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措施范例6篇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措施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措施范文1

[关键词] 发热;儿童;健康教育;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c)-141-01

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旺盛,新陈代谢率高,加之各系统器官正处于发育阶段,功能很不完善,尤其是体温调节中枢的发育不完善,使其体温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异常。当婴幼儿肛温超过37.8℃,口腔温度超过37.5℃,腋温超过37.4℃,可以认为发热。有部分儿童对发热的反应较敏感,甚至引起高热惊厥。临床上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发热感到恐慌和焦虑,迫切要求医务人员及时作出降温处理。针对家长在发热患儿表现出的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对其进行有关医学、护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教育,是科学治疗和护理发热成功的关键[1]。

1临床资料

2006年11月~2007年5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发热患儿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6个月~4岁。惊厥多在病初突然高热时发生,神志恢复快,时间短,神经系统检查阴性。

2实施全面健康教育的内容

2.1分析小儿发热的原因

2.1.1非感染因素①年龄越小,器官系统的发育越不完善,尤其是体温调整节中枢的发育不完善,加之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散热和储热功能低下,使体温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②一日内体温波动:一般清晨2∶00~6∶00体温较低,傍晚8∶00体温较高;③饮食与衣着薄厚:日常进食、进水可使体温升高,衣着厚,温度较高,反之较低;④沐浴与运动:热水沐浴、哭闹等都使产热增加:⑤季节性温差: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低;⑥新陈代谢率:生长发育旺盛,新陈代谢率高,体温高。

2.1.2感染因素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加之母体提供的免疫抗体逐渐消失,易受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引起急性、全身性、局部性感染,使体温升高。

2.2收集家长对发热婴幼儿在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家长在患儿发热而无明显症状时难以发现,一旦发现患儿发热和高热时表现出惊慌失措。②患儿家长对小儿发热症状发展估计不准,常急于要求采取降温措施,对医护人员采取保守措施表示不理想。③年轻的父母,对小儿发热的护理经验不足,面对婴幼儿发热表现出惊慌失措。

2.3制定健康教育学习目标

①正确判断小儿发热。②了解常见发热的护理方法。③能实施物理降温方法。④列出小儿发热的预防措施。⑤掌握发热时的急诊信号。

2.4健康教育干预及评价

2.4.1健康教育方式对小儿发热的健康教育,多以个别指导为主。

2.4.2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①讲解何谓小儿发热及判断方法。发热是指体温的异常升高,判断孩子发热可以借助体温计测量,在婴幼儿确实体温升高时,注意观察患儿的神态和动作等。②描述发热过程及其临床表现,发热过程分为3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与体温下降期。③讲述发热的护理方法。a.症状观察,注意体温升高程度及变化规律,观察呼吸、脉搏、意识状态变化;b.患儿应安置于安静、温度适宜、空气流通的环境;c.卧床休息:发热时机体消耗增多,代谢加快,食欲下降,能量供应不足,因此患儿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保持舒适;d.补充水分及营养:高热时代谢增快,消耗增加,消化功能减弱而导致食欲下降,加之退热时大量出汗,导致机体明显失水、失盐,鼓励给患儿多喝水,少吃多餐;e.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高热时因唾液分泌减少,加之机体消耗增多,消化能力减弱,营养缺少,不利于症状康复,因此注意保持患儿口腔、皮肤清洁;f.高热39℃以上及时给予物理降温:一般家庭以冷敷、温水和酒精浴常用;g.药物降温:婴幼儿发热时,用药应尽量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如补感敏、小儿退热栓、中成药等;h.讲授发热的预防措施和需就诊的情况:平时应适当安排婴幼儿户外活动;定期预防接种,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和急性传染病;平时衣着适当,根据气候和活动量及时增减衣服,以防受凉;养成多喝水的习惯,促进新陈代谢;当患儿高热时,出现惊厥、呼吸困难、意识不清甚至昏迷,提示病情危重,应紧急送医院就诊。

