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传统文化范例

古典传统文化

古典传统文化范文1

一、儒家文化与皇家园林

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修身是为了入世,是为了考取功名、走入仕途,从而建功立业。董仲舒的“三纲”学说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君臣义,父子亲,夫妻顺。”简言之,“三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这也是等级制度的纲领文件,成为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正统官方主流文化。儒家的这些观点和主张共同指向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的基石———规则秩序。这种形而上的理论规矩同样反映在建筑和园林等形而下的艺术领域。故宫的平面布置:严格的轴线对称。中轴是主线,主线上的建筑布局也有先后秩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依此进深,主次分明。同在宫中,左右对称的建筑在规模和体量上都不会超过主线上的建筑,谁大谁小,尊卑有序,一目了然。皇家园林内的建筑也是严守中轴对称的法则。就园林而言,入世的儒家文化对应着入世的享乐主义,儒家文化影响下的皇家园林是奢华的、富贵的、宏伟的、壮观的,极尽奢侈之能事。无论颐和园还是圆明园,无论是中海、南海、北海还是承德避暑山庄,这些皇家园林的共同点就是真山真水,大山大水,从不掩饰甲天下的恢弘、壮美和霸气(见图1)。或许也只有帝王才有豪气、霸气、勇气把真山真水当自家私园,也只有皇家有财力、物力、人力消遣真山水为己所用。天下都是他的,几个山林池沼当然也是。但皇家园林归属的特殊性注定了它的受众只是皇亲国戚、爵爷贵族,和普通民众几乎无缘。

二、道家文化与文人园林

道家主张“无为”,它的基本观点就是顺其自然,《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封建社会有帝王就有臣子,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士大夫既有“学而优则仕”的豪情抱负,也有“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豁达隐忍。金榜题名、仕途得志,则大展宏图;仕途不得志,就靠无为清静;入山林、归田园,成仙或成佛,以冥想代替现实。即使金榜题名但官运不畅也会选择出世修身;也正是在此背景下,道家文化开始盛行。如果说官方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的话,那么在文学艺术领域的主流文化绝对是道家文化。历经千古流传至今的艺术作品几乎无一例外的受到道家文化的影响,从山水诗到山水画,从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到董其昌、石涛、八大山人,莫不如是。隐逸文化始于晋朝,隐于山林可以近距离的接触自然,直接促成了山水诗的兴盛,代表人物是谢灵运。在文人画兴起之前,诗、画各自相对独立发展。文人画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使中国绘画达到了一个有文化气质的、形式更为臻善臻美的艺术高度。文人们借诗、借画表现一种高傲的、不见人间烟火的脱俗气质。

作者:李猛志 单位: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

古典传统文化范文2

中国古典舞是在中国戏曲舞蹈、古代舞蹈以及传统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更确切地说,它更是对以上三种舞蹈艺术的复兴,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和原则的体现。因此,中国古典舞相对于中国戏曲舞蹈、古代舞蹈以及传统舞蹈来说,创新度并不高,它犹如一根绳子,将中国传统文化很好地串联在一起。从流派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古典舞是一种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舞蹈类型,在中国舞蹈的种类里,与芭蕾舞、民间舞和现代舞相提并论。中国古典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流行于中国古代的宫廷舞,甚至可以继续向前追溯,一直到民间舞蹈。自西周时期开始,我国就已经出现了专门管理礼乐舞蹈的机构,后来的两汉、两晋、隋唐以及五代也都一直沿袭这一机构。宫廷舞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有周代的六个乐舞,此外还有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等,很多统治者都热衷于舞蹈,宫廷舞又恰恰是在迎合统治者审美情趣的基础上创作的,这就使得部分宫廷舞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奢靡、消极的色彩。可是这种情况并不绝对,只占据了宫廷舞的一部分,大部分宫廷舞作品都是乐师吸收民间舞蹈某些元素的基础上创作完成的,因此宫廷舞鲜明地体现了传统艺术的精美绝伦。到了宋代,中国民间舞蹈吸收了戏曲中的某些舞蹈元素,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宋代舞蹈,发展到元代时期,舞蹈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大融合阶段,无论是滑稽戏、白戏,还是宫廷乐舞、歌曲,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中国舞蹈在元代、明代和清代主要与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戏曲舞蹈相融合,后来,社会矛盾不断加深,社会生活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舞蹈艺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大大丰富了舞蹈的形式和内容。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古典舞也随之悄然出现了一些变化。很多舞蹈家纷纷针对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展开研究,他们不但积极学习古典舞蹈中戏曲舞蹈的成分,而且还在古典舞蹈中加入了武术元素、芭蕾元素,推动了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除此之外,这些舞蹈家还借鉴了芭蕾舞中的舞蹈技巧,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编制成首套古典舞教案。《小刀会》、《宝莲灯》等作品都是古典舞中的典范,它们采用了较多的古典舞动作,展现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为观众带来美的视觉享受,提高观众的审美情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古典舞重新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舞蹈家不但对戏曲舞蹈展开深入研究,试图找出可以借鉴到古典舞蹈中的成分,同时还对石窟壁画以及出土的舞蹈资料进行研究,以便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新的舞蹈动作,如《丝路花雨》、《编钟乐舞》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很明显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舞是当之无愧的宝贵艺术形式,艺术价值极高,它不但与戏曲、武术中的某些元素高度融合在一起,而且还能体现出舞蹈大师高超的舞蹈技能。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充分表现出古典舞的深刻内涵,同时也一并展现出与之密切联系的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中国古典舞的服饰、音乐,还是动作、神韵,无一不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联系的显形呈现,形神兼备而和谐统一。

2.古典舞的特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中国古典舞不仅吸收融合了武术、戏曲、民族舞蹈的某些艺术元素,而且还借鉴了芭蕾舞的抽象动作,最终形成了“神形兼备、刚柔并济、动静互补、以身为本、以意为神、内外合一、一动俱动、兼含并蓄”的艺术特征。这一概括不仅强调了中国古典舞蹈的内在精神和艺术风格,揭示了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内涵,而且还体现了中国古典舞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独特的美学特征。

2.1古典舞之身韵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中国古典舞不但集中体现了中国形态美学、韵律美学,是二者的综合反映,同时它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中国古典舞不会将某一传统艺术形式简单照搬过来,而是对其中的精华部分进行有选择地吸收,运用自身的审美理念去发现其他传统艺术形式中民族性的东西,并在遵循传统舞蹈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将其进一步发扬广大。这是中国古典舞蹈与其他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同时也是中国古典舞能够散发独特魅力的原因。由于中国古典舞蹈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对任何一名舞蹈表演者来说,都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更深刻地理解舞蹈的美学价值所在,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舞蹈训练中,从而灵活自如地运用舞蹈肢体语言来展现美学特征。

2.2形、神、劲根植于传统文化中

中国古典舞的外形特征是,它不仅需要保持直立的外形,而且还需要在倾、圆、拧曲等基础上展现各种各样的舞蹈造型。中国古典舞的外形一定要充分展现自身内涵,即必须将民族气韵充分展现出来。古典舞在表演过程中要掌握节奏技巧以及用力方法,也就是必须要保持动作的快慢、开合、松紧恰到好处,做到抑扬顿挫,错落有致。金艺华先生是国内知名舞蹈教育专家,他为学生讲解舞蹈技术动作的时候总是将气息的运用放在突出的位置。他提出,学生必须能够灵活运用气息,气息应该从身体的丹田部位发出,不能从其他部位发出,只有善于将气息运用自如,才能在舞蹈表演过程中有更加出色“韵”的呈现。显而易见,传统文化贯穿于中国古典舞的每一个技术动作中,表演者不仅需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动作,而且还需要学会正确运用气息,这样才能将古典舞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完美的演绎出来。

