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编程初级教学范例6篇

计算机编程初级教学

计算机编程初级教学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针对当前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建设面,临的两方面挑战,提出由4个等级组成的逐层递进的程序设计能力模型,构建覆盖不同能力等级的课程体系,进行一系列以提高程序设计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改革,包括基于能力的分级教学、能力测评和考核、程序设计能力训练和提升方法、课堂授课方式的改变等,从而实现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从侧重知识传授到突出能力培养的转变。

关键词:计算机程序设计;程序设计能力模型;教学方法改革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其在各个专业领域日益广泛和深入的应用,计算机软件作为信息系统的一种重要载体正越来越多地用于解决各专业领域的相关问题,如电子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化学、系统工程、机械工程等。程序设计是构造计算机软件的一项重要活动和技术形态,其核心是利用程序设计技术并借助特定程序设计语言(如Java、C++等),将专业领域问题或者应用问题抽象为计算机软件的形式,从而实现基于计算的问题求解。由于以计算机软件为核心的计算技术在许多专业领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计算机程序设计受到越来越多专业的关注和重视,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基本技能,诸多大学将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列为公共基础课程。

1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建设面临的挑战

传统上,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课程教学侧重知识的传授,主要为学生讲授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介绍特定的程序设计范例(如结构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以及相应的程序设计语言(如C、C++等);教学对象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主。随着越来越多专业的学生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课程教学更加关注借助程序设计技术对专业领域问题进行分析和抽象。当前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建设面临着以下两方面的挑战。

1)如何实现从侧重知识传授到突出能力培养的转变。

各个专业方向关注的是如何借助程序设计技术构建相应的计算机软件,从而解决专业领域的问题。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有关程序设计基本概念、思想和语言的讲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抽象并求解专业和应用领域中的问题,才是该课程教学的关键;因此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需要将关注点从侧重知识传授转变到突出程序设计能力培养,即要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2)如何满足不同专业对程序设计能力的不同需求。

尽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思想和语言独立于具体的专业领域,也与特定的问题无关,但是各个专业方向所关心的程序设计问题是不一样的。例如,数学专业关心的是如何将数学模型转换为计算模型;电子技术专业关心的是如何开发计算机软件,以实现底层电子硬件与高层信息系统之间的交互等。程序设计能力表现为多种形式,包括针对给定问题抽象出相应程序的能力,基于有限的计算资源(如存储和运算资源)提高程序有效性和高效性的能力,提高程序的质量以使程序易于维护、扩展和重用的能力等。有些能力是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有些能力则要求更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依托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建设,围绕能力模型、课程体系、教学方法3个方面,开展以突出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强化能力训练和测评,提高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 程序设计能力模型

为了突出和强化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指导开展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首先必须回答何为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它表现为哪些方面?不同能力表现形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能力的训练和提升应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如何表示不同专业领域对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的不同需求?为此,我们提出图1所示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模型。

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模型由4个等级组成,即初始级、技能级、工程级和创新级。每个等级反映程序设计能力的某种表现形式,因而有其特定的关注点。例如,初始级需具备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运用能力;技能级需具备对问题进行数据和算法抽象的能力,使得所开发的程序具有良好的时效性和高效性。不同程序设计能力等级之间存在依赖关系,形成一种逐层递进的能力进阶方式。例如,技能级建立在初始级基础之上,工程级需要以技能级为基础。将程序设计能力从一个等级(如初始级)提升到另一个等级(如技能级),需要针对目标等级的特定关注点,循序渐进地进行能力提升。

1)初始级。

初始级的程序设计能力具体表现为: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掌握一门或多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具备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运用能力;具有编写百行规模程序的能力;能熟练使用工具或环境对所编写的程序进行调试和分析。

该等级反映了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的最基本水平,也是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这一等级通常面向非信息类专业的学生,他们应通过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具备初始级的程序设计能力。

2)技能级。

技能级的程序设计能力具体表现为:了解计算资源(包括存储和运算)的有限性;掌握常用的算法和数据结构;具有运用程序设计技术对待解决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和计算求解的能力;能够针对有效的计算资源,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对给定问题在计算空间中进行数据和算法抽象的能力;具有编写千行规模程序的能力。

该等级体现了程序设计的较高水平,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非常关注这一等级的程序设计水平。这一等级通常面向信息类专业的学生,他们应通过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具备技能级的程序设计能力。

3)工程级。

工程级的程序设计能力具体表现为:掌握大规模程序的复杂性特点、程序质量的要素与内涵;掌握程序设计方法和知识,能够运用抽象、模块化、信息隐藏、软件重用等思想设计和实现大规模、高质量的程序;能够编写出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可重用性、可扩展性等属性的程序代码,使得该程序代码具有良好设计风格;具有编写数千行规模程序的能力。

该等级体现了程序设计的工程化水平,可以为大规模软件的工程化开发奠定基础。这一等级通常面向计算机专业(如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生,他们应通过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具备工程级的程序设计能力。

4)创新级。

创新级的程序设计能力具体表现为:能够灵活运用所掌握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并与其他专业领域的技术相结合,开展创新实践,解决特定领域和专业的问题。这一等级着重关注程序设计技术的综合运用和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面向各个专业的创新实践。