2.4.3效果评价通过对其家长进行全面健康教育,并实施于我们的整体护理过程中。结果患儿治愈率达100%,平均病程也明显缩短,效果显著。

3讨论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由许多原因引起,对机体来说有时也是一种保护性反应。小儿由于解剖生理特点方面的因素,高热容易导致惊厥,失去保护性意义,如不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采取有效措施,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但如果采取了及时、有效措施,则会使患儿很快康复[2]。通过健康教育的实施,增强了家长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家长的自我保健与护理患儿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左月燃.对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25.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措施范文2

添加辅食原则

小儿出生时,各种营养素储备有限,而婴幼儿期,小儿迅速生长,对各种营养素需要量相对较大,必须及时添加。加之这时小儿的消化、吸收功能未完全完善,易发生紊乱。要根据婴幼儿不同时期合理喂养添加辅食等。辅食添加要有原则如下:①按婴儿的营养需要与消化能力逐渐增加;每增1种,要试食3~5天,消化良好,再增加1种。如有异常,可暂停喂,数日后再从小量开始;②添加量要由少到多,由稀到稠逐渐增加,制作应由细到粗,逐渐适应孩子的吞咽和咀嚼能力;③小儿患病或天气太热时,应暂缓添加新品种,以免消化不良;④小儿食量及消化能力因人而异,要在循序渐进的原则下灵活掌握。喂食耐心不能强迫;⑤不能以成人食物替代辅食,需专为婴儿特别制作,制作时注意少盐不甜和忌油腻的原则。

婴幼儿常见营养缺乏原因及预防措施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①发生原因:维生素D摄入不足包括因晒太阳少和饮食中摄取维生素D不够。小儿缺少户外活动,皮肤接受紫外线照射少,由皮肤产生的内源性维生素D不足。食物中钙磷比例不当,影响钙的吸收。人工喂养牛奶中钙磷比例不当(1.2:1)钙吸收率低。人乳钙磷比例适宜(2:1)钙的吸收率高。生长发育过快需要量多[2]。疾病影响。患有胃肠道疾病可使维生素D吸收减少;患肝、肾疾病可影响维生素D的羟化作用,致钙磷代谢障碍;因疾病服用糖皮质激素可拮抗维生素D对钙转运的调节。②预防措施:室内阳光充足,每日定时开窗,多晒太阳。婴儿满月后要喂鱼肝油以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D浓缩的鱼肝油滴剂每天喂3~5滴即可。改进喂养方法,按时添加辅食。注意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品。健康教育。对家长进行佝偻病预防知识教育。指导如何进行日光浴,如何补充维生素D以及按摩肌肉纠正畸形的方法。

维生素A缺乏:①发生原因:维生素A为脂溶性。可溶解于脂肪。存在于乳类、鱼肝油、黄油蛋黄、动物肝脏中。饮食方面缺乏长期吃米粉,不按时添加辅食的婴儿。消化系统疾病如腹泻、菌痢、肠结核,肝、胆道疾病,都能使脂肪吸收减少,维生素A及胡萝卜素吸收同时减少,造成维生素A缺乏。②预防措施:婴儿满月后要喂鱼肝油以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D、浓缩的鱼肝油滴剂每天喂3~5滴。婴儿4~6个月及时添加含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如蛋黄开始从1/4服用逐渐增加到一个。还有动物的肝、肉汤粥、蔬菜粥及水果汁等。预防感染,婴儿免疫功能差,易患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和腹泻等疾病,故注意保护。健康教育提倡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儿应食用婴儿配方奶粉或维生素AD强化牛乳,或服维生素AD滴剂。按时添加蛋黄、肝等及富含胡萝卜素的辅食。

营养性锌缺乏症:①发生原因:锌缺乏与婴幼儿摄入富含锌的动物类食物不足有关,长期单纯母乳或牛乳喂养,未及时添加含锌丰富的辅助食品;幼儿偏食、挑食或者膳食中动物性食物比例过少,而植物性食物过多,因植物性食物过多,植物性食物中的植酸、草酸、纤维素等能干扰锌的吸收。②预防措施:婴幼儿应选择性摄入含锌高的食物,如海产品、鱼类、畜禽类;避免植物性食物成分干扰矿物质的吸收;因膳食中钙和铁过高也可妨碍锌的吸收,故食用钙和铁强化食品时应该注意锌的供给;应注意对于锌缺乏的婴儿实施补锌治疗时,补锌时不能过量,大剂量锌会导致锌中毒。

