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化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古典文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古典文化

古典名著里茶文化探析

现下正是采摘春茶的时间,各大茶产区一片忙碌景象,爱茶人千盼万盼,热切盼望着能早日喝到这来自山间的第一口好茶。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饮茶方式风行了数千年,不但深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连许多古典文学名著中有关茶文化的详细描写也是风情万千、淋漓尽致,从而展示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特质。

一、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曹雪芹所著的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经纬纵横、包罗万象,宛如一部生活百科全书。书中不仅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而且对茶饮方面的描述尤为突出。书中写到茶的地方有260多处,咏及茶的诗词(联句)有十余处,为中国小说所罕见,以致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红楼梦》中提到喝茶的场景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家常喝茶,多是为了解渴。如第51回,“宝玉说‘要吃茶’麝香忙起来,……从暖壶中倒了半碗茶,递给宝玉吃了,自己也漱了漱,吃了半碗”。第二种是客人到访,用来招待客人。第26回中,贾芸到怡红院来向宝玉请安,袭人端了茶来给他,贾芸便忙站起来笑道:“我来到叔叔这里,又不是客,让我自己倒罢”。第三种是饭后,用来消食。第63回中,宝玉说:“今儿因吃了面怕停住食,所以多玩一会儿”。林之孝家的即向袭人等交待说:“该沏个普洱茶吃”。中国的茶道包括色、香、味、形等要领,是门高超的饮茶艺术。《红楼梦》对此都进行了生动、细腻的描绘。如第25回中,凤姐给宝钗、黛玉吃外国人进贡的茶,宝银道:“味倒轻,只是颜色不大好些”;第41回中,“宝玉细细吃了,顿觉轻浮无比,赞赏不绝”。在《红楼梦》里,人们十分讲究喝茶的品种,书中写到茶的名目繁多,堪称一份“清代贡茶录”,有莉花香片、普茶、女儿茶、老君眉、积露茶、龙井茶,这些茶在历史上都是贡品。若以现在人们常说的红茶、花茶、绿茶三大类分之,《红楼梦》所写的茶大多不是绿茶,而是红茶和花茶,这与北方气候寒冷,社会上不讲究喝绿茶,而专讲究喝红茶、花茶有关。饮茶之道应配以杯、壶、盘成套茶具,《红楼梦》多处渲染、描述种种精美的茶具。第41回写贾母率众到栊翠庵喝茶,“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雕漆填金云龙献寿小茶盘,里面放了一个成窑五彩小盖式盅,与贾母,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宫窑脱胎白盖碗”。妙玉日常用的是“绿玉斗”,宝玉用的是九曲十节蟠虬整雕竹根大盏,黛玉、宝钗用的是古玩“点犀”茶具。“名茶还须好水泡”,这是茶圣陆羽《茶经》里的名句,而且《茶经》认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红楼梦》第41回详述烹茶讲究用好水,妙玉道:“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时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瓮”。第23回中也有“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的诗句。有了名茶、好水,还须讲究烹茶艺术,《红楼梦》对此也有描写。“妙玉自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曹雪芹在这里虽未写明用什么燃料,但一般用橄榄核或炭末烧水泡茶最佳,而且名茶冲泡要掌握好开水温度,一般宜用七八十度开水冲泡,一方面使茶味清醇幽香,另一方面茶叶品质也不受破坏。通过这些描述,我们不禁赞叹作者对饮茶之道了解得颇深。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也善以茶入诗(联句),风格独特,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二、《水浒传》里的饮茶风情

