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化范例

古典文化

古典文化范文1

一、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曹雪芹所著的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经纬纵横、包罗万象,宛如一部生活百科全书。书中不仅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而且对茶饮方面的描述尤为突出。书中写到茶的地方有260多处,咏及茶的诗词(联句)有十余处,为中国小说所罕见,以致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红楼梦》中提到喝茶的场景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家常喝茶,多是为了解渴。如第51回,“宝玉说‘要吃茶’麝香忙起来,……从暖壶中倒了半碗茶,递给宝玉吃了,自己也漱了漱,吃了半碗”。第二种是客人到访,用来招待客人。第26回中,贾芸到怡红院来向宝玉请安,袭人端了茶来给他,贾芸便忙站起来笑道:“我来到叔叔这里,又不是客,让我自己倒罢”。第三种是饭后,用来消食。第63回中,宝玉说:“今儿因吃了面怕停住食,所以多玩一会儿”。林之孝家的即向袭人等交待说:“该沏个普洱茶吃”。中国的茶道包括色、香、味、形等要领,是门高超的饮茶艺术。《红楼梦》对此都进行了生动、细腻的描绘。如第25回中,凤姐给宝钗、黛玉吃外国人进贡的茶,宝银道:“味倒轻,只是颜色不大好些”;第41回中,“宝玉细细吃了,顿觉轻浮无比,赞赏不绝”。在《红楼梦》里,人们十分讲究喝茶的品种,书中写到茶的名目繁多,堪称一份“清代贡茶录”,有莉花香片、普茶、女儿茶、老君眉、积露茶、龙井茶,这些茶在历史上都是贡品。若以现在人们常说的红茶、花茶、绿茶三大类分之,《红楼梦》所写的茶大多不是绿茶,而是红茶和花茶,这与北方气候寒冷,社会上不讲究喝绿茶,而专讲究喝红茶、花茶有关。饮茶之道应配以杯、壶、盘成套茶具,《红楼梦》多处渲染、描述种种精美的茶具。第41回写贾母率众到栊翠庵喝茶,“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雕漆填金云龙献寿小茶盘,里面放了一个成窑五彩小盖式盅,与贾母,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宫窑脱胎白盖碗”。妙玉日常用的是“绿玉斗”,宝玉用的是九曲十节蟠虬整雕竹根大盏,黛玉、宝钗用的是古玩“点犀”茶具。“名茶还须好水泡”,这是茶圣陆羽《茶经》里的名句,而且《茶经》认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红楼梦》第41回详述烹茶讲究用好水,妙玉道:“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时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瓮”。第23回中也有“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的诗句。有了名茶、好水,还须讲究烹茶艺术,《红楼梦》对此也有描写。“妙玉自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曹雪芹在这里虽未写明用什么燃料,但一般用橄榄核或炭末烧水泡茶最佳,而且名茶冲泡要掌握好开水温度,一般宜用七八十度开水冲泡,一方面使茶味清醇幽香,另一方面茶叶品质也不受破坏。通过这些描述,我们不禁赞叹作者对饮茶之道了解得颇深。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也善以茶入诗(联句),风格独特,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二、《水浒传》里的饮茶风情

古典名著《水浒传》中也有不少描述当时饮茶风情的文字,从而为后人展示了不少当时的饮茶风俗。《水浒传》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写到:“史进入得城门,只见一个小小茶坊正在路口。史进便步入茶坊,拣一副座位坐了。店小二问道:“客官,吃甚茶?”史进道:“吃个泡茶”。店小二点个泡茶,放在史进面前。当时的店小二其实已经是身兼煮茶、沏茶、泡茶之职的师傅了,他们以精通茶事为特点,而且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见闻广博、知识面广,茶客每每誉之为“茶博士”。另外,店小二的服务也非常灵活。史进和鲁达相识后,“鲁提辖挽了史进的手,便出茶坊来。鲁达回头道:“茶钱洒家自会还你。”店小二应道:“提辖但吃不妨,只顾去。”而宋江去为晁盖送信时,出得阁儿,吩咐店小二道:“那官人要再用茶,一发我还茶钱。”鲁达和宋江都不是当时付钱,店小二店也都表现得很大度,可见当时对于信誉好的老茶客,茶坊允许客人喝完茶赊账。《水浒传》第十八回中也有一大段关于茶的描写,说的是济州一个巡检捕头名叫何涛,来到郓城县,“去县前一个茶坊里坐下”,先自个儿“吃了一个泡茶”。这里所说的茶坊,在当时城市中已有很多,是市民们饮茶的常到之处。何涛吃的泡茶只是用热水冲泡而成,是起自南宋的一种简单、普及的饮茶法。在宋代,以卖茶为业的茶肆、茶坊相当普遍,这从《水浒传》里的王婆开茶坊即可窥一斑。正如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所载:杭州(古称临安)“巷陌街坊,自有提茶壸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凶吉事,点水邻里茶水”。宋代的饮茶礼仪风俗在《水浒传》中也有反映,如第七回写陆虞候来拜访林冲,林冲就说:“少坐拜茶。”因陆虞候是高俅的心腹,林冲对他奉若上宾,故称“拜茶”。《水浒传》中提及的茶汤多姿多彩,潘金莲四次到隔壁极为普通的王婆茶铺,便提到四种茶汤:酸梅汤(茶中放几粒乌梅煎制而成)、和合汤、姜茶和宽煎叶儿茶。“和合汤”是当时新婚夫妇共饮的一种“泡茶”,用果仁、蜜饯之类的甜食调和烹制而成。“姜茶”乃是宋元时期杭州等地流行的“七宝擂茶”中的一种比较高档的茶品,以一些姜片为佐料,再加一些糖同茶叶放在一起,用沸水冲泡。而“宽煎叶儿茶”的“宽煎”指的是略煮的意思。《水浒传》中有些茶事的描写,也显出一等雅味。如第四回描写七宝村的赵员外与鲁达到五台山智真长老处喝茶时,为了说明“那盏茶的好处”,居然配了八句诗:“玉蕊金芽真绝品,僧家制造甚工夫。兔毫盏内香云白,蟹眼汤中细浪铺。战退睡魔离枕席,增添清气入肌肤。仙茶自合桃源种,不许移根傍帝都。”诗中的“玉蕊”喻茶叶采摘之嫩,只有一芽,玉色,如蕊,这说明制茶原料之佳;“兔毫”喻指茶具之非凡与茶之味;至于“云白”当是宋代以来的“点茶法”,将茶叶入杯,注入微沸的水,用茶筅搅拌,使茶汁均匀,泡沫发白如同堆云积雪之意;“蟹眼”喻泡茶之汤候,指汤刚沸,冒出如蟹眼似的水泡。《水浒传》中还有许多茶文化的话题可写可侃,这里只是抛砖引玉说个大概罢了。

三、《金瓶梅》里悟茶道

古典文化范文2

一、儒家文化与皇家园林

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修身是为了入世,是为了考取功名、走入仕途,从而建功立业。董仲舒的“三纲”学说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君臣义,父子亲,夫妻顺。”简言之,“三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这也是等级制度的纲领文件,成为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正统官方主流文化。儒家的这些观点和主张共同指向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的基石———规则秩序。这种形而上的理论规矩同样反映在建筑和园林等形而下的艺术领域。故宫的平面布置:严格的轴线对称。中轴是主线,主线上的建筑布局也有先后秩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依此进深,主次分明。同在宫中,左右对称的建筑在规模和体量上都不会超过主线上的建筑,谁大谁小,尊卑有序,一目了然。皇家园林内的建筑也是严守中轴对称的法则。就园林而言,入世的儒家文化对应着入世的享乐主义,儒家文化影响下的皇家园林是奢华的、富贵的、宏伟的、壮观的,极尽奢侈之能事。无论颐和园还是圆明园,无论是中海、南海、北海还是承德避暑山庄,这些皇家园林的共同点就是真山真水,大山大水,从不掩饰甲天下的恢弘、壮美和霸气(见图1)。或许也只有帝王才有豪气、霸气、勇气把真山真水当自家私园,也只有皇家有财力、物力、人力消遣真山水为己所用。天下都是他的,几个山林池沼当然也是。但皇家园林归属的特殊性注定了它的受众只是皇亲国戚、爵爷贵族,和普通民众几乎无缘。