缺铁性贫血:①发生原因:因乳类为贫血食品,4~6个月龄时婴儿体内储备铁已耗竭,未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断奶食品[3];幼儿膳食不平衡,或因偏食、挑食等原因引起高生物利用率铁的膳食摄入不足;铁缺乏还与膳食中维生素A、维生素C、B族维生素以及叶酸等不足有关。②预防措施:婴儿期大力宣传和提倡母乳喂养;婴儿从4个月起应补充含铁丰富的食品,如肝泥、动物血、肉末等,同时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果汁、菜汁等;幼儿应注重膳食平衡,除提供足够的含铁丰富的食物,并供给足够的深绿色新鲜蔬菜和水果外,幼儿也可用铁强化食品如铁强化食盐、饼干等;大力加强家长、幼儿园儿童的营养教育,纠正幼儿偏食、挑食的不良饮食行为。

总之,合理喂养是保证小儿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包括食物的品种、量及其合理的搭配。每天进餐均宜包括谷类、蔬菜和水果类、蛋白质类、油和脂肪类等。从而获得健康、均衡的平衡膳食。使婴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刑菁.护理学(中级)通关宝典.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2:378.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措施范文3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儿童;护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主要指病原体侵犯鼻、鼻咽和咽部而产生的急性炎性反应,简称“上感”。据统计,本病90%为病毒感染所致,包括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等,少数由细菌或混合感染引起。本病全年都可以发生,但以冬春较多见,每人每年常可多次发生,主要症状为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发热等,严重者可导致惊厥、脑缺氧等。一般及时诊断及积极治疗,预后较好。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民医院儿科自2010年1月~2010年11月共诊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3 150例,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0年11月,本院儿科门诊及住院共诊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3 150例,其中男1 824例,女1 326例,年龄0.5~14岁,平均5.6岁;病程3~12 d,平均4.7 d;不同年龄、性别患儿构成比详见表1。

表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不同年龄、性别患儿构成比

年龄男女合计

例数构成比(%)例数构成比(%)例数构成比(%)0~3岁77942.775757.1153648.83~6岁48426.528821.777224.56~9岁27214.916212.243413.89~14岁28915.91199.040812.9合计182410013261003 1501001.2  临床表现:轻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鼻塞、流涕、轻咳、咽部不适;重者则可出现畏寒高热、咳嗽频繁、纳差,婴幼儿还可出现腹痛、腹泻甚至高热惊厥。体检可有咽部红肿、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部分患儿可见皮疹。

1.3  治疗及结果:本病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预防并发症的出现。给予病毒唑等抗病毒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以及给予板兰根等中成药治疗。经上述积极治疗配合精心护理,3 150例患儿全部治愈。

2 护理体会

2.1  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在患儿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监测患儿的体温、呼吸、脉搏,警惕发生高热抽搐。注意检查患儿的口腔黏膜及皮肤有无皮疹出现,注意患儿咳嗽的性质及有无神经系统的症状等,以便可以早期发现百日咳、麻疹、猩红热等急性传染病。如果怀疑咽后壁有脓肿,及时报告医生并注意防止脓肿破溃,脓液流入气管而导致患儿窒息。

2.2  提高患儿舒适度:①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天通风2次以上,保持室温18~22℃,保持湿度50%~60%,可以减少空气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有减轻呼吸道症状的效果[1]。②注意及时清除鼻腔及咽喉部的分泌物,以保证呼吸道通畅。③鼻塞严重时用0.5%麻黄碱液滴鼻,2~3次/d,1~2滴/次。婴儿鼻塞导致吸吮受到妨碍时,应该在哺乳前15 min滴鼻,通畅鼻腔,保证婴儿吸吮[2]。④保持患儿口腔清洁,进餐前后采用温开水漱口。观察患儿咽部充血、水肿及扁桃体肿大情况,注意有无化脓的发生;患儿如有咽部不适或咽痛,可以应用含服润喉片或咽喉喷雾剂等。⑤合理安排护理操作,尽量集中完成,以保证患儿的休息。