3.中和之气构成中国古典舞之传统文化内核的基础

中国古典舞传统文化内核应该以中和之气为基础,中和之气既是中国古典舞的根本特征,又是赋予中国古典舞美学价值的所在。“中和之气”中的“中和”是对文化现象内涵的评价,它是带有科学思维特征的美学和哲学的综合体现。要想充分认识中国古典舞的内在精神必须以一定的依据为前提,因此深入分析中国古典舞的内在精神所在的品格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关于古典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二是对传统舞蹈的现代化构建,缺少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完整的。学者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点,这样才能发现古典舞中的内在传统文化,才能全面掌握古典舞的确切内涵。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舞文化的发展演变历程发现,它与文学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基本相吻合。通过归纳总结可以得出:“和”与中国古典舞之间的密切联系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和”与中国古典舞的哲学基础密切相关;第二,“和”与中国古典舞的美学价值密切相关;第三,“和”的观念与古典舞的人体运动规律密切相关。“和”与中国古典舞的密切关系对古典舞的外在形式以及意识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中和的观念对中国古典舞的形式和内涵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它是古典舞传统文化中当之无愧的内核基础。从一方面来看,中国古典舞蹈中关于“天人合一”、“中和”的美学意义与中国古典舞蹈中的内涵完全相符,并且前者也是对后者的解释;从另一方面来分析,人们要以此为基础,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天人合一”的观念,主动接受生命与自然密不可分的观点,更重要的是,人还要以实际行动来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种观点不仅对中国古典舞形式与内涵的构成具有影响作用,揭示了其内在哲学基础,而且也有利于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无论是中国古典舞蹈,还是中国其他传统艺术以及美学,都不能脱离人文传统而独自存在,我们必须理清中国古典舞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关联性,尤其要准确把握它的外部呈现形式与内在传统文化之间的气韵关系,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分析传统文化对古典舞蹈产生的影响,所以说“中和之气”不仅彰显出中国古典舞传统的文化之美,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舞具有时代的气韵之美。

4.结语

古典传统文化范文3

一模糊的文学记忆

故事性电子游戏与传统文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娓娓讲诉一个又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营造出超越于日常平庸生活的时空,提供给接受者一份别样的体验。同时,像文学一样,它也受制于现实语境,折射着特定时代的光芒。故事“Atbeginningistheword,andthewordisgod.”———《Bible》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对有限的个体而言,生存价值的追问,在于对死亡和虚空的战胜。于是才有了人类浩如烟海的精神遗迹,有了诗意的太息、哲理的透析和叙事的超越。米克•巴尔《叙事学》告诉我们:“叙事就是由人讲述故事的文本。”作为文学的基本文化表征,故事因饱含人文意蕴而联通了过去与未来。没有它,个人的一切都将成为无法评价、无法对应、无从预测的偶然。即使是非叙事性的抒情作品,也往往是利用情感讲述心理的故事。从个人扩大到群体,故事的讲述更负载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人格精神。抽象的学说和观念总要具体化为故事中的人物行动,才能引人倾听、揣摩、眷恋、铭记和回应。故事是意义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

在叙事性电子游戏中,脚本是故事的讲述者,它限定了整个游戏的推进,具有绝对重要的意义。从文本形态考察,叙事性电子游戏文本先天就包含视觉和语言两个方面,后者常常鲜明地凸现在游戏进程中的角色对白和无处不见的文字标识上。如《轩辕剑》系列游戏的开篇引语“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浩荡恢弘的句式暗示(至少标榜)着这个游戏的设计理念———历史纵深的视角选取和民族文化的精神传承———甚至让人回想起史诗叙事的宏大风格。当然,游戏文本的语言学特征,更主要的还呈现在叙事的结构上。历史地看,电子游戏超越了电影,而电影又脱胎于戏剧。在戏剧动作因果对应的线性推进中,故事性和情节要素总是一再被强调,具备显而易见的话语中心特征。即使后现代社会“视觉转向”了,从戏剧的布景发展到电影的蒙太奇,再发展到游戏的以假乱真,但我们却发现“叙事”本身却并没有减弱,由于形式的丰富与拓展带来的陌生化效果,它反而得到了巩固和强化。电影的蒙太奇用跳跃、拼接、摇曳、压缩、叠加等手法影响着现代小说,形成了一种对破碎摇曳的世界的独特感受。而相较之下,故事类电子游戏在对叙事的开拓上则走到了更远,它最突出的特权在其“交互性”———玩家通过角色扮演,在游戏过程中保持精神上的投入和行为上的反馈,并对人物和情节作出程序允许的范围内的修改:如一件新奇的事、一个诡绮场面、一起凶杀、一个关卡等等———这些使玩家们相信生命的流动可以自由选择。整个过程也不再是被观看的故事,而成为亲历的事实。尤其是大型网络游戏,让千千万万兴趣相投的玩家在一个虚拟环境中邂逅,于熙来攘往中上演各自的恩怨情仇,叙事的复杂程度和可能性几乎趋向于无穷。由于玩游戏的过程不是通过手动进行的简单复述,而是直接介入编写故事结局的“讲诉合作”,当代的故事听众早已不再甘于唯唯领命,某种程度上他们要决定讲诉者和故事本身的命运。

超越“这张时间的网,它的网线无限接近,交叉,隔断,或者几个世纪毫不相干,包含了一切的可能性。”———博尔赫斯《交叉小径的花园》按照词源学进行解释,“故事”的本意是“过去的事”;无独有偶,英语中“story”的古意“史话”也强调相对于现在的“从前”。但“故事”却不必用“过去确曾发生”来实证,虚构性让故事自成体系,享受着不假外求的特权。在《一千零一夜》中,美丽聪慧的山鲁佐德公主通过夜复一夜地讲述故事,感化了残暴的国王,从而幸免于死———正是故事的意义插入,一次次推开死神而延续了她的生命。这隐晦地暗示了人类讲诉故事和倾听故事的缘由:自然命运支配下的一种触及永恒的生存智慧,静观无时间本身就是无时间的!既然超越了现实,又要为现实中的接受者所理解,故事应当既陌生又熟悉,平行于现实又隐喻现实,让日常经验在故事时空中得到延伸。故事的时间唤醒沉睡的过往,以对抗着现实生命的消散;故事空间则给精神翅膀以飞翔的自由,超越日常的琐屑而企及原初的乐园。当故事的时间空间经纬交织,世间万象人生百态便展现为时间脉络上的空间移换,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因此故事的时空尽管虚构,却是美和艺术依赖的坐标。故事性电子游戏同样展示一个超越于日常生活的时空。相对于波澜不兴的现实,被扮演的游戏角色命运起伏紧张异常,其前途交杂着未知的危险和际遇,充满了兴奋和挑战。在时空的处理上,游戏更是独具特色。首先,游戏的操作当下发生,个人既是故事的倾听者,又是故事的讲诉者,心理时间和客观时间相互融合:前者是游戏故事结构的舒展,后者为玩家情感的体验。其次,游戏故事的时间是破碎的,以瞬间的方式处理,完整的情节被割裂成无数的当前,播洒于游戏各个角落。不同的玩家,可以在任意的时间抵达故事的不同进度,但这又并不妨碍他们通过相互作用来讲诉故事。这正是游戏的优越所在:利用赛维时空的自由分割、切换、伸缩……以声光的刺激消弥玩家的虚幻感,让玩家通过拼合碎片参与情节本身,从而在精致的叙事重复中,实现了对有限时间和有限空间的超越。