古典名著《水浒传》中也有不少描述当时饮茶风情的文字,从而为后人展示了不少当时的饮茶风俗。《水浒传》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写到:“史进入得城门,只见一个小小茶坊正在路口。史进便步入茶坊,拣一副座位坐了。店小二问道:“客官,吃甚茶?”史进道:“吃个泡茶”。店小二点个泡茶,放在史进面前。当时的店小二其实已经是身兼煮茶、沏茶、泡茶之职的师傅了,他们以精通茶事为特点,而且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见闻广博、知识面广,茶客每每誉之为“茶博士”。另外,店小二的服务也非常灵活。史进和鲁达相识后,“鲁提辖挽了史进的手,便出茶坊来。鲁达回头道:“茶钱洒家自会还你。”店小二应道:“提辖但吃不妨,只顾去。”而宋江去为晁盖送信时,出得阁儿,吩咐店小二道:“那官人要再用茶,一发我还茶钱。”鲁达和宋江都不是当时付钱,店小二店也都表现得很大度,可见当时对于信誉好的老茶客,茶坊允许客人喝完茶赊账。《水浒传》第十八回中也有一大段关于茶的描写,说的是济州一个巡检捕头名叫何涛,来到郓城县,“去县前一个茶坊里坐下”,先自个儿“吃了一个泡茶”。这里所说的茶坊,在当时城市中已有很多,是市民们饮茶的常到之处。何涛吃的泡茶只是用热水冲泡而成,是起自南宋的一种简单、普及的饮茶法。在宋代,以卖茶为业的茶肆、茶坊相当普遍,这从《水浒传》里的王婆开茶坊即可窥一斑。正如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所载:杭州(古称临安)“巷陌街坊,自有提茶壸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凶吉事,点水邻里茶水”。宋代的饮茶礼仪风俗在《水浒传》中也有反映,如第七回写陆虞候来拜访林冲,林冲就说:“少坐拜茶。”因陆虞候是高俅的心腹,林冲对他奉若上宾,故称“拜茶”。《水浒传》中提及的茶汤多姿多彩,潘金莲四次到隔壁极为普通的王婆茶铺,便提到四种茶汤:酸梅汤(茶中放几粒乌梅煎制而成)、和合汤、姜茶和宽煎叶儿茶。“和合汤”是当时新婚夫妇共饮的一种“泡茶”,用果仁、蜜饯之类的甜食调和烹制而成。“姜茶”乃是宋元时期杭州等地流行的“七宝擂茶”中的一种比较高档的茶品,以一些姜片为佐料,再加一些糖同茶叶放在一起,用沸水冲泡。而“宽煎叶儿茶”的“宽煎”指的是略煮的意思。《水浒传》中有些茶事的描写,也显出一等雅味。如第四回描写七宝村的赵员外与鲁达到五台山智真长老处喝茶时,为了说明“那盏茶的好处”,居然配了八句诗:“玉蕊金芽真绝品,僧家制造甚工夫。兔毫盏内香云白,蟹眼汤中细浪铺。战退睡魔离枕席,增添清气入肌肤。仙茶自合桃源种,不许移根傍帝都。”诗中的“玉蕊”喻茶叶采摘之嫩,只有一芽,玉色,如蕊,这说明制茶原料之佳;“兔毫”喻指茶具之非凡与茶之味;至于“云白”当是宋代以来的“点茶法”,将茶叶入杯,注入微沸的水,用茶筅搅拌,使茶汁均匀,泡沫发白如同堆云积雪之意;“蟹眼”喻泡茶之汤候,指汤刚沸,冒出如蟹眼似的水泡。《水浒传》中还有许多茶文化的话题可写可侃,这里只是抛砖引玉说个大概罢了。