2.3  高热的护理: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如体温>38.5℃时采取一定的降温措施,具体如下:①保持室温18~22℃,低室温可以促进辐射散热,并可以促使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夏天温度较高时可用空调降温。注意婴幼儿的散热,因为冬天时婴幼儿常被较厚的棉衣棉被包裹,需注意解开包裹,促进散热。②物理降温,可以在额部冷湿敷或枕冰袋,还可以在颈部、腋下及腹股沟处放置冰袋,或用乙醇擦浴,以及采用冷盐水灌肠等方法。③药物降温可采用口服布洛芬混悬液,一般服药30~60 min便起效,过敏及不良反应少见;对于高热不退者,可以根据医嘱使用冬眠合剂等治疗[3]。

2.4  营养护理:尽量给婴幼儿多喂水,鼓励年龄较大的患儿多饮水;本病患儿因发热、咽痛等原因,导致患儿食欲差,不愿进食,应给予患儿营养丰富,容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饮食,少食多餐,减轻胃肠道的负担,必要时根据医嘱静脉补液及营养支持。

2.5  皮肤护理:高热患儿退热时一般会出汗较多,汗液蒸发后会使无机盐等成分留在皮肤上,引起瘙痒等不适,注意及时更换患儿衣物,保持床单被褥的平整干燥;修剪患儿指甲,防止患儿因皮肤瘙痒抓破皮肤引起感染。

2.6  健康宣教:护士应向家长宣教本病相关的预防知识,居室内注意开窗换气,保持空气流通和适宜的温度湿度;在本病流行季节,可用食醋蒸法等对居室进行消毒,并尽量避免带孩子出入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指导家长帮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注意休息,饮食均衡,常去户外活动,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孩子的体质及对疾病的抵抗力。

3 参考文献

[1] 张  侃.6~12岁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易感因素调查[j].儿科药学杂志,1998,4(2):25.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措施范文4

【关键词】急性支气管炎;护理;效果

急性支气管炎属于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较高。该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对急性支气管炎的护理质量,现选取56例急性支气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两组,对比常规护理干预与整体、全面护理干预的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自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相关患者,共56例。其中,男31例,女25例,最小年龄3岁,最大年龄64岁,平均年龄为(36.14±5.63)岁。全部患者都满足相关诊断标准,并排除患有肝、肾等其他疾病。然后,将他们随机分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8例,对比两组的一般情况,没有差异性,(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1.2 方法

对照组仍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全面、整体的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强调护理的针对性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同时,根据医生的医嘱,采用药物治疗,并注意防止患者间发生交叉感染。对于咳嗽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利用祛痰止咳剂或使用一些镇静剂。

(2)辅助排痰 为患者介绍排痰时应注意的细节,并鼓励他们采取正确的咳痰方法。如有需要可采取吸痰措施。此外,在排痰前后护理人员需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工作,结合他们的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口腔护理,才能有效避免发生感染。

(3)随时观察病情 当急性支气管炎发作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导致体温上升的原因有很多,如果体温突然上升,观察患者发现其并未咳出痰液或咳痰量突然减少,说明痰液排出困难,考虑气道受阻,并易加重体内感染程度[1]。另外,护理人员可根据体温变化情况分析炎症的具体程度,及时告知医生,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对于婴幼儿患者来说,他们的呼吸系统相对特殊,极易发生充血或阻塞。加之婴幼儿的免疫能力较低,若引起肺炎,病情程度都比较严重。因此,更应密切关注婴幼儿患者。

(4)口腔护理与呼吸道护理 通过口腔护理,能保持口腔清洁,避免由口腔异物而导致感染问题,引起相关并发症。另外,还要做好呼吸道护理工作,重点观察患者痰液情况,包括痰液的性质、颜色、量等,并随时上报出现的异常情况。当发现患者排痰困难时,应采取吸痰措施,避免呼吸道受阻。一般可采取雾化吸入治疗,并结合患者情况,采取相应的吸痰操作,帮助其顺利排痰,并减少意外事件。