计算机程序设计模型明确了每个等级的关注点、能力指标及培养目标,指明不同等级间提高程序设计能力的方法和手段;支持逐层递进的程序设计能力培养,加强针对程序设计能力的训练,改进测评和考核方式,为推动能力为导向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奠定基础,为国家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多专业、多层次人才的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提供新模式。

3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体系

为了解决不同专业对程序设计能力的不同需求问题,开展不同等级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指导各个专业方向的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所需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我们以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模型为基础,构建覆盖不同能力等级、逐层递进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体系。支持程序设计能力模型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1)初始级课程。

根据初始级程序设计能力的要求,我们在该等级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培养学生获取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和运用程序语言的基本能力。

2)技能级课程。

根据技能级程序设计能力的要求,我们在该等级开设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培养学生如何针对特定问题,在计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从时空有效性的角度开展数据和算法设计的能力。

3)工程级课程。

根据工程级程序设计能力的要求,我们在该等级开设程序设计课程设计(即程序设计综合实践)、程序设计方法学和并行程序设计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编写大规模、高质量程序的能力。

4)创新级课程。

根据创新级程序设计能力的要求,我们在该等级开设Android程序设计、面向机器人程序设计、无人系统程序设计等课程,关注多种技术的融合运用,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程序设计技术和专业领域技术,创新性地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该专业领域涉及机电一体化、电子工程、自动控制、航空航天等。

4 深化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加强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推动程序设计能力的训练和测评,我们改革和实践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从侧重知识传授到突出能力培养的转变。

1)开展基于能力的分级教学。

我们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选择人才培养的能力等级及其所需的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和能力实施分级教学。该方法为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提供了参考和准绳。目前,分级教学设A、B、C三级,分级标准参考如下。(1)A级:具有较好的程序设计思维和潜力,具有一定的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和能力。A级班比例为25%-35%,每班50~60人。(2)B级:预计通过正常授课和实验,能够完成大纲学习要求。B级班按大纲实施教学。(3)C级:通过正常授课和实验,完成大纲学习要求存在一定困难。C级班增加10个授课或实验学时,规定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达到大纲要求。C级班要求教师进行更加细致的讲解,学生进行更多的基础训练。

2)实施面向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模式。

我们必须通过多种手段在实践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为此总结出“读、改、写、用”相结合的能力训练方法,即通过读程序代码,改已有程序代码,编写程序代码,重用已有的设计模式、系统或应用程序接口、外设、第三方程序模块等,综合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我们尤其强化学生对高质量开源软件的阅读能力,从中学习、领会和掌握设计精巧、具有良好可读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的程序,鼓励学生通过对已有程序进行扩展和改进,继承和掌握遗留软件中具有的良好“品质”。

3)改革程序设计课程的授课方式。

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针对这一特点,我们采用学中练、练中学的方式,将课堂搬到实验室,通过“讲授+练习+讲评+训练”的实验室授课方式,淡化知识传授,加强问题引导并对实践体会加以总结,精心设计针对特定知识点的单元练习和串联所有知识点的渐增式项目,变讲授为研讨,变学习为体会,变任务为兴趣。实验室授课弱化教师的讲授,强化学生的主动学习,将间接经验传授转换为直接经验体会,这也更加符合程序设计的学习规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训练强度。

4)提出程序设计能力的测评方法。

我们开展面向能力的测评与考核,针对不同等级测评,采用人工与自动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借助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基于功能、性能和质量等多维属性的程序设计能力测评与考核系统。初始级依托考试系统,采用测试用例集测评学生对具体问题的程序实现能力;技能级采用大数据集的方法对实现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效率进行测评;工程级采用人工和商用工具测评程序的风格、体系结构和质量;创新级采用过程跟踪和专家评分的方法评判创新能力。

5 结语

如何针对不同专业对程序设计能力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水平,是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我们以构建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模型为核心,以建立覆盖各个能力等级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体系为突破口,以改革面向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课程教学方法为手段,开展以能力为导向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实践结果表明: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越清晰、目标越明确,所培养学生的独立编程能力越能够得到大幅度提升,程序设计的调试和测试从原先几乎被忽视变成了学生的自觉行为,诸多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为参加各种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和开发大规模软件奠定了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莲君,朱晴婷.培养能力为主线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 1(14):102-105.

计算机编程初级教学范文2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语言编程;教学;问题

一、计算机编程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编程语言教学在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编程语言教学是一个应用型较强的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抽象化和模块化。一般情况下,在教学中,中职学校大多数都把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教学重点方向侧重于对学生的自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理论教学安排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缺乏对理论学习的兴趣,缺乏理论知识的储备。

2.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过于陈旧

中职院校所进行的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教学虽然是初级化编程语言的教学,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学习仍然是较为陌生和复杂的。虽然计算机编程语言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方向不能改变,但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可以进行较为灵活化的改进。现在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教学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和形式出现厌烦情绪,无法进行高效率的学习。

3.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

由于各种原因,各类中职院校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生源质量出现了下降的现象,根据我多年教学工作的经验发现,当代学生大部分存在厌学情绪。上课时,身在教室心在游戏,玩手机睡觉等现象层出不穷。

二、计算机编程语言教学的改进措施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在中考中没有发挥了自己应有水平的学生,然而这样的结果出现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学生智力比别的孩子差,而是因为学生在初中学习中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在计算机编程语言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基础薄弱、对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时也要扭转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对学生的态度。

