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心得范例6篇

新生儿护理心得

新生儿护理心得范文1

【关键词】新生儿 病理性黄疸 蓝光治疗 护理

正常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巩膜和黏膜等黄染的症状。病理性黄疸较之生理性黄疸有黄疸出现早,程度重,持续时间长,黄疸消退后又出现的特点,如处理不当部分病理性黄疸进展为核黄疸即胆红素脑病,严重者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出现严重后遗症甚至引起死亡。病理性黄疸的治疗目的是降低血清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应加强观察,尽快祛除病因,及时给予光照疗法,换血,输入血浆、清蛋白,应用肝酶诱导剂,中药等。因此应加强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观察,及时治疗,加强护理。

1 临床资料

我院新生儿科于2010年5月~2011年10月期间收治0~28天新生儿黄疸共121例,男67名,女54名。生理性黄疸23名,病理性黄疸98名。足月儿91名,早产儿30名。血清胆红素值为221.2~472.3μmol/L,黄疸出现日龄≤24h者3例,2~3d者34例,4~7d者84例。

2 结果

患儿每日照射12小时,照射2次,8小时照射1次,黄染较前明显减退,血清胆红素降至190μmol/L,生命体征正常,吃奶反应均好,4天后血清胆红素降至171μmol/L 以下,本组98例病理性黄疸均治愈出院,无核黄疸发生。

3 光疗前的准备[1]

3.1 护士准备 了解患儿诊断、日龄、体重、黄疸的范围和程度、胆红素检查结果、生命体征、精神反应等。操作前戴墨镜、洗手。

3.2 物品准备 光疗箱:一般采用波长425~475nm的蓝光最为有效,也可用绿光、日光灯或太阳光照射,光亮度以单面光160W、双面光320W为宜,双面光优于单面光。灯管与患儿皮肤距离33~50cm。 遮光眼罩:用不透光的布或纸制成。

3.3 患儿准备 患儿入箱前须进行皮肤清洁,禁忌在皮肤上涂粉和油类;剪短指甲;双眼佩戴遮光眼罩,避免光线损伤视网膜;脱去患儿衣裤,全身,只用长条尿布遮盖会阴、部,男婴注意保护阴囊。

3.4 环境准备 光疗最好在空调病室内进行。冬天注意保暖,夏天则要防止过热。

4 光疗过程中的护理[2]

4.1 将患儿放入已预热好的温箱中,并记录开始时间。

4.2 光疗中注意使患儿皮肤广泛均匀受到照射 使用单面光疗箱一般每2h更换1次,可以仰卧、侧卧、俯卧等交替更换。俯卧照射时要有专人监护,以免口鼻受压而影响呼吸。

4.3 严密监测体温和箱温 每2~4h测体温1次,同时观察箱温变化。一般箱温应保持在30℃,体温保持在36℃~37℃为宜。

4.4 在光疗过程中保证水分和营养供给 因光疗时患儿不显性失水比正常小儿高2~3倍,故应在奶间喂水。观察和记录出入量。

4.5 光疗副作用一般较轻,应注意观察和处理 常见副作用包括:①发热:应注意监测和保持正常体温;②腹泻、呕吐:患儿大便可为深绿色稀便,有时出现呕吐,一般光疗结束即可停止,不需特别处理,应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③皮疹:若程度轻,一般不需处理,若较重可暂停光疗,皮疹可自行消退,再继续光疗;④青铜症:若结合胆红素超过68.4umolL(4mgdl)且有肝功损坏时,光疗使胆绿素蓄积,皮肤可呈青绿色,出现此情况时应停止血清胆红素光疗,可缓慢恢复。

4.6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光疗前后及光疗期间应监测血清胆红素变化,以判断疗效。光疗过程要观察患儿生命体征、黄疸消退情况、皮肤有无发红和皮疹、大小便颜色与性状,以及有无烦躁不安、嗜睡、呕吐、哭声和吸吮能力变化等,以及时发现光疗副作用和有无核黄疸发生,及时与医师联系,进行处理和抢救。

4.7 进行新生儿抚触 通过抚触及双手对新生儿全身皮肤以温和良好的刺激。抚触能使迷走N兴奋性增加,从而使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加,增加婴儿的哺乳量,促进食物消化吸收胎便排泄,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

4.8 注意保持灯管及反射板清洁 去除灯管灰尘,以免影响照射效果。

4.9 光疗时间视病情而定 大多数患儿光疗24~48h即可获得满意疗效,极个别可超过72h。血清胆红素降至171umolL时可停止光疗。出箱时给患儿穿好衣服,除去眼罩和足跟的胶布,抱回病床。记录出箱时间和患儿病情。

4.10 光疗结束后 应关好光疗箱电源,将水槽内的水倒掉,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工作。