三、《金瓶梅》里悟茶道

《金瓶梅》描写了丰富多彩、有滋有味的饮食文化形态,光是茶话就有629处之多,比《红楼梦》中的262处还多一倍多。书中开场白就涉及了茶:“客来无酒,请话何妨,但烹细茶,热烧盏,浅浇汤。”作者将一边慢慢喝茶,一边拉家常、讲故事作为全文开端,定下了小说白话言情的基调。书中在描写茶的种类和饮用方法上,体现出作者对茶文化的掌握相当精深。如写到了胡桃泡茶、香茶、木樨饼茶、果仁泡茶、木樨金灯茶、江南雀舌茶、白糖玫瑰茶、桂花茶、姜茶等,品种繁多,不胜枚举。其中有两款保健茶:一是蜜饯金橙子泡茶,有消痰降气、和中开胃、健脾、醒酒之功;二是胡桃、松子泡茶,有益肺止咳、益气养血、润肠止渴之效。《玄感传方》中“风髓汤”就是以松子仁为主的药汤,用于治疗肺燥咳嗽。《金瓶梅》中多处提及一种类似现代口香糖的香茶,据考证,它是陆羽《茶经》中所说的须经过蒸、捣、焙研制成的龙凤茶。这种香茶既清香解秽,又洁口开胃。《金瓶梅》第五十二回中,门客应伯爵说:“头里吃了些蒜,这回倒反恶泛起来了”,因而向西门庆讨“香茶”吃。第七十二回写潘金莲对西门庆说:“你有香茶与我一些”,西门庆道:“香茶在我白袄内,你自家拿。”这妇人掏摸了几个放在口内才罢。《金瓶梅》中的茶诗、茶趣读来饶有兴味,如茶诗:“碾破凤团,碧玉瓯中翻白浪”,“烹龙泡凤玉脂淀,罗帏绣幕围清风”,书中人物品茗赋诗,多有雅兴。作者对茶文化经推崇备至,如借李桂姐所唱的《朝天子·软语清香》词,对茶叶、烹茶技艺的赞美溢于言表:“这细茶的嫩芽,生长在春风下,不揪不杀叶儿渣。但煮着颜色大,绝妙清奇,难描难画。口儿里常时呷他,醉了时想他,醒来时爱他,原来一篓几个金价”。第21回写吴月娘在那“冻合玉楼,光摇银海”的花园雪景中亲扫积雪,烹煮江南凤团雀舌芽茶,与众花群雌品茗谈笑,雅趣甚浓。书中多处讲到饮茶的好处。第35回上“闲事闲非休要管,渴饮清泉闷煮茶”,写茶可以清心,也写到茶酒是淫欲的媒介:“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书中描写西门庆家饮茶的排场,从中可看出他穷奢极欲尽豪华奢侈之事的心理。如写他家的茶具极精美:“银镶雕漆茶盅”、“银镶竹丝茶盏”等。这个官商巨富之家常饮的是“雀舌”、“摩瓜”、“嫩芽茶”,包括杭州的龙井茶、黄山的云雾茶、峨嵋的毛峰,以及武夷毛尖等,尽是些各地顶级的绝色茶叶,非一般人家所能比拟。

阅读全文

古典舞与传统文化关联性

1.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古典舞的发展

中国古典舞是在中国戏曲舞蹈、古代舞蹈以及传统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更确切地说,它更是对以上三种舞蹈艺术的复兴,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和原则的体现。因此,中国古典舞相对于中国戏曲舞蹈、古代舞蹈以及传统舞蹈来说,创新度并不高,它犹如一根绳子,将中国传统文化很好地串联在一起。从流派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古典舞是一种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舞蹈类型,在中国舞蹈的种类里,与芭蕾舞、民间舞和现代舞相提并论。中国古典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流行于中国古代的宫廷舞,甚至可以继续向前追溯,一直到民间舞蹈。自西周时期开始,我国就已经出现了专门管理礼乐舞蹈的机构,后来的两汉、两晋、隋唐以及五代也都一直沿袭这一机构。宫廷舞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有周代的六个乐舞,此外还有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等,很多统治者都热衷于舞蹈,宫廷舞又恰恰是在迎合统治者审美情趣的基础上创作的,这就使得部分宫廷舞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奢靡、消极的色彩。可是这种情况并不绝对,只占据了宫廷舞的一部分,大部分宫廷舞作品都是乐师吸收民间舞蹈某些元素的基础上创作完成的,因此宫廷舞鲜明地体现了传统艺术的精美绝伦。到了宋代,中国民间舞蹈吸收了戏曲中的某些舞蹈元素,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宋代舞蹈,发展到元代时期,舞蹈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大融合阶段,无论是滑稽戏、白戏,还是宫廷乐舞、歌曲,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中国舞蹈在元代、明代和清代主要与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戏曲舞蹈相融合,后来,社会矛盾不断加深,社会生活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舞蹈艺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大大丰富了舞蹈的形式和内容。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古典舞也随之悄然出现了一些变化。很多舞蹈家纷纷针对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展开研究,他们不但积极学习古典舞蹈中戏曲舞蹈的成分,而且还在古典舞蹈中加入了武术元素、芭蕾元素,推动了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除此之外,这些舞蹈家还借鉴了芭蕾舞中的舞蹈技巧,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编制成首套古典舞教案。《小刀会》、《宝莲灯》等作品都是古典舞中的典范,它们采用了较多的古典舞动作,展现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为观众带来美的视觉享受,提高观众的审美情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古典舞重新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舞蹈家不但对戏曲舞蹈展开深入研究,试图找出可以借鉴到古典舞蹈中的成分,同时还对石窟壁画以及出土的舞蹈资料进行研究,以便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新的舞蹈动作,如《丝路花雨》、《编钟乐舞》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很明显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舞是当之无愧的宝贵艺术形式,艺术价值极高,它不但与戏曲、武术中的某些元素高度融合在一起,而且还能体现出舞蹈大师高超的舞蹈技能。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充分表现出古典舞的深刻内涵,同时也一并展现出与之密切联系的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中国古典舞的服饰、音乐,还是动作、神韵,无一不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联系的显形呈现,形神兼备而和谐统一。