2.教师要积极扭转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

教师在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要想从根本上扭转计算机编程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从教师队伍的整改开始。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适合相关学校情况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尽量多地在课堂上利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互动,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化教学地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情景化教学和多角度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

质量。

3.适当调整教学的重难点,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教学目标内容的制订一方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社会市场的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在计算机语言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论化完善的培养。同时在初级编程语言的教学中根据相应的学习教学情况也可以适当渗透高级的计算机编程语言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

本文仅针对中职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教学出现的诸多问题归纳出以下三点主要问题:计算机编程语言教学内容方面问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过于陈旧;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也相应提出了三点解决的措施,分别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教师要积极扭转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适当调整教学的重难点,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计算机编程初级教学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经验;计算机焦虑;计算机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0―0039―04

近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人机交互间友好界面的实现,使得用户在学习和操作计算机的时候更为方便、迅捷。但是为什么不同的用户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时候,依然存在不同的学习结果?是哪些个性因素在影响用户的学习结果?这些个性因素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本文的研究者正是带着这些疑问,以中小学教师为被试,将计算机经验、计算机焦虑和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等个性因素作为实验中的观测变量,以期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对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效果的影响。

一 计算机经验、计算机焦虑以及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1 计算机经验

关于计算机经验,国外的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例如,英国设菲尔德大学的Bozionelos[1]认为“计算机经验是指对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产品的使用频率”;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Potosky等[2]则认为“计算机经验是指用户对如何使用计算机的理解程度。也就是说,一个有经验的用户,无论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系统如何变化,他都能够有效地使用它们。”;而美国玛利维尔大学的Chang[3]将计算机经验定义为“用户过去操作计算机时,所产生的认知和情意历程。”

本研究中,为了使被试能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经验量表中提出的问题,从而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研究者采用了Bozionelos[1]所提出的与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网络产品的使用频率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经验量表,它是一个包括10个项目的Likert量表。研究者根据被试实际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对其中的3个项目进行了修改,最终的项目内容包括了与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密切相关的多个方面,例如,有最简单、最通用的Word、PowerPoint等软件,以及打印机、扫描仪等硬件设备的使用,也有较为专业、高级的C++、Java编程。量表中项目的选项分别从1(从不)到5(很频繁),被试将根据自己实际的应用情况,选择相应的选项。

2 计算机焦虑

对计算机焦虑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初将其纳入到技术恐惧的范畴来进行研究。随着计算机焦虑的研究深入,多数研究者认为“计算机焦虑是用户预期计算机使用或者真正使用计算机过程中的恐惧与忧虑,它可能是用户使用计算机过程中所获得消极情绪体验的集中反应。”[4]

有研究表明,计算机焦虑愈高的用户使用计算机时就愈不舒服,而此种不适感会让用户产生负面的自我评价,及对自己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缺乏自信,进而影响到用户计算机技能的发展。一般,计算机焦虑高的用户使用计算机时犯错误较多,表现出较差的能力,且伴随有较多的外在敏感性生理反应。

本文所采用的计算机焦虑量表是由美国天主教大学的Heissen等人[5]开发的,这是一个包括19个项目的Likert量表。量表中包含了行为、认知与情感三个维度,具体内容有“我确信随着时间和练习的增多,使用计算机会感到非常舒服”、“我认为学习计算机编程语言是非常困难的”、“我对于使用计算机感到忧虑”等项目。

3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是从社会认知理论中自我效能的概念引申而来,实际上是自我效能感理论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加拿大学者Compeau等人[6]认为“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是指用户对自己使用计算机来完成不同任务的能力的一种判断。它不是用户对过去实际完成计算机任务的评价,而是对自己未来能够做什么的判断;它也不是单纯指用户所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多少,而是将操作技能应用于复杂计算机任务中的能力判断。”

由加拿大卡勒顿大学的Compeau等人[6]开发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共10个项目。量表的计分方法为:首先计算回答“是”的数量,然后计算自信分数,从“非常不自信”到“非常自信”的10点量表,回答“否”的计为0分。本研究中,为了便于被试填写量表,研究者将其修改为Likert 5点量表的方式。

二 实验研究的方法

1 被试的选择

研究者所在的单位,长期从事为中小学教师提供计算机知识培训的任务。根据本研究的目的,研究者选择了30名正在本单位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非计算机学科教师作为初级用户,以及30名正在学习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的计算机学科教师作为高级用户,被试的来源涉及了山东省的15个地市,并包含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各个学段。

2 实验过程的设计

在开学后的第一个月发放问卷对被试进行初始调查,问卷包含3个独立的自我报告式量表,分别是计算机经验、计算机焦虑和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对被试的计算机成绩测试在学期末进行,其中,对初级用户的测试比较简单,主要是利用30项简答题来评价被试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具体包括字处理软件、操作系统、电子表格、数据库和网络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被试回答问题的时间是30分钟;而针对高级用户的测试则难度增加,测试内容由5个开放性问题和一个编程任务构成,5个开放性问题主要是解释给出的程序编码所实现的功能是什么,编程任务是用Visual Basic编写一个完整的功能性菜单,测试的时间是90分钟。

3 研究问题的提出

本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两点问题:

(1) 对初级用户和高级用户来说,计算机经验、计算机焦虑以及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关系分别是怎样的?

