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硕士的研究方向范例6篇

计算机硕士的研究方向

计算机硕士的研究方向范文1

[关键词]全日制 工程硕士 实践环节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041-02

一、前言

工程硕士教育是工科研究生教育的一种类型,是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核心是专业实践。本文首先介绍本单位培养目标及学位项目案例,然后介绍我校特点及专业实践环节的现有问题,重点研究专业实践环节培养模式和具体实施方法。通过专业实践相关问题研究,总结本单位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可借鉴的经验,研究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作用,有效服务于后续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工作,为国家特殊需求的人才项目培养高质量人才。

二、我校工程硕士生源特点及培养目标

大连民族学院是国家民委直属的六所高校之一,也是东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城市唯一一所以工科为主的民族院校。学校本科教育面向全国绝大多数省份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65%以上。本科学生的入学成绩分数差别较大,生源质量参差不齐。[1]由于我校工程硕士教育招生时间较晚,招生影响力小,本科生源又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这导致我校工程硕士生源有如下特征。

一是生源本科专业多元化。我校招收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部分是从机械、电子专业转到计算机领域学习的,其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与计算机专业学生差别很大。二是学生本身素质区分度大。有的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强,有的学生理论能力强,动手能力相对较弱,教学进度很难同步。

目前我校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目标为:1. 本领域培养掌握计算机技术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具有较强解决计算机技术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本领域培养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迁移和应用能力,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独立担负计算机应用工程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职业素质。2.在国家特殊需求背景下,作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技术领域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既要符合国家特殊的战略需求,又要符合国家和企业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现实需求,要能够成为企业所需要的高层次的计算机技术人才。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应该注重拓宽专业口径,突出工程特色,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增强学生市场竞争能力。[2]因此,根据我校工程硕士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构建适合民族院校的“国家特需”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与之匹配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践环节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专业实践环节培养模式研究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核心是专业实践,实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环节。[3]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我校特别强调“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同时“鼓励工程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学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强调“不参加企业实践或企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一)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

目前我校完成专业实践教学的企业有三种来源: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导师推荐的合作企业、学生自己联系的企业。通过比较三种模式的优缺点,我校目前实施方式以前两种企业为主。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管理和考核等体制明确到位,可接纳相对较多的学生,有利于学校管理和导师指导。但实践实训基地的培养方向和实训内容相对固定,无法满足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需要,而且研发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拓展。到导师推荐的合作企业中实践,首先能够保证学生实践内容和导师研究方向保持一致,学生可以从学校的学习内容直接过渡到实践内容中,时间成本小,而且导师对整个实践过程可以把控到位。但这种形式接纳的学生人数较少,而且导师很难保证每年都有和企业合作的项目,长效机制很难保证。学生自己联系企业实践,是目前本科学生实习采用的常用方式,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和企业。但这种形式,实践内容无法保证专业贴合度,导师无法保证指导,很难达到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5]

(二)我校专业实践具体实施方式

在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我校采取集中与分段相结合的、分层次分阶段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根据我校研究生特点,在基础知识理论的学习方面,我校采取如下方案:不同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已有基础进行某方向课程的免修,同时投入更多精力到其弱势课程。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校内导师也根据学生不同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

计算机硕士的研究方向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培养模式;实践能力;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b)-0000-00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计算机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培育出高质量的符合企业需求的计算机方面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目前,由于大数据、电子商务等新型业务的快速发展,原有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应对市场的需求,主要表现在现今计算机专业硕士在学习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少创新,知识面狭隘,无法适应市场快速发展需要。针对如何改革与完善现有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这一问题,本文分析了当今计算机专业硕士生培养现状,并结合多年的硕士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及对本校学生就业状况的跟踪,对计算机专业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2计算机专业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的分析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型的学科,由于社会高科技技术不断增强,对计算机专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迅速激增,因此对现今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足

大部分院校对计算机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中都要求学生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跟踪学科领域的前沿,具有从事计算机学科研究或独立承担专门项目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适应能力。培养年限为2至3年,但实践学分占毕业所需学分比例不足10%,而毕业学分有明确的规定,因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无暇顾及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专注毕业学分的修满。

