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评估范例6篇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评估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评估范文1

质量评估体系构建

韩天学

摘 要 从质量概念的含义来辨析高职教育质量的根本属性,分析现行教育评估存在的误区,理清高职教育质量评估的多元主体,阐明大数据对科学研究思维的影响,提出构建大数据下高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整体设计方案,包括评估体系基本架构、评估信息系统和多元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建立政府层面的高职院校管理奖惩机制和高职院校信息反馈纠偏机制等内容。实现大数据下“多元主体”高职教育质量的评估,将会从根本上改变那种“唯上”的现象,真正使高职院校的教育为学生服务,为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服务。

关键词 大数据;多元主体;高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7-0045-05

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大数据的巨大作用正在被人们逐步认识和不断发现,并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诸多领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教育质量评估,建立高效的评估体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重大任务之一。在“专业评估”“第三方评估”等呼声高涨的当下,提出构建“大数据下‘多元主体’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旨在为转变教育质量评估思路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提供参照。

一、大数据对科学研究思维的影响

大数据是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是网络空间交互融合并能通过互联网获得的非常庞大的网络数据[1]。这种大数据能够实时地被处理和应用,随时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从而实现商业价值和公共管理服务。大数据的出现引起了学术界对科学研究方法论的重新审视,正在引发科学研究思维方法的一场革命。面对大数据,人们只需从数据中直接查找、分析或挖掘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研究,甚至无需直接接触所研究的对象[2]。一直以来,由于信息技术的落后,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方式和评估手段受到限制,评估往往采用依赖纸质材料的阅读和现场考察等落后方式。评估依据来源单一,信息量受到很大局限,致使评估时教育部门要派几个专家组到各高校间巡回评估。受评学校提前一年或几年就要组建迎评专班,按照评估指标的要求,做好大量的纸质资料准备。这种现象在大数据时代将被彻底改变,因为评估者不到学校,就可以通过网络大数据记录的学校教学过程的各种客观数据、毕业生在工作单位表现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评价等多方面信息,研判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实施远程评估。

二、高职教育质量简析

《现代汉语词典》对质量的解释是: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原理和术语》(ISO9000:2000)中对质量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有学者把质量归纳为:对预设的规格或标准的符合度[3]。高职教育质量是质量概念的一个种概念,是特指高职教育水平高低或效果优劣的概念。由于高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服务形式,其生产的是人的劳动技能和工作能力,所以高职教育的质量最终是在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能力上反映出来。教育质量与产品质量相比,在质量载体上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一个是活生生的人,另一个是相对稳定的物。这种差异决定了两者质量的检测标准和检测方式不同,产品质量可以用一系列的量化指标来衡量, 而高职教育质量受到学生个人的智力、世界观、知识和能力等内在因素差异的影响,很难用统一量化的指标来检验[4]。而且教育具有长期和迟效影响的特性, 很难用一次短时的专家组评估来科学、准确地反映出学校的教育质量。

三、现行高职评估存在的问题

(一)被扭曲的评估目的

高职教育质量评估是国家加强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宏观管理与指导的重要方式,旨在促进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在评估过程中要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强调评与被评双方平等交流,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到内涵建设上来。但在实际评估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并没有领会到国家开展教育评估的真正意义,在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整理、补充“迎评材料”时,尽量回避或隐藏学校存在的问题。甚至有的学校在专家组到校之前,就挑选好与专家座谈的学生和教师,并向他们做出如何回答专家问题的说明。当评估结束后,许多学校并没有按照评估专家提出的整改意见进行整改。这些现象已经扭曲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教育评估的根本目的。

(二)偏离教育质量的评估指标

高职教育评估的一级指标有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社会评价等七项内容。其中前六项评估内容是高职院校完成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和保障,并非教育质量本体。仅在第四项“实践教学”中有一条“双证书获取”,即“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毕业生获取‘双证书’的人数达到毕业生的80%以上”。这是反映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情况的教育质量本体的内容。但在实际评估中,职业资格证书的等级要求已降至与中职教育相等的“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即可,且获证率仅达到80%以上。这种质量标准完全不符合国家对高职教育毕业生应具备“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职业资格及“双证书”的要求。第七项社会评价的内容也只是通过生源(第一志愿上线率与报到率)、就业(就业率)、社会服务(学校开展社会技能培训、服务社会回报等)来间接反映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

目前,所有高职院校都制订有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中都明确写明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其既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检验标准。但在整个评估中,评估专家并没有用培养目标和规格来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这种偏离教育质量宗旨的评估,不仅不能促进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反而错误地引导学校更加注重教学条件投入和建设,而忽视了学生是否达成专业培养目标这一考量教育质量的关键问题。

(三)单一的评估主体

评估期间,派往学校的几位专家成为考量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人物。他们凭借专家的威望,按照分工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考察:在2~3天内,评估专家依据学校提供的评估材料和对少数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进行访谈所获得的信息,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做出评价结论。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有失公允。一是专家来学校的时间短,接触面小,不能深入了解和掌握学校的全面情况;二是看学校提供的资料,找学校的人访谈,得到的信息不一定全都是真实的;三是专家本身的经验、水平以及情感等诸多个人因素都会对评价结论的准确性产生重要影响。学生是教育服务的直接受益者,对学校的教育质量最有发言权,但在实际评估中他们的主体地位完全被忽视。学生家长是教育服务的购买者,又最了解自己子女受教育后的变化,但评估与家长无关。用人单位是学校教育质量的直接见证者,但他们并不参与高职教育的评估。仅靠单一化的专家进行教育质量评估,根本无法全面反映出学校的真实教育质量。

四、高职教育质量评估的多元主体

根据系统理论,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组成这个系统的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并发挥着特定作用。高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包含诸多要素,其中评估主体是最关键的要素。按照高职教育质量所涉及的关联方,通过系统分析,可以找到质量评估的主体有:实施教育服务的高职院校、接受教育服务的学生、支付教育服务费的学生家长、接受学生就业的用人单位、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有相对独立的社会专业教育评估机构等[5]。只有综合这些主体从不同视角对高职教育质量的评价,才能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出高职院校的综合教育质量。

五、大数据下高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

由上述多元主体构成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要依靠大数据网络系统,才能构建成信息互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效运行的完整体系。

(一)评估体系基本架构

上述七大评估主体构成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多元主体高职教育质量评估与信息体系架构

1.高职院校自我评估

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为实现培养目标的最大化,随时都要对自己的教育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对所达成的培养目标进行定期评估。同时,还要根据其他主体对自己教育质量评估的信息,及时纠正教学运行中与质量关联要素的偏差,以确保学校教育在正常的质量轨道上运行。在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中,学校主要是提供优良的教学设施和教师队伍,管理和监控教学过程,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学生评价学校

学生是教育服务的对象,是教育质量的承载者,对学校的教育有亲身体验,对学校各方面的情况最为了解。因此,他们是学校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主体。在学校接受教育后,他们会根据自己所获得知识、掌握能力和素质提升以及对学校教育满意度等情况,对学校给出相应评价。这种评价是教育对象对学校教育服务质量的直接反应,会对学校的社会声誉和考生择校等带来直接影响,必然会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因此,学生评价是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3.家长评价学校

家长是学生接受教育服务的出资人,是教育服务的购买者,最关心学校的教育质量。家长又是子女受教育后成长变化的直接感知人,能够从子女的变化看到学校教育质量的优劣。因此,学生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对后续的考生家长帮助子女选择报考学校,以及学校提高教学质量都有重要影响。

4.用人单位评价员工

用人单位是学校培养学生的雇佣者,是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检验学校教育质量的见证方。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全方位了解毕业生接受学校教育后所获得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情况。同时,用人单位从企业利益出发,希望学校能够培养和输送优秀学生。因此,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公正性。这种评价对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更客观、更直接的指导作用。

