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工作总结范例6篇

资本市场工作总结

资本市场工作总结范文1

资本市场发展是中国

改革历程的印照

胡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日益广泛地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金融也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资本市场发展到今天,得到了充分肯定和重视的地位,实属不易。

十七年的跌宕起伏,股指涨涨落落,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截至今年9月份,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数超过1500多家,两市证券开户总数突破了1.2万亿,股票总市值达25.3万亿元,超过2006年21.09万亿元的GDP总值,资产证券化率超过100%。资本市场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已从发展初期的可有可无、“替补席”,上升到事关国民经济建设全局的“助推器”的高度,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国资本市场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条件下,逐渐摸索发展起来的新兴市场,还有许多亟待完善和改进的地方,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处理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改革发展的大局。

胡总书记的讲话及时地从世界金融形势发展的前沿和新的历史高度,恰到好处地对金融工作做了评价和警醒,这是继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九条)奠定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政策基调以来,国家最高领导人和党中央对金融体系做出的最高评价,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和国家对资本市场的高度重视,预示着未来金融工作将是国家重大工作内容之一,其持续稳定发展也必将得到国家最有力的支持。

中国资本市场将迎来

下一个盛世年华

中国资本市场在过去两年中的高速发展,令世人瞩目,但也不禁让许多人士感到隐忧。截至今年9月底,中国A股市场总市值已经突破25万亿元,相比两年前3万亿元总市值,增加了近9倍。在新兴市场中名列第一,尽管与全球成熟市场如美国的纽交所相比,仍差距较大,但已经超过德国交易所,与伦敦、东京交易所市值接近。面对日创新高、迅猛发展的市场,许多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中国资本市场是否会步日本、中国台湾等股市泡沫的后尘?

我认为,资本市场泡沫主要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相互脱离的结果。日本的经济泡沫主要是在日元重估过程中,长达20年的升值进程太过漫长且利率过低,导致资产价格(股市和房市)膨胀;而中国台湾的经济泡沫,源于台湾地区狭窄的经济规模,以及在大量资金涌入情况下导致的一场闹剧式泡沫。这当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政府对资本市场的态度和观念,以及政府所采取的调控方式。

而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主要是服务于实体经济。胡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功能,更加注重发挥金融配置资源、调节经济、服务发展的功能,更加有效地运用金融手段搞好宏观调控,推动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问题,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近来,中国资本市场正在不断增加新股IPO,扩大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服务领域,不断优化资本市场结构,以推动资本市场的理性繁荣。

除了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稳健发展的策略,管理层也特别强调,通过制度和监管确保资本市场的持续发展。“金融越发展,越要加强监管”。目前管理层正在加大对现行市场运行制度的改善,强化对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和监管,开展大范围的投资者风险教育等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充分显示了管理层对实现一个稳健持续资本市场的清晰方向的认识。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中共十七大金融系统代表团分组审议时表示,要始终认清中国资本市场“新兴加转轨”的特征,全力以赴做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管理层的稳健慎行,必将能很好地处理中国刚刚起飞的资本市场的理性繁荣昌盛。

基金业要抓住盛世良机

奋力发展

中国资本市场未来理性繁荣发展,必将为中国基金业带来一个发展良机。胡总书记在讲话中针对金融企业,强调“金融企业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积极调整服务方向和重点,在努力增加盈利、提高效益的同时,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力度,积极为调整经济结构、推动自主创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作用”。而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还首次提出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基金业通过专家理财为群众资产保值增值,正是顺应国家的大政方针。基金业已经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在支持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稳定资本市场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基金业通过融资模式和价值投资理念,积极配合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基金业的壮大,不仅在于帮助居民改善资产结构,还在于不断扩大直接融资市场,积极配合国家“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到2006年底,我国基金资产净值占城乡居民存款余额的比例达到10.73%,比2002年的1.26%增长了7.5倍,使得我国直接融资市场规模扩大了5倍以上。同时,基金通过坚持价值投资理念,对符合国家结构调整方向的产业给予积极支持,发挥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为国家实现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做出了积极的配合和支持。

其次,基金业是证券市场的中坚力量,为稳定资本市场理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中国沪深两市市值超过25万亿,基金业规模则已超过3万亿,成为证券市场的第一大机构投资者。基金公司倡导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理念,对资本市场起到了引导的方向性作用,有利于维持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健发展。

基金业通过为专家理财切实改善人民生活。1998年至2007年中,证券投资基金累计分红1656亿元,未分配投资收益达到7041亿元。其中2006年,股票基金平均收益率为128%,今年上半年约有半数股票基金与混合基金的收益率超过100%,为老百姓切切实实带来了财富效应,实现了实实在在的生活改善。目前基金公司还通过管理社保基金及各种退休理财产品、理财专户等,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为人民群众理财。

资本市场工作总结范文2

海外上市(亦称跨境上市)是指在一个司法地注册成立的公司在另一司法地发行股票并上市交易。按上市地点不同,中国企业在海外发行的股份有h股、n股、l股。h股指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中国企业外资股,n股指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企业外资股,l股指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企业外资股。由于在香港上市的中国企业占海外上市企业总数的80%以上,所以本文集中对h股现象进行分析。