(2) 对初级用户和高级用户来说,计算机经验、计算机焦虑以及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结果的影响分别是怎样的?

三 实验研究的结果

1 计算机经验、计算机焦虑和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性

表1和表2显示了初级用户和高级用户的计算机经验、计算机焦虑和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关系。对于初级用户来说,计算机经验和计算机焦虑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r=-0.458,p

2 计算机经验、计算机焦虑和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结果的影响

为了揭示初级用户和高级用户的计算机经验、计算机焦虑以及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结果有着怎样的影响,研究者以学习结果为因变量,计算机经验、计算机焦虑以及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建立了两个多重线性回归模型。

模型A:初级用户的多重线性回归方程。

模型B:高级用户的多重线性回归方程。

模型A:自变量――初级用户的计算机经验、计算机焦虑、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因变量――初级用户的学习结果。

模型B:自变量――高级用户的计算机经验、计算机焦虑、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因变量――高级用户的学习结果。

表3和表4总结了两个多重线性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从表3中看出,模型A解释了因变量变化的54.1%(测定系数=0.541),模型B解释了因变量变化的26.5%(测定系数=0.265),两个模型的F值表明两个多重线性回归方程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亦即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表4中各个自变量的标准偏回归系数显示,无论是模型A,还是模型B,计算机经验都对学习结果有着积极的影响,另外,模型A显示出,计算机焦虑对初级用户的学习结果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Beta=-0.376),而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对初级用户的积极影响是比较小的(Beta=0.075),这可能是由于初级用户缺乏足够的计算机知识,导致其面临具体的计算机任务时,往往会计算机焦虑过高,影响对完成任务的预期,从而减弱了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结果的作用;在模型B中,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对高级用户的学习结果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Beta=0.304),而计算机焦虑对高级用户的消极影响是比较小的(Beta=-0.029),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高级用户拥有足够的计算机知识,使他们已经掌握了在具体的计算机操作中,有效抑制计算机焦虑的方法,从而更多地体现出了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结果的积极影响。

四 改善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效果的具体措施

从上述实验研究的结果中,研究者得到以下结论:

1 对于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其中的初级用户,需要注重降低其计算机焦虑。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增加用户的计算机知识和经验

很多研究证实,通过丰富计算机知识和使用经验,可以降低用户的计算机焦虑。例如,美国学者Rovai等人[7]曾经对Regent大学教育专业86名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本科生进行了实验,实验中的教学目的主要强调在认知领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使用经验,经过16个星期,4名经验丰富的计算机教师讲授了6个计算机知识模块之后,研究者发现本科生的计算机焦虑水平得到显著的降低。

(2) 增加用户对计算机软件的控制感

当计算机用户感到能够“控制”所使用的计算机软件时,其计算机焦虑就会有效降低。而这种控制感的获得是与计算机软件本身的设计息息相关的。例如,计算机软件开发者可以通过提供功能良好的导航系统,使用户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以及如何利用导航系统到达想要去的位置。

(3) 采用积极的“计算机疗法”

所谓积极的“计算机疗法”是指,当用户感到焦虑时,计算机能够主动为用户提供减轻计算机焦虑的途径。例如,可以设计一种“压力感应”键盘,根据用户敲击键盘的压力来判断用户是否感到焦虑。一旦计算机判断用户存在计算机焦虑之后,“计算机治疗”软件将开始启动工作,该软件可以和用户展开一系列简单、轻松的对话,以此让用户产生一种放松的感觉,当计算机判断用户的焦虑已经逐步消失时,该软件将适时地停止运行。

2 对于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其中的高级用户,需要注重提高其计算机自我效能感。

具体途径如下:

(1) 引导用户进行积极的绩效归因

美国丹佛大学的Silver等人[8]认为用户对于绩效归因的不同,会影响其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判断。当用户将绩效的成功归因于个人的努力时,就会对其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产生正面的影响。所以,可以利用口头评价、指导、强化、言语反馈等方法引导用户进行积极的绩效归因。

(2) 为用户提供难度适当的任务

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当用户面对困难的工作时,其自我效能感会降低;反之,当用户面对其能力范围之内的工作时,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加。因此,应该根据用户的具体计算机技能水平选择难度适当的工作任务,如果用户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该任务,就可以提高他们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

(3) 对用户采取恰当的分组策略

在工作中,当用户看到自己的同伴取得了成功,也会增强其自我效能感,进而认为自己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功,这就是Bandura[9]自我效能感理论中关于自我效能感四个来源之一的“替代经验”。由此可知,在对用户分组时,需要将计算机水平不同的用户合理搭配,这样可以给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低的用户带来积极的影响。

结束语

尽管本研究经过细致的设计,获得了较为满意的实验结果,但在研究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第一,本研究只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了计算机经验、计算机焦虑、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结果的直接影响,然而,计算机经验、计算机焦虑和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之间关系是复杂的,这些变量很可能对学习结果存在间接的影响。所以,为了准确描述计算机经验、计算机焦虑、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结果的影响,今后的研究中应当使用能够考虑个性因素间接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

第二,本研究中使用的计算机经验量表是主观的自我报告式量表,由于自我报告式量表容易受到测量误差和个人喜好的影响,所以未来研究应采用更客观的方法。例如,使用针对计算机知识的标准化测试。就能够获得更为精确的关于计算机经验的统计数据。

第三,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本研究中初级用户和高级用户的样本数量都是30,样本的数量较小,无疑会影响样本的代表性,从而降低研究推论的精确性。今后的研究中应当适当增加样本容量,确保研究结论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Bozionelos, N.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and computer use: the role of computer anxiety and computer experience in their relationship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2004, 61: 725-746.