5.办学条件评估

政府教育部门是高等学校合法办学的审批人和管理者,肩负着维护学生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责任。在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中,主要实施对学校办学条件的监控与宏观管理,定期核查学校的办学条件,听取学生的意见,维护学生的合法利益,确保学校依法办学和健康稳定地发展。政府教育部门根据指定的独立教育评估机构对学校的评估等级,结合法律规定的其他办学指标,每年核算并给学校下拨教育经费。

6.人力资源评估

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各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包括各单位用人的基本情况、人员职位升迁与变更登记、职称评审情况、技能证书考核情况、员工薪酬变化信息等,为大学生走入社会后的职业发展变化提供客观、真实的信息平台。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分类统计、计算,形成各高校毕业生社会职业发展状态的真实数据,作为分析、衡量各高校教育质量的依据之一。

7.第三方评估

第三方评估机构是社会独立运行的专门从事学校教育质量评估的专业机构。其不受政府、学校、企业等各方面的控制,独立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提取各评估主体的有效信息,再根据自行设定的评估指标,获取学校有关信息。通过系统的计算、分析和对比,对学校教育质量实施评估,做出每一所高校和某一区域的教育质量报告[6]。为学校、政府和社会提供公正、客观的评估结论和对比数据,作为政府决策、高校改进教学、家长帮助考生选择学校等诸多方面的参考依据。

(二)大数据评估信息系统的建立

由国家政府部门负责,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搭建一个全国性多元主体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估信息平台”。不同教育评估主体都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实施对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评估,并将各类评估信息公之于众,成为社会共享资源。政府部门通过制度或法律对信息平台实施监管,以确保信息的客观与真实。

根据评估主体的分类,把这个平台划分为三大信息系统,即高等教育综合信息系统(包含各学校基本信息库和各学校自我评估、家长评价、学生评价等)、人力资源综合信息系统(包含从业人员基本信息库和各用人单位定期评价员工等)和专业机构评估信息系统。

1.国家教育部统一建立“高等教育综合信息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建有各高校基本情况信息库,记载着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的各方面真实、客观的信息。同时,教育部门根据社会第三方评估结果,将各高校划分为不同等级,在该系统中分类排列。学校等级是办学质量的标志,其为学生和家长选择学校提供参考,也是政府向学校下拨教育经费的重要依据。学生和家长可以分别登录这个信息系统,进入“学生评校”和“家长评校”栏目,按照统一格式的评价问卷对自己所在的学校进行评价。系统还设有“学校自我评价”专栏,提供各个学校自我评价的信息。这些信息每年录入一次,并向社会公开。

2.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统一建立“人力资源综合信息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建有从业人员基本情况信息库,记载着学生毕业后职业生涯发展变化的各方面信息,包括职位、职务、技能等级、薪酬、重要业绩、各类获奖等一系列信息。系统中设有“单位评价”专栏,由用人单位定期对本单位工作人员按照统一制定的格式和内容如实填写,着重对工作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满意度和提高程度进行评价。通过网络功能的设定,可以将社会各个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评价,按学校名称归入各个学校,使各学校都能看到自己的学生在各个用人单位的评价。同时,专业评估机构也可以采集这些信息,作为评价某一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

3.专业机构评估信息系统

这一系统是由社会专门的教育评估机构所建立,与上述两个系统相联接,共同形成信息互通共享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估信息平台”。这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在两个政府机构系统中,提取评估机构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按照评估指标体系,由系统自动统计、计算和分析,并将结果累计到所评价的学校各个指标中。评价学校的各项数据中都有与同类学校的横向比较和自身的纵向比较数据,并以某校教育质量分析报告的形式将学校的评估信息和评价等级向社会公布。

(三)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多元主体要实施教育质量评估,必须依据在各自不同视角下科学合理制定出来的评估指标体系,才能系统、全面地对高职教育质量做出正确评估,详见表1。

表1 多元主体评估指标内容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1.

学生

评价

学校 1.教师水平 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态度、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

2.教学保障 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学校环境和学习氛围有利于学习、课程设置合理性、个人学习意愿满足度、个人学习收获和能力提升的程度等

3.生活服务 生活服务设施等能为学生提供方便

4.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科学,有利于学生成长;管理手段先进,效率高;管理人员素质高,实施管理育人

5.满意度评分 给出整体评价总分

2.

家长

评价

学校 1.子女成长 子女在对家人与邻里态度变化、语言表达能力变化、处理事务的能力、心理感情变化等

2.学校服务 学校为家长开设网络沟通平台、提供学生学习表现信息、提供学校有关学生活动的信息、提供家长咨询、邀请家长参加学校活动等

3.

用人

单位

评价

员工 1.专业知识 掌握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跨专业知识、能否满足工作需求

2.专业技能 掌握专业技能的多少和熟练程度、能否满足工作需求

3.职业素养 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习惯、职业操守等

4.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

4.

专业

机构

评估 1.学校社会影响 在同类院校和相关行业中的影响力、有一定影响的社会服务事例、用人单位评价、政府部门评价等

2.学生就业状况 就业率、工资水平、企业满意度等

3.毕业生社会影响 学生毕业后具有一定影响的工作业绩或其他成果,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案例

4.同类院校指标比较 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专业技能大赛获奖、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学生就业工资水平等在同类学校中的对比数据

1.学生评价母校的指标体系

学生是教育的直接对象,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感受最深。因此,学生评价指标着重对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态度、教学设施能否满足教学需要、学校环境和学习氛围、课程设置合理性、个人学习意愿的满足度、个人学习收获和能力提升程度等方面进行设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准确判定各项评价指标的等级,客观、真实地反映学校对自己教育服务的质量。学生评价还可以细分为在校生评价和毕业后学生评价两类,其评价指标各有侧重。

2.家长评价子女学校教育质量的指标体系

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子女,最能感知经过高等教育后子女的变化,特别是子女对家人和他人的态度、语言表达能力、处理事务能力、身体心理、心态感情等方面的变化。因此,家长评价指标要从上述视角设定,体现出家长视角下的学校教育质量。

3.用人单位评价员工的指标体系

用人单位是通过实际工作来直接观察和感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质量,这一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终极质量。因此,用人单位评价教育质量的指标要从用人的规格要求出发,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等多方面设定评价指标。这种评价指标在客观上也是引导高职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向标。

4.专业机构的评估指标体系

专业评估机构是独立运营的第三方评估主体,其站在利益关联之外,不受外界影响,具有公平、公正和客观的公信力。专业评估机构在法律法规和社会大众的监督下,按照科学原理设定高职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依据政府教育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用人单位、学生、家长以及其他渠道提供的信息,综合评价一所高校、一个地区的高等教育质量。

六、建立政府层面的高校管理奖惩机制

政府的责任是通过设定高职院校办学基本条件,来严格审查新办学校的办学资格,把好审批关;定期对已开办的学校进行核查,对不能满足办学基本条件的学校进行警告或取消办学资格。教育主管部门参考“第三方”评估结果和评价等级,下拨教育缴费和配套相关政策。这样就取消了以往“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等终身制等级,让所有学校都重视专业机构评估的结果,重视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和用人单位评价。学校要想获得政府更多的资金支持,就必须通过提高教育质量,让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满意,获得好的评价结果和评价等级来实现。从根本上改变高校管理者“唯上”的思想意识,真正使高职教育为学生服务,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服务。

参 考 文 献

[1]王元卓,靳小龙,程学旗.网络大数据: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2013(6): 1125-1138.

[2]俞立平.大数据与大数据经济学[J].中国软科学,2013(7):177-183.

[3]林永柏.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界定[J].教育科学,2007(12):32-36.

[4]余小波.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内涵与外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11):46-49.

[5]刘振天,中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及评估市场完善化[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7):19-28.

