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方案范例6篇

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方案范文1

关键词:《汉语拼音方案》对外汉语语音语音教学注音

一.《方案》规范了汉语的注音系统,是训练汉语口语发音的有效工具

现行《方案》在制定时遵循一个字母只表示一个声母音素的原则,以通用26个拉丁字母和4个双字母zh、ch、sh、ng就可以拼出所有语音,摆脱了以往用汉字注音的局限,规范了汉语注音系统。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首先要从汉语的发音开始。由于学习者在初级语音学习阶段只用习得少量的汉字,主要学习任务是通过多次汉语语音练习达到正确的汉语发音,并能将它运用到实际的汉语语境中,从而满足日常简单交际的需求。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语音教学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音素教学法,即按照语音表的顺序,把汉语的声母、韵母分为若干组分别练习,发音准确后,再将声母和韵母进行拼合练习,从而达到识记汉语拼音的目的。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也时常出现一些常见的词组或短句,教学时可针对这些词组或短句进行有效地声调练习,以规范正确的发音。第二种语音教学方法是语流教学法,即平常说的通过语流实现教会学习者语音学习的目的。无论何种教学方法,在教学时都要参照《方案》所规定的汉语注音系统,因此,《方案》也成为众多汉语教师在操练环节中训练学习者汉语发音的有效工具。

二.《方案》使学习者能正确地辨别语音的音和调

众所周知,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语音过程中总会出现发音困难的实际问题。汉语语音每个音节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学习者在语音方面的困难也突出表现在这三个方面。学习者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首先学习的是汉语语音,要学习汉语语音就必须能准确地说出汉语语音的每一个音节。为此,学习者必须首先掌握每一个汉语音节的正确读音,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形成识别汉语语音的能力。所以在语音教学的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师会对学习者设计很多有关汉语语音方面辨音、辩调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语音材料或教师口述分别填写声母、韵母和音节的调号,这也是目前培养学习者辨音、辩调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不同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语音时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存在差异,故而在实际语音教学中就需要有一个标准做为汉语语音教学的核心参考,《方案》就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不仅如此,由于《方案》规范了汉语语音的注音系统,并在实际教学中成为了学习者学习汉语语音尤其辨音、辩调的参考,继而也就能看出《方案》在普通话学习和推广工作中的所起到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方案》采用字母注音,有效帮助学习者克服学习汉语的障碍

语言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文字教学,汉语也是如此。在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和汉字教学贯穿整个汉语教学的始终,而语音教学又是汉字教学的起始和基础。我们皆知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具有难写、难认的特点,汉字本身的形体结构也较为复杂,众多字形音相互脱离,一定程度上不便用于进行汉语语音教学。为帮助外国学习者正确认读汉字、练习汉语发音和交际,就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注音符号。在《方案》公布之前,汉语语音教学中所采用的一直是注音字母,但多数学习者反映这套字母不仅在学习中过于耗时,书写上也颇为麻烦,与注音字母相比,《方案》便具有了无法替代的优越性。所以在方案公布之时,广大教学者便立即采用,而最早采用该方案的教材是1958年编写的《汉语教科书》,之后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各类教材和教辅工具书也大都采用了这一方案。将《方案》用作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材中语音教学的标准,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即《方案》严格遵循一个字母只表示一个声母音素的原则,采用了通用的26个拉丁字母注音。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时感受到了便利,尤其是母语为拼音文字的学习者,在汉语语音及口语学习中可谓是事半功倍,有效克服了学习汉字时的重重阻碍,同时也缩小了他们学习汉字时的畏难心理,有助于汉语的实际推广和教学。

四.《方案》为电子产品语音输入打下基础,丰富了学生学习汉语语音的形式

《方案》的性质是拼音方案,作用在于通过规范汉字注音系统达到拼写普通话的目的。近些年来,伴随电子产品兴起,多媒体教学应用到教学的各个范围,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值得的思考的是,多媒体视角下语音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电子语音录音软件的播录及分析之所以能帮助外国学习者提高学习汉语的水平,主要原因在于《方案》早先为电子系列产品的语音输入打下了基础,改善了以往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单一形式,大大丰富了学习者学习汉语的途径,这对国外汉语语音教学来说,不失为一项有利的教辅手段。此外,《方案》中音节在书写时形式也表现得非常整齐,声、韵、调的区别也标注十分清楚,为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语音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效帮助学生识记了正确音节的音调。《方案》中以上这些提及的为汉语语音学习提供的积极作用,在过去50年的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影响深远。