2.古典舞的特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中国古典舞不仅吸收融合了武术、戏曲、民族舞蹈的某些艺术元素,而且还借鉴了芭蕾舞的抽象动作,最终形成了“神形兼备、刚柔并济、动静互补、以身为本、以意为神、内外合一、一动俱动、兼含并蓄”的艺术特征。这一概括不仅强调了中国古典舞蹈的内在精神和艺术风格,揭示了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内涵,而且还体现了中国古典舞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独特的美学特征。

2.1古典舞之身韵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中国古典舞不但集中体现了中国形态美学、韵律美学,是二者的综合反映,同时它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中国古典舞不会将某一传统艺术形式简单照搬过来,而是对其中的精华部分进行有选择地吸收,运用自身的审美理念去发现其他传统艺术形式中民族性的东西,并在遵循传统舞蹈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将其进一步发扬广大。这是中国古典舞蹈与其他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同时也是中国古典舞能够散发独特魅力的原因。由于中国古典舞蹈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对任何一名舞蹈表演者来说,都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更深刻地理解舞蹈的美学价值所在,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舞蹈训练中,从而灵活自如地运用舞蹈肢体语言来展现美学特征。

2.2形、神、劲根植于传统文化中

阅读全文

古典文化元素教学改革论文

1古典文化的意蕴引导

想象力——古典文化的解读——更深层次理念的挖掘,通过这三个步骤实现古典图形与立体构成形式的结合。

(1)想象力。

通过对古典文化图形的创意想象,从不同的构成形式的表现体系结合平面图形的文化含义,进行有意识引导的创意想象,将古典文化图形中的某种抽象意蕴和美感转为形象具体的造型显示,同时表达出一定含义和理念。在立体构成课程中关于创意的构图,强调其传达方式最关注的是立面的结构形式,这种三维空间的艺术归根结底始终是纯粹的立体点、线、面的方式。创造的灵感来源于想象力。绘画、音乐、艺术都是最能触动人们想象力的创作活动,在立体构成课程中需要通过对传统图形想象力的发挥引发对立体构成种结构的艺术效果的创造。

(2)古典文化解读。

运用想象力塑造构成形式离不开对社会、人文的理解和解读,将古典元素与造型结合同样也离不开古典文化的解释贯通。民族图形作为古典传统文化的载体表现,一种是通过同音的通感连接,形成图形与代表寓意的连接桥梁。如“阳”与“羊”的三阳开泰“,鱼”与“余”的年年有鱼“,盒”与“和、合”的和合二仙等,显而易见对同音的通感妙用正是图形在现代设计中应用的常有形式。是另一种载体是对文化的探索和追求,对意境的表现和展现,文化是对历史、社会情感的抒发,意境是思想的融合和发散,一般在表达方式上多以间接、婉转表达,因此在立体构成形式上,具有象征隐喻的艺术表现形式决定了整个造型结构、基调,更强调主观的感悟和发现,透露出了设计者的情感倾向和思想深度。例如,中国传统图形——“年年有鱼”,是年年有余的谐音,表达人们希望生活富足的美好意愿,学生的立体构成作业“年年有鱼”就是采用了年年有鱼的图形寓意,取其“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充满鱼趣”的寓意表达延伸出该立构造型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整个设计充满童趣和生活的惬意之情,赋予了古典图形传统吉祥之外的时代气息。以古典图形的意与立体构成社会、时代性构成方式的结合,是现代立体构成课程中值得探讨的方法。

(3)更深层次理念的挖掘。

阅读全文

植物文化在古典园林建筑装饰中的运用

摘要:以扬州的个园、何园、大明寺以及高旻寺为调查对象,调查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2种类型的园林建筑内檐和外檐装饰中出现的各种植物纹样,分析植物元素在各位置的应用,探讨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寓意,以及与园林风格、植物景观、建筑功能及意境的表达方式等,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园林建筑装饰设计工作中植物文化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典园林;建筑装饰;植物文化;扬州