[6]佟林杰,孟卫东.我国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3(3):25-28.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basic attribut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concept of quality and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education evaluation, this paper finds out the plural subject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expounds the influences of large data to the thinking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uts forward a design proposa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under big data, which includes the basic structure of evaluation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of evalu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and plura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at the government level,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higher school information feedback correction mechanism are also established. Achieving “plural subjects” quality eval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big data, will fundamentally change the phenomenon of “authority”, so as to make university education really serve the students and cultivate high quality personnel meeting the needs of the nation and society.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评估范文2

在评估实务中,评估人员会根据评估项目的具体情况以及评估需要收集相关的资料,包括有关资产权利的法律文件,资产的性质、目前和历史状况信息,资产以往的评估及交易情况信息,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信息,可能影响资产价值的宏观经济前景信息等,我们可以将此类评估人员根据评估需要所采集的评估资料统称为资产评估信息。该类信息的采集通常由多人分头进行。这些由不同的人、经过不同的途径、使用不同的方法采集来的信息,大多是分散的、零星的,如果把这样一些无序的原生信息直接应用于评定估算活动,会浪费评估人员的时间,降低评估效率。因此,评估人员应将这些原生信息进行分类集中和系统整理,使之条理化、层次化、有序化,为下一步评估人员高效、方便地利用信息进行评定估算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依据。

一、信息规整的含义

所谓资产评估信息规整,就是评估人员按照一定的方式,应用一定的科学规律和方法,将资产评估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和有序化整理,实现无序信息流向有序信息流的转换。对信息规整的过程,一方面要遵循科学规律,依照科学分类法进行,另一方面要兼顾评估人员的利用要求和使用习惯,根据不同的利用要求和信息类型,对评估信息进行规整。信息的规整过程不是对信息简单的拼凑和剪贴,更不是对评估信息内容的重抄,而是在选择和浓缩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将有关评估信息的核心内容反映出来,归纳整理,使无序转化成有序,为评估人员高效、方便地分析信息、预测信息、评定估算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依据。因此,资产评估信息规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产评估信息广泛性存在与信息个性化需求、规律性应用之间的矛盾,从而达到精化资产评估信息、实现价值、增加价值的目的。

二、资产评估信息规整的现有模式

资产评估信息的规整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将资产评估信息进行有序整理的信息处理过程。具体来说,一是把没有必然内在联系的信息,为了评定估算的方便而加以组织;二是把本质上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的信息,依据其属性,按照其自身的客观逻辑结构加以组织。前者包含更多的主观因素,后者则依据更多的客观因素,其实质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在资产评估实践工作中,资产评估信息规整活动是对零星分散的资产评估信息进行一般性归纳整理,其基本工序包括信息归类和信息汇编整理两个方面。

(一)信息的归类

一般来讲,评估人员采集到的信息常常是比较杂乱的,并呈现出明显的随机性和多样性,这些随机性和多样性不利于发现信息采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信息中存在的问题,而且也不利于下一步评定估算的利用,因此,应将信息进行分类。

信息的归类就是将信息按照一定标准即属性和特征,归属到不同的类或组中,将性质相同的信息归纳在一起,使其条理化和系统化,初步显现出信息的特征,为后续信息的进一步使用提供便利条件。通常,在信息的初始分类中,由于信息需求者起初还缺乏对信息本质的深入了解,因此,对信息的分类可结合信息的特点、来源、使用功能、内容、可靠性和今后利用信息所需进行初步的类别划分,是一种粗线条的信息初级组织。信息分类整理的具体方式因人而异,但从实践上看,常用的信息分类整理方式有按承载信息的载体分类整理、按使用方向分类整理、按内容线索或部分要点分类整理三种方式。

1.按承载信息的载体分类整理

按照载体分类整理信息,通常分为纸质、磁盘、光盘、缩微品和实物等几类。对于文献型信息来说,国内外均有许多信息加工条例和标准,对各类数据项的选取和描述作了规定。对于非文献型信息,一种方法是将口头信息和实物信息转化为文献型信息,然后依规定格式进行加工;另一种方法是直接描述事物的名称、形式、内容等,按规定格式记录下来,形成数据库之类的信息产品。

2.按使用方向分类整理

所采集的信息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面向某个具体主题的,即信息采集人员在某个主题需求下所采集的信息;二是没有针对某个主题,但与信息采集机构的性质和今后的需求有关。

3.按内容线索或部分要点分类整理

可以按照内容线索或部分要点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整理具体如何分类,分多少类,都没有统一的模式,可根据课题或采集机构的性质和所采集的信息内容而定。

在评估实务中,评估人员通常按照信息的内容,并结合今后评定估算的需要,对评估信息进行初步的类别划分。主要可以将采集到的信息分为三类。

(1)资产评估业务基本信息

主要包括:委托方的基本信息;产权持有者等相关当事方的基本信息;资产评估目的;价值类型;资产评估基准日;评估报告的使用方式。

(2)评估对象基本信息

主要是指评估对象的法律、经济和物理状况信息。具体包括:有关资产权利的法律文件或其他证明资料;资产的性质、目前和历史状况信息;有关资产的剩余经济寿命和法定寿命信息;有关资产的使用范围和获利能力信息;资产以往的评估和交易情况信息;资产转让的可行性信息。

(3)相关作价信息

相关作价信息主要是指除了评估对象基本信息以外的可以帮助评估人员评定估算得出估价结果的信息。主要包括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信息;可能影响资产价值的宏观经济前景信息;可能影响资产价值的行业状况及前景信息;可能影响资产价值的企业状况及前景信息;当地政府颁布的法规及条例;类似资产市场成交的实例资料。对于市场法而言,类似资产市场成交的实例信息是指已成交的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及相关的交易情况信息;对于收益法而言,主要是资产收益、资产预期收益率等数据信息;对于成本法而言,主要是类似资产的成本信息。

(二)信息的汇编整理

经过信息的归类整理后,相关信息的数量可能仍嫌过大,超过了人们的吸收利用能力,为此,还需要对信息进行汇编、摘录、分析、综合等内容浓缩性加工,即根据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将分散的信息汇集起来进行深层次加工处理,提取有关信息并适当改编和重新组合,形成各种精约化的优质信息产品。该过程属于信息的内容整理,它是在形式整理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是从内容角度对信息的再处理,其实质是对原始信息消化和吸收的过程。按加工深度不同,信息汇编整理的方法主要有汇编法、摘录法和综述法三种。

其中,汇编法是选取原始信息中的篇章、事实或数据等进行有机排列而形成的。运用汇编法不需要对信息内容进行复杂的分析和浓缩,只要抽取有关的信息片段按一定方法编排加工,就可以方便及时地汇集某一专题的资料。摘要法是对原始信息内容进行简明扼要地摘录,即摘取其中的主要事实和数据,以便更全面、更深入地揭示原始信息的方法。综述法是通过对某一课题某一时期内的大量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以形成具有高度浓缩性、简明性的信息产品。

通过以上的理论分析可知,资产评估信息的汇编整理是评估信息定性整序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不是对评估信息简单的拼凑和剪贴,更不是对资产评估信息内容的重抄,而是评估人员根据估价需要,在对经过归类的信息选择和浓缩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将有关评定估算的核心信息内容反映出来,归纳整理,按一定方法编排加工,使信息由无序转化成有序的过程。具体地说,在资产评估实务中,为了避免在进行评定估算时遗漏重要的信息并保证所采集的信息的规范化,评估人员不是直接利用信息,而是将所采集的信息制成统一的表格,以方便评定估算的使用,该类表格通常被称作评估作业类工作底稿。该类底稿是以资产类别来分类的,不同类型的资产评估工作底稿差别很大,即使是同一类资产的评估底稿也会根据评估方法的不同而有差别。在评估实务中,评估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评估项目选择性地制定工作底稿。为保证信息整理的完整性、科学性、准确性,该过程应由负责后续评定估算的专业评估人员实施。通过对评估信息的汇编整理,可以提高评估效率,保证评定估算过程的科学、规范的进行。