二、道家文化与文人园林

道家主张“无为”,它的基本观点就是顺其自然,《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封建社会有帝王就有臣子,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士大夫既有“学而优则仕”的豪情抱负,也有“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豁达隐忍。金榜题名、仕途得志,则大展宏图;仕途不得志,就靠无为清静;入山林、归田园,成仙或成佛,以冥想代替现实。即使金榜题名但官运不畅也会选择出世修身;也正是在此背景下,道家文化开始盛行。如果说官方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的话,那么在文学艺术领域的主流文化绝对是道家文化。历经千古流传至今的艺术作品几乎无一例外的受到道家文化的影响,从山水诗到山水画,从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到董其昌、石涛、八大山人,莫不如是。隐逸文化始于晋朝,隐于山林可以近距离的接触自然,直接促成了山水诗的兴盛,代表人物是谢灵运。在文人画兴起之前,诗、画各自相对独立发展。文人画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使中国绘画达到了一个有文化气质的、形式更为臻善臻美的艺术高度。文人们借诗、借画表现一种高傲的、不见人间烟火的脱俗气质。

作者:李猛志 单位: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

古典文化范文3

想象力——古典文化的解读——更深层次理念的挖掘,通过这三个步骤实现古典图形与立体构成形式的结合。

(1)想象力。

通过对古典文化图形的创意想象,从不同的构成形式的表现体系结合平面图形的文化含义,进行有意识引导的创意想象,将古典文化图形中的某种抽象意蕴和美感转为形象具体的造型显示,同时表达出一定含义和理念。在立体构成课程中关于创意的构图,强调其传达方式最关注的是立面的结构形式,这种三维空间的艺术归根结底始终是纯粹的立体点、线、面的方式。创造的灵感来源于想象力。绘画、音乐、艺术都是最能触动人们想象力的创作活动,在立体构成课程中需要通过对传统图形想象力的发挥引发对立体构成种结构的艺术效果的创造。

(2)古典文化解读。

运用想象力塑造构成形式离不开对社会、人文的理解和解读,将古典元素与造型结合同样也离不开古典文化的解释贯通。民族图形作为古典传统文化的载体表现,一种是通过同音的通感连接,形成图形与代表寓意的连接桥梁。如“阳”与“羊”的三阳开泰“,鱼”与“余”的年年有鱼“,盒”与“和、合”的和合二仙等,显而易见对同音的通感妙用正是图形在现代设计中应用的常有形式。是另一种载体是对文化的探索和追求,对意境的表现和展现,文化是对历史、社会情感的抒发,意境是思想的融合和发散,一般在表达方式上多以间接、婉转表达,因此在立体构成形式上,具有象征隐喻的艺术表现形式决定了整个造型结构、基调,更强调主观的感悟和发现,透露出了设计者的情感倾向和思想深度。例如,中国传统图形——“年年有鱼”,是年年有余的谐音,表达人们希望生活富足的美好意愿,学生的立体构成作业“年年有鱼”就是采用了年年有鱼的图形寓意,取其“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充满鱼趣”的寓意表达延伸出该立构造型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整个设计充满童趣和生活的惬意之情,赋予了古典图形传统吉祥之外的时代气息。以古典图形的意与立体构成社会、时代性构成方式的结合,是现代立体构成课程中值得探讨的方法。

(3)更深层次理念的挖掘。

在立体构成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古典图形的运用,让学生了解构成形态的外在形式是内在含义借以表达的表象,真实需要展示的是创作者想要传达的内在含义。而世代传承下来的传统图形,题材广泛、风格多变、层次分明、结构感强、寓意丰富,寄予了众多美好的象征意义来。意义高于图形本身,这正也是历代沿传下来的古典图形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意义。将古典图形与立体构成教学实践相结合,需要指导学生首先去提炼和重构古典图形的形,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寻和挖掘隐匿在图形身后的寓意。对美的追求是心之所向,是不限历史、不限种族、不限古典、不限国籍的,古典图形富含的吉祥美好蕴意使的立体构成的设计更具文化和创新价值。学生作业“画屏——江南”立体纸构成的四个立面与画屏的四面结构融合,一面一幅场景描绘,面与面相互联合形成立体形式的连续变化,描绘出一幅江南五谷丰登、鱼米之乡的富饶想象场景。

2艺术的升华

立体构成的作业一般作为作品,而不是艺术品,而要具有艺术品的价值需要将感情元素融入与作品中,表达一定某种思想情华才能称其为艺术创作。从自然之形到意识之象,进而成为艺术,正是设计创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理解、对历史的敬仰实现的艺术升华与飞跃。这种审美仪式兼具理性与感性的认识,艺术创作需要表现时代特征,也需要反映文化领域。立体构成与古典图形的结合作为实践教学内容,透过表形构成的方式,营造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的意境,感受到一种传统东方气息的传承艺术,反映出中华古典最淳朴的吉祥含义和文化融会。

3结语

古典文化范文4

中国古典舞是在中国戏曲舞蹈、古代舞蹈以及传统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更确切地说,它更是对以上三种舞蹈艺术的复兴,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和原则的体现。因此,中国古典舞相对于中国戏曲舞蹈、古代舞蹈以及传统舞蹈来说,创新度并不高,它犹如一根绳子,将中国传统文化很好地串联在一起。从流派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古典舞是一种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舞蹈类型,在中国舞蹈的种类里,与芭蕾舞、民间舞和现代舞相提并论。中国古典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流行于中国古代的宫廷舞,甚至可以继续向前追溯,一直到民间舞蹈。自西周时期开始,我国就已经出现了专门管理礼乐舞蹈的机构,后来的两汉、两晋、隋唐以及五代也都一直沿袭这一机构。宫廷舞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有周代的六个乐舞,此外还有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等,很多统治者都热衷于舞蹈,宫廷舞又恰恰是在迎合统治者审美情趣的基础上创作的,这就使得部分宫廷舞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奢靡、消极的色彩。可是这种情况并不绝对,只占据了宫廷舞的一部分,大部分宫廷舞作品都是乐师吸收民间舞蹈某些元素的基础上创作完成的,因此宫廷舞鲜明地体现了传统艺术的精美绝伦。到了宋代,中国民间舞蹈吸收了戏曲中的某些舞蹈元素,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宋代舞蹈,发展到元代时期,舞蹈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大融合阶段,无论是滑稽戏、白戏,还是宫廷乐舞、歌曲,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中国舞蹈在元代、明代和清代主要与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戏曲舞蹈相融合,后来,社会矛盾不断加深,社会生活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舞蹈艺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大大丰富了舞蹈的形式和内容。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古典舞也随之悄然出现了一些变化。很多舞蹈家纷纷针对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展开研究,他们不但积极学习古典舞蹈中戏曲舞蹈的成分,而且还在古典舞蹈中加入了武术元素、芭蕾元素,推动了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除此之外,这些舞蹈家还借鉴了芭蕾舞中的舞蹈技巧,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编制成首套古典舞教案。《小刀会》、《宝莲灯》等作品都是古典舞中的典范,它们采用了较多的古典舞动作,展现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为观众带来美的视觉享受,提高观众的审美情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古典舞重新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舞蹈家不但对戏曲舞蹈展开深入研究,试图找出可以借鉴到古典舞蹈中的成分,同时还对石窟壁画以及出土的舞蹈资料进行研究,以便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新的舞蹈动作,如《丝路花雨》、《编钟乐舞》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很明显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舞是当之无愧的宝贵艺术形式,艺术价值极高,它不但与戏曲、武术中的某些元素高度融合在一起,而且还能体现出舞蹈大师高超的舞蹈技能。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充分表现出古典舞的深刻内涵,同时也一并展现出与之密切联系的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中国古典舞的服饰、音乐,还是动作、神韵,无一不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联系的显形呈现,形神兼备而和谐统一。