体验Thisisthebestmemoryofyourspringdays……?“言之文者,天地之心哉!”“言之文者,天地之心哉!”超越了日常生活的文学,不但眷顾作者,让人生无法实现的愿望得以理想化地表达;而且安慰读者,使不自由的生命个体得到更加丰富深刻的体验:“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中的心灵,突破了现实晦暗的桎梏,在虚实显隐间自由游弋,体验着临界于人类巅峰感受与深渊感受间的巨大张力,叩问着生命的严峻与可能。尽管人本质的孤独总在寻求对话,尽管被时空阻隔灵魂也渴望沟通,不同的读者对同一篇作品,其反应总是千差万别的:“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从来不是一种理性认知,作家的生命体验和情感结晶,只有同样虔诚敏感心灵才会回应。因而阅读的体验,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从阿尔都塞的“经典重读”到英伽登的“空白”“未定”再到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当代美学越来越相信,一切阅读都无非是误读,正是误读才产生了一切文本———传统的作者中心论打破后,阅读者被推崇到无以复加。在故事性电子游戏中,玩家又何尝不在进行着让生命丰富、让记忆扩充的体验呢?游戏设计时乞灵于自然、乞灵于历史、乞灵于神话、甚至乞灵于诗,也正是为了刻意营造相对于日常生活具有补足意义的视野。通过游戏的角色扮演,玩家可以君临天下,也可以浪迹江湖;可以正义凛然,也可以嗜血如狂;可以建造城市,也可以经营产业;可以爱情至上,也可以耽于肉欲;可以养育后代,感受平凡的幸福,也可以创造神迹,体会圣哲的荣光……任何现实生活不能实现的愿望,任何真实世界无法容纳的快感,都可以在游戏中加以体验。由于这种体验要求对情节的深层介入,玩家相信他不再是故事沉默的听众,而是积极行动着的主角。如此亲历亲为,必然心有戚戚。故事性电子游戏,意味着读者态度的转变:传统文学的阅读,是被动接受一个已经完成的东西,当代游戏的参与,则是主动接受一个未完成的东西;传统阅读,是在文本的暗示下发掘某种意义,当今游戏,则是填补文本生成意义。由于自由度的增加,故事性电子游戏成功地激发了接受者最大程度的共鸣。#p#分页标题#e#

语境“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作为人类心灵的咏叹,文学总是深深扎根于现实语境。“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此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文学总是根源于特定的语境并将其反映出来,时代的美学品格与历史精神息息相关。当代社会“是上帝的世界被其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搞得筋疲力尽以后,主宰幻觉的世界崩溃,拟向的、虚拟实在的世界的复兴”。具体而言,经济上的消费主义控制着由物质到意识、由中心到边缘的一切;政治在矛盾的错综复杂中艰难维持其动态平衡;文化呈现反本质主义反宏大叙事的后现代精神,传统艺术门类和学科建制被颠覆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深受影响。种种巨大的变化,为故事性电子游戏的风靡提供了现实的语境:市场上近百亿美元的利润诱惑,文化载体由纸张到电子引发人们的“视觉转向”,科技创造“媒介———人的延伸”的新版神话,以及“怎么样都可以”的当代生活信仰……于是,故事性电子游戏,也必然以其迥别于传统文学的表征,来回应这个意外的、转变的、飘忽的时代。

二迷狂的当代告别

这是一个疯狂且善变的时代,一切传统趋于失落、一切价值遭到放逐、一切体制面临颠覆、一切边界终将消泯。人们只要游戏、只会游戏、只能游戏。与传统文学相比,今天的故事性电子游戏,已经超越了技术性娱乐本身,它是一项年利润近百万的高科技产业,还是一种对人的感观的深度开发,更是一种游戏或被游戏的生活方式。它告别了传统文学的本质,却争取到生存于今天的权利。技术的白昼“可以被领悟的存在是语言。”———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技术的白昼”语出海德格尔,白昼是黑白混淆日夜颠倒的,象征当代社会技术膨胀对人的自由的奴役。电子游戏对传统文化资源作技术化电子化的处理,具有一切感情都被模拟、一切知觉都被设计、一切现实都被复制的神通。技术无疑是“隐形上帝”,以“计算机代码”作为电子游戏的表达工具,通过0或1的排列、Y或N的选择、以及ABCD式的圈点,最终还原成显示屏上高保真的图像和音效。然而,人类也正是在享用美仑美奂的视听盛宴、陶醉于故事情节高潮迭起的同时,再次听任语言的神圣性遭受无情亵渎。传统文学,是通过语言固定下来的生命表达,“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昭示了人类最原初的情性。在语言中长存的,是那不道说的道说,沉淀着灵魂的颤栗和历史的冥想。“诗人是自然的立法者”,文学的天职就是对语言进行陌生化的处理,重现世界的美丽与惊奇。除了形式发展的艺术自律,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也是对现有话语程式的不断超越,不知不觉启迪人们关于社会人生的崭新认知。当然,语言也有其自身的局限。“道可道,非常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正是由于中国式的智慧洞穿了语言的窘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才成为一种更高明的追求。事实上,这表明了“言———象———意”步步深入的文本处理层次,语言的奥秘正是蕴藏于由语言(字与字)的张力形成的象征之网中,成为自身无穷变换的魅力的进一步证明。

科技昌明的时代,分析性的技术语言成为我们的基本表达式,而充满活力与变化的自然语言却处境艰难。电子游戏设计对于精确的追求,迫使一切变得格式化标准化了。“真正的不幸,发生在我们被迫进行语言的通用程序设计时。”当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不同性情的游戏设计人员,用抽象的0和1及高保真的图像音效表达着当代人的冷漠时,世间的诗意就从此荡然无存。诚如海德格尔所言,这种技术语言排除了对开端的倾听,它对语言的侵犯同样是对人的本己性的侵犯,而语言的技术化最终是人的存在的技术化。因为技术膜拜的实质,往往不过是物欲的膜拜。语言破碎处,世界不复存在。从前的诗人一语成谶。意义的真空艺术结构与生命结构具有相似之处,这使艺术品成为一种生命的形式。———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技术的进步让社会的现代性不断发展。对个人而言,时空距离的缩短或消除使生活的自由度大大增加了。但同时,一切历史的关联和意义的深度也不复存在。高密度的物质生活的后果,是主体自我的情感空间变得空前逼仄。这种非距离化的生存,即直接性增殖的实质,在于强调物的因素而淡化人———没有了与物的距离,人本身被同化于物。在无整体性关联的片断和片断的无意义重复里,人被禁锢滞留于此时此地,遗失了关于精神家园的记忆。因此重建生存距离,赎回情感被剥夺的空间,成为当代人普遍的心理需求。故事性电子游戏的基本策略,就是把“距离”从背景推向前台,担当游戏显赫的主题。它模仿或翻制文学作品的叙事风格,也是出于情感补贴的需要。例如国内角色扮演游戏的经典《仙剑奇侠传》,以美仑美奂的画面、纠葛缠绵的情节、优美动听的音乐风靡数年之久。但事实上,它的成功也不过是对“距离”处理的成功。