璀璨的华夏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孕育了钟灵毓秀的山川河流和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在漫长的植物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人们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以及个人喜好赋予植物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古人崇尚自然,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大量运用植物造景,还利用植物在传统文化当中的寓意来突出园林建筑环境的主题和意境。建筑装修时将植物文化应用其中,不仅可提升园林建筑的美感,还可体现园主人的文化修养和品味。本文旨在通过对具有江南特色的扬州古典园林建筑中应用的植物元素进行调查分析,了解扬州园林中独具特色的植物文化,以期为建筑装饰中的植物文化应用提供参考。

1调查对象的选择

扬州园林的发展与扬州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经济上盐运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盐商来扬州安家落户,也为扬州带来新的建筑风格,其中以盐商黄至筠的个园尤为出名。而晚清第一名园———扬州寄啸山庄(何园),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将传统与新潮结合到园林建筑当中,为扬州的私家住宅园林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寺庙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扬州作为古时重要的通商口岸,佛教文化在扬州传播也尤为盛行。佛教禅宗教义是遵循天人合一的原则,因此中国寺庙大多都修建于依山傍水的灵秀之地。除了自然风貌的统一,在建筑装饰上,寺庙园林也是遵循禅意为寺庙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扬州的大明寺和高旻寺都是传承百年的古刹,因此在调查扬州古典园林除了独具特色的江南私家园林,庄严的寺庙园林也是调查的重要对象之一。

2调查内容及方法

主要调查园林建筑装饰中出现的各种植物纹样。古典园林建筑中有众多形式的装饰,按部位分外檐装饰和内檐装饰。外檐装饰位于室外,包含建筑屋檐下的各种装饰和实用构建,分别有挂落、门窗、栏杆、砖雕等。内檐装饰位于室内,包含屋顶以下的各种装饰和实用构建,在室内各处均有分布,如花罩、屏风、书橱等。笔者首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个园、何园、大明寺、高旻寺的历史文化背景,然后实地调查各类园林建筑并拍照记录,再根据不同部位的装饰进行整理、记录、分析。

阅读全文

传统文化与古典园林

一、儒家文化与皇家园林

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修身是为了入世,是为了考取功名、走入仕途,从而建功立业。董仲舒的“三纲”学说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君臣义,父子亲,夫妻顺。”简言之,“三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这也是等级制度的纲领文件,成为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正统官方主流文化。儒家的这些观点和主张共同指向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的基石———规则秩序。这种形而上的理论规矩同样反映在建筑和园林等形而下的艺术领域。故宫的平面布置:严格的轴线对称。中轴是主线,主线上的建筑布局也有先后秩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依此进深,主次分明。同在宫中,左右对称的建筑在规模和体量上都不会超过主线上的建筑,谁大谁小,尊卑有序,一目了然。皇家园林内的建筑也是严守中轴对称的法则。就园林而言,入世的儒家文化对应着入世的享乐主义,儒家文化影响下的皇家园林是奢华的、富贵的、宏伟的、壮观的,极尽奢侈之能事。无论颐和园还是圆明园,无论是中海、南海、北海还是承德避暑山庄,这些皇家园林的共同点就是真山真水,大山大水,从不掩饰甲天下的恢弘、壮美和霸气(见图1)。或许也只有帝王才有豪气、霸气、勇气把真山真水当自家私园,也只有皇家有财力、物力、人力消遣真山水为己所用。天下都是他的,几个山林池沼当然也是。但皇家园林归属的特殊性注定了它的受众只是皇亲国戚、爵爷贵族,和普通民众几乎无缘。

二、道家文化与文人园林

道家主张“无为”,它的基本观点就是顺其自然,《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封建社会有帝王就有臣子,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士大夫既有“学而优则仕”的豪情抱负,也有“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豁达隐忍。金榜题名、仕途得志,则大展宏图;仕途不得志,就靠无为清静;入山林、归田园,成仙或成佛,以冥想代替现实。即使金榜题名但官运不畅也会选择出世修身;也正是在此背景下,道家文化开始盛行。如果说官方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的话,那么在文学艺术领域的主流文化绝对是道家文化。历经千古流传至今的艺术作品几乎无一例外的受到道家文化的影响,从山水诗到山水画,从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到董其昌、石涛、八大山人,莫不如是。隐逸文化始于晋朝,隐于山林可以近距离的接触自然,直接促成了山水诗的兴盛,代表人物是谢灵运。在文人画兴起之前,诗、画各自相对独立发展。文人画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使中国绘画达到了一个有文化气质的、形式更为臻善臻美的艺术高度。文人们借诗、借画表现一种高傲的、不见人间烟火的脱俗气质。