[2]Potosky, D. & Bobko, P. The computer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e scale: a self-report measure of computer experience [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998, 14: 337-348.

[3]Chang, S. E. Computer anxiety and perception of task complexity in learning programming-related skills [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5, 21: 713-728.

[4]Bozionelos, N. The relationship of instrumental and expressive traits with computer anxiety [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2001, 31: 955-974.

[5]Heissen, K., Glass, R. & Rnight, A.. Assessing computer anxiety: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omputer anxiety rating scale [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987, 3: 49-59.

[6]Compeau, D. & Higgins, C.. Computer Self-efficacy: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ment and Initial Test [J]. MIS Quarterly, 1995, 19: 189-211.

[7]Rovai, A. & Childress, M.. Explaining and predicting resistance to computer anxiety reduction among teacher education students [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2002, 35: 226-235.

计算机编程初级教学范文4

关键词:信息的编程加工;讲解演示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1/03-0119-04

【设计思想】

以程序为基础,以算法为核心,不以代码编写训练为要义,而以程序设计方法和算法思想的体验为旨归。

充分利用与学生生活、学习经验联系紧密的例子,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了解信息编程加工的方法,理解算法的作用,尝试简单代码的书写?熏体验编程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锻炼学生的思维。

【教材分析】

《信息的编程加工》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分析、编写简单程序?熏让学生初步了解信息编程加工的一般过程?熏感受利用计算机编制程序解决问题的魅力,解开计算机程序的神秘面纱。教材没有详细介绍编程加工的关键步骤:算法,但是这部分内容是编程的核心,所以,引入了算法的概念及算法的简单设计。

【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能力也日趋严密。所教学生大部分来自城市,基础整体相对较好。但是,程序设计很少有学生接触过,再加上内容本身相对枯燥,因此,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消除他们对程序设计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调动他们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一节课的时间对编程掌握不了多少,但让他们在体验中理解编程加工的主要过程,了解其内在机制,并通过简单的修改实现小小的目标,有成功的体验和收获是完全能够达到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对比人类是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了解计算机求解问题的过程;掌握算法的基本含义及设计思想,从而了解计算机信息编程加工的内在机制;理解并能够用VB语言实现算法,尝试简单代码的书写。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实例讲解和学生的亲身实践,让学生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与方法;感悟信息编程加工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流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消除程序设计的神秘感,产生对程序设计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态度;逐步养成严谨、科学的程序设计思想;通过小组协作,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主要过程,了解其内在机制;简单算法的设计。

难点:算法的理解及其设计;认识、书写简单代码。

【教学方法】

讲解演示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环境】

硬件: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极域电子教室、Visual Basic 6.0。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引入课题

问题:祖冲之如何计算圆周率?

分析:人的特点是有分析、思考能力,但计算能力有限;计算机的特点就是算得快、准确,但需要依靠人为它设计程序。计算机的灵魂是程序,没有程序,计算机是无法运行的。

二、讲授新课:以求解“水仙花数”为例讲解信息编程加工的一般过程

问题:“水仙花数”是指一个三位数,它的各位数字的立方和等于其本身,比如:153=13+53+33。同学们能找出所有的水仙花数吗?

学生两人一组,各尽所能,找出100-999之间的水仙花数,看哪一组找的最多?

(1)分析信息。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即要求计算机“做什么”。

让计算机找出100~999之间各位数字的立方和就是这个数本身的数,并显示出来(如图1)。

(2)设计算法。对某一特定的问题设计的一组(有限个)求解步骤和方法(如图2)。

学生体验小游戏,青蛙过河,找出过河的方法。

分析完成的步骤:公1母1向前一步,母2向前一步?熏公1公2公3向前一步,母的均向前一步,公的均向前一步,接下来很简单。

(3)编写代码。把人们设计的算法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代码。

程序设计语言有很多,已经从最初的机器语言发展到现在的比较接近自然语言的高级语言,例如:C、Pascal、VB、C#、Java等都是高级语言。

我们使用VB来实现。VB基于事件驱动编程方法。

学生实践:根据流程图(如图3)完善程序代码(算法一的代码实现)。

(4)调试运行。刚编写的程序不一定完善,必须在计算机上实际运行,排除程序中的错误,测试其能否达到预期的结果。

小结:计算机运行的程序就是人思维的延伸。

信息编程加工的一般过程: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代码调试运行。其中,设计算法是最核心的部分。

三、轻松一下:加深算法的印象?熏编程算法是核心

(3)小结:只要能设计出算法,程序设计就不神秘了。

四、总结提升

计算机编程初级教学范文5

论文摘要:现存的非计算机专业编程语言的教学弊端种种,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即:使用vbscript语言在记事本中编写程序,在ie浏览器环境下来运行之,且通过实例论证该方法的实用性,使其真正为每个用户服务。