2.古典舞的特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中国古典舞不仅吸收融合了武术、戏曲、民族舞蹈的某些艺术元素,而且还借鉴了芭蕾舞的抽象动作,最终形成了“神形兼备、刚柔并济、动静互补、以身为本、以意为神、内外合一、一动俱动、兼含并蓄”的艺术特征。这一概括不仅强调了中国古典舞蹈的内在精神和艺术风格,揭示了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内涵,而且还体现了中国古典舞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独特的美学特征。

2.1古典舞之身韵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中国古典舞不但集中体现了中国形态美学、韵律美学,是二者的综合反映,同时它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中国古典舞不会将某一传统艺术形式简单照搬过来,而是对其中的精华部分进行有选择地吸收,运用自身的审美理念去发现其他传统艺术形式中民族性的东西,并在遵循传统舞蹈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将其进一步发扬广大。这是中国古典舞蹈与其他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同时也是中国古典舞能够散发独特魅力的原因。由于中国古典舞蹈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对任何一名舞蹈表演者来说,都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更深刻地理解舞蹈的美学价值所在,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舞蹈训练中,从而灵活自如地运用舞蹈肢体语言来展现美学特征。

2.2形、神、劲根植于传统文化中

中国古典舞的外形特征是,它不仅需要保持直立的外形,而且还需要在倾、圆、拧曲等基础上展现各种各样的舞蹈造型。中国古典舞的外形一定要充分展现自身内涵,即必须将民族气韵充分展现出来。古典舞在表演过程中要掌握节奏技巧以及用力方法,也就是必须要保持动作的快慢、开合、松紧恰到好处,做到抑扬顿挫,错落有致。金艺华先生是国内知名舞蹈教育专家,他为学生讲解舞蹈技术动作的时候总是将气息的运用放在突出的位置。他提出,学生必须能够灵活运用气息,气息应该从身体的丹田部位发出,不能从其他部位发出,只有善于将气息运用自如,才能在舞蹈表演过程中有更加出色“韵”的呈现。显而易见,传统文化贯穿于中国古典舞的每一个技术动作中,表演者不仅需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动作,而且还需要学会正确运用气息,这样才能将古典舞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完美的演绎出来。

3.中和之气构成中国古典舞之传统文化内核的基础

中国古典舞传统文化内核应该以中和之气为基础,中和之气既是中国古典舞的根本特征,又是赋予中国古典舞美学价值的所在。“中和之气”中的“中和”是对文化现象内涵的评价,它是带有科学思维特征的美学和哲学的综合体现。要想充分认识中国古典舞的内在精神必须以一定的依据为前提,因此深入分析中国古典舞的内在精神所在的品格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关于古典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二是对传统舞蹈的现代化构建,缺少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完整的。学者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点,这样才能发现古典舞中的内在传统文化,才能全面掌握古典舞的确切内涵。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舞文化的发展演变历程发现,它与文学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基本相吻合。通过归纳总结可以得出:“和”与中国古典舞之间的密切联系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和”与中国古典舞的哲学基础密切相关;第二,“和”与中国古典舞的美学价值密切相关;第三,“和”的观念与古典舞的人体运动规律密切相关。“和”与中国古典舞的密切关系对古典舞的外在形式以及意识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中和的观念对中国古典舞的形式和内涵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它是古典舞传统文化中当之无愧的内核基础。从一方面来看,中国古典舞蹈中关于“天人合一”、“中和”的美学意义与中国古典舞蹈中的内涵完全相符,并且前者也是对后者的解释;从另一方面来分析,人们要以此为基础,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天人合一”的观念,主动接受生命与自然密不可分的观点,更重要的是,人还要以实际行动来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种观点不仅对中国古典舞形式与内涵的构成具有影响作用,揭示了其内在哲学基础,而且也有利于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无论是中国古典舞蹈,还是中国其他传统艺术以及美学,都不能脱离人文传统而独自存在,我们必须理清中国古典舞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关联性,尤其要准确把握它的外部呈现形式与内在传统文化之间的气韵关系,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分析传统文化对古典舞蹈产生的影响,所以说“中和之气”不仅彰显出中国古典舞传统的文化之美,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舞具有时代的气韵之美。

4.结语

古典文化范文5

关键词:古典园林;建筑装饰;植物文化;扬州

璀璨的华夏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孕育了钟灵毓秀的山川河流和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在漫长的植物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人们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以及个人喜好赋予植物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古人崇尚自然,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大量运用植物造景,还利用植物在传统文化当中的寓意来突出园林建筑环境的主题和意境。建筑装修时将植物文化应用其中,不仅可提升园林建筑的美感,还可体现园主人的文化修养和品味。本文旨在通过对具有江南特色的扬州古典园林建筑中应用的植物元素进行调查分析,了解扬州园林中独具特色的植物文化,以期为建筑装饰中的植物文化应用提供参考。

1调查对象的选择

扬州园林的发展与扬州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经济上盐运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盐商来扬州安家落户,也为扬州带来新的建筑风格,其中以盐商黄至筠的个园尤为出名。而晚清第一名园———扬州寄啸山庄(何园),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将传统与新潮结合到园林建筑当中,为扬州的私家住宅园林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寺庙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扬州作为古时重要的通商口岸,佛教文化在扬州传播也尤为盛行。佛教禅宗教义是遵循天人合一的原则,因此中国寺庙大多都修建于依山傍水的灵秀之地。除了自然风貌的统一,在建筑装饰上,寺庙园林也是遵循禅意为寺庙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扬州的大明寺和高旻寺都是传承百年的古刹,因此在调查扬州古典园林除了独具特色的江南私家园林,庄严的寺庙园林也是调查的重要对象之一。

2调查内容及方法

主要调查园林建筑装饰中出现的各种植物纹样。古典园林建筑中有众多形式的装饰,按部位分外檐装饰和内檐装饰。外檐装饰位于室外,包含建筑屋檐下的各种装饰和实用构建,分别有挂落、门窗、栏杆、砖雕等。内檐装饰位于室内,包含屋顶以下的各种装饰和实用构建,在室内各处均有分布,如花罩、屏风、书橱等。笔者首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个园、何园、大明寺、高旻寺的历史文化背景,然后实地调查各类园林建筑并拍照记录,再根据不同部位的装饰进行整理、记录、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建筑装饰纹样中应用的植物种类分析

本次调查选择了扬州古典园林里的两大典型———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私家园林中的建筑装饰大多与园主人的社会地位、个人修养以及家族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如个园的竹,一方面是主人对竹的喜爱,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历来文人雅士“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高尚追求,而何园因“何”与“荷”同音,在何园的建筑当中荷的元素较为常见,且“荷”也寓意阖家幸福,因此在建筑装饰当中荷元素利用也颇多。寺庙园林是中国园林的起源,其建筑风格大多气势恢弘,为寺庙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除了建筑装饰中常出现的花中四君子外,因寺庙火烛较多,用于辟火安宅的水藻纹饰在寺庙当中应用尤为广泛。由表2可以看出,梅、兰、竹、菊应用最多,其次为牡丹、松、荷花、水藻。

3.2建筑装饰中常用植物的寓意

植物文化被应用到建筑装饰中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古人善用以小见大的技艺手法,装饰不仅使园林建筑更加美观,更能从细微之处表现园林文化底蕴。调查中,不仅发现扬州园林建筑装饰类型多样,装饰图案丰富,而且通过分析可知植物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意义深远。