三、资产评估信息规整的建模

通过对评估人员进行信息规整的现有模式分析可知,当前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规整的过程中评估人员的主观定性判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信息的归类,评估人员主要是依靠自己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对信息进行判断。不可否认,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所采集信息的实际情况,信息的归类结果也比较符合实际和评估需要。但是仅凭评估人员个人的经验又往往带有主观性,以及考虑到评估人员的工作能力等问题,这种以定性为主的方法对资产评估信息进行归类整理的结果可能失真。因此,从研究的角度来讲,较为理想的方法是在经验判断的基础上结合严谨的理论推导进行信息归类分析,得出一个既经过定量推导又符合实际经验的分类结果,可以极大地提高信息规整的科学性。

在评估实务中,评估人员主要依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将采集到的评估信息分为三类,即资产评估业务基本信息、评估对象基本信息、相关作价信息。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将评估人员对信息进行归类的过程进行量化,并结合专家经验法,提出一个既经过量化过程推导又符合实际的信息归类方法。

1.建立信息分类的类别集合

3.建立信息隶属度集合

若位专家中判断信息属于类别的有位,,。我们可以定义任一信息隶属于类别的隶属度为,,。则每个信息对类别集的隶属度集合为。在该过程中,若每位专家被分配不同的权重,则可将定义为判断信息属于类别的所有专家的权重之和。

4.依据信息分类规则,将信息归类

对于每一个信息,确定隶属度数值最大的,,则可判定信息属于类别。

综上,该模型所提出的方法是选择具有熟悉资产评估工作的专家进行咨询,将所有专家对每个信息所属类别的判断结果进行量化并统计处理,并借鉴模糊数学中信息隶属度的概念,通过确立分类规则,进而对信息进行归类整理。该方法在专家小组法的基础上,既结合了评估人员的主观经验,又含有定量的推导过程,可以更为客观、科学的反映专家小组群体的经验,弥补了现有的资产评估信息的归类过程中过于依赖评估人员个人主观意识的缺陷。该方法使信息归类的定性判断和定量推导过程相结合,为科学、合理地对信息进行分类提供了依据,也为将来评估人员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信息进行规整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结论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评估范文3

关键词:教学评估;信息化;数据管理

1 背景与意义

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管理、科研等多个方面,在无系统支撑下,传统的以手工为主的准备教学评估工作模式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如管理过程繁琐,整理材料难度大,资源浪费严重,效率低下的问题,已经很难适应当今形势的发展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展科学高校的评估工作,设计一个性能优良的在线高校评估信息管理系统,规范、高效、准确的将日常教学工作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是必然趋势。

2 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系统的设计采用基于B/S的结构模式,采用多层架构,由客户端、服务器端、数据库组成。客户端使用浏览器直接登录系统,进行相应的数据录入、查询、分析等。服务器端由控制器、业务逻辑组成,控制器主要响应客户的请求,读取配置文件,跳转至相应的处理类进行处理,最后将处理结果返回。业务逻辑主要是对系统过程中操作流程的处理和数据库的操作。数据库主要是对数据进行保存,防止数据丢失。多层次的结构模式,系统界面与功能的分离,对于业务需求的变化可以快速的升级处理,降低系统开发与维护的工作量。

3 系统的设计原则及目标

3.1 设计原则

系统的设计应根据教育部的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的数据要求和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指标和观测点要求,同时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管理和发展需要进行设计。按照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将学校与本科教学工作紧密相关的数据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织起来,形成系统的、以数字化反映学校的教学运行状态的数据系统。

3.2 设计目标

系统应该达到以下的设计目标:

(1)统一的操作平台:能够为各部门提供统一的平台,所有用户通过该平台进行数据的采集、检索、统计。

(2)统一权限认证:所有用户登录时,需进行权限认证,确保系统的安全。

4 系统的功能设计

系统需求主要依据教育部基本状态数据库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在考虑学校的实际和未来发展需求基础上,主要功能包括系统管理、数据采集、数据查询、数据统计功能。

4.1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负责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参数设置,数据库备份及日志管理等。角色管理主要是对不同的人员定义不同的角色,权限管理主要是赋值权限,为不同的人员定制不同的使用权限,是系统安全保障的前提。

4.2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功能是负责对教学过程中的数据进行采集,不同的工作人员根据下发的任务,直接在系统进行填报或者使用数据模板导入数据。

根据数据结构的内容划分,数据采集模块具体分为学校基本信息、学校基本条件、教师信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学生信息、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公共信息代码。每个模块下面都具有数据模板下载、数据导入导出、数据录入、数据编辑、数据删除、数据审核功能。

学校基本信息中包括学校概况、校区地址、学校相关行政单位、学校教学科研单位、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办学指导思想等。

学校基本条件中包括占地与建筑面积、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室、图书馆、本科实验、实习、实训场所、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固定资产、教学经费概况等。

教师信息包括专任教师基本信息、外聘教师基本信息、其他师资信息、校领导基本信息、相关管理人员基本信息、高层次人才、高层次研究团队、教师教学发展机构等

学科专业包括学科建设、博士点、硕士点、重点学科、大类培养基本情况、专业基本情况、优势专业情况等。

人才培养包括开课情况、专业教学实施情况表、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统计表、课程建设情况、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分专业实验情况、分专业综合训练情况等。

学生信息包括学生数量基本情况、普通本科生分专业学生数、国外及港澳台学生情况、本科生毕业生就业情况、交流学生、学生社团等。

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包括教学管理人员成果、本科教学信息化、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等。

公共信息代码要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并提高数据的共享使用,数据要有统一的标准,公共代码应提供系统的公共代码集,保证系统正常运转时所需的基础数据集统一规范。依据系统的业务结构,对各类公共信息进行编目和分类,包括公用代码表、普通本科专业目录、省市代码、表单状态等。

4.3 数据查询

数据查询功能是根据选择的查询条件,从数据库中取出数据,并显示在界面上。因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对于各项指标要求都非常明确,信息的查询可分为普通查询和定制查询。普通查询为按照评估指标体系的指标项目进行选择后查询,定制查询用户可根据需求灵活的设置查询条件。两种查询既考虑到评估的需要,又兼顾了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要求。

4.4 数据统计

数据库收集的都是原始的数据,要让数据产生价值,需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即按照一定的标准体系,对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发现规律和问题。数据统计为使用者提供详细的数据比例,按照柱状图、饼状图、折线图展现给教学工作、管理人员。

5 系统的性能要求

(1)完善的安全机制。提供口令验证、加密、权限控制等安全机制,可以将数据访问及读写权限控制到每一个操作对象,给每一个用户分配相应的工作权限,记录操作轨迹。(2)可扩展性。系统组成的各部分为独立运行的组件化子系统,相互之间通过标准的接口,充分体现系统的松散耦合性,极易扩展;应用系统的开发采用统一的开发平台,可以快速构建原型系统,并利于快速适应需求的变更;集成接口均开放开发语言包,支持定制开发,支持第三方的集成接入;标准化的接口支持多种信息资源的接入,包括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文档,具备较强的可扩展性。(3)数据导入规范性。在做数据批量导入时,增加关键字段的核实、校验功能,只要数据不规范,就限制导入。(4)系统软件应该具有足够的可塑性,以便于维护人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制,如查询的定制和统计自定义等。(5)提供可靠的服务器架构方案,可实现服务器系统、数据库的优化、安全冗余、备份。

通过建立在线的高校教学评估信息管理系统,可实现数据信息积累,不必再为接受评估准备大量的纸质材料,而且作为一种可持续扩展的系统,可有效减轻工作压力,同时形成的各种统计数据,为学校的自身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数据的保障,为加强宏观调控,做出决策,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科学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晓东.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大学教学,2012(4).

[2]谭琳,等.基于MVC模式的高校教学评估信息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7).