一、h股上市对国内经济的贡献

1、有效筹措外汇资金的手段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始于短缺经济背景下,资本的瓶颈制约作用十分明显,仅仅靠国内资金是无法满足国民经济高速发展需要的,吸收外资是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吸收外资多为“三来一补”、“出口加工贸易”,到九十年代我国利用外资结构有了一定变化,中国企业开始在海外上市直接融资。利用证券市场筹集外资不仅可以不受国家外债规模的限制,而且可以通过境外股东的监督和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真正体现公司价值,从而降低融资成本,提高筹资效率。同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孕育着巨大的潜在投资机会,对国际投资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这就为中国利用海外资本市场筹集外资提供了有利条件。作为毗邻大陆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以其独特的优势地位和敏锐的商业气息吸引了大批中国企业到香港筹资。

自第一家h股企业在香港上市以来,在过去的12年间,香港已经为304家内地企业成功融资达9,000多亿港元,其中109家h股公司融资达2,500亿港元。下表为历年香港主板h股ipo及再融资情况(单位:百万港元):

资料来源:香港联交所网站

据统计,1997—2004年香港市场首次发行筹资额最高的10家企业分别是: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人寿(h股),中国石油化工(h股),中国石油天然气(h股),中银香港,中国平安保险(h股),中芯国际,中国电信(h股),中国海洋石油。这些公司筹资额都在100亿港元以上,其总计ipo筹资额达到了2,235.7亿港元,占h股主板市场筹资额的89.4%。这些公司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石化、电讯、金融等特大型企业,通过在香港发行h股并上市,不仅使这些企业筹措了必需的建设发展资金,更为其赢得了超速发展的宝贵机遇,成就了国内一批世界重量级企业。

2、有利于国内企业国际化发展

在企业筹备海外上市过程中,一方面必须改革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采纳国际标准的财务和会计制度,以符合和遵守香港交易所的上市规则和其它有关法规,使企业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需要配合中介机构与监管机构的工作,以更好的面对投资者与市场的选择。同时,企业在香港上市后,其未来得发展营运便要考虑到国际投资者的期望,并接受其监督。这就要求企业无论是股权结构、经营管理、金融投资、行政模式等都要按国际标准的程序进行,这无疑也大大加速了国内企业的成长,特别对国有大型企业的体制改革和转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并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力量。

此外,国内企业在香港上市,有利于国际投资者了解企业,提高企业的国际知名度与声誉,如中石化、中石油、中移动等行业中坚和龙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渐露头角,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有助企业引进国际战略性投资者,促进企业的业务打进国际市场。对致力于拓展海外市场,进行跨国经营活动的中国企业,海外股权融资带给企业资金,更带给企业知名度,使企业不费广告费即可获得较好的宣传效应。2003年中国人寿在香港上市时,成功引进aig为其策略股东。2004年中国平安保险在香港上市,汇丰银行和高盛成为其战略投资者。著名国际机构的加入,无疑提升了公司的运营能力和海外市场拓展能力。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资本市场是开放的、自由的,以香港资本市场为桥头堡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成为国内企业逐步走向国际市场的必然选择。

3、为国内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机会

中国股市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中逐步发展,学习成熟资本市场的运作和监管经验是十分重要的,而推动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为之提供了良机。h股筹备之际,国内的《公司法》与《证券法》尚未颁布,当时国内股份公司设立的法律依据是国家体改委1992年颁布的《股份有限企业规范意见》。为使h股在香港发行上市成功,针对香港联交所的《上市规则》,内地与香港两方面专业人士组成“内地香港证券事务联合工作小组”和法律专家小组共同探讨相关法律差异和弥补措施,并制定了《到香港上市公司章程必备条款》以解决两地法律差异。《公司法》实施后,根据《公司法》的授权,国务院制定了《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筹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别规定》。这些h股公司的挑选和发行上市筹备工作促进了我国证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相关法律监管制度框架、财务会计准则、信息公开披露制度的建设。

h股上市吸引了大批国际投资者的投资,这些国际专业投资者、证券分析师善于依靠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和金融市场指数,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对上市公司进行专业估值,这不仅仅会影响公司股票价格及其走势,而且会影响公司治理行为及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的政府及企业实现数字化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方法。同时,h股发行上市的准备和推进过程中为我们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为国企管理人才的国际化提供了契机。在与国际同行的合作过程中,我们的参与者无论是专业素质还是职业精神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这个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大部分至今仍活跃在我国证券市场,并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专业力量。

二、h股上市对香港经济的贡献

国内企业在香港上市,大大提高了香港资本市场容量,拓宽了市场的行业分布,丰富了企业特征,加之香港市场本身良好的素质,以及世界看好中国经济成长性的投资环境和气氛,使香港资本市场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显著增加。

1、提高了香港资本市场容量,并已经成为香港市场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这里首先对h股来港前1992年香港市场的基本情况与2004年香港市场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下面是1992年与2004年香港市场总市值,上市公司总家数及成交量的比较:

从香港证券市场总市值看,1992年底的总市值为13,322亿港元,而2004年底国内企业的总市值已达到20,204.5亿港元,相当于香港市场总市值的30%。其中h股市值4,615.3亿港元,红筹股市值14,100.8亿港元,境外非国有企业市值1,488.4亿港元。