作者:李猛志 单位: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

阅读全文

植物文化在古典园林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摘要:以扬州古典园林建筑装饰中应用的植物元素为研究对象,调查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两种类型的园林建筑内檐和外檐装饰中出现的各种植物纹样,分析植物元素在各位置的应用,探讨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寓意,以及与园林风格、主题及意境间的关系等,以期对今后园林建筑装饰设计工作中植物文化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古典园林;建筑装饰;植物文化;扬州

璀璨的华夏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孕育出了钟灵毓秀的山川河流和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在漫长的植物开发与利用的历史过程当中,人们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以及个人喜好赋予了植物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古人崇尚自然,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大量运用植物造景,还利用植物在传统文化当中的寓意来突出园林建筑环境的主题和意境。建筑装修时将植物文化应用其中,不仅能提升园林建筑的美感,还能看出园主人的文化修养和品位。如今,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品质,旨在通过对具有江南特色的扬州古典园林建筑中应用的植物元素进行调查分析,了解扬州园林中独具特色的植物文化,为今后将植物文化应用在建筑装饰中的设计工作者提供依据和借鉴。

1调查对象的选择

扬州古典园林的发展与扬州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经济上盐运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盐商来扬州安家落户,也为扬州带来了新的建筑风格,其中以盐商黄至筠的个园尤为出名。而晚清第一名园———扬州寄啸山庄(何园),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将传统与新潮结合到了园林建筑当中,为扬州的私家住宅园林的发展上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寺庙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扬州作为古时重要的通商口岸,佛教文化在扬州传播也尤为盛行。佛教禅宗教义是遵循天人合一的原则,因此中国寺庙大多都修建于依山傍水的灵秀之地。除了自然风貌的统一,在建筑装饰上的选择寺庙园林也是遵循禅意为寺庙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扬州的大明寺和高旻寺都是传承百年的古刹,因此在调查扬州古典园林除了独具特色的江南私家园林,庄严的寺庙园林也是调查的重要对象之一。调查园林具体地点及概况见表1。

2调查内容及方法

由于研究的是植物文化在古典园林建筑当中的应用,因此主要调查园林建筑装饰中出现的各种植物纹样。古典园林建筑中有众多形式的装饰,按部位分外檐装饰和内檐装饰。外檐装饰位于室外,包含建筑屋檐下的各种装饰和实用构建,分别有挂落、门窗、栏杆、砖雕等。内檐装饰位于室内,包含屋顶以下的各种装饰和实用构建,在室内各处均有分布,从花罩、各类家具等。笔者首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个园、何园、大明寺以及高旻寺的历史文化背景,然后在进行实地调查各类园林建筑并拍照记录,再根据不同部位的装饰进行整理、记录、分析。

阅读全文

古典园林建筑文化元素的传承和发展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文化曾十分辉煌,很多古典园林建筑如颐和园、圆明园、故宫、留园、挫政园、明十三陵等都已经成了著名旅游景点,本文通过从传统文化元素绘画、书法、文学、以及哲学宗教和制度层面来分析古典园林建筑文化元素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古典园林建筑;文化元素;传承