“魔非魔、道非道,善恶在人心。欲非欲、情非情,姻缘由天定。”《仙剑奇侠传》中算命仙的呤哦,暗示了整个故事的推进。蜀山多灵迹,少年李逍遥在此手持飞剑、出入青冥。后来他入世行善,与三位美丽多情的女子爱恨纠缠。但为了除魔卫道,他所爱之人先后香消玉殒。大业终成的李逍遥,深感往事如烟、握手已违。整个故事再次重复了“情”与“道”逆的武侠母题,但游戏创作者最终舍情求道的处理,使之幻化成一个爱情消逝的凄美传奇———那种只能追忆的前现代社会男性中心的隐秘诱惑———女子仅仅是被爱的对象,而非拥有独立诉求的主体。于是我们不难看出创作者对待“爱情”的矛盾心理:一方面,“爱情”被直接当作叙事的内在动机;另一方面,“爱情”又被推向远景,被淡化,甚至消除。这种矛盾,使《仙剑奇侠传》所展示的爱情,具有时间(古代与现代)、空间(江湖与城市)、文化(神话仙界与世俗社会)三大距离。正是这些距离使游戏中人物之间的爱情变得缥缈神秘,无法体会而只能艳羡惊奇。因此事实上,《仙剑奇侠传》的深层,即真正的主题,既不是生死,也不是情爱,而是距离本身。它让距离在业已消除的基础上,通过技术进行炮制,帮助情感逃脱高密度的现实挤压,最终显示出一种超现实的真挚和纯情。正因如此,《仙剑奇侠传》中的角色都无法具备任何现实形象,角色之间的情感也成了不可定位的距离游戏。而距离成为抒情热点,不过揭露出当代人的情感失落和耽于虚幻的自慰本质;通过距离的虚构摆脱困境的企图,则因情感的虚伪而注定破产。文学因关注人生而拒斥虚无,文学的深度就是人类灵思的深度。因此文学表达只是媒介,其最终指向是意义的体验,因意义的充盈而具备形上的神秘。然而,就在艺术的体验给出意义、生活的体验指向意义时,起于“利”而止于“欲”的游戏体验,却不幸地消解了意义———历史的记忆先天丧失,生命循环于无意义的碎片,情感被放到虚构的距离上游戏———真正的感动,还从何而来,又何以寄身呢?图像的狂欢“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庄子•人间世》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海德格尔当代社会的个人,失去时空的庇护而直面着世界的无限。这种直面,使个体存在渗透了“一切都是可能的,一切都是无依据的”悖论感。一方面,在世界的无限性面前,个体仍然是囿于此时此地的有限的存在者;一方面,现代传媒和商业运作时时刻刻都把“世界生活”植入个人时空,并提醒他“在世界中存在”的意识。满目皆是街头广告、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网站消息……图像的泛滥,混淆了在场与缺席、交织着当时与异地。个体的生存被无限膨胀,同时又导致日常化的自我认同危机:被世界的屏性展示推入了巨大的空间恐惧,其背后隐藏着“世界的不可理解”的恐慌,由于不被接纳于敞开中,人站到了世界的对面。技术暴政的不断升级,使这一根本性悖论还在继续强化。#p#分页标题#e#

故事性电子游戏,为悖论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自我反叛(扩张)的可能性和空间。它试图以即刻反应的方式,让人在直接、同步、冲撞和轰动中获得存在的确认。然而,它的表现却离不开图像,正是通过影像的连续和重迭,情节才得以展现。因此,故事性电子游戏的体验,无可避免地游移在以直观感受为特征的表象激动中,消解了深层指涉的可能。游戏设计时对速度的追求,使细节的详述变得不可能;游戏进程中,图片的倏忽闪现、转瞬即逝和无穷覆盖,使其不再代表什么或象征什么,而是就是什么;因此阅读者也不可能再作冷静地思考、严肃地诠释和长久地回味,灵魂被屏蔽在外了,人们仅仅沉浸于生理本能的激动,因对禁区的涉足而疯狂。传统文学作品,是一个由语言精心建构的灵的空间。它因自身的深度收敛而圆融统一,因“言外之意”和“象外之象”而形成“神韵”“意境”。读者需要站在一个外在的点上,去膜拜、瞻仰、妙悟、追问,审美的结果是神秘莫测的,这使文学的阅读具有一种永恒的诱惑,成为灵魂朝圣的神秘仪式。故事性电子游戏尽管同样超越于日常经验,但这一效果的获得不是源于内容而是来自技巧。一方面,速度的肆虐使图像闪烁,游戏的玩家即是眼花缭乱也不得不始终保持同步,生命自身的有机韵律被打破了。世界的稳定显得虚伪,人生的际遇也无非偶然。虚无和偶然面前的人们消除了最后的顾虑,无所畏惧为所欲为。身体失控后那种极度兴奋的快感———即自我的丧失———是一种躲避式的快感,使自己从自我控制和社会控制中逃避出来。因此游戏的玩家常常宁要媚俗不要理想、宁要欲望不要情怀、宁要宣泄不要升华……他们在解放禁忌的同时,也不幸流放了意义。另一方面,游戏要求人机互动,玩家被允许自由修改图像的世界,由故事外在的观赏者变成了内部的参与者,从而获得一种“现场”的真实。传统文学作品要求的审美距离被取消了———那曾是作品不容亵渎的神圣性的保证、作品超越现实的独立性的证明。这是一种令人沮丧的自由,因为一旦失去与“现实”的区别,“虚构”不仅无助于现实,反而转移人们对现实应有的关注、淡化人们对现实起码的严肃。依仗技术的完善,人们进行着图像的狂欢,正如莫泊桑曾经批评的某些读者,疯癫地叫嚣“安慰安慰我们吧,娱乐娱乐我们吧,使我忧愁忧愁吧,感动感动我吧。”而在故事结束梦幻破灭的地方,认不清现实的起点。事实上,只有勇于承担命运的欢乐和苦难,才能深味生活之旨;而游戏人生者,必为人生所游戏。

时尚的标签“艺术是社会的,这不仅是因为其素材内容来源于社会,而且就是因为它站在社会的对立面。”———阿多诺“你们都想成为世界的中心,你们必须明白,既没有中心,也没有世界,有的只是游戏。”———狄康姆经典文学作为优秀规范和标准的当然继承者,关注着永恒的审美价值;与之相反,电子游戏旨在创造短暂流行的时尚,这是实现其商业价值的必然要求。电子游戏对时尚的诉求,吻合了当代人的生存境遇、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个体差异必然引起焦虑和不安,人人相似才是最安全,这一看不见的群体压力,来自社会化大生产:经济宰制要求社会秩序的规范,文化同质于是被反复强调。“大众”作为描述当代社会群体最常用的概念,暗示了人们个性与差异的消失,“时尚”一词则在光鲜的商品化表象下,隐藏着中心化、规定性、霸权式、一体化的文化本质。葛兰西告诫时尚的霸权是通过消费者的“默认”得到实现的,而电子游戏热衷于对色情、暴力、集权、争斗等庸俗趣味的迎合,则是因为深谙时尚法则———追求大规模复制和大范围消费的奥妙。真正的文学具有反时尚的本质,对现实它不协同或迎合,而是进行凝重的人性批判和文化反思,并因这一独立的品格获得历久弥新的历史价值。真正的文学家因富于紧张的生命意识和深重的历史智慧而忧患,他通过对现存文化的反思、批判和重建传达其对全人类的责任和使命,因而超越了“有限”,这是艺术对他们的深情回报———“一旦这个新作品问世,它本身就包含了可以照亮过去的未来”。现实却是,经典的文学同平庸的电子游戏竞争,严肃的思想同俗套的商业程式竞争,前者的处境更令人担忧。