3.3植物文化在园林建筑各部位装饰的应用分析

3.3.1门窗

园林门窗在园林建筑当中具有双重功能,一可使用,二可观赏。园林门窗样式多样,门窗的装饰也相当丰富。古典园林中门窗在满足建筑实用功能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和美好愿望,如祈求平安、富贵、功名等。典型的纹样有松树、梅花、竹子、菊花、荷花、水藻等。建筑门上常雕刻鹿与松树,寓意长寿;雕刻喜鹊登梅寓意喜上眉梢,好运连连。扬州何园的建筑门上还常见有各类植物盆景、瓶插图案,如寓意君子之风的梅、兰、竹、菊的盆景纹样出现在书房的门上。而瓶插图案中还有园林植物牡丹、松树、柳、柿、荷花等。荷花的纹样在何园出现的频率最高,不仅谐音园主人的姓氏,也暗示园主人的品格高洁。在何园片石山房中水池前有一个将琴棋书画合为一体的水榭,建筑中棋台是古槐的老根桩雕刻而成,棋台的对面是竹石图,也就是“画”,是利用漏窗将窗外的竹子和石头框于内,而窗子的边框雕刻了竹子的纹样,相互映衬,意境深远。此外,荷花也是佛教圣花,在扬州大明寺和高明寺建筑窗户上也常用到。个园的名字来源于“竹”,园内植物种类以竹子居多,竹子的纹样在园林建筑门窗中也出现最多,也可看出其园主人对竹子的喜爱。水藻纹样在所调查的园林中都有出现,其寓意辟火,保平安。

3.3.2挂落

挂落是设置在梁枋下的装饰性构件,衔接立柱与梁枋。挂落本身的实用性虽然没有门窗强,但也是作为建筑装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挂落纹饰也较为多样,但其中较常见的还是古人用于保佑家宅辟火驱邪的水藻纹。而梅、兰、竹、菊历来受文人雅士推崇,在挂落雕刻中也常见。另外,象征福禄的葫芦以及代表主人身份寓意平安的荷在何园的建筑中也出现。

3.3.3栏杆

栏杆在园林建筑当中起维护作用又起装饰作用。不同园林建筑的装饰风格也不尽相同,私家园林在装饰选择上多体现园主的个人品味或与园林建筑风格相融合。个园的栏杆竹饰与建筑整体风格相统一。何园的栏杆应用了植物海棠花的纹样,寓意富贵满堂以及告诫家人要珍惜现在,还有荷花和荷叶的图案。而在寺庙园林中调查发现,寺庙建筑装饰的主要内容是佛教文化中常出现的植物,如椰子树、棕榈、荷花、牡丹等,而伴随出现的是南方的动物形象大象、孔雀,由此人们也可从中了解佛教的起源。

3.3.4砖雕

砖雕装饰墙面,需要与园林建筑门窗等风格相统一。传统的砖雕装饰应用广泛,一般用于屋顶、墙面、门头、照壁以及立柱底座等部位。如何园牡丹厅东墙歇山尖上有块大幅砖雕“凤吹牡丹”,是扬州园林古建筑上保存最为完整的砖雕之一。而牡丹厅的东面花坛则也应景了多棵象征富贵的牡丹花来点题。在私家园林个园的墙面上,砖雕的植物纹饰还有荷花、荷叶、菊花、牡丹、梅花、兰花的图案。寺庙园林建筑中立柱底座上的砖石结构装饰中则大量应用荷花植物元素。

3.3.5花罩

花罩是安装在室内屋架以下,分割前后空间,起到过度和美化作用的装饰构件。花罩常见类型分2种:一是安装在梁枋下止于立柱上的飞罩,二是沿立柱落于地坪之上的地罩。两者大小不同,但植物纹样雕刻都很精美。在私家园林的园林建筑内出现较多,如个园北门入口处就有用竹子纹样雕刻的花罩;在何园建筑室内常有寓意长寿的松树和鹿,象征好运绵绵的喜鹊登梅的花罩。此外象征花中四君子的梅、兰、竹、菊在何园、个园的建筑装饰题材中也都有出现。

3.3.6铺装

园林景观地面铺装,也可称为景观铺装或景观铺地,是园林景观环境重要的构景要素。地面铺装不仅可以提高整体环境空间的文化品位和艺术质量,也能够统一和连接各种景观要素。如扬州何园的船厅周围以鹅卵石、瓦块构成波浪水纹的地面铺装,惟妙惟肖,生动形象,水里还有松鹤倒影,寓意健康长寿;而牡丹厅附近则是牡丹纹样的铺装以呼应;赏月楼是园主母亲居住,地面铺装纹样主要是鹿、荷花、寿桃等寓意延年益寿的纹样。大明寺平山堂和谷林堂衔接台阶下两侧地面铺装:一侧是荷花和葫芦,另一侧是如意和桃,寓意吉祥如意长寿。

3.3.7家具

在古典园林建筑装饰设计当中,家具的选择非常重要,家具的装饰搭配在彰显主人财富和文化修养的同时,也能看出当时所处社会的潮流风向,从而窥探到一丝社会风貌。如竹饰在扬州个园家具中尤为凸显,园主对竹及其文化内涵特别钟爱,在桌、椅、书柜上均可见到。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晚清时期的家具装饰结合了中西方风格,如何园楠木大厅中有一较大的吊灯,吊灯罩的形状是寓意金玉满堂的玉兰花花型;而刻满荷花和莲藕装饰的太师椅则体现了主人的身份以及主人对生活和谐美满的愿望。此外在个园和何园的书柜门上多次出现象征君子的梅、兰、竹、菊,在卧室屏风上也出现了四君子的纹样。

4小结

扬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城中古典园林建筑众多,建筑装饰内容丰富,植物元素在装饰内容中占有了很大比例。植物纹样意境的表达有2种方式:一是赋予植物浓厚的象征意义,把植物给予人的品格形象;二是取植物的名称谐音。通过对扬州2种类型园林建筑装饰的调查,可以看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是历来人们最喜欢应用的装饰内容,其在建筑内外装饰应用极为广泛。此外,寓意和谐、高洁并与佛教有关的荷花、象征长寿的松柏、安宅辟火的水藻等也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建筑装饰中应用颇多。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追求已经达到较高层次,中国传统文化也越来越被重视。今后园林建筑装饰中植物纹样的运用可以与现代设计手法有机结合,把传统植物文化内涵自由组合,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使植物的柔美更好地融入建筑空间氛围,增添空间情趣,从而使传统植物文化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潘富俊.草木情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宋燕.江苏名园[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3]朱广宇.中国传统建筑-门窗、隔扇装饰艺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胡晓梅,黄成林,张云彬.植物文化性及其在园林景观表达的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1(4):62.

[5]黄丹丹.《诗经》中的植物及其文化解读[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10.

[6]陆哲明.几种汉地佛教植物的文化内涵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4(6):124-126.

[7]于硕,阔萍,林洁,等.浅论植物纹样装饰在上杭文庙建筑中的运用[C]∥孟兆祯、陈晓丽.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下册.武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432-435.

[8]赵海燕.王家大院建筑装饰植物纹样探微[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84-85.

[9]杨耸.园林景观铺装类型及其景观效果分析[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

[10]任栩辉.植物文化及其在文化建园中的应用[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院,2015.

古典文化范文6

关键词:古典园林;建筑装饰;植物文化;扬州

璀璨的华夏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孕育出了钟灵毓秀的山川河流和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在漫长的植物开发与利用的历史过程当中,人们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以及个人喜好赋予了植物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古人崇尚自然,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大量运用植物造景,还利用植物在传统文化当中的寓意来突出园林建筑环境的主题和意境。建筑装修时将植物文化应用其中,不仅能提升园林建筑的美感,还能看出园主人的文化修养和品位。如今,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品质,旨在通过对具有江南特色的扬州古典园林建筑中应用的植物元素进行调查分析,了解扬州园林中独具特色的植物文化,为今后将植物文化应用在建筑装饰中的设计工作者提供依据和借鉴。

1调查对象的选择

扬州古典园林的发展与扬州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经济上盐运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盐商来扬州安家落户,也为扬州带来了新的建筑风格,其中以盐商黄至筠的个园尤为出名。而晚清第一名园———扬州寄啸山庄(何园),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将传统与新潮结合到了园林建筑当中,为扬州的私家住宅园林的发展上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寺庙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扬州作为古时重要的通商口岸,佛教文化在扬州传播也尤为盛行。佛教禅宗教义是遵循天人合一的原则,因此中国寺庙大多都修建于依山傍水的灵秀之地。除了自然风貌的统一,在建筑装饰上的选择寺庙园林也是遵循禅意为寺庙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扬州的大明寺和高旻寺都是传承百年的古刹,因此在调查扬州古典园林除了独具特色的江南私家园林,庄严的寺庙园林也是调查的重要对象之一。调查园林具体地点及概况见表1。