(5)其它护理 除了上述护理干预外,还要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包括环境护理与心理护理,为患者提供舒适、整洁的治疗环境,并消除他们的不良心理,主动配合治疗,提高护理工作的安全性。

1.3 相关指标

利用本院自制的调查问卷了解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百分制,以60分为及格线,另外,对比两组的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利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利用t检验相关计量资料,利用X2检验相关计数资料,P

2结果

56例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均治愈出院。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实验组(96%)明显高于对照组(82%)。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支气管受到一些病毒或细菌感染后,会产生黏膜炎性反应,即我们所说的急性支气管炎。它属于一种常见病,尤其是对婴幼儿来说,更是一种多发病。通常在上呼吸道受到感染后,便常常会继发急性支气管炎。它也属于肺炎的初期表现。该病的全名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这是由于它常常会累及到气管与支气管。目前,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咳嗽”,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支气管分泌过多分泌物的症状。因此,必须对上述症状予以足够的重视,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要遵循下列治疗原则:控制感染、祛痰、止咳、解痉、平喘、增强体质[2]。在开展护理工作的时候,护理人员还应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引导他们参加适度的体育锻炼,注意补充营养,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添减衣物,防止感冒。

从本次研究可知,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了整体护理,注意从环境、心理、病情、口腔、呼吸道等多方面进行护理,从而提高了护理效果,也极大提高了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比对照组低,上述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对于急性支气管炎患者要实施全面、整体的护理干预,才能有效提高护理效果,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从而保证医护安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有不错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措施范文5

【关键词】婴幼儿 缺铁性贫血 调查分析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341-02

缺铁性贫血是中国儿童疾病谱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特别是6个月~36个月的婴幼儿,长期缺铁性贫血对小儿的生长发育、抗感染能力均有一定的影响[1],婴幼儿严重缺铁性贫血影响认知、学习能力及行为发育,甚至不能被铁所逆转,本文通过对我院2508名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发病原因,并提出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4月~2011年5月2508名健康体检儿童的临床资料,男性1437例,女性1071例,月龄在3~24个月,平均13.6±6.7月。

1.2 方法 所有婴幼儿进行外周静脉血及红细胞形态检验分析,并对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包括性别、年龄、喂养方式、母亲年龄、母亲文化程度及家庭经济状况。全血细胞分析采用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生产型号为MINDRAY BC-55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1.3 贫血诊断标准 血红蛋白(Hb)降低,轻度贫血:90~110g/L;中度贫血:60~90g/L;重度贫血:30~60g/L。外周血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贫血性改变,平均红细胞容积(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10g/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pg。排除其他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疾病[2]。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均数和率比较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P

2 结果

本组儿童缺铁性情况分析及相关因素比较见表1

表1 本组儿童缺铁性情况分析及相关因素比较

在本组受检者中,缺铁性贫血患儿812例,患病率32.38%,缺铁性贫血与月龄、母亲受教育程度、婴儿喂养防止有明显相关性。

3 讨论

贫血是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贫血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儿童的身体健康,容易导致神经、消化、免疫系统发生紊乱[3],严重者可引起心血管系统病变,如合并呼吸道感染,易发生心力衰竭。缺铁性贫血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公共营养缺乏问题,WHP估计缺铁性贫血涉及全球40%的人群。在本组资料中,贫血儿童主要集中6~12个月的儿童,说明婴幼儿在此极端中的营养存在严重问题[4],6个月以后的婴儿如仅依靠母乳喂养,将会导致铁缺乏,母乳中铁含量极低,不能满足婴儿快速生长发育的需要,应该及时添加含铁的食物,此外24个月以内的婴幼儿是脑发育的关键时期,铁缺乏将严重影响小儿脑发育,应及时添加含铁的食物如蛋黄、鱼泥、肝泥[5]。有调查显示母亲文化程度低、家庭经济收入低也是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可能与目前不主动读书、缺乏育儿营养知识,对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危害及表现认识不足,小儿喂养是一门专业知识,应该加强对母亲,特别是低学历母亲育儿营养知识的培训。为预防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疾控机构及医疗机构应重视缺铁性贫血的防治,加强健康教育、健康管理,举办婴幼儿家长培训班[6],普及科学喂养的知识;饮食调整,改善铁摄入及生物利用度,对于>6个月的婴幼儿母乳喂养要及时补充含铁的食物;对于<2岁的缺铁性贫血高发人群要及时补充铁剂,或使用强化铁剂的食物,建议采用传统的口服补铁法,在口服补铁的同时可联合应用维生素C以促进铁吸收。疾控机构及医疗机构必须重视缺铁性贫血的防止,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预防。