2.2学生缺乏到企业中实习的经验

学生在读研期间到企业锻炼的机会不多,不是很明确市场需求,缺乏实际案例分析锻炼,甚至不具备市场所需的最新技术,即使到企业实习也达不到满意的效果。有的学生在读书期间寻求实习机会会碰壁,因为有很多企业不愿接收无任何项目经验的学生到企业实习,觉得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培养这些无实际经验的学生,有充分实践经验的学生往往比较吃香。还有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后,发现实习的项目内容与自己进入企业实习前所期望提高的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因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3没有充分发挥项目的实践价值

研究生教育是基于本科教育的一个提升,除了本科式的课堂教学专业知识以外更应该重点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研究生跟随导师直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即是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又是对本专业相关行业需求的学习和了解,对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实际中存在着项目经费分配、科研项目分工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不足,有的学生在所参与项目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训练,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还有的硕士研究生在一些科研项目中只是做着很琐碎的工作,没有深入参与到项目的技术工作需求层,这样以来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加之导师对其科研能力训练的忽视,这些都很大程度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3提升计算机专业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建议与措施

计算机专业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研究内容的前沿性、理论的系统性,同时也要注重学科的应用性、研究内容的应用价值和潜在应用价值。想要培养出计算机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能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必须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经过对计算机专业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以下具体的建议与措施。

3.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

人才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因此,高校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专业技能的具体要求,适时优化培养方案,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实践性,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本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快速掌握能力。高校需要做好对社会实际需求的调研分析工作,制订明确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2加强学生自主实践的能力和查新能力

养成跟踪学科前沿知识和新技术的好习惯,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导师可引导学生去跟踪学科发展中热点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导师可以不设置具体目标,只需要给予一定方向性的指导意见,鼓励学生结合个人兴趣,查找计算机专业当前热门的研究问题,使学生形成主动提升实践能力的愿望,还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查新能力,养成跟进阅读计算机领域最前沿文献的好习惯。

3.3注重对硕士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科研方面,科研开发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应营造研究生科研创新氛围,鼓励学生主动研究学科问题,积极参加项目,学院可以开展科学研究方法和学术论文写作能力训练的相关讲座。导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学术报告,不仅可以使研究生与自己的导师保持定期的联系,而且可以与讨论小组中的老师和同学进行直接学术交流,报告的水平则可以直接反映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其科研工作的最新进展情况。

3.4加强对硕士生导师的培养

选派优秀教师到世界知名大学进行学习交流,提升教师的学术素养和国际视野,加大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建设高水平创新导师队伍。鼓励导师争取重大科研项目这样以来能给学生创造出更多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导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具体的科研工作,还要调动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从而更好的挖掘学生的科研潜力。在研究专业科研项目的同时,把专业最前沿的知识以及科研中的收获与成果贯穿到教学之中去。

4结语

研究生培养模式涉及的要素很多,是个牵涉教育理论及实践两方面的课题,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内容需要与时俱进,随社会的进步和变化不断的更新与完善。不断探索其教育规律,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计算机市场输送更多高级专业型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义务,期待本研究能够引起更多人关注我国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柯文德,彭志平,陈珂,等.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新性科技竞赛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2(9):58-62.

[2]卜方玲,徐新,邹炼,徐兆卓.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信号与系统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6(01):54-55.

[3]李淑芝,兰 红.计算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探索实践[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03):114-116.

[4] 傅彦,任立勇,陆鑫,等.面向新时期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3(09):36-37.

[5] 陈胜勇,姚春燕,徐新黎,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22):10-13.

计算机硕士的研究方向范文3

1.CDIO模式下软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探索与实践

2.软件工程硕士胜任特征模型研究

3.软件工程硕士专业课教学中科学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4.国际化、工业化软件工程硕士培养体系实践 

5.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评教指标的构建及应用——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工程硕士为例

6.目标驱动的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

7.软件工程硕士招生问题探讨 

8.软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9.创新的全日制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探索之路

10.软件工程硕士国际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1.以知识体系为核心构建软件工程硕士教学与实践体系 

12.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开放式教学体系研究 

13.软件工程硕士“现代物流”课程的创新设计与教学实践

14.党建工作在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以浙江大学软件学院为例 

15.软件工程硕士“算法与算法复杂性分析”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16.软件工程硕士“数字媒体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探索

17.软件工程硕士论文质量评价模型及相关问题研究

18.教育技术学之教育软件工程硕士点建设研究 

19.省属高校软件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

20.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与管理体系研究  

21.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东北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思考

22.软件工程专业工程硕士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建设 

23.探索软件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24.校企合作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 