从香港证券市场(主板及创业板)上市公司总家数看,1992年底只有上市公司413家,到2004年底共有上市公司1096家,其中国内企业共304家,包括h股公司109家,红筹企业84家,境外非国有企业111家。国内企业家数相当于香港上市公司总家数的28%。

从香港证券市场成交量看,1992年全年的总成交额是7,006亿港元, 2004年的成交额(包括主板及创业板)已达34,232.78亿港元,其中国内企业全年总成交额16,651.3亿港元,包括h股全年总成交额9,410.6亿港元,红筹股全年总成交额6,147.6亿港元和境外非国有企业全年总成交额1,093.1亿港元。国内企业全年总成交额占香港市场成交总和的49%。

数据表明,过去十多年中,中国内地企业在香港市场的分量逐步加强,总市值从1994年的4.78%提升到2004年的28.13%;发行人家数从1994年的11%提高到2004年的28%;成交金额从1994年的9%提高到2004年的49%,成交金额的比重超过市值和发行人数量的比重,充分反映国内企业在香港市场交投活跃,已占香港市场总成交金额的半壁江山。

2、拓宽了香港市场的行业分布,丰富了企业特征

香港证券市场过去一直倚重地产类股份,国内企业进入香港市场后,大量工业类、能源、电讯及金融服务类公司的上市,使香港市场结构渐趋多元化。这种结构性的变化极大的增添了香港资本市场的活力。

根据香港联交所的分类制度,1996年底香港证券市场地产类股份占总市值的31%,到2004年底该比重已下降至5.5%;金融类股份所占的比重由23.2%上升至29.8%;工业类股份所占的比重由零上升至16.13%;其他类(主要是电讯类)股份所占的比重上升至15.98%。

2004年香港主板的72家h股公司总市值4,551.52亿港元,其中市值最大的10家公司市值达3,034.43亿港元,占66.67%。而从行业分布看,工业类公司4家,占前十家市值总额的51%;金融类3家,占前十家市值总额的27%;其他类公司(主要是电信、能源、运输等基础设施)3家,占前十家市值总额的22%。

3、提升了香港在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地位

h股公司的上市吸引了国际投资者的大量资金,近两年香港联交所的集资额在世界各证券交易所排名逐步上升,2004年更是排名第二。据统计近几年香港市场ipo集资冻结资金最多的前10家公司,90%为中国背景的公司,而h股更占绝大多数。其中中国人寿、紫金矿业、长城汽车、潍柴动力ipo发行冻结资金皆接近或超过千亿港元,创下全港倾城排队认购,承销团不断加印申购表的火热局面。

内地股份在香港证券市场的重要性愈来愈高,虽然有些公司股份亦在海外其他市场交易,但在香港的交易占总交易额的比重较大,约为70%。此外,由于香港与内地语言相通、交通便利、聚集了大量基金和投资机构,对中国经济有研究的海外分析员,也几乎都集中在此,加之十多年的发展经验,都是其他国际资本市场无法相比的优势。香港交易所未来的发展目标,为企业提供高效的融资渠道以及一个公平和具有高透明度的交易市场,并继续使香港成为国内企业海外上市的首选市场。

资本市场工作总结范文3

第一章 项目总论

第二章 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第三章 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第四章 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第五章 工厂技术方案

第六章 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第七章 企业组织和劳动定员

第八章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第九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十章 财务效益、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

第十一章 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章 项目总论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章,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章节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总论章可根据项目的具体条件,参照下列内容编写。

§1.1 项目背景

§1.1.1 项目名称

企业或工程的全称,应和项目建议书所列的名称一致。

§1.1.2 项目承办单位

承办单位系指负责项目筹建工作的单位(或称建设单位),应注明单位的全称和总负责人。

§1.1.3 项目主管部门

注明项目所属的主管部门。或所属集团、公司的名称。中外合资项目应注明投资各方所属部门。集团或公司的名称、地址及法人代表的姓名、国籍。

§1.1.4 项目拟建地区、地点

§1.1.5 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和法人代表

如由若干单位协作承担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应注明各单位的名称及其负责的工程名称、总负责单位和负责人。如与国外咨询机构合作进行可行性研究的项目,则应将承担研究工作的中外各方的单位名称、法人代表以及所承担的工程、分工和协作关系等,分别说明。

§1.1.6 研究工作依据

在可行性研究中作为依据的法规、文件、资料、要列出名称、来源、日期。并将其中必要的部分全文附后,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这些法规、文件、资料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

(1)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的建设要求所下达的指令性文件;对项目承办单位或可行性研究单位的请示报告的批复文件。

(2)可行性研究开始前已经形成的工作成果及文件。

(3)国家和拟建地区的工业建设政策、法令和法规。

(4)根据项目需要进行调查和收集的设计基础资料。

§1.1.7研究工作概况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简要说明项目在行业中的地位,该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生产力布局要求;项目拟建的理由与重要性。

(2)项目发展及可行性研究工作概念。叙述项目的提出及可行性研究工作的进展概况,其中包括技术方案的优选原则、厂址选择原则及成果、环境影响报告的撰写情况、涉外工作的准备及进展情况等等,要求逐一简要说明。

英文报告格式 ·会议报告格式 ·读书报告格式 ·工作报告的格式

§1.2 可行性研究结论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的产品销售、原料供应、生产规模、厂址技术方案、资金总额及筹措、项目的财务效益与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等重大问题,都应得出明确的结论,本节需将对有关章节的研究结论作简要叙述,并提出最终结论。