[3]王锋.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网络化管理[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6).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评估范文4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评估;优化策略;上海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18-0043-05

“十二五”期间,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评估积极落实《上海市职业教育“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在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积极作用,为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的规范建设、内涵发展和改革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有力依据。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宏伟蓝图。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实践,理念基本完善、做法基本成熟、成效基本显现,如何应对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新挑战,如何适应现代职教体系对评估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一、做法与成效

(一)评估组织体系逐步健全

《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行动计划(2009-2013年)》指出,“建立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改革,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与完善。目前,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形成政府部门开展的教育评估为主和以行业自律组织开展的交流研讨为辅的评估体系。以政府部门为主开展的评估项目,主要由上海市教委及相关处室负责政策制定,作为委托方将各类评估项目委托给受托方组织实施,受托方主要是上海市教育评估院等相关评估机构。在行业自律组织开展的外部质量保障方面,主要由上海市教育评估协会及其他行业专业组织搭建平台供各质量保障的利益相关方交流研讨,达到促进交流学习的目的。

(二)评估项目框架体系逐步完善

上海中等职业教育评估项目以综合评估、专业评估和专项评估组成框架体系。综合评估指整体上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估,涉及职业教育软硬件等各个方面,相关项目主要有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立项申报评估和省级检查验收评估,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色示范校立项评审、中期检查和建设验收评估等。专业评估涉及职业教育专业的申报、过程监控、选优等,主要项目有上海市中高职贯通、中职-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专业申报评估和跟踪检查评估、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精品特色专业建设验收评估、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新专业备案、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新专业中期检查评估等。专项评估主要指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其他因素的评估。主要项目有部级、上海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上海市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建设验收和运行绩效评估、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行为规范示范校评估、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专项评估等。

(三)评估方法逐步成熟

在指标设计上注重被评对象参与指标设计,开展发展性的目标达成评估,综合利用目标分解法、德尔菲咨询法和综合推演法等科学设计各项评估指标,并进行多次论证和试点评估。在评估方法设计上注重根据项目要求选取不同的评估方法,一般情况下学校关注度较高、社会影响力较大的项目,会采取材料集中评审、汇报答辩等形式相结合进行;一般比较微观的、量大面广的评估项目会采用通讯评审(网络评审)和实地评审(抽查)相结合。在评估结果的形成上注重定量评价和定性价值判断与描述的结合。在评估技术手段方面,探索开展远程评估,建立基础的评估项目网络数据库平台,体现评估的科学性。在专家队伍的培训和组织上,严格规范专家遴选推荐程序,建立职业教育评估专家库,既有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的专家,又有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定期开展普适性或针对评估项目的专项培训,确保专家队伍质量。

(四)“以评促建”功能初步发挥

“十二五”期间,评估工作发挥着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助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逐渐规范,内涵建设显著提升,职教吸引力逐步增强。学校普遍建立了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科研管理制度和过程性材料归档制度,并有专人落实和监督。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评价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在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精品课程开发、精品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涌现了一大批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由此带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展示了技能培养的成效,异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搭建平台。对评估结果的宣传更是扩大了职业教育的社会美誉度。

二、经验和归因

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评估在“十二五”期间的稳步发展的成效显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形成了初步的经验。

(一)评估框架上注重顶层设计

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评估框架注重顶层设计,从前面提到的评估总体设计上可以看出,以综合评估、专业评估和专项评估为主要内容。以专项评估为“点”,以专业评估为“线”,以综合评估为“面”,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系统的评估框架体系。整个评估框架关系到职业教育教学运行的各个方面,既注重宏观的、综合性的评估,也注重微观的、针对性的评估。在这一框架下,从学校层面、专业层面、实训层面、教师层面、课程层面、课堂层面等方面都进行外部质量监控,确保学校发展各个环节的质量都有所提升。

(二)积极吸纳国内外评估经验

学习和研究国内外先进的评估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运用到实践中是取得以上成效的又一重要原因。在上海这样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探索也为评估标准的国际化提供了平台。如国际水平的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国际化师资培训的探索、现代学徒制的试点等,这些内涵建设的国际化要求都已融入教育评估的标准,并成为标杆,发挥导向作用。同时,作为上海职业教育评估的主要实施机构,上海市教育评估院作为“亚太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网络组织(APQN)”秘书处单位,有更多的机会吸纳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相关评估理念和做法。每年都有很多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学习的机会,获得“他山之石”并进行本土化探索。

(三)评估实务与评估科研结合

教育评估工作具有科研和实务的双重属性。评估实务与评估科研相结合是提高评估工作专业化的关键。在进行每项重大评估项目前,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委托上海市教育评估院成立专门的课题组进行先期研究。除了对评估项目的实施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外,还依托课题组专家的力量,开发相应评估指标体系,研制评估实施方案,进行专家论证,组织试点评估,并修订相关指标体系和实施方案。专业力量的介入确保了评估工作开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来自社会各方的鼎力支持

职业教育是与市场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评估工作的开展与社会各方的支持密切相关。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方――行业企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区、家长和学生等,对职业教育评估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升。在一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评估项目中,教育系统外的其他政府部门(如发改委、人社局、财政局等)、相关行业协会、相关企业和职教集团的专家给予了大力支持,他们的真知灼见对于项目科学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学校作为评估对象,也对评估工作积极配合,学校推荐的同行也作为评估专家以加强学习交流。相关社会媒体也为评估结果的宣传助力。正是由于社会各方的鼎力支持,才确保了上海市职业教育评估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问题和不足

教育评估在即将走过的“十二五”期间,为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大形势下,上海中等职业教育评估在评估政策、评估主体、评估内容、评估手段和评估效益五方面仍存在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评估政策:“管办评”分离与联动机制建设滞后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推进职业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2],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要做到明晰教育管理、自主办学、社会评价的责权利关系,要避免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双重身份。就目前职业教育评估现状而言,我们认为“管办评”分离与联动稍显滞后。尤其在与经费和政策支持密切相关的立项评估和建设验收评估项目中,政府主导现象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评估项目的设立、评估专家组的确立、评估结果的审核等环节由政府及政府主导下的评估机构主导。“管、办、评”三者的地位和角色还未清晰定位。如何理清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管理主体、评估主体的各自独立的权责和某些需要共同联动的权责是后续研究的重点。

(二)评估主体:职业教育利益相关方作用发挥不均衡

从评估主体来看,现有的评估框架基本上由政府作为评估主体,基本保证了评估工作的公平公正性,但是职业教育利益相关方的作用发挥不均衡。首先,教育系统之外利益相关方参与稍显不足。职业教育属于专业教育,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无法被取代。在各类评估项目中虽然也会邀请部分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评估项目的实施,但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出“构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体系,发挥行业在提供政策咨询服务、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的深度参与还有一定距离。其次,作为主要利益相关方的职业院校作为评估主体参与评估较少,虽然也有一部分优秀职业院校专家参与评估项目,但整体上他们更多的是作为评估对象进行参与。

(三)评估内容:职业教育特色不够鲜明

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发展进行强化和鼓励。而目前的职业教育评估中评估内容方面职业教育特色有待进一步凸显。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处于同一个学段,但却是不同的教育类型,两者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组织以及评价模式方面的差异决定了评价内容的差异。从实际操作来看,评价内容中对学生学科学业成绩的评价大部分仍沿用传统的考试模式,实践性和操作性不强;对学生行为规范和道德素养的评价与普通高中的差异不大,不能体现行业企业特点;对课程教材改革的评价也有普通高中的色彩。因此,职业教育评估内容还存在从普通教育脱胎而来的痕迹,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的内容太少,具有可操作性的能统领不同职业教育层次的核心评价要素还未进行深入研究,这种现象需要尽快扭转。