新生儿护理心得范文2

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6-0907-03中图分类号:R722.047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各种医疗技术设备的推陈出新,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设施更加完善,新生儿急救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早产儿的抢救成功率和存活率明显提高。一项早产儿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5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我国23个省市自治区,52家医院的早产儿出生率为9.90%[1]。另有报道早产儿存活者中留有不同伤残者占10%~20%[2],指出神经系统和肺损伤是早产儿远期后遗症的两个主要方面[3],可导致早产学龄儿学习困难。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专业的健康照护者面临的挑战,已从保证早产儿存活发展到使他们的发育和预后最优化。早产儿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amilycentered Care,FCC),使早产儿得到父母的全程照护,各方面均达到完善状态,对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和人口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早产儿实施FCC,国外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现就早产儿实施FCC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早产儿生理发育特点及临床表现早产儿由于未足37周出生,其组织器官的成熟度和功能较足月儿差,特别是重要器官的功能发育不成熟,使早产儿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营养缺乏和生长发育迟缓等[4]。如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出现忽高忽低现象,不能维持稳定的正常体温,常因寒冷而导致寒冷损伤综合征;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容易使早产儿出现青紫发作、肺膨胀不良、缺氧、呼吸道梗阻、肺透明膜病等;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容易引起呕吐、腹胀、腹泻等;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易导致脑室管膜下及脑室内出血,有时伴有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早产儿的第1年是生长速度最快、大脑发育的可塑性最强的阶段[5],脑发育早期是“易损性”与“可塑性”并存的时期,“可塑性”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特性,其结构和功能可随体内外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但未成熟脑存在高度可塑性的同时其“易损性”也会增加,从而导致发育异常和行为问题。因此,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常需要在NICU监护,住院时间延长。NICU环境与胎儿子宫内环境、健康新生儿的环境有着巨大的差别,致使早产儿宫外面临的环境有害因素多,如强光和噪音、作息时间不规律、缺乏规律的有益刺激、多疼痛刺激、高频率的非预期侵入性操作、不舒适、亲子分离等,这些刺激可单独或同时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包括未成熟的脑发育)产生直接或潜在的不良影响[6]。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核心概念家庭护理即为促进家庭系统及其家庭成员,以达到最佳的健康水平为目的而进行的护理实践活动,其服务的对象是整个家庭。FCC模式是系统化整体护理的一种形式,是以患者为中心护理工作的延伸,是适应当前医学模式转变的积极探索。其理念最早由Fond及Luciano提出,20世纪中后期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显然不足,患者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多数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患者与家庭关系紧密且相互影响,因此提出开展FCC模式。FCC模式不再把患儿当作单一的临床病例看待,而是意识到患儿属于一个家庭、一个社区和一种生命或文化的特殊形式[7],让家庭融入新生儿的出生、计划和健康服务的评估,发挥家庭在养育、护理、选择等方面的作用,更强调人是综合体,进一步强调家庭在患儿疾病治愈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它的核心概念是尊重患儿及家庭,传送健康信息,尊重患儿选择权,强调患儿、家庭及照顾者间的协作,给予力量及支持,有弹性,授权[8]。FCC护理理念已比较成熟,所总结出的8条基本原则[9]及在实践过程中拓展出的9项基本内容[10]都强调家庭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的作用。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影响FCC的概念最早由范丽于2001年引入我国[11],引起了儿科、产科等护理界研究热潮。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楼建华团队[12,13]调查的儿科护理工作中,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实施FCC模式,结果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家长可以和孩子在一起,患儿能得到很好地照顾。赵敏慧等[14]对比分析了读懂早产儿行为与个体化照护指导,对父母和早产儿互动行为认知及情绪的影响,发现上述做法能有效促进父母早产儿互动行为的认知和积极情绪的形成。该学者进一步研究了FCC对早产儿母亲情绪及早产儿生长发育水平的影响,结果也表明FCC能有效降低早产儿父母的抑郁情绪,且能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智能发育,但这对护理人员是一大挑战[15],需要医护人员与家长保持长期的、良性的沟通。杨青丽等[16]评估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母亲和早产儿的唾液皮质醇水平的影响及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发现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反应性唾液皮质醇的水平无影响。当前国内大多数早产儿被收治在新生儿病房,父母不能参与照护,因此常会表现出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最终导致他们对早产儿的治疗及照护缺乏足够信心,有的甚至还会出现消极行为。而FCC填补了早产儿父母对早产儿照护知识的空白,可以很好满足其需求,减轻压力。