§1.2.1 市场预测和项目规模

(1)市场需求量简要分析。

(2)计划销售量、销售方向。

(3)产品定价及销售收入预测。

(4)项目拟建规模(包括分期建设规模)。

(5)主要产品及副产品品种和产量。

§1.2.2 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供应

(1)项目投产后需用的主要原料、燃料、主要辅助材料以及动力数量、规格、质量和来源。

(2)需用的主要工业产品和半成品的名称、规格、需用量及来源等。

(3)进口原料、工业品的名称、规格、年用量、来源及必要性。

§1.2.3 厂址

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及必要性

水源及取水条件。

废水、废渣排放堆置条件。

§1.2.4 项目工程技术方案

(1)项目范围,即主要的生产设施、辅助设施、公用工程、生活设施内容。

(2)采用的生产方法、工艺技术。

(3)主要设备的来源,如需向国外引进,则简要说明引进的国别、技术特点、型号等。

§1.2.5 环境保护

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主要治理设施及投资。

§1.2.6 工厂组织及劳动定员

工厂组织形式和劳动制度。

全厂总定员及各类人员需要量。

劳动力来源。

§1.2.7 项目建设进度

§1.2.8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项目所需总投资额。分别说明项目所需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包括投资方向调节税、建设期利息)、流动资金总额,并按人民币、外币分别列出。

(2)资金来源。贷款额、贷款利率、偿还条件。合资项目要分别列出中、外各方投资额、投资方式和投资方向。

§1.2.9 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1)项目总成本、单位成本。

(2)项目总收入,包括销售收入和其它收入。

(3)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盈亏平衡点等指标计算结果。

(4)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经济换汇(节汇)成本等指标计算结果。

§1.2.10项目综合评价结论

§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在总论章中,可将研究报告各章节中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使审批和决策者对项目全貌有一个综合了解。

主要技术指标表根据项目有所不同,一般包括:生产规模、全年生产数、全厂总定员,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年用量及消耗定额、全厂综合能耗及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全厂占地面积、全员劳动生产率,年总成本、单位产品成本、年总产值、年利税总额、财务内部收益率,借款偿还期,经济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

§1.4 存在问题及建议

对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项目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第二章 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这一部分主要应说明项目的发起过程、提出的理由、前期工作的发展过程、投资者的意向、投资的必要性等可行性研究的工作基础。为此,需将项目的提出背景与发展概况作系统地叙述。说明项目提出的背景、投资理由、在可行性研究前已经进行的工作情况及其成果、重要问题的决策和决策过程等情况。在叙述项目发展概况的同时,应能清楚地提示出本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点和问题。

§2.1 项目提出的背景

§2.1.1 国家或行业发展规划

说明国家有关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分析项目是否符合这些宏观经济要求。

§2.1.2 项目发起人和发起缘由

(1)写明项目发起单位或发起人的全称。如为中外合资项目,则要分别列出各方法人代表、注册国家、地址等详细情况。

(2)提出项目的理由及投资意向,如资源丰富、产品市场前景好、出口换汇、该类产品可取得的优惠政策、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等。

§2.2 项目发展概况

项目发展开矿指项目在可行性研究前所进行的工作情况。如:调查研究、试制试验、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的撰写与审批过程、厂址初选工作以及筹办工作中的其他重要事项。

§2.2.1 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其成果

1、资源调查,包括原料、水资源、能源和二次能源的调查。

2、市场调查,包括全国性和地区性市场情况调查;出口产品国际市场供需趋势调查。

3、社会公用设施调查,包括运输条件、公用动力供应、生活福利设施等的调查。

4、拟建地区环境现状资料的调查,包括拟建地区各种主要污染源以及其排放状况,大气、水体、土壤等目前环境质量状况等。说明环境现状资料的取得途径、提供单位、以及当地环保管理部门的意见和要求,取得的环境现状资料及文件名称。

§2.2.2 试验试制工作(项目)情况

已完成及正在进行的试验试制工作(项目)的名称、内容及试验结果。这些实验包括建筑材料的试验、拟采用的新工艺技术的试验。对采用的新工艺技术必须有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证明。

§2.2.3 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1)各个可供选择的建设地区及厂址位置的初勘、测量、比选等工作情况。

(2)初步选择意见和资料。

(3)遗留问题。

§2.2.4 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提出及审批过程

(1)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提出及审批过程。

(2)项目建议书所附资料名称。

(3)审批文件文号及其要点。

§2.3 投资的必要性

一般从企业本身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及项目对宏观经济、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两方面来说明投资的必要性。包括下面这些内容。

(1)企业获得的利润情况。

(2)企业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市场竞争力。

(3)扩大生产能力,改变产品结构。

(4)采用新工艺,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劳动生产率。

(5)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优越条件和竞争力。

(6)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包括增加税收、提高就业率、提高科技水平等。

第三章 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市场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于,任何一个项目,其生产规模的确定、技术的选择、投资估算甚至厂址的选择,都必须在市场需求情况有了充分了解之后才能解决,而且市场分析的结果,还可以决定产品的价格、销售收入,最终影响的项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详细阐述市场需求预测、价格分析,并确定建设规模。