参考文献

[1] 中国儿童铁缺乏症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中国7个月一7岁儿童铁缺乏症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J]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2) :886- 891.

[2] 常树英,何武,贾风梅,等.中国儿童营养状况15年变化分析一5岁以下儿童贫血状况卫生研究[J].卫生研究,2007,31(2):210―212.

[3] 梁颖,赵亚茹.轻度缺铁性贫血对婴幼儿智能及行为发育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 12) :738- 740.

[4]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9-355.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健措施范文6

[关键词]住院患儿;护理安全;安全问题;护理纠纷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坏、障碍、缺陷或死亡[1]。在住院期间,若护理不周或家长监护不当,极易发生意外伤害。我科主要收治的是0-3岁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患者,其中婴幼儿围术期治疗每年近1100例(其中2008年1083例,2009年1196例,2010年1321例[2]),护理任务繁重、年龄小、病情重,通过多年临床工作观察,现就婴幼儿在我科住院期间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的环节分析如下:

1原因分析

1.1各类管道脱出造成的意外伤害

1.1.1气管插管的意外脱出

婴幼儿气管细而短,年龄小、同时由于术后患儿疼痛、舒适的改变引起躁动,治疗和操作时不配合,对插管不耐受,故极易造成气管插管的意外脱出。导管的意外脱出会威胁患儿的生命,据文献报道意外拔管后需要重新置管的病人死亡率达25%[3]。

1.1.2引流管道意外脱出

婴幼儿患儿心脏术后均需要放置心包引流及胸腔闭式引流管,由于患儿躁动,引流管的意外脱出,给患儿造成心包、胸腔的大量积液积气,引发心包填塞或胸腔积液,加重患儿病情。

1.1.3中心静脉置管及特殊液路的脱出

液路通畅是心脏术后各项生理机能及生命体征平稳的保障,尤其对于体重轻的婴幼儿,在正常情况下置管都十分困难,如果一旦患儿中心静脉插管、静脉置管意外脱出,可造成各种治疗药物进入体内时间延长,加之再次置管延误时间,对于患儿影响明显,尤其对危重患儿影响更为明显,严重时可以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因此我们又将各输液通路称之为婴幼儿的生命线。

1.2患儿喂养不当所致的意外伤害

1.2.1患儿术后早期在ICU均由护理人员喂养,病情平稳后转入病室,术后患儿大多体力消耗过多,吸允无力,而家长又急于喂养,造成喂奶过多、过急、过量,引起急性腹胀使膈肌迅速上抬,影响患儿呼吸,严重时甚至引起窒息。

1.2.2由于气管插管刺激喉部引起局部水肿吞咽反射差,再加上家长对患儿术后伤口的顾虑,在喂养时家长不敢抱起患儿,造成姿势不正确,而术后患儿主动咳痰欠佳,呼吸道常有分泌物造成堵塞,出现喂奶时呛咳或因反射性呕吐引发窒息。

1.3术后意外压伤

1.3.1手术时由于麻醉而头后仰,过于强调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通畅,而未及时移动患儿卧位,造成头枕部压伤。