早产儿实施FCC措施及其效果父母与医疗人员共同参与早产儿的住院护理时,父母不仅获得了更多的护理知识,在促进孩子行动的能力及对早产儿的支持性均得到了加强[17]。措施包括:关注父母的文化背景,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医护人员与家长共同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建立早产儿个人档案;通过课堂培训、一对一操作示范、小册子及视频、网络电话咨询答疑等,对家长如何妥善照顾孩子进行科学指导;帮助父母认识早产儿的外表、行为和情况,指导父母读懂早产儿的行为暗示和促进生长发育;为母乳喂养、袋鼠式护理(kangroo care,KC)提供指导和硬件支持;并与父母共同制订个性化的出院计划;出院前提供单独的房间,练习照护技能,为早产儿出院后父母对其护理奠定基础,如怀抱与喂养,洗澡与日常护理,抚触与被动操,急救等,进而保证早产儿从病房向家庭护理转移的顺利完成。

实施FCC后,患儿出院回家,护士的角色有新的变化。在一些发达国家,早产儿出院后由社区护士做好持续的家庭访视,有利于促进父母的照护技能、社会支持质量及母乳喂养率,患儿生长发育良好,亲子互动增加。目前我国社区护士进行家庭护理较少,资雪梅等[18]将FCC作为理论基础,观察营养供给、信息刺激、亲子交流等干预措施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家庭护理干预后,产妇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明显优于干预前,有效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和智能发育有一定促进作用。王延荣等[19]探讨新生儿家庭护理的干预效果,对新生儿出院后 3 d 由专业护士上门通过现场示范、口头讲解、发放宣传手册等,给年轻父母普及新生儿护理知识,帮助解决护理操作上的技巧和认识问题,结果显示产妇在新生儿护理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提高新生儿健康水平。国外有报道建议在进行家访时,所有照顾者及决定家庭经济者均应在场,以确保护理人员的建议能得到接受并很好地实施。护理人员在随访过程中,应正确评价早产儿发育指标,监测其发育状况,早期发现其发育异常,有助于早期治疗,改善患儿的预后,提高人口素质[20]。张坤尧等探讨早期家庭干预对高危儿认知发育的影响,干预组采用家庭式干预模式对患儿进行早期干预,结果显示,6月龄始各年龄段患儿智力发育和运动发育指数均显著高于未干预组,1岁时Gesell智能检查,五大功能区发育均先于未干预组,表明对高危儿进行早期家庭干预,系统管理,可促进其认知发育,减少伤残发生[21]。

综上所述,FCC护理模式是“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核心体现,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综合护理措施,通过指导家长参与照护,可以使早产儿及其家庭得到全面健康维护的服务,提高父母的育儿知识。早产儿出院后持续的家庭访视及积极、持续的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提高早产儿的生命质量。但在护理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要实施FCC会增加更多的人力和精力。目前我国FCC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应端正医护人员对FCC的态度,优化护理人力资源和素质;通过各种途径使家属认识到FCC的优势,改善护理现状,促进其推广实施,以利于儿科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燕.出生早产儿流行病学特征的前瞻性多中心调查[D].上海:复旦大学,2012.

[2]李玉凤,刘世新.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促进作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3):18111812.

[3]罗蓉,母得志.建立早产儿脑损伤的随访与早期干预体系[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4(2):265269.

[4]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895.

[5]李建萍.早产儿出院后的养育[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2):340341.

[6]臧少敏,绳宇.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实施发育支持护理措施及效果的研究现状[J].护理杂志,2008,25(9B):3537.

[7]Gates LVS,MeGrath JM,Jorgensen KM.Family issues/professionalparent partnerships[M]//Keaner C,McGrnth J.Developmental care of newberns&Infants:a guide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USA:Elsevier,2004:288290.

[8]Cheryl L Hoying,Linda Workman,Susan Allen,等.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探讨及安全管理[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9,4(6):481484.

[9]谢立华.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现状[C].2011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11:114117.

[10]夏蓓君.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13,27(10):873875.

[11]范丽.以色列“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7173.

[12]沈宁,何萍萍,楼建华.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现状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6566.

[13]何萍萍,徐丽华,沈 宁,等. 家长对“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认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885887.

[14]赵敏慧,姚莉莉,袁浩斌,等. 读懂早产儿行为与个体化照护指导效果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8,23(19):79.

[15]赵敏慧,王瑛,于慧前.“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早产儿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3537.

[16]杨青丽. 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早产儿及其母亲的唾液皮质醇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16):111,113.

[17]申叶林,黄碟卿.加拿大多伦多Sunnybrook Health Sciences Centre NICU护理对我国的借鉴[J].护理学报,2008,15(2):261269.

[18]资雪梅,康锡秀.“以家庭为中心” 的护理模式对新生儿家庭护理干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22(5):441443.

[19]王延荣,耿文真,陈双丽. 新生儿的家庭护理干预[J].护理学报,2006,13(1):5859.