§3.1 市场调查

§3.1.1 拟建项目产出物用途调查

本产品的主要用途,可否有替代其他产品的用途,如果产品是工业基本原料,应分别说明本项目产品在主要使用行业的用途及单位消耗量。

产品经济寿命期论述。调查本产品目前处于经济寿命周期的哪一个阶段,更新换代的可能时间。

§3.1.2 产品现有生产能力调查

(1)本项目产品国内现有生产能力总量,现有生产能力开工率;主要生产厂家生产能力利用率。

(2)国内现有生活能力总量在本地区的分布数量与比例。

(3)本产品目前在建项目的生产能力及其在地区间的分布、数量与比例。

(4)已批拟开工建设项目的生产能力,预计投产年月。

在建设项目和已批待开工建设项目,目前虽然没有形成综合生产能力,但却是生产能力的组成部分。

§3.1.3 产品产量及销售量调查

(1)全国或地区目前的产量总数。

(2)本产品一段时期以来的产量变化情况。

(3)本产品国内保有量与国外有关国家保有量的分析比较,以了解国内保有量是多还是少,说明本产品市场需求满足程度。

(4)本产品一段时期以来的进口量及进口来源,主要来自哪些国家或地区;占国内生产量或销售量的比例;进口产品的价格等。

(5)本产品一段时期以来的出口量及出口去向,占国内生产量的比例;主要向哪些国家或地区出口,出口产品的价格。

§3.1.4 替代产品调查

(1)可替代本产品的产品性能、质量与本产品相比的优缺点。

(2)可替代产品的国内生产能力、产量;可作替代用途的比例;价格分析。

(3)可替代产品进口可能性及价格。

§3.1.5 产品价格调查

(1)产品的定价管理办法,是由国家控制价格,还是由市场定价。

(2)产品销售价格,价格变动趋势,最高价格和最低价格出现的时间、原因。

§3.1.6 国外市场调查

(1)产品国外的主要生产国家和地区。

(2)国外主要生产厂的生产技术、生产能力、销售量。

(3)产品国际市场销售价格及其变动趋势

(4)我国进口该种产品的主要进口国的生产能力及变化趋势。

§3.2 市场预测

市场预测是市场调查在时间和空间商的延续,是利用市场调查所得到的信息资料,根据市场信息资料分析报告的结论,对本项目产品未来市场需求量及相关因素所进行的定量与定性的判断与分析。在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市场预测的结论是制订产品方案、确定项目建设规模所必须的依据。

§3.2.1 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应对下述各项与市场预测有关的因素加以说明:

(1)本产品的消耗对象。

(2)本产品的消费条件。消费条件因产品特点性能而异,如汽车的消费需要具备相应的道路交通条件;电视机、电冰箱的消费需要有电等等。预测某一种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时,应将哪些不具备消费条件的消费领域从消费对象总量中剔除掉。

(3)本产品更新周期的特点,说明本产品有效经济寿命的长短。

(4)可能出现的替代产品,即代用品。

(5)本产品使用中可能产生的新用途。产品所用途的出现,意味着扩大了本产品的消费领域,扩大了市场需求容量。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预测的本产品国内需求量及与现有生产能力的差距。

§3.2.2 产品出口或进口替代分析

(1)替代进口分析。将本产品与目前进口产品从性能、重量、价格、配件、维修等方面进行比较,说明本产品的优势和有利条件。

(2)出口可行性分析。如果拟建项目的产品在质量和技术等方面,具备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的能力,则应考虑国外市场对本产品的需求。

分析国家对该种产品的出口有何限制条件或鼓励措施,该产品进口国的贸易政策,该产品出口流向,出口价格是否有利。

通过以上分析,预测本项目产品可能的替代进口量或出口量。

资本市场工作总结范文4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通过工资杠杆激励人、留住人、淘汰人,体现收入与贡献对等,以“论责任、论贡献、绩效优先”为原则,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推动员工发展和公司发展相结合的人性化管理,实现公平、公正,完成经营目标任务,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方案适用于公司管理层、依岗位设置聘用的上岗并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试用期员工。(不含总经理)

第三章  发放方式

第三条 总监平时发放比例不超过薪资上限的60%,部门经理平时发放比例不超过薪资上限的70%分档发放,部门经理以下人员平时发放比例不超过薪资上限的90%,基层员工(指转正后员工、不含季节性用工、计件工资岗位及学徒)月度实发工资原则上不得低于2000元(但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出勤率较低、业绩完成情况不理想者除外)。余下的百分数留着作年底考核,根据任务完成情况总体平衡。

第四章薪资结构

第四条 公司员工工资总额总体上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员工工资总额=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加班工资+其他补贴工资+年终绩效。

(1)基本工资:基本工资为基本生活费,标准为880元。

(2)岗位工资:根据岗位工作性质、工作强度、职务高低等确定的工资部分,各岗位工资根据公司经营指标完成情况,以及

        