25.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26.探索软件工程硕士的课程教学

27.软件工程硕士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

28.软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探析

29.软件工程硕士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30.从企业用人需求看软件工程硕士培养

31.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将与同济大学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

32.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 

33.Sun中国携手南京大学全力培养企业架构设计方向软件工程硕士(MSE) 

34.如何撰写工程报告类论文 

35.2012级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工程硕士班在哈开课

36.基于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的三级思想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37.哈工大软件学院“MSE+X”软件工程硕士跨国联合培养项目(英文) 

38.软件质量管理与测试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北航软件学院工程硕士课程培养体系分析

39.国际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程初探 

40.关于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思考

41.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体系改革 

42.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知识结构模型研究 

43.软件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初探 

44.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工程硕士培养导师组模式探析

45.软件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46.硕士阶段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探索  

47.面向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48.软件工程的研究与应用 

49.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方案初探 

50.谈软件工程中软件测试的重要性及方法 

51.关注点分离在计算思维和软件工程中的方法论意义

52.软件工程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53.软件工程专业“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54.软件工程学科的特征及其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55.影响软件工程学科建设的几个因素 

56.软件工程思想在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中的贯彻实施 

57.面向Agent软件工程综述  

58.多样化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59.渐进性阶梯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造  

60.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61.浅析软件工程中的数据流图的画法

62.软件工程学生团队构建的案例分析 

63.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64.软件工程增设为一级学科后的机遇与挑战 

65.软件工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66.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67.探析软件工程的开发和应用 

68.基于能力培养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探讨 

69.关于“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及课程系列设置的探讨

70.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71.软件工程专业在线课程建设思考 

72.基于项目驱动模式下的“软件工程”教学改革 

73.UML结合软件工程教学改革探讨 

74.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75.软件工程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趋势探讨

76.CMM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及实现

77.基于案例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研究

78.软件工程学科何以独特——形式化方法的双重路径

79.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80.软件工程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的研究 

81.CDIO与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82.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产学研一体化实训体系建设探索——以梧州学院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为例 

83.国外软件工程教学法初探  

84.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85.“软件工程”课程启发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86.面向对象软件开发及软件工程方法学实践与探讨 

87.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88.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89.基于项目实践的软件工程本科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90.基于软件工程的系统设计与开发

91.案例驱动与项目导向结合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 

92.软件工程人才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93.软件工程与UML关系概述 

94.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MOOC教学现状分析——以《软件工程》课程为例

95.软件工程案例教学法探讨

96.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设计探讨 

97.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98.传统软件工程与面向对象、构件软件工程的比较分析

99.软件工程专业“项目驱动”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100.面向对象技术与软件工程  

101.软件工程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102.软件工程经济的研究及发展趋势

103.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

104.软件工程敏捷方法的实验框架及实施 

105.案例教学法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106.基于WORKSHOP的“软件工程”教学模式研究

107.“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108.面向卓越工程师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安徽大学为例

109.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培养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 

110.“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模式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111.浅析需求分析在软件工程中的作用

112.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方法探索 

113.教育软件工程框架的构建

114.浅谈软件工程的发展 

115.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法研究与实践 

116.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群研究

117.软件工程的团队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探讨

118.软件工程与教育软件开发的思考

119.基于软件开发团队的软件工程教学实践研究

120.校企合作共建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21.软件工程中主要开发模型的比较分析

122.软件工程专业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的内涵与反思

123.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计算机硕士的研究方向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2-7845-02

学位论文是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出现了一些问题,应引起重视。为了能培养出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合格人才,需要找出现阶段影响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因素,并从管理上、制度上、教育过程的各环节上加以改进。

1 影响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原因

1.1工程硕士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

工程硕士一般是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在学习的同时要完成单位的工作任务,因此做论文、上课的时间比较紧张。即使节假日等有空,部分工程硕士因忙于家庭等原因,很少把精力放在论文和上课学习中。

1.2 学习意识淡薄

部分工程硕士学习目的主要是想拿文凭,用于晋升职称,涨工资,对于是否学到知识学生自己不重视。出现了部分工程硕士找人做论文、不上课等现象。

1.3 部分用人单位不重视

用人单位是用人的主体,应当对工程硕士的论文、学习素质最重视,但是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有些用人单位没有提供完善的培养体系。主要体现在:(1)未对工程硕士学习和论文情况进行考核,只认学位证,其它不管;(2)对用人单位企业导师不考核,无激励措施,企业导师只是挂名,有的工程硕士只是在答辩前才临时找。(3)在工程硕士论文和上课期间提供方便较少。