汉语拼音方案范文2

摘要:无论是“五笔字型”或是“半角全拼”的输入,其速度均较缓慢,很不适应信息传递的需要。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建议:在简化汉字的同时,也要简化现行的汉语拼音方案,为何简化?如何简化?对简化汉语拼音方案都有哪些好的建议,本文试着进行探索。

关键词:简化 汉语 拼音方案 探索

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的祖先给我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使炎黄子孙们倍感骄傲。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以“五四”运动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地推动着历史的巨轮阔步前进,可是这艘巨轮载重超员,至今还没有跃到世界“龙船赛”的最前列。汉语还不算世界通用语言。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汉字在电脑输入中,明显表露出迟钝笨拙的弱点。无论是“五笔字型”或是“半角全拼”的输入,其速度均较缓慢,很不适应信息传递的需要。所以我建议:在简化汉字的同时,也要简化现行的汉语拼音方案,

在教育界,现在乡村小学正积极筹备开设外语课。可当下初年级儿童所学的汉语拼音字中,有的拉丁字母改变了英文读音,由于“先人为主”的规律,对小学生学习英语产生了很大的负作用,我们的汉语拼音要进一步溶解于世界通用浯中去。这并不是对炎黄列祖列宗的背叛,而是华夏文化的一大进步,这也是时展的需要。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我主张用部分单音符,和大量的复合音符分别给汉字注音,它虽不能取替汉字,我希望它能尽快地成为汉字的一部分。费不了多少年,汉丁文字一定能占居大小报刊的每一个版面。它定能完美地表现华夏丰富多彩的语汇世界。

再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华夏文化一定能在全人类得到推广普及。使我国民族文化的经典传播于全球,尽情发扬光大。简改拼音方案的宗旨是:恢复一些拉丁字母的英文读音,给小学生学习英语提供点方便;克服现行拼音方案音素多,书写慢,直呼难;以及不能与汉字并列、同步排版等缺点.逐步走向以汉字合一的文字记录汉语的阳光大道。

书面语言毕竟没有口头语言运用那么广泛、自由。所以尽快改革语音文字,并且与汉字紧密结合起来,是汉语语汇发展必备的基本条件。

有老师做出了如下改革的设想,这里不妨摘引部分以飨读者。

在最初的汉语拼音方案里,没有整体认读音节,主要是小学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深感特殊的拼写规则在实际教学中的困难,逐步改革而成。这便引出我的第一个问题:这些特殊拼写规则当然包括整体认读音节的存在究竟有什么意义?没有它,是不是有些汉字就没法注音了?

我们试试看,首先把声母r同样放到韵母中,使得r具有声韵双重身份,废除特殊拼写规则的第一项,亦即废除前7个整体认读音节,知、蚩、诗、日、资、雌、思用自然拼音法,即为zhr,chr,shr,r,zr,cr,sr。其次,将韵母ü改为v,这一项改革势在必行,其道理无须赘言,已处于事实应用状态。我们看看声母中的最后两个y,w,实际上和韵母的i,u 完全一样,所以才出现了特殊拼写规则的第三项,像r即做声母也做韵母一样,完全可以废除声母的y,w.也不用什么特殊规则,只要自自然然的拼写为写成i(衣), ia(呀), ie(耶), iao(腰),iou(忧),ian(烟),in(因),iang(央),ing(英),iong(雍)。

u(乌), ua(蛙), uo(窝), uai(歪),uei(威),uan(弯),uen(温),uang(汪),ueng(翁)

jv(居),qv(区),xv(虚),lv(吕),nv(女)不去想什么劳什子变i为y,变u为w,ü上的两点省不省略,即简单又明了,碍着谁了?