岗位

指标完成

总监

经理

领班

员工A档

员工B档

员工C 档

公司指标完成80%及以上

1500

1400

1200

900

800

700

公司指标完成40%-80%

1300

1200

900

800

700

600

公司指标完成40%以下

400

400

400

400

400

400

本人在公司所担任职务及职责确定。

(3)绩效工资:与公司每月经营效益和员工工作业绩直接挂钩。

(4)加班工资:用来支付当月未休假、日常超时、夜班费用及法定节假日加班的工资部分。

(5)其它补工资:国家规定发放的津贴(补贴)、对特殊岗位或特殊人才的津贴(补贴)以及其它补助等工资部分。

(6)年终绩效:为确保年终绩效和每月考核挂钩,对照员工每月薪资发放累计总额的10%-40%作为年终基数,并根据公司考核结果发放。

第五章考核办法

第五条 在公司核定的工资总额范围内,依据公司人力资源政策和用工制度逐月考核,不同部门、不同岗位设置不同考核重点,加大绩效考核权重,落实“一岗多级、一级多档”,体现“论责任、论贡献、绩效优先”的原则。每月初进行上月岗位绩效考核。根据不同岗位工作内容,对照《月度岗位绩效考核表》,对考核对象进行考核,绩效考核结果与当月绩效工资和年终分配直接挂钩。

1、绩效工资:各岗位绩效基数为1500元。绩效系数根据当月经营情况、岗位级别、岗位性质、工作职责及劳动强度确定。具体如下:

经营情况

总监

经理

领班

A类员工

B类员工

C类员工

经营指标完成80%及以上

2.7

2.2

2.0

1.8

1.7

1.6

经营指标完成60%-80%

2.5

2.1

1.9

1.7

1.6

1.5

经营指标完成60%以下

2.3

2.0

1.8

1.6

1.5

1.4

各岗位月度绩效计算方式如下:

经理及以上人员月度绩效=月绩效基数*公司月度经营考核结果;

销售岗员工绩效=月绩效基数*(公司月度经营考核结果*70%+日常表现考核结果*30%);

其他人员月度绩效=月绩效基数*(公司经营指标考核结果*50%+日常表现考核结果*50%);

2、年终绩效:

年终绩效基数为员工1-12月份每月发放薪资累计总额的10%-40%。即个人年终绩效=(1-12月份)薪资总额比例系数E,比例系数E根据岗位设定,具体为:

岗位

总监

经理

领班

销售

其他

年终绩效

40%

30%

15%

15%

10%

第六章安全奖分配

第六条 安全奖按照公司年度考核工资总额的3%设立。即安全奖基数=工资总额*3%。

(一)安全奖的计算

安全奖=安全奖基数×安全考核得分对应的奖励比例

(二)安全考核得分对应的奖励比例

⑴年度考核得分在95分(含)以上:按奖励基数的100%奖励;

⑵年度考核得分为90(含)-95分:按奖励基数的90%奖励;

⑶年度考核得分为85(含)-90分:按奖励基数的80%奖励;

⑷年度考核得分为80(含)-85分:按奖励基数的70%奖励;

⑸年度考核得分为70(含)-80分:按奖励基数的50%奖励;

⑹年度考核得分在70分以下的不予奖励。

(三)分配方式

⑴根据各岗位的安全责任、岗位性质设定不同的安全系数,安全奖根据对应的安全系数分配,具体为:

⑵安全奖个人分配额=安全奖÷8×安全系数。

⑶各岗位安全系数如下:

岗位

总监

经理

(兼安全员)

其他经理

领班

销售员

其他人员

安全系数

1.8

1.8

1.2

1.2

1

1

第七章市场奖分配

第七条 当公司超额完成年度收入计划任务,即收入计划完成率〉100%,按其工资总额的5%给予市场奖励。

为激励员工销售佛像产品积极性,决定在市场奖计提50%用于产品销售奖励,具体分配参照个人销售所占比例分配。即个人销售奖励=个人销售收入。

其余40%市场奖分配方式:根据各岗位的岗位性质、工作内容设定不同的市场系数,市场奖根据对应的安全系数分配,具体为:

⑵市场奖个人分配额=市场奖÷8×市场系数。

⑶各岗位市场系数如下:

岗位

总监

市场经理

其他经理

领班

销售

其他人员

市场系数

1.7

1.7

1.6

1.5

第八章  薪资发放

第八条 公司员工工资按月(每月10日前)由人力资源专员造表经公司财务部审核,报公司总经理批准后,由财务部每月15日通过银行发放。

第九条 加班超时工资,每月统计一次,以个人当月刚性工资(基本工资+岗位工资)为基数,按规定核算,既可以在本月发放,也可在年终一并发放。

第九章 附则

1、员工休病、婚、产假、丧假等按《劳动法》和《公司请销假制度》执行,若当月请假超过15天,不计发当月绩效工资。

2、高岗位兼低岗位时,以高岗位工资为准,不另补偿工资。

3、福利、保险和其它专项津贴、奖金,根据《劳动法》和文旅集团的有关规定执行。

3、解除(终止)劳动合同时的薪资处理,按签订的《劳动合同书》执行。

资本市场工作总结范文5

而就在两年前,上证指数还迷茫在1000点的时候,两个市场总市值不过3万亿元。仅仅两年时间,变化已是翻天覆地。中国资本市场已经从原来的全球新兴市场第四位,当仁不让地跃升为第一位。

24.5万亿元的总市值,相比于2006年21.087万亿元的GDP总量,意味着中国境内股市证券化率(股市总市值/GDP总量)已经达到116.33%,而此数字在两年前仅为16.8%。有关资料显示,美国股市市值占GDP的比重为130%,日本、韩国、印度等国约为100%,东盟国家则大约为70%至80%。