2调查内容及方法

由于研究的是植物文化在古典园林建筑当中的应用,因此主要调查园林建筑装饰中出现的各种植物纹样。古典园林建筑中有众多形式的装饰,按部位分外檐装饰和内檐装饰。外檐装饰位于室外,包含建筑屋檐下的各种装饰和实用构建,分别有挂落、门窗、栏杆、砖雕等。内檐装饰位于室内,包含屋顶以下的各种装饰和实用构建,在室内各处均有分布,从花罩、各类家具等。笔者首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个园、何园、大明寺以及高旻寺的历史文化背景,然后在进行实地调查各类园林建筑并拍照记录,再根据不同部位的装饰进行整理、记录、分析。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建筑装饰纹样中应用的植物种类分析

本次调查选择了扬州古典园林里的两大典型———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私家园林中的建筑装饰大多与园主人的社会地位、个人的修养以及家族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个园的竹,一方面是主人对竹的喜爱,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历来文人雅士“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高尚追求,而何园因“何”与“荷”同音,在何园的建筑当中荷的元素出现较为常见,而且荷也有寓意阖家幸福因此在建筑装饰当中荷元素利用也颇多。寺庙园林是中国园林的起源,其建筑风格大多气势恢弘为寺庙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除了建筑装饰中的常出现的花中四君子,因为寺庙火烛较多,所以用于辟火安宅的水藻纹饰在寺庙当中应用尤为广泛。由表2可以看出梅兰竹菊应用最多,其次为牡丹、松、荷花、水藻。

3.2建筑装饰中常用植物的寓意

植物文化被应用到建筑装饰中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古人善用以小见大的技艺手法,装饰不仅是使园林建筑更加美观,更能从细微之处表现园林文化底蕴。在调查中,笔者不仅发现扬州园林建筑装饰类型多样,装饰图案丰富,而且通过分析可知植物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意义深远(见表3)。

3.3植物文化在园林建筑各部位装饰的应用分析

3.3.1门窗

园林门窗在园林建筑当中具有双重功能,一可使用,二可观赏。园林门窗样式多样,门窗的装饰也相当丰富。在古典园林中门不仅仅是建筑的组成,它还可以看出人们的文化生活,如祈平安,求功名,典型的纹样有代表长寿的松鹿(如图1),寓意好运常伴的“喜上眉梢”(如图2)。门窗上的纹样内容样式集中,在满足建筑实用功能的同时,也清楚的反映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和美好愿望。在江南园林中,门窗上常雕刻的博古杂宝纹样,非常生动形象,常见的有瓶中插牡丹为“平安富贵”,瓶中插麦穗寓意“岁岁平安”,荷与梅组合为“和和美美”等。另外深受植物文化熏陶的古人在门窗装饰上花中四君子也是典型的选择(如图4),此外象征辟火保家宅平安的水藻花纹也常出现在园林建筑装修当中。此外门窗对于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中国古人来说窗不仅仅是透光作用,还可以成为画框使其与园林景观融为一体(如图6)。除此门窗上的装饰也常代表主人的身份,何园主人姓何,因此荷花元素在何园中颇为常见(如图3)。荷花也是佛教圣花,所以在寺庙中园林建筑门窗上也常常出现(如图5)。

3.3.2挂落

挂落是设置在梁枋下的装饰性构件,衔接立柱与梁枋。挂落本身的实用性虽然没有门窗强,但也是作为建筑装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挂落纹饰也较为多样,不过其中较为常见的还是古人用于保佑家宅辟火驱邪的水藻纹(如图9)。不同类型园林,其建筑中应用的植物文化各不相同,有自己的特色,比如以竹闻名的个园中竹元素在建筑当中也多有体现(如图7)。梅兰竹菊四君子历来受文人雅士推崇,因此在挂落雕刻中也常常被应用(如图8)。丰富的植物文化除了赋予植物不同的文化内涵,多种类型的植物在建筑装饰当中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比如象征福禄的葫芦,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在挂落纹样中也得到应用。

3.3.3栏杆

栏杆在园林建筑当中起维护作用又起装饰作用。不同园林建筑的装饰风格也不尽相同,私家园林在装饰选择上多体现园主的个人品位或与园林建筑风格相融合,个园的竹饰是与建筑整体风格相统一,何园的海棠则寓意了富贵满堂以及告诫家人要珍惜现在。而在寺庙园林中调查发现佛教文化中常出现的一些动物和植物则构成了寺庙建筑装饰的主要内容,如佛教文化中常出现的大象和椰子树、孔雀和牡丹、竹子等;荷花在寺庙栏杆装饰中多次出现。

3.3.4砖雕

砖雕装饰墙面,与园林建筑门窗等风格相统一。传统的砖雕装饰应用广泛,一般用于屋顶,如何园牡丹厅东墙歇山尖上有块大幅砖雕“凤吹牡丹”。它是扬州园林古建筑上保存最为完整的砖雕之一。而牡丹厅的东面花坛则也应景了多棵象征富贵的牡丹花来点题。砖雕的植物纹饰因其图案精致栩栩如生,也很耐用,被人们广泛地应用在民间建筑装饰当中。通过调查发现扬州其他园林建筑中墙面、门头、照壁以及立柱底座上的砖石结构装饰中也大量应用了竹、牡丹、菊、荷等植物元素(如图10~13)。这些精美的纹饰也为研究古时民间砖雕艺术文化有重要意义。

3.3.5花罩

花罩是安装在室内屋架以下,分割前后空间,起到过渡和美化作用的装饰构件。花罩常见类型分两种一是安装在梁枋下止于立柱上的飞罩,二是沿立柱落于地坪之上的地罩。两者大小迥异,但无一不是精雕细作,充满文化艺术气息,在个园和何园的园林建筑内出现较多。如个园北门入口处就有用竹子纹样雕刻的花罩。在何园建筑室内常有题材寓意长寿的松树和鹿,象征好运绵绵的喜鹊登梅的花罩。此外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在何园、个园的建筑装饰题材中也分别出现。

3.3.6家具

中式家具是我国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从选材到制作工艺无一不是精挑细选。在古典园林建筑设计当中,家具的选择也尤为重要,家具的装饰搭配在彰显主人财富和文化修养的同时也能看出当时所处社会的潮流风向,从而窥探到一丝社会风貌。如竹饰在扬州个园家具中尤为凸显,园主对竹及其文化内涵特别钟爱,在桌子、椅子、书柜上都可见到。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晚清时期家具装饰结合了中西方风格,如何园楠木大厅中有一较大的吊灯,吊灯罩的形状是寓意金玉满堂玉兰花花型。而刻满荷花莲藕装饰的太师椅则体现了主人的身份以及主人对生活和谐美满的愿望。此外在个园和何园的书柜门上多次出现了象征君子的梅兰竹菊,在卧室屏风上也出现了梅兰竹菊的纹样。因此植物文化的应用也为现代家具装饰雕刻提供了设计灵感之源。

4小结

植物文化的应用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建筑装饰的内容涵盖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精髓。通过对扬州两种类型园林建筑装饰的调查,可以看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是历来人们最喜欢应用的装饰内容,其在建筑内外装饰应用极为广泛。此外,寓意和谐并与佛教有关的荷花、象征长寿的松柏、安宅辟火的水藻等也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建筑装饰中应用颇多。极具创造力的古人在单个装饰的基础上将多种植物融合形成了博古装饰内容,如常见的瓶插月季寓意四季平安,瓶插牡丹象征平安富贵等等枚不胜数。丰富的物质基础与文化底蕴形成了扬州园林独特的风貌,园林建筑装饰纹样内容丰富,建筑装饰中的植物文化的应用更是一大亮点。扬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其历史建筑众多,建筑式样多种,建筑装饰处处进行艺术处理,装饰的样式不断精益求精,装饰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植物元素在装饰内容中占有了很大的比例,其代表的植物文化内涵处处透露着古人的处世哲学和文学追求。将植物文化应用到建筑装饰是古人智慧的体现,是园主人品位的升华,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追求已经达到较高层次,开始追求精神文化,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的植物文化也随之在生活中苏醒,笔者通过对植物文化在扬州古典园林建筑装饰中应用的调查分析,期望为今后人们选择建筑装饰时提供参考意见,更重要的是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国植物文化,进而能更合理的应用植物文化。

参考文献:

[1]潘富俊.草木情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宋燕.江苏名园[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3]朱广宇.中国传统建筑-门窗、隔扇装饰艺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胡晓梅,黄成林,张云彬.植物文化性及其在园林景观表达的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1,(4):62.