新生儿护理心得范文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3.260

新生儿无陪病房是目前医学界推崇的一种规范的新生儿医学治疗模式,治疗期间全面取消陪护,由专业医师、护士全权负责新生儿的治疗及护理,减轻家长的负担和非专业的护理操作给新生儿带来不必要的伤害。自2008年9月开设新生儿室,收治新生儿408例,通过短短几个月的实践,不断探索,逐步培养了一支专业护理队伍,在抢救治疗新生儿,降低新生儿致残起到重要作用。

护理人员素质的管理

高度的责任心:新生儿科是无陪、封闭式的护理单元。患儿住院期间一般禁止家属入内探望自己的孩子,这样使护士的行为失去了监督。因此要求护士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新生儿病情变化快,并且无陪人监督这就要求护士有慎独的工作作风,认真执行巡视制度、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以便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优质的服务态度:新生儿是无陪科室,家属不能照顾和经常看到自己的孩子,他们的心情很焦虑,此时,如果护士不注意自己的服务态度,不能耐心解释这样做的必要性,势必会导致纠纷。因此,主动向患儿家属介绍新生儿病房的规章制度及特殊性,解释工作要耐心细致,取得家属的信任与合作。

敏锐的观察力:新生儿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成熟,机体免疫力差,特别是早产儿病情变化快,容易发生呼吸暂停和窒息,某些患儿病后症状不典型,不易发现,但如果仔细观察是可以发现的。如:新生儿喜欢哭闹,但颅内出血的患儿易激惹,哭声尖,不易安抚。核黄疸的患儿表现为嗜睡或小抽搐,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新生儿表现为手臂划船样动作多为抽搐小发作。

良好的心理素质:护士在新生儿病房的工作中可能会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如新生儿哭闹此起彼伏,各种仪器噪声,新生儿家长对疾病的不了解,要求护士不断调整心态,克服主观或客观因素影响,遇事有条不紊,镇静自若,始终以饱满的情绪、健康的心理做好护理。

规范护理文件书写,形成可追溯性的法律依据

临床护理记录是衡量护理质量高低的标志,是医生观察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医疗护理文书则将成为重要依据,这就要求护理文书记录要严格认真,做到客观、真实、及时、准确、规范每一项护理活动,并如实记录护理活动与效果,不要任意涂改和乱改记录,监控护士严把质控关,不允许有一点马虎。

业务技能专业化

新生儿病房面对是重症的新生儿病人,技术技能是保障护理质量的关键,因此,要对护士进行特殊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训练。

培训内容:新生儿洗胃、新生儿复苏、新生儿动静脉采血、新生儿静脉穿刺、新生儿护理内容、新生儿吸痰、新生儿抚触、新生儿的病情观察、新生儿家长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

培训方式:每周一次业务学习,组织专题讲座,并进行考核,通过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及操作水平。

病房管理

创造温馨、舒适、适宜新生儿的环境。社会和理论环境对新生儿恢复是最佳状态且极其重要。频繁的护理操作、明亮的灯光、高分贝的噪声、院感均可影响新生儿。因此,在新生儿病房应减少不良刺激。

防止院感的发生:医护人员在护理每位新生儿前后都要洗手,病室要空气流通,定时消毒,奶瓶、奶嘴清洗干净,高压消毒。所使用的仪器每天进行擦拭消毒,每周所有仪器、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消毒,每月对空气、暖箱及医务人员进行检测一次。

降低噪声:首先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做到走路轻、说话轻、开关门轻、操作轻,禁止在新生儿暖箱上写字和放置物品,降低仪器的报警声。

光照环境和适宜的温、湿度:新生儿不可长期暴露在明亮的光照环境下,持续明亮的灯光使早产儿视网膜受损和视力下降。因此,每个班次在最后几个小时内将灯光调暗。使用暖箱的患儿可在暖箱上面用布遮挡,除了必要的护理操作外,尽量不打扰新生儿。新生儿病房放置的温度计每班认真检查。如发现温度不适宜可利用空调调节。每班护理人员随时观察暖箱的温度。暖箱内可用一次性杯子放半杯水,以增加暖箱的湿度。

减少疼痛的刺激。疼痛对新生儿,尤其是接受大量致痛性操作的早产儿和危重儿,可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临床工作中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护理上尽量减少操作,减少对患儿肢体的捆绑,在去除胶布、电极等粘贴物时动作应轻柔,减轻患儿不适,安慰奶嘴也能减轻疼痛,必要时使用镇静剂。

讨 论

新生儿护理心得范文4

关键词:以家庭为中心;新生儿;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的转变,儿科护理已由单纯的疾病护理发展为以儿童和其家庭为中心的身心整体护理[1]。新生儿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发展阶段之一,此期的小儿由宫内生活向宫外生活过渡,生活的方式和环境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期疾病有其特殊性,医护人员应充分认识新生儿疾病的特点,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和护理,为其一生发展和健康奠定基础。优良的设施、规范的操作、系统的评估、密切监护、周密的计划和以家庭中心的护理模式是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的重要保障[1]。近年国际医学和护理界提出"以家庭为中心护理"(FCC)的概念、护理理念已普及,我科自2013年1月起尝试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应用到新生儿有陪病房护理工作中,收到良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12月因各种疾病收住新生儿科的3~28 d或由NICU转入的患儿。