不管是与西方成熟国家比较,还是与周边新兴市场比较,仅从证券化率看,中国资本市场已经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一个资本大国正在崛起。

自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破冰以来,以股改为核心的一系列资本市场制度性改革取得重大成功,资本市场发生了转折性变化,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并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在此期间,资本市场在基础性制度建设、发行体制改革、上市公司质量以及投资者结构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在经过两批试点之后,股权分置改革进入全面推行阶段,按照“统一组织分散决策”的操作原则,股权分置这一羁绊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性缺陷得以妥善解决。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从市场基础制度层面消除了中国股市与国际市场的基本差异,解决了上市公司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相悖的局面,中国股市在发展中第一次出现各类股东利益一致的价值取向,市场由此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重大制度的解决,资本市场逐渐恢复了“本原”,融资功能、价格发现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得以发挥。统计显示,目前两市上市公司家数超过1500家,今年上半年沪深两市共有45家公司完成了新股首次发行(IPO),加上再融资公司,上半年共有106家公司实现股市融资,总计筹资额达到1879.57亿元。同时,自2006年开始,各个行业龙头、大型央企相继在境内市场发行上市,企业的直接融资比例相应有所提高。股市的财富效应也吸引大量资金源源不断流入,目前沪深两市账户总数接近1.25亿户,市场成交也不断活跃,上半年沪深两市股票日均成交2027.18亿元,比去年日均成交增长440%。

蓝筹股的集体上市不断改善上市公司的结构,上市公司质量不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来自多个方面,首先是蓝筹股的不断发行上市,如以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为代表的大量银行股的发行上市,中国境内的主要银行基本都已上市,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保险巨头也相继从香港市场回归,金融股的高盈利使其成为目前两市第一盈利行业,大大提升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其次是股改之后,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趋于一致,上市公司的经营与公司治理不断改善,业绩充分释放,实质性重组代替了此前的财务重组。以央企为代表的资产整合、资产注入成为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手段。第三是上市公司清欠工作的推进和管理层激励机制的引入,在解决历史“欠账”等遗留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基石”质量的提高,表明中国资本市场逐步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证券市场真正成为“经济晴雨表”的作用得以发挥。股票市场一向被称为经济的晴雨表或温度计,但此前中国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代表性不高,因此晴雨表或温度计的作用并不显著。而随着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行业代表性越来越强。如银行股、保险股的上市,中国铝业、中国神华、中石油等龙头的回归,丰富了目前上市公司各个行业龙头品种,随着不久的将来,香港市场红筹股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大型央企的A股发行,上市公司结构将得以大大改善,资本市场将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在股市市值不断续写新高之时,机构投资者、中介机构等迅速成长。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是近年监管机构工作的重点之一,在这样的发展思路下,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得以空前壮大,从年初基金净值总规模刚刚突破1万亿元,不到一年时间,基金总规模已经跃升至2.8万亿元,成为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他各种类型的机构投资者也加大入市步伐,保险资金入市比例提高、QFII额度不断攀升、券商与银行的股票理财产品规模加速增长。历时三年的券商综合治理工作也于上月底结束。截至目前,19家证券公司被责令关闭,7家公司被撤销,4家公司被撤销业务许可,14家公司和9家营业部被暂停业务,一批涉嫌刑事犯罪的公司及其责任人被移送公安、司法部门调查。经过治理整顿,证券公司的遗留问题基本得以解决,优质券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随着一批优势券商的上市与发展壮大,中国资本市场上也必然会成长出自己的“高盛”、“摩根”。

资本市场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综述

中图分类号:F09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006-02

世界市场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曾计划完成一个包括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等内容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六册计划”, 构建一个以商品为逻辑起点、资本为核心范畴、世界市场为终点的反映资本主义运动规律的理论体系。世界市场理论作为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终篇,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越来越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形成了一批研究世界市场理论的有价值的理论成果,现将主要成果综述如下。

一、世界市场的概念

关于世界市场理论的概念,主要有三种观点:(1)汤在新等指出,马克思的世界市场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国相互间通过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关系建立起来的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所谓广义的世界市场则表示发展为世界规模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整体和总和。世界市场是在各国资产阶级社会基础上形成的各国资产阶级社会的总和和领域。世界市场是最大的整体范畴、最复杂的范畴、最具体的范畴。这一概括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同。(2)郭宝宏认为,世界市场具有地理区位意义上的全体性,在交流和流通方面具有可变性。按狭义理解,世界市场只是国际商品交换和流通的场所,按广义理解,世界市场还包括世界劳务市场、金融市场、科技市场、信息市场、世界军火市场等诸多领域。(3)许兴亚认为,世界市场是以总体形态出现的各国市场的总和,但它反映的却是资本主义时代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世界市场已成为资产阶级社会发展为国际资本主义总体、获得全球规模的整体存在形式。

二、世界市场的成因

关于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栾文莲从多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需求是世界市场产生的条件,国际分工及交换的发展与世界市场相互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机器大工业对世界市场形成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世界市场产生源于资本的本性等;戴瑞姣认为,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客观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需求的不断增长的结果等。孙来斌认为,生产力发展与资本扩张是推动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动因。黄瑾指出,世界市场是指作为人类历史基础的生产和交换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普遍联系。从生产力方面看,世界市场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交往普遍发展而形成的。从生产关系方面看,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 。