关于声调符号,现有的标音方法,在没有电脑的时代,很是方便实用,但在今天很明显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的脚步,现有的几种拼音输入法都对其无可奈何,尚未找到简单可行的解决方法,只能靠词组输入这一被动有限的方式去弥补其不足。也许在拼音后加上数字1-4来注明其声调不乏为一种解决之道。

总而言之,1、将i,u, r三兄弟即做声母又做韵母,废除整体认读音节及其与之有关的特殊拼写规则,改用自然拼音法。2、用字母v取代ü。

改革后案为:

24个字母: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x, z

23个声母: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i u

24个韵母:a o e i u v ai ei ui ao ou iu ie ve er an en in un vn ang eng ing ong

拼写时就用这47个声韵母自然拼读。

声调符号建议采用在拼音后加上数字1-4注音的方式,即1,2,3,4分别为1,2,3,4 声,轻声不标。

隔音符号:保留原方案

还有的人建议提出用v来代替ü的方案。然而把v作为韵母使用,仅能用来拼写“绿、女”两个音节,从资源效用上来说是严重的浪费。应当尽可能的节省下来,为汉语拼音方案的下一步完善(以及将来的可能的汉语拼音文字的研制)留下一定的技术空间。

就目前来说,总的可利用资源就那么多(26个),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能够有剩余资源终归是好事,这个资源不仅不应该轻易浪费,相反如果可能,还应该进一步挖掘资源,例如字母r就是一个(我的建议是:用yu代替r,取消字母r作为声母的用途,仅保留直读音节ri)。节省下来的r再加上原来闲置的v,我们就有了两个备用资源,它们可以派上更大更好的用途(例如,可用于标调法的改进)。

汉语拼音方案范文3

周先生说,虽然他所学专业是经济学,所从事的工作是金融、银行业。但是,早在青年时代就对国语罗马字运动以及稍后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有了兴趣。上世纪20年代,留学日本回归的叶赖士在上海办了一个《语文》刊物。杂志刊载的文章很有意思,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于是从那时开始就给它写文章。因为是业余搞语文,文章自然很幼稚。

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从苏联传播到中国。发起和推动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主要是在苏联的瞿秋白和苏联人龙果夫。周先生说,瞿秋白的主导思想反对国语,主张各地方言写成方言文字。这样,各地产生了许多方言拉丁化,上海话有上海话的拉丁化。可是,上海同时推行北方话的拉丁化,叫做“北拉”。

周先生说,上海解放后又恢复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创办有新文字周刊和月刊,主持人是倪海曙。周先生业余参加倪海曙主持的上海新文字研究会。他常常写些有关文章在刊物上发表。因为刊物很小,写的文章也很短,但有几篇文章还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受到好评。比如,针对各地拉丁化的方案很不一致,一个字母在各地用法很不一样,甚至相互矛盾,周先生写了篇文章倡导各地可以有各地的拉丁化方案,但是这些方案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他在文章中把几种拉丁化方案做了比较,提出怎样使它们共同化。后来周先生把一些关于拉丁化、拼音文字研究的文章结合起来,写成《中国拼音文字研究》一书,由陈望道作序。

大约在1952年略早,倪海曙告诉周有光,到苏联曾问斯大林,中国的文字改革应该怎么办?斯大林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回到北京,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会研究制订民族形式(汉字笔画式)的拼音方案。这样,上海新文字研究会停止推动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产生。倪海曙创办《语文知识》月刊,登载一些文字改革的研究文章,协助北京的设计工作。为了给中国文字研究拼音方案做参考,周有光在《语文知识》上陆续发表各国、各民族不同文字的类型。后来,汇编成一本小书――《字母的故事》,这本书出版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周先生强调说,一种文字成为民族形式,需要长时间的实际应用,经过约定俗成方能成为公认的民族形式。创造字母不难,大家同意极难。新创字母很难得到公认是民族形式,国际形式用久了就成为民族形式了。例如,英文字母间接来自罗马,借用几百年后,英国人就认为这是英国的民族形式了。当时,周先生研究这个问题,是分门别类比较优点和缺点,得到的结论还是拉丁字母最好。因为拉丁字母从技术角度看,优点很多;从社会角度看,它的社会性、流通性最强大。中国制订拉丁方案之前,苏联已经悄悄废除了列宁时代伊斯兰教民族在拉丁化运动中采用的拉丁字母,而通通改为斯拉夫字母。苏联瓦解后,上述民族又纷纷掀起拉丁化运动。蒙古文也是如此,先是在1944年改为斯拉夫字母,又在2006年改用拉丁字母。周有光先生说:“回头想想,中国的拉丁化运动没有追随苏联是正确的。”

1954年底,中国文字改革研究会改组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简称“文改会”),直属国务院。“文改会”主任由中央委员吴玉章兼任,副主任是胡愈之。1955年2月,“文改会”内部设立拼音方案委员会。主任由“文改会”主任兼任。委员:韦悫、丁西林、林汉达、罗常培、陆志韦、黎锦熙、王力、倪海曙、叶赖士、周有光、胡乔木、吕叔湘、魏建功。1955年6月,拼音方案委员会分为甲乙两个小组。甲组拟订汉字笔画式(民族形式)方案;乙组拟订国际通用字母(拉丁字母)拼音方案。