1.2方法

1.2.1做好入院宣教 患儿入科时,热情接待家长。介绍医院及科室的环境和规章制度、孩子的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科主任、护士长。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注意家属特别是患儿父母的心理调适、指导母乳喂养与家属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家属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建立安全感。

1.2.2.全面评估家庭

1.2.2.1家庭资料 家庭成员的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经济状况、身体情况、及参与照顾患儿的意愿及能力等。

1.2.2.2家庭需求的评估 患儿护理:全力救治、生活照顾、缓解病痛、促进生长发育。患儿治疗:了解疾病的主要治疗、主要药物及特殊药物的名称及用法、常规检查及特殊检查的目的和内容。知识需求:病因、疾病的发展和预后、治疗方法和疗效、用药的作用与不良反应、各种检查 操作目的、饮食指导等。

1.2.3落实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具体措施

1.2.3.1把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好处及具体实施方法告诉家长

1.2.3.2责任护士言传身教,促进家长掌握必要的照护患儿的知识与技能,鼓励、支持、指导家长参与照顾患儿。照护项目包括洗手沐浴擦身更换尿布、喂水、喂奶、口服药、测量体温、雾化叩背、防误吸窒息、坠床。

1.2.3.3静脉穿刺前向家长解释目的,操作步骤,取得家长配合,请家长协助既增加患儿安全感,减轻疼痛,又能让家长心里得到安慰。

1.2.3.4耐心解释病情,消除家属的疑虑 医护人员耐心与患儿家属交谈,让他们享有知情权,向其讲明患儿的病情、可能的病因、正在采取的治疗方案及预后,帮助他们接受现实,认识疾病,对病情开始好转的患儿家属,要反复强调患儿已改善的症状及体征,根据家庭接受信息的程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其家属充满信心。当家属有怀疑与不信任的心理,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时,向患儿家属解释个体差异和治疗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措施,从而消除家属的疑虑。

1.2.3.5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 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士对家属进行集中健康教育,有讲座、观看视频、讲解示范、与患儿家属的互动等形式。在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中,非常强调出院前很早就对家属进行教育和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完成出院后对患儿的家庭护理。

1.2.3.6分阶段性地满足家属的心理需求 护士要随时评估患儿家属的心理需求,针对家属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给予连续的心理护理,满足家属的心理需求,帮助家属增强与疾病抗争的信心,对患儿家长的反复提问都耐心倾听及解释,减轻其心理负担。

1.2.3.7共享信息 患儿住院期间出现病情变化须作特殊检查、检查结果出来、病情好转或出院及时与家属沟通。

1.2.4出院指导及健康教育

1.2.4.1患儿出院时,向家属告知患儿病情现状,采用的治疗护理方案及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健康教育及预防接种指导,发放科普手册、育儿资料等。

1.2.4.2出院后电话随访患儿出院一周之内责任护士对患儿出院后情况详细询问,针对性给与指导,同时征求家长患儿住院期间对医护满意服务是否满意,以及有何建议,以便今后改进工作。

2结果

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后,患儿家属能理解、接受患儿在住院期间应采取的各种医疗护理活动,并自愿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来护理患儿,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患儿健康和生长发育的目的。医护人员与家属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提升了满意度,未发生护理纠纷。

3讨论

3.1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内涵 医务人员在新生儿的治疗康复过程中,把患儿看作一个整体的人,不再像以前一样单纯地把患儿作为一种临床病例看待,而是意识到患儿属于一个家庭。综合考虑患儿及其家庭成员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状况与相互关系,为患儿及家庭成员提供全面的健康维护。

3.2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意义 以家庭为中心护理,考虑到了患儿的需要和家属的需要。重视住院期间患儿家属的心理状态,针对患儿家属心理需求提出相应的心理护理对策,使医护人员对患儿和家属的需求有更多的回应和支持,改善了医护人员与患儿家属的沟通,提升了患儿家属与医护人员的满意度[2]。

家庭在新生儿疾病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庭在儿童生活中的作用是恒久不变的,把家庭作为服务对象,指导家庭成员参与患儿的护理,帮助家庭应对疾病,患儿将获得更优质的护理。

参考文献:

新生儿护理心得范文5

【关键词】新生儿科;护士工作压力;心理压力;分析与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42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09-02

近年来,医疗机构的新生儿监护室属于一个较为特殊的临床环境,由于其特殊性被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重视起来,特别是对于一些妇幼保健院和儿童医院等专科医院来说,新生儿比较的集中,对于在新生儿监护室工作的护士而言,工作的环境较为紧张和密闭,且护理操作也非常的繁重和复杂,护士的身体和精神以及心理都会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如果这些各方面的压力得不到缓解或者疏导的话,不仅影响到护士身心的健康,而且同时会对护士护理的工作质量造成影响,甚至导致一些差错出现而提高了事故率,因此,对新生儿监护室的护士开展身心的综合管理是必须的,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1关于新生儿科护士身心情况的分析和现状