[5]黄丹丹.《诗经》中的植物及其文化解读[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10.

[6]陆哲明.几种汉地佛教植物的文化内涵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4,(6):124~126.

[7]于硕,阔萍,林洁等.浅论植物纹样装饰在上杭文庙建筑中的运用[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下册),2013.

[8]赵海燕.王家大院建筑装饰植物纹样探微[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84~85.

[9]任栩辉.植物文化及其在文化建园中的应用[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院,2015.

古典文化范文7

[关键词]古典园林建筑;文化元素;传承

1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文化曾经十分辉煌,很多古典园林建筑如故宫、拙政园、网师园等都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文化是经过上千年的历史积淀不断完善发展出来的,尤其在明清时期,古典园林建筑文化进入了成熟期,是发展的鼎盛时期。可从很多方面看出园林建筑文化的成熟。比如文学上从曹雪芹的小说中描写出的大观园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当时私人园林的兴盛;绘画上明清时期盛行园林山水画。从文徵明、仇英等人的山水写意作品也可看到很多园林风景的意境之美。但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国家人口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传统中式建筑由于不适应人们对于居住空间的需求,逐渐被现代建筑所取代。传统的私家园林建筑文化由于在封建等级制度之下发展,被封建等级制度限制的建筑色彩、斗拱、天花等木制建筑形制已逐渐不适应现代人审美的需要,且皇家园林建筑造价不菲,不论是各式建筑彩画、各种琉璃瓦、各种动物的鎏金铜像、姿态各异的太湖石、还是传统建筑木雕、石雕、碑雕、漆艺其价格都比同样功能的现代建筑材料昂贵得多,因此皇家园林风格常见于旅游景区而难以成为大众性的建筑风格加以传播,目前农村常见的中式住宅多为民间建筑风格。随着新时代钢筋、水泥、微水泥、混凝土、透明混凝土、玻璃砖、铝蜂窝板、现代涂料等各种各样材料的层出不穷,斗拱等木制建筑材料和制作周期久的大漆和桐油涂料以及雕刻的汉白玉石料、雕刻琉璃砖已不再适应现代人们的需求。随着人口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高楼大厦型的小区,古典建筑的瓦式屋顶也逐渐淡出人民视野。加上西方的现代艺术理论传入,现代主义的建筑比原有中式建筑显得更加实用、简洁,因此得到了快速传播,成为了大众审美的主流。但古典园林建筑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它具有的天人合一的自然审美是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观的。笔者认为完全抛弃传统园林文化是不可取的,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也不能简单地把古代传统的建筑形式和文化套用在现代建筑中,应该把古典园林风格与现代的建筑手法与现代的建筑材料结合起来使用。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古典园林建筑文化,通过不同古典园林建筑来分析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分析不同古典园林建筑中的文化元素以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和发展来解析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古典园林建筑文化。古典建筑中有很多值得借鉴与发展的艺术文化元素,把古典园林文化与现代潮流文化结合,让古典园林文化产生新的发展动力。譬如借鉴古典园林建筑的色彩、绘画、与部分形制,与现代建筑结合,以实现古典园林建筑文化的传承。

2明清园林建筑中与传统文化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和其他园林。由于寺观园林建筑和陵寝园林建筑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对现代园林建筑的借鉴意义不如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大。所以本文主要分析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2.1古典园林建筑与绘画

古典园林建筑中常应用各种绘画元素,雕梁画栋一词就表现出中国传统建筑对绘画的应用。色彩作为绘画的一大要素,在传统园林中的应用各有千秋。私家园林如拙政园、留园,常使用石灰白墙和灰瓦,因此也有粉墙青瓦一说;皇家园林如颐和园和故宫常用红墙绿瓦,故宫红也成为故宫的标志性色彩,常用丹宸永固形容故宫。私家园林的色彩相对沉静,一方面源自于明清时期隐逸思想的盛行,文人仕子热爱隐逸文化从而选择低调的色彩,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明清时期制度限制平民阶级使用红、黄、蓝、绿等色彩。比如平民只能使用灰色的瓦而不能使用黄色、蓝色、绿色的瓦。红墙也是皇家贵族才能使用,平民百姓只能使用白色的石灰粉墙。不论是私家园林还是皇家园林它们的门、窗、天花、屋顶、陈墩、各式家具等常用各种图案构成,有动物:比如象征福的蝙蝠纹样、象征威严的狮子、象征长寿的鹤、象征皇族男性的龙、象征皇族女性的凤、象征禄的鹿、象征财富的貔恘、象征祥瑞的神兽麒麟、象征长寿的龟与鹤,有龟龄鹤寿的说法;文字如代表幸福的福字纹样、代表长寿的寿字纹样、万字纹样、日字纹样、代表爱情喜庆的喜字纹样、代表福寿深远,吉祥绵长的回字纹样;植物如象征高贵的国花牡丹、象征福禄的葫芦、象征纯洁的栀子花、象征的纯洁莲花、象征长寿的桃、牵牛花、来源佛教的西番莲纹、象征信仰、光辉和高傲的向日葵、象征品德高尚的四君子梅兰竹菊;其他图案如象征吉祥的吉祥云纹样、象征如意的如意纹样、象征富贵的轱辘钱等、象征纯洁的冰裂纹、象征平安的宝瓶纹。这些图案纹样很多都来自于自然,体现出古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古典建筑常见各种彩画,比如苏式彩画、和玺彩画、玄子彩画等。故宫和颐和园的建筑上有龙凤和玺彩画,还有各种苏式彩画,如梅兰竹菊、动物、云纹、葫芦、荷花、蝴蝶、故事图、建筑图等。颐和园有一条长廊上画了各种苏氏彩画,如戏剧故事包公斩陈世美、小说故事西游记、黛玉葬花、民间故事二十四孝等、传说七仙女、梁祝、哪吒闹海、八仙过海等。这些民间传说故事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部分,往往象征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梁祝和红楼梦中象征的恋爱自由与封建礼制思想是相违背的,体现了古代人的思想觉醒。瓦当与滴水也具有图画美,瓦当与滴水常刻有各种图案,如故宫常见的蟠龙纹瓦当与滴水。此外也有雕刻荷花、寿字纹、栀子花纹、葵花纹的瓦当与滴水。明清时期山水画流传下来也很多,特别是以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的山水画更是独具一格。文徵明的拙政三十一景图生动描绘了它心中的山水田园,拙政园也是由文徵明参与建造,极大地融入了文徵明山水田园的绘画思想,因此也极富诗情画意。画家笔下的山水往往被作者赋予了自己的感情,因而或磅礴或飘渺或隐逸或巍峨,大多用于表达画家自己心中的山水意境,因此风格迥异。

2.2古典园林建筑中与书法

古典建筑中常结合各种书法,如故宫中乾隆帝康熙帝的题词匾额,拙政园唐寅的手提匾额。匾额与楹联在古典建筑中很常见,明清时期盛行题诗作对,楹联作为对联的一种形式,常能够表达出园子的特色。书法不仅能体现出园主的性情,也体现出园中景色之美,比如拙政园的匾额远香堂取自“香远益清”极富诗情画意,梧竹幽居、海棠春坞、听雨轩都通过书法展示出园中景色之美。