1955年秋,周有光先生应邀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大会于10月15日开幕。会上,“文改会”秘书长叶赖士发言说:“从1952年到1954年这个时期,中国文字改革研究会主要进行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经过了三年的摸索,曾经拟订几种草案,都放在《汉语拼音方案草稿初稿》(汉字笔画式)里头。”与会代表看到这份征求意见的材料,共有六种方案草稿,其中有四种民族形式;一种拉丁字母形式;一种斯拉夫字母形式。但是,会议代表对这些草稿没有进行讨论。

会议结束后,“文改会”希望周有光留下,不要回去。50年代中期,中国正处于热火朝天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中,中央宣传建设新中国需要许多新工作,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他在这样的号召之下,很快就想通了。周先生留在“文改会”第一研究室做主任,这个研究室是研究拼音化的。

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以后,吴(玉章)老向报告,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同意,并在中央开会通过。此后,拼音方案委员会只研究拟订拉丁字母方案。重新制订罗马字的《汉语拼音方案》的成员,主要有原来参加注音字母的人、参加国语罗马字的人、参加拉丁化新文字的人。研究起草方案时,多次对字母形式、音节拼定方式、语音标准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热烈的争论。“文改会”指定叶赖士、陆志韦、周有光三人在大家存有诸多争论的前提下起草一个初稿,作为开会讨论的基础。

周先生说,三个人夜以继日拟成一个“汉语拼音文字方案初稿”。初稿的主要特点是:完全用现代的拉丁字母;用几个双字母,但是尽量少用;标调用注音字母的调号,调号之外没有其它附加符号;“基、欺、希”由“格、克、喝”(g、k、h)变读。

拼音方案委员会开会讨论“初稿”时,除个人意见外,还听取各个重要部门的意见。为了顺应语言研究所提出的严格“一音一母”原则,把初稿中六个双字母改为六个新字母(无点i;带尾z、c、s;长脚n;俄文“基”)。“初稿”经过修改后,成为“双语拼音方案草稿”。删除“文字”二字,在拼音委员会中没有引起争论。因为委员们都了解叫它“文字”,它也不能代替汉字;不叫它“文字”,它也有文字的性质。这个“汉语拼音方案草稿”,“文改会”于1956年2月12日发表,公开征求意见。

群众提出的意见来路广,创意多。反应的热烈程度无以复加。其中多数人不同意用新字母。国内国外群众来信4300多件,无法归纳成为一个草案。无奈,概括成为两个草案,作为两种“修正式”。1956年8月,“修正式”由“文改会”发表,再次公开征求意见。

“两式”的分歧关键在“基、欺、希”的写法。周先生说,“经过多次研究、推敲,我们提出打破习惯,采用三个专用字母‘j、q、x’(基、欺、希)。”

拼音方案的制订是在十分慎重中进行的。1956年10月,国务院成立高级“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在听取“文改会”拼音方案委员会的报告之后,决定采用“j、q、x”代表“基、欺、希”,解决了“两式”的相峙。这个统一的草案叫做“修正草案”,1957年12月11日由国务院公布,让群众先知道,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和批准。1958年12月11日得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经过三年的谨慎工作,《汉语拼音方案》终于诞生。方案中的声母和韵母,一半相当于国语罗马字,一半相当于拉丁化新文字,标调符号取自注音字母,构成一个“三合一”的混凝体。

《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赞成和祝贺,认为这是清末以来中国人自己创造汉语字母的最佳成果。但也有不同意见。例如:有人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为什么几个字母也不能创造自己的民族形式而要借用英文字母?有人说,拼音不能区分同音异形的汉字,应当仿照汉字把“清、蜻、鲭”等分别书写清楚。有人说,中国方言各地不同,用了拼音以后,中国就会像欧洲那样分裂为几十个国家!