1.4 导师指导力度不够

导师是学生论文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在实际指导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1)导师缺乏实际工程经验;(2)学生在工作单位,与导师接触少,有的学校导师和学生基本不见面,只在答辩前见面;(3)导师要上课、搞研究,对工学硕士较为重视,对工程硕士不够重视。

1.5 教学学院放松要求

由于工程硕士多为企事业单位职工,管理相对比较困难,因此,专业领域所在学院往往放松对工程硕士论文、教学的要求,不严格管控。造成论文质量下降,教学效果不佳。论文内容空洞,有时尚不及本科生论文,缺课现象,考试抄袭现象时有存在。

1.6 办学学校放松管理

随着工程硕士办学自的下放,各办学学校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希望扩大招生人数,宽进宽出现象普遍存在。(1)为了多招生,放弃生源质量;(2)对学院教学、论文无评估和管控措施。(3)管理人员不专业,很多未受过研究生教育,对硕士的培养过程不了解,自身能力受限,外行管内行。

1.7 教育部门监控不到位

教育部门将工程硕士办学自下放,但工硕管控措施缺乏,无法真正把握各高校的论文、招生、教学的真实情况。

2 提高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应采取的措施

工程硕士的论文和培养质量是教育部门、办学高校、教学学院、校内导师、单位导师、工程硕士等工程硕士培养教育链条上所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有要素协同工作,每个要素各尽其职,才能真正提高工程硕士论文质量和培养质量。

2.1 企事业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比如人事部门对单位人员学习给予管理。对单位人员参加工程硕士培养制定规划和具体计划。对参加学习人员提供便利条件和过程管理。(1)为工程硕士提供时间上的保证,减小工作量;(2)为工程硕士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例如减小工作量,不扣工资和福利,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报销来回路费和食宿;(3)对工程硕士加强管控措施,保证参加学习人员的学习质量。 如要求学习人员每月提交学习报告,对学习人员学习过程中的出勤和学习成绩及时向培养单位了解情况,定期与培养单位交流每个学习人员的信息,并建立学习人员培养档案, 对学习整个培养过程实施监控和管理;(4)为每个学习人员生在企事业单位中安排优秀高职称人员担任单位导师,对企事业单位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实施过程管理,企事业单位导师要向企业每月提交指导报告;(5)为学习人员提供奖惩措施。对学习过程成绩优异,为企事单位的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新工艺设计做出突出贡献的学习人员给予奖励, 并为优秀学员交付学费,提供优先晋升的机会。对于不积极学习的学员,不提供优惠条件并提出具体惩罚措施;(6)为企事业单位导师制定奖惩条例。对认真指导的企事业单位导师给予经济上的奖励,优先晋升的机会激励导师悉心指导。对不认真负责的企事业单位导师,取消其资格并制定具体的惩罚措施。(7)协助学习人员根据工作的实际需求选题,最好研究能推进单位技术革新,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为学习人员提供做论文所需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经费支持,为学习人员做学位论文提供便利条件。

2.2学生个人

学生个人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现代观念,端正学习态度,放弃只拿文凭、涨工资、评职称的功利主义思想, 明确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现实和需求。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把工程硕士学习作为提高个人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认真学习,虚心向任课老师,企事业导师,校内导师请教,积极主动与他们联系,加强学习交流。