三、世界市场的发展阶段

关于世界市场的发展阶段,主要有三种观点:(1)汤在新等人认为,世界市场总体是一个历史范畴,有着自己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只有人类进入到资本主义时代,才产生出世界市场总体借以形成和发展的内在依据,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则成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并且创造同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世界市场的历史手段。世界市场开始于16世纪,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各国的对外殖民扩张和对外贸易,把过去地域性的市场扩大为最初的世界市场;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随着英国等国的工业革命完成,各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建立了同机器生产相适应的工业国和农业国的国际分工,到1857年世界市场危机时,世界市场总体已处于开始形成的阶段;19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市场总体最终形成并向更加成熟的形态发展。(2)栾文莲认为,统一的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大约经历了400年的时间。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60年代是世界市场的初级阶段,这时世界市场的地理范围是有限的。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市场迅猛发展的时期,这时期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产业资本取代了商业资本,在世界市场上居支配地位,它促进了国际专业化分工及国际贸易的深化。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是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时期,这时期的世界市场垄断资本占主导地位,形成了以金本位制为特征的多边贸易体系和世界货币。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世界市场向多元化、多极化发展,世界市场的构成随着国际交换的发展,越来越复杂化和细分化。(3)孙来斌则认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围绕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所讲的资产阶级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实际上就是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四、世界市场的作用

关于世界市场的作用。(1)戴瑞姣认为,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它促进了大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同时,世界市场的出现和大工业的发展也引起了上层建筑的变革,扩大和强化了资本主义在全球的影响。相对有限的世界市场无法满足资本主义生产的急剧扩张,世界市场危机的爆发无法避免,它在激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同时并使之国际化,从而为共产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准备了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2)栾文莲认为,世界市场对世界生产起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世界市场使生产各环节得到充分发展,各国的生产成为世界生产过程,生产过程各要素和环节得到最大范围扩展;世界市场使一切经济的因素获得了自身性质的充分表现,国别价值转化为国际价值,货币转化为世界货币,国际价值转化为国际生产价格;对外贸易、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和结果;世界市场对整个经济的运转起强有力的保证作用;世界市场对经济危机产生缓和的作用,资本主义国家往往通过对外贸易转移国内的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和延缓了经济危机带来的损失,但它也带来了更广范围的危机。(3)孙来斌认为,在马克思看来,推进发展与加深矛盾是世界市场对资本主义的双重影响。这种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世界市场为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平台;另一方面,世界市场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结力量。(4)聂志红认为,一方面,必须承认,资产阶级开辟世界市场的过程,其暴力掠夺行为,确实给不发达国家尤其是东方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给东方国家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本主义文明,摧毁其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落后文明,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是先进生产关系对落后生产关系的革命,是先进文明驱逐落后文明的过程。

五、世界市场危机理论

关于世界市场危机理论,汤在新等人梳理了《资本论》中的危机理论,认为信用、农业、雇佣劳动、对外贸易与危机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世界市场、国际信用、国际贸易、贵金属流动、关税政策等则构成世界市场危机的要素;世界市场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总体规模产生的生产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矛盾全面展开和激化的结果。世界市场危机具有普遍性、统一性的特点。“危机就是普遍表示超越这个前提,并迫使采取新的历史形式,一个人劳动实际转化为社会劳动以及相反的情况。”许兴亚认为,世界市场危机问题是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所要研究的重点。马克思所说的危机实际上就是世界市场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各种矛盾的展开。世界市场危机主要包括生产危机、商业危机、作为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一个阶段的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独立的货币危机、国际商业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内容和形式。世界市场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六、世界市场的发展趋势

关于世界市场的发展趋势,许兴亚认为,世界市场危机表明了人类社会生产向新的社会生产方式过渡的客观必然性,它以消极和破坏的方式显示出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要求,并为向新的生产方式过渡提供了主客观条件。聂志红指出,世界历史、世界市场的形成固然是资产阶级开辟的,而世界历史、世界市场未来发展趋向却不属于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而扩散,一方面,资本本身的限制和不断克服限制的辩证运动使得世界市场加速发展,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以及发展趋势,自我否定因素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具有内在缺陷,决定了世界历史、世界市场发展的趋向只能是社会主义。黄瑾认为,世界市场的发展趋势,世界市场空间的扩张虽然使资本的矛盾获得某种程度的缓和,但同时也加剧了世界市场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世界市场将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从而消除物的联系性而达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参考文献:

[1]汤在新.《资本论》研究续篇――马克思计划写的六册经济学著作[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

[2]栾文莲.全球的脉动――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与经济全球化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许兴亚.马克思的国际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4]黄瑾. 世界市场与全球化──马克思对世界市场的研究给我们的启示[J].东南学术,2003,(6).

[5]颜鹏飞,刘昌明.中国对外开放的思想渊源――马克思的世界市场和经济全球化理论(上)[J].当代经济研究,2001,(3).

[6]颜鹏飞,刘昌明.中国对外开放的思想渊源――马克思的世界市场和经济全球化理论(下)[J].当代经济研究,2001,(4).

[7]孙来斌.马克思世界市场思想概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4).

[8]戴瑞姣.世界市场的理论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9]俞可平,等.全球化与全球化问题[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