在1958年1月10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报告中申明,“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来为汉字注音和推广普通话的,它并不是用来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又说:“我们采用了拉丁字母,经过我们的调整,使它适应了汉语的需要之后,它已经成为我们自己的汉语拼音字母,已经不再是古拉丁的字母,更不是任何一个外国的字母了。字母是拼写语音的工具,我们用它来为我们服务,正像我们采用火车、轮船、汽车、飞机来为我们服务一样,正如我们采用阿拉伯数字来计算,采用公历来纪年,采用公里来表示距离,采用公斤来表示重量一样。”

周先生说,汉语拼音方案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改掉一个缺点往往会产生另外一个缺点。缺点和优点是共生的,只能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中国从3500年前的甲骨文到近代,汉字数量积累到60000个以上,而书写现代汉语通用7000个汉字。长期以来一直缺少一套本民族的表音符号。直至1918年公布“注音字母”,才第一次有了表音符号。“注音字母”公布十年后,1928年又公布“国语罗马字”,正式开始了中国人自己推动的罗马化。1958年制订《汉语拼音方案》以后,只用26个字母就可以为成千上万的汉字注音。从7000到26,多么巨大的变化!

周先生说,有人开玩笑说我们太笨,“几个字母搞了三年!”何止三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审查和通过《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又经过三年。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作出这个决定以前,有一个前奏曲。1972年周先生由宁夏平罗“五七干校”回到北京后,收到匈牙利拉多先生的来信,大意说:地名标准化会议讨论了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标准问题,有人主张以威妥玛式的标准;拉多先生在会议上提出,中国已经有法定的《汉语拼音方案》,中国地名问题不能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作出决定。

1975年,中国代表首次出席地名标准化会议在纽约举行的专家组会议(起初这些组织都是台湾方面参加)。提出中国地名应当以《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标准。1977年,地名标准化会议在雅典会议通过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地名的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规模仅次于“联合国”(UN)的国际组织。当中有一个部门,叫TC46(TC是技术委员会),它的研究范围包括语言文字。“国际标准化组织”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下,讨论汉语的罗马字拼写法标准问题已经多年了,但因为中国尚未参加该组织而迟迟未能作出决定。

1979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波兰华沙举行“第46(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46)会议”。周有光等人第一次代表中国参加会议。会上,中国代表提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周先生在这次会议上的发言《汉语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历史发展和汉语拼音方案》由教科文组织的英文杂志《信息科学、图书馆学和档案管理》发表(1979年第3期)。

1981年“第46技术委员会”在中国南京举行会议,审议“草案”最后文本,送请国际标准化组织同意,然后用通信方式请各会员国书面投票。1982年会员国投票通过。于是,《汉语拼音方案》成为罗马字母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编号为“ISO―7098”。

汉语拼音方案范文4

1、知道学习汉语拼音能帮助识字和阅读,学习普通话,学好汉语拼音。

2、学会ɑ、、e3个单韵母,认清形,读准音。

3、认识声调符号,在教师提示下正确认读带调的3个单韵母。

4、会在四线格内抄写ɑ、、e3个单韵母。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看图,学习单韵母ɑ、、e的发音及书写。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从今天起我们要学习汉语拼音了,汉语拼音的用处可大啦!能帮助你识字、读书、学说普通话。

学念儿歌:

学习拼音用处大,读书识字学文化,

用它学好普通话,看谁学得顶呱呱!

二、看图说话,引出ɑ。

1、图上画着谁?他们在干什么?

说图意:“小朋友学唱歌,ɑ—ɑ—ɑ—。”板书:ɑ

2、教学ɑ的音和形。

(1)发音要领:嘴要张大,舌位下降,气从嘴中自然出来,发音时要声音响亮,可把音拖长些。

(2)教师示范发音,学生模仿。

(3)启发学生看图记字形。

ɑ像一个小姑娘圆圆的脸蛋,头上还扎着一根小辫子。

用儿歌帮助记字形,如:“圆脸小姑娘,小辫右边扎。要问她是谁,就是ɑ—ɑ—ɑ—。”“我们唱歌ɑ、ɑ、ɑ。”

三、看图说话,引出。

1、图上画着什么?它在干什么?

说图意:“一只大公鸡,清早喔喔啼。”板书:

2、教学的音和形。

(1)发音要领:发音时嘴张得比ɑ小些,上下嘴唇收拢成圆形,舌头向后缩,舌根向上抬起,气从嘴里自然流出。

(2)教师示范发音,学生模仿。

(3)启发学生看图记字形。

用顺口溜帮助记忆:“圆圆太阳、、。”“小嘴圆圆、、。”

四、看图说话,引出e。

1、图上画着什么?它在干什么?