2.3教学学院

教学学院作为工程硕士论文和教学的主要负责单位,应加强管理。(1)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结合每个用人单位和每个学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课程根据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情况开设,不能所有工硕,所有用人单位一个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的制定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2)选派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担任课程任课教师。高校中的老师理论基础扎实,但实践经验可能存在差距,可以通过聘请校外兼职教师的方法缓解这个问题。(3)对任课老师实行考核和奖惩,根据学生的反应和问卷调查,督导专家听课,对任课老师考评,能者上、劣者下,对教课优秀者增加讲课酬金,对讲课差者取消资格;(4)聘任选拔优秀老师担任工硕导师。将工程硕士导师和工学硕士导师分别遴选,针对工程硕士的特点制定遴选条件,对工程硕士导师的遴选条件要注重实际项目经验。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每月要向学院提交指导报告;(5)对聘任的硕导实施考核和奖惩。根据学生的反映、问卷调查和指导学生论文情况进行导师考评,对成绩优异者增加指导工硕名额,增加酬金,对考核差者取消其资格。(6)学院成立工程硕士指导委员会统一协调制定工程硕士各项规章制度、考核措施,并让每个相关人员了解规定。指导委员会应有本院主要领导,吸收学术专家,用人单位领导、学员参加,广泛征求意见,制定详实的工作条例;(7)建立学员管理档案。对学生从入学、课程教学到论文全程跟踪记录学员各阶段的学习情况以供查阅;(8)学院严格教学管理。要求学生认真上课,缺课过多者不准予参加考试。严格考试纪律,杜绝抄袭现象。,严格批卷,考试成绩差者,不能通过考试。不要让学生认为只要拿钱就能拿到学分;(9)严格论文过程管理。严格执行开题、中期审查、预答辩、盲审、答辩。要求学生每月向学院提交论文进展报告,

2.4办学学校

学校应对工程硕士培养严格要求。(1)学校需要对工程硕士招生严格管理,成绩偏低者不准录取,保证生源质量,不能为扩大招生而不顾学生质量。(2)学校要对各二级学院培养计划的制定、课堂教学情况、导师情况、论文情况坚持定期评估和监控。督促学院提高论文质量和培养质量,树立良好形象。(3)选派对工程硕士培养熟悉的工作人员担任相关管理工作,不要出现外行管理内行的情况。(4)对二级学院根据评估实施奖惩, 对评估优者提供奖励,并扩大其招生规模。对评估较差的学院给予惩罚,限期整改,减少其办学规模或终止其招生。(5)协调学校图书馆为工程硕士提供账户,方便他们在校外访问图书馆资源。

2.5教育部门

政府主管教育的机构应定期对每个学校的工硕招生情况、培养情况、论文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控。督促各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对各学校进行奖惩,对评估期间培养质量优异的学校给予于肯定、表彰和奖励。对办学质量差的学校给予警告,限制整改或终止办学资格。

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保证体系覆盖工程硕士培养的全过程和工程硕士培养链条的各个环节,各方应积极合作,提高工程硕士论文质量和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家浩.软件工程硕士论文质量评价模型及相关问题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7(22):129-135.

[2] 龚玉玲.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核心因素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计算机硕士的研究方向范文5

1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

1.1论文相对简单

国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指导意见中指出:论文选题一般应直接来源于企事业单位,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和实用价值,同时应具有先进性、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在计算机类工程硕士的论文大部分与工程硕士从事的工作相关,来源于企事业单位,有实际的应用背景和使用价值,但深度不够。就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计算机类工程硕士的毕业论文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约占80%,硬件设计约占10%,图形图像处理约占5%,其它约占5%。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大部分是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相对比较简单。所使用技术难度相对较小,工作量相对不足。

1.2论文选题有一定的重复

工程硕士论文选题有一定的重复,相近题目较多,有的相关题目几乎每年都有学生做。这与学生所从事的工作有很大关系,因为很多工程硕士来自不同单位的同一部门或同一单位的同一部门,他们的工作背景十分相似,工作内容十分相似,所开发使用的系统在功能、技术上都有相似之处。

1.3论文对国内外现状不了解,先进性不足

工程硕士论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绝大部分是中文文献,英文文献较少,有的论文中几乎没有;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在高水平刊物上发表的文献相对较少;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时间较旧;一些学生在论文中很少提相关研究工作。这些都反映出工程硕士论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缺乏了解,所做论文先进性不足,创新少或基本没有创新。

1.4论文写作不够规范

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各培养单位都给出了统一的格式。但是从提交上的论文来看,工程硕士论文写作不够规范,具体表现在:英文摘要翻译错误较多,参考文献在正文中未标出,论文内容格式不一致,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不统一等。有的工程硕士论文中不区分别人的工作和自己的工作,混为一谈,不突出重点。

2原因分析

2.1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

大部分学生考取工程硕士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学习平台,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素质,学成后为企事业单位更好地做出贡献。但是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功利目的,或为了评职称、或为了涨工资、或为了升职,只想拿一个文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认真学习,在做论文过程中不认真做论文,甚至有找人替做论文的现象。