1.3.2对于鼻部插管的患儿,因插管时间长、观察不及时而造成鼻翼部压伤。

1.3.3手术后患儿采取的是被动仰卧位,由于病情较重,加之婴幼儿皮下脂肪薄皮肤娇嫩,个别部位因长时间位置固定而受压,如电极、指脉氧监测探头形成的压伤。

1.3.4术后患儿发热,给与头枕冰袋或冰敷,造成患儿耳廓和周围皮肤的损伤和冻伤。

1.4患儿意外坠床及触电

1.4.1患儿在住院期间,由家长24小时陪护,家长与患儿同睡一张床,因床单位面积小,过于拥挤,加致患儿对外界事物的好奇、感兴趣,或患儿活动过失、卧床姿势不当造成坠床。

1.4.2在日常治疗时,由于输液或治疗,增加了患儿在床上活动的时间,活动范围小,幅度大,也增加了患儿坠床的风险。

1.4.3为方便医疗,在医院床头设有医疗电源,患儿在床上活动时与医疗带电源距离很近,好奇心促使患儿伸手触及电源带,易造成意外触电。

1.4.4医院儿童床有床栏防护,患儿由于好奇将头伸出护栏后被卡住,造成头部挤压伤。由于坠床等意外伤引起软组织损伤、骨折、脑部水肿,延误手术治疗甚至危及生命。

1.5术后烫伤

心脏手术多在低温全麻下进行,婴幼儿的体温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而有一定的波动,在围术期危重婴幼儿及低体重儿的保温非常关键,术后大多患儿睡辐射台或使用热水袋保温,容易出现由于温度设置不当或使用热水袋包裹防护不佳,加之人员配备不合理,造成观察不及时,引发患儿的烫伤。

1.6无效沟通造成的意外伤害

婴幼儿不同于成年人,他们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当护士在进行抽血、发药、输液等各项治疗时,因查对不严、与陪护人员沟通不彻底极易造成差错事故的发生或因错接手术病人而导致做错手术或做错部位。

2对策

为了更好的有效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减少患儿在住院期间的伤害,提高患儿诊治过程的安全,现就婴幼儿病区护理安全提出以下几点:

2.1做好各种管道脱出的预防

2.1.1护士要妥善固定各种管道,做好标识,对重要管道必要时加宽棉布带再次固定,及时记录,做好管道交接。

2.1.2定期测量气管插管外露部的长度、听双肺呼吸音,对长期气管插管的患儿应每日拍胸片来判断气管插管的位置。

2.1.3对躁动的患儿根据医嘱适当给与镇静,保证气管插管、各引流管、液路的通畅,便于各项治疗的顺利进行。

2.1.4适当采取肢体约束,每2小时为患儿解约束带并协助被动活动[4],危重患儿带管期间必需专人守护。

2.2给与正确喂养指导及做好观察

护士应当在患儿转出ICU或术后对家长给与喂养指导:

2.2.1定时、定量、少量多餐的喂养,减少由于多喂多食引起腹胀造成的呼吸困难。

2.2.2给患儿喂奶时宜选择右侧头高位,奶嘴不要过大,母乳喂养的姿势要正确,不可堵住孩子的鼻孔,每次喂完后将其抱起轻拍后背,最好让孩子打个嗝后观察15分钟在轻轻放下头偏向一侧,这样可以减少吐奶,防止呕吐、误吸引起窒息。

2.2.3交待术后喂养注意事项,定时在每次喂奶前空腹时护士给予拍背刺激咳痰,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吸痰护理,防止喂饱后刺激咳嗽,引起患儿呕吐误吸及窒息的潜在危险。

2.3压伤的预防

2.3.1对于患儿头枕部,护士要定时为患儿翻身更换,给予轻轻抚摸,同时科室要保证人员配备合理有序。

2.3.2病情较重患儿,鼻部气管插管时间长,鼻部插管固定不易过紧,应及时检查鼻翼皮肤并记录,有拔管指证时,尽早拔出气管插管。

2.3.3为患儿放置冰袋时,护士最好采用冷水袋或将冰块压成冰泥并给与包裹软棉垫,定时给与患儿耳廓及枕部的按摩,减少压伤的发生。

2.4防坠床及触电的发生

2.4.1在患儿住院时,做好患儿家长入院宣教,包括环境安全、饮食安全、活动安全等安全育儿知识的宣教,使家长认识到发生意外伤害的危害性,提高家长的安全防护意识,消除危险因素,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