(四)评估手段:信息采集手段动态性不强

当前职业教育评估信息采集手段分为传统的实地采集、纸质材料采集和信息化手段采集3种方式。在信息化方面,突出的问题是数据采集的动态性不强。一方面,虽然信息化采集手段已经普遍使用,但采集方法动态性不足,不利于常态化的动态监测机制的形成。若要凸显评估的常态化和时效性,必须革新信息化平台的采集方式。另一方面,近年来我们对信息技术手段在评估中的运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存在各相关部门自行开发、重复投入、互不兼容的情况,使信息数据成为孤岛难于分享,导致信息化平台运用的时效性大打折扣,同时也增加了被评学校的负担。因此,急需建立统一的具有实时监测和预警功能的现代职业教育信息管理平台,这一平台的最大特性应是方便易用,填报及时,数据整合,具有强大的数据统计和直观分析功能。

(五)评估效益:评估工作的长效性有待发挥

经过长期的推动,中等职业教育评估工作机制初步建立。评估前注重评估方案的设计、评估指标的开发、评估专家的遴选和培训、评估对象的培训和准备等环节;评估中注重评估程序的合理性和评估过程的公平性;但评估后忽略了评估结果综合效益的发挥。尤其是当前评估跟踪反馈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对于评估后的问责、改进、奖惩等未进行优化设计。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评估的导向、诊断和鉴定等功能,推动评估对象按照评估专家反馈的评估意见进行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反馈。

四、建议和思考

综合以上中等职业教育评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围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战略构想,提出以下建议,推动中等职业教育评估朝着多元化、多维化、体系化、制度化、个性化、特色化、常态化、动态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一)多元化、多维化――落实“管办评”分离

职业教育评估要进一步推进“管办评”分离与联动机制的形成。教育行政部门集中精力专注于政策规划的顶层设计、资源的配置以及履行管理服务之责;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鼓励学校开展内部质量评估,形成自我质量保障机制,提升办学质量;第三方专业机构履行评估职责,强化评估的科学性和独立性,提供外部质量保障,更好的为人才培养服务。

在这里尤其要指出,要推动教育系统外的职业教育利益相关方作为主体参与职业教育评估。构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体系,发挥行业在提供政策咨询服务、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行业企业协同保障机制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将行业企业作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之一[3]。在某些专业大类探索开展以行业为主导的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评估项目,以行业企业为主体制定评估标准、设计评估流程、组织专家队伍、出具评估结果,强化教育系统外各主体的共同参与,使得人才培养质量契合市场需求。

(二)体系化、制度化――把握“两条主线”

针对目前名目繁多的评估项目,以及学校疲于应付的迎评现状,本着减负高效、整体设计的原则,应确定以政府为主的学校综合评估和以学校为主的专业评估作为逻辑主线。综合评估以学校为单位,重在考察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和基本培养质量,属于综合评价;而专业评估以专业为单位,重在考察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和人才培养质量,关注专业的软硬件实力和影响力,属于专项评价。综合评估有助于外界对学校的全方位把握,重整体实力和综合水平;专业评估则立足人才培养过程,把握学校内涵建设的基本要素。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色示范学校、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省级特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和一般学校)实施这两类不同侧重的评估内容,体现科学高效原则。

(三)个性化、特色化――实施职教特色分类评估

当前职业院校评估任务多、负担重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发挥评估工作的分类指导作用。加强分类指导既是从实际出发,也能切实发挥评估诊断功能。职业教育评估不能简单搞一刀切,因为职业教育运作的基本事实是不同行业对职业教育办学内容和方式的诉求有差异。如有的行业需要职业教育必须是小班化,而有的行业则要求规模效益,因此必须要根据职业教育发展实际进行分类评估。以综合评估为例,既可以按照学校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分类,又可以按照学校的专业性质分类(如艺术类、理工类、文商类等)。以专业评估为例,既可以按照专业性质分类,又可以按照专业发展阶段分类(如新设专业、校级骨干专业、省级重点专业等)。

职业教育评估必须抓住核心要素,这些要素要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属性,且是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同时这些核心要素能够体现现代职教体系要求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职院校、应用本科甚至专业硕士相贯通的一体化要求。因此,在评估指标体系中,这些要素将成为引领不同教育层次的指导性指标,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可以根据这些核心评价要素,把握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看到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四)动态化、常态化――构建数据平台和反馈机制

针对信息化管理评估平台存在政出多门、字段不统一、填报难度大等问题,我们认为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评估手段现代化,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以教育部推行的相关学籍管理、专业设置、评估评价等数据监测平台为基础,进一步优化数据平台采集,推动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有效使用。开发省级层面统一的,融合教学运行、过程监控、分析预警等多功能的现代职业教育信息管理平台。加强职业教育评估的信息采集时效性和动态性,开发分析预警功能,学校可以直观地了解本校(或本专业)在同类学校同类专业中相关指标的相对排序,明确优势和不足,为后续改进提供方向。同时积累评估数据,为建立评估数据库做准备。

在常态数据库建成后,如何有效建立并落实评估后常规的跟踪反馈机制是目前面临的难题。首先,与数据平台结合,建立评估负面清单问责机制。把评估发现的问题反馈给学校,要求学校在一定时限内提交改进方案。评估结果和评估整改过程及后续专家组跟踪反馈等所有环节的数据在平台中进行积累。其次,建立评估信息公布制度。积极吸取国外评估经验,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不仅公布评估结果,同时公布学校自评报告、整改报告等供社会监督。以此建立常规的跟踪反馈机制,不仅有助于加快职业院校改进问题,也有助于监督评估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估的综合效益。

(五)国际化――部分高水平专业进行国际化评估探索

评估国际化是上海职业教育评估发展的趋势,与国际接轨不仅体现在职业教育办学方面,作为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教育评估也不应缺少国际参照。目前上海现有的部分专业早已跨出国门,与发达国家的相关教育机构合作联合培养职业教育人才,且许多专业已有相当影响力。因此,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应根据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在部分高水平专业进行国际化评估探索,从而“以战略眼光、现念和国际视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4],初步实现从评估理念、评估目标、评估标准到组织实施方法与国际接轨。在国际化评估探索的过程中,不仅要瞄准国际标准,借鉴国际经验,还必须牢记时刻与上海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相结合,将国际评估经验进行本土化实践,最终使上海的职业教育评估具有国际水平、上海特色。

参 考 文 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行动计划(2009-2013年)》的通知[Z].2009-09.

[2]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Z].教发[2014]6号.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评估范文5

评估工作背景和意义

现阶段,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正飞速创新发展和进一步普及扩散,信息通信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广泛、深入、持久,信息化仍然是全球范围内推动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是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和制高点。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但信息革命浪潮已经席卷全球,所以走两化融合的发展道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内生需求,是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经济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国推进两化融合需要在现有工业化基础上,快速增强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紧密结合环境下的竞争能力,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两化融合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其推进工作需要顶层的设计和把握,必须不断转变观念,摸清发展现状、找准科学路径,创新推进模式。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是走中国特色两化融合道路的有力抓手,具有重要意义。

增强中央、地方、行业和企业不同层面工作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两化融合评估工作具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框架体系,以引导各地区、各行各业和企业在统一框架下开展两化融合推进工作,框架体系所蕴含的两化融合理念和内涵也能够帮助各推进主体统一对两化融合的认识,增强工作合力。

促进两化融合推进工作体系化和规范化地开展。两化融合评估框架体系是两化融合推进工作的顶层设计,其评估视角、要素是各级政府和行业管理机构保障两化融合推进工作从全局考虑出发、符合两化融合发展规律和方向的重要依据。依据评估框架体系和结论,能够支撑各部门发展规划、政策制定、项目资金支持等工作体系化和规范化地开展,增强工作的连续性。

摸清两化融合发展现状,找准目标和定位。评估工作能够正确评价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帮助政府准确的总体把握发展现状、趋势和规律,显著提升决策科学性。帮助行业管理机构摸清本行业两化融合总体情况,挖掘共性问题,提升为行业内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帮助企业明确所处的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找准标杆定位,设定发展目标。