11工作繁重且节奏较快由于新生儿住院期间在监护室一般的病情较为危重,而且患儿的病情变化较快,进展也比较迅速,护士需要时时进行巡视,不间断地观察患者的病情,随时要做好抢救准备。且抢救一般都是连续过程,一般情况下抢救患儿时当班的护士就不能及时的下班,不能由于交接班的时间而忽略责任,因此,持续的长时间如此,会造成护士的身心疲惫更加明显[1]。另外,在新生儿的监护室没有家属的陪护,护士不仅要认真地观察患儿的病情并进行治疗,而且还要负责患儿吃奶和换尿布等一些最为基本需求。特别是人员配备较少的情况下的夜班,作为值班护士就要对所有工作负责。所以,值班护士无论是消耗体力情况,还是护士精神紧张的程度都是较高的,长此以往,护士特别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心理状态,最终可能导致身心疾病,同时大大地增加了工作的差错率以及提高事故率。

12工作环境的刺激由于新生儿的监护室属于相对密闭的环境,目的是保证温度以及湿度,且空气的流通较少,因此监护室的空气新鲜度和外界比较自然较差,处在这样的环境里时间长了就会感觉头昏或者胸闷等明显的缺氧症状,而且严重的时候会表现出全身困乏和记忆力下降以及思维迟钝等症状。同时加上新生儿的哭闹,仪器运行的声音和一些报警声,新生儿监护室护士就长时间的处在这样的嘈杂环境,容易造成护士的情绪发生波动,而心烦意乱。

13受到抢救以及死亡刺激由于监护室的新生儿收治患儿绝大部分属于病情较为危重且复杂多变,患儿的抢救率以及死亡率都相对较高,护士在面对对患儿的抢救以及死亡几率也是明显的比普通的科室较高。有研究资料认为垂死以及死亡的现象作为强烈的刺激因素会对护士的心理造成直接的影响。除此之外还会导致一些继发性的影响使护士感到紧张,总是认为在工作中的小失误或者是小差错就会导致患儿的死亡,由于这种心理的状态更容易产生差错导致事故发生[2]有的情况下护士已经尽职尽责地花了较长时间来抢救患儿,但最终患儿死亡,这种刺激,对护士会造成比较严重影响,一段对患者的身心进行理调适不当,会产生较为强烈的恐惧心理,甚至造成护士精神的崩溃。

14较大的社会环境压力和心理压力新生儿病房一般为无陪病房,对于患儿的病情观察、治疗及各种生活护理均为医护人员全部负责完成,在住院费用相对成人科室增多的情况下,患儿家长对病情的转归和生活的照料要求都寄予颇高的期望,特别是对危重儿进行抢救时,稍有不慎可能威胁患儿的健康以及生命,因此护士可能会承担起相应法律上的责任,一旦发生了医疗纠纷,家属大部分不分青红皂白把矛头指向在第一线护理的护士。所以,新生儿监护科的护士处在较高风险环境中,需要时刻的绷紧精神,暗示自己杜绝出现差错,从而避免事故,对身心都是一种负担。

15专业理论和技能的高要求随着新生儿医学的飞速发展,掌握现代科学发展的新理论、新技能、跟上医疗服务模式的变革是对新生儿专科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因此,不断学习和更新理论、理念,提高专业实践技能是势在必行的现实要求,故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利用自学或参加各类院内外培训,提高自我的各项素质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也是护理人员感到压力的来源途径。

16付出与回报不对等由于新生儿科的护士无论是在为患儿治疗付出的是时间、还是精力、以及感情都和一般的护理岗位比较要高很多,不仅要负责对每个患儿进行治疗和护理,而且还要仔细地观察患儿病情的变化,且照顾基本的生存需要。但是,监护室的护士并没有得到相应劳动的报酬,难免导致护士有些会心生怨气而不能够积极地工作,有的则强烈要求调整岗位,会较为严重的影响对新生儿的护理技术以及提高护理的质量。

2关于开展身心护理管理的措施

21要科学安排班次由于新生儿科工作复杂多变,没有一定性,所以护士排班时就不可能像其他的一般护士那样一成不变排岗,而是要有机动性。特别是患儿多且危重时要多安排护士值班,并且要加强人员值守夜班,确保最大限度人员的缺少引发差错或者是事故,同时减轻了护士体力的消耗,缓解心理上的压力。如果持续参与到抢救中,护士难免表现出烦躁和精神的过度紧张以及疲乏和睡眠障碍。