三互文的深化

古典传统文化范文4

(一)传统装饰

最早的招贴艺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在生产力低下,对自然无法控制的情况下,人们把最美好的祝愿与情感寄托在各种装饰品上,这就产生了最初的美学。招贴艺术作为外来的艺术,在经过中国艺术家的创作之后,也逐渐融合了中国的传统美学。

(二)当代的古典装饰

装饰艺术和手工艺术是现代设计文化的主要形式,而我国的当代设计起步于上个世纪90年代。进入了20世纪,在全球化的冲击之下,我国的传统设计也呈现出新的面貌,西方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给各方的设计理念带去了新的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当代的招贴设计充分融入了中国古典装饰元素,以便与大众产生共鸣,更易接受当代的招贴设计。现代设计师不拘泥于传统,将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改革创新,创作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招贴设计。不仅表现了传统民族精神和情感,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二、古典装饰元素对当代招贴设计的意义

(一)丰富当代招贴设计、创新古典装饰元素

中华文化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其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其他国家无法企及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一味固守传统文化只会让我们的文化落后于其他国家,所以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不断创新、在对当代招贴设计中融入古典装饰元素,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

(二)我国当代招贴设计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国家综合软实力不强,我国的设计也一直处于模仿阶段,落后于很多世界文化强国。想要在世界文化设计中标新立异,展现不同的风采,就要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文化,而作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有着与众不同的优势。我国港台地区的设计要领先于内地,主要是由于他们与外国交流频繁,不断吸收外国优秀设计,又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革创新,才创作出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招贴设计。我国内地应该吸取港台地区经验,发展内地当代招贴设计,紧跟世界时代的步伐。

(三)民族文化日益发展的需求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无论经济如何发展,都不能忘却一个国家的根基。当代招贴设计发展迅速,如果不将古典装饰元素融入其中,则很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没落,甚至消失。将古典装饰元素融入当代招贴设计中,也是保护本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既紧跟时代的潮流,又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一举两得。

三、古典装饰元素在当代招贴设计的表现形式

(一)形与物的融合

在北京新奥运的招贴设计中,有一幅以哪吒为依托的招贴设计。哪吒的整体身体与奥运五环巧妙的结合在一起,风火轮与后面的祥云相联系,极为生动传神。有着开天辟地的吉祥寓意,无论哪国的观赏者看过这幅招贴设计,无不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便是当代招贴设计与古典装饰元素融合的魅力。另一幅是以莲蓬为原型的招贴设计,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评为金奖奥运招贴画的《新时尚》,更体现了古典装饰元素在当代招贴设计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图形的运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图形寓意多种多样,例如用百鸟朝凤代表万众一心,用梅花寓意传春喜报,用几何阴阳图形象征辩证关系。在当代招贴设计中加入古典图形,简单且有张力,更能与观赏者达到精神上的共鸣。

(三)符号和技法的运用

我国的象形文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同时这种符号在当代也有很多寓意。“苏州印象”的招贴设计中巧妙的运用了“州”字的象形文字,展现了古典装饰元素的绝美意境。水墨画这种技法也可以运用到当代招贴设计中,水墨画主要是以黑白灰为主色调,以点、线、面的多重变化,与现代招贴设计相融合,给人独特的视觉感受,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室内设计的应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怀念过去的事物,人们也更加追求生活的艺术,于是,很多现代室内设计添加了古典装饰元素,如影壁、室内陈设等等。不但可以给家里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人们也可以潜移默化的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为家里增添几分文化内涵。

四、古典元素在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防止元素运用的单调性

经典的古典元素由于被大众熟知,很容易造成应用时的同化,缺乏创意。在应用时在表现形式上不用局限于常用的古典元素,应当多搜集其他的元素,避免明显的单一性和模仿性。例如,在传统文化节的宣传时,可以使用龙凤、脸谱等图案,并进行适当的融合创新,能达到合适的效果。

(二)注意避免解读误区

古典传统文化范文5

关键词:中国古典元素;室内设计;相关应用

0引言

随着国际性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方流行元素在我国的渗透效率也在逐渐增强,并对我国各领域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尤其是在室内设计中,西方元素的融入使得本土特色逐渐减退,这不仅阻了行业的进步,也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此,在室内设计中,应加大对中国古典元素融入的重视力度,并通过古典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增强室内设计的整体效果,进而在营造良好居家及工作环境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1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累积形成的文化瑰宝,是不同地区及民族文明的重要展现,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及民族特色。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不仅能够掌握各时期社会及民族发展实况,还可深化人们的思想意识,促进现代社会的进步。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可对设计者的思维模式进行创新和扩展,并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丰富室内设计的内容,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进而强化室内设计的整体效果。另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可营造不同的室内感官效果,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体验,进而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促进设计行业的快速进步。如将中国传统的字画、盆栽、屏风等应用到室内设计中,可营造一种宁静、优雅之感,在修身养性的同时,提升人们的精神层次。再者,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还可以很好的反映出客户的自身特征及修养,直观的展现用户的审美情趣及艺术水平。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较为注重生活与自然的有机融合,实现其与现代室内设计的高度结合,这对于提高室内环境质量,加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有着显著意义。

2中国的传统建筑材料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主要以木材和瓦砖这两种为主,其中木材的使用频率最高,取材方便且加工性强,能够有效增强建筑施工的灵活性,以及建筑结构的抗震性。另外,在木材表面可进行不同花纹纹样的雕刻,有效加深建筑的艺术效果。瓦砖在传统建筑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多集中在城墙或建筑台座的装饰设计上,用以增强建筑的坚固性和实用性。同样的,瓦砖上也可进行一些复杂花纹样式的雕刻,从而更好的映衬出建筑的整体效果,提升艺术价值。将传统建筑材料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再配上先进的制作工艺,可以有效丰富花纹及图样样式,从而在满足现代室内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凸显传统文化特色,改进室内设计的整体效果,最终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3中国的传统色彩在现代室内设计的应用

中国传统色彩也是较为丰富的,如黑色、红色、褐色、长城绿、羊脂白、琉璃黄等,都是中国传统色彩的代表。其中黑色、红色、褐色已被作为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基础色调,直接关系着室内设计的整体效果。通过对传统色彩的合理规划与组合,可在优化室内设计的同时,凸显传统文化及民族特色的优势与特征,更好的增强室内整体艺术感官效果。不同的颜色组合也会体现出设计者个人独具特色的设计风格和艺术魅力。中国传统颜色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这无疑为中国的现代化设计增添了一定的艺术性和历史性色彩。中国传统色彩的多样性给我们的设计师提供很多可供选择的设计元素,我们也应该努力继承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文化瑰宝,并且在新的时代下,赋予其独特的艺术内涵。中国古典与中国的现代化室内设计的相互结合,使得人们在享受室内设计居住的情趣中,还能体验和感受到我国古典元素的魅力,感受艺术特色所带来的精神上的追求和享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能感受到中国古典元素所存在的魅力色彩。进而近些年来,我国的相关室内设计者对于在房屋等室内设计过程中,也更加注重了对于古典元素的引进和应用。如在设计的过程中可适度增加亮色,以凸显设计的生动性和韵律感。色彩搭配中应该高度重视色彩的对比和调和,从而达到平衡和协调的视觉效果。再者,不同色彩的象征意义也有所不同。在不同的地域,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金黄色展现了恢弘的气势,朱红色则营造了祥和的空间氛围。例如,在苏州博物馆设计中,博物馆新馆采用白色粉墙为主色调,其与苏州传统的城市环境高度融合。在传统建设中,灰色小青瓦坡顶与窗框采用花岗岩为主材,打造更为协调和统一的色彩和纹理。这种色彩配置更为精巧,这一方面彰显了民族的特色,另一方面也实现了设计的创新。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也是在色彩重构的基础上,设计出全新的空间形式。