0引言

说起我国非计算机专业编程语言教学的走向,就不得不提到我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80年代初以来,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大致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80年代是起步阶段,90年代是规范阶段,进入21世纪,开始了第三阶段,即深化提高阶段。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指面向大学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育,这部分学生约占全体大学生的95%以上。非计算机专业中进行计算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批能使用计算机的人才,而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计划,可以说他们是计算机应用人才,学习计算机的目的完全为了应用,计算机只是作为一种现代工具来掌握,而不能当做纯理论的课程来学习。明确了这个培养目标,那就可以有的放矢。

目前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编程语言教学的现状是:学时是有限的,学习内容是繁杂的,由此对学生产生的学习压力不仅苦不堪言,而现实更是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对于大学期间学习的编程语言大部分是忘记,若想拾起来重新使用,也不是一件易事。如何解决非计算机专业编程语言教学和实际使用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这个问题,是我们每个从事高等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老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1非计算机专业编程语言教学的现状

对于现存的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编程语言教学的弊端,我们做以下几点分析说明:

(1) 非计算机专业编程语言教学培养目标定位有误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的编程语言教学,应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所不同。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计算机专门人才,将来从事信息技术理论研究、科研教学、系统开发等专业性的工作,而在非计算机专业中进行编程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大批能使用计算机的新型人才,他们需要达到的程度仅仅是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作为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编程语言教学计划的制定者,对于专业和非专业要达到的目标一定要明确,否则有可能南辕北辙。

(2) 非计算机专业的编程语言教学设置好大喜功

经过作者在国内各大高校做的调查,几乎各大高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编程语言教学一般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陆续开有vb、c、foxpro、sql、c++、pb、delphi、java等,有的院校在高年级非计算机专业还开有计算机编程语言课程,美名其曰:多学点东西,增加就业砝码。

诚然多学点东西是不会有什么害处,但是不知道说这个话的人有没有想过: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能有多少比例的学生在真正学这些开设的计算机编程语言课程,更多的恐怕是在各种考试之间疲于应付。当大家手捧毕业证书的时候,手拿四年所修的学分成绩单的时候,当大家面试应聘的时候,留在大家脑海中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可能屈指可数,可以炫耀的可能仅仅是修过的计算机课程的数量。

作为从事高等教育的老师,我们不能为了这些表面的假象自欺欺人。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进行优化选择,使学生学到最需要的知识。当然不仅是指当前最需要,而且也包括今后踏上工作岗位,对于需要用到的计算机编程语言知识的时候也可以信手拈来,不用再重新学过。因此,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敢于摒弃学习那些当前为了考试,今后根本用不多,仅仅是为了增加学分的计算机编程课程。

(3) 系统本身庞大,掌握的知识有限,学不能使其精

对于现存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任何一门语言,如vb、visual fox、sql等,系统都是很庞大的。以一个简单的例子,vb为例来说明,vb采用的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提供了动态数据交换(dde)和对象链接与嵌入(ole)等技术。在数据库方面,vb具有很强的数据库管理功能,不仅可以管理ms access格式的数据库,还能访问其他外部数据库,如foxpro、paradox等格式的数据库。另外,vb还提供了开放式数据连接(odbc)功能。

对于vb强大功能,我相信学过vb的用户,都是普遍承认的,这个不需要多说,但是对于这么大的一个系统,如何能通过简简单单的几个学时就能够完全掌握呢?即使说你上课的时候多么专心地听讲,多么用功地做笔记,都是无济于事的,非要通过系统地做上几个项目才能掌握一二,更不要说是对于仅仅是通过教材上的几个简单例子学习的学生了,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那么有没有学习起来比较容易上手的工具了,答案是肯定的。

(4) 快速记忆,快速忘记

在高等院校里不排除有些用功的学生,学习每门功课都是用功之极,当然也不排除用功是为了在考试中拿个高分,争取奖学金的可能性存在。一个学期,说的更多一点一年对一门语言的学习,在短时间之内掌握某一项技能之后,一旦长时间不使用,肯定会生疏,这是人类不能抗拒的生理现象。而且目前高校里的学生学习的现状是:平时基本不看,考前拼命熬夜苦读,这种短时间内强迫大脑记忆的东西,肯定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尤其是在一个人不愿意学习这门功课的时候,这是自然规律。

假设你当时学会了vb,而且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没有忘记,是不是说你就能很好地做自己的事情了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你掌握的是vb,而在工作单位的pc机上或许并没有安装vb的运行环境,这样是不是就为你的使用又出了一道难题。

有没有一劳永逸的工具,只需要简单的学习,而且不论在安装或者未安装vb运行环境的pc机上都能很好的完成自己想做的工作。通过作者亲身实践,本文中提倡的这个方法就可以达到这样的功效。

(5) 支持知识产权保护

如何做才能既使用正版,又不卷入知识产权的纠纷中呢,这里我们提倡在高校中推广,使用vbscript脚本语言在记事本环境下编程,在ie浏览器中运行,就可以达到这样双重效果。

(6) 程序交流困难

一个用户编写的程序如果仅仅是自己使用,这个时候程序的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能够拿出去跟别的用户交流,就具有了更大的价值。假设有两个用户a和b,a在vb环境下编写了一段程序,在自己的机器上可以正常运行,当a把这段程序拷贝到b的机器上和b交流的时候,b机器上恰好没有安装vb环境,此时对于二者的交流可能存在障碍。