2.4.2护士要及时巡视病房,若患儿在床上跳跃玩耍时应及时制止,必要时固定床体,尤其是加强夜间查房,反复检查及督促陪护人员放好床护栏,防止发生患儿坠床。

2.4.3对于医院医疗带上用电设施,应有防护罩加以保护隔离,要事先告知患儿陪护人员,防止患儿好奇而无意触摸。

2.5烫伤的预防

2.5.1护士要按时巡视,密切注意体温的变化,对低温患儿应尽可能用安全辐射台,使用前检查各项功能是否正常,根据病情调整辐射台的温度,定时观察监测并记录辐射台的温度,适时给予必要的遮盖,防止。无条件时使用热水袋,应用水温计测好水温,再装入水袋使用,热水袋的温度不应高于50℃[5]。

2.5.2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对重危患儿要严格监控并合理地制定安全措施,防止烫伤的意外发生。

2.6正确指导陪护并加强各项制度

2.6.1对不能表述的患儿,要求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爱心、工作中要细心,必须做到工作时精力高度集中,切忌粗心草率。严格施行婴幼儿标识查对制度,在重要检查、手术前,在患儿腕部贴病人信息标识及腕带,由电脑条形码机打印,以确认患儿身份。

2.6.2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进行每项治疗时严格三查七对,在抽血、给药等治疗护理的查对中必须通过两名护士和家属来确认。特别是在外科手术环节,对手术患儿进行三次查对确认,第一次确认在患儿手术前一日,麻醉师病房看病人、病区护士、患儿家长与其腕带确认,第二次确认在术晨由手术室护士接患儿、病区值班护士、家长及腕带再次确认;第三次确认在手术开始时,由麻醉师、手术医师、台上护士及其腕带又一次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手术。

2.6.3在婴幼儿用药剂量上必须计算及抽取精确,熟悉常用药物每公斤体重的用量,纠正医生的笔误,尽可能使用微量泵或小剂量空针抽取给药,以免药物过量导致差错。

2.6.4患儿在输液治疗时,部分家长由于患儿哭闹,将患儿抱起外出治疗并私自举高输液高度,造成患儿输液速度加快,致使大量液体短时间输入,引起局部肿胀或急性肺水肿。尤其是特殊用药时,造成药液外渗形成局部组织坏死,影响功能,应给予必要的劝阻及教导。嘱家属不可随意调节输液速度,一旦发生输液器针头脱落,及时呼叫护士处理,不可自行处理。

2.6.5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我科重视安全教育的落实。组织全体护士学习《先心病患儿护理常规》、《医院护理管理条例》、《医疗事故管理办法》,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从职业道德和法律的高度规范我科护士的护理行为,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使护士认识到遵守规章制度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提高护士的自觉性,消除隐患,防范于未然。

2.6.6加强健康教育:要求责任护士在患儿入院当日讲解有关安全及疾病知识,签发有关安全知识条例,护士长对入院3d以上的患者就健康教育知晓率进行检查,并纳入护士年终考核,护士长每周组织专人开一次护患安全座谈会,倾听患者对诊疗护理及病区安全管理方面的意见,并及时加以改进,完善安全管理工作。

总之,由于加大了护理安全管理力度,我科不良事件发生率由2008年的8/1083下降至2010年的3/1321,为我科住院患者营造了一个更安全、更能体现人文关怀的住院环境和氛围,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上所述,在婴幼儿治疗护理工作中,我们首先要掌握婴幼儿的特点,尽可能的减轻患儿的痛苦;其次对于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的环节要严格管理,时刻警惕意外伤害的发生;最后通过不断提高手术技术,更新监护设备和治疗手段,强调规范化护理和有效的健康教育,全程保障婴幼儿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高患儿护理的安全性;同时做好意外的预防,才能保证患儿在住院期间的安全康复,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丽霞.临床护理安全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现代医院管理,2004,6(2):31~33.

[2]数据取自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HIS系统.

[3] CarrionMI,Aguso D,MarcosM,et al.气管内插管,胃管和中心静脉导管的意外拔除.世界医学杂志,2000,4(8):9~12