4传统的装饰纹样和造型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包含了较多的吉祥纹样和造型,这些纹样及造型不仅是中国不同时期文化的代表符号,同时也是我国历史发展轨迹的重要记载,将这些纹样、造型应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不仅能够实现古代与现代的有机融合,而且吉祥图案纹样中的品德及精神也可得到进一步的展现,全面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创造,加深室内设计的整体内涵及韵味。此外,在中国传统纹样及造型中,还有很多以物拟人的表现手法,这些图案纹样具有较好的引申寓意,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如鱼的图案,其与“余”字谐音,预示着剩余、富裕之意。

5结束语

结合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中国古典元素作为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智慧结晶,文化瑰宝,在我国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室内设计中合理应用中国古典元素,可有效的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来,以此拓宽设计者的思路和想法,在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及发展的同时,丰富室内设计的具体内涵,最终促进行业的进步,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佳男.简析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J].居舍,2018(33).

[2]曹艳英.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装饰中的应用[J].设计,2018(21).

[3]朱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探索[J].大众文艺,2018(19).

[4]杨德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J].居舍,2018(29).

[5]马彦婷,王陈浩.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有效应用[J].居舍,2018(23).

[6]李富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艺术科技,2018(8).

[7]卢国享.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6(6):161,168.

古典传统文化范文6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传统文化;设计元素

1我国传统文化元素根本核心定义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的时代长河中始终坚守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所表现出的传统文化元素从核心地位不断的深入探究,可以看出,充分彰显了我国民族文化的飞速式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传统文化特征中最具代表特征的就是对于民族文化的繁衍,通过对地域特征的延伸最终展现极具历史代表性特点。这种我国传统文化元素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根本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民族精神的创设,同时对我国整体的民族气质奠定基础提供了所必须发展条件。因此,随着对文化元素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整体形式和分类进行深入挖掘,总结探究归类,有效的为了解我国今后民族文化的发展前景顺应时展方向具有重要建设性指导意义。通过具体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综述,有效的完成我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优化升级,有助于后续未知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持续性传承发展效用。传统文化始终提倡坚守相得益彰,也就时对于各类文化形式中彰显非同一般的有效作为,进一步展现对于历史的传承和时代的进步,广泛彰显传统文化的历史效用,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元素主题出发,完成精神富足和时代融合。

2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相互关系

随着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古典风格园林景观设计的市场占有率有明显增加,其中以苏州耦园为例,耦园又称涉园,最早修建于清朝顺治年间,后被焚毁继而得到大规模的恢复重建。涉园在实际园林景观建筑的对称结构,充分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方正对称的根本思想意味。这种对于传统园林文化设计形式充分表明了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得婉约含蓄特点以及恢弘磅礴气质的设计理念,有效的体现了当前古典园林景观设计形式的优秀特征,更好的完成现代城市园林的设计工作,从实际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深度影响和设计宽度范围等全方位角度进行扩展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从在苏州耦园自然景观设计中建筑的对其陈列程度方面来看,充分完成了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两者之间的相互结合,彼此影响。苏州耦园在整体建筑空间布局方面有效引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玄学作为思考,这是由于后期修复重建时设计师的生活精力和设计理念所决定的。耦园的园林院落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术数八卦的相关特点,在中空的公共空间内围绕河流,各处院落以南北向的马路相连的实际园林景观设计,四个方位的景观神像主要表明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神话故事的四方神灵的风水特征。在耦园院落居室的布置采用左右对称的阴阳玄关相互连通,充分展现阴阳八卦的中国风水玄学文化。除此之外,苏州耦园高大连绵围墙设计,从根本上是对古典文化中皇帝意愿展现,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内敛等特点,有效展现园林景观设计中风格基调奠定,更好的完成设计元素依据和实际园林景观设计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除自然景观设计充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之外,人文景观设计同样值得关注园林景观设计与古典文化设计元素之间的关系。古典园林设计主要依据古代哲学思想有效的展现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注重园林景观设计中对于传统文化设计元素的实际运用,构建和谐统一的古典园林设计理念,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形式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参考作用,从而完成园林景观设计内涵提高和设计理念思想的高度统一。苏州耦园的人文景观设计的根本核心主题是爱情。从园林命名形势来看,耦就代表配偶的意思,充分彰显了园林设计者的核心设计理念和设计目的。例如在耦园院落围墙上所雕刻的表明专一深情的仙鹤以及充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生肖子时概念的鼠类展现多子多福意愿的松鼠等。同时耦园庭院之中所种植的各类植株选择方面和携隐双山堂的命名,都充分将园林设计和传统文化因素紧密结合,充分将园林景观设计师所接触的传统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充分展现苏州耦园的景观设计优势,继而发展形成独特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古典园林风格。

3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有效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

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概述可以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具体内容,从而有效的分析在具体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要点,进而完成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古典园林设计风格,最终推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有效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以下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总结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彰显传统文化实践工作的具体应用形式:

3.1园林空间的利用创造

在实际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对于公共空间的利用设计展现是把握园林景观设计的关键和设计工作开展的核心部分。完成园林景观设计的空间利用设计听过借助传统文化元素完成园林空间的创造,使用分割现有景观或构建框架景观的形式,将传统园林景观设计融入到现代园林设计中去,形成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完成城市园林景观创造的效果展现。例如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为顺应整体景观主题基调,适当融入现代化设计元素,充分发挥中西结合的设计原则,有效利用古今交融的设计方式完成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充分发挥空间设计的再次利用价值,完成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继而创造全新认知的设计观念。

3.2传统色彩的创新应用

在现代化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有机完成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之后,注重现有传统文化因素有效完成园林景观设计创新的落实,发挥传统色彩等基本主要色调之间的相互搭配,优化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最终效果。传统色彩主要是指中国古代文化中赤色、青色、白色、玄色四类。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对于颜色的设计使用需要借助实际园林景观的建筑材料选择,继而完成整体城市园林内部各部分景观设计的整体格局形式,完成相应的色彩搭配的规划布局。从当前现代化城市景观园林设计的诸多案例来看,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者并存的现代化景观设计形式占大部分。例如现代化园林设计中对于高层露台的设计中,为表明园林景观的实际用途和功能含义的设计理念在颜色选择上有所差异。地面的主体色调以深灰或木质色调为主,充分展现沉稳的特征,装饰可以选用构造纹理分明的材料。同时局部设计点缀白色应用,有效的消除过于沉闷的特点,构建和谐的景观设计效果。由此将传统色彩元素融入现代装饰元素,达到进一步完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城市景观建设的创新应用的目的。

3.3传统符号的表现展示

现代化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融入我国传统文化设计元素可以通过借助符号图形的设计融入,有效的完成现代化城市古典园林景观设计的工作落实。其中中国神话故事中对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灵的图案使用,又比如中国剪纸艺术文化和祥云式样等都在现代化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借助一定的抽象的简化处理,充分展现实际传统符号的设计应用,从根本上满足现代化城市园林景观的基础设计要求。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对于古典雕塑形式的设计融入的严格要求,有效赋予了现代化雕塑的设计应用创新。通过对于景观组成部分的墙体等设计形式构建时,广泛应用已完成简化处理的传统符号凸显创新应用景观设计,从而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观念的集中体现。又比如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将我国所独有的汉字文化元素以镌刻在景观局部组成部分的形式,也充分印证了传统符号中对于汉字造型结构在现代化景观设计的实际应用,有效发挥现代化园林景观设计的古典文化意境。