2.2导师指导不到位

工程硕士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对毕业论文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导师实行双导师制,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师指导体制,可以发挥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双方优势共同指导工程硕士。但是在实际指导过程中这种体制却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校外导师基本不起作用,有的学生在提交论文之前临时找一个校外导师。在整个论文阶段,工程硕士和导师联系很少。

2.3培养单位管理欠缺

高校作为培养的主导单位,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地过程管理体制,以利于对每个工程硕士培养实行全程监控,确保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要从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角度去重视这个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不能把工程硕士办成一个产业,一味扩大规模,追求效益,而忽视了质量。

2.4企事业单位应重视

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应加强对人才培养的扶持。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作为工程硕士的实际使用方,对高层次人才有需求。企事业单位应该为自己单位人才培养提供相应的配套措施,比如给予一定的脱产学习时间,尽早为工程硕士配备校外导师等。

2.5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配合不到位

企事业单位需要人才,派遣相关员工到高校参加工程硕士学习,高校收取一定的费用,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人才。这是一个很好的纽带,给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合作机会。只有双方联合培养,才能真正培养好工程硕士。但实际工作中,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配合较少,基本处于脱节状态,没有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

3应采取的措施

采取培养单位、企事业单位、导师(校内导师和单位导师)、学生等多方面齐抓共管,提高工程硕士论文质量和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3.1学生自身

选题时,多阅读相关文献,对论文的国内外研究工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了解在相关方面国内外研究已到达何种水平。多思考别人已经研究的问题我们能否改进或采用其它方法能更好地解决,别人研究的问题我们能否加以拓展,别人在其它研究中所采取的方法和技术能否应用到我们的研究中改进我们的工作。尽量做一些带有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工作,不要做一些重复性的简单研究工作。

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将别人的研究工作和自己的研究工作分开,首先阐述别人的研究工作,然后重点阐述自己的研究工作及自己的研究工作与别人的不同和创新。

在写作过程中提高规范意识,按照培养单位要求的规范格式来写,参考文献在论文正文的引用位置一定要标出,参考文献引用位置要与引文内容一致。英文翻译一定要合乎语法规则,专业名词一定要使用恰当。

3.2导师职责

指导老师负责工程硕士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导师的指导、监管和治学作风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工程硕士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和企事业单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外导师共同负责。这样做的目的是根据工程硕士在职的特点,充分发挥校内老师理论知识扎实和校外导师有实际项目经验的各自优势,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现状是双导师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培养单位在选拔工程硕士导师时应当注重工程硕士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不同。在遴选时使用不同的遴选条件,在工程硕士校内导师遴选时要注重学术水平和实际项目经验并重,尽量选取两者兼而有之的作为工程硕士导师。不要把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导师不加遴选直接作为工程硕士导师,这样做没有注意到工程硕士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的不同,不利于工程硕士质量的提高。没有实际项目经验的导师指导工程硕士是不合适的,但指导高校教师可以。

工程硕士校外导师的遴选现在没有完善的机制。培养单位应该和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一起做好这项工作。根据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实际情况确定遴选标准。工程硕士的培养对企事业和培养单位都是有利的。企事业单位可以提高自身人才素质的提高,培养单位可以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工程硕士校外导师应选择企事业单位中实际参加项目的高级技术负责人,由培养单位应该和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共同遴选,发放聘任证书并给予较好的待遇。

工程硕士、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期间应经常互动,交流意见,共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虽然身处异地,但互联网和移动电话技术的普及,使得异地在线交流完全没有问题,尤其是对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语音聊天、视频聊天、电子邮件、飞信等为异地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3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规范论文过程管理

培养单位应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努力,规范培养流程,对论文的整个过程进行规范管理。

1)开题答辩

开题是论文工作的开始,是学生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指导下完成选题和调研,写出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后进行的工作,开题工作目的是对学生选题的内容、研究方案、可行性、难度、工作量、先进性等进行评估,提出建议,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题目。

开题工作应由培养单位和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统一组织,开题小组由非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内的其它校内、校外专家参加,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列席旁听,可以参与讨论。开题工作要召开专门的会议,学生先对自己选题的内容做阐述,然后开题小组的校内、企事业单位专家提问,提出意见和建议。选题不合格者不能进入论文阶段。开题工作要当场形成集体评议,开题小组专家、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本人要在集体评议书上签字确认。学生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开题的集体评议书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本人各留一份存档。