2.3古典园林建筑与文学

明清时期小说十分繁荣,明清小说中经常有关于建筑的描写。比如曹雪芹关于大观园的精细描写让人觉得身临其境,小说中关于大观园的描写让读者对贾府有着更加立体的了解,也为后人研究明清时期园林提供了一定的文字资料,现有的大观园就是根据书中描绘所建。红楼梦对园林最集中的描写体现在第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政与贾宝玉等人赏大观园并为大观园题匾额,不仅体现了贾宝玉的诗才,也体现出古典园林“天然图画”的自然审美:园内广植海棠、湘妃竹、杏花、芭蕉等植物,体现了对自然的喜爱之情,植物的清香气味是香景的构景手法;羊肠小道曲径通幽,体现了自然之趣,是欲扬先抑的构景手法;园内山石嶙峋、水曲曲折折贯穿整个园林,是运用了障景的构景手法,而出芭蕉坞到蘅芜苑水声潺潺则是声景的构景手法,由此可见大观园构建手法十分精妙。大观园的园林的自然审美可以一定程度上映射出明清时期古典园林的审美。戏曲与园林关系也十分密切,比如紫禁城就建有畅音阁、颐和园建有德和园大戏楼。

2.4古典园林建筑中的哲学宗教

明清时期儒道释互相融合,比如园林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中均有体现。出现这种三教融合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来自统治者推崇,统治者利用程朱理学等八股文章来限制文人仕子的思想发展,又利用道教和佛教让百姓心生畏惧,从而巩固自己的长久统治。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相对比较成熟,明晚期还发展出了心学。宗教上来看,明清时期佛家和道家都是受众面比较广的宗教。就佛教而言,虽然分了好几支,但是汉传佛教如禅宗,藏传佛教如喇嘛教相对比较流行,清满清贵族很多趋向信奉藏传佛教,从宁寿宫举行萨满祭祀礼、故宫有大佛堂、英华殿(佛堂)、坤宁宫的萨满祭祀场、梵华楼(藏传佛教佛楼)、佛日楼(藏传佛教佛楼)、雨花阁(藏传佛教楼阁)、梵宗楼(藏传佛教佛楼)、宝华殿(藏传佛教佛殿)、咸若馆(藏传佛教佛殿)、慈荫楼(藏传佛教佛楼)、宝相楼(藏传佛教佛楼)等可见一斑。故宫中屋脊上的骑凤仙人就出自道教,故宫彩画也有道教的阴阳图,故宫很多建筑物品的摆放位置也顺应五行风水,如“乾清宫”“坤宁宫”“永泰宫”的取名也源自于易经,易经和道教很多学说一脉相承。交泰殿匾额“无为”二字取自于老子道德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取以多来自于儒家四书,“和”字也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2.5古典园林建筑中与制度

古典园林建筑的制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蓬勃发展。比如关于建筑规模、彩画规格、瓦片与墙体颜色、屋顶形制、开间数目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

3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建筑材料其时间、人工以及原料成本高于现代建筑材料,这也是传统建筑材料逐步被取代的原因。虽然有PVC、PP等塑料材料以及各种金属材料、陶土以及粘土制成的仿古的建筑材料,但是没有创新且风格单一可选择余地不多,颜色多为灰色、深绿色、深蓝色、枣红色以及深黄色等重色系,与大部分年轻人审美有一定差别。色彩上要更加多样以适应当代人的审美,可让马赛克艺术与瓷器相结合。由于现代材料的创新,人们有了更加多样的材料去表达自己对于建筑的审美。不论是私家园林还是皇家园林,他们传承的传统文化元素都值得我们借鉴,当然这种借鉴不能够是简单的照单全收,比如一些封建迷信的风水观已不合时宜,封建等级压制下对于建筑色彩形制等的要求已不再需要。建筑的本质还是居住的场所,因此,针对中式别墅进行私人订制,满足园主个人的审美理想,而不是仅是设计者的审美。针对普通建筑,继承传统门窗多样花纹的同时,可用更加多彩绚丽的玻璃来设计。明清古典园林建筑中的图案符号十分值得借鉴,比如祥云纹、蝙蝠纹、蝴蝶纹、海浪纹、万字纹、寿字纹、西番莲纹、龙纹、凤纹、鹤纹、牡丹纹、莲花纹等,这些文化符号很多从生活中取得,被赋予了一定的感情色彩,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活用于建筑中。龙凤、象、貔恘、麒麟等传统建筑中这些常见意象凝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寓意,在新中式建筑中可灵活运用。如蝙蝠相关的纹案有蝙蝠纹、洪福齐天纹、五福捧寿纹、云蝠纹、平安如意纹、福寿如意纹、万寿福禄纹等等。蝙蝠同福,寓意幸福。龙常用来代表皇家,古代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托生。龙的图案有很多种,虬龙即有角的幼年的龙;蟠龙即无角的盘旋着的龙;螭龙是无角的雌龙;应龙有鳞有角有翅膀,是年老的龙,龙凤呈祥、双龙戏珠也是常见的纹样,故宫的九龙壁上有九条不同颜色的龙。故宫、颐和园的瓦当与滴水上雕刻着龙,和玺彩画画龙,柱子上雕蟠龙纹,处处显示天子的尊贵。因蝴与福谐音,蝴蝶寓意幸福也寓意自由、和平、幸福以及坚贞的爱情。庄周梦蝶和民间传说梁祝化蝶都可看出蝴蝶的寓意。鹿同禄,象征权利富贵、健康、美丽、爱情等。指鹿为马、逐鹿中原这些成语中可看出鹿代表着权利。从鹿车共挽、鸿案鹿车这些成语中可看出鹿代表着爱情。象同祥,象征吉祥、太平。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太平有象一词意味着天下太平。喜鹊象征日日见喜,喜鹊名字里有一个喜字,被认为是报喜讯的信使。民间有传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凤凰寓意品行高洁、爱情、权利,《山海经》说:“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仁。”狮子象征勇敢。狮子最早由西域进贡而来。狮子意象的传播与佛教的传入也有一定关系。鹤寓意延年益寿。与松合起来被称为松鹤延年。与鹿和梧桐合起来被称为鹤鹿同春。诗经中说鹤鸣九皋,鹤作为仅次于凤凰的鸟类,在明清时期是一品文官朝服上的图案。卷草纹寓意坚韧,欧式花纹也有卷草纹,但是风格不同。莲花象征纯洁,佛教传入后,佛坐莲花台、莲花座赋予了莲花的意象新的意义。东印度佛教文化中,莲花代表着纤尘不染。万字可解为德,在中国意味吉祥。随着佛教文化传入。古印度教认为“卍”字是吉祥的标志。传统文化意象常常含有美好的寓意,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期望,可以借鉴使用到墙纸、壁画、瓷砖、家具中去。设计师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满足顾客的不同审美需求,个性化定制是中式传统建筑运用到住宅中去的重要方式方法,只有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要,理解顾客审美才能更好地传播传统园林文化。

