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本主义下高校教学与科研管理

学术资本主义下高校教学与科研管理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起,市场因素开始逐渐渗入高等教育中,由此催生了学术资本主义。学术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使得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日益凸显。本文在剖析“重研轻教”的原因和隐患、探究教学和科研应然关系的基础上,以“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组织文化和教师激励这两个层面寻找管理科研与教学同向而行的可行性做法,力求实现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平衡。在院校层面的管理上,应不断营造“教学与科研统一”的氛围;在教师层面的管理,应当激励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具体包括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决策、采取分类别地融合式的评价、改革高校教师的培养制度以及考虑科研工作管理中“柔性”的因素。

关键词:学术资本主义;高校教学;科研管理

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三大任务,其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现代大学中最为重要的关系,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事关现代大学的兴衰成败”[1],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被长期争论的话题,也是被长期研究的主题,复杂性可想而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会出现不同的认知。由于教学和科研关系的复杂性和历史性,也因为“行为是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函数”[2],本文将在学术资本主义视域下分析高校教学和科研的现状,根据教学和科研的应然关系,探索能够更好促进大学教学和科研发展的管理方法。

一、学术资本主义下的“重研轻教”

(一)“重研轻教”的原因

“20世纪末的政治经济全球化则正在打破过去一百年发展起来的大学专业工作模式……作为院校的高等教育和作为其劳动力的教学科研人员在20世纪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3]。20世纪80年代,一方面,各国之间政治经济的竞争越来越转变为对知识的竞争,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越来越寻求大学的帮助;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等使得政府缩减对高校的开支,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鼓励了高校参与市场,竞争外部资金。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方学者称“院校及其教师为确保外部资金的市场活动或具有市场行为特点的活动为学术资本主义”[3]。因此,国家更关注那些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科研项目,从世界著名的大学排行榜也可见一斑,例如QS中“学术声誉”在五个一级指标中占比达30%,ARWU中“科研成果”在四个一级指标中占比达40%。因此,伴随全球化所形成的知识经济是“重研轻教”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当今的世界正处于政治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全球化把我国高等教育也卷入到“学术资本主义”场域中,专利申请、大学研究所的设立等等行为在大学中已颇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术上称之为“科研漂移”[4]的现象。虽然,目前对重视教学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在实际教学“重研轻教”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直接原因是教学和科研的差异[5](见表1)。科研是一种显性的评价,和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等关系较大,和学校的排名、声誉关系较大;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很难兼顾二者。因此,大部分大学教师往往在科研上的投入更多,“重研轻教”的现象自然在所难免了。

(二)“重研轻教”的隐患

在“重研轻教”的环境下,很多高校目前对“科研”成就都有着硬性指标规定,给高校、教师及学生的发展埋下了“祸根”。首先,这在很大程度上给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较大的精神压力,可能会打击部分老师的学术积极性;其次,这可能会造成研究的无意义性和无效性。研究变成简单地重复模仿行为,没有实质性的创新,只追求“量”而忽视“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学术造假行为;最后,过于重视科研必然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教师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教学准备、与学生交流的时间也会减少,出现“照本宣科”教条式教学,挫伤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会随教师教学质量下降而下降,最终势必会导致教育质量的整体下降。

二、“教学和科研”的应然关系:教学和科研相统一

目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对“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正相关关系。2.负相关关系。3.不存在任何关联”[6]。本文认同其中的第一种关系,即“教学和科研”的应然关系是“教学和科研的统一”,二者当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一方面,“教学和科研的统一”表现在院校层面上,这是现代大学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基础。面对高校中“重研轻教”的情况,有人提出将二者相分离,但是“如果不再是‘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大学要么就变成了培训机构或者类似于中小学的一般教育机构,要么就变成了纯粹的科研组织,要么就变成了二者简单的拼盘式的混合体”[7],这是对19世纪德国洪堡“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经典大学理念的回归,现代大学的优势和特色就在于科研和教学的统一和融合,少了任何一个,大学都不能再称之为大学。另一方面,“教学与科研的统一”表现在教师的行为层面,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首先,教师的科研活动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要反映科研的前沿,科研成果要不断地融入教学中去”[8];教师的科研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善,具有科研精神的老师在课堂上会更注意启发学生的思考,更看重对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其次,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可以促进科研,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巩固、强化自身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师也会在教学中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发现新的研究问题,探索出新的研究路径。

三、管理高效教学与科研:寻求二者的平衡

(一)院校层面的管理:营造“教学与科研统一”的氛围

“组成成员的行为……受组织环境无形的力量影响……一个学校的组织氛围是由四个变量的互相能动作用产生的:生态、环境、组织和文化”[2]。在生态层面,学校既要科研设施的配备,也要重视教学设施的配备;在组织层面,学校管理者应实行更加人性化的管理,了解教师在科研和教学上的需求,让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参与决策;在文化假定的层面上,学校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文件,强调教学和科研的同一性,逐渐将此内化为学校的共同信仰和目标。总之,通过营造出“教学和科研统一”的氛围,可在增强学校人员科研意识的同时又提高教学的意识和能动性,以达到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平衡。

(二)教师层面的管理:激励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学校的管理者要认同大部分教师是能够发挥主动性努力完成共同的目标的,因为高校的老师基本上受过较高层次的教育,是一些勤奋而又钻研精神的人。学校管理者应尽可能让教师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促进教师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动投入。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波特的工作动机层次模型,学校对教师的工资、“人员裁减”程序、晋升、参与决策等要采取尽可能合理的措施,确保教师的“安全、交往、自尊、自主”需要,促进教师的“自我实现”,以竭尽全力进行工作

1.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决策。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主体之一,是科研和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因此,教师参与决策更有利于促进“教学和科研的统一”。“参与式决策的使用可能有两个好处:(1)做出更好的决定;(2)促进组织参与者的成长和发展”[2],高校管理者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更好地了解教学和科研的矛盾所在,了解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可行的合理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调动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的积极性。

2.采取分类别、融合式的评价。根据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教师……天赋、能力和特长是有差异的”[9],所以,学校应当在老师的评价上采用“分类别”的措施。管理者针对教师个人教学和科研的特点,将教师分为“教学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及“综合型教师”,“综合型”教师是既擅长教学,又擅长科研的教师,对其的评价放在最高层面,“教学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则放在次一级的评价层面。当然,对教师的分类应当是灵活的,要根据教师的绩效成绩等进行调整。在“科研和教学统一”的理念下,学校应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鼓励高校教师既进行教学,又进行科研,因此,在这一层面上采用需要“科研与教学”融合式的评价。针对“教学型教师”,管理者需要关注该教师的科研,更应该关注教师的教学,应给予教学成绩较大的比重。同样的,对于“科研型教师”,管理者则应对教师的科研成绩给予较大的比重。

3.改革高校教师的培养制度。“国内外大学当前的教师发展制度,基本上呈现出教学发展和科研发展分离的模式”[4],这是不符合“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应然关系的。因此,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学校管理者可以探求研究生助教活动的开展,鼓励有志于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研究生参与助教活动,在研究的同时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为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四、结语

在学术资本主义的影响下,我国的高校也出现“重研轻教”的现象,这一现象是不利于高校的发展的,本文仅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来试图改善这一情况。要真正改善这一情况,应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了解更为真实的情况,还应从社会、国家等角度深入思考。

作者:钱莉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