加强对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的科学引导和务实推进。企业是两化融合的推进主体,信息化对我国工业企业业务和管理流程的规范性、标准化,以及业务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性、阶段性、以及指标间相关设计,能够引导企业找到发展路径,务实推进两化融合工作。

评估工作历程与成效

2009年~2011年,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会同相关司局,以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为总支撑,重点在行业层面开展了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探索,分两批在钢铁、冶金矿山、化肥、纯碱、水泥、电解铝、重型机械、机床、轿车、商用车、造船、造纸、家电、棉纺织、服装、肉制品加工和乳制品等17个重点行业,试点开展了具有行业特色的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

设计了一套总分结合的两化融合评估框架体系。两化融合评估工作组开展了两化融合内涵、发展进程和战略研究,并进行大量实地调研。基于对研究和现状数据材料的分析,形成了对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关键要素的基本认识和发展水平的真实判断,提炼了大量工业企业先进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套科学的两化融合评估框架体系。

评估体系采用总分结合的方式,设计统一的顶层框架,细分指标突出行业特色,既能够用于掌握总体水平和趋势,制订有效的政策措施,又能够加强对企业有针对性的引导。评估体系广泛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为目标,重点评价信息技术促进企业业务改进和管理创新产生的效果,激发企业内生评估需求。两化融合评估框架体系在三年的评估实践中进行了不断地完善,得到各行业企业、业内专家的广泛认可。

开展17个重点行业两化融合试点评估工作。基于两化融合总体框架体系,依托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形成行业评估工作组和专家组,分两批试点开展了17个重点行业的两化融合测评工作,行业范围涉及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重点民生产业和产业振兴规划领域,覆盖各工业门类和不同生产类型。

首先是,研究制订了17个重点行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调查问卷。各重点行业的评估体系均是各行业典型企业先进经验的表征和体现,不仅能够反映企业的水平,还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其因行业特点不同而各有侧重,直接针对信息技术在与工业技术紧密结合环境下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点选取指标,综合考虑反映现阶段企业两化融合实际水平和科学引导未来发展等因素。各行业评估体系充分调动起行业内先进企业和资深专家的力量,各行业龙头企业均参与到行业评估体系的构建工作中。

其次是,开展17个重点行业企业的实际测评。评估工作组对近1000家大中型企业开展了实际测评,在广泛培训的基础上获取了近800家企业两化融合现状的有效数据,数据覆盖30个省和直辖市,国有及国有控股、集体、民营、外资,大型、中小型等多种企业类型均有涉及。在多场企业培训过程中,统一了企业对两化融合评估框架、行业评估指标和调查问卷的理解,强化了对企业的引导和数据有效性。

最后是,形成和推广行业两化融合评估成果。依据测评数据,总体和行业工作组形成了两份《重点行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总报告》和17份《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选取了近百家标杆企业。各行业还分别召开了评估报告和结果会,让参评企业共享评估成果,并针对每个企业给出反馈,提出改进建议,明确企业在行业中的位置和各指标对比情况,引导企业梳理薄弱环节,实现对标赶超。

制订并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评估总体工作组充分提炼企业最佳实践,总结和提炼行业评估成果,制订了面向整个工业企业的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并于2011年11月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试行)》(下称“评估规范”),用于指导行业评估标准制订、企业自我评估以及与企业两化融合相关的各项工作,引导和促进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及其持续改进。12月,工作组面向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召开了评估规范高级培训班,详细解读了评估规范核心理念和内容。

《评估规范》是覆盖我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全局的顶层评估框架和引导体系,能够指导和引导各地方、各行各业构建具有区域和行业特色的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开展评估工作,帮助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推动评估工作,全方位、多层次实现对工业企业的促进和引导,更加体系化和规范化地开展两化融合推进工作。

下一步工作思路和目标

经过三年的实践,以企业为评估对象,立足行业开展的两化融合评估工作下一步要逐步从“试点开展”走向“全面推广”,形成全局统筹、各有特色、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促进两化融合评估工作走向体系化。建立和完善两化融合评估工作组织保障体系,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推进的协同工作格局。促进评估工作流程和制度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增强不同区域、行业间评估工作的协调性。

充分激发企业参与评估的内生动力。增强评估体系的科学性和引导性,明确两化融合水平等级评判标准和依据,将两化融合水平等级提高与产业升级、企业竞争能力提升和转型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企业主动参与评估工作。

创新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手段和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提高评估数据收集效率和质量,促进成果提炼和共享。将两化融合评估工作与政府相关推进工作相结合,更深层次地发挥评估工作的重要作用。

积极推动评估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立足服务,以能够为企业带来切实效益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各级各类第三方评估服务机构等市场力量的积极性,研究建立良好的利益分享和市场运作机制,催生第三方两化融合评估咨询服务业态,逐渐形成两化融合评估咨询服务产业。

未来重点工作

根据苗部长指示精神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的重点工作计划,下一步要进一步夯实评估工作理论体系基础,更广泛地开展重点行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全面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等级认定工作,逐渐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评估服务平台和组织保障体系,并在区域层面开展探索。

完善两化融合评估理论体系,开展标准制订工作

不断深化评估理论体系研究,修改完善《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推动评估规范成为国家标准。

选择若干重要行业,研究并制订行业两化融合评估标准草案,完善并申请成为行业标准,开展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

广泛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探索开展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交流合作,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相关活动,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组织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认证相关专业培训,涉及服务机构和专业人才、主管政府官员和工作人员、企业主管领导和技术骨干等。

全面开展行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

依据评估规范,开展重点行业评估工作,两年内实现对主要产业领域的全面评估覆盖的目标。指导和支持行业制订行业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法,开展实际测评,撰写和行业评估报告,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参评企业。

开展各行业两化融合水平的对比分析,总结和提炼行业两化融合的共性关键问题和发展规律,定期两化融合总体发展报告。

推进各方共享评估数据和成果,全面梳理行业评估成果,挖掘标杆企业的典型经验,总结和提炼先进模式和解决方案,进行全国推广。

开展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等级认定工作

依据评估规范,研究和不断完善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等级认定关键理论问题,界定两化融合水平等级评判的标准和依据,明确两化融合水平评估要素与各水平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

制订并出台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等级认定标准和工作管理办法,规范等级认定工作流程、内容和方法,完善工作机制。

与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合作,全面开展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等级认定工作。

建设和运营两化融合评估服务平台

开发建设两化融合评估服务平台,提供统一信息、成果交流共享、咨询培训、评估认定等服务。支持各单位依托平台分别开展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和等级认定工作,实现数据资源集中管理和充分共享。

搭建数据直报体系。依托各评估认定实施主体,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行业等数据直报系统,为进一步加强区域和行业管理,实现产业链优化提供客观数据支持。

开展两化融合项目评估和全流程监管。依据评估规范建立两化融合项目绩效评估体系,依托评估服务平台对两化融合样板企业和重点项目申报、审批、监管和验收等进行全流程评估和管理,提高样板企业和重点项目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更好支持经验挖掘、规律提炼和成果推广。

搭建两化融合评估认证实施组织体系

成立两化融合评估认定专家咨询委员会。依托两化融合评估专家组,成立评估认定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各层面两化融合评估以及水平等级认定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建立两化融合评估认证中心。依托两化融合评估总体工作组(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建立两化融合评估认证中心,承担两化融合评估和企业水平等级认定总体工作,完善评估认定实施组织体系,建立和运营两化融合评估公共服务平台,代部行使两化融合评估认定相关统筹、监管、协调等职能。

开展区域两化融合评估工作试点

建立区域两化融合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委托相关研究机构建立区域两化融合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召开专家研讨会,确定指标的权重、评估规范和测算方法。

开展评估数据搜集及调研。搜集有关统计数据,并请专家及各省市针对指标体系提出修改意见。请各省市协助评估工作小组调研和采集数据。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评估范文6