4结束语

古典文化范文8

作品能不能留存后代,在当时有没有“洛阳纸贵”很重要。假如现在有某个作者写了一本非常可能引起轰动的著作,但是投稿到出版社没有得到编辑的肯定,未获出版,作者本人也放弃了,那么一部名著还没出世就胎死腹中了。如果这部书出版了,不幸当时有其他的书或者别的事件耽搁了人们的欣赏,过了一段时间它的新鲜期也过去了,那么一部名著由此就变成平平之作了,没有再版,过了几年哪里也找不到了。所以,作品在初出世时没有能够一炮打响,以后再想崛起就很困难了。可能一年后,几年后,几十年后,这作品已经难以寻觅,寂寂无闻了。很多经典名作是在当时就引起了轰动,广为传布,在传播的广度上达到了最大化。如左思《三都赋》写成后,受到著名文学家张华推许,皇甫谧作序,张载、刘逵作注,因而名噪一时,洛阳纸贵,流传至今。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成后,时人争相传唱,引起很大轰动,甚至传到日本。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就自夸道:“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此增价”。苏轼作为当时文化名人,作品传播也极快极广,曾敏行《独醒杂志》载:“东坡守徐州,作《燕子楼》乐章,方具稿,人未知之。一日,忽哄传于城中,东坡讶焉。诘其所从来,乃谓发端于逻卒。东坡召而问之,对曰:‘某稍知音律,尝夜宿张建封庙,闻有歌声,细听乃此词也。记而传之,初不知何谓。’东坡笑而遣之。”《红楼梦》尚未完稿,就被四处传抄注释,许多人续写,所以留下多种版本,至今已形成煌煌“红学”。清代赵翼诗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作品要被永久认可,首先要保证在当时就能够领风骚。作品好与不好,其实还是当时人说了最有权威性,因为当时人的接受是在当时社会文化环境下最好的解读。文学作品不是名画,往往要到作者死后几百年才拍出天价。文学作品的传播与其生命力成正比,它等不及迟来的肯定。《秦妇吟》在当时取得了极好的传播效果,这也正是它能在失传的一千年中始终保持美名的重要原因,也是它在敦煌重现天日后能再次放光的原因。韩云波在《<秦妇吟>之谜的传播学阐释———兼论中国传统文学传播的特殊规律》一文中谈到关于作品的轰动效应与恒久价值时说:“轰动效应主要表现为传播的一种共时关系,在同一时期拥有最广大的接受者,恒久价值主要表现为传播的一种历时关系,即拥有接受者的时间尽可能绵长久远。由于士、庶各自主要运用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渠道不同,恒久价值传播者主要是士,轰动效应的传播者是庶。在具体鉴赏实践中,他们往往都只代表一个方面,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轰动效应主要在社会热点和重大题材中产生,多数未经缜密的理性思考,缺乏及时的理论指导,停留于感性层次。但它代表了一般社会心态,仍有极大的价值,尤其在传播的劝服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甚至促成社会意识的变革。士在淘洗作品的过程中,留下耐咀嚼、有深层意蕴的东西,抽象为理论,产生跨越时代和地域、揭示人类共同价值、反映历史时代的效果而长久留传。”《秦妇吟》的轰动效应,有敦煌十种写本为它作证,它的历时性传播,也就是它最终的经典化,首先得益于此。

二、书面传播的影响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学作品最重要和最正式的流传方式是书面传播。周天子将各地收集来的民歌编成《诗》,方使其跨越千年,吟诵至今;司马迁写完史记之后,决定将它“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报任安书》),所以为万世鉴。历史上文人都喜欢将自己作品结集成书,以为一世功业。即使在一个乱世,影响鉴赏和传播的偶然因素很多,能否结集出版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即如五代乱世,若非《花间集》的收录,我们又怎么会了解到唐末五代那些词人、记住那些词作呢?而是否被收入选集,收了多少作品,也深刻地影响着这些作家在后代的评价。在韦庄六十八岁的时候,其弟蔼曾经将他的作品结集为《浣花集》,其序云:“辛酉春,应聘为西蜀奏记。明年,浣花溪寻得杜工部旧址。……蔼便因闲日,录兄之蒿草中,或默记于吟咏者,次为□□□,目之曰浣花集,亦杜陵所居之义也。”《唐宋词人年谱》:“案今存端己诗,《浣花集》十卷,二百四十六首。”其中并无他的成名作《秦妇吟》。在当时的各种总集中,也收入韦庄诗不少,如“《全唐诗补遗》七十首”,“庄诗见于《全唐诗》者比此多三十余首”,也并无此诗。韦庄诗词,散佚甚多,但因《浣花集》、《花间集》的收录,留存下来的也不少,然而他最好最有代表性的《秦妇吟》却因为没有文字记载只留美名在后世了。

三、题材选择的影响

战争与爱情是文学的永恒母题。事实上,爱情的影响力可能要比战争大得多,战争题材的作品一般也需要有爱情的点缀方能有更强的吸引力。文学作品能否永久留存,与其题材选择也有相当大的关系。同为长诗,《长恨歌》、《琵琶行》便因其选择的题材是自古至今能打动人心弦的爱情和人情冷暖而广为传布。文学的功能,就是能在最大层面上表现最广泛的人性。否则,过于独特的自言自语,有谁能理解和欣赏呢?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历代士阶层读得多些,普及率显然不及白居易风情诗,毕竟关注天下事的有政治家胸怀的人要少一些。而《秦妇吟》选择的是唐末乱世的战乱题材,这种经历和情感,在当时一定会打动很多人,然而世易时移,便不再容易引起共鸣了,有多少人会有这样的人生体验呢?又有多少人愿意从诗中去感受那些残酷血腥的场面呢?另外,这个题材的选择有时效性,黄巢起义在当时是极大的新闻事件,天下关注,这当然也是此诗当时风靡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新闻效应过去,便失去魔力,因为新闻年年有,新的事件很快会夺去人们的注意力。仅仅五六十年后,已经是大宋的天下,梁唐晋汉周已更替一遍,其间已发生过多少人间悲欢,谁还会去絮叨唐末那场起义的惨状?整首诗是以一个长安贵家姬妾自诉其苦的形式进行的,正如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诉说自己的悲剧命运,一开始还能引来一群人听,留下同情的泪水,后来听众越来越少,再后来,她一张口即被别人打断。

四、篇幅的影响

总体来讲,篇幅短的诗要比长的诗容易流传一些。能背诵《诗经》中某些篇章的人很多,能全文背诵《离骚》的人很少;能背诵汉乐府的人很多,能背诵汉大赋的人很少;能背诵李白《静夜思》、杜甫《绝句》、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的人很多,能背诵《长恨歌》、《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人很少。中国古代诗歌选择五言、七言的律诗与绝句为主要形式,实在是以抒情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学的大幸,否则在教育水平低下的年代不可能有广泛而强劲的传播。韦庄《秦妇吟》作为最长的唐诗,其最后销声匿迹可能与其过长的篇幅不无关系。首先,其未收入《浣花集》,就可能是篇幅过长惹的祸。张天健《<秦妇吟>讳因考》分析前引韦蔼《浣花集序》的话说道:“照韦蔼说‘因录兄稿,或默诵者’,那么,有的诗是靠回忆编录的。而像《秦妇吟》这样鸿篇巨制罕见的长诗,加上年代久远,颠倒混乱或遗忘就可能是意料中事。这也可能是《浣花集》不载的原因之一。”此外,在流传的过程中,其篇幅也成了一个拦路石。从敦煌抄本来看,当时这首诗主要通过抄录、讲唱等方式流传,抄录的人大多是寺院沙弥、学书者,篇幅如此之长,在它所反映的事件已不再是社会热点之后,又怎能吸引那些写书的人呢?讲唱,这样的篇幅大约也要费不少功夫去背诵,听的人要有耐心才能听完,这样慢慢就失去了民间传播的渠道了。五、政治因素的影响政治因素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从题材上看,选取政治因素是会有很多偶然因素的。比如《秦妇吟》这样选择政治热点事件的,在此事件过去之后,作品的吸引力也随之下降,因为政治事件很容易成为新闻事件,具有极强的时效性。第二,容易触到敏感神经,各种明的暗的力量会影响作品的传播和评价。如《秦妇吟》后来被作者自禁,虽原因至今仍在讨论之中,但不管哪种具体原因,最后都是怕触到了某些人的利益和脸面,为作者自己带来祸端。第三,因不符合当时政治主旋律,被强行打压。被秦始皇毁了的无数书籍,被政府下令禁止的《西昆酬唱集》,被毁版了的《江湖集》,被禁演的《长生殿》,被政府舆论压制的无数其他作品,都是显例。即便在当时当世没有与政治挂钩,也难料在后世会忽然生变。如岳飞《满江红》每到民族危亡的时刻就红了起来,《秦妇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狠批。当然,被打压的一些作品却排除了命运的艰难一直流传了下来,甚至因为人们某些奇特的心理,愈禁愈火起来,前举数例便都是成功流传下来的代表。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