22营造较好的工作环境由于新生儿科仪器配备的大多是先进监护仪和治疗仪等抢救设备,因此对于护士的工作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所以科室的布局一定要合理、而且要定期地维护科室的设备确保设备具有良好性能且减小噪音,同时要制订出有效的抢救程序,备足抢救用的药品,为成功进行抢救提供足够的保障,减少抢救以及死亡对护士造成的刺激,利于使护士心理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营造良好的环境,新鲜的空气可以愉悦人的心情,放松情绪。另外,条件允许时,通过通风换气,可以有效地减少室内的病菌数量,使空气的质量得到改善。

23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以及技术水平在临床工作中不可避免有压力,但是适当压力是能够激发护士进行主动学习并提高自己的积极性,不过持久且强烈的工作以及心理的压力会让护士感觉到无望和无助,甚至有时会产生一些自卑或者抵触的情绪,导致工作的效率低,降低护理的质量[3]。因此要不断的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以及操作技术的水平。只有当护士自身的水平得到提高,工作时才可能做到拿得起而放得下。做到善于对自己心态进行必要的调整。同时可以加强责任心,思想上能够充分地认识到对患儿负责也将就是对自己负责,具有强烈职业感以及高度责任心,杜绝护理差错的发生[4]。

24充分发挥护士长引导作用一般护士长属于科室领导者,其心理品质会影响一般的护理工作者,因此不论是护士长在个性方面还是行为准则方面,以及技术能力,甚至一言一行都需要起到示范作用,树立榜样。同时要细致观察并关心下属,及时发现护士身心的压力,并及时开展沟通,适当予以疏导。另外,要定期地对仪器以及药品进行检查以及维修和更换等,及时消除医疗安全的隐患,避免事故发生。

25端正人生观、价值观近几年,医患关系有些恶化,一些家属误解、谩骂甚至殴打事件经常发生,媒体引导方向存在偏颇,但要激励护士,要端正人生目标以及自身价值的认知,要了解护理作用和意义,热爱工作,客观看待得失,不苛求人,积极发挥专长[5]。

26提高沟通技能,营造良好的团队氛沟通在现在社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是评价一个人综合素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护理工作是整个医疗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护理工作,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而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融洽与否,直接关系到护士的工作情绪和工作的积极性,故营造和谐、友爱、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可以快速、高质量完成护理工作,减轻工作压力和病人的痛苦。如组织参加提高沟通技巧的培训班、建立科内“护士心声本”“医护连心本”、利用节假日郊外游等等,将疑惑、不解、难处和误会适时地倾诉和沟通,强化团队战斗力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钟华ICU护士的心理压力和对策实用护理杂志,1999,3(15):48-49

[2]Spoth RIutensive care staff stressors and life event change across multiple settings and work unitsHeart Lung,1987,16:278

[3]席慧君急诊护士心理压力分析与缓解护理杂志,2003,20(2):88-89

新生儿护理心得范文6

关键词:新生儿;延伸护理服务;效果评价

新生儿作为一个特殊的患者群体,出院后父母护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新生儿是否能够健康成长。新生儿出院指导是教会父母在出院后如何科学地护理新生儿,对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预防疾病,提高父母的育儿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1]。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新生儿家属大多数会从书刊杂志、电视及网络上获取护理新生儿的知识,往往理论性强而实际操作性不强,在应对各种实际问题时比较教条。在与新生儿家属的交流过程中了解到,他们普遍不知道如何护理、照顾新生儿。为了使新生儿在出院后得到正确的护理,我们在新生儿出院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新生儿均来自我院儿科 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出生后 1 d~20 d新生儿120例,其中男婴55例,女婴6 5例,住院天数为6~10d,平均为7 d。

1.2方法 出院时给予照顾新生儿的家属讲解并示范动作:护士在患儿入院时告知我科的联系电话及一些护理新生儿的宣传教育知识。

2 护理指导

2.1 新生儿的保暖 新生儿的衣物应以棉质、柔软、舒适为宜,新衣服一定要洗过后再给孩子穿。经常摸摸新生儿的小手、小脚,要保持手脚的温暖,要根据气温的变化及时增减新生儿的穿衣、盖被。通过三句宝典判断新牛儿穿的衣服是否合适 ( 三句宝典即宝宝手脚是暖的,背上没有汗,衣服是合适的;宝宝的手脚是凉的,背上没有汗,衣服不够,要添加衣服;宝宝的手脚是凉的,背上有汗,衣服穿多了,要减衣服)