针对上述,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体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

对于一台安装了操作系统(windows xp、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windows me、win 98等)的pc机来说,拥有ie浏览器和记事本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作者推荐给大家的就是使用vbscript语言来完成自己想要做的工作。下面我们通过例子来做进一步的说明,以此来演示如何更好的结合二者,使之发挥作用。

在数学或工程应用中,常常存在着大量的数值计算和数值分析问题,如:复合梯形公式、复合simpson公式、romberg求积公式等。通过编写简单的程序,就可以让计算机代替人类来做一些复杂的计算任务,在这里以数值计算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来说明一下如何使用提倡的方法完成计算任务,这里以复合simpson公式的计算为例。程序是通过输入给定的三个初始值:a、b和n,如图1所示。

图1 数据输入界面

计算设计大致上分为三个步骤:

(1) 在记事本中编写程序代码如下示:

图2 程序源代码

从上述源代码中可以看出:第一,vbscript使用的仅仅是vb中简单的程序设计思想的三种结构:顺序、选择和循环,不涉及复杂的结构,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用户来说是非常容易的事情。第二,在程序开始写了一个自定义的函数,在后面对该函数进行了调用,可以达到程序复用的作用。

(2) 将该文件保存为一个html格式的文件,如:a.html。

(3) 运行该程序只需要双击该文件图标就可以在ie浏览器环境下运行,在指定的文本框中输入符合计算要求的数据点击确定就可以得到计算的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

图3 程序初始界面

图4 运行结果

3小结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在记事本环境下,仅仅使用了一些简单的vbscript脚本语句就可以完成复杂的数值计算任务。vbscript是介于html语言和visual basic、java等高级语言之间的一种脚本语言,它接近于高级语言的大部分功能,但却比高级语言简单易学。

(2) 在运行该程序时,不像其他的程序设计语言需要经过编译或解释等步骤,以此来生成目标文件、连接文件以及可执行文件等,使用vbscript在记事本中编写的程序需要做的工作仅仅是双击该文件名,而不会生成其他的中间文件,这样就大大节省了系统的存储空间。

(3) 在运行该程序时,对运行环境没有提出特别的要求,仅仅是需要一个ie浏览器。这对于拥有一台pc机的用户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4) 当你还在费尽心思考虑程序的在多台机器之间传递的时候,使用在此提倡的方法无需有这方面的顾虑。对于在任何一台pc机上编写的 .html文件,你可以轻松在多台机器上拷贝和运行,而无需进行额外的路径配置等工作。

当然,我们提倡的这种方法并不是十全十美,如:对于需要大量使用界面图形来处理的问题,或者需要使用数据库的问题,该方法就有所欠缺,但是该方法对于仅仅是为了自己方便,进行一些数据处理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全社会的计算机普及高潮,为大学的非计算机编程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外部环境,使广大非专业人员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变得更加容易,如何使学有所用,使高等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编程教学面临的严重的挑战,这也是本文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施吉林, 刘淑珍, 陈桂芝.计算机数值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计算机编程初级教学范文6

1981年,在瑞士召开了第三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由于受原苏联学者伊尔肖夫“计算机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的观点的影响,我国的五所大学附中和华夏基金会支持的试验学校在高中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信息科技课程试验,从此拉开了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序幕。1983年,当时的教育部主持召开了“全国中学计算机试验工作会议”,制订了高中计算机选修课的数学大纲,其中规定计算机选修课的内容和目的为:(1)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试的能力;(3)初步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课时规定为45 60小时,其中要求至少要有1/3的课时保证上机操作。

第二个阶段(1986-1991)

1986年,国家教委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本次会议由于受1985年在美国召开的第四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上的“工具论”观点的影响,在1983年制订的教学大纲中增加了三个应用软件的内容,如字处理、数据库和电子表格,课程的目的也相应地包括了计算机的应用。对这些应用软件,各地可根据自身的师资、设备条件选用,不作统一要求。

第三个阶段( 1991-1997)

1991年10月,国家教委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国家教委非常重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并成立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意见”的纲领性文件。整个社会也开始重视计算机普及教育,为学校开展计算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阶段(1997至今)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虽然是1994年才颁发,但事实上是在1991年开始制订的,并以“征求意见稿”的方式向各地,实际上到1997年已实施五六年了。这期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在保留计算机学科的一些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为适应计算机技术新的发展和应用,对“指导纲要”做一些修改和调整是非常必要的,譬如增加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如Windows、网络通信、多媒体、常用工具软件等,对有些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如程序设计语言模块、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模块以及对整个指导纲要的结构也需要做些修改和调整。所以,根据这种要求,我们起草制定了《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下称“修订稿”)。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已通过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小学计算机学科审查委员会的审议,并于1997年10月由国家教委正式颁发,在1998年秋季正式实施。

以上为王相东的划分。笔者认为,目前可以修正为第四阶段到21世纪初为止。2007年,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开始推广以Saatch为标志的积木块程序设计,可惜大陆地区从何时开始,笔者多方查询,目前还没掌握,但可以肯定不会早于2007年,笔者认为由此开始了第五阶段。

21世纪之初,中学信息课主要教软件的使用。15年过去了,笔者的看法渐渐改变了,越来越同意应该教算法与程序设计。笔者认为,目前上海的信息科技教材已经完全不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了。学生根本不爱学、不愿学信息科技教材的内容。