3.4传统绘画元素相互结合

传统绘画元素在现代化园林景观设计中主要关注的是对于整体园林景观的格局布置形式。从整体现代化城市园林景观的根本进行分析,主要是根据最终景观成品的完成式样进行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元素使用。园林景观设计中对于景观创造和园林空间结构布局的具体设计方面通过借鉴中国传统绘画原理中对于山水画中植物配比,远近虚实等展现在对于园林景观建筑设计各部分构成的传统水墨画元素的和谐应用,进一步展现传统因素和现代观念两者之间的碰撞交融。

3.5传统图案花样的设计应用

随着历史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各类传统文化相互交融,在完成有机结合的过程中积攒沉淀,推动后续现代化园林景观设计对传统图案花样的扩散使用效果。传统设计是充分展现传统民族文化传承的核心组织构架,有效的完成现代化园林景观设计的传统文化元素使用,展现传统图案花样的古典景观组成部分。

4总结

随着各类传统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促进的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有效完成现代化园林景观设计的实际形势和具体方案构建,通过借助苏州耦园的优秀苏州园林景观案例作为整体探究的切入点,有效判定传统文化元素和园林景观建设之间的相互联系特征,进一步总结归纳出实际完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1]仰巧玲.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民俗节日礼品包装中的设计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

[2]何时宇,陶德专.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30):3605.

古典传统文化范文7

1.收集古典诗词

教师应该积极倡导学生对优秀的古典诗词加以收集,可以选择教材上的,也可以从课外读物上摘抄下来,每个学生都要有一本专门的本子将这些诗词记录下来,并且要让学生写出从每一篇诗词中都体会到了什么?学习到了什么?并且谈一下对这首诗词的理解。这样整个学年下来,每个同学在古诗词方面都会有不少的积累和收获。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古典诗词交流的活动,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心得与体会,一同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读古典诗词

教师要组织学生从自己收集的古典诗词中选择自己最喜欢、最欣赏的作品,然后写一段对这首诗词的赏析文字,表达一下学生对这首诗词的独特感悟,然后让大家互相评价。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所喜欢的诗词进行改编,可以表演一个话剧,可以写一幅书法,也可以跳一段舞蹈,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诵读古典诗词

俗话说“文读百遍,其意自见”,因此,通过诵读的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诗词内涵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每天的晨读时间安排学生阅读经典的古诗词,可以采取学生领读、学生齐读、或者是分组朗读等等诵读方式,同时老师要加以指导,对诗词的意境加以解释,然后让学生声情并茂地重读。通过熟读学生就能够将诗词流利地背诵出来,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每隔一段时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词诵读比赛,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加以表扬和奖励,这样,能够在整体上扩大学生的诗词掌握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又向学生弘扬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从文化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文化氛围的营造,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间渗透传统文化,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首先,对于教室的布置,教师可以在班级的墙壁上张贴古代文化名人的画像或者是书法、绘画作品,以及名言警句等等,在班级的“文化广角”或者是黑板报上做出传统文化宣传栏,以此在整个班级中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其次,对于教学内容的导入,教师可以引入和本节课相关的文化故人或者是文化名人,从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知识,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再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传达文字想要描绘的意境,比如在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一方面可以用幻灯片播放荷塘里荷花盛开的图片和画面,一方面可以播放《荷塘月色》这首颇具有古典风的歌曲,在优美的歌声和情境里展开对课文的学习。

(三)从传统节日中领会传统文化的精神

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教材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去感受传统文化氛围,还可以借助于传统节日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情。比如可以借助一些传统节日来举办一些活动,引导学生去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相关风俗。在端午节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准备十分钟左右的课前演讲,讲述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和故事,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以及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促进学生之间传统文化知识的交流。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一起选艾叶、包粽子,在亲身实践中加深对端午节的感悟,并且还能够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从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风情。因此,在各个传统节日到来的时候,教师都应该精心设计并安排类似这样的一些活动,这是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最直接的表现,能够让学生在快乐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不仅能让学生重新加深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和喜爱之情,还能够恰到好处地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

结语

古典传统文化范文8

 