2)论文工作

论文工作应在两位导师指导下由学生本人完成。在论文完成过程中要求学生、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定期(每周一次)交流,交流阶段性的进展、在论文完成中遇到的问题、商讨解决方案。不需要每次都见面交流,可以共同通过网络交流。每次交流要形成论文定期工作报告,内容包括论文进展、期间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等。论文定期工作报告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都要存档,作为对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考核的依据。

3)论文查重

剽窃别人论文、科技成果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必须防止。为防止剽窃论文等不良学术行为,一些部门开发了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查重软件。培养单位应当购买相应软件,学生提出论文答辩申请后要求学生提交电子版学位论文并使用防剽窃软件对学位论文进行查重。发现抄袭行为,不允许答辩,培养单位和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要根据情况对学生和校内导师、企事业单位导师予以处罚。

4)论文盲评

论文写作完成后,答辩前培养单位要组织学生论文盲评,盲评一般要两份论文,为了盲评效果少受其它因素影响,最好两份都校外盲评。盲评两份都不及格,不能答辩,根据盲评意见继续修改论文。盲评两份都合格,可以参加答辩。盲评一份合格,另一份不合格,要再送第三份盲评,第三份盲评不合格,不能答辩,第三份盲评合格,可以参加答辩。所有盲评意见反馈给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备案存档。

5)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论文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答辩由非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内的其它其它校内、校外专家参加。首先由学生针对论文内容陈述,然后专家提问,学生回答,最后专家根据论文写作情况、答辩情况、培养单位提供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开题报告集体评议书、论文定期工作报告,综合后给学生论文成绩。论文成绩不能仅仅根据学生的论文和答辩给出。论文工作是一个过程,应该结合论文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给出论文成绩,这样才更加合理。从论文的整个过程中才能发现论文工作的整个轨迹,才能发现学生写出的论文是否是学生本人所作,是否是学生本人的创新。答辩形成集体决议,由答辩专家集体签字。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本人各留一份存档。

6)加强考核制度

对导师的考核。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应当联合对校内、校外导师考核,对指导认真,水平高的导师应予以奖励,鼓励先进,发挥榜样的力量。对不认真负责,水平较差的导师应予以惩罚,甚至取消导师资格。

对学生的考核。对于学习认真,成绩优秀,论文质量高,为企业解决了生产实际问题,产生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学生予以奖励。对不认真学习,成绩较差,论文有抄袭,找别人做论文等不良学术行为的学生应予以惩罚,甚至取消学籍。

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应积极总结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培养工作中的不足,借鉴优秀工程硕士培养单位的先进经验。把现有工程硕士教育办好,提高工程硕士论文质量,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使工程硕士真正得到企事业和社会的肯定和欢迎。

参考文献:

[1]王伟,吴信岚.从学位论文的引文分析看环境工程硕士的文献需求[J].情报探索,2010(10):79-82.

[2]郑林华,袁继兵,向良军,等.对指挥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指导工作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2):44-46.

[3]王霁,杜璟.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5):86-89.

[4]刘伟,郑永果,闫春.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几点问题的探讨[J].才智,2008(5):7-14.

[5]周文辉,张爱秀,刘俊起,等.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7-14.

[6]徐玲芳.社会服务视角下的工程硕士教育质量标准[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53-54.

[7]李博.培养卓越工程师:比较视野下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4):79-82.

计算机硕士的研究方向范文6

关键词:工程硕士;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单甘霖(1962-),男,江苏如东人,军械工程学院二系,教授;赵诚(1982-),男,河北宁晋人,军械工程学院二系,助教。(河北

石家庄?05000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047-02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适应了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适应了在岗人员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需要。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相比,它们虽然处于同一层次,但由于其生源的显著差异,其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培养模式等均有较大不同。要使工程硕士成为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制订一套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

为了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规范培养模式和培养流程、明确评估办法等,2005年7月召开了第二届全国工程领域教育协作组组长全体会议,提出“建立规范化的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设想,并选择了控制工程等五个领域,以课题研究的形式,率先开展工作。2007年全国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颁布了“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试行)”,对我院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指导性作用。考虑我院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主要是面向部队、基地等情况,在对“专业学位标准实施细则”修订中,培养方案在符合学科内涵的基础上,要兼顾生源单位需求,在研究方向的确定、课程设置等方面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切实使培养的工程硕士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以武器控制系统为中心确定培养方案的主要研究方向