说图意:“一只大白鹅在水里游来游去。”板书:e

2、教学e的音和形。

(1)发音要领:发音时嘴角向两边咧开,嘴成扁平形,舌头的位置和发音时一样,让气从嘴里自然流出。

(2)师示范发音,学生模仿。

(3)启发学生看图记字形。

用顺口溜帮助记忆:“白鹅水里游,e、e、e。”“白鹅倒影e、e、e。”

五、复习巩固。

1、卡片认读。

2、发音练习。教师发音,指名找出卡片,领着全班同学读。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ɑ、、e的发音,它们都叫单韵母。单韵母的发音,声音响亮,嘴巴的形状是不变的。

七、书写指导。

1、看老师范写,注意笔顺。(都是一笔完成)

ɑ  e

2、认识四线格,三个字母在四线格中的位置。

3、在课堂作业本上临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单韵母ɑ、、e的四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上节课我们学会了哪三个音?(ɑ、、e)

2、我们把ɑ、、e叫什么?(单韵母)

3、抽读卡片,重点区别、e的发音。

二、教学声调。

每个单韵母都能读出四种声调,叫“四声”。

1、认识四声符号。

第一声: - 如:ā

第二声: ˊ 如:á

第三声: ˇ 如:ǎ

第四声: ˋ 如:à

告诉学生:这四种声调就像四顶帽子,戴在韵母ɑ、、e的头上,读起来就变成四个音了。

2、ɑ四声读法(着重指导发好ɑ的四声)

(1)教师示范发音,学生跟读,以手势助发音。

ā á ǎ à

让学生听辩,体会“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

(齐读,指名读,小组开火车读,同桌互读。)

(2)巩固ɑ的四声。

听音训练。教师发音,指名找出卡片,领着全班读。

按顺序读,打乱顺序挑读。

3、四声读法。在语言训练中练习。

ō公鸡喔喔啼。 ó原来是这样。

ǒ现在我懂了。 真实太奇怪!

4、e四声读法。

单韵母ē、ē、ē, 大白鹅é、é、é,

真恶心ě、ě、ě, 肚子饿è、è、è。

5、巩固ɑ、、e的四声。

6、教顺口溜:

一声高高平又平,

二声就像上山坡,

三声下坡又上坡,

四声就像下山坡。

汉语拼音方案范文5

2、汉语拼音韵母表

单韵母:a[阿]、o[喔]、e[鹅]、i[衣]、u[乌]ü[迂]、(上边有两点读於)

复韵母:ai[哀]、ei[唉]、ui[威]、ao[奥]、ou[欧]、iu[由]、ie[耶]、üe[椰]、er[儿]

前鼻韵母:an[安]、en[恩]、in[因]、un[温]

后鼻韵母:ang[昂]、eng[摁]、ing[英]、ong[雍]

整体认读音节:zhi、chi、shi、yi、wu、yu、yin、yun、ye、yue

3、汉语拼音声母表

b[玻]、p[坡]、m[摸]、f[佛]

d[得]、t[特]、n[讷]、l[勒]、g[哥]、k[科]、h[喝]

j[基]、q[欺]、x[希]

z[资]、c[;雌]、s[思]、r[日]、zh[知]、ch[嗤]、sh[诗]

y[医]、w[巫]

4、汉语拼音是以北京语音系统作为语音标准的。北京音也是中国地域最辽阔、人口最多的北方方言的典型代表。

5、解释汉语拼音用法和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拼音文字方案的国家标准,也是联合国规定用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专用词语的国际标准。 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的拼音方案,是世界文献工作中拼写有关中国的专用名词和词语的国际标准。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并批准公布推行。

汉语拼音方案范文6

关键词:汉字;拼音化运动;可行性

汉字作为一种意音文字,承载了汉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但由于其字形复杂、不依赖形态变化等特点,在学习与使用中有较多不便。因此部分学者提倡制定一套拼音化文字代替汉字,即推行汉字拼音化。

一、汉字拼音化的争议

对于汉字拼音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观点。

一种是坚决反对。部分学者认为汉字绝不能拼音化。从文化角度看,推行汉字拼音化会造成历史、文化、科学的断层。从语言和文字的关系看,现行汉字是适应汉语特点的书写符号。汉语同音字多,有大量的单音节词,汉字可以很好地起到区别意义的作用。而且对不同方言地区的交流有积极作用。如果改用拼音文字,会违背语言和文字的统一性,也会造成交流的障碍,况且表音文字也并不完美。他们认为语言学界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完善汉字体系上,而不应投入过多精力推行拼音化文字。