2.2 新生儿的喂养 坚持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的优点是目前新生儿健康宣教的必须内容[2],向家长宣教母乳喂养的优点,建立母亲母乳喂养的信心和决心。母乳营养丰富、方便,且能增强新生儿的免疫力,增进母婴之间的感情。喂奶后给婴儿拍背,吃奶后给予右侧卧位,夜间将新生儿放置在母亲身边,防止吐奶后误吸。指导选择人工喂养患儿家长喂奶时试温的地方是手掌的大鱼际, 不是手心;喂奶过程中奶嘴要充满奶汁,避免吸人过多空气。同时告诉家长正确的配置奶液浓度,并教其学会奶具的清洁和消毒。一般母乳喂养 2 次奶要间隔 2~ 2.5 h,配方奶喂养间隔 3 h左右,如果喂奶次数频繁,会消化不良,新生儿吃奶一般需要3 0 min左右, 如中途休息时可给拍背, 打嗝后再继续喂奶,如果吃饱了,这时就不再吃了。

2.3 沐浴及脐部的处理 沐浴时室内温度要达到30℃ ,先洗新生儿头部,然后依次洗新生儿的颈部、上肢、腋窝、躯干、下肢、会阴及臀部;沐浴后可用安儿碘棉签(或浓度为75%的酒精)对脐部进行消毒,如脐部有渗液,为防止感染,每天需用安儿碘棉签(或浓度为75%的酒精)消毒脐部 2 ~3次,直到脐带脱落结痂愈合为止。

2.4 臀部皮肤护理 现在多数父母为方便使用一次性纸尿裤,最好提倡使用柔软的棉质尿布。大小便后更换尿布要及时,每天用温水清洗臀部及会。每次清洗后,易被尿液浸湿的部位可涂上少许婴儿润肤油,这样不易刺激皮肤。如果发现臀部皮肤发红,可涂护臀霜或紫草油保护皮肤。

2.5 新生儿哭闹时的处理 新生儿大声哭闹,首先要检查新生儿是否有大小便,如有大小便要及时更换尿布,其次检查新生儿所穿衣服是否松紧合适,再看看是否要吃奶,体温是否过高或过低。总之,新生儿当有不适时才可能出现啼哭不休的症状,如无原因的哭闹不止,安抚无效,则有可能是生病了,及时去医院就诊。

2.6 新生儿抚触 新生儿抚触是科学规范的对新生儿全身进行按摩[3]。向家长宣教新生儿抚触的好处,告诉家长抚触存家庭同样适用[4]。护士示教抚触的手法,首先抚触的环境在 2 8~3 0℃,有条件者可以播放轻音乐,抚触者要洗净双手,不戴首饰, 宜选择在两顿奶之间或者是沐浴后,充分温暖双手后涂满油,依次按头面部,胸部,腹部,四肢,手足和背部的顺序轻轻按摩,每个部位按摩 3次,抚触的时间控制在 1 0min左右。

2.7新生儿房间的管理 新生儿出院后会有很多亲戚朋友来到家里探望,尽量减少与新生儿接触,并且有固定人员护理婴儿,防止交叉感染。婴儿室要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室温不宜过高或过低,温度在 24 ℃左右,湿度55%~65%为宜。

3 结 果

出院时对家属做好新生儿延伸护理服务指导,通过电话回访了解到有 120例家属都能正确地护理好新生儿,在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时也能自己正确处理,只有 8例产妇由于知识水平、智力因素、身体因素等不能完全掌握。做好新生儿出院时延伸护理指导对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预防疾病,提高家长育儿自信心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4 讨论

新生儿延伸护理服务丰富了家长的新生儿护理知识,提高了出院指导的效果,提高家长对新生儿护理技巧的认知,增强他们护理新生儿的信心,保证护理质量。通过1月后的电话回访,对健康教育的内容能全部掌握的有112例新生儿的家长,占93.3%。新生儿延伸护理服务通过示范性操作的指导,让家长在实践中学到护理知识,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并在实践中纠正错误之处, 可以提高操作的准确程度, 使家长熟练掌握各种护理技巧,从而提高家长的护理能力,使专业的护理从医院得以延伸到患儿家中。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而出现的开放式、延伸式的护理服务形式,是医院将护理服务延伸到患者家庭的手段之一[5~7],是出院患儿家属及时获得康复保健指导与咨询的最佳途径,通过对出院患儿开展电话回访,使患儿家属更愿意与医院保持长期联系,不仅丰富了整体护理内涵,而且使人文关怀得到延续,体现了医院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

参考文献:

[1]张娟.如何做好新生儿出院宣教[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 0 0 6 ( 8):8 5.

[2]张素珍,孟永勤,丁焱.新生儿出院前健康教育需求比较研究. 中国妇幼保健[J].2008,23(16):2208- 2210.

[3]黄河清,洪琦,李仪风,等.新生儿抚触对神经行为发育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 (3):203 -204.

[4]卢林阳.早产儿发育照顾护理综述[J] .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 4 (1):85- 87.

[5] 刘素娥,覃桂荣,麦蔚莹,等.产妇产后健康教育方法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05,(11):977 -978.

[6] 殷艳玲,蔡敏,丁海燕.产褥期家庭访视的调查分析[J] .护理研究 , 2005 ,19 (5):464- 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