现代兵器装备的特点是精确化、远程化、智能化,以导弹、无人机、指挥系统等为代表的武器装备更突出了这一特点,这些特点的基础之一是自动化技术。根据我院生源主要分别来自武器装备论证、武器装备试验、军代表、部队技术保障、部队装备管理单位等岗位特点,依托控制工程领域培养工程硕士,应该以武器装备为大背景,在控制工程学科内涵的基础上紧紧以武器控制系统为中心,来确定相应的研究方向,因此我院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研究方向确定的基本思路是:涵盖我军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武器控制系统性能测试与故障诊断、武器控制系统信息化管理等方面,为军代表系统、武器装备试验基地、部队修理所、部队装备管理等单位培养具有我军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具体如下:

1.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

该方向以提高复杂武器控制系统综合战术技术性能为目标,以数学、力学、控制理论、系统科学、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研究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的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火控、指控、无人机和导弹等复杂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的方法及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估等。

2.武器控制系统性能测试与故障诊断

该方向以提高武器系统技术保障人员的装备保障能力、试验技术人员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自动测试技术、故障诊断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为基础,研究武器系统的性能检测、故障诊断的技术与方法及靶场试验中技术保障的关键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新标准测试总线的应用、测试系统模块化设计、武器系统运行状态监测与诊断、测试诊断设备研制等。

3.武器系统信息化管理

该方向以提高各级装备保障管理人员的管理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为目标,以人工智能、装备保障理论、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为基础,研究装备保障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和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制订适合装备保障信息化管理的标准体系,研究建立统一的适合装备保障管理信息化的数据交换代码,基于装备的状态信息、故障信息、维修信息等进行研究装备保障领域的全程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

二、以适应培养方向要求为出发点确定适宜的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只有打下牢固的基础,才能自如地实现向新领域的转变,才具有可靠的应变能力的坚实后劲;只有在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知识、事例和经验,才能运用它们来进行创造性思维。课程设置在整个课程教学工作中起着基石性和原本性的作用,只有合理的课程设置才有可能使研究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才有可能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考虑到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是“进校不离岗”,边工作边学习,在职攻读学位的特点,在课程学习上,我院采取的是“两阶段”学习方式,即第一阶段主要学习公共和领域必修课程,在学院集中学习;第二阶段主要学习选修课,采取先寄发教材供学员自学,再到学院集中辅导两次,每次为期两周,最后集中进行考试。因此课程设置一方面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安排,另一方面更要考虑所设置课程应与各培养方向相适宜。对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来说,应具备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原理为核心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具备基于与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等相结合的、针对具体应用方向的知识面。这些知识结构、知识面要通过一类课程群的设置来落实。由于培养时间、教学时数的限制,课程的门数设置受到了约束,这样就要求对课程的选择必须反复斟酌,切实使选择的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进行后续的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我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包含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适用各个研究方向的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领域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主要包含自然辩证法、英语、数理统计、科技信息检索。领域必修课主要有线性系统理论、计算机控制系统、自动测试系统。另一部分是为不同研究方向设置的选修课。选修课设置的基本思想是在保证对一个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而言,至少应掌握一个课程群的知识要求的基础上,引入专题讲座形式来开阔学生视野,增大学生知识面。根据学科培养方案设置的三个研究方向,结合部队岗位需求,我们按优化、控制类课程群、控制系统故障检测与诊断课程群、信息传输与处理类课程群的要求设置领域专业技术类选修课课程。

具体地讲,为三个研究方向设置的选修课程分别是:

为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研究方向设置了优化、控制类为主的课程,包含军事运筹分析、系统决策与建模、智能控制、人工神经网络、防空武器系统效能分析以及专题讲座。

为武器控制系统性能测试与故障诊断研究方向设置了故障检测与诊断为中心的课程,包含测试与接口技术、军用电子系统测试、电子系统故障诊断、故障分析与预测、人工智能原理以及专题讲座。

为武器系统信息化管理研究方向设置了信息传输与处理为中心的课程,包含数字信号处理、战术互联网及其应用、图像工程、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原理以及专题讲座。

三、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武器控制系统性能不断的提高,武器装备涉及高新技术的增多,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实施细则也需要进行相应的修订,在这其中最需要关注的是培养方案的修订,特别是涉及的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其应该是动态的、开放性的,以适应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岗位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