以下是笔者认为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是由于信息科技课程不是高考科目,部分学校领导对信息科技课程认识不高,重视不够,信息科技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课时都难于得到保证。

第二是师资水平、设备条件和思想观念的限制,部分计算机教材和数学内容过于陈旧,所编写的教材几年不改、不变,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第三是师资问题。据笔者所知,信息科技教师大部分是其他学科教师转行过来的,或者还兼任其他学科教学或任务。甚至有学校提出,只要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者,均能应聘成为学校信息科技教师。笔者在工作实践中,更有教师当面对我说:“信息科技学科没有什么难度,我都可以教,而你却不能教我的学科!”我相信这不是笔者个人遇到过的问题,大部分信息科技教师都遇到过,这不能不成为我们这科教师的悲哀!

第四是信息科技课程定位不清晰。从我国信息科技教学发展来看,一开始是基础学科,后来慢慢变成了“工具”学科。我们教授的主要任务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甚至于教师本身都在为本该后勤完成的维修工作疲于奔命。

从当初我国停止以Basic语言教学过渡到以日常操作软件为主,笔者认为主要问题在于Basic语言跟不上时代的发展。1995年,联合国UNDP首席教育技术专家艾伦先生经过对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考察,提出一个严重警告:应尽快终止Basic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自此以后,计算机学科“工具论”就完全占据上风,我国计算机课程完全变成服务于其他学科学习的工具学科。

欣喜的是,以Scratch为代表的图形化、积木式为代表的程序设计语言横空出世,震撼了笔者。

Scratch程序设计语言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目前已经有SaatchJr的1SO版本,如图1)。

从Scratd1衍生出了其他软件,比如Appinventor(如图2),S4a(Scratch forarduino)(如图3)。

甚至http//codeorg/开发了编程一小时的在线编程系统。

笔者在预备年级4个班级做过测试,大部分学生反映比上信息科技教材内容有趣得多。最快的一位学生只用了20分钟就完成了20关测试!这是很令人惊讶的—个成绩!

很明显,这一关出现了循环的嵌套(如图4),但有趣的是,编程一小时根本没有提到循环嵌套的概念,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到了。

此关使用割圆法,使用直线构造出了—个标准的圆形(如图5),无形中让学生体会了极限的概念。

此关居然还出现了分形(如图6),当然分形是作为一个预设过程体现的,无需学生确实了解分形的概念。

由于编程一小时网站的关卡实际上可以认为是伪代码,部分伪代码已经列出,学生只需要把关键代码填八即可,故难度其实是降低了。由此笔者还做了实验,以图7为倒,让学生在Scratch中完整、独立拼接代码块,以模拟出编程一小时所呈现的效果。实验效果很积极,有超过60%的学生在10分钟内独立完成了。剩下40%的学生在25分钟内全部完成。

以上小测试可以证明:只要教材内容合适,预备年级同样可以完成基本的程序设计。

笔者建议,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可做如下修改。

1.明确信息科技学科定位

目前,以上海教师业务素质来说,绝大部分教师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具有相应职称,具有基本的Office办公软件操作技能。以上海大部分学校教师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情况来说,小学及初中信息科技部分的一些操作完全是其他学科主动整合信息科技基本操作的部分。比如Word汉字输入部分由小学语文教师启蒙,但练习部分学生日常生活部分自行练习。Powerpoint部分由其他学科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完成简单的展示操作,一般的幻灯片操作技巧大学本科毕业生完全掌握。信息科技课程教授的内容应该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体现信息科技学科核心价值、学科思维、学科概念。笔者认为就是算法与程序设计。这样说不是要回到Basic等教学的老路上,而是在以Scratch为代表的积木式拼接编程语言的基础上教学,降低编程的门槛与难度。信息科技学科目标应该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有根本区别的,不然终有一天信息科技学科会消亡。要达到以上要求,必然耍加强信息科技教师的业务素养。很遗憾,笔者发现从Saatch引入中国大陆至今,大部分均为一线教师的自发行为。以上海为例,据笔者了解,从2011年闵行区、黄浦区个别学校教师开始在教学中引入Scratch教学。大面积的传播是2013年初在市少科站的推广下,每区均有教师学习了Scratch软件。可惜,代表官方的市教研室至今没有下文推广过。在其他地区,如浙江、北京、江苏等,Scratch已经被编入信息科技教材,再也不是教师的自发行为与校本课程、拓展课尝试。

2.完善学科教师素养

课程改革不仅要改教材,教师素养同样需要完善。为达到以上目标,要求信息科技学科教师自身达到较高的学科素养,再也不能是随随便便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就能做信息科技教师,或者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信息科技教师,叉或者信息科技教师兼任网管、后勤维修等与自身业务无关的工作。信息科技学科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要求任教教师互相多沟通、多了解世界IT的发展趋势;绝对不能固步自封、“半桶水教半桶水”。同样,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套用一句俗话,应注意与世界接轨。我国港台地区早在2007年就引入了Scratch为代表的最新科技成果,Scratch教学相关资讯登载在台湾地区教育部门网站上。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成立教学研究社群,对于推广以Scratch为代表的最新科研成果有极大帮助。

3.制订课程标难与教材相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