如果说从西方传教士罗明坚、利马窦等人携带天主像、圣母像入华算起,西洋油画传入中国已有400多年时间了,而油画作为独立的画种为人们所接受,并生长于中国文化之中也已有百年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为了掌握这一外来的绘画形式并进行独立的表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特别是当代中国油画如何利用中国本土资源进行艺术创造,如何以自己特有的文化身份意识和视觉形象特征融入全球艺术的潮流之中,给世界艺术界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中国化的视觉效果和审美经验。中国的古典主义油画从20世纪80年代的“古典风”开始发展成型,体现了古典主义的绘画风格,是一种风格学意义上的古典主义。其代表人物主要是靳尚谊、孙为民、杨飞云、王沂东、朝戈、王玉琦、艾轩等人,他们对于古典主义情有独钟,追求严谨、细密、典雅的古典绘画风格。从技巧上来说,这批画家经过长期的学习与训练,他们注重油画的材料和工具性的特性,较好地掌握了油画这种特殊艺术形式的基本语言;对于画面的结构、光和色彩的理解透彻,能够准确、生动、概括性地表现物体的结构、体积和空间,从而体现出一种丰富的而又微妙的艺术表现力。在风格上他们追求一种单纯、朴素而又理想化的美学标准,并力求在语言特性之下表达自己所理解的理想人性。因此,技巧上他们是较为成熟的,从风格上来说是端庄朴素的,从意义上来说具有理想美的特性,在语言使用上是丰富而又细密的,上述的各个方面构成了“古典风”油画的基本风格特性和美学品质;同时中国新古典主义油画家们也在不断探索西方古典绘画语言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合,并且在各自的绘画创作中不断实践。   一、靳尚谊—中西合璧,兼容并蓄   靳尚谊的作品体现了中西合璧、兼容并蓄的显著特点,“中国人画油画,就必须有中国的画风”。在他看来,将欧洲古典油画的技法及其体现出来的理想美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并着重强调中国人的审美品质,形成中国油画新古典主义学派,这是一种带有文化启示性的探索,对中国油画的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从《舞蹈演员》开始,画家在他原有艺术风格基础上加强了轮廓线的处理。《探索》《思》《画家黄永玉》《夏季牧场》等一系列作品也多方面吸取了中国传统壁画艺术的特点。对于更多的中国人来说,他们是从创作于1984年的《青年女歌手》开始认识靳尚谊的。画中人物是人们熟悉的中国青年歌唱家,这幅画将中国北宋山水和现代人物通过西方油画手法融为一体,十分协调。①靳尚谊在创作完《青年女歌手》之后曾经谈道:“我要在画面上体现一种安详而沉静的情绪。作品吸收了一些欧洲早期古典的东西,同时又用中国宋代的山水画作为背景;宋代的山水画有气势,却又平静而单纯,我是想把它这种趣味与人物画结合起来。”我们在靳尚谊的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古典主义的造型语言,看到色彩、构图、结构、布局和线条等元素极为丰富的内在韵律。他的画透露出古典油画所特有的魅力。   二、杨飞云—古典与唯美的纵深发展   如果说靳尚谊开启了中国油画历史上的一个新的维度,那么古典主义的绘画风格在他的学生中有了更为丰富的发展。杨飞云作为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在全国美展上频频获奖,在陈丹青为杨飞云画展所作的前言中曾提到,“他的作品基调大致属于欧洲十八九世纪沙龙美学,兼具文艺复兴及巴洛克绘画的均衡图式与静穆的气息,他的主题即题材本身,画面情景或真实、或虚拟,画中人大致被规约为女性的、室内的、静态的,而后反复锤炼,玩味至深。他的审慎的野心,是将欧洲古典绘画的语法在叙述中国人物时,追求尽可能具有美感、合理性和说服力。”②在杨飞云的绘画中,古典主义和唯美主义因素不断地向纵深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图像和文化符号大量地被使用,古典屏风、中国书法、古典山水等中国意味十足的视觉形象愈发频繁地被作为人物肖像或人体的背景出现。这些已不仅仅是作为绘画中唯美主义和古典精神的装饰性成分存在,而反映出了画家主观虚构营造出的室内场景,是为了呈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古典美”。可能在他看来,仅仅是中国人物的形象已经不能充分和典型地代表中国,还必须附加上一些更具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文化符号和视觉形象。   三、王沂东—细腻质朴的民族风情   王沂东作为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充分体现了以典雅的中国传统文化风格为基调的画面形象。他偏重对作品题材和内容深入研究,以及它们所要表达的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王沂东在民间美术系任教期间接触了大量的民间美术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把民族传统艺术、民间美术中的一些东西与他的油画创作相结合,逐渐成为他艺术探索的方向。   王沂东的油画作品对于古典绘画中的艺术表现风格有着更为真切的把握,他对西方古典绘画进行过深入的分析和探索。基于细腻的写实功夫之上,他非常重视从中国传统绘画和民间艺术之中汲取营养,特别是从传统年画中汲取营养,在创作中强化平面性。他把中国笔墨的简练、夸张、节奏等手法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中,使作品立意简练,内涵深厚,造型质朴,色彩强烈,具有一种中国艺术特有的神韵。王沂东说:“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哲学是中国艺术家一生创作的后盾。”③这表明艺术家具有明显的本土身份意识。他还曾说过:“说起学油画的过程,我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西方油画大师的作品,如凡•爱克、伦勃郎和荷尔拜因等,1987年我在美国有幸看到了许多大师的原作,精美绝伦,动人心魄。二是我十几岁时在山东艺术学校上学,曾学过一段中国画,对中国传统绘画中妙不可言的韵律和墨色的节奏至今非常崇拜。在我的油画创作中,我一直力求能够把中国特有的色彩个性和传统思想与西方绘画独特的油画技巧相融合,最后形成自己的个性。再就是我喜欢尝试从东方艺术传统中找到新的语言,把中国传统绘画用墨和构成的方法借鉴、嫁接应用到油画创作中,使画面带有东方浪漫主义色彩。”④画家1988年创作的《江南女子肖像》就鲜明地体现出了自己的观点。这幅画极具中国人的形象气质、中国的传统色彩和形式。画面中的人物经过提炼概括,在色彩构成方面主要强调了大色块的对比。头巾上花纹尝试用中国工笔画中渲染的方法,衣服上的图案造成虚和实的对比。在画面色彩整体品位处理上,画家尝试把中国特有的金色、蓝色、朱砂色和背景中中国古代绘画的一角融为一体,借中国传统绘画的营养来丰富油画的表现语言。#p#分页标题#e#   而且,他力求把古典的美学特征与民族风格中的固有风情结合在一起。一系列作品在借鉴古典画风的同时体现出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画面光线柔和,笔触细腻。他尽量舍弃多余的层次,力求在古典的朴实性之中,反映出一种平面装饰的独特风韵,让人感到一种东方式的温润的美感。《山里的媳妇》竭力强调黑、红、白三种主体颜色的对比,浓眉大眼的新郎身着黑色的中式对襟套装,连平口布鞋也是黑色的,只有胸前夸张的彩带是红色;新娘则一身大红中式棉袄棉裤,手中的盖头布和脚下的布鞋也是纯正的大红色;而背景则被处理成大片的白色。富有浓厚中国风味的色彩运用有力地烘托出了中国式喜庆的婚礼气氛。细节处理上,王沂东也表现出突显文化身份意识的良苦用心。《落雪无声》中中式台桌上面的铜茶壶和农家的油灯、《山里的媳妇》中新郎手中执掌着的煤油灯以及作为画面装饰性因素的印有黄色金鱼的大红花布和背景上的民间剪纸图案,都洋溢着浓郁的中国风情,乡土生活在王沂东的笔下表现得甜美而精致。画家通过精致的绘画语言流露出一种唯美主义的情调,同时,也表现出了强烈的中国身份和本土意识。   艺术家们由于经历及对于古典主义的理解不同,所吸收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积累也不同,所以他们的作品在古典主义的大范围之内也表现出了个体的差异。画家章仁缘更加关注西方传统的古典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在当代新潮美术风起云涌的时候,他并没有追逐潮流,而是保持着一种平静的心态,探索精神的内省和形式的唯美。他曾说:“外面的世界扑朔迷离,我潜心于从古人作品中追逐自然、寻回自我、叩开未来之门。”⑤他曾担任江西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美术创作员,也许想从历史的远端寻找艺术创作的灵感。由此,他对古典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将西方古典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作了具体的比较,将心得运用在了创作的实践当中,在一篇名为《古典的畅想》的文章中,就线、面、形三个方面对尼德兰画家杨•凡•埃克与中国唐代画家周舫作了极为细致的比较,尽管有些观点主观色彩较浓,但从中可以了解画家的艺术理想,而他的创作则是这种理想的具体产物。   在他的作品中历史情境借助古典油画的创作手法得到了再现,中国古典美能够得到更完美的表达。《月照西宫》中,他实际上是以油画的造型手段来再现古代人物的面貌,从人物造型上有意再现“周家样”,身着团花长袍的古代少女手抱琵琶侧身而坐,宁静端庄,具有中国古典美人特有的纤弱、温柔和灵秀。画家试图把中国工笔画的传统方法与西方油画对于线、面的运用结合起来。画中没有复杂的透视关系,统一的色调使画面趋于平面化,但背景与人物之间又存在着有限的空间深度。他认为杨•凡•埃克在对形的概括方面与周舫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都能将高贵与华美融于华丽的团花长裙长袍之中,从浓柔披挂中见体态,从绮罗纤缕中见丰肌,体现了形而上的审美观”。⑥但二者又各有所长,章仁缘的艺术理想就是将古典油画和中国画的长处尽可能地融会在一起,把表现崇高和理想美作为创作的终极目标。他的其他作品如《霸王别姬》《四季歌》强调平面在画面中的作用,用统一的色调使画面趋于平面化,但背景与人物又存在着有限的空间深度。同时,他又吸收了中国工笔重彩的画法,在人物的衣纹和图案处理上使用传统工笔画的用线和敷色方法,使人物服饰既刚劲有力又典雅含蓄;通过光色的强化、明暗的加强和多层晕染的效果相结合,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浑厚感。画家通过古典人物、古典道具这些传统文化图像来实现自己的古典审美理想,这一切都源于对中国古典绘画技法的比较研究和融会贯通。   在当代,所有的非西方国家都无法逃脱来自全球化语境的压力,中国油画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强势西方文化的挑战,身处其中的许多中国油画家都在努力寻找“中国身份”和“中国意识”,对传统文化图像的开掘运用必须与艺术家个人体验、绘画语言、表现手法、造型技巧巧妙结合,准确把握精神内涵,才能创造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使中国油画成为蕴涵着中国文化意识和艺术精神并具有独特视觉形象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