关键词:档案工作;教学管理;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教育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进一步加强国家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促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促进学校自觉按照教育规律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虽没提到对高校档案的评估,但随着评估工作的开展,教学评估依赖了大量档案并形成了大量教学评估档案,不得不引起人们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与高校档案工作关系”的探讨。因此,把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与高校档案评估结合起来研究,就成了高校档案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一、档案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基础和依据

在“迎评促建”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准备提供给专家审查的评估材料,要求准备的材料必须具备真实性、原始性和针对性。这就需要接受评估的高校全面地收集有关方面的信息和资料,形成系统的材料提供给专家查阅。专家根据这些信息和资料结合他们进驻学校实地考察的情况,经过科学的分析,得出符合学校实际的评估结论。高校评估工作,无论评估程序、组织机构、指标体系如何确定,最终要凭借大量的档案材料。随着迎评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深切体会到教学档案对教学评估的重要性。教学评估中所需的信息和材料多来自教学档案,教学档案是学校管理、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历史记录,它反映了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全貌。

高校评估是高校完善教学设施、改进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巨大动力,同时评估结果又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前途和命运,而档案材料是影响高校评估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专业设置、教材和教案建设、考试工作、学生档案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实验室建设等软硬件的准备工作过程中,档案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开展日常工作的同时,要利用现在的档案资源检索出如下信息提供给关部门:(1)上级机关下达的有关教育教学的指令性、指导性文件,包括教育改革、教学计划、专业设置、教学评估、招生等方面的计划、规定、通知等;(2)学校有关教学工作的决定、规定、规章制度;(3)学校教育发展规划、计划的报告及上级批复;(4)全校教学工作计划、总结及有关材料;(5)学生成绩表、学生奖励材料及学生处分材料;(6)有关专业设置、调整、撤销合并更改名称的报告及上级的批复;(7)上级关于招生、毕业生就业的文件,包括通知、规定、决定、指示等;(8)招生计划、总结、请示报告及批复、招生简章及专业介绍等;(9)教学活动中拍摄的有价值的照片等。档案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很强的工作,我们要坚持“以藏为本,以用为根”的工作理念,在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的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围绕学院“评建”工作积极主动、不失时机地挖掘和捕获潜在的档案需求,热情、快速、有效地查档服务,想方设法让“死”档案变成“活”信息,充分发挥档案的凭据与参与作用。

二、在高校评估中教学档案存在的问题

廊坊师范学院是一所由多个院校合并组建的本科院校,近年来一直处于发展变化阶段,虽然建立健全了本院的档案管理制度,但执行不尽人意,院系级档案管理人员大多是兼职,工作繁忙,头绪多,并且由于教学档案内容繁琐,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院校合并过程中频繁换人,给教学档案管理带来了不利影响,在工作中出现一些漏洞,因此教学档案收集不齐、流失、归档材料质量不高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这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过程中,作为教学评估重要原始凭证的教学档案,在评估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注重档案的原始价值利用,忽略档案的信息价值开发。从评估工作实践来看,档案管理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注重的是档案的原始价值,如文件的形成、资料的归集等,忽略对教学档案的信息价值开发,日常教学档案的归类统计不够,如: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教师论文汇编等,导致统计数据出处甚多,不一致现象严重,为拿出令人信服的数据,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数据的汇总、求证与统一,所以评估中,教学档案作为凭证和史料价值体现得比较充分,而反映各项教学管理活动中具有借鉴、启迪、参考等方面价值体现不够充分,使教学档案在评估中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应用的作用。

2.注重档案的收集数量,忽略档案收集质量。在围绕本科教学评估查找档案资料时发现,不少教学档案该收的没有收,不该收的倒收上来了,主要原因是:一是在收集档案过程中,为避免遗漏,档案搜集工作尽可能地占有材料,在评价一个单位档案收集情况时,也往往注重归档文件的数量,数量越多工作做得越好,甚至以库存数量的多少来定管理人员的编制,造成在平时工作中,重视数量而忽略质量问题。二是归档人员责任意识不强。高校教学档案基层管理人员多是由教学秘书或干事兼任,因事务繁杂,档案工作往往无暇顾及,归档是应付差事,只将广发的或手头上仅有的文件材料归档,大量反映教学情况的“账外”文件,如:教学会议记录、调查材料、毕业论文评审意见、试卷分析等没有归档,导致归档材料有数量而质量不高。三是群体档案意识薄弱。由于对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个别单位或负责人对重要档案、常用资料因担心丢失、利用不便等不愿意归档,致使一些反映本单位主要职能活动,对今后工作极具有考察价值的文件散落在承办部门或流落在个人手里;一些老师或教学管理人员平时干了大量工作,而且成绩十分出色,但在教学评估这种特殊的检查中,有的却拿不出证明工作成绩的档案来,有的虽然有材料,但材料杂乱无章,不能提供利用,造成收集的档案数量较多,实质上有利用价值的较少,这是极大的憾事。

3.注重档案人员服务意识的培养,忽略业务素质的提高。教学档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来源多样,要求档案人员不仅有责任心和服务意识,还要具有相应的业务素质。但在评估中发现我们的档案工作人员大多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但业务素质还有待提高。如:计算机操作不熟练,有的甚至还不会操作,只能用手工查询;对各类档案的属性不熟悉,不能满足利用者的需求。导致这种状况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高校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工作,档案工作从上至下强调的是为教学、科研及后勤工作服务,因此,工作中更多是考虑如何做到热情服务。然而,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档案人员除具备甘于奉献、甘于寂寞的工作精神外,更应具备现代科技知识。二是档案人员中兼职多,加之人员调动频繁,大多没有系统学习过档案专业理论知识,对教学档案知之甚少,对实践操作技术就更谈不上了解,只能尽其所能提供服务,业务素质还有待提高。三是在平时的工作中,领导评价一个人的工作如何,大多从工作态度上衡量,很少从能力上去考察,因此,不利于专兼职档案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三、高校教学档案优化的对策

充实和完整的教学档案是学校顺利通过教学评估的必要条件,它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评估的结果,是高校教学评估的基础和依据,因此,档案能否满足评估的要求,这也是对档案工作的一次检验和选择,要搞好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应做到以下几点:

1.领导重视,加大投入。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时间跨度大、人员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作,这项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对它的重视程度,所以必须要有院级领导亲自抓这项工作,要把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列到年初的计划和年终的考评指标中去。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档案管理模式从以面向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向以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档案管理转变的过程,希望院领导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学院的总体规划,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2.健全制度,扎实工作。根据高校教学档案的特点,指定各处室、二级学院相应的归档范围,并将各条款分别落实到人,纳入个人的岗位职责,使相关人员明确自己应该收什么,何时上交。教学档案收集工作是整个教学工作的起点和基础,收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档案的齐全、完整程度,因此要做好教学档案的收集工作,首先各教学管理人员是关键,这就要求他们注意平时保存原始材料,不能将重要资料作为废纸丢失,要制定制度,要求每个人每个部门认真执行。

3.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但要对档案资料规范化整理并加以科学管理,而且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编研、分析,才能有效地提供利用,为教学科研服务。档案工作的任务就是在统一管理有关档案的前提下,严格遵守《档案法》,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科学地、系统地管理档案。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除了要认真学习、领会国家和上级部门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各个时期对档案工作的具体要求,以指导建立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和规范档案管理工作外,还要系统地学习有关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以此指导管理中的具体工作。如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分类、编号、组卷、保管、统计、提供利用等,从而使所管理的档案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并能充分发挥其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微机储存档案具有便于管理、准确性高、储存量大、查找快捷的优势,所以,还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娴熟的计算机管理技能,适应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总之,教学评估是对高校工作的一个全面检验,既评估学校的教学工作水平,同时又检验学校的管理水平,专家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供有关材料,就是对学校管理水平特别是教学档案管理水平的检验,因此,优化和加强高校档案的管理,要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认真、扎实地做好教学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充分发挥教学档案的作用,这样才能在教学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