代的来临,以视觉传达为主要目的的平面设计在工作、生活以及文化交流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网页制作、广告设计、多媒体课件等工作中需要应用计算机平面设计,对平面设计工作者的需求越来越大,拥有深厚的美术功底非常重要,本文对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美术的应用予以分析。

关键词:

平面设计;计算机技术;美术应用

当今社会,平面设计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各个方面,如我们日常浏览的网页、路边的广告牌、学校中使用的多媒体课件以及阅读的书本等都运用到平面设计。且随着计算机平面设计技术的成熟以及大众审美的提高,人们对于设计的“美”的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平面设计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就必须在其中融入美术元素,不断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获得更高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1.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美术应用的重要性

计算机平面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视觉媒体将个人设计作品传达给观众,主要内容包含文字、图像、图形等,通过排列组合构成完整的画面,满足不同人的实际需求,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机起到重要的工具作用。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综合素质的上升,对审美的需求越来越高。为了促进平面设计的发展应当加强基础美术在其中的应用,提高平面设计的美感。

1.1丰富平面设计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过于单调、平淡的计算机平面设计内容已经不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因此将美术应用在设计中的方法应运而生,逐渐受到大众的认可。在设计中融入艺术的成分,能够使设计成果不再是表现为单纯的机械内容。以往的广告设计强调产品制成,不重视观众的感受,因此最终成果平淡无奇,无法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以及正当经济效益。但是在设计方案中融入现代美术元素,能够赋予设计方案丰富的内涵,色彩、空间的综合应用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深深地烙刻在观众的记忆中,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形象、具体的符号、文字以及图像使得设计内容艺术完整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促进大众深刻了解作品的用意以及产品的优势。

1.2提高设计产品的质量

平面设计师通过纸和笔难以将达到中产生的灵感以及创意完整的表达出来,但是结合计算机平面设计技术之后,通过便捷的方法和手段能够将其所想象的内容以最小的偏差展现出来,在创作过程中还能够进一步激发创作人员的灵感。以影视行业为例,由于环境、道具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导致拍摄效果拘泥于现实、不尽人意,达不到创作者想要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性。而运用计算机平面设计技术,能够天马行空的进行创作,完全打破环境、气候、人物等造成的限制,能够在任何时间和空间中达到良好的拍摄效果。

1.3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平面设计方案是否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单独的优势,满足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平面设计方案既具有商业性,同时别出心裁、吸引人的注意,这就离不开美术的应用。例如在恢弘的电影场面中,冲击力强画面必然结合艺术元素,其中无论是场景、特效都是将计算机技术与美术相结合的产物,以此获得更高的票房,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美术应用要求

2.1熟练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

计算机基础是实现视觉传达的关键,要想更好的将计算机平面设计与美术元素融合,熟练的计算机设计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是必不可少的要求。只要掌握了计算机图形图像知识、计算机操作原理才有可能在设计的过程中融合艺术元素。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对实际操作能力进行锻炼,游刃有余的将理论应用在实践中,为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美术应用奠定基础。

2.2掌握较好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审美能力

说到学校教育等因素的限制,当前很多计算机平面设计人员都只掌握了与计算机相关的结束,不具有良好的美术功底,且审美能力也不高。这种的现象很大程度上限制和计算机平面设计的美术应用,设计人员往往有心无力,无法使产品更具有艺术性。因此,实际工作中要求平面设计师综合对计算机设计与美术知识进行设计,专业和博学共存。从美术基础开始:平面构图、色彩构成、光影知识以及美术史,在提高设计师美术应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审美情趣,实现美术与计算机平面设计的统一。同时还要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在创作过程中多思考,吸取他人的长处和经验,丰富个人创作内涵,更好的满足大众需求。

2.3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意

创意指的是新奇的想法,是一种来源于生活的灵感表现,工程丰富的生活经历是灵感的来源。计算机平面设计师应当积极体验各种生活,尝试新鲜事物,多看多学,并努力搜集与归纳素材,增加个人的艺术修养,在确定美术表现形式之后将自身的创意表达出来,最后结合计算机软件制作出来的平面设计方案才具有灵魂。

3.结语

总而言之,客户与市场的需求是计算机平面设计工作者的设计动力与源泉,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设计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就包括计算机平面设计内容和美术功底,只有将计算机平面设计与美术元素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够设计出使用社会需求的产品,才能够提高其竞争优势、获得更高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洁.在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中强调美术基础的重要性[J].职业,2009,(17):43-44.

[2]王建伟.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学浅探[J].考试周刊,2014,(27):171.

[3]李明妍.色彩语言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4(05).

[4]赵菁.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中色彩语言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2(30).

计算机视觉方案范文6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优势在于能够利用信息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在我国,目前教学的基本形式主要是班级教学,基本的教学手段是口头授课,教学工具是粉笔、黑板、课本,五六十年代流行的挂图、教学模型以及八九十年代的录音、录像、电视、投影的运用都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些教学手段和器材的使用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都不能和计算机技术对教学的影响相比。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现代教育技术和方式有了很大进步。

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有力的推动了传统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改革,近几年多媒体计算机与传统电教设备的功能融为一体,不仅能进行幻灯演示、影像播放等课件教学,而且具有人机交互功能,能很好的实行个别化教学,是理想的现代化教学设备。现代教育学实践证明,学生在获取知识时仅依靠视觉,其知识保留度三小时后能保持72%,三天后仅能保持20%;仅依靠听觉,其知识保留度三小时后能保持70%,三天后仅能保持10%;如果综合依靠视觉和听觉,则其知识保留度三小时后能保持85%,三天后可达65%,显然,综合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极大的提高教学效果。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可以向学生传递丰富的知识信息。这种丰富的知识传递方法有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更快的接受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实验表明:在相同的学习时间里,传统教学手段能够获取60%的课堂知识,而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获取的课堂知识的85%。因此,多媒体教学法在形象直观、信息量、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均优于传统教学法。由于计算机具有自动工作,信息存储、处理等功能,不仅能呈现教学信息,而且能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并作出判断,从而能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所以,在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时,能够使学生有多种控制,如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根据学习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路径,实现因材施教。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扩大教师的教学范围。

计算机管理教学CMI的优势在于能够利用信息手段提高教育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促使行政办公实现无纸化、自动化,使教学管理科学化,对教育管理工作做出决策,减轻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负担,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育行政管理就是根据一定的教育决策,执行日常事务管理,教学资源调度和教学任务监督的过程。由于管理信息的多样性和要求统计分析的及时性,传统的管理方式具有不可克服的困难。但随着计算机进入学校,由于其运算速度快,存储量大,信息关系结构可以多样化,信息的分类,检索和报告十分方便等优点,使得计算机在教育行政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育行政管理可以帮助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收集汇总各种有关信息,并进行整理,分类和处理,存放在特定的存储器中,以供学校与上级领导部门查询,并为教育行政的分析和决策服务。例如:学生档案管理、教职工档案管理、学校资源档案管理、财政情况管理、课表调度等。利用计算机辅助教育行政管理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作用,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