第二种则主张汉字拼音化。例如吕叔湘先生在《语文常谈》中提到汉字推行拼音化以后简单易学,可以起到扫盲的作用。也有部分学者分析了汉语的发展,认为汉字局限了汉语的双音节化趋势,会混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阻碍语言学的进一步研究。汉字是反映汉语的一种书写形式,用汉字写英语,用英语写汉字在本质上没有问题,使用汉字只是一种习惯。提出汉字应该以词为基本单位来解决同音字的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实行拼音化,对于中外交流,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也有促进作用。但同时也承认现行的拼音方案并不能很好的承担拼音文字的作用,汉语拼音化不能一蹴而就。

第三种观点认为汉字不能废除,但拼音化文字也并非不可行。应该制定一套与汉字并行的拼音化文字,既保留汉字又能用拼音拼写,利用两者的有点,达到最佳效果。

二、拼音化运动

这里笔者主要分析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拼音化运动。

首先是国语罗马字运动。五四时期,随着白话文运动的成功进行,部分学者要求进一步改革汉字。代表人物有钱玄同、黎锦熙、陈独秀等。此次运动讨论了汉字拼音化的必要性,还议定了《国语罗马字运动拼音法式》。但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原因,这次运动只出版了少量的课本教材,并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

第二次是19世界30年代开始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此次运动由共产党人领导,以翟秋白等人为代表,拟定了“中国拉丁化新文字方案”,还制定了方言拼音化方案,出版了一系列刊物,也应用到了实际生活中。但由于方案本身的复杂性和抗战时期的社会环境,建国以后中苏关系恶化等政治原因,“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并未蓬勃的发展下去。

第三次提倡拼音化的热潮则伴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在当时,汉字输入计算机成为难题,于是一批学者呼吁汉字拼音化。但很快因为计算机技术的飞速进步,汉字编码方案的出现尤其是五笔汉字编码的使用,汉字输入计算机已经不再是难题,所以这次的呼吁也并没有对汉字的地位产生根本性的动摇。

从这三次运动我们不难看出,除了改革本身对拼音化的方案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设计之外,提倡汉字拼音化往往与特殊历史环境相关。例如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为了改变社会积贫积弱的现状,或是三十年代与苏联交好,国家建设需要普及知识,亦或者国家要适应最新科技的发展。而由于国人对汉字使用的习惯性和强烈的心理认同感,就算是在民族存亡的情况下,改革汉字的阻力也是相当大的,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通过技术性进步来弥补汉字的不足,而很少想对汉字本身进行改革。

三、成功推行拼音化的例子

其实,实行拼音化并不是完全不可能。成功推行拼音化的国家有很多,例如越南,朝鲜,韩国。我国也有一些少数民族使用拼音化文字。笔者这里以谚文为代表进行简要分析。

为了改变朝鲜长期使用汉字书写造成的说写分离状况,提升民众的文化水平,世宗大王于1446年颁布了谚文作为新的书写符号,这种符号就是一种自创的拼音文字。

谚文的推行,使韩国民众的读书识字率大大增加,但同时也出现一些弊端。现在的韩国依然不能完全脱离汉字,学校设置汉语课,法律专业的学生必须懂得汉字。但我也要承认韩国现代的社会中,汉字的使用频率已经大大下降,对于韩国普通民众来说,不懂汉字对个人不会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建国以后,我国也推行了法案对汉语拼音进行规范,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这些法案虽然还存在一些争议,但是在向社会推广的过程已经被逐渐接受。

四、总结

在笔者看来,汉字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随着语言的变化而变化。纵观汉语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汉语逐渐向双音节词演变,类词缀现象越来越多,汉字在未来可能会逐渐演变成拼音化的文字。所以理论上,汉字拼音化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汉字拼音化的推行,除了受到语言内部各因素的互相制约,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没有迫切改革的需要时,汉字拼音化不会迎合大多数人的心理认同,也确实没有必要。所以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我们都应该看到语言发展的内部与外部规律,在具体的社会条件下,对汉字做出进步性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吕叔湘.语文常谈[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徐时仪.百年汉语拼音化和汉字改革的探索和反思[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11):P90-94

[4]徐俊芳.汉字拼音化摭拾[J].集宁师专学报,2009,31(3):P38-P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