1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文化曾经十分辉煌,很多古典园林建筑如故宫、拙政园、网师园等都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文化是经过上千年的历史积淀不断完善发展出来的,尤其在明清时期,古典园林建筑文化进入了成熟期,是发展的鼎盛时期。可从很多方面看出园林建筑文化的成熟。比如文学上从曹雪芹的小说中描写出的大观园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当时私人园林的兴盛;绘画上明清时期盛行园林山水画。从文徵明、仇英等人的山水写意作品也可看到很多园林风景的意境之美。但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国家人口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传统中式建筑由于不适应人们对于居住空间的需求,逐渐被现代建筑所取代。传统的私家园林建筑文化由于在封建等级制度之下发展,被封建等级制度限制的建筑色彩、斗拱、天花等木制建筑形制已逐渐不适应现代人审美的需要,且皇家园林建筑造价不菲,不论是各式建筑彩画、各种琉璃瓦、各种动物的鎏金铜像、姿态各异的太湖石、还是传统建筑木雕、石雕、碑雕、漆艺其价格都比同样功能的现代建筑材料昂贵得多,因此皇家园林风格常见于旅游景区而难以成为大众性的建筑风格加以传播,目前农村常见的中式住宅多为民间建筑风格。随着新时代钢筋、水泥、微水泥、混凝土、透明混凝土、玻璃砖、铝蜂窝板、现代涂料等各种各样材料的层出不穷,斗拱等木制建筑材料和制作周期久的大漆和桐油涂料以及雕刻的汉白玉石料、雕刻琉璃砖已不再适应现代人们的需求。随着人口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高楼大厦型的小区,古典建筑的瓦式屋顶也逐渐淡出人民视野。加上西方的现代艺术理论传入,现代主义的建筑比原有中式建筑显得更加实用、简洁,因此得到了快速传播,成为了大众审美的主流。但古典园林建筑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它具有的天人合一的自然审美是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观的。笔者认为完全抛弃传统园林文化是不可取的,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也不能简单地把古代传统的建筑形式和文化套用在现代建筑中,应该把古典园林风格与现代的建筑手法与现代的建筑材料结合起来使用。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古典园林建筑文化,通过不同古典园林建筑来分析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分析不同古典园林建筑中的文化元素以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和发展来解析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古典园林建筑文化。古典建筑中有很多值得借鉴与发展的艺术文化元素,把古典园林文化与现代潮流文化结合,让古典园林文化产生新的发展动力。譬如借鉴古典园林建筑的色彩、绘画、与部分形制,与现代建筑结合,以实现古典园林建筑文化的传承。

2明清园林建筑中与传统文化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和其他园林。由于寺观园林建筑和陵寝园林建筑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对现代园林建筑的借鉴意义不如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大。所以本文主要分析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2.1古典园林建筑与绘画

阅读全文

我国古典舞的发展及其教育探讨

1.中国古典舞的发展

中国古典舞与传统悠远的戏曲舞蹈紧密相连,在刚建立初期,古典舞曾被业界称为“戏曲舞蹈”,确实,融合了中国传统武术、戏曲中的动作与造型,并借鉴其典型运动轨迹、用力方法的中国古典舞,从古典戏曲的历史和文化中吸取着养分,一直在不断摸索着发展。从发展阶段来说,可将古典舞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

1.1初创、借鉴期

中国古典舞的初创时期为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伴随“新中国成立了,要大力发展自己民族的舞蹈,现在舞蹈团里有芭蕾舞、新兴舞、少数民族舞,还需要有中国古典舞……”的倡导,政府对于中国古典舞的创立给予了热切的支持。1954年,中国古典舞课程首次在北京舞蹈学院开设。当初的开创者们认识到,要发展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舞种,当然离不开从最具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传统戏曲舞蹈,唯一而且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从戏曲中借鉴和提取。这一时期的古典舞作品创作也显示出了这一点,很多戏曲片段成为古典舞蹈剧目创编的素材库,如1957年的《宝莲灯》和1959年的《小刀会》等,表现手法中大量借鉴戏曲舞蹈的套路和动作程式。在舞蹈形体训练方面,则以戏曲文化为基础,借鉴芭蕾舞蹈训练框架建立了一套具备当时时代特点的训练方法和模式。

这一时期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意义主要体现在,提炼和整理了具有中国戏曲舞蹈特色的专业舞蹈词汇,大量培养职业舞蹈演员的书籍、教材和课程编排,也都诞生在这个时期。在剧目创编方面,舞蹈家和教育学制们通过对传统戏曲、武术等故事原本加以挖掘,将民族舞蹈的元素融入其中,创作了不少兼具古典音乐、文化内涵和舞蹈修养的优秀表演作品,也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代专业的舞蹈艺术家、教育家。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典舞立足于传统文化,却借鉴芭蕾舞训练框架的问题就显露出来了,民族特色的舞蹈显出了严重的芭蕾倾向,违背了中国古典舞的设立初衷,随着十年文化革命的爆发,这一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古典舞的发展几近停滞不前。

1.2建设、重塑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